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道运输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针对有些现行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管理体制制约着行业管理向前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目前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并对道路运输市场如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政管理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的颁布实施,更是标志着道路运输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进程迈进。然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在当前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行业管理向前发展。
1管理体制问题制约行业管理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①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运政管理机构都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各种经费开支都来自于运管费的征收(加大了运管机构行使职能的压力),所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只有运管费和罚款返还。根据交通部、财政部的《公路运输管理费征收和使用规定》,运管费的使用范围涵盖了运管机构的所有开支范围,并须按比例上缴。然而在运管费的收缴工作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的实际困难:有些经营业户法律意识淡薄,经常存在偷、逃费的现象,再加上地方政府举办各种活动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便会限制运政部门上路稽查;另外由于各地区的政策差异,有些车辆便会在提供更加优惠政策的地区落户;同时每逢国家出台对道路运输经营业户的帮扶政策时,又总是侧重对运管费的减免。以上这些都会给费源本来紧张而又要以费养人的运管部门增加更大的压力。
②由于长期以来运政部门多数分属地方各级政府管理,但不占政府财政预算,因而成为一些政府或交通主管部门领导安排人员的好去处,以至于人员冗杂,素质偏低,表面上许多人员手里拥有各种文凭和证件,实际上真正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少之又少,有些执法人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文件、文书都无法制作完成,又怎么能够自如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开展工作。
③长期以来,运管工作主要依靠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进行管理,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道路运输市场格局,人为设置障碍,致使跨区域的客货运输不协调、不统一。例如道路运输证年审时间、收罚执行标准上的不统一等,这一切都给道路运输经营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运政部门在着装上的不统一,很容易引起运输业户的误解,而曾一度的卸装问题更是给运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执法工作难以开展。《道路运输条例》为道路运输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因素,执行力度很难到位,因此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仍然任重而道远。例如,由于我市地理位置的原因,运距短、货源散,低速普通小货车居多,对于这样的无证“黑车”,按照《道路运输条例》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可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但购买一台新的低速普通小货车也不过2一3万元,依法处理难度可想而知。
④根据《道条》赋予的运政部门职责是对道路客、货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实施管理,行使着法律所赋予的行政许可、管理、运输安全的监管职权,然而实际上这些管理职权由于体制管理问题却并未能真正履行到位。以满洲里市为例,出租车自取得归口管理后,由隶属交通局主管的部门—城市出租车客运管理站进行审批,核发营运证及进行日常管理。但与此同时根据交通部有关规定,运政部门也要对出租车核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办理营运手续,施行市场监督管理,这就造成了要从事出租客车营运,必须在两个管理部门办理两套手续,这无形中给经营者、从业者带来诸多不便,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也出现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按照《道条》规定,运政部门对核发道路运输证的从业者有安全监督管理义务,但因为日常监管是由城市出租车客运进行管理,因而运政部门就会处于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管太多的尴尬境地,职责不清,很容易出现问题,互相推诱。
2创新理念,科学谋划道路运输发展
针对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深化运管体制改革,摒弃不合适宜的管理体制和理念,实行经费、装备、业务垂直管理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职责权限,明确运政管理职责,加强交通行政体系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稳定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运政装备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
2. 2理顺体制,解决职责交叉、一车多证问题
交通、公安部门职责交叉,造成道路运输多头执法,经营者要办的证件越来越多,手续越来越繁琐,罚款也越来越多,加重了企业和经营者的负担,影响了道路运输健康发展。所以,应通过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一车一证、一人一证制,可用不同颜色和不同格式区分驾驶车辆的性质。道路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有利于简化手续,方便业户,减轻经营者负担;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树立政府形象;有利于强化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也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
2. 3新形式下,应努力改善公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公路运输活动性强、跨区域性强的基本特征,要本着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的基本方针,紧密结合当地运输市场的客观实际,由只注重收费、款适时地转变管理职能,树立经营意识,增强服务观念,具体措施是:
①坚持硬管理与软管理相结合,以其服务型的软管理为主。通过对客货运输、装卸搬运、运输服务、汽车维修承托双方的“双向”服务,如技术咨询、牵线搭桥、组织签订作业合同并促使合同如约履行,解决纠纷等,促进运输市场的活跃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化。
②坚持行政干预与经济调节和法律维护相结合,以其经济调节及法律维护为主。通过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广泛的经济调节及法律维护促进运力结构的合理,运力布局合理,车辆技术状况的提高,服务态度的改善。保证平等竞争,规范市场行为,有效地维护运输市场的良好秩序和经营环境。
③坚持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市场调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搞活流通,加快发展;通过必须的计划调节,在特定情况下,保证其抢险救灾、战备等重要物资运输任务的完成。
④坚持源泉管理与过程监督相结合,以其源泉管理为主。通过日益完善和健全的规范化、科学化的源泉管理和必须的过程监督,促进更大范围的协作,避免和减少区域性关卡与繁杂的运行手续,促进市场的进一步活跃。使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从而使管理工作由路检路查为主向账、证、档管理、站场管理与登门上户审核为主转变。
在如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比过往已有了很大改善。最明显的可从人们日常出行中看出:在十多年前,我国还都是普通的泥泞土路配上一些牲畜车类,而现在大街上到处可见一辆辆时髦汽车高速驶过。但同样的,每件事有利就肯定有弊,科技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它使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但由于高科技产物动力来源大都是依赖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能源来发展的,因此科技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石油能源开采问题。众所周知,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开采难度大,分布稀少的。因此,如何加强对石油这一能源的利用率,如何减少人们对这一能源的依赖,如何提高石油开采效率都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下面就将对石油开采方面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油田地面工程;能耗分析;节能技术;措施
1油田生产能耗分析
1.1资源分类
众所周知,资源在学术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而石油上文也已经提到过,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意思就是说,当今世界石油在地层中的储备量是有限的,除非在给地球几个世纪的时间去酝酿,否则地球内石油资源将会越用越少,直至消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规范开采使用石油资源,努力提高石油资源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油田产量都在下降,因此必须立刻研究石油开发技术,努力提高石油开采效率以及开采速度,但这样一来,在油田开采项目上,又要投入一些新的开采设备,即又要增加一些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人们都知道,在开发油田的过程中,对于油田的开采是整个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放眼我国目前的油田产业,大部分都还是采用的原始的开采设备,不仅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去进行高效率的作业,而且还大大降低了石油产业对石油的利用率。综上就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一些能耗较大的方面,望可以提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2耗气分析
在我国大多数油田开发产业中都是采用的混水保温、单井计量的密闭集油流程。一般情况下,耗气量最大的区域为转油站,大约能够占到整个油田工程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造成其耗气量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如下:在我国油田建设当中,由于长期使用工作仪器但对仪器的保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常年以来根本没有跟随科技的进步去对石油开采所需仪器进行维护与更新、油田的产油量越来越低、油层越来越深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地面开采设备常常会处于低负荷的运行状态且工作效率非常之低,开采的效率也常因此而大大降低,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经常需要对油井口处的温度进行维护,因此所产生的耗气损失与能源损耗是相当严重的。
1.3耗电分析
在油田开采作业中,产生电能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能够在一些细节方面加强管理制度与控制要求,其电能损失肯定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引入高科技产品,在提高工程作业效率同时减少消耗。另外在汽油开采完成之后的运输过程中一定要对运输车的密封性能进行严格检查施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因为大气接触磨损从而产生的泄露现象。其次对于在油田初步加工过程中应当对消耗掉的油气进行加工以及回收,做到物尽其用。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对于电量的消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便是耗电量最高的石油开采过程,其次是运输耗电、天然气耗电以及线路耗电,由于不同的油田在开采过程中有不同的重难点需要进行克服,所以以上排序仅供参考,具体需根据实际情况去进行排序。
2油田地面工程节能的措施
2.1不加热集输处理技术
现在我国的油田开发产业当中有一个普遍的高消耗的现象,即我国大多数油田都处在一个高含水开发阶段,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有些油田的含水量竟高达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一现象的产生对于油田运输来讲弊端是相当大的,因为这种情况首先对于我国现如今相当普遍的加热运输方式来讲是极其耗能的,其次,油田中含水量过高还会导致油田的地基不够结实,需要额外投入资金来对其进行加固,而且在开采时还会产生运油管道结蜡量大幅度降低这一现象。因此在我国油田产业中应该大力发展并普及不加热的运输方式以此来减少工程的损失,从而提高整个油田作业效率。
2.2注水节能技术
在油田节能作业当中,除了大力开展不加热运输方式外,加强对水资源控制也是一种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方式。下面将会从提高水泵效率以及注水网络管理这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1)变频技术。我国地大物博,针对不同的地区地貌,相关负责单位应制定出不同的水泵运行速度范围,以此来为水泵选择一个最高效率的工作点来降低运输管道内的压强差,并达到耗能最小的目的。另外我国现有的离心水泵一般在出厂时都是没有安装前置水泵的,在一些进口较多的作业当中可以在离心水泵的前端进口处安装一前置水泵即可达到提高作业率的目的。(2)注水泵涂膜。前文已经提到过,对作业工具保养不当是我国油田建设的通病,因此加强对工具的维护力度在我国油田产业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水泵这一工具在进行作业时极易生锈而大大减少使用寿命,因此一定要对水泵的叶轮外壳等方面加强维护措施。
3结语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中,科技发展是绝对不可以停止的,因为有血一般的历史在向我们诉说:落后就要挨打。但纵观我国发展史,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发展重视度已经相当高了,但是对于科技发展的基础动力原料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加工方面并没有制定出一套合适的完善的高效的使用方案,因此本文在最后望提醒有关部门,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绝对不可以放松对原料加工、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控制与监督,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真正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赵一鸣 单位:大庆油田采油六厂
参考文献:
[1]田晶,栾庆.大庆油田地面工程节能技术措施浅析[J].石油石化节能,2012,v.2;No.2010:26-29.
[2]韩英君,文莉.油田地面工程节能技术措施探讨[J].石油石化节能,2013,v.3;No.3210:52-53+55.
关键词:可持续;密集城市;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1-0094-05
1 ParcBlT的理论支撑――“密集城市”:
1994年,英国建筑师理查德赢得了一个位于西班牙班莱瑞克斯岛(Balearirc)的规划项目,这个项目是由Parc公司投资的一个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技术园区”,英文名称是Parc Balea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为ParcBIT。项目时至今日仍在持续地发展中,建筑单元仍在不断地落成,形成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建筑集群。(图1,图2,图3)
该项目规划为一个大约有5000人办公、居住的综合性聚落。针对业主的要求,建筑师将一种整体式可持续设计贯穿于整个社区,通过一系列完整的供给与需求的循环网络,达到节能与可持续的目标。
在具体阐述这个项目之前,需对罗杰斯的后工业化城市规划理论有所了解。“密集城市(dense city)”是他对城市发展的主张。他认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是由其线性的资源新陈代谢系统造成的。垃圾被运往垃圾填埋地或排人大海,大量废气则污染了大气层,这些都是由线性消耗所造成的。罗杰斯主张一种循环式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主旨为减少新的消耗并加大再循环(图4)。为了实现这种循环,系统的各要素必须被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整体规划,使得能源的循环使用在城市甚至社区内部便可以实现,这便是“密集”的意义。
这种思想与19世纪英国建筑师霍华德所提出的“花园城市”既有一些契合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他们都意识到一定规模的社区可以自成体系而自给自足的潜力,并注重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和谐共处。然而霍华德所提出的3万人的人口规模就已经把“花园城市”放置在反城市化的位置,而罗杰斯则是基于高密度城市的现状基础上,首先是承认现状,然后利用“密集”的优势调整区域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密集城市”思想阐述于图纸上当属罗杰斯参加的1991年上海陆家嘴规划设计竞赛。从最终成果可以看出,他想通过规划,在陆家嘴建立一种“以整体综合的公共空间和交通体系为基础的紧凑型多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并最终实现社会能耗的有效减少。(图5,图6,图7)虽然最终方案抱憾落选,但其可持续设计体系已在构建之中。
幸运的是,ParcBIT还是让他的“密集城市”思想在一个小城镇上来实践与检验。在此工程中,“密集城市”的空间体系转化为一种整体设计的态度得以实现,并借以诸多自动化循环系统,将罗杰斯的可持续设计思想落实到实处。
2 ParcBIT规划解读:
基地位于莱瑞克斯岛的梅杰卡(Majorca)山区,地块原先便是农田,且有着丰富的自然地貌。(图8)面对这样一个信息,罗杰斯首先将基地划分成可建设区与不可建设区。其中,不可建设区占据了相当大比例的地块,保留了的原有的大量植被与农田:而将建造区域限制到一条小溪所围合的范围之内。(图9)当然,这两片用地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罗杰斯运用很多设计策略,使它们可以很好地相互服务,形成有机整体。
首先是交通规划,核心概念是限制汽车,提倡步行。为了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罗杰斯将主要车流限制在一个沿基地环路内,而次一级的车道则布置得很有限,仅作为必要的货物运输之用。(图10)相比较之下,步行路网则十分发达,沿着基地的登高线布置错落交织的步行道路且运用台地景观营造出怡人的步行环境。(图11)
其次是建筑布局,遵循两个原则:首先,将建筑与盛行风垂直布置,以获得最大迎风面:其次,建筑间的步行道与风道一致,以让社区气候凉爽宜人。(图12)
而在场地设计中,着重介绍的则是供水网络,它是场地设计中的精彩之笔。经过计算,通过聚集周边地区年降水量的10%,便可实现社区居民生活与灌溉用水的自给自足。因此,在接受城市供水的同时,两条密集的水循环系统在社区内外铺设开来,即饮用水供应系统与非饮用水供应系统。
饮用水供应系统是一环形系统,和一般尽端式供水系统相比,它的优势在于当管道某一处出现问题时可以将其封闭,这样,系统就会演变为尽端式而保证继续供水。而且在园区内还设置了一个2500m,~的水池,这样即使水厂出现故障无法供应,水池也可解园区一时之急。(图13)
再来以一种流程的方式着重谈下非饮用水供应系统。首先是“生产”:遍布整个基地的水网用来收集雨水,并汇总到社区旁边的水池(此水池与饮用水水池是分开并置的),经过水池净化成为生活用水(图14)然后是“传送”:在雨水被收集到水池的过程中,形成露天溪流。最后“消费”通过供水网络,水抵达各建筑单体;“回收”生活中水通过水网回到另一座水池,经过净化,用来灌溉非建造区的树木与农田。水通过这一高效体系在各个环节的效用实现最大化。(图15)
通过以上几套规划理念,建造区和非建造区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创造了良好的微气候。它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画面:风从非建造区的农田吹来,沿着建筑间的缝隙贯穿整个园区,并且由于基地内的水循环系统,充足的水气从土壤中渗出,让微风更为宜人。这些都是“水”、“建筑”、“风”各种场地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6)
就总平面规划而言,ParcBIT确实继承了“密集城市”的衣钵,它没有因为身处城郊而建设成另一个“田园城市”,而是密集地排布建筑,将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而让其二者都保持相对独立与完整,并通过以上介绍的几个系统实现相互服务的最大化。
社区的整体设计理念不仅局限在室外环境上,具体到单体建筑的日常运行上,ParcBIT则设置了另两大系统,以起到降低能耗和促进能源循环的作用。
2.1能源供给系统:
ParcBIT的供能网络设计了很多节能措施,经过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点:
先要介绍的是很有特色的一点:按需分配。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社区不同,在热能供应方面,ParcBIT在园区内设置热能中心进行统一调配而不是各建筑单体各行其是,并且热能中心的供能系统(图1 7)则根据各建筑单体具体耗热,来自动调节供应量。这样精密调节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能量在运输时的损失。(图18)
第二是太阳能发电。罗杰斯充分利用了场地
优势,由于地处地中海的小岛,因此充沛的阳光可以保证太阳能发电的高效率。太阳能发电站设置在电能中心,收集到的电量与城市供电在电能中心进行汇总,再经过电网为各建筑供电。(图19)
第三是生物燃料的应用。之前介绍过场地的非建造区是保留的农田与树林,到了秋天,农作物所遗留下的秸秆被园区的人员收集起来,当做燃料进行发电。这也是在供能方面,建造区与非建造区相互服务的佐证。
以上三点,无论是展现高技的统一调配热能还是体现低技的秸秆发电,都体现了“整体设计”在能源管理上的具体操作。
2.2垃圾收集系统:
ParcBIT采用空气传送的垃圾收集系统,该系统是此项目能源新陈代谢过程的另一重要环节。这种技术利用空气运送垃圾,并通过地下管道自动回收至中央收集站,整个过程都与室外环境相隔绝。(图20)
世界上第一套自动垃圾收集系统于1961年安装在瑞典Sollelrea医院,这套系统至今仍然运行良好,其中许多部件还是20世纪6。年代初期的。现今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地运用于瑞典、西班牙、丹麦、德国、葡萄牙、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具体到设计,自动垃圾收集系统如同生活用水系统一样。需在每栋楼里设置垂直管道,并在每层设置垃圾投放口,居民通过投放口将成袋的垃圾投入管道中。在与垂直管道相连的地下水平管道中,垃圾经过空气传送至中央收集站。(图21)(图22)等垃圾挤压到一定程度,便通过另一水平管道抵达垃圾站进行自动化分离。分离后,垃圾经压实进入集装箱,最后由托臂车运走。
先进的垃圾回收系统可以让垃圾车不再进入社区内部从而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且密封的传输管道避免了收集垃圾带来的臭气与噪音。在垃圾收集中心,垃圾将被自动分类,收集到不同的箱子里。
造价方面,平摊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成本中,自动垃圾收集系统的造价并不贵,通常每平方米增加几十欧元的建设成本。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高额的人力搬运费用,在ParcBIT园区内,该系统只要运行超过四年,就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从造价构成来分析,垂直垃圾管道由水泥浇筑建成,其造价并不高,真正提高造价的部分在于水平管道及收集站的建设。一个收集站一般可以覆盖半径1500m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因此最适合使用真空垃圾系统的是容积率高的高层建筑群,这样可以减少水平管道的铺设,同时共用收集站。这种高密度效益很切合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事实上,我国一些高档办公园区以及住宅小区也开始安装自动垃圾收集系统。
3高技与低技
高技与低技在可持续设计上是两种不同的态度,设计者往往专其一而很少兼顾二者。但高技与低技在ParcBIT的“整体设计”中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如在场地设计环节,尊重地形与风向,调整场地道路与建筑布局,这些策略一方面是对场地的尊重,另一方面体现出罗杰斯利用朴实的技术将场地的优势最大化。通过这些操作之后,再以先进的供水网络将场地供能与微气候更为完善。在建筑层面,各种能源循环系统虽更多地体现了高技的力量,但罗杰斯仍然将秸秆视为不可浪费的资源加以利用。
罗杰斯深知高技与低技在发挥时所要依赖的因素。低技需要场地的支持,参照PracBIT,台地、郊区、降雨量这些场地信息为设计者的具体操作提供了原地与途径。虽然不可能有另一个完全一样的场地供我们咀嚼罗杰斯的经验,但这也提醒我们需更好掌握场地的信息,将它的独有资源和可持续设计很好地整合。
比较而言,在“整体设计”中,高技更具有通用性。在ParcBIT园区内,“水”“电”“垃圾”各个能源要素都依靠高技形成了系统化的循环,相应设置的管理中心对能源进行统一调配,提高使用效率,使循环网络体现出“密集”的价值。虽然这些高效的循环网络意味着更多的初期建设与更高的维护费用,但一个社区运行时间越久,这些设施的成本将会被分担得越小,而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则会更大。
4小结
罗杰斯的“密集城市”可以看做是对我国城市无法改变的高密度现状的一种正面回应,其理论价值值得我们日后进行深一步的挖掘。而作为欧洲示范工程之一,PracBIT“整体设计”的可持续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探讨,我国城市区域的设计与更新在高技与低技各层面的运用上都可以参其经验。
参考文献:
[1](西)米格尔鲁亚诺著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英)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著,仲德崖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一是安全管理工作经验不足。在建设生产工作中安全管理经验不足,不重视激励作用,虽进行了违章罚款下发整改联系单等工作,但只能算负激励,不免造成管理单一,出现抵触心理,不利于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管理滞后、管理粗放、经验不足”都是必须改正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并要加强对其他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只有大家都真正掌握了技能技术,才能真正提高了安全意识,才是安全生产最坚固的防线。
二是把关不严,好人思想严重。工作中好人思想作祟,把关不到位对工作过程和细节关注不够,工作质量无刚性制约。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好示范榜样作用,严格按照高标准来管理班组杜绝以往的好人思想,严把工作质量关。
三是浪费严重,节约意识不强。没有珍惜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对“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不重视,不能做到厉行节约,管理过于粗放,没意识开源节流也是成本的核心。面对当前公司高速发展的大环境,我将带头改正不懂得节俭、浪费的坏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严格要求其他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身边的每个“一”抓起,改变现状厉行节俭。
四是生产技能较差,生产经验缺乏。在生产运营当中深深认识到自己生产管理经验的欠缺之处。因此在工作中应更加的努力学习公司各项制度及专业生产技能,必须严于律己,本着“严、细、实”的原则,用制度说话,用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利用制度严格考核,严明纪律,充分发挥考核作用。利用自己学的技能丰富管理手段,摸索怎么节约用电、怎么节省用水,更增强员工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教育大家做一个对企业和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个人与企业理想的共同放飞的教育,帮员工培养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荣辱观,让大家视企业为家,爱厂如家,爱企如家。
2019年是新的一年,也是追逐梦想的一年,作为灵丘项目副经理兼供热站站长,我深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现将今年的工作思路、打算和措施汇报如下:
一是供热站的管理。目前供热站工作主要为生产和收费。
生产方面:
1、如何降低热量损耗:
(1)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进行温度调整,冬季的不同时间室外温度是不同的,因此不需要在温度不是很低的情况下,将电锅炉出口温度都调制高温状态,从而能够降低电锅炉的热量损耗
(2)目前该供热区域有房屋2610户,入住率仅2100户左右,其他未住人区域适当调节阀门进水量,将阀门关小保证室内温度5度左右,保证室内管道不被冻裂即可。
(3)部分单元地下室管道仍未采取保温措施造成热量损失,针对该问题已沟通住建局要求开发商尽快消除该缺陷。
(4)采购部分无线温度测量仪实时监控居民住宅室内温度,根据室内温度动态调控一级网出水温度,从而控制热量损耗。
(5)每日进行供热区域巡检,关闭楼道窗户、单元楼大门等,减少热量的流失。
2、如何降低水量损耗:
(1)每日进行管线巡检,降低因管路漏水造成的水量损失。
(2)购买对管道无影响的色素注入软水箱,降低居民放水洗墩布及其他用途的水量损失。
(3)每日进行供热区域巡查,如发现漏水现象及时关闭锁闭阀,降低水量的损失。
(4)控制场区生活用水,做到节俭用水。
三、如何降低场用电量:
(1)天气寒冷的时节,采用提高蓄热阶段出水口温度来提升整个管网温度,在白天就可不再进行平段电蓄热。
(2)降低生活办公用电,厉行节俭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收费方面:
1、强化服务、情暖人心,对收费人员及运维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规范礼貌用语、统一着装、为入户服务人员配置执法记录仪,在保护职工的同时留存相关证据,同时在收费工作中要倡导员工“亲情服务”,用高质量的服务促进收费效果的提升。
2、提前谋划、精心部署,供暖前将收费、通知,提前通知住户缴费,计划从2019年9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费,11月1日不缴费的用户按天加收3‰的滞纳金。针对报停的用户要求携带相关证件到缴费处办理报停手续,报停需缴纳30%的基础热费,对入住率达不到75%的楼房不得报停。
3、加大收费执法力度,把收费工作纳入管理范畴,在“热是商品”的观念深入人心之际,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企业的利益。加强对《供热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对欠费不交、偷热者进行处罚,鼓励热用户早交费,对晚交费、不交费者进行处罚。
二是灵丘风电建设管理。围绕着灵丘项目2019年的建设目标任务,作为项目副经理我将全力配合项目经理工作,争取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建设任务。
1、加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工,加强对工程建设管控的力度,严把签证、另委等合同外的部分费用的管理,为竣工结算打下夯实的基础。
2、开展“互助自学”系列讲座活动,结合自己专业是工程建设的特点,总结自己九年新能源建设的经验,通过讲课、学习、考试等手段开拓其他参建人员的视野,提高其专业技能,让每个员工都能用技术去管理。
3、优化组织施工方案,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施工管理中,始终把科学管理优化方案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经常不断地在研究和探讨适合工程管理且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来不断满足需求。在施工方案的审定过程中,要根据工程的特点、难点,进行多次论证。
4、提前部署,细致规划,项目开工后制定详尽的三级网络施工进度计划表,并结合施工计划制定设备到场计划,避免因设备到场的原因影响施工建设。
5、严格质量管理,重点部位重点把控。风电项目基础工程为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针对这一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开挖、垫层浇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的过程进行严格把控监督,确保质量关。
6、狠抓安全,落实安全责任制,山地风电运输安全、吊装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项目开工后必须从开始就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一切以安全为根本,狠抓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7、合理安排工序,加快施工速度,注重工程施工方案审批、质保措施落实的同时,对建设进度的把控也不能放松。加强施工组织,落实资源到位。为确保项目投产顺利,应时刻针对现场的机具、劳动力、材料等生产要素,做好调配,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调整,进而加强了机具、人力的合理配置,保证了施工不间断,无论是立体交叉作业,还是横向混合式作业,不管是逆施,还是正施,都要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合理安排、见缝插针。按照旬保月、月保季、季保年的工作安排,做好层层包计划,落实项目施工进度细节的把控。
最后,我郑重向领导表态。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所长、积极、热情、细致的完成好领导布置每一项工作,为广大员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保证完成2019年的生产和建设任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对所居住的房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智能建筑”以及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也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把当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住宅产业,旨在改善住宅功能,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能建筑”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高速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提高了智能建筑的系统管理功能。智能小区是智能建筑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出来的,人们通过对小区建筑群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进行优化考虑,提供一个高效、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人居环境。为适应我国加快住宅建设发展,增强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的要求,实现真正智能、绿色环保的要求,需要从开始的设计规划到最后的房屋装饰都需要地理信息系统这,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勘测设计一体化以及智能交通系统教学与研究。一强大的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从上世纪到现在已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史,简称GIS(GeographInformationSystem),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是指由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建模,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规划、管理决策等服务。简言之,就是把对象的空间属性与它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WebGIS即通常所说的万维网GIS,是GIS技术与万维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Internet或In-tranet的环境下的一种传输、存储、处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他使得GIS的各项功能不在局限于单机和局部的计算机网络,而是扩展到更加广阔的范围。目前智能建筑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充分认识的GIS特别是WebGIS的强大功能,纷纷将GIS应用于智能建筑的各个方面,采用GIS新技术和新方法来研究和管理城市建筑行业的某一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如用于办公自动化、物业管理、建筑社保自动化管理系统等问题,但是用WebGIS把相关的功能进行整合和集成,形成基于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网络GIS把智能建筑的相关功能整合在一起将大大提高其管理的效率,降低相关成本,提高分析模拟能力,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目前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随着国家对智能建筑的重视,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2.1智能建筑目前的研究动态智能化是一种拟人化的称呼,它不是智能化系统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意味着生活的“自动化”,更不是最新、最先进系统及产品的试验场。具体地说,“智能化”在住宅小区中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信息通信服务: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小区内的高速数据通信网络,适应信息时代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通信需要。(2)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应用现代安全防范技术,建立小区必要的安全防范体系,同时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3)建立高效、科学、便利的物业管理体系: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IC卡等技术建立网络化''''智能化的物业管理系统。
2.2目前智能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要真正实现智能建筑以及智能小区的要求以及符合WTO的规则和相关的国际标准,要真正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管理的总体水平,还存在很多问题。(1)小区“智能建筑”的设计不科学“智能建筑”应该根据小区的特定条件,包括小区的规模和档次、配套设施、建筑布局、用户对象和投资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从实际出发,适度超前,以实用为目的,选择适合小区实际需要的系统和功能,即“量体裁衣”。但目前有些小区的“智能建筑”整体设计不科学。(2)智能建筑的施工不够规范“智能建筑”不仅仅是科学的设计,规范的施工同样重要,规范的实施包括确定合适的集成商及供货商,制定分步实施步骤,规范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安装、调试、试运行、测试、验收程序等。(3)“智能建筑”的规范化和智能化管理得不到保证小区或建筑的智能化不仅应当是设计、施工、控制的智能化,更多的应当是交付使用后长期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例如,小区的管道出现破损需要迅速的找到发生破坏的管道进行更换;小区的网络发生故障也应当迅速的找到发生故障的区域等等。总之,智能建筑是系统工程,从智能化设计开始,经过建筑单位的土建施工、土建施工竣工后电气化施工、然后是小区的管道、信息网络的铺设、最后交付使用后小区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等都是独立的施工与管理,缺少对系统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是目前“智能建筑”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2.3解决方案针对前面提到目前在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基于网络GIS开发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一,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来统一管理相关数据和元数据,这样所有的数据都来自规范的地理空间数据库,使数据正确有效,规范管理;其二,由于相关的工程图纸和设计施工图纸一般是AutoCAD绘制的设计图,这些矢量数据可以通过相关的GIS软件进行转化成GIS中容易使用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便于进行GIS的相关运算,如:路径分析、地址匹配、拓扑叠加等等;其三,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使对信息的管理不仅涉及一栋建筑,它可以覆盖整个小区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其四,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使业主可以通过客户端与物业进行信息交换,物业公司可以通过系统来受理业主提出的服务要求,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数据及时提供服务。
2.4实施方案的软硬件设施硬件:小区局域网、配置良好的电脑。软件:MapInfo、AutoCAD、SQLserver2000、MapX5.0等专业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XP;相关网络协议。资料和数据:建筑相关工程图和设计图以及其它各类图纸资料等。现有的硬件配置与软件条件能基本满足设计系统开发的需要。
3基于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
3.1系统的总体架构根据信息平台的一般架构,结合考虑“智能建筑”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系统可采用三层体系结构:(1)客户端。指的是信息平台的用户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公司、业主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具体的服务对象由系统的建设者决定。(2)应用服务层。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运用GIS软件功能对设计图纸进行转化,将这些原始数据以规定的格式返回,再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抽取、挖掘和融合等处理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需求。(3)数据管理层。数据管理层也即服务器端,存储系统所需的基础数据,提供平台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
3.2系统设计方案通过阅读各种资料和文献,提出如下设计方案: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它的开发是根据建筑的各种数据都和其地理位置具有很大关系,因此把GIS应用于智能建筑是明智之举,也是必须的。另外,由于智能建筑从开始设计到土建施工、电气化施工等涉及很多单位,一个单位也可能涉及好多的建筑工程数据和图纸,同时,这些数据经过不同单位的使用,数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精度和准确性都有所降低,因此采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对“智能建筑”相关元数据的管理就是大势所趋!本系统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模块:(1)智能建筑综合布线设计模块;(2)智能建筑土建设计、施工、管理模块;(3)智能建筑的电气化施工管理模块;(4)智能建筑的小区物业管理模块;以上模块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和矢量数据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查询功能等等,把分散的数据组成一个系统将更加方便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
3.3系统的开发思路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从上到下”的设计,“从下到上”施工的方案进行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贯彻管理部门的目标、对象和战略,确定需要那些功能来保证目标的完成,从而划分相应的子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设计;“从上到下”的优点是整体性、逻辑性强,为了弥补其应工作量太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的考虑,因开发周期拉长影响系统的使用,增加开发费用的不足,采用“从下到上”的开发路线,可以边开发、边实施、边见效,这样更符合“智能建筑”的习惯和更能提高“智能建筑”效率。
关键词:架空线路;送电线路;路径
作者主要从线路路径的选择应结合各种因素进行论述。
1、选线步骤
选线的目的是在线路起讫点间选出一个技术上、经济上较合理的线路路径。分为室内图上选线和现场选线两步进行。
1.1室内图上选线
根据系统远景规划,计算短路电流,校验对重要电信线路的影响,提出对路径的修正方案或防护措施。向邻近或交叉路越设施的有关主管部门征求对线路路径的意见,并签订有关协议。签订协议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有关规程的规定,应本着统筹兼顾、互谅互让的精神来进行。然后应进行现场勘察,验证图上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有无图上未标明的障碍物,与图上不符的地形、地物及沿线交通情况),了解特殊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等。有时可不沿全线路勘,而仅对重点地段如重要跨越、拥挤地段、不良地质地段进行重点踏勘。对协议单位有特殊要求的地段、大跨越地段、地下采空区、建筑物密集预留走廊地段等用仪器初测取得必要的数据,选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1.2现场选线
现场选线是把室内选定的路径在现场落实、移到现场,为定线、定位工作确定线路的最终走向,设立必要的线路走向的临时目标(转角桩、为线路前后通视用的方向桩等),定出线路中心线的走向。在现场选线过程中,还应顾及到塔位特别是一些特殊塔位(如转角、跨越点、大跨越等)是否能够成立。对于超高压送电线路,还应考虑沿线每6~8km有一设置牵引机或张力机的场地及设备运达场地的条件。
2、路径选择的原则
选择线路路径时应遵守我国有关法律和法令。线路路径的选择应结合交通条件及地质地形情况考虑。沿线交通便利,便于施工、运行,但不要因此使线路长度增加较多。若条件允许,最好将路径选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现在的施工及运输一般都由较大型的机械来承担,若交通不便,势必影响施工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路径长度最短、转角少、角度小、特殊路越少、水文地质条件好、投资少、省材料、施工方便、运行方便、安全可靠。
地质方面一般应观察记录沿线地质地貌现象,对土、石、水等做必要的物理与化学分析,如土壤种类、湿度、水质对混凝土的侵蚀程度等。除按上述常规经验选择外,还应特别注意避开采空区,以免地面塌陷而危及线路安全。如一些采掘业发展史较长的省份,采空区相当多,再加上部分小矿私挖滥采,造成了许多地区地面塌陷而危及建构筑物的安全。
3、选线的技术要求
3.1一般要求
①线路与建筑物平行交叉,线路与特殊管道交叉或接近,线路与各种工程设施交叉相接近时,应符合相关规程规定的要求。②线路应避开沼泽地、水草地、易积水及盐碱地。线路通过黄土地区时,应尽量避开冲沟、陷穴及受地表水作用后产生强烈湿陷性地带。③线路应尽量避开地震烈度为六度以上的地区,并应避开构造断裂带或采用直交、斜交方式通过断裂带。④线路应避开污染地区,或在污染源的上风向通过。
3.2对选择转角点的要求
线路转角点宜选在平地,或山麓缓坡上。转角点应选在地势较低,不能利用直线杆塔或原拟用耐张杆塔的处所,即转角点选择应尽量和耐张段长度结合在一起考虑。转角点应有较好的施工紧线场地并便于施工机械到达。转角点应考虑前后两杆塔位置的合理性,避免造成相邻两档档距过大、过小使杆塔塔位不合理或使用高杆塔
3.3对选择跨河点的要求
①应尽量选在河道狭窄、河床平直、河岸稳定、不受洪水淹没的地段。对于跨越塔位应注意地层稳定、河岸无严重冲刷现象。塔位土质均匀无软弱地层存在(淤泥、湖沼泥滩、易产生液化的饱和砂土等),避开地下水位较深地段。②不宜在码头、泊船的地方跨越河流。避免在支流入口处、河道弯曲处跨越河流。避免在旧河道、排洪道处跨越。③必须利用江心岛、河漫滩及河床架设杆塔时,应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探、水文调查和断面测量。
3.4对选择山区路径的要求
①尽可能避开陡坡、悬崖、滑坡、崩塌、不稳定岩堆、泥石流、卡斯特溶洞等不良地质地段。②线路和山脊交叉时,应从山鞍经过。线路沿山麓经过时,注意山洪排水沟位置,尽量一档路过。线路不宜沿山坡走向,以免增加杆高或杆位。③应避免沿山区干河沟架线。必要时,杆位应设在最高洪水位以上不受冲刷的地方。④特别注意交通问题、施工和运行维护条件。
3.5矿区选线的要求
线路进入矿区时应尽量避开矿区,或少压矿带。当线路必须在矿区(如煤田)上架设时,应考虑在煤田境界线或断线上架设,以便共用安全煤柱。当无境界线或断层线可利用时,应尽量垂直煤田走向架设,缩短通过煤田线段的长度。
在矿区煤田范围内架设的送电线路时,尽量使两回线路分开架设或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同时遭受塌陷的影响。
3.6线路经过多气象区选线的要求
由于大部分输电线路位于山地,地形复杂、植被繁茂。云南又属高海拔地区,所以一条线路途经多气象区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使线路节省投资且安全可靠,在路径选择时应尽量避免反复穿越恶劣气象条件区域。若条件允许,应尽量选择气象条件较好区域的等高线沿地势走线,确需穿越恶劣气象条件区域的,在满足规程规定的同时应尽量缩短穿越长度。
同时,对于线路途经河谷、湖泊、沼泽、山谷受风面等微气象区域时也应尽量避开。
3.7严重覆冰地区选线的要求
①要调查清楚已有线路、植物等的覆冰情况(冰厚、突变范围)、季节风向、覆冰类型、雪崩地带。避免在覆冰严重地段通过。
②避免靠近湖泊且在结冰季节的下风向侧经过,以免出现严重结冰现象。
③避免出现大档距,避免线路在山峰附近迎风面侧通过。
④注意交通运输情况,尽量创造维护抢修的便利条件。
【关键词】 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设计原则技术要点
作为电力企业向用户中心输送电能的架空电力线路,架空送电线路在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中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需求量与日俱增,电网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然而受到土地资源和城镇规划的制约,架空送电线路路径选择的难度越来愈大,施工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外部影响较大且工期较短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进行架空送电线路的路径设计,已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1 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的原则
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是为了在架空送电线路起讫点间构建一条符合国家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架空送电线路路径,所选择的架空送电线路路径不仅要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同时还要兼顾合理、经济和施工便利等要求,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
具体说来,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尽可能长度较短、水文和地质条件较好且特殊跨越较少;尽可能避开公园、森林、果木林、绿化区和防护林带等,如果无法避免,那么应该选取最窄处通过,从而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尽可能少占用农田,并且少拆迁房屋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物;尽可能避开地质复杂、基础施工挖方量大、地形复杂、排水量大和杆塔不稳定的地段;尽可能避开沿线交通不便利的地区,但不要因此造成线路长度的较大增加;在一些采掘业发展史较长的身份,要特别注意避开采空区,避免地面塌陷而危及到架空送电线路的安全;尽量避免和同一河流或工程设施多次交叉。
2 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的步骤
2.1 室内图上选线的分析
室内图上选线是指收集所需的各种资料,然后在地形图上对架空送电线路路径方案进行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是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目前各测绘单位都有各种比例的航测图,而架空送电线路的图上选线一般在五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进行,所用的地形图必须是最新版本的。设计人员先在地形图上标出架空线路的起讫点和比经点,然后根据采集到的各种资料(如水利设施规划、地质条件、城镇规划、军事设施、重要管道等),避开一些设施和影响范围,同时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和地形等因素,按照线路路径最短的原则绘制出几种可能的路径方案,最后根据运行费用、投资、施工便利和线路运行稳定性等方面作初步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保留2~3种较好的架空送电线路路径方案。
2.2 现场选线的分析
现场选线是指将室内图上选定的路径在现场落实,移到现场,最终确定架空送电线路的最终走向,并且设立必要的线路走向临时目标(转角桩和为架空线路前后通视用的方向桩等),定出线路中心线的走向。虽然架空送电线路的路径越短越好,但现场选线人员在确定架空送电线路的最终走向时必须综合考虑地形、交通、跨越、水文和环境情况,确保日后运行维护的方便和环境的保护。
现场选线的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详细勘察地质和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重要的交叉跨越地点和狭窄走廊地带,基本达到定线的要求;对于地地形比较开阔的地区,可以对线路走向和转角位置进行粗略制定,待到定线时再进行局部的修正;线路的转角位置要尽量避免设置在河道、高山顶、深沟、悬崖边、堤坝、较陡的山坡或洼地积水处,如果能综合考虑耐张塔和耐张段长度则更佳。(2)如果架空送电线路要跨越通航的大江大河或其他重要设施,那么要对跨越杆塔的位置和高度进行确定。(3)对架空送电线路沿线的河流、道路、林木砍伐、建筑物拆迁、交通运输、砂石供应和青苗赔偿等情况进行准确地调查,从而准确估算线路建设的费用,以便尽可能降低工程的总造价。(4)如果架空送电线路会对经过地区的其他公共设施造成影响,那么在现场选线时要尽可能地征得相关单位的同意,并签订书面协议。
3 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的技术要求
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跨河点、转角点、山区/矿区/多气象区/严重覆冰地区选线的要求,具体说来:
(1)跨河点选线的要求。尽量避免水位较深的地段,选在河床平直、河道狭窄、河岸稳定且不受洪水掩埋的地段;尽量避免在河道弯曲处和支流入口处跨越河流;尽量避免在码头、泊船的地方、排洪道和旧河道处跨越河流;如果必须利用河漫滩、江心岛和河床架设杆塔时,应该进行全面的水文调查、工程地质勘探和断面测量。
(2)转角点选线的要求。转角点适宜选在地势较低的平地或山麓缓坡上,同时考虑前后两杆塔位置的合理性。对于不能利用直线杆塔(因间隙和上拔不足等原因)或原拟用耐张杆塔的地方,转角点的选择要尽量和耐张段长度结合在一起考虑。
(3)山区/矿区/多气象区/严重覆冰地区选线的要求。山区路径的选择要尽量避免泥石流、滑坡、陡坡、不稳定岩堆和卡斯特溶洞等不良地质地段,尽量避免沿山坡走向和沿山区干河沟架线;当线路必须在矿区上架设时,应尽量在断层线或境界线上架设,同时确保两回线路分开架设或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线路必须穿越恶劣气象条件区域时,在满足规程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穿越长度,同时尽量避开山谷受风面、湖泊、河谷和沼泽等微气象区;认真调查已有线路和植物的覆冰情况、覆冰类型、季风风向和雪崩地段,避免在覆冰严重地段通过,避免出现大档距和在山峰附近的迎风面侧通过。
4 结语
作为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旦选择不当将会增加工程投资、延长工期、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且对周围的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就要求选线人员在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情况来对路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勇.对架空送电线路设计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华民居,2011(10).
[2]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钱静洲.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分析[J].广东科技,2011,20(20).
作为电力企业向用户中心输送电能的架空电力线路,架空送电线路在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中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需求量与日俱增,电网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然而受到土地资源和城镇规划的制约,架空送电线路路径选择的难度越来愈大,施工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外部影响较大且工期较短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进行架空送电线路的路径设计,已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1 架空送电线路路径设计的原则
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一段稳定的增长期后,目前已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下列的数据大致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也也不断提高,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成长的“火车头”。
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消耗“上游产业”,如钢铁 、橡胶、玻璃、电子、石油、化工、纺织等行业的产品,同时,也会带动道路、城建、保险、旅游、运输等“下游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增长产业的特征已经形成,并正在向快速成长期过渡,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国民汽车产销量增长率走到30%,并且在未来3—4年内仍可保持20%—30%的增长率。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第三大汽车市场。届时,中国将有50%的的汽车以贷款形式销售,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潜力无限。
在关注汽车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市场需求总量不变、使用环境不理想、金融支持不够完善等问题,仍是阻碍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比如,国外普遍推行了消费信贷与分期付款购车的消费方式,美国80%的新车是通过贷款购买的,德国是70%,印度也有60—70%。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统计,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从1998年后呈直线上升趋势:1998年只有4亿元,1999年为25亿元,到2003年8月底, 到1700亿元,其中国家国有商业银行达1454亿元,占85%,股份制商业银行206亿,占12%,城市商业银行98亿,占5.7%,财务公司5.7亿,占0.3%,也就是说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汽车销售,占同期汽车销售仅为20%,与国外的情况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也显示了其发展潜力。
二
汽车金融业是对应于汽车工业,为汽车销售领域和消费市场提供融资、租赁、保险等业务的服务行业。从国外的经验,还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完善的销售体系,也需要汽车金融服务与之相匹配。
完整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具有三项重要职能:其一为生产厂商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策略,提供市场信息;其二为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设备融资;其三为用户提供销售信贷,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业务。通过汽车金融,生产厂商可以加快减少库存积压,提高产业效率,经销商能够更加成功地销售汽车产品,回笼资金,而消费者又可用较少的资金和和低利息的代价满足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实现效用最大化。
我们可以看出,汽车金融带 来的是全新的汽车消费理念,通过消费信贷、汽车租赁、日常维护保养和旧车置换等方式,将一系列终身服务固定于汽车这一产品业,从而培养一批永久依靠企业为之服务的客户群体。
研究表明,许多国家的汽车工业的发展都与汽车金融业密不可分的。比如,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广泛发展消费信贷,并且汽车销售信贷在分期偿还消费信贷占40%左右,是占比例最大的贷款形式。目前,美国和各大汽车公司,都有自己的金融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汽车金融服务,对用户购买轿车提供包括付款购车、汽车租赁等在内的一整套汽车金融服务。
又如,日本从20世纪60年后期开始,消费信贷已发展起来,并增长较快。政府实施鼓励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进入消费领域的措施。同时,实力强大的汽车公司也向用户直接提供分期付款和贷款购车。以信贷方式购买汽车的,在日本的比例占80%以上。
与国外的发展相比,我国有很大差距,1996年国内才开始有建设银行曾筹划汽车分期付款,但贷款主要是给厂家。但不久因种种原因并未实行 。直到1998年底,国家才正式批准银行参与汽车消费贷款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由于其局限性,限制了其发展速度。2003年10月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首次批准三家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涉及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这才意味着汽车金融业真正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金融在经济运行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其它消费信用一起,刺激消费,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调节经济运行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调剂社会消费资金,使其在时间继起、数量上平衡,供给实现,充分调整人们现实消费需求和潜在消费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从信用是关系本身来看,作为汽车消费领域发挥职能作用的汽车金融,使汽车产业中的货币资金,在生产、流通、消费三个领域中循环周转、同步发展,满足各个领域的资金需求,影响和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金融通过自身的运行机制能够带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通过汽车产业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联关系,间接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首先,汽车金融服务通过汽车产业高价值转移性,对制造业和其他部门实现其理想带动功能。汽车产业对其他产业有较大的依赖性,能对其他产业高价值转移,正是这一特性,汽车金融才能通过其流通、消费乃至特殊情况下的生产提供金融支持的办法,疏通汽车产业的下游管道,避免产品的积压和库存,缩短周转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利润水平,较大幅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汽车产业的高价值转移性得以顺利实现。
其次,汽车金融通过汽车产业与服务业的高度关联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汽车业的高度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汽车产品的最终价值分配中,第三产业占有很高比例;二是汽车产业的预投入对第三产业的预投入有较大带动作用。研究显示,汽车工业的一定投入,可以导致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储运、实现商业服务、社会和个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增加30%—80%的收入。也就是说,汽车金融利用这种高度关联特性,一方面以其自身的发展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以汽车产业为媒介,通过价值转移,投资倍增效应等方式,又间接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再次,汽车金融通过自身及汽车产业在就业方面的较强安置能力,对扩大劳动力就业发挥积极作用。汽车金融所涉及的相关服务部门一般具有很强的直接就业安置能力,如汽车修理业、运输业、销售、管理部门、研究咨询,以及汽车使用部门基本布都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另外,虽然汽车制造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没有汽车服务业强,但也是第二产业部门在安置就业方面较多的行业。
除上述汽车金融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汽车金融对微观经济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汽车金融对汽车生产厂商可以起到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策略,提供市场信息的作用。对汽车制造企业来讲,企业要实现生产与销售资金的相互分离,必然要有汽车金融和汽车金融不同。如果没有汽车金融,生产资金将被固定于经销商销售的库存和客户们的应收帐款之中,容易导致销售数量越多,生产资金越发紧张。有了汽车金融服务,就会大大改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资金运用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汽车金融对汽车经销商可以起到提供存贷融资,营运资金融资,设备融资等作用。对于汽车销售商来讲,只有借助于汽车金融和汽车金融公司,才能实现批发和零售资金的相互分离。同时,汽车金融还有利于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销售公司,开辟多种融资渠道资源点,如商业信用,金融授信等。
第三 ,汽车金融对汽车用户可以起到提供消费信贷,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业务。对消费者而言,汽车信贷不仅可以解决支付能力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降低消费者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
第四,汽车金融业的发展能够完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 结合我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因素,汽车金融服务体系也会逐步发展并得以完善。
四
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主要由各大商业银行提供,汽车集团财务公司所占的比例很小。
我们知道,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综合性,其目的重要是获得利息差额,而不在于保证汽车产业稳定连续的金融服务。在汽车业不景气的时候,银行就会收缩其金融服务,和汽车业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行业特征发生矛盾。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利益关系,商业银行也不可能在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推进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
国内目前有七家企业集团成立的财务公司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由于企业集团本身规模,财务公司授信规模受到的限制,其专业化优势很难发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空间。
因此,以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商为依托,建立专业化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无疑是应对市场的必然要求。而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也就成为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模式。
汽车金融公司的建立,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是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对于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汽车金融公司能够引进国外成熟的汽车消费信贷融资的管理技术,使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时有更多的选择。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的引入,借鉴了国外同类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保证在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前提下同国际市场的顺利融合,促进我国在汽车融资业监管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从短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重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限制:
第一:政策因素
关键词:果蔬 气调库
果蔬气调库用于商业贮藏在国外已有近70年的发展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如美国气调贮藏的果品高达75%,法国约占40%,英国约占30%。我国果蔬气调贮藏技术起步较晚,在商业上应用仅是近几年的事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果蔬保鲜的质量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果蔬气调贮藏必然会在我国有更快的发展。为此,对果蔬气调库及其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述。
1.气调库建筑
气调库是在果蔬冷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与果蔬冷库有许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又与果蔬冷库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气调库容积大小。在欧美国家,气调库贮藏间单间容积通常在50~200t之间,比如英国苹果气调库贮藏单间的容积大约为100t,在欧洲约为200t,但蔬菜气调库的单间容积通常在200~500t之间,在北美单间容量更大,一般在600t左右。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以30~100t为一个开间,一个建库单元最少2间,但一般不超过10间。
(2)气调库必须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这是气调库建筑结构区别于普通果蔬冷库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普通冷库对气密性几乎没有特殊要求,而气调库对于气密性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要在气调库内形成要求的气体成分,并在果蔬贮藏期间较长时间地维持设定的指标,减免库内外气体的渗气交换,气调库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为此,在气调库门安装、气密层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发现可疑部位应及时检查和补救。对于由砖混结构的土建库而建造的气调库,如出现大面积的突起或脱落,往往是由于维护结构表面不干燥引起,在施工前,一定要注意维护结构的干燥性。
气调库施工质量验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气密性试验。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压力测试法。它有测试方法简便,测试仪器简单,结果直观等优点。压力测试法又有正压法和负压法之分,通常采用正压法,以避免采用负压法测试导致气密层脱落。迄今,国际上对气调库气密性测试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我国目前也没有气调库气密测试的国家标准。但采用正压测试法,统计“半降压时间”,是国外常用的气密性试验标准和结果的表示方式。所谓半降压时间,是指从计时起,试验压力下降到起始压力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世界各国现有的气密标准中,最高的要求是:试验压力为294Pa(30mmH2O),半压降时间等于或超过30min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此标准只有意大利等少数国家的部分厂商采用。意大利FCE公司近几年在我国安装的组合式气调库的气密实验合格范围为:库内加压至30mmH2O,经30min库内压力降至不低于4.4mmH2O为合格。
(3)气调库的安全性。在气调库的建筑设计中还必须考虑气调库的安全性。这是由于气调库是一种密闭式冷库,当库内温度升降时,其气体压力也随之变化,常使库内外形成气压差。据资料介绍,当库外温度高于库内温度1℃时,外界大气将对维护库板产生40Pa压力,温差越大,压力差越大。此外,在气调设备运行、加湿及气调库气密性试验过程中,都会在维护结构的两侧形成气压差。若不将压力差及时消除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将对维护结构产生危害。为此,通常在气调库上装置有平衡袋和安全阀,以使压力限制在设计的安全范围内。气压平衡袋(简称气调袋)的体积约为库房容积的0.5%~1.0%,采用质地柔软不透气又不易老化的材料制成。国外推荐的安全压力数值为±190Pa 。所以,每间库房还应安装一个气压平衡安全阀(简称平衡阀),在库内外压差大于190Pa时,库内外的气体将发生交换,防止库体结构发生破坏。平衡阀分干式和水封式两种,直接与库体相通。在一般情况下平衡袋起调节作用,只有当平衡袋容量不足以调节库内压力变化时,平衡阀才起作用。此外,在一些国家如荷兰,通过给贮藏室定期充氮气,使气调袋一直处于半膨胀状态,保持恒定的正压,有助于减少大气渗漏到贮藏室中。
(4)气调库一般应建成单层建筑。一般果蔬冷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建成单层或多层建筑物,但对气调库来说,几乎都是建成单层地面建筑物。这是因为果蔬在库内运输、堆码和贮藏时,地面要承受很大的荷载,如果采用多层建筑,一方面气密处理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在气调库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气密层破坏。较大的气调库的建筑高度一般在7m左右。
2.气调库制冷设备及温度传感器的配置
(1)制冷系统。气调库的制冷设备大多采用活塞式单级压缩制冷系统,以氨或氟利昂-22作制冷剂,库内的冷却方式可以是制冷剂直接蒸发冷却,也可采用中间载冷剂的间接冷却,后者用于气调库比前者效果理想。因为中间载冷剂更便于控制供给冷风机的液体温度,仅需在供液管道上装一个回流的行程控制三通阀,就能满足同时实现不同库房内不同温度的要求。为了减少库内所贮物品的干耗,性能良好的气调库要求传热温差为2~3℃,也就是说气调库蒸发温度和贮藏要求温度的差值为2~3℃,这要比普通冷库小得多。只有控制并达到蒸发温度和贮藏温度之间的较小差值,才能减少蒸发器的结霜,维持库内要求的较高相对湿度。所以,在气调库设计中,相同条件下,通常选用冷风机的传热面积都比普通果蔬冷库冷风机的传热面积大,即气调库冷风机设计上采用的所谓“大蒸发面积低传热温差”方案。
(2)温度传感器的配置。一个设计良好的气调库在运行过程中,可在库内部实现小于0.5℃的温差。为此,需选用精度大于0.2℃的电子控温仪来控制库温。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和放置位置对气调库温度的良好控制也是很重要的。最少的推荐探头数目为:在50t或以下的贮藏库中放3个,在100t库中放4个,在更大的库内放5个或6个,其中一个探头应用来监控库内自由循环的空气温度,对于吊顶式冷风机,探头应安装在从货物到冷风机入口之间的空间内。其余的探头放置在不同位置的果蔬处,以测量果蔬的实际温度。
3.气调库的主要气调设备及辅助设备
气调设备通俗地讲,主要包括制氮设备、二氧化碳脱除设备、乙烯脱除设备和加湿设备,其中制氮设备利用率最高,所以显得更为重要。依据制氮设备的工作原理,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吸附分离式制氮类型、膜分离制氮类型和燃烧降氧制氮类型。
(1)制氮机。我国目前在气调库上采用的制氮机主要有两大类型:吸附分离式的碳分子筛制氮机和膜分离式的中空纤维膜制氮机。碳分子筛制氮机与中空纤维膜制氮机比较,前者具有价格较低、配套设备投资较小 、单位产气能耗较低、更换吸附剂比更换膜组件便宜、兼有脱除乙烯功能等优点,而工艺流程相对复杂、占地面积较大、噪声也较大、运转稳定性不及中空纤维膜制氮机是碳分子筛制氮机的相对弱势。
(2)二氧化碳脱除机。二氧化碳脱除装置分间断式(通常称的单罐机)和连续式(通常称的双罐机)两种。库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气体被抽到吸附装置中,经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后,再将吸附后的低二氧化碳浓度气体送回库房,达到脱除二氧化碳的目的。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的量是温度的函数,并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通常以0℃,3%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标准,用其在24h内的吸附量作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当工作一段时间后,活性炭因吸附二氧化碳即达到饱和状态,再不能吸附二氧化碳,这时另外一套循环系统启动,将新鲜空气吸入,使被吸附的二氧化碳脱附,并随空气排入大气,如此吸附、脱附交替进行,即可达到脱除库内多余二氧化碳脱的目的。
二氧化碳脱机再生后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必须排至室外。进出气调库的进气和回气管道必须向库体方向稍微倾斜,以免冷凝水流到脱除机内,造成活性炭失效。机房内应避免汽油、液化气等挥发性物质,保持温度1~40℃。
(3)乙烯脱除机。目前被广泛用来脱除乙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高锰酸钾氧化法和高温催化分解法。前一方法是用饱和高锰酸钾水溶液(通常使用浓度为5%~8%)浸湿多孔材料(如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氧化铝、分子筛、碎砖块、泡沫混凝土等),然后将此载体放入库内、包装箱内或闭路循环系统中,利用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将乙烯氧化脱除。这种方法脱除乙烯虽然简单,但脱除效率低,一般用于小型或简易贮藏。
在空气氧化法除乙烯装置中,其核心部分是特殊催化剂和变温场电热装置。所用的催化剂为含有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锶的特殊活性银。变温场电热装置可以产生一个从外向内温度逐渐升高的变温度场:即由15℃80℃150℃250℃,从而使除乙烯装置的气体进出口温度不高于15℃,但是反应中心的氧化温度可达250℃,这样既能达到较理想的反应效果,又不给库房增加明显的热负荷。这种乙烯脱除装置一般采用闭环系统。空气氧化法除乙烯装置与高锰酸钾氧化法除乙烯装置比较,前者投资费用要高得多,但脱除乙烯的效率很高。有资料介绍通过空气氧化法除乙烯装置,可将猕猴桃库内的乙烯降低到0.02ppm以下,同时这种装置还兼有脱除其他挥发性有害气体和消毒杀菌的作用。
(4)加湿装置。水混合加湿、超声波加湿和离心雾化加湿是目前气调库中常见的三种加湿方式,在0℃以上的温度下使用时,加湿效果均比较好,但在它们在负温条件下使用,都存在如何使加湿用水避免结冰的问题,这一问题目前在生产中尚未很好解决。
4.气调库的合理使用及管理
(1)合理有效的利用空间。气调库的容积利用系数要比普通冷库高,有人将其描述为“高装满堆”,这是气调库建筑设计和运行管理上的一个特点。所谓“高装满堆”是指装入气调库的果蔬应具有较大的装货密度,除留出必要的通风和检查通道外,尽量减少气调库的自由空间。因为,气调库内的自由空间越小,意味着库内的气体存量越少,这样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小气调设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气调速度,缩短气调时间,减少能耗,并使果蔬尽早进入气调贮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