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建筑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对建筑艺术风格的认识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并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立体艺术形势的一种表现,它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精神发展。建筑除了能够供人使用外,还能供人欣赏,不同地方所呈现出的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都不相同。
2、中西方建筑艺术美感分析
2.1地理环境差异
亚洲地貌广阔,分布均匀,有平原、江河、高山等,而欧洲地貌较分散,有小块平原、过于密集的山川河流,在地理环境上显著的差异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建筑的风格。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统一,这种精神深刻地体现在了皇城—故宫的主线上。从大清门开始到神武门结束,门与门之间起承转合,塑造了气势恢宏的空间。从天安门到太和殿是整个建筑中美感最强、最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的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形式封闭空间的艺术美。西方的建筑相对于中国建筑来说,风格更加多种多样,同样都是皇家建筑的代表,西方的凡尔赛宫在风格上与中国的差异简直是天差地别。首先,从外部来看,凡尔赛宫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其次,其内部风格更加独特,包括维纳斯厅、阿波罗厅等独具特色的区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形成,同时也影响着中外不同的建筑风格。
2.2设计理念差异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建筑设计原理》,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插图介绍了建筑设计的理念以及相关内容,让我对建筑设计理念有了不同的认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于是人、建筑、自然相协调成为建筑设计的理念,如苏州园林的设计就充分融合了这个理念,在设计中,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法来组织利用空间,形成曲折多变、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同时,设计师们通过移植花草树木等方式来配合园林中的建筑,将建筑与自然充分结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再如华南理工逸夫人文馆的设计,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的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看上去自然和谐,一点也不突兀。与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相对应的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这个理念也曾被批判,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天人相分,所以西方设计师们都很善于创新,喜欢设计出与自然对抗性很强的建筑,如外形张扬的建筑物、特意强调造型的建筑等,这些带有着很强扩张气势的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柔美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天人相分的设计理念。
2.3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在影响着中外建筑风格。在中国,文化注重道德和艺术,从很久以前人们就相信祖先即使驾鹤西游了仍然会保佑子孙后代,因此人们会为祖先修建环境优雅舒适的建筑以求祖先的庇护,南方的祠堂就是典型的代表,如较为出名的陈家祠堂,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走廊将相隔的庭院巧妙连接起来,使整体格局看起来上下对称、虚实结合。而在西方,文化注重宗教和科学,自古以来都是崇拜天的,将天作为他们的最终信仰,宗教性非常突出,同时也影响到了建筑的风格,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哥特式建筑,人们在研究这种建筑时都是以宗教建筑为基础深入研究的。总体上来看,神庙与教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2.4建筑色彩及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美术差异除了上述差异之外,还有颜色上的差异在中国,使用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美感是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与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息息相关的,建筑采用的木料并不能长久使用,所以设计者多善于在木料上涂上油漆或是桐油来保护木料,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使建筑既实用又美观,后来又出现用丹红进行装饰或者绘制彩画等方式来展现建筑的艺术美。北方的建筑色彩浓重,南方的建筑色彩却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就是南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古代,建筑的颜色通常代表着地位,如皇宫多采用黄色和红色;官员住处多采用蓝色和绿色等。在西方,建筑色彩的运用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简单一些。从外部来看,大多数都是石材本身的颜色,颜色相对单一,只有在教堂建筑群中,会出现一些较为鲜艳的颜色的使用,比如建筑外部和穹窿顶外部使用红色、绿色、橙色、黄色等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独特和美感。西方古建筑非常注重内部的装饰,大多数都以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壁画的内容则以圣经故事为背景题材,用不同画风来展现,如湿壁画等手法。15世纪以后,设计师们开始用油画手法进行绘制,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再经过特殊处理增强持久性,其中教堂建筑尤为突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2.5建筑材料及结构差异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木质结构体系是最大的建筑特点,房屋构架由木质材料制成,以柱、梁等为主要构件,用榫卯相连接,使建筑具有很强的韧性,在结构设计方面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最具特色的结构是斗拱,但斗拱的作用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化,数量也不多了,逐渐变成了装饰性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砖石结构体系是最大的建筑特点,如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金字塔,就金字塔来说,它是有史以来第一批巨石建筑,其外部造型非常简单,但是内部结构却处处充满了神秘感,大量的人形彩绘棺木和稀世珍宝、四壁涂满的精美壁画都是金字塔内部完美的展现。后来宗教逐渐发展起来,带动了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新的建筑以宗教为主,内部结构主要由壁画、玻璃窗画和雕刻组成装饰,艺术形象非常威严。再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内部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物刻画以及空间透视感等很多方面,如壁画《最后的晚餐》、雕塑《命运三女神》等等,为建筑增添了许多色彩。
结束语
【关键词】会计准则 中外会计 会计计量
经过四年的会计学习,笔者对中国的会计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结合英文版的《会计学原理》,也让笔者对国际特别是美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下文中,笔者将基于个人学习情况,对中外会计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
一、教学差异
知识结构。从课本的编排上,最明显的就是中外会计学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会计学是从小处入手,在这之后就开始介绍不同科目的账户设置,就会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顺着会计操作的流程,将各种科目的分录都做了很细致的探讨;国外则不同,开始就给出了三张财务报表,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试着填写,当学生发现无法将表格填列完整时,将通过包括书本在内的各种资源,发散性地学习会计学知识,而补全这三张表。
学习难度、深度和广度。在中国的课本中,设置的情况较多,复杂的分录较多,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整体来说内容的深度较深;并且会计学的宏观把握较少,国外的课本,对分录的复杂性没有很高的要求,通常的问题一到两个分录就能解决,难度不是很大;通常采用真实的案例分析,比如通过某公司的财务情况的一部分来进行会计核算和处理,这样的结果便使知识的广度相对较广,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但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并不能做到中国会计学那样的深入。
二、理论差异
财务会计目标的异同。建立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上的IAS(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是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服务的。美国已根据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制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外根据日标的不同大体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日标,强调财务报表的披露必须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②以保护债券和股票持有者的利益为目标,强调财务报表遵循“真实与公允”原则。③以保护国家税收为目标,强调财务报表的揭示必须符合税法的要求。④以保护公司利益为主要目标,又称“企业导向会计”,
我国新准则中用法规的条款形式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用列举的方式指出,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行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的会计信息质量分级体系,其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与可靠性,可比性与中立性。
会计要素计量的异同。计量是为了在资产负债表、收益表中用货币或其他计量单位计算、确认和计列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应“反应多少”的问题。计量模式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一个用以量度某―确认项目的计量属性,二是选择一个计量尺度(或单位)。
美国在会计报表中表述项目时,可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予以计量。我国新准则规定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予以计量。
中外会计准则及账户设置差异的具体表现。这次新制定的具体准则共有22项,加上以前的16项,共有38项。这些会计准则虽然也都是出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考虑而制定的。这里仅对准则上比较明显且便于理解的一些不同进行比较,同时对账户设置上明显的不同进行简单的阐述。
(1)固定资产准则比较。在固定资产的定义描述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明确地指出固定资产就是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和我国的固定资产含义基本相同,但也有明显区别的地方,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时间限制是预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而我国要求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规定:在折旧范围方面IAS16(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没有明确作出规定,但我国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以外,企业对固定资产都应该计提折旧。
(2)租赁准则比较。虽然我国的租赁准则是在国际会计相关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的租赁准则和国际准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就准则范围来讲,我国的租赁准则明确规定不涉及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协议。而在IAS17(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中对此有了明确的规定,土地和建筑物租赁中的土地和建筑物应该分别考虑,土地通常作为经营租赁,建筑物按照分类标准可归为经营租赁或融资租赁。
(3)货币资金/现金的账户设置。会计的账户设置纷繁复杂,总体来看,中外会计分录并没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但由于服从的准则以及经济环境不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这里仅就最明显的一点进行简单阐述,即在货币资金/现金上的账户设置。
中国将这类账户归为“货币资金”,并下设“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账户,分类很细,相对比较严谨。但过于复杂的分类使得会计在核算时比较复杂耗时,效率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可能花费一些无谓的时间成本。
相比而言,国际通用的会计制度中,通常将这类账户只归类为“现金”账户,而没有更细的分类。较简的会计处理方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企业有可能利用会计上的漏洞进行会计报表的造价,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中外会计的“趋同”现象
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对中外经济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由于会计报表的不同,中外企业在贸易中,可能无法获知对方准确的财务状况,而对决策产生一定的偏差;国外投资者在对中国企业进行投资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样中国资本对外投资时,也可能产生相同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外会计逐渐出现了“趋同”的现象。不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各自都存在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中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较严谨,更加注重细节;国际会计准则和各制度更加注重职场经济对效率和信息有效性的要求。中国和国际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的会计操作上的差异在所难免,这种差异的消除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参考文献:
【摘要】
为了解银川市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对3632名不同人群的调查对象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8类人群位居前三位的是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和政府官员,分别为58.5%、41.6%和30.9%;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工人和青年学生知晓率较低,为11.7%和15.3%和18.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工人和青年学生是当前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 不同人群;艾滋病;知晓率
艾滋病在我国正处于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关键时期,采取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广大群众,尤其是不同人群中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是当前公认的预防艾滋病的唯一有效办法[1]。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对银川市不同人群进行了艾滋病预防知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银川市医务人员、公安司法、政府官员、青年学生、普通居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工人和暗,年龄在15~65岁的人群,共调查3632名。
1.2 问卷设计
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基线调查“健康调查问卷”。
1.3 调查方法
由银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及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和灵武市CDC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
1.4 评分方法
按照UNGASS(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Session on HIV/AIDS)评分方法,问卷中8道题全部答对规定的5道题视为知晓。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表用Epi Info 3.2数据录入,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不同人群知晓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同人群知晓率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α′=αN,k2+1=k!2!(k-2)!+1=0.001724[2]对检验水准进行校正。
2 结果
被调查的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26.3%。8类人群知晓率各不相同(χ2=388.73,P<0.001),其中知晓率位居前三位的是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和政府官员,分别为58.5%、41.6%、30.9%,其他人群的知晓率均小于25%,不同人群知晓率详见表1。表1 不同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略)
为了解不同人群知晓率彼此间有无差异,进一步进行卡方分割。经检验很多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医务人员的知晓率高于其它7类人群,公安司法的知晓率高于医务人员外的其它6类人群,政府官员的知晓率高于青年学生、建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居民的知晓率高于外来务工人员,暗的知晓率高于建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见表2。表2 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两两比较(略)
3 讨论
调查显示,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知晓率较低,为11.7%和15.3%。农村人口在我国占大部分,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提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是当前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对象。
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仅为18.2%。应加强青年学生宣传教育。由于学校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3],故提示注意加强对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虽然医务人员、公安司法人员和政府官员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均未达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要求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5%以上水平。医务人员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政府官员在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政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Sam Okware,Alex Opio,Joshua Musinguzi,et al.Fighting HIV/AIDS:is success possible?[J].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79:1113-1120.
[2]倪宗瓒.医学统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
[3]秦玉明,杨国田,秦俊萍,等.晋城市人群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0):779-780.
2 结果
被调查的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26.3%。8类人群知晓率各不相同(χ2=388.73,P<0.001),其中知晓率位居前三位的是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和政府官员,分别为58.5%、41.6%、30.9%,其他人群的知晓率均小于25%,不同人群知晓率详见表1。表1 不同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略)
为了解不同人群知晓率彼此间有无差异,进一步进行卡方分割。经检验很多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医务人员的知晓率高于其它7类人群,公安司法的知晓率高于医务人员外的其它6类人群,政府官员的知晓率高于青年学生、建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居民的知晓率高于外来务工人员,暗的知晓率高于建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见表2。表2 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两两比较(略)
3 讨论
调查显示,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知晓率较低,为11.7%和15.3%。农村人口在我国占大部分,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提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是当前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对象。
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仅为18.2%。应加强青年学生宣传教育。由于学校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3],故提示注意加强对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虽然医务人员、公安司法人员和政府官员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均未达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要求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5%以上水平。医务人员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政府官员在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政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Sam Okware,Alex Opio,Joshua Musinguzi,et al.Fighting HIV/AIDS:is success possible?[J].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79:1113-1120.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IEED GBTool CASBEE
一、前序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①。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 建筑能耗占到了总能耗的27.5%。因而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关注, 在建筑领域开展绿色建筑的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
近年来,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其中第一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IEED(Leadership in Energy Environmental Design),第二代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GBTool(Green Building Tool);第三代是以日本为代表的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②。
2006年6月, 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如何借鉴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修正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文在对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当改进的方向,对于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和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评价对象
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评价指标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公共建筑主要针对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是由政府组织和社会自愿参加的行为。
相比较而言,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划分得更加详尽、细致,尽可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美国的IEED将评价指标分为新建建筑、楼宇改造工程、商业内部装修、建筑主体和维护结构、住宅评估、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估;加拿大的GBTool将评价指标分为办公建筑、集合住宅、学校建筑和工业建筑;日本的CASBEE将评价指标细分为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短期使用建筑、改建建筑等,评价对象更广泛,且政府措施强硬。
(二)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等内容组成。
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场地设计、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等内容;加拿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负担、室内环境质量、设施质量、经济性能、绿色管理,涵盖从各项详细标准到建筑总体性能等内容;而日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再利用、 当地环境和室内环境等内容,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大。
(三)评价方法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等三大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而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评估对象,根据需要分别提出对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评价方法不同的是,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评价指标中均有明确的权重体系。其中美国LEE设置了一级的权重体系, 每一类指标有相应的得分点, 按照分值的高低, 可以分为认证级、银级、金级和铂金级③; 加拿大的GBTool设置了四级权重体系, 所有评价的性能标准和子标准的评价等级被设定为从-2分到+5分,通过加权系数的不同, 可以计算出建筑物各方面的环境性能,分为五级;日本的CASBEE以用地边界和建筑最高点之间的假想空间作为建筑环境效率评价的封闭体系, 利用建筑环境效率BE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进行评价。BEE=Q /L,Q(quality)即建筑环境质量与性能,L(loadings)即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负荷, CASBEE权重体系为三级,采用五级评分制, 按照权重系数, 各评价指标累加得到采用评价结果Q 和L, 最后根据BEE比值的大小分为五个等级④。
(四)可操作性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构成方式虽然简单,但指标体系中控制项过多、量化指标过少,因而可操作性较差。
相比较而言,各国评价体系的特征各不相同。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世界上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标准。同时因为其具有配套的咨询和认证机构以及专业的评估人员,已经被40多个国家采用;加拿大GBTool的评价体系标准灵活,在其四级权重体系中,两级固定,后两级各国、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充分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差额需求,但由于该评估标准操作过于复杂,不利于在市场上推广应用。另由于各国未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故本标准主要用作指导设计,不能兼顾设计与认证两种职能;日本的CASBEE评价体系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评价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大。另未能建立诸如加拿大的灵活标准体系,不利于调整和改进,故适用性较差。
三、由中外差异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通过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
(一)建立绿色建筑的三级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变,如果单纯按照统一的指标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体现不出地区差异,很难保证其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而可建立国家、省、市的绿色建筑三级指标体系:即全国制定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各省(自治区)根据各自经济、资源、气候、风俗等的不同建立省(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各地市结合地域情况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标准和内容。
在建立三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工作应实现三级管理,即国家、省(自治区)、地市的管理。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工作应由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逐步下放到地方管理:国家建设部有关部门负责对全国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一星和两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各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市绿色建筑的申报和监督工作。
(二)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两个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按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筑物可分为 “规划阶段 ”、“设计阶段 ”、“施工阶段 ”、“验收和运行管理阶段 ”四个阶段。因而,应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采用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的方式,过分强调了分项评价。另外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回避了权重的概念,使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可控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较差。
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采用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权重体系的分解,可以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合理评价。因而,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客观、合理的方法确定其权重体系,从而建立一整套量化的、符合程度较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
我国现今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一方面过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忽视新技术在实际中的运行效果,造成有的建筑虽采用了新技术实际却没有运行;另一方面鼓励高技术、高成本的技术,忽视低技术、低成本但高效率的节能措施,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误导。因此,应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鼓励低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措施的普及⑤。
(五)推广绿色建筑的强制性措施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认证是由政府组织、社会参加的自发行为,这实质是在变相鼓励高能耗建筑的存在。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期间,政府应采取强制性措施,规范绿色建筑标识的应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注册、审查、评价、公示等程序,来推动我国建筑环境质量的提高。于此同时,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申请单位踊跃认证、使用者高度认可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促进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经济文化、风俗习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照搬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因而,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努力探索出一套切实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和建筑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①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S].见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② 支家强,赵靖,辛亚娟.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4):43—47
③ 赵凤.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 华东科技,2010(1):40—42
④ 王 祎,王随林等.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 建 筑 节 能,2010(2) :64—74
案例A为河南省郑州市某塔楼项目,结构高度为295m,共67层。采用支撑框架-核心筒-环带桁架混合结构体系,其中外框架由型钢混凝土柱、柱间支撑及钢梁组成。柱间支撑沿着外框四边的边跨(跨度10.5m)布置,柱间支撑在第四道环带桁架处(58层)停止。沿塔楼立面布置了4道加强层,每道加强层由2层楼高的环带桁架将框架柱连接在一起,增加了外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侧能力。塔楼标准层结构平面和整体模型如图1(a)和图2(a)所示。竖向构件尺寸由底到顶逐渐减小,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C50。型钢混凝土柱直径尺寸为2400~1200,含钢率为边柱2%~3%、角柱3%~4%。核心筒外墙厚为1100~600,内墙厚为600~300。案例B为无锡市南长区某住宅项目,塔楼地上33层,结构高度为102m。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标准层墙厚为200,底部加强区墙厚为300mm。
2不同场地特征的地震作用反应谱
抗震规范[4]提供的特征周期值如表2所示,由于场地类别为Ⅰ0的情况很少,只考察Ⅰ1,Ⅱ,Ⅲ和Ⅳ类场地的情况。根据设计地震分组及场地类别的不同,绘出两案例的多遇地震反应谱,如图3,4所示,图中Ts1和Ts2分别表示结构第1,2阶X向平动周期。由图3,4可以看出,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的不同均会反映在场地特征周期的不同上,因而引起反应谱变化,特征周期越大,反应谱的谱值越大,且反应谱值受场地类别的影响比受设计地震分组的影响要大。
3不同场地特征的结构地震响应
采用有限元软件计算两案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不同设计地震分组及不同场地类别下的结构响应,案例A采用ETABS软件,案例B采用PKPM软件。表5,6为案例A,B在不同设计地震分组和不同场地类别下结构的X向总响应,图5~8为案例A,B在不同设计地震分组和不同场地类别下结构各层最大层间位移角。由表5,6可以看出,不同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下,高层建筑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均有较大差异,且场地类别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相对设计地震分组的影响大。每改变一级设计地震分组,结构总体受力改变10%左右,每改变一级场地类别,结构总体受力改变15%左右。由表5,6和图5~8可以看出,案例A(长周期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受设计地震分组及场地类别的影响较大,每改变一级设计地震分组,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改变8%左右,每改变一级场地类别,结构总体受力改变12%左右。案例B(短周期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在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Ⅳ的时候与其他情况差异较大,相差20%左右,而在其他情况差异较小。图8(b)案例B不同场地类别下的层间位移角之比显示,场地类别Ⅳ时较其他三种场地类别时增加较大,主要是因为第1阶周期对应的反应谱值增加较多。而其他三种场地类别时,在第2周期及更高阶周期对应的反应谱值差异较大,因而在结构第2阶及更高阶响应的差异较大,因此这三种场地类别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差异沿高度分布基本符合第2阶平动振型的形状。
4不同场地特征的结构长周期地震响应
由表3,4可知,案例A为长周期结构,其第1阶周期对应的反应谱值在不同场地特征下差异较小;案例B第1阶周期对应的反应谱值在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和场地类别Ⅳ的情况下相对其他情况有较大增长(26%),而其他情况下的差异在8%以内。表7列出了结构在原场地参数下一阶响应占总响应的比例,可以看出结构一阶响应是总响应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期越短的结构(高频结构),一阶效应控制表现得越明显。
5结论
0 引言
目前,中国对外国设计师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态度:一是高度认同。在过去30年,业主和大众对外国设计师的高度认同统领主流舆论。外国设计师被认为是创意、技术、专业服务理念和高品位生活的代表。另一种态度,刚好相反,是极端地反感。最近几年,在开发商和大众中一种反对的力量正在逐渐形成。他们不否认外国设计师的能力,但认为他们的作品脱离实际,鱼龙混杂,令人费解。这种态度在住宅项目市场别普遍。
1 存在的问题
1.1文化冲突
主要存在两种文化冲突。一是施工企业的水平层次差异。开发商和建筑师决定了设计理念,但是中外施工企业的水平不同可能使一个好的创意变成一个恶梦,产生意想不到的坏的结果。二是文化上的差异。外国建筑师可能不懂中国文化和传统,设计一个完成与环境相冲突的作品。文化差异从广义上讲是一个涵盖许多领域的大问题,它不只发生在中国,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会发生。
1.2时尚品位和大众品位
一些业主提醒我他们不需要国外风格,相反,他们希望外国设计师未适应他们自己的生活品位,尽管有些外国风格设计在中国很流行。换一句话说,老百姓真正的需求应称为基本需求或大众品位,而媒体的焦点只能称为时尚品位。
2 国际合作开发
2.1基本要求
在施工领域拓展与分享知识。特别在20年内,中国会通过国际合作得到外国公司的知识和经验。今天,中国建筑公司和施工企业在能力与技术上是领导者,但可惜没有被媒体认可。
施工过程的全球化。设计与建造机构,包括国际化的和本地化的机构的合作。
新挑战。新世界模式的可持续挑战。新世界设计模式是基于什么是充分的(足够的)。
2.2挑战性要求
第一个挑战与官僚的和组织的问题相关,具体地说它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执照、不同实践、不同工作机构派生出来的。
其他难于应对的挑战是由所在国当局的行政与财经困难导致的。
经验显示,在设计会议上从来没有足够的时间交流和讨论地方体验、文化背景和相互期望。
其他的问题则与语言和文化需求的认知相关。尽管英语并不是所有合作者的母语,但英语被作为跨国合作的共同工作用语。在英语方面较低水平的熟练程度会阻止合作者在交流过程充分参与。
2.3保证成功的条件
强有力的领导和清晰的沟通能确保良好的讨论协调和信息流通。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好的议程。
2 好的总结和系统化。
3 对参与者进行激励。
4 及时做出精确和细致安排。
5 好的协调和工作指导。
6 每次会议后,注意最后期限控制,保证信息畅通。
对概念、责任和目标进行清晰定义是成功合作的关键。
对概念导向来说,设计导向是非常有助的。
工作团队成员之间的高度激励和开放的工作氛围支持团队成员问的合作。好的工作氛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参与。成员高度的激励和奉献。
2 在决策过程中平等表达。
3 随时准备提出问题和批评。
年倾听不同意见,寻找共识与妥协的文化。
5 灵活性和差异上的相互接纳。
6 随时准备分享经验。
2.4应遵循的程序
1 达成对主题的共同理解。
2 清晰定义目标。
3 清晰和现实的工作计划。
4 清楚地下达责任目标。
3 结论: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有效策略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研究,我总结出以下一些策略,能使我们在中国的建筑设计设计实践尽可以取得成功。列举如下与大家分享:
1 理解市场。
2 及时沟通。
3 耐心。
4 及时捕足信息。
5 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我国地域建筑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国际式”现象,失去了地域特色。建筑形态是建筑的本质构成要素,是社会背景的本质反映。在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建筑方向指引下。文章从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则、重要体现、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概括建筑创作中地域文化传承的作用和方法,在建筑设计创作中以其开放性、包容性体现现代感。
关键词:
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传承
建筑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象征,除了在视觉上给予人们悦目美观的形象,其背后存在的意义与地域文化继承和发展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作为建筑师,应该创作出蕴含自己国家文化精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弘扬地域建筑文化,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1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则
传承文化就是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优秀的建筑文化会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和精神面貌,这种理念和精神面貌反过来也会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作为最本质的东西,是建筑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和特征。建筑文化传承应该注意三个原则。(1)结合性原则。建筑设计创作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地域文化特性,相应地结合当地文化、历史内涵、审美观念、人文环境等。结合并不是单一的照搬照抄,而是注意与时俱进,延续传统地域建筑文化,背向现代化的传统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重视利用地域文化的精神,挖掘传统文化的物质性技术文化特征,积极借鉴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提炼、归纳,满足社会发展和地域的传承。(2)生态型原则。生态型原则是在创作地域文化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遵循地域发展的规律,保护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景观的有机生长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并且注意原有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体现出人文景观的价值,从而打造出符合现代生活、安全、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3)再生原则。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包括保护、传承、创新等几个层面。面对新的创作环境和要求,在吸收传统建筑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保护优秀地域文化,同时放眼世界建筑文化,理性学习各个国家优秀的建筑文化。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不断增强原创能力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创作具有中国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
2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受地域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民族信仰、习俗、爱好、以及的影响,社会结构和人文风貌各有各的特点。地域文化形成因素较多而且变化也大,加上各地匠人的工艺、技巧的差异,因而各地建筑及其特征就呈现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面貌。比如苏州园林的设计,把空间隔断,利用缩景的技法给人一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感受,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和典范。它的民间性、地域性就显得更强烈、更明显,刺激了建筑师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除了国内南北差异,还有中外差异,比如欧式建筑里的哥特式建筑,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大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所以,作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深入研究当地历文化风情,创造出环境与人和谐的的建筑空间,弘扬优秀的建筑文化特色。
3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内容
地域建筑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孕育了当地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①建筑特征是建筑的个性,不同的建筑各有差异。从不同的层次来看,其个性表现也会不一样,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技术手法,或是从审美层次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②文化特征,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性等,对于同一类型的建筑物来说,其文化特征是有共性的。两者特征相互紧密联系,并共同依赖于同一载体之中。文化特征有三个层次,由表及里,由浅至深:a.浅层意义上主要包括平面布局、细部、色彩、装饰、结构构造和图案等,这些元素的相互碰撞具有较大视觉冲击力,是建筑创作中常运用的,一般称它为抄袭或叫模仿行为;b.中层次表现要经过摸索、综合,从符号、象征、寓意、手法上寻找可以作为典型代表性的特征;c.高层次理解文化表现,与上述文化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和探讨,找到一些从物质技术性升华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创作理念、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代表本地区的特色建筑。
4地域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人们观看建筑载体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接收设计者的思路、概念、以及设计中的相互关系等信息,使人们在回忆中增加对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认识,从而增强对家乡、对本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提高民族亲和力、凝聚力和增进爱国主义情结;②通过地方建筑文化特征,有利于弘扬城市特色文化;③作为建筑师,通过建筑感受到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的必要性,例如有名的唐人区,它的入口地带都有一座中国古典特征的牌坊,在侨居国外的华人看到祖国的建筑形象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5建筑创作中,传承地域文化的方法
创作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要从现代建筑创作的需要出发。在建筑中重现代表当地的外观造型特征和建筑细部构件,使现代建筑造型具有传统地域风格,这只是对传统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通过符号表达地域文化,结合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组成城市空间环境。原则是“外来建筑本土化”,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但也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拒绝一切外来文化。在最终成果的表达的环节上,设计者还应该了解这些符号与地域建筑材料,技术之间的关系,考虑按建筑的不同的功能要求以及不同的限定条件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通过各种条件的限定反复调整和比较选择最终方案的形体,注重环保材料的运用,满足现代的功能需要。
6结束语
为了使我国创作的现代化新建筑作品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作为建筑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精髓,坚持生态的设计创作原则,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延续优秀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发现和挖掘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为中国特色建筑添砖加瓦。
作者:徐训文 单位:江西省桂能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
关键词:建筑项目 高层建筑 后浇带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后浇带是包括建筑物基础以及上部结构在内的整个建筑物中的预留缝,当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完成之后,再利用混凝土将后浇带进行填补。在建筑物中运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将建筑物与低层裙房之间存在的差异沉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也能够利用后浇带技术实现了不用设计变形缝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解决高层建筑与低层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二是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三是解决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需要用时考虑几种作用的同时发挥,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其施工质量。
一、后浇带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1.通常情况下,后浇带两侧一般应当使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者是单层钢板网进行隔断,并且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做成企口式,但是有的施工单位却使用木模进行隔断,由于木模缝隙较大,无法保证有效的混凝土浇筑质量。有的后浇带两侧不进行支模,也无法保证施工质量。
2.后浇带施工一般应当预留800mm的宽度,钢筋的位置也应当确保连续不断,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筋的保护措施不够,容易造成钢筋压弯,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由于补救措施不够及时,因此对板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常见的高层建筑与低层裙房连接处的后浇带,由于钢筋的直径比较小,在施工时又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就会造成钢筋的变形。
3.有的后浇带施工时,不能完全按照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实际的预留缝与施工设计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进行了必要的清理工作,但是稍微疏忽,就会造成疏松的混凝土无法彻底的根除,而混凝土补齐后的质量也较差。
二、后浇带的设计
1.后浇带的应用范围。通常在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中,如果没有存在较大的差异沉降,则一般可以使用后浇收缩带或者是后浇温度带。如果建筑物结构的平面尺寸较大,并且已经超过了混凝土施工规范中所规定的最大收缩缝,则需要考虑使用后浇带来对收缩缝的差距问题进行调节。针对地下室建筑结构,要考虑到混凝土收缩应力对于建筑物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可以使用后浇收缩带。
2.保持独立的模板支撑系统。在进行温度后浇带的施工时,通常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应当保持超过60天为宜;而沉降后浇带施工则需要在建筑结构的高层部分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这样间隔的时间则会达到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在这个期间,后续的工程仍然要继续施工,对于已经施工的后后浇带两侧的梁板结构,则成为了一个悬挑构件,并且其要承受除了自身重力和和在中外的,其上部其他结构层的重力,因此依靠简单的施工模板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要具有独立的模板支撑系统。在进行施工组织计划编制时,就要对模板的承重力进行详细的计算,并且进行有效的支撑系统的设计,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后浇带部位下挠现象。独立模板支撑系统一般采用上下可调支撑,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要求,然后再进行旋紧固定。
3.后浇带施工时,在其两侧的保存受荷支撑应当至少超过两排,每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m,这部分模板支撑系统应当具有以一定的独立性,以此来保证其他模板的正常拆装和周转。
4.在工程施工中存在着由于后浇带的存在而导致断开的悬臂梁结构,对于这一现象要预留早拆支撑,当其他模具进行拆除时,能够满足其支撑的需要。早拆支撑的间距的计算,应当通过科学的计算来确定,在计算时要将可能会造成悬挑梁的承重负荷进行扣除,这样才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5.在后浇带施工时设置的水平支撑结构,应当在水平方向上保持稳固性,预防混凝土结构发生失稳现象。
6.针对地下室内较厚的底板和大梁部位的后浇带,也应当在其两侧进行模板和支撑系统的设计,防止由于混凝土浇筑产生的漏浆现象而造成后浇带底部无法进行有效的断开。如果地下室结构的防水抗渗性能要求较高,则应当按照要求设置止水带,防止后浇带发生渗水现象。
三、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
1.后浇带施工位置的确定,一般应当根据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不能依靠人为的估计和判断来确定。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梁、板跨度内的约三分之一处)、剪力墙洞口上方连梁的跨中或内外剪力墙连接处,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
2.后浇带的配筋,一般需要将混凝土浇筑以及其与建筑物成为一个整体之后产生的差异沉降所产生的应力,因此,一般应当按照差异沉降的计算结果来进行配筋的选择。
3.在后浇带施工时,应当保证两侧混凝土浇筑的质量,避免出现漏浆或者是疏松的混凝土现象。在后浇带的两侧应当使用钢筋混支架进行隔断,对后浇带两侧的断面形式进行确定,如果地下室的防水要求较高,则一般不适合直接浇筑。
4.对于后浇带的施工,应当在施工之前进行彻底的清洁,确保没有钢筋锈蚀现象、或者是钢筋压弯的现象存在,保证后浇带施工质量。
5.在进行后浇带的封闭施工之前,应当对后浇带内部的杂物进行清除,并且将混凝土两侧的界面进行涂刷,保证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比其两侧的混凝土等级高以及,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加入少量的膨胀剂,以此来对混凝土浇筑容易产生的收缩进行缓解。
6.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注意做好养护工作。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对于收缩后浇带,一般来讲,应根据当地气侯条件不得少于45至60d。对于沉降后浇带,一种方法为待两侧结构主体封顶,大部分墙体荷载形成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另一方法为根据沉降观测资料,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或两侧主体结构沉降变形趋于稳定时,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各项施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后浇带技术的运用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解决了沉降差异的问题,同时也实现永久不变形的裂缝。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施工进度,促进了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涛.建筑后浇带施工相关问题分析[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06)
[2]胡森.浅析建筑工程后浇带技术施工要点[J].中华民居,2011(12)
[3]刘修海,谷志鹏.后浇带的施工及质量控制重点[J].山西建筑,2007(09)
[4]晁文强.浅析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的主要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9)
[5]孙海涛.如何做好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后浇带施工[J].中国科技纵横,2011(06)
[6]安文强.浅谈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J].南北桥,2009(03)
关键词:建筑工程;外墙渗漏;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leakage of exterior reason is various, as long as one of them link problems may generate leakage of exterior. Leakage of exterior i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common failing, but in actual construction process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nd as long as the regulations, carefully check each step, at the same time actively lea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leakage of exterior problems. This article mainly to building engineering leakage of exterior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simply introduced, and th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counterpart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Leakage of exteri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外墙渗漏问题也成为建筑工程中影响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之一。外墙渗漏会造成室内墙体发霉长毛、返潮、甚至渗水,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美观,已成为工程施工及保修中较为棘手的质量问题。而造成外墙渗漏的原因非常复杂,它涉及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等各方面。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对建筑工程外墙渗漏的经验总结,分析外墙渗漏产生的类型、原因,并简要地介绍其防治措施。
二、引起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分析
引起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很多,有自然因素、设计失误、选材不当、施工工艺不规范、细部做法不认真、交付使用后装修不当等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建筑物体型和自然因素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室内布置要求和外立面美观要求都越来越高,使得建筑物高度越来越高、形状愈加复杂,相比以前单一结构,其渗漏机会增加。渗漏水部位大多在于高层的部位,这是因为风压与高度的平方成正比例,楼层越高风压越大。此外,高层建筑物背风面能形成很强的负风压和气流漩窝,雨水可在风力作用下沿墙倒向上爬升,这也是导致渗漏的因素之一。
2.设计因素
1)设计者在外墙设计中为了追求造型和建筑物外表美观,一般在顶层不设飘板,而在窗顶也不设窗楣线,并且施工中不做滴水或鹰嘴,所以雨水在表面张力及风力作用下,像瀑布一样沿窗面而下,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渗漏。
2)女儿墙与屋面交接处开裂往往也是造成外墙渗漏水的原因,如果设计时将边梁上翻200mm,并一同浇捣砼,而后将女儿墙砌在其上面,则会大大减少因女儿墙底部开裂而出现渗漏的现象。
3)外墙在不同材料的交接处、窗台坡度、滴水槽、穿墙管、外墙预埋管件、铝合金门窗、幕墙与墙体间的接缝等的处理应符合相关规范,但很多设计人员往往都不注意这些细部大样设计。
4)外墙每层设计横腰线可比平直无腰线要减少甚至消除每层窗和墙体的漏水现象。
5)外墙门窗安装的节点没有具体的防水功能设计,使窗框周边渗漏成为通病。按现在的防水技术完全可以通过正确仔细的具防水功能的门窗节点设计,做到门窗滴水不漏。
6)为美观而将外墙饰面砖设计成细缝拼接,使砖与砖之间不能嵌填密封材料,导致漏水。
3. 材料因素
1)外墙围护使用新型墙体砖。由于近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保护耕地,全国已禁止使用粘土砖,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轻质砖在框架结构中起填充作用,轻质砖的温度膨胀系数和混凝土的差异很大,在经历冬冷夏热或烈日中骤然下雨的温差考验后,砖与混凝土框架粱柱之间很容易出现裂缝。此外,轻质砖还有收缩变形大,吸水率大,表面强度低及起粉等对防水极不利的因素。而灰砂砖吸水率较大,容易引起墙体抹灰层干缩出现裂缝。
2)外墙抹灰。由于现在外墙抹灰普通采用水泥砂浆,而水泥砂浆强度比轻质砖高,砖墙的强度和刚度过高则容易开裂。
3)外墙小型饰面砖。饰面砖本身具有不透水性,而粘结材料一般用水泥浆,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饰面砖四边的灰浆不饱满而形成空腔,饰面砖之间的勾缝用水泥浆必定会形成很细小的裂缝。使得雨水在风压作用下沿裂缝钻进饰面内空腔并且纵横走通,而饰面不透水,雨水被困在里面只能往室内渗漏,出现渗水现象。
4)铝合金窗。铝合金窗与墙体相接的部位填充不饱满,容易积水;铝合金与砂浆之间用柔性密封胶密封,在温差过大时其粘结的玻璃胶很容易老化,连接部位会开裂,加上风压变形,形成渗漏水通道。
4.施工因素
1)框架结构外墙砌砖与粱底接触处部位缝嵌填不密实或砌砖到粱底一砖高处的停留间隔时间不够。框架结构外墙柱与砌体连接处不埋拉结筋或拉结筋设置不牢,拉结筋间距、数量、长度不符合要求,由于温度膨胀系数差异较大,导致连接处开裂从而引起渗漏现象。
2)外墙抹灰层一次性打底太厚或为保证全高垂直度而使局部打底偏厚,又未采取适当加强措施而产生裂缝;墙体层表面太光滑,结合不良;外墙大面积打底而基层未设分格线,产生不规则收缩裂缝
3)凸出外墙的飘板、腰线等板墙交接部位积水或没有抹成圆角,会使水倒灌入墙。穿外墙的管道和预留孔不仔细密封处理,门窗安装不做防水密封处理或未及时清除用来固定门窗的木楔,外墙饰面砖粘结砂浆粘结力不足形成空鼓。
4)细部构造,如窗台坡度、鹰嘴、滴水槽等未处理好造成雨水渗透。
5.内装修因素
新建楼宇交付给业主后,随即进入内装修阶段,由于楼宇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规范装修行为。装修期间又没有专职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指导,导致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而使外墙面受到破坏,从而引发渗漏。
三、外墙渗漏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