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环境;变化;林业生产;关系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掠夺和毫不顾忌地排放废水废气,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前的碧水蓝天变成现在的雾霾臭水沟;从前的绿树成荫变成了现在的土地荒漠;从前的蔚蓝大海变成了现在的白色泡沫,致使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水源污染、海洋生物减少、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等现象日益严重[1]。都在警示着我们,环境的承载量已经达到一定的限度,如果从现在开始还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人类无疑是自取灭亡。
林业生产作为生态系统中天然的“清洁剂”,不仅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而且森林还是动植物聚集的场所,可以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森林还可以保护土地,防止土地沙漠化,抵御风沙,恢复土壤肥力等,对于全球环境变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对林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更要明白林业生产对于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 生态环境变化对林业生产的影响
生态环境变化对于林业生产的影响分别表现在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2个方面。
1.1 大气污染
对林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的是大气污染。由于人们毫无节制地向大气中排放废气,致使空气中SO2的浓度过高,最后形成酸雨,对林木造成明显的伤害,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森林受到多种大气污染的危害,欧洲的森林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出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容易受到损害或者严重损害的森林面积已经达到欧洲森林总面积的15%,相当于其每年森林采伐量的6倍。在我国,大气污染对森林的损害也非常严重,特别是西南和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不仅造成森林面积锐减,而且给城市绿化工作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2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对于林业生产的影响更多是长远性的。由于空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热带变得更热,温带变成热带,寒带变成温带,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可能会使动物植物发生迁移。现有的环境已经不适宜一些植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同时,有些植物则能更加适应变化后的气候。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其物种分布牵一发而动全身,温室效应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结构,从而对某些地区的林业生产造成危害,也可能加快高纬度地区针叶林的生长。从我国来看,因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林的面积显著缩小,大部分寒温带针叶林将消失,对我国东北的木材生产会造成严重影响。
2 林业生产可以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改善大气污染,促进全球碳循环,治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种植抗污染性强的树种,从而代替那些对于污染敏感的植物,通过植树造林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由于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贮存库,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很好地吸收大气中的CO2,而森林的破坏则加大了空气中CO2的浓度[2]。所以,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在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中,通过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稳定土壤,并且还能够恢复半荒漠化的土地和草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水土流失是因为土地植被减少、土壤外漏、土质疏松,一旦遭遇暴雨就会引发泥石流,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而且造成了经济损失。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很好地保护地表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经济损失。
目前,对于土壤盐渍化的改良,除了种植农作物和水利灌溉之外,还可以通过营造防护林带,防止扩大土地盐渍化范围。植树造林可以通过树木的生物排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下水水位。在我国宁夏地区大面积盐渍化的土地中,就是通过营造树木防护带,从而控制地下水水位,抑制土壤盐分上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林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而林业生产在应对生态环境变化时,又能够起到很到的防止和调剂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森林,防止乱砍滥伐,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更要注重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注重能源的循环使用和废气废水的处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环保;社会发展;重要农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70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现代农业能够有效的涵B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观念应运而生,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森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可有效治理荒漠化。现代林业的建设,能够起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工作。
1.2 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阵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生态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产品数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产品供不应求。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推进现代林业体系的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的开发,提升生态产品的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们对现代林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林业相关工作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林业保护措施逐渐完善,林木质量逐年提高,在有效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林业保护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林业的造成的破坏,一些地区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改善当前森林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森林对生态的重要作用,加大森林保护管理的力度。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占林的行为,严格遵守“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政府还要积极推进林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工作的落实,切实将林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纳入各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标准之中,保证林业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投资大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矛盾,政府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林业发展资金的充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出台具体的林业保护制度,提高林业保护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保证发展资金的持续供应和稳步增长;政府要加大林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做好林业基础工作,切实将林业苗木,防虫妨害,以及防火工作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体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林业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政策支持或是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林和防护林建设,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保护工作,为林业发展作出贡献[1]。
2.3 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提高林业发展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林业生物能源、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克技术难关,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林业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验基地地建设[2]。
2.4 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森林环境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森林的发展和保护,因此,要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尽量避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3 结语
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必经之路,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必须通过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林业资源的建设,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通过以上措施,促进林业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96,199.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1.1森林资源匮乏。森林资源匮乏是阻碍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生态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时间以来,我国太过于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一些生态资源被过度使用和浪费,还有一些生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资源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国没有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导致我国森林资源锐减,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根据权威的数据来看,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甚至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森林建设工作,合理进行植树造林,不断扩展我国的森林面积。1.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健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健全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太过于注重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开发森林资源,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此外,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没有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保护。1.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治理结果不尽如人意。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是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些企业仍然有漏洞可钻,导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难以取得有效的进展。还有一些政府部门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意识不强,相关工作开展不到位,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完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加快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土壤、地质、气候等条件大不相同,因此,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完善林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这就需要从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地质、气候等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林业产业。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林业资源,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首先就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可以将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当前的林业建设事业中,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林业发展机制。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思想意识,使人们积极参与到林业建设事业中,保护森林资源,推动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步伐。2.3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工作。在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林业建设工作的管理监督,防止一些林业建设部门只做表面工作,从而保障林业建设事业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对于林业生态地区要进行重点的保护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同时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
3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着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状况,相关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强化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晓梅.浅谈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科研,2015(31)
关键词:森林;采伐;生态环境;管理
1.森林采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和环境是互为统一的整体,同时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林业的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利用,通过采伐来将成熟林进行加工,以木材和林产品的形式使其充分的发挥经济效益。同时采伐并不是盲目的进行,采伐时根据森林资源可再生的特点,通过采育结合来实现森林资源的更新,同时保护森林资源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采伐如果在保护生态环境及森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就可以有效的实现森林的综合效益,推动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利用,也可以充分的证明森林采伐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统一的关系。
2.森林采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目前许多地区由于对森林采伐和开发的不合理,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影响,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树种较为单一,混交林不嗟募跎伲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水土流失严重,使林木的生长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在大面积的皆伐后,群众开始进行全垦整地,开始进行农作物种植,这就更导致了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
3.森林采伐对林地水分的影响
由于森林中的树木的树冠能够有效的减缓降雨的强度,使雨水降落于地面的速度减慢,就这使地表径流的形成有所减缓,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而当森林采伐时,采伐后的林地,由于林木的减少,树冠的密集程度降低,这样对雨水的降落速度则起不到减缓的作用,导致地表径流的形成,这也是发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不同程度的引发旱、涝灾害的发生。导致水土流失量多少则由于采伐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皆伐导致土壤流失的量较大,择伐则要相对小一些。而在土壤流失过程中,土壤中大量的养分则会随着地表径流而被带走,这样则会导致林地土壤较为贫瘠,而采伐后林地枯枝落叶量变化也较为明显,枯枝落叶量明显增加,增加的顺序从高至低依次为对照区、择伐区和皆伐区。
4.管理方法
4.1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森林分类经营就是从森林同时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特点出发,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将森林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并分别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从我省目前的资金,技术力量以及分类经营的思想上看,分为三类比较符合我省的林情。兼顾商品林的利益与生态林的平衡,设置了缓冲区,增设兼融林。
4.2选择合理的采伐方式和集材方式
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森林特点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多种主伐方式。但基本上可分为皆伐、渐伐和择伐三大类。三者的基本区别在于同一个轮伐期内对成熟林木的采伐次数不同。由于每次采伐量的差别很大从而影响到为更新创造的环境条件和新林分年龄结构的差异。对森林生态环境影响最小是择伐,从生态角度上看择伐是最完善的采伐方式,使森林的三种效益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而在集材方式上则应尽量考虑选择对地表的破坏最轻微的全悬轻型索道集材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水土流失。
4.3及时进行采伐迹地的森林更新
恢复森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治本措施。森林采伐后必须马上进行森林更新和封山育林,而且及时补种,保证高成活率和保存率。采伐迹地要求当年采伐次年春季及时更新。通过集约措施加快森林抚育和管理,扭转抚育跟不上采伐,迹地更新多年欠帐的局面。同时对森林更新进行宏观规划,统筹安排,一方面改变单一的人工更新方式,选择择伐、渐伐方式,推广和促进天然更新,尽可能培育生态效能强的以阔叶树为主的天然混交林,以维持森林生态基础。另一方面改善单一的炼山清林方式,多营造阔叶树和混交林以及速生丰产林,设计合理的森林结构,尽快形成优越的森林环境,产生生态效益。
5.结语
关键词:林业;发展;复合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2
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人们对林产品与林业资源的需求,为满足需求人们大量砍伐林业资源,不但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林业复合经济发展与林业养护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1概述
1.1 发展概述
我国的林业建设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不同其发展模式也不相同,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林业建设在国际林业经济发展影响下出现转轨,在建设中应用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适应国际趋势。过去,轻生态环境建设而重经济发展的问题较为严重,导致林业资源的大量开采,同时缺少相应的管理与保护,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可持续发展原则被提出,林业资源养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1.2 复合式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林业建设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有其新的要求,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复合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林业建设的必然方向。
一方面,偏远落后地区是林业开发建设的主要区域,同时也存在林业破坏严重的问题,而导致这一问题原因较多。主要是这些地区经济普遍不发达,甚至非常落后,居民思想意识保守,在缺少经济来源的情况下采伐林木成为一项主要收入。居民以出售林木来保证收入,不合理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林业资源,引起恶性循环,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科学发展对于林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规划与统筹布局才能保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另一方面,林业建设发展工程巨大,不但资金需求量大,且存在较长的经济回报周期,若国家投入是唯一的林业发展资金来源,国家财政难以承担巨大的开销。如果将融资方式多元化,将社会各界的资金力量融合起来就能保证对林业建设的资金支持,确保林业建设发展的长远性,因此复合式发展道路势在必行。我国人口数量较大,基于这一点,尽管在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中我国居于前列,但平均计算所得的数值并不可观。
2 二者的关系分析
在新时期与新形势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这主要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建设应抓住这一机遇,对良好的条件加以利用来推动发展。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无限制的对林业资源加以利用,不合理的乱采滥伐,破坏的植被数量与面积都非常大,生态环境与生物链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最终也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改变这一不足,应对过去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与改进,将战略的第一项任务列为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林业养护,对养护方法进行合理的制定才能保证林业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林业复合经济的发展,方可促使林业产业长远发展。在林业养护工作中,培养生物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使之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为复合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养护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对林业发展规律的发现与总结,对其规律加以利用从而深加工林业产品,促使产业链的形成,保证林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良好的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良好的林业资源离不开林业养护工作,因此,林业养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紧密相联。
3 林业养护工作分析
为了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使林业复合经济的发展有所保障,需重视林业养护工作。做好林业养护工作可从两方面入手,即重视林业生态效益和调整林业结构。现阶段,人们对林业经济综合效益的重视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认识到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紧密相联。经济是林业生态效益的落脚点,经济发展的总量与速度是以经济效益作为保证,速度和总量与效益之间是成正相关关系。此外,林业发展需有相应的约束条件,即生态效益,林业经济属于劳动再生产,只有有效的约束才能维系其良性循环,其支柱产业为绿色产业,林农结合、以林养林是具体的方式。
调整林业结构,即对过去单一的林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使缺乏竞争力的状况得到改善,实现新产品的开拓。因此,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并不断深入研究,对经济性树种实施重点性培育,加工利用自然生长树种,如选育、嫁接、驯化等,对树种新的功用进行探索。为避免盲目发展,需对市场信息有所掌握,若某一新品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则可加大种植面积。采用多树种综合配置方法,对其互生关系进行改善,使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均有所保障。
4 结语
林业复合式经济发展模式符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林业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因此,应积极探索林业养护办法,为林业发展综合效益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邢如强.论林业养护与林业复合经济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3).
[2] 朱峰.林业造林方法在林业资源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12).
关键词:矿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环境
我国矿产资源很丰富,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广,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带来显著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促进矿区林业生态平衡,积极构建矿区林业生态体系,加强矿区林业文化建设。林木是自然环境的天然空调,只有大力发展矿区林业,才能根本改善矿区环境。
一、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内容分析
曾有林业部门领导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推动我国林业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满足新社会主义新时展的需求。”所谓的六大体系包括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其中生态文化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人们尚未清楚认识自然、看清自然环境对人、社会、经济重要性的同时,生产活动中大多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认识到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过度地从自然中索取以过度消费掉自然资源,应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索取和消费的文化取向。由此可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为此可将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分为陈生态文化导向机制、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措施分析
(一)生态文化导向机制
1、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就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政策引导措施实现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目标。例如,利用经济杠杆、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工具支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这就要求政府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倡导环境保护、节约减排。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消费方式,为人们生活提供向导。
2、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通过社会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专栏,及电影、戏剧、文学等形式弘扬生态文化,宣扬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正面引导社会大众,让大众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真正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效果。
3、市场导向
所谓的市场导向,是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经济工具调整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倡导绿色消费,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与此同时,大力执行市场准入机制与认证机制,各地组织部门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二)生态文化驱动机制
1、政策驱动
政策驱动,就是在政府推行的产业政策下,利用产业政策所产生的驱动力建立健全与完善的清洁生产机制,积极倡导新型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此渠道拉动生态文化体系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驱动积极鼓励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机制,进而推动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就是运用国家税费杠杆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严格按照“谁污染、谁受罚,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增加生产者消耗资源、能源的成本,让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的生产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补偿,使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激励驱动
激励驱动,就是要求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利于保护环境。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费减免等措施全力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产业发展,并加强废旧物回收利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索取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三)生态文化约束机制
1、法律约束
法律约束,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利于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使全社会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置于环境保护之下,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达到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效果,推动林业改革。
2、道德约束
所谓的道德约束就是将伦理道德、社会道德、思想素质等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增强社会民众的责任意识,并肩负起这份责任做些对环境保护、生态维持有益的行为。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了家园,全国政府、团体、社会、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接到社区、学校等,每一位公民都应承担起这一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生态补偿因素,秉持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理,利用补偿制度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补偿机制初行,可在各地方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并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切实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补偿制度,可采用对口援助、经济补偿等形式自上而下、自东向西逐步实行,补偿对生态环境贡献者,进而形成良好的机制。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措施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探索,才能达到既定目标。林业改革与建设是以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前提,林业要想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积极发展好生态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工作中,林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生态文化在建设上的规模水平,健全与完善林业法规体系,为推动林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广君.坚持基本国策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J].山东环境.2000(01).
[2]文竹,张烨.论矿区建设规划与生态[J].煤炭技术.2013(05).
摘 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生态哲学、环境伦理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扩充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古代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中国古代凭借其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文明成果,包括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和谐基础上对近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使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无论对中国自身发展还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生态文明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生态文明始终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古代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中国古代凭借其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文明成果,包括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近年来,学术界对现代生态文明研究较多,并出了一批成果,但对古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思想却研究不多,即便有些成果也较为零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于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
(一)产生并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
先民最早的生态思想萌芽于对动物和自然环境现象的图腾崇拜。自新石器时代进入农耕文明以后,其生态意识和观念便进一步确立和强化。先民历来把自然生态环境看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而且形成了许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为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易经》记录了周人的多样化生态活动,对自然界的各要素,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精辟论述,是一笔宝贵的生态文明遗产。《礼记・月令》里有许多按季节生产和保护性规定记载。汉代,对保护利用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则更为重视,如《淮南子・主术训》所记的“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摩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罩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末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觳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二)产生并确立了系统生态思想和观念。
古代的“天地人合一”思想,是古代朴素的系统哲学思想,也是古代朴素的系统生态思想。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虽然各有各的作用,但它们是“合而为一”的。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强调,“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春秋繁露・立之神》中主张“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道家则提出了天人一体思想,《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的这个道理。《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的“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日大”。
(三)重视并强调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在古代社会,社会转型或政权更替不仅仅是政治概念,而且也是生态概念。社会转型或政权更替往往受到生态条件及其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历史记载,盘庚迁都是因为丧失了生存环境。夏商周王朝在黄河中游地区崛起,成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区,生态条件则是其重要原因,而恰恰又是恶化了的生态环境,使夏朝因伊洛干枯而灭亡,商朝因黄河干枯而灭亡。宋代放弃多朝故都长安与洛阳,发生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也与黄河流域生态全面崩溃密切相关。明清时期,走的依旧是以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完善仓储赈济制度,以达到最大限度增加土地资源,养活当时耕地上的过剩人口的老路。
二、生态文明思想给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如何认识和对待古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思想
就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生态建设而言,虽然受战争灾害、农本思想、政权更替、人口激增、过度垦殖、滥砍乱伐等因素影响,甚至有因这些因素阻碍经济发展、危及社会稳定、影响国家政权的现象发生,但它始终是一时的、断裂的、区域的,而不是长久的、持续的、全局的。因此,对古代社会,特别是对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态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继承和扬弃,有助于我们今天推进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
(二)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条件,在不同时期或区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政府的决策运行和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甚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它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在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就是变生态环境资源为人类社会财富的过程。当前的重点就是解决好人类社会需求与生态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着力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观,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来保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尽快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诱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三)如何认识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类的生产活动可分为物质产品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生产、制度生产、精神产品生产、生态环境生产六个方面,与这六种生产活动相对应的文明成果分别表现为物质文明、人本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等。生态文明重点是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本文明重点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文明重点是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文明重点是处理好人与政治的关系,物质文明重点是处理好人与物质的关系,而精神文明则重点是处理好人与精神的关系。生态文明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各个领域,并为其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其它的文明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追求文明,创造文明,享受文明,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国古代社会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重视和加强其研究,对中国生态文明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史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熊大桐.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4―60.
[2] 熊大桐,曾正德等.中华大典・林业典・森林培育与管理分典(普查资料)[z],2007.
[3] 曾正德.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N].光明日报,2002―05―13(2).
[4] 王巍.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演进[N].光明日报,2003―02―02(7).
1、林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这种抽象的环境意识概念太模糊,一般的平台老百姓很难理解和实行。那么,林业生产就可以成为一种将其物质化的媒介,通过林业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意义,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2、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进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治理和恢复方面也是发展的有序有力。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的步伐和速度。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依旧需要加强。如果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努力改善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林业产业,作为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不仅对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通过林业生产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应当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投资项目。比如说,新开发或者是新规划的住宅区、商业区或者是旅游区,都可以进行风力发电,将道路两边的传统路灯换成顶端可进行风力发电的装置,也可以变成是太阳能发电。这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煤炭等资料的消耗,也给大气污染排放减轻了负担。另外一个方面,政府应该有计划的把一些老旧的没有发展的老式企业进行淘汰或者是重组,比如说锅炉厂,纺织厂等等。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垃圾、农作物秸秆和低热值废弃物生产电力、热力;鼓励、支持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和产品。
二、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肯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同时,任何产业的发展也与科学技术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人才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林业生产若缺乏人才,其发展步伐便会止步不前。科技科技人员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如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2、实行退耕还林制度,合理采伐
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面积的滥砍滥伐,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导致土地沙漠化趋势加重,泥石流,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要想林业产业能够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这一现象。因此,大力实行退耕还林制度是当下发展林业的当务之急。同时,在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进行合理采伐,从而有效的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退耕还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扩大林业的总体面积,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除此之外,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直接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所以说,要想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的实施退耕还林制度,合理的进行林业采伐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山区地带
森林资源管护在机制建立方面可以从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区管理。而我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的林区面积都是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就是在这贫穷而又落后的地区却也是我国森林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不仅经济比较落后,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应该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此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一定要落实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报纸或者是书刊等方式进行基层的宣传工作,让与林业进行最直接接触的普通老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相关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药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习到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带领大家爱护植被,保护森林。
4、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自然保护
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环境。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生存,还包括了生物物种和非生物因素等等一起组成的。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环境。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然保护。这里所说的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一直处于一个可循环利用的状态,人们通过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还有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力建设和保护工作,珍惜稀有物种并对其保护,从而使林业生态处于一个平稳向前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思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从单纯的为了木材的取得而进行的林业建设,转变到对整个生态大系统的建设中,先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而后逐渐演化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林业的大力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方向,这也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有利的结合,从而实现双赢的结局。
作者:刘建荣 单位: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洪生.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