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正人生态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养廉专题片《正身当在立业先》通过叙述“明心守矩”眉县张载、“见贤思齐”千阳燕伋、“遵规求正”岐山邢氏、“德行为重”麟游甄氏、“自律慎行”陈仓区“正庸风碑”乡规民约5个部分的事迹,展示了宝鸡先贤的德行修为,让每个人明白了“立业”与“正身”的关系,从思想上努力形成“正身当在立业先”的认识,牢固树立“正人先正己,立业先正身”的牢固信念。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从这部专题片中首先应该汲取先贤“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牢固树立“立德为先”的思想认识,努力加强个人思想改造,锤炼品行,以敦厚、自律、慎行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家庭、单位中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从专题片中吸取“德行育人”的营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用自己应有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师德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通过自己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高尚师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天下”,中国有句话叫做“做事先做人”,都诠释了“正身正己”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校长,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一要正人正己,弘扬优良作风,摆正干群关系,强化公仆意识,一身正气树形象;二要克勤克俭,克服贪念,遏制欲望,理智对待现实,以集体利益为重,忠诚奉献教育事业;三要勇于担当,克服怕得罪人、怕承担责任的好人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创新进取,主动作为,用爱和责任谱写自己干净廉洁、品德高尚的教育人生。
材料题:84岁“无双国士”钟南山院士,在奔赴疫情重灾区的高铁餐车上举目凝望,深思治病救人良方;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抗疫不成功,我们绝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坚守重症病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医学四大天团会师携手抗疫;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一幕幕的感人画面,一幅幅动容的照片,汇聚了广大医护人员精诚团结、义无反顾的昂扬斗志,坚定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我们要持续深入宣传报道医护人员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搬出病房,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撒播神州大地,让医护工作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让医护人员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白衣天使”。
请回答: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答案: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zhi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键词 和谐社会;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一、人生观教育的理论根据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的基本原理,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的社会实践、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接受教育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一向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不仅具有动物的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人是不能存在的;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主宰。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社会可言。每个人对他人来说只是手段;最后,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系是一个必然的事实。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人要存在,必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必然要处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总归为社会关系。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从教育的实效性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分析、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更高目标,是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广大的公民遵守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基本的理论依据就是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
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特点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生观教育的特点应重点体现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方面。从施教主体的角度分析,教育工作者的施教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矛盾。人生观教育要正确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他们现实的思想问题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和学生自身实际。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但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学校不是封闭的环境,学校与其之外的社会享有的信息是互通的。因此,要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就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从理论和实际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激励他们以科学的人生态度去迎接更大的挑战。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这对于人类又是新的挑战。人与社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它必然要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人与社会才能逐步向前发展。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与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相结合。人的一生都有各自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是先进分子的追求。大学生是社会的“先进分子”,从思想教育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大学生都提出这一要求。人生要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然而,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同时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人生的目的只有符合社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才能实现。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符合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是能够实现的。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决不能脱离社会的客观条件。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存在,人与社会才能发展。我国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理论的真理性。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无论在教育的内容还是在方式方法上都要充分认识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性,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三、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国家、社会、家庭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的科学理论进行教育、引导更是不可缺少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意识的教育。我们必须用科学的高尚的人生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去教育学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人生观教育,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的理念解决问题。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
四、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需要和谐的人生观教育内容
人生观指导人的社会实践。人的自我认识是古老的问题,又是现实的问题。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生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实践活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生观教育内容突出人与社会的和谐性。
1、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因而成为人生观理论的核心问题。人生的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不同的思想意识、观念,有高尚的、平庸的、低级的观念。在各种观念的指导下,实际生活中就有不同的人生目的。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当是高尚的人生观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高尚的人生追求。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就应该有追求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人们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关系。高尚的人生追求是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的社会也需要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如果每个人的人生目的都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的关系必然处于紧张的状态,那么,所处的社会就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商品经济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如果不能诚实守信,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存在,就不可能构建起和谐社会。人生目的不仅是关于人生观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人生践履的实践过程。所以,教育学生要有高尚的人生目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人的一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到一个公民的义务。
2、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和谐的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人
生的实践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科学、乐观、积极的方式对待生活。正确的人生态度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心理基础。人生态度千差万别,多种多样。通常人们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把它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突出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端正人生态度,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各种矛盾。人生的实践过程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会出现不同的道路、会遇到许多挫折,等等。凡此种种,对于社会主体的人来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否和谐存在,就看人能否正确解决这些矛盾。其次,人生要进取。人生的实践是创造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解决现存的矛盾,还要以开拓的精神迎接未来。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人自身也要不断完善。
3、人生价值。作为人生观的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来说,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生的意义上表现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人与社会的交流过程。人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为社会多作贡献,人生才有意义。社会的繁荣昌盛需要全体公民的不断奉献,而社会的不断进步又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
五、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生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教育还存在某些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生观教育的理念存在误区。人生观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它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它不强调教育的知识性,所以,它并不主张知识的系统性和思辨性。以往的教育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空洞的理论多,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多增加其他的知识内容,远离人生观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因此,教育的实效性不高。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无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教育相区别。所以,人生观的教育为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最重要的因素――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2、人生观教育缺乏与道德、法律教育的联系。对于人生观教育,我们主要从人对社会的意义的角度进行的,运用的是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分析有关的人生问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人虽然能够充分认识社会,但是,人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去制定规则并身体力行,才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而道德和法律教育是我们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生观教育关系密切。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这种关系。
3、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认识不足。我们以往的思想教育,是把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把这些对象看成是接受教育的客体。我们只是提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而没有正确认识不同的被教育者具有不同的要求。人生观教育主要是思想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因此,我们要注意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作为受教育过程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自主意识,让每个人都懂得珍惜自己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懂得遵守社会规则,懂得触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就是损害自己的合法权利,懂得自己的利益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财富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使每个公民实现自立、自强和自主,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独立的个体不免有差异性。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这是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
4、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虽然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意识的教育,但是人生观的教育,既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又要联系社会的实际。人生观教育既要研究科学人生观的基本理论,又要研究人生面对的社会实际。人生是实践的过程,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也就是人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脱离实际的人生观教育是没有意义的。以往的人生观教育,在多数情况下只注重科学理论的阐释,联系实际却做得不够,从而导致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六、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意义
一、政治情感教育的特点
当前政治学科中的观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不愿意学,这时可以在政治教育中穿插情感教育。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教师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等方面系统地融入教学当中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此外,教师的关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核心力量,在爱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尊重、信赖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深刻体验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也是现代政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重视情感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具体地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师生合作,平等互学习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将情感渗透于教学中,给学生以亲切的感觉。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要严于律己,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其实,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这些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的中学生,教师的行为、看法和态度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针对初中生不成熟的心理,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形象,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学生相处,配合严谨的教学目标来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教师的行为在无形中给学生做了榜样,甚至是教师的穿衣习惯都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审美观。
此外,在情感教育中,师生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不应以主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相待,成为学生心灵上认可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师生倘若成为朋友,不仅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还可以加强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在平等的心理作用下,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守纪律等现象,用委婉的语言或眼神交流暗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或意见应尽可能解答,切忌不理不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亲近教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关爱学生,适时激励
教师在实施情感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爱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声情并茂,注意语调和面部表情,形象生动地表达课本的意思。首先教师的语调要抑扬顿挫,其次教师要适当地添加一些肢体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理解。这样的讲课方式比死板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教学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喜欢鼓励学生,那么学生就愿意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采取爱理不理的态度,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本着激励学生愉快学习的原则,多多鼓励并赞扬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伯乐,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关键词:数学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五、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关键词】技工教育数学;进行;德育
在技工教育教学中,数学可以让学生培养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养成规范、严谨的行为准则,较之其他基础学科,其作用更加突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恰当、及时的德育教育,其效果会更好、有效性更持久。
1. 利用我国悠久的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非常难以理解,学习有困难,比如二项式展开系数的计算、求几何体的体积、方程组的求解、平面解析几何、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等。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知识,告知学生我们的祖先、近(当)代数学家在数学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中可适时地、自然地利用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辉煌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成书于汉朝的《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的祖先如此的了不起,从而身心振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黄金分割率”,而“黄金分割率”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体现了人体以及自然界中的最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近乎完美的图形,它代表着一种当今社会之中人人必备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现在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引导学生思索,你们每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级、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象进行人生观、发展观教育
数学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推理,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发展观的教育。比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确定点位置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点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就可以将这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确定下来。接着告诉学生,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可以认为存在着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告诫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道德观、人生观、发展观的关键阶段,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为有用的职业人才而努力学习。
4. 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数学知识的范围广、难度大、课程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这些具体的困难同时也是培养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我在数学教学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个核心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数学中很多定理、公式的教学都可采用先让学生观察具体对象,再让他们从中归纳出定理、公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想象,对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其相互关系,强调理解后再记忆,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瞬间记忆及记忆的速度、准确性。通过种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顺利就业的前提。
5. 利用数学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作风
数学是一门规范、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对待教学时首先要有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进行教学时,数学语言要运用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透彻;书写要规范,时常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这样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严谨、端正的工作态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技工教育数学课的特点,及时、恰当、有目的的渗透德育教育,最终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而应将人生观、心理素质、纪律培养、规范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生动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04.
[2] 心的放飞.上海南湖职业学校出版社,2004.
【关键词】版画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一、我国的版画艺术概述
版画是绘画形式的一种,是用刀具或化学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复印于纸上;或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铜版、锌版、木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出来的图画,有木板、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版画最早起源于中国,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唐朝最有代表性的是雕版佛画、佛经,唐咸通九年(868年)运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首画是历史上最早的版画,之后宋元时期版画主要用于招贴和书籍插图,明代戏曲小说插图发展最盛,清代版画没有前代那样繁盛,但是形式开始多样,尤其是木板年画得到普遍发展。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版画只是以印刷复制品的形式存在,没有形成独立的版画艺术。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这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鲁迅先生对推动我国现代版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在给青年木刻家方善境的信中提到“小学生也做木刻,为手工之一种也”。可见,鲁迅先生一早就看到了版画艺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版画艺术应用于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美术课上,老师为学生准备的都是笔和纸,然后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们用笔在纸上自由发挥。而版画艺术则相对复杂一些,并且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学生们要现在脑子里勾画出作品的大致轮廓,然后要用刻刀在木板上进行制作。虽然会耗费一些体力,但大多数学生觉得这种做法相较于传统的在纸上作画,更为有趣。因此,更会乐于进行制作。2.培养学生的能力。版画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结合画的载体创作出天马行空的作品,这就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可以制作版画的也不只是木板,其他生活中的一些废弃垃圾也同样可以进行创作,取材方便也是版画艺术的一大特点。版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开动脑筋,深入思考。3.传承艺术文化。版画历史较为深远,一路发展下来,种类繁多,这种技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进行传承,才能将这门艺术做到源远流长。将版画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就介绍这种艺术的熏陶,不仅是对他们情操的陶冶,更是有助于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版画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小学阶段,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深远影响,使得不少师生对版画艺术都不够重视。这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版画艺术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加深对版画艺术的接触与教学力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艺术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与修养。学校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对已经在岗工作的教师要注重培训提升,加强他们的学习意识,而不是永远一套讲义、一种教学思路。而对即将招聘或引进的人才,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修养方面的考察。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第一要义,为人师表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优秀学生。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老师只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们想画什么、想刻什么,都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无需设置条条框框或主题思想。版画艺术的特点和最终目标就是要记录下学生此刻最真实的想法,给他们留出想象的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力。老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上前予以指导。要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制作版画的乐趣和版画艺术的魅力。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小学生刚开始接触版画可能会对版画的认识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从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点、一点慢慢深入研究版画艺术,从简单的作品开始,体会完成作品带来的乐趣,逐步将更多技艺教给学生,让他们从基础作品逐渐过渡到加入自己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熟作品,从而最终实现版画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版画这种艺术形式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它的制作相对简单,取材广泛,它对学生在色彩、布局方面的锻炼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将版画艺术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中,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失为一条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优选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德育教育;渗透
1.人文教育的含义
一般来说,人文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化教育之后、使其“端正人生态度”“实现社会价值”“塑造人格力量”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人文教育就是关于人性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涵养得到提升。具体来说,人文精神涵养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优秀文化的熏陶、广泛知识的滋养以及充足的人生体验;第二方面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在社会上与他人相处。
2.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许多纯粹,也导致青少年面临着物质主义的极大威胁。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转折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念教育、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渗入人文价值观念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得学生的人格品质更加完善。
3.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原则,是渗透人文教育的最好体现。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有一双独特的眼睛,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最适合的教育策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1]。倘若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不能有所侧重,那么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说,某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比较害怕老师,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就需要非常注意语气的委婉程度;而又有一个学生很淘气、不怕老师批评,那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注意刚柔并济、树立老师的威信。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当然希望学生的不足都能转化为优点,但切忌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解决问题。比如,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总是不交作业,教师不要采取一味训斥的方式,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稳下来,不要直接采取措施,而是先去找学生谈一谈了解下情况,看看学生是因为作业太难、还是作业太多、又或是不想写,不要事先就对学生下定义。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3.2加强“三观”教育
除了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样必不可少。二者具备之后,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可以说,它们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要具备的软实力[2]。特别是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想的主流,青少年们同样应该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念,并以此为行为准则。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入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鲜活的事例可以更好的吸收德育理念、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比如,社会上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加之教师从旁引导,使得学生学会设置“友善”的个人价值底线,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德育教育效果也会非常鲜明。
3.3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渗透人文教育
结合实践活动,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入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去。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要将人文精神与学科相互融合,使得人文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共同发展。初中生的学习学科比较广泛,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引用学生学科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氧化说”的创立者——化学家拉瓦锡,能够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科学是硬道理,最终带动了“化学革命”。这种事例可以很好的起到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其次,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课题,比如“学生上学是否可以带手机”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家庭访谈的方式来完成,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能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
3.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爱国是所有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在德育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不仅需要充分的文化素养,还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3]。教师在讲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时候,就要注重学生对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爱国精神是一种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孔夫子就崇尚“节操、志气”,当今时代的人们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因此,要在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增强他们的时代紧迫感,从而在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
4.结语
将人文教育渗透入初中德育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这是新形势下对初中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有着关键的作用,探究两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楼黄芳.初中德育教育中的人本追求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8:140.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迪: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靠空泛的、与实际脱离的思想说教,而是要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阅读方法探寻文本中积极的人文内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航。
一、批判阅读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博士提醒人们: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温伯格博士倡导的就是一种批判性阅读,它是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是积极进取的,需要阅读者独立思考,通过批判与扬弃,逐步获得真知,而不是人云亦云。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多年来,我们一直将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定位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上,并教导学生以此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这样的主题定位是历史的产物,对今天的学生很难起到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与其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如放弃批判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转而弘扬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心,引导学生要有宽容之心。
教师可以在对菲利普夫妇进行批判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若瑟夫的举动:“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若瑟夫不仅没有憎恨叔叔,而且不能理解父母对叔叔的态度,甚至有些不满。最后,他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若瑟夫和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面对一个曾经侵占过自家财产,如今却又老又穷的叔叔时,他身上所散发出的宽容、悲悯之心,让人感受到来自人性深处的纯朴和温暖。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若瑟夫的举动,其实就是在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讯息:在与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相处时,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宽容之心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拥有宽容,便能拥有整个世界。
二、情境阅读
情境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审美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下列情境:假设你是文本中的一个人物(孔乙己除外),当一个只会读书、不会营生、好吃懒做、满口之乎者也,但又有一点善良的孔乙己站在你面前时,你会如何对待他?
学生在思考后,给出的回答主要有:“孔乙己如果来到我开的酒店,我不会嘲笑他,还会给他一碗温好的酒。”“如果孔乙己偷了我的书,我不会像丁举人那样把他吊着打,相反,会把书送给他,同时告诉他想看书可以向我借,不要偷。”“孔乙己没有考上秀才,我不会当着众人的面揭他的伤疤,而是会保护他的尊严。”“如果孔乙己教我识字,我会很有耐心地听他讲,给他点自信。”“我会劝孔乙己少喝点酒,注意身体。”“我会劝人们停止嘲笑孔乙己。”……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所表露的,是善良之心。这不正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很好的洗礼吗?我们的社会中虽然没有孔乙己,但一定有弱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社会需要的是温暖,而不是冰雪;需要的是热情,而不是冷漠,更不是刀子。我们要关注身边的弱者,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受到伤害,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
三、比较阅读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种阅读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和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辨美丑、明是非、知好恶、识优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讲授《变色龙》一课时,有教师说奥楚蔑洛夫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作为底层军官的他为了生活,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面对上级时不得不做出如此反复无常的举动,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值得同情的。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把奥楚蔑洛夫和《老王》中的老王进行比较,眼睛就会被擦亮。
老王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不好,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和奥楚蔑洛夫相比,老王不论是身体还是社会地位,都相差很远。可是他是怎样做人的呢?“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默存去医院时,他“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临死前,拖着病体给杨绛家送香油和鸡蛋。老王老实厚道,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必报。虽然穷苦,但他的精神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纯朴的好人。
而奥楚蔑洛夫呢?他作为一个警察,一个为官的人,一个肢体健全的人,一个能穿新大衣的人,一个不为吃喝发愁的人,是如何做的呢?他没收穷人的醋栗,因为狗主人的身份而善变,谄媚上级,恐吓下层百姓。
通过比较,学生不难明白:社会地位、生活基础不是决定一个人思想的主要因素,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才是做人的根本。奥楚蔑洛夫正是因为卑劣的行为而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老王则因为善良的品质,奠定了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好人形象。
四、拓展阅读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从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很多人吃穿不愁,但是没有感受到幸福,很重要的一点,是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样的思想也影响到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课业压力大,他们大多只感到“单调、累、枯燥”,因此,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寻找快乐。
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儿时鲁迅的快乐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快乐。
被鲁迅称为乐园的百草园其实就是由一些野草、几棵树、一些虫子构成的普通的家庭后园;所谓的学校就是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的三间书房。读的是四书五经,同样是“之乎者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类,问先生问题会引发先生的不悦,甚至可能要挨戒尺。但是儿时的鲁迅生活快乐吗?当然是快乐的:观园中美景,戏耍斑蝥,采摘桑葚,听树上蝉鸣,冬天捕鸟,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课上偷偷玩纸盔甲,摇头晃脑地放开喉咙读书,“不怀好意”地看先生略显迂腐的读书神态,课间在小花园戏耍……一个普通的园子,一位旧书生式的老先生,三间简陋的小屋,仅仅这些,却让童年的鲁迅得到了无限的乐趣。
那么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用鲁迅式的快乐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中寻找快乐。例如操场上的草虫、同学们的言行、不同教师的授课神态、课间尽情地游戏、课堂里不同腔调的读书声、考完试后放松的心情、取得进步后的成就感……这些无不蕴含着快乐。生活其实是充满快乐的,我们应当用快乐的眼睛去发现快乐,用快乐的心灵去享受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坚持运用文本中积极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么,老树枝头也可以绽放新绿。
顾城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语文教师应擦亮眼睛和心灵,引领学生挖掘文本深处的宝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拥有一个健康、丰富、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志刚.阅读教学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J].学语文,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