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月潭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与技能:能区别并正确运用同音字或形近字;会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借助图片理解并积累有关描写景物的词语;能听故事,讲故事;训练学生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理解,将各部分的知识穿插讲解,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完成学习。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加标点符号和积累四字词语。
教学用具:山川湖泊图片及四字词语,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结束了,老师知道有许多同学利用这个假期到外地旅游,到了许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地方。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去了什么地方?(生自由发言。)
2.(导入到“知识窗”)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像这样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许多山川、河流闻名于世,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二、出示“知识窗”问题
1.反复诵读文字资料,说一说“四大江河、五大湖泊、三大楼阁”各是指什么?它们的位置在哪?
2.出示地图,请大家圈出“四大江河、五大湖泊、三大楼阁”,根据文字简要介绍。(学生回答,可适当插入图片进行介绍。)
三、“练一练”第2题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更加了解了祖国的秀美山河,我们的好朋友龙龙也去了很多地方,让他给我们当一次小导游,带我们去看一看他去了哪些旅游胜地,好吗?我们跟随龙龙一起走吧。第一站就是我们想看的庐山,你们知道庐山有什么特点吗?(庐山有迷人的云雾。)
2.(出示第1句“同学们,庐山多美呀!你们想去浏览庐山吗?”)
请先把这句话点上正确的标点,你就可以看到庐山的美景了。
(生点标点、师生对照答案)
3.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庐山来感受它的美丽吧。(播放课件演示庐山的美景。)
4.看过了青山,再让我们来看看绿水,第二站龙龙领我们来到了台湾省的日月潭,出示“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中外游客”一句,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就先给这句话点上标点吧。(生点标点、师生对照答案)
5.师播放课件“日月潭”美景。
6.过渡:日月潭景色奇异,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四、听的训练
1.师讲故事,学生听,要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
2.四人小组内讲一讲,并选代表在全班把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3.师生评议。
五、“日积月累”(第1题)
1.看来,你们都能像龙龙一样当一名合格的小导游了,能把日月潭的有关传说介绍给游客。龙龙去的地方太多了,在这里他就不能一一具体介绍了,但是他告诉我们他还去了绿草如茵的大草原,枝繁叶茂的森林公园,硕果累累的果园,你能想象得到那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吗?
2.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理解“绿草如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词义。师相机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师进一步提问,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会运用这几个词。
(1)你在哪儿见过“枝繁叶茂”这个词?
(2)“绿草如茵”的草原像什么?
(3)“硕果累累”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
(4)谁能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生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看到龙龙能说出这么多好词,那你们能运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你所见到过的山山水水吗?(练习第2题)
2.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积累的有关四字词语。
3.我们再看看书中给大家推荐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生自由读一读,喜欢吗?请大家动笔把它们写下来,能多写的尽量多写,只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们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
六、“练一练”(第1题)
1.龙龙有个好习惯,就是每次游玩后,都要写游记,可是他有几个字总是混淆、用错,你能帮他找到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吗?
2.出示第1题。学生辨字形,在书中组词。
3.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七、总结
1.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畅谈收获结束课程。
小学语文课本大量存在的记叙文和少量的诗歌中,有形态各异的植物、活泼可爱的动物、秀丽奇特的景物、血肉丰满的人物,而这些鲜明生动的形象都是作者运用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描绘、塑造出来的。这些独具魅力的语言,都是学生需要学习吸收的。教学时,如果能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闻能睹,展开联想,这些语言文字将被他们真正接受,更深刻地留存在记忆的库藏中。
笔者结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体会。
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感知教材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画面和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例如在《三潭印月》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看清日月潭的形状和秀丽风光及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笔者精心制作课件,教学时在放课文录音的同时,有序地推出课件,让学生边听边看。借助录音、课件,把静态的文字记述的故事转化成新颖生动的视听形象展现出来,学生既好奇又兴奋,不知不觉地增强感知效果,从而掌握课文内容。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就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无意注意化为有意注意。例如在上听读欣赏课时,如单靠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学生反复练读的方式来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而利用课件、录音机等多媒体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记忆能力
“触景生情”乃常人共有的心理作用,一般人看到眼前的情景,都能触发记忆的灵感。利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加深文句的印象,增强理解记忆力。如《观潮》一课要求背诵全文,笔者根据段落的描绘播放课件,边放边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看课件,然后齐读课文,读到一定程度,让学生根据画面的提示背诵课文。由于画面形象引起学生的联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很快就将课文背了出来。
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想象力
学生从画面展开联想,从而领悟并发展思维。小学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都是过去某个时代、地方特有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不易讲清。然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件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想象,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借助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接受信息和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由于再现真实的场景,更加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如教学《黄果树听瀑》时,运用信息技术课件播放黄果树瀑布的真实场景,再现人喧马啸、响遏行云、如雷轰鸣、旬然作响的气势,教师更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耳醉其声,心醉其情。用真实感悟来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声’夕壮和“形”美,以及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之情。课件演示后,学生谈起自己的感受:我很陶醉!看到这气势磅礴的瀑布,听到那奔泻的水声,真是陶醉了……学生在这一幕幕优美的画面中同时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学的旋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如“远处飘来’州渐近渐响’X’潮水般涌漫过来’别人喧马啸’附那‘哗哗’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学生在这一节课上,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片断,学生都读得非常陶醉,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但学生很少去过台湾,从课本的插图和单纯从文字中无法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然后指导学生思考: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运用信息技术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象,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朗读课文,体验情感,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有效的突破难点,轻松的掌握重点。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如在拼音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通过CAI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声响,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学习拼音的新奇和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录放音,辅助发音练习和纠正拼音的读音,使学生认读拼音更准确,更规范。在说话写话训练中,运用信息技术课件展示课文描写的画面,并配上与儿歌内容相符的音乐或其他模拟的声音,恰当地运用声音、画面增强学生读、背、说、演的情趣,从而加强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读写能力。又如在传统的写字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全过程要让整个班级的同学都看的清清楚楚是不太可能的。运用信息技术技术,通过大屏幕投影机或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可以充分的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全过程,是非常容易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的知识容最,增大课堂密度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将需要板书在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课堂练习、图片或音像资料等教学内容,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做成课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音像材料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缩短了时空距离,从而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增大了教学内容的容量,扩展了认知空间,缩短了认知过程,优化了课堂结构,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用信息技术播放乐曲《月光曲》,创设课文描写的意境;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课后练习;把兄妹二人仿佛看到的场景和句子展示出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练习,播放兄妹二人的神态、动作,增大课堂练习的密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协同运用,有利于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四、运用信息技术当堂训练,当堂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高
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板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小学生这种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阶段,这种学习环境,会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压抑,使得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能有效的得到提升。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内容不能理解时,和语文教师的沟通比较少,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的问题。
2.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动力。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小学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降低。
3.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小学生的情感状况和生活的联系忽视。这其中和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有着一定的关联,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学的过程也只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小学语文课堂上过于沉闷,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使得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二、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或者播放影视资源。要重视和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有效的将影视资源与小学教育相结合,从而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小学语文老师规划好课堂时间,有效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在讲解《日月潭》中,教师可以找出文章一些比较优美生动的句子,来让学生对日月潭场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多和学生互动,然后通过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看日月潭的场景,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结束后,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写出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加深对文章的影响并且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应用多媒体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改变单调的课本讲解,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课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和影音资料,教师在上课期间,对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和讲解,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对所教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理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水平。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章时,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采用多媒体形式,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讲解。并且根据学生收集的云的资料,进行对比,谈论和分析,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提升自己对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合理的进行引导式讲解,让学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小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3.科学合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教育体制的发展,对小学教师教学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多思考并与人讨论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实际效果,把握对学生能动性的情况,把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起来,生动形象的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锄禾》这个知识点时,不仅仅要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还原粮食种植的过程,让学生对粮食的生长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更好的珍惜粮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师生关系;课堂容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近几年来,我校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好多媒体的支撑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时间(课堂)、空间(课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较贫乏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感性的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到知识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画等手段制作成的动画,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学习,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乐园,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一、“亮”在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表现为一种单项的传授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教师是中心,学生处于教师的严格管理和制约中,师生角色的差异容易使师生关系对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为了不打破这种权威,往往处于封闭保守状态,更谈不上主动、自觉、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小组协作学习,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遇到困难能及时给予帮助的朋友。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双向参与、沟通、平等协作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语文课一般具有情景性,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课文的背景、音乐、人文资料营造气氛或进行角色表演。这种情况下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师生交流增多、交互频繁,教师和学生人气都会大大提高。
二、“亮”在充实
运用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让课堂充实起来。教师可省下大量的板书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上。如在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更羸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时,把“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往高处飞“、“伤口裂开”、“掉了下来”这一推理过程直接用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加大了课堂容量。
二、“亮”在多彩
运用多媒体,可创设情景,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语文课的教学,由于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教师使用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学所描绘“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语第四册《日月潭》是描绘了日月潭那绚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象,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大部分同学都没有亲眼见过,尽管课文描写的非常美,尽管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形容,讲述,可是学生的脑海里没有这样的图画,因此兴趣不高。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可突破时空限制,把日月潭一年四季美景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恰当的解说,同学们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亮”出能力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亮”出佳作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亮”出效率
一、以教育思想引领教学手段,莫“穿新鞋走老路”
认为:思想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必须以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改革思想为引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投入课堂各环节的热情,牢牢地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智能、素质的发展结合起来,坚决杜绝运用先进手段即为转变教育思想的错误认识和穿着多媒体的“新鞋”走传统教学“老路”的错误做法。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第一、二自然段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壁虎挣断尾巴逃走的动画,并带领学生模仿动画中小壁虎的样子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一挣”的意思,体会小壁虎挣断尾巴后的心情,弄清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出现什么结果?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以上教学过程是在多媒体课件辅助和学生自主探究中实现的,不仅有效地简化了教学的内容,同时还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二、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莫“高成本低效能”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强大,较传统教学占据更明显的优势,往往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执教公开课、评优课的首选媒介,甚至出现了“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的片面说法,但事实却不尽如此。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所谓的多媒体课件,或是流于形式,内容单调乏味,大多为简单的文字和图片的呈现;或是盲目求精,课件设计煞费苦心,可创造的效应却微乎其微,让人大为惋惜。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应当由教学内容而定,应当遵循“低耗高效”的原则,这不仅是企业生产的成功秘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法宝。如一位教师执教《秋天的图画》一课,在多媒体课件中精心设计了画图互动环节,待学完课文后指导学生上台尝试着将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用鼠标在多媒体屏幕中画出来,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电脑操作生疏,所创作品与教师的期望值距离较远,课堂自然留下了败笔。其实,此环节完全可由简笔画替代,既实用又有效。
三、以学生发展优化教学手段,莫“扬教师抑学生”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为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多媒体的价值便荡然无存。而事实上,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错误地将多媒体定位为教师课堂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很少关注学生认知的程度、心理的需求和课堂学习中的真切感受,这种认识颇有唯心主义之嫌。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多媒体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提升,培养的是能够主动发现、构建、再生知识的会学习的人,多媒体必然成为学生内在发展的辅助工具,成就的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而并非课堂学习的配角――教师。如一位教师教《日月潭》这篇课文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依据教学流程按步出示课件,文字清晰,画面迷人,音乐优美,但其作用充其量也只是便于教师的课文解读,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启迪、挖掘与拓展几乎为零,整个过程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可学生却响应得颇为勉强,这种风光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课堂是不可取的。
四、以教学预案决定教学手段,莫“捡芝麻丢西瓜”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和运用是由课堂教学预案决定的,它必须尊重并满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根据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预案,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显然背离了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多媒体课件只是实施教学预案并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绝不可能替代教学预设。更可怕的是,一些教师为了省事在网上直接下载课件,再根据课件设计教案,这种“拿来主义”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往往使得课堂一味地跟着课件走,而将学生抛到了九霄云外。如一位教师执教《赵州桥》一课,整节课紧紧围绕课件展开,由世界著名古桥的导入到赵州桥的资料简介,由字词呈现到句子剖析,由文本解读到归纳总结,由主题突破到拓展延伸等等,课件内容丰富饱满,琳琅满目,教师执教过程中心里只有课件,为了课件的顺利出示,教学步骤可谓紧锣密鼓,步步为营,学生自然有些力不从心。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像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教学重点和亮点令人难以捕捉。这样的课堂,让人眼花缭乱,却没有实际意义。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就是书本和黑板,学生面向呆板、静态的课本和板书,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少年儿童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去认知事物,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子白板具有形、声、色、光、画等特效效果,能向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自然的把学生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出良好地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秦兵马俑》、《日月潭》等课文的时候,由于学生不可能都到过秦始皇陵、台湾等这些地方,很难对这些地方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时就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播放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去感受这些地方,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学完这些课文,而且教学效果相当的好。
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使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更加的突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时很难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显得枯燥乏味,不生动形象。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声音、文字、图像以及动画制作都达到了比较完整的地步,它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和听觉形象,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好地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第三段讲到“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式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经验的限制,没有认真观察过燕子飞行的情境,很难理解“横掠”一词。这时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燕子“横掠”飞行的动作。这样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比如在课文教学中学生与作者、课文内容情感上要产生共鸣这是一个很难的地方。课文《生命的壮歌》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就是老羚羊为了帮助年轻的羚羊越过悬崖,自己却落入了深涧之中,这是一牺牲自己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这一情节,就可以利用动画展示这一羚羊飞渡的悲壮一幕:小羚羊踏在老羚羊的背上成功飞渡之时,正是老羚羊跌落深谷的一刻,令人惋惜不已。学生在这种画面中更加地感受到了老羚羊无私的牺牲精神,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的礼赞,对民族的热爱。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课外学习资源
【关键词】情感熏陶;创设情境;创设问题
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信念及世界观的催化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但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不够重视情感的体验。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道德情感,使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从而产生了认识与情感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真正达到品德的内化?
1 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心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始之前若能巧妙设计,做到简洁明快,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则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真正做到“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
1.1 妙用故事,唤起情感:有人将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情感性课文,一种为说理性课文。但我认为即使是说理性课文,要想收到较好的德育实效,也必须创设情境。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那如何把学生带入情景,唤起他们的情感呢?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创设的情景与学生内心的情景相互碰撞,相互融会,这样的情景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情感的火花。例如,教学《怎样与人相处》时,我用色彩鲜明的投影和配乐录音向学生讲述了一则动人的故事:在美国缅因州的一所学校里,马克所在班的班主任在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为他人写优点,学生看了别人对自己肯定的评价,都对人对己恢复了信心。后来曾调皮的马克一直珍藏着这张纸,正是它激励马克一生,笑面人生……学生听得入了迷,就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与人相处赞美的力量”的种子,唤起了学生良好的情感,从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
1.2 创设问题,激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时常发现有些课文单调、抽象,一时难以摸到边际,流露不出情感,因而造成学生学了课文无印象,行为习惯及规范很难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到有关问题中去,在问题情境中诱发学生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问题创设要做到有新意、有趣味性,富有吸引力。例如,学习《心中有“规则” 》 一课,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观点,在上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情境,收到了极好的效果:1、丁丁的爸爸在上班途中遇到红灯自觉把车停下;2、冬冬的爸爸开车经过十字路口,看到红灯亮了,马上停下来,而此时马路上没有车辆驶过,可他一直等到绿灯亮。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答。但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说:“冬冬的爸爸真傻,没车就过好了,浪费时间。”有的认为做得很对,他严格地遵守交通规则。这样在辩论中,同学们对规则的理解就大大前进了一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创性。
另外,以实物展现情景;以图片显示情景;以电教媒体创设情景;以游戏活动等方式导入新课,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2 发挥教材情感因素,促使学生“情动”
情感是联络知行的中介和桥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信念及世界观的催化剂。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道德情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数,以“情”为线索,促使学生“情动”,而后“行动”就水到渠成了。
2.1 观图激情:每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都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包含着浅显的政治常识、生活常识和道德常识,具有特殊意义和感染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些情感的激发点,指导学生仔细看图,体会图意。例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执教者利用插图制作了课件,使插图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且具有连续性。在教学名胜古迹知多少时,我出示课件,将同学们带入情景:只见黄山终年云雾不断,那高出云层的黄山高峰,就像一座座小岛在云雾中漂浮;日月潭位于台湾岛的中部,四面环山,湖中有个小岛……逼真的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我让学生发挥想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感受深刻。在此基础上,进行“我来做导游”介绍家乡景点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2.2 讨论增情:有些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只要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就能达到激情的效果。例如,学习《我们的班级》一课,老师经常让让学生重点讨论这样一个案例:因路灯被别人损坏,导致小女孩摔成重伤,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当时摔倒后的情景,她的心情怎样。学生通过分析,对损坏公用设施的行为产生了厌恶、痛恨之情。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公用设施。有的说,我们要爱护;有的说,看到有人损坏公用设施要阻止他们或报告有关部门;有的甚至说,可以设计一种不易打碎的防护罩,以便更好地保护路灯。在学生辨析讨论的过程中,不但激发了真实的情感,道德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初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弱于逻辑思维。他们依然乐于接受由色彩、形状、气味组成的直接经验,喜欢逗留在听觉、视觉等感官捕捉的事物表象信息,却懒于或尚未形成习惯透过表象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剖析本质,即他们可以进行观察、联想,却不善于进行归纳、分析、判断、推理。初中学生开始形成独立思考意识,虽然思维能力不足,思维水平不高,但他们有充分的独立不盲从意识,开始强调自我,喜欢说“我觉得”、“我认为”,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喜欢独立思考,尝试形成与众不同的观点并急于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初中地理课堂“导学”,应根据初中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中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从地理现象入手,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归纳出地理概念,推理出地理规律。而且,教师要意识到他们渴望成为探索者,应积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主动探索,同时也要引导、帮助他们冷静、客观、全面地得出正确结论。
二、契合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特点
区域地理各要素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复杂性、因果性”,要求教师在“导学”中让学生主动并独立建构起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区域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区域环境的综合性,或称整体性。学习区域地理时,要训练学生用综合、联系的观点去探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有逻辑关联的“区域综合体”结构。区域地理的“区域性”要求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突出区域特征,强调形成区域特征的特殊地理成因。学习区域地理时,要从这个区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入手,分析气候、地形、物产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资源、经济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殊性,即“导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抓区域特殊性,如南极的严寒,新疆的干旱,台湾的“富美”,印度的人口、热带季风气候、服务外包业,俄罗斯的重工业能源等区域特征并解析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的“空间性”要求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选取并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学习一个区域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该区域进行空间定位,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继而弄清在此地理位置条件下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和地形、河流、植被等分布特点及其成因,这样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主要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工业、交通、城市分布等。所以,教师“导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绘图、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在大脑中用地图的“空间性”存储各地理要素并整合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初中区域地理课堂导学模式示例
本文以“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一课为例探索初中区域地理课堂导学模式。课程标准要求:台湾省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因此,教师对这节课可如下导学。
1.图片或影音资料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国感动人物——高秉涵”,讲述两岸亲人难相见的相思之情。提问:看完视频后大家有什么感想?然后从地缘、血缘、民俗风情、语言等方面说明台湾与大陆不可分割。
2.绘图读图探究台湾地理位置
学生在白纸上临摹“台湾省地形简图”,教师应提醒学生先画出对这个区域来说特殊的经纬线(含北回归线),标出经纬度,然后参照这些经纬线绘出大致轮廓,判读出台湾岛的大致经纬度范围(学生认识空间上的经纬度位置)。在大家所画的地图上标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太平洋(学生认识台湾的范围及濒临的海洋)等。在地图上标出台湾省的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基隆,并观察这些城市的分布特征。在地图上标出福建省的城市厦门、福州,计算厦门到高雄、福州到台北的实际距离。学生以同桌为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讲述方法。然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上台介绍台湾的位置、范围并进行简要评价。
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不是马上进入地形、气候教学环节,而是遵循先表象后剖析原理的认知规律,抓住台湾区域地理特点,进行“富美台湾”的视听感染,认识台湾的富饶资源以及优美自然地理环境,再解析形成这些地理现象的内在成因。
3.解析台湾美丽风光及富饶物产形成原因
台湾的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的纬度位置、亚洲东部临太平洋的岛屿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台湾气候类型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加上台湾似隆起的纺锤体的地形地势变化,形成台湾岛气温降水分布特点。读课本(人教版新教材)36页活动题2、3,对两幅图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①为什么台湾等温线与等高线极为一致?②为何台湾东部沿海比西部降水多?③台湾山脉分布对福建沿海降水有没有影响?理解台湾山脉分布对闽台一带降水的影响。气候类型决定河流的径流量,地形决定河流流向与落差,二者共同影响造成台湾水能资源丰富。台湾岛气温、降水随地形地势变化的多样性即丰富的水热组合又造成台湾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美丽的风景。
随即,教师进行小结: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 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 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为日月潭。
4.探究台湾经济发展特点
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
课件展示台湾经济现状,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台湾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哪些有利因素?”学生经探究思考得出结论:①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原料丰富);②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交通便利);③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文化教育科技、劳动力因素);④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政策因素);⑤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