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优秀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金课;混合式教学
一、背景
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了“金课”的概念,目的是既要增加大学生的学业难度和深度,又要扩大课程的选择性,适当对大学生“增负”,真正把内容陈旧、考试走形式、学分高的“水课”转变成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金课”,因此,“金课”的标准就是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金课”是追求高等教育质量必经的路径,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三大核心课,也是一门经济理论、数学理论、统计学相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晦涩难懂的学科。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形式上不属于“金课”。根据“金课”的含义,精心构思课程设计,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是打造金课的基础。对照“金课”评价标准,基于课程特点、学生能力和前期教学改革的认知,我们提出线上线下混合的计量经济学“金课”建设路径。
二、理解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发展及60年代的大扩张,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经验表明,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的结合体,对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非常有必要。但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是:(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实验室资源匮乏;(2)教学和考核中重结论轻讨论,而忽略了思维过程交流;(3)教学评价的反馈滞后,不利于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
地方院校经管专业的学生文理兼收,高中基础知识不牢固,自主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计量经济学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春季、夏季高考生)、课程难、学业负担重,导致本科生学习压力大,并逐渐产生焦虑情绪。但在近年来的教学活动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运用为“金课”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以“金课”为标准的计量经济学建设研究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是建设“金课”的重要基础
必须以“金课”标准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要把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案例与应用有机结合,运用微课、慕课等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鉴于地方院校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部分定理、命题的证明比较烦琐,难度较大,通过重新编排应该去掉定理的证明,通过习题、案例的方式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另外,目前教材的编排顺序,先介绍经典单方程模型,再讲解现代计量模型,缺少微观计量的介绍和研究。因此,课程编排应以提高难度和深度为准绳,重新梳理学习重点、难点,探寻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把计量经济学的最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了解经济前沿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运用计量工具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平台教学是建设“金课”的核心环节
教学平台的使用是建设“金课”的重要基础。如何使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是建设“金课”的难点。建设“金课”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准确界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课后反馈和教学评价。“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以“雨课堂”平台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课前线上预习。老师可以将讲义、视频、PPT制作成自己的教学方案,课前线上讲义发送后,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在上课前可以收到阅读课件学生的提醒。
(2)课中。授课前老师把本课程的二维码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扫描微信进班。老师可以把PPT发送到学生端APP,学生可以及时保存课件及课程回放;另外,老师可以收到PPT每页上“不懂”学生数据的反馈,老师收集课程中不懂的知识点,从而改变课程速度及重点知识讲解。其次,老师通过设置弹幕功能,可以随时看到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及意见。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发当堂测试题,并设置试题的答题时间,随时可以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做题情况。
(3)课后。老师收集到学生的答题数据,准确了解学生掌握课堂的学习状况,对课堂出现的重点、难点及时强化并准时推送课后复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的知识点。课前+课中+课后的雨课堂,实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数据收集工作,从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作业等方面,使教师能准确分析课程数据,精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开展课堂教学。
(三)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是建设“金课”的重要支撑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主体,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书育人是良心活,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不要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阅读教材,要把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严禁期末考试划范围,严禁教师对期末考试有应付的心态,杜绝题型简单且肤浅的问题,杜绝学生只要背背就及格的状况。
(2)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变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微课、慕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性、趣味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现今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基本上对着课件阅读就是上课的常态,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教师教育技术應用的培训,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是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重要支撑。
(3)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计量教师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概率论基础,而且必须清楚课程的价值所在,要明确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详细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研究计量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然后根据“金课”的标准重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变换考核方式等。另外,学校应大力发展教学教研型教师,鼓励教师提升教研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结果用以改进教学。
(4)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效能。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知识灌溉的课堂,不应该是模拟场景下知识简单应用的课堂,也不应该是低阶陈旧知识反复操练的课堂。人才的竞争在于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较量。教学必须深化课堂改革,“去水增金”,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以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目标,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是建设“金课”的重要环节
实验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地方院校的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甚至有的学生上实验课玩电脑游戏,而如今的实验课是教师把实验原理、实验环节以及实验可能的突发问题告诉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步骤操作即可,这样的局面使学生失去了处理突发问题的好时机,也失去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学生所做的就是验证实验结论。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建立二元线性模型在实验课中,教师首先给出学生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做出散点图,根據散点图做出方程,然后解释模型,再分析模型的经济含义,最后再进行预测。在现实中,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然后在线实验案例,学生要设计相应的计量模型方案,并提交计量模型方案。在线下实验课中,教师将评述各种实验方案,最终,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选出最优的模型方案。
五、构造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建设“金课”的重要保障
现有的课堂教学反馈是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前进行的,等到教师看到学生课堂教学反馈的时候本学期的课程基本结束了,滞后的教学反馈导致教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反馈方式。当堂课反馈是解决当前课堂教学反馈相对滞后问题的关键,以“雨课堂”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以提前推送教案、视频、PPT让学生提前预习,关于每节课所涉及的经济理论、数学应用和概率知识都及时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网上给出及时的反馈,有利于教师随时改变推送内容;在线上,教师根据推送的PPT,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可以在每页PPT上反馈“懂”或“不懂”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改变教学方法和重点强化课堂的重点难点;另外,在线上,可以设置弹幕功能,教师讲每个知识点和每道题时学生可以在弹幕上随时反馈。此时,建立网上课堂随机反馈体系,以监督在线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分发当堂作业,设置完成时间,在课上及时讲解,完成课堂反馈。
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对培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课程成绩有由期末考试成绩、课后作业成绩和考勤、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等组成,期末考试占比不超过70%。同时,加大案例类、创新类的试题建设力度,对学生的考试、考查更加具有灵活性。
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金课”的标准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认识度不够、课堂设计不详细、线上线下融合不合理等问题。在“金课”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两性一度”的标准完成课程重整、课程设计、课程考核和课程反馈。因此,做好一门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并不容易,创建优质的教师团队,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和采用合理的教学平台是建设“金课”关键因素,另外,“金课”的建设还需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人员支持。即使这样,线上线下“金课”作为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
[2]毛景焕.为思维而教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金课”[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3.
[3]乐珅,俞婷婷,刘晨.线上线下混合的医学遗传学“金课”建设路径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9,11.
[4]余惠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10.
[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
[关键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学范式改革;知识众筹
1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多媒体是教的工具,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本课程以往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根据平时课堂练习、实践教学完成情况以及出勤率等方面测算平时成绩,再将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加权平均,最终给出学生综合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传统而机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忽视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而只是注重对考试内容的短期突击学习,不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不利于学校学风建设。大三学生已基本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理论在其它专业课也有所涉及,加上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参与各种校园招聘考试等已让学生分心,以老师讲授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范式改革后的教学特点
该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旨在于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考核方式转变这一指挥棒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播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宗旨、以打造“厚德、博学、笃行、鼎新”,实现学校锻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将“合作”观念引进课堂教学,开展“知识众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材大部分章节采用“知识众筹”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分为十组,每组负责课程教材近一章内容。每个人围绕思考题负责研习约五页的内容,把研习的内容结合案例在课堂上行讲解,并为下面听讲者释疑解惑,最后老师通过串讲,补充并总结相应的重难点内容。理论或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则结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如清洁生产审核内容学习,在大家预习的基础上,分组完成典型案例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异较大,可将重难点内容进行分解。案例分析分两次实践,首先给出答案已知案例,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基础上解释答案的结依据及计算过程;然后让学生对另一全新案例进行分析解答。这样作为讲课者,查阅资料和不停的思考,会对研习和讲解的内容理解得尤为深刻;作为听课者,看到身边同学的思维方式和讲授风格都不一样,在快速了解学习内容的同时,会主动借鉴优秀同学的思维方式和讲演风格,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最后各组要“自查”并手写收获与体会,绘制每章“知识地图”,并作为期末考核内容。考核侧重于平时课程知识点的讲授情况,课堂问答讨论的参与度,对讨论问题准确把握程度等,从而尽量保证每个人都掌握了整本书的知识体系。
3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互联网+”概念提出以后,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快速改造升级,创造了新的业态形式,同时也势必要求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为此“互联网+”教育也掀起了一个颠覆性的改革浪潮。“互联网+”思维集中体现了开放性、主动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包容性,为高校课程改革带来了新动力。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需要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与变革。
二、高校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积淀,我国各高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高等教育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如下:
1.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方法不丰富。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中虽然广泛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教学活动大多在课内完成,课外辅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明显不够,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相对落后。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且平时考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学生的考核成绩可以通过期末集中突击复习达标,重视结果的考核,而忽视全过程的考核。从试卷内容来看,多以基础理论考核居多,很难反映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互联网+”视阈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必须明确改革的理念与思路,融入“互联网+”的理念,构建现代教学范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的具体途径如下: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基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要展开,教学核心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教学目标从知识传递为主转向“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
2.完善教学系统,重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依据课内与课外教学一体化和融入“互联网+”的课程设计思想,构建课内与课外两大教学系统,将课堂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训练作为辅助教学计划纳入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是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平台,给学生设定一个实际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演练,教师也能参与其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要充分利用优质的课程网络资源,实现线下与线上的有效互动。
3.推进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将“互联网+”的理念融入其中,课程内容将从“线下”走向“线上”,采取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力求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为此,应大力推进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将案例、微课、教学大纲、课件、试题库等资料上传到配套资源平台,供教师、学生自主学习与共享,建立适应“互联网+”背景的开放、共享、自主、包容的学习模式,突出创新、实用和超前。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要在互联网上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使得线下与线上教学活动有效的整合。
4.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以“体验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外,强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专题讨论、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潜力与能力,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观摩、见习、实践,来激发学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5.完善考核机制,由结果转向过程。“互联网+”视阈下,不应采用单一的考核标准。针对课程改革的全新教学理念,强化全过程的考核,尤其重视平时的考核。如可将考核比例设计为: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试卷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堂展示等构成,其中有些考核内容可以通过课程平台线上完成。期末试卷考核内容以论述及分析题为主,简单记忆题为辅。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机遇,整合多方资源,与时俱进,在传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优秀模式的同时,融入“互联网+”理念,创建基于“互联网+”视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露露.互联网+概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6(2).
[2]林苏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4).
[3]卢晓,何东云.“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关键词:线上讨论;教学网;激励机制;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11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18
“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相比具有诸多优势。近年来,随着大学教学网络平台以及E-learning概念的推广,讨论的形式与组织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讨论活动从“面对面参与”转移到了“网络平台”上,从课上拓展到了课下,而且课下的“线上讨论”(Online Discussion)也逐渐成为许多大学课程的重要部分,被称为“非同步讨论”(Asynchronous Discussion)。学生可以利用课程教学网的“讨论版块”进行发帖、回帖,还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展开组内交流,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教学的时间不限于课上,对于消化课程内容而言也有所助益,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克服课堂即时性讨论不深入的问题。可以说,课后线上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能较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尽管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出现“线上讨论”参与度低、讨论质量不高的情况。学生常常很被动,有的“线上讨论”则流于形式,甚至形同虚设。在学校看来,搭建与推广教学网络平台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个趋势,搭建网络平台的成本也颇高,但实际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也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存在推广与使用的矛盾,二是如何找到一套较好的解决方案。对此,本研究从课程教学网络平台“线上讨论”存在的问题入手,首先基于国内外有关教学网络平台使用情况及“线上讨论”的文献,归纳了有关影响大学生参与“线上讨论”的因素,其次以北大J课程为案例,设计并探讨了一套“线上讨论”的激励机制,尝试找到提高“线上讨论”质量与效率的方法。
一 困境分析:当“讨论”遇上“网络”
网络教学系统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包括一系列数字化学习内容以及交流工具,同时教学的管理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交流工具。其中,网络讨论版块的建立可以使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开展“非同步互动”,这对于学习者而言很有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其分享与提出不同观点,更加积极地学习课程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提出有意思的问题以及构建知识[2]。同时有研究指出,网络环境可以让学习者不再怀有课堂上的“恐惧感”,教学也不再由某个单一的参与者主导,而且较少受各种传统规定的束缚。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使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讨论并有所贡献往往极具挑战性,通过课程教学网络平台的方式展开课后线上讨论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效果不好等问题。究其影响因素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1 陌生化的网络情境。“讨论”的概念按照人们既有的认知应与“面红耳赤”、“唇枪舌剑,,等体现讨论者活生生面部表情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当学生进行线上讨论时,他们的角色是不可见的,发帖的对象也可以是匿名的,每次发帖的内容也较有限,他们会感觉到网上讨论并不重要、没有用,这会降低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则会觉得人与人之间非面对面的交互非常困难,这种陌生化的感觉也在线上讨论的环境里体现出来,缺少交际的暗示,如面部表情和声音,人际交互与社会临场感的缺失会对讨论的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2学习者的特点。学生互联网使用能力的大小也会影响他们对线上讨论的参与度。往往具有较高互联网使用水平的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网讨论任务,而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则对信息收集以及完成讨论任务感到很困难,其参与讨论的动机也不足。同时,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会产生显著性影响。有研究表明,与面对面讨论相比,内向的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环境参与线上讨论。但也存在相反的研究结果,外向的学生对于获得更大的成功有强烈的需求,因此更有可能积极参与网上讨论。此外,具有较强“共同体感知”(Feeling of Community)的学生也比经常觉得被孤立和排斥的学生更容易坚持在线讨论。
3 指导者的作用。教师是线上讨论中的重要角色,其展现出来的心态与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是否具有促进学生参与在线讨论的方法,能否清晰地设计与组织讨论,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参与讨论的贡献在哪里,从而对讨论有所期待,以及能否恰当地总结和回馈讨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线上讨论的参与度。有研究者将教师的线上参与分为四种情况:①发帖提出问题;②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③回答现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新问题;④其他管理性、组织性发帖。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看重老师是否能够定期在线回答问题,对解决方案提供指导和新的思路,或者讨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
4 考评机制。将学生参与度和成绩考评结合起来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如果线上讨论的表现在期末分数中占有一定比重,会增加线上讨论的积极性,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同时对学习成果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老师而言,如何对学习者的参与度进行考评则是一项较大的挑战,虽然已经有较多的讨论,但仍然缺乏相应的经验研究。
结合以上四种因素,在设计“线上讨论”的组织机制时,必须兼顾网络讨论环境、使用者特点以及指导者作用的影响,并且采用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方法,特别是针对如何评价学生“线上讨论”参与度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实际课程案例的具体特点,从该课程组织“线上讨论”所反映的问题出发,设计合适的讨论方案与激励机制,并尝试从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
二 教学网“线上讨论”机制设计
1 北大教学网(Blackboard)与J课程概况
为推进教学改革和校园信息化建设,北京大学于2008年9月正式推出“北大教学网”,该系统采用Blackboard系统构建,是一个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校园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也是北大所有教学课程的总站。Blackboard作为一种学习管理系统,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教学实践,为教学管理引入新的方法。还有研究表明,Blackboard潜在的优势在于日益增加的可获得性、快速回复、双向互动、追踪以及提高能力,包括组织、时间管理和交流。北大Blackboard功能并不复杂,上手较为容易,北大学生均具备使用Blackboard的最基本技术能力。因此利用北大教学网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设计一套使用机制,使学生能够积极且有效地参与网络讨论,并将其融入到个人的学习习惯当中。
本文以北京大学J课程为例,设计并探讨了一套“线上讨论”的激励机制。J课程是针对专门领域所开设的法律类概论性课程,共10次课,30课时,选课学生为27人,均为研究生,其中大部分本科为非法学专业,还有1名国际学生。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专门领域内法律的基本理论、思维、理念与法学研究方法,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需要了解该领域中的基本法律关系,具备初步的法律思考与推理能力,并能够将法律知识与法律理论用于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J课程概况来看,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由于授课对象是研究生,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从选课学生特点来看,专业背景差异性大,大部分属于法学零基础,因此在设计讨论机制时除了要兼顾本文第一部分提及的四个因素外,还要考虑诸多具体问题,例如怎样让非法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尽快入门,怎样让学容量、成体系的法律知识变得有趣且有意义,以及如何合理评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成绩。
2 “线上讨论”方案设计
在J课程以往的教学中,积累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学生参与线上讨论的经验,比如在建立讨论版块初期会对选课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给组员留有相互熟悉交流的时间,并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以建立一种共同体身份(Communny Identity)。课程早期的课堂讨论也按照网络讨论的小组进行,目的在于将虚拟的线上讨论与现实的课堂讨论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组员间的合作意识和默契,另一方面有助于克服单一网络环境所造成的陌生感。在网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在教学网上参与回帖,提供网络外的课下指导,并且及时对近段时间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频繁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J课程还通过设计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的双重评价机制,在鼓励小组协作的同时奖励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可以说,J课程的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本文第一部分所总结的四个因素。尽管如此,J课程的线上讨论依然存在讨论不深入、讨论质量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在设计讨论机制时,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从发帖数量和发帖质量两方面激励讨论。如果单纯将发帖数与考评成绩挂钩,会造成学生为了追求发帖数量而不顾讨论质量,盲目跟帖或敷衍了事,最后形成一片“虚假繁荣”;相反地,如果只强调发帖质量而不对帖子数量做出要求,一方面讨论局面不容易打开,另一方面很难保证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提供高质量的帖子。基于以上考虑,在设计讨论方案时除了关注网络环境、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角色等因素外,还需对“线上讨论”进行“激励性评估”,将发帖“数量”与“质量”同时纳入考评环节,并建立可量化的激励指标。
据此,J课程进一步修改了讨论方案。首先,将选课学生按其特点分为四个小组,每组7人,同时确保每组有1~2名本科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并设置小组长,由其负责在教学网对应版块中组织开展“线上讨论”。讨论分为“大讨论”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在“大讨论”环节,各小组成员首先通过协商选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时事,在一个讨论周期(15天)内围绕该时事展开讨论。“大讨论”以组内发帖为主,鼓励到其他组“串门发帖”。每次大讨论结束时,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合,一个学期内可组织若干次“大讨论”。“大讨论”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讨论问题。在“自由讨论”环节,仍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在对应板块自由发帖,可提问、可发表意见,形式不限,无时限。设立自由讨论版块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课下答疑的空间,增强师生在教学网上的互动,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并从其他同学的回复中获得启发。“大讨论”的特点在于集中和深入,“自由讨论”则以广泛和个人兴趣见长,二者结合起来为J课程提供了立体化、多维度的讨论方案。
3 “线上讨论”考评机制设计
就考评机制而言,J课程继续实行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的双重考核机制。计算小组成绩是为了促进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计算个人成绩是为了奖励个人的出色表现,同时防止“搭便车”情况出现。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合计成为学生的线上讨论总成绩。在该考评机制的实际操作中,也可以以小组成绩为基数,在此基数上按照个人表现进行上下调整,得到学生“线上讨论”最终成绩。就激励指标而言,该考评机制具体分为“参与度”和“贡献度”两项,并尝试对其进行精确化测量。“参与度”通过一个记分周期内组内有效发帖数来测量。所谓“有效发帖”,是指有观点、有例子、有适当阐述的帖子,由教师根据发帖内容来判断,未能满足此要求的帖子则视为“无效发帖”,不能计入发帖总数。强调发帖有效性的直接目的在于减少线上讨论常见的“水贴”泛滥问题。同时,学生被明确告知有效发帖的评价标准和范例,久而久之也逐渐养成了“有理有据”的线上发言习惯。“贡献度”由一个记分周期内组内有效“讨论节点”数来衡量。所谓讨论节点,是对个人在讨论中所做贡献的一种有效测量,通过计算“讨论节点”可以规避重复发帖或者重复一个意思表达的情况。根据课程案例的试验结果,讨论节点的产生情况分可为如下两类(如图1所示):一是在话题已有讨论点基础上新增一个讨论点,计1个有效讨论节点;二是在原有讨论点基础上展开深入讨论,引申出一个新的子讨论点,计1个有效讨论节点。通过统计讨论节点数可以呈现小组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如图2所示,该组讨论了学生权利保护的问题,在A同学谈及“从对象的视角”时,C同学增加了一个“从教育体制的视角”,即可记为一个有效的讨论节点;B同学在C同学这一讨论节点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应试教育体制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记为一个有效的讨论节点。
4 成果展示与分析
该套“线上讨论”激励机制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将组间竞争和组内合作结合起来,对于个人而言,既要站在团队的立场,同时也要增加个人表现;2)对发帖数量与质量均有所兼顾,前者通过对“参与度”的指标来测量,后者则通过“贡献度”;3)对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要求,讨论广度主要体现在“自由讨论”环节,而讨论的深度则主要体现在“大讨论”环节。以J课程为案例,从9月23日至11月4日实施了该套机制,共发起了2次“线上大讨论”。图3(上)反映了四个小组发帖讨论的总体情况(由Blackboard自动统计并显示),第4栏为组内参与讨论的总人数,均超出了小组本来的人数,表现出了一定的组间参与度;第三栏为各组发帖总数,发帖量均超过100,四个小组平均发帖量为149,从参与度上看已经打开了“线上讨论”的局面。就讨论的质量而言,各组同学能够围绕一个案例做多角度分析,部分讨论节点上还出现了辩论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讨论深度,还培养了学生批判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比两次“大讨论”来看(如图3下),第二次的有效发帖数及讨论节点数与第一次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增加。从对该课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在第一次大讨论进行时,部分小组因为选题不当,导致没有太多可深入分析和扩展的地方,相比之下,在第二次选题时则更有经验,组内成员的互动也更为频繁;而且第一次大讨论后,教师针对各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点评,以表现优秀的小组为例,展示其“讨论节点”的分布情况,为第二次讨论的开展提供了范例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另外,由于每组的发帖量会在讨论版块首页呈现出来,学生会产生一种相互竞争的微妙感觉,这既带来了压力,也激发其参与讨论。
打破校际界限,创新校本研修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
桐庐县4所初中被选定为种子学校。中国教师教育网特聘的校本研修专家李玉平老师团队到这几所学校带领骨干教师做研究,他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引领,让教师们彻底改变了教研观念。同时,县里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网络研修平台上通过认领课题的方式,深度参与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并给予具体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接地气的校本小课题研究,专家现场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堂研究课题。桐庐县《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获杭州市第3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针对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及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提出将MOOC和SPOC本土化,形成一种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即现代职教课程模式,以计算机类课程开发为例,介绍混合教学模式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MOOC;现代职教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0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社会各行各业对技术性、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正加紧改革的步伐,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提高高职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如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切实提高,正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1MOOC和SPOC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股新的教育思潮正从欧美传入中国,这股思潮就是“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一种具有海量资源的在线课堂,其形式类似于网络教育和精品课程(或公开课),但是比网络教育等平台更开放、更强大。MOOC在全球掀起了教学变革狂潮,但是随着其迅猛发展也暴露了各种问题。比如“没有先修条件”和“没有规模限制”对学生和大学而言,既是MOOC的优势又是其局限性所在。正是MOOC的种种问题促使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诞生,它开启了在线教育的新时代。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是指面向少数(几十个或几百个)达到准入条件的学生开设的在线课程。SPOC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主要针对在校学生,相比于MOOC完全开放的平台,SPOC有一定的限制性,规模小,更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
2现状分析
2.1职业教育学生特点
(1)不太适应传统学校的教学模式,喜欢“做中学”,不爱理论课,爱实践课。
(2)对专业有些兴趣,但学习习惯较差,缺乏毅力和耐力。
(3)想学但不知道如何去学,不会学习。
2.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粉笔加黑板的“师讲生听”模式;“讲练分离”的“课件”式教学模式;“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式的“演示练习循环”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索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1]。这几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优点,但始终是以教师或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3现代职教课程模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强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针对职教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开发和实施现代职教课程中,从课前导学案、课中任务书到课后作业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精心设计,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意义,尽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我们开发和实施的现代职教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前,学生要进行在线视频的观看和在线测试;课中实施翻转课堂,老师答疑,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形成最终答案;课后,以学生为主进行任务拓展,提交作业。在MOOC和SPOC的理念基础上,将在线教育与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将MOOC和SPOC本土化,形成一种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即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可概括为“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进行一体化设计:
(1)线上,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并将其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视频,在线测试、讨论或完成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2)线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疑答惑、组织活动。
(3)“职场化”特色贯穿始终,融入线上与线下各环节。线上资源的职场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选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而线下主要体现在借助公司、车间、实训室等职场化环境,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课堂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完成任务、项目和作业,并依据行业、企业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评价。
4现代职教课程的开发
4.1课程标准
现代职教课程的标准要求比普通课程要高。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依据企业调研结果以及工作岗位的能力特点分析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既要融入职业教育行动导向与学院职场化理念,又要体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要求,还要体现职场化课业的要求;课时要进行重新规划,内容体系要进行重新调整,能力目标与学以致用的理念要更加突显。现代职教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内容标准要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序化;将线上学习情况列入考核等,以职场化课业为导向。
4.2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任务书(导学案)成为学习支架,突显知识的获取和初步理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教学活动相结合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内化及应用,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职场素养。导学案设计要精准,学习活动与评价要紧密结合。
4.3在线学习活动设计
(1)每节课都要有导学案且清晰明了。
(2)每节课都要有在线测试,每次上课要公布前次在线测试成绩,讲解出错比较多的题目。
(3)每节课都要有课堂任务书(学习任务单)且采用真实项目作为任务。
(4)每节课都要有课后作业书。
(5)每节课要建立课程讨论区,要求学生发帖或回帖,师生互动热烈。
(6)每节课要建立教师笔记,通过反思引导教学方法改进。
4.4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
(1)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兼顾学习时长等相关环节,形成多项考核。
(2)各部分的考核比例要合理,符合课程特点与专业特点。
(3)课堂实战成绩要占一定的比例,学生的作业评价应占有较大比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成绩设置为课程作业(30%)、在线测试(30%)、论坛讨论(5%)、平时表现(20%)、学习笔记(10%)和在线时长(5%)6个部分。考核强调线上学习的重要性,但成绩的组成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5教学视频的录制
(1)视频形式有录屏、录像、手写板制作、仿真技术嵌入等。
(2)视频内容要与导学案要求一致,符合微课要求,即与知识点对应起来。
(3)视频质量要求画面清晰,声音清楚。
(4)视频时间长度一般在5~10分钟以内,适合高职学生在线学习。
5现代职教课程的实施
5.1线上学习
1)学生的角色及任务。学生的角色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是线上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信息化素养也得以提升。由于学生是在课下完成线上学习,所以老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来保证线上学习的实施情况。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课前任务书,明确本次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主观看相关的教学微视频。
(2)在观看过程中遇到难点,可反复观看视频,并采用适当方式与教师进行即时交流互动。
(3)完成在线测试习题。
(4)记录观看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讨论。
2)教师的角色及任务。教师不是线上学习部分的主角,更多的是引导者[2],同时也是资源创造者,在课程单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线上学习的主要任务是:
(1)实时解答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密切关注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包括登录平台次数、进入课程次数、在线时长、学习笔记记录次数、论坛发言情况以及在线测试完成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加强对排名靠后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3)及时回答学生在论坛中提出的问题,对在线测试及整体数据排名比较靠前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营造“学霸”氛围,发挥标杆作用。
5.2线下面对面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是交互式、探究式的[3]。线下面对面翻转课堂的实施,以一节课60分钟为例,主要包含6个方面:
(1)教师拿出5分钟通报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让学生明确线上学习的重要性。
(2)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在线测试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
(3)根据课堂任务书的要求,让学生分组研讨课堂案例,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分钟。
(4)进行案例评价,组内先评出优秀作品,然后组间再进行互评,获得优秀作品的小组,组长要在电脑上进行展示,大约需要15分钟。
(5)教师和学生要分别进行总结,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教师要总结本节课相关知识点和拓展知识点,大约需要5分钟。
(6)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老师进行本节课的反思(课后完成)。
6阶段性成效
实施现代职教课程一年,我们对部分计算机在线课程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认同度基本达到70%,不认同的学生占到10%左右,还有近20%的学生对相关事项持中立态度。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学中心共同组织了学生评教活动,数据显示,现代职教课程评教分数达到了94.6分,超过了普通课程。现代职教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很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要体现在:
(1)实施现代职教课程模式以来,学生从最初的不适应演变为主动的学习。
(2)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内化拓展与应用。
(3)成绩透明化,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
(4)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学会运用MOOC深化课程学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主要体现在:
(1)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念高度认同。
(2)以实战的方式学习了教学平台使用、MO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导学案设计等,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得到提升。
(3)全系24名教师通过中国大学MOOC网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实战学习与考试,80%为优秀成绩。
(4)教师边开发、边实施、边提升的模式初步形成,信息化素养普遍得到提升。
7现代职教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现代职教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建设在线课程时,既要考虑怎么实施翻转,又要考虑在线学习应奠定怎样的基础;知识点碎片化后,还要注意给学生搭建概念地图(整体性)及学习支架。
(2)职场化的课业设计。针对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实战、讨论等,作业如何布置,每项作业的成果如何展示。
(3)教师设计(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针对导学案及课堂活动任务单,知识点梳理、分解和序化依然是难点,设计理念的提升成为课程开发中的要务,这是个长期过程,且只能在工作中积累和提升,培训只是给方法,不可能给结果。
(4)对学生的持续引导。引导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机制来保障。
(5)混合式学习环境。未来教室普及上仍有差距,虽然教室实现无线覆盖,但和信息化与职场化融为一体的未来教室相比,仍存在差距,需要持续完善。
8结语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作文;创新研究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写作
新课改实施以后,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作文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布置作文题目、分析题目、范文讲解、写作指导、作文批改到课堂点评,这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扮演主角,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做,成为了非常被动的执行者。学生对于写作文没有兴趣,教师耗尽心血教学没有成效,这显然违背了初中作文教学的规律,没有发挥学生作文写作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写作,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初中语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一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作文题目,引出班上平时喜欢阅读名著的学生姓名,鼓励同学们多读书,陶冶情操,丰富视野。可以给同学们布置阅读名著的任务,让大家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去阅读,然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这样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读完后的内心感受,今后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写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学生当中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勇于创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要因材施教,指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中对于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对一些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十分注重作文的语言形式和遣词造句,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学生不能够切身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文章看上去文字老练,但是内容却十分苍白,让学生丧失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单单依靠优美的语言来提升作文质量,而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塞翁失马》这则语言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祸”与“福”提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福祸相惜的案例,也可以针对某个案例展开辩论,辩论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帮助。以后在考试中,遇到写相关主题的作文,学生就可以引用这则寓言故事,让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加充实。
(三)拓展教学空间,多种形式交替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初中作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将室内课堂搬到室外进行,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下放松心情、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以写作为依托的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思考,为写作打下夯实的基础。例如,在《怎样写好人物的外貌》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描述人物外貌的案例,图文并茂的介绍人物特征,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观察对方,说说他的外貌特点。也可以通过结合日常实践活动,找到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把他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出来。源自生活的创作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激扬的文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了写作本身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文笔去表达自身的情感,表达对家人、社会、生活的感悟,让兴趣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最好教师。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优秀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习作上传至网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在线上与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新教学空间下,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写出更多的优秀作文。
二、结语
最近,我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着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设计软件的应用为视觉艺术的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取代了曾经耗时耗力的纯手工制作,也促成了很多现实难于打造的精彩效果的实现。在视觉设计当中,例如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InDesign等平面设计软件为优秀的设计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软件的学习自然成为了重要的内容。
传统的手绘设计制作也总能打造出精彩的效果,手绘的功夫对于任何一个做视觉设计的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基础和修养,传统的表现形式并非被淘汰,而是转而以其他方式呈现。纯手工打造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不过表现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实用的平面设计对软件的依赖性是极大的,因而更传统的表达方式则会被自然转移。另外,即便是软件制作,也可以用手绘的方式进行,例如CG数码绘就很好地结合了手绘与软件的优点。现行教学中的设计更多就是专门用于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由此可见软件的强大和其在设计中的地位之重。
在现行的设计软件教学推进中,存在几种常见的方式,这点不论是在学校教学还是社会培训教学中都存在。
面授教学是目前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的相关培训中也非常常见,此类方式十分有效,不过时间和精力成本相对较高。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要有效地推进教学一般适合小班教学,需要教师对每一个人有更高的关注度,尤其在难度较大的案例课程中,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教材教学,听起来非常传统,似乎一旦上课就务必依赖书本。事实上在设计操作的课程中,教材是灵活多变的。知识点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然而设计追求和流行风尚瞬息万变,案例总是时常更新,被固定的纸质教材极有可能跟不上教学的需求。毕竟推进一个软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出更好的设计作品,而在软件的教学中也总是以作品案例的形式令学生掌握工具的使用。因此教材教学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种是视频教学,无论是网络远程教学还是光碟录播,这种方式都能够很清晰地让学生看到操作的过程和细节,并且其重复和回放的特性可以有效保障学习效果。这种远程教学方式,方便了有引导的自学,不过如果没有针对个性化问题及时解决的辅导,这样的推进方式就容易卡壳。比如说视频录制的细节不够细致或者某一点操作比较匆忙,有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导致学生操作的停滞。另外很多知识点相互都有牵连尤其在完整的专门案例中,由于对其他知识暂时的不了解,也有可能导致在某一点上走不通而影响后续操作。这一方面需要更人性化地提高视频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则需要解决及时互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