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实验室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院校 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
高等院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地,它所具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学术环境优势等决定了它必然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构建和实施。
1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总体状况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显著增强,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形成知识产权,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几乎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特殊性,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利权的管理,(2)著作权的管理;(3)校名、校标以及有关的各种服务标记等无形资产使用权的管理,(4)非专利科技成果权的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事知识创新活动,产生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最终形成知识创新、保护智力成果和实施知识产权的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及合理的运行机制及完备的工作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法律、法规,1999年4月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规定》中对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任务与职责、知识产权的归属、管理机构、奖酬与扶持以及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2004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4]4号)。其中专门指出: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护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技术的保护和实施等。
随着我国专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等院校共申请专利10.086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6.7606万件,占申请总量的67%;全国高等院校的专利授权量为4.499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1570万件,占授权总量的47.9%。2001年至2006年高等院校专利申请量为7.5911万件,占之前历年高等院校总申请量的75.3%;获授权专利3.0021万件,占之前历年高等院校总授权量的66.7%。自2003年以来,高等院校年专利申请均超过了万件,2006年高等院校专利申请超过了2万件,并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仅2006年和2007年,全国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量就分别达到了2.2950万件和3.2680万件。
2 青海省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青海省知识产权事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知识产权地方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逐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未建立科技奖励制度,懂得专利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据青海省知识产权局统计数字显示,自1985年4月至2008年12月青海省共有3644项专利申请,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2454项,职务发明创造1190项:共1853项专利获批准授权,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1228项,职务发明创造625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2008年1月到12月一年中,青海省共有431项专利申请,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273项,职务发明创造158项,共228项专利获批准授权,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101项,职务发明创造127项。
3 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结合青海省高等教育及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统计实际情况,本课题组成员分组对青海大学校本部直属系及校机关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大学农林科学研究院、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进行了关于“青海省高等院校中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人员知识产权认知程度调查问卷”的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56.25%的被调查者一般了解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42.5%的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而已,而仅有1.25%的被调查者自认为相当了解知识产权知识。而通过计算赋值,得分在60%以上的问卷只有4份,只占被调查人群的5%。
现将被调查者分为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兼职人员等四类,从这四类人员的得分情况来对问卷进行分析,从而反应实际情况。
通过表2至表5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教学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1分,最高分值为33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3.55分,在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5分,最高分值为36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4.2分,在所有的科研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7分,最高分值为35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5.5分;在所有的兼职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9分,最高分值为32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6.56分。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高等院校中,教学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非常的低,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集中趋势明显行政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呈梯形状态,但整体掌握状态比教学人员稍高;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较前两类人员要高些,但整体掌握状态一般;虽然兼职人员的个人得分没有超过60%,但整体集中趋势较明显,平均分最高,因此,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较前三类人员要高些,对知识产权的整体掌握状态较好。
同时,将问卷按照分值比例划分进行比较分析,莫统计结果为:及格问卷共有四份,分值为36、33、33、35,其中
教学人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科研人员1人,分值在22~32区间的被调查者共有52人,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6.44分,分值在22分以下的被调查者共有24人,加权算术平均数为17.83分。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30%的被调查者的得分在问卷分值的40%以下,65%的被调查者的得分在问卷分值的40%~59%之间,只有5%的被调查者得分达到问卷分值的60%以上。综上所述,青海省高等院校教职员工中,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及掌握程度较差,其中科研及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比教学人员稍高。
4 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调查及访谈进行分析,现将青海省高等院校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总结如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整体淡薄,全员重视程度不够,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教育体制中对教职员工的培训不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人才少,转化渠道不畅通,管理工作混乱,职务作品、非职务作品区分模糊,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知识产权缺乏法律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不够等。具体分析如下:
(1)知识产权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整体较为淡薄。青海省三所高等院校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仅局限于其各自科技处隶属管理,管理较为粗放。
(2)缺乏专职机构。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很少,因此,当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侵权时,学校缺乏必要的维护能力。
(3)管理职能不完善,管理脱节。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一般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代管,主要负责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等工作,很少涉及著作权、商标权、技术转让等方面的管理,从体制上缺乏必要的管理职能。同时管理存在脱节的问题,管成果的不管推广,管推广的不负责成果出处,管专利的不管转让,没有一个部门全面掌握学校的知识产权情况。在组织机制上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形成知识产权的流失暗道,如有价值的成果被埋没、成果多头转让,职务成果被私自转让等。
(4)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制定了科研成果、科研计划,科研经费等科研管理条例,但却很少有高等院校制定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条例。对青海省三所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虽然三所高等院校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但都欠完善。尤其对于职务作品、非职务作品区分模糊,把职务发明成果变为个人的非职务发明成果,颠倒了科技成果所有权的归属。
5 健全和完善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管理制度、校企合作
项目来源: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2685020H
G718.5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弊病在于理论强于应用,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培养了专业技能相对不高的毕业生。因此,校企合作的双向教学模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一环。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能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培养人才、应用人才并创造价值的一体化过程,是获取新的竞争力的关键。作为校企合作的教育项目,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要率先探索校企合作下的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到行业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及教师挂职的方式多方面探索。让学生完成从缺乏实战经历的“职场菜鸟”到专业人士的转变,从方方面面让学生熟悉职业岗位需求,孕育一批优秀毕业生和高素质服务外包人才。
一、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的现状及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的工学日常管理制度没有衔接。在校企双方合作的问题上,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明确表示,他们更看重与一些重点大学或本科院校的合作,不太愿意与高职院校深入合作,因为接收学生实习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有些学生来企业实习后,不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不服从管理,眼高手低,怨声载道,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个别企业与学校合作虽然紧密,也只是为了解决生产旺季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因此校企合作变数很多,不利于系统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二)学生的德育教育制度没有衔接。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过程中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表示“工学交替”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能够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但具体谈到自己在“工学交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时,大部分学生却明确表示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甚至抱怨自己的付出与工资收入不成比例,心态不平衡。还有些学生表示,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其实就是卖苦力,所以不愿意坚持到最后,中途返回学校。而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也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是学校派去的带队教师不能深入学生工作现场,不能亲自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如同对自己员工管理一样,靠制度管理,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
(三)“工学交替”实训制度没有衔接。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职业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与企业的深度研讨,大部分都是学校单方面制订培养计划,因此,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需要加强改革。
(四)缺乏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平台没有衔接。很多职业院校都强烈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够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是通过一些传统关系或私人关系与企业合作,因此学校是主动方,而企业参与非常被动。
(五)缺乏适合“工学交替”的考核评价制度没有衔接。“工学交替”模式的进行需要大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践。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及“工学交替”评价体系方面都存在盲区。
二、从建立规范的角度完善工学交替的建议
(一)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及职业标准相对接
在满足学校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以本专业为主,培养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知识储备上、职业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个人素养等方面,对行业人才的特征进行分析,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邀请企业资深人员对学生进行行业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
(1)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行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种知识储备:一是熟练行业基本知识;二是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交付工具的使用等;三是项目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承接金融信息化外包业务的人才,就需要具备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结算、外汇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学校可以针对这三方面主要开设了文字录入、商务礼仪、计算机网络、经济政治、金融等相P专业课程。
(2)目前各行业的互联网趋势非常突出,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对各国企业和组织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行为模式也需要了解,而要想深入了解,首先要求的就是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以语言为工具,能与国外客户顺畅交流,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思维和时差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反复的沟通和交流,解决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3)行业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表现出高度的职业化特征,归纳而言,包括以下3个方面: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主动的质量意识。对此我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法律、职业素养、礼仪课程,为学生进入行业奠定职业素养基础。
关键词 信息员;质量保障体系;闭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68-02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大学办学成效的根本尺度,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制度保证[1]。高水平人才培养依赖于优质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需要以持续不断的教学信息实时收集做支撑。收集一线教学信息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始终处于教学现场的学生信息员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采集主体。
2 学生教学信息员属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教学信息员制度,并将其视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主体意识增强 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地学习,主体意识薄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学习效率不高。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对教学管理参与意识强烈,学生信息员制度可促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向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参与课堂当中并以主体的角度和意识积极思考如何优化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对课堂的专注度、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创造和优化教学管理的民主氛围。
促进师生信息交互,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学生信息员的身份是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课堂之中,能够实时监控并及时向课堂授课教师或教学管理部门反馈教学过程。问题的及时反馈可以直接促进教师尽快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为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教学状态的了解、监控和问题改进提供信息依据。这些都会促使教师不断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2]。学生教学信息员属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反馈的教学信息为高校教学管理者了解和掌握教学状态、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信息员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高校中广泛实施,获得不错的反映。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信息反馈未形成闭环管理 学校通常会规定全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定期反馈教学信息,并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但是往往是仅仅做到提出问题,而没有把这些问题落实到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或者提出了问题的整改方案,但是最终并未及时解决,使得有些问题在每次信息收集时依然存在,这也容易打击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
部分学生信息员不能正确认知自身职责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信息员不能够正确理解和履行自身职责,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做到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向学校反馈,或者只是按照学校要求的时间节点象征性地反馈问题,避重就轻,有“害怕得罪教师、做好人”的思想,使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难以掌握问题实质,不能做出正确高效的决策,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信息员的制度就容易流于形式。
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积极性难以持续 学生信息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学习才是他们的本职,能够承担这份工作是因为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有主体意识、责任心更强。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学生信息员在工作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比如个别同学误解等,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工作难以持续。同时,很多高校对学生信息员只提工作要求,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或者有信息员的考核和奖励,但未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优评先体系中,其工作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和肯定,积极性难以持续[3]。
4 改革措施及实践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全体在校生为具体实施对象,教评中心为组织和研究单位,不断分析和改进信息员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从信息员教学信息采集、反馈,到各职能管理部门对问题的处理,再到学生对问题处理的满意度评价,形成闭环管理,使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更加立体化、实效化,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学生信息员队伍 进一步改进学生信息员遴选制度,在各班级挑选出一批工作积极性高、责任心强、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学生信息员代表;加强信息员队伍培训,规范信息员工作秩序,每学期信息员期初、期中、期末三次集中信息反馈和日常信息反馈相结合;增强信息员责任意识,提升工作水平,保证采集到的教学信息对加强教学监控和提高教学管理有益。
畅通信息采集和反馈渠道 通常,除教务处、教评中心等主要教学管理部门外,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的信息还涉及其他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为了提高信息反馈及处理的实效性,需要学校层面组织建立一个信息反馈渠道。比如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信息员信息反馈平台,在此平台上各部门共同协商、处理问题,使信息的“反馈―处理―再反馈”的循环渠道畅通无阻。
满意度评价 即对学校处理问题的态度及效果是否满意,分4个方面:
1)向学校反馈问题的信息员本人对问题处理结果的满意度评价;
2)问题涉及的所有专业的信息员对问题处理结果的满意度评价;
3)问题涉及的所有专业的全体学生对问题处理结果的满意度评价;
4)学生家长和社会第三方对问题处理结果的满意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信息员监督与参与教学管理的责任感;在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下,加强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接受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效性。
加强优秀信息员奖励机制,提高信息员工作积极性 信息员的身份是学生,学生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热情不会像教学管理者那样持续,因此需要定期对工作水平领先、责任感强的信息员进行奖励。同时将信息员工作情况纳入学生评优评先综合考评体系中,以树立信息员工作标杆和激励信息员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属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信息员制度,遵循“信息员教学信息采集―反馈―各职能管理部门对问题做出处理―对问题处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这一闭环管理模式,积极寻求学校政策支持,调动各管理部门协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认真、妥善解决每一个问题,使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这对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铁雷,宋吉鑫.质量管理原则视域下的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J].经济师,2016(6):177-178.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实验室 计算机实验室 现状分析 管理建议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正由工业化时代转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载体信息时代。处于信息时代前沿的高校,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设施。而用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实验室,更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对于近10年来刚刚兴起的独立学院,对计算机实验室的优质管理是搞好现代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现状分析
1.独立学院的特征。
独立学院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带有公办民助的性质。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独立学院既依托了上级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模式,又有着相对独立的办学设施和建设资金。
2.独立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现状。
相对于传统高校,独立学院建设时间较短,作为基础教学设施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配置较高,大部分独立学院均建立起覆盖全校的校园网,并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以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要和各种无纸化考试。与此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些学院还在课余时间将计算机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近年来的管理情况反馈来看,目前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室管理制度陈旧
计算机实验室醒目位置基本都张贴了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但内容已显陈旧,诸如“学生不允许随意使用软盘”“机房内不允许吃零食、喝饮料”等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脱钩,而针对学生在网络上可能产生的错误行为则未提及并提示禁止。
(2)实验室资源管理落后
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维护,就目前信息技术水平来看,大部分独立学院基本上已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监控与维护,大大减少了技术人员的重复劳动。但大部分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软硬件故障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或任课老师告知管理人员,远程监控管理缺少相关功能;计算机实验室的相关教学软件及杀毒软件的版本更新也不算及时,计算机的软硬件故障时有发生,并逐年增加。
(3)实验室人员管理不足
一方面,尽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实验室的软硬件进行维护,但在开放服务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经常因学生或授课教师无意操作而导致诸如电源线脱落、网线松动、USB接口及音频接口损坏等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很多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从网络上下载了很多既与学习无关,又对计算机有害的程序,甚至可能导致计算机中毒,这与计算机实验室以教学服务为主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初衷相违背。
3.造成独立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弊端的原因。
(1)观念上重视不够
独立学院尽管人才培养定位与上级学院不同,但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管理制度方面还是依托上级学院,大部分独立学院并没有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管理制度,借鉴模仿上级学院的管理经验成为普遍现象。对于基础教学设施的计算机实验室,“拿来主义”更是理所当然,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定位及其作用制定切合自身的管理制度,更没有因为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提升而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2)计算机等实验设备老化
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普遍承担着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考试和毕业设计等任务,经常处于高强度负荷状态,不少计算机硬件从实验室建立起就未曾更新。由于使用时间长及机械磨损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计算机设备老化、发生故障,从而逐渐满足不了教学需要,以致于影响正常教学实验工作。
(3)学生素质相对较低
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习目的性和对知识的钻研程度偏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经常有意或无意违反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对计算机及网络的认识不足,在被正常教学以外的娱乐吸引的同时,也将不必要的软件及病毒下载到计算机上,加重了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难度。
三、独立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建议
1.转变观念,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依托上级院校而生,但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学生的素质还是实验室的主要用途都与上级学院有着很大的差别,只有“量体裁衣”,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实验室的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主任工作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学生上机操作规程》、《实验室设备使用和赔偿规定》等,并在制度制定后,根据具体使用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学院师生。
2.面面俱到,切实做好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的管理。
作为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设备是教学正常完成的基本保障。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资源,首先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其次对于硬件故障等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并记录,如不能解决的,坚决予以快速更换,以防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软件资源,首先要做好系统的备份,并借助系统还原卡对实验室计算机的统一使用进行系统保护措施;其次要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查杀,定期升级计算机杀毒软件,使用技术手段屏蔽非法网站,保证系统不受病毒困扰;最后,要做好远程监控管理,对于实验室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对于不可避免的设备老化及新旧设备并存的情况,要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科学地调整新旧设备使用分布,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做到既能保证满足教学要求,又不造成资源浪费。
3.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设备使用习惯。
墙壁上的规章制度有时并不能对其产生预期的管理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人性化管理,针对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旺盛的求知欲,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知识培训或讲座。既从技术方面指导学生(诸如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如何避免网络诈骗、如何正确使用软件等),又从道德规范方面来引导学生(诸如网瘾、计算机犯罪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其良好的设备使用习惯。
4.与时俱进,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
实验室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其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质量,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对应的软硬件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实验室管理人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知识,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提高认知水平,从而带动专业技能的提高,以适应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做好教学辅助工作。
5.防微杜渐,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计算机实验室中有大量贵重的实验设备,并且排布了大量的电线与网线,实验设备长期处于通电状态,稍有不慎即会产生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失。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强调安全管理,保证用电安全、预防水火盗。另一方面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如准备好消防器材、安装监控报警设备等,切实做好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总之,独立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进,作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我们只有不断努力,认真总结与探索,做到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才能使得计算机实验室发挥其最大的功效,给独立学院的教学科研带来优质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筱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问题浅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
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一些有感染性的临床标本学生上实验课时也会接触到病原生物稍有疏忽可能导致实验室感染甚至污染校园危及社会酿成严重后果。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建设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确保日常工作和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对实验员、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
严格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在实验室诸多方面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在加强管理、方便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下应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水、电及有毒害、有害、易燃、易爆等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外还经常和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如果防护不当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失控导致感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高压蒸气灭菌器也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设备使用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要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危险化学试剂及菌种由专人负责保管并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①定期检查制度。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条件和设施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问题。一旦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实验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限期整改确保人身安全。②安全教育。开展定期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不断创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教育包括:学习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的要求;病原生物的安全防护;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品管理等国家和学校有关法规、制度;学习掌握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和逃生技巧等。与试验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提高实验队伍人员的素质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在实验教学中承担了繁重的实验组织、准备和辅导等工作地位和待遇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够稳定要有计划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与实验课时挂钩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待遇对一些从事特殊工作的岗位适当增加他们的岗位津贴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着力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促进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建立独立的病原学实验中心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现状;管理实践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既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实验室安全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提升,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活动日趋频繁,各种实验安全隐患日益凸现,已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教学科研正常运行及不断创新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具有财产集中、技术密集、危险性相对集中、人员结构复杂和高级人才集中等特点,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防火、防盗、防爆、防辐射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分为如下。
1.火灾事故。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乱扔烟头,引起着火等。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任何实验室都可能发生。
2.设备损坏事故。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线路故障或雷击造成突然停电,致使被加热的介质不能按要求恢复原来状态造成设备损坏;高速运动的设备因不慎操作而发生碰撞或挤压,导致设备受损。这类事故多发生在用电的各个实验室。
3.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人员流动大,设备和技术管理难度大,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类事故是实验室安全常发事件,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影响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甚至有可能造成核心技术的外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与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职责。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参差不齐,职责不统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安全责任不明,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检查不力等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多数高校实验室现行的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是保卫处,一方面,由于学校保卫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实验室安全的专业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保卫部门和实验室管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导致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往往成了校园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另外,由于高校的扩招,实验室紧张甚至超负荷运转的情况非常突出,致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现有制度执行不力或缺乏检查督促。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校园安全行政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建成分级负责、考核科学,制约有力、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合理分工,合力共抓落实,抓监督,将实验室安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良性轨道,确保实验室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术水平低下、安全知识欠缺、安全素质教育与培训的缺乏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有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通过开设通识选修课,构建网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信息系统,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纳入大学生始业教育和教职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技能。
3.注重实验室安全环境文化氛围建设。从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人手,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重视情感融入和亲和力,变强制灌输为潜移默化,化枯燥无味为趣味横生的安全活动,着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是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可以让师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接受安全教育和熏陶,营造实验室安全与环境文化氛围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通过编写印发实验室安全技能手册、宣传单、安全广告、宣传画以及开展实验室安全讲座等,从观念、道德、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员工,帮助他们树立安全责任感和安全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加强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自觉满足学校对安全健康的要求。
三、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
1.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杜绝实验室安全隐患。实验室基础条件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我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从源头抓起,把安全建设标准纳入实验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在实验室新建、扩建过程中,以保证安全为前提,按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安放及实验室水、电、气等管线设施的规范、完善问题。
2.建章立制。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制度完善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针对实验室安全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修订相关的实验室安全制度。制订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建立了环境设施规范使用、安全检查防护维修制度。我校还实施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实验室安全是一个由多方面工作构成的整体,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归口管理。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具体由实验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等公共安全。
3.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安全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大,在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工作迫切需要我们积极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倡导安全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利用信息化、科学技术和文化手段,变事后型为预防型的管理,要从传统的行政手段、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要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利用科学技巧与方法的管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千百年来无数血的事实形成的教训,预防工作,教育为先。我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纳入新生的始业教育,启动实验室安全培训准人制,并将培训及其考试制度化,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进入实验室。为了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效应和权威效应,教育对象范围从师生、基层领导扩展至学校决策层领导,以加强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对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实验考核的范围,并给以学分承认,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重视。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普及校园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隐患和减少事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长知识、强意识、善管理、压事故、保平安。
三、活动内容
(一)构建校园安全物质文化
从优化校区规划与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汶川地震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规定,科学规划校园建筑设施布局,严格实行校园功能分区,严格进行建筑项目“三同时”审查,确保校园安全设施“三达标”、“三落实”。
“三达标”即:校舍建筑安全达标——无地灾隐患,无危房、危墙、危坎,有校门和围墙;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堂和厕所;有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校园警务(门卫)室,按规定配备卫生室。
校园设施设备安全达标——有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无安全隐患的体育场所和活动器材,有合符规范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防雷设施,有校园报警点等物防设施,有必要的技防设备。校园饮用水源、水质、供水设施达标,校车及驾驶人员合符相关规定。校园内门、窗、讲台、课桌凳、学生床铺等完好整洁、美观。
校园周边安全环境达标——临近公路的校门口有交通警示标志、标线和标牌,周边池塘、渠堰要有安全围栏和标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网吧、歌舞厅和危化物品仓库、经营站,无乱搭、乱建、乱堆现象,无无证经营的小摊点等,环境洁净,绿化美化好。
“三落实”即:校园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学校门卫、学生公寓、学校食堂食店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要落实,要有相应的职能职责要求,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校园安全宣传阵地落实——有固定的校园安全宣传专栏,有季节性校园安全宣传标语,有校园安全隐患警示标志,有班级安全宣传栏,具有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教育教材落实——校校有安全教育教师用书和教学光盘,班班有一套学生用书和挂图。要落实安全教育课时和师资,做到有计划和总结,有教案或讲义、有知识检测和考核。
(二)创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
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安全台帐、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分解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网络。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学校安全管理科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集方圆之慧,筑幸福之洲”,我校立志秉承“智圆行方”的学校校训,以“博采众长”“教及四方”“学遍五洲”作为学校三风,将童画创作定位为立校特色。现代的教育设施,优雅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雄厚的师资力量,使我校在金鸡湖东岸崛地而起。
一、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发展
建校伊始,学校就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坚持标准、合理配置”的原则,大力建设科学、规范、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及其他专用教室。为了让布局合理化,功能优越化,配置科学化,校长室广泛学习优秀案例和征求专家意见,以促进园区教育高速、高位、高远发展。
二、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水平
1.确保基础设施
学校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学习了《江苏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苏州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年专项工程督导评价标准细则》,充分认识到督导评价的重要性。根据园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每年申请专项经费,2010年投入240多万元,2011年投入170多万元,逐步添置各实验室教学装备和易耗品。
目前,学校有科学实验室2间,科学探究室、准备室各1间,科学园地一片,劳技室3间,美术教室4间,音乐教室4间,还拥有1 100平方米的体育馆、250米标准的塑胶跑道和40 000册藏书的图书室,各室场设备配置齐全,消防、防盗等安全设施到位,面积、设施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I类标准,仪器摆放科学、合理、整齐,配备足量的仪器橱,这些设备满足了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营造文化氛围
学习探究需要创设和谐的外部环境,拼搏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学校注重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布置有名人事迹、名作欣赏、创意无极限、作品我来秀等内容,营造具有学科特点的探知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改进方法,增强使用效能
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场所,“三分是建,七分是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我们不断完善标准化实验室管理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充分发挥效用。
1.加强管理,提升实验水平
新课程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改革实验类型,充分利用好实验室的使用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意识是我们的目的。
(1)专人负责,明确职责
我校现有专职科学教师3人,专职专业学科教师27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他们专门负责科学课程的教学、实验操作仪器的保养和维护等工作。学校要求相关教师能按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实验要求和演示要求上好每节实验课。实验课开出率与分组实验开出率均达到100%,并创造学生实验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计划、学生实验记录、周课程表等资料齐备。
(2)完善制度,科学管理
各实验室均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实验室日志》《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分类账》《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账》《低值易耗品账》《仪器报损、借用记录》等实验教学及教学仪器管理的有关账册,还建立了《学生实验规则》《实验教师职责》《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准备室管理制度》《手工制作室管理制度》等管理规范,并在网站公示。能根据规范要求做好实验的管理工作,设有“学期实验教学计划执行一览表”和“实验教学周课程表”。
(3)加强检查,做好资料积累
根据要求,落实了安全防范、卫生保洁等各项措
施,定期组织人员学习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做细做实。
做好各类资料的记载、积累。学校有总账,各室有仪器明细账,做到柜有柜签,物有标签,仪器分类存放,整齐规范,做到定期保养,损坏及时维修,确保存放在柜中的仪器都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
2.聚焦课堂,发挥实用效能
(1)开足开齐实验课
“宁可用烂,不可放坏”,要求科学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每学期制订详细的科学实验计划,注明实验形式和周次,开足开齐实验课,采用实验教学计划板,将所有规定的实验制成卡片列在墙上,做完一个实验就将卡片从“应做实验”处移到“已做实验”处,从而对实验的开展进行统计和监督。教师对实验进行备课,并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学校将科学教师的实验开出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2)提升实验教师能力
不断培训专业教师,并切实做到专业教师在业务考核、职务聘任、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与文化课教师同等对待。我们定期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组织观摩课,开展基本功竞赛,还通过每月的“方圆大讲坛”和外出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交流信息、探讨研究、切磋技艺,切实有效地丰富、丰满、丰厚专业教师。一年来,多篇实验或获奖,多名教师在赛课中获奖。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项规定》,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开设了航模、车模制作、童画、芭蕾等十多项社团活动,学生们在实验室拼起了模型,赛起了四轮驱动,玩起了自制陶罐……在科学园研究起了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生活,怎么样让土豆发芽等,既领略了科学奥妙,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年来涌现出了许多会学习、会实验、会探究的好学生,共有14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
四、统筹兼顾,亮化特色品牌
关键词: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
一、引言
广州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隶属于学校实验中心管理,属校级实验室,其实验教学资源由全校共享,为全校所有学院、所有专业提供实验教学服务。中心一直潜心为学生提供课外开放性实验和科研活动的环境,所有实验室全天候为师生开放。中心还利用校园网络及中心网站进行全面的计算机管理,也包括实验室开放的管理。
如今,高校实验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做。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不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广州大学实验中心自成立以后,学校加大了硬件的投入,购置了新型的实验装置和仪器,同时中心的实验教师基于学生课内和课外实验的情况并结合新型的实验仪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这样提高了中心在实验技术、方法、手段上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二、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将电子信息和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引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反映电子信息时代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例如:我们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制作或收集了一批实验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视频课件,供学生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又例如:在模拟电路实验中引入了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学生在进行真实器件的模拟电路实验时可以在现场用计算机仿真进行对比,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使学生学习到现代的电路设计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将推广到其它电工电子实验课程中。
2.将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贯穿在各个教学单元之中,并注重加强系统观念的培养和系统设计方法的训练。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除了与理论课程同步地进行相应的实验课程之外,还在学习EDA、电子工艺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现代电子产品制造的实际知识,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接轨。
3.在教学实验课程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开设这类实验的课程已经超过80%。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
例如:把“语音信号采集与分析实验”、“指纹识别”、“车牌识别”等近几年才成熟和应用起来的高新技术编成实验项目,作为提高性的选修实验提供给学生。
5.实验室在计划学时外的所有时间对学生开放,为师生在实验准备、实验预习、实验补做、课外科技活动、电子竞赛、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等需要提供条件。
目前的实验室开放是有管理的开放,学生需要预约和登记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实验中心计算机管理网站也包括实验室开放管理功能和自主实验的辅导功能,由于大部分实验室都有计算机与校园网连通,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利用实验中心网站寻求辅导,或者查找资料。
6.本中心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组织教学活动。
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采用重点讲授,倡导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实验采取开放式(实验内容开放、元器件开放、实验时间开放)教学,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做实验”变为“我要做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的空间。
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员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的成功
1.管理制度
学校对实验室管理有严密的管理制度,中心执行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制定的《广州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维修与维护管理办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报废处理规定》、《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器材损坏或丢失赔偿办法》、《危险物品的管理》等制度。中心在执行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同时,还根据本身具体情况制定了《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管理员岗位职责》、《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任课教师职责》、《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学生实验守则》。
2.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素质,学校有严格的措施。现在要求新招收的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要求在硕士研究生以上或职称要求副高以上。目前实验教学队伍中高级职称和硕士研究生学历者占总人数的比例大于50%。学校人事部门每年都进行全员的年度考核,并且施行人员聘用制,制定《广州大学教学系列岗位聘用条件及岗位职责》和《广州大学实验系列聘用条件及岗位职责》,这是实验教学质量的师资素质方面的保证。学校保证每年对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划拨运行和维护费用。近五年学校投入实验中心的开放运行经费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投入25万元。
四、结语
经过上面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了“挑战杯”以及其他电子设计大赛,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比如“新型移动式老年人平安钟”和“无线智能防盗报警系统”项目获得了“挑战杯”特等奖。“基于嵌入式技术的停车场自动化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作品在2006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广东赛区获得了一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表明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朱静,陈新兵,谢斌盛.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探索[J].文教资料,2007,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