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仍停留在初级水平,公开程度、信息完整性、及时性、用户友好性都较弱。北京市作为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较为先进的城市,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与改进空间。本文选取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作为参照,在中美城市空气信息公开对比中发现,在信息完整性、及时性和用户友好性方面,北京市与加州存在一定差距。以此提出建议:在中国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空气信息公开中,可通过提高污染物监测点的信息全面性、拓展信息的系统性、提高信息公开的用户友好性、建立公众反馈机制及参与平台等四方面提高我国城市空气信息公开程度、建立起一套更为有效、科学的城市空气信息公开机制。
论文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中美对比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气质量极其信息公开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北京是目前中国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做得最好的城市,但其距离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美国加州,其专门设置了一个“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用于于空气质量相关的信息、政策以及作为与公众的交流平台,对我国的信息公开提供极高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因此,本文基于对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信息公开平台的研究,选取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比较城市,在两个城市空气质量公开平台的对比中,总结加州空气质量公开的先进性,发现我国城市信息公开的不足,以此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平台提出改进建议与意见。
二、北京与加州现状对比及问题分析
目前北京市与加州信息公开存在很大差距,北京信息公开平台主要为两个网站: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而加州建立了一个“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air resources board)网站,涵盖了极其全面的信息。通过对比发现,两个城市的信息公开平台主要有以下三大差距: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用户友好性。本文就这三个方面展开详细对比分析。
(一)完整性
北京与加州在完整性上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污染物的报告、监测点的设置、数据的完整性及时间跨度上。
1、污染物的报告
中国目前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仅公开三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而对于入肺颗粒物(PM2.5)的报告处于试验阶段。在“空气质量日报”中仅公布每个监测点对应的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级别与空气质量状况。监测的污染物种类少、污染物有关内容少。
相比北京市,加州空气质量共公开了包括:碳黑,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烟雾系数,氢化硫,光散射,甲烷,二氧化氮,一氧化氮,非甲烷烃化物(nonmethane hydrocarbons),臭氧,PM2.5,PM10,二氧化硫,总烃化物等在内的共26项污染物。且其中对于最近关注较多的PM2.5设置了专门的一个对加州监测PM2.5项目的介绍。
2、监测点的公开
目前在全北京市,在几大区域仅设有27个监测点:东城东四、东城天坛、西城官园、西城万寿西宫、朝阳奥体中心、朝阳农展馆、海淀万柳、海淀北部新区、海淀北京植物园、丰台花园、丰台云岗、石景山古城、亦庄开发区、门头沟龙泉镇、房山良乡、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昌平定陵、昌平镇、大兴黄村镇、大兴榆伐、平谷镇、怀柔镇、密云镇、密云水库、延庆镇、延庆八达岭。平均每个区仅有两个监测点。且除了列举监测点外,无其他任何对监测点的描述。
而加州共有监测点433个,每个县约有8个,对监测点设立了特别的信息门户,被称作“有质量保证的空气监测点信息门户”,其中对433个监测点依照不同依据进行了三种分类,以便于查询:(basin)、县(country)、区域(district)。同时还专门设置了“州及当地空气监测网络计划”(state and local air monitoring network plan),对监测点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关于监测点信息的周密性、完整性都远优于北京市。
3、数据的完整性
北京空气质量公布的数据仅日报反映了表格式的信息,但这些仅对NO2、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试验中的PM2.5这四种污染物检测信息中常常有数据缺失,例如,4月20日海淀万柳监测点就出现了24小时的二氧化氮检测数据缺失,且并未对缺失进行说明。而所新增公布的PM2.5所公布数值为浓度值,没有对浓度进行相应说明,也没有监测地点差异,其检测地点称为“监测中心综合观察实验室”。
而加州公开的信息中,虽然数据也有缺失。但关于每个县的检测设备不同,且会对数据缺失进行一定情况说明。
4、时间的完整性
北京空气日报仅报告了当日24小时的数据,若需查询,只能进行不同日期的“空气质量日报”查询;相比而言,加州空气质量报告的时间跨度广、时间层次多、与时间相应的数据类型广:其可选择报告当日每小时的空气状况,或播报最近7天每天空气质量状况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还可跟踪最大值所出现的日期及时间点。
(二)及时性
加州公布所有有检测点的信息都会在一天之内公布,常规空气污染物如SO2、NO2、可吸入颗粒的公布达到了1小时内。而北京目前空气质量的日报更新较为及时,这是需要肯定的。对NO2、SO2、PM10的报告大约在1小时内,而关于PM2.5的报告大约在1小时30分内。但月报目前只更新至2011年12月,现已经2012年4月结束。其他公开信息几乎没有更新,而加州在其他对应信息的提供如相关PM2.5的知识、空气质量新标准修改等相关联信息内容上更新非常及时。
(三)用户友好性
1、信息的可理解性
北京空气质量公开网站有一个地图,用形象方式反映北京几大区域的空气质量由好到差的状况,但其示意图的颜色和实际地图对不上号,对公众的理解产生混淆。而另一方面,其报告的浓度或空气污染指数无法让公众理解,缺乏一个对数值转化成现实理解情况的标杆。
而在加州方面,用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获得不同类型的图表,且对于每一个图,都有现实监测数据与达标值或限值的对比线,可以直接让民众了解特定时间段内污染物超标或达标的情况。
2、辅助的宣传教育手段
北京空气质量的公开仅仅是公开一些指标数据,而加州的网站还将宣传教育手段直接渗透到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去。例如,在对每日观测点的空气质量预测数据中,页面在显眼的位置设置了“减少污染小贴士”(tips to reduce pollution),内容清晰明了。
3、信息反馈与交流
北京市空气质量检测的网站上仅有一项公众参与反馈的方式:设置了一个网上调查,仅有一个问题:“您认为网站上哪些内容还需充实和完善?”答案三选一:信息公开、网上服务、公众开放。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信息反馈与互动渠道。
而加州有详细的环境监测网络指南(air monitoring web manual),该指南中附有所有有关污染物监测的表格、工具使用的下载,且明确表达了对公众的参与与监督的鼓励。不仅如此,加州空气质量公开网站还设置了人性化的“常见问题简答”(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涵盖了公众对于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的各种疑惑及解答,极好地搭建起政府和公众两方干系人直接交流的平台。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城市,虽然在我国信息公开中处于先进水平,反映在主要污染物报告相对全面、信息公布相对及时,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仍有极大的改进空间。参考加州经验,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环境信息公开提出以下建议:
(一)污染物与监测点的公布应更加全面、有意义
在目前北京每区平均只有两个监测点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增设一些更有代表性的监测点,比如主要的居民区、某个工业企业旁、公路边,这些监测点一方面可以反映公众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活动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也提示了从事这些生产生活活动的公众应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
而在监测点更合理的基础上,每个监测点所检测的污染物也应该有所拓展、有所侧重。例如,公路边的监测点,不仅应该检测北京现有的NO2、SO2、PM10,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对NO(X)以及PM2.5的检测,同时对这些污染物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让民众可以有针对性地把握空气质量的整体状况和细节状况。
(二)拓展信息的系统性
在公布污染物及监测点的基础上,应引入与城市空气质量相关的其他系统信息。可以参照加州,在指标公布的同时,有充分的链接信息能够让公众明白每个指标的含义,同时建立指标与病理的联系,特别是易感人群在怎样的空气质量情况下会出现哪些状况。进一步可以引入环保小贴士,正如加州空气质量网站的设计,将宣传教育手段与信息公开直接相结合起来。
(三)提高信息公开的用户友好性
信息公开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让公众获得清晰信息的同时,对信息进行理解并予以反馈。建立一个用户友好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平台,日报信息必不可少,但同时还必须有用户自主查询信息的机制。加州建立了用户了解空气质量信息的最基础门户,其查询内容简单清晰,不仅仅使用表格,还有地区示意图及折线图的形式为用户清晰阐释了各个地区的污染情况。北京可以从此角度出发,在信息的同时考虑系统和信息给公众带来的阅读感受,这对信息公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空气质量; 自然资源; 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120-04
党的十提出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开展审计试点。试点的重要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为开展空气质量审计提供了依据。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深受大气污染困扰,尽管环保部门、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治理,但公众对治理的效果心存疑虑。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了解空气质量情况主要通过主观感受、媒体报道、环保部门的相关数据。与这些了解信息的途径相比,审计监督具有客观、中立、公正的特点,引入政府审计进行监督,对于消除公众疑虑,促进空气治理措施的落实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政府审计的本质是履行对公众的受托责任,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审计机关基本未进行过该领域的专门审计,导致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符合实际的审计规范体系。因此借鉴美、英等一些审计机关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审计,是比较可行的一个思路。
一、美、英等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情况
(一)美国的空气质量审计
美国的《空气清洁法案(The Clean Air Act)》为空气质量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审计团队由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构成,保证了审计项目小组的专业胜任能力。除此以外,美国能源部建立的数据库包括了与能源消耗有关的各项统计数据以及审计情况,为空气质量审计的开展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空气质量一直是美国审计署关注的主题之一,其官方网站上了8份关于该主题的审计报告,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美国审计署早在1979年就对空气质量予以关注,并了相应的审计报告。关于空气质量审计的内容,美国审计署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关注环保部门一些规定、空气质量标准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例如环保署对砖、瓷砖等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了新的标准,新标准执行后,对大气污染物的控制、监测、检验、记录、报告都会带来新的成本,审计署检查环保部门该项新标准时是否对成本―效益等各方面影响进行了充分评估。二是对一些环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估。例如,在减少柴油机空气污染方面政府对一些项目进行了资助,审计署发现由于减少柴油污染排放涉及公路交通、航运、空运等多个管理部门,而这些项目之间缺乏合作,导致这些项目存在碎片化或者重复资助的现象,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由于这些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绩效计量方法,无法有效地衡量资助的资金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三是对环保部门没有注意到但可能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事项进行评估。例如,对于火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环保部门主要是对其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气体排放规定了标准,但是审计署发现一些火电厂为了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将火电厂的烟囱建得过高。由于空气质量审计涉及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因此审计署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例如审计报告完成后请环保部门复查,邀请空气质量研究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过程,并在报告中详细记录被审计单位对报告结论的回应。对审计署的有些审计结论,被审计单位提出了异议,审计署对异议部分进行了二次回应。另外,在报告中使用图、表的形式使得一些问题的表述更加直观、形象。例如,空气质量标准对于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审计报告中使用点线图的形式,使得报告阅读者很直观地看到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要求排放得越来越少。
(二)英国空气质量审计情况
由于受工业发展的影响,英国是较早对空气质量予以关注的国家。1956年颁布了有关空气质量控制的基本法《清洁空气法案》,并相继出台了多部与空气质量治理有关的法案。英国的空气质量审计主要受欧盟生态管理计划及审计(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的影响。该计划重点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排放、政府绿色采购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1 ]。该计划实施以来取得很好的效果,欧盟的年能源消耗量呈现下降趋势。
2009年英国审计署了《改进空气质量――政策发展》的审计报告。该报告主要对英国空气治理发展政策进行了评述与展望。报告在对近年来英国空气污染治理效果、现有政策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未来政策制定的发展路向。报告内容首先就空气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以及治理空气污染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了评估。然后对英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对比,具体指出英国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如果英国的空气质量未达到欧盟的标准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最后对英国政府制定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取得的效果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指出现有政策、措施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交通发展计划和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制定,导致这两个计划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现有的空气污染治理责任按行政区划来划分,一些跨地区的空气污染协作不够。同时对现有空气治理的一些方案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对欧盟其他成员国例如德国、法国、荷兰等好的做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香港地区开展的空气质量审计情况
香港地区在1987年了《空气污染管制条例》,对空气质量予以关注。香港审计署在2012年就环境保护署在空气质量监测及汇报方面的事项进行了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环保部门的管理下,香港的空气质量各项指标未全部达标;二是对环保部门的空气污染指数汇报系统进行审计,发现公众无法便捷地查阅重要的信息,例如在环保署的网站没有公布空气质量达标程度的信息;三是对环保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指出环保部门在有关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可以改善的地方。在审计建议部分列示得十分详细,对于审计发现的每一项问题,都提出了五至六条建议。例如:针对空气质量的管理问题,提出环保部门制定计划时应列出空气质量指标达标的时间目标和进度指标,并将进度定期进行公开;将香港地区的空气质量标准和美国、英国、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环保部门应定期修订空气质量相关标准;当空气污染超过标准时,应向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和具体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实时汇报、公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四)美、英等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启示
从上述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情况来看,该领域审计主要以绩效审计为主。美国在开展空气质量审计方面历史悠久,形成了常态化、持续性的状况。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备的能源消耗数据库、复合型人才的审计团队、多年的经验积累为空气质量审计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英国、中国香港地区开展的空气质量审计相对比较单一。英国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主要受欧盟对大气污染排放要求的影响,因此审计内容主要从政策建议层面展开;香港地区则主要是对环保署在空气质量改进方面进行的评价,关注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
综合来看,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空气质量政策、标准制定得是否合理,评价环保政策时是否经过了充分论证,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是否定得过低等等,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以文献查阅和比较法为主;二是对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专项空气污染减排项目进行,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访谈、专家咨询法;三是对环保部门取得的绩效进行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差异分析法,分析环保部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空气改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完成进度是多少等。
二、我国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内容框架
我国在1987年了有关空气质量的基础性法律《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进行了修订,对各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新标准。2013年,国务院了《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随后各地方政府也纷纷了相应的空气治理行动方案。政府出台了多项财政补贴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表2列示了中央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央十分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2014年与2013年相比,空气治理专项资金大幅增长。然而,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雾霾仍然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产能过剩、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去产能行动迟缓,还有一些地方在公布空气治理效果时,避重就轻,选择性地信息。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改善空气质量,效果怎样?对此,公众有强烈的问责需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引入审计监督十分必要。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等环境审计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效益性和合规性以及资源审计的目标、内容、审计程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展开[ 2 ]。在实践方面,与大气污染治理有关的审计开展了三次,分别是2009年第6号、2011年第11号和2013年第16号审计公告,这三个审计项目主要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内容一是关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二是关注节能工程项目是否按期完工并发挥作用,污水、污泥、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是否有所减少;三是关注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政策是否得到了落实。
借鉴美、英等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应将空气质量纳入审计范畴,进行单独反映。审计内容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关注大气污染物节能减排项目是否落实,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二是对空气质量政策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关注空气质量数据公开的客观性、及时性。审计方式可以以专项审计的形式开展,也可以在开展其他审计项目时对影响空气质量的方面单独反映,予以关注。例如:在对国有企业审计过程中,除了关注财务收支审计以外,还可以评价检查国有企业是否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节能减排政策的规定,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在对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过程中,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违反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批准新建高污染能耗项目,任期内空气质量有无大幅度下滑情况。具体可从表3所示的方面展开审计。
三、Z市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Z市为例,结合Z市近年来为改进空气质量采取的各项措施,提出对Z市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设想以及具体思路。Z市是我国北方中部某省会城市,近年来空气质量不断下滑,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应对,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北方有较多城市与Z市的情况相似,因此选择Z市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Z市政府比较重视,计划未来5年内投资462亿元专项资金进行治理。市政府了《“蓝天”工程白皮书(2013―2015)》,制定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8)》,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采取了超排放的黄标车在市区内限行,全市燃煤锅炉改天然气,加强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治理等多项措施。
Z市开展空气质量审计工作重点应从462亿元治理资金的使用入手,评价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专项资金是否都落实到位、资金使用进度是否符合计划,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改造项目是否按期完成、工程项目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政策评价部分可以考察政府部门对于治理空气污染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是否清楚地列明了绩效指标,每一个时间结点的完成率、完成目标是多少,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与责任是否挂钩,责任是否层层分解细化。以该市的《蓝天工程白皮书(2013―2015)》为例,该白皮书列出了为改进空气质量3年内要采取的各项措施,相当于空气质量改进计划书。然而计划中的内容常常冠以定性的指标,例如“大力发展,有效控制”,其中定量的绩效指标比较少,一些关键绩效指标例如全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全年大气中度、重度污染天气预期达到多少等信息缺乏,导致这些措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难以进行评价。
其次可以评价空气治理各项措施执行情况。例如空气污染治理措施中指出如果达到重度污染天气,工地应停工。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实地考察法,调查达到重度污染时工地是否停工,如果没有停工原因是什么,谁将承担责任,现有的处罚措施是否适当,有没有效果。
最后可以对空气质量信息、空气质量数据进行评价。例如达到重度污染天气是否对公众及时预警,是否及时向公众传递可以采取的措施;空气污染治理工作进度如何,尤其是一些关键时间结点;预期目标是否完成,信息是否向公众及时进行公开等。
四、结论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原因,较早地意识到工业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此在空气质量审计方面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借鉴他们的空气审计实践经验,总结其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我国开展该领域的审计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可进一步形成体系,对空气质量审计开展的法律依据、制度体系、审计方法、报告等内容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加湿器大集合,全国海选开始啦!
想选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加湿器,首先得了解加湿器的种类及其功能特点。
市面上常见的加湿器有哪几种?现在就让它们排排站,接受Hers大检阅!
A 超声波加湿器
通过超声波高频震荡,将水雾化为超微粒子,并且伴生丰富的负氧离子,从而达到均匀加湿、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但超声波加湿器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使用纯净水或凉开水。
B 纯净型加湿器
可以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有效解决“白粉”问题,所以不受水质的限制。此外,这种加湿器通过水幕“洗涤”空气,加湿的同时还能过滤病菌、粉尘、颗粒物等。
C 电加热式加湿器
顾名思义,它是将水加热至100℃产生蒸汽从而达到加湿目的,一般与中央空调配套使用,但是,容易结水垢而产生干烧问题,存在安全隐患,正在逐渐退出市场。
D 浸入式电极加湿器
与电加热式加湿器有几分相似,也是通过水沸腾产生蒸汽进行加湿,但它是借水中离子进行导电,无水时便不会产生电流,不会有干烧的现象。但是电极加湿的水不可以是纯水,纯水没有导电离子就无法加湿,所以一般使用的是自来水,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等易结垢,因此这种加湿器需要经常清洁。
E 冷雾加湿器
利用风扇把水汽“吹”到空气里从而实现加湿。它的特点是自动调节加湿量,即空气相对湿度低的时候加湿量大,空气相对湿度高时加湿量小。
F 氧吧加湿器
这种加湿器能够释放纯净物质——臭氧,在雾化水的同时对水质进行杀菌消毒,臭氧伴随着水雾传播到空气里,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随着技术的改进,加温功能的增加更是锦上添花,从而释放出干净、湿润又温暖的空气。
秋冬护肤,美容专家教你用加湿器
秋风乍起,气候一下子变得非常干燥,最先感到不适的恐怕就是皮肤了。
加湿器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皮肤的不适感?
Q针对不同地区,这个时期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肌肤不适感,各自有什么保湿补水重点?
A:沿海和南方地区,虽然秋冬要比春夏干燥,但相对湿度高,对皮肤的影响不大。北方的气候一到秋冬格外干燥,空气中的湿度水平低对皮肤特别是敏感性、干性皮肤是一种伤害。所以除了涂抹锁水的保湿霜以外,还应该增加环境湿度,比如说使用加湿器,但加湿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皮肤的,而是在改善环境的相对湿度的过程中,调节皮肤的水分散失水平。而且,使用加湿器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有好处的。
Q环境保湿对于肌肤补水保湿有着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A:身处湿度比较高的环境,我们的皮肤水分会较少蒸发散失甚至没有散失。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湿热地区,大多数人不需要涂抹保湿霜皮肤也不会感觉到干燥,但当环境的湿度较低,人体皮肤就很容易散失水分变得干燥脆弱易敏感。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当红的保湿锁水成分,都必须在一定相对湿度条件下才能够正常发挥其锁水保湿的功效。所以,地处干燥地区或者进入干燥季节时,适当地增加环境湿度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连连看,
加湿器选择全攻略
加湿器种类繁多,全国各地的气候也各不相同,选择加湿器,当然要对产品功能与气候特点、个人需求综合考量,得到最优配置。Hers以5个典型城市为例,为你示范如何选到一款“万里挑一”的加湿器。
北京
所属地区:华北
空气质量:重度污染
秋冬相对湿度:35%~60%
加湿关键词:加湿+净化
建议选择:超声波加湿器 纯净型加湿器 氧吧加湿器
选择理由:北京的秋季虽短,但常伴以大风降温,突如其来的季节变化,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干燥,常常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敏感、紧绷。另外,严重的细颗粒物污染长期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因此,为北京人选择加湿器,除了要具备相当的加湿效率,同时也要兼具净化空气以及释放负氧离子的功能,以使空气变得湿润又清新。
上海
秀外慧中的加湿能手
所属地区:华东
空气质量:中度污染
秋冬相对湿度:65%~75%
加湿关键词:加温+净化
建议选择:纯净型加湿器 浸入式电极加湿器 氧吧加湿器
选择理由:上海秋冬最让人不适的并不是干燥,而是阴冷,由于为了给室内增温,就会长时间开着空调,导致环境湿度降低,所以加湿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氧吧加湿器在雾化水的同时,还能释放臭氧,有效杀灭水源和空气中的细菌,加温功能更是应对阴冷天气的法宝,对于上海这样人口密集、有一定程度污染的大城市是非常适合的选择。
武汉
所属地区:华中
空气质量:良
秋冬相对湿度:60%~75%
加湿关键词:加湿+加温
建议选择:纯净型加湿器 氧吧加湿器
选择理由:与上海同处长江流域的武汉,自然也需要“暖气”的“滋润”,所以可以采纳上海的选择。另一方面,此地的空气污染指数较低,空气净化功能的需求也相对较低,反而是作为老工业城市,水的硬度较之多数南方城市稍高,可以考虑兼备加热功能且不易产生水垢的加湿器。
济南
所属地区:华东
空气质量:重度污染
秋冬相对湿度:40%~60%
加湿关键词:加湿+净化
建议选择:超声波加湿器 纯净型加湿器 氧吧加湿器
选择理由:济南是典型的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干冷,好在有暖气可以对付寒冷,那么干燥就要交给加湿器来应对了。此外,济南在空气污染排行榜上的排名相当靠前。纯净型加湿器和氧吧加湿器强大的空气净化功能在这里就能够大显身手了。另外,超声波加湿器加湿均匀,还能产生负氧离子,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西安
所属地区:西北
空气质量:轻度污染
秋冬相对湿度:55%~75%
加湿关键词:加湿+净化
建议选择: 超声波加湿器 纯净型加湿器 冷雾加湿器 氧吧加湿器
选择理由:西安地处内陆,冬季有暖气,空气湿度介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空气污染近几年稍有改善,但也不可忽视。因此,西安对于加湿器在加热方面要求不高,需要对抗的主要问题还是干燥和空气污染,所以,超声波加湿器、纯净型加湿器、冷雾加湿器、氧吧加湿器都是不错的选择。
Tips
经常清洗,慎用“添加剂”
加湿器要勤于换水、清洁,否则内壁滋生的真菌或细菌会随着细小的水滴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另外,也不宜向加湿器中添加香水或精油,它们同样会对呼吸道和肺部造成刺激,令易过敏人群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全家人都爱的机型
超声波加湿器和纯净型加湿器,加湿能力强,安全系数高,是全家人都爱的类型。对于抵抗能力弱的老人和儿童,纯净型加湿器的除菌功能可以预防冬季流感;而兼具医疗雾化、冷敷浴面、清洗首饰等功能的超声波加湿器,毫无疑问最受爱美女性的青睐。
关键词:空气质量管理;问卷调查;满意度评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520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城市能源资源基础数据库与中国城市能源资源效率评估年度报告”(12XNL005)
作者简介:宋国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肖翠翠,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估研究都是利用仪器监测空气污染物的数据\\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量有限,因此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能不足。从公共政策管理的角度来看,公众对社会政策的偏好(民意)会显著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而现有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过程缺乏公众对政策“自下而上”的回应,评估结果也不能直接、有效地与管理行动关联起来。约翰・C托马斯认为公众调查方法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重要方法之一,1990年代,瑞典首次将顾客满意度(Consumer Satisfaction Index,缩写为CSI)作为一种评估方法应用到管理科学的领域(P33-36)。
宋国君等人提出了环境保护满意度的概念,并选择本溪作为案例城市进行调查,问卷涉及空气、水、噪声、生活垃圾、固废和生态6个方面,为公众满意度研究提出了新思路,此后将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引入到“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领域,提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满意度的概念,分别在抚顺和牡丹江2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和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果总体一致,可靠性较好。本文在原有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上,对问卷设计、数据处理方法等做了改进和完善,并在抚顺市开展了新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满意度调查在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将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调查作为公众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的一种回应性手段,将政策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原则(P322),从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控制、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调查居民的认知和感受,并与基于监测数据的评价结合,将居民可感知的空气质量评估结果与科学监测评估结果进行相互印证,填补了空气质量管理中公众回应性信息的缺失。
一、现有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监测点的数量有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量基本上是按照功能区进行设置的,监测点位的有限导致其功能和空间代表性可能不足,评价结果比较单一。根据美国联邦行政法典(40CFR,part58)对监测网络的要求,监测网络要足以覆盖不同地形、不同气象条件、不同排放状况的各种区域。加州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网络之一,有超过250个监测点位用于评价空气质量,监测范围覆盖了全部排放浓度最高的区域和敏感人群区域。其次,空气质量监测点没有和人口暴露的程度结合起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AQG)(P9-19)\和美国联邦环保署(EPA)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参见EPA of U.S.Healthbased Ambient Air Standards,2007。\均强调了人口暴露的指标,要求监测点要设在空气质量差、人口暴露程度较高的区域,并且对各项污染物达标的统计要求作了详细规定。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参见《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分为4 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评价,其监测数据来自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点中的评价点位。在大型固定污染源附近以及城市主干道路等暴露人群比例较高的区位,通常没有设置相应的空气质量评价点。第三,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已采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这为城市空气质量日评估创作了条件,但连续监测运行、维护等的费用较高参见阜康市环保局文件《关于申请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经费的请示》(2009)。。
(二)已有空气质量管理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差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过程包括空气质量管理、污染源排放控制管理及政府信息公开三个方面,但是现有污染源排放控制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差,空气质量信息和政府管理信息之间也没有进行有效关联。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中,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监测布点,污染监控点是为监测地区主要污染源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而设置的,主要用于收集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总量数据。而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主要依据空气质量评价点的监测数据,评估结果主要是由不同空气质量评价点监测数据的平均值得到的,通常用日均值和年均值表达。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污染监控点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够,污染监控点的监测值通常远高于空气质量评估结果中的数值,空气质量评价不能客观地反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整体污染水平,还可能导致空气质量的评价结果与公众的直观感受出现差异。此外,现有空气质量评价缺少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和污染趋势评价,政府虽然公布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等指标,但是对政府管理行动及其他信息的公开程度还非常欠缺,空气质量评估与政府的管理行动之间缺乏系统性的关联。
(三)空气质量管理评估缺乏公众回应性手段,没有考虑公众直观感受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由多个人组合成的集合体(P149-152)。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在政策制定主体系统中,对信息掌握最不均衡、最不全面的也是公众(P2-5)。公众参与和回应是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公众的回应性标准是衡量一项公共政策是否合适的重要标准(P226-234),因此在政策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应融入有效的公民参与,但目前在我国空气质量管理中还没有合适的手段来体现公众对政策的回应性。城市空气质量评估只考虑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设、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等指标,没有考虑到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直观感受,加上空气质量信息、污染源信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信息公开不充分,导致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信息了解不足,只能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污染状况信息被动了解空气质量信息。一方面公众不能将自身感知的周围污染源排放等信息直接反馈给政府管理部门,缺乏公众对政府管理的回应,不利于实施公众监督;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估只考虑了总体评估结果,缺失了污染源排放信息和政府管理行动信息,公众无法判断空气质量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可能由于数据质量的问题进一步导致公众的直观感受与空气质量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
(四)缺乏自下而上的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绩效的评估
空气质量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空气污染问题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P23)。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作为委托人,政府作为人,公众和第三方有权利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进行评估,有效的绩效考评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制定决策,客户的满意度是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P18-54),并且公众参与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的帕累托优化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P45-47)。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要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控制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地方政府是当地空气质量的主要管理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是,地方政府在权衡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时,往往存在监管失衡,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缺乏有效的核查手段,对地方政府管理绩效仅仅通过“环保目标责任制”、“城考”等行政手段进行考核,从而使地方环境监管“失灵”。目前实施的“城考”制度中虽然涉及公众参与性指标,用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指标来反映公众参与的程度,但是问卷设计和内容较为简单,问卷处理也只有满意率指标。空气质量绩效评估总体上仍缺乏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导致空气质量管理和政策的部分失效。
二、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设计
在以顾客为导向的评估模式中,公共政策为顾客提供物品和服务,顾客表明对服务供应的态度会导致服务交付的改进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P33-36)。顾客通过参与评估,使得评估更容易为政策制定者或服务提供者所使用,并使他们清楚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和不满,从而最终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基于满意度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估方法正是借鉴了公共政策科学中的顾客导向评估模式,在这种评估中,顾客对应的是空气质量的影响人群,政策对应的是空气质量相关的管理政策,影响人群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评估可以很好反映空气质量管理的效果,与现有的基于监测数据的评估相比具有较好的管理意义,并且弥补了数据评估的不足。
(一)满意度评估方法的定位
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中,将环境政策目标分解为最终目标、环节目标和行动目标。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影响人群的健康和人类福利,环节目标是使空气质量达标,行动目标则是污染源排放控制达标及政府管理有效等具体措施。因此,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要考虑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状况、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三个层面的目标。
图1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目标分析
居民是政府管理城市空气质量效果的直接“测量者”\。因此,基于问卷的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的直接目标是关注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满意程度,最终目标是促进空气质量达标和人群健康。满意度评估方法的定位是将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调查与基于科学的监测数据的空气质量绩效评估结合起来,使满意度评估成为对监测数据评估的检验和补充,使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紧紧围绕着环境保护和人群健康的目标(如图1所示)。
(二)满意度评估方法的评估对象
满意度调查的对象是空气质量受影响人群,主要目的是调查空气质量状况及改善效果、公众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的满意程度。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空气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政府管理层面增加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部分,即调查问卷包括三个模块:空气质量状况评估、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评估、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状况评估。
1空气质量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市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的满意程度、近几年来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市民对空气能见度水平的满意程度、空气中是否有刺激性气味、空气质量的季节性差异等指标。
2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针对不同类型污染源的排放控制状况,包括工业大烟囱污染、市政燃煤锅炉污染、城区燃煤小炉灶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工厂露天料厂扬尘污染、建筑施工工地扬尘、地面扬尘、道路、公共场所垃圾、机动车尾气污染等。
3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频次、信息公开程度的满意程度、居民希望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空气质量方面的信息、市民对环境违法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对空气质量保护规划的关注程度等等。
关键词:
徐州市;PM2.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6401
PM2.5即细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
2012年4月2日,CCTV12公布了北京市PM2.5的来源及其所占比重,其六大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扬尘、秸秆、喷涂、煤炭及周边地区影响。徐州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其重工业发达,工业及居民用煤多,城市机动车辆较多,再加之其现在不断的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道路及建筑施工的扬尘较多,徐州每到五六月份,周边农村会焚烧大量麦秸,加上内陆城市空气扩散条件较差等,徐州的环境空气质量不太理想,因此,大家对其PM2.5的现状及其对居民健康影响极为关注。
2011年1月1日环保部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才首次对PM2.5测定进行了规范,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终于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江苏省率先在主要地区建立了PM2.5的试运行监测网点,公布的是全省17个已配备PM2.5等监测仪器国控子站的监测结果。这17个监测点中,南京、苏州各3个,其他每个省辖市1个,这些测点属于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公布的内容包括新标准规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的1小时浓度以及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等7个指标,数据每隔1小时更新一次。我们通过省环保厅网站对徐州黄河新村监测点数据进行查询。图1、图2为我们随机抽取的6月13日早晨6:00到8:00,省环保厅网站公布的徐州PM2.5连续数据。
由此可见,徐州市PM2.5远远超过了标准值,其空气环境质量现状不容乐观。
在客流高峰期搭乘地铁,除了拥挤外,不少人还会出现胸口闷、嗓子痒甚至咳嗽等不适症状。这说明,有些地铁里的空气真的不怎么样。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地铁不断新建和扩建。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现有17条运营线路、270座运营车站、456千米运营里程、日载客峰值达1105.52万人次。按照规划,到2020年时,北京地铁的运营总里程将超过1000千米。地铁带给我们的便捷不言而喻,但长时间待在地铁中,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有专家警告说,地铁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
地铁里也有雾霾
2015年8月,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对北京多条地铁车厢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地铁车厢内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当室外PM2.5浓度均值维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时,北京地铁6号线车厢内的PM2.5浓度值依然高达214微克/立方米。
不仅是地铁车厢内空气状况不佳,地铁地下站台的空气质量也同样糟糕。
早在2011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等专家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地铁地下车站的空气污染程度超过地上车站,二氧化碳作为判断车站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浓度最高时超标两倍。
发表于2009年的《上海地铁站台环境质量分析》一文则显示,上海地铁站台的PM1.0、PM2.5与PM10在测试时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234微克/立方米、293微克/立方米和372微克/立方米,颗粒物浓度超标比较严重。其中以人民广场站最为严重,其PM10的平均浓度达到了825微克/立方米,是地铁设计规范的3.3倍,更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5倍。
其实,对于地铁里的空气质量问题,国内外都有专家学者进行过调查研究。
2014年5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一项有关空气质量的调查研究。这项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英国的室内外各种环境中,地铁里的空气最脏。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随身携带空气检测仪,在一天时间里,随时监测自己所到之处的空气质量。监测发现,地铁中的空气质量最差,PM2.5浓度达到64微克/立方米。其次为在路上开车,数值是33微克/立方米。再往下依次为:步行去商场和操场,数值为31微克/立方米;高峰期在路上骑自行车的数值是26微克/立方米;在隧道中开车的数值为21微克/立方米;在厨房中做饭是19微克/立方米。相对来说,花园和无油烟的家里空气质量最好,PM2.5数值均不超过1微克/立方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为保证人体健康,每立方米的空气中,PM2.5数值不应超过10微克;欧洲标准略低,为不超过25微克/立方米。
对比上面两组数据,人们不难发现,“地铁中空气的PM2.5浓度最高值已达到欧洲标准的近3倍,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学教授弗兰克・凯利说。
在他看来,PM2.5目前被认为是危害健康的最大杀手,即便是健康人群,长时间处在污染环境中,也会使身体出现各种慢性病变。
污染空气可致命
尽管来自专业机构和民间的检测数据都显示地铁内的空气状况不太理想,令人担忧,但一些专家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速度快,乘客乘坐时间相对较短,乘客每次乘车在站厅、站台逗留时间十分有限;此外,目前地铁系统有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运作,维持着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新鲜空气量,这也随时改变着地铁内部的空气状况,改善地铁车厢及站台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恐慌”。
然而,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如果地铁列车车厢中的PM2.5浓度长时间高于10微克/立方米,尤其是在人员拥挤且处于封闭的列车车厢内,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前不久,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健提交了一份“关于改善轨道交通列车车厢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
身为一名医生的李健认为,上海地铁对列车车厢空调管道定期清洗消毒的时间间隔较长,据调查,原列车车厢空调管道清洗消毒时间为两年一次,自2014年起改为每5年清洗消毒一次,这与公共场所空调设备清洗消毒的标准相差甚远,也非常容易造成空调管道滋生细菌,污染环境,危害乘客身体健康。他说,虽然为保证列车空调的洁净和作业正常,上海地铁列车会定期对空调滤网进行清洗和更换,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虽然地铁内部有经过统一的清洗和消毒处理,包括对地面、座位和扶手等的清洗,可是这样的消毒频次是远远不够的:地铁运行时,扶手、拉手、座位上的细菌等微生物时刻被来来往往的乘客交换着,仅仅是在车库里面的消毒不足以阻止微生物的传播。
哈恩・卡尔森教授曾在瑞典《科学日报》上称,地铁系统中的空气成分与地面上的差别很大,地铁空气中含有多种有害微粒,它们能够破坏人体的DNA结构,可透入包括肺、脑、肝、肾等在内的主要人体器官,比汽车尾气对乘客健康造成的伤害还要大。这些有害微粒并非长期存在于地铁中,通常状况下,春天有害微粒浓度最高,冬天则最低。
经过对斯德哥尔摩地铁空气的研究,哈恩・卡尔森教授发现,由于长期乘坐地铁吸入大量碳、沥青、铁和其他小颗粒污染物质,导致瑞典每年有5000多人过早死亡。
哈恩・卡尔森教授经过研究得出论断,在地铁的空气中含有一种铁微粒对身体DNA破坏最大,当这些铁微粒进入人体器官后,就会在人体细胞中形成一种自由基,它不仅会危害人体的遗传机制,而且还会增强人体罹患癌症的概率。一些有害物质微粒还会诱发各类炎症。
谁弄脏了地铁空气?
那么,地铁空气中的这些有害颗粒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哈恩・卡尔森教授研究发现,它们主要是由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及车轮摩擦产生的。
对此,伦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本・巴勒特博士也持同样观点:“地铁的污染颗粒物可能主要来自车轮与轨道摩擦时产生的灰尘颗粒物。”
相比于地铁外来说,地铁内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铁车站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只能通过车站出入口和有限的隧道风井来进行。早晚乘车高峰期间,地铁车站和车厢内的人口密度增大,甚至出现拥挤时,地铁的通风效果会变得更差,甚至让人无法忍受。在这种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人们一举一动间,每分钟可产生500万个细小颗粒,如掉落的皮屑、打喷嚏的飞沫、衣服上的纤维、鞋底的扬尘等,它们随时都可能被人们吸入体内。
此外,地铁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也持类似看法,地下、密闭、人员密度大,是造成包括地铁在内的许多地下场所空气污浊的重要原因。人们在呼吸时会呼出二氧化碳,产生部分细微颗粒物;人身上难免会携带一些尘埃,在相互摩擦拥挤时,会导致二次扬尘……这些因素加上地下通风不良,最终导致地铁内的PM2.5浓度升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研究发现,真菌污染也是引起各类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微生物均易附着于颗粒物表面,长期悬浮于空气中。如果地铁内相对湿度高于70%、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真菌可存活较长时间,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有专家总结认为,地铁车厢内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4个方面:
――地铁车辆为保证车体气密性及车内装饰和节能的要求,在车厢内使用了大量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这些材料会直接向车厢内释放出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内的多种化学污染物。
――地铁车辆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
――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地铁车厢内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地铁车站系统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污染物和其他因素产生的污染物会通过地铁车辆空调的新风口和地铁车辆门的频繁开闭进入地铁车厢内。
通过以上4种途径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醛类、苯系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空气微生物、二氧化碳(CO2)、可吸入性微粒(IP)等。
安全健康坐地铁
既然地铁的空气质量需要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那么,地铁内的空气质量能够得到改善吗?PM2.5的数值能降下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对北京多条地铁车厢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监测的同时,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也派出工作人员到同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巴黎、柏林、马德里和布鲁塞尔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布鲁塞尔和柏林的地铁内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城市。伦敦地铁内的空气质量虽然比北京好些,但远差于其他几个欧洲城市。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其管状结构的地铁行驶通道内空间狭小,一些线路设备老旧、通风较差。
在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看来,北京的地铁系统相对较新,理应应用更良好的通风设计以达到更佳的通风效果。北京地铁6号线的PM2.5浓度值比室外背景值高出6倍以上,应当引起地铁运营者的警惕。抛开乘客人数多这一重要因素,运营者仍然可以在其他很多方面做出改进,例如及时更换空调滤网、降低隧道扬尘影响、保证通风设备良好运转等。
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是改善地铁空气的有效措施。吸烟的烟气、建筑材料挥发的甲醛等都是常见污染源。因此,地铁禁烟,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有利于保证地铁站内的空气质量。另外,通风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地铁中的空气质量,地铁建设中应合理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比如,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较高的区域;送风口应尽量接近顾客,并且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积聚等。
“有关部门应重视地铁环境,比如定期更换地铁空调滤芯、滤网;实时监测并告知公众地铁里的PM2.5数值;卫生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等。”一位专家说。
事实上,地铁公司已经在为此进行着努力。
负责上海轨道运营的申通公司表示,为净化车厢空气,申通公司每月更换一次列车空调滤网,并定期对空调出风口格栅及风道口进行清洗。在列车架修、大修中会再次对列车风道进行全面清洗,清洗完成后再请第三方检验机构对空调出风口的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致病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如若发现超标情况,申通公司会再清洗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直至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达标。另外,申通公司为提升乘车环境和站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现已完成了对全路网所有隧道的清洗工作,从源头上进一步改善地铁空气质量。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污染;氮氧化物;治理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66-01
德阳市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快速,2015年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 36.1万辆,较“十一五”末增加了17.1万辆。有关资料显示,汽车保有量的急剧上升,在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尾气污染也日益突出,我国许多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已成为环境空气中NOx的主要来源。从我市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来看,城市空气污染有从单纯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转变的趋势。因此研究我市城市机动车尾气中NOx排放问题,对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动车尾气中NOx排放特征
1.1 不同车速的NOx排放
选择机动车在不同速度下,匀速行驶时的测试尾气中NOx排放浓度。从测试结果可看出,尾气中NOx排放浓度随着机动车行驶速度的增加呈稳定增加趋势。机动车行驶速度在60km/h以上时NOx排放浓度是行驶速度40km/h以下时NOx排放浓度的3倍。
1.2 不同车况的NOx排放
行驶里程越少、使用年限越短的的车NOx排放浓度越低。“十二五”期间德阳市淘汰黄标车及老旧汽车1.6万余辆,因此,在城市民用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市的机动车NOx排放总量却持续下降。
2 NOx的危害
NOx刺激人的呼吸道引起喘息,诱发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吸入高浓NOx将导致中枢神经痉挛等症。同时NOx也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部分,光化学烟雾滞留在大气中时间长,使人呼吸困难,使农作物生长受到侵害。日本东京 、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影响交通和危害生态环境。
3 控制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
公共交通系统,扩大其覆盖面和运输能力,发展大公交系统,建设运输效率高的公交系统,使城市的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强化交通流量大的道路和重点交通路口的管理,推行机动车差别行驶权,合理限制行驶时间和行驶路线,从而减少人为的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使环境空气质量得到大力改善。
3.2 保证旧老汽车和黄标车的淘汰成效
据了解,1辆“黄标车”的污染排放量分别相当于5辆国Ⅰ排放标准、7辆国Ⅱ排放标准、14辆国Ⅲ排放标准、28辆国Ⅳ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所排放的污染。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德阳“黄标车”保有量为22443辆。德阳市加大大型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的淘汰力度,到2015年,基本淘汰2005年底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为了保证旧老汽车和黄标车的淘汰成效,需继续采用经济补偿等激励措施,长期鼓励提前报废运营老旧汽车及“黄标车”。
3.3 合理的限速
机动车尾气中NOx排放特征表明,机动车在高速行驶时NOx排放量会随之大幅增加,因此,在我市城市内在不造成交通堵塞的前提下,适当的限速,可有效减少NOx排放量 。
参考文献
[1] 徐涛,新疆机动车尾气中NOx排放特征分析及治理途径探讨[J],新疆环境保护,2007,29(2):48-50
【关键词】大气污染 区域联防联控 问题 建议
一、区域联防联控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GDP不断上升,国民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这种以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雾霾”、“PM2.5”、“光学化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随着近年来工业结构的变化,促使污染问题也发生转变,城市间污染物相互影响并逐渐污染加重,通过大气运动等方式,有毒的污染物质传播被到其他地方,在大区域内循环,导致严重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1]。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障碍,给大气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二、区域联防联控的概念和内涵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指以解决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大气环境功能区域为单元,让区内的省市之间从区域整体的需要出发,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统筹安排,互相监督,互相协调,最终达到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共享治理成果与塑造区域整体优势的目的。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体机制,指关于区域联防联控主体范围的确定以及主体进入、退出等涉及联防联控主体问题的原则和制度体系的总称;第二,目标机制,指是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必须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并保证目标的有效性;第三,运行机制,指为了保证合作既定目标的实现,所建立的包括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所需要的要素、合作规则以及具体运行组织、规则和程序的体系;第四,制度保障机制,即为了保障城市合作的稳定、顺利进行,在其他一切具体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明确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国外区域联防联控的实践经验
(一)美国联防联控的具体措施与经验。
1970年美国国会成立了环保署不久,又在全美建立了10家区域办公室,负责管理10个大的地理区域,些区域与普遍接受的地理和社会经济区域一致,也按各州的州界划分。美国的经验主要体现在:1、政府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进行区域联防联控措施实施过程的管理。2、各区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指定区域内防治措施,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加强技术的投入和注重在环境治理方面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欧盟联防联控的具体措施与经验。
自1973年以来,欧盟共制定了六个行动规划,内容包括了一系列在规划期内的任务,其实质上是成员国对环境政策目标达成的共识,需要进一步制定实施规划所需要的措施,即以制定指令为主要方式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欧盟通过制定法令,以一种强制限制式管理方法,来达到区域联防联控环境改善的目的。
四、我国目前区域联防联控措施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于联防联控的基础研究不足,缺乏有力、高效的科学技术指导,治理工作对于高技术的需求很大。虽然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时间还是很短。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开始较晚,研究结果不突出。区域污染的检测、传输和影响评估报告平台尚未完全构建。使得我国区域环境联防联控的基础不牢固,难以支撑高节奏的区域治理工作。
第二,区域联防联控大多被“形式化了”, 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支持,虽然有相关政策做支撑,但是对于该政策的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国家环保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指明了方向,配以相应的技术指南。但是仅仅是从宏观指导以及规划的基础上,还是停留在理论与思想方面。没有具体的行动与实践,过于形式化。
第三,相应的基础设施不足,配套软、硬件准备不足。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评价系统尚未启动;区域污染排放底数不清,导致区域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时带有浓重的 “各自为政”的特点,缺乏从区域角度整体的考量,无法实现科学化、目标化和定量化的区域联防联控管理目标。
五、完善中国联防联控体系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中国在实施联防联控中的缺点与不足,结合国外联防联控的成功案例,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就完善联防联控措施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联防联控环境监管体制。
这种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能够有效的改善环保部门“孤军奋战”和“有心无力”的尴尬位置。由中央到地方、由上级到下级,这样层层监督和制约,这样就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联防联控监督体系。
(二)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环保部门的监督、执法权力。
就目前来说,环保部门的权限较小,难以针对众多的环境问题给予恰当、有力的惩处,如果我国能够在法律上完善环保部门的权限,保证其执法、监督的绝对性,这样就能在对污染问题的惩罚上取得很好的成果。有利于区域内各环保部门执法的统一性,减少环保工作的漏洞。
(三)设置专门的行政机构,对联防联控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
欧美及我国奥运会等成功经验表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已成为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措施。通过制度的变革和高科技的运用,是推进区域复合型大区污染防控和管理的必经之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发展时期,积极抓住这一机遇,倡导区域之间的协作,不仅仅是解决环境问题,即使对于经济发展,教育等其他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从谋生计到谋生态的转变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生态文明、不是美丽中国;同样,强大富裕但环境污染,也不是生态文明、不是美丽中国。对此,宋维明的观点十分明确。
他说,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但是牺牲环境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使蓝天白云和一方清水在一些地区成为一种奢求,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观念也在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谋生计”到“谋生态”转变。
面对民众“看到蓝天白云,呼吸新鲜空气”的诉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空气质量的改善,加快环境整治步伐,2012年2月19日,国家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增加了细颗粒物即PM2.5的监测指标,逐步试点到2016年全面实施。2012年12月5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在内的重点城市,将严格限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中的高污染项目。今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的十项措施。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奋斗”,彻底改善空气质量的决心。
宋维明指出,空气污染的治理,赋予了林业新的使命和机遇。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空气污染的历程,单纯以控制排放、牺牲经济发展来实现目标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治本之策,必须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来达到绿色控制、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系统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应用生物措施治污治本的不二选择。
森林在改善空气质量中
有作用
宋维明告诉记者,空气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风险。在污浊空气的众多组成部分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的影响要大于其他任何污染物,是包括悬浮在空气中的有机和无机物的固体和液体复杂混合物。通过这些颗粒的气动直径加以界定,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气动直径小于2.5 Pm的可吸入颗粒物,即通常所说的PM2.5。今年2月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正式将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
据宋维明介绍,如何有效降低空气中细颗粒物的含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课题。经过多年来对森林功能和生态环保方面的研究发现,森林除了具有改善小气候、降低温度、减缓热岛效应、消除噪音、应对气候变化等大家熟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的独特功能。
宋维明将森林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功能,归纳为作用。
一是减尘作用。研究证明植被覆盖率和绿地百分比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森林可以通过覆盖地表减少细颗粒物的来源,从而起到减尘作用。
二是滞尘作用。森林植物表面可吸附并捕获细颗粒物。叶表面绒毛、沟槽、叶脉、小室、条状突起等结构能够促进颗粒物的沉积吸附,从而起到停滞尘埃的作用。
三是阻尘作用。森林林带可改变风场结构,阻拦细颗粒物。据测算,城市繁忙交通要道两侧配置林带宽度应不少于5m,可产生阻拦尘埃的作用。
四是吸尘作用。森林植物表面的气孔可以吸收和转移细颗粒物,起到吸尘作用。
五是降尘作用。干沉降实验证明,森林屏障可降低风速,促进细颗粒物沉降,起到降尘作用,并且森林的降尘量大于荒地和草地。
六是杀菌作用。森林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附着于细颗粒物上或游离的病菌和微生物,减少其危害。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七是吸收有害气体作用。大气污染物中的氨和硫都是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自然状态下,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氨、硫大部分来自大气沉降。植物通过其叶片上的气孔和枝条上的皮孔,将大气污染物吸收体内,在体内通过氧化还原过程产生无毒物质,或通过根系排出体外,或积累储藏于某一器官内,通过这一过程即可实现对大气的净化。
八是吸附重金属作用。乔木根部周围,单位面积土壤重金属含量一般是其他灌木、草地等参照样本地的几倍到几十倍,这说明乔木叶片吸附了含有重金属微粒的粉尘,随雨水冲落于根部,造成了根部周围重金属含量的升高。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森林植物对大气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如:桑树、黄金树、榆树、旱柳、梓树对铅吸收量较高,而青杨、桑树、旱柳、榆树、梓树、刺槐吸镉量则较高。
宋维明说,由此可见,森林能够从源头降低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森林在治理空气污染过程中起到的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更加重视林业建设、强化科研支撑,营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良好氛围。
北林大在保障公众健康
方面的实践
宋维明说,作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高学府,北京林业大学站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的高度,注重以强化学科建设带动拔尖人才培养,以人才质量提升带动科研服务创新,以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服务行业和地方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库”和“智囊”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夯实林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实力,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学校逐步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在保持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等学科领先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传统优势学科新的内涵,发展新兴的学科领域,相继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以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为支撑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和以具有生态与林业鲜明特色环境科学学科为支撑的环境学院。新兴学科有力地支持了传统林学学科组成的相关专业,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校的林学和风景园林学排名全国第一,彰显了办学实力。
二是紧跟国家和行业部门的重大需求,为决策咨询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学校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和行业提供科技咨询和政策建议的责任,积极参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北京7.21特大暴雨的灾后生态环境恢复等工作。学校承担了“首都平原百万亩造林科技支撑工程”课题,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学校又牵头承担了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研究项目——“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强化林业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输送大批高水平人才。学校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办学六十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以13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10万余名高级人才,他们大多活跃在林业和环保行业,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学校紧跟时代需求,在林业、生物学等学科创新开展“梁希实验班”、“理科教学基地”等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学校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四是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新的办学模式,推动现代林业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学校积极实践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有序开发,着力打破政府部门、研究院所、行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壁垒,围绕林业及相关产业开展深度的合作。合作单位包括国家林业局、环保部、水利部和辽宁、贵州、内蒙古、河南、湖北、福建、广西等省市的林业厅局;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中国环科院、国际竹藤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东方园林等知名企业。2011年,学校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发起成立了“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形成了资源的优势互补。一系列合作的深入开展,为现代林业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林业高校在改善空气
质量中的作用
在宋维明看来,治理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是关系到全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大事。林业高校应该紧跟时代需求,依托科教优势,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去,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林业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宋维明认为,要强化政策引导,高度重视林业科学研究。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在涵养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林业行业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政府部门在林业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要站在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上思考林业建设的模式,逐步改变传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前瞻的、长效的林业科研的发展思路,引领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投入到林业的基础研究中来,探索森林与污染物作用的机理,考虑生态需求,甄选出适合的造林树种和最佳造林模式,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上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宋维明指出,要合理采用城市森林技术,增强应对空气污染的能力。我们要从尊重自然和生物规律出发,继续做好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在技术层面,要多营造乔木林。乔木相对其他绿色植物在抗污染、净化空气方面有更突出的优势。绿化设计上,要在兼顾景观效果的同时,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花草与水景合理搭配,营造近自然的森林环境。
宋维明指出,要切实加强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影响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的指标就是绿量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不断增加有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是应对包括细颗粒物在内的大气和环境污染的必然措施。同时,要加强森林保护工作,在森林经营上,强化抚育管理,保持城市森林的健康和活性,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人口聚集区的绿化,建设森林城市,增加身边的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