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设计导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

第1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字:植物 绿色空间 城市公园

中图分类号:J522.3 文献标识码: A

1植物在城市中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展,城市中的开敞空间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在狭小的空间中人们感觉到心理的压力,渴望一种辽阔的视野,而且城市的污染程度随着城市的发展也逐渐增多,人们急切的需要清新的空气。植物是生物链中的供给者,自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地球植物化学物质循环的推动者,在改善城市空气的同时也成为城市创造美丽造景的条件。

2绿色空间理论概述

2.1公园系统论

“美国造园之父” F・L・Olmsted从生态角度将自然引入城市,还推动了美国自然风景园运动,即自然不规则公园和住宅区城市公园。他提出的公园系统论主要观点有:(1)国家公园、城市公园和自然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公园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改良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园不仅是娱乐场所,更是自然的天堂,主张在城市心脏引进乡村风景。(2)尊重和保护自然。公园规划应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尽量不改变地形和自然环境,尽可能保持自然美,使其与人工美融合。他规划的公园采用自然式布置,注重大面积自然意境。(3)其理论核心是,重视生态环境,系统地把公园有机相连,突出植物景观和自然景色。

2.2自然风景论

1841年,A・J・Downing提出保护自然、接近自然的风景园理论。他认为,国家公园、城市绿地及自然保护不是奢侈,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呼吁建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2.3景观规划生态论

1969年,I・L 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提出景观生态规划论,即把自然资源与风景规划结合的人造自然生态系统思,推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区域自然保护和土地使用的规划。其主要观点有:(1)一切自然因素、生物及其存在形式,都是顺应自然过程和适应环境的结果;(2)生态决定风景,合理规划的实质是有效使用资源。风景园林规划必须遵循生态原则,根据自然特征、生态系统及土地状况,确定城市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3中国当代城市绿色空间

中国当代城市被誉为重城,它的意思指沉重,缺乏灵活性、可变性、高能耗、高污染。城市之于自然之重,城市是自然中的“黑洞”,不断吞噬和摧毁着外部的自然,而城市内部的自然被鼓励并不断消耗:当代中国城市对于自然缺乏弹性、还原性和可持续性。未来的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一种相对重城而言的轻城,轻的意思是弹性、可能性、灵活、清洁、节能、便利。轻城中的轻环境,指自然景观以其功能综合化特性成为未来城市的主要组成元素,生态、清洁、并充满着发展变化的弹性和可能性。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促进社会不同人群的交流,并由于数字科技的附着,使其也成为工作、学习、交流的完美平台。同时自然景观可以与交通基础设施结合,提供更绿色舒适的出行享受。合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优良便捷的居住载体和土地弹性储备区域。自然景观用作城市农场可以在满足生态和休闲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粮食和耕地保障。

3.1城市绿地

城市规划中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使人们对城市绿地有了全方面的综合功能的认识,城市绿地功能除了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气候且成为城市减灾防灾的空旷地带外,在使用功能上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观光旅游、文化宣传等场所。从美化城市的角度看,绿地能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城市绿地的构成主要是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分为(1)基础型地被:植株低矮,以覆盖地面为主,应用范围广,可大面积种植,不需频繁修剪,体现或替代草坪作用。如麦冬类、白三叶、扶芳藤等。(2)骨干型地被:城市各类绿地中广泛应用,以色叶低矮灌木为主,群植、组合配置,或通过修剪进行高度、造型控制,稳定性高、延续时间长。如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3)点缀型地被:主要观赏地被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同一绿地内用量不大,多用于花坛、草坪、林缘,或与骨干型地被配置。如鸢尾等。

3.2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后期建设的公园主要是为本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城市公园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是创造城市公园的主体,对改善城市气候、调节人们心理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因此植物构造出的景色也就不同。西方国家喜欢将植物通过人工的塑形,创造出不同的景物,最典型的就是英式园林;我国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因此景色都是植物的本色,通过植物的不同含义来构造出不同的美景。

4城市公园中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4.1途径公园的沿途

城市公园的位置会临近道路,在不同的车速情况下所看到的景色不同,虽然城市公园的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比起小汽车,乘坐大客车可以越过栅栏、围墙、树篱和路堤的顶部看到更多的景观,而骑自行车或步行时则可以看到更多细部。如图所示,车速不同,视角也就不同,此图显示了如何运用沿途的交通速度确定线路边沿的变化尺度、景观持续时间以及开阔度大小。

(摘自西蒙・贝尔《户外游憩设计》)

4.2入口

如果入口是有一条通道与公路连接,必须考虑到几方面的因素:

(1)交通工具从入口处转向公路的视线问题,因此此处不应种植高大的树种以

(摘自西蒙・贝尔《户外游憩设计》)

免遮挡视线;

(2)竖立标示提醒正在驱车接近的司机,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减速;

(3)入口处的路面要妥善处理,以便使司机安全刹车,同时入口处的路面要慎重选择,防止有松散物质掉落到临近的公路上;

(4)入口外观应该使人觉得有吸引力并觉得安全,因此在靠近城市道路附近要考虑设立信息和安全须知栏,但不能影响能见度和吸引力,入口处应当整洁美丽,

让人觉得轻松愉悦。

4.3通行步道

城市公园是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公园内是禁止机动车辆通行。随着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更多的人参与到自行车运动中,城市中的自行车郊游团越来越多。现代自行车运动更加专业,速度也较普通自行车要快,如果将这种特殊的自行车运动融入到城市道路中,会给城市道路带来一定压力,而且专业的自行车性能也得不到发挥,将此类运动跟公园结合起来又会给在公园休闲娱乐的人们带来干扰。轮滑和滑板逐渐成为青少年的活动项目,轮滑和滑板的具有速度快、灵活度高且表演性强等特点。但是公园中的步行节奏比较慢,这种灵活性的活动项目与慢行会有冲突。

结合以上两点以及美国的一些实例提出一些构想:

(1)在公园中设立两种道路,一种是仅允许步行者通行的道路,还有一种是自行车及轮滑、滑板等通行的道路,这两种系统用黄色的线进行分割。

(2)道路周围景观设计要注意不宜种植低矮的灌木,可以种植草坪,地被植物或者乔木,乔木分为小乔、中乔和大乔。草坪和地被植物具有相同的空间功能特征,即对人们的视线及运动方向不会产生任何屏蔽与阻碍作用,可构成空间自然的连续与过渡。

4.4公园内道路周围的植物选择

城市公园中基本都是步行道,与周围景观通常会用树篱进行分隔,树篱是由小型灌木构成,小型灌木的空间尺度更具有亲人性,而且其高度在视线以下,在空间设计上具有形成矮墙、篱笆以及护栏的功能,而且由于视线的连续性,加上光影变化不大,所以从功能上易形成半开放式空间。

利用植被建立小规模景观以及大规模景观,还可以考虑路径设计中的趣味性内容和风景,同时公园的道路也要建立无障碍步行通道,必须沿途保持一条没有树枝妨碍视障人士的无障碍步行道。

公园道路周围也适合种植一些大乔木,夏天起到遮阴的效果,冬天没有叶子的树枝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色。

5结语

城市扩张式的发展导致城市的开敞空间逐渐缩小,城市公园成为了居民需求的首选。城市公园的道路系统有别于城市一般的道路,主要以步行道为主,其中穿插一些自行车和轮滑运动,这些道路应多选择草坪或地被植物,完全的步行道路可以选择乔木。无障碍步道周围的植物选择要考虑不会有树枝妨碍到视障人士的出行,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公园的入口处要充分考虑车辆、人员的分流和视线问题。植物是构造城市美景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柔和建筑的金属的灰色冷漠的情调,构成城市的美景。

参考文献

[1] 王保忠,安树青,宋福强,何平,张智俊,李明阳.美国绿色空间理论、实践及启示[J].人文地理,2005,(5):32-33

[2]刘斌.城市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调查[J].科技风,2011:216

[3]城市中国.2011,45(2):94-95

[4]西蒙贝尔,陈玉洁.户外游憩设计[M] .原著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旅游规划与设计―节事城市旅游[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1):58-60

[6]孟华.西安城市东部绿色生态环境分析―以灞河生态区绿色空间的生态规划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5―6

[7]张文,范闻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8]苏雪痕.植物造景[M].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2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地铁站点;景观设计;设计导则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居民的汽车持有量迅速增加,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地铁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要选择,同时地铁站点分布在城市各个重要区域,承载着大量的出行人流。地铁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地铁站点的景观也成为展示城市景观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

1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地铁的建设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调整了城市的布局结构,地铁站点往往成为局部区域的中心,居住区、商业办公区围绕其布置。因此城市地铁站点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需要满足人群的出行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人群的交流沟通,满足人们多元化的行为与活动。因此如何在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在站点周边设计具有活力的开放空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展现城市特色与城市人文风貌的景观,对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地铁的兴建与投入运行,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通过对南京地铁一号线与二号线的现状调研分析,总结了地铁站点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2.1 景观风貌特色定位的问题

南京地铁对地铁线路进行整体色调定位,一号线以蓝色为基本色调,二号线以红色为基本色调,以色调统一列车线路与站点,但缺乏色调与人文风貌特色的结合。

部分站点也以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各个站点的文化特色,如南京站:金陵揽胜;玄武门:水月玄武;鼓楼:六朝古都;中华门:明城遗韵;河定桥:东山再起等,但是缺乏更多细节的全方位的展示,文化特色彰显不足。更多的城市站点风格统一,缺乏个性特色。

2.2 主体建筑的问题

出入口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满足城市景观的美学需要,在纷繁的城区环境中,需要成为能迅速被人们视线捕捉到的独特形象[1]

地下站点存在与其主体建筑风貌缺乏统一设计的问题,包括室内的设计的过渡协调与外部风貌的统一。

地上站点主体建筑均为现代风格,但是仍然缺乏特色的定位设计,难以形成局部区域人文景观的特色标志。

2.3 植物的问题

在城市中心区,重要出入口处植物景观设计多较为精致,景观效果较好,但是在城市区,植物种植设计粗放,维护管理不足,景观效果较差。同时缺乏站点室内绿化,地上站点立体绿化不足,站点广场同样也缺少绿化,整体上植物景观特色不足。

2.4 站点广场空间的问题

地铁出入口站点广场大多被自行车停车占用,并且停车较为混乱,影响站点的景观效果。站点出入口空间为通过性空间,人流量大,部分站点入口空间和其他街道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衔接过渡不合理,流线交叉混乱,造成相互之间的影响。

2.5 交通接驳与停车的问题

城市公交站点多与地铁站点紧密结合,但是更多是通过自行车、电动车、步行到达地铁站来完成出行需求,但是站点的停车位设置明显不足,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缺乏管理维护,也缺乏对城市慢行系统衔接的考虑。对于重要的地铁中转站也缺乏对小汽车出行接驳的考虑,周边缺乏相应的停车设施。

2.6 景观小品设施与标识系统的问题

景观小品设施与地铁标识系统分布于站点各个地方,可以从细节上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特色,南京地铁的景观小品设施与标识系统统一性强,但是个性特色与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2.7 人性化设计的问题

在城市中心区,地铁的人性化设计考虑比较多,但是在城市区的站点,明显缺乏人性化的考虑,缺乏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特殊需求的设计。

2.8 生态设计的问题

地铁站点尤其是地上的站点,处于城市道路形成的风道上,且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但是却很少考虑这类清洁能源的设计利用,同时高架桥桥墩,广场绿化铺装也较少考虑生态设计的问题。

3 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导则

3.1 综合考虑轨道线路整体景观特色定位进行整体设计,结合站点所处的区域景观文化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做到轨道交通景观特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同一站点的不同出入口的景观特色也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同时考虑不同出入口所处的不同环境特点和景观风貌进行个性化设计。

3.2 多采用乡土特色植物,在城市中心区,重要地铁出入口视觉焦点处进行精细化种植设计,考虑植物雕塑结合其他景观小品等其他设计元素集中展示城市特色风貌,在城市区域,考虑种植设计成本与景观效果的关系,可设计自然式的植物群落,减少人工修剪与后期管理的成本,以更小的投入获得更高质量的景观效果。地上站点可在建筑外立面处、站点桥墩处增加垂直绿化的使用,地下站点结合垂直绿化适当设计绿墙。增加速生乔木的栽种量,以较少的占地面积获得更大的绿量和遮阴效果。

3.3 地铁站点出入口设计要考虑与周边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联系,设计合理的过渡空间,合理组织不同流线,减少出入口人流对其他人群活动的影响。考虑地铁站点的设计与城市慢性系统的结合,创造便捷的绿色出行条件,鼓励人们的绿色出行。

3.4 结合地铁线路加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地下站点要考虑自行车停车场的合理布局与管理,停车棚结合垂直绿化的景观化处理,地上站点利用铁路高架桥下空间设计自行车停车场,同时考虑景观化的处理措施。结合站点周边用地合理设置汽车停车场,满足汽车出行换乘地铁的人群需求,考虑交通需求合理设计轨道交通与城市公交系统的接驳。

3.5 站点景观设计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城市精神等人文风貌景观,充分利用地铁的标识系统、景观设施、景观小品、装饰壁画等展现城市的人文特色。

3.6 注重轨道交通的生态化设计,增加植物的使用。站点建筑考虑太阳能景观、风能景观的介入式设计,适当增加垂直绿化或屋顶绿化,。出入口的广场与停车场等采用透水性的铺装。

3.7 体现人性化设计,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注重无障碍设施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连续性,创造舒适的出行环境,体现城市对使用者便捷性的关怀。

3.8 增加公众参与地铁站点景观的设计,发挥公众的才智,塑造景观的个性文化特色,展现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公众智慧。

4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乘坐地铁已经不仅仅是舒适、安全、快捷的简单需求,地铁车站空间也不再是作为单纯换乘的节点被利用,而是日益成为功能复杂的、值得被探访的城市空间,它的公众角色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意义[ 2],本文通过对南京地铁景观设计现状的调研分析且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则,希望这些研究结果更引发更多的对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的关注,促进城市更好、更和谐的发展。

[1]许国锴. 轨 道交通车站的景观设计 [ J ] . 城 市轨道 交通研究 ,200 2( 4) : 6 26 4.

第3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景观 园林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园林与景观的概念

景观本是地理学名词,作为一般概念理论泛指地表自然景色。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概念的引入和使用已远远超出原来定义的范畴,他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学科中形成不同的意义。城市景观则涵盖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色。

园林是西晋沿用至今的名词,在中国古籍中也称“园、囿、苑”等。英美各国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Garden”,即指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包括土地、水体、植物、建筑四要素,其主要意旨是不断满足人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和共同可持续发展。

园林循时而进,由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其包含了宅园、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单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和大量景观建设三个层次。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而城市景观不仅有绿化的要求,更着眼于园林建设。

一、景观设计的现状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大为流行,几乎涵盖了户外造型艺术的全部,大到城市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景点如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是未来城市建设中改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必然应用手段。目前我国的各种景观设计尽管形式各异,但其设计观念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种。

1、法国规整式园林

法国规整式园林是几何造型的绿地毯式的园林,作为建筑的陪衬,使主题建筑高大雄,整个构图严谨完善。这类设计观念使用频率最高,许多居住小区都可看到。整齐的绿化成了建筑的花边,其作用仅是为居住区涂脂抹粉,我们看到的不是整齐的小区空间体态,而是贴贴补补的片段,景观设计没有被完整的提出,只是简单的楼与楼之间的环境美化。

2、英国风景式园林

英国风景式园林是强调田园与自然,把自然与人工明确划分,主角是自然风光,其造景严格按照风景画构图设计。这类设计多为国外景观公司所引进,大多出现在面积较大的别墅,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地方。过分强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是自然变的陌生起来,建筑与人似乎成了这个“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圈”的入侵者,我们无法容入其中。

3、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自古就有营造园林的传统,历朝历代均有杰出作品,都独具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天人合一,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这类设计在很多公园出现,我们应该清楚中国古典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它与现代景观建筑有本质的区别,完全有悖于现代园林景观的服务宗旨,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园林景观!而不是一个现代博物馆。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因地制宜,适合当地风物,与引种植物合理搭配

因地制宜设计,结合当地审美特色,周围环境、景观用途,综合考虑。要根据本地条件以及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除此以外,可以广泛栽植一些色叶和色花植物。如红叶李、红枫、红叶石楠、红檵木、黄槿、黄槐、樱花、大叶紫薇、鸡冠刺桐、尖叶杜英、水石榕、大红花和梅花等开花色叶植物,另外,高景观树木可以采用桉树等树种,充分构建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园林设计模式。总之要充分利用植物的景观面貌,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2、重视生物多样性

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3、有灵性有对照

强调对游客感官的综合刺激不呆板,比如树木一般不宜整齐排列,除了要有层次感外,还要有疏有密,高低参次,不能全是主,没有对照,主也不成其为主。另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要强调综合利用形,色,香,声,动,质感,光,影,隔断等不同的感官刺激,以达到对游客审美欣赏的目的。

三、景观设计中的符号传达形式

符号的内容有外延与内涵之分,外延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说了什么,也就是明示意,内涵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所说的东西之外的其他东西,内涵性意义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即由事物形象间接说明事物物质内容以外的方面。形态是内涵性意义的物化形态。以下分别举出中外景观中的范例:

1、表象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景观环境中,牌楼以其读有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景观环境中有着重要位置。牌楼被放在建筑物正门的正前方,它不仅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建筑群的主题思想。在我国过去的传统建筑中,牌楼常被作为一种入口的标志,布置于城市街道的起点与中断,在坊的入口处、道路的交汇点起点缀作用。它以独特的造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传统景观。

2、意向的延伸

(1)从感性层渲染

南京梁萧墓前的石材避邪镇墓兽,体形高大,昂首张口吐吞,四腿粗壮有力,整个体态线条刚劲有力,神态威武雄壮,充分表现了守护者的雄姿,从而增强了景观环境中的表现力。

(2)从表意层表达

天安门前的华表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正面那对华表上朝南的石狮子,成为“盼君归”,盼望君王安全的归来,通过华表表现了国泰民安的愿望。后门那对华表顶上,朝北的狮子,被称为“望君出”,反映了国王经常体察民情、了解大众的疾苦,表现了能为民众办实事的好君王的愿望。

(3)从叙事层延展

马里奥·梅乌斯在巴赛罗那海港的广场上,运用了埋入式的霓虹灯箱造型,从“1”开始,讲述了从基督诞生至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事件,有节奏的灯箱排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引导人们随着宝石一样的灯箱一步步走向未来,这个别致的景观不仅把人类相关的梦与历史文明相结合,而且对环境具有烘托气氛、强烈的感染作用。

四、关于当代园林与景观设计上的思考

1、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

景观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学科, 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响。很多设计者都将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照搬进来,吸取国外设计的先进理念是必要的, 但更要认识到我国自身的区域特性。应根据各城市的山水形式布置街道与建筑, 避免到处是几何形场地、中轴线广场、大型喷泉等。所以对园林与景观设计来说, 全球化带来的灾难是地域景观的消失。为什么会消失, 全球化的主导因素就是产品全球化, 人们放弃了传统的乡土建筑、地域景观。这就是景观的同化设计导致地域性景观的消失。这样的景观导致的结果失去了丰富的体验, 变得非常单一。这样的园林与景观更谈不上它的个性, 更谈不上它的身份特征, 它可以在欧洲建造, 也可以在中国建造。在中国当代的园林与景观设计中, 做出贡献, 就是为中国自己独特的景观设计出独特的形式和功能, 在设计中应更多考虑到设计空间自身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壤、气候、人文等环境特点, 寻找与其适合的设计思想、设计导则。

2、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

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1)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 它们经常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 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

a. 残遗物( 或化石) 景观, 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 不管是突发的还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

b. 持续性景观, 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 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 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 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3)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 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目前,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还不多, 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唯一的文化景观。中国园林有着古老的历史, 从秦的上林苑到清的圆明园, 从皇家别苑到私人园林, 不难发现中国园林的景观设计中亦有许多优秀的设计理念值得设计者们继承和弘扬。相比西方现代设计中用大面积空间营造艺术空间感觉, 人多地少的中国更适宜用变化的空间来创造大空间的感觉。对于现代人们的居住而言, 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

3、美学与社会环境及人性化的关系

景观设计导则的主导思想是回归人居环境的场所精神, 但相当一部分设计人员很少以场所带动环境设计, 往往都是先有场所后有景观, 因此做出的景观只是为了美化场所, 观赏性有余而实用价值不高。所以设计要注重人的心理感受, 而不是强迫性地让人们去适应设计。利用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来启发并塑造环境设计, 坚持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使用的重要性。美学目标必须与生态需要、文脉目标和使用者三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合。如在一个项目的投标中, 新奇的创意, 漂亮的平面构图, 已经是夺标的不二法门。在各种国际设计比赛中,设计师们也是各出奇招, 争取出奇制胜, 吸引眼球的设计不一定都得奖, 但得奖的一定是吸引眼球的设计。

结论

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 需要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提高和完善设计质量。设计过程的具体操作应依据相应的方法和价值取向, 因势利导、兼收并蓄, 创造多元共存及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园林与景观。延续历史文脉, 增加地域文化的认同及加强景观环境特色是当代景观设计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裴晓红,刘萍萍.浅谈我国园林设计及未来的发展方向[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4)

第4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整体化设计;植物配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raised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s; such as the greening of the landscape, the water landscape. Hom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concern and atten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the new term came into being, "people-oriented" into the ecology "" focus on the dynamic effect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landscape functions Design liv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sign concept should be timely.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overall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1 住宅小区绿化设计

1.1 绿化生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 21 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间,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区却存在着设计师在进行栽植配置时,一提笔便是色带拼花,处处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荡荡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不出舒适的景观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单调乏味。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置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本土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引进树种。长期以来,因为欧美的景观环境设计非常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使得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在外来设计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欧美设计师常用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就是现代景观绿化系统设计的观念;却不知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很多有良知的设计师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的原因。1.2 景观形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可意象性的城市面貌无疑表现在城市的景观形象系统中。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区的景观系统也同样需要具备可意象性。何谓景观形象系统,它涵盖以下三个方面:朴实的自然观,即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避免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一味追求张扬、气派的硬质景观和廉价做作的“艺术”气氛。隐形的广场处理更能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景观空间中,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设计无痕。二是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在材料、色彩和景观细部的处理上能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2.庭院景观设计

2.1游赏型庭园景观设计 游赏型庭园供人流连漫步,是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的统一体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当强调景观的趣味性和步移景异的特征;远近层次分明,同时考虑有足够的休闲设施;以亭台廊榭点缀,相互借景。

规则式采用集合图形的布置方式,有明显的轴线、园中的道路、广场硬地、绿化和景观小品组成对称有规律的几和图案,具有整体庄重的效果;但不够活泼自然。

自由式以模仿自然为主,形式灵活,可结合自然条件;如水流,坡地等进行布置。道路采用曲折流畅的弧线造型并结合地势起伏,植物栽植避免人工修剪,以原有自然形态体现植物群落茂盛的效果。

混合式规则式与自由式结合。可根据地形或功能的特点灵活布局,在整体上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

2.2私家庭院景观设计

私家庭院一般位于住宅底层,领域界限明显,私人归属性强。在现代居住小区中,由于居住建筑形态包含了独立式、低层联排式、多层、小高层和高层等多种类型,因此私家庭园的范畴可以包括独立式住宅花园,宅前私人绿地等。

2.3独立式住宅花园

根据住户喜好在园内规划出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在增加景观随意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要与周边大环境协调。花园布置以草地为主,利用乔灌木种植围和造景;适当设置一些景观小品,如花架、山石等,植物宜以自然生长形态为主。

2.4宅前私人绿地

以草坪为主,兼植小树木,花卉及爬藤植物,形成开放的绿化空间。

3.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的形成是由周边环境限定的,景观的主题是周边建筑和设施,广场的功能在于满足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不同类型人群活动等需求。广场景观设计是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从功能出发划分多个广场群,尽量将大广场化整为零,分散布置于绿色组团之间;为居民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广场不宜过多,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应多采用一些不规则且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应当将其他环境因素有机的组合,使广场以“虚隐”的方式存在于小区的建筑与环境中。设计时不仅要注意广场的尺度与西部的处理,铺地的材质与色彩的变化,同时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人气与舒适性;不能过于追求视觉形象与文化符号的陈列。广场设计中应当巧妙的运用林荫,起到加强构图形式美,烘托主题;增加亲切感的作用。

结束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现代居住区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但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现代居住区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小区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是我们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5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产业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中途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绿地景观是综合性产业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景观是综合性产业区的绿色框架,作为综合性产业区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进入综合性产业区的第一印象。综合性产业区道路景观兼顾景观和生态廊道的功能,可以美化环境、塑造区域自我形象,改善综合性产业区生态环境,同时是保障工作人员和区内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

项目概况

北京市朝阳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是以发展金融后台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产业区,主要为国际金融机构向亚太地区转移后台服务。园区将建设成为一流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社会数据处理中心。

北京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地处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腹地,位于北京城区东部的朝阳区金盏乡楼梓庄地区。园区东至温榆河大道,南至坝河,西临规划中的机场第二条快速通道,北至亮酒路延长线,规划用地面积3.38平方公里。

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规划范围内共有城市主干路4条,其中东西向贯通的有两条,南北向贯通的有两条,分别为:东坝路、东坝大街、东高路和温榆河大道。规划区内城市主干路总长度为9.09公里。城市次干路主要承担区域内部组团之间交通量的交换,规划区内共有城市次干路5条,分别为:东坝北路、坝河北滨河路、三岔河村北路、金盏纵五路、金盏纵十二路。总长度为11.80公里。

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城市设计导则提出,城市的意象物质形式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作为排在首位的通道,又包含有道路和景观廊道两大类。也可以说,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绿化来说,第一印象是道路绿地景观。

金盏金融服务区道路景观规划原则

要与园区的功能定位相一致

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是国际化高科技园区及金融园区,规划目标为空间脉络清晰,尺度宜人,设施完备,绿色生态的滨水产业区。道路绿化景观应在此指导思想下,打造与之相配的城市道路特色景观,使道路景观成为区域第一景观印象。

要与园区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

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包含五类主要道路,根据五类道路的性质,确定绿化原则。

符合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规律

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为典型的居住人口密度低,就业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道路使用者主要行为为工作、公务、商务交往,辅助行为为居住,购物,公余休闲交流。道路景观应充分考虑使用者行为主次关系及比例,把握休憩空间尺度。

发挥绿化的防护功能

以改善区域小气候为目标,降噪,降尘,为办公基地提供绿色屏帐,倡导环保理念,为自行车人群和行人提供更好的隔离保护。

确定好基调的道路景观植物

确定绿色、淡雅,整齐,大气的原则,不脱离北京地域特色树种,而辅以一定比例的近年引进树种,形成园区独特的道路绿化氛围。

金盏金融服务区道路景观定位:绿色;宁静;韵律;人性

自然生态之路――把山林引入城市,从自然生态、绿色的角度入手,尽快建立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体系。

韵律起伏之路――注重和谐、统一、大气的设计手法,强调节奏,合理组织城市地标、节点、城市公共艺术等空间序列组合和连续性。

色彩清新之路――选用色彩淡雅的植物,营造素雅清新的氛围。

游憩人性之路――注重道路与相邻的公园、水系、商业广场、办公基地的关系;注重行人感受,以景观人行道丰富城市景观体系。

园区道路的类型和景观特色

周边对外交通道路:首都机场第二高速路;温榆河大道;东坝路

强调隔离防护功能,形成园区的绿色屏障。两侧绿化带宜密林式布置。

园区交通型道路景观:东坝大街;东坝北路;金盏东路;金盏西路

从外部进入园区的第一景观印象,快速交通为主,百米以上的节奏变化,整体大气的景观特色。

以绿为主,给人感觉整齐、素雅、安静。景观设计采用大尺度的种植节奏突出韵律感,。在入口和交叉口通过植物或者标志物小品来强调道路节点加深园区印象。

园区生活型道路景观:东高路;金盏北区第二路等

强调领域属性,以形成区域特色,使街道与两侧空间相融合,弱化道路与周围界面的隔离。

注重景观人行道和道路两侧办公基地及商业广场的关系,亲切宜人的尺度,细腻的通行及驻留空间。简洁的直线布置,明快休息的小空间。

强调标识性,避免道路系统的雷同。考虑行人需要,突出树种花、叶、姿态给人的感官享受。

滨河景观路景观:坝河北滨河路

结合滨河绿带,路边种植应有打开区域,将视线引入滨河景观带,自由放松的曲线步道,自然而然地将行人带进滨河景观绿地。

运用山林式、自由式的种植形式和丰富的植物配置,在路边设与滨河绿化带相呼应的休闲小广场。

林荫大道

大树,浓荫,和道路两侧的办公基地统一规划树种,素雅的街道种植风格和色彩丰富的办公环境对比而又互相衬托。

园区道路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协调设计

道路景观需与城市开敞空间有机结合

(1)中心城市公园及湿地公园:设置景观人行道,将人流和视线引入公园。

(2)组团中心绿地:将景观人行道纳入组团绿地,结合水景空间。

(3)滨水景观带:设置滨河自行车道。

(4)环状水系:景观人行道和水系、绿地穿插,成为可赏可游可憩的景观整体。

合理营造视线空间

(1)封闭的视线空间

突出道路绿化景观的生态功能,通过乔、灌、地被,形成立体有节奏的郁闭的道路绿化景观效果。

(2)半开敞的视线空间

运用规则和自然相结合的手法,有引导性的把道路两侧的景观性建筑和生态化景观吸收到道路景观中来。通过有序的空间组织,形成道路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新城市景观。

(3)开敞的视线空间

近临新城市标志性建筑和生态景观绿地的道路,发挥其城市引导性的功能,在道路绿化景观上运用规则的手法,通过低矮的灌木与行车道相结合,形成简洁的新城市道路景观。

园区道路景观组成

植物种植

(1)突出金融服务区特色的品种,大力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以落叶乔木为主,以常绿针叶乔木及花灌木为辅,充分运用乔、灌、地被树种有机结合的生态群落栽植结构。优化“金叶、金花、金果”树种的选择选配,突出金盏金融区特色。

树种选配,以栾树、银杏、雪松、油松、金叶女贞和大叶黄杨为基调树种。

以金枝国槐、法桐、馒头柳、毛白杨、紫叶李、海棠类、白玉兰、山桃等为骨干树种。

以马褂木、金丝垂柳等为特色树种。

(2)遵循生态学理论,体现物种多样性原则

引种适应于本区栽植的具有优良观赏性状的彩叶类树种,如法桐、杂交马褂木、二乔玉兰、樱花等。

(3)选择适宜街道的园林植物:树冠冠幅大、枝叶密;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旱;寿命长;深根性;病虫害少;根干材质坚硬,抗人为破坏力强;耐修剪;落果少,或没有飞絮;发芽早,落叶晚

道路节点景观

(1)以广场为主题:在路口设置主题广场

(2)以雕塑为主题:体现金融文化的雕塑

(3)以水景为主题:和路口建筑门前的景观相结合设置水景

(4)以特色花卉为主题:展示“金盏”主题专类花卉的区域

人行道

(1)骨干型人行道:注重安全性,便利性,通畅性

充分调查行人密度,人流走向,合理确定行走区域宽度。地面铺装有明显的导向性,选用耐久,防滑,易清洁及透水环保的材料,考虑无障碍设计。分布简洁,高效的休憩区,服务半径不大于100米。休憩区以植物围合相对安静的空间,根据人流布置座椅密度有令人愉悦的视觉形象。

(2)景观型人行道:注重景观性,趣味性

结合中心绿地、湿地公园、滨河绿地,设置曲线的步道。步道的铺装材料采用砂、石、木等天然材料。每100米设休息区,街道家具色调自然质朴,与环境协调。

结语

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服务于在此工作和生活的人群的需求,力争营造一个优美、高效的道路绿地环境。为区域处于竞争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鼓励金融企业落户朝阳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形成区域道路景观特色,创造较好的道路绿地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城市的意向[M].项秉仁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许冲勇等.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第6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三门溪北公园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76-02

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滨水区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涉及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设计。同时,城市防洪堤坝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

一、遵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深化

(一)现状调查

三门溪北公园滨水景观工程位于珠游溪琴江大桥至大岩头,河道长1900米,是确保溪北防洪安全惟一的防线,也是溪北片开发建设最基本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本次设计主要对防洪堤坝的环境绿化进行设计,绿化带长1168米、宽26米,断面成一弧形坡度。

(二)设计的主要构思

以三门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为依托, 利用城市中心多方性、地块性质这一特点,运用全新的景观设计手段,发掘、利用与有机组织自然人工与人文要素,从而塑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备、设计先进、文化底蕴丰富的滨河公园。

用全新的设计手段,从整体结构和空间布局入手,辅以全方位的景观设计,以形成集秩序、现代化为一体的公园环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有机组织各个景观,促进生态、文化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注重景观形成的不同时效,兼顾超前性长效性,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力求具有可操作性。

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城市绿色走廊,同时以稳定的植物群落构成丰富的四季景观,使该景观成为三门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根据地形和公园被海游大桥分割的情况,可将防洪堤坝景观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景区:盎然一角、三进门、观景平台、众望所归、原野曲径。确定分区之后,进一步规划建筑群、绿化群落、生态群落、交通系统等,更进一步确定了绿地、硬质地、建筑三者之间的边缘线及基本要求,为以后的单体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环境优先原则――必须遵循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969年,克罗率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这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诞生。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

(一)盎然一角区

景区主要以排涝站造景组成一角,结合排涝站顺坡建一观景平台和观景亭,使排涝站不显得生硬呆板,又增加其休闲性。在此周围布置景观植物,使建筑若隐若现,更添秀色,靠桥边用经典组景植物和景石起点缀作用,疏密结合自成一体。

(二)三进门区

“三进门”是一组形象雕塑,类似三道门,表示三门这个城市的涵义,更寓意三门的历史文化沿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使三门人走出三门,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展现三门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三)观景平台区

该景区主要是一处停留休闲场所,主要设置装饰亭和廊架,供游客观景、休息。材料上主要采用膜结构,色调上以蓝色为主,表现出一种现代的园林景观,与此对应的橡胶坝,从视觉上形成对景,丰富了整个景观。水泵房外观用假山围合,使整个环境和谐自然,弥补了水泵房外观造型的不足。

(四)众望所归区

“众望所归”是用台阶式草地看台和主题雕塑组成,用流畅、简洁的台阶式形成天然看台,既大方又不失美观。主题雕塑拉开整个空间层次,雕塑考虑用抗旱防涝的人物形象或抽象化的物体来表现主题,突出这个防洪堤坝的必要性,又展现了三门领导对防洪工程的重视程度,众志成城,与民携手共创三门的美好未来。

(五)原野曲径区

此处主要表现出原始的山野风光,用卵石、抽象几何平面纹样园路和花卉植物组成,配上两座原木花架,更加丰富整个景观。自然中透出规整,规整中又不失自然韵味,在此寻找人生暇思无疑是个绝妙之处。

三、文脉原则――注重现代与传统的交流、互动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规划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我们虽然在进行现代式的景观设计,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保留传统园林的内容或文化精神,整体上仍沿用传统布局,在材料及节点处理上呈现一定的现代感和现代工艺、手法,这是30年代园林师们逐渐从古典园林设计中走出来时采用的一种谨慎小心的做法,即“旧瓶装新酒”;而目前国际景观设计界流行的做法是在设计中汲取“只言片语”的传统园林形式,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

在三门县溪北防洪堤坝滨水景观设计中,我们选用了台州沿海城市的传统元素,在原野曲径区做了两块铺地,材料、施工工艺均是台州本地做法,这样使得人们在长距离的行走过程中,突然又感受到了一些台州滨海城市传统园林的信息。在观景平台旁设置了廊架装饰亭,在堤坝延伸处设置了橡胶坝。

四、亲水原则

受现代人文主义极大影响的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在以前,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总是又高、又厚,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控制水的四季涨、落特性,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人们向往水,希望沿着水漫步、旅行或栖息,在水边休息,可以享受其声其景其美色,还可以把手、脚放水中任它在指间欢快的轻舞,这都是人性本能的倾向。如何让人与湖水进行直接接触式的交流?是处理这类景观设计时应着重探讨的。我们三门溪防洪堤坝滨水景观采用了二种不同的处理手法:一是亲水平台,一是挑入湖中的橡胶坝。这样达到了不管四季水面涨涨落落,人们总能触水、戏水、玩水。

五、立体设计原则

以前的景观、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师们非常注重美学上的平面构成原则,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图案的美观、线型的流畅。但他们忘了景观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场所,人不能一直俯瞰这个景观空间,而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他的关注与兴趣。因而,景观设计不应仅仅是平面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纵观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些名品,无不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立体设计涵盖了软、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时,应先堆土成坡,再分层高底立体种植;硬质方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总之,目前国内的滨水区规划,包括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和水利部门的河流治理,都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将滨水区的问题予以综合理解和综合解决。而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更为综合的学科,其优点之一在于可以从比其他学科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解决问题,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

[2]日•芦原义信.城市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第7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 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

[基金项目] 文章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广西设计创意研发及人才培养”,项目小组成员:何璐。项目编号:YCSW2013094。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15-2

一、序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湿地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侵蚀、破坏。200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建立城市湿地公园,并颁布相关管理办法和设计导则。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极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

二、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顾名思义为有水潮湿的土地,“水”与“土”均是构成湿地的重要因子。狭义的定义把湿地看做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强调湿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广义的定义,即湿地“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广义的湿地定义有利于建立流域联系,以阻止或控制流域的不同地段人为地破坏湿地,有利于将陆地上所有水体和周边土地,以及受沿海潮沙影响的地带都被划入湿地的范畴,便于统一制定湿地保护、恢复、利用等措施。

湿地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同样的,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它为视野提供了多样性,成为视线的焦点,具有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特点,减轻了单纯混凝土环境对居民的压抑感。城市湿地景观的营造,将大大提高现有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

三、案例分析――南宁市相思湖湿地公园设计

(一)项目概况

目前,中国城乡生态环境整体仍然在不断地恶化,我们也正在遭受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威胁。中国正在处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转变的过程,针对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建立相对完善和生态系统内部友好的岛屿独立生态,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条能够合理地解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行之路。基地坐落于南宁新城规划区域内,与邕江相接,具有亲水性和舒适性,基地内部的湿地生态系统处于水陆交界的生态脆弱带,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体现了生态可持续成为中国当下面对自然生境管理及利用的主要目标。

(二)设计理念及目标

这是一个环境再生、城市再生的独特项目,设计师试图为城市营造一个优质价值的生态核,其中包括高质量的生态基础设施,在解决基本生境优化的前提下使得相思湖景观价值得以进一步地提升。同时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一处郊野悠闲休憩地。规划扎根于对现场详实的分析,提出了以“水”为修复的核心,以地域性的“茶”、“农”为文化的先锋载体,以“仙”为设计意境的定位,尤其是巧妙地将香港湿地公园的设计概念引入本方案的设计中,以创造出令人脱胎换骨的身心体验。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生态进行修复,健全生态系统,改善景观生态过程,对景观各个要素进行重组规划,协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的景观安全格局,谋求其可持续性,同时追求物镜、情境、意境的审美意趣,对人为破坏的已有的生态生境进行修复与再生。尊重生态过程的景观生态规划才能真正为我们进行生态修复提供切实的方法和策略。

(三)规划内容

1.植物景观规划。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特性构成了湿地特有的自然景观,保留了原有大片的野生植物群落,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特点。乡土植物占主导地位,这样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而且能够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相思湖湿地公园内部的植物配置时遵循物种多样化、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根据花卉的不同特性,选取恰当的绿化方式,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将现存的芦苇等植物予以保留,规划将湿地地形调整为自然曲线形,并实施鸟类、禽类生物的放养计划,恢复其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植物景观规划中对这一理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增加种群及群落类型,创造郊野、岛屿自然环境,成为标志性的城市湿地公园,突显农耕生态,形成低成本的养护体系,突显植物生境的疗养价值,把具有地域性文化的茶、刺绣融入到植物景观设计中们塑造独特审美特色的山地、水域植物风貌,烘托“仙”的意向。

2.驳岸设计。池岸处理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充分考虑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问题,园内充分考虑枯水期与丰水期的水源补充调节问题,模拟自然湿地中地表低温偶尔积水、季节性积水、常年性积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态,创造不同的自然水位。长时间的养殖对相思湖水体造成了污染,景观修复部分以山地地形为基础,丘陵回填区过度均匀,大面积的洼地及池塘进行了湿地改造,在陆地边界形成一条完整的净化缓冲带。地形坡度的调整与改善,凸显坡脚轮廓,重塑空间形态,增加了观赏面。相思湖范围内湖潮防洪的亲水性设计,在保持防洪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增加了可以提供适当亲水的缓冲地带。

3.园路设施规划。园内建筑、设施等多为木质干栏建筑形式为主,具有与环境协调的色彩及形体轮廓,具有乡土特色。园内观鸟屋利用自然光和双层天窗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使游客感觉舒适。原有的步道系统采茶种植道和人工防护堤步道给予其旅游价值,加强了自发式合理性的游览道线。木栈道引导人们跨过湖泊,达到以木质观鸟屋、浮桥和自然教育途径为景观特征的更加接近真是大自然环境的“地区”。户外照明装置仅限于入口广场和建筑入口坡道,在湿地公园的大部分区域没有照明设备以减少对野生生物的干扰和降低能源消耗。材料的再利用,包括混凝土碎石料、花岗岩废料、弃置的蚝壳等都被巧妙地运用在公园景观设计中。

4.水系规划。湿地公园以水景作为全园的核心景观,通过将邕江水的引入,形成水系并进行地形的处理,在景观空间上形成或开敞、或幽闭,形式不同的水体景观。并在水与岛、水与陆地之间架设形式各异的木桥,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目前,基地内部水库退化严重,水库大部分已经淤死,残存少量的池塘和湿生植物群落,另外,由于城市雨洪水携带污染物,长期积累后对湿地土壤产生污染,对库塘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较为严重的危害。在总体规划中欲借用相思湖优美的湿地和田园风光打造具有与周边开发的现代化现代化相思湖新城特色的“南方水城”,创建独属于南宁北部城区的园林城市。基地内部改造前无地表收集利用途径,以景观规划弥补园内原本缺乏资源的情况,例如雨水利用作为雨水花园设计,泄洪通道被设计为雨水排放至相思湖的过滤绿化通道。通过水系统的设计,原来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经过多种净化过程,重新流入邕江,使得来自于生态缓解区淡水湖的水,通过循环又回到湖中,从而仅在晚上使用,以降低蒸发和消耗,并能保证不与游客发生冲突。

四、结语

现今,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自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水土资源、营造鸟类栖息地,公园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服务。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协调,风景园林师应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带领团队完成建设任务,并在设计中注意生态学的科学性和风景园林的艺术性并重。当前城市湿地保护、恢复的人物婆在眉睫,但是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城市湿地的手段,其建设观念上普遍存在着“重装饰、轻整治”的思想,风景园林师不能在这种大环境下随波逐流,而要基于职业道德,做“整治领土景观的医师”,“急事慢做”,引导建设走向合理有序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成玉宁,张炜.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

[6]朱建宁.城市湿地保护与景观建设[A].见:建设部城建司主编.园林城市与和谐社会[C].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7]杨云峰.湿地的概念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J].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010.

第8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大运河;国土安全;生态基础设施;南水北调

Abstract:Ecological infrastrueture (EI) is the crilical natural systems that provide nature's service to cities and their residents, which is composed of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green systems, but also suburban forests, farm land and natural habitats that are connected as an integral infrastructure. Just like a civic infrastructure that is critic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ity and a region,so is t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o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 must be built across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and must be strategically allocated for the next centuries to come. Therefor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ust be taken as long-term strategy at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cales. The speedy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enormous landscape change projects such as the water perting project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fer great opportuniti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El.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lann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long the Great Canal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ast China, meanwhil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and regional recreation, and protects a historical heritage corridor. Step-by-step approaches are also suggested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reat Ca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great canal; ecological planning; south~north water pert

1 关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实践与理论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 Services),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1.1 早期规划实践和理论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Kmerald Necklace)。在 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 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Kansas)和克里夫兰 (Cleveland)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造福子孙的极好机遇。

1.2 绿道和遗产廊道与生态基础设施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环境走廊(Environmental Corridors)”概念对于类似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识到水系在生物等资源上的特殊生态意义,将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后不久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思想,将区域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重视,绿道规划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的一个有效的、社会期望的方法。通过系统的线路选择和连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廊道成为区域的综合性的绿道骨架,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渐渐认识到绿道对于物种的保护作用。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境的破碎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岛屿生态学理论认为,加强生境岛屿之间的生物运动可以降低由于生境碎裂化带来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因此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995年,Bueno等进行了南佛罗里达地区区域生态绿道研究,从而重新建立了联系不同区域的大尺度生态框架。由于区域的自然景观已随农业和城市化的扩张而日益破碎化,区域性绿道(Regional Greenway)的提出是为了在破碎化的景观之间建立生态联系通道。这样一条区域生态廊道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联系原来破碎的景观,从而使之成为巨大的资源。原本为农业和城市发展而兴建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排水沟、水库和防洪设施等,经过生态恢复和管理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网络提供生态服务,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挥其价值。

值得一提的还有建立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基础上的遗产廊道概念,它针对包含独特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提出,包括运河、铁路线都属于记载人类早期运动路线的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在遗产廊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注意连续性、多样性和关键区等。

经过长期发展,绿道由最初的单一目标(美化、休闲)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栖息地的保护、历史文物的保护、教育、解释等在内的多目标规划。绿道规划的核心思想与生态基础设施实际上已经极为类似。

1.3 生态足迹、生态服务和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足迹是由Mathis Wackernagel和William 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是无限期地用以维持一定人口和物质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积。在一定的人口或经济条件下,生态足迹能够用有一定生产力的土地面积来评价资源消耗和废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宽了人们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认识,指明城市必须依托于更大范围的区域而持续。

Costanza等学者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提供启智的机会等。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这个系统的活力取决于其关键性结构,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

1.4 景观安全格局和中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高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如何高效地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俞孔坚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区域EI建设中的意义在于它为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满足了建设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等。

2 国土安全与中国东部生态基础设施战略

2.1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呈燎原之势,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快速城市化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的贫乏,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危机四伏,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视。中国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西部是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之一。城市化速度过快使得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危机更为明朗化,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中国东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总的来说,东部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人口密度高,城镇密集,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

(2)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污染问题不仅存在于城镇地区,新兴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使得局部农村区域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城市。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对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保护,同时现有生态基础设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流域所面临的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的景观生态问题在东部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区域国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2.2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建设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运河对区域景观和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扬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运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而在苏、杭城市环境形成和发展中,大运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跨京、津、冀、鲁、皖、苏、浙七个省市,穿越两个中国最富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和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中国“开”字形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来,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运河廊道区域正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和挑战,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使运河生态网络成为高效的、能够持续地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包括输水、物种栖息、遗产保护、休闲和防洪等)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中国南北水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国家已经制定了南水北调战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国际上的大型调水工程大多毁誉参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其主要负面意见所在。如俄罗斯北水南调等工程一方面满足了有关地区工农业用水,缓解了里诲水位下降,但也影响了调出地区的水量、水温、积水、含盐量等,带来巨大的环境负面效应;而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直接造成输水管两岸数百米宽的地带沼泽化,使耕地锐减。

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不应仅仅成为一项单纯的调水工程,而应成为工程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各线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热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别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契机下,本论文提出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运河为骨干的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应尽快对此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

3 京杭大运河的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3.1 作为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

以大运河为走廊、运河支流为廊道、以与运河毗邻的湖泊和湿地及城镇为斑块,以周边农田为基质形成区域尺度上的景观生态系统,简称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运河廊道长期横跨南北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河域本身形成了复杂、影响广泛的生态系统,形成了自身的生态调节能力。现在,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虽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部分已处在瘫痪状态,但台儿庄以南部分仍然发挥着包括航运在内的多种作用。其整体在系统的生态修复之后仍然有可能恢复其区域生态功能。

3.2 作为运河区域城乡EI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廊道是运河区域多个城市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运河历史上除去运输以外的最大功能。历代修运河,“贡赋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个重要理由。其木断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区域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运河不但是中国东部区域城市和乡村重要的自然条件,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河域城市和乡村EI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

湿地是人类及众多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它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项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运河河道大多依据天然河道修筑,虽然这些天然河流在航运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经过长期的生态变迁以后,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泽、泥地。历代为蓄泻洪水,同时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为蓄泻之用,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废,都发挥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3.4 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美国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发展成熟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由于京杭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所以,从区域景观生态角度出发,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遗产保护及区域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4 建立大运河EI的问题背景

4.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问题

景观生态学认为区域由多个景观所构成,而每一景观都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组成的异质空间镶嵌体。运河流经的中国东部区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从景观生态学的

角度看,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区域景观生态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基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京杭大运河区域的基质主要是农田,包括黄淮海平原主产小麦的耕地和长江三角洲主产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蚕蚀的土地大多为城市周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农田,直接影响了基质的数量和质量,对运河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破坏性影响。

(2)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联接城乡并为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通道。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运河廊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设性破坏。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阴魂不散,对中国大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对运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化整饬,堤岸的自然形态因此消失,其后果是对乡土生境的破坏,造成物种地方性与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效应的发挥。

(b)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是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经造成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运河区域的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沿河城镇不断增加的排污,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后果。污染破坏了水质,直接导致运河廊道生态功能的丧失和瘫痪。同时威胁到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健康性与完整性。

(c)毁林开垦,水土流失加大。毁林开垦是城市化侵占农田的后果。水土流失则是困扰中国河流的三大问题之一。水土流失对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都造成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建筑开挖、表土扰动、硬质界面增大,航运通行、灌溉、供水等压力过大等,这些都影响到运河廊道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3)快速、无序的城市化导致区域景观格局急剧变化。运河区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镇出于本身发展或各省区小于本地区发展、而不是整个区域的宏观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导下进行的。加之很多规划编制仍在传统的规划方法下进行,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生态问题。城镇斑块不断扩张,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斑块不断缩减,直至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存在严重问题。

(4)快速城市化严重威胁遗产廊道的保护。城市的迅速扩张正在破坏运河的历史环境。一方面运河区域的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运河遗产廊道作为一个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工程遗产整体上受到严重威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架构下没有得到适宜的保护,其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体性(integrity)都受到损害。

(5)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居民休闲需求。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园、河谷、荒地、沼泽连接起来,规划成令波士顿人感到骄傲的“蓝宝石项链”。1883年,Cleveland为Minneapolis做规划时,就主张购买大片土地作为公园绿地系统作为未来居民休闲场所。经过长期发展,证明这一主张十分英明。京航大运河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风景审美资源,如何整合这些丰富资源,满足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2 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区域生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建设又使得运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赋予了新的功能——输水功能。运河廊道的景观属性也因此面临新的改变。其结构和功能都将重新调整,从而对区域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1)南水北调是继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又一次对以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

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施加的人工干扰。南水北调作为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是人工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又一次大规模干扰过程。这一干扰在景观和区域尺度L的模拟和研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2)南水北调将在区域尺度上改变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功能和结构。调水改变河道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网络。水作为核心生态因子又影响和改变整个区域生态格局和过程。其影响的过程可归纳为: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变化[o,。

这些都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3)南水北调是对大运河区域生态系统的巨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大规模调水形成的人工干扰,有机会使得已经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部分变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并同时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运河遗产廊道,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制定以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为骨架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并提出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导则分别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区域景观格局的构建(oonfiguration),包括对景观元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尺度和连续性等进行战略性规划;

第二个层次是景观元素的设计导则,包括如运河道整理断面及护岸设计导则、湖泊及湿地边界处理导则,城市边缘与水系边界设计导则,林带及斑块构成导则,文化遗产廊道设计导则。

参照Steinitz的景观设计框架,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可分为六个步骤(表1):

(1)景观呈述: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大运河区域景观生态状况。

(2)过程分析:对上述成果根据研究的需要重点分析,并形成新的信息来源。

(3)评价:基于判断矩阵的综合比价和评判。

(4)改变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预测在一定干扰下的景观生态状况,使用预测模型 (Prolection Models)和干预模型(Intervention Models)。

(5)影响评价:在上述干扰和预测模型基础上,进行影响评价。

(6)决策:在上述步骤基础上,用决策模型(Decision Model)来进行决策。

6 结论

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已经成为河域REI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学及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城市化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背景下,这一生态网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广阔的机遇。在这样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广大地区获得健康的生态服务、对中国东部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对遗产廊道本身的保护和满足未来居民的休闲和教育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借助一整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多学科合作,当然还要借助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

参考文献

[1]Mander,U.,J.Jagonaegi,et al.Network of compensative areas as 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territories.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Ferdinand Schoningh,Paderborn.1988,35~38.

[2]Selm,A.J.Van.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habitat networks.In Schrieiber,K.-F.(ed.),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Ferdinand Schoningh.Paderborn.1988,PP63~66。

[3]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17(6):9-17.

[4]Costanza,R.and H.E.Daily.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ion Biology.1992,(6):37~46.

[5] Costanza,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387 (15):253~260.

[6]Daily,G..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In:Daily Ged.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7,1~lO.

[7]Walmsley,A..Greenways and the making of city for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81~127.

[8]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则.中国园林.2001,(3):59~61.

[9]Zube,E.H..The advance of ecology.Landscape Architeeture.1986,76(2):58~67.

[10]Steinitz,G.黄国平译.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2001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中国园林.2001,(5):92~95.

[11]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中国园林.2000,(1):27~33;(2):32~35.

[1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Fabos,J.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 of greenway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3.

[14]Zube,E.H..Greenways and the US national park syste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25.

[15]Ahern.J..Greenways as Strategic Landscape Plann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Wageningen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s. 2002.

[16]Lewis,P.H.Jr..Quality Corridors for Wisconsin.Landscape Architecture.1964,54(2):100~107.

[17]McHarg,L..Design with Nature.John Wiley & Sons,Inc.1969.

[18]Linehan.J.,M.G.Meir et al. Greenway Planning:developing a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approach.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9~193.

[19]Neuman.M..Regional design: Recovering a gre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radi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7:115~128.

[20]Harris.L.D..The Fragmented Forest: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and Preservation of Biotic D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eago. II..1984,211.

[21]Forman.R.T.T. and M.Godron.Landscape Ecology.New York.John Wiley.1986.

[22]Forman.R.T.T.. Land Mosaie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3] Bueno. J. A. V. A. Tsihrinzis. L. Alvarez. South Florida greenwa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ecological reconnectivity of the reg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247~266.

[24] Forman, R.T.T., D. Spring, and J. A. Bissonette, et al. Road Ecology: Science and Solution. Island Press.2003.

[25]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insular geography. Evolution. 1963, 17: 373~87.

[26]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27] Merriam, G.. Connectivity: a fundamental charae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Brandt, J. and P. Agger,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Planning(VoL.1) Roskilde, Denmark: Roskilde Universitetsfolag Geo Rue. 1984, 5~15.

[28] Schreiber, K-F.. Ed. 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latemaf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Ferdinard Sehoningh, Paderborn. 1988.

[29] Noss, R. 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different functions at different scales. In: W.E. Hudson (Editor). Landscape Linkages and Biopersity.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1991, 27~39.

[30] Juliette, K.. Landscape quality based upon persity, coherence and continuity Landscape planning at different planning-level in the River area of The Netherlan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 43:91~104

[31]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生态学报.1999,19(2):146~151.

[32]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方法.中国园林.2000,16(6):36~39,

[33] Seams, R. M..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65~80.

[34] Rees. W. E. and M. Wackernagel.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Measuring the Natural Capit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Economy,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4.

[35] Waekernagel, M. and 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New Society Publishers. Philadelphia. PA. 1995.

[36] Weizsacker, E. Von, A. B. Lovins and L. H. Lovins. Factor Four: 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1997.

[37] Yu, K.-J..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 Doctoral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38] Yu. K.-J.. 1996. Security pal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6(5): 1~17.

[39]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地理学报,1998,(53):11~20.

[40]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41]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城市规划,2001,(7):15~18.

[42]周—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1999,(12):8~14.

[43]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0.

[44]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2000,(1):16~21.

[45]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的“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城市规划,2002,(2):9~14.

[46]杨多贵、陈邵锋、王海燕等.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的系统学研究.系统辨证学学报,2002,10(2)19~23.

[47]汪达.论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兼谈对我同南水北调规划的思考.环境科学动态.1999,3:28~32.

[48]俞澄生.南水北调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41~42.

[49]阎占元,刘荷芬,侯怀恩.中线南水北调概况与区域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4):38~47.

[50]傅肃性,张崇厚,曹桂发等.南水北调西线下程与区域持续发展.地理科学进展,1997,2:22~25.

[51]尚宇鸣,丁自鲜,童海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人民黄河,2001,10:27~30.

[52]吴俊,王培.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科技导报,2002,(2)12~31.

[53]王庆.陈吉余.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4):378~382.

[54]陈吉余.陈沈良.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保护,2002,(3):19~25.

[55]刘昌明,杨志峰,孙睿等.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海河水利,2002,(1):1~5.

[56]李晓储,孙传余,董志良等.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研究.江苏林业科技,2002,2:16~19.

[57]何小弟,赵御龙,蒋献忠.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3):75~78.

[58]汪斌,程绪水.治污先行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水资源保护,2002,3(1):15~19.

[59]徐新伟,吴中华,于丹等.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其影响,生态学报,2002,22(11):1333~1338.

[60]杨杨胜天.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地理学报,2002,(1):41~44.

[61]傅祟兰.中国运河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4~96.

[62]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63]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64]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资源科学,1999,21(6): 34~37. 转贴于

[65]孟宪民.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地理科学,1999,19(5):385~391.

[66]余国营.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0,22(3):61~66.

[67]王瑞山,勇,杨青 等.我国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资源科学,2000,22(1):9~13.

[68]Flink.C.A.and R.M.Searns.Greenways.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3,167.

[69]姚汉源.京杭大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5.

[70]安作璋.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71]张文忠.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土地资源减少的几个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1):36~40.

第9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景观环境;艺术研究;城市广场

一 城市广场的定义

(1)广场的语言定义

欧洲语言当中的“广场”一词要追溯到古希腊词“platia”,它当时意味着“宽阔的路”;德语的广场“platz”一词指城镇中建筑物前或建筑物之间的大面积空地,也可指自然界中的开阔场地;中文广场语意指面积广阔的场地,广,广阔也,地,则场地也,(仅限物质层面,缺少人文内涵)。

(2)学术性定义

二战以后,城市广场的研究无论是从物质空间层面还是社会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维多诺韦茨描述:“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尺度,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空间,广场始终是由人创在的并以某种形式为人的交流服务的场所”。 根据J.B.jacson,1985年的观点,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的焦点。

(3)笔者给广场的定义是

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广场往往位于城市的节点上,是城市景观风貌和气候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景观形象的标志和亮点,是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评价的重要参照点。

二 当代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广场的类型

(1)城市中心区城市广场的类型

近些年,哈尔滨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步伐也快了起来,新的城市空间布局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生了结构性调整。市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户外公共空间和交往空间有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在市区户外空间里休闲,户外活动也丰富多样,城市广场以及户外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街道广场(中央大街步行街)

街道广场是道路人行系统的组成部分,为行人提供休息、杂谈、等候的场所;街道广场一般设置休息座椅、花坛、种植树木、形成一定的绿化空间;街道广场还设置喷泉、雕塑等公共艺术品以增加场所的文化韵味。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现在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当车辆禁止通行时,它就有可能扮演广场的角色,即变成一处人们可以漫步、坐下来吃东西以及观察身边活动的场所,步行商业中心经常位于老城区,有几个连续的街区构成,完全或主要用于步行。风格各异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车辆厂住宅楼前等四处休闲广场,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

(3)建筑广场(索菲亚建筑艺术广场)

索菲亚广场位于美丽的松花江南岸,占地5万平方米,以其独特的建筑景观、欧域风情闻名于海内外。区内标志性建筑——索菲亚教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07年,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广场与建筑位于同一地块内,是建筑物后退形成的开敞空间;建筑广场是建筑物和道路相互联系的过度空间,中心休闲广场、建筑艺术广场均为景区内敞开式文化广场,夏日绿草茵茵、花团锦簇.音乐喷泉翩翩起舞、景区内镭射厅、信息港、影吧、淄旱冰及啤酒广场、冷饮广场等休闲娱乐项目和服务配套设施齐全。通过室外雕塑、花坛、喷泉、标牌、引导交通、进行方向暗示和空间隔离作用。目前,索菲亚广场占地0.8万平方米,周边被哈一百、曼哈顿商厦、中艺商厦、金太阳商厦等建筑紧紧包围。教堂观赏空间严重不足、周边人流集散空间紧缺、静态停车矛盾突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周边环境脏、乱、差。作为哈市重要旅游景观的索菲亚教堂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交通广场(哈尔滨火车站及哈西客运站站前广场)

交通广场是交通节点,以疏散、组织、引导交通流量,转换交通方式为主要功能的广场;广场紧靠交通枢纽车站,与本站的出入口相接,通过垂直、水平的交通工具,疏导人流。注意人车分离,合理组织人流,物流和车流的动线,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安全与便捷;交通广场一般要附设一定数量的机动车停车场地,并配置座椅、餐厅、小卖部、书刊报纸零售处,银行自动取款机等设施,为人们提供生活的便利。

该工程可使进出旅客在一个地点实现火车、地铁、公交、出租、公路客运五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东广场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站前广场之一。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结合,形成立体式的新模式。 新站在设计上弥补了老火车站的欠缺

(5)历史性广场(博物馆建筑广场)

博物馆广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地处哈尔滨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是哈尔滨市区主轴线--东西大直街和街的交汇处。博物馆广场在20世纪初叫做“中心广场”,是以圣·尼古拉教堂为中心的不规则放射性广场,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开始的源头。有“哈尔滨客厅”的美誉。

由于历史原因,哈尔滨市地标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及周边一些有价值的老旧建筑的被强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建成了一批现代建筑(黑龙江省电力大厦),广场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老建筑不和谐的建筑如今,空间环境质量差,文化气息匮乏等诸多问题,前不久省电力大厦拆除了,计划将重现老广场的原貌。 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博物馆广场在近期的发展变化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交通混乱;第二,缺少绿化;第三,缺乏有吸引力的逗留活动场所;第四,由于近年来广场中破坏性的建设活动,造成景观混乱和空间秩序的失衡。

(6)纪念性广场(防洪纪念塔广场)

纪念性广场常常是历史上通过重要事件留下痕迹的地方,或许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场所。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 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 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哈尔滨市政府于1958年建立此塔,以志纪念,从此便成为东北第二大城市哈尔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但是周围过多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广场的天际线。

三 哈尔滨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建议

(1)问题与改进建议

1)植物配置

广场的绿化是个现代广场设计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哈尔滨的绿化设计差强人意。由于缺少树木,一些游客在夏天不得不打着遮阳伞。根据广场的性质、功能、规模和周围环境进行广场绿化设计;公共活动广场周围宜栽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小于总面积的25%,并且宜设置成为开场绿地,植物配置通透疏朗;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式广场,集中成片绿地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纪念性广场的绿化应该有利于衬托主体纪念物;广场绿地不仅具有空间隔离、美化景观、遮阳避尘等多种功能,还应该在综合考虑广场的功能空间关系、游人路线和视线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视觉性强、好管理的绿化空间。但是哈尔滨广场的植物配置品种单一,空间组织单调,在今后的设计中应利用多样化的种植来提高并丰富使用者对于颜色、光线、地形坡度、气味、声音和质地变化的感受;在视线、树荫、维护方面考虑植物长成时的最终高度和体量;利用树木来遮蔽邻近的建筑墙体,如有需要,可以让阳光照到建筑物窗前。

2)休闲座椅

哈尔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特殊的气候类型对座椅材质的选择就更加重要,可以选择那些座位看起来很暖活的材料,在设计时优先考虑木质长椅,尽量避免那些感觉生冷(混凝土、金属、石头),或是那些坐在上面可能损坏衣服的材料。但是从现有的这些广场来看,广场并没有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而且也没有满足各种类型的休息者的要求;座椅的布置在午间有灿烂阳光的地方,和温度很高的地方缺少遮蔽;在增加广场整体作为容量的时候,辅助座位(眺台、座强、允许做在上面的护墙)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广场设计之中,当休息人数较少时,会使人们坐在座椅休息时产生恐惧感;哈尔滨的城市广场在设计时可以使座位的排列呈线性(长椅、台阶、边沿),环形或者朝向外部,以允许人们可以同陌生人挨得很近进行交流,同时不必进行视线接触;座椅位置的选择也很重要,应该可以允许人们在阳光和背阴之间进行选择。

(2)地面铺装

好的地铺会提高广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哈尔滨的地铺设计并不是完善,差强人意。哈尔滨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所以地铺的功能性事关重要,夏季排水不通畅,冬季不防滑,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在设计时应考虑主要的交通路线是否符合广场使用者“所希望的路线”;如果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人,那些限制步行的地方是否用上了卵石或大的硕石,是否利用了铺装变化来标明人行道向广场的过渡,同时又不妨碍人们的进入。

(3)公厕

公厕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情况。城市广场是相对集中的场所,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形式,因此公厕的设计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调查发现,哈尔滨的公厕建设数量远远不达标,市民不满主要是找不到活卫生不达标,所以只能到附近的商场或快餐店,希望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中,能够注意这个问题。

(4)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景物包括雕塑、柱、碑、水景等,是广场空间景观的节点,其设计的成败关系到广场品质的高低;环境小品既包括独立的小型艺术品,也包括经过艺术处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报刊亭、电话亭、垃圾桶等)。近些年随着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景观小品的设计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着,景观与环境小品能够设定统一的主题,符合广场的氛围风格的统一和变化;在位置的选择上也能考虑人的走动路线和空间的组织,但部分仍还随意摆放,没有很好的与绿化设施组合,无法形成形成趣味性空间。

(5)通用设计概念

通用设计在哈尔滨还没有普及,而且无障碍设计也不是很完善,在通用设计国外已经列入了法典中,它的潜在目的在于使公共生活能涵盖更多的人群,它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设计方式,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不再仅是涉及基础坡道,基于“所有人利用度”的概念,入口、标识、场地设施等等开始得到整体的考虑,之前,多为残疾人设计反映的是一种“孤立但平等”的思想,强调精心考虑过的设计不仅应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同时能为其他所有人使用。

四 小结

城市广场也是城市里最具人性的场所,因此它能聚集社会里各个阶层的人,促进社会的融合。城市广场是一段历史,它记载着一种城市文明的进程;城市广场是一种传统,它影响了整个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广场是一种空间,它蕴藏着城市生活的精华;城市广场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它的构成、它的特征、它的属性以及它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和转换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