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德育途径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中职德育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德育课教师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以下分别从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兴趣、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意识、组织项目活动、开展校企合作和特色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1在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简言之,其重要内容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技能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实践中,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兴趣优以道德教育。因此,中职德育可以利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比较浓厚的动力,巧借“东风”,“捆绑营销”,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实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不过要借好这个“东风”,搞好“捆绑营销”,首先要帮助学生走出道德无用论的误区。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会比较高,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之后,学生们常常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即学技能有用,学职业道德知识无用。因此要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简单地说,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缺德”之人是坚决不用的。
其次,要借好这个“东风”,搞好“捆绑营销”,还要依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要自觉进行德育渗透与正确引导。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多加利用教学环境、实训环境积极创设德育情境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还要善于挖掘学科建设中的德育机会、要擅于捕捉教学实训过程中的德育机会,进行德育渗透。另一方面,古有严训: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才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学界的精英、道德的楷模。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谨行慎言、言传身教,当好学生的榜样,发挥好表率作用。
再则,要搞好“捆绑营销”,还要“两厢情愿”,即德育工作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实效。而要提高德育实效,德育课教师除了要上好德育课外,要积极弥补自身的“短板”,也就是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训活动,了解实习过程有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些对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过程中,更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专业实际、实训实习生产的实际,做到理实结合,有的放矢,更能提高德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强化安全意识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安全是生存、生活、生产的第一要素,安全出现问题,一切都可能归零。安全问题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不可触及的底线,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不可触及的底线。从校企方面的共同点作为契人点,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当下也是未来的基本要求。同时,安全意识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安全教育人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个非常好的契人点,并且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目的。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利用校园、教室、食堂、宿舍、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生产车间等一切与学生有关的环境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时刻警示大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更要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比如,车工实训,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仪器的使用,还必须熟知安全注意事项等,教师在训练前要详细讲解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强化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实训中,要求全体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巡视,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微杜渐;教师还可以通过总结历届学生在技能训练时出现的典型的安全问题,结合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把生产事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向学生讲解大部分生产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操作者精力分散、不遵守安全规程或缺乏安全意识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完成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使其在安全意识上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然后在实训中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与实践中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3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养成。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一方面,抓住了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把握住了中职人才培养的“要害”。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职校大多数学生将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他们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保证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而保证质量不仅依赖于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更依赖于劳动者的责任意识。因此,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与强化他们的产品质量意识十分重要。当学生在心目中有一种质量意识时,才会有一种相应的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是一种很高境界的职业道德品质。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系数将是无法估量的。
另一方面,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对在校学生树立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产品质量关乎企业,而学生的质量关乎学生个体发展、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和强化学生产品质量意识,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主动“学知识”,积极“学技能”,认真“学做人”,先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合格的“产品”。
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可以安排学生参加集体劳动、组织学习竞赛及技能竞赛,安排产品的加工实训,到企业实习等方式,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竞赛过程中、实习实训过程中,专业技能水平得到锻炼与提高,更重要地是让他们体验工作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劳有所成,劳有所得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呼唤起应有责任意识,这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合格员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在开展系列项目活动中要创造性地融入德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德育是情感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更能感悟、内化和升华。因此,德育要创造性地融入到一系列的项目活动中,形成内容丰富具体、形式多样可操作、且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德育活动模式,才能达到德育实效。
目前我校开展了很多项目活动,包括课程教学活动、个性化培养活动、技能体能才艺竞赛活动、班班有歌声活动、晚间1小时专题教育活动、学生日常“三化”的管理活动、特色班级创建活动等,能很好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活动开展卓有成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其中课程教学活动是育人的主渠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能为提高技能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由简入难,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生动的教学方法,比如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目标任务式、学习竞赛式、趣味课题式等教学模式进行,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在技能竞赛活动中,甚至在日常的实习环境中,教师都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学习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技能训练氛围,让学生们在“赛中学”。同时对于技能训练的效果应及时评价和反馈,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激励方式,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我校的“特色班级建设”德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自2011级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了。该活动模式包括班级德育情境创设与实践、班级企业文化的探究与实践、班级品牌建设的探究与实践等。以上活动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育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特别是要紧扣新时期下的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特点,有针对性、时代性;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德育情感,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5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领导重视,使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比较重视,经常过问,亲自督导。不论是哪里有培训的学习班,都能拿出经费派教师前往学习。尽管学校的经费紧张,学校都能对教科研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使教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建立学习体制,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教育事业要发展,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求一线教师每年认真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科研干部要带头学习,及时将值得关注的好文章,好的理论专著推荐给大家。学校还定制了许多有关教育理论的刊物和报纸,供大家阅读学习。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通过学习,改变了教师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高了全校教师教科研业务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的好处,教科研对我们教学的帮助,了解了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提高都必须要有教科研来支撑。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工作实践中,他们改变了以往的备课模式,关注了学生的起点知识,着眼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并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认真进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随笔。
三、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的水平,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有:
1、组织教师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校安排进行学科培训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2020年7月17日,组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全体教师,参加了全省数字化实验教学线上培训,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了解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教科研氛围。
2、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学校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教师集中培训学习,观摩课例。在教师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让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在2020年6月4日至6月11日,组织优质课评选活动,课后,全体教师参与评课、议课和探讨这一节课。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3、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
充分利用中国教师研修网、学科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
四、对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在教科研的过程中、在学校的组织下,尝试全面对教学课堂进行改革,努力创建全新的“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等等。
1、从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
在教科研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从几个角度来设计教学:第一就是教师要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实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次就是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让学生学得一些创新方法,具体说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教科研的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解读和研究,在教学中,努力从新的教育理念、和“三维目标”出发,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讨的全新教学格局,使课堂成了真正开放的、鲜活的、发展的、互动的课堂。
2、开展情景教学,发动质疑问难,形成“互动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在教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老师们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大力鼓动学生质疑问难,使课堂成了真正的“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争论问题,学生思维在探讨中得到发展,知识体系在探讨中逐渐建构,交流与合作意识在探讨中不断增强,不但使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了提高,更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3、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识,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为了促进教科研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加强了评价督导,以促进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教导处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把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掌握和实施,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反对教师以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研组的活动和校本教研,改变教师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在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推动下,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五、建立奖励机制,促使教师向科研型转化
1、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学校完善了教科研奖励制度,每学期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对、获奖、学术交流、辅导学生等教育教学成果均有奖励措施。
【关键词】 企业回访 校企合作
中职生应该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有实践操作能力、能满足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我校的学生能否达到企业的要求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这些问题困扰我们,今年,我校教师通过企业回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企业文化,明白了企业想什么?做什么?要什么?下面结合企业回访,谈谈中职学校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1.校企合作企业对顶岗实习生的基本要求
通过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将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概括为三点:大部分企业首先希望顶岗实习生工作踏实积极,肯吃苦,不怕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然后,希望综合素质高,懂事听话;最后希望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伦泰仪表仪器厂的马主任说:希望给我厂的学生技术好,在短时间内可以独立操作,具有实践能力,能够与师傅沟通,尽快掌握生产流程、工艺技术。远大电气副总经理说:希望你校能够多送来像潘博那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踏实肯学,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组织管理能力,不用过多的指点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不到两年,就成为我厂车间主任。我们用的顺心、放心。有的企业对我校提出了建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吃苦精神和团队意识,自觉遵守企业制度,要能从基层做起,不要眼高手低,只讲报酬,不讲奉献。
2.“从小”“从善”“从实”抓起,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企业回访发现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看重,对听话、肯干、服从、热情的学生更是青睐。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呢?
中职业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生更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正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生理、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学习基础普遍不好,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同时心理脆弱,生活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将来干什么?而且他们在初中由于学习差很少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赏,没有自信心,自由散漫。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首先应加强班主任工作,在学生进入新学校时,班主任应积极关心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表扬,帮他们找回自信。“从小”“从善”“从实”为教育起点,多正面教育,让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其次,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学生的管理,不要把教育学生看着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把培养学生看着是全校教职工共同的首要的职责。教师要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学生做榜样。管理人员在与学生接触时,要和蔼可亲,热情接待,认认真真地办理相关工作;每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从教室卫生,起立问候等小事做起。实训教师应从学生工具摆放整齐、行为是否文明等抓起,要把学生当作准工人来培养,要求学生实训操作程序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我们只有从学生生活的一招一式教育和培养,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正如远大机加车间主任说:我看新员工第一看他的走路,如果走路快,说明人机灵,今后有发展前途;第二让新员工擦玻璃,如果利用一定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能把一块玻璃擦的很干净,说明他心思灵巧,干活踏实。所以我们不能小瞧生活琐碎细节,要从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问候、一点笑容,点点滴滴培养起,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
学校要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培养一种特长。今年我校参加了宁夏水利系统的篮球比赛,西干渠的领导对参赛的两名男生非常感兴趣,鼓励他们毕业后到西干渠工作。同样,我校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就比其他学生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他们一毕业就被企业直接要走,而且工资待遇和发展机遇都非常看好。学校还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成立兴趣小组,积极参加校内、县、市组织的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和理解,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极大促进学生的成长。
3.注重课程改革,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这样一个处在工业初期化的国家来说,需要大量能够操作、能够动手、能够完成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的技术工人。当前,许多企业招不上工,出现用工荒;而劳动者却找不上工作,其根本原因就是劳动者的素质没有跟上,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这就是我们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纲要提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是提高质量,就是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率、学生给社会的满意率、学生在社会的成长率。我们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调整课程体系,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专业课或减少几门基础课;也不是专业课课时增加或压缩基础课课时;而是全面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根据企业对人才技术、素质等的综合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改革始终围绕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主线上。基础课注重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书法、音乐、形体等科目,让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互沟通,使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知识;专业课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职业标准等基本要求与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相衔接,把证书考核标准与授课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把校企合作单位工作岗位要求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些课程设置和实施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精选教材,精编适合各专业发展的校本教材
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相当迅速,新技术新技能层出不穷,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材,精心选购新的实用的教材或精心编写适合我校师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以任务驱动或项目教学为主。根据学生就业企业的特点随时增加特色课和专题课教学,补充学生欠缺的知识。我校机电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安装》专业,如果根据订单将学生安置在火电厂或风力发电厂,学生就缺少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就应开设可扩展课、选修课,组织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锅炉和汽机专业知识介绍或进行风力发电知识的普及并进行发电厂集控运行仿真教学。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和专题教学,平时教师应紧跟社会发展,针对相应项目积累教学资料,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在短时内接受新的知识。
3.2 专业课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学期都有主干课程目标,将目标和考证挂钩。鼓励学生多学习、多考证,增加就业的砝码,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学校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双证制"教学,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作为就业和上岗的凭证。例如:第二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参加办公自动化技能鉴定;第三学期结束时,学生可参加全国CAD绘图员技能鉴定;电工上岗证技能鉴定、测量员技能鉴定和施工员技能鉴定。第四学期,机电专业学生可参加维修电工中级技能鉴定,装饰专业学生可参加装饰设计员技能鉴定。通过这样的步骤规划,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容易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到学分制中,用已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替换不及格的科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利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鼓励教师在有条件的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例如,在办公自动化电子表格工作簿的操作教学,要求师生通过共同为学校开发一个完整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项目来组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后,主观上就会产生一个"成功了"的刺激,随后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再例如,电工上岗证培训,我们将考核内容分成三个项目:触电急救、安装实训、触电典型案例分析;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核也将教学分成五个项目:登杆、钳工、电子、电工仪表、电气控制实训项目。实训课可采用项目教学法,理论课也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系统、严密的教学体系,不能按部就班一节一节的讲,应该根据“适用、够用”原则。对于一门专业课我们可以安排几位教师按照章节内容进行项目教学,如:《维修电工应用技术》,它包括了许多内容,有电工仪表、电机检修、变压器检修、电气控制等章节,我们应将全书的内容细化,利用教师的优势、特长组织教学。再如素质教育课程也要打破以往一个教师一门或两门课,一上就一学期的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安排教师做巡回专题讲座,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自己的专题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精心的准备,讲出特色和激情。教师培训也应该采用工学结合,项目培训制度,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针对一个项目进行培训或安排教师到其他院校、培训机构进行专题项目培训,这样教师就不是学的多、学的杂而学的不精,而是精而专、精而优。如:我们可安排教师专门学习PLC编程,将PLC编程作为自己的特色课程。有的可以主攻电气控制、电子技术、变频调速、电气安装等项目。这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绝活,特色,整个学校的教学也有特色。
4.注重实习教学安排,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体系
这几年,我校签订了几十家校企合作单位,有机电企业、建筑装饰企业、水利单位、商品混凝土公司。逐渐固定了一批实习基地,根据学校所拥有的企业资源,确定了校企合作实习计划。水利单位工作一般在年初3月-8月,我们要安置学生实习就必须调整教学计划,学生的教学采用411模式即理论教学分为4个学期,实习或顶岗实习为2个学期。具体实习时间根据企业的工作性质调整。今年我校水利专业的学生在第4学期(3月-8月)到黄河滨河大道进行施工实习,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操作技能还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用工紧张的矛盾,达到双赢的目的。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后于九月初返校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技能培训。我校实习是分阶段进行,第二学期安排认识参观实习,主要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企业精神。第三学期,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后,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工厂实习。第四学期学完了《维修电工应用技术二》《PLC与控制电路》等课程后并在取得电工上岗证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电气安装等公司进行顶岗实习,主要任务是开关柜、控制柜装配实习。实习结束后,企业一般都愿意留用实习学生,学生的就业压力减少,就业稳定率提高。
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联系,确定固定的联络实习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掌握实习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学校和企业走得近,交流多,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最新技术,学生才能占领就业市场,学校才会进一步发展。
通过企业回访我们明确了教育的关键不是让学生一次就业,而是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定位,边做边发展”。学校培养学生的重心不是“教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转移到培养学生“怎样学习”“终身学习”的轨道上来,从培养“知识型”学生转化为培养“能力型”学生。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针对做事与做人两个环节进行,要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储备,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发展能力;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中职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使其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跨专业、跨行业的创业能力。我们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目标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中职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实践管理
首先动员研究生和导师与专业相结合申报实践项目主题和实践单位,进行主题征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本实践团队共8人,其中指导教师2人,化工研究生2人,化学研究生4人。实践团队按照申报主题及拟申请的项目等级,开展预研究工作,提交预研究报告及《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立项审批表》。学校从研究生参与度、实践天数、项目特色、专业结合情况、项目与导师课题相关性、项目策划及预研究情况、项目预期成果等七方面对实践项目进行立项评审。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按照实践预期目标精心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同时,学校督导组对实践单位进行走访,及时了解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实践结束后,学校从实践完成情况、成果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实践成果学术价值、符合学术道德等五方面对实践成果进行评估。然后召开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展示交流会、优秀团队汇报交流会、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会,对社会实践进行表彰推广。总之,学校对从主题征集、立项评审、活动开展、成果评估到表彰推广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求承担实践项目的学院高度重视,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牵头,组织实施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选聘思想品德好、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加强社会实践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制定安全预案,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与参与者签订《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安全责任承诺书》。
1.2实践成果
政府部门调研和化工企业现场调查表明,竹埠港地区28家化工企业已全部签订了关停迁协议,其中26家已全面关停或迁出湘潭,2家将于年前迁至九华开发区。关停迁将显著提高节能减排效果,全年共减少用电约4000万度、用煤约30万t,减排废水约160万t、SO2等废气约70%,减排重金属镉约72kg、铅约1kg、铬约2kg。关停迁后,许多企业的化验室或生产现场还存放有部分化学试剂或原料,遗留有大量的化工废液及废渣,原材料、化学试剂的包装物、空试剂瓶,存在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如此,在关停迁过程中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及环境污染事件和群众性事件,企业与政府精诚合作,较好地解决了所有相关人员的安置问题。实践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调查情况。实践结束后,通过团队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报告、DV展播、图片宣传等形式,宣传所取得的实践成果。
2与专业相结合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
2.1内容专业化
内容专业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专业化能结合专业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建立较好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依靠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能让师生充分体验走出校园、深入基层的精彩。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2.2场所基地化
场所基地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基地化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能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出发建设校企合作、政校合作、地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密切地方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能将社会实践基地与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基地、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2.3经费多元化
经费多元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除学校的专项资助经费外,要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筹措经费,支持研究生社会实践。因此,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充分挖掘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积极组织策划能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服务项目,争取政府投资,为社会实践和地方经济建设助力。要充分发挥师生特长,根据师生专业优势找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解决因经费不足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2.4运行项目化
运行项目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项目化能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提供服务,可以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民生问题出发,将产学研发展与调研成果相结合。能使实践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实践目的明确,实践形式丰富,实践经费充足。能满足服务研究生与实践单位的双重发展需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和职能的有效途径。
2.5管理机制化
管理机制化是提升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进行和均衡发展提供保证。研究生院不仅对从主题征集、立项评审、活动开展、成果评估到表彰推广整个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有明确的措施,而且对承担社会实践项目的各培养学院有具体的要求。使社会实践真正达到帮助广大研究生了解基层需求,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奋发成才的目的。
2.6成果社会化
成果社会化是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能全面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实践育人的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能为地方政府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职能。
3结语
一、理念指导,目标定位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坚持“以人为本”。学校提出了“发现学生价值、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完善学生人格”的德育理念。在人本化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将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理解为三个阶段的“人”,未成年阶段为校园人,18周岁后为社会人,工作过后为职业人。
学校积极挖掘校史校训内涵,充实德育元素。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创办立信时,写下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其中“信”字是校训的精华,是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学生作为校园人、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人。在立信历届校长办公室悬挂的匾额上都有这么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该句话出自韩愈《进学解》。其中的“勤”字即勤奋的意思,它既是职业人应当具备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也是“三爱”教育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生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事。“信”为立德之基,“勤”为立业之本,两者的紧密结合,集中体现了立信人的精神性和事业性。“信勤”又是“心情”的谐音,暗指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树立目标,确立自信,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为此,学校的德育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事,完成“校园人(学生)——社会人(公民)——职业人(职员)”的顺利过渡。基于人本化理念和德育目标的定位,学校提出了创建“信勤”(心情)德育品牌的校本实践。
二、科学规划,构建机制
(一)制定德育制度,明确发展思路。如果学校德育依赖纪律约束、制度规范让学生养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行为,那么这个过程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心情”,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缺乏。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必须和人性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情”。为此,学校构建了人性化的德育机制:一是建立了以学校德育顾问团为指导专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行政管理制度,学生处、各系(部)指导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建立了团委指导下的学生会自治管理制度,让学生管理学生,及时发现并掌握学生的情况。两条线并行、齐抓共管,既保证了组织和管理上的有效性,又凸显了德育的人性化。同时,学校认真梳理德育资源,深入调研,制订了《创建“信勤”德育品牌,提高育人实效》的德育发展三年规划,使其成为学校近几年德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整合德育课程,营造育人环境。学校修订了德育教学大纲,并提出三大原则。首先,注重课程的目标性原则。学校根据学生德育总目标将“信勤”目标进行层级分解,对照目标寻找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其次,强化德育的实用性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信勤”德育目标为导向,同时考虑到将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编写了德育校本教材十多部,如《创业面面观》《职场精英教你如何面试》《商务礼仪常识》等。第三,体现课程的全面性原则。各门课程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信勤”德育目标,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时时感受到“信勤”德育目标的导向作用。
此外,学校积极优化育人环境,通过实训室、宣传窗、展示厅宣传“信勤”德育;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在实训实习车间对海尔等全国著名企业精神进行宣传,特别是与红豆集团、一汽柴油机厂等企业合作,把红豆文化、一汽文化融入平时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企业、了解企业,拉近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三)加强专题教育,开展学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健康人格的形成。学校从了解学生心理入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适应力和心理调适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开展养成教育与情感教育,培养诚信、勤奋为主的优秀品德。学校以“三创”活动、节日祝福活动、18岁成人仪式等为载体,开展以“诚信”、“勤奋”、“文明”、“感恩”等为主题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内化为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行为。开展赏识教育,树立自信向上的生活态度。开展以形象展示活动、学生之星评选活动、班级文化展示活动,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拓展德育渠道,形成德育合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树立“做人”和“做事”并举的家庭德育观念,以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子女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同时,学校积极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优秀毕业生、企业骨干、家长代表等组成社区德育管理网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产生了教育合力。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between Chinese and countri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we should stress its usefulness and applicability. This paper made discussion of countermeasures to curtail class hour and integrat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on the textbook system construction i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关键词: 高职;职业教育;实用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vocational education;practical English;teaching reform;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40-03
0 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取得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对我国的社会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技能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用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从学术英语教学的母体孕育而出,历经数年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的,教学目标,职业特色,确定了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个发展过程本身就是英语教学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发展,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创业精神的培养,社会文化的学习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高职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用英语的教学改革从未中断,一线教师和相关教育专家在教学改革中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也做出了许多成就,但就实用英语教育教学目前状况,还存在教材内容重复、脱节,与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实用英语教学主要环节还是课堂教学,没有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片面教学,对专业课程的支撑力度较弱和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不强等方面。
2 实用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实用英语教材建设 实用英语教材体系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以及培养目标的载体,在实用英语教材体系的建设中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听说读写译,实现各类教育形式及各个学历层次英语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2.1.1 注意各类教育形式及各个学历层次的英语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 改变过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学历层次英语教材教学内容脱节、重复、断层、难易失当的现象,在高职高等英语教材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邀请中职、高职、本科职业等职业类院校以及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师相互沟通,共同参与编写,避免高职一家闭门造车,遵循职业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使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内容多元有机衔接、无缝对接,突出专业特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实现各类教育间及不同学历层次间学分互通互认,打通各种各类及各个教育教学层次的英语教育教育的立交桥,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在历经本世纪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之后,职业硕士层次和职业博士层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其教材体系的建设也必将纳入该体系体系。
2.1.2 结合专业特点,使实用英语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点和针对性 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定岗实习”成为职业教育独有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跨界性”,根据“基于工作过程”选择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方案。实现高职实用英语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发展服务,实用英语教材体系的建设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服务于各个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广泛听取采纳不同专业的专业教师和不同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院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以职业资格标准和英语等级考试标准为纽带,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情况,整合实用英语教学内容,依据不同的专业群对于英语知识的应用,课程需求和侧重点,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编写适合不同专业的实用英语教材,突出实用英语在不同专业群中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体现英语教学中以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替代过去单一英语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实用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学科的基本理论、技能的培养,又促使实用英语作为基础学科和各个具体专业群知识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目标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将实用英语的教材由“通用性”转变为“基础英语+职业能力”的“融入性”,实现因材施教,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改变一个学校一本英语教材的不合理现状,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此,笔者建议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或其他出版社开发的职业英语系列教材和实用英语教材按照专业群进行合适的整合不失为好的做法。
2.2 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促进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良好校风和学术氛围的体现。通过与英语相关的丰富的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诸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实用英语知识和能力内化。要摒弃校园文化建设重娱乐轻教育,重形式轻内涵。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师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全院各个专业学生的实用英语教学任务,还应定时专人负责,组织,指导,开展选修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文化考察、模拟导游(英语),英语说故事,英语影视歌曲欣赏、英语诗歌朗诵、英语话剧表演、国际间学生交流等形式丰富校园生活,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该课程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作用,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3 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冲突 无论是“项目化教学”模式,还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教学模式,都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实现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陌生环境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培养。为了满足和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的提高,各个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压缩基础理论课课时,英语课时的删减量很大。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实际英语教学课时约为100课时左右,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所要求的180-220课时相差80-120,约为一半。不变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时间压缩之间的冲突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挑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3.1 正确理解“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10教高司[2000]57号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中提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和指导原则。如果不能正确解读该指导原则,片面理解为“实用为主,够用即可”,否定或减弱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并将之作为实用英语教学课时删减的借口和依据,将会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造成误导。
“实用”强调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凸现高职教育“应用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实用英语教学目标在“实用”方面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的应用能力并重。
“够用”要求在理论教学中应该突破系统性和完整性,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发展,有选择有重点的教学,是理论适度,适量,防止教学要求过高,教学内容过深,而不是轻理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对于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学习应该达到的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做了详尽的罗列和描述,这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下线,而不是上线,所以增加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专业课课程内部优化调整,而不能以牺牲基本理论课的课时为代价,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严重违背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
2.3.2 将教学环节向课堂外拓展延伸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但不是唯一环节。面对不断被压缩和删减的课堂教学课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正确合理的引导、指导、安排、管理和约束,将教学环节向课堂外拓展延伸。依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具体需求、学习习惯,除了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记忆单词、课外阅读等常规课外学习,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引导学生以作业、英语广播收听、阅读笔记、学术论文写作、选修课、学术报告、学术交流、文化考察、外企顶岗实习、英语角、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歌曲比赛、英语影视歌曲欣赏、英语话剧表演、英语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有效的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促进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扮演好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评估者和督促者,使拓展延伸能有效地实现。
2.3.3 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必须整合教学内容,在必要的实用英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做核心内容,树立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思想,根据各个专业和英语各项基本能力的兼容性和依赖性,结合专业有针对性有重点的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增加实用性和应用性。例如,经济管理类专业注重阅读和写作,特别是英语外贸函电的写作;机械化工类则注重英语阅读;旅游、宾馆、机场等专业则注重口语。
根据实用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注重引导,强调重点,拒绝面面具到,注重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譬如在实用英语写作教学中,根据《基本要求》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写作的教学要求是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教学目标注重交际和交流,主要是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通知、信函,该类应用文体一般都有固定格式和结构,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该类文体的常见格式,内容要点及其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则是英语写作教学的核心,如果通过整理列表附以例文,通过正确的指导,将熟悉范文、控制性训练、指导性写作和自由写作等环节放置课外,课堂教学课时则响应减少。
另外,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单位教学时间内教学容量;使用微博提供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资料、学习指导资料及方便学生学习,又节约教学时间。
2.4 发挥支撑和服务性作用 深刻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一线的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所以实用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在教学改革中,要摒弃为英语而教英语的片面思想,深究实用英语和各个专业群的契合点及理论支撑作用,发挥实用英语课程的基础性和面向各个专业群的支撑和服务性作用,发挥英语作为和国际交流的桥梁推进高职院校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促进国际间高职院校间和校企之间的合作,以友好城市,姊妹学校为平台,学习借鉴吸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和教学资源,引海外学生来华学习,进而加强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树立精品课程的品牌意识,形成优秀的团队文化,实用英语的教学改革要服务于学院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职业教育有了突出的发展,特别是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实用英语的教学改革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发挥更加基础和有效的推进作用,并积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G].教高[2006]16号文.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职业技术教育[J],2011.
关键词: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73-03
从一般意义上讲,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名牌大学的学生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专业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强的要求就更为突出。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从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还是从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
古典大学教育理念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纽曼模式,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建立完全独立自我的意识,有别于他人的文化标记和精雕细琢的人文品质。[1]另一种是强调研究型大学的洪堡模式,洪堡认为大学应坚持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纽曼和洪堡都强调高等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对职业的专门训练,目的也绝不是为了谋求职业。高等教育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做什么”,而是“成为什么”。[2]
以上两种理念不能完全适应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地方高校大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大学教育目的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3],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另外,“大众”化的大学教育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是一个走入社会以后,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普通公民,对地方高校而言,教学、实习、就业应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教学、实习等高校的教育工作首先应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当然,这并不是说人文教育不重要,相反,人文教育无论何时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绝不能因重视人文素质而忽视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因为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提高基本的国民素质固然重要,但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满足生存需要的专业技能。当前我国的一些地方高校,盲目模仿名校设置专业和课程,造成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研究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要求将教学实习和就业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做等实际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应该常态化,成为日常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以就业为目标,还要求实习要真正成为学生的“模拟就业”,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迅速适应职场和社会,顺利地从“学生”转变为“员工”。
二、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1.以就业为目标要求首先应该了解就业。学校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修改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学校的这种“了解”活动主要有两个主体,一个是院系的领导和老师,一个是学生。学院或专业的领导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才能把握正确的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了解这种需求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学生了解了这些要求,才能理解和配合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进行。
2.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基本情况,例如学生的基本的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社交基本知识等基本素质;在专业技能和素质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怎样的差距,怎样弥补,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需要突出等。当前,大部分的大学教师都不了解学生,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和“教书”上,一方面这是现代班级教育的固有缺点,另一方面和教师的激励机制也有很大的关系。
3.教学要瞄准就业,要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转变教育模式,教师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讲授和实践并重;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从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等等。
4.实习以就业为目标,要求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好的实习条件。首先要选好实习单位,既要满足学生锻炼专业技能的需要,也要有规范的制度,能保障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学生要踏实实习,不能只在实习单位挂名,不去真正实习。再次,实习指导教师要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成熟的时候签订“实习就业一体化协议”。
三、地方高校实施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
1.体制方面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体制僵化,例如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学校和院系的自主性不够,在决定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形式等方面院系和教师没有足够的权力等。二是教师管理体制不相匹配,如教师的激励机制,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看课堂教学效果,而不是看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效果,而这种评价机制体现和激励的是教师的能力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再如对教师的业绩考核及职称评定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而考核结果往往与晋升、奖金等联系在一起。[4]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在科研上而不是教学上;还有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师充分了解真实的专业技能,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真正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很少,即使曾经参与过专业方面的工作,一旦当上高校教师,也很难再有深入地体验专业技能最新进展的机会。
2.观念上的阻力。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来都是充满争议的话题,而且,一些大教育家往往倾向于教育的非功利性和非目的性。例如前文提到的纽曼和洪堡都强调高等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对职业的专门训练。诚然,用四年的时间专门进行一个职业训练确实太“奢侈”了,作者所提倡的并不是要把大学教育改为职业教育,而是针对当前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动手”的弊端,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等。此外,我国流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情结,依然根深蒂固,认为大学生应该专心读书,赚钱、参与社会实践等都是“不务正业”,即使参与这些活动也得以不影响学习为限。这些误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阻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
3.教师和学生方面的阻碍。教学改革受冲击最大的就是教师和学生,首先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也是最直接的利益受损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已经适应多年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疑是一件残酷而又困难的事,而且改革的利益并不是确定的,很可能还要遭受各种各样的损失,所以要想使教学改革得到教师的真心支持并施行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学生是教学改革的接受者,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十多年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如果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锻炼学生的能力上,学生将成为“操练”的对象,操作不好很容易遭到学生的误解,认为是老师在偷懒、故意整学生等[5]。
(二)政策建议
1.遴选改革专业。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进行这种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改革,只有实践性强的专业才适合。例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这些传统的大门类专业并不适合进行这种强调实践的教学改革,而社会工作、市场营销、文秘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则有很强的改革要求,所以一刀切的办法是行不通的,遴选好改革的专业是做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2.放权让利。“放权”是指要给进行改革的院系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修改,以及授课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充分自由,毕竟改革之初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各种尝试,如果没有充分的权力则很容易因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导致改革失败。“让利”是指要给进行改革的院系和老师经济上的支持,通过项目资金等形式吸引教师主动进行改革,也可解除教师因害怕进行改革导致损失的后顾之忧。
3.改革教师管理体制。一是改革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当然,这是一个系统的教育体制改革,从学校层面上讲,应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从事教学改革并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二是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专业技能。例如,允许教师停薪留职(或发放少量生活费用)、轮岗、招聘社会导师等。
4.做好宣传工作。一是要破除不利于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传统观念,争取社会、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要及时宣传实绩实效,用成果来说话;三是扩大改革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巩固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就业。
5.加强与用人单位、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一是要想方设法开辟实习资源;二是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组织定期的交流活动,探索“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等;三是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实习、就业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2]时东陆.大学教育的目的[J].科学,2006,(3).
[3]崔庆玲,刘常云.大学教育目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纺织教育,2008,(1).
[4]王敏,范秀娟.试论高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09,(6).
[5]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实践性教学改革[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师 英语师范生 口语
[中图分类号] G650;H31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63-02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世界各个行业领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剧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教学模式在时代的浪潮中,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Bass连接等一些多媒体教学的新概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源自国外,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教室”。中国内地课堂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各项指导,积极做出教学模式的改变。各地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革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有关如何教育下一代学生,我们需要革新?”这句话来自斯蒂夫・诺维奇(Steve Nowicki)。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基本培养要求,并在总结10年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该《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英语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各类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制订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英语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重要依据。五年制高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属于高职高专学生,但是却面临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因为除了完成考查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还要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方能达到英语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一、五年制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现状
我校五年制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为初中毕业起点,有三年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进入学校后,1年级、2年级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教材,3年级、4年级学习《大学英语精读》教材,5年级开始专转本的冲刺准备。在4年级上学期进行为期6周的小学英语教学实习。作为该系专业课的精读课、听说课教师,笔者在课堂第一线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较为教条,班级整体氛围很难被调整成口语输出的积极氛围。虽然每学期都有“技能月”的英语各方面技能考核,学生完成了考核,对考核结果却并不关心,教师也无法针对考核结果做个体的辅导,因此对于学生实际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每年实习合作单位的反馈信息也反映出,学生的基本功相对薄弱,特别是口语输出,学生比较怯场,声音小,语法错误较多。针对这个情况,作为任课教师,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做一些改变。要努力构建有效课堂,培养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学生,他们以后要面临教育教学岗位,好的口语能力是他们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也是专转本后再深造、多渠道选择的优先条件。
二、高职英语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
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英语课堂的主体。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步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差异性与个性发展,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英语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环节中的促进者、指导者,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平台,更能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帮助。这样的有效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提升对英语的理解、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够通过对英语课堂气氛的改变,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及灵活的教学时间。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针对所学英语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充分交流,加上教学视频、教学素材的大量使用,打破了传统单调、沉闷、呆板的英语教学气氛,利用生动的文字、声音、视频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效。
三、高职英语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路径
(一)鼓励阅读英语书刊,扩充口语输出语料
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笔者充分利用各类新闻传媒制作、播放、刊登的大量英语材料,发现好的资源推荐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学习英语,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习视野,以补充和拓展英语教材。例如China Daily、Beijing Weekly、21世纪英语报、英语广场杂志、疯狂英语杂志。鼓励学生交换阅读,以最低的成本阅读到最多的资源。目的是让学生在口语输出的时候,能有话说,说有趣的、最新的话题。同时保证英语词汇的不断积累。在早自习期间,鼓励学生将每天的所学所得与大家共享。
(二)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多角度锻炼口语能力
笔者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为其自主学习或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在课堂里,我们做role?鄄play,模拟配音,唱英文歌曲,鼓励学生创编剧本,在业余时间训练,利用外语系技能月、年度“英语晚会”、莎士比亚话剧社等学生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口语输出能力和舞台展示能力。
(三)利用课堂五分钟,多元话题训练
按《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口语培养目标,笔者布置给学生一项口语任务。每节课利用五分钟,进行主题演讲,主题包括人际关系、风俗文化、休闲运动、交通、文学与艺术、日常生活、旅游、现代科技、语言、环境保护、生命教育、就业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利用网资源,在课外时间进行整合,制作出精美的PPT以及文稿,于上课前3天发至笔者的邮箱,笔者审阅并作修改后返还。在课堂中学生提前将演讲涉及的单词和词组写在黑板上,可以使得演讲信息能被听众最大化的接受。要求学生演讲的过程脱稿,PPT上也不建议大量的文字布局。尽可能地在五分钟里结合PPT图片和简单的关键词给予同学们精彩的展示。演讲完毕,还需要有提问环节,可以是演讲者问同学,也可以是同学们问演讲者,笔者最后提问演讲者,并给予点评。这个活动非常受学生欢迎,大家的资源来自网络,话题之广让同学们在课前就期盼。同时,笔者将所有的PPT资源汇集成文件包,定期上传到百度云空间,提供链接给学生,大家可及时下载共享学习。目前,最投入的学生,将视频、歌曲、书刊节选、图片巧妙融合,结合“海豚人”尼克・胡哲、柴静等关注点极高的话题聚焦演讲环节中,她将导入、呈现、互动、提问等多种活动精心设计,为同班同学呈现了一场长达一节课的show,口语流利,仪态大方。每一个同学在她演讲结束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里面包含了对她认真投入的肯定以及互相学习的期望。笔者因为之前看过她发到邮箱的PPT,对她的表现有预期,因此也准备了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口语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师生每一次上完口语课,都感觉收获颇丰。
(四)挖掘微信资源,利用边角时间
微信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料来源库,订阅号也五花八门。笔者通过搜索,自己定制了英语口语精华、每日英语、掌中英语、VOA慢速英语等订阅号,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告诉他们每个订阅号的优点是什么,如何学习订阅号的内容。例如,VOA慢速英语,有听力原文、有翻译、有词汇,还有配比的英文,非常适合学生在空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花几分钟听一听。使学生充分利用手机资源和边角时间,发挥钉子精神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技能。
四、结语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并保证要合理布置学习任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微课后,教师还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对授课过程进行巧妙设计,通过汇报、答疑、讨论等形式,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引导、监督和控制。高职英语教学,十分看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素质的协调化发展,所以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开口说英语,在强化良性互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至关重要。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前做好计划,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课前和课上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开展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上的互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分享知识和见解、共同克服学习困难,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应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而且,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也需要软件技术的有力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是校企的双赢之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很好的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高职教育的 “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合格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对于企业而言,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岗位针对性强,能最大程度上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能做到无缝衔接。对于学校来说,“订单式”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成功与否的基本准则。
二、高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来看,它意在加强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使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 “共赢”。但是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受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上就业市场处在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对人才层次的选择上也相应的水涨船高,因此,企业对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为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寻求“订单式”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 “订单式”培养,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在主观意愿上达成一致是合作培养的基础。在“订单式”培养的三大主体中,企业和学生这两大主体中存在很大的变数,这个变数主要取决于“订单”产品的就业意愿及产品质量和接收“订单”产品的企业运营状况。人的“订单式”培养与商品的“订单式”生产不同,因为商品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供求双方只需要按照各自的要求行事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人在择业时的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整个合作过程和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了企业与学生的协议关系。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也对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以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 “订单式”培养的效果。对此,必须探索合理解决各种问题的途径,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机制的建立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给排水专业在“订单式”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详细了解就业市场信息。
在确立 “订单式”培养项目时应了解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要了解社会上具有合作意愿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二是要了解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如果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将导致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稳步发展。
由于本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本专业实力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易引起企业关注,也较容易找到有“订单式”合作意愿的单位。因此,本专业首先以沈阳地区为主,周边地区为辅对相关的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尽量收集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合作信息,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在对比分析中确立稳定的合作伙伴。这些调研工作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通过调研分析我们看到,有“订单式”培养意向的单位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大型国企入职门槛较高,基本没有合作的意向。经过论证,我们从调研的单位中选定了10家左右发展事态较好,经营能力强,基本能够开展长期合作的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合作,每届选一个班作为培养对象。
第二,建立培养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时淘汰。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为了形成长效机制,必须保证“产品” 的质量过硬。培养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来确定,为了保证供需双方的基本利益,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方面“共赢”。如果仅从就业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满足企业要求的学生, 使学生时刻保持危机感,从而建立对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这从根本上避免了在培养 “订单”确立后,个别学生对自己放松要求现象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适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
第三,建立培养方案的论证机制,充分兼顾学生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
在 “订单”关系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往往为迎合企业,满足企业的要求,容易形成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太强而知识面过窄,导致后续情况下的转岗困难,鉴于此,需要建立一种培养方案的论证机制,针对该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其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然后,聘请除合作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重点分析方案在满足合作企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其他岗位是否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