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

第1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配额;面板数据模型;价格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6日

一、研究背景

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础,合理的一个现货价格对于繁荣碳交易市场、有效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价格运行机制的分析、为政府确定排放配额供给量、供给分配方式、分配时机等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减排企业与投资机构,提供了投资决策信息,有利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决策者构建碳交易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确保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碳交易作为新的事物,且一直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由于欧、美等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早,碳排放配额现货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因此,学者们对欧美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价格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Derek W.Bunn和Carlo Fezzi(2007)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AR)模型,分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英国市场上的电、天然气、碳价的每日现货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Rita Sousa等(2014)采用小波分析法,发现煤炭价格引导碳排放价格变动,碳排放价格引导电价变动,碳价波动与经济发展一致。Alberola等(2008)等检验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试验期(2005~2007)内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价格与工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部门生产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合规位置,指出EUA的价格变化不仅反映了能源价格、极端气候事件,还反映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三大生产部门(冶炼、造纸、钢铁)的工业经济生产活动。Mansanet Bataller等(2011)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对第二阶段 EUA价格影响不显著,但对EUA与二级市场CER的价差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还包括Rita Sousa等(2014)、Atsalakis(2016)、Luis A等(2016)。我国学者对国外碳交易下现货价格的影响因素也做了不少的研究,如魏一鸣等(2008)采用协整理论研究了EU ETS碳价格和能源价格之间的长期和短期互动关系,发现能源价格与第一阶段碳期货的关系较弱,与第二阶段碳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指出能源价格变化是推动第二阶段碳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王双英等(2011)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碳交易的量和碳交易的价格和石油价格的关系,发现石油价格和碳交易的量和价格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11年,国家发改委决定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个省市作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我国首个碳交易市场――深圳碳交易市场开始交易。随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湖北等碳交易试点市场陆续开市。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宣布:“2017年中国开始实行全国碳交易市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平稳发展,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本文将以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配额交易价格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其价格运行影响因素,以使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运行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碳交易现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价格的因素与机理非常复杂,但总体来说,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供给因素主要包括配额政策(配额数量、分配方式、跨期储备制度等)、碳减排技术、碳税政策、其他减排履约机制项目供给情况等。需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水平、金融市场以及气候等。

(一)供给方面因素

1、配额政策因素。一级市场上的配额供给情况与供给方式将对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高低与波动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政府当期发放的配额总量,当期核证减排量的供给、政府配额存储池中的数量、配额的分配方式(免费、出售、混合)等因素,都将对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与波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2、碳减排技术因素。碳减排技术会影响企业的减排成本,当企业面临比较高的减排成本时,可能就会选择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当企业减排技术成熟,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时,企业将减少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的购买,相应影响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

3、碳税政策因素。碳税政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效果已在许多国家被实践。碳税政策的实施加大了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势必对排放企业的减排技术、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排放量,并进一步影响对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

4、其他减排履约机制项目供给情况。《京都议定书》包括了国际碳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减排机制,在JI与CDM机制下,减排项目的数量,开发减排项目的技术将对碳配额交易市场的供给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配额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

(二)需求方面因素。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水平、金融市场以及气候因素等。

第2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着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转贴于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第3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做法;对策;嘉祥县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44-02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全县总人口87万,辖12镇1乡2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714个行政村,总面积960km2,耕地面积6.7万hm2。嘉祥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曾3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1 嘉祥县粮食生产现状

嘉祥县种植粮食作物常年稳定在11万hm2,其中,小麦5.3万hm2、玉米4.1万hm2、大豆0.8万hm2、水稻0.4万hm2。小麦平均单产7 224.0kg/hm2,总产38.3万t;玉米平均单产8 259.0kg/hm2,总产33.9万t;大豆平均单产2 857.5kg/hm2、总产2.3万t;水稻平均单产9 475.5kg/hm2,总产3.8万t。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6个,面积2.6万hm2;实施山东省粮食(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3个,建设面积2.0万hm2。2015年高产创建示范田内小麦、玉米每hm2分别达8 353.5kg、8 809.5kg,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建设辐射带动下,全县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7 618.5kg、8 289.0kg,粮食总产突破80.0万t,实现粮食产量连续14a增产,进一步奠定了嘉祥县产粮大县的地位。

2 主要经验做法

2.1 加强行政指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 嘉祥县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始终坚持政府强力推动不动摇。牢牢把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总产”的工作思路,把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体内容。近年来,嘉祥县委、县政府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供给,每年都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强粮食生产的工作意见。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嘉祥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实施方案》,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生产暨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2 实施政策扶持,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 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把发挥政策、项目、资金在粮食生产中的扶持作用,作为拉动粮食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实农业耕地地力保护、小麦统一供种、农机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强农惠农项目,2015年全县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4亿元,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做好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山东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大方”建设,利用高产创建平台,整合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2.8亿元,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同时制定了《嘉祥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双百”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嘉祥粮食生产的发展。

2.3 强化科技支撑,推广配套关键技术 嘉祥县始终把提高科技贡献率作为带动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积极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按照“健全县级、强化乡级、突破村级”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帮扶网络。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跟我学种田、农业直通车等专题栏目。同时,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等项目,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生产现场会、巡回技术报告、印发技术明白纸等进行多层次、全覆盖技术培训。组织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氮肥后移、玉米精量播种、“一防双减”、“一增四改”、适期晚收、秸秆还田等关键高产栽培技术。截至2015年底,全县关键生产环节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

2.4 借助“种子企业+”,实现粮食生产共赢 在粮食生产中,实施“种子企业+”合作模式。嘉祥县是种业大县,全县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作物种子企业11家,其中,山东圣丰种业注册资金1亿元、山东祥丰种业公司注册资金3 000万元。县内小麦、大豆、玉米种子繁育田面积达到1.3万hm2,种子生产量8.1万t。通过“种子企业+合作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户”联合发展模式,实现各方共赢。种子企业在种子基地推广繁育自己的优良品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收获”,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剩余劳动力给种子企业、服务组织打工挣取劳务费。为保证“种子企业+”模式的有效运行,建立长效机制,种子企业和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分别签订种植服务、良种回收合同,实施“订单农业”,保障各方利益。比如,繁育的小麦种子,种子企业的收购价格一般比当年同期市场价格高出0.32元/kg,按照2015年小麦单产7 618.5kg/hm2计算,能多收入2 437.9元/hm2。借助“种子企业+”模式的推广,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有效解决了销售难、缺服务、种粮效益低的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3 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3.1 农民种粮热情降低 连续多年粮食增产增收之后,粮食单产增长困难加大,粮食产量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农业丰产丰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受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影响,引起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抵消了一部分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效力,再加上粮食价格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各种因素,造成种粮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没能真正改变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的局面,影响了粮食稳产高产。

3.3 技术装备陈旧落后 传统种植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高产栽培先进技术还没有真正得到推广普及,农业装备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专业化服务组织力量薄弱,大型植保机械作业面积偏小,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文化方面的需要。

4 对策建议

第4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一、目标任务

(一)2013年,全镇计划种植烤烟面积13300亩,产量达到330万斤,上中等烟比例95%以上,均价10.5元以上,力争产值350万元(分村任务附表)。各村要立即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农户,并认真按照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要求,大力开发新区,大力发展田烟,全力投入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确保烟叶提质增效,实现增收目标。

(二)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良种、地膜烟实现100%;

(三)实施烟叶基地单元建设项目,打造万亩精品园区。以民乐村为中心,连接等村,新增加共和村为千亩示范村,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的目标要求,着力巩固20公里金叶长廊,打造万亩精品园区,努力提升科技兴烟水平,确保实现烤烟产业升位富民的基本目标。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镇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镇长、镇人大副主席任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同志负责办公室工作(指挥部成员名单附后)。

(二)明确责任。全体镇领导和抓烟人员、联系村镇干部实行定岗定位联系重点产烟村,切实做到层层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以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为核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核准烤烟种植面积。各村要按照镇上下达的种植计划,将种植面积落实到组、农户,定位到地块,实行烟农、种植面积、供苗、供肥、地膜烟、收购合同的六位一体,坚决挤干水分,确保种植面积实实在在。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打造民乐、回龙、凤鸣、双桂、荒田、五桂、共和等7个千亩以上种烟村。三是坚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实现小“连片、大集中’’,每个千亩种烟村至少要有一片田烟连片不低于300亩或地烟连片不低于200亩的规模发展。四是要按照“以株定亩、以亩定产”的原则,全力加大对种植面积的监督和考核力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完成种植面积。

(四)以科技推广为支撑,全面提高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一是强化技术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品种、气候、区域,分育苗、移栽、田管、烘烤等环节制定技术方案。认真落实“深耕高垄、壮苗深栽、适时揭膜、适时打顶’’四项关键实用技术,切实抓好残体清除、土地冬翻、壮苗培育、田间管理和科学烘烤等关键工作,提高优质烟叶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科学的防灾减灾体系,分类制订干旱、洪涝及易发病害应急预案和生产自救措施,增强对各类灾害的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保险理赔机制,减少种烟风险与灾害损失。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加大对镇、村抓烟队伍和烟农队伍的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实现技术培训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扩大生产技木培训深度和广度。

(五)以管理创新为突破,提高基础管理水平。一是合理设置岗位,细化和明确各岗位职责。二要加强监督考核。针对烟叶生产的重点环节,分区域、分环节制定考核标准,拉大考核差距,公平公正、严格逗硬,确保烟叶生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三是提高服务烟农水平。积极协调土地的流转与开发,为规模化种植用地提供政策支持,实行“零距离"技术指导,切实维护烟农利益。

(六)以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地单元建设。全镇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大抓烟力度,强化抓烟措施。一要倾力抓好园区建设,打造精品亮点,紧紧围绕“扩规模、强管理、上水平”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坚定高位求进决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执行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在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公路建设和电力改造等基础配套上向烤烟园区倾斜,抓好资金、项目和力量“三整合”,建立捆绑投入机制,不断改善烤烟园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优质烟叶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个各村要抓好土地整理的准备工作。要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则,努力推动零星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转变,精心实施烟基工程项目,全力打造万亩精品园区,为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奠定基础。三是加快农机推广。坚持“小型、轻便、经济、适用’’的发展方向,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调动烟农购机积极性,加快推进机械化作业,力求逐步在整地、起垄、培土和植保等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真正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的目的。

(七)纪律保证。要强化管理,制定目标考核细则,层层明确任务,逗硬执行奖惩制度,表彰先进、严惩后进。对存在问题严重、工作被动、阶段考核分值80分以下的村,支书就地免职,村主任离职学习,并扣惩年终目标考核总分2分,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三、强化宣传

(一)物资补贴

1.育苗物资。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由烟草行业全额补贴。漂浮育苗供苗价格每盘5元。

2.肥料补贴。实行测土配方、套餐供应。每亩供应烟草专用肥5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硝酸钾10公斤(其中田烟为硫酸钾10公斤),专用追肥12公斤,收取烟农肥料款160元/亩,烟叶收购结束后根据烟农实际交售量,按上中等烟每担补贴30元。

3.地膜补贴。每亩田烟4.5公斤、地烟3.5公斤,地膜厚度为0.005mnl,地烟宽度90cm、田烟宽度110cm,平均采购成本46元/亩,行业补贴36元/亩,收取烟农10元/亩。

(二)优化结构补贴。进一步加大优化结构力度,将优化叶片数调整到“下2上2”(亩产245斤以上,下低等烟比例控制在5%以内),补贴标准150元/亩。

(三)收购价格。2013年烟叶收购价格总水平提高10%左右,主要提高中、上等烟叶价格。

(四)烤烟保险。2013年烤烟保险每亩保险费55元,最高保额80O元。在保费构成上,烟草公司补贴20元/亩,县级财政补贴35元/亩。保险范围为暴雨、洪水、内涝、泥石流;风灾、雹灾、旱灾;青枯病、黑胫病、花叶病、赤星病。

(五)烟叶税政策。继续执行烟叶税12%返还烟农;1O%作为烤烟产业发展资金(其中3%用于烟区烟水、烟路、烤房、电力等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7%用于生产发展扶持和目标责任考核)。

(六)基础设施建设。以基地单元为单位综合配套,实现涉农项目和资金打捆使用,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执行烟草行业烟基建设补贴政策,密集型烤房行业每间补贴3万元(含土建、设备补贴),烟草专用机械购置行业补贴9O%,通用机械购置行业补贴50%。不断完善、维护好现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深化优质烟叶综合生产能力。

第5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usiness Tax to Value-added Tax policy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industry, real estate industry, financial industry, life service industry,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policy of Business Tax to Value-added Tax points, real estate income tax instalment deduction Interim Measures and other tax policy enterprises concern, to help enterprises time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new tax policy, and actively guide enterprises to make good use of tax policy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 营改增;四大行业;双扩

Key words: Business Tax to Value-added Tax;four major industries;double expansion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062-03

0 引言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并承诺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面实施营改增,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实体经济较为困难,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在设计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方案时,按照改革和稳增长两兼顾、两促进的原则,作出妥善安排,所以,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后,税收中的流转税将由原来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个种类改成三个,即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营业税从此将推出历史舞台,这将进一步规范税收体制,促进税制改革,降低纳税人税负,振兴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营改增试点从制度上基本消除货物和服务税制不统一、重复征税的问题,有效减轻企业税负。从前期试点情况看,截至2015年底,营改增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无论是试点纳税人还是原增值税纳税人,都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减税,这充分证明营改增的制度框架体现了总体减税的要求。

1 全面推开营改增,基本内容是“双扩”

第一,扩大了行业范围。营改增范围新增加了生活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四个行业,从此以后,现行营业税纳税人全部改征增值税。其中,生活服务业和金融业适用6%税率,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适用11%税率。第二,扩大了抵扣范围。本次改革把不动产纳入到了抵扣范围,如此一来不仅制造业、商业等原增值税纳税人能够抵扣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营改增试点纳税人也可以。原则上延续新增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为了确保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达到所有行业全面减税、绝大部分企业税负有不同程度降低的政策效果,对老合同、老项目以及特定行业采取过渡性措施。

2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意义

通过试点营改增发现其对于促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在试点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效果显著,若能够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受益范围和地区将更大,意义重大。第一,是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几乎杜绝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了社会分工协作,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二,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完善了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比较完整地实现了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后,各类企业购买或租入上述项目所支付的增值税都可以抵扣。第三,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税负。这是财税领域打出“降成本”组合拳的重要一招,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第四,创造了更加公平、中性的税收环境。有效释放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活力,在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消费升级、创新创业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以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为例谈谈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扬州市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18日,是扬州市政府出资设立并授予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注册资本金为 6.8亿元。主要从事市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转让、投资,企业托管,资产重组等业务。截至2008年底,集团总资产达22亿元,净资产达12亿元,现有员工1800余人,是个综合性的大型企业,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这次营改增覆盖的内容,该集团都有,下面就谈谈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下属的四大行业的影响。

3.1 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3.1.1 房地产开发公司

①计税依据:商品房的售价扣除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按无形资产类处理的)。

②税率:11%。

③房地产公司应缴纳的增值税=不含土地使用权的售价×11%-进项税额。

其中进项税额是指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即取得所有构成房地产建安成本增值税专业发票上的增值税额,须经税务机关认证的,不包括取得的财务利息发票和业务招待费发票的金额。

这部分业务,营改增后对税收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房地产建安成本中取得的增值税专业发票上的增值税额可以抵扣。

案例1:2016年5月,该集团下属的房地产公司销售商品房一批,价款20 00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2 200万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222 0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 000 000

凡取得税务机关认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增值税都可以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3.1.2 建筑业

①计税依据:建筑物的转让价扣除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转让处理)。

②税率:11%。

③建筑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建筑物的转让价×11%-进项税额。

其中进项税额是指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即取得所有构成建安成本增值税专业发票上的增值税额,须经税务机关认证的,不包括取得的财务利息发票和业务招待费发票的金额。

这部分业务,营改增后对税收的影响较大,关键是购进建筑材料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案例2:2016年5月10日,该集团下属的建筑公司从南京建筑材料公司购进建筑材料,支付价款120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204万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工程物资 1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04

贷:银行存款 1404

5月12日,开具发票收到首次工程款3000万元(含税),以存款支付邗江建筑公司分包工程款20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180.18万元,增值税额19.82万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收到发包方工程款30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工程结算收入 2702.7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 297.30

支付分包工程款200万元

借:工程施工 180.1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19.82

贷:银行存款 200

在项目地预交增值税税额为:(2702.70-180.18)×2%=50.45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 50.45

贷:银行存款 50.45

同时应按预交的增值税预交城市维护建设税(该地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费附加(2%)。

借:应交税费――城建税 3.53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1.51

其他应交款――地方教育费附加 1.01

贷:银行存款 6.05

本月应纳税申报增值税额为:297.30-204-19.82-50.45=23.03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 23.03

贷:银行存款 23.03

同时应按企业应交增值税计提和申报相应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

城市维护建设税=(297.30-204-19.82)×7%=5.14万元

教育费附加=(297.30-204-19.82)×3%=2.20万元

地方教育费附加=(297.30-204-19.82)×2%=1.47万元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8.81

贷:应交税费――城建税 5.14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2.20

其他应交款――地方教育费附加 1.47

补交未交税费

借:应交税费――城建税 1.61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0.69

其他应交款――地方教育费附加 0.46

贷:银行存款 2.76

其中,凡是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规定或不属于抵扣范围的,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3.1.3 金融集团,包括所属的典当公司

①计税依据:该金融机构取得的收入额/(1+6%)。

②税率:6%。

③金融集团应缴纳的增值税=该金融机构取得的收入额/(1+6%)×6%。

这部分业务,营改增后对税收的影响不大。

案例3:2016年5月,该集团下属的汇宝典当公司取得收入180 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10 800元。 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90 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8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 800

3.1.4 生活服务业

①计税依据:该生活服务业取得的收入额/(1+6%),其中生活服务业包括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等现代服务业。

②税率:6%。

③生活服务业应缴纳的增值税=该生活服务业取得的收入额/(1+6%)×6%。

这部分业务,营改增后对税收的影响不大。

案例4:2016年5月,该集团下属的花园国际大酒店取得收入7 200 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432 000元。 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 632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32 000

3.1.5 因为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的各个下属公司是首次交纳增值税,须购买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这对各个下属公司的影响也较大。首次购入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期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案例:2016年5月,房地产公司首次购入增值税税控系统设备,支付价款1416元,同时支付当年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技术维护费370元。当月两项合计抵减当月增值税应纳税额1786元。

①首次购入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

借:固定资产――税控设备 1416

贷:银行存款 1416

②发生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技术维护费

借:管理费用 370

贷:银行存款 370

③抵减当月增值税应纳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1786

贷:管理费用 370

递延收益 1416

④以后各月计提折旧时(按3年,残值10%举例)

借:管理费用 35.40

贷:累计折旧 35.40

借:递延收益 35.40

贷:管理费用 35.40

3.2 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由于原先会计人员从事的是营业税的工作,属于地税局征收的税,没有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所以会计人员的工作比较简单,首先计算方法简单,其次到地税局交税过程也简单,只要把营业税的税票交纳后取回回单就结束了。但营改增之后,会计人员的工作就复杂了,交税要上国税局网在网上交纳,还有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抵扣的进项税额须由税务机关认证后符合要求的税票才能予以抵扣,所以增加了纳税的环节,计算方法也不一样,难度增加了。

3.3 企业须添置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的要求

企业添置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须增加企业负担,还有由于营业税的计算和交纳比较简单,所以一般会计人员在操作时不成问题,但现在就复杂多了,原来的老会计人员在操作时由于不熟悉操作环境,存在许多操作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在操作时速度慢,占有了税务局网络空间,造成税务网上网十分缓慢。

4 针对以上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规范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票据的管理,以便进项税额的抵扣

由于企业以前缴纳的营业税,是以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不存在税款抵扣事项,所以平时收集的发票比较随意,但营改增后,实行的税款抵扣制度,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而税款抵扣必须是税务部门认证的发票才可以抵扣,不符合税务部门要求的发票是不允许抵扣的,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人员要对经办经营业务的办事人员提出要求,购进货物时,必须从规范的企业购进货物并取得规范的税务发票,这样才能使得具有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享有税款抵扣的好处,但由于很多企业之前的工作很多的都已形成习惯,特别是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取得的发票不规范,所以作为财务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改变经办人员的习惯,以规范经办人员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票证。

4.2 添置税务设备,提高会计人员网上纳税的操作技能

由于营改增前交纳增值税单位的纳税工作比较规范,各单位会计人员通过税控系统在网上购票和网上纳税比较熟练,所以在网上办理涉税事项比较顺利,但原先实行营业税的单位,在营改增后,由于缴纳增值税的单位增加了几倍,出现了办税场所拥堵、等候时间较长、网上纳税遇高峰期都上不了网等情况,即使上了网,由于有些会计人员操作不熟练,会占用很多时间而影响其他人报税,所以,纳税人应主动联系税务部门,比如提前预约,合理安排时间,尽量避开高峰期,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纳税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纳税申报客户端的操作流程,提高网上办税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

第6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原因分析 经验与教训

通货膨胀是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之一。对于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英国经济学家莱德勒(D. Laidler)和帕金(M.Parkin)提出的,他们认为“同伙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同等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从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上涨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1至7月,CPI同比上涨7.7%,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中的突出矛盾。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等指标。我国较多的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价格疲软后,2007年以来CPI显著上涨,自7月份突破5%大关后,出现节节攀升的态势,7月至11月CPI分别上涨5.6%、6.5%和6.9%。预计年全年CPI上涨幅度将超过4.5%。

本轮价格总水平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猪肉、住房和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并且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在食品的CPI指标体系中,总共包含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等16类。食品的这些类别具有 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价格上涨相互影响、相互传递,没有明显的高低大小区别。但是,总的来说,猪肉、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肉禽蛋鸡其加工制品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幅度。

目前,我国出现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经济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等,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剖析此次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明显、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上拉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热钱流入,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1、进入的原因和途径。利差、人民币升值因素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利润诱惑,是海外热钱快速进入的重要原因。2008年7月21日银行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一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汇改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21%。仅套利和套汇就可以让热钱收入超过10%。

2、流入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货币投放。人民币目前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更不同于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所以短期内外部资金只进不出使得我国只能在外汇市场上净买入美元,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意味着外汇占款形式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2003年开始,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吸收流动资本,随着票据规模发行的增大,意味着对冲成本不断上升,央行对外汇占款并未进行彻底、全部对冲,只对冲60%,所以仍产生过剩的流动性,结果推高了国内物价水平。可以说,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根源。

(二)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上涨。

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在2006年10月以来开始走高,这主要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消费和加工需求增加、国家市场粮价上涨及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有直接关系。

国际能源价格上升主要是由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国内需求旺盛等引起的。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成倍上涨。同时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三、当前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应有的对策

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因此面临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为缓和当前的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则应加快。

(二)压缩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的货币政策。

对于任何通货膨胀而言,货币扩张都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样,治理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三)逐步调整外贸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出口方面,加大出口退税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在进口方面,重点是扩大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另外,对我国某些外汇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逐步放松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企业与居民外汇持有量,降低因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货币发行量

参考文献:

[1]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7(7)

第7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来自##县的调查

##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是某省省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万亩,耕地面积==万亩,人平耕地=.==亩,共辖==个乡镇,=个林业采育场,===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万。全县林地面积====多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是一个林农参半的全国重点林业县之一。

====年,##县开始全面贯彻实行对农业税全免的扶农、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后,作为一个林农参半的林业大县,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工作应该怎么管?乡镇干部干什么?乡镇工作的重心往哪里转?=月份,我带领有关人员围绕这些问题,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现场查看等形式,在全县==个乡镇的==个村进行了为期==余天的调研。调查显示,政府取消农业税后,与之衍生相伴的一些新动向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加以研究解决。

一、全县免征农业税前后的基本情况

免征农业税前,====年,全县农民负担农业税、三提五统各项集资等税费总额====.==万元,人平负担==.==元,亩平==元,====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万元,按====年底==.=万农业人口计算,农民人均负担==.==元,亩平==.=元,较改革前人平减少==.==元,减幅==.==%,亩平减少==.=元,减幅==.=%,====年农业税全免,总额====余万元,人平==.==元。

二、农业税取消后的新气象

(一)农民负担有效缓解。免征农业税后,国家与农民之间分配关系由过去的“多取、少予”开始向“多予、少取”转变,====年全县农民人平直接减负==.==元,加上粮食直补资金===万元,良种补贴===.=万元,农民人平减负==.=元。全额免征农业税,杜绝了一切向农民伸手的借口,堵死了向农民搭车收费的路子。调查对象中,均未出现收费现象,基本实现了“零负担”。

(二)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免征农业税前,乡村干部强制征收和暴力征收时有发生,干群关系紧张,直接导致了农村非稳定因素的增加。农业税全免后,职责发生转变,乡镇干部的工作方式也随之而变。乡镇干部在工作形式上,从过去“索取型”向“给予型”转变;工作职责上,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过去向农民“要钱、要粮、要命(计生)”的矛盾焦点中解脱出来;群众关系上,从“油水关系”向“鱼水关系”转变,受到农民的欢迎。==%以上调查对象对免税后的乡镇政府表示满意。

(三)种粮积极性得到提高。免征农业税后,加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不断落实,农民种田积极性大大提高。弃田抛荒的少了,复垦耕种的多了;粗放经营的少了,精耕细作的多了;撂荒面积减少了,种田大户增多了。====年水稻种植==.==万亩,同比增加=.==万亩;烤烟种植=.==万亩,较上年增加====亩。

三、农业税取消后面临的新问题

(一)乡镇及村组干部的角色转换尚未及时到位。

=、思想观念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收税,能把税费收齐就是最大的成绩,其他行政职能逐渐弱化。现在沿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乡镇工作==%—==%的工作对象没有了,乡镇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的现象更加突出。调查中,==%以上干部认为“农民全部减负,干部如释重负”、“农民种田不交钱,农村工作何去何从”。免税后,乡镇干部帮助农民抓调整,首先就丧失了动力机制,因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跟乡镇干部尤其是一般干部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除计生工作外,乡镇干部大都产生了盲目感,对农业税取消后的工作心里没底。=、工作方法不适应。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明确,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已没有了市场和空间,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涉及到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等问题,==%以上乡镇干部表示心里没底。=、发展思路不适应。农业税费一直是乡镇赖以运转的财源,农业税取消后,虽然有基本相当的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是一个定数,只能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公益事业等。农业无税,乡镇财源何来,怎样发展?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农村抓农业农村的乡镇决策者来说,是最大的难题。有的乡镇领导反映说,农业税取消后,就发展思路角度来讲,乡镇干部的担子不轻反重。

(二)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更加困难。一是财力大辐减少。免征农业税后,一般乡镇减收==余万元左右,多的==余万元,财力缺口大,==%以上的乡镇干部误餐补助和其它津贴无法兑现;村级收入较取消农业税前平均减少==%左右,每个村的收入包括各级转移支付平均不足=万元,只占正常运转所需支出的==%。调查显示,全县仅有==%左右的村组织有收入,其中收入上万元的村仅占=%,==%左右的村级组织没有收入。以湘江乡调查的三个村情况来看,====年总收入=====元,总支出=====元,结余=====元,被迫还旧借款=====元,赤字=====元。二是债务积重难返。免征农业税前,==%以上的乡村由于垫税、村级集体企业亏损、重点建设及招待等诸多因素,致使乡镇和村级组织负债现象较为普遍,不堪重负。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余万元,其中乡镇负债====万元,村级负债===万元,平均每个乡(镇)在===万元以上,每个村在====元以上;其中负债最严重的沱江镇累计债务高达===万元。乡村债务久拖难解已成为一些地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三是村干部队伍难稳定。免征农业税后,村级唯一的集体收入来源被卡断,村级资金严重不足,各村正常支出难以保证。全县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不足====元,==%的村干部表示每年招待乡里干部的开支就不止====元,村干部成了“倒贴”干部,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湘江乡村民小组长在取消农业税前人均年发放===—===元,免征农业税后由于经费紧张已取消。四是农业税征收遗留问题多。过去在农业税征缴过程中迫于“双过半”和“结硬帐”,乡镇、村级组织通过借、垫等办法完成任务,有的向银行贷款,有的用乡村干部的工资垫付,目前全县农业税尾欠仍有====万元不能收缴到位,平均每个乡镇==万元左右,致使乡、村债务难以化解,乡、村干部陷入两难境地。乡村偿债压力很大,且因为==%以上是贷款,考虑到利息等因素,债务有上升的趋势。五是农民土地矛盾纠纷增多。由于取消农业税,土地收益增值,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争田要地的现象,由于国家土地承包政策明确规定“土地一定==年不变”,也使部分农户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农村人平占地悬殊竟在=倍以上。农村土地二轮承包的遗留问题日渐显露,农户之间因界端不详、面积不实、权属不明产生矛盾,一些原来已退田的农户又要求收回土地自己耕种,少数村将闲置地集中租赁给种田大户或外来户经营,农民现在又要求发包到户或提高租赁费或重新分配。六是公益事业开展困难。免征农业税前,村级集体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附加。免税后,村级的道路维修、塘坝沟渠修整、学校建设等村级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骤减,由于资金短缺,农村开展的“一事一议”存在“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的投工投劳不足,造成村级公益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三)农资上涨,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增收不乐观。调查表明,化肥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水涨船高”,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以沱江镇山口铺村==组农户饶家杰为例,====年发现化肥等各项费用明显上涨,购买同样的化肥平均每亩上涨==元,农药平均每亩上涨==.=元,翻耕、抗旱抽水费每亩上涨==元,地膜、农具等其他物资价格全面涨价。同样的一亩耕地面积所需的农资费用,比上年涨价就超出===元。因此,因涨价而超出的各项费用高出了农业税免税额。调查中,有的村民埋怨说:“上面在骗我们,免了农业税,每年我们要出更多的钱(购买农资)”。

(四)取消农业税对林区发展意义不大,林农返贫未能得到扼制,林农区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三林”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林区水田面积少,种田方面的农业税本来就不多,免除农业税政策并没有给林农带来多大的实际意义,国家的扶农、惠农政策为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致使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加上自然条件限制、林业保护性政策不到位、林业税费居高不下、部分惠林政策被取消、现行的惠农政策不能充分享受等因素,致使林农返贫更加严重,林区与纯农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严重不足,吃饭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林区耕地少,人均水田=.==亩,粮食直补政策人均实得仅=.=元。相反由于国家采取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主要靠买米度日的林农为此每年人均增支购粮款在===元以上。====年以前林农每年自产粮====.=万公斤、林区平价定销粮===.==万公斤、造林抚育补助粮===万公斤,三项====.==万公斤,人均年口粮达===公斤,吃饭问题已经解决。====年以后,林区平价定销粮、造林抚育补助粮被取消,林农吃自产粮和市场购粮。====年===个林业村自产粮===万公斤,人均===公斤,比====年人均减少===公斤,人均年缺粮=个半月。吃“三夹饭”(包谷、红薯条、大米合煮)的现象重新反弹。二是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仍然较低。林农基本靠木材采伐销售为生,====前人年均木材指标=至=.=立方米,由于木材径大质高,木材销售价高,林农人均实得===至===元。====年后,采伐指标逐年减少,人年均=.=至=立方米,加之木材市场疲软,销售价降低,兼之受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影响,扣除一定的运输成本和上交的税费及劳务开支后,林农人均实得仅有===至===元,比====年人均减少===至===元。加上国家实行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木材限额采伐等林业政策,林农从生态公益林中所得补助仅为=元/亩(扣除管护费,实得=.=元/亩)。且由于生态公益林的划分,导致林农对林木和林地缺少了经营自,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砍一轮树种三年土,解决三年杂粮”的生产生活门路也没有了。雾江乡龙虎村谢冲小组共有林地====余亩,其中====亩被划为公益林,此后,该小组几无树可伐,全组===多人每年仅靠国家按=.=元/亩实得的=====多元补偿度日,人均不足==元。据统计,====年全县林农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其中水口镇仅为===元。目前林区现有贫困户=====户,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人,占全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三是基础设施差,发展仍然缺乏后劲。目前林区==个组未通电,===个村未通电话,==个村未通公路,===个组未通小四轮、板车路。由于交通不便,林农每年支付木材陆运费===多万元,买米交通费===多万元,人均增支===多元。====年,林区有过伐组===个,占==.=%,这些村组由于无树可伐收入锐减。由于林农用于吃粮、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收入的==%以上,致使林农发展生产投入严重后劲不足。

三、对策和建议:

(一)积极反映“三林”问题、呼吁国家调整现行有关林业政策。(=)建议恢复已经取消,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林粮挂钩、造林补助等林业优惠政策。这对调动林农营林积极性,保障林农基本口粮,维护林区林政和社会秩序意义重大。(=)制定调整有关林业政策。建议对林农实行“一取消、一补偿、一补贴”政策。一是取消育林基金,让林农直接在林木交易中增加收入。同时,对因取消育林基金后给地方政府减少的收入缺口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予以弥补。二是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现有公益林的林木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实行一次性补偿或分期补偿。对绝大部分山林划为公益林、耕地严重不足、生存条件特别困难的林农,实行生态移民,将公益林木补偿费和林地征用费一次性补偿到位。公益林林地的补偿标准应基本上按照市场机制确定,以不低于每亩林地每年能为林农产生的经济收入为参照进行补偿。改变现行补偿(=元/亩)过低的状况。三是建立对林农实行生态直接补贴机制。参照种粮直补政策,可根据林木采伐指标或造林抚育面积,对林农进行粮食补助。(=)配套完善有关林业政策。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建议从水力发电、森林旅游、消耗森林资源的企业、排放污废物破坏生态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收取生态资源税,作为对生态营造、管理、保护的经济补偿,使生态资源补偿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建议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对被划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贷款实行减免或挂帐停息政策;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实行林木、林地资产抵押的金融扶持林业政策;加大对林区县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林区健康稳步发展。

(二)不断加快配套改革步伐,深化调整和完善涉农政策。

=、进一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根据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及省里的要求,各个乡镇将分流=/=—=/=的富余人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机构改革。(=)要撤并机构。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并实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要改革村组机构,大量精简村组干部,实行联组合片,由村干部兼任片长。(=)要分流人员。下大力气清退编外人员,压缩在编人员,解决好富余人员的出路。一是鼓励乡镇干部带薪带职离岗发展经济;二是选派乡镇干部到村组任实职;三是对==岁以下,没有达到大专以上文凭的乡镇干部实行脱产轮训,学习培训期间工资不变,培训费用自理。

=、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管理,还利于农民。同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要鼓励和促进农资生产企业开发高效、高能、价优的农资产品投入市场,尽可能地满足农民的需要,使农民既能增加产量,更能增加收入,实现农资企业与农民双赢的效果。同时,政府要引导农民改变产业结构,种植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档次,提高耕地的综合效益;引导农民广泛使用有机土杂肥,这样既能改良土壤结构,又能降低农业投入的成本,还能减少农村因自身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

=、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依法完善二轮延包等土地流转方式。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国家各项补贴政策的出台,土地问题逐渐凸显为农村的突出问题,更显示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极端重要性。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发生的新情况和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用活用足党的农村政策,努力化解国家土地政策与土地承包现状之间的矛盾,及时依法完善二轮延包,调处各类土地纠纷,签订承包合同,颁发经营权证,做到“四至”清楚,权属明确,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同时,对农民在抛荒地重新耕种的,要合理引导,做到有序开发,不得乱砍滥伐、过度复垦。对长期外出务工农民的承包地在保障其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引导其通过代耕代种、转包、租赁等方式流转到人多地少的农户。对外来经营业主以协议方式开发村集体空地,也应通过其它承包方式保障其经营权,采取土地使用权入股、有偿转让等形式,既保护承租者的合法权利,又适当考虑农民的既得利益。

(三)进一步搞好乡镇职能的重新定位,转移工作重心。

农业税免征仅仅是“少取”,乡镇应该在“增收”和“多予”上对农民给予更多关注,主要职能应是发展经济、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心由就农业抓农业向以工带农、以工促农转变,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要履行引导农民入市的职能。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要履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职能。乡镇要花大力气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农村建设规划,并认真付诸实施,探索多种途径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农民自愿协商投工投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彻底改变农村脏、乱、散、差的旧面貌。三是要履行引导生产发展的职能。乡镇政府要引导村组干部转变观念,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当前,农民最盼的是快富,最缺的是资金、技术和信息。可采取选派乡镇干部到村组任实职,或乡镇干部身份和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乡镇派驻企业服务、引导外出务工、参与支农中介服务组织等形式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四是要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目前,乡镇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干部考核机制仍占据主导地位,从上到下,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模式仍是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各种经济指标(财政税收任务、招商引资)和社会指标由上而下,层层分解,把完成任务和政绩、考核以及经济收益挂钩,带有很强的行政强制性。做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工作,要求乡镇干部必须对我国目前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以便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重大意义。一定要使乡镇干部认识到,取消农业税的真正内涵不仅仅是减轻农民负担,而是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实行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乡镇干部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主动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甘当公仆,积极服务广大农民,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农村经济。

第8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

第9篇:实行双减政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 机制 政策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结构调整则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压力面前,我们如何化“危机”为“机遇”,全面理解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保持理性的发展方式,坚持以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大思路,成为对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考验,也是我国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以结构调整促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1、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严峻 “十一五”规划中,我国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7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4.66%和3.14%,首次实现了双下降。2008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3.96%和2.4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5.76%。从行业来看,2008年1―9月份,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纺织、电力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煤炭、建材和纺织行业的降幅均超过5%,分别为6.74%、9.98%、9.61%。从作为节能减排主体的企业来看,2008年上半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中央重点类和关注类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现价)下降12.15%,节能3,943万吨标准煤,化学需氧排放量减少21.4%,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5.2%。其中化工、机械、军工、建筑、电子、煤炭、钢铁7个行业万元增加值可比能耗呈明显下降趋势。一批中央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上述约束性指标的努力取得了可喜进展。

然而,尽管国家密集出台了系列一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举措,尽管近几年节能减排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启动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许多地方政府也随后跟进公布了庞大的投资计划。这的确有利于较快地、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但新开工项目越多,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大,越会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呈扩大趋势。这对节能减排确是个巨大的挑战,使节能减排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2、结构不合理限制节能减排

(1)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我国近几年的情况看,产业结构虽然了发生变化,但是不仅变化缓慢,甚至出现逆向变化。2001年全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4.4:45.1:40.5,2007年为11.3:48.6:40.1,第一、第三产业分别下降了3.1和0.4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则提高了3.5百分点。国内重工业增长率,2001年到2005年平均达到16%,2006年为17.9%,2007年为19.6%,高于同期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近两年,为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国家相继采取了增加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2008年1.9月份的经济指标来看,在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对经济结构调整非常有利。然而,全球性金融危机却有可能打乱我们的结构调整节奏。中央启动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这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但是,需要谨防为了保增长而使产业结构逆向调整,不能把“保增长”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更不能把“保增长”与又好又快发展对立起来,从而直接影响到节能减排的进程。尽管“十项措施”已给出鲜明的信号――除了投资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外,4万亿元资金将更多地投向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关涉民生的领域:在产业结构方面,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但事实上,在许多地方政府随后跟进公布的庞大投资计划中,的确呈现出偏重于大型基建项目和重化工业项目的倾向。在2008年1―9月国内重工业增长率仍高达16%的基础上,随着新一轮的“投资热”,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将带动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生产加快发展,比重进一步上升。

据统计,不同产业单位产出的能耗大不相同,以天津为例,2007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71、1.12、0.43吨标煤;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足重工业能耗的40%。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排放。因而,消耗高、排放高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上升),消耗低、排放低的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无疑会限制结构性节能减排的能力。

(2)技术结构不合理。支撑我国经济运行的技术结构尚未完成由传统的以向自然大量索取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技术创新观也未实现由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向多向度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取向转变。表现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相对落后,与国际先进的能源技术相比,我国能源转换效率普遍低15-35%,重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O%至40%,一些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也非常有限,限制了技术性节能减排的能力。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1)经济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据测算,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耗总量至少可以减少2,5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个百分点;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台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耗总量可减少2.800万吨以上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低消耗必然带来低排放。可见,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极高。因而,提高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比重,降低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比重,是缓解经济发展对节能减排压力的必然选择。因

此,我们更应该把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看作是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一次好机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保增长”的进程,在保增长、重民生、促就业的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节能减排。

(2)技术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另一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一些节能减排技术政策的推进和实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全国1995-2005年的工业分行业经济与排污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工业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增加值排污强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化工、金属加工、造纸等废水排放强度较大的行业,其COD排放强度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以造纸业为例,虽然其COD排放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但其下降速度较快,2005年其COD排放强度已降至69kg/万元,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43%,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水及COD排放的控制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时,煤炭燃烧、烟气脱硫等技术和设施的开发应用,也使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单位增加值SO。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表明减排技术对这些行业的污染减排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因而,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加大技术结构调整力度,促进节能减排。

二、以结构调整促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

以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是: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拉动节能减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低能耗物耗、低污染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的加快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形成集约效应,提高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效率。

以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核心是:通过完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来达到控制、引导产业增量,调整、优化产业存量的目的;通过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体系,来达到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推广,优化技术结构的目的。

1、建立产业增量控制引导机制

如果地区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新增能力将是2005年生产能力的61%;如果按13%的速度增长,5年中新增生产能力将是2005年生产能力的84%,届时全部生产能力中的一半左右(46%)都是这5年中新增的。如果新增部分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将不但不能支持地方和全国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两个约束性指标,而且还会对不断增加的产业存量造成更大的节能减排负荷。因此,加强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控制和引导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1)提高“产业门槛”,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机制。以是否有利于建设资源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系统为基本的取舍标准,设立“产业门槛”、“能效门槛”和“环境准入门槛”,引导投资转向大力发展低能耗物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2)建立新增项目的能耗和排污总量控制机制。即当期新增产能的能耗和排污总量必须小于同期(或者前期)的节能减排总量。否则须采取限批等措施限制产业增量投产。

(3)加大约束力度,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限制扩张机制。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把好土地、信贷闸门,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4)完善新项目节能评议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尽快研究、制定、实施节能评议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实行新上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

2、健全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机制

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另一重要手段。全球性经济危机是落后企业的“危机”、先进企业的“机遇”。它可能引发的企业倒闭加速,无疑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不能困其可能引发失业增加、社会动荡而错失大浪淘沙的良机,放缓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而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完善保障机制,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产能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约束政策。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对淘汰落后产能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实行递减性补贴政策,对先期淘汰的产能给予高额补贴,关停越晚,补贴越少,超过一定关停期限的还要进行处罚,引导落后产能尽早、尽快淘汰。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区县,严格控制安排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等。

(2)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善后补偿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基金,将税收的一部分划入该基金,并接受单位与个人的捐助,在等量替换产能中对依法建设生产的淘汰企业的经济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鼓励被淘汰企业转产转型,在项目立项、土地审批、信贷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对落后产能转产企业给予优惠。

(3)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指标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被淘汰企业可以通过出让节能指标和排污权,来获得收益、弥补损失。

(4)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建立被淘汰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3、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体系

(1)鼓励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零排放技术等的研发。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2)完善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财政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重点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节约1吨标准煤中央或地方财政将给予企业200元到250元的奖励。参照绿色照明工程的做法,建立高效节能产品、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落实补贴资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