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范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

第1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范文

1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情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在对该专业进行教育或是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也能为今后我国的电气行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现阶段该专业的知识涉及面积比较广,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开展专业基础课的时候,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的过于枯燥,在加上理论知识比较难,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很难达到学以致用。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会逐渐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十分不利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和发展。在这个基础下,我们就要适当的减轻学生的实际压力,并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也在实际授课中研究出以下几种方式,希望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2]。

2趣味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2.1联系实际,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在过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把只知道读书、背课本,掌握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不相符的人称作为“书呆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学无止境》一文中明确的说明:“全球的问题和矛盾千千万万,但是最应该使人类头痛的问题就是应该怎样更好的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潜能,全面提升人类对复杂问题解决的能力,以此来减少和消除人类应对全球问题的差距。”这也说明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做一个只知道盲目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要积极地跟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在对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挖掘潜能,将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优化和培养,也是现阶段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项重点工作[3]。比如:笔者之前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特意对这一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讲述。像是开展电力系统正常、不正常状态的讲述时,还特意在网上对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进行了下载。比如为了猫为了捉到老鼠躲在配电箱中,导致短路现象的产生;或是刮风后电线倒塌导致单相接地的树等。在讲到继电保护的配合工作时,我们也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应用动画或是图片对相继动作进行解释和讲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和发展,同时课下找老师进行问题探讨的学生人数将得到明显的增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使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这项教学方式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的认识到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更好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对兴趣进行提升,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有自信。

2.2注重效果,及时沟通

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和推行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问题或是看法,都能够自由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提出。但是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即便是有了意见或是不同的看法,也很少会主动进行发表或是提出,因此我们也将现阶段这种现象称为“学生沉默现象”。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但是想要将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的解决并不是容易的工作。因而,笔者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趣味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希望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4]。比如:我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开展了几次实习工作。在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之后,有一名学生对某风场进行参观后,在实习报告中记录:“工人师傅说,每个风车为1500瓦,因此两个风车就能对很多地区的供电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在今后的风电发展了,就完全能代替电厂,为我们提供有效地电源。”后来我找到这个学生后,和他的交流中发现,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他认真的对笔记进行了记录,但是有很多错误或是不准确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学生沉默现象”的影响,学生即使认识到问题或是错误也不会轻易指出。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是一项多么重要的工作。后续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笔者也适当的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和学生的日常交流和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对教学的开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5]。

3结语

以上是笔者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对趣味教学的研究和分析。由于电气工程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的理念都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的教学,通过对先进工具的利用,学生在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的时候就能更好的将其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对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着十分有效地提升和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作者:李庆 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康伟,王艳松.趣味教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9(1):102~103.

[2]魏立明,韩成浩,王琮泽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1):91~93.

[3]李一峰,樊海红,吴卫祖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5,34(8):276~277.

第2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范文

关键词:创新;本科;PLC;教学;

0引言

从高等教育角度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强化创新的实践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市场经济和用人企业方面分析,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希望得到“来则能用”的员工,以节约培养成本。然而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一般要经过企业的再培训后才能胜任岗位工作,主要问题是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和创新能力欠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最关键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学生。我院目前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三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开设PLC技术。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讨,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选用

目前出版的PLC教材中, 普遍存在的结构都是概述、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指令、基本操作、高级指令及应用等各个相互独立的章节,这类教材编著的优点是结构严谨、内容系统。任课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首先将全部基本指令学习完毕,然后再学习基本应用,最后再进行实践的基本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首先接触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指令,学习后的印象并不深刻,并且容易造成混淆,等到基本应用和实训操作的时候,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势必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更谈不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和用不能相互促进,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教师实施PLC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接收过程,注意到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我的教学总结,将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分成若干个模块,并且将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入到当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任课老师也是一种挑战。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对于我院的三个应用型本科专业PLC技术的教学,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各个方面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只是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1.3 学习方法

对于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由一名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不断地记笔记,然后复习,再参加考试。传统学习的主体是老师,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使学生得到概念、理论和方法。现在所进行的本科教育便是与传统学习紧密相连的。传统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了比较固定的学习习惯,上课做笔记,课后记忆、练习,虽然是一种相对比较笨的学习方法,但却是相对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使学习结果能够被老师合理把握。这种学习方法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虽然在老师的监督下学生可以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一旦脱离老师的监督和检查,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的能力和自制力。因此,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先学后用,强调知识的拥有。所学知识是不同知识的简单结合,是简单的“发送、接收”过程,往往使学员感到“事倍功半”。这种学习方法,与企业所需人才的素质有一定的差距,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是教学的主要环境。而PLC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随着PLC 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化企业对PLC 技术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 培养高质量PLC 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愈加明显。我院的三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自动化方向更应该坚持“以PLC 技术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思想, 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与此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工程实际应用与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型复合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用人企业方面的需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水平。

2 创新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2.1 教材编写的创新

对于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实行教材评价制度,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目前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教材出版工程”为基础,该教材的特点是从实际应用出发,对工程上常用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设计步骤、设计方法及调试维护等进行了详尽的讲述。通过大量由浅入深的PLC应用实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熟悉和应用PLC,为PLC的开发和深入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从事PLC控制工程工作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继续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来编写出版教材、学习辅导资料或实验指导书。三年来,共资助教师出版教材3部,以后将根据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编写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材。

2.2创新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与学

2.2.1 以教师的创新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PLC技术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学改革立项,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减少“灌输”,增加“互动”,讲好课,讲精彩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这门课程打破课内课外的限制,与学生就课堂上的问题展开课下网上讨论,使有限课堂自由延伸。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协调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教师可结合各个专业和PLC技术的特点编写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配套课件,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在创新培养的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的专业创新素养对学生创新意识起引导作用。这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在PLC教学过程中具备创新思维,对工业现场设备足够的了解,这是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础。

2.2.2 以创新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一位成功的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PLC技术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PLC技术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为全面掌握PLC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课堂上,想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需要我们每位专业课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乐学不倦。教师除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之外,还要有丰富的专业课知识,使学生愉快地学习。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有两周的课程设计,以实现具体的任务目标为教学要求。在这一阶段,学生分组给定一开发目标任务来完成,首先要完成基本的动作任务,然后逐渐逐渐动作的数量和逻辑关系,一方面有规定的动作,另一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开发能力自定义功能,最后工作在实验室完成,验证自己的开发结果。这样学生在完成给定目标的前提下,增加和提高了学习结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

2.2.3 以创新的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教学意识

在创新培养的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过程中,落后的教学目标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而且也不符合PLC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难有真真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根据PLC技术发展和社会企业发展的需求,融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思维,做出及时的调整。例如,把组态软件图库中丰富的图形设备及动画效果引进到PLC教学中,并可以结合相应的PLC程序,使学生对控制线路的认识更直观,理解更深刻,结合相应PLC设备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及组态软件在教学中的融合及相互促进。同时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完成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创新意识的强化。

2.2.4 以创新的教学团队,促进学生适应新环境下的创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工科专业很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教学团队的老师更应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目前我院PLC技术的教学团队由老中青的教学梯队组成,分工合作,不仅提高了知识点的教学质量,而且给学生传输了集体合作的创新模式,使学生能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当前的学习和以后的集体创新时,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其他队员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处理个人创新与集体创新的关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意识和重要性,促进学生适应新环境下的创新。

3 结束语

在我院创新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PLC教学过程中,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形成了一支以PLC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创新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应用, 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积极性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增强,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 王立忠,张伟亮,王咣德.新形势下的PLC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2] 王艳.基于创新培养的高职机电专业PLC教学方法探讨,时代教育[J],2012.04

[3] 马元三.应用型本科教学方法研究,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J]2009.04

[4] 高林. 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20-22

第3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范文

关键词:电路课程;电气信息类;考核

作者简介:谢妍(197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品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湖北省精品课程(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71-02

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应用需求和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科技迅猛发展提出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高等学校必须把教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努力使教学质量能充分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电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电路的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它所涉及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不仅是学好后续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电工实习、电子实训等实践环节有效开展的理论基础。能否扎实地掌握好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对以后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将产生直接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电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和提高授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高校课程体制体系的不断改革与调整,很多高校的“电路”课程学时被缩减,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向学生全面有效地传授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是每一个从事“电路”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在认真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电路”课程的特点

“电路”课程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理解该课程的特点是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该课程体现出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名词、概念较多

“电路”作为电气信息类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名词术语、概念相当多,如第一章开篇就介绍的激励、响应、电源、负载、参考方向等,还有后面正弦交流电路如振幅、角频率、初相、相位、相位差、有效值、复阻抗、阻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谐振等等。

2.理论内容、重要知识点较多

从电路分析的对象上来说,“电路”课程的理论内容包括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动态电路、三相电路、变压器、二端口网络等六部分内容。在这六部分内容中,每一部分又包含许多细节内容。而从电路分析的方法和定理角度上来说,又包括了基本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还有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支路电流法、回路电路法(网孔电流法)、结点电压法、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叠加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等等。这些方法和定理是“电路”课程要掌握的重要内容,而在整个“电路”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这些内容的教学成为进行“电路”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3.电路中的某些公式定理的推导计算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

“电路”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电路问题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电路求解计算能力。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才能理解并掌握“电路”课程学习中的一些分析计算问题。这些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包括复数及复变函数运算、微分方程、积分、傅里叶变换、频率特性等等。这些都为电路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4.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

“电路”课程并不是单一的理论研究性课程,它有明显的工程实际应用背景。因此,不同于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课程,其理论与现实的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如关于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的计算,是与实际工程一致的。这使得“电路”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更灵活、生动,可以基于工程实际开展教学,这也是开展“电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课堂教学是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有效开展“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结合起来应用

目前,这种方式已经被很多高校所采用,总体反映教学效果较好。多媒体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教学产品,它具备如下优点:幻灯片可以包含较大的知识信息量,内容宽广;切换速度较快、比较方便等。但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缺点:由于知识信息量大,幻灯片切换速度快,使得学生的学习理解思路跟不上,降低了学员对理论知识接受的效果;教学过程的整体连贯性弱化;课堂笔记跟不上。

第4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课堂 参与行为 性格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大学英语课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实证调查,讨论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课堂参与行为与学生性格的联系。旨在引起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参与以及性格的关注,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1. 研究概述及理论分析

自上个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分类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做出了研究。Allright & Bailey (1991)[1]指出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可以大致分为可观察到的活动和不可观察的活动,此外,对于可观察到的活动又进一步做出了详细的分类。具体到大学生英语课堂,罗立胜等(2001)[2]在研究学生课堂参与模式时,将学生的参与行为主要分为静态学习行为和动态学习行为。张烨、周大军(2004)[3]中指出罗立胜等人对于课堂参与行为的分类较为模糊,两者之和难以找到清晰的界限,因此张烨、周大军则把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划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自此之后很多学者在研究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时都采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这种分类方式。

在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都曾指出学生性格对于课堂参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李景光(2014)[4]指出学生性格作为学生因素的一部分是影响他们是否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中对于性格的分类很多,本文主要按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对于人的性格分类中的一部分将学生性格大致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2. 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分院2008级的学生,共选择60人进行英语课堂参与行为及性格调查,学生分别来自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均为非英语专业。

本项研究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收集信息。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情况调查。该部分对于课堂参与行为的分类主要参照了张烨、周大军(2004)的研究,既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共11个题,每个问题后提供5个选项(1完全不符合;2大多数时候不符合;3有时符合,有时不符合;4大多数时候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的第二部分是性格分析,主要参照了荣格的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分类问卷,共10题。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56份,有效问卷55份。

3. 结果与讨论

3.1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特点

从表1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学生倾向于点名后回答问题(4.345)和倾听他人回答(4.182)这两种被动的参与课堂的方式。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主动回答问题的数值(3.945)紧随其后,是继两种被动参与课堂模式之后学生选择参与课堂的方式。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很可能受学生、教师、课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生自身扎实的语言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等等。

除此之外,与其他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的是,参与频率最低的课堂行为不是课堂质疑(3.182),而是点头或摇头(2.8),其数值明显低于所有课堂参与行为。这表明学生不愿意通过这种肢体上的语言来参与课堂,这可能由于大学生心理等各个方面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不想同中、小学生一样,通过肢体语言传递认同与否定来配合老师;此外,与一些理科专业相比,由于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语言学习的灵活多样性,课堂内很少出现是非论断的选择,因此学生很少出现点头或摇头的参与行为。

3.2课堂参与行为与性格的联系

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与其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参与课堂的言语活动普遍高于内向型。值得关注的是,在言语活动中只有‘点名后回答问题’这一项,外向型低于内向型。这可能是因为内向型学生在教师权威性的影响下,更倾向于在教师点名指定后循规蹈矩的参与课堂。且课堂上言语活动的缺乏,并不妨碍内向型学生积极的认知和思考问题。

在非言语活动中,内向型学生在做笔记以及听讲但沉默两项中平均值均高于外向型学生。由此可见,较之于外向型而言,内向型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被动的方式来参与课堂。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内向型学生表现出的这种被动的课堂参与模式不能说明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是被动的,而是要考虑到学生深层的学习方式、思考的深度等方面。此外,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本身无好坏优劣之分,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参与机会。

4. 结论

通过本项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学生参与英语课堂频率较高的行为既包括言语行为中的点名后回答问题还包括非言语行为中的倾听他人回答。参与频率最低的课堂行为是点头或摇头。其次,在与性格联系的分析中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与其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参与课堂的言语活动普遍高于内向型,这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性格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在问题选择和设置、回答对象选择等方面时刻考虑学生的性格因素,为不同性格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营造融洽、宽松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有效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Allwright D. & M. Bailey.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UP. 1991:119-137.

[2]罗立胜,何福胜,杨芳.理工科学生外语学习行为模式的研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31-33.

[3]张烨,周大军.大学英语学生课堂参与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4, (6): 28-33.

第5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实践教学 实景教学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5-03

实践教学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精髓,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强调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训练。传统的高职电力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来开展教学,但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速度和电力设备更新速度太快,而更换教学设备费用又太高,而将学生带到电力生产现场教学,则由于以安全保障为第一要务的电力企业又不愿意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另外像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实训基地偏远,且工作场所狭小,也无法满足大批量学生实践学习,限制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实景实践教学平台是一种创新,其将遥远的生产现场搬进教室,实现相隔千里的校企同堂,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了解电力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以往只有在工地或现场才能完成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一种省时、高效、低成本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就构建融合企业运行参数信息与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建立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客观要求和意义

(一)客观要求

我院电力类专业拥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模拟电厂、成套的微机保护室、仿真变电站室以及校企共建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室等46个实验实训场所,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为100%;此外,还有一个220 KV变电站实训基地,长期承担本地区的电力行业的培训工作,与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与广西那板水库管理处、广西西津水力发电厂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电力类专业建设在各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校内实验实训的设施虽较齐备,但生产性实训场地不够,而企业实践基地偏远,制约着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开展。构建高职实景实践教学平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正是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紧密、长久的合作伙伴的一种方式。

(二)意义

本着“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的原则,与电力企业联合共建“电力生产现场直播教室”,建成了远程同步校企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使校企“双主体”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有了可实现途径,打通了长期困扰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为其他相同或相近特质专业的实践教学开辟一条新路。

1.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现场无缝接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电业公司的电力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和视频会议系统实时传送到实践教学平台,电力企业生产现场教学在课堂中得以实施,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学习到各个电力生产阶段的实时实地工艺流程,使实践教学环节达到“身”在校内直播教室,“境”在企业生产现场的效果,学生结合课堂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和观看着实际操作讲解,就不懂的问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向电力现场的专家请教、互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实践环节。

2.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学习。实践教学平台以远程互动视频会议系统为内核,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可以随时随地与现场老师“面对面”交流,是互联网教育领域的一大应用创新。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录制和抓取各个生产阶段、生产细节的视频资料,在备课、上课和实验实训等各个环节将这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使用,实现了电力企业工程技术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的“零距离”对接,较好地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教学周期与电力工程施工周期在时间、空间上难以衔接的难题。

3.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对电力企业工作实景编辑汇集,建立典型的实践资源库,使用视频编辑在不同实境工艺流程中编辑添加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讲解,对生产现场中出现的电力设备(发电机、电压器、互感器、断路器等)进行D文讲解,讲解这些设备的基本原理、设备选型和使用注意事项,并将这些实践资源应用到相关的课程。

4.解决了企业兼职教师难以离岗的难题。现场专家分布在全国各地难以经常长途奔波到学校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把优秀的实践技能专家和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引进到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在学校课堂和专家在工作现场的“双讲师”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专家在真实工作现场的实时操作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全方位地掌握操作技能和学到知识。此外,还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与现场技师实时互动交流,大大拓展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空间,解决了企业兼职教师难以离岗的难题,实现“哪里有一流的专家,哪里就是学校的教室;哪里有最新装备,哪里就成为学校的课堂”。

二、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内容

实景实践教学平台要紧紧围绕区域重点产业,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利用”互联网+”技术、视频传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技术建设,通过视频传输技术在课堂上现场视频连线电力系统运行各个岗位的员工,由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照设备实际操作同步授课,学生有看不懂的还可以现场向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们提问请教。

(一)“互联网+”的实景教学平台建设

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突破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时空的局限性,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现校企海量实践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及统一管理,实现教学平台与现有主要学习平台(教学资源中心平台、教学播客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平台、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整合贯通,重点解决学习平台的接口和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访问资源的自适应问题。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分四层:基础设施层、系统服务层、应用层和客户端;基础设施层由数据库、存储器、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组成;系统服务层是系统集成第三方开发应用功能的综合管理平台,由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存储管理、监控管理、数据接口、计费管理、容量管理、部署管理和镜像管理等组成;应用层采用了虚拟化技术,提供在线的软件SaaS服务,由实景教学、点播教学、虚拟实验、虚拟实训、实景录制、资源编码、资源上传、资源下载、互动交流、考试管理等组成;客户端层是为客户提供访问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终端设备接口(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通过实景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工具、实践软件、实践教学指导内容等共享,通过交流互动平台,使实践教学环节有续、良性发展。

实景互动教学模块和点播教学模块是是教学平台的核心所在,实景互动教学模块是基于云共享技术和远程音视频编码解码技术,以远程互动视频会议系统为内核,以线下电力生产现场及实体教室为载体,打破空间界限,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一线的岗位技能、管理方法、工艺及环境,实现远程“面对面”的实景课堂体验,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和企业专家难兼课的难题,实现本地教育服务升级和跨区域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在实景点播教学模块中,维护人员将实践资源(实景视频、实景微课、仿真动画、多媒体课件、PDF、DOC、PPT、JPG等)使用编目工具统一进行编目(资源属性),编目之后按照栏目结构,通过导入工具一次性导入到实景点播教学模块内;用户在使用该模块时,只需通过IE浏览器输入相应的域名或IP地址便可进行访问,按需求从专业流媒体服务器向客户端传送多路、并发的音视频节目、课件节目等,终端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节目,并可对音视频节目实现播放、快进、停止、暂停等功能。

(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1.整合区域电力企业优质项目资源。区域电力企业的生产实景视频是用来检查设备状态和现场安全,不能直接照搬教学过程,需要编辑汇集电力生产实景,提炼典型工程的生产过程,利用视频剪辑、视频合并、抓图等工具侧重处理生产工艺和生产质量,教学团队参照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将过去单独开展的实践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加强了不同实践课程间的联系,明确知识点和专项能力,进而明确哪些实践场景是需要的,每个实践场景都有简单的描述,使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建立典型生产的视频档案,按照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进行视频划分采集,不同的电力设备,要按照设备分类(如防雷工程、高压设备、低压设备等)进行分类脚本制作,编辑视频对应的文本解读详案,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播放教师讲解实验操作的过程,链接到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实现平台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工作岗位的对接。通过点击平台链接入口,可以链接到对应正在运行的实境画面,查看现场实际生产现场过程;通过点击回放电力企业生产的分解图集,了解电力工程的生产要点,特别是容易出现质量事故的生产和隐蔽工程更为清晰易辨,也可以点击平台上的动画仿真,查看复杂工作的细节,通过生产流程方案的文案解读,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与地方企业通力合作,在整合专业建设、核心课程建设、企业实际案例、教学视频、学生考证等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电力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专业教学素材资源、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社会服务资源,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共1250多件,满足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企业职工培训需求,这些资源也是电力系统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践教学。对于知识难点和工艺复杂的实践操作,制作视频仿真动画解疑,并匹配相应的动画模拟生产过程释疑,通过编制图文并茂的生产流程动画,使复杂的生产过程更易解析掌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生产流程的全部过程。采用模拟软件解决电力设备硬件不足及操作连接繁琐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完成电力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过程时间较短,如电力系统出现短路故障,而继电保护动作时间较短,在监控中难以看清故障的发生,通过制作仿真动画,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故障是如何发生,继电保护是如何进行保护的,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做到“理论讲精、实践到位”。提供实时电力生产现场数据,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将电力企业视频信息传输到学校专门的实践教学平台端口,通过点击视频列表,可以查看到正在监控的变电站或发电厂的实时画面,在课堂中实施实践现场教学,学习者“身”在校内直播教室,“境”在企业生产现场的效果。利用VPN+L2Tp+IpSEC技术,创建了一个远程开放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使用网络实训室的设备,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受到实训设备、师资条件、时间和地点等的限制,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利用“互联网+”技术协调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创建全功能电力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融合了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协调、功能协调,创建全功能电力系统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实现多方资源协调。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发生产性实训课程,为企业员工开展实地和远程培训,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协调。依托“互联网+”技术,为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创新就业、传承技术技能的作用。根据大数据分析的企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编制,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搭建远程教学平台,实现校内外资源协调、功能协调,最大化共享实践教育教学资源。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c,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实现多方资源共享。

三、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应用成效

设计的教学平台获得“2015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学生技术技能展二等奖”,通过对该平台研究,使电力专业课程内容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电力技术行业新时期知识和技能要求,为电力技术类行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项目的成功应用,推动校企双方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提高学院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该平台,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深层次的双向交流: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专业教学,学院为企业开展更经济方便的员工培训,实现校企教培互惠,人才共育;企业的工作现场可以成为学校的远程教学课堂,学校的实训场所可以成为企业的远程培训基地;企业专家远程参与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校内接受企业专家的现场指导。利用远程教学平台,模糊了厂中校与校中厂的边界,并实现了两者的深度融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效整合了校内外资源。

实景实践教学是电力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引入企业参与,融合企业优质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校企互动、共建共享,使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一线的环境、工艺、管理方法及岗位技能,为后期进入社会后尽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解决当前教学资源库缺陷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成冬梅.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共享现状与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

[2]杨南粤,李争,戚宇恒.基于“互联网+”的跨平台智能管理系统在实训中心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

[3]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

[4]吕景泉,汤晓华,周志刚.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与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4(8)

[5]彭长宇,代显华,刘晓琴.基于云平台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4)

[6]刘建华,罗惜静,孙昱.基于云计算的“微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7]王庆.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