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目标
按照“疫情防控为重、分析研判为先、分类施策为要”的工作要求,针对我县疫情防控工作实际,自延期开学之日起至正常开学期间,以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前提,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开放性、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整合调集适配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APP和智能终端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线上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教育教学活动,消减疫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确保特殊时期教育教学顺利过渡。最大限度实现学校春季学期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学生。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教育局负责全县各学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指导。各学校在教育局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省、市、县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做好本校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学校根据信息化基础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针对本校实际、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差异化实施办法和措施,灵活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职业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全程课与短期课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
(三)精准实施,务求实效。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快捷、易用、实用、普惠的要求,优先选用本地、本校应用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科学有序、务实高效,与春季学期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
(四)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各学校要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组织实施
(一)基础教育
1.教学组织
(1)制定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统筹谋划。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采取“一校一案”模式,根据学科学习特点,分学段学进度,统一课程安排(课程表);也可以以学校为主体,区分不同学段、年级、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网络教学方案和课程表,编制“居家学习”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
(2)注重线上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学环节设计。各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师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备课资源库,尤其要加强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力度,确保教学标准不降低。积极研讨交流线上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线上教学水平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及时进行反馈答疑,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低。二是科学设定教学内容、时长。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线上教学内容宜少不宜多,进度宜慢不宜快,不得赶超教学进度。线上教学第1周以检查寒假作业、在线答疑、心理辅导、指导课外阅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讲授新课内容。(小学段,一、二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0分钟/天;三、四、五、六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1.5小时/天。初中段,初一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小时/天;初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5小时/天;高中段,高一高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4小时/天)。因疫情期间耽误的教学内容,开学后将酌情通过调减周末时间、压缩暑期假期等方式来补偿,以保质保量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三是加强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指导。各学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集中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备考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线上学习要留痕、存档,要与学期“正常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线上培训机构不得以网络教学名义,违规组织超纲、超前培训。
(3)幼儿园可通过APP、微信、QQ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活动、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严禁幼儿园直接面向幼儿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网络教研和教学指导。充分利用教育部“教研网”“教研”微信公众号、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完成新学期线上集体备课工作。教研员要加强对我县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指导、跟踪、服务和监督,探索创新网络教学多样化有效形式,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关网络教学计划指导意见将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于近期另行发文。
2.教学模式
(1)在线直播课堂。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直播课堂,教师集中授课,课后分校(分班)辅导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的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网络点播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量资源和积累的“一师一优课”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资源点播。
(3)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根据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实际,指导、推送给学生供自主学习。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4)电视视频学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电视台,通过直播、点播等方式进行学习。
(5)线上辅导答疑。全县中小学在组织网络课堂学习的同时,可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合理布置作业,严禁加重课业负担。
3.教学资源
按照“用好国家和省资源、聚集地方优质资源、开发内生特色资源”的总体思路,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中央电教馆提供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合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等。
(2)充分利用省、市、县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各地、各学校可登录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或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3)鼓励各地开发开放本地网络教学资源。各地要积
极发挥现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按程序逐步遴选一批微课等类型的优质资源,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面向本地中小学生的网络教学服务。在疫情期间,不提倡、不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录制线上课程。
(二)职业教育
1.教学组织。职业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要本着“合法合规、精准有效、安全快捷”的原则,优先支持实时直播,优化已有合作平台课程,按需扩大合作平台范围、加大合作共建力度,为线上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支撑。组织本学期任课教师,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建课、授课、辅导答疑等培训。学校要为网上教学和相关培训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技术支持。确保线上直播授课、同步课堂、自主学习、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开展线上理论教学。职业学校要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和指导,任课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直播授课、同步课堂、发放学习资料、开展网上交流与讨论、学习辅导答疑、布置课后作业等。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大纲,方便学生线下自学。学生应通过学习平成学习任务,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习质量。任课教师要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微信群等适当方式开展教学研讨,备课,做好网络教学课程设计。对不具备在线学习条件的学生,要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授课,开展学业指导。高教社自2月15日起,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免费提供77门在线课程教学服务。
3.调整实践教学安排。职业学校要调整新学期实训教学计划,一律暂停组织包括毕业实习、技能竞赛集训等在内的所有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一律暂停未经批准的一切团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组织、不参加人员密集的各类活动。调整实验课的排,等待学生返校后,根据实际教学周数进行安排,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弥补延迟开学导致不足的学时。要及时调整新学期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时间,依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国家、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另行通知。要切实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4.就业指导与服务。暂停举办各类校园招聘及宣介活动,禁止组织学生参加集中招聘活动,禁止职业学校赴市外开发就业市场(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职业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灵活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及时通过各类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学校就业网站、微信平台等或推送供需信息,广泛采取网上招聘、线上面试等方式完成双选。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市内就业创业。要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的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四、工作步骤
(一)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指导及实施准备(2月18日前)
各学校成立线上教学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编制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教学活动安排部署。
(二)教师网上培训与备课(2月20日前)
各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任课教师开展线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培训。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开展网上备课。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网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应用测试(2月21日前)
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和教师代表开展相关教学平台测试工作,利用各种线上会议系统、即时通信工具对任课教师、
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开展应用培训,为全面实施网上教
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学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实施(2月24日后)
我县原则上于2月24日起全面启动实施全县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网上教学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副组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部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我县延时开学期间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立由教学管理人员、网络资源建设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研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延迟开学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文件和制度措施。各学校要成立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校的教学计划编制和教学内容安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指导教师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根据教学实效对相关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二)强化培训指导
加强对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网上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切实让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教师进修学校和电教馆等业务部门要紧贴教师需求,做好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三)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各电信运营企业、各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的沟通协
调,全力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协调各互联
网教育企业同步做好相关平台的资源更新和教学应用支撑工作。
(四)强化家校共育
各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合作。各学校要分班级指定专人及时向家长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安排,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提前做好网络教学准备,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按时完成网上作业。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延期开学期间活动计划,让学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当开展劳动教育,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防止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
(五)强化质量监控
关键词: 实践教学; ERP课程; 互联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1-89-03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ERP course based on Internet plus thinking
Wu Qian1, Deng Xinli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2.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specialty is seriously out of social practice,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ERP course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thinking is discussed. Tak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ERP course as an exampl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the reasons to cause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ERP course a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orm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many practice teachings, which step out of the school to go to the enterprises, verify the good result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prove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ERP course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thinking is desirable and feasible.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ERP course; Internet plus; teaching mode
0 引言
近年来学者们对教学实践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1-3],特别是受互联网思维的启发,将互联网思维引人教学各个环节,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4-6]。在“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指引下,这些研究对“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具体的探析[7-9],这给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2015年3月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为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教育业态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使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教育生态环境。转变原来以时间、地点固定的学习方式为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学习的方式,以灵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弹性的学习空间;借助移动网络,也可将教师学生比由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多对多的状态。“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可充分利用资源为更多人提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有利于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的思维内涵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的革新,这种思维方式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将概念化的“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层面。以下结合“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环节,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ER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作探讨。
1 ERP教学实践存在问题
ERP原理及应用是我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现在存在以下问题:①ERP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仅有8个学时的实验课和1周的综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太少,要完成注重能力培养的ERP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难度;②ERP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成本高,运行和维护难度大,目前以“原理+沙盘+软件”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主导,软件实训环节在整个ERP教学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软件部分教学遇到的困难,许多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③ERP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完整真实的基础数据,学生很难掌握相关软件功能的使用方法;④ERP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手段单一,对学生的考核指标很不切合实际,很难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际系统操作和实施能力;⑤ERP实践教学师资培养难度大,ERP软件都是针对特定行业和特定企业需求建立起来的,因此,ERP实践课程教师需要拥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和企业具体实施的经验,这对一般高校教师而言,其难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2 “互联网+”思维实践教学的优势
要解决上述问题,先要解决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要求不匹配的问题。要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思维的核心在于柔性扩展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ERP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互联网+”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⑴ “互联网+ERP”有利于构造柔性教学体系。通过“互联网+”思维构建的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在物理上基于Web数据库、存储、服务器等,具有扩展性强、弹性大等优势,借助云计算技术提供的服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自由地选择学习规定的内容和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地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每个学习者不需要掌握太过复杂的操作软件就能随心所欲地组建富有个性化的ERP实践“柔性教学体系”,它不仅创建了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ERP学习者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⑵ “互联网+ERP”有利于ERP实践教学资源的全球化利用。方便和廉价的云服务使越来越复杂的ERP实践软件资源迁移到了云上,使用者可方便地按照自身需求获取所需信息资源,以确保学习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对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有效利用,可实现足不出户而坐拥全球化的ERP教育资源。
⑶ “互联网+ERP”有利于ERP实践教学管理效率提高。借助“互联网+”思维构建的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可使ERP实践课程实施更顺利而无需另外配置服务器或创建另外的应用端,学生和企业都可安全地共享丰富的各种资源,极大地降低实践教学的成本,并且全方位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因此,“互联网+ERP”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现有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少,实验平台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实验环境和数据不真实等问题。基于“互联网+”思维,充分了解学生对于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能力及需求,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构建由ERP应用和开发企业提供的云ERP教学软件环境,由企业用人方直接提出并参与实践培养计划的方式,从而建立多目标考核、多行业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这个体系中接触到真实的ERP系统解决方案和应用实施方案,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3 ER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措施
基于“互联网+”的ERP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实施体系,该体系包括教学模型体系,实施体系和构建成功案例库。
3.1 构建实践教学模型体系
实践教学模型体系构建基于“互联网+ERP原理及应用”,该体系中以“互联网+学生”的方式,实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反馈,灵活构建基于每个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互联网+老师”的方式扩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教师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及云服务等方式全方位提供教学支持;以“互联网+高校”的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结构和资源地缘结构,对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料、教学软件、教学数据和教学活动进行整合;以“互联网+企业”的方式联合大量ERP软件服务提供商和ERP实施企业,在高校提前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为企业直接储备人才。
3.2 构建实践教学模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思维的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模型实施方案,包括模型中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构成方法、使用方式、获取途径、高校联盟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具体实施方案。
3.3 总结与互联网资源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
结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案例,对案例进行实际数据采集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立足于解决教学问题,引进企业及外校的教学资源,把传统课堂内容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做线上线下延伸,通过云服务方便地将传统实验室功能延伸,将实践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扩展。首先是建立基于云服务的“互联网+”实验平台。在云计算环境下,寻求ERP服务提供商协助学校建立私有云及混合云,混合云中的中的高校用户,可获取云提供的ERP软件服务,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购买ERP实验平台的成本。其次是引入多种在线认证体系以丰富实践考核体系,如SAP、Oracle、金蝶、鼎捷等ERP服务提供商都具有自己的在线认证体系,通过学校的筛选,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认证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在线认证的学习来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建立在线认证体系同实验课程及综合课程设计的能力对应体系,到达丰富实践考核体系的作用。最后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师资培训体系,实践教学老师可通过云服务接受ERP软件企业以及相关ERP高校的专业培训,让老师能不断丰富ERP实践操作能力。
4 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ER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们跨出校门走向企业实践,正在与相关企业合作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反馈情况看,效果较令人满意,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以致用,受到用人单位肯定,这更鼓舞了我们继续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勇气。事实说明,基于互联网思维ERP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是可行、合理与正确的。尽管未来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如实习经费不足等)需要解决,但改革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兴华,李刚.“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228-229
[2] 赖文华.设计思维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3-6
[3] 巫茜.基于协同学习模式的ERP实践教学改革[J].重庆与世
界,2013.8:64-65
[4] 陈登科.互联网思维的高职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建设[J].课程
教育研究,2016.6:6
[5] 巫茜.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软件工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
四川兵工学报,2011.7:96-98
[6] 张晓芳.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协作学习教学实践[D].上海师范
大学,2013.
[7] 周兴建,蔡丽华,万星.学科竞赛与案例教学融合下的“互联
网+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5.6:102-103
[8] 苏海英.“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36):89-91
献县第三实验小学方案
1.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为了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依据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含列的三十个微能力点,提升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达成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破解教学难点问题,根据我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整校推进方案。
2.目标任务
(1)总目标
以继教网为主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地,依托学校校本研修项目的建设,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整校推进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以提升个人能力,更新教学方法为主要目的,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学校由技术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促进教师由技术应用向素质能力拓展,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具体目标
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点保质保量完成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
②能结合教师研修网上所学习的能力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结合我校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④结合我校的“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竞赛”、“课例分析课”、“诊课”、“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深入的整合。
⑤结合我校实际,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结成互助团队,年轻教师懂技术,中老年教师有经验,强强联合,打造好多媒体学习环境,努力开发混合型学习环境,向智慧型学习环境迈进。
3.内容及时间安排
(1)启动工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2019年10月。
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全员培训: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2)学习步骤
1)测评选点2019年10月14日至2019年10月24日
2)校本研修
①课程学习: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②教学设计:2019年10月25日至2019年11月7日
③研课磨课:2019年11月8日至2019年11月18日。
(3)提交成果
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6日。
(4)应用考核
①学校审核:2019年11月27日至2019年11月30日。
②互学互评: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5日
③专家认证:2019年12月
主要环节
主要环节描述
活动环节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环节1: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初案
1.教师上传自主备课的教学设计初案;
2.学科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同伴互评;
3.学科组长线上指导。
教师在看课的基础上,选择一节本学期即将教授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选取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自主备课。在本校学科教研组内,征求同伴意见,生成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初案。
环节2:基于群体智慧的教学设计改进案
1.教师上传教学设计改进案,教研组内继续互学互评;
2.学科教研组长针对备课中的问题可以组织大家展开研讨,进行指导。
1.学科教研组选择一名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案例评析,共同打磨。
2.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改进案。
环节3:基于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实施案
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主上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开展评课议课,进行指导。
1.主备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先行完成一节课堂实录。
2.其他教师学习观摩主上教师的课堂实录后,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实施案。
环节4:基于实践体验的课堂实录
1.学科教研组内开展课堂实录展评并进行优秀课例说课活动;
2.学科教研组推送优秀课例到学校
1.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实施案,上一节课并完成课堂实录,学科教研组同伴观课议课;
2.教师将课堂实录传至平台。
环节5: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体验课例展评
学校汇聚各学科教研组推送的优秀课例,开展线下展评,优中选优,最后遴选出学校的精品课例。
活动要求
1.提交的作品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一节完整的课;
2.课例设计符合培训主题,信息技术选用符合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合理恰当。
3.视频必须呈现出参训教师实时授课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容;
4.学校领导检查和督促活动的开展,年级组长组织活动的开展。
成果
1.每位教师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课例设计和课堂实录;
2.学校精品课例
活动时长
12周
4.主要措施
(1)健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组建学校信息化规划领导小组
由学校校长康健担任组长,全面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副校长刘建梅、张国敏及教导主任刘艳芳担任副组长,负责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工作。政教主任、后勤主任、安全主任进入领导小组负责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和保障工作。骨干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及学生的调研工作。
②制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2.0发展规划》和《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2)转变教师观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召开全校的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的落实会。贯彻落实《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
(3)划分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按学校年龄结构比例选择学校教师能够达到的能力点。
(4)融合团队,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及教师的年龄结构:1、2年级教师为一组;3、4年级教师为一组;5、6年级教师为一组;音体美综合科目教师为一组。在教研实践中,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多对中老教师进行指导,中老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年轻教师以引领,实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先根据我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上各种应用、小程序、app进行学习,再逐步加深难度,期末组织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大比武,评选出优秀的团队。
(5)教研引领,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成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团队,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主题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科研先行,让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带动全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
②指派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教师及年轻教师,组成我校的信息技术指导团队,积极参加县级的培训,并回校做再次的培训。
(6)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将纸质资源数据化处理,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便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
②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分学科、分年段将学校教学课件、学生信息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
③借助百度云等工具,建立个人资源库,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管理
①对教师信息化发展进行精细化管理,按工作性质分学科、分学段、分部门管理,确保人人有领导负责,处处有团队指导。
②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进行测评。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卓越几个等次,奖励信息化技术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较大的卓越教师。
(2)明确主体责任
教师首先要进一步自我诊断,认清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明确达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标准,参照能力维度,对照微能力测评规范选择个人研修的关键能力点,完成线上线下学习。
(3)建立应用机制
①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升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之中,成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将成为参加学校及以上部门组织教学竞赛活动的入门条件。
③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提升考核方案。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教师的日常练功及月考评相结合,以评促用,达到整校推进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信息化教学;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36-03
1 前言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满足学生自主选课、自助实验、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可以看出,实践类课程教学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高度信息化,以及实现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模式下的全面开放、自主[1]。
作为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实践类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创新素质培养、科研能力训练的基础课程。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依靠高层次的信息化实验室建设,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施开放、自由、民主、灵活的信息化教学[2]。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信息化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也代表了很多院校目前的状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实验教学开放程度不够 实验室开放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实验室全面开放要求实验的内容、时间和空间都能对学生开放,但是由于开放实验教学的特点,在传统手工记录的管理方式下,实验室组织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教师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室目前采用的是自制的开放选课管理系统,由于相关硬软件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欠缺,学生只能在指定时间内针对指定的实验项目进行选择,还不能实现全时段、全内容的开放。要实现实验教学的全面开放,首先要从教学组织模式上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管理系统,为实验预约、仪器管理、师生交互、成绩评价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化辅助。
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资源缺乏 信息化教学模式,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给教师营造一个指导教学的平台。而目前很多院校和军械工程学院类似,大学物理实验室门户网站还不能做到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自由、开放、互动平台。学生的课前预习还停留在预习课本、填写实验报告的传统方式上,无法对实验环境建立直观认识,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无目的性、无针对性,缺少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环节。因此,必须在校园网的环境下建立融合虚拟仿真实验的课前预习及自动评判系统,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检验、评估,及时了解预习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评判环节不完善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一般都是小班教学,课时较多,教师批阅实验报告工作量大,特别是其中的计算演算等机械过程,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效率,急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实验报告的批改效率。其次,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不完善。由于实验仪器和考核时间的限制,目前采用的是分批分实验项目考核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弊端:一是学生参加考试的时间有先有后,二是考试项目难易程度无法做到一致,难以做到客观和公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增加考试灵活性,采用虚拟仿真考试自动评判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方位、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
实验室信息化改造和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硬软件基础,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秉承开放性、可操作性、安全性等原则,经过调研和讨论,认为信息化建设重点从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预习自动评判系统、实验报告和考试自动评判系统三个方面开展,其中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是最复杂、投入最大的一个板块,也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和亮点。
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 开放实验室是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训练科学研究能力的场所,其实施的重点是“开放”和“管理”。开放,既要实现实验室时间、空间的全方位开放,又要实现实验仪器设备的开放,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思考、探究完成实验过程。实行充分开放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通过教师远程控制等管理模式,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确保实验设备的完好率。
开放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学生受权后即可在网上自主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项目。负责管理和辅导的教师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查看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学生顺利进行实验。开放实验室管理最大的困难是安全问题,包括学生人身安全和仪器完好性,所以要求学生在预约实验之前,首先要利用网络虚拟仿真实验预习系统进行预习,只有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操作程序并通过评判的学生才可以进行预约,否则预约不成功;还可以在实验之前,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并充分了解实验项目相关注意事项,确保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
以虚拟仿真实验为核心的预习自主评判系统 实验课程的预习比理论课程更加重要,一是由于每个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除了物理原理外,还可能涉及电学类、机械类、材料类等知识点;二是实验课程是以实验仪器和操作为主的实践类课程,只了解相关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必须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学生基本都是通过课本进行预习,这种方式适合理论课程的预习,缺少了实验仪器和操作的预习这一重要环节。针对这个问题,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一台电脑、一个软件就可以建立一个直观的实验环境,学生除了可以利用它进行课前预习,还可以进行课后的复习和拓展学习,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预习自主评判系统包括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思考题、课后拓展和自主评判等板块,学生可以利用此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训练。
作业及考试评判系统 学生课后完成的实验报告直接反映了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对数据处理、实验结论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核对学生数据与结果的正确性这个机械的演算过程,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如何在保证作业批改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有了信息手段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利用建立的电子实验报告库,烦琐的数据核对过程就可以通过作业评判系统来完成,不仅速度快,准确性也高。教师只负责对实验结论等主观题进行评判,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同时,还可以建立考试自动评判系统,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可以结合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线上模拟操作,弥补当前只采用实物操作考核的方式所带来的偶然因素[3]。
3 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
信息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旨在利用信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依托大学物理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实验预习评判系统(含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自动评阅系统及相关的线上教学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建立大学物理实验室开放式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方案,探索信息化管理模式。采用虚拟仿真实验等自主预习评判系统加强学生主动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采用实验报告和考试自动评阅系统,将教师从烦琐的作业评判中解脱出来。此外,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开展分级式教学方案研究,并加强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开放实验室教学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点,院校要在无法改变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就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大学物理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包含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建设,操作简便,人机交互性能好。通过使用该系统,学生能够利用网络预约操作时间、地点和机位进行自主实验;教师则通过监视器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系统还设置了预约关卡,有效减少盲目操作而导致的仪器损坏和安全等隐患。该系统的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鉴于学生能力层次差别较大的现状,借助于教学系统和微课等手段,实施依据学生基础和能力进行的分级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实验目标,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问题
1)线上资源的建设要充分考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有针对性地实施信息化教学;
2)从课程门户网站、开放式教学系统、预习系统、考试系统等各个方面体现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层次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分级式教学模式;
3)在教师人员紧缺的现实困难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手段实施实验室全面开放,以及建设前的论证和工作准备,确保能够有序建设,保质保量地开展开放式信息化教学;
4)依托信息手段,使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做到客观公平。
4 结束语
一直以来,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直到近几年,随着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实践类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实践类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更需要信息手段的支持。因此,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将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关注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何祖明,江兴方.独立学院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8(2):83-85.
为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我市中小学美育特别是戏剧教育工作,提升学校美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现制定我市“戏剧进校园”工作落实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施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示范先行、全面推广的工作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工作要求,遵循“先试点,再推广,三普及”的目标,20xx年9月启动全市“戏剧进校园”工作,20xx年秋季学期-2017年春季学期戏剧课程纳入示范校试点实施阶段,力争2018年底全市全面覆盖。
通过持续开展“戏剧进校园”工作,形成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施内容
(一)组织优秀剧目演出。
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及学生身心特点,选择优秀、经典的戏剧艺术作品,由省、市、县(市、区)三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赴各级各类学校演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邀请组织国家级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央戏剧学院、省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市县艺术院团等有计划的赴县市区中小学校演出秦腔、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经典作品。
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邀请戏剧艺术专家开展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走进剧院、走进美术馆等参加欣赏音乐会、艺术精品展、重点剧目演出等活动。
组织优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和地方艺术院团开展赴辖区学校演出交响乐、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和戏曲等活动。
(二)列入课程计划。
遵循国家课程要求,积极探索戏剧教学进课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要分别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开足开齐有关戏曲文化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各中小学校要按照咸阳市教育局《关于普通高中新增地方课程课时学分安排的通知》要求,在地方课程中开设好“陕西地方戏曲”和“电影艺术与欣赏”等课程。
(三)开展教师培训。
加强师资培训,依托高校、专业艺术院团的戏曲、话剧、歌舞剧等专业专家,采取市、县、校三级培训,对辖区有特长的教师、音乐舞蹈教师进行戏剧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技能。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戏曲、话剧、歌舞剧等专家、优秀骨干教师,开展全市音乐舞蹈之类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戏剧专业知识和组织戏剧类课堂教学的能力。
要选派市级优秀骨干教师,为县、校艺术类教师开展县级培训,力争让每个艺术教师都能接受到戏剧专业知识的培训。
(四)组建戏剧社团。
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所在地区戏剧种类现状和学生戏剧爱好、专长实际,建立不同剧种的学生戏剧兴趣小组或戏剧社团组织,为校园戏剧群体和个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利用音乐课、大课间、活动课以及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戏曲唱段的学唱。
鼓励中小学校聘请戏曲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确保每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戏剧知识讲座,传授戏剧艺术精粹,进行戏剧文化知识普及,推动校园戏剧兴趣养成,并鼓励开展校际交流合作。
(五)培育戏剧特色学校。
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戏剧演出、普及教育、社团建设、特色活动、成果展示、幅射带动等内容建设,努力创建戏剧工作特色学校和工作基地。
结合我市目前已开展的“一校一品”特色项目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活动创建学校文化示范校”等创建情况,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戏剧特色教育,培育戏剧特色学校。
全市每两年开展一次戏剧进校园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确定一批戏剧工作特色学校,纳入文明校园考评指标体系。
(六)举办戏剧成果展示活动。
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开展校园、校际戏剧表演活动。
在各县校集中展演的基础上,全市隔年举办一次中小学校戏剧展演活动,不断推出戏剧新人新作,繁荣校园戏剧艺术,要将优秀人才纳入“艺术小人才”、“艺术特长生”选拔范围,全面展示全市学校戏剧教育教学成果。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20xx年9月开始,在试点学校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要制定实施方案。
将戏剧课程纳入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实施时间:20xx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
课程安排:每学期xx次课,每周一次、每次一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1-5课时,教授基本功训练;第6-xx课时,教授半个剧目的排演。
课程形式:互联网+特色教育戏剧,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参内容为基础部分+剧目。
至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
(二)分级管理、分类实施。
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分别进行属地管理,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组织好戏剧进校园活动。
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可采取课堂教学、戏剧演出、专家讲座等方式,全面普及戏剧进校园活动。
(三)系统连贯、规范有序。
在普通高别是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学校艺术类教学中,适当增加歌剧、舞剧、音乐剧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建立知识系统、能力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
鼓励有经验、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宜的校本教材,规范有序地推进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开展。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的重大意义,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配套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强化举措,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2、加强督导。
各级各类学校要细化“戏剧进校园”活动日程安排,把“戏剧进校园”列为学校年度综合考评的内容。
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建立活动评估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将活动落到实处。
3、协同配合。
要积极配合好当地宣传部门,加强与文化、财政、演出院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对演出剧目严格把关,妥善细致做好演出组织工作。
4、保障到位。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教学
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位培养模式不同,学术型偏重基础理论研究,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偏重于应用,以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目标。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只是招生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但是对于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结合本学院建立校内和校外研究生创新基地,创新实践基地担负着实践训练职能,同时也是学校宣传展示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优秀平台。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实践课题的锻炼,这就需要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中企业参与进来,目前为止,高校与企业并未从根本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也缺少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撑,没有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略显欠缺。针对于以上问题,结合我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改革:
一、培养模式建立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我校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结合学院特色方向,与企业定期联合修订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发展,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教研结合,加重对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着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增加石墨烯方向的选修课程,同时增加学科实践与实训锻炼课程(28 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重要实验仪器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内容改革
1.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研究生课程由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承担,我院研究生培养根据导师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题方向附加专题讲解,教学组按照每位老师研究方向的不同分配相应的授课内容,全面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动态,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和学院、学生组成教学三级监控,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增加研究型课程的比例,以项目训练、工程应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进行,选修课程数量增加,重点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参与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进行,让学生参与研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在研究生教材选用,鼓励选用学术专著、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以及原版外文教材等优秀教材。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在知网上查阅相关前沿文献,自编讲义进行讲解。以样品制备、组织结构分析和性能分析为主线进行引导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和问题进行详细解答。3.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基于大学生慕课、智慧树等在线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完成在线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编制和视频录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案。加强线上学习监控,充实线下课堂讨论内容,掌握研究生学习动态,开展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打造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4.教研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为三年制,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学院规定,研究生一年级就应该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方向最新的动态。同时学校每年会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一生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目的是锻炼学生撰写论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研究生后续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建立开放的学术交流体制。建立兄弟院校间学术交流网络平台,与兄弟院校合力举办前沿学术报告会等,均可切实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对研究生来说,各学校间相互派遣研究生联合培养,或开展短期学术访问等方式,推进研究生学术交流走向深入和学术交流的广度。我院表面改性方向研究生经常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表面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两所学校组内学生做实验相互探讨,同时提供一些学术交流资源。
三、课题选择和专业技能培养
1.课题选择。研究课题选择首先依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具体要求依托国家、省部级等基础研究性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对研究生的系统性科研能力培养,让研究生参与前瞻性、水平高的科学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2.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开设研究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课程,重点加强研究生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是外文文献,搜集最新的研究动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并能根据文献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深化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扎实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解决问题,提高其创新应用能力。我院已建立哈尔滨吉星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东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哈尔滨富莱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个校外实习基地,一个校内基地―――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二年级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及管理,其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了学生的科研与职业能力。
1.优化实习领导小组结构在原有的学校教学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系部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两级实习领导机构,其中学校教学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与协调全校的实习管理工作,可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由教务处长、学生处长、就业处长和各系部主任任成员;系部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由教学秘书、教研组长、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有关人员任成员。2.确定清晰而具体的实习目标学生通过实习进入企业,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强化专业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实习目标需要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让学生、家长、老师通过实习目标明确实习意义,支持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实习任务。3.制定实体工作计划本着可操作性原则,制定实体计划,包括学生、实习带队教师、专业指导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等各个方面的计划,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实习企业现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4.成立“家校企合作”型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一个涉及学校、实习企业及学生家长的实习管理机构,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与监控。该管理机构的最大特点是“家校企合作”。学校负责解决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习工作进行检查;企业负责实习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与监督等,并对学生生产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家长则参与学生思想稳定工作及安全教育。5.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对总体工作计划的具体化。6.制定较完备的管理计划实习过程一般时长6-8个月,实习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全过程的管理,因此需要针对具体实习情况实施有效管理,包括对实习过程进度的安排与管理、对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对实习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对学生安全的管理等等。
(二)实习计划的实施
1.做好实习之前的准备、动员工作实习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起跑线,要让学生在这一起跑线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实习工作的第一要务。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使学生明确实习目标及意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家长明确实习意义,支持实习工作,学校与学生家长可签订实习纪律、安全协议,以督促家长与学校的协作。2.严抓实习现场控制在实习现场,各系要依据实习计划,加强现场管理。现场管理主要从实习计划落实、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实习带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实习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方面进行控制。3.做好实习资料收集工作实习资料是学生实习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习资料应包括:实习工作考勤记录、实习态度情况记录、实习工作记录、实习工作成果资料等。
(三)实习过程的监控
为了确保实习质量与实习目标的实现,必须做好实习过程监控工作。1.成立实习工作督查小组配备实习工作督导检查人员,不定期地深入企业,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障实习工作顺利进行。2.审核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实习计划是顶岗实习环节的纲领性文件,整个实习过程都应按照实习计划执行,所以要对实习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督查。3.注重实习现场的质量监控实习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实习带队老师、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实习岗位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要注重实习现场各方面因素的监控与检查,以保证实习能够正常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实习后的考核与总结
1.构建科学规范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规范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实习环节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科学规范的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校企双方更加规范的管理学生,从而保证实习的正常运行,实习效果的有效实现。就实习生的实习结果评价而言,可有实习带队教师、专业指导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等组成考核小组,依据实习资料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此外,实习生也要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反思,对实习效果和实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自我评定。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实习进行完整、全面的考评,如操作技能、工作量大小、奖惩情况等可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实习态度、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进行定性评价。可将优秀实习生的评选制度化,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使考核结果分明。优秀实习生证书可以与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等一起使用,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资质证明。2.做好实结工作反馈、反思、不断总结,是提高实习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对实习工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式的总结与反思,才能保证实习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五)加强对实习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
1.微课制作。
微课是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这种短时间内的视频教学,能有效地观察自己上课时的过程,包括上
课时的表现,对于自己的教学展示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能
通过自己听到自己上课时的语言,课堂讲授等获得较大的自我认识。然而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我制作的是PPT微课,用的是喀秋莎录屏软件,具体方法是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是×,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简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并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三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通过这次微课的制作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2.在线课程制作。
在线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在线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在线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我制作的在线课程是《×》,《×》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学习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能力,以及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对×的性能;使学生有系统地掌握×原理,能量转换规律,能正确使用×;牢固掌握×;应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能做简单分析,理解参数的物理意义和数值范围。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领域的相关工作打下初步而夯实的基础。
目前本课程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线上教学任务的编辑和,开学前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的编写和制作;将前课程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并完成作业测试、教学文档、提供学习链接和课内外阅读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和建设。线上建立学习通班级,将学生名单导入,并与学生干部进行了人员名单的确认。并建立QQ群,作为线上教学的备用渠道和辅助渠道。并反复对线上教学流程进行了熟悉和了解。以学生班级为单位再次进行了试验教学,对线上教学环节进行了验证和再次熟悉。
根据×数据平台和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前面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学生对于×平衡方程式的列写以及等值电路图的画法和参数表示疑问较多,原因是由于此部分内容较抽象,而且在线下课堂上要边计算边画图,双管齐下授课效果会更好。可是对于线上教学来说难以实现,因此对于此部分内容在学生答疑时要加强。
在今后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大力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教学共享资源,推进课堂与线上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线开放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在线开放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把高校教师和学习者作为服务的主体,实现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推动高等学校优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教学工坊;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愈加普遍。《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加深,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影响仍不足;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但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衔接不足,与每所学校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耦合不足;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在共育平台和沟通桥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等。为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号召,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专业与岗位、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教学工坊”的名称源于学校2014年开展的“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课题,该课题研究旨在增强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的前后衔接、加强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训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学工坊项目能激发学生学习软件的热情;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良好衔接;为企业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平台支撑;充分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开发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既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对象,也是未来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开发人员”,教学工坊项目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新了教学模式,以项目案例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教学实验数据分析显示,教学工坊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技术学习能力,在校期间能积累较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在就业满意度调查中优势明显。随着教学工坊规模扩大、资源应用深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二、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架构
(一)教学工坊的基本组成结构。教学工坊的建立依赖于“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室”(下文简称理实教室)的专利设计,理实教室能满足文化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课程、实训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开展需求,让学生拥有相对稳定的学习场所;笔记本电脑为学生个人所有,移动便捷,方便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巩固扩展;理实教室提供网络接口至每台笔记本电脑,学生随时都能便捷地通过校园网接入因特网和珊瑚礁系统。学生在入学第二年进入理实教室,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教学工坊,每个教学工坊专有一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上留存有上届工坊开发的所有应用。初次加入教学工坊时学生可以先熟悉工坊的运作模式、珊瑚礁系统平台有哪些资源可供学习、教学工坊每学期的训练项目、上届工坊成员开发的应用软件。(二)教学工坊的资源使用配置方案。教学工坊的资源主要存储在珊瑚礁系统平台中,该系统含有FTP服务器、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云服务器(见图1)。FTP服务器中按资源类型主要分为视频教程类、PDF电子书类、源码分享类、随书资源类,每个资源类型再按技术种类进行细分。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上集成了数据库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历届工坊的所有作品都在该服务器上存放且部署完成、提供源码下载,可以通过该作品的访问链接详细了解网页的展示和后台功能等。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是学生项目资源学习最主要的服务器。珊瑚礁系统中的云服务器包含8个必备应用软件和X个扩展应用软件。8个必备应用软件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按学期教学内容分解出的每学期必修的教学项目(见表1)。X个扩展应用软件是指根据教学工坊运作的辅助教学需求,在珊瑚礁系统运行的、通过任务分配、竞争开发等方式开发的可扩展的多个子系统软件,一般由学生课外组建团队开发完成,如图书借阅子系统、学习评价子系统、作业管理子系统等。在珊瑚礁系统的云服务器中运行的是经过工坊内、工坊间、历届工坊中遴选出的最优秀的教学项目,它也运行服务于在校的各年级(三)教学工坊的个体建设结构。每个教学工坊都有一个专有云服务器,该服务器上的应用组成结构与珊瑚礁系统云服务器上的应用组成结构相同,即“8+X”应用系统。在学生初次入驻理实教室时,该云服务器上的应用至少拥有上届教学工坊留存的8个必备软件。当前,工坊成员正积极努力重构上届工坊成员留存的软件。当然,以鼓励为目的,一般都会让新系统上线,并鼓励学生向珊瑚礁系统云服务器上的应用发起挑战。X软件是该教学工坊根据自身需要单独开发的多个子系统软件。“8+X”软件可以使用珊瑚礁系统的对外数据接口或外部链接组织软件数据。
三、教学工坊的设计与应用
(一)“竞争互助”的教学工坊。按《职教二十条》的政策导向,职业教学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软件技术专业通过教学工坊的项目教学和实际线上运行的真实项目珊瑚礁系统进行对接。在教学工坊的培养体系中,每位工坊成员的项目作品都将部署到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成为企业用人的参考依据;在每个工坊的项目作品中,师生通过“学习评价”子系统共同评出最优秀作品,并和本教学工坊中的原有作品比较,考虑是否可以重构原作品;多个教学工坊之间评选出学期最优作品,经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决定是否可以重构珊瑚礁系统中的相应子系统。按教学工坊作品标准,每件项目作品都可以标注出开发人员的姓名、工坊名称等信息,每一轮的选拔都是对学生很大的鼓励,开发过程也在逐步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工坊中不能重构原作品的学生可以课外组建本工坊的开发团队,争取重构本工坊服务器上的子系统,也可跨工坊合作组建团队,挑战重构珊瑚礁系统中的对应子系统。(二)“服务教学”的资源平台。珊瑚礁系统含有FTP服务器、云服务器、作品展示服务器等各类资源服务器,教师可以在备课共享、课堂辅助、作业管理等多个教学环节得到丰富的信息化技术辅助,且系统拥有庞大的工坊开发团队,能不断扩充子系统应用,逐步增加系统覆盖面,并向精细、精致的目标健全专业教学资源软件库。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软件作品去感受软件技术,扩大专业认知视野;可以通过视频教程、电子书、源码资料等自学喜爱的技术课程,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学生通过学期教学项目、项目选拔、组建团队开发等活动积累自己的项目开发经验,提高项目开发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三)“校企共育”的对接窗口。按照中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指示精神,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珊瑚礁系统种类繁多的软件和学习资源,加强校企共育的参与主动性,积极引导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项目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评价和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岗位设定等方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企业参与形式来看,企业可以通过珊瑚礁系统对学生作品做出评价;企业设立软件开发奖学金,在珊瑚礁系统中开展软件比赛;企业可以将小型软件开发项目至系统平台,招聘软件开发成员;企业从系统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岗位锻炼。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通过教学项目训练、组建团队挑战系统线上项目等实现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初步对接,再通过和企业在平台互动、承接企业项目、参加企业实习岗位训练等逐步向实际生产过程靠拢。基本实现了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四)珊瑚礁系统的应用场景。1.开展日常教学的应用场景。在软件技术专业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珊瑚礁系统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管理监督、企业参与四个方面提供信息化辅助。教师通过系统借鉴其他教师的已有资源,编制授课计划、备课等,也可开放备课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使用。课堂在线教学辅助、作业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提供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信息化全覆盖。学生通过系统能巩固所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各子系统的运行情况,对各教学工坊的教学过程实施监督和管理功能。企业人员按教学工坊的“校企共育”协议参与教学过程。2.对项目化教学的支持。按企业生产过程开展项目化教学并开发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教学方式。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软件项目的选题。一些项目化教材上所谓的“项目”只是教材编纂者臆想的模拟项目,这会给学生软件开发学习造成误导。还有一些真实项目中,项目选择过于微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影响。究其原因,真实项目具有规范性、专业性、综合性、复杂性、集成性等特点,且因需求变更频繁,软件架构的不断变化、团队多成员参与等问题,更让真实项目分解到适应教学的规模、难度和教学内容相贴合更加困难。使用珊瑚礁系统开展项目选题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教学项目选题的难题——学生从进入理实教室开始,即可熟悉各子系统的业务需求;子系统的选题是按人才培养方案学期教学过程“量体裁衣”式定制的;每个子系统均来自学生稍熟悉的教育教学领域,不存在行业专业知识需求理解障碍;多个子系统的模块对接又能让学生对整个系统拥有全局的认识和感受。当然,由于珊瑚礁系统能够不断扩充的特点,在项目教学实施和项目教学成果评价两个阶段也能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持。3.第二课堂的活动扩展场景。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给研发团队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学生软件开发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专业技术学习具有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仅凭上课认真听讲是不可能学好软件技术的。教学工坊的构建、开发团队的组建、工仿间的开发竞争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学生教学工坊的集体荣誉感。企业在珊瑚礁系统平台的参与,如企业奖学金、企业赞助工坊间软件比赛、企业真实项目在系统招聘开发成员、企业实践岗位选拔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软件学习“推波助澜”,全能型、专长型、管理型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切实实现了人才个性化的培养愿景。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