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引言
2013年年初,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正式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同期上升了3.8个百分比。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为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
随着我国3G和“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移动通信产业与传媒的融合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有专家预测,基于移动网络的移动媒体将成为最有活力、最有实力的媒体之一,这对社会发展和新闻环境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势必引起新闻人的关注。
移动媒体将逐步成为媒体传播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生活娱乐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这将给新型新闻传播提供更加丰富的传播环境。据最新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移动媒体可以分为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小说。移动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对移动媒体形态进行新的整合,对新闻传播环境产生新的格局。
2 移动网络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的手机媒体发展最为成熟,1992年日本电信DOCOMO推出的移动网络的i-mode模式,并在i-mode模式业务平台上集成多种增值业务。公司在2005年开通WEB方式向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其非常重视大众市场的开发。当前3G业务的重心属于通信类业务,但比重有所下降,而基于视频的媒体应用和娱乐类应用已经成为3G业务的亮点,近些年有显著的提升。
在我国,1987年移动电话开始产生,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移动梦网创业计划”,短信业务开始迅猛增长。移动网络对传统大众传媒模式下的媒体结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广电媒体借助移动网络向移动化发展,广电内容产生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开发手机电视业务,将优质的内容普及到移动终端。2006年央视将400多个栏目内容放到手机平台呈现给手机用户,提供直播、点播等业务功能。2009年我国进入3G时代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打造了移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平台,其业务包括新闻信息、商务生活、娱乐媒体等。同时,国内的移动智能终端飞速发展,如平板电脑IPAD、上网本、电子阅读器等。云计算技术的完善,使得移动互联网媒体“网络+终端+应用”模式逐步发展,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趋势。2009年中国移动与中广移动合作,推广广播电视系统的CMMB业务,推出“TD+CMMB”捆绑手机电视布局手机终端。
3 移动新闻媒体发展现状
基于移动网络的应用有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类等等,各种媒体的开发与推出的新闻客户端是媒体在移动网络上的拓展,他们将借助与传统品牌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将新闻的力量扩展到移动终端方面。移动新闻媒体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媒体形态,以视听内容为核心,借助互联网等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传播,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对现有的媒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移动新媒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以领先的用户规模、丰富多样的业务形态、产业链各环节的多元竞争,实现了与世界移动新媒体的同步发展。近年来,在中国,以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新业态风生水起,蓬勃发展。中国视听新媒体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媒介与通信、广播影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中,日新月异。
内容提供方面,已经形成自制、沉积、版权购买、用户上传、合作集成等多渠道来源。传统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内容以其品质和公信力在视听新媒体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民营机构在内容的制作和方面成长迅速,成为视听新媒体市场上活跃的力量。
网络服务方面,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的技术体系各有所长,其所承载的视听新媒体业务也各有特点。广播电视网是广播类视听业务的基础网络,并逐步成为互动类业务的重要力量。电信网在传输互动类视听新业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终端产品方面,收看收听视听内容的终端,正从单一功能的电视机、收音机,扩展到可上网和具备其他功能的电视机、电脑、手持终端等多种电子器件。其中,以手持终端产品的类型最为丰富,包括手机、MP4、小型平板电脑等。电视机向平板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电脑显示终端向大屏幕、移动化方向发展;手持终端向融合化、智能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用户消费格局方面,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手机视频与手机音乐以及公共视听载体的用户发展迅速,给传统广播影视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各类视听新媒体用户规模显著增大。与传统广播电视单一的消费方式不同,视听新媒体形成了直播、点播、回看、搜索、网络社区等多种消费方式。盈利模式方面,除了传统的广告外,包月收费、按次收费、版权营销、寄生模式、服务托管、线下活动等多种营销模式,在多种视听新媒体形态中均有出现,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4 移动新闻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4.1 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的出现
由于网络经济、数字技术及市场规模化等因素,媒介融合、融合新闻概念得以诞生。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POOL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概念,认为:一种物理形态的网络将能承载所有类型的媒介服务,认为没有任何干系的传播形态正在聚合;他还提出了传播介质融合的概念,认为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媒介和为一体,形成一种更为快捷、先进的信息传播平台,也就是互联网。美国的Andrew Nachison 对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传统的纸质类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通过网络化或数字化形式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导致了手机报、网络电视、数字报纸等的产生,融合媒介得到了初步的体现。
4.2 新媒体反应比传统媒体迅速
移动互联网的灵活性强、个人化等特点,个人用户配备很简单,无需复杂的装置,只要当地的移动通讯网络设施完备、移动终端运行良好,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向外界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新闻 、视频、图片等;这种反应迅速、灵活机动的特性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展现得尤为突出。当前网络视频报道相关事件,能够迅速在网上疯传,也正是这种特性的体现。毫无疑问,手机正成为当前传递信息最快捷的传播媒体,新闻的编制、报道掌握在第一手资料的人手中,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对新闻报道和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编制提出了挑战。
4.3 移动媒体的传播力较传统媒体迅速
移动媒体传播力度十分惊人,特别是在微博上表现的得尤为突出。我们经常看到个人在微博上的有关消息,一天能汇聚几万或者几十万的关注人数。比如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最先报道的不是网络平台或电视新闻,而是个人在手机微博上报道出来的,给出了第一时间的地震情况,微博上的相关报道点击率高,迅速窜升至事件头条。在4月15日新浪微博开启了“绿丝带”功能,搜狐微博也推出用两颗红心为地震灾区祈福的功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有上万名网友参加了,网民通过虚拟空间的参与活动,是网络媒体传播新闻信息和社会关注度独特优势。
4.4 移动互联网短期内对传统媒体发行的冲击很小
移动互联网在201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对传统媒体的发行在短期内影响有限。首先, 移动互联网目前主要用户是年轻人,在校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使用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是网上交流,并非以获取新闻为主要目的。移动互联网短期内对传统媒体的发行影响很小。其次,传统媒体拥有独立的采编权,有着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权利。不管是桌面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都离不了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资讯。传统媒体读者以70,60年的人群为主,最大优势就是对新闻的深度报道;移动互联网吸引的是80后的群体,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提供的主要功能有,阅读新闻资讯、搜索、娱乐、社交等,这有别于传统媒体。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的受众有很大的差异,对传统媒体的发行影响有限。
4.5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发行提供了机遇
受互联网的影响,80后年轻读者阅读传统媒体的人数越来越少,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迫使传统媒体加速了体制的改革,对新媒体的发展有了足够的重视。与传统媒体和桌面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只是信息载体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内容上对传统媒体依赖依然存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新闻资讯是用户的主要体验之一,传统媒体如果能发挥资源优势和采编优势,推出适宜移动互联网搭载,充分利用用户碎片化时间的资讯,这对留住或唤回年轻读者是非常好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传统媒体“增加”发行量的契机。
5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移动媒体战略
5.1 在内容制作方面向移动媒体转移
广电与纸质类媒体系统正在推进移动媒体战略,开发了CMMB移动媒体,各个内容新闻生产机构也朝着移动化方向进展。CMMB即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通过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方式,在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广播电视节目;CMMB在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涵盖全国100多大中城市,包括时事、政务、交通运输、天气等多种类型的广电节目和综合性信息业务。
5.2 传统媒体正将新闻阵地转移至手机媒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正将新闻阵地转移至手机媒体。根据零点调查2012年8月的数据,搜狐新闻客户端在用户覆盖度保持业内领先,市场份额已突破40%。电视媒体的认可和进驻,意味着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强势地位正在巩固,其优势地位将提高整个手机新闻客户端行业的竞争门槛。日前,央视财经频道正式与搜狐达成合作,推出电子刊物《央视财经》,电视媒体首次将整体内容落户到手机新闻客户端,央视也成为首家入驻新闻客户端的电视媒体。在《央视财经》中,央视财经频道以其自身的媒体优势、专业化的内容为搜狐新闻客户端带来丰富的财经新闻内容。从8月24日上线后的一周,《央视财经》订阅用户已超150万,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电子刊物。
5.3 不断加大传统媒体的创新节奏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种媒体融合时代,在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打通各种媒体之间的边界,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内容+服务”模式是当前创新的模式之一。上海第一财经新媒体整合各种媒体的财经信息服务的优质资源,形成了具有电视、报纸、广播、网站为一体的全媒体综合性传媒集团;其并与2010年推出IPhone客户端,推出“电视+广播+周刊+网络”的综合体。
5.4 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融合媒体时代要求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面改造,以求在媒介机构的竞争中取胜。流程再造是对罪之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的重大改进。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分割、不同管理部门造成的混乱局面。新闻生产再造首先要求内容的生产是多媒体化的,新闻的收集过程是多媒介汇聚而成;其次汇集到新闻内容,需要专门机构对素材作出价值判断,确认其影响力;再次,要解决新闻制作及问题,制作的新闻内容要能同时经过网络、手机、纸质媒体、电视等方式传播;也就是说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再造的基础是单介质记者向多介质记者转型,一个人身处新闻现场,能同时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类产品,供融媒体矩阵平台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的全方位使用。
参考文献
[1] 魏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新闻媒体生态研究[J],渤海大学,2009,(21—24)。
【关键词】移动通信;互联网;融合技术
前言
目前,互联网正以较快速度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发展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移动通信方面的优势,二者巧妙结合有利于促进移动通信问题顺利解决,有利于充分彰显互联网应用优势。由此可见,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和必要性。
1相关定义和特点
1.1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概念出现的时间较晚,属于当代信息技术发展产物,主要借助语言优势获取庞大的、稳定的客户群体。随着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多,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客户增长速度,进而导致这一资源供不应求,为了充分迎合客户需要,应与时俱进的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GPRS技术可以将网络平均分组,以此满足用户通信需要[1]。常见的通讯渠道主要有微博、QQ等软件,这些移动软件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传输,而且还能语音、通话,具有时效性、联系方便性等特点,此外,所在的移动设备还有移动化、便携化等特点,所具备的特点能够及时迎合通信发展需要,满足客户使用需求。
1.2互联网
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相比属于虚拟世界范畴,用户能够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资源获取,并充分彰显所获取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应用。互联网特点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点是类聚效应,第二点是分享性,第三点是众包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互联网发展方向。
2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分析
2.1设计思路
一方面,通信融合思路。社交本地移动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该模式的英文简称为SoLoMo。将该模式进行关键词分解即对移动互联网的解析,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彰显。这一概念产生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接受和认可,并且各国纷纷向这一方面努力、不断探索。随着探索工作的持续开展、不断深入,多样性社交网站渐渐成立并广泛应用,社交内涵逐渐凸显。受本地化特点影响,社交在提供地理位置这一方面的信息服务时,自身的定位功能也随之增添,并且这一功能优势的应用率能够短时提高。移动化指的是社交终端设备具有自由性,不易被固定,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服务需要。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良好基础于社交软件推广和移动化实现。在实际设计阶段,应注意以下三点:掌控社交关系之前应对用户间的通信情况全面掌握,基于用户间的通信关系掌控社交关系;彰显移动通信优越性于客户,进而客户能够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交关系,扩大融合网络范围;整合移动通信优势,以此促进融合网络顺利发展。另一方面,产品定位。产品准确定位能够为融合网络发展提供方向指导,产品以“云应用+终端”的方式进行定位,即多种数据借助服务器终端设备进行存储、获取,并且用户能够通过不同设备实现数据获取、数据整合和有序管理。这不仅会丰富用户业务体验,而且还会强化用户通信感受。
2.2技术架构
2.2.1总体架构云计算平台为融合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并且模块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通讯录模块、运营模块、服务模块、管理模块以及统一认证模块等。总体架构技术主要表现为LAMP技术,借助这一技术实现融合网络开发和位置确定。明确总体架构时,应注意身份认证和用户感受的统一性,如果基本的统一性尚未落实,那么网络融合效果会与预期相差较远,总体架构也会失去建设意义。2.2.2用户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融合技术架构发展的关键环节,该过程实现时需要用户利用密码或者口令的方式进行数据资源获取和终端访问,用户在此期间能够获取安全性保障,同时,能够获取所需时效性信息,同时,还能减少二次登录现象。为了丰富用户的体验效果,一方面提高认证凭证识别能力。选择适合的识别方法,加强识别权限限制,在认证中心方面也应加强凭证识别管理,同时,确定相应的访问权限。另一方面强化认证中心建设。针对用户信息全面检验,并支持多样性认证方式,针对认证行为、密码管理、信息标识等进行全方面管理,同时,强化认证风险控制。2.2.3资产云化由于用户信息资产类型较多,实施资产云化管理能够实现多种业务的有序分类,能够实现信息资产传输和终端传送。具体操作为:扩大硬件存储容量,提高对丰富信息资产的存储能力,融合终端在此期间借助接口拓展进行数据传输;优化数据库存储结构和流程,根据相应存储机制实现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强化终端设备能力,通过增强融合能力减少设备操作不足,丰富终端类型、优化终端设备性能。2.2.4体验一致性所谓体验一致性,即指不同业务对用户的体验感觉具有一致性,还可以指用户借助差异性终端实现同一业务效果,有利于用户全面了解融合网络,提高对融合网络的认可和应用,充分彰显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应提高终端设备类型识别能力,在准确识别的基础上优化系统建设和管理,以此丰富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应用体验。与此同时,还应适当提高网络传输载体的试验能力,由于业务体验受传输载体差异性影响,通过全面、准确性试验能够促进业务有序运行,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效果。此外,优化设置功能模块,模块设置之前,应根据终端类型全面分析模块,探究模块的在融合网络中的适用性,以此促进业务活动顺利开展。做到上述工作之前,还应完整记录状态,确保记录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出现片面记录、错误记录等现象[2]。
3结论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有效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实现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应明确设计思路,从总体架构、用户身份认证、资产云化、体验一致性等方面完善技术结构,这对融合效果实现、融合技术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信息化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融合能力,促进融合网络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国岩.关于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分析[J].电子世界,2016,08:164+167.
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行业,同时云计算的应用也极大的改变了其发展模式,当前云计算应用与移动互联网,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其之前不具备的功能,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阐述了云计算的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与计算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云计算应用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 应用
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之中的应用,扩展了其功能范围,云计算可以整合大量的数据,并且能够进行数据的自主化计算,提高了计算效率,为大家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云计算技术可以为数据提供巨大的容量库,节省了移动互联网的空间,也间接地加快了上网的速度。
1 云计算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就是利用网络的丰富计算进行数据的计算,同时也实现了网络资源的虚拟化,把很多微型计算机的客户端通过网络的整体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汇集到终端的处理器上,形成了巨大的网络系统。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计算方式,云计算把庞大的数据分享到各个支段计算机上,并通过计算机的相互联系形成了完整地计算过程,大大节省了对数据的处理效果和处理速度。此外,云计算实现了电子行业中基础设备之间数据的交流和共享,把有用的信息资源整个在一起,并提取出有效的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云计算不但提高了数据的分析能力,也是一种新颖的数据服务模式。
1.2 云计算的发展意义
云计算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和知识的高效率分享和交换,同时降低了知识流动的成本,这是当前人类在信息革命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快速的部署网络资源,并把有用的资源甄别出现,同时也可以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发现需要的信息资源,此外云计算技术把数据存储在网络数据云空间内,这也是云计算的显著特点,实现了网络存储的方便性,把庞大的数据有序的存储在云空间内,节省了内存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数据的管理,为用户提供了共享的资源。其次云计算也设有自动化的处理功能,缩减了用户在使用过程的环节,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获取计算机资源,以满足自我的服务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不需要使用一些列的程序,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工作量。因此,与计算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网络资源,符合互联网用户的需求。
2 移动互联网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2.1 云计算技术研究
云计算技术在处理运算数的时候,把庞大的计算任务合理分到支段的计算机上,从而大大减少了单个计算机的工作量,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并通过互联网的自身需求继续宁资源的整合和存储,并可以把需要的资源从弄个存储系统中提取出来。由于云计算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其运行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完成网络设备的访问,提高了其自助服务功能。由于云计算显著的优势,因此,在移动互联网之中被广泛的应用,同时其运用了计算机的加密地址连接,专门提供了互联网行业的计算和存储服务,提供了计算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性,同时,云计算还包含了多种服务功能,尤其是是各个软件服务和硬件服务,实现了多功能的计算模式。
2.2 HTML5技术
HTML5自从发明以来,就显示出了极强的优势,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中,因此,很多专业也把这种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移动互联网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具体的技术优势如以下所示:
(1)HTML5及时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应用,适用的领域较宽广,可以把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电子设备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不同电子设备的交流和共享,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的使用空间。
(2)这种技术不需要其他的插件,不必考虑兼容性的问题,这就解决了传统的编程技术不能交互使用的问题,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不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从而实现了不同软件之间的交融式利用,这个巨大的技术优势是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同时其不需要插件也有良好的兼容性,支持网页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功能的穿插使用, 节省了巨大的网络空间,并且其耗电量很小,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它的出现是HTML编程技术的革新,融合了多个平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
2.3 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当前互联网计算机快速发展,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电信引擎手机下载的局限性,扩展了各个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平台,减少了浏览器工作的复杂性,其计算数据直接由“云”来处理,计算结果自动返回到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提高了工作效率。云计算的云存储功能的应用提高了数据存储量,同时支持第三方的公开接口,灵活性更强,减少了容量的浪费,此外应用云存储技术,能够实现移动互联网中更多的资源共享,为各网络之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以及共享平台。
3 移动互联网中的云计算安全
移动互联网的结构较为复杂,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当前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当中,往往会面临着众多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尤其是在浏览器的访问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非法访问和修改,从而造成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访问受限,同时还会引起一些非法用户的恶意访问或者恶意修改,影响了整个互联网终端的工作,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云计算使用的过程当中,要提高系统的防护措施,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能。
4 总结
总而言之,云计算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存储功能,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之中显示了极大的优势,云技术实现了网络的连接,并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节省了浏览器的工作效率,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新的商机,推动了其进程的合理化。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闫向飞.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
[2]郄小明,徐军库.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2,39(10).
[3]吴雪晖.试论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1(29).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消费 心理行为
一、引言
当前,无论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力。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数据资源的方式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及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消费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较于以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对于市场发展走向和趋势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商家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消费心理的介绍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消费需要、具有动机、搜集信息、购买准备、挑选物品、使用商品和后续评价。消费心理受到消费环境、消费时间、消费地点、消费引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可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而消费者也可以做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
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来讲,对于消费或者需要而言是消费者内部感受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产生消费欲望。而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讲,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进行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体的心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心理特征
(一)生理需求心理特征
随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受到移动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和满足需求更加方便。移动互联网除了传统的声音视频和收发信息以及游戏方面之外,对人体的衣食住行方面也在逐步渗透,像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使用地图导航、天气预报、酒店住宿、美食团购、医疗预约、网上支付等等,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地改变。
(二)安全需求心理特征
当然,移动互联网并不是绝对开放自由的平台,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构建体系。在互联网应用背景下,PC客户端信息有的是作为共享信息的,是可以被检索查询的,但是手机客户端不用给他人了解和共享。同电脑相比,手机客户端更具有隐私性,像现在所实行的手机号码实名制验证,将手机信息作为一种身份识别标志,在很多银行或者支付系统中,通过手机信息识别成为重要的途径,手机信息传播相较于PC客户端更具有安全性能。
(三)情感需求心理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存在。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距离无限缩短,“近距离”地沟通交流,无疑为人们的情感联通架设了桥梁。在过去,能够做到随时随地都能满足情感交流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可能性却已然“梦想成真”。在电脑PC客户端,即使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做到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交流,只要不在电脑前,只要电脑关闭,就无法进行联通。而手机客户端却能改变这种情形,手机在手,就能及时交流感情,而且不用以往对于情感交流只局限于一对一的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微信群发、发微博等实现一对多的沟通交流,扩大了人们情感沟通交流的空间和范围。
(四)尊重需求的心理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中,社交网络的出现和丰富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意识中的人们沟通方式和传播信息的途径,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综合了移动网络、社交服务、手机客户端的优势资源。比如说,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一条美好祝愿的心情动态时,会有很多关注的朋友进行回复或者点赞,对回复的祝福信息会感觉到兴奋和激动,这种心理感受就是尊重需求。
(五)实现需求的心理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通讯网络在网络上能够做到视频和声音的结合,并且对数码设备的支持也是PC电脑客户端所无法比拟的,像车载系统的运用,家电数码产品的组合,移动银行支付等。同时,手机客户端网络信息传输的方便,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投资理财、求职创业等活动要求,从而实现人们的梦想。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方式
当前,移动互联网在媒体的影响力中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低头一族”的范围越来越广。有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25%的人每天要查看超过80次手机,超过30%的人没有手机或者没有使用手机会感到心慌和工作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有80%的人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手机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人体功能的延伸,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更为方便快捷,让媒介“流动”、信息内容传播以及消费变得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移动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数据分析,我国用户每天接触媒体传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6小时,其中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客户端上网的时间达到150分钟,占比为42%,远远超过占比28%的电脑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间和占比18%的收看电视用户的时间长度。而在其中的手机客户端和平板电脑的上网时间中,手机客户端用户以超过105分钟的绝对优势成为最热门的移动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正以“狂风骤雨”般之势席卷而来,移动互联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也迅速发展。我国大约有超过40%的人主要通过手机进行上网活动,有调查表明,有70%的消费者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物,而且,随着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对于购买和支付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物将会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营销成为广告发展的重点区域。有数据显示,在对广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上,有超过55%的用户相对传统的电视广告更加欢迎和支持移动互联网广告,而其中,有24%的用户认为移动互联网广告是十分有效的。这说明,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营销有良好的接受度,对于的广告内容和广告内涵认为是有一定价值和帮助的。从广告的形式来看,有近一半的用户会关注手机客户端中APP的广告内容,移动网站、搜索引擎以及视频影响力位居其后。移动广告对于用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力也正逐步扩大,移动互联网以45%的影响力超越电视成为仅次于PC互联网的第二大媒体,并且差距也在不断缩小。有80%的用户表示移动广告能够成为潜在的消费者,有60%的用户会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买或者调整计划。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作用和影响的进一步增加,移动营销中广告行业的竞争将是移动平台资源和创意的形式竞争,移动营销广告的受欢迎程度和受认可程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移动互联网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带来不同的消费心理状况。容易形成攀比,对购买的产品喜欢和他人进行对比。消费受到使用习惯作用和影响,往往会使用统一品牌或者是同一类型的产品。由于消费者之间性格因素和个人偏好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好奇心作用的驱使,对很多新鲜事物、个性产品会季度追捧。消费者自身会有潜意识的安全心理性,对购买的产品往往会选择有影响力或者是知名品牌。在消费行为中,会有从众和情感的作用影响。
(一)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多样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受到民族习惯、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在消费心理上会产生多种“分歧”,有倾向于个人爱好但受制于收入水平,有倾向于生活习性但受制于情感因素等等。因此,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上对于产品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消费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可以直接购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共同购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人们挑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都能满足挑选,消费行为日趋多样化。
(二)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性化
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思维更加活跃,更加追求和彰显个性。受到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也呈现个性化,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比如说,人们可以用手机客户端在APP平台上对陶瓷产品进行“私人订制”,有举行婚礼的情侣们可以在平台上将想法和创意传与商家,进行私人个性化产品定制。
(三)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引导性
移动互联网消费基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而且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快捷以及资讯的同一性,对于很多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都会起到引导作用。比如说,在某汽车微信公共订阅号上,对该品牌汽车即将的最新型号予以展示,在订阅号上将该型号汽车的各项技术参数予以说明,很多消费者在心理上会受到引导,从而在消费行为上对该品牌型号汽车进行购买。
(四)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层次性
尽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移动客户终端的人群范围越来越广,无论是从年龄上还是价位上,都体现出消费的层次性。像在包制品购物平台,男性更偏向于黑色和深色的公文包,而女性更偏向于亮色的小包。即使是在女性消费群体中,年轻女性更加偏好于小巧玲珑、造型新颖的挎包,中老年女性偏好于稳重和气质型的提包。
六、结语
移动互联网具有传统互联网所不具备的要素和优势,在综合了传统互联网和其他媒介之后,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因此,要从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出发,深入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走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洪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5): 96-97.
[2] 张健.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与智能手机品牌战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3] 杨云峰.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4] 吴延凤. E世代网络消费行为研究[D].延安大学,2013.
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题歌有一句“星系形成时间比唱完这支歌还要短”。宇宙大爆炸是一瞬间的事,但带来的改变却极为深远。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生活世界的宇宙大爆炸。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好象只是它的预演,直到互联网进入移动阶段,真正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大爆炸的发生,其实缘于一件差不多快被人忘记的小事:手机是有号码的。这件事看起来不起眼,它却是点燃整个大爆炸的那一根火柴。
大爆炸之前,从工业化与互联网出现后的工业社会(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人类是非个性化的;大爆炸之后,由移动互联网开辟的信息社会(第一次大数据革命)中,人类将成为个性化的。
生活大爆炸前后,人的斯芬克斯之谜,解法完全不同:大爆炸之前,人的定义是类人,所有人都一样;大爆炸之后,人这个物种的定义改变为个性化之人。
“大爆炸”的含义及连锁技术反应
手机有号码这件事,为什么会是爆炸性的呢?
道理很简单。手机有号码,意味着可以一对一地定位到唯一的一个人。这是个性化实现的最根本的技术条件。这是有工业化以来,人类一直没有实现的一个创举。
此前的互联网和整个工业社会,都不可能将人群在信息媒介上区分精准到个人:
一个产品对所有顾客都是一个样,为了让所有人都接受它,需要用心灵复印机(俗称广告),在每个人的心上,印上一模一样的答案,把所有人的心都抹平,变成只认一种产品好的模式化的人。
一张报纸固然可以是个人订阅,但技术上并不能保证是一个人在看,还是众多人在看;一台电视是什么人在看,收视调查只能锁定到家庭,再往下难以细分。互联网是匿名的。有句著名的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如果狗把爪子搭在了键盘上,同样可以发出信息。连动物和人类都区分不了,更不用说把人从类,精确定位成个体。COOKIE、IP地址固然可以定位到具体一台机器,但到底是一家人在使用、一个网吧的流动人口在使用,还是一个人在使用,是无法轻易分清的。
桌面搜索引擎,固然是一个人一个人在搜索,但搜索完后,这个人就从网上消失了。你不能象打电话一样,给这个人打回去找到他。你可以规定注册搜索以锁定个人,但你势必提高门槛。用户可以不注册搜索,也可以到你的竞争对手那里搜索。桌面搜索本性中没有的特性,你很难给它加上。
手机却不同。人们固然可以把手机短暂地借给别人使用,但因为号码只对应本人,因此它本性上是只属于个人的。手机与互联网融合之后,两个人点对点这个水平的信息互动,变为整个互联网水平的点对点,移动互联网由此真正成为个人的互联网。
这种个人性质包括:第一,是单独属于具体个人的,手机号码与身份证一样,都具有个人指向性,而不会指向他人。第二,个人之间可以双向互动,其一,不象单向媒体,例如一般桌面搜索,只能实现单向的C2B,却难以在一对一水平上实现B2C;其二,不象电视和广告,只能实现B2C单向传播,却难得获得C2B反馈,难以交互;其三,可以支持点对点通信,而不一定象主从机架构那样一定要通过服务器中心中转,因此更适合WEB模式。第三,可以随时随地携带本人信息,如LBS信息、支付卡信息、交往行为信息(电话记录、SNS、微信、音像)、个人文本信息(短信、邮件)等。第四,可以具有个人认证、信用、支付等功能。第五,可以具有实时网络智能。例如可以记录个人生命日志等。第六,便于实时建立个人同周边物理设备和应用的联系,如个性化的车载应用、物联网应用等。总之,移动化具有以个人节点为中心,让世界围着个人转而建立网络联系的特征。
大爆炸的导火索就在这里:它建立起人类第一个社会基因识别通道。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通道,对人进行一对一定位,把每个人都不同的社会基因识别出来,并精准地为他匹配量身定制的社会资源。
生命日志
手机上网引发的第一个连锁反应,可能是现在没有的个人语料业(或叫语用业)的兴起。它相当于每个人的海量数据的数字档案。
有一次我和凯文·凯利坐在一起吃饭,他掏出一个象U盘似的小装置,告诉我这是实时保存体温、心率、血压信息,具有个人数据库功能的传感器。后来我在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一书中,看到他称这种装置代表的趋势为“生命日志”。他说生命日志的功能是:“把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信息记录和归档。这包括所有的文字、所有的视觉信息、所有的音频、所有接触过的媒体活动,以及一个人身体的传感器上所获得的全部生命数据”。这让我联想到,拿破仑作战时,身边总带着个书记员,把他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中国古代皇帝也总是这样,例如蔺相如逼秦王后,“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 秦王为赵王击。’”
巴拉巴西在《爆发》中,曾提到过一个叫LifeLinear网的系统:“我点击了自己的名字,页面上出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是我穿着一件蓝色衬衫的照片,旁边配有我的基本履历资料……我点开了一个最近更新的链接,地点是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大街……两秒钟后,我在视频中看到了自己推开了地铁站那厚重的大门……每次看到自己出现在视频中,我都会浑身不自在。但现在可好,我的一举一动已经被LifeLinear网的系统给记录了下来……”。FACEBOOK推出的“时间轴”(Timeline),正在把一切变为现实。它相当于记日记那样,为每一个人建立“史记”。
互联网会展服务,又称虚拟会展,指的是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展览和贸易活动,利用各种虚拟技术、实现立体互动,从而达到用户体验和交易的目的。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国外的互联网会展服务已经十分发达。著名的有德国的汉诺威展,它利用虚拟计算机技术,在网上建立了三维立体的展示系统,并且增加了互动环节。不仅参展商数量众多,而且交易量巨大。世界虚拟展会的“FairNFair”3D虚拟展会平台在2009年正式成立,宣告全球会展服务进入3D时代。2010年,我国上海的世博会在国内首先使用了3D技术,在网上同步展出[7]。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等)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不断获取信息。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8]。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行业带来转型突破的机会。一方面,移动应用的开发使用,改变了人们创建、使用和共享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即时化、场景化等特点,使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等通过手中的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参与会展活动,提高会展信息化水平[9]。
2、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与知识产权
传统会展服务往互联网方面的发展,首先是在PC端。PC端的会展服务,是第一代的互联网会展服务。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也随之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将来,以智能终端为渠道的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将会成为主流。对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来说,其涉及的知识产权比起传统会展服务更为复杂。商标、专利、版权、网址、域名等方面都有移动互联网的特质。
2.1在版权方面传统会展服务在会展过程中产生和涉及到了大量的智慧成果,如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等等。这些智慧成果在移动互联网上,也是版权所保护的对象。所不同的是,这些智慧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展示给移动互联网用户,而网页在物理上,则体现为数字代码,是数字产品一种。以代码形式存在的数字产品,也应受到版权法的保护。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的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来说,在版权方面受到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图片、文字、设计或创意,还有代码形式存在的数字产品。除了上述列举的集中受保护的对象以外,还有网页的设计和创意,也是版权所保护的对象。随着移动互联网会展的快速发展,对于网页设计和创意的保护,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所保护的重点。另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虽然伯尔尼公约已经在大多数国家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但也仍然存在着在非缔约的国家或地区便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况。而互联网具有无国界的特点,所以对于版权的保护来说,在非伯尔尼公约的缔约国就会显得比较困难。
2.2在商标权和专利权方面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是传统会展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传统会展服务来说,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包括对于参展商品或服务、展会本身商标权的保护,对参展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而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与传统会展服务来说,不同的是,那些用于展示网页上商标标识所使用的数字代码,受到版权法的保护;用于展示在网页上的专利或专利产品所使用的数字代码,也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还有,如前所述,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而商标权和专利权也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所以也存在着地域性的特点。在一个国家受到保护的商标权或专利权,在另一个国家并不能同样受到保护。在这一点上,商标权和专利权显著区别于版权。虽然在商标权和专利权方面,全世界多数国家缔结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但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没有制定统一的工业产权法。《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只是确立了几项原则,如国民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参加《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参加缔约的国家或地区受到保护的商标权或专利权,也能在其他缔约国或地区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一点上,不同于伯尔尼公约。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存在着无国界的特点,因而在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2.3在域名方面传统会展服务是在具体的场馆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而互联网是虚拟的空间。对于移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空间来说,域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区别网站的根据。2007年4月上海国际车展的域名为,2007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展览会的域名为。由于域名的类似,导致300多家的参展商搞错了展会,损失巨大。上述案例说明了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中域名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在知识产权法中,网址或者域名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1992年东京大会认为,知识产权可分为“创作性成果权利”与“识别性标记权利”两大类。相应地,知识产权的客体就可以分为创作性成果和识别性标记两大类。显然,域名就属于识别性标记。识别性标记为知识产权所保护,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标记体现了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是制止不正当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知识产权法上,域名是否为一种知识产权,并没有确定的结论。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域名的争议通常与商标权关联在一起,所以一般法院在处理时,将其作为知识产权的争议。在于移动互联网会展的域名来说,由于其也存在无国界的特点,所以在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目前在国际上,对于域名的保护并无统一的国际公约。域名的保护还是国内法上的问题。而每个国家的法律状况差别是相当大的。
3、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区别于传统会展服务,有以下几项特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学习;员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F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6-0023-01
优秀的员工群体是确保一个组织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提高培训效果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思考的命题。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学习的飞速变革,学习理念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必然给员工培训工作带来新的冲击。员工培训工作如何适应技术的变化来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诸多企业所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一。
1 员工培训的意义
良好的员工培训可以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员工培训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这就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使员工掌握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搞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员工培训可灌输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通过培训向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从而形成良好、融洽地工作氛围,增强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提高效率,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2.1 移动化特点
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移动互联网具有移动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必然影响企业员工接收知识的方式。基于移动化,企业培训可以冲破传统培训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学习形式,让受训者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移动化也能让受训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使得培训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2.2 个性化特点
移动互联网使用的终端一般都会被个人使用,私密性较好,因此可以个性化。不仅手机本身具有个性化特征,而且移动应用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个性化。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为了节约企业成本,通常难以兼顾不同岗位的个人学习需要,而不同员工基于岗位不同、绩效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有自身独特的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员工自主在企业的学习资源库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一方面满足了受训者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最终的培训效果。
2.3 差异化特点
差异化是移动互联网的又一个特点。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为员工提供差异化的课程,这在传统培训下需要高成本才能实现的培训结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比较容易做到。企业通过对企业战略、工作任务、员工个人绩效及职业生涯管理的分析能获取员工的培训需求,通过需求分析,为新时代的员工提供差异化的培训课程模块,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更好地留住人员。
3 移动互联网对员工培训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一方面降低了对学习场合及时间的要求,另一方面提升了对学习组织化及社区化的要求。这些变化无疑给员工培训带来了影响。
3.1 转变培训思维
当下培训模式需要考虑年轻员工的学习特点,实时与学习者保持“零”距离、需要抢占员工的“碎片化时间”、做到累积员工学习培训的“大数据”,让员工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在寓教于乐中得到提升。这些变化迫使培训工作者要创新培训思维,改变传统的培训做法,从而确保教学双方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精准高效地进行对接和沟通。
3.2 采取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传统的企业培训形式由于形式单一,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当下一些企业的培训采取游戏化课程,让学习者在娱乐中汲取知识、拓展视野;碎片化的学习单元,让学习者在精炼、简洁的学习内容的编排下得到提高;移动化的设备,让学员随时随地畅享知识、信息;社区化的讨论与分享,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培训效果。
3.3 简化培训评估方式
传统的培训培训评估方法主要有笔试测验法、实操测验法、观察法、提问法及案例分析法等,许多评估形式由于复杂导致学员参与意愿不高。大量数据调研发现,在移动端、手机、PAD上去进行测试更能让学员接受,考题设计成交互式的、互动性的、可选择性的模式,学员也更乐意参与。新类型的培训考核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培训者的关注。
4 移动互联网时代员工培训的挑战
培训如何有效一直是培训管理的重心,移动互联网的员工培训如何有效开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4.1 移动学习资源的有效设计
由于承载内容的终端及内容的结构差异,移动学习资源不同于传统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资源大多是基于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屏幕小及分辨率低,学习者处于随时随地的自由学习状态,具有学习移动性、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学习时间的片段化等特点。学习资源是确保移动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如何设计与该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内容,如何构建学习模式及元知识点,如何让学习资源的生成依靠群体智慧、如何激发微课程的互动性等都对培训管理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4.2 如何营造员工的自主学习氛围
在线学习需要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为了让员工“学习”起来,意味着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这对企业管理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使员工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是个不小的挑战。
5 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员工培训效果的措施
5.1 采取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手段
在线学习必须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有学员采取积分激励制;学员们观看视频微课、讨论、发言、游戏,都会转化为看得见的积分,最后会根据积分,划等级、定奖惩,并给予积分领先的优秀者更多的学习和提升机会,而落后者会受到对应的惩罚。
5.2 提升学习参与者的组织性和行动力
打造开放、免费、共享的社区,把爱学习的员工聚集在平台上,从而解决企业讲师资源有限及员工参与性不高的问题。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学员的积极参与、发言和认可,也进一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化影响力“,带动了其他学员从不活跃到活跃。
5.3 企业高层的重视和引领
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但要明确提出学习要求,参与前期的学习启动会,更要在过程中随时参与线上互动,进一步调动学员的参与感和热情。一些企业的培训实践说明,高层自身的学习状态能带来示范效应,能营造组织的学习氛围。另外高层的重视能确保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的投资力度,确保培训工作在人力及物力方面得到有效支持。
5.4 用大数据挖掘培训需求
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员工在线学习的轨迹。这些信息的分析让培训管理者清晰地把握住员工的培训需求。从而在后续的培训课程的设计上能具有更好的针对性。
总之,信息技术和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企业培训日渐凸显出不能与时俱进,培训管理者必须对员工培训进行新的探索与思考。员工最大化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才能不断保持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从一般等价物诞生开始,人们便给“交换”注入了更多个人私利的成分,从而“交换”变为了“交易”,并有了商品的概念。后来,商品种类不断增加,工业革命打破了商品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的长久平衡,使“人才”可以在同等劳动时间内获得更多回报。交通工具和物流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种类的商品,随着商品的远播,渠道和机制产生,而这一切生产只围绕着消费者的一个动作展开——消费。
消费既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之一,又是狭义上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国家为了拉动消费而优化政策,我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消费能力而努力奋斗。小到一瓶饮料,大到一辆豪车,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它而不是其他品牌?我们做出购买决策之前都发生了什么?这还要从每个时代的消费法则说起。
消费行为理论鼻祖——AIDMA
AIDMA是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消费行为理论,直到今天,部分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国家/地区的消费行为仍与此理论契合。此理论认为,大多数购买行为的产生会经历以下5个阶段:
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唤起欲望Memory加深记忆Action促成行动
这个理论完全符合网络1.0时代的消费者决策行为,信息单向流动所催生的消费模式,其中A(引起注意)、I(产生兴趣)、D(唤起欲望)、M(加深记忆)均为消费者被动接受广告或推销后产生的反应,只有A(促成行动)是消费者产生的主动行为,此理论提出的意义在于结合心理学充分分解了消费行为的动因,使企业有的放矢的在AIDM四个节点上进行优化加工,提高广告的转化率。
2.0时代的消费行为衍变——AISAS
信息爆炸,人们越发倾向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抛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硬件处理能力随摩尔定律成指数增长,海量存储技术允许更多数据的产生,硬件的“容灾能力”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于是论坛、博客、SNS、人人、微博大批涌现,打破一言堂,为人们提供发声的平台。
需求与技术契合促生了新的平台,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新平台新玩法,也产生了新的消费行为——AISAS,这个加入互动要素的理论认为我们通过新媒体产生消费决策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Search主动搜索Action促成行动Share信息分享
与刘易斯的经典理论相比,加入互动后的新消费模式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主观行为,其中S(Search)、A(Action)、S(Share)都是消费者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经典理论中的D(唤起欲望)、M(加深记忆)由S(主动搜索)覆盖,其中区别在于经典理论D、M步骤为企业所传播的信息“能不能”使消费者在潜意识中产生欲望并加深记忆,而新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在产生兴趣后通过技术手段主动搜索商品,获取全面的商品信息与评价,新模型中的这个步骤在整个购买过程中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往往消费者在搜索之后就会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
AISAS中对经典理论的另一大补充是互动手段带来的“分享”机制,也正是由于分享这个动作的存在,打破了模型的单向递进,消费者可以从AISA这前四个步骤中的任一步骤直接跳至分享,A/I跳至分享的目的可以是咨询求助,搜索后跳至搜索的目的可以是分享经验,使自己的搜索工作成果不至于石沉大海。
分享的意义更在于可以发起下一轮消费行为,我们看到朋友买到的商品及他对商品的评价,如果恰好我们有需求或有潜在需求,那么便会直接激发出购买欲望,迅速作出购买决策。
移动互联时代的SCIAS
2013年Q3谷歌的报告称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47%,2012年这个数字还是33%,2014年破60%已成定局。陀螺仪、GPS定位等功能都已经成为千元以下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加之各大运营商的3.5G、4G网络的升级换代和资费调整,宣告移动互联时代正式来临。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高度融合的今天,消费模式也悄然改变,按照经典理论的格式我称他为SCIAS:
Search主动搜索Compare同类比较Interest产生兴趣Action促成行动Show秀出宝贝
消费者首先搜索需求品类或目标商品(Search),可通过搜索引擎、电商网站,也可以是在线下通过类似“我查查”的移动端进行搜索;通过品类搜索进行同类商品或服务的主动比较(Compare),若直接在电商网站搜索目标商品,也会收到同类商品的推送消息;主动了解、比较行为之后如果消费者仍认为存在需求则会对某一商品产生兴趣(Interest)产生购买决策;如果包括硬件、网络、站端服务器、支付系统在内的整个交易过程顺畅无阻,消费者就会完成购买行动(Action);消费者在得到产品/服务后如果认为体验不错,一般就会通过社交媒体秀出来(Show)。
Show出来之后的结果分为三类:与大多数读者的需求不符,不产生任何实际影响,或是对于品牌增加任职或好感度;恰好与读者需求相符,二人又认识(强关系),则有可能直接促成读者的消费决策(Action);如果二人是弱关系(如通过微博传播),读者有此类需求,则会由ShowInterestCompareAction完成购买动作。
相对于经典理论中信息单向流动的大环境催生的AIDMA,我们可以看出SCIAS模型的传播方式也与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样——没有“终点”,在完成首次交易动作之后又会由于强弱关系的差别产生多种结果,这会给企业在各个环节的信息加工带来更多挑战,因为他们需要考虑更多的需求场景,制造更多的完美闭环以推动转化率。
为什么第一步是主动搜索?搜索的动因在哪里?我认为受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影响的人们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更有想象力,所以搜索的动因很简单——自身需求。我们每天被广告淹没,大城市的居民每天从各个渠道被动接触到上百条广告,它对我们消费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小。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移民来说,如果他想买一台车,他会找一家汽车综合网站,输入预算,买B级还是A级,买轿车还是SUV等信息,筛选出一批车型,之后再结合品牌印象、外观、详细配置、技术等信息进行横向比较,多次筛选后做出消费决策。对于对广告已经麻木的我们来说,现在针对单个车型的广告更多的是提醒我们是不是该买一辆车了?或者是不是该换车了?总的来说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更多的停留在品类层面而不是指定商品。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我可能根本没见过、听说过这种商品/服务,甚至不确定这个商品/服务是否存在,我的行动是将我所要达到的目的输入搜索引擎或“万能”的综合类电商网站,他们会告诉我们正在找的商品/服务到底是什么,或者推荐给你最相近的东西。
搜索和筛选经常是逐级进行的,所以品类的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你拿着智能手机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有点饿,想找个吃饭的地方,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打开地图工具定位目前的位置,搜索周边的“美食”信息,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人均消费,结合菜系和离我的距离,横向比较各个餐馆,做出消费决策解决自身问题。
未来十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整个行业的重心正在转移,业务重心和收入重心,都在从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移,在从电信业务向互联网业务转移。运营商面对的主要挑战,来自互联网企业打破“电信花园”的运动。
电信运营商如果看准了互联网数据核心业务,完全有能力进入这一领域,不同程度上实现转型升级,避免在未来十年被边缘化。为此,运营商要正视数据核心业务的客观存在。
电信运营商形势判断上的错觉
面对移动互联网,电信运营商走到了网业分离的十字路口。继续做管道,还是分出相当精力往数据方向转。做管道有核心业务优势,但明显问题是在收入上将被边缘化;做数据,又担心找不到感觉,费力不讨好。
从互联网人的角度看,电信运营商在判断形势时,有个重大错觉,使自己不必要地失去了信心。这个错觉就是以为自己前段时间在核心业务优势下做不好互联网增值业务,是能力不足。
电信运营商这种判断,可能包含有对互联网业务的很大误解,这就是它隐含了“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业务与核心业务是电信业务”这一判断。互联网人并不认同这一判断,他们认为运营商没做好互联网增值业务,是缺乏核心业务支持,而不是有核心业务支持做不好增值业务。
形势判断的分歧出现在哪里?原来在于,对什么是核心业务的理解完全相反。
互联网人感到最惊异和不可思议的是,电信运营商会把互联网业务,理解为电信增值业务,即电信基础业务、核心业务之上的增值业务。互联网人认为,电信(语音业务)与互联网(数据业务)是两个平行行业(平行业务),因此需要两套不同的、平行的核心业务与核心竞争力。移动互联网本质上是这两个行业、两种核心业务的融合。运营商之所以搞不好互联网业务,不是他们的能力和体制问题,而是他们整体上看漏了数据核心业务的存在!这样,运营商就等于是在没有炮火(核心业务)掩护下进行步兵(增值业务)冲锋。
反证这种盲区存在的事实是,电信运营商大量投资于不相干的地方,但在一般互联网企业都看得出来的核心处,却没有展开必要的收购或投资。在实战中,经常是以电信优势为基础,绕过数据核心业务,直接扑向互联网增值业务。例如,某大运营商与当当去竞争网上图书业务,却发现做不下去的原因,是缺物流信息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支持。这不能归结于体制或能力问题。没有智能物流能力,通过简单收购,就可以具备。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只能说明是全局判断上出了问题。
从互联网观点看,电信运营商看漏的,主要是作为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收入重心的数据核心业务。这种核心业务,在性质上,已超出了传统电信业核心业务的边界,进入到另一行中去了。以往,电信业的核心业务与核心优势,都是国家给的。现在需要全新打造。当然,这不意味着事事都要自主创新、自己去做。包括谷歌在内的许多主导企业,也是通过不断收购来加强核心业务的。如果收购不行,还可以通过合作,形成战略互补。如国外运营商与IT企业的合作。但是如果把战略高地看漏了,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因此,关键在于正确的战略判断。方向判断正确了,做得怎么样,只是实力强一点弱一点、效果好一点差一点的问题。
容易被电信运营商看漏的数据核心竞争力
1、数据核心技术:取得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格
数据核心技术是数据核心业务的基础。电信运营商以往的核心技术,都是IC类型的(管道技术或管道智能技术);数据核心技术基本都是IT类型的(如软件技术或软件服务技术)。移动互联网的生产力特点在ICT技术融合(BT与DT都比较重视这个方面)。当前运营商比较重视价值链一头一尾的设备与用户体验,但对中间的1T核心技术失控,是被边缘化的生产力上的原因。
1)运营商失控的第一层核心技术:开放系统
一流企业做标准,目前控制移动互联网标准的顶层的,是开放系统标准。中国运营商目前对移动技术开放系统的影响力较弱,只是被动跟随,往往受制于人。目前应盯住的是基于开放源代码和JAVA的技术路线,而WAP越往后将越不适应中国的终端环境。
2)运营商失控的第二层核心技术:浏览器与构件(WIDGET)
移动浏览器是控制移动互联网的IT必争要点。支持WEB2.0和3D且不依赖于特定操作系统的浏览器是目前的前沿;构件成为移动IT中的重中之重。它相当于工业流水线生产上的“标准件”。苹果能取得对运营商的主导地位,从技术上看,应归功于在构件引擎和构件API上的核心能力。
3)运营商失控的第三层核心技术:中间件
中间件使移动终端具有越来越强的智能处理能力。基于CDC(Connected Device Configuration,连接设备配置)的JAVA技术值得重视。
事实上,掌控核心技术,不等于从头自主研发。原来只具有运营优势的盛大也不掌握核心技术,在发现受制于上游韩国游戏技术厂商后,利用市场和市值的优势,收购韩国技术公司,一举扭转被动,就是一个成功的跨越式发展的例子。对领导者来说,重要的是在各种各样的技术中,判断哪些是值得盯住的,哪些是不值得的。
2、数据核心业务
1)运营商失控的第一道核心阵地:基础技术支撑层
这是指手机操作系统等多种可以支持数据业务平台的基础技术平台。目前,谷歌、苹果等互联网企业是这一层业务的主导者和主要赢家。这层业务目前仍在创新活跃期,未来仍有机会,比如定位(LBS),拿在运营商手中十年没有大的发展,原因在于将定位技术与定位应用直接关联,中间略过了核心业务平台。如果把定位作成技术支撑平台,就可以变成移动互联网上的王府井大街。
2)运营商失控的第二道核心阵地:基础业务支撑层
这是指数据、支付、物流、信用、安全等支持其它数据业务平台的基础业务平台。它属于坐收型业务,非常适合电信运营商这种体制的企业来运营。以支付为例,如果把支付作为基础数据业务平台,而不仅仅是金融业务平台,将具有未来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操作系统的意义,能起到数据增值业务倍增器的作用。
3)运营商失控的第三道核心阵地:ASP平台层
这是指直接为数据增值业务应用搭建的平台。例如腾讯的QQ就是这样的平台。目前它的市场已超过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未来仍会有这类企业不断涌现。移动商店是运营商可作的业务,但目前正遇到来自设备商、互联网服务商的竞争,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