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

第1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着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转贴于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第2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司马金龙墓;雕塑;文化特点;价值;影响

1 司马金龙墓的概述

司马金龙墓是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司马金龙,字荣则,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的九世孙。①该墓于1965年在大同市石家寨村发现,虽早年被盗,但仍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墓内尚存漆画、石雕柱础、石雕棺床、釉陶俑、釉陶动物等。因墓主人的身份特殊②通过对其文化遗物进行认真考察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从石雕的装饰纹样、雕刻内容、手法、种类等方面入手,寻找北魏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值得学习借鉴的成果。

2 司马金龙墓雕塑的种类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可以概括的分为以下几种:

2.1 俑

司马金龙墓中的俑有:仪仗俑群、镇墓仪卫俑、女乐俑、女侍俑、男侍俑、镇墓武士俑等。(1)司马金龙墓的仪仗俑群。从俑葬的习俗看,沿袭的是西晋的传统,陶俑通常彩绘,多以出行的形式排列,大量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人物造型,司马金龙墓的骑马铠甲俑采用夸张的手法,表情均有一种勇武奋进的精神面貌。出土的仪仗俑群共十一行,第一行为骑马铠甲俑,有六人,均为褐色或浅褐色釉,依雕塑的造型看,反映出北方气候寒冷、鲜卑人戴帽的习惯。第二行也为骑俑共八人,人物服饰较前排有所不同,帽顶由三条圆弧构成,脑后有垂裙。身着裤褶(上衣),足蹬靴,体态前垂,腹后提臀。第三、四、五、六行皆为步兵,每行十二人,均为立姿,人物五官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痕迹。最后两行皆为骑马铠甲俑,每行八人,共十六人。他们的服饰和前九行宽松的服饰风格比较,显得精干、合身。衣着窄腰袖袍,披短甲,此装束便于骑射。(2)司马金龙墓女乐俑。彩釉陶女乐俑,跪俑、立身、身穿“V”领外套长衣、头戴高帽、手臂残损严重,左右两身跪俑姿势不同,其一双臂微微平举,其二则一臂在前,一臂在后,像是拿着什么乐器。女乐俑的面相圆润饱满、曲眉细眼,显得神情悠然,秀外慧中。

(3)彩绘釉陶女侍女。共两身,均无踏板,双手双拱于胸前,束高髻、戴高帽,一身陶色全身朱红,内颈衬衣呈白色;一身外衣呈白色,内颈衬衣呈朱色。(4)釉陶男侍俑。共两身,各立于一圆形踏板上,头戴高帽,衣着过膝长裙,肩宽、束腰、鼓腹,两腿连在一起。其中一身两平臂举起,右手偏高,另一身则右手举起,左臂紧贴于左侧。

2.2 动物雕塑

司马金龙墓中的动物雕塑有猪、羊、牛、鸡、马,骆驼等。它们总体的造型手法概括简练,体积感强,能在简括中见神韵,代表了北魏时期雄浑大气的审美情趣和粗狂豪放的民族崇尚。(1)釉陶猪。造型概括,四条腿被概括成前后两部分,即两条前腿不分,后腿也不分。(2)釉陶羊。处理办法颇似釉陶猪,从雕刻的手法看应该出自同一工匠之手,大概这样的处理原因有二:其一是便于长久保存,免于磕碰的危险:;其二则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意念,体现了中国艺术品中写意特色的不凡风貌。(3)釉陶牛。造型较釉陶猪和羊更生动逼真,体块清晰、健壮,一头牛角处理呈外放型,另一头则呈内收型。静中有动,生气毕然。(4)釉陶狗。造型美观,给人一种静谧的艺术气息。两狗均为下蹲式,蹲于椭圆形踏板上,耳朵下垂,一狗呈张口状,另一狗则口衔一块肉,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调。(5)釉陶骆驼。双峰驼造型准确、比例匀称、仰头张嘴、似在高吭,精神风貌高扬。

2.3 器物雕塑

在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寿砖、石灯、石砚、账房模型等。

2.4 石雕柱座

司马金龙墓的石雕柱座底座为方形,四周布满忍冬纹。此纹样是北魏雕刻中比较常见的纹饰。在方形底座的四面,还雕有立体伎乐童子,每个伎乐童子都持一种乐器在表演。每个乐妓周围以忍冬纹装饰和连接,相邻两个面的忍冬纹样方向相反,整体呈波浪线连续纹样,雕法工整细腻,手法多样。整个柱座雕刻十分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5 陵墓雕刻

司马金龙墓的陵墓雕刻,题材不外乎是辟邪的一种。因为帝王陵墓前才有“麒麟”,而贵族官僚墓前多为辟邪。镇墓兽五官夸张、鼻梁挺拔、双目凸出、嘴较大,有充满力量的气势和特有的形式美感。

2.6 石雕棺床(前立板)

我国古代在石棺上施以装饰,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南北朝的石棺仍沿袭汉代。司马金龙墓的石棺承袭了东汉墓室雕刻的手法,即线刻减地的薄肉雕的合用或单用。以单纯的阴线刻画为主,雕刻完美,技法精湛。以上就是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雕塑的概貌,但基本上反映了北魏雕塑的类别、风格、特征等。

3 北魏司马金龙墓雕塑反映出来的社会特点

单通过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文化遗存就想全面而深刻的推断出其时代的文化特点,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因司马金龙的特殊身份和所处的关键时期,我们不难把握住北魏文化的主旋律和总发展规律。从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的题材来看,当时的统治者不仅重视军事斗争,对经济也非常用心。统治者开明的经济策略,使得各国经济交流频繁,商业交往密切,随之出现了多样的贸易方式。与经济建设同等地位的政治建设也值得关注,鲜卑民族本是一个善战的民族,军事行动也以掠夺为主。但从拓跋珪开始实行“班赏群臣将士各有差”的分配方法,就表明鲜卑族开始走向文明国家之列了。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雕棺床前立板上刻有完整的伎乐表演图,通过此图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制度的相对成熟、完备。因为乐队完美组织的展示本身就是国家昌盛步入文明的一种体现。后期孝文帝进行了所谓的内外改革,从婚姻、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推广汉化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北魏政权的长期稳定。同时汉族丰富的政治经验、先进的政治思想也和鲜卑族文化融合,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 北魏时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开发价值

纵观历史,凡开放者国力兴盛,闭关者反之,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北魏的开放政策值得我们学习,同时需要我们自觉学习鲜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从点滴做起,尽己之力,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在顺应时代的前提下,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祖国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注释:①《魏书》有传。

②2009年12月25日政协大同市文史学习委员会根据资料整理:司马金龙最初娶得太尉陇西王直懃贺之女,后娶北凉王沮渠牧犍的女儿,其岳母是北魏皇室的金枝玉叶,为北魏太武帝跋拓焘的妹妹武威公主。母亲为北魏皇族诸王女河内公主。这也是“两代尚娶三公主,父子相继镇云中”说法的由来。充分体现了司马家族的显赫地位。

参考文献:

[1] 于明.中国美术全集——工艺卷(上)[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大同市志[M].1956.

[3] 高平,力高才.大同史话[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姚斌.大同历史建置沿革[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 赵一德.话说云冈石窟[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第3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困境;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2012年新毕业大学生约为660万人,而社会就业市场却逐渐饱和,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困大学生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则陷入更大的窘境。目前我国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人数2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就业呈现双低现象,一是就业数量低,二是就业质量低。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大学生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初次就业质量也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综合素质欠缺。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就业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教育环境和教育观念的不同,贫困大学生入学时在综合素质方面就“先天不足”,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阅历、知识面、特长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入学后,由于经济原因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他们很少参加锻炼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回避各种社会交往,对于充斥校园的各类证书的考取更是望而却步。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就业技能及实践操作、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欠缺,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2)就业成本压力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除了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外,钱财的开支也不可忽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投资项目繁多,制作简历费、形象包装费、通讯费、交通费、参加各种招聘会的门票费、餐饮费、住宿费等等,以及参加各类招聘考试及公务员考试的资料费、培训费;此外,找关系、请客、送礼的灰色成本也不容小视。高昂的就业成本降低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要求,限制了他们的择业范围,使他们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3)就业心理不成熟。贫困大学生往往存在消极自卑的心理,在应聘过程中不能自信地推销和展示自己,在求职中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害怕竞争;贫困大学生特殊的“边缘性”地位,使他们在就业中存在着强烈的功利思想,常常产生不切实际的攀比,在实际的就业中表现得盲目和急功近利,极大地影响了个人潜能的挖掘与发挥;由于自身素质欠缺、拥有社会资本较少,对就业充满担心和忧虑,面对一些就业机会犹豫彷徨,错失良机;还有些贫困大学生认为社会分配不公平,存在抱怨心理,感到前途渺茫,得过且过,不能正确地对待就业中的竞争。(4)家庭背景不理想。“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等。家庭背景决定了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及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的就业状况。据北师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在工作落实的重要原因中,社会关系排在第一位。父母社会阶层越高的子女就业机会越多,工作状况越好。这种现状,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扭转的。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没有可以依靠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都相对贫乏简单,在求职中没在可以利用的资本,严重缺乏各种社会关系的支撑,只能孤军奋战,与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相比,工作落实率和工作质量都相对较低。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对策

(1)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完善就业政策,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壁垒;规范就业市场,废除不合理、不规范的就业面试收费、招考收费、招聘会门票收费等,降低就业成本;呼吁相关机构为贫困生减免培训费用,建议用人单位利用多种渠道使招聘方式多元化,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求职简历、查询就职信息、远程面试等,降低贫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建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用人机制,扼杀不正之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就业原则,使贫困大学生拥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建立贫困大学生 “绿色就业通道”,出台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2)完善高校贫困生经济救助体系。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根源还在于经济困难,克服经济困难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最大程度地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政府应尽快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贫困生社会保障体系;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贷款制度,在保证按期还贷的前提下,提高对贫困大学生的贷款额度,延长其还贷期限;高校应努力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类资助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应。如,要改革奖学金制度;拓展勤工助学市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实行以完全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制等。其次,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基金。由政府牵头、社会慈善机构和企业出资、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建立贫困生就业基金,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过程中必要的经济上的援助,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3)提高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就业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高校应尽可能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加强对贫困生的专业培训、社会需求的技能培训及求职技巧培训,使他们一专多长;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和团队精神,使贫困生在大学生涯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增强就业竞争力。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在他们成才和就业过程中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与那些家庭富裕、出手阔绰的同学形成巨大反差,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同学也存在一定差距,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常常自惭形秽,呈现出的自卑、焦虑、孤僻、文饰、消沉心理。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性的贫困观,引导他们将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动力,塑造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克服不良心理状态,鼓励他们自强不息,挑战贫困,超越自卑。(4)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生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贫困大学生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更希望通过找一份理想工作来改变现状,“有业不就”情况非常普遍。高校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教育他们摆正心态,合理定位,将人个利益与国家建设需要相结合,妥善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之间的关系。(5)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高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用人单位与贫困大学生信息交流平台,并根据贫困大学生就业目标,优先把他们推荐给相关单位,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网络等途径免费为贫困生个人信息,帮助他们进行远程面试,提供求职、招聘、指导平台,拓宽贫困大学生就业渠道。

促进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潘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自救体系初探[J].企业家天地.2010(3):104~105

[2]宋艳,李曦.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49~50

[3]赵广.2012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ER/OL]..2012-02-21

第4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性绿色校园 环保主题基金 资金循环 五大发展

一、引言

绿色校园在我国首次被提出是在1996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发展,绿色校园的建设发展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逐渐从生态环境建设向思想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及物质建设扩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这一概念不仅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还包括坚持可持续发展及坚持文明发展。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绿色校园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正是党和国家在时代背景下对绿色校园发展的新要求。然而,如何在绿色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体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当今高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绿色转型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点问题。在投资领域,绿色投资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环保主题基金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兴起的,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具体来说,环保主题基金作为绿色投资在公募基金市场上的主力军,其投资原则和投资策略无不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环保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

鉴于环保主题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本文认为绿色校园建设作为环保公用事业的一部分,理应纳入到环保主题基金的投资范围中来。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引入环保主题基金参与绿色校园建设,将环保主题基金作为绿色校园建设的一大资金来源,从而构建循环资金利用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绿色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助力。

本文从绿色校园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两个方面提出如何对绿色校园建设资金进行管理以使其良好地服务于绿色校园建设。本文对现有环保主题基金持有的重仓股所属行业进行总结分析,揭示其投资现状并非以环保行业为主,故为其指出绿色校园建设这一新方向,并通过校方的资金管理投资于绿色创业项目以实现资金的可持续循环利用,为校园建设创造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进行可持续性绿色校园建设,为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开拓新思路,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基础理念研究方面,陈骏(2012)从建设绿色校园的意义出发,指出建设绿色校园对环境、学生社会责任感、绿色科研及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施建军(2010)指出绿色大学是基于打造绿色校园体系并建立低碳能源支持系统,提出从践行低碳校园到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蔚东英和王民(2010)通过对以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绿色大学的建设与实施的总结得到建设绿色大学的启示。另外马秀峰和李彤彤(2010)从网络文化入手指出了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模式。熊校良(2012)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指出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绿色校园建设的方法。

在国外对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方面,Figueredo和Tsarenko(2013)提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他们是否参加校园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前提。Emanuel和Adams(2011)与Adomssent等(2007)针对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关心了解程度做出研究。Owens和Hitchcock(2006)通过学生团队在校园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进行研究。Pacheco和Bastante(2016)从消费角度指出决策者应增强绿色法规,促进可持续消费。Oxaract等(2013)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出发点对校园可持续课程做出研究。

另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环保相关主题的公募基金进行研究。在对国际绿色基金发展进行研究方面, 蒋华雄、谢双玉(2012)深入分析了绿色投资基金在各国的发展状况、投资策略,认为我国绿色投资基金发展缓慢,提出应积极推动其发展。针对为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的全球绿色气候基金的研究,崔连标等(2014)从在发展中国家间进行资金分配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分配方案; 崔连标等(2015)还从历史责任、支付能力角度出发对全球绿色气候基金(GCF)融资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融资责任分摊体系。在绿色投资方面, 陈志国等(2014)从养老金制度视角经实证分析提出我国新能源指数投资无法满足养老金基金投资风险收益的需求,提出养老金基金应增加绿色投资。蓝虹、任子平(2015)具体论述了PPP环保产业基金的管理模式,指出其融资工具需要进行拓展和创新。

目前,国内外学者不论是在探讨绿色校园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方面,还是在探索环保主题基金投资方面,都已初步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为推动我国校园建设工作和环保主题基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鲜有学者将环保主题基金与绿色校园可持续建设联系起来进行专门探讨。本文在已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将绿色基金引入到绿色校园循环资金利用体系中,丰富已有的绿色校园研究。

三、绿色校园资金循环研究

如右上图所示,本文通过总结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资金来源及资金用途,指出一条扩展绿色环保基金投资到绿色校园建设的新思路――通过校友捐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尤其是公募基金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校园宣传平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中来,同时将这些用途产生的资金进一步作为公募基金的资金回报,促使公募基金持续、长久地对绿色校园建设进行投资,构成一条完整的资金循环链。此方式既有利于环保基金发展,又能使绿色校园建设在物质上实现绿色可持续,从而对绿色校园建设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一)绿色校园资金来源分析。一般来说,绿色校园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校友捐赠、社会捐赠以及政府拨款。首先,对于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捐赠性资金是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来源之一,校友捐赠是学校社会捐赠的主体,是校友对母校提供的有关物质、智力、精神方面的捐赠。然而,这类捐赠性资金大多资金规模较小,所占比例较少,且来源不稳定,大多为一次性捐赠,没有规律性、周期性。因此,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无法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对于政府拨款,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政府拨款资金规模较大,在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中是主力军。但是,政府拨款资金的使用条件十分严苛,限定条款繁杂,资金使用灵活性较低,且多为定向使用资金。因此,政府拨款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也有其局限性。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校友捐赠、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受制颇多,而与之相反的是,环保主题基金不论是从金额规模上还是要求限制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环保主题基金引入到绿色校园建设的资金来源框架中,以推动绿色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保主题基金基本分析。本文从近四千种基金中筛选出以下13种环保主题相关基金,它们都符合绿色校园的内涵宗旨,并且能体现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含义,如表1所示。

这些已上市的环保主题基金都有其独有的投资原则。首先,环保主题基金以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投资理念,它们认为投资于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在获得良好回报的同时,亦能维护或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投资决策中,这些基金除了关注那些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还关注在其他产业中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致力于向绿色产业转型、或在绿色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相关贡献的公司,试图在有效控制投资组合风险的前提下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稳健收益。此外,政策导向带来了结构性投资机遇。国家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并具体落实到以下三个方面: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和谐、推进节能减排谋求自然和谐。无疑,积极跟进这一时代主题带来的投资机会,可以有效回避政策风险,获取稳健收益。

然而,通过总结2016年第二季度这些环保主题基金所持有的重仓股数据(取前五),本文得出了与其声称的投资理念不一样的结论,这些绿色基金并非全都遵循上述投资原则――投资于绿色环保产业,而是分出大量的资金投资于非绿色环保产业。经总结,13只环保相关基金中只有5只基金的重仓股涉及环保行业,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重仓股涉及环保行业的5只基金里,对于环保行业持股最多的是汇添富环保行业,占到净值的比例为25.54%;持股最少的是兴全绿色投资,只有3.78%,总体来说,这一持股比例偏低。并且,这些基金投资所涉及的环保行业大都集中在环保工程业、新能源行业以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余行业涉足甚少。由此本文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这些基金的重仓股尽管对环保行业有所涉及,但对环保行业的持股占净值比例偏低;第二,这些基金涉及环保行业的范围较窄,所投资的具体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至于其余8只绿色基金,所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制造业、酿酒食品业、化工制造业、电力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行业以及交运制造业,与环保基本无关。譬如,对于中海环保新能源主题(398051),其持有的前五大重仓股分别是华海药业、华兰生物、泸州老窖、五粮液以及老板电器,它们分属医药制造业、生物制药业、酿酒食品业、酿酒食品业以及厨用电器制造业,不难看出,这些公司大都属于普通的非绿色环保产业,与其投资原则大相径庭;再有富国低碳环保(100056),其所持有的重仓股有网宿科技、索菲亚、跨境通、华海药业、信维通信,分别属于通信服务业、家具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药品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公司并不属于环保产业,因此这些环保主题基金违背了其绿色低碳的投资理念,类似于这两只违背绿色环保投资原则的基金还有:财通可持续(000017)、汇丰晋信低碳先锋(540008)、银华和谐主题(180018)、汇添富社会责任(470028)、兴全社会责任(340007)、建信社会责任(530019)。这些违背绿色投资理念的基金占到笔者所收集的绿色基金的75%以上,由此本文得出结论:社会上许多环保主题基金并没有按照其绿色环保的投资理念进行投资。

本文认为,这种现象亟待改善。作为上市的环保主题公募基金,理应将大部分资金投放到能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的产业中来,譬如本文提到的绿色校园建设。一方面,这符合环保主题基金绿色环保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绿色校园建设能推动绿色低碳理念在校园和社会上传播,推动产生低碳环保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氛围,从而改善校园、社会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这也与上市环保主题基金的投资原则和投资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政策导向对于基金投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以来,国家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社引起的结构性变革无疑是基金投资的重要机遇,作为上市的环保主题基金,更要好好把握住这些投资机遇,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资绿色环保产业,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此外,投资绿色校园建设还能获得良好的回报。通过环保主题基金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培养高素质型人才队伍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创业,而校园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未来将给这些绿色基金带来不错的投资回报。

(三)绿色校园资金用途。绿色校园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校园宣传平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创业。

首先,关于校园宣传平台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绿色校园建设行政组织,负责在校内进行环保宣传,同时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绿色校园研究社团,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参与到绿色校园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积极开拓绿色校园网络平台,与其他高校共享绿色校园建设成果,并随时进行交流学习。

[9]Owens K A,Halfacre-Hitchcock A.As Green as We Think?The Case of the College of Charleston Green Building Initia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7(7):114-128.

[10]Pacheco-Blanco B,Bastante-Ceca M J.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as an Initiative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panish Public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3):648-656.

[11]Oxarart A,Monroe M C,Biedenweg K.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Ethics of Sustain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3,14(1):6-14.

[12]Y华雄,谢双玉.国外绿色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126(05):95-101.

[13]崔连标,朱磊,范英.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绿色气候基金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61(01):28-34.

[14]崔连标,宋马林,朱磊,范英.全球绿色气候基金融资责任分摊机制研究――一种兼顾责任与能力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5,400(03):65-76.

[15]陈志国,杨甜婕,张弛.养老基金绿色投资组合分析与投资策略[J].保险研究,2014,314(06):117-127.

第5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论。高校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教育部在第20次(2006年9月14日)新闻会散发材料之一中谈到: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贫困生思想状况,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消极思想现状分析

由于家庭环境以及特殊的生活经历,致使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容易患各种心理疾病,在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成了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由于贫困大学生所处年级,面临的任务以及对大学生活适应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的思想的消极特征有较大的区别。

一年级(适应阶段)主要的消极表现:

失落迷茫:刚从中学的小天地升入大学殿堂的大一新生,心中充满喜跃龙门的娇情,尤其对贫困大学生来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大学后,有一些人认为已经是“船到码头到站”。然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使长期处在教育落后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既找不到成绩优秀的,也得不到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心中充满了失落和迷惘。此时具体表现为:郁闷,压抑,倦怠,冷漠等不良心理反应,作息无常,过度消费,学习吸烟,电玩过度等失范行为,甚至出现某些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二、三年级(发展阶段)主要的消极表现:

孤僻抑郁:贫困大学生要融入集体,就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他们难以支持各种参与费用,所以最终选择了逃避。处于劣势的贫困大学生慢慢变得不爱说话,躲避交往。久而久之,孤僻抑郁就占据了他们的心灵。而这种心理淤积过久,不仅使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还会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马加爵的悲剧就证实了这点:“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隐私他们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前,别人都在嘲笑我……天我打牌,本来我没有作弊,他们说我作弊,让我觉得他们又看不起我,于是我变动了杀他们的念头……”马加爵就是在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而失去理智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二、贫困大学生消极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的重压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达到60%以上时,该家庭生活处在绝对贫困线下。一项对湖南九所高校的调查发现,高校贫困生家庭每月总开支为300元,其中用于吃饭的为280元,平均在一起吃饭的人为2.6人,恩格尔系数为76%,可见,大多数高校贫困生家庭是处在绝对贫困之中。

(二)自身的弱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准过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忍受力,则极易导致挫折体验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从小生活在贫困状态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的贫困这一既成的势,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改变命运,改变处境的抱负。然而,进入大学后在综合素质,言行举止,艺术修养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不足。但是,他们不能很快接受和认识这种状况,因而变得压抑,孤僻。

(三)工作的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类心灵的复杂工作,其对象是有理智,会思维的人。人的心灵不像泥巴那样可以被别人任意捏弄,因此,针对人心灵的工作要比其他任何工作更讲究艺术。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少是强硬的,教条的,空洞的灌输式,不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情感需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状况。

三、对贫困大学生消极表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考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针对有消极思想特征的大学生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认识到城乡有差距,贫富有差别,贫困不是耻辱,要做到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仅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端正生活,学习态度,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教,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但如何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信心呢?首先,要加强对贫困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作为已经是成人的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苦难和逆境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磨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着坚强意志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以坦然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

(二)进一步完善,落实贫困生资助和扶助政策,体现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关爱

从1993年起,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奖励制度等文件,条例。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一套奖,助,减,贷,补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不得不说的是很多贫困生拿着相关的文件无法实现借贷,还有部分学生还贷诚信不够,都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各高校应认真落实学费减免,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由于贫困生在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用同一标准设立奖学金欠合理,可设立贫困奖学金倾斜制度,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进一步加大勤工助学力度,筹集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并加强有效的综合管理,设立稳定的勤工助学基地,利用专业与智力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并形成校园勤工助学氛围。进一步完善校内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推动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基础条件并做出相应规定,享受经常性困难补助的必须是品学兼优的特困生。

此外,高校必须加强对贫困生家庭经济的考核证实,使资助能真正落实到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身上,对滥竽充数或说谎夸大困难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严肃处理。同时,实行层层督促制度,加强贫困生的信息资料管理。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生用好各种资助,这有利于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大力落实对贫困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关系到高校贫困生能否成才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公正的主要体现。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应携手共进,通过奖学金发放,资助贷款,学杂费减免,勤工助学等方法来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未来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和力,认同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随着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落实,基本上所有的贫困生都能完成学业。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贫困生的就业越来越难,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贫困生改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标准。各级政府可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竞争。

(三)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引导贫困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高校现阶段能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比较少,稳定性比较差,有些工作岗位比较卑微,而贫困生由于过分敏感,害怕丢面子,对到餐厅当服务员,到企业或在学校扫地等工作不愿或不敢申请。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班主任应借助学校的力量,尽量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在社会上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12]另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打消学生的心理障碍,勇敢地去接受不那么“体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勤工助学的安排一定要合理适当。大学生仍然要以学为主,不能让勤工助学占据过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以致影响他们的学业,使其陷入另一个问题当中。

总之,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之下,在众多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并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7(7):88-89

[2] 王继辉.论切实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7,9(1)

[3] 何芬林 李湘黔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2

第6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 应用 制约发展

新能源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决定力的五大技术领域之一。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本世纪各国政府都将太阳能资源利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制约少、故障率低、维护简便等优点,在我国西部广袤严寒、地形多样和居住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

一、国内外太阳能利用概况

1.国外现状。国际光伏发电正在由边远农村和特殊应用向并网发电和与建筑结合供电的方向发展,光伏发电已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到目前为止,世界太阳电池年销售量已超过2000兆瓦,电池转换效率提高到16%以上,系统造价和发电成本已分别降至4美元/峰瓦和25美分/度电;在太阳热利用方面,由于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规模越来越大,仅美国太阳能热水器年销售额就逾10亿美元。太阳能热发电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目前已有20余座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正在运行或建设。

2.国内现状。煤炭巨量消费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始于70年代,真正快速发展是在80年代。在1983年~1987年短短的几年内先后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进了七条太阳电池生产线,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从1984年以前的年产200千瓦跃到1988年的4.5兆瓦。目前太阳电池主要应用于通信系统和边远无电县、无电乡村、无电岛屿等边远偏僻无电地区,年成效显著。

二、西部太阳能应用概况

1.自然资源。我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最大、地势较高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区之一,尤其是地区,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年日照时间长达1600小时~3400小时之间,每天日照6小时以上年平均天数在275天~330天之间,辐射强度大,年均辐射总量7000兆焦耳/平方米,地域呈东向西递增分布,年变化呈峰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能源状况。西部大部分地区能源极其匮乏,多年来坚持积极稳妥开发地热,努力推进太阳能利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替油电,适当发展风力发电;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大中小结合,以中小型为主;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同步,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发与节能并举的方针,但人均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太阳能应用。处处阳光处处电。西部地区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在解决通信、广播、电视电源和无电人口用电等方面已经开始取得显著成效,曾成功地实施了“科学之光”、“阳光计划”、“送电到乡”、丝绸之路光明工程“等太阳能专项计划,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实施太阳能专项计划的地区,

(1)光伏电站。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变为电能,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系统所需的电流和电压要求,通过充电器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内,在夜间或用户所需要的时间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为用户提供各种要求的交直流输出。

光伏发电产品主要用于三大方面:一是为无电场合提供电源,主要为广大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提供电力,还有微波中继电源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移动电源和备用电源;二是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如各类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草地厂各种灯具等;三是并网发电,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实施,我国并网发电还才刚起步。

(2)通讯电源。太阳能电源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领域,通过太阳能为通信设备提供电源,尤其在偏远地区和电力供应不正常的地区,尤为重要,在偏远地区的乡村还有很多一太阳能为电源的卫星电话和微波站。

(3)广播电视电源。在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工程中,很多山区的电视广播转播信号都建设在山顶,使用常规电力是不现实的,在这些地区使用太阳能电源非常优越,且运行稳定,很好的保障了国家工程的正常实施,目前已有数百套广播电视用光伏电源系统。

(4)光伏水泵。西部无水草场面积巨大,光伏水泵的潜在市场需求数量可观,很应用前景广阔,在新疆沙漠公路上建设了很多太阳能光伏水泵,通过科学的灌溉模式,为沙漠公路两侧的植被提供充足的水源,目前沙漠公路两侧的植被已非常茂密,为沙漠公路的正常使用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一项世界奇迹。

(5)户用光伏电源系统。推广户用光伏电源,主要是l0-300W系统,既可供家庭独立固定使用,又能供游牧家庭使用,便携简便,安全可靠,性能优越,深受欢迎,在新疆、内蒙等西部地区广泛的使用,已推广了数万套,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农牧民的电力使用。

(6)学校光伏电站。在西部很多地区的学校都处于无电状态,通过光伏电站的形式解决学校的用电也是非常重要的,为学校提供正常的电力供应,解决学校供电问题和电化教学等,对当地青少年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至关重要,是今后光伏发电应用的重要方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有9亿多人生活在农村,1.2亿人口没用上电15.8%的人口未解决清洁饮水;约4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由于农村燃料等能源短缺,利用水平低,造成森林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对压力,太阳能应用速度慢,力度小,还存在一定问题:

1.对开发太阳能资源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一是没有把发展太阳能完全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二是长期以来,太阳能项目没有常规能源建设项目那样的固定资金渠道或已有的资金渠道不畅。从观念看,是对开发推广太阳能可以减少或替代常规能源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认识不足。

2.缺乏完整的激励政策。政府支持是发展太阳能的关键,也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缺少有利于太阳能产业发展和刺激广大居民应用光伏电源装置等新能源设备的激励政策。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太阳能发电应用的落后除技术原因外,政府的措施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投入太少。缺乏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其实光伏发电产业并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而企业看不到利润空间也不会积极介入这个产业。

四、太阳能推广对策

目前我国开发应用的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相当于3亿多吨标准煤,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把它们转化为高品位的电能,提供照明、广播电视、通讯、水泵等动力能源,对促进脱贫致富,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搞好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建议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提高太阳能应用地位。西部地区要加强太阳能应用推广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太阳能推广应用工作纳入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太阳能推广应用作为重要的一项能源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2.加大投入,加快太阳能应用步伐。太阳能在西部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效应,太阳能的发展仍处初期,产业未形成规模且获益能力低,尚不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国家应对太阳能应用加大投入,保证资金,组织安排多个不同模式的、连片的光伏电源系统的应用示范及光电站建设。

3.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建议政府和地方制定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通过给用户以一定比例补贴的办法,鼓励广大无电农牧民采用户用光伏电源系统解决自己的生活用电问题,逐步引导老百姓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加快解决无电户的步伐,最终促进产品进入市场,逐渐形成地方优势产业。

另外太阳能发电虽受昼夜、晴雨、季节的影响,但可以分散地进行,所以它适于各家各户分激进行发电,而且要联接到供电网络上,使得各个家庭在电力富裕时可将其卖给电力公司,不足时又可从电力公司买入。实现这些的技术不难解决,关键在于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如果政府尽快制定出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和价格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我国的太阳能事业将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累计用量将达到600MW,大约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59万t,光伏工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达到6万人;2020年,太阳能电池累计用量将达到30000兆瓦,将每年减排2820万t二氧化碳,就业人数将超过300万人――太阳能发电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此可见一般。

4.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推广太阳能,充分利用当今国际开发太阳能的热点,切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在西部投资,创办新能源实体。在有条件的地区,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建设兆瓦级太阳能光电站。

5.制定长远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建议政府制定太阳能推广长远规划,尽快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结合西部地区实际,采取风光互补、小水电与太阳能互补,户用光伏电源系统、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等多种形式,独立系统与并网双通,综合开发应用太阳能。

第7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家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其中,131家进入企业;40家变为科技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18家变成为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3家并入高校;18家划转到其他部门或取消;29家转为12个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共涉及职工17万人,其中在职人员12.2万人(科技人员7.4万人),占中央属科研机构职工总数的2/5,离退休人员4.7万人。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共有200家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企业,按企业化运行机制运行。笔者认为,这是自一九八五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最大的改革,即单位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转化为企业管理体制,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制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笔者主要就财务会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国有资本金问题即注册资本的问题。注册资本是企业法人登记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科研机构转制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现有全部国有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转为国有资本金"。这就首先要界定"全部国有资产"的范围,如何界定,实施意见中没有具体办法。按照国资事发[1995]17号文的规定: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从"国有资产"的定义与143号相比较,显然"现有全部国有资产转为国有资本金"的提法不太准确,应改为将"现有全部国有净资产(所有者权益)转为国有资本金"更为准确,即现有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转为国有资本金。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但各有优缺点。

1、以科研院所转制前经过国家批复的一九九八年会计决算报表中账面净资产作为注册资本。 优点:这种方法优点是易操作、速度快。 缺点是: ⑴、由于时间滞后,不能反映转制时净资产情况。转制是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而决算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这中间有些院所财务状况变动较大,与实际情况不符。 ⑵、现在242家转制的科研院所执行的是财政部、国家科委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颁发的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执行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个会计制度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共包括6项:"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拨入专款结存、财政补助结存、未分配结余",而"专用基金"中的"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应进行分析,其中福利费、医疗基金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是在"应付福利费"中反映;"住房基金"在"长期应付款"反映,都是作为负债处理的,而现行的科研会计作为"净资产",是"所有者权益",所以应扣除福利性的专用基金之后转为资本金。 ⑶、净资产中"固定基金"不真实。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规定,购买固定资产做双分录,虚增了净资产;另一方面规定不提折旧,十几年前购买的固定资产按提折旧的方法净值已无、但账面上固定基金仍是原值;再一方面、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大多是专用设备,并不能产生效益,非良性资产如全转为经营性资产,会给以后的经营者经营带来很大困难。还有已出售给职工的住房,仍在固定资产中应该剔除。 2、把现有有形资产全部进行评估,按评估重置后的净资产登记为企业的注册资本。 优点:相对准确的反映了科研单位资产的真实价值,使注册资本与实际占有的净资产一致。 缺点: ⑴、评估所需时间较长,过程复杂。143号文件和197号文件要求,242家科研单位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转为企业,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资产如果现在评估,那么登记注册必须在评估完之后才能进行,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拿不到营业执照,科研院所会出现既不是企业又不是事?quot;真空"、有可能会影响科研院所的正常工作。 ⑵、资产评估费用问题。大院大所的资产也较大,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费用支出也不是一个小数,现在科研单位的资金比较紧张,国家不给经费,科研单位自己不愿支出,可能也是一个难题。另外还有资产登记时印花税的问题,支出也很大。 3、科研单位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进行评估,评估之后的净资产作为注册资本。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是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和其他财产权利。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九九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将这一比例上限提交到35。 优点:这种方法对科研单位资本运作有较大益处,有的大院大所已成立三、四十年,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些科研成果并未入帐。另外,科研单位的土地使用权,主要是国家行政划拨获得的,此次143号文要求土地使用权转为国家资本金,依此为契机可以获得土地证。 缺点:同上面的第二种方法。 4、按账面价值进行资产增减。此种方法以一九九九年六月三十日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加上没有入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减去不良资产和应提的折旧等,以增减后的净资产数,报国家财政部门批准,作为注册资本。这种方法既可以节约时间,简便手续,又真实反映了科研单位的实际资产状况。但此种方法要经过财政部门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 二、关于优惠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和科技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的优惠政策有八条:⑴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⑵职工养老保险方面,根?quot;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进行。⑶非经营性建设基金继续由中央给予两年补助支持;⑷税收优惠方面,提出从一九九九年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⑸享有自营进出口权;⑹享受国家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待遇;⑺科研项目竞标的权利;⑻已批准科研项目按原计划实施。 以上优惠政策,属财务会计方面共有3项,应该认真分析。

1、税收优惠政策。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上述税收优惠政策与改制之前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⑴所得税,财税字[1994]001号中规定对科研单位技术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而143号文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即对产品收入,其他收入等也免征所得税,有所扩大。⑵营业税与原来政策相同。(94)财税字第01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的通知》中规定:"对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⑶土地使用税。1998年9月27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免征土地使用税。⑷科研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方面143号文没有涉及、应该明确。科研用品的进口是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仍应鼓励,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2、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这部分事业费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自一九八五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事业费逐年减拨,到一九九九年大部分技术开发类型的科研单位事业费已减拨到位,但基数很低。后来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对科研单位在事业费中增加了专项经费。此次改制如果减掉专项经费和行业工作经费,绝对值将会很低,要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能的。以我所为例,按143号文件规定,估算正常事业费每年是180万元,而现在离退休人员的每年支出是400万元左右,缺口很大,如何解决是值得研究的一大难题。科研单位以前没有参加社保局的各种社会保障金,而企业早已参加社保局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一位退休的资深专家坦言:"自己以奉献精神干了几十年,没考虑到国家现在不管了,感觉很突然"。 3、非经营性建设基金继续由中央给予两年的支持。这部分是在过去5年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在建项目给予支持,如果没有在建项目,将很难给予支持。 以上这些优惠政策,科研单位如果进行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将有力地促进科研机构平稳转制,在市场竞争中尽快发展状大。 三、转制后科研单位适用何种财务会计制度问题。

科研单位现在执行的财政部、国家科委颁发的从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开始施行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开始施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已执行2年多,会计制度执行了一年多,从实际效果来看,现行的科学事业单位财会制度规范了科研单位的财力行务和会计核算行为,推动了科研院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面向市场、服务经济,既满足了向国家财政报帐,又满足了科研单位内部经济核算的要求,执行的效果是好的。

科学事业单位如不改制,执行现行会计制度是合适的,但从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改为企业之后仍执行现行会计制度,将会有以下方面问题:

1、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242家科研院所已改为企业,而现行科研财会制度是"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制订财会制度遵循的是《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单位执行"事业"财会制度显然不合适。

2、242家科研院所中有200家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化为企业,6家并入高校,如仍执行科学事业单位财会制度,进入企业集团的科研单位的财会制度,会计报表很难与上级企业集团进行衔接,进入高校的科研单位也较难衔接。

3、现行财会制度有些缺陷,不符合会计基本假设,在实际操作上有困难。

⑴、资产负债表有两个,其中资产负债表㈠设计不尽合理。资产负债表㈠分左右两部分,左边是"资产部类"包括"资产类"和"支出及成本费用类";右边部分分为"负债部类"分为"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从名称上看,左边称作"资产部类"但却含有"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右边称作"负债部类",但却含有"收入"、"净资产"等内容,显然名不符实。其次,从内容上看"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是时点指标,而"收入"项目和"支出"项目是时期指标,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简单相加,合计数没有任何经济意义,还可能引起报表使用人的误解。由于现行财会制度没有规定结帐时间,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

⑵、购置固定资产帐务处理违背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则。现行财会制度允许购置固定资产可直接在有关成本项目中列支,将应"资本化的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项目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破坏项目成本的可比性。现行会计处理方法是双分录:①借:试制成本等,贷:银行存款,同时②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这样购买的固定资产直接在成本中列支,不必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始终相等(融资租赁除外),结果是扩大了单位资产规模,虚增了净资产,造成会计报表失真。

⑶、科研项目收入、支出确认的原则不同。现行财会制度规定,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收入采取合同形象进度法确认,"科研收入"在会计期间以合同完成的比例来确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定,而又规定"科研成本"年末无余额,即当期发生的支出全部结转,不是按合同比例确认,属于"收付实现制"。对同一事项,收入和支出确认原则不同违背了"配比原则",影响了收入支出与结余核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4、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中无"实收资本"科目,登记注册后确定的"国有资本金"无法核算。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企业之后,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注册资本是一重要内容,现行会计制度却不能反映。

5、转为企业后,科研单位是否仍要向国家财政报帐,如仍向国家报帐,现行会计制度还要继续执行。 笔者认为,科研单位转制之后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进入企业集团的、应执行企业集团的财会制度;进入高校的执行高校会计制度,转为中央大型科技企业的科研单位执行相近行业的企业财会制度。但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国家应尽快制订出详细文件,如会计科目之间的对转等,以便转制后的科研机构财会工作顺利进行。

四、科技产业化投入问题。 科研单位转制之后投入是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这些投入的风险很大,科研单位依靠自身的积累,很难满足激烈市场竞争对其提出的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有些科研单位由于历史原因负债很大,商业很行对其新建项目由于风险大而很难给予支持,建议国家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允许符合条件的科研单位加快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的速度,募集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科研单位也可以在单位内部搞股份合作制,这样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职工凝聚力,加快产业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使转制后的科研机构自主、自立、自我发展。

个人简历:

蒋占华,男,1963年9月1日生。现任国家人工晶体研究院副院长,高级会计师。1985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近年来在财务会计学术研究,技术经济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奖"一项,部级奖四项.被国务院聘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顾问",担任中国建材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出版等著作两部,在,,,,,,,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制定编写了,,主持承担,等大型科研项目十余项. 1999年起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在职攻读mba硕士学位.

通信地址:北京733信箱 邮政编码:100018 联系电话:010-65798629,13601161073

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宏观 经济政策进行评析

蒋占华

摘要:本文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论述了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不宜减税的原因,分析了我国国债的情况和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评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在人类的历史上由来已久,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上升到理论研究,是以一九三六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后为代表才正式形成的。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及其规律的。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认为,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形成的对商品的总购买小于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商品价值时,它会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相反的情况下,则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政府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政策来减少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从需求理论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在经济萧条时采用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即政府采用减税、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增加投资等措施;而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太高时,政府会采取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控制物价上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过高时,采取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扩第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产生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而影响的效果不同,下表是扩张性政策对利率、消费、投资,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种类 对利率

的影响 对消费

的影响 对投资

的影响 对gnp

的影响 财政政策

(减所得税)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 开 支)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财政政策 (增加投资)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货币政策 (扩大货币 供 给 ) 降低 增加 增加 增加

二、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含义 由于我国目前出口受阻、物价下降、内需萎缩,经济运行处于低谷,失业下岗人员继续增加,所以我国在一九九九年仍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一九九八年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启动经济增长,调整投资结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从而增加财政支出来实观的。 "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国两年连续6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现在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息率已低于美元的存款利息率。由于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增加造成巨大压力,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启动政府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用减税的办法,本文后面会进行讨论。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及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政府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作用有以下4点:①能增加社会需求;②能带来工资和利润的增加;③能刺激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④能拉动相关产业,间接增加社会需求。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乘数效应,间接增加的总需求往往数倍于财政支出本身的扩张。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产生一定的财政赤字,下表是我国98年及99年的财政预决算情况: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 98年(决算) 9853亿元 10771亿元 918亿元 98年(预算) 9679亿元 10142亿元 960亿元 99年(预算) 10809亿元 12312亿元 1503亿元 从目前的经济和财政情况看,财政赤字是控制在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的,1999年财政赤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低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99年的财政赤字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2.2%,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从上表可以看出1999年的财政预算赤字比1998年扩大43亿元,在实际执行中有可能还会加大,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说,不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因为现在的增长率还是一个负增长的态势,全国产成品存货很大,所以和财政赤字相比,不会造成通货膨胀。采用这一措施是可行的,增加的支出主要是用于基础产业的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因此这一短期的财政扩张措施并不影响我国长期财政政策和目标的实现。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谨慎处理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平衡的关系。笔者认为现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作为短期措施,其赤字不能有太大增加。而各级地方财政除了管理好中央转借给地方政策的5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应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不得编制赤字财政预算,更不得向银行、单位借款周转、虚收税款、挪用专款、欠拨支出等,搞"假平衡、真赤字"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 2、妥善处理好扩大公共财政支出与涵养财源的关系。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增,政府从事的各项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经费开支也相应上升。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日益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将增多的国民收入用于社会的公益事业,改善人民活。特别是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由政府来提供财力保障。在着力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把加强基础投施建设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立足更大范围和更多层次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增加财政投入与改进投入方式相结合,立足于引导社会资金扩大投资需求。 四、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不宜减税 按照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当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时,除了增加政府开支以外,还可以通过减税政策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供给,从而使国民收入以税收乘数增加。但我国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却不宜采用减税的政策,理由有以下5点。 1、减税和增支虽然具有同向扩张效应,但在实际运用中双管齐下的并不多见。除非经济面临崩溃境地,出现极度恐慌,一般都不会二者并重。因为两种政策并使要受到政府预算、债务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美国在30年代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政府为迅速摆脱危机采取的是政府支出扩张的政策,而没有采取减税政策。60年代肯尼迪时代倾向于减税,而没有采取政府支出扩张政策。所以我国已倾向于支出扩张,不宜再实行减税。 2、我国税制结构决定了当前不宜减税。根据减税效应理论,减少直接税的扩张效应大于间接税的扩张效应。"直接税"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主要特点是累进征税,税负难以转嫁;"间接税"主要是流转税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代表,实行比例税率,税负容易转嫁。削减直接税的结果将使公司和个人拥有更多的税后利润,使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提高,有利于刺激投资和刺激消费,向市场提供利好信号,又因为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有助于整个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使经济扩张。而减少间接税,首先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对下降,个人收入会降低,有刺激企业增加生产的作用对刺激消费的作用不大。所以当直接税在税制结构中的比重大时,降税效果较为显著。下表为部分国家1997年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 比重 直接税比重 () 国家 ━━━━━━━━━━━━━━━━ 美国 55.40 加拿大 80.70 日本 65.50 中国 16.20 ━━━━━━━━━━━━━━━━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7年我国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仅为16.2,其中:企业所得税占13,个人所得税占3.2,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65.4。所以在我国减直接税效应较弱,而减间接税又会使物价下降,在我国现在物价是负增长,长期物价不增将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税制结构制约我国目前不宜减税。 3、我国税收环境状况不宜实施减税的措施。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经济,对税收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税收的刚性不强。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重视了税收的作用,但税收执法环境尚未形成,全社会的纳税意识不强,偷、逃、骗、欠税现象相当严重,对税的执法力度不够。在此种环境状况下减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4、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减税后无法支撑财政。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应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发达国家30-5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得一路下滑详见下表: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年 份 财政收入(亿元) gdp(亿元)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1990 2937.10 18547.90 15.80 1991 3149.48 21617.80 14.60 1992 3843.37 26638.10 13.10 1993 4348.95 34634.40 12.60 1994 5218.10 46622.30 11.20 1995 6242.20 58260.50 10.70 1996 7366.61 67800.20 10.90 1997 865.57 7457 11.60 1998 9853 79459.67 12.40

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依靠税收,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95%。如果现在采取降税,会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降税必然会降低财政占gdp的比重,就会增大赤字规模和中央政府的财务负担;二是国家财力有限,降税力度过大必然会冲击正常的财政支出;三是运用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过多的减税不利于财政支出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 5、我国税负不高,不好再往低处减。我国全部税收占gdp比重仅11%左右,发达国家5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如发展中国家一般所得税税负中企业所得税率70%,个人所得税率48%,而我国名义企业所得税率33%,实际上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不到15%,内资不到30%,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如果考虑税收流失,实际税负很低,所以无论从我国所得税名义税率还是实际税率,都不宜再降税率。我国企业去年超过一半是亏损,对这些无利润的企业来讲,降低所得税税率更加毫无意义。 五、我国国债及应注意的风险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借债;另一种是银行透支。用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赤字,会造成货币贬值和引出通货膨胀,是不可取的。解决赤字的方式主要通过借债的方式解决。我国1994年颁布《预算法》,禁止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国债太多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我国的国债现在是多还是少呢?下面进行分析。 1、赤字财政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一个最主要的财政政策。弥补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国债。国债并不是任何人购买都有助于"医治"萧条,只有商业银行的钱放不出去时、只有居民和企业手头有闲置资金而又不打算存入银行或购买商品时,才有助于扩大总需求。 2、国债的适度。国际上公认累计国债余额占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60%为警戒线。从财政支出上看,国际通常认为当年国债发行,不能超过当年财政支出的3%。 3、从居民的购债能力来分析国债。到1998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407亿元,国债余额7771亿元,两者之比为6.9∶1。现在居民投资领域和渠道比较狭窄。从九九年年初国债发行的情况看,今年国债发行是供不应求。所以国债对居民的购债能力来说是少了。 4、从国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进行分析。我国1998年底国债总额占gdp的比重为9.5%,大大低于国际公认60%警戒线。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国债少了。 5、从财政收支进行分析。国际上认为当年国债发行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0%为宜,而我国98年国债发行3891亿元,98年实现财政收入9853亿元,比重为39.49%;国际上公认的当年国债发行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0%,而我国1998年的比例为36%(98年财政支出10771亿元)。从国债占财政收支的比重来看,国债发行是多了。 6、债务增加,注意风险。自1981年以来,我国发行国债9000多亿元,98年底国债余额7771亿元。1999年将发行国债3415亿元,比98年少发行476亿元。尽管目前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都处于较安全的范围之内。但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高达50%以上。偿债率很高,给中央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财政风险加大。所以在国债发行规模上我们既要适时适度,又要慎重行事。否则中央财政风险愈来愈大。 六、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要注意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实施积极财政货币政策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存贷款利率。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货币政策,力度很大,容易引发经济过热。国家宏观经济部门尤其中央银行要密切关注经济景气指标,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保证货币供应的稳定、有效,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出现经济出现通贷膨胀和经济"滞账"的危险。 2、严密监控经济运行,防范不可预见债务对财政的冲击。 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尽管均在国际安全线以内,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债务负担和隐性财政赤字。如国有银行的呆账、国有企业的潜亏、粮食企业的挂帐、各级政府欠发的工资、失业养老金支付的缺口等,这些都构成巨大的潜在债务负担,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必须严密监控宏观经济的运行,掌握不可预见债务的变化情况,切实防范不可预见债务对财政的冲击,提高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 3、从长远决策,我国不能靠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举债搞建设。我国财政目前很困难,大规模举债和扩大政府开支,实施反周期调节,是财政为支持经济发展作出的必要贡献,笔者认为它只能是在特殊情况下实施的一项短期政策。在金融风险加剧和坚定推行国有银行改革的情况下,为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必须发挥市场在拉动投资和消费中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防止爆发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 4、严格限制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 除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还应将政府投资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收入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相结合,如将部分财政债务资金投向刺激居民消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扶贫力度,增加公务员工资等,使国债起到杜杆作用或催化剂作用,通过财政的投入发挥"财政支出乘数"效应,将54000亿元的居民储蓄调动起来,推动经济适度稳步增长。 5、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较大幅度地增加财政支出,一定防止浪费,在重点投资中,绝不能花钱大手大脚,应以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把资金用好,所有财政支出,一定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8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一、对教育公益性内涵的认识

(一)文化知识的公益性决定了教育的公益性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概括,而教育的公益性是其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是不随办学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公共知识的公益性所决定的。教育的过程就是以传播和扩散文化知识为主,兼而创新和生产文化知识,以及应用和物化文化知识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利益可以归结为教育的受益者即公众、社会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文化知识。而文化知识自一产生出来就存在着被全人类利用的可能性,因此无论其由哪里起源由谁创造,都改变不了这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属性。既然文化知识存在着非排他的共享属性,那么公众、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从文化知识传播应用中获益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知识的这种现象即为其公益性,而作为传播文化知识主要途径的教育,其公益性也是必然存在的。

(二)传统观念中教育公益性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教育公益性内涵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教育由国家统一提供,强调绝对的平等,人民接受的都是免费教育,所以当时的教育公益性可以概括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国家举办,追求平等,强调非经济价值取向[1]。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公益性往往与免费挂钩。随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尤其是办学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这一公共产品随之进入市场,像其他行业一样开始政府统筹,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免费教育仅局限于基础教育,高中以上教育开始收取学费,并且开始涌现出大批社会办学机构,产业性作为教育的一大属性凸显出来。此时传统教育公益性的内涵开始面临巨大挑战,部分人甚至开始对教育是否具备公益性产生了动摇。

(三)新时代对教育公益性的理解

教育的公益性源于文化知识的公益性,并不取决于其提供形式,同时也并不排斥市场经济形式。传统对教育公益性的理解,是基于免费提供的形式以及其崇尚社会价值的原则,认为教育就是一项纯公益事业,不涉及任何经济价值取向。但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进入到市场经济之中,部分教育开始具有了经济价值取向,但这并未否定教育的公益性,因为教育结果带来的超强的正外部效应是始终存在的,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教育的公益性可以分为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与教育外部效应上的公益性两个方面。所谓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即指教育提供相关的公益性,即投入由政府负责,无任何盈利性质,关注的是公众是否都可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外部效应上的公益性也可称为与教育结果相关的公益性,即教育的外部正效应,任何类型的学校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两方面的公益性是密切相关的,当一种教育外部效应上的公益性越强时,国家便会加大其投资,进而使其成为免费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具备了两种形式的公益性。同样,当一种教育的直接公益性得不到良好保障时,其教育结果所带来的相关公益性就会受到阻碍,仅停于理论阶段。本文所要谈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就是从外部的公益性着手,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结果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对我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出,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应该让能带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一项纯公益事业。

二、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结果的相关公益性表现

(一)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的重要举措据

200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我国现有农村人口7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4.3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劳动力合计只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8%,而有86.32%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都在初中及以下,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占70%。据2006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城镇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在12.2年左右,而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8.6年左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更低,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接受过大学教育,53%左右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人口比例不到30%,这就决定我国农村人口主要从事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基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现状,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正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如果得到进一步普及,首先可以保证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得以提高,而总目标就是使每一个农村劳动力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技能培训,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劳动者,提高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

(二)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质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约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且每年增加1000万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与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技工荒”形成了鲜明对照,原本富余的劳动力应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现在却成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要积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优质转移”。但受制于自身劳动素质加之面临着城镇大批下岗职工的竞争,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无法到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只能选择在市政、装修、建筑、环卫等苦、累、险、脏行业就业。一方面,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使这些剩余劳动力流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农民自身经济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农民工占半壁江山,在制造业中约占60%,在建筑业中占80%。因此,通过职业教育使这些从业者素质提高,必然会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推进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桥梁。首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农业产业化的直接参与者就是农民,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使他们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最忠诚也最有激情的拥护者,但基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向农民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息指导和技术支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中职教育机构,拥有大量的农业专家和技术员,他们不仅掌握着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而且还了解农业的最新走势和农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因而有能力、有义务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信息保障。最后,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将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据调查,在我国现有70%左右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中很难推广,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2]。这一现状就更要求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保证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确保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使农民走上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

(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走进城镇工作生活,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完成了城镇化进程。由于生活环境、文化的落后,使农民身上沉淀了许多与现代生活不相融合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北京地区罪案中,外来人口罪案比例在40%左右,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罪案高达70%以上;在广州近年来破获的各类刑事犯罪中,有80%是外来暂住人口,这些人90%以上集中在各大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内[3]。在家庭方面,农民工家庭常表现出子女无教,父母无养,婚姻失和。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非常严重,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隐患。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已逐渐危害社会稳定和谐。究其原因,“教育缺失”是目前农民工成为城市化建设中“问题群体”的一个突出原因。尽管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壮大,但却没有一只相对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没有形成农民工素质得以提高的培训成长机制。如前文提到,大部分农民工是没有经过任何职业教育或培训直接进入到城市生活工作,这就极易造成他们公共意识缺乏,不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而对农民工基本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主要承担者。这就要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农民生产技能的同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三、推动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

实现的重要形式———免费教育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效应”与发展现状的矛盾冲突

在2004年时,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7,在2006年时达到0.496,而国际普遍将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显然我国在2004年时已超过这一警戒线。同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基尼系数超过0.6时,一国的贫富差距过大进而易导致社会动乱、政局动荡。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我国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世界银行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中国农村各项基础建设投资中,教育投资对减贫的作用位于第一,投资教育对中国减贫影响系数达到6.3,而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通讯和农业推广技术分别为4.02和3.36[4]。由此可见,发展教育能够将现在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农民增收,对缓解和解除农村贫困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现状、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农村产业结构特点,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性来看,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我国农民增收最根本、可持续的方法。然而自2001年来,农村化学校数从49.64万所下降到16.66万所,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教职工数从41.35万人下降到20.57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模也逐年缩小,从2001年培训8732.31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4793.18万人,不少地方农村职业教育出现发展缓慢甚至弱化的趋势[5]。

(二)矛盾冲突原因分析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超强的外部正效应是不可否认的,那是什么阻碍了其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费的不足。首先,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技能培训,这就决定其需要大量的实验设施,以及相应的设备维护及更新资金,这就决定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要比普通教育高。因此,职业教育的收费就要高于普通教育。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每年需要缴纳2000多元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再加上生活开销,每年上学至少要花费近4000元。一个农村家庭,在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61元,这笔上学开销对农村家庭来说很难承受,剔除个别富裕农村人口收入的拉动,大部分农村人口是达不到这样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此,高昂的学费迫使他们只能作出“教育放弃”的抉择。其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是数量不够,学历合格率偏低。二是具有专业技术的教师比重很低。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偏高,兼职教师很少,13所学校外聘教师只占3.9%;“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6]。师资的薄弱,办学条件的劣势使农村家庭更不愿意花高昂的学费接受职业教育。由此可见,经费不足已成为困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瓶颈。

第9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精神富裕 高校贫困生 扶助机制

[作者简介]汪青松(1975- ),男,河南信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精神富裕境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GGJS-147)、201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形势下精神富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CKS007)和2009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精神富裕视角的高校贫困生研究”(项目编号:2009-JKGHAG-07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63-02

一、精神富裕的内涵及其价值效用

作为社会中的正常之人,尽管意愿强弱和层次高低不同,但均具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在物质上的实现和满足,我们谓之物质富裕,而相应的精神上的充实和拥有,我们称之为精神富裕。精神富裕作为衡量人们精神生活的标尺,包含着人们对各种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准则等各种精神要素的选择和拥有。

1.精神富裕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和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与思想精神生活协同共进的高度统一,而关注人的精神富裕是现当代人的全面发展生发出的新课题。精神生活是一个属人的世界,人不仅以劳动实践与动物相区别,更以精神意识、文化审美、哲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的创立和发展把自己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追求并拥有富裕的精神是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应当从精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据与生活的意义所在。但凡热爱生活、胸怀天下之人,都会追求并展示出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素养。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裕,舍弃神圣的梦想、高尚的品德、华彩的情感等精神生活,其人生必定是苍白而无意义的。

2.精神富裕能够实现对主体的塑造和提升。高质量的精神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着主体需要的精神产品,也生产着能够享用这些精神产品的主体,即提高着主体的精神素质,而精神富裕的对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就体现在知、情、意三者的作用上:一是通过“知”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当主体对客体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会自然产生情感上的向往和意志上的追求;二是通过“情”使人们满怀激情地去从事实践、认识和审美等活动,推动主观精神世界的改造和优化;三是通过“意”把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等心理活动转化为内在持续性的心理品格,使人们对某一特定目标呈现出积极心理状态。坚强的意志,使人奋发进取,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

3.精神富裕能够满足主体构建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诉求。对幸福的追寻,对人的生命和世界的根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个人有了富裕的精神生活,有了为人生目标和理想而奋斗的高尚道德情操,即使物质生活条件差一些,也会体悟生活的意义。这种超越现实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和追求,是人在观念上超越物化欲望、摆脱逐利的结果,它所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寄托。精神富裕能在两个层面满足人们的相关诉求:一是提供人们成为社会成员角色所必备的精神需求,如爱情、友谊、自尊与被尊重、归属感等;二是提供个体自我实现与价值认同、对生命、生活、人生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如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等。

二、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及主要表现

对于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以往较多从物质层面给予关注和帮助,其实伴随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更应警惕。一般而言,精神贫困是指生活单调,精神萎靡、惰性化,思维视野狭窄,效率观念钝化,匮乏进取、开拓精神等,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精神贫困隐蔽性强且危害性很大,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表现为:

1.自主意识淡化,依赖性过强。自主意识是人具有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独立做主的思想与行为。自主意识强的人不仅能够理性地自我认知,清醒地掌控自己的言行,而且具备很高的自觉能动性。他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需求,而不会消极被动地听从于客观的差遣。当前,一些高校贫困生不愿通过自己奋斗去改变眼下困境,却寄希望于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外力帮扶。他们对政府资助政策中的“减”“助”和“贷”情有独钟,而对需主观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的“奖”和“勤”多敬而远之。有些人甚至滋生出“我是贫困生,凡事大家都理应让着我”的不良心理。贫穷并不可怕,但如果主动向贫穷低头,就降低了人的宝贵自主性,以致陷入精神贫困的泥沼而浑然不知或无法自拔。

2.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感恩体验。道德观念作为维持人与人友好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内在基本法则,也是检验人的德性和人性的重要标尺。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更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一些高校贫困生道德观念却出现弱化、感恩缺失倾向。他们或不满父母无法及时提供其足够的钱物而牢骚满腹、冷语相向,而不深入思考和体恤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或怨恨他人对自己的种种不友好,而很少思考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或多次承受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却很少能产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接受他人资助时,竟然忘记给资助者打电话、发信息,或者当面表达感谢,这些有意无意的冷漠让资助者颇感寒心。一个对道德价值缺乏应有的敏感和感悟力的人,实质上是一个麻木不仁之人,一个缺乏感恩情怀的人,不仅难以善待他人,也更难善待自己。

3.精神生活特性钝化,不良心理蔓延。精神生活特性是指个人享受精神资源后精神生活呈现出的特有性质,它可以用愉悦性、发展性和超越性来表示。愉悦性是人不可或缺但又是最低层次的功能特性,发展性因意味着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处于第二层次,超越性因具有一种终极性意义而居最高层次。调查发现,当前一些高校贫困生精神生活特性钝化表现之一,就是上述三个指标比重依次递减,部分贫困生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贡献等发展性和超越性等较高特性上明显偏低。另一表现则是一些高校贫困生的自闭自卑、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妒忌虚荣、孤独抑郁、猜忌多疑、精神分裂等不良心理的滋生和蔓延。这些不仅侵蚀和折磨着贫困生的精神健康,而且这种不良心理铸就的无形壁垒会阻隔外部新鲜价值、思想观念的有效进入,进而消解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三、精神富裕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扶助机制建构

使高校贫困生规避精神贫困,逐步实现精神富裕的理想预期,需要实施多领域的配套辅助机制。而这个机制至少应涵盖教育机制、激发机制和供给机制。

1.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在内的教育机制。精神富裕是需要教育和灌输的。从个人精神富裕形成的外在因素而言,教育机制是首要的渠道之一。因为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素养、内在生成坚定的价值、理想和信念,是以人们对这些精神要素的了解和认可为前提和基础的。精神富裕的教育机制是指依据精神富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主体,对高校贫困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其正确看待自己的物质贫困,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变颓废消极为乐观向上,接受这种精神内涵和规范,并将其转化成个人的信念和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精神面貌。其中,家庭作为最基础、最直接的精神生活教育所在,要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基本日常规范、道德礼仪、感恩意识、健全品格和良好心态教育。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有计划地系统培养高校贫困生开放创新、奋发进取、志存高远、自强自立等积极精神要素。社会作为广阔的平台,要以弘扬正气、营造良好氛围来教育濡化高校贫困生,让其知晓:物质贫乏不可怕,精神贫困才可怕;使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教育是紧密联系、彼此延伸、互相促进的,当三者追求一致的教育目标时,就能形成稳定的精神富裕倍增效应。

2.建构外在激励与内在自觉相协调的激发机制。矛盾原理告诉我们,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外部矛盾通过内部矛盾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动力,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作用。在高校贫困生精神富裕生成问题上,我们应让高校贫困生有一种内在的主体觉醒、觉悟和冲动。激发机制主要是阐发高校贫困生对精神富裕需求的刚性、精神生活的人本性、精神富裕的重要价值性,唤醒高校贫困生被蒙蔽的对精神富裕的渴求,调动、激发、强化其对精神富裕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以及实现精神富裕的主动自觉性,并在这种激励中不断提高自身精神富裕的层次和境界。当前的外在激励尤其要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精神去鼓舞高校贫困生,如在不幸、贫穷与孤苦中顽强坚持的“中国男孩”洪战辉,如2008年以来的诸多“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群体。他们有梦想并勇于克服各种人生磨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爱国奉献、科研创新、自主创业、志愿公益等方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顽强毅力,有突出的自强事迹或个人成就,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时代楷模。高校贫困大学生应自觉以其为榜样,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创新进取的优秀栋梁之才。

3.建构多方位多层次的供给机制。供给机制侧重向高校贫困生提供充足而健康的精神资源,使得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正常精神生活需求得以及时、有效满足,避免出现不应有的精神短缺、或者非健康精神资源的趁虚而入导致的精神富裕的异化。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切入:一是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将其融入何贯穿到高校精神文明的全过程,为高校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柱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二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大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伦理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论身边事、身边人学身边事等宣传和互动活动,强化高校贫困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意识;四是大力开展以“自信、成才”为主题高校贫困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培养高校贫困生自信、乐观、共享、奉献的精神特质;五是提供健全有效的心理保健治疗资源。学校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队伍,教会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尝试自我减压,学会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六是以物质富裕实现精神富裕。不断健全和完善“奖、助、勤、减、补”等多方位的经济资助体系,不断拓宽社会求助渠道,倡导全社会关心爱护贫困大学生,还要加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甘剑锋.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评价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