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育率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法律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人们对于法律知识或者是观念了解的程度就是法律意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法律意识还包含了人们对法律要求和作用等相关情况的了解程度。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频频出现刑事案件,这不禁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人们开始担忧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法律意识。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的犯罪已经占到了全部刑事案件中的17%,并且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对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项调查数据中显示:只有2.8%的学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了解,但是他们通常情况下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却比较缺乏。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基本都是九零后,他们在和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又缺乏冷静思考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十分容易出现仇恨和易怒的情绪,最后导致悲剧的出现。当然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学校的法律教育不到位也是主要的原因,尽管有的高校会开设法律课程,但绝大多数都是作为选修课程。这无形中就让学生不再重视这门课程,只希望考试过关,并不在乎自己的法律意识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更不可能在现实的生活中去灵活运用法律知识。
二、高校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包含法律意识,我国在推行依法治国,因此法律体系也在逐渐完善,而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也是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的基础。1、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由高校的性质决定的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到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它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对人才的培养效果直接产生作用。在法律普及的过程中,高校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但可以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培养专业化的人才,而且也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让学生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衡量他们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就是法律素质。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就是要为人们的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而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也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把法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具备很好的法律素养,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他们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甚至和我国未来的发展直接相关,所以高校必须要用法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法律观念不断提高。3、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可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接受高等知识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让自己的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义务和权力,这样他们在以后进入到社会时,就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三、加强高校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1、重视法律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高校想要充分发挥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用,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国实现法治建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法律教育,当然也是学校健全法治教育的基本工作。我国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和各院系教师的主力作用,构建起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让法律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自检力度,使法律教育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2、丰富法律教育的内容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可能将所有的法律知识都掌握牢固。所以高校在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本校的法律教育内容进行丰富。高校也可以积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律教育教师,将法律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积极的吸纳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他们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还可以举办一些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模拟法庭或者是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法律咨询活动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巩固,在不断的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灵活应变能力。3、使学生的守法和用法意识得到提升由于高校大学生刑事案件频发,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大学生一旦触碰了法律对自身造成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时应该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这样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就可以灵活的运用法律意识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高校不可以空讲法律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理解法律,运用法律。4、全面优化法律教育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说,法律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政治性、知识性以及理论性的综合性教育,一方面应该有规范内容、明确目标以及平稳的教育教学渠道,另一方面还应该接受正规法律知识培训,存在一定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的法律教师队伍。当前很多高校的法律专业教师都不是法律专业人才,还有些教师没有接受过有关法律专业的培训,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教育队伍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比方说,“硫酸伤熊”案件的法律当事主体刘海洋就表示:“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学习《法律基础》专业课程,接触有刑法与民法。然而,通过试剂烧伤动物是否触犯法律并不清楚。”该情况并不存在普遍性,然而,却留给法律界以无限思考。高校法律专业教师有必要树立客观正确教学观念,而且在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法律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教学观念,其中一种为树立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导角色,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观念,确保学生能够转化被动接受法律知识为主动求学的学习理念;第二种为法律教师应该意识到法律教学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不只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单纯传授,也就是说,是对高校生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最后一种为教学期间,必须密切结合育人与教书,两者应该相辅相成,防止出现育人、教书割裂情况。
四、总结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洲鸿,邓丽宾.浅析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经济师,2013,10:162+165.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贡献
作为高校重要的学术研究参与力量,研究生在高校的学术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让人欣慰。但是有些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诚信问题也让人深感不安。调查表明,研究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实验中的诚信缺失。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与研究能力,让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是最严谨、求实、不容搀假的学问,它要求研究者通过严格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去发现新的科学现象或揭示科学规律,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离不开科学实验。所谓科学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环境中或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科学实验同观察一样,都是对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探索的基本途径,是获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创造或创新智慧。
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培养研究生正确的科学方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实验也是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完成研究课题的基础。研究生要以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对待科学实验。但是,在现实中,少数研究生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违背科学实验的诚信要求,进行实验数据造假。
这些都是研究生在科学实验中的诚信缺失表现。
第二,论文撰写中的诚信缺失。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必做的功课。首先,论文是研究生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基础上具有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术论文的质量,可衡量出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高低。其次,学子们数年求学,学得如何,以学位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衡量评价的形式。实际上,学位论文应该就是学子求学过程中学习学术研究、从事学术探索的成果结晶。学子这方面的学习、研究、探索的成效和成果、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学位论文可以反映出来,所以学位论文是评判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中的诚信缺失。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是传播和交流学术研究思想与成果的需要。研究生在过程中也有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论文一稿多投。据笔者访谈了解,研究生为了提高的几率,常常一稿多投。有时也因为版方不能及时回复投稿信息,致使研究生误以为自己的论文没有被录用而转投其他刊物,结果也造成一稿多投。此外,也有研究生投机取巧,一稿多发。他们不改变文章的主要内容,将题目和结构稍为改变,或把这篇论文化整为零,然后以多篇文章出现在多本杂志上。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归因
诚信问题无处不在。当前研究生存在学术不诚信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究生自身原因,也有学术制度、社会环境等原因。归纳起来,有个人价值取向偏离、个人学术修养不到位以及学术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认识到这些原因,对开展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是有益的。
第一,个人价值取向偏离。学术不诚信跟个人价值取向偏离有着较大的关系。学术诚信是个人价值观念的外化,是学术行为主体依据道德意识做出合乎学术价值观的道德抉择的结果。研究生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表现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信息交流畅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各领,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蔓延到学术研究这种非功利性活动领域,一部分研究生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功利倾斜,他们丧失对至高生活境界和崇高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待学术研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放弃了自身在维护学术诚信上的责任。他们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偏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在竞争的压力下与困难妥协,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之下淡忘作为学者应有的基本价值观和规范性要求,认为献身科学、吃苦耐劳、求真务实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价值的实现相矛盾,置不准抄袭、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等学术道德规范于不顾,在学术研究中不是匆忙轻浮、草率行事,就是放纵自我,随波逐流。
第二,个人学术修养不到位。学术不诚信,从根本上说是学术修养问题。学术修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术道德修养,一是学术研究水平修养。前者是思想修养,后者是理论修养。学术研究的第一特征就是它的诚实性和严肃性。因此,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要求研究生在学术领域中应该有着崇高、伟大的目标,自觉地抗拒“人的物化”的社会对自己学术修养的阻滞和侵蚀。在学术活动中遵从学术道德规范,严谨求实,不抄袭.更不捏造事实,自吹自擂。良好的学术研究水平修养要求研究生具备进行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掌握系统的学术研究方法。良好的学术修养是研究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研究和应用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必要条件,是研究生在学术界立身处世的根基。
三、研究生学生诚信自律的重要意义
第一,防止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偏离。研究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产生,危害了研究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种偏离。因此,开展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有利防止研究生培养目标偏离现象的产生或蔓延。
研究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研究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应当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了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能从己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符合时展的专业人才。对硕士生来说,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比本科生更为高深的知识,还要通过科研实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养成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应有创新成果的发表。
第二,维护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声誉。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学术研究领域提供优质人才,社会也对研究生寄托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知识创新的精英和维护学术公正的楷模。然而,一少部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使人们对研究生的能力、素质产生了怀疑。不诚信事件的屡屡发生,难免不使研究生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名声扫地。
第三,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精神文明表现在许多方面,学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扩大。由于研究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学术诚信与否,对学风、校风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无疑对大学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华民族一向把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一个没有自制能力的人,难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学术诚信教育中,“自律’,是指研究生依靠学术理性、学术信念和学术道德自觉自愿地发挥主体的意识、潜能的能动活动过程。学术诚信只有通过道德个体的自律,即自己要求自己,才能最终内化入研究生的心中,成为个体的自觉自主的行为。所以,通过加强自律教育,使学生的行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术行为,做必须做或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学术诚信自律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善超.当前我国科学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2004.
[2]史孝强.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研究[D].武汉:中国科技大学,2007.
关键词:沈约;声律论;意义;局限
自古以来,中国的语言较世界上的其他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和形式美,这是因为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四声,使得中国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都讲究声律之美。魏晋至南朝,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的声律论即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但声律论的发展有一个由自然发展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诗经》、《楚辞》这些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因为当时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就具有自然的音乐美。汉代,随着文学的发展,有些文学创作者开始注意到,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使用语言文字时要讲究音乐性。例如司马相如论赋时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到了魏晋时期,写作时讲究声律,已然成为一种L气了。陆机就在《文赋》中提出:“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L荻不鲜。” 意思是说,文学的声律是由语言的声和音的更换迭替组成的文章,犹如颜色鲜明的五彩交织而成的锦绣。在这里,陆机的“音声迭代”指文学语言的音乐美。文学佳作,不仅要有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华丽的词藻,还要在声律运用方面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其后,长于弹奏,尤其擅长演奏琵琶,且能谱制新曲的范晔又提出了“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的主张,但是,他们谈论的都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音律。也就是说,在齐梁声律论产生之前,诗赋创作并非不讲声韵,但那时讲得都是自然的声韵,多是与音乐有关。到了南朝,沈约、周等的四声说兴起,声律论才从对自然声律的注意进而提出许多人为的格律要求。所以,永明体的代表人物沈约与其声律论的提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是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的。
一、“声律论”的意义
“沈约声律论提出的巨大意义在于找到了一种简单的便于合乐的作诗方法,即通过音韵的合理组合便可写出达到合乐要求的诗歌,从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吴相洲)
沈约声律论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诗歌如同音乐、雕塑、舞蹈等艺术载体一样,它们的形式跟内容一样重要,如同鸟儿的双翅,是不可或缺的。正如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所云:“诗所以能激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
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八病”,在一定意义上为诗歌音韵声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五言律诗的正式形成开辟了通途,而且影响到骈体文,促使作者更加注意音节的铿锵优美。
沈约声律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四声和八病由於创作主客引导差异的影响,于是所能表达的价值意义有所不同,后者更能反映诗人主体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态度。“八病”透露诗人对诗文声律的高度认知,八病是为诗人审美感知的体现,而近体格律的形成则证成八病之价值,近体格律乃为八病审美价值之体现。它反映了诗人对“声与情”之关系的自觉意义,将人们对“声与情”的共同认知与体会进行理论,系统化的工作。
二、“声律论”的局限
因为声律论中的“四声八病”说所规定的条目太繁琐,都是诗歌声律上的各种禁忌,其规定极为苛细,对诗歌的创作造成了一定的束缚。汉语中的声调也是不能因为四声八病的规定就随意更改的,这就对诗人们创作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必须在保证内容与形式的同时,还要注意音韵声律上的种种限制与忌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人的表达,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就连沈约自己在创作中也不能完全顾虑到他所提倡的有关声律的各种规定,不免出现触犯“八病”的时候。
声律论中的各种规定有可能使诗歌的写作因重格律而产生形式主义的流弊,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因为重于声律方面的追求而忽略诗歌本身的内容形式的情况。
总之,沈约声律论从产生到现在,文学界对他褒贬不一,南朝的两个文学评论大家对它的态度也不一致。《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表示赞许,而写《诗品》的钟嵘则表示反对。赞同者重在肯定声律论在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中的历史意义,反对者着眼于声律论对诗歌的束缚和因重格律所产生的形式主义的流弊,双方各执一词。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声律论对后来唐朝近体诗的繁荣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有沈约的声律论,才有了后来的日趋完善的声律论,使中国的诗歌创作在声律方面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技巧,甚至影响到词律和曲律。
参考文献:
【1】李文钢,浅谈沈约“声律论”的价值〔J〕.梧州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2】张泉,沈约“声律论”再审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6月;
【3】张静文,沈约声律论新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2月;
【4】张柽寿,诗体的重大变革――重评沈约“声律论”和“永明体”诗〔J〕.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8月;
【5】杨和为,沈约声律论管窥〔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月。
关键词:记忆规律;小学英语;单词记忆;对策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阅读理解,都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词汇量要比小学阶段增加许多,一时间学生感觉到压力很大,记忆单词的效率也非常低下,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单词记忆的方法,希望能对小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影响。
一、尽量避开机械式记忆,做到理解辅助记忆
人类的记忆力能力与很多的因素有关,比如心理素质、情绪和所处的环境等,所以在开展英语词汇记忆的时候,教师尽量的激发学生的记忆意识,给与适当的压力,并且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针对词汇的记忆,在以往的学习中,都是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把教师讲授的读法和单词的意思死记硬背下来就可以了,这样先来,虽然短时间内学生记住了单词,但是记得快忘记的也快,并且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机械记忆的时候,学生只是记住了词汇,但是在词汇的应用能力上还相当缺乏。要想要学生记忆的快,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就必须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做到理解性记忆,理解性记忆是在学生对单词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再做出的记忆,这样就会在记忆的内容和形式上高于机械记忆。例如在讲授词汇的时候,英语教师就可以把词汇的音、义、形同时教给学生,还可以结合一定的语境和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词汇的用法,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汇的认识,实现理解性记忆了。对于一词多义的词汇,容易混淆的词汇教师都可以集中起来,进行比较性记忆,让学生了解词汇间的差异和不同意境的使用。如be made of 由…制造(经物理变化,能看出原材料),be made from由…制造(经化学变化,不能看出原材料) 对比方法:of ---- 2个字母组合强调能“ 看出 ”原材料 from ---- 4个字母组合 强调“ 不能看出 ” 原材料 例句:The cloth is made of cotton. The wine is made from grapes. 再如:march (三月)与 match (比赛),看上去象形,两个单词之间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异,但是意思却明显不同,这就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单词的拼写了。
二、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学会归类记忆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人类的记忆能力与外界环境对人们的大脑刺激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刺激性越大,记忆力就越强。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实现强化认知的教学。既然刺激越强,学生的记忆意识就越强,那我们就可以实现反复记忆,开展创新学习。比如使用多媒体技术,从声文图茂的角度去刺激学生的记忆系统,让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而教 “quite” 时写成 “quiet” 或 “quilt”,写“quit' 时可以让学生指出其错误。再如,当学习运动的时候,有很多的运动性词汇需要学生进行掌握,这些词汇拼写起来有点难度,有的时候还会出现词汇混淆的状态,为此,教师就可以采用PPT技术,展示一定的图片资料,从视觉上刺激学生,让学生说出图片中呈现的运动项目,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的词汇,又能有效的区分这些词汇之间的异同。在单词的记忆过程中,小学英语词汇量不算太多,并且学习的单词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单词的归类记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词汇的体系,还能做到前后联系,全面的把握相关的单词,也有利于英语写作、阅读等能力的提升。如对人的肢体与器官的单词记忆时,就可以把相关的词汇集合在一起了,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为:hair、head、eye、 ear、nose、mouth、arm、hand、finger、leg等,这样的梳理归类确实能提升学生的记忆水平。再如职业归类为:teacher、student、doctor、driver、farmer、writer、policeman、sales
person、cleaner等。
三、展开联想与想象,做到瞬间记忆
记忆的过程也是遗忘的过程,有效的记忆就是能够让记忆的速度远远大于遗忘的速度,或者说在记忆的过程中能够在记忆的数量上大于遗忘的数量。记忆专家证实,凡是被人们识记过的事物,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印象,这些记忆的片段都会停留在人们的大脑中一段时间。为此,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通过元认知来强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讲授新词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明确记忆指标,要求学生在一、二分钟内记熟所学的新单词,然后听写,或者通过个别提问,也可以是抢答的方式由老师读单词,学生口头拼写,还可以是老师讲出单词中文意思,学生读出生词,这样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开始只有部分学生达到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即使成绩差的学生,记忆的效果也会逐渐变好。这样就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接纳量,提高了记忆效果。
学好英语就必须夯实英语词汇这个基础工作,在词汇的学习中,首先必须能够识别和记忆词汇。如何开展高效的词汇记忆呢,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不论什么人,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最好实现理解性记忆,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词汇的认知,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
参考文献:
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特质焦虑量表(T-AI)、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MSLSS)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合肥市2所中学初一和 初二学生4 524名进行特质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的评定,描述抑郁、特质焦 虑和自我意识异常的筛查情况,控制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后,分析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与 心理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 肯定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占17.9%, 特质焦虑检出率为5.3%,自我意识过低的学生比例为29.1%,自我意识过高的检出率为28.6% ,抑郁、特质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异常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评分和特 质焦虑评分呈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评分均与抑郁、特质焦虑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抑郁和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较低, 抑郁和特质焦虑水平较低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关键词】 抑郁;焦虑;自我;意识;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7-0611-04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or Anxiety Symptoms and Life Satisfactio n and Self-concept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QUE Min, TAO Fa ng-biao, HE Chun-yan, et al.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 f Public Health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 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among junior m 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 d to 4 524 participants in two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Hefei. This survey inclu ded the Multide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 Center for E 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 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 a nd 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 Concept Scale(PHSCS).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e ssion, trait anxiety and self concept were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 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were analyzed after several society and demography factors being controled. Results Among the students surveyed,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and trait an xiety, and lower self-concept and higher self-concept were 17.9%, 5.3%, 29.1% and 28.6%.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trait anxiet y and abnormal self-concept among the students. Depression had a positive corre lation with trait anxiety.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had a negative co rrelation with d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Conclusion There i s an obvious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respectively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s.
【Key words】 Depression;Anxiety;Ego;Consciousness;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青春早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出现比较多的时期,近年来,初中生心理 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较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 自我意识和生活满意度对于心理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生活满意度和自我 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产生负性作用,使人格发生偏异[3] 。本研究通过对合肥市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心理症状与生活 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的相关性,以期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合肥市2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4 64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回收有效问卷4 524份。其中男生2 509名,年龄(13.09±0.80)岁,女生2 015名,年龄 (12.96±0.75)岁;初一年级学生2 261名,初二年级学生2 263名。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学生心理症状评价选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4]和特质焦虑量表(T-AI)[5],CES-D共有20项,量表总分越高反映 抑郁水平越高,用以筛查学生有无抑郁症状;T-AI是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2个组成部 分之一,包含20项,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特质焦虑水平越高。由于尚无国内儿童青少年常模, 根据美国19~39岁正常成人常模,初步判定学生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 差异的焦虑倾向。
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采用美国学者Huebner[6]编制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 LSS),并参照田丽丽等[7]对量表进行汉化的研究,该量表共有40项,其中有10项 为反向计分。量表采用6级评分:1=十分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有些不同意,4=有些同 意,5=比较同意,6=十分同意。量表从家庭、朋友、学校、居住环境、自我5个维度进行满 意度全面的评价,各个维度中所有项目得分的均值即该维度的单项得分,40项得分的均值即 总体的单项得分,得分越低代表个体在该领域的满意程度越低。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PHSCS)[8]评价学生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的认识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包括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 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分量表得分或者总分过低显示某方面存在困难,得 分过高反映在某方面对自己的要求过高。
Cronbach α系数反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ES-D,T-AI,MSLSS和PHSCS的Cronbach α系数 分别为0.914,0.799,0.905和0.891,生活满意度5个维度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范围为 0.723~0.841,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590~0.740,4个量表 及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均较满意。
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时间段使用4个量表和一般社会人口统计学问卷对上述学生进行调查 。要求被调查的学生集中在教室填写问卷,同时要求自愿独立完成,调查人员统一讲解量表 的正确填写方法并解答学生的疑问,问卷完成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应用CES-D和T-AI,MSL SS,PHSCS及相应的评价标准[4-9]判断每个学生心理症状和情绪状态。
1.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先经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 录入检错。使用SPSS 10.0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信度分 析、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抑郁、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异常的分布特征 调查对象中肯定存在抑郁 情绪的有809人(17.9%),女生中有384人,女生抑郁检出率(19.1%)高于男生(16.9%) ;239名学生存在特质焦虑情绪,女生特质焦虑检出率(5.4%)略高于男生(5.2%);筛查 出839名学生存在抑郁或特质焦虑症状,女生中存在抑郁或特质焦虑任一症状的检出率(19. 6%)高于男生(17.7%),且女生抑郁和特质焦虑情绪同时存在的检出率(4.8%)高于男 生(4.5%);筛查出自我意识偏低学生1 317人,女生自我意识偏低的检出率(27.8%)低于 男生(30.2%),自我意识偏高的检出率(30.0%)高于男生(27.6%)。初一学生的抑郁、特质 焦虑、抑郁或者特质焦虑任何一项、抑郁和特质焦虑同时存在、自我意识偏低的检出率均低 于初二学生,而初二学生自我意识偏高的检出率(26.1%)低于初一学生(31.2%),各项的 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抑郁和特质焦虑症状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 而加剧,高年龄组自我意识偏低的检出率较低年龄组增加,同时高年龄组自我意识偏高的检 出率明显较低年龄组降低,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异常检出率在各个年龄组间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2.2 不同抑郁和焦虑水平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比较 按照抑郁和特质焦虑同时 评价分组,无抑郁或者特质焦虑任何一种心理症状组的生活满意度总体评分和5个因子评分 均最高,抑郁和特质焦虑同时存在组较其他2组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见表2。
2.4 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的偏相关分析 为了解抑郁、特质 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的关系,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成绩、体形自我评价、 家庭经济水平和父母文化程度后,对抑郁、特质焦虑、生活满意度各个因子和总体的评分、 自我意识6个因子和总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抑郁与特质焦虑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0.664);抑郁与生活满意度的5个因子及总体评分呈负相关,其中居住环境与抑郁的 相关性较其他4个因子强;抑郁与自我意识6个因子及总分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其中焦虑意 识与抑郁的负相关性最密切(P=0.000)。生活满意度各个因子及总体评分与特质焦虑 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意识各维度及总分与特质焦虑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幸福与满足 意识和特质焦虑的负相关性最强(P=0.000)。生活满意度的5个因子与总体评分、 自我 意识6个因子与总分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P=0.000),其中躯体外貌和属性的意识与 自我满意度的相关性最强。
3 讨论
3.1 抑郁、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异常的分布特征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早 期到中期阶段,体格生长加速,心理躁动剧烈。调查显示: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体格发育 逐渐成熟,心理压力加剧,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身心发育不平衡的矛盾加剧,自我意识偏 低和偏高两极分化较严重,自我意识异常的总检出率达到57.7%。女生心理症状的发生较男 生严重,男生的自我意识整体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抑郁、特质焦虑、抑郁或者特质焦 虑任何一项、抑郁和特质焦虑同时存在、自我意识偏低的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初二学生,而且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偏高的检出率显著较初二学生高。初一和初二学生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检 出率(17.9%)低于陶芳标等[10]对合肥市重点和普通中学13~22岁学生抑郁症状 筛查结果(20.1%和20.7%),抑郁检出率明显较黄锟等[11]在中专女生中的调查结 果(32.46%)低。提示,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抑郁和特质焦虑症状 的发生增多。同时,高年龄组学生的抑郁和特质焦虑症状均较低年龄组严重,高年龄组的自 我意识水平低于低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逐渐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 较生理发育相对迟缓,初中生尚未能够很好地调控自身的情绪和认知来适应社会环境。在青 春发育期这个身心快速但不协调发育的关键期,学习负担也不断加重,及早发现不良心理症 状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女生。
鉴于特质焦虑量表尚无国内儿童青少年常模,笔者使用美国19~39岁正常人的常模评价学生 特质焦虑状况,这仅是统计学处理方法的应用,特质焦虑的检出状况仅用于人群内部的比较 和分析,不适宜直接进行人群间的比较。因此,建议深入研究,完善我国T-AI儿童青少年常 模。
3.2 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相关性密切 研究结果发现,生活满意度总体和 家庭、朋友、学校、居住环境、自我满意度分量表评分与自我意识总分及行为、智力与学校 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因子得分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自我 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水平高的学生,他们不 同领域的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相对较高,尤其个体对躯体外貌和属性的意识与自我满意程度 的正相关最密切。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在发育过程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遭遇消极 生活事件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12]。如果没有恰当的应对意识,个体目标的定位 和追求的取向会受到干扰。生活满意度的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个体自我评价的价值观念,可能 导致人格特质的发育偏差,甚至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3 自我意识、生活满意度与心理症状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抑郁和特质 焦虑同时存在者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各个维度的水平均最低,没有抑郁和特质焦虑任何心 理症状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评分均高于其他组。抑郁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各因 子及总体评分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各因子及总体评分与特质焦虑也 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本结果与国内外研究一致。张玉娟等[13]对藏族中学生的研究 提示,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学生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对家庭、朋友、学校 、居住环境和自我满足程度的评价、幸福感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 关,没有心理症状学生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自我意识水平高而有利于心理症状的缓解 [14]。
在学生生长发育阶段,教师和学校卫生工作者需要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给予更多 的关注,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人际交往,及时疏导学生对 家庭和社会的抵触情绪,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可能有助于学生缓解身心矛盾,改善学 生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幸福感,保证良好人格特质的发展和形成。
4 参考文献
[1] 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3-635 .
[2] McALINDEN NM,OEI TP.Validat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for patie nts with anxiety and pr Psychiatry,2006,47(4):307-314.
[3] SCHNEIDERS J,NICOLSON NA,BERKHOF J,et al.Mood reactivity to daily negativ e events in early adolescence:Relationship to risk for psychopathology.Dev Psych ol,2006,42(3):543-554.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200-202.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238-241.
[6] HUEBNER ES.Manual for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 ale (2001 version).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Department of Psychol,2 001:1-10.
[7] 田丽丽,刘旺.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 5,19(5):301-30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306-310.
[9]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1):31-34.
[10]陶芳标,张金霞,毛琛,等.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中国 学校卫生,2004,25(2):131-133.
[11]黄锟,陶芳标,高茗,等.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 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895-898.
[12]陶芳标,高茗,张金霞,等.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21-523.
[13]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等.藏族中学生情绪与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5,19(8):532.
关键词:规律 生物学 历史性 特异性
一、引言
规律或定律(law)观念是传统科学和哲学的基本信念。 这种观念的本质就是亨普尔概括的“演绎—规律论”解释模型。根据这一模型,科学的本质就是发现现象背后不变的联系,并把它们建立成规律体系。对单个事件的解释就是要把这个事件从这些规律和初始条件中演绎出来。这就是说,如果要对一个事件的发生做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把这一事件归并到已经发现的一条或几条定律之下。否则,这一事件就是不可理解的。
“演绎—规律论”解释模型把规律看作是科学最本质的东西。那么什么是规律呢?一般人们认为一个陈述如果满足如下条件就是一个规律或定律:(1)普遍性标准,即该陈述必须包含普遍限定词, 不涉及任何具体的个体、时间和空间地点;(2)可检验性标准, 即该陈述必须具有经验内容,并已得到确证;然而满足这两个条件还不能说是一条定律,它还必须满足第三个往往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标准,即(3 )连贯性标准,就是说这个陈述必须能够整合到一个更大的理论体系之内,或者说它必须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理论,因而有理论上的根据和保证。
“演绎—规律论”解释模型既说明了科学的本质,又指出了科学结构及其运作过程。这种解释模型,其主要依据是物理科学,不论是经典物理、经典化学还是现代物理和现代化学,都采取的是这种演绎规律论的方法或覆盖定律的方法进行运作的。这种解释模型适合与物理科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吗?或者说其他学科是否也要把它们的理论建立成规律性的理论体系?是否也要把它们要解释的事件归并到规律之下?
本世纪中期,生物学日益成为可以与物理科学相抗衡的新学科,生物科学因此成为检验传统科学哲学普适性的一个新标本。所以从六十年代开始,大量的思想家开始从生物科学出发研究哲学,他们或者用生物科学检验已有的哲学理论,或者从生物科学中概括出新的哲学思想。这里,规律问题自然成为新的科学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963年,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斯玛特(J.J.C.Smart )通过对生物科学的考察认为,严格意义上讲,只有物理学和化学才具有规律,生物学中并不存在规律。因为物理学和化学中概括具有普遍性,“它们可以适合于时空中的任何地方,”“并且可以用非常完美的普遍概念来表达而不使用专有名词或暗中提到专有名词。”(〔1〕,p.53 )然而生物学就不同,生物学中的陈述,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在斯玛特看来就不是规律性的陈述。因为天鹅是根据它们在进化树中的位置定义的。这样的定义隐含着一个特殊的指称——我们的地球。这个特殊的指称使该命题不符合前述的标准(1)。当然, 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天鹅,比如通过提到天鹅所拥有的特性来定义,但是,这样做的话,我们就没有理由认定那种陈述在整个宇宙中都是成立的,因为其他星球可能有不是白的天鹅,尽管它们有我们所定义的特性(即与标准(2 )不符)。另外,它也不符合标准(3)。 因为这样的陈述并不能整合到更广的生物学理论中去,也不能从其它生物学理论中推导出来。
为什么物理学和化学与生物学相比在规律上有较优越的地位呢?斯玛特认为这与它们研究的客体的性质有关。物理学和化学研究的客体是相对简单和均一的系统,其组成成分比如基本粒子被认为在宇宙中是无所不在的。而生物客体则不同,它们相对来说是复杂的,并且具有特异性,它们是自然史中一定阶段的产物或客体,所以在宇宙中是受时空限制的。贝尔纳也曾这样说过:“我认为生物学和所谓精确的或无机的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之间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在无机科学里,我们假定宇宙结构所必须的基本粒子以及支配它们运动和转化的定律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一般都适合于整个宇宙。另一方面,生物学则涉及对宇宙中那些极其特殊的部分,即对我们所谓生命的描述和有序化。当前,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地球上的生命。它象地理学一样,主要是一门描述性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行星上一批特别有组织的实物的结构和作用。”所以,贝尔纳说,目前的生物学不具有普遍性,但贝尔纳认为应当有一门真正普遍的生物学。
著名的生物进化论专家恩斯特·迈尔进一步论证并发挥了斯玛特等人的观点,认为规律的观念是物理主义、本质主义观念的必然结果,在生物学中必须摈弃。([2],p.41)迈尔认为,生物学是19 世纪的产物。在19世纪以前,作为独立的生物学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些零散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研究传统。但那时物理科学已经比较发达,所以当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哲学家们发展他们哲学思想时,完全是以物理科学为基础的。物理科学的规律,特别是牛顿力学规律的解释和预言作用给哲学家们以深刻的影响,以致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把建立规律作为科学的决定性标准。当时的生物学家也不例外。早期的生物学家象拉马克、达尔文等就都以揭示生物界的规律为己任。然而100多年过去了, 生物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涉及生命现象的各个领域都建立起了生物学分支。然而,奇怪的是;各生物学分支中都很少提到“规律”二字。迈尔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因为生物学中并不存在普遍定律,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他说:“生物学中只有一条规律,那就是所有的概括都有例外。”([2],p.41)与斯玛特类似,迈尔认为生物学概括具有例外的原因是,生物学努力描述的事件是历史的、特异的事件。任何生物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都与历史相关,都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对生命现象的解释不能象物理科学那样是由规律提供的。事实上,迈尔把规律观念看作是本质主义的错误结果。本质主义是由柏拉图发展起来并一直支配西方思想界的哲学思潮。在本质主义看来,可变化的现象世界只不过是固定不变的本质的反映。世界上真实和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本质,现实世界的变异只是内在本质的不完备的表现。因此,不变性和不连续性是本质主义特别强调的论点。迈尔认为,这种思想在今天是有其局限性的,它必须被新的群体思想所代替。群体思想与本质主义相反,它认为,重要的东西不是本质而是个体。许多生命现象,特别是种群现象是以高度的变化为特征的,进化的速率或物种形成的速率彼此的差别有三到五个数量级,这种变化程度在物理现象中是很少有记录的。物理世界的实体具有不变性的特征,而生物实体却以可变性为特征。生物实体的这种特异性告诉我们,必须用与研究完全均一的无生命的东西完全不同的精神来研究生命现象。这种新精神就是要摆脱规律思想的影响,充分考虑到生物体的历史特异性。
与斯玛特、迈尔等人类似,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也断言进化生物学中没有规律。他认为,由于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或者人类社会的进化只是一个单独的历史进程,因此,对进化过程的描述就不是规律性的描述,而只是一个单纯的历史陈述。所以,波普尔认为,探索进化的“不变秩序”和“规律”是不可能的。([3],pp.85—86)
这么多的思想家否定生物学中存在规律,是不是生物学中真的没有规律?这些思想家的观点一经提出,就有其他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提出自己的否定意见。
二、例外的出现与连贯性标准的作用
斯玛特、迈尔等人的观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1 )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不是全称普遍陈述,原因是(2 )生物客体具有历史性、特异性、非均一性。针对第一点,鲁斯(M.Ruse)认为,生物学中的概括比如孟德尔定律有例外,但这不损坏它作为一条定律。事实上,它是一条真正的规律,因为例外可以由生物学家作出合理的阐释。只要我们考虑到生物的较低水平及适当的边界条件,发生在表型水平的例外可以根据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得到说明。比如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一些例外就可以根据亚细胞水平的基因连锁与互换得到解释。〔4〕鲁斯的这种论证表明,连贯性(coherence)在讨论“普遍性”时将起重要作用。在经典遗传学中,对孟德尔定律的连贯论解释采取的是纵向整合的形式(vertical integration),即对组织不同层次的整合。通过这种整合,宏观层次(或表型层次)的规律及其例外,可由微观层次(基因层次甚至分子层次)的规律推导出来。
哈尔(D.Hull)也认为,通过不同层次之间的理论整合,是建立生物学规律的唯一可能。在《生物学的哲学》一书中,哈尔曾举出个体发育的例子。他认为,个体发育阶段的顺序性是受规律控制的,但在我们把描述这种发育顺序的陈述看作规律之前,我们需要找到能把它们从中推导出来的有关系统的规律。这样做,我们就不能局限在表型层次,而必须深入到生物体的基因型中,看这些基因型是如何起作用而控制这种特殊的发育过程的。对于系统发育,哈尔给出了相似的论证。他认为,生物表型特征关系的陈述可以被看作是规律,只要我们的认识已扩展到指出有机体的遗传构造以及产生这些表型特征的生化反应。[5]不过, 哈尔不象鲁斯那样乐观。鲁斯认为经典遗传学已经基本整合到分子遗传学中,而哈尔认为这种整合仍存在许多障碍。
列旺汀(R.C.Lewontin)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认为,在群体遗传学中有许多假定的一般规律,但很难检验它们。所以,群体遗传学要想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人们必须建立起一种联结基因型和表现型水平的整合理论,有了这种整合理论,群体遗传学中规律才能真正成为规律。[6]
可以看出,鲁斯、哈尔、列旺汀等人对生物学规律的连贯性辩护实际上就是要把高层次的概括还原到低层次的理论。由于这种辩护采取的是理论还原的策略,所以,关于这种辩护的反对意见自然也就从反驳理论还原的可能性入手。因为,如果理论还原或纵向整合存在困难或者是不可能,那么,采用这种方式为生物学规律辩护,说服力就会大大降低。鲁斯曾竭力论证经典遗传学可还原为分子遗传学。哈尔承认这种纵向整合的可能性,但也看到这种整合的困难,看到目前人们还远远未做出这种整合。今天,虽然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已使我们能从基因水平解释越来越多的表型层次的特征及其关系,但毕竟我们尚不能解释许多事情。所以,鲁斯和哈尔等人的结论是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哲学假设之上的。也许这种假设是正确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说而已。
斯蒂因(W.J.Van der Steen)看到纵向整合的困难,所以, 他采取一种新的连贯论策略为生物学规律辩护—横向整合或水平整合(horizonal integration)。他认为, 人们不应当把纵向整合看作是为生物学规律辩护的唯一途径。同一组织层次上的理论整合也可以使我们在生物学中建立普遍规律。比如说,孟德尔的分离律具有例外,像透明金鱼与不透明金鱼杂交,子一代是半透明金鱼,而不像显性规则所说的那样只呈现一种性状,即显性性状。子一代的金鱼互相,子二代不是呈现3:1的比例,而是1:2:1的性状比,即透明金鱼和不透明金鱼各占一份,半透明金鱼占两份。对此,生物学家解释说,显性具有相对性,即对有些相对性状来说,并没有哪个性状占绝对显性,哪个性状占绝对隐性,所以,透明金鱼和不透明金鱼杂交,子代有半透明金鱼。另外,遗传上的并显性,互换等都可以通过引进补充性假设来解释,而不必采取纵向整合的形式。这种解释例外的方式,斯蒂因称之为水平整合,即在同一组织层次上的整合。所以,斯蒂因说,连贯性不必采用纵向整合或还原论的形式,水平整合也是确保生物学规律存在的理论根据。(〔7〕,p.450)
三、物种特异性能否定规律的存在吗?
斯玛特和迈尔等人否定生物学规律的存在,一个重要的根据是生物客体的独特性、变异性和历史性。确实,与物理实体比如原子、分子相比,生物实体物种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独特性,但变异性、独特性能成为否定生物规律的可靠依据吗?
哈尔和迈尔一样反对本质主义,承认生物实体与物理实体的不同,但哈尔并没有因此走上否定生物学规律的道路,而是努力寻求为生物学规律辩护的新的方法。
哈尔认为,对生物学没有普遍规律的指责源于对种的类别的本体论地位的误解。生物的物种是历史进化的实体,这种历史性使物种不具有某种特殊的本质。 所以, 哈尔认为, 物种不是某种自然类(naturalkinds)。物种不是自然类,那么物种是什么呢? 对物种独特性的强调使哈尔提出了一条令西方思想界广泛讨论的命题:物种是自然个体(natural inpiduals)或自然特殊物(natural particulars)。在哈尔看来,物种类似于一个特殊的有机体。有机体由许多部分组成,但不包含成员,并且,特殊有机体的部分之所以是这个有机体的部分,是因为这些部分之间具有时空的和因果的联系。这一点与类中的成员要求具有某类性质相反。金中的成员都具有共同的原子结构这一特性,这些成员并不依赖与其他金块的特殊的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物种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就不同,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特殊的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因为物种是在一定区域内聚合在一起连续的联合性实体(或历史实体)。物种之所以是时空上连续性的实体是因为物种是进化的单位,即能够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实体。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变异,即有机体的性状与亲代相比具有差异性;(2)不同的适应力,即有机体性状的变异使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3)遗传, 即变异的性状必须是可遗传的。其中,条件(3)非常关键。 一个性状当它通过繁殖被忠实地传递给下一代就是遗传,而繁殖是一个时空上特化的过程一双亲和胚胎必须具有时空上的连续性。所以,性状传递给物种的后代,条件是那些后代必须通过繁殖关系在时空上互相连接。因而,唯有形成时空上连续的实体,物种才可能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由于物种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时空上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所以物种不是有机体的种类,它的成员不是它的特例;相反,每一个物种都是个体,一种时空上受限制的特殊客体,其成员是它的部分和组成,不是它的例子。
转贴于 哈尔认为,如果物种是个体,进化生物学就不应当被指责没有自然定律。考虑到气象学和地理学中的一个类似情况。在气象学和地理学中,没有关于特殊气象现象和特殊岩石的组成部分的规律,但并没有人指责气象学和地理学中没有规律。气象学和地理学的规律存在于不同的本体论水平之上,这些规律涉及是一般的气象现象、一类岩石(比如大理石)、以及组成那些岩石的一类元素(比如金和铁)。同样的考虑也适用于进化理论和物种。也许并没有涉及某一特殊物种所有成员的规律,但这并不表示进化理论没有普遍规律。在进化理论中,物种是个体,不是类,所以,如果进化理论中有规律,这些规律将存在于其他本体论水平之上。哈尔认为存在关于一类物种的规律,比如群体生态学家谈到的K—选择物种和R—选择物种——生活在稳定环境和非稳定环境中的物种,对它们的共同特性的概括就可以看成是规律。另外,也存在关于一类群体的规律。比如迈尔的地理成种概念详述了弧立种群何时变为新种,哈代一温伯格定律预言在一定种类的随机群体中发现的基因的频率。[8]
与哈尔类似,罗森伯格也认为,物种的个体性并不影响在生物学中建立规律,因为,“生物学中的一般发现并不建立在有关特殊物种的规则之上”,而是“建立在所有物种都与之适合的规则之上”的([9],p.205)。在罗森伯格看来, 生物学中关于所有物种的经验概括有两类:一类是最低水平的概括,比如:“非特化物种比特化物种趋于灭绝的时间要长”,“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体形趋于增加”,“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现代物种趋于以相同的方式变化”等等。这类概括与其他经验概括一样有例外,但是这些例外可通过诉诸于第二类更普遍的经验概括来解释。这些较高水平的概括就是生命科学中的规律。罗森伯格认为,这种经验概括与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等陈述不同,如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其他有生命的星球上也是可以期望获得的。这样的规律有哪些呢?罗森伯格列出了以下五条:
(1)物种是在有机体中传递下来的宗谱分支(lineage of decent a-mong organisms)。
(2)任何一个物种后代的生物体数有一个上限。
(3)每一个有机体与它的环境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
(4)在一个物种中,如果D是一个在生理上和行为上都相似的亚族(subclass),且D 比该物种的其他成员在适应性上许多世代都足够优越,那么在该物种中D的比例将增加。
(5)在一个不是处于灭绝边缘的物种的每一个世代中, 都有一个亚族D,它比该物种的其他成员更优越,且有足够长的时间确保D相对于该物种成比例增多,并将获得充分的优越性继续增加,直至在某一时间达到构成整个物种的活的成员。([9],p.212)
罗森伯格认为,这些定律与前面第一类经验概括不同,它们没有例外。这些生物学定律没有提到特殊的物种,并且它们把物种看作是特殊进化的宗谱分支,而不是有机体的类型、集体或种类。
鲁斯也捍卫生物学规律。但在处理物种的特异性问题上,他与哈尔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尽管在处理生物学概括例外问题上他们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即他们都采取连贯论的思维)。哈尔和罗森伯格等人把物种看作是个体而不是自然类,鲁斯等人则认为物种是自然类而不是个体;哈尔和罗森伯格等人把生物学规律看作是超越物种层次之上的普遍概括,否定关于个体物种规律的存在,鲁斯等人则认为关于物种成员的规律是存在的。
鲁斯指出,如果象哈尔所说的那样没有关于特殊物种规律的话,那么,任何关于人类自身的特有主张就都不是规律,因为它们都是关于单一物种—人类属性的研究。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科学、历史科学、语言学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事实上,由于物种不是个体,而是自然类—即同一物种之所以是同一物种,就是因为它们的成员共有某一性质,因此,关于某一特殊物种的所有成员的普遍陈述是可能的。([10],p.225)凯切尔(Kitcher,P.)也认为存在关于具体物种的生物学规律,因为我们能找到这样的性质P,它们与物种S特有的遗传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致于P的不存在就意味着这种遗传组成的变化, 并导致新种的出现或不能存活的个体出现,这样“凡S必有P”这类陈述就是可以得到的。([11],p.312)
四、历史叙述可以代替规律解释吗?
“演绎—规律论”的科学解释理论把科学看作是由各种互相关联的定律组成的规律体系。如果生物学不存在规律,那么生物学还是不是科学,特别是与功能生物学相差较远的进化生物学还是不是科学?一些人走得很远,他们认为进化论不是科学的理论。斯玛特、波普尔等人都是如此。迈尔也否认生物学定律的存在,但他并没有因此否定进化理论的科学性,相反他认为,人们应当改变对科学的传统观念。他说:“有一些科学并没有运用无可争辩的被称为定律的表达方式也运行得非常顺利。”([12],p.20)迈尔所说的“有些学科”最主要指的就是生物学。
既然生物学中没有定律,那么生物学中的解释是如何进行的呢?迈尔认为,生物学的解释方式采取的是不同于物理学的历史叙述的方式。他说:“规律观念远远没有历史叙述的观念那样有助于进化生物学。”([2],p.140)这就是说,在生物学中历史叙述比规律解释更重要。
冈奇(T.A.Gondge)也有类似思想。冈奇曾经指出:“在讨论生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单个事件的时候,叙述性解释进入了进化生物学……叙述性解释的建构一点也没有提到一般规律,……进化过程中的事件不是某种事件的例子,而是单独发生的事,是某种只发生一次,不能〔以同一方式〕再发生的事情,这时候要求叙述性解释……历史性解释构成进化理论的基本部分。”([2],p.77)
在迈尔等人看来,历史叙述具有解释价值,是因为生物学的对象—生命客体是历史客体,在历史过程中,早先的生命事件通常对后来的事件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灭绝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生态小生境,为哺乳动物在古新世和始新世向四面八方的惊人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历史叙述的目标之一就是发现后继事件的原因。然而,在迈尔看来,“那些由基本逻辑公理系统训练出来的哲学家,看来是很难理解特异性和事件历史序列的特殊性的。他们想要否认历史叙述的重要性,并想用结构性法则把它们公理化,但他们的想法并没有说服人。”([2],p.77)
确实有许多人指出,历史叙述并不能否定规律解释。比如鲁斯就认为,叙述性解释的推理过程或者总体上不能令人满意,或者在解释过程中或明或暗地运用到规律。举例来说,描述到生物演化史上的历史事件时,经常要运用“适应”、“优越性”等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只能在自然选择和群体遗传学的背景中才能被理解。所以,历史叙述具有解释价值,必须有理论上的保证。这些理论虽然在具体叙述时未提及,但它们却在知识背景中起作用。所以,鲁斯认为,不是赞成规律解释的人的思想没有说服人,而是否定规律解释的人的观点没有说服人。
在我看来,鲁斯说的不无道理,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生物学中,独特性确实比物理学和化学更普遍,因为生物体在结构上是如此的复杂,以致于它们显示出更多的变异和个性。迈尔等人希望人们关注到这一点,希望人们用特殊的词恰当地描述生物事件,若不是走得太远的话,是包含有合理因素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生物事件是如此的复杂,以致于完全的解释需要诉诸于许许多多的规律和初始条件,这时,人们在实践上就不得不满足于描述性工作或者“大略解释”工作。在作大略解释时,人们可能要用到规律,但这些规律可以不表现出来,而只是停留在背景知识中。我们不必用非常精确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所以,在生物学中,历史叙述的解释形式很普遍,但我们应知道,历史叙述并不否认规律解释。
五、结论:走向新的解释
规律观念的本质涉及的是科学理论的结构及科学的运作方式。传统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通过建立越来越普遍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规律或定律的建立,既是科学理论成熟的标志,又是科学解释和预言的依据。我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几乎无例外地都认为科学是由规律经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如果我们忽视了科学的具体实际,这种观点仿佛很是圆满。但当我们面对具体的各门科学时,会发现这样的理论图景其实是依据物理科学得出的,并主要适合于物理科学。当代生命科学正如迈尔所说,几乎很少用到规律或定律一词(只有遗传学中有所谓的三定律和哈代—温伯格定律等少数例外)。达尔文进化论对生物学就象牛顿力学对经典物理一样重要,然而达尔文进化论并不象牛顿力学那样由几条规律经数学演绎形成理论。生命科学理论在实践上缺乏定律或规律!
生命科学在规律或定律上的缺乏说明了什么?是传统的科学哲学有问题?还是生物学迄今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如果生物学存在规律,生物学是否也应当建立成类似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那样的规律体系?
依我看,传统规律观念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生物客体的历史性、特异性出发,从概念上否定生物学中存在规律,尚缺乏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从另外的角度寻求生物学缺乏规律的原因。实际上,生物学理论在规律上的缺乏完全是由生物学所面对的问题与物理科学不同所造成的。物理学最关心的问题是物质本身所内涵的性质,所以必须借助大量抽象的符号来描述,因此,物理学很容易就走入数学的世界,建立数学的逻辑工具。但是,生物学的重心一开始就落在结构上面,诸如什么动物长什么样子,拥有什么样的器官,长在什么位置,构造和功能有什么关系等等。即使是最近的生物学进展,其重心依然在结构上面,从细胞的各种显微构造到基因的构筑及表现,还有各种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等等,生物学家们一直致力的,是如何将各种生命现象在实体形象上求得解释。所以,生物学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便是“看图讲故事”,亦即对于已知的构造经由类比联想去阐释其功能。在生物学中叙述性解释成为主要的解释方式,物理科学中那种从规律(由数学公式表示)出发,经由严格的数学推理的解释方式很少出现在生物学里。从早期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到摩尔根对染色体的解释,直到近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实际存在的构造成了理论好坏的依据。一个理论成功与否完全依赖其是否能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嵌附到已知的结构上去。于是,结构变成了所有解释的出发点。染色体也好,DNA双螺旋也好, 都是如此,在这里,数学形式的逻辑推理派不上用场,结构的合理性才是最好的解释手段。另外,由于生物系统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也必须限制在该领域建立一般视律或定律来解释详细细节,所以,生物学家在建立他们的理论体系时,通常更强调先在条件而不是一般规律。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许多哲学家从不同方面对逻辑实证主义发起了进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科学哲学思潮。然而,实际上逻辑实证主义思想仍然在背后支配着许多人的行动。许多人仍然认为一般定律的多少是“好科学”的标志就是一例。然而,我认为,在科学中,除了普遍性推理之外,人们也需要结构性描述,并且在一定的背景中,结构性描述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生物学中缺少定律而有更多的叙述性解释,并不一定是生物学的消极特征。生物学不但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且其成就及其思维方式必然要引起哲学的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J. J. C. Smart, Phibosophy and Scientific Realism,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3.
[2]迈尔:《生物科学思想的发展》,刘jùn@①jùn@①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杜汝楫译, 华夏出版社,1987。
[4]Ruse,M.,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Hutchinson,1973.
[5]Hull,D.,Phiosophy of Biological Science, Pretice- Hall,1974.
[6]R.C.Lewontin,The Genetic Basis of Evolutionary Chang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7]Steen,W,J.Van der and Kamminga,Harmke:Laws and NaturalHistory in Biology,Brit.J.Phil.Sci.1991(42).
[8]Hull,D.,The Metaphysics of Evolution, State Universityof New York,1989.
[9]Rosenberg,A.,Th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0]Ruse,M.,Biological Species:Natural Kinds, Inpiduals or What?Bri.J.Phil.Sci,1987(38).
关键词:旅游语文教学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都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语文课堂教学陷入了“费、差、慢、少”的困境中,形成了恶性循环的课堂教学模式。新出台的语文课堂教学标准要求将情感体验融入到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自己、发展个性、熏陶情操、培养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获得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语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以自学方式,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注重对于学生的情感教学,而情感教学则需要借助教师的启发、诱导、传感等手段,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萌芽和发展[1-2]。
旅游对于语文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通过旅游,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大气,感受到山涧溪流的潺潺与曲折,感受到峰顶云雾缭绕的梦幻与迷离,感受到地下岩洞的幽深与莫测,这些文章作者笔下所描述的画面,即使学生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如身临其境,并且在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可以加深对于既有语句的理解,获得更为奇妙的心灵共鸣。因而,旅游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旅游能够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较为丰富的素材量,以达到较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通常而言,语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素材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天文、地理、历史、算术,这是由语文教材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所决定的。因而,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和扩充语文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语文教学内容。旅游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进行五彩池这一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尽管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获得自己对于五彩池的感性认知,但是当他们亲自来到五彩池中,看到碧蓝澄澈、多姿多彩、千姿万态、洁净异常的五彩池时,对作家所描述的文字就能够较好地理解了,同时也会感叹于汉字所蕴含的丰富魅力,由此增加对语文的强烈兴趣[3-4]。
其实,旅游对于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还表现在其对于语文教材的诠释与丰富方面。语文课程所选用的教材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对于诸多的汉字所堆砌的文章的理解力。由于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具有较为强烈的说明性、理解性、想象性,因而,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丰富的材料资源,对于所要讲述的语文文本进行诠释,因而,就十分考验一个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它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而借助旅游的方式,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词汇解释,例如,通过旅游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环境中体验到何为语文课本中所描述的壮丽的山峦。
三、旅游能够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旅游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这由于在旅游活动中,学生能够真正地看到所谓的奇峰异石、千回百折的曲径、清澈见底的溪水等等。因而,通过旅游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得较为感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继而能够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讲求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因而,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经常进行课堂提问,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较为合理的方向前进,以获得其所要求达到的课堂教学目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较为满意的学习认知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与实践中找到一个桥梁和沟通的渠道,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这种、那种的因素限制,而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使得许多学生只能够在书本中找到一些关于某些历史、事件、事物的只言片语,而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们。所谓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管已经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并且也已经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一旦松懈,仍然会有失败的可能性。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一致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效果的检测,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和难点,以获得相对完整、可靠的课堂教学效果信息[5-6]。
四、旅游对于教师备课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在间接方面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所有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制作出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计划,并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实施,就会取得既定的课堂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做好备课环节的工作,重视备课对于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的重要性的认识,保证备课质量。
备课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再现,而是将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等都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主题的广泛性和应用逻辑的严谨性,都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难以掌控性。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备课的作用,以较为前瞻性的思维预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会遇到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而及时地调整和完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利用旅游资源,发挥旅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才能够较好地获得语文课堂教学成绩。旅游对于语文备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真实再现性方面。由于语文备课需要借助大量的素材,使用一定的参考数据或者文献资料,旁征博引,来获得较为准确而又详实的语文素材,而一些素材又缺乏相应的资料,例如对于月牙泉的研究,由于经费、科研力量所限,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权威性的数据资料,因而,在进行相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会面临着备课资料缺乏、所用素材尚不完备等问题,因而,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讲解时,都会显得比较苍白无力,而如果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去月牙泉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自己思考月牙泉的河道历史改道过程,则会较容易理解和把握,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五、旅游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是基于一定的基础材料之上的教学活动,旁征博引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授课手段,也是加强学生认知和理解力的好方式。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和加强语文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才能够获得相对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面临着诸多的教学难点,例如,如何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如何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秩序、把握教学进度等,都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借助于旅游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在对于旅游活动和意义有效把握的基础之上,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于旅游这一桥梁,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旅游活动中,人们对于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的理解和认知,与其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尽相同的,实体的感受和幻想的感受是不同的,因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其形成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让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获得对于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理性的认识,从而真正地实现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六、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融合了多方面、多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注重语文教学活动,形成对于语文学科的新认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语文成绩的提高,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形成对于现实事物的新认识的必然途径和环节,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出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新看法,是语文教学活动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景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2]陈露.提高学习兴趣,增添课堂魅力[J].考试周刊,2011(32).
[3]赖翠.激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4]李耀平.如何上活语文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4).
关键词:生态旅游 闽清 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41-01
1 闽清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闽清县位于福州市旅游产业规划中闽江发展轴的东段,通过闽江发展轴可以实现与闽侯县以及福州市区闽江沿线景区资源之间的联动。今后,将重点建设以台山公园、梅城森林公园、水口库区、白云山、白岩山、黄楮林、美菰林场、温泉、古民居为重点的“一核一轴两带四区”旅游发展格局,力争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1.2亿元,把闽清打造成“省会生态休闲旅游县”和福州的后花园。与此同时,闽清旅游局还12条闽清旅游线路,其中6条旅游精品线路分别为生态温泉游(闽清—汤都水城—金水湾休闲农庄—大明谷温泉景区—古田翠屏湖)、山水温泉游(闽清—雄江饭宅古民居—黄楮林温泉-白云山—凤凰湖)、农牧朝圣游(闽清—张圣真君祖殿-美菰林场—远方休闲农场—宝峰水库)、时光风情游(闽清—水口电站—义窑—安仁溪水库—东桥时光小镇)、古厝山水游(闽清六叶祠、宏琳厝—白岩山—丰达农场)、古厝温泉游(闽清—六叶祠、宏琳厝—绿道—七叠温泉—岭里水库)。6条闽清县际旅游线路分别为:闽侯昙石山—白沙湾—水口电站—黄楮林温泉景区;马尾船政-白沙湾—水口电站—大明谷温泉景区;尤溪天湖景区—美菰林场—张圣真君祖殿—宝峰水库钓鱼—宏琳厝—七叠温泉景区;古田翠屏湖—大明谷温泉景区—水口电站—宏琳厝;永泰姬岩—白岩山—宏琳厝—七叠温泉景区;福州三坊七巷—闽清黄楮林温泉-南平武夷山。
2 对闽清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2.1 生态旅游业对闽清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在这次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原来存在一些生态问题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美化生态环境。当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再辅之以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2.2 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2.1 对植物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的践踏和采集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轻则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重则造成植物死亡。游客见到景区的植物,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花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采摘。
2.2.2 对动物的影响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等等。同时,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污染和其他污染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例如,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和游客在沙滩上的活动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动物的正常的繁殖或威胁到动物的生存。
2.2.3 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例如,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3 解决这些不利影响的措施
3.1 设置温馨提示语
在公园草坪的地带或绿地的四周设置温馨语提示牌,提醒游客一花一草也是生命,爱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花草。例如,在公园草坪周围可设置这样的提示语“为了一个生命,请轻放您的脚。”或者“别踩我,我的疼你感受不到,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等等来保护植物。
3.2 对旅游景点进行综合管理
减少有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带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对旅游景点的水上娱乐场所的固体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噪音排放标准作出一系列的规定,禁止游客在旅游景点钓鱼捕鸟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景点生物的伤害。
3.3 完善旅游景区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虽然目前已经制定出相当多的一部分旅游景区的法律法规,但是只是大的方面,很多还是需要细化的。所以,在这些方面,要通过充分的现场调研,采集大量有效的信息,制定一些合理的、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4 结论与展望
我坚信,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当代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坚持“美丽中国”的方针,闽清一定可以很好的发展好该生态旅游业,实现精神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收入,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奉献一份力量,树立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闽清县人民政府网.
[3] 徐豫宏.旅游新业态的行业创新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9,2.
[4] 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25.
[5] 郑韶毅.旅游业的扩展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评价[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 李宇宏.景观生态旅游规划[M].中国林 业出版社,2003:105-107.
一、人类活动受控于“熵”定律
大家都知道,热力学定律一直在控制着宇宙间所有事物,包括人的生命活动。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的了解,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重大,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熵”定律规定,在所有过程中熵的增加(热的传导)是不可逆的。它控制和指挥宇宙所有运动过程继续进行的方式、途径,并明确说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所有自然过程中,无论生物是处于高级还是低级,其组织结构复杂还是简单,都是不可逆的增熵过程。“宇宙间万物,包括宇宙本身都会变老。”熵如同“时间的箭头”,我们不可能停止衰老,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都受控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无情的增熵。我们的生命活动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一个生命有机体要延长自身的生命,需要消耗一定的功,产生熵。一个生命体,以不断做功的方式,持续地与分子无序行为作抗争来维持其组织结构,同时伴随着生命有机体延续的是不断增加熵,生命有机体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老化,是因为他(它)们的熵在增加。所以整个生命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不断增熵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导致熵增到最大值而陷入死亡。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果金说:“生命是与熵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也与不可逆过程联系在一起。”生物体为免于自身死亡的这场抗争,使其必须从它的外界环境中吸收高度有序的――低熵,同时生物体要向外界环境释放大量退化形式――高熵的物质,这便是生命有机体为维持和进化而进行的高熵与低熵之间的交换。
当生命体感到不安时――病变与衰变均会出现――它的熵生成量会增加,但是,生命体通过某种方式来进行调节,使其熵降到最小值。比如发热,体温升高,此时身体会出现一些病理反应,就会出现增熵反应;如果体内起动降温机能,生命有机体是通过不断消耗能量以弥补自身紊乱的方式与熵定律抗争的。在抗争过程中,他们的熵逐渐增加,最后他们败于自身的无序而死亡。有些物种为了幸免一死,进行一种“再生”活动抗争,用再生更新他们的整个组织,但再生也不能幸免,物种最后只能屈服于熵定律,即它的“不可逆性”。
二、疾病、衰老与熵的关系
疾病与熵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体一旦沾染上任何疾病,原则上都会使熵增加。犹生命离不开热,即疾病也离不开熵概念。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包涵的基本哲学概念,它落实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上主要是寒与热,中医学认为致病因子有寒与热,症状表现有寒与热,病机亦有寒与热,治疗大法也有寒与热。在热与寒的这对矛盾中,寒是相对的,热是绝对的。热力学告诉我们“‘热’涉及所有的自然过程”。中医辨证理论奠基之作《伤寒论》论述的伤寒,实即热病。人体的热病主要表现在“热变化”,它与熵存在密切的关系。人体一旦得病,产热机能便旺盛,产热做功便可使熵增加,相当于增热熵;清热是消除热熵,使机体回到低熵状态。中医学许多病理可以用熵理论来解释,阴虚火旺可引起增熵。
疾病是增熵,衰老也同样。衰老是机体由低熵定态向高熵定态的渐变过程,是不可逆的积累过程,这种熵的长期累增可造成衰老。美国医学家马克・拉普在《医学的进步:重申疾病的起源》中说:“生命有机体为维护自身的生存一直在与来自衰退和熵的压力进行不懈的抗争。”所以说生命有机体的延缓衰老的抗争,是与增熵的抗争,即想方设法减慢增熵速度。延长人类的寿命,归根到底在于缓慢人体内“熵”的增值速度。
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想控制衰老过程,但却一直未能做到,我们每个人仍随着熵的增加而不可逆地走向衰老。我们得病时常常不惜代价地采用药物等治疗,为了尽快地使机体康复,控制增熵,但是有时后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每一种药物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就是被大家青睐的多数保健品、强壮剂,未必带来抗衰老效果,恰恰相反它们的副作用带来增熵。1997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指出:“从1980年以来,已有13种药物因安全问题而被召回,其它还有许多药物尽管具有潜在致命的副作用仍还滞留在市场。”据美国审计总局统计,被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核准认可的药物中,有50%未被检验出来的、具有相反药效的药物已为老百姓所服用。
可见,我们对防治疾病与保健抗衰,如果采用的方法不对路,反而会促使熵值的增加。“是药三分毒”,最好的药物都会有副作用。那么如何远离药物,选择防治疾病与保健抗衰的有效方法?二千多年前中医学家提出“上工治未病”,意即高明的医生在病人没有得病的时候即对其进行保健预防,这才是低熵的方法。
三、中医养生的宗旨与“熵”定律不谋而合
最为理想的延缓衰退的办法,不是多向外界环境吸收高度有序的低熵,而是通过自我训练、自我调节,遵循正常的代谢途径,降低机体内产生的熵值。延缓熵增值,现代医学上最为热门的是采用抗自由基,包括不断向外界摄取负熵。那么“熵”在人体内究意是什么?中国传统哲学与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全赖于元气(阳气运动),延缓衰老就是减慢人体元气消耗速度。如何才能减慢元气损耗速度呢?中医学认为元气活动过度就会产生“火”,而“‘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元气旺盛则火气自衰,火气盛则元气衰,那就是熵增值快。我们能够控制住“火”势,也就是控制住“熵”。所以,古代养生术始终离不开平息“火”气。中医学认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所谓少火,是指正常的阳气活动,这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的动力,故谓“少火生气”;如果活动过度,火势过旺就反而会损耗元气,这就是说“壮火食气”。换成现代语言,就是说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是得宜而平衡的,如果新陈代谢异常加快,容易引起增熵加速,就会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