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人口老龄化;覆盖率

一、养老金制度与人口老龄化

(一)养老金制度的内容

国务院于1997年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结合了起来,社会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养老金制度是我国为维护社会稳定、普惠百姓生活而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它的设立与制定主要为保障特定群体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退休后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使退休后丧失原本收入来源的公民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不必为自身养老送终问题担忧,同时也减轻其子女、作为社会顶梁柱的青年人、中年人的生活负担,为他们自身的奋斗之路扫除一些障碍。

1997年之后,养老金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农村到城镇的试点推广,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参与到这一项制度中来的乡村及城镇居民也越来越多。

(二)人口老龄化

随着现代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及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乃至全球的人均寿命呈上升趋势,因此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地变成一个全世界需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据2009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统计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约为15%,预计到21世纪中期,这一比例将会继续上涨至25%,而我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预测未来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越发凸显,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将占到总人口数的20%以上,这也意味着届时全球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20亿。

因此如何安置好老年人口,使其晚年生活有一定的保障是全世界需要攻克的难题,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自然地也成为了全球人民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实施现状

金融体系内有许多用于衡量养老金状况的指标,本文主要选取了缴费率、替代率、赡养率三种参数定量测量分析了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并将其与国际水平进行了简单的对比。

1. 缴费率

缴费率是指同一时间段内公民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占其工资总额的比例。缴费率体现的主要是在职员工即正在缴纳养老金为后续养老提供保障而实际还未享受到这一制度带来的福利的群体的缴费负担。

国际劳工组织曾对148个国家的养老金缴费率做过统计调查,其中法、德、意三国在社保缴费率上排名前三,我国则位列第五。我国平均的个人缴费率为8%,在全球148个国家中排名第38位,平均雇主缴费率则远高于个人缴费率为20%,排名第20位。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除去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我国更是大力倡导发展企业年金作为养老金制度的一大支柱。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领导下,自身建立的为企业员工提供一定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但由社科院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年参与投入到企业年金建设的企业数增幅不到3%,职工人数增幅仅为1%,这是作为养老金制度补充的企业年金政策被提出实施12年以来的最低增幅。

2. 替代率

替代率是指公民退休后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占其退休前每月工资收入的比例。替代率衡量的是养老金对于维持退休公民生活水平的强弱程度,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养老问题中承担责任的大小。

国际经验显示,养老金替代率低于50%时,公民退休后依靠养老金作为生活来源的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依靠每月工资作为收入来源的生活水平会大幅下降;若养老金替代率高于70%,则公民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会有太大变化;替代率如果位于60%~70%之间,则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我国政府的养老负担也与日俱增,我国养老金替代率自2010年以砻挥猩仙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相关报告统计得出2014年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为67.5%,相较2013年增长了1.5%,与2010年的67.6%相比基本持平。

3. 赡养率

赡养率是指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人口总数占缴纳养老金的在职员工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赡养率主要体现了养老金制度整个的运转程度和可实施性。

社科院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的赡养率约为30%,这就意味着平均每3个缴纳养老金的在职员工需要赡养1个领取养老金的已退休员工。

(二)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陈述,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养老金制度尚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不够完善的体系也使得我国养老金制度在实施时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不足

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深入,养老保险在我国的覆盖率也不断地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挪威等北欧的一些高福利国家现已实行普享制的全民保险,其法律规定,该国所有公民在养老上均享有经济赞助及其他形式资助的权利;美国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5%,日本则高达100%。

反观我国,社会保障部和人力资源部2014年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约8.5亿,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际在缴人数占参保职工总人数的比例约为80%,较前几年均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原先参保人员终止缴费使得参保比例降低。部分在职员工虽还未到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但因其交保年限达到了政策规定的最短年限15年,其离退休后也能获得最低保障便停止了缴费。养老金制度奉行“多交多得”原则,这一部分因达到政策规定的最低标准而放弃继续交保的公民在退休后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十分有限,其离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较之前有较大的差距。

2. 农村养老制度发展缓慢

截至2009年,我国约有7亿农村人口,其中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1亿,在这1亿老龄人口里,约有0.63亿人口其年龄均在65岁及其以上,农村65岁及其以上老龄人口也占全国这一年龄层段老龄人口数的62%。这些数据都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较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要想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刻不容缓。

就目前而言,养老金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与城镇相比相差甚远。其中,东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在全国农村是最高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制度的实践上表现较为差劲。单就省市而言,2009年年底,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覆盖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江苏、山东、重庆和上海,但即使是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地区,其农村养老金覆盖率也仅为61.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因地理位置、经济结构、资源分布的差异,全国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要落后许多,农村人口受其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参保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绝大多蹬┟窆ざ济挥薪赡裳老保险。

3. 养老金保值增值力度不够

国家将收纳的养老金统一进行保管、投资和分配,但目前而言,我国的养老金投资体制十分落后,绝大部分的养老金都被用于储存在银行,其年收益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不善增大了其保值增值压力,目前我国的养老金投资现状实则使国家一直处于亏空状态,这也间接地降低了人民对养老金制度长久有效实施的信心,减少了参保人数。

三、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一)扩大养老金覆盖率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保基本。为进一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大养老金覆盖率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规划,截至2020年,养老金覆盖率将达到95%。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继续推广和发展作为养老金制度第二大支柱的企业年金,对积极投身到年金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以此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年金的建设中来;通过自媒体宣传养老金制度,进一步增强全国各地群众的参保意识;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使其经营在风云变幻的宏观经济市场中更加稳定,从而使得其企业员工在养老问题上更有保障。

(二)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全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应探索和建立与全国各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个人缴费与政府资助结合起来,适时提高农村人口养老金待遇,增强其参保积极性。

(三)增强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力度

借鉴国外关于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经验,在风险分散的前提下寻找到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多条养老资金投资保值增值渠道,使得国家持有资产多元化,将养老资金与证券投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进行结合,不断扩大我国养老保险金的规模使其能够长久有效地运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薛子平.浅议中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2]尼古拉斯・巴尔,彼得・戴尔蒙德. 再论养老金制度改革――分析原则、分析错误及其政策意义[J].社会保障体制,2010(02).

第2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新常态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如何改善现有的生活状态和质量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更好的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新常态下,对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模式也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高度重视现在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老年人现在的生活质量,并且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意见[1]。

1医养结合的界定与标准

1.1医养结合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医养结合,“医”就是指的是老人所能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其中包括对老人身体的健康检查,疾病的提前预防和诊断,以及对老人的照顾护理等;所谓的“养”就是指的是老人的日常生活方面,包括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医养结合可以将老年人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医疗养护方面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老年人在余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养护,也能解决一些患病老人的治疗和日常养护的难题。

1.2医养结合的标准

为了能够让医养结合的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升,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其养老标准进行细化。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更能体现现代养老模式变化的重要模式,既可以实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也能在生病的时候能及时对老人进行治疗和照顾,是使老年人得到更充实的新常态下的现代养老模式,实现老年人能够有病治病,没病养老,是使得老年人能够实质性感受到养老与医疗完美结合的医养养老模式,同时还能够充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质量[2]。

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

2.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其中,一些老人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达3700万余人;人们进入老年后,对于一些易发、常发的老年病使得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对于这些老人的看护和照顾一直影响着千家万户。然而对于人们常参与的传统的养老院服务模式过分单一,只是单纯的提供一些生活护理等,而且部分人员专业性欠缺,经验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护理和照顾,更重要的是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见封三图1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3],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发生率的占53.9%,并且基本上人均得患有2到3种不同的疾病,这种慢性疾病患病时间长,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而现状中许多地方的偏中小型的医院越来越难以生存,在乡镇中的卫生院、社区里的医院等基层医院、医疗机构中具有闲置的医疗设备和病床等,这些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以及一些医务人员的超额和给予薪资不高等现象。假设将这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适当的用于养老机构,既能解决设备的限制问题和医院生存问题,同时也能实现与养老机构的有机结合,实现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

2.2新常态下养老服务趋势

对于新常态下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也是刻不容缓,急需一套完善的养老模式。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2016年3月的“两会”期间,养老话题的关注度更是名列关注度的前列,多次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提案中涉及,现在多个地方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现如今医养分离的模式急需解决,医养结合的出现才是未来老人享受晚年生活的最佳良策。为了破解养老这一当下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实现“养”和“医”无缝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医养结合”应运而生。医养结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它打通了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化解了“供需矛盾”,优化和盘活了医疗和养老资源,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盏明灯,必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3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新常态下的思路和分析

3.1结合养老政策,做好体制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中新常态已经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样新常态也将在我国各个方面的新旧交替中发挥作用。对于在新常态下发展我国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其重点需要解决的便是在养老和医疗的资源分配的问题。针对此系列问题,我国在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应该指明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在医养结合的体制和政策中加强我国在着重推动养老问题上的制度和政策的努力。结合国家政策,我们应该在体制上不断完善以及创新。新常态下实施医养结合须从这些固有的机制中入手,搭建出适合我国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医养结合能得到长足发展,使得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可以一起为老年人的生活发挥作用。对于此种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且具有实际作用的法律法规意见等。规范相关职责,整合其管理制度,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创造良好的整合和法规。

3.2提升医养服务水平

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下,对于这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必须积极出台严格的标准。医养结合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宽广,包含着医疗、护理、起居、康复、文化生活照顾、医疗保险的运用等多方面,其体现了多样性和综合性。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医疗和养护的双重融合,达到相互配合的状态,实现医疗和养护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4]。对于此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其制定有利于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规范与标准,在“养”的过程中“医”的界定,从而能够对现在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在实现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对于医养结合有个良好的评估和管理,无论在操作还是责任方面能够有章可循。

3.3创新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要想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和响应,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方面包括对于制度的制定,医养结合的系统分析,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的相关规划,医养结合方面的最适合的模式,以及在管理、行业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相互结合。除了理论知识的提高,更需要引进相关第三方的监督与评估,以免出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之间的合作不畅通,相关人员的不作为,从而导致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行运行受阻,影响医养结合的发展和资源浪费。其次要专注医护专业人员的培养,从而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融合和质量。同时为了保障医养结合模式中医护人员的稳定性等,要建立健全相关医护人员的相关制度,从而保证在医养结合下的养老模式能有一个稳定良好的队伍进行支撑,实现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

3.4提升医养服务人员素质养

老机构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不光注重日常生活照料,还要增加休闲项目促进老人的身心愉悦;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招聘时严格要求,在平时也要搞好培训,设立服务标准,搞好标准化服务;要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提升硬件设施质量,搞好服务环境,提升在群众中的口碑。对于床位空闲率和就诊率较低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其转型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比如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提供医疗养老双重服务,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5]。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可以在内部设置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慢性病护理区、失能护理区、临终关怀区等,通过服务需求评估,将老人分配在不同的功能区里,可以实现因人而异,优质服务。

4讨论

总而言之,新常态大力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将是有效解决我国逐渐加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举措。在整个的准备和推行中,要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案例,学习其优秀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的良策。一个政策的实施和一个模式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地改善,从而能从体制,制度和政策等发面得到完善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资料〕

〔1〕尹吉东,曹立前.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5,12(4):100-104.

〔2〕邹纯青.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14):17-19.

〔3〕本刊编辑部,丁朋.“医养结合”:让老人活得有尊严〔J〕.中国民政,2015,26(24):13-31.

〔4〕余道鋆.基于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J〕.商,2015,36(46):83.

第3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现收现付制人口老龄化

日本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养老金制度的建立也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在战后,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其养老金制度也作为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得到充实和完善。此后经过上世纪80年代适应经济由高速向低速转轨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上世纪90年代适应高龄化、少子化社会到来的养老金制度重构的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正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我国来说,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沿革

日本的养老金(年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八年(1876年)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一种恩赏。进而在1939年建立船员保险和1941年制定《劳动者年金保险法》,是最早以民间劳动者为对象实施的养老保险,保证在他们年老或受到伤害及死亡时,本人或其家属可以领到养老金。1944年又制定了《厚生年金保险法》,保险范围扩大到职员和女性劳动者。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复兴,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急剧涌入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空前低落,人口平均寿命逐步延长,进而急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完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1961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行《国民年金法》,规定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年金,实现了“全民皆年金”。

然而此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198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年金修改法》,设立基础年金,对分立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实现了给付和负担的公平化,对重复给付也进行了修正,同时还确立了女性的年金权。也正是这次改革确立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年金和补充年金。公共年金包括国民年金(基础年金)和雇员年金,其中雇员年金又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样日本以国民年金为基础层的保障,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为第二层的保障,而以自愿建立的年金等补充年金为第三层次的保障,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少子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经济一蹶不振,养老金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1994年引入月工资浮动制,决定免除受雇者育儿假期的养老金保费;1997年开始实施“基础年金账号”制度;1999年决定将“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给付水平减少5%,引入在职老龄年金等。在此基础上,2004年日本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又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力图实现养老金的给付与负担的合理、公正,解决养老金财源问题,保持养老金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次改革针对一些紧迫的问题采取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例如,针对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长期萧条而带来的养老金缺口所采取了增加政府对年金的补助;调整缴费基数;提高缴费比率;取消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一些限制;规定大学生保险费补缴制度等措施。为了解决部分人拒交保险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查封银行存款、冻结个人资产等非常手段,强迫被保险人交纳养老保险费。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采取了在提高保险费的同时,逐年降低向被保险者支付的保险金;分阶段提高退休领取年金的年龄等措施。

二、评析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日本养老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成熟并成为得以信赖的退休人员生活来源的支柱。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日本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改革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战后,经济增长迅猛的日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巩固经济的发展,所以扩大了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实现了全民皆有年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又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多层次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运作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等。进入2l世纪,由于经济发展的停顿和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养老金财政困难有增无减

目前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截至2006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0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7%。另一方面,日本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减少25年。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养老金财政日益困难。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等办法抑制养老金给付,并阶段性地提高养老金保险费,但这些措施仍没能改变日本养老金财政赤字的状况。在最近这次改革中规定:国民年金(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以前的l/3逐渐提高,到2009年达到1/2。这样做是想通过提高国库负担比率、增加投入来弥补年金财政的不足,尽量抑制年金保险费的上涨,使低下的保险费缴纳率不会进一步恶化。而作为安定的财源,政府可考虑的只有提高消费税率、增加税收来充当这部分费用。但是,把税收只为某种目的而使用是否妥当,以及南于增税而引起的民众不满并带来消费下滑,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二)养老金空洞化,企业负担加重

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不公,社会保险厅的违规操作,政治家和官僚们滞纳养老金保险费,2007年5月又发生了日本社会保险厅遗漏了5000万份养老金保险记录的大事,使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日本公共养老金产生了信任危机,日本国民养老金的空洞化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缴纳保险费,会使将来拿不到养老金或无法拿到足额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样,新一代人会更加不信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最终会使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难以维系。另外,这次改革规定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厚生年金,要从目前的13.58%最终提高到18.3%,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将用尽各种手段图谋逃避缴费,例如,增加非正规用工,变更工资的支付方式,从而减少企业厚生年金的负担,但是这会使年轻人的雇用受到影响,并减少整个社会的保险收入,使本已脆弱的日本年金体系受到更加负面的影响。

(三)如何实现多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一元化管理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不断进行年金制度的合并,最终形成现在由政府掌管的国民年金和雇员年金两大块。但从目前来看这两块的给付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别,复数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并存造成了一定的不公。比

如,截至2005年3月以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月给付额为22.4万日元,以地方公务员为对象的“地方共济年金”为23.2万日元,而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仅为16.9万日元。对于这种差别,人们希望将雇员年金并于国民年金之中,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一元化”管理。2007年4月13日日本内阁专门召开会议,通过了《被雇佣者年金一元化法案》,决定在2010年废止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将其统合到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制度当中,从而消除在公共养老金上的官民差距。尽管该法案还要在国会审议,离具体实施还有段距离,但应该说是向养老金的一元化管理迈出了一步。

三、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分析了解,结合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我们认为日本养老年金制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制度覆盖着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不同水平的养老保障。有基础的,有补充的,这一点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尤为重要。中国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人数多。随着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制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在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体制,以形成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养老保障体制,才有助于为中国完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提供制度基础。

(二)养老体制的改革和设计要解决代际不公问题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建立在现收现付制上的养老体制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的恶化,养老金账户的不平等问题就凸现出来。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国的养老金缴费率一直保持在职工工资的25%-28%,与此同时养老金收入的欠费率每年也在20%左右。而且许多企业不堪重负采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方式。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需要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来化解转轨成本,以及做实个人账户问题。从长远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完全的个人积累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筹资困难、养老金财务危机和财政危机等问题。

第4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中国的老龄化将在什么时候达到峰值期?“未富先老”对于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到底存在哪些弊端?要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合理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有哪些?

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杨燕绥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

《新财经》:据统计,在“十二五”结束时,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1.3亿。您认为,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将在什么时候进入老龄化?

杨燕绥:人口老龄化指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一个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时,说明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后会逐步升级,65岁以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到达顶点的时候,就是老龄人口的峰值点。然后,随着总人口的下降,老龄人口也会减少。但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不会下降,因为社会越发达,生产力就越发达,生活条件越好,老龄人口寿命就越长,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力问题。从全世界来看,从进入老龄化到峰值期,美国用95年时间,从1960年到2055年;中国是从2000年到2038年,不到40年时间,可见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竹立家:目前来看,“十二五”期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就是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会超过10%,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新财经》:既然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这么快,现在大家都提出了一个“未富先老”的话题,您怎么理解“来富先老”?

杨燕绥:“未富先老”这个问题早就提出来了,而中国对于管理“未富先老”在十年前也意识到了,当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但是,当时只是意识到了,重视程度却不够。今天又提出“未富先老”问题,说明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是4000美元,但美国、欧洲国家都超过了10000美元,相比较而言,就形成了中国的“未富先老”。一般而言,劳动人口主要指从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中国社会的赡养力正在呈现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但在中国,一般15岁到25岁的人口还在学校读书,要把这部分人减掉。第二,要减去一部分失业人口,没有工作的人得靠别人帮助,怎么去赡养老人呢?第三,低收入者,中国有那么多低收入者,养自己都很困难,有的还要依靠低保。第四,现在很多人在50~55岁就退休了,并没到法定退休年龄,我们叫做提前退休,据统计,中国现在的平均退休年龄在50岁左右。

如果我们不考虑这四个因素,到2038年,中国应该是217个劳动人口赡养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但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的话,到时候就不到一个劳动力要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这个情况是非常严峻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低收入人群、失业状态都需要改变。

竹立家: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可能会达到8000美元。但是届时,中国的老龄化估计在12%~13%左右。所以,政府要及早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养老保险的路子。

当然、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和西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个文化差异的因素,中国家庭对于老年赡养的自觉自主意识,是西方国家没有办法比的。

现在看来,社会老龄化速度在加快,相对于西方国家,我们从理念上、文化上,中国的压力相对比较轻。但这不能说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就不做工作了,恰恰相反,政府要提早做工作,加大养老方面的投入,当我们真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也可以平稳地过渡。

《新财经》:过去,中国是靠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看来,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未来,我们应该做怎样的转变?

竹立家:中国的人口红利现在看来已经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个正常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真正的发展不是靠人口红利,而是靠治理,现代性的标志就是发达的经济。中国现在是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未来五至十年是整个社会重要的转型期,也是经济转型期。

经济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从粗放型、生产型向技术型、环保型和消费型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在未来五至十年享受发展的成果。三十年来,我们用人口红利付出了劳动和辛苦,在逐步进入老龄化以后,社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本身要有意识地在服务、消费、休闲,包括老年人养老方面做好工作。

养老制度碎片化的信誉风险

《新财经》:中国最初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弊端?

杨燕绥:预计到2015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65岁以上的人口相应增加也是800万;我们还得考虑全球化竞争。养老金政策和制度安排必须面对这两个问题:家里老人多了,家外竞争激烈了,我们怎么办?

1997年世界银行《养老金报告》指出,养老金不能光靠政府一个肩膀扛着,报告提出了“三支柱”概念,就是养老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来共同承担。但是,“三支柱”政策不一定要安排三个制度,面对全球化和老龄化,养老金最好的制度安排有两个:政府账户和个人账户。

中国在1997年进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时也借用了这个思路,叫做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在相结合的过程中路径却错了。1997年,养老保险改革制度颁布后,国企也进行了改革,很多企业老职工提前下岗了,或者提前退休了,社会统筹定了20%的高费率,在全世界最高,但养老金仍然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有养老金公共预算,但政府一直没有作预算,也没有作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要负责发放养老金,但地方财政却没有钱,企业20%的费率又不够支付,最后只好想办法利用个人账户。1998年以来,企业职工按个人工资的8%建立养老储蓄个人账户,但个人账户并没有真正投资运营,而是被政府挪用了,到现在已经被挪用了近1.5万亿元。这就使财政可以忽略养老预算问题,用钱去盖大楼,拉动经济,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被忽略了。

《新财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针对养老金制度是否进行过改革?

杨燕绥:2006年,中央颁发了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文件,提出了要做实个人账户。但是,要想做实个人账户,却面临三个问题:第一,养老金不足的部分由谁来补?也就是说,过去被挪用的那部分养老金谁来补充?第二,要做实个人账户就要实现正式的投资运营,要让养老金产生收益,谁是受托人?第三,投到哪里能保值,政府如何去监督养老金市场的安全?

其实,要做实个人账户并没有那么简单。首要的问题是没有市场、没有规则、没有受托人。

而且,个人账户被挪用,政府实际上记的是一笔账单,连本带息都是空账,所以,政府将来要连本带息还账。如果我们将来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政府还可以有实力还这个账,但我们的人口毕竟不是越来越年轻,到时候政府要连本带息还账,这将意味着什么?所以,养老金空账问题会越来越明显。我认为,1997年推出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是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这个配套措施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新财经》:从目前来看,现行养老制度的主要问题在哪?

杨燕绥:现行养老制度最大的问题是覆盖面不全,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养老金。2009年,政府推出了农村养老保险政策,2010年的《社会保险法》提出了城镇居民养老储蓄,这些政策都是不错的。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展开,养老金覆盖不足问题还很严重。

同时,已经被养老金覆盖的人群也存在严重的制度碎片化问题。养老金制度按身份划分。第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制度是从1958年开始实行的,单位和个人都不用缴费,退休金是退休工资的80%~95%,替代率很高。公务员的养老金全部靠当期纳税人的国家财政预算来兜底,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这不公平,也不效率。第二是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统筹,企业要交20%的费率,个人要交工资的8%的费率,一共是28%的费率。但养老金的发放到2010年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400~1500元,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一分钱不用交,一个月平均能拿到4000~5000元,3倍之差,这就是养老金制度的碎片化。

另外,还有待遇差问题。政府现在对于农村参保人员每人每月最少55元的补贴,各地区不同,但最高没有超过200元的。从公务员的5000多元到农民的55元,这么大的差距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的养老制度碎片化体现在不同制度覆盖下的不同人群,而人群又是以身份来划分的,这就产生了待遇差问题。特别是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已经成了整个养老金制度中最不公平的一块,成为了社会的众矢之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养老金制度碎片化、身份化、覆盖面不足、待遇差等问题。否则,政府将面临两重负担,一个是财政不断加大补贴,一个是政府要面临失去信誉的风险。

合理的制度安排

《新财经》:既然之前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要解决中国人的养老问题,应该建立怎样的合理制度安排?

杨燕绥:解决养老问题要最大限度地把政府、企业、个人能力和市场融资都利用起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国民年金水平在过去很高,但最近二三十年有所下降。从全球趋势来看,养老金制度也在趋向国民年金低保化,因为不这样的话,政府也负担不起。

最好的养老金制度安排就是用“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来克服贫困,用“个人储蓄养老金”来改善生活的制度结构。个人账户养老金需要制度化、市场化、全民化。

首先,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可以通过养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在全国建立预算,按照各地消费支出的50%发放,发给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从法律上不排除任何人。但是可以鼓励那些高收入者放弃自己的养老金。

其次,我们所有人工作一辈子不可能只为了吃饭,那样的人生就太灰暗了。所以要建设第二个制度,叫做个人储蓄养老金,让所有人在一生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储蓄养老,比如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用于养老。

《新财经》:具体来讲,要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杨燕绥: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有几个条件:第一,要有“税优”待遇,就是延期征税。养老储蓄不能当期征税,因为养老金账户的钱耍等到退休以后才使用,不能算当期收入,不能征收当期收入所得税,我们把这个叫老年红利。

第二,缴税标准。企业应拿出一部分钱存入职工个人账户。可以叫做职业年金。

第三,养老金托管。首先要保证养老金的产权不转移,养老金投资最关键的是产权保护和受托人,要让养老金的财产是独立的。独立就意味着政府不能随便将养老金纳入财政乱使用,这是公共基金。也不能拿来买保险,因为一旦进了保险公司,就纳入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保险公司可以用来抵押,也可以用来发高工资,把养老金的风险与保险公司的风险系在一起,谁也不能说保险公司肯定没有风险,肯定不会倒闭。现在全球性的风险越来越大,日本的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这些也会蔓延到很多国家。来自美国的金融海啸,也让那么多大金融机构倒闭了。所以,养老金投资必须坚持资产独立、产权保护,政府和公司不能贪这个钱。20世纪80年代,智利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言,说胆子大的“小偷”,可以把手伸进国王的钱包里偷国王的钱,但是绝不敢动养老金。所以,托管人一定是专业的,有竞争力,业绩好,能够保持资产独立,敢于把管理费透明的机构。

第四,养老金增值保值。养老金投资可以投在固定资产上,比如房地产。澳大利亚最近有一个政策,就是允许用超级年金个人账户买一套投资房,为的是将来养老的资产能够保值。另外,养老金也可以买股票、基金、债券,但要做好组合,分散风险。现在,养老金的投资篮子比较少,很多收益好的项目只给少数人带来了收益,做不到给老龄人口的分配,这就需要政府改变发展模式,让养老金有长期的投资收益。要建立养老基金投资的评价机制,审慎投资,构成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公共治理结构。

第五,控制通胀。如果通货膨胀严重,不仅我们的当前低收入生活受到影响,养老金也会贬值。

“货币+资产”=不贬值的养老财富

《新财经》:按您前面所说,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制度安排,要建立这个制度,有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

杨燕绥:具体来说,建立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要逐步降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的支付水平,在未来二十多年中,争取与国民基础养老金对接,将退休金变成基础养老金。从操作上来讲,应该从现在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建立个人职业养老金账户,单位和个人都要缴费。而从退休开始,个人账户也要支付养老金,也可能只支付1个百分点,替代率不用太高。但随着退休金的下降,用职业年金来补充,用财务缓冲的方式,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也变成基础养老金。

最后再与现在的城乡政府养老补贴、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三者进行对接,成为国民基础养老金。这样,使公务员、事业单位建立的职业年金和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全部合并为个人账户。我们争取用二十五年时间,让前台动静不要太大,后台财务平稳对接,这样的制度才是养老金制度走向科学、公平最好的办法。

《新财经》:作为政府、社会、老百姓,在养老问题上,各自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竹立家:按现在的情况看,在养老金方面政府承担的少了一点。在中国的财政支出中,社保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一般会占到GDP比重的10%,但中国只占了GDP的2.4%,是非常低的。一般来说,社会保障要占到财政支出的50%以上,所以,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从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考虑,政府还是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必须下决心让辛苦的一代人,到了晚年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

杨燕绥:改革拖得时间越长,养老金负债就会越大,人们积累的机会就越短,一旦到了老龄高峰期,就会出现老龄危机。

第5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道德;老人;经济收益;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一、问题引入

2006年的彭宇案或许你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行为了,这个案件引发了对“扶不扶”问题的探讨。简单来说就是一位老人摔倒后彭宇冲上将其送到医院并且给予200元的帮助,老人指控其为撞人者,法院最后判决彭宇支付老人4万元补偿费用。裁判理由是彭宇没能证明不是他撞的。随后各地便出现过几起类似事件,每一次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很多最后都得到了公正的判决,但这类事件却在相同的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抉择。

二、模型引入

对此简单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模型,假设道德效用函数:

U=U(I)+δ(Im)+λ(Im)

I代表收益,Im代表道德的收益或支出,λ代表政府的奖惩措施所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效用函数U关于收益是递增的,δ代表非道德的收益给参与者带来的效用,是关于道德的收益递增的函数。

同时假设U(I)>δ(I),且U(0)=0,δ(0)=0。U1代表被搀扶者的效用,U2代表搀扶者的效用,P11代表实施援助的概率,假设为,P12代表未实施援助的概率,假设为,P21代表受助者违心指控,并且该行为可以被查出的概率为,P22代表受助者违心指控,但该行为不可以被查出的概率为。

同时假设一个老人控告成功会获得4万元,失败直接损失加间接损失大概3000元,实际上远远小于这些,因为如果是退休的老人即使行政拘留也不会对其造成很大的间接损失,就暂且假设其损失的一个事实。而援助者在未被指控情况下可能损失200元,在被指控情况下将损失4万元,并且这里将老人的摔打后的医药费算作沉没成本,因为无论其是否指控对方,该成本在老人一经摔倒后便无法改变。

则有:

在不考虑 的情况下,从U11与U12的对比来看,U11代表违心指控后受助者的效用,而U12代表未违心指控的受助者效用。显然U11>U12,同时易知U21>U22。从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三、结果分析

在经济上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每个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该博弈的均衡为(指控,不扶),从而该结论准确的解释了当今社会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受助者会指控曾经帮助他们的人,而更多的人在面对摔倒的老人则选择视而不见,从而有很多老人也就因此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显然,要改变这一均衡,那么就要让U12>U11,U21>U22。这样便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就是(扶,不指控)。从原式中可以看出想要实现这样一种结果,那么就需要λ发挥足够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奖惩措施来鼓励人们在有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同时要保障善意的人权益免受伤害。同时,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救助者有诬告的嫌疑应该实施相应的惩罚,使得诬告的成本增加到足够大的水平从而让受助者没有去诬告的动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要想改变这一社会现象急需政府的运用经济行为来弥补道德的缺位。

四、现实举措

从现实上来看,支付宝最近上线一款扶老人险,这是一款专门针对好心扶老人反被讹的险种,每年支付3元,用户最高可获得两万元的法律诉讼费用赔偿。仅上线3天就有2.6万人参与投保,但是80后与90后居多。这件事反应几个情况,首先,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很多人还是对扶人后自身的权益能否得到充分保护没有信心。如果我们能够充分保障善良的人权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扶不扶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够开展这样一个保险或者基金项目,我相信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社会现象。例如,参与人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这笔资金交由专门投资人进行投资获取收益,一旦参与人在发生扶老人这样的事情后,一方面如果没有发生被讹的事情我们就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颁发证书,以鼓励这样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发生被讹的事件,那么保险或基金参与人至少应该能够获得足够保障其合法权益免遭侵害的资金。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欺诈的成本。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保障社会的道德行为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韦鸿,马敬桂.论经济制度与道德的逻辑协调性[J].理论月刊,2005(10):49-51.

[3]王小锡.论道德的经济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11(4):55-66.

第6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家庭互助式;养老;法律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5-0097-02

一、我国养老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自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养老模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社会养老资源分配组合的一种综合判断。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项规定表明,我国应该采用社会养老模式为主,其他养老模式为辅的养老形式。但是,从我国养老体系建立以及普及的情况看,尤其是在农村,还不能完全采用社会养老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城市,无论是农村老年人口所占的绝对数量,还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都超过城市。而且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与二元社会结构制约,农民处于弱势社会地位,他们中的大多数群体至今仍没有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而且从我国经济实力看,负担全部农民养老也实属困难。另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也受到挑战。因为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都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年幼以及年老群体,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所以,完全依仗家庭养老难以实现。在这种形势下,既能满足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又与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养儿防老”观念不相违背的养老模式,应该是兼具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特点的养老模式,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是两种不同的养老模式。传统家庭养老运作方式完全以土地为依托,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为保障,以法律的强制力为保证,老年人的生老病死葬完全依靠家庭成员履行法定义务。而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是指由一个拥有劳动力的家庭同时供养几个老人,老人以他们依法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其他生产资料或者劳力加入养老互助家庭中,也可由老人家庭的子女向互助家庭交纳一定补偿费用所形成的养老关系。在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中,供养方向受养方提供生活保障,具体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经济供养解决的是老有所养问题;生活照料解决的是丧失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而精神慰藉解决的则是老人心理需求问题。在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关系中,供养方与受养方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即供养方与受养方之间就养老关系达成意志表示一致协议,养老功能是依靠核心家庭实现的。由供养方为受养方提供主要的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同时还要借助农村社区提供的家庭之外的服务,弥补单纯家庭养老的不足,从而使单纯的家庭养老行为转变为家庭和社区、政府互动型的养老过程,把社会公共力量纳入到家庭养老范畴内,更好的辅助家庭完成养老任务。

二、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1.农村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受养方的遗产进行继承或遗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表明,农村土地所有权依法归农村集体组织所有,而非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村土地不属于我国《继承法》所列举的遗产范围。这种现实,就使当前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面临尴尬境地,即当受养方的家庭成员在其死亡后,不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遗产交给供养互助组织作为养老报偿,即这种交付方式实际上是不可能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的。

2.合同主要条款没有明确规定。一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资格没有严格规定,造成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的签订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二是合同解除的情形没有规定,容易产生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依当事人一方意愿自由解除现象的发生。但农村土地经营具有长期性,老年人扶养也需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合同双方自由解除合同,尤其供养方随意解除合同显然是不合适的。三是法律没有明确合同履行的监督机关,合同履行的效果很难保证。

3.合同纠纷解决方法单一。依法成立的合同,当事人双方应该如约履行,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也不例外。但实践中也不排除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出现矛盾和纠纷的情况,对于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纠纷解决,如果按照常规合同纠纷解决方式――诉讼与仲裁方式予以解决,对于维护这种互助式的养老关系的稳定性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建立的基础是供养方与受养方深厚的感情。一旦采用诉讼或仲裁方式解决,双方的养老关系就难以维系,即使纠纷得到顺利解决,合同双方当事人也难以恢复到原有彼此信赖的程度。

三、对策

1.完善立法。立法是实行法治的核心,也是规范一切社会行为的重点。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法律是先行的。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些都使农村养老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以往欢声笑语的乡村,成为现在以留守儿童、年迈老人为主的寂寞村庄。如果不以立法形式,对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予以规范,势必要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以立法为重点,逐步完善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的法律法规。在相关的法律规范中,首先要确定给付供养组织的物质资料表现形式,即受养方以依法归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其他生产资料加入互助式家庭。互助式家庭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于土地收入。如出现不足,由受养方的子女以实物或现金的方式交纳,对于无子女的“五保户”老人和不愿意到女儿家落户的老人,养老费用出现不足时,由国家或集体经济组织对互助式养老家庭以金钱、实物或者劳务形式的支持为补充。国家扶持互助式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在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中的宪法义务。国家对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的扶持应该变“输血”式扶持为“造血”式扶持,可以帮助当地发展相关产业或经济实体,通过产业或实体的经营,持续扶持互助式养老家庭。对于受养方提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受养方死亡后,可以由供养方有条件的继续使用,直至收回供养费为止。而对于供养方可以获得的遗产范围与数额可以依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和受养方的意愿确定。受养方死亡后,其遗产按照双方协议规定的内容全部或部分归供养方所有。

2.规范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条款。《继承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公民可以与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集体所有制组织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比照《继承法》这项规定,我们可以这样确定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关系人的资格条件,即受养方包括子女在外务工的老年人,没有子女的“五保户”老人以及不愿意去女儿家落户的老人。供养方包括那些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也包括农村集体组织。因为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是受养方与供养方之间在相互信任和有一定感情基础上签订的协议,其合同条款可由双方自由商定。为了避免合同签订时出现内容遗漏和不公平,当地民政部门或乡、村集体组织的有关部门可以作为第三方参与合同的签订,一方面可以对合同的规范制定及时提供指导,同时还可以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以便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能够及时协调解决。监督可以通过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当地村民以及受供养的老年人对供养人供养质量进行评判赋分的方式进行,对于供养协议履行好的农户,政府可以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3.完善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纠纷解决方式。从法理上讲,受养方与供养方的权利与义务应该是对等的,但考虑到受养方在该合同以及合同履行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法律地位,所以,在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中,可以适当考虑受养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大一些,而供养方不能任意解除合同。由于供养方接受老人的开放性,因此在没有法定或双方约定解约条件出现时,供养方是不能单方解除合同的。如果受养方的子女没有履行合同义务,供养方可以通过等方式要求违约的受养方的子女承担违约责任,但不能就此解除合同。对于家庭互助式养老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要以调解解决为主,充分发挥当地政府以及基层组织的作用,真正做到以情补法,以情促法,以情守法,在整个乡村形成尊老爱幼的民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18).

第7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蜂王浆;冷链运输;老龄化

一、蜂王浆冷链运输研究背景

蜂王浆作为高档医疗保健品,其组成成分相当复杂,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核糖核酸以及核苷酸、还有类似乙酰胆碱样物质,以及多种人体需要固醇类化合物和,铁、铜、钾、钠等矿物质。 蜂王浆为粘稠的浆状物,有光泽感、其颜色呈乳白色、浅黄色或微红色。营养学家认为,蜂王浆是世界上唯一可供人类直接服用的高活性成分的超级营养食品,具有改善营养、补充脑力,提高免疫力,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品讯,预防癌症的神奇功效。但也因其特殊成分,在储藏和运输方面面临很大挑战。蜂王浆贮存需冷藏或冰冻,0℃左右储藏期为6个月,-5℃左右冷冻保存一年,-20℃以下保存两年以上。

我国蜂王浆等高档医药保健品冷链运输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是相当落后的,无论是在运输条件方面还是质量控制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相关部门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且相关的国家标准也不完善,这使得整个医药保健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凸显出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制约着蜂王浆的保存和运输的发展,导致市场上经常出现变质或者失效的蜂王浆,严重损害的老年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连续出现的质量问题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蜂王浆的冷藏运输方式亟待解决,因此冷链运输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

在国外,冷链运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阿尔贝特・巴尔里尔(Albert Barrier)和英国人J.A.莱迪齐(O.A.Ruddich)于1984年先后提出。“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阶段到最终用户阶段的与货物的流动与转化有关的一切活动,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增强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来整合这些活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这一定义不论从战略层面还是从运作层面都比较明确的规定了冷链运输管理的要素。在蜂王浆等医疗保健品冷链运输的研究、管理和技术方面,日本的冷藏药品的供应链系统已经初具规模,管理方式相当成熟,上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可实现信息共享,而且条形码技术在蜂王浆的高档用品的物流行业应用广泛,使物流中心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一化。再加上高效自动化的储存和拣选设备和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仓库的管理,保证物流作业高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物流成本。

二、蜂王浆冷链运输的市场分析

蜂王浆的冷链运输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运输量小,时间短,需要极度低温,因此运输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小商品运输工具,建立更加完善的储存运输体系。运输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现在国内市场的物流运输呈现大杂烩状态,多元化状况下使得专一化水平较低,类似于蜂王浆、疫苗这类的要求严格低温的商品物流公司几乎为零。再者进军大宗商品物流行业的成本显然太高,因此蜂王浆冷链运输的实现方式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三种。

(一)现有大型物流公司的分化。现有的物流和快递公司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专门分化出负责类似于蜂王浆和疫苗等商品的冷链运输分支,并严格按照其储存要求强化运输工具,完善运输流程。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不出现变质问题。

(二)资金注入高档小商品冷链物流。新的资本注入高档商品的冷链物流,开发新市场,提高运输水平,保障其运输过程的安全高效。 在技术上可以引进国外先进冷链物流技术,例如美国和日本的高效运输技术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从而激活冷链运输的市场,使其呈现标准化专业话趋势。保障蜂王浆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发展第三方蜂王浆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即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第三方冷链物流是指在从事冷链运输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蜂王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可以将蜂王浆冷链运输的未来寄托在第三方物流的建立上。

(四)国家力量介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将成为社会的有一大主要群体,为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及时得到身体所需的医药和保健品,国家可以适当涉入冷链物流市场。运用国家力量短时间内扩大并完善冷链运输市场。设立相关法律程序保证冷链运输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蜂王浆的安全高效运输。

三、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对蜂王浆这种高档的医疗保健用品而言,国家的监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以及相关法律不完善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更加完善的法律监管措施,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制定相关管理部门直接监管,严密监测蜂王浆等冷藏医疗保健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从而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高效,预防因其变质而引发的各种医疗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蜂王浆的医药品的冷链物流监督检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明确各项标准,把工作做细、做实。在相关设备的要求上,更是殚精竭虑抓质量,保证冷藏设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同时应该明确规定各个流程负责人,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这样当有问题发生时,可以避免相关人员互相推免,避免踢皮球现象的发生,同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还可以增加每个人的责任心,从而保证自己所负责的环节不出问题。

多管齐下,方可药到病除。冷链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促进蜂王浆等医药保健品的顺利流通,在解决老年人身体问题的同时也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充实和壮大。去收获一个更加健康的人生,拥抱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周燕.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

第8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2.略论黑龙江省流动人口基本状况李玉涛

3.黑龙江省: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问题的分析陈君,吕英斌

4.黑龙江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互关系研究付庆武

5.黑龙江省: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比较研究戚萍

6.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分析——基于R软件的多元统计分析功能倪春霞,胡恩生

7.论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调节效应何庆光

8.基于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的FDI溢出效应分析邓萍,黄晓莉

9.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航空公司债务的盈余效应分析靳刘蕊

10.统计与咨询 统计模型与政府统计工作的结合应用探析李忠魁

11.经管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曾海舰

12.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分析王雪超

13.伊春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拉动经济作用显著佘茹,赵宏茹,高连才

14.哈尔滨市阿城区:调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建议刘升辉

15.关于财经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田成诗

16.如何查看公司主要财务报表庞东升

17.构建会计准则体系的经济后果分析魏兰

18.浙江省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罗新伟,陈稹

19.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商勇

20.浅谈如何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朱郑艳

21.浅议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风险防范刘代亮

22.保证中小工业企业调查数据质量的思考张红侠

23.浅议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统计与咨询 李洁

24.浅议七合河市服务业发展问题王艳玲,刘爱华,王国新

25.浅析统计数据质量及控制高翠杰

26.浅议提高在职统计人员素质邵岩

27.浅议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严庆德,韩淑云,韩伟雁

2.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切实做好统计工作和统计队伍建设刘树胜

3.黑龙江省:科技竞争力研究及实证分析陈君,崔耀志,安静

4.黑龙江省:从工业产品购销结构看对外经济联系高福东

5.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郑彦

6.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绩效分析樊悦晨

7.对商品房平均销售价的初步解析赵春贵

8.列联表分析法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汤俊

9.我国农民阶层分化问题探讨刘洪彬,于桂娥,李姗姗

10.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研究鄢博,林华

11.以假设检验和线性回归模型为例的统计学教学探讨欧诗德

12.对统计学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几点思考王天营,沈菊华,宫芳

13.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方法的分析朱晓军

14.我国实施会计信息化对策浅探范文红

15.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史君英

16.河南省第三产业现状及问题商勇

17.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比较分析统计与咨询 杨光

18.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王爽

19.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市际差异研究刘雪飞

20.河南省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评价靳刘蕊

21.转观念换思路实现统计工作三转变哈尔滨市阿城区统计局

22.北安农垦分局:小城镇建设的效益分析商艳东

23.阿城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宋广生

24.哈尔滨:工业"十一五"后两年发展态势和对策浅析杨涛

25.浅论加快建设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李岩

26.离散系数的一种改进方法王超

27.地方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何庆光

28.挪威消费者价格指数金川HtTp://

29.新股首次公开募股(IPO)超募的成因及根治对策何小林

30.出回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显著影响徐静

31.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双增的政策性思考康宁

32.提升高校统计服务水平促进高校科学管理肖红艳

33.经济普查实施"全程"数据质量控制的探讨赵军

34.谈如何提高统计数据录入质量闫杰,金丽荣

35.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统计中的应用分析郑玉霞

2.做到五个到位切实抓好我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李玉涛

3.杜家毫要求扎实推进我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4.民生问题指标体系浅析胡繁印

5.我国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研究王梓樯

6.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王霖

7.黑龙江省: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迟艳琴

8.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传播媒介发展水平研究刘明秀

9.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我国工业增加值趋势的预测分析与研究张玲

10.黑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局狠抓十项工作

11.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发展研究蔡发群

12.统计与咨询 六大窍门助您游好世博

13.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初探范莎莎

14.对现行房地产价格统计方法制度的探析王善合

15.黄金挂钩型结构性存款的定价研究韩玉鹏

16.资本测算中的相关概念辨析叶樊妮

17.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构建吕洁华,姜钰

18.漯河市产业增加值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李玉红,苏白云

19.黑龙江省:新形势下农村居民增收对策研究周雪林

20.黑龙江省:农村人情消费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分析葛振兴

21.伊春市: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新动力佘茹,孙金龙

2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李彦君

2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互动与耦合吕联盟,吕迎

24.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探讨鞠海宁

25.新疆兵团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谭斌

26.浙江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高新利

27.浙江省支柱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刘干,胡晓超

28.徐州市居民的幸福感分析——基于幸福指数理论王露,张红梅

29.东莞市外贸进出口情况的预测报告邓贤生

30.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苟巧玲

31.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李谷

32.试析确定企业绩效审计的定量分析曹萍,张伟

33.森林资源的价值分析统计与咨询 王威

第9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加拿大于1867年7月1日摆脱殖民统治独立,至今一百多年。然而,早在1435年,法国探险家卡蒂埃就踏上了这块土地。加拿大地域辽阔,森林、矿藏、能源丰富。由于人力资源不足,数百年间、海外移民纷至沓来,使这片广袤的土地,逐渐成为具有悠久移民历史的国家。在今天的3000多万本土居民中,英国人的后裔占 42%,法国人的后裔占26.7%,他们自然成为加拿大社会的主流,主导着英国式和法国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加拿大最早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只占全国人口的3%。随着全球经济和多边贸易的影响,亚、非、拉美和欧裔移民不断涌入,加拿大的经济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文化也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在加拿大的华裔移民约一百万,这些来自礼仪之邦的炎黄子孙,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大都“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其地位随之得到不断提升。但是,纵观整个华裔群体,其衣食住行,却往往徘徊于主流社会之外,他们大多乐于在华人社区里扎堆。至于对当地政治的参与,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一般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或地位不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早期的香港移民群体之中,并不断向后期大陆新移民蔓延。语言障碍和华裔特有的文化背景,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移民由于语言障碍,刚到加拿大都找不到正职,更难找到与自己在国内所从事领域相同或相关的职位。他们一般都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期间,他们会选择一些华人餐厅,洗衣店或超市,去从事那些对语言要求不高、工资偏低、体力繁重的工作。这就使得新旧移民互相依存,互相维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远离主流社会的华人圈子。不少老移民到加拿大几十年了,依然乡音未改。那些一直依赖华人社区语言便利的移民,到加拿大十几年了,有的还在上政府提供的ESL语言课程。而语言基础相对好的青青子衿,则忙于去适应加拿大经济状况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挑选。加拿大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劳务体系,尊重劳工权利,保护劳工权益。但对就业者的专业素质,却有其严格的本土要求。我们说加拿大是一个人力资源短缺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力资源浪费严重的国家。为化解这一矛盾,力障大移民部门新近在推行引进技术移民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诸如提高对技术技能、专业对口、英语水平的要求等等。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加拿大的人口增长率仅为4%,加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专家估计,到2011年,其劳工市场将要完全依靠海外移民。“北美工作经验”和“海外学历不被认证”是新移民立足难、找工作难的两大障碍。所以,许多技术型移民初到加拿大,都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努力去获取被加拿大本土劳务市场所承认的形形的证书。不具备融入主流社会的语言能力,加上主流社会自身的排他性,以及移民目前尴尬的就业状况,无形中阻碍和减缓了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

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是华人社区不断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华裔移民独具的文化传统,以及对加拿大文化的不甚了然,使得他们即使远离故土,也要找一个与自己文化相同或相似的环境落脚。华人购物喜欢到Chinatown,华人就餐习惯到华人餐厅,那里有他们熟悉和喜爱的语言、氛围和食品。华人就医也因为害怕语言表述不确切,通常还是到华人诊所。再加上华裔移民固有的社交习惯,更使得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凭添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这一现象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华裔移民聚居社区的形成,所谓主流,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和主要的方面,它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远离主流,不能融入主流,自然难有大的作为。融入主流,消除屏障,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寻求自己的位置,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这个小小的圈子,那将永远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融入这个枫叶之国。移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与你息息相关。我们的心理发展,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禁锢走向交流,学习难道不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