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工的主要特点范文

生物化工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工的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生物化工的主要特点范文

“十五”期间,北京化工大学以第一单位(个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获省部级奖励36项。申报发明专利280项,授权101项。被SCI收录论文1050篇,被EI收录论文706篇,被ISTP收录论文187篇。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2004年学校被SCI收录论文244篇,居全国高校第35位,比2000年前进了50位,2005年SCI收录论文413篇;特别是在SCI被引次数由2000年的18篇次、名列63名,上升到了2004年的288篇次、名列全国高校第36名。这对于一个只有800多名专任教师队伍的学校来说是殊为不易的。

以基础、应用基础为先导 构建知识、技术创新的平台

近年来,插入化学这一概念已逐渐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并成为研究热点,十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2004年达到2029篇。以长江学者段雪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完善和丰富超分子插层组装理论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近5年以来,共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7项(已公开5项,并有2项进入国家阶段),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9项,针对结构与技术创新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基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及产业化的科技成果,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5项,形成了稳定的、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研究方向。

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

作为一家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学校针对行业中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研究、攻关,并将成果及时在企业中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在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丁基橡胶生产技术“于2002年8月用于工业生产中,生产结果表明,该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关键技术的攻克为企业创造了5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成套技术及装置”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结束了我国关键的大型搅拌槽/反应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与国内外技术相比,具有适应性强、单台设备生产能力高、操作弹性大、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殊物料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高粘度、易自聚、含固体颗粒物料等270多套装置中。2003年对应用该技术的10家企业近三年的情况作了调查,他们开具的证明表明,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13亿元,节省蒸汽一百多万吨,减少化学污染物料排放约4万多吨。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案例说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企业不同,学校开发的这类技术不求自身独占,而总是力求让更多企业使用,以充分发挥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扶植、培育新的生长点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近几年,学校生物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领域项目明显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发展,农业工程有关的研究工作开始显现成效。在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发酵平台技术和脂肪酶催化,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在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领域,开发了从青霉素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先后获得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小试已于2004年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在分离工程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开发了中药连续多级逆流多级萃取设备及工艺,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靠现代化工技术 改造和建立新型化工产业

现代化工技术主要特点是“绿色化,资源高效、集约化,进而改善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并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利用现代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化工基地,建立新型化工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超重力技术,在长江学者陈建峰教授的带领下,在较宽领域中进行了大量有关超重力高新技术的研究。学校首创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技术,成功合成出纳米碳酸钙、纳米阻燃剂、纳米电子化学品、纳米白碳黑、复合纳米材料等产品,并成功实现纳米碳酸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超重力法油田注水脱氧的商业运行;协助美国Dow Chemical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力反应分离装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项超重力反应与分离示范技术已出口美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中心在超重力反应与分离、制备纳米材料技术以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200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10项)。

积极开展科研组织的创新

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基地、团队建设基础上,学校组建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这四个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首先改变了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申报为导向和目标的习惯做法,其所涉及研究领域大多数尚未完整体现于现有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中,而是紧密结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学科制度通过规范有效地推动了学科新知识的增长,但同时形成了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甚至冲突,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力。其次,打破现行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的壁垒,包括绩效考核体系、利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人为阻滞因素。第三,通过人事聘任制度的深化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中个体责任意识,大力扶植各层次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集成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点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通过努力,学校近年新增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全球性资源匮乏和行业资源消耗高,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矛盾。学校以“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瞄准化工与资源的学科交叉点――化工资源有效利用,积极组织协调,按照以化工手段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学校化工、材料和化学3个一级学科布局紧凑、专业方向完整的优势,通过化学、化工及材料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以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为特色方向,“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纳入建设计划。

第2篇:生物化工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能力训练模式;三级递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2-04

自2006年以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职业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通用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推行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 研究背景

2004年,我校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回访,并同时开展了市场调查工作。经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汉字录入速度不快,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不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事务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我校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项目组,开始启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针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探索,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通过社会调研,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座谈、问卷、信函、网络等调查形式,广泛调研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确立了为专业教学服务,为职业岗位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教学目标。

2)面向实际应用,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组提出了构建“实用够用,满足职业基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素质”的课程建设方案,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多个通用教学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为教学和学生训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范本。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案例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案例,按“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实操制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实施项目达标,考核综合能力

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文本录入、数据分析、排版打印、PPT演示、网络展示等多个任务,考核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系统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与黄冈市远东公司、市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合作,学生直接完成合作单位项目,合作单位技术能手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

6)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实施

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升教师职教教学能力,定期轮流下企业锻炼,不断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后续的毕业生回访和市场调研发现,随着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逐步在提升,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在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毕业生打字速度不太令人满意,使用办公软件的灵活性不强,使用计算机处理专业事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能力训练模式,建立有实效的能力培养方案。提出了将能力训练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构建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工作情景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研究理论基础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转变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转变为合并成一体,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式转变为工学结合,开放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能力。

职业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按照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的阶段。职业人在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职业环境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反复大量的生产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职业经验,才能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升华。

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办公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主要特点的工作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辅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实训等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和拓展训练,使其“熟能生巧”,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训练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全过程的技能训练。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熟能生巧的认知理论,将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成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个层次,形成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

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时师生同步开展的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边讲边练,学生边听边做,以教师操作引导为主,学生同步模仿操作为辅,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做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境而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一阶段是对同步训练的巩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完成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个能力训练过程设计成三条线,技能训练任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重复而又递进的能力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自己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实践

1)比较研究:通过对平行班级进行空白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检验能力训练效果。

项目组分别从生物化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2009级学生中各选取了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实验,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比较,认证合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2)生产性实训研究:合理设计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监督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通过真实的办公事务实践环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认真参加生产实践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办公软件使用技巧较多。这部分学生多数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技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3)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三级训练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合理设计每一项基本应用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实用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时效性。

项目组分别选取了2009级交通学院物流专业、机电学院制冷专业和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专业等三个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项目组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通过技能认证的比例较高。(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5 教学效果

1)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自从在教学中运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0年,我校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竞赛、全国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大陆地区“极品飞手”计算机录入大赛等赛事共获得一等奖34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53项。与之前相比较,无论是获奖层次,还是获奖质量,都有了跨跃式的进步。

2)出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案例教材

根据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训练一体化案例教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按工作过程来组织每一个教学案例,以在微机实训室开展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来编写教材,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课程打包教学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借鉴相关院校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从2009级学生开始,我校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所任课班级学生技能考核达标的比例来核定。为了保证公平性,实施教考分离,学生成绩考核借助于第三方的办公软件考核系统来完成。间接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带动了相关课程建设

本研究提出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着“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教学原则,重构了课程内容,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于2010年建设成校级网络课程,开发出版了一体化的项目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参加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自实施“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以来,学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

[2] 万德年.计算机基础“6+1”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

[3] 万德年.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