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课程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

第1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不容分说,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探讨性教学内容。这些资源包括:非正式的课程、校内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基地、实验室等等。例如:鼓励大学生养成定期去阅览室、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好习惯,帮助大学生掌握比较正确的读书方式,高效地设计探讨性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拓宽和丰富探讨性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可以在探讨性教学内容中参入趣味的历史故事、社会信息、历史名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进一步说,大学语文教师只有督促大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定期开展相关方面的读书汇报会,才能真正发现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大幅度提升大学生掌握和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组织探讨性教学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领导的极大关注。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应该给课程定位以达到师生教学理念的同步,采用专题研讨形式,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课内讨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促使多媒体为探讨性教学锦上添花

对于学校教育全部学科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为大学语文课程探讨性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大学语文教师注重和强调让大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上网搜寻所需的资料,并且会教授大学生如何制作动感十足、内容深刻的课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攀升,相当一部分大学设置了多媒体教室,顺利连接了宽带网,令人兴奋不已。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只要得知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就表现得很激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践表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扩宽大学生的视野,不断丰富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有利于大幅度提升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来说,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目前看来,绝大部分大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感受和融入相应的情境,才能较好地了解语言文字,不断强化形象思维。正因为如此,只有采用相应的网络技术,将大学语文作品中的形象,灵活、生动地演示出来,才能让大学生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更确切的说,为了对大学语文相关方面的文本空白进行较为全面的补充和完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状况,大幅度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促进探讨性教学的良性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给大学语文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料显示,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少大学过于注重技能和知识评价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评价有着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从基本上说,相当一部分大学和骨干教师忽略了探索大学生情意领域,往往强调尽可能多的灌输学科理论知识。更为明确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这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较为保守、落后、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了推动大学语文课程的长远发展,建立良好的大学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从目前看来,我们应该把过去绝大部分教师和大学生将考试成绩当成评价标准的单一手段,替换成全新的评价工具。值得肯定的是,将多种的手段与考试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实践证明,采用观察法是十分明智的选择之一。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观察到大学生的成绩取得进步,我们应该结合实践情况,仔细地观察记录表中不同时期的材料,在教师确认无误后,由大学生自己认真填写完毕。另外,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不容忽视。

四、结束语

第2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学者对此也予以了足够的关注,并在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然而对关于如何在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如何利用多媒体建构新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关注较少。在此情形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尤其必要的。相对于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明显滞后,多媒体技术表现出的教学情景,特别适合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而且能使课程更加生动直观,使大学语文课成为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身的课程。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自2003年起,黑龙江大学大学语文课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教研室集合全体的智慧自主研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课件版面和内容。用大量的资料性文字和具有丰富人文内蕴的精美图片、音乐和音像资料等,充分展现文章内容,发挥文学内在的教育功能、教化功能和美育功能。改善了以往单一板滞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企及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审美,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丰富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文字、图像、声音并用,给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提高他们对美文的鉴赏水平,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先播放一段有关安史之乱的视频,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的社会背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尤其是天宝后期,唐玄宗宠爱杨玉环,政治日益腐朽。以及最后马嵬兵变,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通过这些视频的观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知识量、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拓展知识层面,教师也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目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多媒体幻灯片不是主体,它是辅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师。不要把PPT文稿变成WORD文件,幻灯片上只出现标题、句子,而不是你要说的每句话,课件不是教案。课件页面文字不能过多,如果文字太多,就会影响学生听课。学生拼命记笔记,内容的悬念也没有了。制作PPT文稿时一定要注意谋篇布局,详略得当,保持简单,留白很重要。2.风格统一,颜色协调。多媒体幻灯片应风格统一。一个课件的幻灯片前后整体风格应一致,不要频繁变换模板的风格,这要使课件的内容、风格一致,既有美感,又会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颜色激感,颜色传递感情。这样摸索和构建学生、教师与多媒体三方互动契合的新模式,以多媒体为手段建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利用网络拓展课外教学

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语文课重视力度不够,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习惯的影响,本课程被蒙上“补课”论的阴影,或者被视为“高四”语文、“高五”语文。由于重视不够,大学语文课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上。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研究不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纵观全国大学语文课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中学应试教育阶段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讲了之、学生一听了之,学生学习只是单纯为了完成学分,有些学生很想好好学习,但是少而又少的学时并不能满足他们,课外学习又不知学什么、怎么学,网络时代下的现代化手段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一)拓展课外教学的意义

由于大学语文是公共必修课,学时比较少,仅30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大学语文课利用网络条件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但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学习还没有充分开展起来。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局限于课本上,而教材的内容与时展相比较,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显得单一、静止和陈旧,学生已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关注新信息。因此,除了改革5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利用网络条件大力拓展课外教学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改变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重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条件,拓展课外教学空间,在更高的层面上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知识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领,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人文素养的提高是需要点滴积累的。利用网络条件进行课外拓展,扩大学习范围,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学习的深度、维度,丰富教学内涵,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充实、健康,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二)利用网络拓展课外教学的策略

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大学语文课外学习,引导和激发学生读书和钻研的兴趣,使他们不拘泥于课本。随着课外学习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大学语文课外学习教学的方法如下。1.建立“大学语文网上读书工程”,延伸拓展课堂教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经典的名篇佳作,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有目标有针对地指导学生阅读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书籍、文章。通过课外拓展,学生既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比如讲解周作人的《乌篷船》时,可以鼓励学生去“大学语文网上读书工程”阅读周作人的其他小品美文,比如《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2.建立大学语文网络博客,推荐优秀热门书籍、文章,拓展课外阅读。建立大学语文网络博客,不断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优秀热门书籍、文章,使大学语文课成为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不断地在课堂上推荐他们独到的新书,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3.建立大学语文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通过建立大学语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上传让学生受益匪浅、青春励志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让他们欣赏古今中外名曲、名画,使他们受到综合美育教育,这样不仅会大大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4.拓展课外教学空间,设立专家讲坛。聘请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专家为学生开设读书讲坛,指导学生课外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迈上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梯。

(三)加强课外活动指导,突出素质培养主题

1.多渠道、多视野继续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大学语文课外读书和人才培养途径。任课教师除布置必读书目等传统做法外,还定期开展“推介新书”活动,把当前文学界有关学术新著、文学新著和出版动态等介绍给学生,从提高学生业余读书质量的角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此外,学生不定期介绍自己阅读过的优秀图书,相互交流读书心得。2.配合各院系人才培养、素质提高活动,提供有关专业指导。教研室教师多次受邀,担任学校及一些学院活动的评委,为社团活动、征文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提供专业指导。3.发挥课程优势,组织调查研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利用专题课,结合课文讲授和学生当下学习及未来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拟制调查问卷,展开实地调查,既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2012年黑龙江大学深入推进“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分类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施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融合、实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这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意义重大,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方面,力争探索出系统的、完备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由此改变全社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看法,纠正学生对公共课的态度。大学语文给予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扩大他们的视野和胸襟,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成为“高尚”与“和谐”的一代新人。最终使大学语文成为传播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

作者:张丽杰 单位:黑龙江大学

第3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核心技能 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语文》的开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该课正在被各种新兴或热门的课程所取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现状。经调研,我收集了诸多语文教改的信息和建议,其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成见抱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艺术上。我主要从教学艺术环节总结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

根据来自学生实习或就业的实务部门的反馈,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去吸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与语文息息相关的自身修养、社会交际、信息活动、实用写作等)不如人意,主要是“核心技能”的缺失。这里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学生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时,其所具有的这一技能依然能起作用,是他们维持生计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其中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工作协调能力、参与意识、主动性、专业性、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以上核心技能是否可以通过全新的语文课教学改革来填补?这是本课题探究的重点。并且我院的学生(政法干警招录试点班除外)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更凸显填补“核心技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已作了些研究,提出了比较客观、科学的观点。如张静文副教授提出的高职院校语文应以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着眼于21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着眼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汪念明在《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中提出,应将语文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为三个方面,即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发展能力、夯实就业实力。这些看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根据政法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为突出语用特色,填补核心技能,我认为我院所开设的《大学语文》定位为文化基础课,其功能应落实细化在帮助学生填补“核心技能”上,即强化其审美性、语用性与人文性。所谓审美性,就是以名家名作为载体,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传承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倾听能力、欣赏能力;所谓的语用性,是指培养训练学生运用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创新;所谓的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具有成人意识)。这样对目前大学生的成才更有实际意义。

(二)创新性教学艺术探究

1.遵循“兴趣是最好的天赋”的教学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更愿意说:兴趣是最好的天赋。曾经来自课堂教学效果的惨淡就足于令人惭愧: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学生抱怨堆积如山:“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又没听头!老师讲,我们听,从小学到高中都学腻了。考了满分我还是不会沟通,不会写作。”趣味性不强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校本教材看来,丰富的史料知识、古老而新奇的经典读本、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呈现出浓烈的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尝试着首先将经典以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我告知学生:从实际操作来说,中国文化体现为无用,从生存层面来说缺失“大用”,跳出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像一种带着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譬如儒家的和谐原则,中庸之道,利于协调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信任危机;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无相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克服西方管理思想体系的弊病、建立东方式的管理模式大有裨益;“中国禅”对于当今社会大众的人格修炼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这就很好地纠正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无用的偏见,并能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其次,培养兴趣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我把语文课上成文化创意课,从语文内容中提炼出不同课题,如音乐、婚恋、饮食、建筑(围绕传奇的世博建筑)、服饰等,由学生5―6人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用戏剧表演、网页设计、小品、相声、时装设计展示、专题报告、诵读等形式来表现。我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时,不干涉其选题与切入点,而是主要在剧本或台词的打磨上给出建议。课题组在大胆尝试之后,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评价是大呼过瘾,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极大地激发,经历这样的创意课,真正触动了学生创意的神经,推动他们做想做的事情。语文能力的外在展现与内在意蕴,更多地内化为人的修养,填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核心技能”。这样的课程学生还会拒之千里之外吗?

2.运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法

政法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显著特点是思维活跃,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基础不够厚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在人文基础课上,更要强调人文经典的熏陶。

在语文课的教法上,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式教学,有利于扩大课堂知识面,拓宽知识平台,提高人文素养。具体做法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进行辐射,并将得到不同与文本有关的知识、信息收集,形成小课题,变成专题化的教学方法。如,讲经典著作,以充分的理由推荐学生有计划地精读一下经典:因“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读《论语》;因“思想与文采齐飞”而读《庄子》;因“要看2000年前古人如何依法治国”而读《韩非子》;因“超越雅俗”而读《诗经》;因要“看中国人的人性”而读《金庸全集》;因“读史,读气节”而读《史记》;因“柏拉图的精神乌托邦,西方人的哲学大全”而读《理想国》,等等。辐射经典不要以考试为压力,但要求写读书报告,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悟。

另外,还可以建议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维阅读,即尽最可能跨学科阅读,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有一条捷径是把生活当成书来读。被称为“最聪明女大学生”的盖尔・特里姆布尔的阅读心得值得我们借鉴。

这样的熏陶与训练,学生明显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底蕴、学识和定力,其人文素质可想而知。

3.创设链接课堂内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要突出其实用性,要将教学内容和空间引申到课外的图书馆、网络、社会中,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更加敏锐的社会现实洞察力。

如我们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结伴外出游历,从追寻课本里的梦开始,去寻访名家笔下的美景,然后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别样的人生足迹,制作成PPT进行交流,学生反馈说没有想到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太惬意了。结果学生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在语文的语境下,与社会亲密接触,才不至于步入社会时产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巨大落差。

如对流行歌曲所蕴含的文化现象,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的“就像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歌词里沉淀着一种对逝去传统的感悟,是一种娱乐性的反思。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如周杰伦的《台》、《青花瓷》等歌词的美作点评,只要切合学生口味,只要心中有,下笔不会难,可以看到学生别具一格的灵性。又如,不断上涨的房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意蕴?可组织班级讨论会,生动地展开探讨式学习。

在“核心技能”的列表中,写作可谓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而写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痛处。学生在学校遇到要动笔的活如入党申请书、个人总结、读书笔记、制作简历等,都会习惯从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相似的模板,稍作修改,上交完事。这样的伎俩用在实习或工作中可就会碰壁了。所以,我让学生到语文课外分析奥巴马曾发表的作品,学生发现他的写作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号称世界咨询业最牛的公司――麦肯锡内部培训员工写作能力的金钥匙)成为很多人练好写作的秘诀。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有学生根据它制作出了突出自己个性的简历。事实胜于雄辩,语文能力的威力得以彰显。

4.独特的考核方式

在《大学语文》的课题建设过程中,随着课文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基本实现了个性化、即时化和定向化,克服了一张卷子定成绩、对学生个性和特长茫然无知的弊端。具体操作如下:出勤占5%;参与课堂活动占15%;课外作业占15%;实践活动占20%;期末考试(或考查)占4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胆探究教学艺术性,教法灵活新颖,丰富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无论课堂内外、现实天地还是网络世界,始终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追寻知识的眼睛和心灵,在全方位的网罗之下,学生的核心技能日益见长,终身受益;同时,考核方式颠覆了传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发挥,所获得的点滴进步都在评价中得到显现,全方位地触动了学生的创意神经,张扬了个性,收获了成功,完善了人格。

第4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一)课程定位不清楚

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该课程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争论不休,没有定论。课程定位不清晰,也导致教师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无法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更不知该如何学习,教与学都陷入了盲目境地。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含糊不清还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不开设大学语文,开多少课时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随意性。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职学生学习热情本来就不够高,求知欲也不强,大多数同学上课基本不做笔记,有问题稀里糊涂,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课后该完成的作业不去思考,东拼西凑的敷衍了事。再加上文学素养普遍相对低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低下。尤其是如今,语言环境的变化也对大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大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的占绝大多数,现代科技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它使得本来就逐渐减少的与语文相关的阅读、写作的机会更少,这些变化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相对死板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还是用传统的方法,上课只是教师在讲台唱“独角戏”,课堂上没有小组的讨论,没有师生的交流,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甚至有的老师连多媒体都不会用。这种相对死板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得本来就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气氛更加的沉闷,教学效果理所当然的极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改革让全体大学语文老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一切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指导者。明确学生为中心,老师就要正确对待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收获的快乐。要想真正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应用他们以往所学的知识,提升学习的信心;最后要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

(二)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

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同时它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出于提升学生素质的考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形成自己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由课本而举一反三,指引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由课本出发先推荐一些课本所涉及的经典的、优秀的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亲近名著、亲近经典,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授课过程中必须贯彻趣味性、时代性教师

在讲授具体篇目时,应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作家的生平轶事、民俗文化等内容穿去。这些材料都会提高大学语文课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不应脱离现实生活,教师要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出见解独到的理论分析,对一些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科学阐释,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描写古人的生活和思想的经典作品,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也应该能挖掘出时代意义,古为今用。

(四)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第5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一)语文课的内容和形式语文学科的内容是什么,历来都有很大的争议。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文史哲不分,整个就是一个语文教育。说:“从前的人,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叶圣陶也说:“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作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文之风的盛行,语文课程为了凸显人文性,很多开始按照主题来安排单元,过分强调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而从提高语词表达等方面设计的相对很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引进”了“模块”教学的“新概念”,具体如下表:据说这个“语文模块在语文课程改革专家组那里酝酿了很长时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核心概念”。这个模块很清楚,是内容侧重文学兼顾写作的语文教育。这个方案似乎得到了人们的默认。语文学科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说“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形式,是相对与文学、文章、文化这些内容而说的,实际上“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内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段,识字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语文学科的形式,是一种有内容的形式。“五四”前夕,就用“形式”理论来描述文学革命,他说:“我曾彻底想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相对于文学史的“形式说”,人们对语文“形式”的认识则有一个过程,不像这样毅然决然地把文学史叫做“文字形式史”,而是比较折中地以形式内容并举,如1919年,沈仲九在为浙江一师拟定的《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中,提出了国文教育的三个目的:目的———形式的。使学生能够了解用现代语或近于现代语———如各日报杂志和各学科教科书所用的文言———所发表的文章,而且能够敏捷、正确、贯通。目的———形式的。使学生能够用现代语———或口语,或写在纸上———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要自由、明白、普遍、迅速。目的3———实质的。使学生了解人生的真义和环境的现状。学校各种科目,无非是一种做人的工具。所以国文科的内容,也应该注重人生和环境,使学生能够了解做人的道理。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先是在形式方面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做”,然后才是“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其实也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能熟练地运用驾驭自己的母语,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后,再此基础上,再提人文素养的提升。再后来,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也发生过一场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文汇报》的总结性社论说得更加简洁清楚:“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主要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学会“手段”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文字这个“形式”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二)从语言形式训练入手,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日版提到“语文课程具有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性质特点,它是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像这些学科都有由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等构成的逻辑性体系,具有比较清晰的学科边界,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语文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在于,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从而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这种实践,具体如何操作,把握起来比较困难。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口头语和书面语,再细分为“听、说、读、写”四项任务训练。无论中小学语文或是大学语文,皆如此,都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细化,切实了解学生“听、说、读、写”的不同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和有梯度地开展教学。财经类高职学生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会语言表达,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文学创作或培养作家,也绝对不是想调教出食古不化的今之古人。以书信写作教学为例,今天已不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的语言时代,学生要学习的是切实可用的语言,不是教师课堂讲解的语言,教师的讲解应该把学生引向课文,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不是文学技巧的训练,激发学生表达言说或动笔写作的兴趣,而不是引向课堂笔记或“标准答案”。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该是“读书”,感悟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听课”。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学习帮助,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要给予指导,学生以为没有困难的地方要进行提示。教师首先有自己学习的任务,那些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的东西,本来是教师学习的内容,譬如语法、修辞、逻辑、语体等等,这些知识应该考教师而不是考学生的。教师掌握了这些知识,不是照搬给学生,因为学生将来大都不会去当教师。这些知识只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譬如“打扫卫生”这个词语,有人说不合语法。为什么不合语法?教师要能够运用语法术语说这是动宾搭配不当。也有人说可以有这个词语,那么你要会说这是约定俗成,约定俗成又是一条语言规律。或者更进一步说,语法之外还有修辞,这也是一种规范与变通的关系。“打扫卫生”用的是“缩语”修辞方法,是原来不卫生的地方经过打扫而使之卫生。这些知识是帮助学生解惑的,通过一次一次解惑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

二、增强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一)关注高职学生的语文生活对高职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完成了12年的语文学习,但是很多学生都是高考的淘汰者,在自主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方面差距非常大。但学生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到自己有差距,对语文课程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老师在课堂上大量开展语言形式的训练,估计引不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课堂上的引导外,老师还得时刻关注高职学生的语文生活。学生有自己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比如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QQ、微博、微信等等,这些也是他们语文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涉及到他们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语文教学效果好不好,不在于期末考试时卷面答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课外的表现和应用。我们关照学生的语文生活,把语文训练融在学生日常的语文生活中,哪怕是结合通俗文化来进行语言训练也未尝不可,只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二)关注行业语言生活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行业产业特色明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能适当地将行业产业的语言生活引入到课堂或校园中来,让学生了解并尝试接触行业用语,用实用性和功利性激发其语言训练的兴趣,进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对财经类高职专业的学生来言,引入服务行业的规范服务用语,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服务是服务业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增加附加值的服务,如广告语言服务、导游语言服务、销售语言服务、客服语言服务等等,可以说百行百业,只要涉及到用语言做事,就会涉及到语言服务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加强服务语言训练,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五、强化高职语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语文课程看似平凡而边缘,但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却非常高。历史上,教大一国文的大都是大家名家,尤其是民国时期,讲授“大一国文”的几乎是大师云集。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沈从文、熙等等。当时,讲授“大一国文”的必须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饱学之士。因为唯有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才有能力设计教学内容、统整国学专业,深入浅出的讲授,选用适当份量的教材;也唯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在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的同时,有足够的人生历练体验、加入验证;并有办法旁征博引,开启学生视野与胸襟。语文教学的内容,至少包括范文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经典阅读,甚至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方文山,周杰伦歌词中的古文物等。所以语文教师平日必须装备的本学科知识,除了文字学(包括声韵学、训诂学)、文法学、修辞学、国学概论、文学史、各体文章作法、书法、讲演辩论技巧,及对《四书》有相当的理解外,在散文、韵文、骈文、小说、戏曲等方面的名作佳篇也得有广度、深度的涉猎,方得以应付实际教学之需要。对大学语文老师而言,除了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之外,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也得了解的相当多,如:教育心理学、普通教学法、中外史地、中外思想家等,都应有相当的常识。

第6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困境 突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面向社会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大潮下,在以提高质量为第一要务的新一轮内涵建设中,正视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并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突围,是现实语境下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我从高职语文实然状态、应然状态的对比出发,分析高职语文的现实困境,并对高职语文如何实现突围略陈管见。

一、风萧萧兮易水寒——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的状况是大学语文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土壤。然而,近十多年来,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华民族母语及其文化在社会生活和价值系统中的脱落。首先,全球化语境下,我们的价值重建跟不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价值混乱和社会精神迷失,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甚嚣尘上,在不自觉接受西方异域文化的支配下,民众对母语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失去应有的信心,民族文化认同的焦虑日渐呈现。作为大学重要教学内容的英语越来越呈现出超越一切之势,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轻视日渐加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而很多基础性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开刀”的对象,面临减少课时甚至是被取缔的命运。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课程,在改革中面临遭斧斫的命运,语文课时减少、授课期限缩短、受众范围缩小。一所拥有万名学生的高职院校容不下十名语文教师的状况并不罕见。

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沿袭以字、词、句、篇为主的中学模式,内容狭隘;教学手段陈旧,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不足,多停留在口授笔记层面,缺乏教学互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受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若干年反复抄写生字、分析语段、背诵篇章,对语文课程形成了偏颇认识,认为语文就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有些学生轻视语文,认为都是中国人,何必学中文;甚至有学生这样说:“我从来不复习语文,也没有考不及格。”

母语滑坡的现实形势、就业导向的办学思想、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滞后、学生对语文的偏颇认识合力汇聚,高职院校语文的边缘化现状不言而喻。因此,对高职语文应然使命的求索势在必行。

二、文化传承与生命觉悟——高职语文的应然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高等教育行列中有别于普通院校的高职院校,明德之修为、至善之达成,任务更艰巨,更有赖于以语文为主阵地的人文素养类课程。

首先,高职语文承担着文化传承之使命。语言沉淀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所有信息,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刻地留存在汉语之中,母语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母语高等教育不但是民族国家强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存亡继绝开新光大之所系。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要靠年轻一代学子们把握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钥。眼下大学生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其根源恰在于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和敬畏之心尚不足够;其实质恰在于其没有觉悟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年轻的一代,自己魂系何处、根在何方。母语高等教育担负着通过一定形式的课程教学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民族语文和文化素养的人,成为民族精神传承者的历史使命。

其次,高职语文担负着生命觉解之功能。托尔斯泰说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教化,是使受教育者逐渐完善。现在的学生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做是学习的全部,许多学生认为掌握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就足够了,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会导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难以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高职语文通过经典的导读达成心灵的启悟,让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高职语文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提高,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头上的星空与脚下的道路——高职语文的突围

(一)从精神成人的角度,建构价值坐标。

高职院校不仅是专业成才之所,更是莘莘学子精神成人之地。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表现为具备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对自己和自己面临的外部世界有一个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和内心矛盾有自主选择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当前,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态势,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式微,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再加上职业教育界多年来对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片面强调,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呵护青年的至情至性、砥砺青年独立践行精神的成长、建立价值坐标成为当务之急。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高职语文要帮助学生构建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大局观念、“和而不同,从善如流”的谦虚品格、“同声相应,肝胆相照”的朋友情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个人品节、安贫乐道的情怀、拼搏进取的豪情……

价值坐标体系的建立,如永恒的星空,将给予学生启迪与引领。沿着这一精神向度前行,这一精神坐标还要融入鲜活的个体生命,否则,无论价值体系多么完善,终将流于文本主义的空洞教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高职语文在提高语文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生命、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致力于对人的精神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要引导学生在人与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文化背景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幸福,从而构筑起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和意义网络。

(二)从专业成才的角度,实现能力转化。

1.结合时代语境,培养现代意识。

随着大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更好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朝着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前行,是每一个从教者面临的现实课题。大学不再是封闭的空间,不可能与社会思潮隔绝;高职语文要想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必然要结合时代语境,积极解读和阐释新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就要成为时代的、大众的、鲜活的语文。要从时代语境变化的角度全面观照语文课程,融入现实生活因素及现代观念,确保语文常教常新。比如对《愚公移山》的解读,“90后”读者的阐释肯定有别于“70后”、“80后”,如果一成不变地照单全搬,自然就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全然不顾时代语境的语文教学,必然事倍功半。

2.结合未来职业面向,培养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目标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把他们培养成胜任某种职业的人,获得一种工具性价值。从现实层面上看,与专业职业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比如,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民俗游记、名胜楹联。对于商务贸易专业的学生,考虑到很多人以后要与外商打交道,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补充西方的文化思潮、先进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以便形成学生贯通中西的视野,助益将来事业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充分地与专业整合,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从事职业时必要的人文支撑,而且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高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审美取向,以便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树立主流价值导向,促进人格的完善、智慧的获得和生活的优雅。

(三)实现教学形式的推陈出新。

1.从文本出发,再现语文之美。

文本是高职语文的直接载体,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它们以丰厚的内涵、优美的文字,春风化雨般地润泽每位阅读者的心灵。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文本的欣赏与阐释出发,再现情境之美质、思想之激荡,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体味中得到身心的愉悦与享受,受到感染与熏陶。要强调与文本的“对话”,倾听先哲或时贤的谆谆教导,体会其“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求索,感受其触物感怀的敏锐与洞达;在倾听的同时要善于做推己及人的取譬,把自身放置在文本设定的场景中,接受思想的荡涤,或感受良辰佳会的欢喜。在文本阅读的愉快中实现心灵的超越,让语文的魅力征服现实的平庸或迷狂。学生在经典美文的学习、赏析中“自觉得到启发”,“在优秀作品中充分体悟”。

2.互动教学,让学生全面参与。

传统语文教学“一言堂”式的做法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违背了语文的“大众性”。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权利让给学生。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教师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进行讲述,以便在有限的课时里融入更加丰富的内容。其二,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允许学生说“不”,鼓励创新思维。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要肯定那些敢于标新立异的同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将热点文化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其三,充分整合各种现代化教学资源,结合课程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刻录VCD光盘、播放相关教学影片等,借鉴流行音乐、现代影视等时尚因素,摈弃语文教学高头讲章式的严肃与空洞,回归嬉笑怒骂生机勃发的现实人生。

参考文献:

[1]程路.高职院校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

[2]陈卫萍.高职“大学语文”如何体现人文精神[J].宿州学院学报,2009(3).

第7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研究”(2016SJD630059);江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开发及教学应用”(JG2015075);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点。

作者简介:单 鹏(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创业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数据越来越精准、多维,数据挖掘、存储与分析愈加先进,为人类利用数据的汇集分析提供了现实可能,越来越能够及时地反映出人们的情感、思维和行为。那么大数据与大学生教育融合能够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呢?大数据对大学生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冲击?大学生教育发展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问题亟须从事大学生教育方面的专家多加探讨。

1.教育走向客?^,使高等教育决策更具说服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越来越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特定规律,数据挖掘技术的逐渐成熟,较之于个人经验来说,根据大数据作出的决策更为客观和有效。在大学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上,传统意义的调研式和座谈式决策受到很多质疑,而新世纪所依据的语境是受民众所动态关注的,是分散的、不停更新的、多维度的,可以储存、分类和分析不同地域和教育主体和客体产生的信息数据。而从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网站、大学生教育等途径也可以获得大规模教育数据。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基础数据,就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政策。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数据的收集会使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大数据能够使教育活动达到最大效果,随时调整教育方式和手段。

大数据具有即时性、动态性和前瞻性,为了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意见,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数据库和背景信息系统、以往评估、学习数据会不断更新。并且教育者能够根据反馈的数据调整教学内容、进度、教材等,找出学生个体学习的优缺点。因此,从技术和思维层面,大数据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能够将教学数据细分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

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计算机智能教学和测评系统,能够将教学数据细分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能够对学生课堂内外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记录课堂上学生产生的数据。因此,大数据分析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教育质量状况,使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特征。从学生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挖掘出其受教育程度、文化习惯等;从国家层面来说,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等可以收集到教育投入数据、相关课程设置等数据。如了解课堂知识把握度、笔记精确度、上课学习的笔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为了使学生作为一个全息化的数据呈现出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关注学生的健康数据、社会交往数据等,能搜集关于学生学习的多维度的数据,从而使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关注到学生擅长的方面,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8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传统文化散发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人类的人文精华,表现着高尚的情怀节操,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高级技能人才,这一目标使学校和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重视理科知识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广博深邃,富有哲理性,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仁者爱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除此之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是至今仍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大传》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教育担负着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具有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人才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历史上很多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爱因斯坦有着高超的小提琴造诣,从音乐中他得到很多灵感,大大推进科学研究。苏步青、华罗庚等既是数学家,也是诗人,更是道德超群的优秀学者。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等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成才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积累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创新灵感,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人为生活奔波,为利益拼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的思想。要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有必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继承传统儒家文化追求“内圣外贤”理想人格的传统,追求“人格和谐”,提高人文素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来自经典,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兼顾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凝结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修养。

(一)整合教材,精选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和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方法,拓宽视野

高职语文的教学要有别于中学的教学方式。中学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语文教学侧重于工具性,免不了题海战术、应试策略。教师备课围绕着考试进行。高职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文学的趣味,领悟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但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

(三)关心社会,关注生活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各类体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师应注意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生活感悟有机渗透,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文本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对话。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层面上关注社会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如在介绍老庄和谐思想时,结合现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以传递人文思想。

(四)加强教学,陶冶情操

中国优秀古典文学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坚强和乐观是古典文学的基调,也是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文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重塑人文精神。如屈原的“独立不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李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和坚强乐观的态度,激励人们奋进不缀。发挥古典文学作品文的作用,就是通过诸如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文鉴赏等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一个寓教于乐,寓抽象于形象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坚固持久的人文精神。因此,开设古典文学教育要求教师传递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使之深人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而不能仅局限于诗、词、文的趣味欣赏。

(五)寓教于乐,激发机智

语文课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这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应采用多种灵活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辩论、演讲、讨论、情景剧表演、走进大自然及社会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人文素质。

第9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职业卫生教育 作用

现阶段,在职业卫生教育体制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课的现象,学生为找工作努力学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语文课的作用、意义、地位等认识浅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语文课的积极性。在卫生职业教育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其服务性特征,适应专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各种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到了大学或职业教育中,它显然被忽视了。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更重视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认为语文课的设置微不足道。医学生分析一种疾病,学会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自己掌握了新的知识技能,然而语文教学却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积累的过程,取得的进步也是难以迅速衡量的,这就导致技能培训有时显得急功近利,片面肤浅。

知识灌输量的无限增加,减弱了对培训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其客观效果是重知轻德。专业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没有相应提高。许多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没有进行完善的素质教育,所以不能成为有底蕴的科技工作者。

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能成为护士、药师等,他们与其说是跟疾病打交道的职业工作者,更应该说是跟人打交道的职业工作者,所以沟通能力也成了职业素质中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沟通不仅能提升就业范畴,而且能为工作的顺利进展铺下基石,所以语文教学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语言功底与沟通能力。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指出:“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一论断的价值在于:看到了医学的社会性目的;明确指出无论是医学还是护理、检验等相关医学,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所以人文的基础就是语文教学。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卫生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和教学任务是多维的、丰富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语文作为一门知识课、基础课,我们是否已经运用自如了呢?我们常常不能理解较长的句子,不能把握作者所表达的真正思想,不能积极有效地做好笔记,写作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说话时常常语塞,不能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所有这些方面都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运用中的尴尬和无奈。

2.工具性。不论学习哪一门科学,都需要借助语文能力来完成。我们要通过听来接受知识,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服务的对象仍然是人,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1],与患者良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互相交流,清楚表达自身的意图,工作中写总结、写计划、写病历、写论文、写演讲稿,等等,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语文工具。

3.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与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而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文章则能够有选择地帮助提高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事业的成功;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有利于创新;有助于陶冶性情,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2]。人文素质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感情的流露与交流。它告诉学生的是人生价值、人生信仰、人生意义,向学生说明人的理念与思想、抱负、希望和理想。这给学生从客观世界中对照自己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学生扩大对人生感悟的视野,受到情感的震撼、意志的磨炼,逐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三、如何激发语文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和学生重专业轻基础的教育现象,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积极性;二是普遍存在于部分教师中的亦步亦趋、按都就班的施教理念和方法,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迫切需要。

1.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针对当前阶段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该给他们灌输的是竞争中的合作精神和从医职业人员严谨的职业道德及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3]。提供多种多样的具有文学渲染力的教材,让学生更感兴趣,更多地带着个人感彩体会文学带来的冲击力,从而在面对职业特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

2.把语文教学渗透到专业能力培养中,体现更现代、更实用的工具作用。语文势必要从昨天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开放”,就是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把学生今天的学识水平和明天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设计专业对口的语文练习,以及文学题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授课效果。

3.增加实践活动,推进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革[4]。实践是促使能力提高、知识飞跃的一双翅膀,是教学中既不可缺少又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然而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时数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练习时的针对性、倾向性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借助延伸的课外阅读、征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双管齐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学在职位卫生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多更好地为社会输出更职业化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温霞.论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言语能力与护理工作者的关系[J].护理研究,2008,(4):1025-1026.

[2]罗翠梅.浅谈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1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