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3]李娜,解健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关键词:城市主题;景观设计;创新;发展
景观设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感觉熟悉的名词。说它陌生是因为它是现代设计理念的代名词,我们国家正式运用到这种理念只有短短的20年光景。感觉熟悉是因为在我们的背后,在历史记载和目前仍旧健在的古迹中,还是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目前,具有现在设计理念的景观设计,其概念的界定,至今没有能够被学术界、教育界得到统一的认识。景观设计是一个内涵庞大的学科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我们熟知的很多领域都可以涉及到。并且,景观设计知识层次深广,是一个需要拥有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才能够胜任的工作。
一、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容
景观设计,通俗的说就是对“景观”的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能动行为。那么,什么是“景观”呢?《辞海》中有关“景观”一词的定义为:地理学名词。?一般的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特定区域的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者是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直和形态结构相同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类型的概念:类型单位的统称,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照外部特征的相似程度,归到同一类型的单位。像是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在景观学中主要指特定区域的概念。不难看出,《辞海》中对于“景观”所给出的定义是从广义的角度进行设定的。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科,景观设计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直至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针对景观设计所做的概念性解释,个人认为或许是因为景观设计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导致不能直接给出准确的定义。美国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给出的定义是: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职位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协会给出的定义是: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专业,它涉及有关的分析、设计、规划、管理和恢复等。因此,景观设计是一个特别有内涵的系统工程学科,同时也是目前社会迫切需要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前面就曾向大家提起,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学科,涉及到规划、园林、建筑、市政工程以及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范畴。规划是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基础,是贯穿景观设计工程的主导,对于景观设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提到园林,相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现在的景观设计,一些人甚至直接就会认为这是一回事,称其为“园林景观”。因此,园林在景观设计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建筑则是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哪里没有建筑的景观?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建筑存在的景观,带给人的是一种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感觉。市政工程大多数就是我们的道路、桥梁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市政工程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景观设计中,直接通过美术造型的表现形式作为景观设计的内容也是同样重要的。
二、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从西方到东方,景观设计的发展有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但是前面就提到,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得历史还没有超过拜年,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的发展也仅仅只有十多年,景观设计这个职业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完全得到认可,我们国家景观设计方面的教育也很薄弱。但是放眼望去未来的景观设计一定会是一条可持续发展得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还是强调发扎,因此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要满足当代人以及未来人们的需要,达到现代同未来人类利用的统一;二、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追求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人炸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今天,这种思想具体运用到景观设计领域,就是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这也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以及一定需要遵循的原则。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所谓设计尊重自然,首先就需要我们认识一些自然景观要素的作用,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运用这些自然景观要素,这也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来说,现代景观设计就是产生于人类社会从征服自然阶段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的历程中,根本目标就是为了人类接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最终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自然环境因素就越来越重要了,对自然环境因素的认识和运用可以看作是对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的认识和运用。景观设计要尊重人。人性化设计始终是景观设计的根本意义。设计要尊重人就是需要在进行设计之前考虑到人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需求,满足人的户外活动需要,为人的户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景观设计要尊重文化。景观设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文明积淀和创造性精神都可以在其空间、形状、色彩等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景观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主要强调精神文化内涵的,就这一方面来看,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是这样。文化的因素永远都是会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主题。
三、结语
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都不得不来关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面对着日益恶化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再单单需要着赏心悦目的生活环境,真正需要的是健康、生态、安全的生活环境。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的都是关乎到我们本质的问题,所以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分析介绍,可以让更多人真切的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城市主题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张浩源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 专业内涵 景观建筑学 发展演变
引言
与别的综合性学科一样,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发展于对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之上,包括了建筑学、生态学、规划学、园林设计等知识。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景观建筑学定义为:以人类户外生存环境建设为核心,集艺术、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以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重点,涉及园林设计到国土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的复杂系统学科称为景观建筑学,其内容可细分为四个模块(景观评价与规划、景观详细设计、景观保护与管理以及场地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整体的经济价值。
一、景观建筑学概论
1、景观建筑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景观建筑学最早是作为一门艺术进入大家的视线,是西方田园文学、绘画、园林营造以及自然景观与美学的结合体,其功能是创造、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以及乡间的自然美景。这个阶段可以当做景观建筑学的萌芽期,景观被分为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两类。
19世纪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以及国家公园的创建事件被后人当做景观建筑学的正式起源。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引发了城市公园运动,随后美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的建立促使景观建筑学的内涵上升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战结束后,景观建筑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得益于战争对城市的摧毁,景观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与工作机会大大增多,景观建筑学逐渐发展成熟。这个时期的美国景观建筑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包含建筑学、艺术、规划学、工程技术一体的综合类专业。随着现代建筑学趋向于自然简单主义发展,现代景观建筑学也随之发展成为尊重大自然、地域特色、人类天性、景观建筑师个人风格的学科。现代景观建筑学重点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对各地风土人情、特色景观的保留和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现代景观建筑学专业的深层次发展。除了保留以往的风景园林的内容之外,现代景观建筑学还必须将重点放在打造具有高观赏性、高艺术性、高服务能力、环保型的新建筑上。
2、景观建筑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建筑学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一般说来,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景观形态
景观是由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等物质要素通过合理组合布局构成的,无论其范围大小,景观都是物质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研究景观的自然成因、演变规律,与美学结合掌握景观的外在因素的布局,这些外在因素包括地质、水温、植被、气候等,使景观的自然环境相互匹配、协调、融合。通过研究区域内的不同尺度景观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充分利用地形结构、就地取材,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景观强化和丰富设计。
(2)景观生态
进行景观设计时还要保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尊重环境伦理,体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为景观建筑学价值观的核心,生态伦理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进行现代景观生态设计因综合考虑其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服务功能等因素,从整体出发,在最低施工成本和环境成本下对景观进行改造。
(3)景观地域文化
任意一个国家、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他们的景观建筑也各具特点、别具一格。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除了尊重各地文化、宗教,尽可能将民族特色原滋原味保留下来,还必须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和碰撞,以吸纳其精华。丰厚的文化涵养能使景观建筑设计空间从物质形态的有形衍生为精神空间的无形。
二、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与特点
作为多种学科交叉的复杂综合性学科,景观建筑专业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运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研究、设计、修建和管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既有传统意义的风景园林的内容,它又比风景园林更注重环境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是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的“风景园林”。从当前的景观设计实践来看,景观建筑学专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1.构成要素多元化
景观建筑学如今应用广泛,设计元素众多,除了传统的植被、假山、水体等设计要素之外,玻璃、钢筋、混凝土、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建筑材料也加入了景观建筑学的设计范围以内并被广泛使用。如何将这些人工材料与自然要素合理组合,达到自然、人工的声、光、电状态和谐统一,成为了现代景观建筑学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灯这一元素被频繁使用,在设计时必须重视这一元素的使用度。
2.景观功能多样化
传统的景观功能多为观赏、休闲、游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的生态功能、人文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景观建筑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也极其重视景观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保留。对于一些旧建筑、园林的改造上面,注重其原始风貌的保留,特色旧建筑物的修旧、维旧。在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建中,从原来的单一物种主打的设计模式转变为多物种、多层次的丰富型生态系统设计模式。
3.服务对象大众化
以往的景观建筑服务对象主体为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的属于其服务范围内,比如城市景观既包括绿地、园林还包括其街道和建筑群。城市进行整体精神风貌建设,就可以运用景观建筑学知识对城市景观进行丰富、完善,打造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城市。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工作、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重视景观建筑中人文、生态、休闲、游憩、服务等功能的延生。
4.维护和修护节约化
景观建筑的设计以保护和建立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节约型的城市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普遍受到人民大众的重视。
5.注重风格地方化
注重地方特色,挖掘和提升当地文化,要注重科学规划,不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弘扬当地的传统和反映时代特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
由此看出,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非常丰富,对景观建筑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要求十分苛刻,要求工作人员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合理、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景观建筑设计,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三、结论
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涉猎广泛,主要是将文化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东西赋给自然景观,使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得到提升。将一个自然景观改造成一个文化景观,这就是景观建筑学要做的事情。全面理解、掌握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能帮助景观建筑师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对其实践和研究工作都能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天,陈 希.试论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思想内涵[J].中国园林, 2004,09.
[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景观桥梁;桥梁结构;融合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论
桥梁作为一种帮助人类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与悬崖断壁间的深渊险谷的建筑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飞跃江河险堑之时,桥梁不只是沟通了两岸的交通往来,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城市桥梁,融于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和周围建筑环境,设计时更需要在景观上仔细斟酌。
二、桥梁的结构美感
1、梁式桥:具有很强的沿水平方向左右伸展的力动感与穿越感。主梁纤细轻巧、顶底面平衡、桥墩数量少且形态统一,则桥下空间更明亮而舒畅。桥台应能充分体现其功能和存在感,与上部结构相协调,与地基相结合,适当增大梁下空间。
2、拱桥:小跨径拱桥多采用圆弧拱,外观动感强烈,大中跨径常采用抛物线拱和悬链线拱,外观趋向自然和谐。主拱与桥面相对位置协调、梁拱相交处处理得当,桥梁将力线明确、外形轻盈。桥台、桥墩体量感较轻,桥台采取隐蔽方式,将会与拱线更协调、流畅。
3、刚构桥:桥梁外观主要由直线形态构成,力线明确,富于动感和轻,美学设计要点在于比例恰当、墩形新颖,构件断面的变化及构件搭配协调,整体简洁却不呆板。斜腿刚构的斜腿从底脚到梁,断面由小到大,与梁柔顺衔接,梁底缘线采用微弯曲线更添柔顺感。
4、悬索桥:能够实现大跨径,具有很强的跨越感,刚柔并济、宏伟壮观,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合理分配垂跨比、跨径分割,均衡加筋梁、桥塔、主缆的形状尺寸能够使桥梁呈现壮观的拉伸感和跨越感。
5、斜拉桥:跨径大,延伸感强,主梁常采用水平直线或纵向竖曲线,避免了大跨径梁的下垂感,主塔简洁轻盈将使桥面空间更流畅,减少压抑感,塔柱断面四角采用圆弧面,可使塔在无光影效果下更显柔和,也利于抗风稳定。索面有辐射形、竖琴形、扇形、星形等形式,恰当的索面形式可以美化拉索锚具,更能凸显整体的简洁、稳定。
6、复合体系桥梁:在一座桥梁上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结构型式时,组合形式丰富。充分利用不同桥型的特点,实现更加突出的视觉效果。
三、桥梁的景观设计
结构造型优美、赋予特定的地域文化、处理好与特定环境的相互关系是桥梁方案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以结构之美为基础,辅以景观设计提升层次。首先就是要做到“知觉美”,要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线条流畅、造型美观,走在桥上,更是满眼风光无限好,行车行走舒适,有的桥梁设计了休息平台和观景平台,给人们更好的观景感受;其次就是“文化美”,要以桥梁为载体体现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元素使桥梁更有生命感、传承感、存在感。最后是“哲学美”,桥梁在征服江河天堑之时,更应考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纵观古今,名声源远流长的桥梁,无一不是贴近自然,映衬自然,融入自然,所以桥梁的设计不应可以追求奢华突兀的形式,而是要追求和谐自然的造型,与环境融为一体才是好的桥梁作品。
四、桥梁景观与结构的融合
1、桥梁景观与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
美国现代美学家罗杰.斯克鲁顿曾指出:“建筑的价值取决于它对功能的满足之中,而不是取决于纯粹的“审美考虑”。所以满足使用是桥梁设计的基础,但是为了满足视觉需求,还要不断优化桥梁构造,使结构构件更轻薄、隐蔽,使景观效果更突出。因此,桥梁的结构形式是实现桥梁景观的基础保证,桥梁景观则促进了桥梁结构的不断优化。
2、桥梁景观效果的体现
一是桥梁结构形式及材质。桥梁结构本身就充满美感,不同的结构形式会给人不同的美学感受,通过流畅的线条和具有张力的悬索、拉索,桥梁会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轻盈感和跨越感。不同的材质也会表现不同的风格,混凝土的桥梁更多的给人以厚重感、沉稳感和力量感,钢结构的桥梁则给人以轻盈感、空间感、现代感。法国诺曼底桥,全桥没有多余的装饰元素,却以其修长的结构和典雅的造型而赢得“20世纪世界最美的桥梁”称号。
法国诺曼底大桥
二是桥梁景观装饰。通过外包板材、干挂石材、涂刷真石漆、桥头堡装饰、浮雕装饰等手段,使桥梁侧立面外观更华丽,也更突显文化元素。改造后的天津大光明桥,围绕“光明”的主题,通过桥身外包石材,墩柱处的造型雕塑,跨中的花纹浮雕等诸多元素,将老桥改造成一座精致华美的欧式风格桥梁,尤其是桥头新建的四座欧式桥头堡,分别以日、月、星、辰为主题,更是为桥梁增添了恢弘的气势。
天津大光明桥
三是桥面的铺装和栏杆。相对于前两点,桥面的铺装和栏杆更多的是给予行走于桥上的人以视觉享受,花砖的铺装形式多样,可以组成各种造型,富于变化。人行道栏杆有中式石材栏杆、铁艺栏杆等多种样式,也是体现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桥梁景观照明。随着景观照明灯具的快速发展,桥梁夜景效果越来越突出,有的甚至比日景更加绚丽夺目。栏杆和地面上的景观灯可以为行人营造更加舒适而温馨的行走氛围;重点点位的照明可以凸显更多的景观元素,为桥梁的华丽风格更添一份神秘气质;追索照明可以更加凸显桥梁的拉伸感。
3、桥梁景观与桥梁结构形式的融合
运用外包装饰实现结构形式的美化。钢桥的金属感和现代感比较强,但是总体造价较高,如果采用混凝土桥梁外包装饰龙骨、铝板或者涂刷金属漆,不但可以使桥梁更加具有金属感,而且还能有效的控制造价。
抛物线型拱圈拱桥与变截面连续梁桥外观相似,将变截面连续梁桥的箱梁顶板、底板做一部分悬挑,用来干挂石材,以石材凹凸模仿桥身上的小孔道,并对墩柱加以装饰,从外观上看,会产生与拱桥相似的跨越感,但是造价和施工难度会大大降低。
合理的运用一些假结构,如拱圈、拉索等,往往也能实现好的装饰效果,并且降低结构风险,节约造价。
五、结语
桥梁结构的美首先是通过结构简明,传力顺畅,跨径布置合理,构建尺寸和空间尺寸比例协调等来彰显力学的美、结构的美。其次是通过后期的景观装饰使桥梁散发时代气息、文化气息,进一步提升桥梁的景观效果。一个桥梁方案只有在这些高品质美学建筑的基础上,加之结构技术处理的合理、经济和创新,使景观设计与结构设计完美融合,才是桥梁工程师和建筑师共同追求的精品佳作。近几年,我国城市修建了许多景观桥梁,其中造型杰出、结构完美、受力合理的标志性佳作无不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只有不断研究桥梁景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巧妙融合,才是创造出更多的精品桥梁方案。
[1]谢宝健等.浅探优化设计与桥梁美学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7,33(8):289-291.
[2]王国彬.结合某大桥景观设计浅论桥梁美学设计的理念创新和方法[J],特种结构2011,28(3):84-88.
【关键词】景观;广场[Abstract] After 3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growing national strength, China is in the rural reform and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to various needs of people to the city (including clothing, food, live, row) on the increase, so as to promote the city.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increasing, average per capita has fewer, therefore, various types of square is to meet people of different demand for living spa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the factor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square.
[keyword]: square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 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广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传统园林是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山水园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向西方靠拢,西方式园林被大量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广场是在九十年代末,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房地产业的繁荣而得到发展,并大量被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和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目前各种形式的广场设计已经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城市文化的方式之一;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变得日益重要,而广场的设计往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甚至成为决定着园林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广场的处理方法。
2. 影响住宅区景观设计中广场处理的因素及方法
2.1广场位置
进入21世纪后,广场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成为每一个住宅区必不可少的设计重点。根据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广场在住宅区中的位置也会不同。一般情况可以有以下几种:1、在住宅区大门前设置一个广场,这样的设计主要为了显示住宅区的大气和奢华,同时也是展示开发商的实力;2、进入住宅区大门设置广场,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住宅区形象,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时的空间需求;3、把广场放置在住宅区的中心,主要是为们人们休闲娱乐、集会、活动提供一个场所,这类广场往往设计有各类人们休闲娱乐所需的各种器具和设施;4、住宅区最里面的区域,如果小区只设计一个广场,一般不会采用这种设计,只有在以上几个位置都不适合的时候才会使用。目前基本上有以上四种位置设置广场,根据住宅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广场在设计中的布局也会不同。
2.2广场形状
广场的范围一般是指以铺装为基础的一定区域及区域内的各种园林建筑、园林小品、植物等,因此广场在水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形状。几种常用的形状:1、单一的三角形、方形、圆形和正多边形等是最具有约束力和向心力,几何中心就是广场的视觉焦点,这种广场设计比较容易组织各种园林元素,不会出现散乱的感觉,缺点是太整齐,单一和严肃。2、其它单一的几何图形,如梯形、不规则多边形等,这类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向心力,基本的处理方法和上面的大同小异,要注意设置一个视觉中心,这类广场基本上是受到空间限制时采用,设计时注意让广场和周围的道路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3、组合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图形拼合而成的组合图形,这种图形可以根据空间和整体景观的需要灵活选用各种图形进行拼合成任何简单和复杂的广场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生活和园林景观设计的需要,这种是广场设计中常用的平面构成方式。(下图为圆形广场)
2.3广场尺度
广场的大小也是我们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设计广场的水平尺度时我们应该以下的一些因素:1、满足住宅区内人们对空间的需要,住宅区内用于园林景观的空间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设计合适广场尺度,避免过大而出现浪费资源,同时也要避免过小而不能满足人们的空间需求;2、要和整体园林景观相适应,我们必需要在保证整体景观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多的留下植物种植的空间以保持较好的空气质量。
2.4广场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
在一般情况下,住宅区中的广场设计和周围的住宅楼都应该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种植植物,距离应该随着广场的尺度和建筑物的高度成正比,最少五米以上。首先,这样处理让人们在水平尺度上有一个过渡空间,这样才能使园林景观和建筑物能够更好的融为一体;其次,在垂直尺度上把我们的视线从矮小的灌木到高大的乔木、建筑物,最后引向蓝天,这样既可以增加视觉上的层次感,还可以避免高大的建筑物对我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如果遇到广场和建筑物没有隔离的情况,我们应该考虑在广场上设计一些树池和花坛,让这些植物发挥作用,以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2.5色彩选用
色彩是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需要关注的要素之一,在考虑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时,我们应兼顾视觉需求的稳定性和时代性,即在色彩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跃对比,既不能呆板单调,也不能过分刺激。同时,注意时代审美倾向色彩的运用。因此在广场设计中,我们要重点考虑铺装材料颜色的选择:1、色彩不宜过多;2、注意类似色和对比色的选择;3、要掌握“大调和、小对比”的原则,并且做到在整体上园林景观色调上的统一。
2.6国外园林元素的运用
广场来源于西方式园林,因此在形式上基本上保持人工美的特点,西方园林的元素都有用在其中,只是加入中国传统园林元素的多少。我国在广场设计中常用的国外元素有:1、雕塑: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所以在住宅区广场中我们可以用具有一定文化艺术内含的雕塑作品作为广场主题和视觉中心;2、喷泉:高低搭配的喷泉也是能能成功的吸引我们的目光,悦耳的水声也会感染我们的听觉;大型的喷泉也可以作为广场的视觉焦点,小型的可以作为周围环境的点缀,要高低搭配,增强层次感效果更好;喷泉常常还可以和雕塑结合运用到设计中;3、规则式花坛、花池和花槽:我们也可以用面积较大的花坛作为广场中的视觉焦点,中间加上一个大型、单体的圆雕就更有气势,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把它们作为图案拼到广场中,既可以增加植物面积,又可以增加广场的生气,丰富广场的色彩。
2.7中国传统园林元素的运用
我国传统的东方式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最突出的差异是崇尚自然美的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与追求人工美的西方规则式园林,而广场本身就来自于西方园林,鉴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不可能照搬西方,因此在广场实际设计中,常常有我们中国的传统园林的元素蕴含其中,有亭、廊、架、景墙、水池、假山等。在住宅区的广场中,亭、廊可以为人们提供躲避日晒雨淋和休憩的地方;花架可以增加垂直绿化的面积,提高覆盖率;景墙可丰富广场的层次感和内容;水池常常和喷泉搭配,而假山和水池是东方园林中最适合作为广场视觉中心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可以丰富广场的内容,使广场更具有中国色彩,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8植物的搭配
植物搭配方面涉及的面比较广,我们在充分子解植物的生态习性的情况下,还应该根据广场的具体情况和区域的景观需要进行考虑。1、首先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住宅区入伙一两年后园林植物有些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的情况,这是由于当初设计师没有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而出现的问题,所以要尽量采用本地和已经证实可以当地生长良好的树种,做到实地实树地,分清楚阳生、中性和阴生植物;2、要考虑广场铺装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大的在安排一些花坛、花池外,还要留有树池种植一些高大、技繁叶茂的乔木用以遮荫;3、要注意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赏花植物和赏叶植物的搭配,增加植物种类,维持生物多样性,能更好的保持住宅区景观小系统的相对生态平衡;4、保证广场和园林景观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3. 住宅区景观设计中广场设计的发展方向
住宅区的广场设计中涉及到园林景观的绝大部分元素,包括国外园林中雕塑、喷泉、花坛等和中国东方园林中亭、廊、架、景墙、水池瀑布、假山等,而在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中,广场又恰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要把广场中整体效果和局部细节都要处理好,就能更好的体现园林景观的特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把广场设计好,就要把握住时代的特征,不过目前还是还存在着民族的差异性,我们设计的园林景观(包括广场)也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此在园林景观的广场设计中我们不能把西方的直接拿过来,而是要把东方园林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融合进去,目前体现中国特点的中西合璧的住宅区广场才是设计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学山、李雄、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第一版
关键词:地域因素;城市公园;共设施
一、解读公共设施
1、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由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因研究方向和着眼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公共设施这种叫法最早出现在欧洲,“罗布.克里尔认为:城市公共设计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景观、广场、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范围内。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提供公众某种服务或某项功能,装置在都市公共空间里的私人或公共物件或设备的总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共公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功能
(1)休息功能
公共设施可以营造出温馨、亲切的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往的场所。
(2)安全功能
利用公共设施对场地边缘的处理,避免居民在公园里发生安全事故。
(3)便利功能
垃圾箱、公厕、电话间、指示牌、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服务。
(4)遮蔽功能
如亭、廊、公共汽车站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在空间环境中起到为人们遮风挡雨的作用。
(5)城市公共设施的精神功能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符号,除了使空间环境更加舒适、有趣外,还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地域性,同时,兼有装饰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自然的地域特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需要尊重的前提。自然特征不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元素。当我们在描述一个城市时,人们时常都是把本城市的自然特点作为参照来介绍,是“丘陵城市”、“海滨城市”、还是“平原城市”?作为当今的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适当的强调城市的地域特征是展现城市特色的基本方法。
1、自然因素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一定阶段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的城市布局、功能结构和面貌也都是不同的,例如大连的老虎滩、杭州的西湖、重庆的洪崖洞等,这些城市所特有的名胜古迹都与本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貌特征丰富。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都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竹资源丰富,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竹子做一些家具、手工艺品、指示牌等。
不同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城市家具的设计。例如,我国南北纬度跨越大,南北温差悬殊,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到南北方功能的特殊要求,南方要求遮阳、防雨;北方保暖、防风。另外,不同地区有其特有的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时,注重对本土材料的运用,即可以节约成本,又在侧面呼应了地域文化。
2、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人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身生活的环境,力图为自己营造安乐、舒适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生存环境。
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1、人文因素
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城市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生活方式是指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及其特征的总和。这就是说,生活方式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世客观方面的,即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条件;二是主观方面的,即人对这些客观条件的态度和活动途径。通俗的说,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时间和金钱的消费途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总要求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时代对家庭生活方式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方之间、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存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会受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一线城市,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的加快,这些人群所需要的设施或者产品,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1.5县级城市,没有那么强的工作压力,那么快的工作节奏。这些人群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同等重要。
2、民俗因素
除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外,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与习俗,都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组成。
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问断的连续存在。因为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而且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它产生自历史,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话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方性的很好说明。民俗的地域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和民间社火。同时,带有地域性的民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具有普遍性。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参考文献
[1]孙树楠,地域文化在城市主题公园中表达研究—以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为例,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8.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设计 城市 交通 功能
Abstract: Urban road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road transport system is dependent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urb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ving. Therefore, attention to city road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road engineering.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design urban transpo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城市的血管――道路,在支撑城市正常运转、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增大,不少城市在积极建设新道路的同时也在抓紧进行对现有道路的改造,这就对新旧道路、新旧路网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要树立争先创优的观念,在工作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更好的完成道路设计工作,以便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
1.1城市道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交通广场、停车场、公交停靠站台、道路雨水排水系统、以及其他如交通护栏、照明设备交通标志等道路交通辅助设施。
1.2城市道路设计所涉及到的问题:
首先城市道路的设计应该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并且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所肩负的交通设施功能、公用空间功能、防火救灾功能、形成城市平面结构的功能等,要根据其功能多样化以及组成复杂,交通运行客流量大,交叉口多,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制约以及政策性强等城市道路的特点展开设计工作。主要设计到的问题有:(1)首先要确定设计的城市道路的车速,车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条道路的设计类别,一般来说,车速越高,耗费的资金越大。(2)根据设计的道路类别设计将来上路行驶的车辆的类别,一般是根据车的外型尺寸要将车进行划分。(3)确定道路的年限,包括道路流量的年限以及路面的使用年限。
2、道路工程的设计要点
2.1要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
在现代化的都市中,道路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的工具,除了交通性外,它还兼具着生活性和游览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以便使道路在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突出所在城市的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大部分城市正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而趋于一致,这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文化问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道路工程的设计中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
3、现阶段道路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设计思路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于路网的合理规划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追求道路的建设要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从城市路网均衡的角度去考虑不同道路的等级、密度和宽度标准,在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三块板和四块板,以至于很多城市出现了10车道、150m宽的道路。这样的设计从表面上看,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既确保了交通的顺畅也提高了安全性,但这也意味着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不再具备优先级,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区和商业区经常发生的拥堵现象就是这种设计带来的恶果。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道路建设时都将资金集中在主干道和立交桥上,而贯通性支路却往往因资金短缺等原因无法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这样一来,主干道所承受的压力就成倍的增长,不仅加重了交叉路口车辆间的相互干扰,也不利于确保交通安全。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注重路网的合理规划,以行车的安全性和城市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的首要条件,不可过于追求满足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使道路有主有次,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3.2 不重视交通分析
交通分析主要包括对流量、流向、车速、车辆组成、路网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是道路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设计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设计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按照业主单位的要求认真、详细的进行交通分析,或是在工程设计结束后才参照以往工程的调查数据编写调查报告,这种现象既发生在低等级道路的建设中,也存在于城市主干道的设计中。
3.3 横断面设计不完善
首先就是对于机动车道宽度的选择过宽。机动车车道占据着道路横断面的绝大部分,其宽度的选择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对于道路宽度的限定却远远高于应有的水平,有些地区甚至已经超过了高速公路的设计要求。其次是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问题。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意味着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将处于同一平面,由于这一设计体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因此被广泛的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当中。这样既能降低工程成本,又能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交通安全。
3.4 纵断面设计不完善
道路工程纵断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美观、行车舒适性和排水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许多城市地势平坦无法满足道路的排水要求,因此不少设计人员将纵坡设计成起伏状以确保道路能够顺利排水,这固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却严重违反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这部分设计时,可通过设置锯齿形街沟、加密雨水口和加大路拱横坡度的措施来解决道路的排水问题,进而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同时确保道路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性。
3.5 没有顾及到景观设计
在大多数城市道路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所关注的往往只是道路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如何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却忽略了对于道路的景观性设计。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居住地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道路工程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道路工程的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其次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3.6 没有做好管线的综合规划工作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增加,城市道路路面下的各类管线日益增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道路的设计往往不能与市政管线的设计同步,进而导致了广泛的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不但浪费了国家资源,也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切实加强城市道路与管线的综合规划就成了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要加强城市道路设计单位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无论哪一方有了新的建设或设计任务,都要及时与对方联系,以便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尽量予以避免;其次是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转变城市道路设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真正建立综合规划的理念,避免过去那种只知道埋头设计的做法;最后就是要通过新方法、新方式来完成市政管线的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新铺设管线可能对道路造成的破坏。
结束语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血脉,道路工程设计的好坏,关系着交通运输能否正常进行,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水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道路工程也在有序进行。作为一种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道路工程的设计涉及到交通运输、公共设备敷设、城市绿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多方面问题。在勘探的基础上,要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拿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施工中,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熊广忠.论道路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8.
[2] 苏志忠.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4.
[3] 张金水.道路勘测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4.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工程;生态保护;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古代先贤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当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投入巨资改善水利基本设施,提高河流和城市防洪标准。水利工程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使自然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
1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堤防工程的重要性
1.1我国堤防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要维系好河流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长期以来,人类在这一方面存在简单的认识,从人的主观意愿出发,将河流进行了人为化的改造,从而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自然河流人工渠道化,对河流形态裁弯取直,河道堤坡呈梯形的几何化形态,对河床进行硬化,在对河流形态进行所为人工美化并方便了排水灌溉的同时,极大地破坏了河流的原始自然生态;二是自然河流人工中断改道,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因此,有必要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恢复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1.2国外重视堤防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河流生态系统的建设,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对此进行恢复补偿。如德国提出的“河流生态自然工程”,美国提出的“自然河道设计方法”,日、韩等国提出“与自然亲近的治河工程”理念。荷兰1991年《河道堤防设计导则》,该设计方法强调应尽可能服从环境要求,密切注意风景、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在第二章第2节对风景、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河流地形与堤防的存在密切相关,堤防的施工也导致了河道区域建筑物型式的巨大变化,从生态环境来说,河道区域也有其特别之处,都强调了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3我国在堤防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进展。我国先后颁布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对于指导我国的堤防工程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近年,我国在河流整治和堤防工程建设中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注重和加强了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由于在理论上尚缺乏完整系统的支持,且应用技术还不成熟,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标准和依据,还由于行政力量过于强大,使这一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河流整治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堤防工程设计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堤防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起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二是过滤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三是形成水生态特有的景观,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因此,生态堤防以保护创造生态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应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并降低工程造价;尽量使用柔性及自然材料,营造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建立阳光、水、植被、生物、土壤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
2.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选择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2河流断面的设计。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浅滩与深潭相间。有助于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及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2.3岸坡的防护。要力求保持其原有形态以及其植物种群,对局部不稳定的岸坡进行加固处理,切忌大面积整治使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为防止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而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是不可取的,应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固土护坡;对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保护,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
2.4城市水域的整治。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
此外,对过去修筑的堤防工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必要的修复,尽量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上应力求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样性;在工程施工中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及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要避免在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加强生态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
总之,现代化堤防工程强调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使堤防工程不但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而且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美化功能
【参考文献】
[1]魏山忠,堤防工程施工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孙东亚、姚秋玲等.堤防工程建设技术进展[J].中国防汛抗旱,2009(06)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作用;问题及对策
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批准,是建设单位向国家申请补助或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资的重要依据。凡是向国家申请补助或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建设项目,应该向相关的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或银行通过有关部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确认建设项目的实施性之后,才能批准进行资金补助或银行贷款。在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编制的根据。初步设计指的是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设计,最终为施工图做出准备。初步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投资概算、建设工期、建筑节能、三废治理、劳动定员、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总体布置、产品方案和规模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在进行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原则。
但同时不能不注意到,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在不少人看来,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的决定性指标,是投资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其他指标不过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的陪衬,都是为经济内部收益率服务的,至于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过去则往往很少考虑。在正常情况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内部收益率,是投资项目经济活动量的集中表现,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评价指标,因而过去往往以经济内部收益率是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还是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来决策项目的取舍,一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二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三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经济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过去一些业主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和当地GDP的增长,仅注重项目经济收益和给当地带来的GDP的增长,而对就业率、社会保障度、居民消费指标视而不见,热衷于上所谓的见效快的项目,对关系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存权,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关系到经济长期繁荣、政治稳定的项目,则不愿意去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也是以项目生产的物质成果作为判断依据,而有关项目生产与人的关系则很少去研究和评价。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过去近30年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支付了比较昂贵的生态成本,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过程,自然资源损失迅速上升。一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在项目评价与决策时,往往急功近利,只看到拟建项目眼前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硬指标,没有看到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软指标。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也往往只注重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多少,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到老百姓长远福祉的指标,则考虑不够。
对近年来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资一增再增,仍然难以建成,成了"胡子工程";有的项目,虽然建成,但不能达标达产;有的项目,建成投产了,也能正常生产,但产品销售不出去,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很多,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粗糙,没有科学、客观、公正地为顾客提供依据充足、内容完整、实事求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1 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 依据不足。
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必要性的论述中没有国家和地区或长远规划,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项目,没有必要的资源报告,对于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产资源报告;在投资估算中,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在经济评价中,随心所欲地采用一些过时的财务三率和参数等。
1.2.内容不全。
所谓内容不全,就是缺少应设的篇章。例如,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节能篇,有的没有环境保护篇,有的没有建设进度计划,有的在设计方案中没有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特别是有关章节没有风险分析等等。
1.3 深度不够。
所谓深度不够,就是该写的篇章都写了,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例如,有的缺少生产规模确定原则和计算过程,有的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有的缺少主要生产设备的计算方法,有的节能篇中只是泛泛地描述,缺少具体的节能措施和节能指标,有的环境保护物尽其用仍然采用已经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环保措施。在经济评价中,对基础数据的来源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建设项目,如果不能占在市场,或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这个项目将难以生存。因此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等闲视之。有的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缺少对产品销售范围区内市场需求(包括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研究,缺少产品寿命期的分析,缺少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缺少价格分析,缺少风险分析和营销战略分析。
1.4 人为掺“水”。
例如,有的有意压低设备价格和建筑安装费用,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成本,抬高产品售价,满负荷生产,无库存积压,抬高经济效益;有的对各种风险分析则轻描谈写,有意降低项目风险等等。把"可行性"编制成"可批性",甚至编制成“可骗性”。
2 可行性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有关政策问题。
早在1983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距今近30年了,仍在"试行",不见正式。各行业关于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参差不齐,有的行业至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行业有规定,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需要了。
2.2 建设单位问题。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不了解,听说要搞可行性研究,随便找几个人写上几页就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这是盲人骑瞎马。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了解一二,但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这是明知故犯。
2.3 编制单位问题。
目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设计单位。目前,就可行性研究而言,设计单位先天不足,缺乏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装备资源和资金。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特别是缺乏国民经济综合信息,这是造成可行性研究依据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设计单位一般具有工程设计力量,但缺乏经济、市场、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和专家,这就不可能对经营风险进行认真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三是有的设计单位,"艺不高,胆却大",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力量有限,跨行业、越资质地承揽任务。四是为了降低成本,不作现场调查研究,甚至连现场都不去,坐在家里闭门造车。五是一味迁就、照顾建设单位意见,完全按业主单位或领导意图办事,大讲可行方面,不讲或少讲不可行方面,对有利条件,连篇累续,以示利条件则轻轻一笔带过,失去了公正、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六是为了赶时间、争项目,抢资金,在短期内(有的甚至五、六天)就编出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质量可想而知。七是有的设计单位甚至出卖资格证书,为社会上其他人员或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负责任地加盖自己的公章。
3 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特提出如下对策:
3.1 制定新规,细化相关条款
国家和行业部门应对以往的规定进行清理,制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遁。其基本要求是:一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要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要求接轨。三是根据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
3.2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的规定。
早在1994年,国家计委就了《工程咨询业管理办法》(2号令)和《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暂行办法》(3号令)。1997年又发出了《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计政研[1997]506号文),2005年颁布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办法》。根据以上文件精神,中咨协会和各地方、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年检复评中就特别注意:在资格认定时要严格按照2号令中规定的资格标准,逐条对照,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认定。在年检复评中,要严格审查其产品(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对不合格品多的、顾客反馈意见不满意多的单位,要严肃处理,该降级的降级,该取消资格的就取消资格,决不手软。
3.3 加强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人员培训。
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编制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人才的现状,应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地培训有关方面的人员。主要培训内容是: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论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软件应用。此外,设计单位还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审批可行性研究。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制订了《工程咨询成果质量评价办法》,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前期质量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各类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达不到规定内容和深度的,评估单位不予评估,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3.5 设计单位应加强企业管理。
就可行性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意识和管理措施。所谓质量意识:一是企业领导要把质量管理当作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二是坚持不懈向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第一思想的宣传、教育,树立全员质量观念。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公正、科学、求实的行业道德,认真调查研究,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四是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资质和能力范围内,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 科技.1998(10)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姚永正,中国园林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7]王洪成.园林景观设计要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