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生物多样性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多样性措施

第1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生生物,多样性,不利影响,工程建设,优化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在发电、防洪、航运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手段。然而,其建设也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其中水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性受到严重危害,为了实现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本文通过分析论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并突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可参考建议。

一、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一) 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不同区域的水生生物群落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库区、坝下水生生物群落受到的影响进行论述:

河流生态环境会受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而水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由于又会受到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逐渐由底栖附着异养型演变为浮游生物自养型,水库蓄水与否,其水流、透明度、水体营养是不同的,蓄水后的水库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局部水域甚至会爆发水华,据环保局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之后,许多局部水域多次爆发大规模、多种类水华。水利水电工程通过影响水库饵料生物等因素进而影响鱼类的群落结构,据监测数据显示,三峡水库蓄水后,适应水库生态环境的鱼类数量增加,而适应流水生态环境的鱼类数量则大幅削减。

大坝建设对不仅会对鱼类的沿河迁徙行为产生阻碍,而且会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水流量、温度以及泥沙量产生影响,下游河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而发生变化。据相关研究发现,葛洲坝江段下游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优势物种因关键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下降进行迁徙行为,该河段的原有鱼类数量显著下降,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 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诸如大坝建设之类的水利水电工程会对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产生破坏,这就使得水生生物被分隔为较小的异质种群,种群之间相对孤立,在基因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水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受到影响。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长江不同江段的胭脂鱼物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乌江流域的泉水鱼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然而由于水电站的阻隔,一个位点显示无效等位基因,且遗传偏离指数较高;日本白斑红点鲑由于种群隔离现象,正常生存受到威胁;鳜类在通江湖泊领域遗传分化十分严重;以上研究均反映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通过对河流生态系统环境产生破坏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甚至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

(三) 对重要物种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通过种群阻隔对洄游性鱼类的数量和正常生存产生严重影响。幼鱼再通过水轮机等水流速度快,水压高的河段时容易受到撞击,伤亡率极高;发生高坝溢流现象时,流水中会卷入大量的氮气,鱼类患气泡病的概率增加;温度、流速以及阻隔效应对水生生物的正常繁殖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类别不同,对于重要物种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例如,径流式电站中的水轮机并不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但是却严重危害着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葛洲坝工程的种群阻隔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正常繁殖产生危害,三峡工程导致水温下降,从而阻碍中华鲟性腺发育,从而造成其繁殖的延迟;金沙江电站工程占据了圆口铜鱼的栖息场所,其阻隔效应造成圆口铜鱼产卵场消失,圆口铜鱼数量急剧下降;三峡工程荆江段蓄水后,水温下降,四大家鱼产卵推迟,其种群阻隔效应也阻碍了四大家鱼的正常繁殖,该物种数量大幅度减少。

二、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一) 加大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力度

在进行工程运行时,管理人员应该通过水量调度等措施控制下泄水量,从而保证下游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例如,罗阿诺克河大坝建设工程通过控制下泄水量的方式刺激鲈鱼产卵,改善其数量大幅度降低的问题;丹江口水库通过加大下泄流量的方式,对水质进行改善,从而缓解水华爆发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三峡水库通过连续加大下泄水量的途径刺激四大家鱼产卵。除此之外,在施工期间应该严格控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

(二) 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结构改造

进行工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的施工和运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当不利影响范围广、危害大时,应该及时进行设计结构改造,例如放弃部分工程结构和功能,进行河岸生态改造等。河岸生态改造是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关键途径,它能够增加微生物多样性,避免生态环境迅速破坏,例如,以自然化的石护岸代替混凝土护岸,以自然蜿蜒的河道代替直线河道,即让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状态;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尽量避免引水式结构的应用,降低高流速、高水压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对于效益不佳或者以达到使用期限的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拆除或改造,从而恢复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三)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

对于群落阻隔效应严重的工程设置过鱼设施,根据工程自身特点和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情况,通过升鱼机、鱼道等设备的安装实现鱼类等水生生物的上行;通过物理栅栏等设施的安装避免鱼类等水生生物受到高流速、高水压的危害。对于水温变化显著地工程设置下泄水温调节装置,通过竖井式等设施的安装提高下泄水温,对下游生态环境进行积极保护。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进行生态调动配合设施的建设工作,通过设置溢流坝结构防止泄洪后出现的氮气过饱和现象,避免"气泡病"的出现,通过设置生态放水孔结构避免脱水河段的出现,从而保证生态调度的工作的有效落实。

总结:水域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部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协调一致,需要我们对整个生态系统和工程建设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工作,进而保证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第2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1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层次看,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别是对农户生计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导致研究的作物种类相对狭小。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可以采用农户问卷调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组学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状调查的方法,后两种调查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较高。作物遗传多样性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它是国家种质资源调查的重要对象,农业生产中保留的种质资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此可以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不用过多追求传统种质资源种植的面积和均匀度。国内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多集中在农业物种多样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具有较高的难度。在类型上,遗产地的农业物种多样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乔木等不同植被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按照作物的种类也可以分为瓜菜种植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系统、林下作物种植系统等等,因此增加了农业物种多样性调查的难度。另外,农业景观的斑块性特征使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不再适用。这些复杂性造成了迄今还没有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标准。对农业物种进行调查,常见的有按照生物类群进行研究;按照用途进行研究;按照社会组织单元进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农业生物多样性按用途划分为粮食作物、蔬菜、果品类、畜牧业养殖类、水产养殖类、药用类、观赏类和用材类,在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还有森林子系统、村落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溪流子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每一子系统中又区分了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地了解到系统存在的物种类型,但是由于农业物种多样性是由农业物种种类的数量以及均匀度决定的,物种数不能反映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大小。另外,这种调查方法不能评价特有种、濒危种等农业生物类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农民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相关的农业生物资源也掌握在农户手中。农户之间的经济状况、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差别导致了农户管理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较大。农户管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社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农户水平的物种多样性是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和就地保护的基本单元。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强度较大,人为影响很大,采用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效果更好[1]。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中,进行的多是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调查技术包括农户选择,样地选择,实地调查。对于物种多样性核心资料的搜集有直接关系的用词包括:土地利用阶段、土地田野类型、样区、样方、镶嵌样地、单一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富度己取样频率。资料分析上最有关联的用词包括均匀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度指数。资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物种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样性分析[1]。从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过程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计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方法,考虑自然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生物多样性,出现了10多种评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Margalef指数、Gleason指数、Pielou指数、PIE指数、Audair和Gof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也有一些以指标赋权的方式把这些指数综合起来形成了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2]。农业景观中,农田及周边的沟渠林路、灌丛、荒草地、果园、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构成的复合景观维系了全球约50%的野生濒危物种[3]。但是,国内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农业文化遗产筛选标准中,农业景观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中,农业景观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农业景观被认为是农业美学景观的现象依然存在。实际上,农业景观多样性具有多种功能,景观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促进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传统农业景观,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积高,并与农田构成复合的农业景观,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类型,使生境专一种和生境泛化种都能占有合适的生态位;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和提高作物产量。不同的生境类型维系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并且生境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对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将农业景观分为点要素、线要素与面状要素。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农业生态系统中点状要素包括池塘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现状要素包括道路、树篱、墙壁等;面状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辉军等[1]把农田复杂景观的调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阶段内进行,样地面积的确定可以综合采用最小面积法、权属边界法和标准样地面积法等。郭辉军[1]认为户级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形成景观水平和社区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评价结果。实际上,农业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观多样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简单集合,尤其是在调查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景观多样性调查具有明显的区别。

2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在多样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自然或人工选择,农业文化遗产地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适应性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这些农业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密切,易受人类文化、民族习俗、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等变化的冲击。在一些地区,育成品种或杂交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原有的传统农业生物资源因此被保留下来。但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下,现代育成品种被广泛种植,传统遗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与农村文化多样性的丢失有关,传统作物也会因文化的传承而被保留下来,如在云南当地的节庆和婚丧嫁娶惯用老品种祭祀和庆祝。在农业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中,农户是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改造者,他们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地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田生态系统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都和农业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以及传统农业管理技术的消失有关。一方面,农田农地的过度开发、田块的规模化经营、乡村沟渠路面的过度硬化导致了农业半自然生境的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45%的稀树草原都转化为农业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另一方面,农业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对高产和稳产的过度追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农业景观均质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减低;集约化的农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农业环境质量急剧降低,直接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4]。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通常导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农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变成相对离散化分布状态,减少了农业景观的复杂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仅减少了某些物种的丰度,还会影响物种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农用土地向低级、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异质性减少。另外,农用地闲置或撂荒均会导致某些生境类型的消失,进而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保证我们现在以及将来能够获得和应用这些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相关的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就比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艰难得多。对于农业遗传生物资源,我国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迁地保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多为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对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种开展的保护工作相对较少。动态保护的理念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还是强调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由农户以储存的种子或繁殖材料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一个过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就地保护对多数传统品种、野生近缘种来说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通过这种自然保护的形式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也存在缺点:第一,保护的目标物种较为单一,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大;第二,除了对少数野生近缘种有效外,对栽培品种、半驯化品种等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数物种是无效的。就地保护的另一种措施就是扩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多样性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手段,例如庭园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蔬菜、观赏、药用、材用植物,被认为是野生植物的避难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进化的重要试验地。庭院管理者会从周边野生环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较小的管理强度保护了很多的生物多样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类型,如林地、田块边缘区、草地、灌木篱墙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化空间,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为捕食性昆虫、传粉昆虫等动物的避难所,有利于它们迁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5]。因此,对农业景观重构和提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天敌害虫调控、水土涵养、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国外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农田边界,欧美国家就采取了很多农业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将少部分农田建设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湿地;鼓励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和种植模式的多样化,鼓励间作套种、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建立农田边界缓冲带种植;保护传粉动物、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生境。2005年欧盟就开始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生态补贴,以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目标的高价值农田占到农用地的20%。虽然我国在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进展缓慢。在我国有一些支持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如鼓励立体种植、间套作、野生动物廊道建设、防护林建设等,但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方面,如缓冲带建设、带状耕作、保护性耕作、植物篱种植、植被屏障建设、农田边界建设、农田植被提升、河流缓冲带、农地灌丛管理等,还没有产生综合的农业景观保护政策。

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就农业遗传多样性和农业物种多样而言,对其就地保护最基本的动力来自自我消费价值和市场价值。就经济价值而言,如果传统作物的产量及价格得到提高,市场价值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值作用而提高,那么受到直接利益驱动下农民会主动种植传统作物。因此,允许对传统品种、半栽培种、采集和管理物种进行提高品质和产量,可能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的作用[6]。结合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对调查出来的物种及相关的传统技术,可进行有规划地开发利用,通过建立规划区和博物馆等,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相关传统资源的利用,以便扩大传统农业生物资源的市场效益。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而言,农业文化遗产地可以借助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开展以下保护措施:(1)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价。需要建立综合评估农业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特征的方法,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完善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定期获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发展措施的影响;探索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变化形成预警机制。(2)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技术示范区。在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强调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重要标准。鼓励对遗产地居民维持、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鼓励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包括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社会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对于景观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可以在研究其维持的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示范。(3)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补贴,提高管理者、农户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探索不同管理情景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基于农业生物多样性长期价值的深入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研究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协同,使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从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受益。另外,积极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第3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生态茶园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Q146,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73-02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为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可以服务于当代社会和当地民众,而且能够惠及子孙、造福人类。今天,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日益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识而深入人心。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我国还拥有包括温带,寒温带,亚热带,高山,丘陵,湖泊,森林,海洋等众多的生态类型,孕育了各种生态类型中的大量物种,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居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的各种威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遭受到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都是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尽管丰富多彩,但在许多方面是残破不全的。我国生物多样性退化严重,大自然调节气候、空气和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南方持续干旱、北方的雪灾、四川的泥石流、高温天气等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代人口猛增。人均自然资源的数量持续下降,尤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生物资源掠夺式开发,已使我国受严重威胁的生物物种占了整个区系成分的15-20%,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引起各级政府逐步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1994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效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环境保护部会同20多个部门和单位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

在这样大的国际、国内背境下,形成一个共识保护我们的地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云南省提出绿色强省的目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的一张名片,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责任,也是实现云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为保护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2008年2月云南《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2010年5月26日,云南省在保山市腾冲县召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宣称要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地区。

普洱作为镶嵌在西南大地的一颗绿海明珠,以盛产普洱茶而闻名。如何把普洱茶这张名片做大、做好、做强,提升普洱茶的品质,必须从源头做起,从茶园做起,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打造好普洱茶原料生产的“第一车间”。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茶园任重而道远,是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 建设生态茶园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

普洱市是云南省财政相对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茶叶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过去几十年受单一种植的影响,掠夺式开垦,毁林开荒:盲目追求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种植模式单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致使茶叶产品质下降,农残增高,降低普洱茶饮品的安全性,致使茶叶出口受阻。特别是2007年的经融风暴,使普洱茶价格从峰值跌落峰谷,整个普洱茶产业损失惨重,处于市场低迷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经过考查、调研国内外生态茶园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的谋划,普洱市提出强势推进传统茶产业,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把茶园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茶园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心,用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方式作为保证,从今年起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全市136万亩现代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使普洱茶提质,让人们品饮健康安全的普洱茶。

2. 科学全面的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生态茶园的关系

2.1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及其变异性,以及它们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景观。它们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的活动引起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及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遭受破坏,许多物种已经或正在逐渐从地球上消失,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及其变异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层次之间的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的作用关系构成了维持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与稳定的防御体系,即“地球的免疫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2.2 生物多样性价值

(1)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四个层次的多样性研究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生命系统的起源、演化发展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核心研究价值所在。

(2)经济利用价值:在物种多样性层次上,作为人的必要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料。

(3)潜在基因价值:作为基因资源,主要是在遗传多样性层次上。

(4)生态服务价值:作为一种生态资源,主要是建立在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上,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

(5)美学和文化价值:作为旅游资源为人类提供康体、休闲、审美价值,主要是在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多个层次上。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谁就拥有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

2.3 保护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茶园的重要内容

生态茶园建设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基因等包括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设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如果不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会对地球和人类本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茶园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通过在茶园内种植不少于六个品种的高大乔木、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的立体种植措施,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

3. 建设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

实施生态栽培,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采用高大乔木―茶树一绿肥立体复合的模式建设生态茶园,根据所处地块的生态环境因地制益,对茶园的山、水、园、林、路等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园有的树林、植被,使茶园通过种植不少于六个品种的高大乔木,遮荫达30%;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对幼龄茶园还可以短养长。建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

实施生态防治,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了茶叶农药的残留。在病虫害防治上采取利用植物的抗性;利用害虫的天敌: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等进行立体综合生物防治。

科学施肥,促进生态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在生态茶园施肥应根据有机肥特性、茶树生长的规律、土壤性质合理的施肥。

4.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

全球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和共同的规律,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总是与贫困地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在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建设生态茶园会给茶农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暂时的,我们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生物多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茶农的积极性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茶园建设顺利完成,达到项目预期的目的。

5. 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宣传

(1)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认识人与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懂得抢救生物多样性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道理,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管理与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抓好科普宣传教育才能使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保持在最小程度和使生物资源达到合理管理的近期目标,也才能实现帮助人们采用持续的、合理的方法对生物资源进行利用和管理,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远目标。

(2)应把自然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传当作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来支持,茶农是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利用的直接参与者,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通电视、电影、网络等形式,深入到边远地区针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种人群中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它们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生动的宣传,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越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方越贫困,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破坏程度越高。而这些地方的科普宣传尤其重要,要加强宣传。再由于经济不发达和劳动者的素质还不高,造成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和破坏了自然资源。但是,近几十年来,所造成的各种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的严重问题,有不少与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缺乏生态知识、保护意识而决策上的失误有关。所以,对于科普宣传的对象,除了要重视公众,更要重视对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的科普宣传,虽然他们的人数少,但是能量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2]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12期.

[3]杨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DB],云南教育网,2009-4-14.

[4]佚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现状[DB],豆丁网,2009-2-21.

[5]蒋高明,生物多样性受危害的原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R],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第4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关键词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03-02

生物多样性可以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强调。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但其具有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应当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处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组合和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塑造了该山地比较丰富的植物种类、复杂的植物区系组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及接线明晰与带谱比较完整的山地质被垂直结构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贺兰山也因此成为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实验室,也是我国唯一位于北方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山脉东坡的北段和中段,南起银巴公路,西北依宁夏、内蒙古行政区界,东至西夏王陵、西北煤机总厂及石谊甲和三柳高压输电线路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9′~106°41′,北纬38°19′~39°22′。保护区南北长150 km,东西宽约20 km,地跨银川、石嘴山2个市6个县(区),总面积193 535.68 hm2。

1.1 植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主要植物区系成分包括亚洲中部草原成分(蒙古草原成份)、哈萨克―蒙古成分、亚洲中部荒漠成分、古地中海成分、东亚成份和华北成分、青藏高原成分、泛北极成分、世界分布成分、特有成分等。贺兰山有维管束植物788种,2个亚种和28个变种,隶属于87科,357属。贺兰山还分布有苔藓植物30科81属204种。此外,贺兰山有大型真菌200余种,27科66属。

1.2 野生动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属于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的东端,与东部草原亚区相邻外,与青藏区、华北区也相距不远,因而动物区系成分混杂,属于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落,具有华北区、蒙新区的特点,主要以蒙新区特点为主。贺兰山分布有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143种,分属于14目31科;兽类56种,分属于6目15科;爬行类14种,分属于2目6科;两栖类3种,分属于1目2科;鱼类2种,分属于1目2科。有昆虫952种,分属于18目153科647属,其中有蜘蛛80余种,分属于16科,其中新记录种有4个:乌氏掠蛛、阿拉善小蚁蛛、贺兰山狂蛛、贺兰山拟赛蛛[1-2]。

2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2.1 生态效益评价

贺兰山由北至南犹如一堵天然巨壁,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使黄河在宁夏平原得以流畅,使蒙古冷高气压受截,又以茂密的山地森林植被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对宁夏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保护区内乔、灌、草植被丰富,能发挥巨大的水保土效益。贺兰山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在丰富的植被调节水分变化,使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击力降低,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减少地表径流。贺兰山保护区内的林木具有茂密的林冠,是良好的水分调节器,可以截留降水20%,其林地的腐殖质厚达30 cm,又是很好的蓄水层,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水量。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和完善,森林面积扩大,其改善小气候的功能将不断增强,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4]。

2.2 社会效益评价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态旅游区和实验区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可以为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投资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促进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5]。

2.3 保护价值评价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人民的目标,也是保障人类发展和生存的最佳选择。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内保存有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物种资源宝库,也是多种植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更包含有多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通过自然保护和科研规划的实施,将为保护贺兰山这一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手段和方法,由此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是巨大和不可替代的。同时,保护区的建设意义在于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这部分资源不仅要为当代人所利用,而且要保留给子孙后代,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世界公众遗产,而保护区正是提供了这种遗产保存地、基因库,使之成为科普教育的最好课堂和天然实验室。

3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近年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步建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主要形式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研究,并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协作,成效明显。目前,与区内外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贺兰山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驯化;1998―2003年与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联合开展得岩羊种群动态及保护对策研究,获得2004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自2004年以来,一直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进行岩羊专项研究,共列7个研究专题。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贺兰山物种丰富但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许多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弱,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抗御能力差,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保护区生态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缓慢,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如山高坡陡、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等,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因此,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格外繁重。

4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4.1 在发展中解决保护问题

为解决保护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保护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外来有害物种生物防治、生态文明示范保护区建设、重要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网络建设、重要和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工程建设。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完成了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工程;2004年完成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2006年完成自然保护区扩建工程,为自然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

通过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同时制定与配套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保障贺兰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3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完善综合管理机制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管理机构,加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制定保护规划,保护影响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退化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采取强制性措施,治理重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把生物多样性损失减少到最小。全力阻止有害物种入侵,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防止珍稀物种资源流失。限期淘汰资源消耗大和环境代价高的产业和项目,禁止发展威胁生态安全、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产业和项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有效管理。

4.4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保障体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形成长效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主要用于生态保护、林政执法、环境治理、科学研究等项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污染防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取缔各种破环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项目建设。从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矿产资源开发要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从规划制定、产品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注重环境保护。

4.5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基地,利用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生态保护变为每个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习俗,让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依法开展保护活动。

5 参考文献

[1] 邓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61-7281.

[2] 许成,汪一鸣.西夏京畿的皇家林苑――贺兰山[J].宁夏社会科学,1986(3):80-85.

[3] 米文宝,李龙堂.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及保护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92-96.

第5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关键词】森林采伐作业;过程;生物多样性;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20-01

一、引言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整个生物多样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物资源,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非常必要的条件。它在维护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和贮存、保持物种及其遗传性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森林生物多样性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中心内容之一,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作业作为人类开发和保护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森林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和森林生物多样性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采伐作业的前期准备、作业过程、迹地清理、更新和引种都会对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本文就森林作业过程来探讨森林作业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森林采伐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森林采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采伐作业方式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采伐方式是区域(或局部)采伐强度的一种体现,它主要分为皆伐、择伐、渐伐3种。不同的采伐方式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皆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皆伐后,迹地温度、湿度、风流速度、土壤结构及其功能、地表植被等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或变化。(2)皆伐使森林生态体系在形态上丧失,意味着由封闭性多层次构造物向开放性单层次构造物的变化,因此森林的丧失,对一切来自森林生态体系外部的有害物和过剩的风能起不了吸收和缓解作用,森林的丧失,致使有机物质缺乏,危及微生物等许多分解者的生存。(3)皆伐后,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土壤的形成和维护地表、地形等各种无机环境因素也会引起连锁反应而发生变化,其结果是森林生态体系的生产、消费、分解等过程失掉多样性,从而导致环境的恶化,成为频繁发生干旱、水灾、暴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基本原因。但皆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从森林景观理念上分析,皆伐对象都是成过熟林,而成过熟林基本上是森林演替的后期,多形成一种由少数或单一树种组成的所谓“顶级群落”,形成较同质性的森林景观;从生态学角度看,同质性高的森林,其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均较差。皆伐迹地的次生演替可形成异质斑块,使景观异质性增加,从而有利于森林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择伐强度一般都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它不会给原有的森林生态体系造成急剧的变化,能保护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择伐始终保留一定的森林环境,不会造成林地和水土流失,能起到水源涵养、保持水土、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有利于林木生长和继续在林地上发挥其生态效益。由于过密的林木被问开,“霸王树”被砍掉,被欺压的中幼林木能获得充分的阳光、水分和透风条件,使得保留下来生长健壮的中、幼龄树木和幼苗能更好地生长发育,起到天然下种的作用。在择伐过程中,为了防止病虫害从枯死木扩散到其他活树,要采伐受病虫害危害的枯死木。不科学地采伐枯死木可能对该地区的动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但如果不采伐这些树木,又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大量传播,造成更多树木死亡。南方福建林区在2008年冰冻灾害,工程造林中上两年度有择伐的林分大面积、高强度损毁,就是极好例证。另外,择伐方式和强度不当能形成残次林和灌木林,这也会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择伐与皆伐相比,择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要小得多。研究表明,择伐较皆伐更有利于保持动植物结构的完整性、鸟类群体的生活和林地中鸟类的再繁殖力,这主要是因为保留―部分活立木的择伐林地与未经采伐的林地有较大的形似性。

2、采伐作业过程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森林采伐作业过程中,某些不合理的作业行为会直接导致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严重的可导致物种的迁移或灭绝。如森林采伐作业时,机器的隆隆噪声,会使附近某些动物惧怕,从而引发迁移的行为。在我国北方林区就有这样的例子,由于森林采伐作业的影响,几十只棕熊从乌苏里江集体向俄罗斯方向游去,这确实值得思考。这些都会对森林的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集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集材过程中会对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集材是在林地上进行的,其作业过程对地表、土壤、幼苗、幼树和保留木产生影响。如果作业不当,将导致伐区地表破坏,损伤幼苗、幼树、保留木及某些珍贵树种。集材过后,林地被压实,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颗粒中的孔隙度减少,因而其中的水分和空气也随之减少;水分的不足,使得树木根部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幼苗、幼树难以生长;空气不足,将导致土壤缺氧,增加二氧化碳含量,阻碍根部呼吸和吸收养分,影响树木蒸腾作用,致使树木枯萎直至死亡。许多地表下的小动物和微生物也会受到破坏。与此同时,作业也会造成水土流失,生物的生存环境道到破坏,影响森林更新,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干扰和破坏。

三、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一)在未经破坏或破坏较轻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中,采用绿色保留地作业法,保留木的侧重点在站干、倒木及其他粗大枯死木,保留木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也可以为种子发芽、生长提供苗床,保持水分乎稳,并通过缓慢分解,不断地向土壤中释放各种养分等。

(二)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的人工林,通过来取适当的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加以恢复。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促进形成乔、灌、草结合的人工群落,营造针阔混交异龄林代替纯林。造林中保留一些空旷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

(三)应采取“近自然林”的采伐方式,如择伐。择伐要求在经济上是可持续的,以提供稳定持续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当前,择伐非常普遍,择伐无论是在森林管理上还是在经济上均具有一定的成功之处。择伐对动物多样性影响相对较小,轻度的采伐对森林动物多样性影响小,因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

(四)加强森林作业方式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科研工作。生物多样性涉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规律,有利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加强野生生物的保护管理,保护天然林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一批野生生物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对濒危生物进行特殊保护、重点管理,并进行物种繁育工作,减少人为影响,促进种群繁殖。

四、结束语

森林采伐作业对森林生物多杨样性的影响在短时期内作用的效果不很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采伐作业会对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物种和森林遗传多样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在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只注重森林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盲目开采,给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做好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第6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原因 可持续利用 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 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 环境污染

2.2.3.1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 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 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 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 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主权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羲 国际环境法 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韩德培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 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 伊武军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出版社 2001

[6] 熊治延 环境生物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 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 科学生活 2004(3)

第7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园林;生态绿地基地

中图分类号 Q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06-01

1 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1.1 有利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它的基因将很难保存,从而导致该物种永不再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对于人类后代繁衍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1-2]。

1.2 调控作用

生物多样性可以调控地球表面温度、大气层成分、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例如,地球早期的大气中含氧量很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现今地球大气层中的含氧量约为21%。据科学家估计,一旦失去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4]。

1.3 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几千年前曾经土地富饶,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然而,由于长期战乱及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已经极度贫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1-3]。

2 生物灭绝的原因

2.1 环境污染是直接原因

人类不仅数量迅速增长,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极大地增强,填海造田,长江截流,荒漠变农田。同时,人类活动也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如食物农残、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许多陆地和水体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再适宜野生生物的生存,如咸海生物群落已完成毁灭,许多海洋生物已经彻底灭绝;由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形成的酸雨,正严重危害着地球生物[1-2]。

2.2 世界人口增长过速是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导致人类对生存空间和食物需求量的增长,致使地球上许多自然景观被大面积的人造景观代替,这些人造景观包括农田、人工草场、人工林、楼群、混凝土地面和人工水产养殖基地等。因此,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大量侵占,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原生植被随之减少乃至消失,而公园、城市绿化带等多为人工筛选的植物,原生物种锐减,加剧了种群的衰退和灭绝的过程[1-4]。

3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1 开展物种的引种、驯化和推广

为了扩大物种的栽培范围、分布区和种群规模,建议开展物种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城市园林部门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引种和繁育工作,建立了植物园、公园、种子资源园等,如葫芦岛市20多年来进入新物种约100种(包括外来归化野生草本和栽培林木)。由此可见,城市引种比较丰富,通过引种大大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样性。

3.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方法

一是为了给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操作的依据,要加大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的研究力度,逐步完善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关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工程措施、生物多样性检测、评估方法及其指标评定系统等。二是城市物种受城市空间的限制,易形成小种群,生境碎化、隔离以及城市污染物等系统胁迫加大了物种灭绝的概率和速度。因此,应大力研究城市化进程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内在机制和模式。三是为了分析和预测城市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后果,应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1-4]。

3.3 重视生物本身原有的生态规律

城市是人类的集中地,因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至关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为了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在建设项目中应该增加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使城市建设能够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协调功能、景观设计和城市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物种保存、进化以及保持生态系统完善、稳定的目的[1-4]。

4 建立生态绿地基地

4.1 建立生态绿地基地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绿地建设既要注重其观赏性,更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借鉴自然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构筑和拓展生态位,合理配置乔、灌、藤、草,构建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尽量减少大面积草坪的建植。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使生物多样性体系具备地域特征,增加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要优化群落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使人工群落和自然生物群落完善结合,提高其系统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1-4]。

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由于忽视生物多样性而引发的病虫害问题不胜枚举,如长春市公园内因丹东桧柏与山定子等苹果属的观赏树木配植在一起而导致草锈病、桧柏锈病的发生;2001年辽宁省各市区内杨柳树烂皮病的大面积危害等,所有这一切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城市生态化绿地的建设,必须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在选择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同时,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使其能相互制约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生态化绿地发展的目的。

4.2 生态化绿地基地的建设类型

建设观赏型、保健型、耐污型、生产型的人工植物群,以色叶树、花灌木、宿根花卉等为主要素材,增加绿化层次的差异,用高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色叶小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层次、高落差的绿化格局;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重环境的适应性,种间关系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应用经过试验的适应当地条件的引种树,实现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达到增加植物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性的目的。

为改善重污染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基地建设过程中选用抗性较强的植物构建复层结构为主的植物群落,这种结构通风透气性良好,生态效益高。在绿化基地中适当引进即将濒危和稀有的野生植物,可丰富景观,保存和利用物资资源。为满足市场需要和增加社会效益,可以发展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以增加经济价值,促进环境协调[5-6]。

5 参考文献

[1] 丛日辉,李研.浅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公园[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1):54-55.

[2] 张庆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大自然探索,1997(4):99-102.

[3] 乔欣.城市用地评定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导入[D].重庆:重庆大学,2004.

[4] 郑瑞文.北京市城市建成区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第8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一、湿地概述

湿地一般以《湿地公约》的定义为标准。即: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威水、成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5米的水域。

湿地是地球上分布广泛具有多功能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有很高的生产力和许多潜在的功能。它因其复杂的食物网和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而被看作是“生物超市”。由于其能够降解、去除水中沉积物、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而被称为“地球之肾”,同时能够提供控制洪水、保护海岸免受侵蚀和风暴破坏的有效体系而被认为是“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师”。湿地不仅向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和提供旅游资源等方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针对湿地保护,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护有限的湿地及其资源,使之达到可持续利用,与人类。

二、湿地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即一个地区内所有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是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生物多样性是描述地球上生命的变化及其形成的自然格局的术语,是生命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跟多种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生态系统进化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圈或其部分区域中的某个物种过于强大时,会造成其他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从而损害生物多样性。目前这种情况正由于人类的过于强大而造成。因此,生物多样性还意味着生物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均衡分布。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生物多样性是几十亿年来生物进化的成果,生物多样性是自然过程塑造的,同时也日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依赖于它的发展而发展。

三、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湿地生态旅游首先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保护,其次是对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体验欣赏,最后才是经济效益。在湿地生态旅游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集中考虑野生生物、生境和游客三方面的因素,重点体现在野生生物及其生境的科学合理使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湿地生态旅游应该重点关注水鸟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控制游客行为,严格按照湿地生态旅游的原则和目的制订相关政策。

(一)建立专管部门

召集来自湿地、生态旅游、生物、水鸟、经济、交通、农业、司法、建设、及地方各个部门的专家组成专门的湿地生态旅游规划管理部门,负责湿地生态旅游的筹建、规划和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搜集各国生态旅游的特点,监测和评估全国的生态旅游活动并收集相关数据,促进地方生态旅游立法等,为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借鉴和支持。在研究国内外生态旅游形势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综合战略方案和管理实施规划,同时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基层。

(二)进行科学规划

遵循旅游经济和生态学规律,制订生态旅游整体部署、将生态旅游纳入当地社会经济整体规划中去,减少由于规划的盲目性、局限性和短期性而造成的损失。由于任何一个湿地生态系统都是处于大范围的湿地网络中,因此在生态旅游设计中,要考虑湿地网络的整体功能,充分利用城镇公路、轻轨以及天然廊道如林带、河流将各个湿地相连接,形成游览网络,这可避免某一地区旅游活动和游客过分集中而导致局部生态压力加重,同时公路轻轨的设计不可影响湿地之间野生动物的迁移和基因交流。

在每个生态旅游湿地,要按照生态学理念,合理规划各项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包括公路、宾馆、餐馆、供水、供电、给排水、游览步道、公厕、垃圾收集及宣传牌等。所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在布局上要避开湿地鸟类的核心区,而且要尽量采用低耗水、低耗电或零排放的战略,并利用适宜的系统处理固体废物和废水,以免造成湿地的环境污染。

(三)落实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的教育对象除了游客还包括开发者、经营者、导游、服务人员以及志愿者等所有员工。首先,对生态旅游区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自然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充实科技知识。尽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专业队伍。其次,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以生态旅游宣传册等形式预先告知游客来湿地进行生态旅游的目的和旅游中的行为规范等。(2)在旅游中对游客组织开展相对系统但又不乏趣味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湿地博物馆参观以及环境教育的告示牌等来实现。(3)对当地没有直接从事生态旅游的居民和青少年举办环境教育讲座,鼓励当地社区和有关利益团体积极参与生态旅游过程湿地的维护。只有在明确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密不可分,人们才可能真正去考虑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才会进行有效的社区参与,才会为湿地生态旅游成为一项可持续性的产业贡献力量。

四、结语

第9篇:生物多样性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人口 生境的破碎化 环境污染 物种入侵

【中图分类号】Q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75-02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并达成了共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此生物多样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是灭绝的速度和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有学者估计,自1600年以来,人类已导致75%的物种灭绝。

Reidh和Miller估计(1989年),鸟、兽两类,1600~1700年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而1850~1950年期间,上升到大约每两年灭绝一种。1600年以来的灭绝,古生物家称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它大约是已往地质年代“自然”灭绝的100~1000倍。而加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引起的。

由此看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就此进行简单分析。

一 人口迅猛增加

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后,人口的数量就不断增长。在生产力落后时,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的控制;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延长了。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

中国在1790年的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1970年8亿,到2000年就超过了13亿人口。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等政策错误,我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目前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

二 生态环境的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的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的损失,表现在面积剧烈减少,被改变或被破坏。湿地是被人类开发最剧烈的系统之一。新西兰有90%的湿地从欧洲殖民以来已经损失。美国从1492年以来,几乎100%的自然草地已损失,欧洲的温带森林已经大部分被破坏。利用人造卫星技术可以监测全球森林的损失,估计是170000km2/a(1981~1990年之间)。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言,今以我国1998年长江洪水危害根源为例,长江上中游森林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湖泊、湿地的围垦和开发导致调节洪水能力的减弱,无疑是其中的两大重要原因,它们都与生态系统多样的丧失有密切的关系。这个例子也说明,要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害性,其关键是科学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各种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变化机理。

与自然系统相比,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Daily(1995)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过度开发(直接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生物工业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产生的负效应要大。

一般而言,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还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三 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逐渐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第一,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并与之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阀值,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第二,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最近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

第三,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污染还可能具有趋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四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一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都是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