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第1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3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019-03

甲状腺癌主要组织病理学类型包括状癌(PTC)、滤泡状癌(FTC)、髓样癌(MTC)以及未分化癌(ATC)。前两者统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共占甲状腺癌的90%以上,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女性发病率较高。近20年来,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约1/10万上升到(3~4)/10万。DTC确切的致病因素尚不清楚,幼年时过量射线照射是目前唯一确定的致癌机制[1-2]。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使人们对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指导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DTC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BRAF基因

BRAF基因最早是在人类尤文肉瘤中发现的高度表达变异的癌基因,在极少数的胃肠癌、肺癌、卵巢癌以及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中都有表达[3]。BRAF又名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该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为RAF基因家族成员之一,是RET和RAS的下游信号分子。目前认为,BRAF基因突变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基因变异之一,约49%的PTC和25%的ATC会出现该基因的表达[4]。其发生机制为BRAF基因错义突变的15外显子碱基,致使翻译蛋白质600位密码子将对应的缬氨酸 (V600E)替代为谷氨酸,可活化蛋白激酶,并进一步激活ERK激酶,向MAPK信号通路下游传递细胞有丝分裂信号,致使甲状腺细胞肿瘤形成并向恶性转化[5]。

BRAF基因突变是近年来甲状腺癌基因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也是目前针对DTC发生机制研究最多的突变类型之一。最近研究显示导致激酶激活突变的因素有多种,包括点突变框内插入或框内缺失、放射线暴露等,尽管其发生率较低。由于BRAF基因突变在DTC中发生率较高,而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检测不到,因此该突变可以作为特异性较强的DTC诊断指标。该突变与低分化的甲状腺癌及ATC的变异性也有较强关联性,在高细胞及经典亚型的PTC中更为常见。还有研究显示该突变的存在似乎与肿瘤的侵袭性特征有关,此突变可使肿瘤更易去分化,因为此突变可见于间变性转化,如甲状腺包膜外侵犯、远处转移和肿瘤复发,而这类因素往往代表着较高的肿瘤相关死亡率。一些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腺体外浸润、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均与BRAF突变呈正相关[6]。有研究对PTC患者随访显示高达80%~85%的复发PTC伴有BRAF突变,这证明对于PTC复发,BRAF突变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以BRAF以及其下游激酶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已成为目前DTC治疗研究的又一热点。近年来研究显示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能抑制BRAF突变基因型的甲状腺肿瘤细胞和甲癌肿瘤模型的增殖和生长,但目前国内尚未见该药用于甲状腺癌治疗的报道[7]。

2 RET/PTC重排基因

RET基因于1985年首次发现于小鼠转化的NIH3T3细胞中,因其同样具有与其他基因重排及活化的特征,故又称为RET原癌基因。RET原癌基因经重排后被称为RET/PTC癌基因,属于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家族。在这些RET/PTC重排中,RET基因的跨膜区和细胞外区丢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基因来源的5′末端,例如RET与H4融合形成RET/PTC1嵌合体,与RIalpha融合形成RET/PTC2嵌合体等。其产生的嵌合体使RET原癌基因编码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发生激活,通过下游信号的传导使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8]。目前研究指出,甲状腺的免疫功能通过RET/PTC1下调,可间接促进PTC的发生。提示癌基因、免疫、炎症及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甲状腺癌发病机制中RET/PTC基因重排有较重要的作用。

在PTC细胞中RET/PTC基因重排普遍存在,而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良性甲状腺病变中不表达或基本不表达[9],所以RET/PTC重排可以作为诊断PTC较特异的指标。但PTC中RET/PTC的表达率报道不一,所以其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除外PTC。此外,国外研究还发现放射性暴露史能引起RET/PTC基因重排并进一步促使甲状腺癌的发生。国外学者报道幼年时曾有放射线暴露史的PTC患者的RET/PTC重排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此经历的PTC患者[10]。还有作者对在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中受过量射线照射所致的状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也发现上述特点。

对于有无RET/PTC重排及与PTC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目前临床认为存在RET/PTC重排的PTC患者的TNM分期更晚,也更易表现出甲状腺被膜外侵犯,也更易复发。但由于采集病例数较少以及所采用的免疫方法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阳性率相差也比较大,为2.5%~53.5%。还有证据显示是否存在RET/PTC重排与甲状腺状癌的不同生物学行为特点有关,有RET/PTC2重排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往往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去分化能力[11]。国外Zafon等[12]报道 RET/PTC表达阳性的甲状腺状癌患者更易发生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舒尼替尼(sunitinib)为近年研制的一种多靶点受体拮抗剂,可以明显抑制RET/PTC酪氨酸激酶[13]。在另一项研究中,舒尼替尼可抑制具有RET/PTC1重组的PTC增殖和生长,但目前国内亦尚未用于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

3 RAS原癌基因

RAS是一种原癌基因,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细胞中,为人类多种肿瘤最常见的基因异常。RAS基因包括K-RAS、H-RAS和N-RAS 3种类型,这三种基因内结构分别很大,但都编码一种结构相似的G蛋白质,分子量为21 kD,故统称为P21-RAS[14]。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提示,RAS基因是存在于细胞膜上一种鸟嘌呤核苷酸的结合蛋白,为多种酪氨酸激酶受体的感受器,并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起调解作用。该基因一般有两种存在方式,即与GDP结合时的失活状态以及与GTP结合时的活化状态。突变的RAS蛋白降低了自身内源性鸟苷酸三磷酸酶(GTP)的活性,其结果是致使GTP与RAS蛋白的持续结合并具有了促使细胞生长的作用,致使RAS处于一种持续激活的状态中。由于酪氨酸激酶受体等多种信号传导通道的传感器都受该基因编码联系,并可激活多个不同信号传导通道,其结局会导致甲状腺组织细胞转化为恶性。

RAS突变常在特定肿瘤中出现,如RAS突变可见于95%的胰腺癌中。它也是DTC中检测到的最常见的突变之一。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RAS基因突变类型,如K-RAS突变与肺癌有关等。DTC中已经检测到多种RAS基因突变如N-RAS、K-RAS、H-RAS,但在MTC组织中几乎从未检测出该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主要存在于滤泡型PTC及滤泡性腺瘤中,但FTC少见[15-16],该基因突变还对滤泡性腺瘤能否进一步发展为腺癌或者未分化癌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为RAS阳性的腺瘤积极手术切除提供依据。大约10%的FTC可见RAS基因的点突变,并且似乎仅与滤泡亚型FTC有关。RAS点突变型FTC往往伴有滤泡变异型组织学的特性,表现为肿瘤外侵、肿瘤的失分化和出现转移,这在存在骨转移的病例中表现尤为明显[17]。而在低分化DTC组织中往往RAS突变检出率较高,表明该突变会导致DTC更强的侵袭能力。

RAS突变是在DTC中比较多见的事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RAS突变和这些肿瘤的预后及临床特征密切相关,作为一种DTC的诊断学标志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RAS抑制剂洛伐他汀已被证实在RAS突变的的甲状腺肿瘤的体内具有抗肿瘤效果[18],为RAS突变表达的DTC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可能对限制肿瘤的播散有作用,这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多种免疫组化结果与DTC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有密切关系,而且,每种基因的作用均有所不同。甲状腺标本检测P21-RAS有助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而进行RET/PTC及BRAF检测,不但可以有助于诊断PTC,而且可更好地估计肿瘤的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特点,对于肿瘤的后续治疗方案(如分子靶向治疗等)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Nikiforov Y E.Molecular diagnostics of thyroid tumors[J].Arch Pathol Lab Med,2011,135(24):569-577.

[2] Hamatani K,Eguchi H,Ito R,et al. RET/PTC rearrangements preferentially occurred in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among atomic bomb survivors exposed to high radiation dose[J].Cancer Res,2008,68(17):7176-7182.

[3] Ikawa S,Fukui M,Ueyama Y,et al.B-raf,a new member of the raf family,is activated by DNA rearrangement[J].Mol Cell Biol,1988,8(6):2651-2654.

[4] Watanabe R,Hayashi Y,Sassa M,et al.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BRAF V600E in altered gene expression in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J].Endocr J,2009,56(3):407-414.

[5] Oler G,Camacho CP,Hojaij FC,et al.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identifies transcripts correlated with BRAF mutational statu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J].Clin Cancer Res,2008,14(15):4735-4742.

[6] Kebebew E,Weng J,Bauer J,et al.The 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BRAF mutation in thyroid cancer[J].Am Surg,2007,246(3):466-470.

[7] Lam ET, Ringel MD, Kloos RT,et al. PhaseⅡclinical trial of sorafenib in metastatic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J].J Clin Oncol,2010,28(14):2323-2330.

[8] KodamaY,Asai N,KawaiK,et al.The RET protooncogene:a molecular therapeutic target in thyroid cancer[J].Cancer Sci,2009,96(3):143-148.

[9] Nikiforova MN,Nikiforov YE. Molecular genetics of thyroid cancer: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J].Expert Rev Mol Diagn,2008,8(1):83-85.

[10] Hamatani K,Eguchi H,Ito R,et al. RET/PTC rearrangements preferentially occurred in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among atomic bomb survivors exposed to high radiation dose[J]. Cancer Res,2008,68(17):7176-7182.

[11] Nikiforov YE.RET/PTC rearrangement in thyroid tumors[J].Endocr Pathol,2012,13(1):3-16.

[12] Zafon C,Obiols G,Castellvl J,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T/PTC and p53 protein expression in sporadic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Histopathology,2007,50:225-231.

[13] Torino F,Paragliola RM,Barnabei A,et al.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a promising model for targeted therapy[J]. Curr Mol Med,2010,10(7):608-625.

[14] Missero C,Pirro MT,Di Lauro R.Multiple RAS downstream pathways mediate functional repression of the homeobox gene product TTF-I[J]. Mol Cell Biol,2000,20(8):2783-2793.

[15] Esapa CT,Johnson SJ,Kendall-Taylor P,et al. Prevalence of RAS mutations in thyroid neopiasia[J]. Clin Endocrinol(Oxf),1999,50(4):529-535.

[16] Suarez HG,du Villard JA,Severino M,et al. Presence of mutations in all three RAS genes in human thyroid tumors[J].Onco gene,1990,S(4):565-570.

[17] Garcia-Rostan G,Zhao H,Camp RL,et al. RAS mut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ggressive tumor phenotypes and poor prognosis in thyroid cancer[J]. J Clin Oncol,2003,21(17):3226-3235.

第2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物化学主要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的规律。生物化学为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是医学各有关专业的必修课。本次,本报主要推荐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镜岩教授主编的教材《生物化学》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6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材和教学的经验得失

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评《生物化学》(第三版)

王镜岩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的进展,正值腾飞时期,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里,今日正步近一重大的里程碑。本人在大学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已近半个世纪,1980年主编了《生物化学》教科书(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对学科发展,不得不在1989年,改写第二版,又过了10年,我又主持改写第三版。在这两次改写中,环顾几本国际上著名教科书,它们正不断更新换代,为了写进重大最新成就,又受篇幅限制,就尽量缩小或删除基本的入门内容,但仍都达千页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篇幅,我们写教科书的人,都有点步履艰难之感,何况对我国初习生物化学的学人,更难于适应。

1998年秋天,在国际书展中,我发现了这本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入手细读,感到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精要,速览”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它言简意赅,内容新,编排、写法利于记忆。它十分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简明扼要介绍了最新成就,经过精选,指出重点。对于想了解、记忆和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初学者,无疑是一本好书。书中内容深入扩展,相互参照,相得益彰,必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向科学出版社作了推荐。他们经过了解研究,作出了“速译、出版”的决定。我为青年学子们得到出版者的慧眼感到十分高兴。出自这样的心情,我担起了主译的责任,组织了几位能者,用较短时间共同译出,以飨读者。

当前,分子生物学正值热点中的热点,其中,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个巨大项目即将完成。为阐明生命活动的真谛,“后基因组”研究,即“蛋白质组”研究(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的整体研究)的时代即将到来,它将是21世纪整体细胞生物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此时刻,我们必须向前看,否则必将永远落后。

Instants Notes丛书总主编、英国利兹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院教授指出,当我们看到一年级新生辛辛苦苦地啃完大量用小字体印刷的生物化学课本时,我们就相信,肯定有一种更好的方式,那就是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其核心内容――《生物化学》(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因此应运而生。本书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一理念的正确性!

然而,我们的初次尝试并没有使各方面的内容都处理到位。例如,学生读者和教员告诉我们,基因表达部分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匮乏,还应有许多其他较小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在新版中涉及了所有这些内容。主要扩写了基因转录及其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的调控,以及RNA的加工和蛋白质合成。我们还根据反馈意见增加或重写了许多其他主题,包括酸和碱、pH、氨基酸的离子化、热力学、蛋白质的稳定性、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结构测定、流式细胞术、以及肽的合成。我们在编撰新版时,还重新考虑了每一幅插图,并作了必要的修改,以便使学生读者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我们还增加了许多新插图。所有这些工作必然导致本书篇幅的增加。然而,无论如何,不管是从正文看还是从插图看,我们都尽力设法使本书仅包括我们认为对理解本门课程来说是重要的那些内容。

因此,新版的特色就是保留了与前一版相同的特征――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该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在可怕的考试来临时也适于复习!非常希望修订版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生物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定价:55.00元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评《生物化学》

王曦

相信王镜岩的《生物化学》一书对生物专业的同学来说已经不存在是否值得推荐的问题了,因为这是很多院校考研的指定教材。

以前上课的时候没认真听过生化学,而且我是想考动物学,对生化不感兴趣,所以学起来特别痛苦。在考研的那段时候每天都在复习,简直是痛不欲生,1300多页的书让我不知从何入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尽管我学起来很困难,但这的确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

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仍按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教材中有些概念有待商榷,如酶的竞争性抑制、不可逆抑制的定义,多酶体系与多酶复合体的定义。另外,它的覆盖知识点全面,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有一定深度,便于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每章都附有提要和习题,但是缺少相关解答。

本书在同类教材中是比较好的一本,能较详细介绍各方面的知识,较系统完善,总体上对于所有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生物化学》(第二版),王镜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定价:56.00元(上)62.00元(下)

推荐教材

《生物化学》(第6版)

由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6版)一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主编会议的精神,本版教材要能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进展与我国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教材在第5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版教材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

本书作者吴梧桐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由罗纪盛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一书是根据教育部1980年6月在武汉召开的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制订的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10多年在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广大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本书是一本适用面广,实用性强,内容简明扼要,概念严密准确,科学性强,文字精练,层次清楚的教科书。为适应学科发展,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1996年12月在上海召开本书的修订小组编委会,确定了修订原则和各章修订细则。

第3版主要进行了以下修订工作:

1.蛋白质一章增加了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功能分类等内容,充实了氨基酸化学反应和生理活性肽等内容;

2.重新编写了核酸一章,增加了核酸变性复性的影响因素、分子杂交、各类RNA的结构和功能、核酸序列测定等内容。改写了核苷酸、DNA构象类型、超螺旋结构等内容;

3.充实了糖类、脂类和生物膜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内容;

4.酶学一章补充了核酶、抗体酶、酶工程,底物过渡态等新概念;

5.物质代谢部分增写了“代谢总论”一节,与“生物氧化”合为一章,在糖代谢之前增加了代谢研究方法、各条代谢途径的调控、个别氨基酸分解和合成代谢概况、苹果酸穿梭、柠檬酸穿梭等内容;

6.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部分增加了真核生物DNA、RNA、蛋白质生物合成、PCR原理、第二套密码系统、多肽链折叠的辅助蛋白(分子伴侣)等内容,改写了RNA剪接、反转录作用、核糖体结构等内容;

7.代谢调控部分增加了色氨酸操纵子、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

第3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121-03

Application experienc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Biochemistry course

QING Xian-chun1 QING Xiao-xing2

1.Department of Biochemisty,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24,China; 2.Institut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Giessen Germany,Germany 35392,Germany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 leading subject in research of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 as science of studying the essence of metabolism reaction of organism itself,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urse of medicine.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obtaining a good teaching effect in tak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CM,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pharmacy and nursing undergraduate biochemistry 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methods of different made of good teaching effect applying th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Biochemistry;Teaching method;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effect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学科,也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领头学科[1],也是某些领域研究的基础学科。本学科因其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论性强,而被学生认为是“三难”(难理解、难记忆、难掌握)学科,因此,如何于一个学期中,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呢?这就成为必要思考的问题了。作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1.1 教材质量必须保证

生物化学是主要用化学的原理和语言在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2]。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好的教材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石。在教材上,我们选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语言简明细致,内容体系完整,有详有略,如在教授化学部分中对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及重要官能团,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等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而对它们的性质则只作了一般的概述,这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也不影响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这样既调整了激素调控等章节内容,也将蛋白质、酶学和糖脂代谢部分内容作了重点讲授,比较符合我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1.2 结合实际,增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在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加之我校招收文科生较多,化学基础较差,特别是文科学生多数没学过《有机化学》,学《生物化学》感到非常困难,我们先在护理学院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在护理专业把《生物化学》教材改为《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调整代谢模块章节顺序:增加医用化学内容,为学生填补化学的必备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夯实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为《生物化学》课程做了铺垫。

1.3 与时俱进,教授最新科学动态

很多院校在授课时,往往照搬前人的经验,以“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传统式授课方法为主[3-4],但是,该方法古板、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故而,我们在授课时,引进一些国内外最前沿的相关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其生命科学视野,如现代科学技术中较为热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研究进展[5],在基因层次上介绍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同时,必要时还通过生物化学的原理与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些理论相联系,这种授课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教学方法的扩展

2.1 图文并茂,多媒体立体教学展风采

对于中医院校各专业文科学生来说,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本学科的理解掌握上相对困难,不少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化学基础差就产生了消极情绪,有的学生还有排斥和畏惧心理。通过多媒体立体教学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为载体,多角度、多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使枯燥深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2.2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到生物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讲脂类时,举出含不饱和脂肪酸DHA(20碳五烯酸)和EPA(22碳六烯酸)的奶粉,并与其他奶粉作了详细的比较对照,进而了解其优势之处;在讲核苷酸代谢时,常以尿酸高而引起痛风症,蛋白质代谢中酪氨酸酶缺乏而引起白化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苯丙酮酸尿症,儿茶酚胺缺乏引起震颤麻痹,碘缺乏引起呆小症等相联系[6]。

2.3 激发学生思维,增加生化教学趣味性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进行了许多大胆突破。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比较式、发散式等[7]。我讲每一章时就先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对联和口诀也是我们常利用的教学形式,这样,一些重要生化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记忆得更好、更快,这种方式不但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简明扼要,并容易接受。在对20种氨基酸的记忆时,我们编了顺口溜来讲解:“六伴穷光蛋,酸谷天出门,死猪肝色脸,只携一两钱。一本落色书,拣来精读之。芳香老本色,不抢甘肃来”,不仅便于学生快速记忆这些常见氨基酸的名字,而且对其分类和结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以便于学生们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利用顺口溜“留(甲硫)苏鞋(缬),异常亮,显本(苯丙)色,真不赖”或“携一本淡(蛋)色书来”[(缬氨酸,异亮(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赖氨酸[8]]让学生掌握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同样达到了目的。又如讲温度和pH值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用“寒也热也,三七三八即适温;酸也碱也,酸碱适宜方为佳”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2.4 运用启发和探究式教学[9],结合临床实践与理论

临床医学的基础是生物化学,服务于临床是教学的目的,但是在学习基础课过程中,无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对基础服务临床最大的困惑,《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就不能被医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这一问题通过案例启发式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如结合糖尿病,讲述糖代谢异常时,用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引入课题,紧紧围绕糖尿病典型症状的生化机制进行糖代谢的讲解。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对糖尿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讲脂代谢一章时,常联系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使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更好地认识临床疾病,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3 教书育人德为先,以身作则树表率

育人是教书的精髓。一直以来,功利化对社会有强烈的影响,工具性教育普遍成为大学教育的倾向。学校只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和知识,教师只将专业性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人文和道德等理念却被忽视了[10]。在授课中,学生的人文和道德等理念需要被关注。讲授绪论时,在讲授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史,可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并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适时将生物化学先辈们在研究生物化学过程中“艰且益坚,持重笃行”的史实引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在讲授实验课时,需要灌输给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自主动手能力以及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品质。

《生物化学》在众课程中地位显赫,且课程知识范围广、内容抽象难懂,让非生物专业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对该课程有相对全面系统的掌握是个不断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一些成功改革,无论是在知识的积累,还是在思想素质的提升上,都可以使学生有很大的收获,使我们的教学改革继续进行,且更增强和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同时也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国斌,席国萍.抓住三个基本教学环节,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8):778-780.

[2]王希成.生物化学[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3]王永中,张部昌.PBL与图表结合的教学法在《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实践[J].生物学杂志,2009,26(3):81-83.

[4]张部昌,余嗣明,李平生.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8,25(1):67-68.

[5]唐炳华.生物化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6]金国琴.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

[7]陈国林,王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194-3195.

[8]肖永红.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162-163.

[9]胡玉萍.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5):2522-2523.

[10]青献春.化学课中应用质疑――释疑教学法之我见[J].药学教育,1998,14(1):21-30.

(收稿日期:2014-03-06本文编辑:许俊琴)

[基金项目] 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第三批立项项目(2013120)

第4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P键词:医学生物化学;E-learning平台;辅助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11-02

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目前医学生物化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将基本理论教授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和教师的互动,只能被动地接受讲课内容,而不会想到如何主动的去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再加上这门学科的相关研究进展更新速度快,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也日益更新,仅仅依赖于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

为了提高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我国的医学生物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仍在不断探索;E-learning网络课程平台辅助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将医学生物化学中抽象、复杂的内容呈现出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节奏快、师生互动少、理论与临床脱节等缺憾,E-learning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传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融入日常教学中[2]。

一、E-learning概述

E-Learning是通过因特网等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是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3]。

(一)E-learning的学习模式

E-learning是一个学习管理系统,用来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和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基本的学习模式是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内容(anything)的个性化的4A学习模式[4]。

(二)E-learning的特点

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它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

1.灵活自主的学习模式。E-learning教学模式中教与学在时间上是相互独立的、分开的,学习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的时间;实现学生自由、自主、自助式的学习。

2.丰富的教学资源。E-learning网络平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E-learning网络平台的资源往往集一个学系或者单位所有老师的资源和智慧,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个班的学生只面对一个老师所获得的资源和知识多得多;同时E-learning网络平台也可以整合和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优秀的网络课程,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备教学资源,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5]。

3.较低的教育成本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比率较低,各种硬件设施的广泛性建设消耗了大量资金,但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作用不显著。E-learning网络平台不需要建设大量的教室等硬件设施,相对投入较少,将网络平台建好后,除了后期的更新和维护外,基本上不需要花费额外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E-learning网路平台也可以直接共享其他兄弟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优秀资源,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与国内外名校的互动互联。

二、E-learning对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E-learning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E-learning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医学生物化学中的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克服了传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抽象和枯燥等弊端,使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准确、易于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栏目,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疑问,解决上课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及时解决自己的疑惑。这样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E-learning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知识的牢固掌握在于不断地复习和巩固,E-learning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自主选择4A的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对遗忘知识点重拾的速度和质量。同时E-learning可以建立探索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系统、连续、反复回顾所学知识点,不断地巩固、加深,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E-learning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为患者服务,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在E-learning教学中,授课老师可以将理论知识相关的临床疾病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大家学习和讨论;同时我们也制做了一些相关的视频来解释理论知识和临床的疾病,比如本学系制作的酶原的激活与急性胰腺炎的视频,就把酶活的概念和临床上急性胰腺炎等病症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些资料和视频,学生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临床病例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展望

E-learning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利用课程相关的E-learning平台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也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基于E-learning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树立将医学基础知识之间、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涂硕,黄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72.

[2]Ruiz,J.G.,M.J.Mintzer,R.M.Leipzig.The impact of e-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J].Academic Medicine,2006,81(3):207-212.

[3]Cross,J.,An informal history of e-Learning[J].On the Horizon,2004,12(3):103-110.

[4]_忠民,陈楚君.E-Learning定义与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2005,(03):60-64.

[5]刘倩倩.浅析E-Learning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64-65,103.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 of Medical Schools

ZHANG Wei,LIN Hai-yan,CHEN Yuan-yuan,YUAN Li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66,China)

第5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能力 高级生物化学 课程改革

《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类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学科间的广泛交叉和渗透,使得“高级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介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一门学科。它需要研究生在已有生物化学及相关基础知识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更高层次地理解生物化学的原理、现象和发展。因此,如何在本科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化认知水平,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成为该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011年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增强其创新能力为核心,主要方法是靠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向国家经济主战场和科研领域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所高校的学科及科研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笔者长期从事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尝试将课程教学与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实现课堂主体由教师抽象灌输知识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转变,从而探索与研究生创新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

1.传统的“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单一。

“生物化学”课程在很多院校的农、理本科专业中已有教授,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考试科目,一些院校不能理解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对该门研究生课程仅冠以“高级”二字而已,不管是课程大纲还是教学内容、实验手段仅是本科阶段的重复,教学课件只是在本科可见的最后增加一些参考文献、国内外较新的研究进展,实验内容仍然是基础的离心、层析、电泳及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迫于课程学时安排,最多涉及一到两个生理生化大实验,或者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完全无法体现该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客体的颠倒,成为生化、分子生物学这类抽象、复杂的课程完全成了死记硬背的记忆内容。

1.2教学计划对研究生动手能力、查阅文献等综合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重理论讲解,学生疲于应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传统的“高级生物化学”课程设置中理论部分一般占据2/3左右,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模型,试验部分多是教师安排实验,示范操作后,由学生重复。也没有考虑到课后研究生应该查阅文献、参与学术报告,主动探索新知识与新内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很多研究生丧失了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别说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了,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畏学的情绪,完全没有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2.新的探索模式

2.1教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依靠课程改革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授课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要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又比较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至少是副教授以上,并配备同样能力和责任心都比较强的辅导教师参与高级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保证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研究生课程的开展,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等知识的教育科研能力,需要任课教师善于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多媒体获取新知识、不断改革和总结教学方法,以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地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育体系与更高水平接轨。

2.2明确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组织教学的基础。

要培养创新型高水平科学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由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拓展已有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由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转向从深度和广度综合掌握知识体系;由过去统一模式、统一标准要求研究生,转向注重个体特性,因材施教,提高个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不是简单的本科教育的延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成为教学主体;积极创新与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或的考核方法,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

研究生专业水平的培养是依靠一系列课程完成的。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研究能力的培养。“高级生物化学”课程应突出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一次实验学时应占到一半左右;培养学生按照参考资料,研读外国文献,查阅最新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定期组织心得汇报;改革过去只一次考试的陈旧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把课前讨论、课后读书笔记、心得汇报甚至实验设计都列为教学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2.3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生物化学理论,应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大幅度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将生物化学与孤立的几个实验相关知识,如:分子生物学、植物或者动物生理内容串在一起,形成综合性实验设计。如蛋白质定量分析,包括考马斯亮蓝法、凯氏定氮法、Folin一酚试剂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双缩脲法等,在教师系统介绍了各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后,由学生根据几种不同的实验情况自行选择实验方法。

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材料收集,都由学生安排,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自我思考能力,极大程度上激发了研究生们的学习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自采取这种灵活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以后,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最主要的是学生理论课时的学习气氛也有了较大改变。

3.结语

高级生物化学是生物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分子结构的抽象理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康力平.试论《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2):22-23.

[2]陈瑜,杨俐丽,林德馨.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4):422-424.

[3]李关荣,朱利泉,万华方.创新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7-29.

第6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反馈;自主学习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理论及技术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该学科在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该课程内容广泛、概念抽象、知识点零散,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积极性不高。

实施形成性评价机制是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对教学过程指导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是较为理想的自主学习模式。本研究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1.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实施教学改革前,要让学生了解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学生要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使计划实施更科学,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设计和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例如相关专业知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或开展讨论式教学等,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教师要及时获取反馈并给予指导,采取评分形式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可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和内容的限制,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课程组利用省级精品课程医学生物化学的建设基础,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电子资料、习题、模拟试卷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定学习内容,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通过网络指导答疑,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学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协作学习,利用电子邮件、QQ群进行沟通,或者把自己的材料、心得等进行资源共享。通过这些方式,能及时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调整学习计划,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有关键性作用。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将形成性评价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关注结果和过程,使评价更全面,督促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与此同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2015年10~12月,项目组选取2014级口腔专业2、3班作为教学改革试点,这两个班学生学习基础比较相似。以2014级本科口腔2班为对象进行试点,选取两个重点章节的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相同的内容,2014级本科口腔3班仍然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学习。通过调查问卷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所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并提高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校创立的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医学生物化学形成性评价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也为当前基础医学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1涉外护理专业开设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涉外护理专业现状

当今世界,高素质护理人才相对缺乏,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的就业机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护理职业教育水平,培养符合国际市场需求、且富有竞争力的护理人才是我国护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涉外护理专业即是在这种社会背景和需求下应运而生的。2006年,成都医学院护理系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合作,首开我校首个涉外医学本科专业———国际护理专业,该专业学生需在国内就读三年,理论成绩和英语水平(雅思)达到既定要求后,即可赴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留学1-2年,修完必修学分后可以取得英联邦国家认可的本科毕业文凭并可留在英联邦国家从事职业护理工作。目前首批赴英留学的8名2006级同学中已经有6人圆满完成学业,并取得执业资格。

1.2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生物化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基本理论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指的是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同时驾驭两种语言的教育手段[2]。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学习生物化学,不仅可以使涉外医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化学的经典理论,同时还可以了解生物化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而且可以有效模拟国外教学语境,利于涉外学生在国内本科阶段的学习与国际接轨,便于学生留学英国期间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有力保障。

1.3双语教学的侧重点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

双语教学,重点不是双语,而是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双语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提供一种特殊的语境。因此,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而是通过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在双语教学中,需要着重训练学生运用外语来进行思维活动,强化第二语言的语言技巧和思维,促使学生较快提高外语水平。否则专业教学变成外语教学,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英语并非母语,且生物化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极其广泛,专业词汇量巨大,要求能熟练运用外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影响教学质量,这对于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为此,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具体实施前,我校特别组织了一批具有博士学历和较丰富生化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校内集训,通过考核选派其中一些优秀教师到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英语教学培训,还有一些被派往国内教学机构参加双语教学培训,以加强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课程开始前,由教研室组织涉外生物化学双语教学集体备课,讨论教学内容和设计安排;在每次授课前,授课教师还须进行两次试讲;授课时由学校电教中心进行教学录像;课后,通过观看授课录像,对教师教学进行点评。同时,一线授课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研,通过教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由教研第一线的教师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上课生动、具体。

3教材建设

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重点,对于教材选用上务必注重易接受性和先进性相结合原则[3]。双语教学应尽可能选用语言表达地道的英文原版教材,这样便于与国际接轨。但使用原版教材确有困难:一是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会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二是原版教材内容较多,不适用于我校的教学学时安排;三是很多原版教材的难度过大,不适合我校国际护理专业的教学要求。这些不利因素对我们开展双语教学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最终采用了折中的方式:选用国外简洁易懂的经典入门级教材《InstantNotesSe-riesBiochemistry(影印版)》作为主讲教材,授课和考核均以此原版教材为主。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权威教材《生物化学(第7版)》作为参考教材,免费供给学生课后阅读。

4学生的素质建设

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能力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在我校组建涉外医学专业之初,首先由教务处组织学生及家长座谈会,使他们明确涉外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他们排除畏难情绪,树立信心,自觉配合双语教学的实施;由生物化学教研室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明确学生能够接受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汉-英”比例;由外语教研室组织摸底测试,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洞察每一名涉外学生的基础英语实际水平。综合各项反馈信息,同时借鉴其他院校的双语教学经验,最终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初期,大量采用英文课件,较为浅显的内容如“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等用英文讲解为主、中文讲授为辅,较难理解的内容如“核酸的组成和结构”等用中文讲解为主、英文讲授为辅的方法;随着学生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其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后,在教学中后期逐步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在讲授“重组DNA技术”时,几乎全部用英文讲授。此外,为了避免学生对专业英语单词的理解困难,在每章结束后,我们均会将下个章节所涉及的英文讲义和主要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等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上课前做好预习,这样他们在听课时就不会因感到陌生而反应迟钝。

5教学效果

评判双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一是学生的反馈意见:经过各方面努力和配合,课终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授课教师满意度均可达到95%以上;对所学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满意度可达80%以上,认为双语教学既能满足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英语水平的同学也达到了80%。二是考核成绩:如果用双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用汉语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那始终走不出汉语单语教育的模式。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我们采用全英文命题,题型以客观题(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为主,主观题(如简答题)为辅,答题方式不硬性要求学生以全英文解答,但可以对使用英文答题者将进行额外加分鼓励。以2006级国际护理专业为例,该班共16名学员,平均成绩为78.88分,其中80分以上有8人,占总人数的50%;此外,对2006级国际护理专业追踪调查显示,其雅思一次通过率也达到了50%,目前已有6人顺利完成学业,获得英联邦执业护理资格。

第8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天然药物;植物资源;生源学说;中药复方

天然药物包括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而且,中药多单用,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药最大的特点。现在有据可查的中药总数有6000余种(实际常用中药仅300余种),但由之构成的中药复方(方剂)数量则大约是它的十余倍[1]。任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建设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的促进分不开的。中国已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药用植物栽培体系,建立了现代药用植物栽培学科,而现代药物化学又是化学和生物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本文就我国天然药物研究、开发形势作个简要综述。

1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研究

传统医药导致野生物种的灭绝和濒危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对一些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的灭绝性采挖和猎杀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许多国际组织多年来已对此提出大量相关报告,从而促使“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10届缔约国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传统医药的第10•19号决议[2],要求各国特别是普遍使用传统医药的国家,必须给予受威胁物种的严密关注并对过度利用该物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多的药用物种列入了公约的各级附录,该药材及含有该药材的各种制成品的国际贸易受到了严格的限定甚至禁止。以中医药为主要焦点的传统医药,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将是国际社会在物种保护方面关注的热点。中药的物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中药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将阻碍中药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中药的国际化。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健康一大部分依赖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为切实保护好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好如下工作:①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②实行植物的就地或迁地活体保存;③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库或新建专用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进行种质的低温保存;④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分布集中的地域,建立自然保护区;⑤有效控制对野生药材资源的采挖;⑥开展致危因子、繁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但很多濒危稀缺药用植物的野生资源蕴藏量已经很少,其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每一种来源于野生资源,大量开发使用的药用植物,研究它们成熟的栽培技术,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是保证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面对当前天然产物开发的热潮,对每一种正在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都应未雨绸缪,研究它们的栽培技术,建立起相应的人工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的研究[3、4],中国已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药用植物栽培体系,建立了现代药用植物栽培学科。在中国常用的600多种药材,已实现栽培200多种,栽培面积40万公顷,年产量30万吨,约占常用药材品种的30%,栽培年产量占年收购总量的40%~50%。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厚朴、黄蘖、牡丹、人参、杜仲、巴戟天、玫瑰等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另外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如黄芩、细辛、五味子、桔梗、半夏、何首乌、山茱萸、绞股蓝、石斛等也已基本实现了人工种植。特别是甘草和麻黄,两种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植物,由于多年的毁灭性采挖,对野生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这两种植物已开始大量种植,缓解了药源危机。一些重要的产自国外的药用植物也已在中国引种成功,如西洋参、白豆蔻、马钱子、丁香、番泻叶及非洲萝芙木等。 目前中国的药用植物栽培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已颁布实施,近100余种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已启动。栽培药用植物正在走向规范化和产业化,将为国内外的天然药物及相关产品提供大量的标准化绿色原料。美国的植物药产业指南,欧洲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GAP,日本的药用植物栽培指针和汉方药GMP也都高度重视药用植物的规范化种植和质量控制,所有这些都将保证全世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5、6]。

2 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

植物中众多的化学成分有许多已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其中不少已用于临床。这些成分中有的已可用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进行合成。但尚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是怎样形成的?是由何种物质、经过什么新陈代谢途径形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植物学、生物学、植物化学、生化学的研究工作者从可能的新陈代谢过程,生物化学反应等多方面地进行推测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这就是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学说(Biogenesis Biogenetic Origin)[7]。

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类成分在体内生物合成的途径,各种酶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并测定它们的结构。生源的研究有多种设想与途径,因而也形成了多种学说,如异戊二烯法则、醋酸学说等已普遍应用于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其途径。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发展,生源研究的进展也更为迅速。植物体内各种成分的生源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植物本身必须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成分的新陈代谢途径,一类是植物次生物质,如生物碱、甙类、萜类等成分的新陈代谢途径。有关这些代谢途径的学说很多,其中不少还是设想,例如认为醋酸酯一丙二酸酯(Acetate-Melonate)途径合成脂肪酸、酚性化合物、蒽醌等成分,3,5-羟基-3-甲基戊酸酯(Evaluate)途径合成萜类、甾类等成分,莽草酸(shikimicacid)途径合成芳香族氨基酸、有机酸及其他化合物;氨基酸途径合成生物碱等成分。由于植物成分的本身种类和结构变化多样,加上在这些成分生物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植物成分的生源研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的工作[8-10]。

3 中药复方研究问题

中药很少单用,多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方应用,故方剂的数量约为中药数量的十倍以上。由于中医典籍中记载的中药疗效多建立在方剂用药基础上。因此研究中药如不研究复方,可以说抛弃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脱离了中国的国情。然而,中药复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多停留于临床疗效观察的阶段,且多数观察由于缺乏明确的双盲对照、方剂原料、组成及制备工艺的不确定性、质量缺乏监控等原因,其结果的可靠性及重现性难以令人置信;②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虽然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准确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③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基本上沿用西方科学家走过的道路,多停留在单一中药的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研究,中药复方极少成为天然药物化学家的研究对象。④研究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缺乏国家的统一协调、宏观策划与多学科的相互配合。总之,中药复方研究因其难度较大,加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此望而生畏,致使中药复方研究长期以来处于举步艰难、停滞不前的局面[11]。迄今对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依然所知甚少,中药复方研究尚未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独特的道路,中药复方研究势在必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不仅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能是结合国情、发挥传统医药及资源优势,进行创新药物研究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12]。

中药复方研究的总体思路应该是:①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②临床的主要治疗作用,应与实验药理学效果及活性评价指标大体平行;③在探讨复方治疗作用物质基础时,“物质分离”应与“活性分离”同步进行,工作中宜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以便尽快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④在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基础上,探讨目标活性成分在复方及药材中的分布及含量;⑤在目标活性成分为等剂量条件下进行目标活性成分、单一药材及复方的药效学对比,探讨复方的组方依据及作用原理。

参考文献

[1]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342~343

[2]Darshan Shankar & Shankar D.Conserving the medicinal

plants of India: the need for a bio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996,2(3): 349

[3]王良信.黑龙江省药用濒危植物现状与保护对策[J].世界

科学技术, 2000,2(4):39~42

[4]肖正春,张卫明.野生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工程探讨

[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增刊)∶28

[5]Gordon M. J. Natural . Products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 1997, 60(1) :52

[6]Kushalappa C. G .Conserv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 South. 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2003,(24):

29-32

[7]崔秀明,陈中坚,王勇等.产地与三七根茎中单体皂苷的

含量 中药材2002,25(11):781-782

[8]王凤山,张天民.1996年我国生化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

国药学杂志,1997,32(7):389~391

[9]王厄舟,徐华洲,刘希福等.影响中药道地药材形成的主

要因素[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8,13(2):30

[10]张天民, 崔慧斐,王凤山等. 2003年我国生化药物的

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8): 296~300

[11]孙盛英, 刘红蕾. 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安

徽医药杂志 ,2002,6(4):22

第9篇: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临床诊断;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R322.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91-02

引言

肿瘤细胞产生并且释放出来的物质,通常的以酶、抗原、激素等等代谢产物的形式而存在于肿瘤细胞或者是宿主的体液之中。而根据其生物化学的性质以及免疫的特性,则可以非常准确的对患者的肿瘤进行诊断以及判定识别。总体的来讲,肿瘤标记物就是肿瘤细胞的生物化学性质以及代谢的异常,所以在患者的体液、组织以及排出物质当中出现一定的改变。肿瘤标记物在临床之上,主要使用来进行对原发性的肿瘤的发现、肿瘤高危人群的观察研究并且对患者的肿瘤复况、预后情况等进行预测分析。为了进一步的探讨胰腺癌血清肿瘤标记物表达以及其临床意义,现将我院近些年以来收治的60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些年以来收治的60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在42岁至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诊断学、病理以及手术探查等证实患有胰腺癌。其中胰头癌患者有49例,而胰体尾部癌则有11例。对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并且进行分析研究。

1.2检测指标以及检测方法:

本组60例患者血清CEA、AFP、CA50的检测采用的是自动时间分辨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分析。而患者血清CA199、CA153、CA724以及CA125则是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分析。测定正常值范围如下:AFP< 10 U/L;CEA< 10 ug/L;CA50< 20 kU/L;CA15-3

1.3统计学处理:

本组患者检测所得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标示,并且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应的统计学的处理。

2结果

2.1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表达 检测的结果:

胰腺癌患中CEA、AFP、CA50、CA199、CA153、CA724以及CA125等肿瘤标记物分别为10.54±3.07、14.20±9.38、130.32±15.27、213.11±30.49、21.49±2.98、12.49±2.66、80.72±15.99;而良性肿瘤患者中CEA、AFP、CA50、CA199、CA153、CA724以及CA125等肿瘤标记物分别为6.58±3.49、6.66±0.78、22.28±13.20、40.36±30.62、10.68±2.79、3.06±0.00、16.32±4.18;胃肠道癌患者中CEA、AFP、CA50、CA199、CA153、CA724以及CA125等肿瘤标记物分别为22.09±13.22、16.87±13.20、58.96±26.28、86.01±38.04、56.78±32.33、10.09±5.18、23.28±14.01。7种检测的血清肿瘤标记物当中,CA199、CA50以及CA125三项检查的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患者当中的水平明显的高过于良性肿瘤患者的水平,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A153胰腺癌患者的检测水平则是与胃肠道癌患者相差不多,其差异不均有可比性。同样的,另外检测的指标也不具有可比性。

2.2 CA50、CA199、以及CA125对于胰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从检测的结果可以发现,CA199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为所有肿瘤标记物当中最高的,分别可以达到90.6%以及86.5%,在进行切除之后,检测患者上述三相指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提示对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CA199为最高,其次的肿瘤标记物则为CA50以及CA125两项检测的指标。

3讨论

肿瘤细胞产生并且释放出来的物质,通常的以酶、抗原、激素等等代谢产物的形式而存在于肿瘤细胞或者是宿主的体液之中。而根据其生物化学的性质以及免疫的特性,则可以非常准确的对患者的肿瘤进行诊断以及判定识别。肿瘤标记物在临床之上,主要使用来进行对原发性的肿瘤的发现、肿瘤高危人群的观察研究并且对患者的肿瘤复况、预后情况等进行预测分析。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种有着足够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可以进行早期的胰腺癌的诊断以及筛选,但是由于血清肿瘤标记物这种检测的方式非常方便快捷并且经济准确,联合影像学进行诊断的方法,对于胰腺癌的诊断、随访以及治疗等,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对于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以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所以,此种检测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当中进一步的采用。

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CA199、CA125以及CEA,被认为是现阶段最佳的癌症检测方式,由于CA199可以使用来进行胰腺癌以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检测以及判定,而后两项检测的指标,则可以使用来进行针对胰腺癌的分期、预后以及可切除率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判定。而根据本次研究与分析所得出的结论,CA199、CA125以及CA50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并且CEA对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并不大。在本次研究当中,一共有3例患者的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全部处于正常值的范围之内,这也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麻烦。而在良性的肿瘤检测结果当中,其CA50、CA199的检测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进行手术切除之后,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则是回到了正常值范围之内。

另外,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随着胰腺癌患者病程的逐步发展,其血清CA199、CA125以及CA50的水平会逐渐的升高,而经过手术切除治疗之后,CA199、CA125以及CA50检测的水平则会随之降低,提示肿瘤标记物水平越高,则表示其患者的病程较晚,并且手术的切除率也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研究发现,CA50、CA199以及CA125对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并且经过切除之后,指标则回到正常值范围之内。另外随访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当中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军雷.肿瘤标记物对于胰腺癌肿瘤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的临床价值90例研究[J].现代医学论坛,2009.1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