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MOOC;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教学评估;学习效果
1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数据分析报告
2015年我校针对参加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试点的班级进行了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在线成绩通过率达到90%,综合成绩通过率达到95%。其中优秀和良好以上成绩占到71%以上,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并且通过问卷对全体参加试点的同学进行了测评。从基于MOOC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85%的学生总体对于这门课改革的评价较好,但师生互动和线上交流尚需进一步加强。学生拓展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方面提升状况较好;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认为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但亟待加强的是课堂互动,线上交流、学习问题的反馈、教师提供的学习帮助、考核方式、大规模开放在线交互学习网络的支持等。
从选课动机和学习方式上来看,学生选择MOOC的主要原因是对MOOC学习模式的认可,认为MOOC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两者相比,学习自由度高、名校资源、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互动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认为选择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后,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上更建议学习环境中应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行为上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快餐式变化,教学模式上翻转课堂互动合作等方法的运用等等。
从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来看,以下几方面表现较好。首先,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前会先确认上课时间是否与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冲突,为完成考试和作业,会主动寻找或学习其他学习资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和复习,会有计划的安排每门课的学习时间,总是第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和课后作业,在观看和阅读学习资料时会做笔记,并标记重点。但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提高,学习前下载课程视频和资料还有待加强,讨论区提问或解答问题积极度不够,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资料阅读较少等。
从学生得到的学习支持上来看,在课程平台,教师和学习伙伴会及时的解决所遇到的知识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学生在非课程平台获得的学习帮助较多。学生建议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讨论,形成更加活跃的网上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学习体会上来看,86.8%的人群认为MOOC是一个很好的网络选择,操作过程很容易,很乐意将MOOC推荐给他人,对自己有帮助,决定继续使用。84%的人群认为MOOC提供的课程质量都比较高,平台使用很容易学习掌握,MOOC课程考核方式很合理。
从学习预期和教学效果上来看,在对课程的看法,课程的有用程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学生多选择看法发生了改变,并且有积极影响,较之前更认为这不仅是一门思政课,而且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从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价值的认可。
从课程内容评价来看,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线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线上教学内容进度配合的较好,认为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但授课内容有待改进,学生认为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复,建议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个课堂内容要有一定关联性,相互联系更为紧密,进度配合更好,提供更有效的知识补充。
从教学方法分析来看,81%的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MOOC学习模式,93%的学生接受目前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学生认为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对自己有帮助,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还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86.5%的人群认为线下教学对他的帮助重要,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获得了扩展性的知识和自主表达的机会,80.4%的人群认为积极性有较大提高。84.6%的人群认为课程改革较为满意,其中21.2%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
从教学建议上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增加师生互动”、“线上交流”、“加大教师提供学习帮助的力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增加讨论课数量”。在教学方式改革中,建议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工具进行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兴趣,既非完全线上自主学习,更非传统教学,仅4.7%的学生支持传统教学方式。
2 慕课混合式教学的亮点
首先,三亚学院大胆探索校内校外联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MOOC教学手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作为地处边陲的三亚学院学生要想分享到清华大学的一流教学资源几乎不可能的,即便有机会邀请相关专家讲学成本较高且收益学生规模有限。但通过MOOC平台的学习实现了在不占用现有有限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的学生收益。
其次,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和补充。我们形式上既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质上还完成了教学目标。言教和身教融合,从教学走向教育,三亚学院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在做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最后,教学改革发挥了两个积极性,体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解放和增加我们教师的发展交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学生的能力。海大教务处处长张云阁说:“三亚学院改革为海大改革做了探索”,并表示线下教学更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首先,线上线下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的关系。老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生学习评价公正性的关系。教材和理论知识点总体关系。
【关键词】适应人生新阶段;教学设计
大学新生离开熟悉的家庭、学校和身边环境,来到一个全新的校园,展开一段全新的生活和学习,个人心态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在为进入大学而欣喜,认为过去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得到结果而忽视了对未来大学生活的了解和规划,有的学生则因为没有充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心情低落、沮丧失望,也有的学生对新的大学环境预期过高而对现实校园产生不满,林林总总,各种心态,不一而足,但总起来说,都是由于对大学生活准备不足而造成的,因此,针对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各种情绪、心态,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这种实际,在进行大学德育的第一课――《适应人生新阶段》时,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
首先解决学生中相当程度存在的对大学校园环境与预期不符而产生的失望沮丧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对大学生活的信心和兴趣。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学对于我是什么(为什么上大学)?给出解决方案:明确意义,适应转变,积极行动。
1.明确意义
(理论)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它既是知识积累与人才成长的“黄金期”,也是成就事业与人生开拓的“准备期” 。
(实例)(1) 大学课桌上的打油诗(反面事例展示)
(2)提供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通过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不同感受,让学生体会大学生活的意义。
2.适应转变,积极行动
(案例):以“大学新生嫌校门太破,报到当天哭求退学”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当没有能够迈入理想中的大学时,当发现大学的实际生活与环境与自己想象当中的不相符合何合时,我们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呢?
(教师建议)以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的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面对变化的不同态度来启发学生:嗅嗅,他能够及早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他能够迅速行动;哼哼,他因为害怕改变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唧唧,当他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勇敢面对变化的现实,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只有懂得随机应变并享受变化,才是未来最青睐的人。只有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才能帮助我们在变化中获得成功。
在学生的心理发生相应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充分认识大学生活,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和规划。这部分教学内容仍然从提问引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寻求答案。
问题一:在大学中我们应当学习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提供意见)
我们在大学中的任务是:
1.learn to be ―― 学习成为真正的人和公民
在大学四年里,不但要获得高超的能力,而且要培育明亮的德性、积极的公民意识,成为一个水准线上的合格公民。
2.learn to do ―― 进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培养六大基本能力很重要――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心理能力。
3.learn to be with others ―― 学习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已成为必修课。为此,要掌握正确科学的方法。积极学习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4.learn to how to learn ―― 广泛学习和涉猎各种知识
核心是转变学习理念,树立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问题二:在大学中我可以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由师生共同讨论,收集学生意见进行集中,并结合往届学生的建议,最后形成的答案可以成为学生在校生活的一种参考。
二、课后反思与评估
报告指出,近年来法国开放式在线课程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2013年成立了法国数字大学(France Université Numérique, FUN)。自创建以来,法国数字大学发展迅速,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有140多门注册课程,共有56万名国内外注册用户。法国短短几年间从一个“慕课落伍者”发展成为几乎可以与欧洲主要慕课大国媲美的“慕课新星”。但与此同时,报告指出法国数字大学存在资金来源单一(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课程来源和模式单一(主要靠大学提供课程)等问题。为此,法国国家战略和预测总署借鉴各国慕课发展经验为法国数字大学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战略建议。
一、推动法国数字大学资金来源多元化
第一,开发数字大学的盈利模式,其中包括:对由考试中心开具的在线学习评估结果证明进行收费;向企业或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有偿的学生在线课程成绩查询服务,以辅助相关招生(招工)录取工作;开发在线课程的付费指导和评估服务;向企业出售法国数字大学的平台,用于企业内部培训;开发一些需要付费注册的课程;对高校将在线课程资源纳入课程教学进行收费;为想要创建慕课平台的机构提供有偿支持。
第二,瞄准继续教育市场。法国数字大学也可以通过开拓新市场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企业的在职员工培训就是潜力很大的市场。开放式在线课程可以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诸多便利,在线培训在时间上的灵活性避免了员工因接受培训而无法上岗工作的问题,节省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报告指出,如果能够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培训,并能够让开发课程的高校获得应有的回报,员工的继续教育将会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在线课程市场。报告建议高等教育机构、数字大学平台和提供在线教育的专业型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质量的、提供学位的在线教育模式。
二、发展在线课程的认证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法国数字大学的在线课程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需发展在线课程的认证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第一,开发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目前,一些国家的高校开发了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获取学分认证的模式,如德国的慕课平台“多样化”(Iversity)可以让注册学习者通过完成在线课程获得学分,并可以在通过Iversity的线下考试后获得相应的证书。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可以直接为完成在线课程的注册学习者提供证书,如edX(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慕课平台)将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在2016年新学期推出等同于一年本科课程的8门在线课程。Coursera也将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合作设置基于慕课平台的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第二,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在线课程。在线课程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尤其应该强调个性化定制。另外,应该向在线学习者提供免费试听课程的服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提出了“先试后买”的方式,吸引更多学习者注册课程。
三、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式创新
第一,使慕课平台成为教学方式创新的新载体。在线教育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思路,如英国的未来学习平台开发了一种类似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学习”模式,可以使注册学习者实时交流、分享知识和心得。美国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了名为“适应性学习”的适合每个注册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此外,还有在全世界风靡的翻转课堂等。报告希望慕课也可以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更多思路。
第二,尝试通过大数据优化教学。对在线课程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助于教育政策的优化;此外,通过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分析研究(如在线课程学习时间、学习成果等)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继而提供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加强法国数字大学的国际推广
报告指出,法国数字大学应服务于法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战略。
第一,面向法语国家与地区。面对英语国家称霸国际在线教育市场的现状,法国有责任提供以法语为授课语言的在线课程。2015年,欧盟各国提供的以法语为授课语言的在线课程比例不到15%。然而,以法语为授课语言的课程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全世界有2.2亿说法语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2050年说法语的人口将有可能达到7.7亿,其中一半人口在非洲大陆。2015年,法国数字大学的注册学生有17%来自非洲,充分说明了非洲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应作为法国数字大学全球推广的重心。法国的工程师院校、高商院校、大学技术学院、高等技术员班等都可以在已有的国际合作基础上,开发满足每一个对象国特殊需求的在线课程。
第二,面向统一的欧洲平台。目前欧洲的在线教育平台比较分散,且主要都是以国家为单位。这个现状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相矛盾。为了在在线教育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报告建议建立欧洲统一的在线教育平台,由欧洲最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合作开发课程。
一、“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的必要意义
如今,网络社会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观念。事实证明,由于青年学生与网络的天然联系性,在情感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虚拟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活动。在“原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理论灌输成为束缚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则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对“原理”课程的束缚。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对学生产生包括感观、态度、情感等在内的直接冲击,而网络虚拟则以其趣味性和多元性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拆解在一个个具体的形象的案例、比赛、故事、游戏等形式之中,从而引起教育对象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和主动性。
二、“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原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会运用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而“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则需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明确网络虚拟技术的重要地位,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原理”主要阐述的是的科学体系、本质特征和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所以,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要有效降低这种理论性所带来的枯燥感。因此,需要前期准备较多的素材,做好知识、数据、案例的储备工作,并能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
在教学评价设计方面,“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评要构建由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行的评价体系。同时要辅之以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情况,从多个维度和方面综合衡量,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三、“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是充实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基础,教学方法是主线,而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解读和阐述就显得尤为重要。“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应以研讨式、启发式、访谈式等发散性教学方法为主,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达成充实教育过程的目的。
二是注重教学反馈。教学反馈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搜集、汇总和整理,发现并梳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合理的地方。注重“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的反馈需要教学组织者做好网络搜集教学的基础工作,第一时间把学生的教学体验和教师的意见建议进行搜集和整理,明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势和问题等。
三是开展教学总结。教学总结主要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这不是一位教师或者一所高校能够单独完成的,因此,还需要做好教学总结的共享,打通高校、地区之间的沟通渠道,构建教学信息共享的平台,推广有益经验,共同为完善“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出谋献策。
四、“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专题平台。网络虚拟实践教学专题平台主要是指“原理”教学网站,其外延还涵盖移动客户端等各种集约式平台。“原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是集学习、交流、研讨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借助即时通讯、立体交流、虚拟互动等技术,教师与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繁琐枯燥的理论讲授,改变了教学活动开展的空间维度,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资源共享;跨校修读;学分互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35 ― 02
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使高校间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凸显。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加强与其他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盟与合作,互相借鉴与学习,以期达到共赢的局面。而在推进高校合作的过程中,跨校修读课程与学分互认模式无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研究背景与实证分析
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是高校间以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在前期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跨越地域限制,根据高校间的协议选择其他高校的资源共享课程来进行学习并修得学分,在本校审核后给予认可的一种新型教学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所带来的学生人数增长,使高校的各种教育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模式可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使用率,是平衡各高等院校之间教学资源紧张、降低办学成本、促进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一探索与实践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从而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可以根据校际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本校审核后予以承认。”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些规定为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的推行提供了政策依据,也充分说明了这一改革的重要性。之后2012年教育部又组织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按地域范围或以联盟的形式,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的探索与实践。从实践角度来看,区域间尤其是省内的高校间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更为容易操作,这些高校地位位置较为接近,在教学模式、教务管理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都更为趋同,同时,距离较近也方便双方高校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例如辽宁省教育厅早在2011年即率先开展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2012年又率先探索并实践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模式,2014年9月即积极开展了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试点工作,省内各高校可结合各自实际,自愿申请参加跨校修读试点,并在教学管理平台开放共享的课程范围内选择在线修读课程,包括辽宁大学、沈阳大学等多家高校参与了这一改革。另外,近年来在广东省委号的召和支持下广州大学城的高校资源共享与课程互选,在国内也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北京,部分高校联合成立了小范围的联盟,称之为高校教学共同体,来共同组织教学和管理。山东省教育厅则在2013年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区域内高校联合开设优质课程并实现师资、课程共享与学分互认。与此同时,在湖南、浙江等地多家高校也尝试实践了高校间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
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的具体实施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选用课程高校即使用方确定课程后,与课程主讲教师即建设方任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备课并合作完成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课下利用网上建设方的课程资源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辅助课堂面授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中,建设方教师主要负责线上知识点讲解,布置线上作业与测试题,使用方任课教师的工作则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下面授主要承担日常导学、课程辅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复习答疑等工作。线上则需要批改学生作业、根据课程进度布置讨论题、检查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并随时与学生展开互动。期末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共同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可占30%左右,具体所占比例也可由双方教师确定,平时成绩由网上教学管理平台根据学生学习视频观看情况、在线提交作业情况、测试的完成情况以及参与线上讨论的活跃度等方面的数据自动生成,也可参考使用方教师日常辅助教学的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严格按照选定的资源共享课的教学大纲设置考试题目。使用方与建设方同时考试,使用同一套试题。建设方所在学校出具最终考核成绩,使用方学校认定学分。另一种模式为使用方高校学生直接使用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实现在线跨校修读与在线考核,不需安排己校老师辅助教学,所有的教学环节包括期末考核均由学生在线上完成,直接由建设方所在学校出具考核成绩,使用方学校只需认定学分。比较而言,对于初次尝试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的高校来讲,第一种模式较为适合。而第二种模式对于使用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以及学生整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更为适合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相对比较成熟的高校。
二、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在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理念、教学方式以及资金支持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关于教学管理环节。一是课程选择与建设方授课视频的更新。众所周知,高校的教育应始终走在学术领域的前沿,就某些学科来讲,与时事的联系非常紧密,需要授课内容的及时更新。而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是一个庞大而漫长的工作,需要人力以及资金更各方的配合,制作周期也较长,而一旦作为跨校修读的授课视频,更新起来也并非易事,这样可能会造成视频授课的知识点滞后于与社会的发展与更新,而知识的及时更新对于高效的学生来讲,又是至关重要的。二是教材选用上的差异。实践中存在着使用方与建设方教材使用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容易造成在课程结构以及章节设计等环节存在差异,尤其是网络平台教学往往都是以建设方为主,教材选用的差异对于选课方学生的学习可能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是关于期末考核,按照跨校修读的相关要求,为避免试题泄露,双方应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期末笔试并使用同一套试题,由建设方统一出题,但在实践中双方由于不同高校教务管理的差异,往往导致双方在考试安排进度上的不同步,例如使用方的教务部门的期末试题印刷工作开展的较早,而同时段建设方的试题还没有出完,而考试时间的安排上,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较难一致,需要双方的良好沟通与协调。四是关于平台建设。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对于第三方平台建设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否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缺课管理等环节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督,目前,有的平台在使用中往往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开着视频人却不在电脑旁,学生的观看记录显示邮箱而不是学生姓名等,这就要求平台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方便教学管理以及随时能够进行技术更新。
其次,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作为一项新兴起的教学改革手段,尚未得到更多的法律与政策的支持。目前高校间的这一改革多半是高校间自发的一种行为,形式较为松散,高校间的合作基本上是双方或多方签订的协议,约束力不强。整体来看,教育部以及各省针对这一新兴的教学管理模式尚未制定一些明确的管理规则,也就使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在各地的实施差异较大,缺乏较为稳定和规范的理论与政策的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毕竟尚处在改革与实验阶段,各方面的经验并不成熟,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关于教学管理环节。课程的选择应尽量在资源共享课程中选取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作为建设方,而使用方则正好相反可选择自己学校相对薄弱的课程进行跨校修读,在课程性质方面,建议选择理论性和原则性较强的课程开展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的实践,这样避免了视频更新滞后的矛盾,在实践的初期双方可以考虑选择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跨校修读。关于教材的选用以及课程考核,双方也应积极做好沟通,教材应双方选用一致,提前沟通避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而建设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案的编写也尽量遵照已选定教材,方便使用方学生的学习。期末考核应以学生为中心,在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尽量简化程序,使考核能够真正体现出双方尤其是使用方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真实掌握水平。此外,制定一套规范完整的学分互认标准势在必行。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各学校之间学分认定的差异,将学分换算标准统一规定,制定一套合理的换算标准,有助于双方在认定学分时更加规范地操作。最后,注重对师资的保护与激励机制,保护主要体现在对老师授课知识产权的尊重,尽管资源共享是开展跨校修读的前提,但通过密码保护以及其他技术手段应对老师的授课视频等智力成果加以保护。激励主要体现在对积极探索跨校修读的老师在课时安排、职称评定、优先培训等环节给予一定的倾斜,以鼓励更多的老师积极投入到这一模式的实践中来。
其次,积极探索不同层次教育间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目前各地关于跨校修读的探索往往局限在同层次的本科高校之前,而对于本科与专科甚至技校类的实践还几乎是空白。而不同层级的学生也存在着跨校修读的需求,例如技校类的学生想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常规本科院校的学生想要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那么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的时候,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模式的推广,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一些技校类学校也要广泛推行学分制改革,使这一设想的实施成为可能。高等教育基于其开放性的特征应更加具有包容性,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模式也是我国各层级教育之间能够更好衔接的最理想方式之一。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考虑探索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开展国际间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
最后,关于平台建设。技术支持是更好地完成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选用第三方资源共享课平台的较为常见。这样往往造成平台使用方与平台开发方的脱节。因此,建议由跨校修读的双方高校能够直接参与到教学平台的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广泛征求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保证平台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老师的教学思想,同时师生们使用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总之,高校之间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一个必然的趋势,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的局限性,使高校间的互补与共享成为可能,是顺应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 考 文 献〕
〔1〕谢妮,张子昂,姚江帆.高校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2〕顾昊、刘勇兵,实现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分析与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4,(07).
〔3〕邓怀丽,武丽志.我国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政策分析与建议〔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5).
[收稿日期]2015 ― 01 ― 12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国际法》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UPRPI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编号:JJKH20170274SK)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协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重点课题“净月高校联盟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研究”(编号:JGJX2015c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60-02
创新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支配着人们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行为、方向和目标,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说高校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于高校学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相关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纳入学分体系计学分,同时,专门设置创业学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课外活动。在“双创”这样的大环境下,KAB、SYB等作为专门传授创业实践知识的选修课程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相关课外活动的学生也快速增加。
学生对于讲授式课堂教学的兴趣越来越小,对于在班级里积极出头参与课程也有一定抵触,特别是在必修课的课堂里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即便是在多数同学是因为兴趣才选择的选修课的课堂上,也会因为课堂时间限制,而使得部分有想法的同学难以在想法出现的时候及时与教师、同学分享并得到反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业学分的要求而上课,完全不懂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他们将来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日渐浓厚,但是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方式还不清晰。由于学校出台了创新创业学分要求及相关奖励政策,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动机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学生是以将创业项目落地为目标进行的创业活动,而大部分的同学则是为了取得学分、锻炼能力而参与的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学生们即便是参与了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但是他们的创新创业知识、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只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并没有具备真正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作为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针对这些情况,要上好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基于混合式教学构建一种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教学模式。
二、在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中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观念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要。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创新创业精神教学的不同的教学途径。由于可以有效连接课堂、网络和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一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部分理论知识学习;二能够让学生根据实践遇到的问题及时在线上和任课教师及同学交流;三能够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根据任课老师安排的讨论课题锻炼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针对只想取得创新创业学分的这部分同学,通过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其课堂参与感,使他们真正了解创新创业精神对于所有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法条等内容
一是将文字类和视频类的国内外的创业小故事案例添加到网络课堂资源库里作为实体课堂的预习内容,譬如马云、乔布斯等人创业过程的文字案例,讲述张瑞敏创业精神的《首席执行官》等视频案例,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在线上充分预习这些案例内容,然后在实体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围绕主题发言,教师再根据学生发言和准备好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并讲述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理论知识内容。
二是在网络资源库中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业比赛相关说明,包括创业计划书模板,路演用PPT模板等内容,还有创业相关的法规法条,比如企业法、合同法、专利权法等,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需要查阅时就能比较方便地找到。
2. 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开课之初将学生分组,开展线上线下的讨论、游戏及行为训练等课程内容。讨论的内容围绕有关什么是创新精神、什么是创业精神,企业、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运作流程等问题和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构想和方案展开。提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按照头脑风暴的原则,不求质而求量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不轻易评判。在线下讨论时,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巡视,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的指导。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见解,教师对讨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在线上讨论时,教师及时阅读讨论发言,适当做出指导,对讨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在线下实体课堂时进行归纳总结。
3. 采取游戏演练和行为训练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一是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做一些创业类的游戏,可以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并使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使同学们从游戏中获得了解企业、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运作流程的基础知识。教师通过线上布置剧本,描述游戏及每个角色的基本情况,向学生详细地介绍游戏的教学目标和游戏规则,在线下实体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模拟游戏对抗,让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全面和深入了解创业及企业运作中的部分具体过程。游戏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讲述在游戏中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和游戏演练过程进行归纳,并引出创新创业精神在整个创业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基本知识的讲解。
二是在实体课堂采取行为训练的方法,分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领导力、抗压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在将来创业就业过程中所需的心理素质。
4. 采取实践模拟演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和对网络资源的线上学习,分组准备创新创业项目,并在最后一次实体课堂进行演讲。教师在课堂上分别介绍如何较好地展示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如何为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做准备,如何利用这次演练提高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创业孵化园,展示学生身边的成功的或获奖的项目带给学生比较直观的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的成果感受。
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主题和要求,用两周的时间进行调研、市场分析、项目论证,最后确定创新创业的项目,并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的撰写。经过两周的准备,由学生们利用PPT汇报创新创业项目选择实践活动的进度,展示项目选择的思路和已经确定的项目。对展示出来的创业项目,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对项目挑毛病、提建议。每组学生要将同学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置疑进行分析,回去后对创业项目进行完善、优化,并于下周进行最终的项目展示演讲,提交创业计划书文档和PPT演示课件。最后,教师对本次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通过这个实践活动,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火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目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混合式教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认识,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普遍性教育,所以要广泛开设课程,目的是推动学生转化所学的知识,激发其中的一些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创新创业能力都是必需的,创新创业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与普及性教育不同,学校需要选择和动员一批愿意以主动创业为目标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要给予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巩固内心的冲动与热情,并且训练他们许多思维与行动的细节,选择一个领域去进入创业的门槛;三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转化的教育。创业是为了让新的企业代替旧的企业,是开创全新的需求以改变世界。从根本上说,只有重新建构生产函数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其核心是知识的转化。这需要深刻认识知识,将知识与需求,特别是那些新的需求与深入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以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将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让创新创业学分的含金量更高,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明显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从而达到择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层次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书写汉字;弊端;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91-01
一、当前“书写”教学存在的弊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写好汉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写字教学依然存在着以下弊端:
1.学校的写字教学缺乏系统性,缺乏评价机制,中小学的“写字”课程并没有完全落实。
2.教师的写字教学观念不强,写字基本功偏弱,无法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与示范,写字与育人、写字与习惯培养相脱离。
3.学生写字兴趣不浓,甚至对写字有厌烦情绪,没有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与系统的书写技能,写字态度不端正,往往重量不重质。
4.现有的“写字”方面的教材不完善、缺乏实用性。
通过学校举行的写字比赛,我们发现能够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要求的学生仅仅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并不高,字迹潦草,错别字屡次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严重滞后。
二、“书写”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总结
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的角度考虑,把汉字写好对学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中小学是学生进行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从基础抓起,让学生从写字的初始阶段就写好字,使之终生受益。小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得规范、工整。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1.写字要从基本笔画开始。《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任务。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论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都是从写一个完整的字开始的。以人教版为例,入手写的几个字是“一”“二”“三”,其意图已经显而易见了,让学生从基本的“横”写起。笔者把“横”粗略分成三种:短横、长横、中横。中横这种说法其实不够严谨,但它容易让学生们掌握,使之准确把握横的长度。但在写“横”时都要注意起笔、收笔及笔画的粗细变化,并写出适当的弯度。经过类似的细致训练,学生对基本笔画掌握好了,就能更好地去构建一个全新的汉字。
2.要教会学生用橡皮“擦”。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刚上学的学生,他们多数都不知道用铅笔写错字后需要擦干净的重要性。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选择橡皮时,只会从形态、味道等方面加以考虑。在擦写错的字时,多数学生都是拿着橡皮随意地擦几下,但是不注意是否有没有擦到的地方,是否已经擦干净,更没有考虑需要按住作业本以防擦破纸张。因此,笔者在教书写汉字之前就先教会学生擦橡皮:张开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处对准要擦的地方,其他几个手指则按住作业本,把橡皮倾斜45度角左右,反复擦,直到擦干净为止。
3.要指导学生使用田字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它对小学生写字提出如下要求:“低年级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中年级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书,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可以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高年级学生能使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田字格的运用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在田字格里写字,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确立汉字的间架结构。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在田字格里把格式写对了,写出来的汉字自然而然地就美观了。由此慢慢地形成习惯,即使脱离了田字格,字也会写得非常漂亮,所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字的观察不够细致,例如,教学“完”字时,很多教师可能就只是指导到宝盖头写到上半格,但笔者却先引导学生观察:
师:宝盖头第一笔点写在哪里?
生:写在竖中线上,在上半格的一半处落笔。
师:宝盖头的左点位置怎么确定呢?
生:在横中线上一点,写完后刚好到横中线,起笔是左半格的一半处。
这样的指导、观察就能很好地避免许多学生把宝盖头写得过宽、过高,从而大大提高写字教学效率,真正达到教会学生写的目的。
4.找准评价方式。书法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瑰宝,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语言是共生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精神。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是特别的东方,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所以丰子恺先生坚定地指出:“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
一、现在教师队伍管理现状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小学70所,初级中学4所,综合中学1所,幼儿园1所,师训教研中心1所),校舍建筑面积41351平方米,在校学生9303人(学前教育749人,小学4717人,初中2621人,普高801人,职高415人),寄宿生5091人(小学2120人,普通中学2971人),农村留守儿童2063人。教职工607人(幼儿教育21人,小学458人,中学228人),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5%、96.4%、73%,小学教师的大专率和初中教师的本科率分别为72.4%和44.3%。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调整布局,深化改革,优化管理,注重成效,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高水平新建、扩建、改建了部分学校,显著改善了办学条件。在重视外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内涵水平,认真抓好师德建设、人才培养、人事改革三项重点,以理论学习和法制教育、师德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管理。
(一)管理从不规范走向逐步规范。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为教师管理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法律依据。此外,与这些法律法规配套的其他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的文件,则为教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操作办法。因此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对教师管理的盲目大大减少,提高了其整体管理的科学性。
(二)管理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教师聘任制的逐步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的试行,教师聘任制与结构工资制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探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激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带来了学校工作的生机。
(三)管理使队伍建设取得了成绩。一是教师队伍总量稳中有增,基本满足需求。二是学校内部管理基本形成了由教师聘任制度、岗位负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绩效激励制度等构成的管理体系。三是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
二、面临教师队伍管理的问题
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是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少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个别学校领导干部和少数教师滋生了、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与不注教学质量、忙于有偿家教的的现象。一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上班时间从事商品经营活动。还有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少数教师师德失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教师队伍城乡分布、学段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分配、调配不尽合理,教师编制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初、高中教师按学科紧缺的矛盾突出且缺少学科带人头,普遍存在编制虽够却按科分配教师不足、胜任教学教师不足,出现有富余人员或是不称职人员的现象,并且学校的富余人员和不称职人员分流困难,一旦遇到教师病、产假或脱产进修等情况,任课教师就“断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结构性缺编,加上升学率压力,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师训经费不到位,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财政安排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经费不足甚至未能落实,使学校只能以校本培训为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极少。培训的不足、继续教育的欠缺,导致现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未来教育的不适应、现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呆板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
不适应、现行教研方式的陈旧与指导教师教学的不适应,从而出现了“身在课改中,处在理念下,留在陈旧里”的普遍现象。(四)教学成本投入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只有学生的学杂费,既要按规定保证硬件投入,又要按需要满足教育教学,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市县间、县乡间教师收入、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和高中、初中教师的层层由下向上的选拔,造成了县内优秀骨干教师因外调和改行向外流失,因选拔和调动的的内部流失,且特级、高级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学校骨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难以形成且新老交替面临形势严峻,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五)学校班子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学校班子老化,班子凝聚力、影响力较弱,班子成员运用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与遵循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缺陷难以适应管理需要;二是少数学校用人随意,不能真正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任人机制,造成班子傭肿、人浮于事,甚至导致骨干教师流失;三是个别学校领导素质较低,拜金主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识、不集众意主观臆断倾向存在,至使学校管理混乱与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后。
三、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建议
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我县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我们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
建议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师德建设上要认真抓好教育、制度和管理三项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观,增强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引导教师形成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核心精神品质;引导学校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发展的“评教体系”和“评学体系”。坚持实施师德建设长效管理,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应予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同时,在教教师有偿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正确地加以引导,禁止从事以营利为目的有偿教育。
(二)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建议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尊师重教的舆论宣传。广泛宣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我县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教育战线上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模范教师和先进事迹等等。力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三)保障培训经费,提高教师待遇
建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三位一体”,采取给一点、补一定、筹一点的办法,启动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为主的“提升工程”和以骨干教师培育为主的“名师工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安排和组织教师培训,构筑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教育部门集中培训、教研科研活动培训、立足岗位校本培训等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刷新”、知识结构的拓展、能力结构的激活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教育的外延发展,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必要投入,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改善教师办公教学条件,让教师真正工作顺心、在校安心、教学尽心、生活舒心。政府按财政增长水平,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的“身价”有增无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理顺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
建议根据教师管理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编制、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育主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吸纳各个学校与一线教师的建议意见,以形成健康的教师能进能入能分流的任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教师分配、调配机制,坚持按学校实际情况核定学校编制,按学科、依专业配备初、高中教师,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路子,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做到用有所专、教有所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新媒体背景 计算机网络 应用问题 探讨
前言:新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途径更加的宽广。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与新媒体应用发展步调一致,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一、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应用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技术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应用为新媒体提供了科技动力,以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为研发点,如,当今最为流行的新媒体软件微信、微博、公众号等,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新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仍然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从应用推广角度分析,新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中拥有了众多的受众,这些受众都是计算机网络的受用者,促使新媒体在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进行创新。并且在新媒体的互动、反馈机制下,为计算机网络应用实现技术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二、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现状
互联网具有信息数据传播的迅速性、信息共享性、传播时性等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充分开发网络用户,担当着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从新闻的舆论性角度来看,新媒体下的计算机网络能够借助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信息的社会舆论性。相对于新媒体而言,我国传统媒体的传播受到排挤,其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不高,而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新闻的新媒体形式占据了总数的85%以上。可见,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进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微博平台、微信等公众社交端口,能够让受众反应对于事件的看法,同时能够通过“@”其他人的方式,将新闻信息接力传播下去。而最近微信、微博平台上推出的小视频、live照片等都能够将事件还原,提升媒体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媒体,如电子版杂志、新闻客户端等都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新媒体功能。由此可见,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在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提升建议
在新媒体背景下,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还需要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拓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如,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等。
3.1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与高中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效果不佳,作为一名高中生,最能体会高中教学的趣味性、高效性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我们呼吁计算机网络能够与高中教学相互结合。如,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微课等教学平台。目前,线上教学平台已经在部分学校中普及,包含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家长模块,在这些模块中,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教师与我们的线上沟通,我们在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环节中,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标记,并且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我们在网络上的答题情况判断学习状况,对知识遗漏点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假期、课下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与传统的课下教学学习相比,该种教学模式既有了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互动,也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同时能够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
3.2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
新媒体自身是网络技术背景下拥有网络、交互功能的新型媒体,在高中教学中,这些新媒体技术能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融合,对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往,我们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只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或者是黑板进行教学,但是在新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影响下,我们的课堂实现了多元化,其中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的灵活多变。该种教学设备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化学教学等带来巨大帮助,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带动课堂气氛。
结论:在本文研究中,能够发现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在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还需要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拓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
参 考 文 献
[1]晁永兰.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J].中国报业,2014,16:95-96.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