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思政课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课的内涵

第1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民主;尊重差异;主体参与;异步发展

Abstract:The education democracy not only includes equality in the education rights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the equality and friendship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uring teaching process, the democracy of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penetration of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emocratic ability.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should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atmosphere for instruction,construct democratic and equ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reate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ituation and adopt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the lamination teaching with the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democrac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respect difference; participation of the subject;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一、民主──从政治学到教育学的诠释

民主首先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认为,民主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的民主没有被统治阶级的民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管理国家和其他一切事务的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含义。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公民民主素养的形成、全社会民主精神的树立、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民主能力的提高,而这些又离不开对公民的民主教育,所以民主不仅仅指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理念。民主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地位、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平等及人格的平等。这种由政治上的民主延伸而形成的教育教学上的民主既是政治民主的体现,更是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民主主义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为了使民主主义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必须用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来改造和支配教育制度。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土,民主社会的教育是无比先进和优越的。因此,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过教育来塑造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

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教育界争取民主、平等的气氛日渐浓厚。对此,诞生于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它的全球教育发展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育的民主和平等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它指出“‘民主’一词的概念本身必须作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民主再也不能局限于在现存的社会中保护公民不受势力危害的极少一点的法律保障了;与此相关的是,民主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 [1]

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要求每一个人成功,使每个人成就他自己。没有民主的教育既不可能满足人们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中的平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尊重个性与差异、重视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所以,教育民主既包括教育权力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公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友善、教育参与和管理的民主,也包括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培养,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主体性,解放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内涵理解

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首先是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利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将思想政治课理论内容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社会生活大环境和学生生活小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将问题情境和直观情境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活动情境的创建,通过情境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启迪学生的批判和质疑精神,使教学呈现平等、交互和开放的特征。

其次,使教学过程具有民主意蕴。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核心要求是彰显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特殊性,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宣传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增强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任。它的性质和任务更加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民主性原则。只有民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思想政治教学民主这一符合时代精神的理念必须转化、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师生之间以师为主体、以生为客体的主体与客体模式即“我—他”式关系,建立师生之间主体与主体模式,即“我—你”式的新型民主关系。教师要抛弃传统教学中理论“代言人”“者”的形象,应该成为学生知识学习与情感、价值提升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欣赏学生。就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发挥每一个学生独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教学引导,使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质疑过程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同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求尊重学生对传统理论、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不同见解,尊重学生原有道德经验,运用生动活泼、贴近现实的材料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使真理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认识在道德体验中升华。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特征

(一)尊重差异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就要关注人,这里的“人”是完整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教育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如果“大家一味强调原则、通则,理论和客观学习法,学生个人、个别的问题、独特性却没有人理会,这实在是祸害无穷的教育”。 [2]因此,尊重差异不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就手段而言,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个性有其参与课堂生活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权威。各具特色的个性体验在交往和沟通中碰撞、互动,从而实现视界融合。所以,个性差异是成功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就目的而言,教育不是生产车间,学生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成品和半成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就要突破一般,创新思想要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必须是个性化的。所以尊重差异,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教育的目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他人和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评判往往不是一味遵循社会和成人给定的现成标准,而是依据那些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或者经过自己过滤了的标准和原则,因而这些源于他们特殊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和体验、不同个性、兴趣、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标准和原则具有了多样性,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的发展变化中的特殊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对于来自政治教师等施予主体的教育影响,他们并不是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受,而是根据他们自身原有的思想认识、道德体验去重新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因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性而具有了多元性,甚至冲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原有思想认识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要接受和认可知识重新编码后的政治思想、道德觉悟形成的层次性。

只进行课本理论和主流思想的强行灌输和生吞活剥的机械搬用,这样的“一刀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想政治课智力方面的“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不能解决德育方面的“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更谈不上课堂生活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和思想交流。只有尊重差异,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思想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疑点、难点和盲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尊重差异是矛盾特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

(二)主体参与

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之所以具有主体参与的特征,是因为主体性教学是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交往互动过程。它主要包括两层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综合素质成为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老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 [3]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互尊互爱,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关键因素。二是要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教师的层面上看,教学自主性、能动性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主动关心、热爱每个学生,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积极从事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没有创新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学过程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不仅有利于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以主体性教学的落脚点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论教,通过激励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教学策略体系的创建,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涉及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是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不论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还是思想觉悟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政治课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如果离开了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现实,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倦怠和逆反心理。要改变这种封闭性、灌输性和单一性教学模式,就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教学实践情境,使他们广泛参与、乐于参与、有效参与,在参与中思考、互动,在参与中感悟知识、判断真伪美丑,这种参与不限于课堂生活中的理论详解和命题讨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世界及人类本质的生命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开放和实践的。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去调查、去了解国情与民情,去走近先进人物、去感知和了解经济改革,从而在参与中获得切身体验,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品德观念生成的实际环境,树立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生动活泼的现实氛围中巩固知识、活跃思想、发展能力,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内化和形成。

(三)异步发展

学生的异步发展不是指学生之间的横向差距,而是指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要实现这种纵向方面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分类指导、分层考核、异步达标。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运用自身的独特智能、生活经验等自由地进行思想观点、行为态度、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的重组建构,使每一个人都体验到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满足。

思想政治课的异步发展既包括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上的不同步,也指学生思想观念、觉悟提高的不平衡性。从尊重差异的原则出发,异步发展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教学评价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德育内容的合适与否、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学生思想认识的现有水平和发展规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意愿和心理需求等。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看,不同的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有着各自的发展重心、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中的。因此,允许并引导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发展区和教育开端上探索,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度,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露。从政治课教学评价的角度看,学生在心理和思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民主与多元。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用基本观点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去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这就要求“教学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4]人的思想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面对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矛盾和困惑,教师要本着理解、宽容之心,允许学生有一个反思、斗争和提高的过程,允许学生在学习能力、思想觉悟发展上的不同步性存在。强行的、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思想领域的矛盾的解决只能带来有悖教育民主性原则的负面效应。

思想政治课的异步发展实质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前提下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旨在提升学生的(优良)个性的教育,其具体表现为在发现和尊重学生现有个性以及在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有益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个性化教育是以适应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方式,实现具有完善个性人的培养,比育更具有民主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不仅听教师讲,还要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并重在学生自己的亲手操作。在观察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启动直觉思维活动,亲自实践,反复动脑、动手,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们敢想、敢问、敢做,他们可以对别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设想大胆地怀疑,再想象、再创造,能较好地培养其敏锐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品质。个性化教育把握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潜能,强调诸要素和谐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生在学习目标上不再局限于追求知识的获取,而是追求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在内容上已越出了学校传统的课程界限,追求面广量大的知识更新以及能力的培养;在手段上不甘于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求知,能动的探索、创新;在时空上已超出了课内、校内的框架,特别是现代媒体的发展,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思路。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学校教育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发展。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通过指导学生自主的活动,创造的活动、自我教育的活动等手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体特点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使学生不断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容的个性,从而培养优良的个性,成为全面素质得以良好发展的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2]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5.117.

[3]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6.

第2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网络交流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9906

近年来随着新媒w技术的迅速发展进步,网络交流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往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作为“青年大学生最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对他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得失并存[1]。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如何适应这种“微时代”的新形势,扬长避短,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展现出新的教育活力,就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重视和认真解决的新课题。

在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中,关于课堂教学在“微时代”环境中的发展问题,已经得到较多的关注和探讨,但是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能否向“课后”方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问题,仍然较少有人注意和重视。事实上,在“微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拥有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内容转化成更为丰富多样、生动亲切的形式为学生所感受、理解和认同,也让学生与自己形成更加日常化的教学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传知授业,解惑释疑,并以切身的言行影响和涵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此意义上,毫不夸张的说,“微时代”的课后教学完全能够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重要补充,能够让后者更具有可亲可近的生活性,也更易于让思政理论课对学生发挥出入脑入心的内化影响。

一、“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新契机

在“微时代”兴起之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始终是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场合与环境,也即是“主阵地”。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言行都是围绕课堂而展开,力求通过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与熏染。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毋庸置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

但是,时至今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达进步,网络交流新媒介也逐渐兴起和流行,这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理念及模式,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对其教学实效性也造成重要影响。在此新形势下,反思原有的教学模式,寻求与“微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便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当务之急。而在现有的讨论中,一般研究者仍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却对“微时代”来临后可能带来的“课后”延伸教学的新契机,存在着极大的忽视,并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探讨。这不能不说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后教学”并非完全不存在,不发挥实际的作用,而是由于交流条件的现实制约,课后教学往往只能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有限交流,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却无法让教师对学生进一步发挥出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传知解惑、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后环境中继续开展。因此,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后教学的现实效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到很大的局限和制约,难以更有作为。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问题产生了新的解决的可能性,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契机:

1.课后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性。与传统的课后教学方式相比,“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具有更为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段和方式,能够为学生广泛接受和使用,体现出较强的教学辐射力。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新形式,在“微时代”有着极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是年轻大学生喜欢和常用的网络交流方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这些“微时代”的交流新媒介,日益得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认真对待,越来越成为促成教学革新发展的时代性因素。在此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学,都逐渐显示出新的发展契机与趋势。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来说,“微时代”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普遍使用,空前地突破了传统课后教学形式的瓶颈化局限,使课后教学开始拥有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方式的可能,也让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发挥出更为深入持久的教学影响。

2.课后教学教育功能的延展性。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地位、功用并不等同,而是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2],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但与此同时,课后教学作为辅的教学构成,具有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延展的重要责任。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将这种教育实践深入延伸到课后的时空之中,借助网络交流新媒介,继续对学生产生教学影响,深化和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对后者形成有力补充的作用。由此而言,课后教学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来说,并非可有可否无的组成部分,而是可以在“微时代”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掘,能极大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新的着力点。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后者教学效果的有力夯实,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3.课后教学发展空间的开拓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方式的制约,课后教学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出有力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微时代”的到来,让课后教学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能够在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带动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授课教师以往主要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的交流,在课后却缺少日常化的教学交集之处,这不仅使授课教师对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有更为直接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而且也使授课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从课堂走向课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采取积极介入的教学行为,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从中可见,课后教学在“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着远胜以往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其广阔的拓展性[3],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超越传统课堂空间,拓展课外校园生活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进而“树立全新的教学空间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发掘。

“微时代”的来临,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课后教学发展空间的重视开拓,不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课后教学有所新认识,而且让课后教学也开始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变化因素和革新内容。

二、“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新发展

“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学,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能够形成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内涵、新特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虽然目前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中,课后教学问题仍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但作橐桓鲐酱于发掘与开拓的教学新空间,我们可以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视角出发,对“微时代”课后教学的新的发展形式进行初步探讨,反思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变化,对其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有所新认识。具体而论,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结合与运用,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基本前提。

“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发展,与传统课后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产生、结合与运用。在传统课后教学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受到时空条件的客观局限,难以形成持久适时的密切关系。加之,思政理论课教学在高校中,一般都采用大课教学的形式,这就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进一步的广泛深入的交流,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不论是课后教学的深度,抑或是广度,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和保证。

随着微信、微博、QQ等“微时代”的网络交流利器的产生和普及,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不利条件,迎来充分克服与解决的现实可能。众所周知,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具有现代信息传播的极大优势,能够随时将相关的信息资讯在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上,直接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对后者的思想精神状态形成一定的实际影响。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来说,这些网络交流新媒介能够打破原有的教学限制,使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关系,得以继续延伸向课后,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因此,“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媒介,成为促成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变革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的网络交流方式,有效扩大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实践形式,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前所未有的具有“课后教学”的充实内涵,对课堂教学发挥出强有力的促动作用。

第二,对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多样化构建,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主体保障。

对“微时代”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运用,能够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从课堂走向课后,与学生之间构建起多样化的教学关系,更有效地面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在“微时代”的新发展,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就是主要依靠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媒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灵活多样的主体化交流方式,使二者在课后也能始终保持直接密切、适时互动的教学关系。从实践来看,师生之间这种多样化的课后教学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一是在互联网上创建教学微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个人微博,在互联网上适时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讯。这样“既可以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的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够“实施立体化、精细化地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4]。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设的这种教学微博,必须具有正确的导向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力求通过微博信息的,将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丰富,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现今社会是网络资讯空前发达的社会,海量的信息资源让高校思政理论课获得极为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料条件,因此只要使用正确,就能极大地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现实性、生动性和感染性,优化授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内涵,使其更能产生说服力。而且,通过教学微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将国家发展进步的积极信息,借助图、文、音、影等综合形式,生动活泼地传达给学生,培养和涵育学生的国家关怀意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情感与观念。

二是在互联网上开设教学微信。在目前的网络交流形式中,微信的使用在高校学生中十分流行,成为后者学习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作为网络交流新媒介,与微博一样,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可以借此赋予课堂教学内容以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通过开设个人微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对微信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利用其疏导并建立‘学生粉丝’、积极与学生互动、组织话题讨论和各种创意性活动”,使微信成为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5]。而且,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微信,保持与学生之间的适时交流,了解后者的思想动态,用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内容影响学生,涵育其思想政治素养,并进而在学生中形成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是在互联网上建立QQ教学群。利用腾讯QQ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各种特定的网络交流群体,这在高校学生中也极为普遍。QQ群不同于微博、微信,它更有利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展开直接对话,通过“加强引导和交流”,起到“改进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和消除师生代沟,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6]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还能具体地建立不同的班级群体,便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获得准确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通过QQ的交流平台,单独或公开向授课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之处,在沟通交流中得到后者的有效指导。因此,与微博、微信相比,QQ的网络交流方式,更能体现出课后教学的适时互动性,也更便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展开针对性的课后教学。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传输,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主要内涵和实现目标。

借助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至课后,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传达给学生,对其产生更为深入的影响。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的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由于并不是在正式的课堂环境中展开,因此具有突出的日常化、生活化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出“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起到矫正作用[7]。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优势所在。因为非正式的教学形态,使学生对授课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减少课堂学习时产生的严肃性、o张性,以较为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和接受,从而达到自然接受的学习效果。而且,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课后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现实限制,如时空条件、学生人数、教学课件等,所以能和学生建立起日常化、动态化的交流关系,也能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尤须指出的是,这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能较好地体现出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便可在更长的时间段里发挥出教师的教学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程的特定时间段内。这种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挥的实际影响不可低估,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所在。

第四,对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衔接融合,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体现。

在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推动下,高校思政理路课课后教学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空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课后教学能够同课堂教学分离开来,相反课后教学的不断发掘和开拓,始终应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为前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都不可缺少,各有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当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对等平衡的,而是有着主次区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发挥着系统化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能,对后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发展,承担着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的应有责任。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课后教学的实现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这使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可能发挥出以往不具有的新作用及影响,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不容轻视的构成部分。因此,对“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关系也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一方面,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性质、目标、任务和规律所限,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微时代”中课后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已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轻易遮蔽和替代的,而是需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重新给予审视和对待。从这两方面着眼,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发展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在“微时代”影响下,必然会进入新的衔接融合时期,从而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发展发挥出一体化、整体性的重要作用。

“微时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不但发展内涵已产生重要变化,而且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实际影响,也有着深刻改变,不再是作用不显,甚至可有可无的教学构成。对课后教学的这种新变化、新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从“微时代”的视野出发,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把握。

三、“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新展望

“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理论课进入到一个新的网络交流环境中,深刻改变了原有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及状态,不论是在课堂之中,还是课堂之后,授课教师与学生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交流关系,而是具有更多的动态性、互动性的发展可能,从而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加具有丰富充实、形式多样的发展内涵。在“微时代”中,课后教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仍没有引起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毋庸置疑,这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中极有发掘价值的教育空间,有着可以预期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展望,从其自身已经具有和正在逐渐表现出的“微时代”特点来看,有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很值得注意:

其一,“微时代”课后教学的作用地位,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已不再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无足轻重的辅助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开辟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让课后这一远大于课堂的时空范围,能够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让后者在其中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取得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日常化的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课堂教学拥有不容置疑的主干地位,对课后教学所具有的优势是压倒性的,甚至在一些时候会出现有课堂、无课后的教学情况。这种不利于课后教学发展的形势,随着“微时代”的出现,根本上有了彻底改观的可能性。通过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利用,实际上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已然产生出一个广阔的课后教学空间,对这一新的教育空间的不断发掘和开拓,必然对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地位形成深刻改变,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必定日益得到提升和强调。因此,“微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其二,“微时代”课后教学极大地扩展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空间,使其跨越课堂,走向课后,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全天候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课后教学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实施的途径及范围都很有限,特别是授课教师无法与最大范围内的学生进行教学交流,也无法赋予此种交流日常化的表现形态,因此课后教学在整个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远逊色于课堂教学。在“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环境中,课后教学原先遇到的现实障碍,都已有可能被充分克服和解决,这便让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舞台空间得到空前的扩大机遇,能够发挥出以往无法施展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正是在这种变化中,真正实现从课堂向课后的历史性跨越,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课后贯通起来,以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影响,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范畴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扩展,更为有效地达到传知解惑、育人培德的根本目标。需指出的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来说,这种教学空间的极大拓展,既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因为,能否从中深刻认识到课后教学的发展潜力,并有机结合“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媒介来展开教学实践,这有待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积极深入的探索,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其三,“微时代”n后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紧密关系,以新的发展形式表现出来,寻求和实践二者之间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是课堂,抑或课后,都有着以往未有的重要变化。随着二者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日益密切结合,如何看待与处理二者之间的教学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一体化和完整性,必然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课后教学在“微时代”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要远较课堂教学明显突出,而且课后教学的发展空间实际也要大于课堂教学,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为本、为主的基本状况,随着课后教学的新变化、新发展,将会受到显著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形势下,重新审视、反思与构建课堂、课后的教学关系,便会愈来愈显示出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性。而这种新的教学关系的积极构建,对“微时代”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发展,也必将产生突出的现实作用,成为影响其革新趋势与走向的核心因素。只有立足于“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形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有机衔接起来,使二者之间实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新关系,才能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贯通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始终对其施加积极有效的教学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实实在在的内化于心、外显于形的良好状态。

除此以外,“微时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也会让教师更易于将自身的人文情感与关怀通过日常化的网络交流途径,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对学生政治人格的健康形塑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在的感化力,减少高校思政理论课因过强的政治性,而与学生之间易于出现的距离感,为教师更好地发挥柔性教学影响开辟新途径。

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微时代”的到来,实际为其进行教学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更反映在课后教学中。重新审视和反思“微时代”的课后教学,将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打开一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大门。通过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利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成功架起课后师生交流的新桥梁,构建起“微时代”中师生之间的新型教学关系。这是一种充满生活性、适时性、流动性与契合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凭借此种关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充分延伸至课后,贴近到生活,深入学生心灵,最有力地发挥出自己作为“思政人”的主体教学功能、作用与影响,赋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以新的生命力,真正提升和增强其应有的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4-106.

[2]徐跃进等.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41-42.

[3]王荣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建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1):63-67.

[4]王英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网络平台的利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26-128.

[5]高莹.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27-28.

[6]张秀丽.李招淡.以QQ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教育研究,2009(5):88-91.

[7]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9-21.

第3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在学生思想教育的领域中,思政课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阵地,理论教学长期以来作为思政课主要的授课方式,占据思政课教学的大部分,而2005年方案的出台将实践教学已文件的形式出现,为实践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引起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该文选择临港3校的实践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相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更能突出临港地区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笔者更加深入的探讨实践教学的问题。

1 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界定

在研究实践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何为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学术界尚未统一,可以说不同的学者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义以及其包含的范围都有自己的见解,笔者总结了目前提出较多的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教学时思政课教学的只要形式,与理论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实践;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实践二字,所以只有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是实践教学,笔者再研究这一问题过程中,比较了各个观点,并在参考文献期刊的基础上,认为第一种观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形式。仅仅将社会实践等同于实践教学时不合理的,是片面、不全面的。

另外,根据中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文件中是将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分别视作实践教学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单一的认定社会调查就是实践教学,所以把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但显然不是唯一的形式,任何试图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直接挂钩划等号的观点都是缺乏依据的。

综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如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以思政课授课学生为对象,以所有与思政课教学名义开展的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主动参与性,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理论授课内容为目标,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思想素质提高的教学方式。

2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方面

2.1.1 授课规模影响授课效果

为了扩大我国受教育人群的素质以及受教育水平,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在过去的几年,大量的扩招,学生人数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大学基础课程,即使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是其必修课程,为了提高上课的效率减少教师实际的授课数量,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集中授课的方式统一授课。从空间角度,大班授课一般都是安排在阶梯教室或者报告厅等大规模的场地,往往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远,导致教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在下面开小差,教学效果差;从情感角度,一般一位思政课的老师需要授课的班级数量非常多,存在一个授课班级中包含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想要记住每一位上课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仅有少数几位课堂表现活跃的学生教师会有印象,这就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思政课的授课效果变差。

2.1.2 学生实践目的功利化

由于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处于一个开发与起步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的成绩也只占思政课总成绩的一小部分,笔者调研发现临港3校在实践成绩的比重不尽相同,以上海海事大学来说实践成绩占总成绩比重仅30%左右,不同任课教师略有不同,而上海海洋大学近一半的成绩是由实践活动获得的。学生对于时间的态度也存在功利化的趋向,认为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拉高成绩绩点,有利于评级评优等。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师授课方式单一

教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笔者为了清楚了解目前临港三校主流的授课方式,采取了调研,结果发现,从2005年方案至今,虽然有不少老师转变了授课方式,适当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是为了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上完规定的课程,理论授课依然时主流。

2.2.2 教师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实施中缺乏指导

思政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指导者,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与经验,对于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有指导作用,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却是恰恰相反的,在实际的实践中,教师能做到全程指导的仅占13.9%,如此低的指导比例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教师本身对实践的不重视。

2.2.3 实践教学计划与评价不明确

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基本上每一门课都设有明确的课程教学计划,包含教学的目的、重点、教学方法,最后的巩固评价等,但是目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开展却不是如此,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笔者调研的3所高校中,只有海事大学对于明确规定了思政课中如马原课、毛概课等在实践开展前的计划以及实践结束后具体的成绩评定标准,而海洋大学与电机学院尚停留在授课教师自主开展实践教学并设定实践计划,最后的论文打分也是由教师自己决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3 增强临港三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3.1 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主要还是来自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宣传以及学校的重视度与严格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实践的课时上做严格保证之外,对每一位在校学生进行统一的宣讲,并严格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达到的目标与成果,以及活动的开展对其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等效果展示,利用之前实践的优秀案例进行榜样示范,提高学生的认识。

3.2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所以必须以内容为主,内容上核心必须与思政课的课程内容相关;而形式上以课内与课外做区分各自有其优势,课内的实践教学具有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活动有固定的场地,更具有便利性会及时性,而课外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形式上,上海海洋大学可以作为优秀案例进行各校的宣传分享,其主要采用易班这一网络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每一个思政班都在各自的易班群,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网上的实时互动,并在每学期设立单独的易班讨论课,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上课”,并参与到实际实践授课中,这一实践形式既没有经费的要求又符合时下学生对于网络时代的要求,易班不应该只作为辅导员班级管理的工具,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3.3 适当的经费支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大部分在校教师除了日常的授课之外,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研究新课题,等,而实践教学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教师对其的开展自然失去积极性,即使有部分教师有心开展实践教学,但碍于经费这一大山的阻碍,有心无力,所以,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高校的经费支持,在这基础上教师才有能力开展一定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3.4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第4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应该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教师自身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思政课的编排以及高校对思政课的不重视,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要加强思政课教材的改进,高校也要不断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思考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与存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通过对宜昌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具体现状和问题如下。

首先,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不浓,课堂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宜昌某高职院校2000名学生调查发现60%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上没有认真听讲,思想政治课上参与程度较低,还有不少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

其次,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通过访谈发现不少思政教师反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投入课堂的时间较少,参与度低,教师讲起课来很吃力,教学效果不佳。

第三,思政课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高校而言,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地位不对等,专业教师更受到学校的重视,一方面,思政课作为人文社会科类学科不像其它工科类专业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思政课的硬性指标要求不高,容易给人造成谁都可以担任思政教师的误解,因此,思政教师的地位、经济收入、待遇在高校中不能得到重视,造成思政课师资不充足,思政课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教授的主体,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上好思政课程的核心因素。第一,教学方法单一,思政课教师课堂一般主要采用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式的结合较少,与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和互动,因而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提高。第二、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思政课教师大多常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十年如一日,缺乏新鲜感,难以维持较高的教学热情和激情。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计和组织创新的较少,大多都以传统的模式为主,难以吸引学生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是无法上好思政课的根本原因。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因而缺乏有效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度不高,思政课投入不够,从而导致思政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思政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安排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教师无法上好思政政治课的客观原因。思政教材本身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很多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内容前后重复较多,无法吸引学生。

最后,高校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教师无法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原因。思政课地位不高已经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对于高校而言,较为重视专业课程、重点课程的建设和投入而忽视了对思政课程的关注。久而久之,思政师资力量不足,思政教学投入不高,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缺失,教学效果下降等现象日益凸显,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上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对策建议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充当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将传授知识变成对学生的指导学习,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把课堂变成一个平等的、讨论式的交流学习场所,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讲座、演讲、课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打造一个“立体”的课堂,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3、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认真备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切的知识点,制作精美课件,收索最新素材,丰富课堂;在课堂组织上,要精心策划和安排,从课程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精心琢磨,让学生充分全面的参与到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当代大学教育所提倡的热门方式,尤其是对于思政教育意义和作用更加突出,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可以通过“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将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每日一播”的实践活动将时事政治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对学生来说是必须完成的一门学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摒弃重专业课而轻公共课的思想,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课堂。

再者,要加强思政课教材的改进。教材的编排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差的教材往往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难题,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上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接近校园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与时俱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分析为主,图文相结合,更能吸引学生。

最后,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进,从而促进思政课程的教学。

1、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首先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课纳入学生考核的重要课程指标之一,以此提高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引起学生重视。其次,学校要大力宣传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科建设,引起学生和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高度重视。

2、大力加强思政师资建设。教师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是一门涉及法律、思想政治、哲学、历史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型课程,对教师综合知识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单一的学科背景难以满足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师资的建设,才能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校要多开展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此外,通过竞赛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洪泽.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毛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5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教学难题;思政理论课;措施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为前提,学生通过课程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分析探索、阅读原著等途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知识获取、素质与能力提升,这种综合性教学行为就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涵义。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主要构成部分,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需展开实践教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权威机构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年龄普通偏低,有超过60%的思政理论课程的老师在40岁以下。在这些教师中,因为大部分人对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奋斗历程的理解与把握,难以或暂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他们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在学校上岗,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就是说,为数众多的教师事实上是由学理论变成教理论。这就必然导致其相应的实践经验不足。这一课程的大部分教师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亲身融入校园之外的社会中,没有培训、考察、参观锻炼机会,从而表现为实践技能不足,对教学效果形成影响,进而从本质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内的实践教学难度。而思政理论课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现实针对性强、变动性快、政治性强,对于任课的老师来说,必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明显的业务能力。同时,这一领域内,教师同样必需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新情况要及时了解、掌握;对学科动态以及全球相关领域内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等必需要有效把握其涵义与基本观点倾向。适时亲身融入社会实践,就此增强自身的认识水平、更新理论思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唯有如此,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与实际紧密相联,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目标,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

(二)专项经费不足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意义关注不足。比如,有些人以为,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大多属于现实社会生活层面的普通标准,抑或属于人的内在意识、社会、自然界等层面的一般规律等。进行此类教学,只要把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内让学生阅读理解就行了,不必兴师动众,搞什么社会实践,这样的实践没有现实意义,劳民伤财,也没什么效果。究其本质来看,这些错误观点以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外延过大,不像专业课一样,可以在相对较小、固定的实习单位、实验室内展开,必需要有更大范围的课堂,才可以满足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有更多的困难与困境。因此,对此类实践教学的投入存在一种迟疑或怀疑态度。久而久之,就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投与不投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错误思维想要扭转,非常因难。

(三)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不少单位以为,让学生到单位搞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会产生更多经费支出,造成人、财、物力紧张,认为这样是自找麻烦。因此不愿提供实习基地、岗位给大学生。而前文所说的教师经验不足,也难以有效联系到实践场所,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又少之又少。所以,导致这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存在与使用并不稳定。

三、提升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设立教学基金与专项经费

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会必然产生相应的接待、食宿、门票、交通等方面的费用投入。基于这种现实需要,相关高校、政府机构有必要拔付相应的资金,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内的专项经费,而且,必需要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实践活动可以如期、全面展开。与此同时,作为教育主导机构,高校必需强化这一课程的教师自身实践投入,让教师先从自身做起,强化教学实践基本功。也就是说,设立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专项基金,指定专人负责这块工作的运行,确保有限的资金能有效的运用于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考察、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奖励、业务进修、经验交流、教学培训等方面。让这一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可以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增长见闻,提升其教学基本功,以此来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相契合。

(二)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

事实上,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如果只依据大学自身的力量,根本难以完成。有必要运用、调动大学校园内的既有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和学校所在地所有能够利用的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把参观考察、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和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全面融合,以此来实现教学实践工作的通盘考虑、综合设计。

(三)设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稳定的教学基地可以有效保证大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因此,学校、政府机构宜与有关单位展开教学合作。把政策、技术提供给相关单位,融入单位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换取单位这一有效的实践基地,服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以此实现互利互惠。并且,要寻找一种长效机制,确保这些基地的稳定性。对于外语类、师范类专业,学校、政府更有必要牵头,进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络,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亲友所在单位、部门,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从有效性来看,后者的成功可能性更大。而且对于学生的人生安全,实践效果都有良好保障。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成长具有决定,对正处人生转折期的高校学子而言,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增强他们对于社会事件、人生发展关键步骤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与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事非辩别能力。要打破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必需由学校、政府、教师、实践单位等方面多管齐下,如此才能确保这项实践教学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7:216.

第6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Abstract: The survey result shows that vocational students li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with humor,flexibility,strong faith,love to students,so these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create personal style which students need.

关键词: 学生;教学风格;调查;启示

Key words: students;teaching style;investigation;inspi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1-0166-02

0引言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形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特色。它是教师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整个心理活动的倾注。教师用个性去教学,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这就形成了特定的教学风格。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肯定会产生影响,我们会发现,同样两个老师带同一门课程,两个人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老师受学生欢迎,有的老师不受学生欢迎,有的老师教学学生能接受,有的老师教学学生不能接受,有的老师教的学生考试成绩优良,有的教师教的学生考试成绩总是不好,所有这些表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那么,在高职院校中,思政课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到底有什么影响?学生都喜欢什么风格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应该怎样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笔者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1具体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对不同风格教师的喜爱程度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教学过程的参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量表设计中,主要考虑高职学生对不同风格教师的喜爱,从学生的喜爱程度中探究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教学风格。

在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问卷设计中,主要考虑四个纬度,一是教师个人风貌,包括教师的年龄、性别、外在形象等,二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风格,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知识呈现与表达方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与处理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等,三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风格,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频率、课后是否与学生保持沟通及沟通的方式等。四是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表达方式,包括对待教师的批评的行为的反抗方式、对待教师的友好行为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不同风格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具体量表内容见表1:

1.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并且主要调查对象是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学生。调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总共发放问卷200份,涉及两个年级12个专业,收回试卷198份,回收率为99%。

1.2 结论

1.2.1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影响思政课的到课率,调查表明,31%的学生是用逃课的方式来对付不喜欢的老师,换言之,如果我们成为不被学生喜欢的老师,有31%的学生是不会来上课的,就算你在后面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努力,但这一批学生不进课堂,任何努力都是白费。

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一个具有被学生喜欢风格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热情,积极主动融入学习之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信赖和吸收程度。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信仰和吸收,源于教师对自己所讲道理的信仰程度,学生对于满嘴理论,而自己都不信仰的人,也就是说一套,做又是一套的人是最讨厌的,占调查人数的54%,超过了对不学无术的人(34%)的讨厌程度。

影响学生对思政课传授道理的实践热情。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理论是需要学生去实践的,如果学生没有接受老师的理论,没有形成对老师传授理论的认同,就不会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去践行课堂上所接受的道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学效果。

总之,一句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器。只有被学生认同,被学生接受,被学生喜欢,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并愿意努力实践所学的知识。

1.2.2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讨厌什么老师本次调查主要是从学生喜好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通过调查,非常清楚的表明学生喜爱的教师的特点有:①具有亲切和蔼、活泼开朗、幽默风趣、精明干练的个人风格。②具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熟悉精通,语言表达风趣生动,教学组织活泼丰富,考核方式灵活,要求应用为主教学风格。③具有对自己所讲的内容真正信仰,不是为教学而教学,是信仰真理并传播真理的个人态度信仰风格。④具有关心关注学生,积极同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关系良好的交往风格。

1.2.3 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风格依次为:课上和课下都不与学生交流,上完课就走人的老师;对这种教师的喜欢为0%,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教师,对这种教师的认同3%;照本宣科型的教师,对这种教师的认同度为4%;对教学内容不熟悉,上课不能自由发挥的教师,对这种教师的认同度为6%;上课语言和态度咄咄逼人的教师,对这种教师只有6%的人喜欢。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学生特别不喜欢说一套做一套的教师,在你最不喜欢的教师风格选项里,有超过半数的人选了最不喜欢这种教师。

1.2.4 调查对思政教师的启示

1.2.4.1 思政课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形成学生讨厌的个人风格就思政课教师而言,由于长期从事理论和党的政策宣传教育,很容易形成以下几种学生讨厌的个性风格①古板型,即为人古板,思想僵化,大道理一套一套,无创新,板起脸讲政治 。②正人君子型 即信仰坚定,一本正经,道理大,不和实际联系,内容空,形式正,凡事一板一眼。③油腔滑调型该讲的正理没讲通讲透,花边新闻一串串,内容脱离主题和主流,盲目迎合学生口味,没有实现教育目标。 ④信仰不定型理论水平不高,道理自己没有理解或理解不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没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别人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说,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像墙头草,随风倒。所有这些都会使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难以发挥,都会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必须避免的。

1.2.4.2 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形成受学生欢迎的个性风格呢?

①加强理论学习,形成坚定信仰要别人信,首先得自己信,不能假信,得真信,不能一时信,一时不信。要做到真信,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信念修养,坚定自己的信念。②关心学生,亲近学生“亲其人,信其言”,做教师的都知道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对学生漠不关心,跟学生没有交流和沟通,学生就不喜欢你,一个被学生讨厌的老师所讲的道理能入学生的心吗?能入学生的脑吗?只有学生爱你,尊重你,才能相信你所说的道理。③丰富知识,勤于思考,爱好广泛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内涵,内涵的主体是人的知识、思想和观念,知识渊博,思想深刻丰富,就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敬佩,让学生服你,敬你,就希望从你那里学到知识,就自然会效仿你,你所施加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④跟紧时代,跟进学生,贴近社会调查显示,教师的个性魅力还来自与学生有没有代沟。作为思政课教师,更需要能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和爱好。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生活,不老土,不古板。对于新潮时尚的东西不跟风,但必须知道。惟有如此,学生才觉得与你没有距离,可以平等地与你交流甚至交心,可以真正解决他们的困惑。

第7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1.国外思政实践教育模式借鉴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国内外被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思政内容不一样,但在实践教育模式上依然是值得借鉴的。目前国内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情况依旧停留在中国传统的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国外更注重实践中的思政理念的应用,重点放在考核系统和德育上。可以给我国思政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做必要的引导。根据相关文献可以将思政实践教育模式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实践和实践研究,由于实践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高度自觉性,良好的研究态度和学风是做好思政实践教育的前提;其次,思政实践教育的实践过程应精细化,由于实践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复杂且流动性强,只有精致的实践设计才能使实践顺利进行;再次,注重实践教育时强调隐蔽与渗透,所谓隐蔽与渗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们过于直白地讲述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懒惰,大大降低实践教育质量,影响实践教育的最终效果;最后,强调参与实践、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多种适合自己或者值得挑战的社会活动,起到更深远的教育意义。

2.目前国内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问题

2.1对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认识不够

一门学科要想形成得经过几代人的付出与努力,方才建立系统体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但是在今天,由于对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难度较大,这些尚未明晰的认识严重影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发展[1]。

2.2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认知错误

现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倾向于错误地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认定为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弱化课内教学。事实则不然,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并不是忽略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理论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存在基础是严谨的课内知识的讲授,更是课内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手段,只有习得坚实而牢固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实践教育活动中进行体会,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2.3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自觉性

只有认识到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之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才会自觉完成实践教学。从现状来看,仍然有许多人认为课堂上理论灌输比实践更重要,认为思政课更偏向于理论教育。其实思政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主次之分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倘若遵循现代教育推崇以实践辅助教学的模式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趋势[2]。

2.4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模糊不清

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确定的系统引导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导致对思政课实践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不认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课堂内依旧存在实践教育,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狭隘化为课外进行的有关思政的活动。此类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片面理解是思政实践教学探索路中必然会遇到的难题,仍然避免不了试水阶段的生硬实践。除了面对和接纳这些错误外,更要从中吸取教训,得到提升[3]。

3.建立精准的考核机制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明确的是,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指导和改善学生对大学思政理论知识的获取,有效防止理论脱离实践,这是我国实践教育欠缺的实践精神。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只重视知识的机械累积,不重视能力培养,没有形成系统而可靠的考评机制。当代大学生如果只拘泥于课本理论知识而忽略与实际情况接轨,就会大大限制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实践教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提高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这样一个复杂又变化多端的教学模式如何建立一个测评机制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成了另一个有待商榷的难题。

4.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在不同场所的实践教学模式举例

4.1课堂上的实践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某一方面的思想基础,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讨论或者自寻课题对不同社会现象发表观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与老师进行交流。

4.2校内实践

由于高校生活中有很多社团或者校方组织的校园活动,这些可以作为市政实践教学的辅助工具,使之与社团活动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走马观花的学习方式。

4.3假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相比于上面所述两种而言略显专业,可以有明确的选题、设计、组织和课题总结,是对学生思政实践教育更全面的考察,并且能使学生直观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上的种种,通过调查,提前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活动的实施对学校经费和人力的要求比较高,并未全部铺展开来。

第8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论文摘要:思政理论课教师若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近些年来,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表明,思政理论课教师若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在现代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发展中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自从幻灯、电影、电视机发明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期计算机的问世和迅速发展,并在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直接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应运而生,如:多媒体体语言教学系统、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空间、时间、信息上为人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空中大学”、“网络大学”已广泛出现,远程教育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出现,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是了解这些新知识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采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思政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主旋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渠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却显得单一和陈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和接受。从以往的教学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看,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不高,甚至有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颇有微词。具体而言,在整体教学效果方面,在如何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方面,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都不令人乐观。这其中当然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思政课的内容特点等原因,但也不可忽视长期存在的单调、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影响。换句话说,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和变革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求知特点相适应;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满足广大师生热切要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愿望。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目前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提倡互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融人,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构建一种“逼真”的教学环境。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在教学中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引导学生进人知识、资料、信息的海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思考,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突出作用在于:(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观点形象化,并且适应具有不同思维特点学生的需要,达到集中精力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具有清晰、动感等特点,学生能充分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使教师原本冗长、单调的教学活动变得引人人胜和充满魅力。应当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使师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思政课教与学的任务。

二、多媒体技术在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近些年来,特别是思政课实施“05”改革方案以来,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兼职教师,在学校教务部门和思政部领导的支持下,针对思政课的特点,结合学校精品课建设工作,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逐步实现思政课教学多媒体化。普遍实施思政课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有大批成套的、较高档次的多媒体“硬件”教学平台,而且要有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及其它配套的“软件”材料。为此,思政课教师在思政部的领导下,组成了若干个教学团队,并要求大家在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社会实践环节等方面狠下工夫。譬如由我负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我们结合校级精品课、省级优质课的建设,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软件”方面采取了分工合作、集体备课的做法,即在任课教师充分熟悉、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参与精品课建设的任课老师分工承担各章任务(基本上是每人一章),负责教案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备用资料的搜集等,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或专门会议,由分担任务的诸位老师对该章内容进行“说课”,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和反复修改。尤其是对教学课件的制作,教研室要求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学校“三能”办学特色的实际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等,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实现了老师个人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有利于保证应有的教学内 容和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的更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更加 生动、形象、直观,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 学质量。从近两年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与问卷调查来看,目前我校学生愿意上、乐于学思政课的比例明显提高。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以往枯燥的理论讲解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思想艺术演义,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深人学习和理解思政课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而且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也令人满意和欣慰。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时,能够冷静理智,明辨是非,表现出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在我国重大自然灾难面前,他们更是能够充分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踊跃捐款捐物,形成了关心他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思政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善于把握好事物的度,避免走极端,以利于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择其要者加以讨论,希望引起相关领导和诸位同仁的注意。

1.课件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不要游离教材太远。教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备课与课堂讲授的基本依据,遵循教学大纲和注重教材依据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法对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的条件下,我们还要不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本依据进行课件制作、备课和讲授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不顾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体系,由各个任课老师自由操作,各行其是,教学工作就很难管理,教学秩序就无法控制,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尤其是思政理论课,还有政治教育目标和政治纪律的问题,假如众多的思政课老师都不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按照个人的想法和喜好编制教案、课件,那么,大学的政治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局面。如此一来,可能显得很自由,很生动活泼,可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却难以在社会主义大学讲堂上得到体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就会落空。其实,有些老师在自己的课件中夹杂大量的所谓“新鲜材料”,用其它学科的东西对思政课实施过多的“包装”,看似独具匠心,但由于教学内容严重游离于大纲教材,使学生听起来摸不着头脑,学不到应有的东西,并不被学生认可。此种情况已在最新的学生座谈会上反映出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课件内容要“精”而“实”,不可盲目追求多样和好看。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件,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以利于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政治素质。因此,老师在制作一个课件之前,应认真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可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固化为课件,在课堂上大量演示庞杂的内容,由“人灌”变成“机灌”。目前,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库尚未建成,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要费时费力地搜集图片、动画、音像资料,甚至将一些与教材不大沾边的素材勉强拿来使用。然而,过多地、不加甄别地使用多媒体素材图解或演示教学内容,学生不仅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会产生堆砌、杂乱、肤浅的感觉。因此,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围绕教学内容精选素材,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爱,否则可能会冲淡主题,影响学生听课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确有一些老师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和时尚性,将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在课堂上尽情展示华而不实的东西,明显忽略思政课的严谨性和严肃性。这些做法既没有注重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又没有切实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所以,课件内容的制作一定要做到精而实,注重实效。要知道,课件制作时髦、复杂并不一定效果就好,事实上有时会适得其反。制作课件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及时引入课件,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认知能力。换言之,既要充分把老师的思路和意图表达出来,又要恰到好处,使课件真正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体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第9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全面发展;;思政教学

一、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人自身的各项技能发展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实现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它决定了人的发展可以达到的程度,而人自身技能的进步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所以说,人与社会是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成为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

人的发展实则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是以个性发展作为条件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扮演推动者的角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本身的创造力,而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是创造力的源动力之一。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离不开人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要全面发展智力和体力,这一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可以看出。

二、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缺乏主动性

当今社会中“现实的工作用不到书本上的知识”“及格万岁”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侵害着高校学生,再加上网络游戏的风靡,使一些高校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迟到早退成为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状态懒散,校园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受到极大阻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人际关系紧张

高校学生要想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但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性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他们普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还有一部分因为性格孤僻,封闭自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充分的关注,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从全面发展角度看传统思政教育的误区

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思政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价值观的取向都过于理性化,强调社会价值,对自我价值存在着片面的否定。这种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思想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1.思政教育的价值观片面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教育工作者占主导地位,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变成了教育的客体。课堂上缺乏民主自由,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被淹没,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强制、命令以及灌输成为压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桎梏,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学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灌输道德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创造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很明显并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了思政教育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功能的削弱。

四、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

首先,课程要做到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从而加强思政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针对性,从客观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出发,树立务实的思想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细枝末节着手,关心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以巧妙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以培养综合全面发展人才为教学目标,一方面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