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生物安全保障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安全保障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安全保障方案

第1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及水处理技术研究

1、*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流域水情变化,确定咸潮控制临界流量,提出*口咸潮控制和保障措施,为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和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口咸潮入侵特征变化和机理,*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临界流量,*口咸潮控制和保障措施。

2、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污水处理中核心膜产品国产化、生产规模化难题,开展膜组件质量控制技术、低能耗运行工艺设计,解决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瓶颈问题;针对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热点,研制高效低耗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装置,突破厌氧膜分离关键技术,建立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1)开展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建立2000m3/d城市污水回用示范工程;(2)研制新型高效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建立处理规模不低于20m3/d的食品加工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3、灾难现场高性能饮用水净化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发

项目目标:应对灾难现场饮用水需求,研发灾害现场高污染原水净化处理设备,掌握灾难现场生物、化学等高污染原水净化为饮用水的处理技术,为灾后应急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研究内容:高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污染物高效去除技术,高效快速消毒技术。

4、雨水与中水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开发雨水资源化高效利用适用技术,研制高效低耗雨水利用装置,形成集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体一体的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小区雨水径流水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雨水收集、蓄存、调控技术,高效低耗雨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系集成技术。

5、南汇东滩滩涂促淤与湿地动态保护的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目标:依托南汇东滩促淤工程,开展生物和非生物促淤关键技术研究和实践,优化新生湿地重要群落配置与栖息地布局,提出滩涂湿地资源利用动态保育对策,为滩涂资源远期保护和利用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研究内容:(1)开展东滩海域表层水沙变化规律、滩涂促淤工程新工艺与新材料、新生边滩湿地重要生物类群的配置培育与栖息地营造、滩涂资源利用动态保育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南汇东滩保护与利用工程示范;(2)开展临港地区红树盐桦耐盐木本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完成红树盐桦适应性研究评价与示范,并提出快速繁殖技术方案。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城市地下快速系统及大型枢纽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

1、城市大型地下设施设计建设和评估方法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特大型深基坑、越江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建立相关设计、施工方法、结构评估体系,为地下空间后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攻克特大型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与施工技术,形成系统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2)研究超长箱式混凝土结构因温度、荷载等作用的长期效应,掌握超长箱式道路结构控裂设计与耐久性技术;(3)研究超深悬臂地下结构稳定性,掌握自立式复合地墙成套施工技术;(4)开展越江道路隧道结构服役性能评估,提出隧道服役状态评定标准;(5)优化浅层地下水回灌井工艺,形成工程示范。

2、核心城区大型地下设施安全建设施工工法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既有大型地下建筑施工技术需求,开发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施工和工艺,并形成相关工法,破解正建拟建的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环境、安全、施工等技术难题。

研究内容:(1)开展特殊环境地下连续墙侧向成墙工法研究,形成侧向施工和作业基坑围护结构工法;(2)掌握压力可控式水平旋喷加固关键技术,开发高压旋喷注浆施工设备;(3)开展大型地下剧场建造技术研究,掌握超深地下结构施工与环境保护、隔音隔振节能技术;(4)掌握双向同步逆作法建造技术,形成适合*中心城区复杂超深基坑施工工艺。

3、交通枢纽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虹桥枢纽、轨道交通、东西通道地下快速路等建设工程,开发安全保障和灾害防控技术,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城市地下快速系统及大型枢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开展虹桥枢纽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掌握突发事件态势评估预警、仿真技术,建立灾害数据库和预警监控平台;(2)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隧道应力应变光纤监测和图像智能传感系统集成技术,建立轨道交通车载装备运控预警系统;(3)攻克交通安全防控关键技术,掌握地下快速路与地铁线路一体化结构设计新方法,开发城市地下快速路结构体系与安全保障技术。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以洋山深水港后期工程、崇启公路生态建设为重点,开发外海深水软土地基施工和公路生态环保集成应用技术,为洋山深水港后期工程和崇启公路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研究内容:(1)开展洋山深水港区后期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进港航道设计、码头结构稳定、水工结构耐久性等关键技术;(2)航运中心货运集疏运系统集成优化研究;(3)结合崇启公路建设,研究生态环保集成应用技术,提出公路建设生态指标体系;(4)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管理研究,完成相关设计导则。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四:综合交通信息集成及应用分析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目标:以水上客运信息整合、交通信息数据应用、轨道交通与公交网络优化为重点,完成水上交通信息集成与;掌握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成网运行交通动态特征;开展车辆号牌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车辆号牌数据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能力。

研究内容:(1)以吴淞客运中心为重点,开展水上客运信息整合与集成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完成水运和港通智能化工程示范;(2)开展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成网运行综合仿真与应用研究,实现客流联动诱导工程示范;(3)建立车辆号牌数据小区间动态OD快速推算模型与算法,实现与车辆数据库互联,提出优化方案并完成工程示范。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五:城市消防与突发事件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以天然气主干管网灾害应急、路轨两用消防车研制、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快速检测为重点,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数字化应急平台;研制1辆适合我国国情性能优越的路轨两用消防车;完成现场快速检测系统和配套装置,进一步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研究内容:(1)开展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掌握高压天然气管道紧急放空应用技术和应急救援作战编成技术,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数字化应急平台;(2)开展路轨两用消防车研制及配套关键技术研究,攻克道路行驶转换为轨道行驶及地铁隧道特殊环境下消防车功能配置等关键技术,研制路轨两用消防实用样车;(3)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掌握事故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关键采样技术,结合典型区域、重点行业等进行应用示范,形成事故现场快速处置建议稿。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具有实施项目必需的研究开发设施及匹配资金(企业牵头申报的匹配资金不能少于1:1);鼓励以产学研联合方式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年6月20日,截止日期为*年7月11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及其附件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其他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7月7日至7月11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6、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开始申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第2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实验操作考试由泗水县教育和体育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县考生6939人,共设置16个考点、302个场次。按照“方便学生,相对集中,安全第一”的原则,考点分别设置在龙城初级中学、洙泗初级中学、子路中学、育才学校和各镇街初级中学(其中,柘沟初级中学考点设在柘沟镇李家村小学),竞技体育学校考点设置在一中。育英中学和大志中学不设置考点,按就近原则,分别到龙城初级中学、苗馆初级中学参加考试。非考点学校主动与考点学校联系考试有关事宜,服从考点学校安排,遵守考点学校纪律,确保本校师生到相邻考点就考的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参加全县2021年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的考生均要参加实验操作考试。

二、考试内容及时间

实验操作考试内容为初中物理、化学课程标准及教材上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试题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统一制定评分标准、统一印制试卷。

考试时间:2021年5月11日至13日。

三、信息采集

为方便中考数据合并,实验操作考试统一使用县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科提供的报名信息采集库编场。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基础教育科的报名时间要求上报考生报名数据,过期不侯。

四、考点要求

1.各考点要制订详细的实验操作考试工作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将疫情防控按常态化工作去落实好,提前做好考场的消毒、通风,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安全工作落实到考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考试安全规范进行。

2.营造良好考试环境,规范考点。考点门口统一悬挂“2021年泗水县高中段学校招生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xx考点”横幅标语,也可在电子屏幕上打出同样内容的标语。要在醒目位置统一张贴《济宁市2021年高中段学校招生实验操作考试考生守则》(见考试手册)和考场示意图、考试时间、考试场次(见考试手册)。设置警戒线,非考试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警戒区。备好饮用水。考点门口设举报信箱,注明举报电话。

第3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记者:中国快速检测市场的发展概况如何,其发展契机是什么?目前我国快速检测水平及发展趋势如何?

万宇平:中国快速检测市场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首先这与国内外环境有关。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开始关注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为食品检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部因素。同时,国内市场也相继暴露出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全国各界的高度关注,也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另外,食品安全检测市场的发展也与我国食品企业自身特点分不开,是企业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与其他行业内企业相比,我国食品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多,这导致在食品安全方面,很难形成良好的规范生产,而且在安全监管过程中“有心无力”。而近年来,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从食品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趋势来看,正逐步实现正向整合和集约式并购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规范化发展,质量意识也与日俱增,开始更多关注质量安全,因此服务性的检测与分析提上日程。

快速检测市场并不是一个独立产业,是服务于产业的第三产业。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已经非常活跃,特别是2008年以后出现很多新兴企业。但是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能力与趋势还是要随着产业情况而定。食品产业在发展,快速检测行业也在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持、政府的重视。快速检测的良好发展并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更好的服务于中国食品产业,以食品产业带动检测行业的腾飞才是长远的规划。

记者:您如何看待实验室检测与快速检测?快速检测是否比实验室检测更具活力?

万宇平:食品安全检测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食品安全检测的定位也不是一刀切的。首先,实验室检测作为终端控制来讲,也并不能完全规避食品链条上的存在的所有风险。其次,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法有很多,包括现场检测方法,实验室定量检测方法,以及确认方法等。从实验室检测来看,快速检测方法其实是起到了有益的补充,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快速检测的优势在于前端,直接性、时效性、现场感。快速检测的形式是与生产现场、时间要求相结合,而传统的实验室检测通常用时较长,例如将产品送到第三方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快则几日,慢则一两周,对于生产者来讲,时间成本的损耗是巨大的。这就需要企业自身在生产初期、源头位置对风险加以把控。产品质量安全需要依靠质量管理与前端风险排查、检测,这样才有可能在产品出厂前,最大程度保证其质量安全。

我们并不能单一地分析实验室检测与快速检测,二者各有利弊,只有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更全面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的完整度与准确性。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贵公司以“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先进的技术支撑和高效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市场定位,这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又有何意义?

万宇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提供给客户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服务。如果只是生产产品,可能只需要促进产品的整合与购进,提升销售团队的能力,但这就会在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上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想提供给客户的,不仅仅是孤立的风险物质、危害物质、违禁药物的检测产品或手段,更是系统的解决方案与咨询。另外,对于基层检测来讲,不论是食品实验室,还是政府监管单位,设备可能没有那么精良,而从人才储备状况看,有些人员也可能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因此这方面的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从仪器设备的使用、初级的筛选方法、现场的方法,到实验室的半定量、最终的确定方法,需要提供完整的培训链条与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与优秀的科研人员,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勤邦学院,与国内外多所高校联合培养食品安全领域人才,储备优秀的食品安全顾问。专注于解决方案的提供与专业的咨询服务,这既是社会需求,也与企业自身的定位有关。同时,这也是公司保持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记者:据悉,9月勤邦生物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此次获得立项的项目产品为国内首次开发,它对于检测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万宇平:与国外相比,我国快速检测能力差距并不大。国内公司开发的技术与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行业需求。因为国外生物试剂研发工作大部分由海外华人担任,国内的生产研发也主要由海归人员完成,这从人才技术方面实现了一致性。而且,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于大环境的限制比较少,不像仪器行业,需要精密加工的大环境,而且在开发研制上也存在技术方面的限制。生物技术对于产业来讲,有很好的应用性,因为它可以替代国外一些技术,降低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而此次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立项名单中由勤邦生物承担的“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快速检测试纸条” 可以对乳品中残留的1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开展同时检测,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效率,对保障我国乳品质量安全、促进建立健全乳品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4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食品安全;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2010)07-0289-03

近年,公共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受到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的关注点主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上,食品物流是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食品物流损耗严重,品质下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要保证食品物流安全,必须确保食品物流的技术、设备及操作标准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食品物流企业准入与认证机制,构建食品物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及应急预案。

1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现状

1.1 基础设施薄弱,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物流损耗严重

食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性产品,从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环节均须处于低温环境。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流通体系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中低温库不足,制冷设备、冷藏车数量有限,原有设备陈旧、能耗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食品流通提供全程低温保障。我国肉类、水产和果蔬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0%~20%(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达到80%~90%),采摘、运输、贮存等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发达国家控制在5%以下),总值约750亿元。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损耗量居世界首位。

1.2 冷链物流应用技术落后

目前国内冷冻冷藏业的制冷技术、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食品保鲜和冷藏运输技术落后,无法有效地克服物流过程中的腐败和串昧;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手段,对食品中药物残留、致病和腐败微生物以及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和控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化技术。

1.3 物流信息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无法追溯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缺乏基于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等所致的市场失灵。

1.4 法规与标准不健全

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近年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虽然进展较快,但仍滞后于产业需求。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环节的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等无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政府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戒机制,未能形成涵盖和统领整个食品安全流程的监督管理网络,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2 食品物流安全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快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如:物流过程动态品质检测、跟踪技术;冷链流通与营销信息化技术;机械制冷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涂膜、低温高湿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照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生物保鲜、高压静电场保鲜和纳米保鲜等技术:以及无损检测、光电分级技术等。

食品的品质及其货架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温度历程。物流过程温度的不可控性导致食品的预测货架期与真正可流通期限不一致。目前,国外已将时间一温度指示器(time-tempperature indicator,TTI)广泛应用于冷藏链。TTI是建立在化学、机械学、酶学、微生物学等基础上的质量监测系统,可以记录食品贮运期间温度变化的连续过程,以机械变形或颜色变化显示可目测的响应,进而估计食品的变质范围和真实的剩余货架期,增加保质期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真实新鲜程度。国内尚未将TTI技术应用于冷藏链,但其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公路冷藏运输和现代化冷库。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使食品从产地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中。

2.2 加快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法规建设

国家应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规范食品冷链物流操作,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建立和实施统一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食品品质等级、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药物残留等有害因素检测和控制技术。同时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的追溯体系和良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食品安全监管延伸到物流链条的源头,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对食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冷链物流管理和工程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制订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应积极开展在岗人员职业培训,按照食品冷链行业标准规定的良好操作规范,培训员工掌握冷链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技能”;高校应在食品冷链整体规划与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食品冷链企业合作,搭建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的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2.4 建立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体系

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包装、贮存、运输到最终消费环节建立集成化、无缝的质量安全信息流和物流控制,实现安全监控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实施冷链物流全程温度控制,跟踪货物流向,动态监控冷藏车的使用,连接全国的需求信息和连锁经营网络,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架,采用RFID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产品召回。

2.5 建立完善的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vsis critical conWolDomt,HACC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体系,是评估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而实行控制的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在我国主要用于食品生产,国外已将其用于食品流通过程,分析物流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危害的种类、来源,进而确定各环节的控制参数和控制点以及预防措施,排除或

减少危害的发生。HACCP在危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而不仅仅靠最终检验来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应加快HACCP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推广与运用。特别是要研究和建立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将各环节的标准向上游延伸或衔接,形成从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完整的食品安全控制链。

参考文献

[1]范小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J]。农业质量标准,2003(1):4-6。

[2]谢如鹤,关于食品物流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c],中国制冷学会

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制冷创造未来,2005:668-672

[3]叶海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3):38-42。

[4]

匡勇,张晨,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8,8(8):47-49。

[5]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126-129。

[6]杜卫东,魏启文,高观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4-32。

[7]

Giannakourou M c,Koutsoumanis K,Nychas G J E,et al.Fieldevaluation 0f the application 0f ti‘me temperature integratorsfor mom。tormg fish quality in the chill chain[J]Inter,FoodMicrobiol,2005,(102):323-336。

[8]霍红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J],物流科技,2008,(10):82-86。

[9]鲍长生,冷链物流系统内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9):66-67。

[10]李大芳,食品物流业的法规建设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J]商业研究,2007,

(5):200-201。

[11]肖静,张东杰,刘子玉,等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7):13-17。

[12]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7):13-16。

[13]宋汉利,于勇,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J],物

流技术,2007,26(2):177-180。

[14]张月华HACCP监测下的鲜活品冷链物流的技术创新[J],物流工程,2008,

(4):76-77。

第5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着两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场是安全产品与病毒、木马、流氓软件、网络诈骗之间的战争,另一场是某些功能相近的安全软件在网民桌面掀起的内战。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互联网世界一片安定祥和,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尚不能建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之邦,更不要寄希望于遍布隐蔽、阴暗角落的互联网,所以第一场战争的存在是必然的。而对于安全产品的内战,我们极不愿意看到,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厂商是不合理的,因为“免费”是他们的商业模式,而非发展公益和慈善事业。

在红海中逐利,移动互联网照搬了传统互联网的竞争模式,安全领域也未能幸免。移动信息安全涉及的内容也大体类似,终端物理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等。当然,移动互联网下终端设备的移动属性使得物理安全较固定设备更为突出,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可行的防范方法;移动支付、移动金融的崛起又将系统和业务安全重新定义,带来更多的“宝藏”。

移动互联网安全 终端安全先行

移动互联网伴随移动终端的出现而诞生,又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而发展成熟。今天,人们手中的智能设备已经集掌上计算机、MP3、游戏机、相机、GPS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可以使用互联网服务、数据计算、文件存储,还可以实现多媒体娱乐、数码影像摄制等用途。现在,这些智能设备已经深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业务应用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所以它的安全性变得更加重要。

与桌面PC的情况相同,移动智能设备面临多种安全威胁,比如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入侵,设备丢失,数据泄露等等。智能设备系统安全领域早已是一片红海,安全产品内战的激烈程度与桌面端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在经历了几次“战火纷争”之后,用户已经明白这些安全产品争斗的实质,所以这类争斗的反面效果越来越明显,到现在战火虽未停息,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喧嚣。

人们需要安全的移动互联网,需要真正的终端安全,因此,一些标准化组织针对移动终端提出了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比如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明确提出移动终端需提供措施保证系统参数和数据、用户数据、密钥信息和证书以及应用程序的完整性、机密性,终端关键器件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CCSA规定移动终端应用开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和提供一系列安全策略: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终端关键器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然后根据用户的授权提供资源及对象的访问和操作权限;对终端的密钥、证书、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保证存储数据的安全;对终端各种接口提供接入安全控制,安全的接入各种网络;终端中的关键器件还应具有抵抗防篡改等物理攻击的能力,以提高移动终端的自身安全防护能力。

对安全标准的研究和认证服务,是第一处值得思考的“宝藏”。

不过,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智能设备的硬件方案屈指可数,以智能手机为例,芯片方案仅有高通、苹果、三星、英特尔、联发科、美满电子、华为海思等,而软件系统平台更少,由苹果ios、谷歌Andriod和微软Windows Phone统领。因此,不论是硬件还是应用软件的安全认证,系统级别的认证离不开大平台的支持,所以在应用层面发挥的余地更大。

围绕终端安全的周边,依然大有可为。目前面市的一些终端采用了生物特征识别认证,过去在笔记本电脑上比较普遍,如今在摩托罗拉、苹果手机上都相继出现。这是安全的另一种思路,从硬件上进行安全保护,比打着免费的旗帜在用户那里扮演“炸弹”要高明得多。另外,移动终端往往配备最先进的无线传输功能,比如最新标准的蓝牙4.1、NFC等,都是移动场景下带来的应用,瞄准无线传输的安全,也能挖出“宝藏”。

移动支付热潮唤醒移动金融安全意识

时下最热闹的移动应用莫过于打车软件,而让打车软件火起来的原因是腾讯、阿里两家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的角逐。数月以来,腾讯、阿里烧钱补贴用户,在移动支付方面“打”的不可开交,这也说明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移动支付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不少金融产品也开通了移动理财通道,移动金融安全付出水面。

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移动金融涉及互联网服务端和移动用户终端之间的信息互联,所以传统互联网安全的内容完全适用:服务器安全需要维护,阻止网络攻击,阻止黑客窃取数据;终端安全需要维护,要阻止病毒、木马窃取用户隐私信息,要加密敏感数据,等等。近日,国内漏洞报告平台乌云曾淘宝和支付宝认证存在安全缺陷的消息,黑客可利用漏洞登录他人淘宝/支付宝账号进行操作,另一大移动支付平台微信也被曝存在安全漏洞,伪装成为微信红包的钓鱼链接能够利用该漏洞窃取用户手机信息,用户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也将面临泄露风险。移动金融安全还应该有业务方面的安全保障。有报道称,今年1月广州天河一市民遇到手机丢失、手机卡被他人冒名补办导致余额宝内49000元被盗的情况。

移动金融业务涉及的系统、应用和业务流程的漏洞防护是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基础内容,也是一般人们对“安全防护”的认识。然而,换一种思维去保障安全,也能够在移动金融领域得到肯定,比如支付宝引入平安保险为期业务风险作保障。移动金融安全的本质是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当用户资金遭受损失后能获得赔偿,这也是一种安全保障。由此可见,保险业在为移动互联网安全提供保障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份“宝藏”。

第6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积极营造现代渔业发展政策环境

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渔业建设,抓住机遇出台政策、增加投入,为渔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出台现代渔业扶持政策,提升海洋渔业战略地位。国发[2013]11号文件出台、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大政发〔2014〕12号),贯彻落实中央扶持现代渔业发展政策措施,对2017年前大连市现代渔业建设发展做出部署。提出到2017年全市实现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0%,渔民人均收入3.7万元,年均增长12%;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40万吨;海水增养殖面积稳定在60万公顷。实施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大连市海洋渔业的战略地位,提高了全市各区县建设现代渔业的积极性,带动了社会资本对海洋渔业的投资。二是明确现代渔业建设重点任务。为实现现代渔业强市目标,大连市结合地方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明确十大建设任务,即:大力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提升水产原良种保障水平,强化水产养殖标准化改造,加快捕捞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产品加工流通升级,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提升科技支撑引领能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和提升渔业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公共投入。大连市政府加大了对海洋渔业的财政投入,在增加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斥资2亿元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在长海县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

大连因渔业而兴,渔业在大连奋进,2013年,全市实现渔业产值415.5亿元,同比增长13%;渔业经济总产值837.7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大农业总产值的47.6%;渔民人均收入2.4万元,增长14.3%,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35倍,比农民人均收入高6283元。

大连市的做法启示大家,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各级渔业部门积极推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是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做大做强渔业产业体系

大连市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渔业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基本构建起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增殖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五大渔业产业体系”,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重点推广底播增殖和深水网箱海洋牧场养殖模式,优质高效水产品增养殖面积近500万亩,建成了大规模的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杂色蛤、河豚增养殖基础设施;拥有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4个。二是做强水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水产品加工基地,现有13个渔业专业乡和8个渔业加工园区,3个园区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渔业加工企业60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万吨。培育4大类30家龙头企业,有19家被评为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3家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4家渔业龙头企业成功上市。成立21家渔业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80%以上的渔户进入产业链。三是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渔业。拥有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5家,不同特色、不同主题的“渔家乐”遍及全市渔村、海岛。仅大连庄河鹭岛海洋休闲渔业基地一家企业,集养殖、垂钓、餐饮、住宿等产业于一体,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7951万元。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渔业产业是现代渔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渔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地方实际,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品牌、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

大连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发展渔业。累计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渔业,兴办外商投资渔业企业1000余家,与近1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水产品贸易,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水产品捕捞、养殖、加工和劳务输出等项目合作。积极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船达到318艘,建成了设备先进的金枪鱼、鱿鱼钓船队。獐子岛集团以海珍品底播养殖和加工出口为主导产业,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等地区。

渔业是大农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现代化渔业一定是国际化的渔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调结构、增实力、强管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高、效益好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另一方面要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水产品的出口优势,积极引进外资,重点投向水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渔业。

不断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大连市以海洋牧场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方针,积极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放流、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养护行动,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2008年至2013年,大连市累计投入资金22.2亿元,投放人工渔礁1569万立方米(空),改造海底面积41.3万亩;投入资金14232.58万元,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87.51亿尾。大连市还制定实施《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到2017年,计划重点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50处,年新建人工鱼礁区10万亩,年增殖放流地域性优质水产苗种30亿尾(头)。大连獐子岛集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展海参、鲍鱼、贝类、鱼类等海珍品的底播增养殖,已建设20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是我国海水生态增养殖的典范。大连庄河富谷水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1万亩,放养海参和真鲷、牙鲆等底栖鱼类,每年放养海参2000万头,鱼苗70万尾,采捕海参80-90万斤,商品鱼10-15万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二是加强保护区建设,建立了三山岛、海洋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斑海豹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三是强化监测和评估,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定期质量状况信息。建立涉海工程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渔业资源修复、养护措施。四是加强渔政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非法捕捞,清理“绝户网”。大连市不断加强执法码头和补给基地、渔船检验等渔业执法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积极推进渔业执法人员进驻30座重点渔港。大连市渔业渔政部门认真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加大巡查打击力度,做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坚决查处“三无渔船”。同时,加强“绝户网”清理,庄河市渔政监督管理所对沿岸地区的蠓虾网进行专项清理整顿,已经基本全部清除。

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渔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协调统一。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积极开展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保护区建设,清理打击非法捕捞和“绝户网”,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不断加强渔业安全保障能力

大连市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安全生产、涉外渔业安全管理工作。一是不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市县两级海水产品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察体系,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1家、市级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中心1家、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6家、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4个。拟在2017年前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个,扩大渔业无公害产地覆盖面。二是坚持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建设。大连市拥有各等级渔港196座、各类渔船26639艘,为重点渔港和渔船配备自动识别避碰系统终端(AIS)5000套、救助信息终端(GPS)21500套。全市参加渔业互保渔民1.5万人次、渔船1100余艘。到2017年拟建设国家重点渔港3座,市重点渔港5座,维修改造中小渔港40座,基本形成大中小泊位相结合、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渔港防灾减灾体系。三是积极探索养殖渔业保险保障。大连市渔业主管部门为提高渔业风险保障能力,在养殖保险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8月7日,獐子岛集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签订保险协议,开展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试点,当风力达到八级以上,即启动损失赔付。根据双方协议,2013-2014年,双方约定保费2000万,保额4亿元,实际人保全年简单赔付了2800万元。2014年8月,双方续签协议,约定保费3300万元,保额5亿元。2013年8月16日,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在瓦房店启动海参养殖互助保险试点,对506亩海参养殖因风暴、暴雨、高温、冻害和赤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

第7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关键词】食品检测;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国家食品质检部门加大了食品检查力度,运用高标准食品检测技术保证食品安全。食品企业选择应用快捷、高效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对食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进行分析。

1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类型

1.1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在食品加工行业,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有效保障了食品生产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基本原理为:基于传感器的信息传递作用,获取食品成分结构信息,通过数据模型转化,将食品成分信息输出,并保存在电子计算机中[1]。运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方可以快速分析出食品内所含的有害物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定量检测的特征和广泛的应用空间,是目前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食品检测人员在运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时,需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因此食品检测人员要提升检测效率,简化操作流程。由于现场检测工作涉及不同的食品生产车间,所以现场检测技术需要运用轻便的设备,以便检测人员能够在不同的条件和空间下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1.2实验室快速食品检测技术

食品检测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食品安全。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为食品检测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检测资源和检测条件。在这一环境下检测人员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方式[2]。定量检测要求检测人员确定目标物质含量,定性检测要求检测人员分析样品内不同物质构成。为了提升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检测人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取食品检测样品,一方面要保证待检样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满足所有食品的检测需求;另一方面,样品的选取要充分反映食品的质量。基于实验室环境开展实验室快速识别检测工作,检测人员可以运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使检测的专业性和精准度大大提升。针对食品检测部门提出的高要求检测任务,经常会用到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的结构以及物质含量进行分析。

1.3远程快速检测技术

在食品检测工作之中,部分检测无法在食品生产的现场进行,此时检测人员就可以通过远程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对食品进行检测。远程快速检测技术依托无线网络展开,通过无线网进行信息传输,终端设备运用了便携式光谱技术,确保现场检测信息可以快速发送至远端处理中心,待远端处理中心接收到数据信息后便可及时对检测样本的物质构成以及数量级别进行分析。远程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完备的系统,其终端设备携带较为方便。激光是远程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检测人员不需要与被检测食品进行亲密接触,检测期间不存在食品污染问题。诸多食品生产厂商以及质检部门均运用了远程快速检测技术,提升食品检测的效率。

1.4免疫分析技术

在进行免疫分析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检测人员主要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来进行有效识别,将此作为主要的依据来进行日常检测。在实际检测时需要利用这一技术来放大其中的结合体,通过肉眼或仪器设备来观察最终的检测结果,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的检测,尤其在农药检测方面的应用优势较为突出。免疫分析技术具备较强的灵敏度,可有效地提高整体检测效果。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不仅使整个技术方案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还能快速发现在检测中所产生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检测工作的效果。检测过程中无需使用特殊的仪器设备就能够完成检测任务,并且可以通过标记抗原抗体来进行日常的检测,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

1.5免疫标记法

免疫标记法本身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主要是利用荧光素和电子致密物质来进行有效检测。在抗体反应之后,能够通过肉眼来进行识别。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为荧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避免对后续检测工作造成影响。

1.6化学比色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仪器设备和判定试纸按照不同的颜色进行样品的定性分析。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先让食品样品接触试纸,然后根据试纸的变化来判断食品中的相关成分。在现阶段进行蔬菜水果检测时能够通过这一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含有有机磷等相关物质。在实际检测时还要配合微型检测仪器来进行日常操作。该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检测效果。

1.7酶抑制技术

这一技术方案操作非常简单,整个检测时间较短,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可以快速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农药残留物。该技术是利用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物质能够产生一定反应的原理而实现对农残的检测。运用这项技术能够检测洋葱和大蒜等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在检测之前需要进行科学处理,减少假阳性问题的出现,并且还需要筛选高素质人员来负责日常的检测,避免各种干扰问题的发生,从而使最终结果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1.8生物传感技术

生物传感技术在当前快速检测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项技术,其应用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精准度,通常用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等。先将检测样品和相应的分子识别元件进行特异性结合,之后再根据最终的放大反应转换成电信号,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整个操作非常便捷,并且节约了大量时间,是最佳的快速检测技术。

1.9纳米材料检测技术

纳米材料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纳米材料来检测食品,凭借纳米材料本身的优势快速完成当前的检测工作。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小和声光电等众多的性能优势,所以该检测技术成本较低,适合于大规模的检测。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纳米技术以及纳米材料,并且配合纳米材料本身的碳纳米管完成当前的检测任务。通过胶体金试纸条和电化学传感器进行检测时,可以配合传感器的应用功能检测食品中的生物酶素以及违禁添加物等。该技术在当前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优势较为突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10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

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衍生的新型技术,其有效提高了整体检测效率,并且还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本身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完成当前的检测任务。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丰富多样,其中纳米材料传感器的技术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了纳米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研发出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有效地提高整体检测效果。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完成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了免疫学检测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的相互融合。这一技术方案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其在我国食品检验中的优势已被充分证明,并且被逐渐推广成为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该技术方案的应用要点,根据食品检测的相关要求进行日常检测,并且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但是这一技术方案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该技术还有待完善。

2食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

2.1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工作原理

在实际食品检测工作之中,检测人员需要了解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明晰检测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依托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可以对食品进行检测,并对食品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检测的方法可以提升食品检测速度。分类检测工作对检测设备以及仪器的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常见的检测仪为小型质谱仪,这类仪器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精准度高的特征[3]。小型质谱仪因其多样化的检测功能,在现场食品检测工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食品快速检测时,检测人员还可以运用生物传感器分析方法。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灵活性,常被用于蔬菜、水果等食品中农药含量检测。生物传感器技术主要通过酶传感器或免疫传感器实现对食物农残的检测。酶传感器工作原理是通过检测标靶酶活性,明确食物内农药残留含量。随着技术不断更新,研究人员现已研发出光导纤维免疫传感器,通过这一传感器检测人员可以对全类型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

2.2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具体操作

针对食品内药物残留,食品检测人员需要运用快速检测技术明确药物成分,分析药物含量,可以选择免疫分析法或仪器分析法[4]。通过免疫检测技术检测食品中药物残留量,按照检测项目可分为荧光免疫法、酶免疫法、放射免疫法。其中酶免疫法在食品农药类检测方面保持了较高的精确度,而仪器分析法则要求检测人员运用专业设备检测食品农药残留量,其检测效率高,但检测设备携带困难,不利于现场检测工作的开展。随着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人员还可以结合分光度计使用酶抑制法。根据检测环节颜色的变化分析计算食品酶抑制率,获取食品农药残留数据信息。该检测方法不会被食品所含水分及碳水化合物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传统食品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对食品内微生物的检测是通过富集培养微生物鉴定样品生化指标,了解食品内微生物种类以及含量。这类检测方法耗时较长,而且会产生检测误差,在实际应用中效率较低。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人员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法、电镜染色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这些快速检测技术的检测效率高、检测质量高,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运用最为广泛。检测人员还可以运用扩增核酸技术检测食品内微生物含量,该技术耗时较短,依托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一些食品中通常会添加添加剂,以此来达到提味和增色的效果,但是如果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可以选择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进行有效检测,从而使食品安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在具体检测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相色谱检测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该方法检测效率较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对检测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较多,因此需要选择高素质人员来负责现场的检测,保证得出结论的精准性。但是这一方法在实际检测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无法检测出多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因此在实际检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避免对后续检测工作造成干扰。

3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生产企业需要运用科学检测技术,保证出厂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方需要运用快速检测技术,避免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食品技术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研究部门通过技术研发,创新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提升检测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巧玲,马文萃.浅谈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6(18):37.

[2]杨丽兵,韩业祥.浅谈快速检测技术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1(15):160-161.

[3]杨华.浅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发展[J].中国食品,2019(1):171.

第8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关于密码的惯性思维

近几十年来,企业逐渐开始抛弃传统的门锁和钥匙,因为它们管理费用昂贵、使用繁琐且容易被轻易复制。如今,密码就相当于IT系统的金属钥匙,可它们却依然没有改变管理成本高昂、使用不便且易于被复制的问题。尽管业界近十年来一直在建议不要依赖于密码管理,但密码至今仍是登录到操作系统的主要方式。

为何大多数组织仍未摆脱仅使用密码就可以确保安全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长久以来,可替代密码的解决方案或者过于繁琐,或者过于昂贵,而且通常需要在实质上改变IT基础架构和最终用户的习惯。

比如,Windows系统本身的设计仅支持两种身份验证模式:用户名、密码以及接触式智能卡。目前,只有少数组织使用双因素认证的方式。但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超过2亿的计算机用户能够使用随身携带的Key或者卡片配置为双因素认证设备,用来通过物理门禁。

但是,伴随技术的发展,双因素认证方式的推广也在出现问题:如果不先将智能卡发放给每个员工,应如何推行双因素认证和相关的组织策略?

如今的Key或者卡片承载了更多必须受保护的信息,供用户登录不同的系统。对卡片进行多重安全保障的需求应运而生,甚至包括使用双因素认证解决方案来验证身份,比如把生物识别模块存储到卡片上,以保护卡内用户的隐私和重要信息。

HID Global亚太区逻辑门禁副总裁Tim Phipps说,当用户需要携带多张卡时,他们会感到非常不便。但是,当一张卡可以满足多种应用时,用户就会对这张具有多种功能的卡倍加重视。HID on the Desktop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在物理门禁和逻辑门禁上使用同一张卡,最显著和主要的特征是“一卡多用”,一张凭证卡既可作为带照片的身份识别卡,又可作为开门的“钥匙”,还可以用作登录到IT系统的认证。

平衡客户需求

物理门禁控制市场长期以来一直都受到 HID Global 所称的“客户价值公式”的影响,这是一种在成本、安全和便捷之间采取平衡的行为,它能够影响客户的购买标准和决策取舍。最近的一项AVISIAN调查研究表明,这种“平衡行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大行其道。

然而,新市场动态会影响和改变客户价值公式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新考虑因素也会对决策取舍带来潜在的巨大好处。从本质上讲,客户价值公式仍然保持不变,但却有新潜在的动态呈现。

第9篇:生物安全保障方案范文

摘要:

美国至今已经完成了1108座大坝的拆除,由于拆坝过程中库区淤积泥沙的无控制排放或者底泥污染下泻将对下游区域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泥沙管理是拆坝决策制定中的关键内容。拆坝时可以选择的泥沙处置方法主要有3种:河流侵蚀法、原地保留法和机械清除法。通过对不同方法及其优缺点的分析,以便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为合理的泥沙管理方案,将不利影响最小化,以期实现最佳的拆坝泥沙处置效果。

关键词:

美国;拆坝;泥沙处置;河流侵蚀;原地保留;机械清除

据美国河流组织(AmericanRivers)统计,自20世纪初,由于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环境、保障人身安全及节约资金等原因,截止到2013年,美国已经拆除了1108座闸坝[1-3],分布范围遍及47个行政区(46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制定拆坝决策方案时,库区泥沙处置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关键环节。拆坝时的泥沙影响可能波及原库区及上下游河流的水质、鱼类等水生生物,同时还可能增加洪灾风险、破坏景观,影响程度大小随当地环境和闸坝拆除方案而不同,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泥沙处置方案。

1拆坝原因分析

在美国,闸坝不仅是山水景观的组成部分,更在社会和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环保意识逐渐增强,闸坝结构老化带来的人身安全隐患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关于河流讨论的主要议题。迄今为止,美国的拆坝历史已有100年之久,在拆除的1108座闸坝中,共有700座明确指出了拆除原因。其中,主要为了恢复河流生态环境而拆除的有306座,占43.7%;迫于经济压力和安全考虑而拆除的闸坝数量相当,分别为82座和79座,各占统计总数的11.7%、11.3%;综合以上因素拆除的共218座,占31.2%。美国拆坝原因分类见图1,可以看出,生态修复是美国拆坝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经济因素和安全保障。

2泥沙释放产生的问题

研究表明,除了小型径流式坝外,以蓄水为目的设计的大坝通常会拦蓄95%甚至更多的泥沙在库区[4]。拆除大坝时,如果未对库区泥沙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很可能会引发如下问题[5,6]:(1)下游河道输沙量增加,破坏大坝建成后形成的河流生态环境,水生生物栖息地被掩埋,同时也会增加河流横向移动的可能性;(2)下游河道的粗砂被释放的细沙覆盖,降低鱼类产卵地的有效性,并且可能引起无脊椎动物数量的减少;(3)随着时间推移,原库区无控制释放的泥沙会引起“沙坡”沿河道向下游移动,提升河床海拔并改变支流的交汇形态;(4)下游河床的抬高会增加发生洪水的可能性。此外取水口、航道等可能被阻塞,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破坏;(5)细沙的无控制释放会增加下游河道水流的浑浊度,影响水质状况;(6)水库上游来水如果存在污染源,长期泥沙淤积势必导致污染物在库区泥沙中的累积,富集污染物的泥沙随闸坝拆除进入下游河道将导致下游水体污染。因此,为了减轻或者避免以上不良影响,在拆坝时制定合理的泥沙处置方案十分必要。当库区泥沙以受控的方式释放到坝体下游,则会产生一些有利的影响,比如原库区木质残体、粗砂、营养物质按照设定的下泄方式释放,新栖息地环境和食物来源的增加,使水生生物群落和河岸带的野生生物群落从中受益。

3拆坝工程中的泥沙影响评估流程

[7]阶段1: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大坝历史和流域环境问题;(2)库区泥沙对当地的影响。调查深度取决于工程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阶段2:描述库区泥沙的特征。开展本阶段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库区泥沙体积、质量、空间分布、颗粒级配等基本信息。阶段3:判断库区泥沙是否被污染。调查水库上游及周边的土地历史利用情况,判断是否有污染物进入水库,同时了解水库大坝的运行情况有助于判断污染物附着在库区泥沙表面还是被冲刷到下游,进而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阶段4:确定库区粗砂和细沙的体积范围。由于进入下游的粗砂和细沙分别以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形式存在,所以粗砂和细沙的质量应分别计算。阶段5:制定切实可行的泥沙处置方案。拆坝对库区淤积可采取3种处置方法:(1)河流自然侵蚀;(2)原地保留;(3)机械清除。根据实际需求,各方法可单独或者结合采用。方法介绍见下文。阶段6:分析库区泥沙对水库和下游的影响。本阶段会分别从短期和长期预测释放泥沙的数量、速度及进入下游河道后的变化。可能涉及的预测模型包括:(1)概念模型(质量平衡等);(2)质量平衡模型;(3)一维水动力和输沙模型;(4)二维水动力和输沙模型;(5)三维水动力和输沙模型;(6)河岸侵蚀模型;(7)水库或河道的物理模型等。阶段7:讨论泥沙影响是否可承受。根据阶段6的分析评价释放泥沙对水生生物和栖息地、优势物种、水质、基础设施等的影响,确定这些预测影响是否在承受范围内或者可否降低甚至避免,进而对拆坝和泥沙处置方案进行必要的改善。阶段8:开展监测和适应性管理。如果泥沙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其已超出了被影响者的承受水平,则开展监测和适应性管理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4拆坝河流泥沙处置方法

泥沙处置是拆坝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根据美国一百年来的拆坝经验,拆坝前的泥沙处置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种[8-10]:河流侵蚀法(包括缓慢和快速两种)、原地保留法和机械清除法。

4.1河流侵蚀法河流侵蚀是指借助河流的自然侵蚀作用,将库区泥沙冲蚀到下游河道中。根据库区泥沙向下游河道释放速度的不同,又可将河流侵蚀法细分为缓慢侵蚀法和快速侵蚀法[11]。

4.1.1缓慢侵蚀法在采用缓慢侵蚀法时,需修建临时溢洪道或者凹槽,库区水体通过溢洪道或凹槽向下游释放,直至库区水位逐渐降低至溢洪道闸门槛或凹槽底部位置。在此过程中,泥沙随水流缓慢稳定释放,利于下游区域适应这些新物质,减少湍流的产生。

4.1.2快速侵蚀法快速侵蚀法是指在坝基上建一个通道,使水库中的水和泥沙借此进入下游区域。虽然在相同背景下,采用快速侵蚀法花费的费用最低,而且与缓慢侵蚀法相比,快速法缩短了不利影响的持续时间,但是大量泥沙的突然释放很可能会危害下游鱼类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此外,快速侵蚀法也会对基础设施带来巨大损害,比如造成上游的严重侵蚀和冲刷,使地基和埋地管道暴露出来,同时引发下游洪水和沉积,对防洪堤等防洪设施及其所保护的设备构成威胁。在下游区域不存在暴露的基础设施,释放泥沙对水生生物产生的影响较小,且会进入到更大的河流系统中去的情况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4.2原地保留法当泥沙表面富集污染物质且淤满库区不宜进入下游河道时,最佳的泥沙处置方法是原地保留法。穿过淤积的泥沙体或在其周围开辟一条过流通道,并对其采取护坡覆盖的保护处理方式确保稳定,通过修建挡土墙、布置抛石护岸、种植植被等方法控制表面径流,这样在拆坝时既能排泄洪水,又能稳定受污染的泥沙[12]。这种方法的工程量较大,耗时较长,一般需要分阶段进行2~3年。

4.3机械清除法机械清淤法是指通过推土机及前端装载机或者机械挖泥机、水力挖泥机等设备对淤积泥沙进行清除,并用卡车和传送带、泥浆管道运至适当处置区的方法。选择运输工具时,如果距离处置区较远,特别在重力流动条件下使用,尽管与原地保留法相比,机械清除法的工程量可能较为简单,但是由于需要对淤积泥沙进行挖掘、脱水和拖运,所以花费较高。通过综合分析与比较,总结出以上三种方法各自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评估(表2)[9]。闸坝拆除时对于库区淤积泥沙处置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主要包括泥沙量、泥沙污染程度、河流可接受的泥沙释放速率和拆坝方案(部分拆除、全部拆除)、不同泥沙处置方案的优劣性。泥沙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单独使用,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相互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泥沙处理效果,如机械清除法就可以和缓慢侵蚀法结合使用,通过挖泥机将细沙清除,并令粗沙随着水流向下游排放,从而使细沙对下游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所以,方案最终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

5拆坝工程中的泥沙处置案例

自1912-2013年,美国共拆除闸坝1108座,其中涉及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的案例很多[1,13,14]。表3列举了其中的15个典型案例。在表3中,拆坝时单独采用河流自然侵蚀法处理库区泥沙的共6座,多分布在Washington州,其中GlinesCanyon坝是美国拆坝历史上最高的大坝,高64m,使用寿命84年,最终因恢复河流生态环境于2011年和同位于Angeles港附近的Elwha坝相继拆除,与机械清除泥沙的成本相比,通过凹槽缓慢释放的方式处置这两座水库中的淤积泥沙可节省1700万美元。仅采取机械清除法的有1座,为PendOreille河(Columbia河支流)上的MillPond坝,由于拆坝时释放的泥沙会对下游其他3座大坝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坝主决定以机械清除的方式处置泥沙,同时将其中的砾石和卵石开采出来用于河道和鱼类栖息地的恢复。

仅采取稳定化处理方法的有4座,包括Mussers坝、HaynabFall坝、Nolichucky坝和Rindge坝,因保障公共安全、节约成本等不同原因被拆除。对这4座大坝淤积的泥沙进行原地保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泥沙淤积量太大,就地稳定处理可以降低泥沙对下游水生生物、景观和供水的不利影响。多种方法结合的共4座,其中Fulton坝和PrairieDells坝淤积泥沙中均无有害成分,且多为细沙,为了防止对下游鱼类带来不利影响,拆除前均在河床中挖掘沉积区,并适时对沉积区进行了清理。WoolenMills坝和Matilija坝所拦截泥沙中的营养物质利于拆坝后自然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故大部分粗砂被就地保留,只有少部分细沙随水流释放。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