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7-0063-04
近年来,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也逐渐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利益的源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识别,能帮助企业在众多资源和能力中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使企业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稳步发展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企业核心能力,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即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异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后来,哈佛商学院一群有影响的合作者勒德、克里斯第森、安德鲁斯和古斯提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竞争力或公司做的最好的地方。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和信息。另外,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国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起步相对较晚。张维迎教授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四个要素: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分不开。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阂星川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2]。
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是企业特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且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这些能力存在于企业生产、营销或服务的环节中,是企业在整合、利用资源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评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通常根据其内涵和特征来进行,按类别区分主要有:定性识别法、定量识别法、定性和定量结合识别法。
1. 定性识别法。定性识别法主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进行识别。由此衍生的识别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技能树法、过程分析法等。文字描述法主要以普拉哈德和哈默等为代表,论述了从何处寻找核心竞争力、什么资源产生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技能树法以Compell和Goold等为代表,把“关键业务技能”细分为“部件”和“子部件”,通过分析“部件”和“子部件”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分析法以Yves和Doze等为代表,此方法吸收资源依赖学派的概念,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成果,提出根据核心能力发展过程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明了,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支撑。其缺点是:没有数据支撑,缺乏说服力,人为因素较大。
2. 定量识别法。定量识别法把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作为识别的依据。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层次分析法以Gallon和Klein为代表,该方法通过量化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进而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的有机结合,也是通过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明确的进行量化研究,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操作性较强。其缺点是:理论支撑较差,难以明确给出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3. 定性和定量结合。价值分析是常用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此类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初步识别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量化的方法考察这些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最终整合二者的识别结果,得出结论。此类方法既避免了定性方法缺乏数据支撑的缺点,也克服了定量方法缺乏理论支撑的缺点,但定性、定量两种方法的整合过程是此类方法的难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各有利弊。本文认为,采用定量识别法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此类方法主要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忽略了对其他特性的分析,造成定量识别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作为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常用方法,也存在类似的不足。
(二)层次分析法的不足
层次分析法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源于其识别依据主要局限在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上,较少考虑其他要素对识别过程的影响,尤其是没有明确时间要素的影响。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拥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或价值的特定技能。[5]层次分析法,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小的能力视为非核心竞争力。但在实际生产中,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企业能力可能无法长期保持优势,所以这种企业能力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的能力才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性和收益性――即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还应该具有持久性――即在较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以往层次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引入时间要素层次分析法的识别过程和分析
1. 第一步,建立企业能力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能力树[4]。将识别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元素组成的部分,再把元素按属性分组到不同层次,并建立相邻层次间的关系模型――能力树。层次的多少根据分析的需要而定,一般不宜过多。在图1中,目标层有一个要素为企业绩效;规划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企业绩效的规划项目;能力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规划项目的各企业能力,也是识别的对象。
企业绩效分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由于影响两部分的规划层要素不尽相同,所以两部分应该作为独立的目标进行分析,为其分别构建能力树,结构同图1。本文假设:企业的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影响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销售增长、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影响非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市场份额、新品导入和客户满意;作为识别的企业能力有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根据本文假设及能力树构建原则,可构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的能力树。
2. 第二步,改进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时段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能力树的建立,是为了判断各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程度,并根据递阶层关系分析各企业能力对目标的贡献。层次分析法采用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分析矩阵比较同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权重。以往层次分析法没有明确的要求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造成专家在填写调查表时带有较大的个人主观因素:专家可能考虑了时间要素的影响,也可能没有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致使识别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通过引入时间要素,明确时间对识别过程的影响,邀请专家根据具体时间段,填写当前、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的要素比较表格。
以第一步中的例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时间段以财务绩效为目标的能力树各层次间关系。表1为专家填写当前时间段规划层要素比较表形成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可得当前规划层要素对目标层要素的影响权重:销售增长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144;营业利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投资收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同理可算出能力层要素对规划层要素的影响权重。
整合规划层对目标层、能力层对规划层的影响权重可得表2,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目标贡献的大小――贡献率:研发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17;制造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21;营销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62。根据同样的方法,可算出当前各企业能力对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
改进的专家调查表法填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层次要素比较表格,分析这些表格形成的矩阵可分别得出三个时间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具体方法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3. 第三步,根据不同时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6]。能力层各企业能力对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已通过计算得出,可根据贡献率建立二维坐标图,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图2为构建的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
依据企业能力识别矩阵的法则,处在阴影部分的能力是对企业绩效贡献率较大的能力。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阴影部分,表明它们在当前时段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都很大。以往层次分析法,即认为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改进后的方法,不仅要构建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还要构建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明确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
4. 第四步,联立各时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构建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
时间要素的引入是本文的重点。根据三个不同时间段构建的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可以联立起来,在原有二维平面图中加入时间维度形成三维立体图――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如图3所示)。
在图3中,原点处代表当前时间段,此处位于财务绩效贡献和非财务绩效贡献坐标之间的截面为当前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短期(1~3年)的截面图,为短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短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长期的截面图,为长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长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图3中的每个截面中都有代表各企业能力的点,其坐标位置代表了它们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根据能力识别矩阵的特性可知,在阴影区内且坐标位置接近截面右上方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
5. 第五步,分析图像,识别能力
本步骤将对第一步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观察图3: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制造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当前,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制造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小;在短期时间段截面中,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短期(1~3年)时间段内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小;在长期时间段截面中,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长期(3~5年)时间段内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小。
纵观三个时间段的截面――即三个时间段的能力识别矩阵可知:科研能力始终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且有持久性,应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和发展;营销能力只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区域之外。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当前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但根据预测可知这种优势难以持久,此项能力应作为企业要放弃的核心能力,避免在上面投入过多的资源和资金;制造能力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不在核心能力的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在当前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不大,但根据预测可知此项能力在今后短期和长期内将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贡献,应视为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在此项能力的发展上投入较多资源和资金。
四、结论
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与以往的层次分析法相比,突破了以往方法缺乏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价值性以外其他特征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时间要素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持久性,不仅能分析出企业当前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分析出企业的待发展能力以及需要放弃的能力。这对于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资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2]刘永芳.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3]李轶敏.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的对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4]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确认研究[J].财务通讯,2005,(11).
[5]张月莉.基于结构分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J].生产力研究,2006,(9).
[6]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第1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郭焱,郭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化识别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熵权法;TOPSIS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能持续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出版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被视为出版企业在市场化大潮中制胜的法宝。出版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而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作为提升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刘拥军(2005)、吕美(2006)、乔联宝(2015)构建了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彭兆平(2009)、安欣(2011)、薛川(2014)建立了基于灰色评估方法、模糊评估方法以及因子分析方法的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评价指标过于概念化,主要依靠评价者的主观判断;评价模型过于复杂,缺乏可操作性等。TOPSIS(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简称理想解法)是一种有效的多指标决策方法,可以进行横向、纵向评价分析,且算法简单,易于实践;熵权法是根据指标原始数据获得指标权重,具有较强的客观性。鉴于此,本文构建基于熵权TOPSIS的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使用2013年数据实证分析了江苏省7家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以期为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提供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撑。
一、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出版企业在选题策划、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和学习创新等环节中所独有的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不易被对手模仿,能够保证出版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一个出版企业来说,选题是最终产品(图书)的基础和前提,选题策划能力就是出版企业的研发能力,其决定了出版企业发展的高度。市场营销是出版企业将图书产品推向读者和社会的中心手段,是出版企业生产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出版企业发展的规模。运营管理是出版企业有效整合资本、技术和人员等资源,向社会提品和服务,它决定了出版企业发展的质量。学习创新贯穿于出版企业的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印刷制作、市场发行等所有环节,其能力决定了出版企业发展的动力。选题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共同构成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确定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包括选题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其中,选题策划能力通过策划编辑所占比例、单本图书平均毛利润率、图书重印率、省级以上奖励图书所占比例等指标反映;市场营销能力通过营销人员所占比例、销售回款率、销售毛利率、库存图书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运营管理能力通过出版物质量合格率、出版物造货码洋、出版业务利润率、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反映;学习创新能力通过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年人均教育培训经费、年人均企业文化建设经费、新媒体出版所占比例、版权贸易所占比例等指标反映。指标层各指标的解释说明见表1。
二、基于熵权TOPSIS的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根据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以及评价的相对性,选择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使用TOPSIS构建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它根据指标数据的大小确定指标的权重。TOPSIS(理想解法)是一种有效的多指标评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构造多指标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以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两个基准作为评价各对象的判断依据。
1.构建标准化评价矩阵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江苏省7家大学出版社作为评价对象,实证分析其核心竞争力。这7家大学出版社分别是:南京大学出版社(NP)、东南大学出版社(SEP)、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NNP)、河海大学出版社(HP)、苏州大学出版社(SP)、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CP)、江苏大学出版社(JP)。笔者2015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各出版社总编办、行政办搜集2013年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使用式(1)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式(2)、式(3)计算得到各指标的熵权,如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通过对表2中各指标权重求和,可以得到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的权重,其中选题策划能力(X1)权重为0.237,市场营销能力(X2)权重为0.142,运营管理能力(X3)权重为0.160,学习创新能力(X4)权重为0.462。可以看出,学习创新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其中企业文化涉及核心价值理念、发展目标以及制度体系,对于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新媒体出版是出版企业转型之道,是出版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动力源。
将表2中的数据代入式(4),得到加权后的标准化评价指标数据,再利用式(5)、式(6)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通过式(7)、式(8)计算各出版企业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进而由式(9)计算得各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对贴进度Ci。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江苏7家大学出版社中,核心竞争力最强的是东南大学出版社(SEP),其次依次是南京大学出版社(NP)、苏州大学出版社(SP)、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NNP)、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CP)、河海大学出版社(HP)、江苏大学出版社(JP)。从排名结果分析,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图书出版品质(获奖图书率)、数字融合出版(新媒体出版比例)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而造货码洋、销售收入对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则不大。如南京大学出版社整体的经济规模要大于东南大学出版社,但是东南大学核心竞争力稍强,这是因为东南大学出版社“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精品图书出版工程,深度探索数字出版之路,积极推进版权贸易,各项工作都走在了江苏省乃至全国大学出版社的前列。
四、结束语
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选题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4个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建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江苏7家大学出版社2013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熵权计算结果来看,学习创新能力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依次是选题策划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从TOPSIS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来看,东南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最强,其次依次是南京大学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能力体系,是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基于熵权TOPSIS的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不仅可以评价不同企业同一时间点的核心竞争力状况,而且可以评价同一出版企业不同时间点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态势,这对于追踪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拥军.出版社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5(10).
[2]吕美.出版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6.
[3]乔联宝,严佳乐.出版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与出版,2015(2).
[4]彭兆平,熊正德.基于模糊灰色分析的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J].出版发行研究,2009(11).
[5]安欣.我国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6]薛川.我国上市出版企业的竞争力分析――基于上市文化企业的因子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36).
[7]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D].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梁昌勇,戚筱雯,丁勇,等.一种基于TOPSIS的混合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12(4).
[9]Chen T Y, Tsao C Y. The interval-valued fuzzy TOPSIS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8, 159(11).
[10]Lan R, Fan J L. TOPSIS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three parameters interval-valued fuzzy sets[J]. System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9 , 29(5).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
中图分类号:G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09105
目前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论文很多,但外语类院校的评价模型还是个空白。笔者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构建了一套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用于T大学的评价实例中。
一、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对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通过研究得出了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并通过计算得出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获得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一项评估活动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因此,建立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指标必须根据组成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各个指标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的要求,根据外语类院校自身的特点,正确分析各要素的具体内容、关系和数量特征,从不同侧面设计反映核心竞争力状况的若干指标,使各指标设计符合科学、客观的要求。
第二,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原则。由于评价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指标的复杂性,许多指标因素不能用量化方法计算得出,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系统、全面地建立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力求客观反映外语类院校的本质和内涵。
第三,通用性、确定性原则。给定的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要明确,概括性强。指标要同时满足简单可行、系统全面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各要素指标要含义明确、信息集中。一旦给定的各要素指标权重确定后,应对所要分析的所有外语类院校都适用。
第四,动态性、灵活性原则。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要素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需要根据人们的认识和各时期发展的特点将各指标加以调整和设置,所以要以动态为主,结合静态分析,突出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同时,测定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要做到:不仅要测定过去与现在的竞争行为,还要研究潜在的核心竞争力,预测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便于操作原则。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口径、空间范围和统计方法应具有可比性,并且操作简单,这样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指标在外语类院校内才能普遍被使用。同时,设计的指标应既可以实现外语类院校的横向对比,又便于外语类院校的纵向比较。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1.主要参考指标
笔者参考国内大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主要参考指标。特别说明的是:因为文献中国大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的“重点本科”指标要素包含了一般本科学校的指标,所以笔者以“重点本科”指标体系为参考,通过研究以上主要权威参考指标中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外语院校特点,得出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初步评价指标。
2.构建指标
笔者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访问了45位竞争情报方面的专家、在外语类院校任教的教师和对本项研究了解的其他专家,请他们对初步指标的最底层即措施层就评价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最后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两种途径共收回4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88.9%,收回问卷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占90%。将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除了一个指标“校园知名建筑数量”的均值是4.750 0小于5.000 0外,予以舍弃;其他各措施层指标的均值均大于5.000 0,予以保留。
3.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外语类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HAP)是由美国著名数学家、运筹学家莎帝(T.L. 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整理和综合人们主观判断的客观方法,可以实现问题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把复杂问题系统化、层次化。它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评估主体的判断确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
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的思路如下。
第一,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笔者利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对各判断矩阵中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关键词:无形资产质量;核心竞争力;影响机理
一、 引言
无形资产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对于无形资产,在何种程度上如何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目前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外资产质量的研究,特别是无形资产质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较少。Gupta and Neeraj J.(2008) 研究了目前美国企业中研发费用、客户需求和服务支出这两种最普遍的无形资产支出,建立相关的理论模型来检验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国内主要集中于对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例如,沈炳珍、陈娟(2009)从实证角度考察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刘静、张旭(2010)提出无形资产利用率对企业整体战略的支持程度较高。汤湘希(2006)以会计控制论为基础,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系统。高建来、杨琳琳(2009)认为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王玉红(2009)提出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无形资产价值的培育、维护、利用和开发,才能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及风险性来确定其价值,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同样的,对于无形资产质量及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更是少数,这为本文研究留下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 关于无形资产质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一)无形资产质量分析
企业资产的质量不仅指资产的物理质量,更反映的是资产结构的质量,即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以及变现能力。(1)存在性。无形资产质量的首要特征就是其存在性。影响因素主要有:通过放大资本化的支出范围虚构无形资产;转移费用、收入虚增无形资产价值。(2)收益性。收益性是无形资产根本质量特征。这一特征强调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但无形资产必须依赖于有形资产的运作。(3)风险性。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质量,导致收益的实现存在风险。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许多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是企业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特有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竞争优势。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分别从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性、增值性、整合性以及可持续成长性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选取相应的财务指标,建立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核心性。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主要存在于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其中,核心人力资源就是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可以关注以下指标:学位比例、科研人员比例率等指标。(2)增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性主要通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效益,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可以通过研发费用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以及经济增加值(EVA)来体现。(3)整合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种因素整合的结果。流动资产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最主要的经营对象,也是企业获取收益及增强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资源。因此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进行分析。(4)可持续成长性。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成长性强调企业未来存续状态。可持续增长率则是用来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本文采用经典希金斯可持续增长模型来反映可持续成长性,并在可持续增长率基础上按照综合评分法进行评分,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水平。
三、 无形资产质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分析
(一)一致性
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某些无形资产元素构成,例如核心人力资源、非专利技术,管理系统软件等。其次,无形资产质量的根本特征——收益性,同样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性。两者都强调如何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表明只有企业所有资产、因素合理有效地相互整合才能更好发挥资产本身的价值,即核心竞争力涵盖无形资产质量。
(二)差异性
无形资产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无形资产是资产,真实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而核心竞争力是能力,不能列示于任何财务报表只能通过其他载体进行体现;另外,无形资产质量特征中的风险性独立于核心竞争力特征,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更注重未来的成长性,强调外界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三)无形资产质量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分析
我们分析无形资产质量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效用时,应关注两者的一致性,关注无形资产质量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寻找出影响核心竞争力较大的因子及相关权重,得出目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际分数。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单项资产质量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用实证方法探索其存在性特征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相关性。然后,我们更需要研究无形资产整体的质量。采用CIV法来对无形资产整体质量进行测量。另外,我们还需要考察无形资产质量的风险性,可以通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表示无形资产质量的减少及其中蕴含的风险。最后,借用托宾Q值来判断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组成的企业资产组质量。引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索企业托宾Q和劳动力的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弹性。
四、 结论与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无形资产正在替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无形资产质量在企业中的体现就是有效的被利用、迅速产生现金流入的能力,体现于存在性、收益性及风险性三大质量特征。同时基于核心性、增值性、整合性、可持续成长性四个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和量化。但是,本文更强调无形资产质量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建议从三个角度分析两者的价值相关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实证数据的验证,以及上述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一定主观判断影响。(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本文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汤湘希,贡峻:无形资产对企业的 价值贡献与评价[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2
[2]高建来,杨淋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关系辨析[J].商业经济,2009
[3]张锐.浅析无形资产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2009
[4]沈炳珍,陈娟: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经济论坛,2009(8)
[5]王玉红:注重无形资产 创造品牌价值[J].科技资讯,2009(9)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10-08
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如何培育与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与研究则远远不够。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了解现状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了了解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就必须构建一个能准确评价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资源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入手,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一个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资源基础理论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前沿理论之一,该理论起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能力,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各不相同。[1]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有些资源具有弹性的外部供给,而有些资源的供应则是非弹性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或在短期和中期,我们并不清楚它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因果关系模糊的特点,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具有模仿阻隔效应;有些资源则无法通过市场买卖获得。[2]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能力通常具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具备这四个特征的资源称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这就意味着那些拥有这些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值的利润,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也就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或竞争优势的保持过程其实就是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整合、运用和优化的过程。
大学作为以知识资源为操作材料的组织,是一个资源高度密集型与依赖型组织,其本质是对知识资源的加工、创造与运用,因此,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竞争力问题研究。大学的资源具有不同的分类。按资源的内容,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经费、场地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学术平台、地理位置等;人力资源包括成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判断和远见;组织资源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系统、政策制度、文化以及形象声誉。按照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隐性资源包括学校声誉、能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按照资源的重要性,可分为战略性资源、基础性资源和环境资源。按照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的“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四个特征,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以知名教授学者为核心的优质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硕博士学位点等高品质学术平台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富有活力的制度资源和极具凝聚力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声誉与品牌形象等隐性资源。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大学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情况通常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战略性资源的稀缺性使那些率先占有这些资源的大学通常具有先发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使大学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是高校竞争力构建的根基。[3]因此,根据地方高校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状况可以评价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内容
地方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状况决定着地方高校的价值,因此,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表现为人才培养竞争力、知识创新竞争力、服务社会竞争力三个方面。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它决定着地方高校资源整合、配置与利用效率,因此,组织与管理能力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社会影响力反映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评价,是地方高校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源,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其二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基于AHP法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由于不同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同,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设计,本文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该方法在处理涉及经济、社会、人文等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系统的决策分析之中。
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4]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AHP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应用面广泛,适用于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定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决策问题研究。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且能够划分层次结构,因此,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二)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
根据表1构建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yaahp6.0层次分析软件建立递阶结构,并生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向高校管理者、高等教育研究者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专家对各指标权重的看法。
(三)建构判断矩阵
运用AHP法,首先要求对每一层因素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并用合适的标度数字表示出来,建立判断矩阵。为保证权重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具体来说,相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这个总目标(A),选择准则层(B)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B),选择准则层(C)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C),选择指标层(D)两两比较,构建出指标层对于准则层、准则层对于总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
(四)矩阵一致性检验
根据专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取群决策专家数据集结方法,对各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对各要素两两对比后的判断矩阵及各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
(五)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运用yaahp6.0软件,采取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汇总计算结果,得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3)。其中单排序权重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要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要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针对准则层的权重;总排序权重是针对最高层目标而言各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情况见表4。
(六)综合分值计算
定量指标采用量化统计,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定性指标采取等级评价,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分别对应5—1分值。由于各评价指标数据存在量纲差别,为了便于计算总分值,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把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乘以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把各指标的分值相加得到某高校核心竞争力总得分。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AHP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五个维度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竞争力,其次是社会服务竞争力,再次是社会影响力,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居于最末。人才培养竞争力维度与后面四个维度的差别较大,这反映出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竞争力,比较符合地方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少部分是教学研究型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地方高校应以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为重点,在学校功能地位方面,首先定位于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对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也不可忽视。
在人才培养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重视优质教学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重视高品质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争取获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在社会服务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在扩大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要重点提高专利转化率;在知识创新竞争力方面,要重视优质科研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搭建优质学术平台,努力取得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地方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树立外部公关意识,采取措施提高地方高校在区域的知名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校良好的美誉度,以赢得更广泛的外部环境支持;在组织与管理竞争力方面,要重视学校内部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发展目标的匹配程度,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完备性,提升管理人员的专职化程度,重视校园文化、教风与学风建设,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2).
[2]Barne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g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财务报表 分析指标
一、以新视角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已经得到了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的重视,并在会计实务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其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仍然尚未完善,我国现行的传统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和缺陷。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现行的财务报表指标分析体系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缺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即使有些文章提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包含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中,也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上,并未对其核算方法或分析指标做出具体解释,也未说明操作方法。
为使财务报表分析目标更加长远、分析指标更加科学、分析内涵更加丰富、分析方法更加系统可行,应立足于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相结合,把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纳入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从而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把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纳入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也是对财务报表分析内容的一个创新,为今后的财务报表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增值性、核心性、协调性、动态性和领先性几个重要特征,根据这几个特征分别设置了经济增加值、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率、现金支付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等几个财务分析指标。
(一)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值性的指标――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所有成本(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后的剩余收入。它是平衡企业业绩增长与风险控制的重要考核指标,比传统会计指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更加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计算过程如下: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递延税款(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方余额(借方余额则为负值)+各种准备金(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开发支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债券+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利息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额+其他准备金余额的增加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比例×债务资本成本×(1-所得税税率)+股权资本比例×股权资本成本=债权资本比例×(财务费用/负债总额)×(1-所得税税率)+股权资本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式中用净资产收益率代替股本股权资本成本,是由于股权资本成本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时所要求的必要投资收益率,利息费用的详细信息不易取得,且在“财务费用”科目中列示,所以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
(二)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性的指标――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率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属性之一,具有增加企业价值、在竞争对手中稀缺、不易被完全模仿、不易被竞争对手的其他资源替代等特征,因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源泉。尽管各种生产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投入是企业盈利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各项资产的价值都是由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创造出来的,人力资本是知识、创新等智力资源的载体,是活的无形资产,因此是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性最重要的标准。但是,人力资源会计仍然处在理论探讨阶段,对其计量属性和评价指标,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参考杜邦分析法的核心指标股东权益净收益率,将投资净收益率指标引入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用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率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性特征,计算公式为: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率=人力资本净收益/人力资本成本=净利润/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并进一步转化成了企业利润,是对人力资本投资后形成的企业收益,因而用净利润表示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薪酬既是员工在企业投入劳动后的报酬,也是企业必须付出的成本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的成本可以用薪酬这个货币形态来度量。
(三)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协调性的指标――现金支付能力
财务上可以用现金支付能力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协调性。现金支付能力是营运资本与营运资本需求之差。其中,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即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总额减去企业各类流动负债总额后的余额,可以用来投资于非流动资产和清偿非流动负债。因此,如果企业的营运资本为正,则说明企业投融资活动协调,融资活动能够保证企业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如果营运资本为负,则说明企业投融资活动协调性不佳,流动资金不足以支持资产投资,或者企业需要通过举借新债来偿还旧债,资金运转上出现困难局面。营运资本需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它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自身创造或派生出来的资金与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之间的差额。如果现金支付能力为正,则说明企业所提供的营运资本能够满足顺利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剩余的资金则表现为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
(四)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性的指标――持续盈利能力
持续盈利能力作为一个动态指标可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特征,这是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变化成长并持续增强,体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其财务表现就是可以持续地为企业带来利润。选取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作为持续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公式如下:
利润是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不断增长的利润,是企业增加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指标越高,表明公司积累越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将指标计算周期扩大为三年,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利润增长趋势和效益稳定程度,避免因少数年份利润非正常增长对企业发展潜力的错误判断,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的指标――研发创新能力
研发创新能力指标即研发支出与无形资产的合计数与企业营业收入的比值,即研发创新能力=(研发支出+无形资产)/营业收入,反映企业在资金和财务上对技术创新的倾斜,对研发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用于分析企业的正处于研发过程中的新产品、已拥有的无形资产和创新的能力,进而反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征。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越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是企业巩固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也是企业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这种特征是由企业所具有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无形资产等的隐含型、稀缺性和特殊性所决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和难以替代性主要是由企业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和研发创新能力的难度、独特性以及领先度所决定的,其难度、独特性以及领先度越大,反映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无形资产的领先度越大,竞争对手越难以模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金昌.企业经营协调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4(5).
[2]孙惠玲,孙璐.基于核心能力的财务评价新思维[J].财会月刊(综合),2007(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与内部会计控制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是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及提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具体包括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内部环境主要涉及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经营体制、企业文化等,外部环境由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组成。其中,一般环境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法律等;行业环境主要涉及产业结构、竞争规则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更加直接影响。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素一般无力控制,只能因势利导加以利用。根据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要素分别有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从而形成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国际化、金融化、知识化、信息化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加剧,企业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否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转移、消失,甚至可能成为核心障碍。为此,企业应当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作出科学评估,并适时作出调整,以始终保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有效性。
(二)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企业适应核心竞争力环境基础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导致会计流程再造,而会计流程再造又促使企业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从而推动了企业的组织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互动关系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耦合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那么,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检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设计有效性的标准。前已述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或组织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企业的改革创新,就是识别、规划、培植、提升、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循环过程。能否建立核心竞争力,还取决于相关机制、制度的完善程度。而这些均与作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从有利于建立核心竞争力出发,以能否形成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作为衡量标准。否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设计、改革与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将起不到推动作用。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良好设计和运行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要按照内部运行规律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流程制度、运行方式,并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措施方法,达到预定目标。而上述诸多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运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通过控制意识的转变、会计组织结构的创新、会计流程的再造,会计管理模式的更新、会计信息与沟通系统的完善、先进会计控制方法的采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等内部会计控制举措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提供保障。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沃土,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优势的重要平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依赖于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因为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会计信息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相辅相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要求企业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建立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机制与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因为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同时,信息沟通与传递的效率与效果将直接影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会计信息与沟通系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球企业进入一个共同化竞争的领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日益增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求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身还不完善,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1990年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Lenard 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竞争战略,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弥补缺陷,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目前,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己趋于系统化,如金磅指标体系设计法、张金吕指标体系设计法等,然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很多文章都是在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没有进行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贸委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及《远东经济评论》评价体系,同时借鉴了李建明(1998年)、赵春明(1999年)、(2000年)、管益忻(2001年)、周涛(2003年)、赵国浩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27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能力和市场及营销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及资本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三、Fuzzy-AHP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在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下,对某种事物做出综合决策。设U=(U1…Un)为n种因素,V=(V1…Vm)为m种决断,在对事物进行决断时,由于各因素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V中m种决断本身常常是模糊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本文采用Fuzzy-AHP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对数据实行无量纲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是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它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实质是将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假定我们所研究的定量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时,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指标数实际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率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构造下列无量纲化函数:
2、指标权重确定的数学模型。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中,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化会引起被评对象优劣程度的变化。因此,科学地确定指标权重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中举足轻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级结构的特点,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为准确、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必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综合考虑,有机地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于含有定性、非量化因素的评价问题,可以统一处理综合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通过专家的判断和选择,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量化、排序,计算也简便。所以,多级结构层次分析法较为适合于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1)构建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指标体系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为了比较科学、准确的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层次分析用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需要考评专家小组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模糊评价,两两比较。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见表2所示的1-9比率标度法,并写成矩阵形式,即构成所谓判断矩阵A=(aij)m×n。
(2)计算指标权重。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对此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3)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λmax导入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通过。具体公式如下:
R・I的取值范围见表3。(表3)
如果C.R<0.1,则n阶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4)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根据各位专家给定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各目标层指标的权重向量,然后对所有专家给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综合处理,计算指标体系中对于各目标层指标的综合排序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方法对多个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到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出于理论分析及实际应用的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需要有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考虑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的特点,量化指标的确定和获得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层次分析法(AHP)克服了以往在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以偏概全的弊端,将定性问题定量化,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的因素过于庞杂,而且有些无法进行量化。因此,企业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构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时,仍然需要视具体情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绩效考核的结果客观准确。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刘伟东,陈凤杰.中小企业现代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