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线上教学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教学制度

第1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精英教育;大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2-001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第十三章四十条)和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第二十一章六十七条)”,使这项改革被推向新一轮并广受热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归根到底在于为大学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更好地发挥大学的功能和职能,顺应和服务于时代需要。从大学组织内部来说,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基本功能之后的现代转型,从外部环境来说,市场经济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天然背景。新的制度安排影响到已有的行为准则,因而产生了成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已经溢出了教育学范畴,也被纳入到政治学和经济学分析的范畴中来。

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

人力资本理论使得人们对教育的功能发生了观念上的变革,人力资本投资成为现代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基本共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看做是对劳动者投资的一部分,提高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增加劳动的价值;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人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社会生产和投资的一部分,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财富积累的根本源泉。从世界大学发展史来看,近代大学在英国兴起的时候,是英国成为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当十九世纪现代研究性大学在德国萌发的时候,是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国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建立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时候,世界就进入了所谓的“美国世纪”。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对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同时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90年代劳动生产率比80年代高出一倍,1992~1997年劳动生产率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并且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要素的80%。知识经济的雏型首先在美国形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扩大高等教育参与成为社会民主平等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之一。普通民众逐渐把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作为一种所有权,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服务成了国家和政府的公共选择。民主与平等是随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提升的,并且总是通过权利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目标的社会利益,那就是建立基本的规则,以便人们能够满足其欲望并从事个人事务,实现政策行为的统治基础和覆盖范围。平民参与高等教育的行动动摇了原有大学制度设计的基础,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扩大他们经济机会的参与,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福利水平。“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既不在‘现代’,也不在‘制度’,而在‘大学’二字上”。大学的生命在于人才培养,培育出“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人才。

大学教育是人们追求和实现生活理想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人类对历史进程和社会文明发达水平的自身审视。当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再是上流阶层拥有的特权和奢侈品,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到社会中心,完成了传统大学到现代大学的转变。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应有之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这是现代大学的生命和活力所在,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基。

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大学的存在和运行要靠相应的制度来确定他们将做什么,怎么做,与外部世界怎么联系,以及其活动行为的投入与产出等问题。在任何时候,经济条件在决定制度交易的发生以及制度安排的出现过程中将起重要的作用。相比于早期的大学形态,现代大学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最基本的时代特征;因此,它的制度建设也应赋予新的内涵,在扩大参与的基础上提高大众经济机会能力,在市场竞争中保证公私立大学资源有效配置。

1 大学教育模式从精英走向大众

帕累托最优是经济学中反映不同群体社会福利状况的基本原理。在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比如原来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梨,他们是否就是帕累托最优呢?取决于甲乙二人对苹果和梨的喜欢程度,如果甲喜欢苹果大于梨:乙喜欢梨大于苹果,这样就已经达到了最满意的结果,也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如果是甲喜欢梨大于苹果:乙喜欢苹果大于梨,甲乙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交换后的甲乙的效用都有所增加,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这里我们不妨用大学教育消费的埃奇沃思框图来说明精英和大众两个群体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图1)。在模型中,如果把不同的高等教育消费分为大学类型1和大学类型2,假设:①精英人物和普通大众两个阶层主体都有权利接受不同大学类型的教育消费,并且在他们之间提供总量一定的教育服务配置;②横轴表示大学类型1的教育服务供给量,纵轴表示大学类型2的教育服务供给量:大学教育服务的总量一定。两者大学类型的教育服务总量等于精英人物的消费量和大众人物的消费量。那么,在精英教育时代,精英人物对高等教育具有垄断权。在图1中的阴影部分分别代表大学教育服务在精英和大众的分配状况,显然。精英人物得到的教育服务比普通大众得到的要多得多:从精英到大众的契约曲线上的任一点都是消费效率点,当大众教育消费配置处于P1点时,也可以认为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消费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这是在当时经济社会条件下制度设计的理想结果;第二,高等教育服务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对精英人物和普通民众的分配多少影响到他们的社会福利函数,当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之后,平民对大学教育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需要采取新的制度安排来保证他们的权利,也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新的制度安排需要

更多地关注大众的利益,促进教育资源配置从P1点所处的位置向Pn点所处的位置转移,这样的社会目标结果必然有利于改善大众的经济状况。

2 大学资源配置方式从以计划为主导到以市场为主导

市场经济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其一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二是实现充分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和个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不是行政计划而是市场调节。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就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但没有任何一方受到损害,而且社会福利要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社会发展要达到最佳状态。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制度效率也是不一样的。在这里,如果我们把大学看做是一种组织体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是如何发挥大学的“制度性”经济功能,通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服务来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从而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率。在同一个市场体系中,政府理应对公私立大学实施基本的资助政策、同等的制度安排和治理,从而有利于良性竞争。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而使公立大学更好地走向市场,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大学经营的生机与活力,国际上流行的公立高校民营化就是很好的证明。

同样,我们以大学教育产出的埃奇沃思图来说明市场中公私立大学资源配置的条件状况(图2)。假如市场中有两个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竞争者: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两种生产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务,资本用X轴表示,劳务用Y轴表示;市场中的资本与劳务总量一定。那么,第一,从公立大学A到私立大学B有一条契约曲线,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生产效率点;每一点都是一种投入要素的帕累托最优组合,因为对两种生产要素组合进行重新配置不可能不引起大学教育产出品的减少;在契约曲线上有无数个生产效率点。第二,公立大学A和私立大学B都有一组表示对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务)偏好的常规形状的无差异曲线;A的无差异曲线为T1,T2,…,Tn,B的无差异曲线为S1,S2,…,Sn,则A、B各自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为P1,P2,…,Pn,P点是帕累托有效点;在框图中,还存在大量的Q1,Q2,…,Qn点,它们没有位于契约曲线上,因而不具有最优生产效率,显然是帕累托改进的对象。如果要实现Q点向P点的转化,就要在市场体系中对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进行同样的要素投入,提高要素组合效率是根本。

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困境

在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人们对大学的组织属性界定不清,大学制度建设始终徘徊在原有体制之内,形成改革的“灰色地带”。袁贵仁教授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力和责任,主要表现为处理好大学内外部若干关系。这里所指的“若干关系”,主要表现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大学组织相互之间等。不妨对它们作相应的经济学分析:

1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方面,国家和政府是大学的投资主体,也是大学的办学主体和管理主体,大学就相当于政府的一个部门,根据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并且根据其所处的行政层次来配置相应的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国有垄断格局提高了大学的交易成本,社会资源很难投入到该领域中来。在市场环境下,大学与政治、经济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政治代表权力资本,经济代表货币资本,这样两种资本不断介入大学,通过大学内部行政发生功能转换,行政人员成为拥有该项功能的“转换器”,大学行政权力便日益膨胀起来,不断增加管理成本,大学的办学效率低下。

2 大学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使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公立大学也要打破所有制的藩篱,不是象过去那样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资助,而要靠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密西根大学是美国公立大学,也是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2009年学校财政收入包括经营性收入和非经营性收入两种(医学院除外),其中经营性收入占75%,非经营性收入占25%;经营性收入中净学费收入占30%,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竞争性拨款占28%;非经营性收入州政府教学常规拨款占14%;其它收入包括教育产品和服务、附属企业和捐赠等收入比例占28%。在学校整个经济结构比例中,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其它自主收入呈“三足鼎立”之势,而国内大学经费中财政拨款和学费凸显“两极化”,学校自主收入比例极低,与国外高校相差甚远。

3 大学与大学的关系

由于经费严重依赖于财政投入,大学办学不是为了满足和适应不同层次、类型多样的主体需要,而是面向政府。地方高校向中央高校看齐,专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看齐,民办大学向公办大学看齐。在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类大学组成的生态链不是“同生共长”,而是“相互残杀”。另外,政府对大学进行财政补贴,是因为高等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而与公私立之分的大学形态无关。在我国,政府总是难以突破所有权与管理权的情结,对民办大学脱离不了所有权歧视,至今没有给予财政直接资助。总而言之,1998年颁布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可是,法律上的规定与实际操作并不是同一回事。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系尚未理清。契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也做出相应的改革。高等教育采取以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投资办学,分开管理的思路,也就是从原来的“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两级拨款”转变到今天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三级拨款”。在精英大学系统向大众大学系统的转变过程中,少部分办学效益高的大学划归中央政府投资,部分中等效益的大学划归省级政府投资,大部分效益较低的大学划归地市级政府投资。从政府财政能力看,中央政府最强,省级政府次之,地市级政府最弱;从大学收取的学费看,各类大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各级政府间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有所改善,大学与政府主体间的责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顺。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作为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主体地位和身份并没有根本改变,大学经费投入只不过从政府财政“左边的口袋”转向“右边的口袋”:地方高校扩大了绝大部分普通民众的高等教育机会参与,但财政经费的保障却最为薄弱:在社会贫富分化中,我国不同经济水平的社会群体与大学教育机会具有强弱对应关系,大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被弱化;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经济后发展地区,由于财政投入得不到保障,部分地方高校办学经费变得严重不足。

四、结语

如果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通过赋予企业自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那么,现代大学制度建

设目的和归宿,最终需要通过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等活动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公共财政体制转轨逐步扩大了教育投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兴盛。但是,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其实掩盖不了诸多大学人难以回答的问题:现有的大学制度是不是现代大学制度?成熟的现代大学制度面相如何?现代大学制度与一流大学建设究竟是什么关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匮乏昭示着我国大学制度建设的缺失,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良好内外部环境远远没有形成。某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在吸收外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渐进式发展形成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借鉴此思想,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必须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不能随意漫步在世界教育制度之林,就像小孩子逛公园一样,从一堆灌木丛中摘一朵花,再从另一堆中摘一些叶子,然后指望将这些采集的东西移植到家里的土壤中便会拥有一棵有生命的植物。同首先,政府财政对民办高校进行适当的投入,保证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在市场中的平等地位,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竞争;其次,政府应该减少对大学的直接干预,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社会办学资本;再次,大学培植“自生”能力,提升自主经营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莉,持续增长的美国经济及其启示,北京商学院学报[J],1999,(2):29

[2]邬大光,何为现代大学制度[N1,中国教育报,2010-03-15(5)

[3][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4):151-155

[4J胡赤弟,大学制度演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2004,(4)

[5]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教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研究,2000,(3)

第2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1 翻转课堂的内涵与应用价值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也称颠倒课堂,是指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传统教学过程进行翻转或颠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师生互动、内化吸收,课后巩固加强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在于借助网络平台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施教,有利于学生自主化、碎片化学习。高校体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不足、教练不够、学训矛盾等问题。

2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困境

翻转课堂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体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存在如下困境:

( 1) 体育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视频制作、课件开发和网络教学等,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加强相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学习,以便灵活应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 2) 体育专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长期以来,学生术科学习习惯了教师口传身授的传统方式,现有的体育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针对对理论课教学,而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普遍存在重术科、轻理论现象,尚未养成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习惯。

( 3) 体育院系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有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实施翻转课堂属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就实际情况而言,体育专业大多信息化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 都是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驱动下被动建设的,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因素。体育院系作为基层部门,是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前沿阵地,没有想过政策制度的约束和鼓励,翻转课堂同样会面临信息孤岛的厄运。

3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对策

3. 1 提升体育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确保体育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有人可为

信息素养是指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和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的能力。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体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和关键。体育术科注重动作的传授与掌握,动作的规范性与连续性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相关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制作微课视频。例如,田径跨栏微课视频可用CoolEdit Pro 软件剪辑刘翔跨栏动作,篮球可以截取姚明的进攻、防守和投篮动作,保证体育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有人可为之。

3. 2 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确保体育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有利可图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口传身授、学生模仿练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教学效率低。翻转课堂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了教学时空,体育术科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录制微课视频,督促学生随时随地观看模仿,养成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习惯。例如,体育舞蹈可以录制一段单人、双人或集体舞蹈视频,并配上背景音乐和老师讲解,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舞伴进行练习、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观摩,并结合自身练习感受给与点评,教师最后结合学生的展示与评价情况进行指导、总结,将存在的问题在课内重点辅导,课后反馈到网站供学生复习巩固。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主动探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大大提升,翻转课堂优势明显。

3. 3 制定体育院系信息化教学制度,确保体育翻转课堂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体育院系作为高校的基层部门,是教学实践的前沿阵地,相关教学制度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体育院系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拍摄微视频借助网络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学习。例如,鼓励武术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将录制的太极拳微课视频共享给学生学习,同时,利用网站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进行观摩、练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站论坛对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也可以录制自己的武术动作上传网站供老师和同学观看、指导。在教师工作量计算时适当考虑其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工作量,学生评优评先时将网络学习成效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以此确保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第3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学生主体性发展 探索和研究

1.关于研究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直线上升,是各个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不论是科技方面,还是建筑方面,亦或是其他很多的行业。而这些行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质量的提高。所以,人才的培养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只有大力投资人才建设,经济才会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一样必然突出人的问题,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主体性是未来人才素质的本质属性。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价值多元、变化多端的信息化社会,“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参与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教育不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不可能适应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要求的”。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培养人才,面对新的形势,高等学校必须改革已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任务在高校就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2.我国现阶段关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现状

2.1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李福华认为,高等学校传统的科层制管理设计和与之并行的文本主义倾向直接带来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建立在对学生同质性假设的基础上的教学管理使学生主体性明显受到压制。宁永红等认为,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观念落后,教学管理方法过分强调集中性和统一性,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弹性。林炜指出,当前我国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仍认为管理就是领导,就是决策,致使教学管理行政化,不能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教学管理上“从一而终”,强调整齐划一,缺乏弹性,注重过程管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单项要求型,使用计划模式的教学计划,采用群体管理、单一模式培养,学生被动使用学校教学资源。这种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强调计划的统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共性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当然,民族文化传统和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对教学管理的影响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之一。

2.2教学管理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明确

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无数次,可是效果依然不好。很多学者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对于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明确。我们只所以要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有独立思想、创造精神的全方位人才,要让学生的脑海里有“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意识,从而充满活力与兴趣的去学习。同样在形式上,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要建立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

2.3学生应该参与教学管理

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才是主体,再好的教学管理也得适合学生的现状。学生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有着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学生自身参与进来,才可以亲身体会到教学体制的不足之处,才可以为教学制度的完善提供最有利的意见和建议,不然教学制度举行再多的改革也是徒劳。

3.关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具体方法

3.1在课程设置上改变

现在,很多的高校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法,这样的方法在时代的发展下已经显出了很多的弊端,最主要的弊端就是政治色彩太浓,其次是设置的课程种类太多、太杂切只有空头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程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动手能力直线下降,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当改变课程设置的初衷,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并且运用到实际中去,同时改变课程设置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不再只是“听天书”,而是参与到老师的课堂中,和老师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3.2在管理导向意识方面做出改变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教育的管理的导向方面作出相应的改变,彻底杜绝“以老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和老师的配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明确教师的责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体制。

3.3在师生关系方面做出改变

高校教育不同于小学、初中的教育,具有专一的针对性,所以教育的方式也不能与小学初中一样,可以考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让本科生也可以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系统的知识,同时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起处学习外在生活等其他方面也熟悉相关的关系,从而弥补学分体制条件下学生管理的缺陷,密切师生间的交流。

3.4积极探索其他途径

学生自主性发展管理体系的建立不是高校单方面的任务,也不仅仅关乎学生的利益,它的健全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现如今想到的方法只是万分之一,我们应当齐心协力,挖掘出更多完善学生教学体系中关于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方法,让未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更顺利。

4.结束语

在现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终究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只有拥有高水平的人才才可以大力发展科技,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人才建设的任务刻不容缓。关于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我们要明确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为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建设和完善加油添力,使高校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困境;破解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6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各地职业院校在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逐步尝试“本土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如何做好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必须明确以下各点。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其特征

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就是被赋予了现代性的学徒制。它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为了满足企业大量技术工人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培养企业员工的一种教学形式。国际上通常以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为典型模式。

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双重身份,学生具有学徒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即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且以学徒的身份为主,学生上学即上岗。

2.双元育人,企业与学校两个主体都参与培养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责任。

3.双元管理。由于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所以在其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将分别接受由学校和企业主导的双重管理。

4.双元评价。学生不同课程的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根据其学习的过程情况和考核情况分别予以评价,并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绩后计算学分。

5.弹性学制。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更加灵活,其学制也更富弹性。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时间可以大于3年,有特殊情况也可以短于两年。

二、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值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提出,国家对各类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和培养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现代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提高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需要契合度,拓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通道,改革推进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

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现代学徒制也最能适应新兴产业类企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满足企业急切的用人需求。近年来出现的光伏产业的现代学徒制“新乡模式”和模具行业在东莞机电工程学校的“岗位学制”等都是成功的典型案例。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开展现代学徒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策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由于我国尚未成功建立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因此,现代学徒制的广泛推行尚面临多重困境。

(一)出台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法律保障不足

近年来,虽然教育部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但出台的政策较为宏观,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使得现代学徒制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法律空白,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效果。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大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现代学徒制对校企合作双方要求都很高,但现实是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够,无法为合作企业带来足够的合作利益,进而影响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推行;而合作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岗位覆盖面也会影响学徒制实施,中小企业虽然急需人才和技术服务,但能提供的学徒培训岗位数量少,不能满足学校专业教学的需要;大企业虽然具有提供足够学徒培训岗位的能力,则因其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又不愿意主动与校方对接合作。

(三)学生身份界定不清,育人主体不明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是“双重身份、双元育人”,但在实际探索中,现代学徒制的最大问题是做不到“招生即招工”,学徒与企业签订的类似劳动合同的协议,在现实中约束不大,所以必须明确培训学生可以享受哪些权力和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四)弹性学制受限,课程改革面临困难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势必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专业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更加灵活、富有弹性,而目前我省中高职教育学制统一,需在规定的学期进行规定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技能抽测,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需统一开展,弹性学制难以实行。

(五)缺乏有效实践岗位,影响学徒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现代学徒制起步阶段,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往往只是学校与企业个体的对接,对准企业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过强。如果学生离开这个企业,要想实现对口再就业,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困境的破解思考

(一)完善政策保障,为推行现代学徒制创设条件

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完善有利于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鼓励国有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并给予相应政策优惠,营造现代学徒制培养环境。学校要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制订符合实际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选择有条件的专业先行,暂不具备条件的专业待条件成熟后再推行。

针对目前普遍反映的低年级学生不满18周岁,不宜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学习实习的实际情况,建议实行分段学徒制培养模式,将现代学徒制班的搭建安排在中职的最后一年和高职的最后两年。这样操作,既规避了与现行法律冲突的矛盾,又符合地方学制管理要求,便于地方职业教育对中、高职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统一认定。

(二)服务带动合作,吸引大企业深化合作参与人才培养

针对部分大型企业不能主动接纳现代学徒制培养合作的情况,可通过搭建政企校职教集团平台,加强校企服务、企间交流,逐步引导更多的大企业主动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中来,深化校企合作。

(三)强化学员管理,为学徒制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当前学员的双重身份更多的是学生成分,如何让学生和企业能互相认同他们间的归属关系,一是企业与学生签订预用工协议,在学徒制学习期间,学生享受企业提供的工作津贴和奖学金计划,并由企业统一购买实习安全保险,学生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和技能考核,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二是落实岗位,指定企业师傅。学生自进入企业,就根据培养方案进行轮岗实训,熟悉企业生产流程,适应企业生产岗位,同时得到专业技能的实践,通过轮岗实习为企业人员调岗做好人力资源储备;三是对进入企业的学生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有利于校企双方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机制,保障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四)科学设定标准,为适应新型培养模式制订系统方案

为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专门制订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专用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一起编制模块化课程体系,制订专门化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的教学分为若干个“企业顶岗、学校学习”的小循环,校内教学和企业教学交替进行,同时构建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由学校、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考核。

(五)创新教学手段,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搭建平台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基于其企业特征过于显著,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针对性过强而通用性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企业轮岗中实施“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措施予以改善,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对每一位学生开放学习账号,授课老师线上提供学习资源、布置学习、提供答疑和监控学生学习进度,只要学生连接互联网登录学习平台即可随时学习,实现“空中课堂进企业”,由此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更新职业教育育人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应立足于实证研究,相互借鉴,才能加快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进程和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行。

第5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运用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的是能让它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以更好地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服务,在教学管理上涉及常规教学、项目教学、实训教学等方面。

一、中职服装专业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规教学

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规教学,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课程设置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关,服装软件要与市场需要切合,体现市场化。中职学校可以采用专业模块化教学,实施小班小模块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走入“准企业”实践并设计成果,以贴近市场需要。在专业建设中,中职学校应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建立“学分银行”,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高一阶段,学生统一进行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高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高三阶段,强化和巩固专业技能,进行课程和毕业设计,完成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所有程序。

二、中职服装专业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职业技术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该劳动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计划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或劳动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江苏省盐城高级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一整套流水线的教学中,融入生产和销售,从服装款式设计到裁剪,从制衣到展示,从管理到销售都上学生来完成。完成一件产品就是一个项目,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

三、中职服装专业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仿真实训教学

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现在校内岗位模拟、校外顶岗实习等。功能室、实训室的建设规划要与市场反馈信息吻合,具有超前意识。专业建设实施企业化模式,按企业架构设置部门、按企业的模式运作并细化项目,如设置设计部、生产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模拟品牌陈列室等。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模拟企业的架构进行人才培养,认真研究企业的架构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按照企业架构进行重组,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

我校实行以生产实习工厂为平台,变学科本位为岗位本位,实现了“学校工厂化,车间产业化”,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集教学、培训、研究、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形成了具有完整生产流程的“准企业”人才培养架构。按照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来搭建模拟服装生产公司的内部架构,一家典型的服装生产企业一般设有五个部门,即生产部、设计部、展示部、销售部和人力资源部,对应于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学校也成立了企业化的部门。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立了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美术专业成立了美术工作室,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建立了服装制作板房与特种缝制技术工作室,服装表演专业具有专业的服装表演厅,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拥有品牌陈列室,服装营销专业开办了品牌直营店和网络营销店。

在此架构下,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学校品牌的制作,从款式设计、打样、裁剪、缝制到制衣,从精选优秀作品到学校品牌专卖店展示与销售,及时把学生的最新作品推向社会,推向市场。通过一整套流水线上的实践,让学生和教师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学生操作与企业生产相仿,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模拟企业岗位角色,模拟工厂实践并设计完成岗位任务,“做中学,做中教”。

企业化人才模式在服装实训基地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依靠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实训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调节、监督、评价和保障,以保证中职学校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第6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投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10-02

1 我国投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入学制度存在缺陷

(1)招生考试中初试环节应试现象严重。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一般为四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上看,这四门考试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来应试,从而导致了一批“应试型”人才的出现。初试环节主要测试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突出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几乎不考虑考生本科期间的学习状况,人为地切断了研究生学习与本科学习之间的连续性。

(2)招生考试中复试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面试常常走过场。初试和复试在研究生入学选拔中承担的任务和功能各不相同,初试考察考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复试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复试是研究生选拔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在一些招生单位看来,有国家统考把关,有国家教育部划定的分数线为依据,初试成绩就是唯一标准,复试只是一种形式,在一些单位复试只起到了“师生见面会”的作用。不合理的招生制度选的研究生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令人堪忧。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设置过于狭窄,课程结构不合理,对基础理论和相关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投资专业研究生应该具备宽广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以某高校的投资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为例。(见表1)

从各类教学内容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来看:专业基础课程计8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9%;而公共基础课程计8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9%;专业课程计12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9%。而在美国,其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50%以上,专业学科占20%~30%。以该比例设置研究生教学课程,必将导致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差。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不重视课程的前沿性和交叉性。研究生阶段课程应与本科阶段课程上下衔接,逐步深入。然而,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没有凸显出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另外,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些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尚存争议性的问题的研究和发展等,都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而一部分课程又因强调对口培养,专业性太强,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不利于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导师制度存在缺陷

(1)导师各自为政,对研究生培养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方式,导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一种私人关系而不是一种公共关系,在培养过程中结成学术传承关系。这种指导方式容易导致“学术门户”现象。学术门户现象给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培养环境,能够保证学术思想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如阻碍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不利于师生交往和学术创新,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和全面发展。随着因招生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导师少、学生多的结构性矛盾的出现以及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发展,这种指导方式不适应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2)导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导师知识结构老化,不注重知识更新。一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导师终身制,教师一旦成为导师后,就可终身享有此称号,这就使得一些导师因缺乏竞争压力丧失了进取心,直接的后果就是有的导师教学内容停滞不前,教学方法落后,使得所带的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国过去一直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导师的优势侧重于理论研究,不少授课教师接触实际少,实际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教学内容未免空洞,与实际不能很好地衔接。有的教师由于对新技术、新设备了解不够,存在授课内容老化现象。

1.4 科学研究与学位制度的缺陷

(1)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投资专业研究生不仅要求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注重科研训练,比较专深;同时还要求掌握专业技术本身所特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实务训练,兼顾实用。而现实中投资专业研究生,科研和导师的指导往往偏重于学术方面,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更突出学术研究,而研究生综合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却不够,忽视了与社会经济需求相结合,体现不出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职能。

(2)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存在许多客观要求,导致学生注意力从以科研创新为中心偏离到以发表成果为中心,引导研究生走向以拿学位为中心对待学业,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1,5研究生合作交流制度不成熟

我国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视野不够开阔,仅是接受导师的指导,-或查阅国内相应的论文资料,思维和理念不能与国际接轨,尤其缺乏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或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直接或间接交流,对学术前沿信息掌握不够,制约了研究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2 我国投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2.1 入学制度改革

研究生招生制度应该从以前的以分数为招生录用标准逐渐过渡到以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录用标准,从知识性考察向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考察倾斜,以期能与世界先进研究生教育接轨。就目前研究生招生方式和情况而言,不可能一步将考试取消,但可以在考试内容和题型上做变动,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内容上可以对学生综合知识进行测试,多设置逻辑分析题和论述题,使学生个人想法能够充分发挥。在一段时间的考试改革后,可以深入进行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如美国研究生入学不需要统考,学生只需提供至少两封以上的推荐信、个人简历和读书计划,它体现了教师对申请人在学业、科研、社交力以及申请人的学术背景等方面能的综合评价,以使学校充分考虑综合因素决定是否录取,这些招生方式都可以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中进行借鉴和完善。

2.2 建立研究生淘汰机制

实行研究生“淘汰制度”,有利于鼓励研究生参与竞争,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和高素质的培养。我国的研究生教学管理过程中,目前而盲,只要通过研究生人学考试,

取得继续学习的机会,在读期间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就可以顺利毕业,几乎不存在淘汰的说法,因此,大多数在读研究生危机感都不强,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而美国研究生阶段淘汰率很高,其比例达到38%,其中名牌大学占23%,小型大学占54%。我国应借鉴相应的方法,加强对研究生的考核,在论文方面,各培养单位必须严格考核标准,实施学术论文“盲审制”和“导师回避制”,减少和杜绝不合格研究生的输出。

2.3 导师制度改革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关键。

(1)导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土,导师还必须站在学科发展的前言,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创新精神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激情。导师的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学校也应该保障导师能够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提供良好的试验基地和科研工作条件。

(2)健全导师遴选制度、废除导师终身制。学校应该严格导师遴选条件,确保上岗导师的质量。对导师资格可以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审查,对于在科研一线上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引入竞争机制,对导师队伍实施滚动遴选制度,进行任期考评,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实现导师多方向交叉,既促进学科交叉,又扩大导师的研究范围,促使现任导师不得不保持在学术的前沿上。

(3)推行导师个别指导与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现在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保留着单一指导的传统,导师对研究生一对一的指导占研究生接受指导的大部分。而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方式有利有弊。好处就在于导师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花费的心血较多,其研究生接受的导师的知识也较多,然而这种指导方式不太利于研究生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现在应该要重视集体培养研究生的巨大作用,改变过去单一的培养方法,发挥各个导师之长,使各个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促进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此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吸收一定的校外、国外交叉学科的专家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小组,鼓励集体指导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2.4 改善制度

我国研究生要能顺利毕业,一般都必须在相关的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硬性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若干篇论文无疑会增加研究生的精神压力,并极大的诱发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研究生学习期限短暂,各个专业和不同学位类型对研究生的要求也不同,相关专业刊物也比较有限,这种硬性规定不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要求。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取消制度。本文认为,片面的追求研究生和一味取消制度都是极端的。取消制度,固然可能起到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研究自由的作用,然而若将制度完全取消,则该以何种方式来考察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仅凭学位论文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本文认为,为了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应将制度与学位制度相结合,研究生应该也必须发表文章,发表的文章应是在导师指导下对学位论文的摸索和进一步探究,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后而发表的文章。

2.5 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应突出现代、反映前沿和交叉综合。因此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的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还是占了较大的比例,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体现研究生“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理论的学习,注重学术前沿信息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扩展学生的视野,能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对学术问题的思考。在美国,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已经构成了他们学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间、同学间的讨论甚至辩论,能够良好的促进知识的深化,将这种课堂讨论与成绩和学分挂钩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7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基层团学干部 培养体系 青马工程

一、引言

基层团学干部队伍一直是高校开展团学工作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队伍数量庞大,直接贴近基层团员,但是同时由于“准入”标准较低,导致这批干部队伍的能力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培养基层团学干部,组建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一直是各个基层团总支的目标和任务。要真正的考察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结合基层团学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构架和准备,并切实提高基层团学干部能力,同时更要将对团学干部的态度确立为“育人”而非“用人”。以此来提高基层团学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有效的为基层团组织创造更有利的工作环境。于是,我们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构建实践,现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呈现。

此套基层团学培养体系共由“一个借鉴、立足基层”和“四大模块、两条主线”组成。首先,一个借鉴是指充分借鉴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法,尽力吸收青马工程的成熟和精华成分。“青马工程”从其学员的遴选过程,学制淘汰规则及学员人数控制看,都是一种培养优秀团学精英干部的教育方式。

立足基层则是要时刻抓住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善于挖掘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的有利部分,立足基层,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一个借鉴、立足基层是我们此套培养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精神。要充分理解精英培养与基层培养的区别,才能真正的将这套体系在基层团组织得到有效并高效的推广。

关于此套体系的具体教学和培养方案,我们总结为“四大模块、两条主线”。其中四大模块即:理论与技能培训,实践平台搭建与检验 ,反馈机制的设立和辅助式体系制度。两条主线即“培训学员能力主线”和“体系构建完善主线”。两条主线主要是要明晰我们这个体系不仅是培训基层团学干部,更是一个体系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过程,两个主线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交流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不做过多赘述,下面就主要对四大模块进行简要阐释。

二、四大模块

1.理论与技能培训

(1)思想理论深化:活动前培养思想,活动中落实意义,活动后挖掘高度。

(2)领导力培养:充分利用基层资源,采取教师领导力讲座和优秀学生干部领导力经验分享的形式,对“领导力培养”进行“输入”。通过后期大量的团学活动,由团学干部自行组队组织,进行领导力的“实操”,达到“输出”的效果。

(3)创造力培养:在策划阶段,创造能力较高、创新意识较强并对这一点有强烈兴趣的学生集中进行培训,在每次活动前组成专门的策划小组,从源头保证团学活动的寓教于乐创新性。并且乐于参与的团学活动。

(4)交往力培养:开设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及如何与领导、下属相处等一些极为实用的课程进行开设,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集体素质拓展、座谈分享会及“换位思考大演习”等形式,提高团学干部交往力。

(5)新媒体技术相关培训: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法:线上开设每位干部专属的微博等进行新媒体的学习更新。线下进行视频、PS等教学工作,并下发作业,整体教学步骤按照基础入门――技能提高的形式。

2.实践平台的搭建与检验

基层团组织的最大一点优势在于丰富的团学活动以及广阔的团学活动实践平台。这一点也是我们“立足基层”这一理念的具体实施。要做到“为我所想,为我所用,为我所练”。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置在团学干部的相关课程培训后,将所即将承办的团学活动当作作业或课题直接进行任务下发。我们把实践平台当作检验能力、成果的平台,也同时是检验体系有效性的平台。

3.反馈机制的设立

“边做边反思,每个环节要反思,每个群体要反思,每批干部更要反思”。用反思后的反馈意见来进行体系的随时调整和修改。我们需要紧跟每一个环节,及时收集意见对我们的培养体系做出调整。在反馈人员上,我们主要针对三类人群:任课老师、团学培养体系学员――新兴团学干部及基层团学干部直接学生领导、团总支主席团成员。

4.辅助式体系制度――学分制培养方式与交流性心理辅导

(1)学分制培养方式

学分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蕴含着个人本往、学习自由、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等理念。在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中引入学分制模式,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将有利于团学干部优化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基层团组织的教育资源。我们根据上述课程进行团学干部的课程学分设置,让他们自行选择。并继续学习和发扬“青马工程”中的精华成分,在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中,成为团学干部成长的新平台。

(2)交流性心理辅导

第8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小学化倾向 对策措施

c、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伤害着可爱的孩子。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就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主要表现:一是将小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小班开始学习拼音、写字、算术、珠算,更有甚者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是很多幼儿园布置家庭作业,在一小时以上;三是幼儿园进行多种考试竞赛,有的幼儿园进行一年级的考试,并将次成绩作为宣传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四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朗朗的读书声取代了幼儿的游戏时欢笑声;五是语文、数学、英语的教辅材料进入幼儿园;六是幼儿背书包上学,课桌与小学一样摆放,学前班和大班的桌椅占满活动室,没有活动区,等等。

二、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成因追索和探究

一是社会风气助推。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就是幼儿园是否用写、读、算、背的方式教孩子小学知识,使幼儿园承受压力,只能顺风走、随大流,对孩子强行施行写、算、读、背等教育内容,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

二是教育机制使然。幼小衔接流向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更注重的是幼儿园向上衔接小学,而不是让小学向下衔接幼儿园,这客观上促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能往小学方向去靠。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的地方幼儿读完幼儿园后要升入小学,特别是要进入好一点的小学,必须经过考试,考不及格就没有报读的机会。这样促使家长只能把希望投到幼儿园,迫切要求幼儿园进行各种并不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教学。

三、防止与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是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园要摒弃功利思想,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和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订保教工作计划,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幼儿体、智、德、美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认识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及幼儿园“小学化”对孩子成长的危害,不盲从社会不良风气,不迎合家长和社会的“畸形”需求,做好纯正的幼儿教育。《指南》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要重视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家长正确认知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各种能力的发展,认识遵循教育规律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需求,彻底纠正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

第9篇: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均衡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数学知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内容也日渐丰富,初中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大纲还特别指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均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个人特长爱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等要素,在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的均等式教学。均衡教学能让全体学生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实现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下面就均衡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均衡教学是学生受均等教育机会的前提

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应该是平等的,义务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按照学习成绩来给学生编排快慢班、普通重点班、差生尖子生,严重违背义务教育方针。初中数学的教学是应以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基础的,即借助于教具、模型、实物、图形以及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进行直观感知,过滤到抽象思维,从而形成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很多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只有快班、重点班、尖子生才能享受到先进的教学手段,这种将学生分类分层实施不同的、有差别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应把教育的不平等强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上。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资源的缺乏与无奈的现实成为很多学校继续加大或助长教育不公平的理由。因此只有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尖子生,才能保证学生受均等教育机会。

二、均衡教学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原动力

快慢班、普通重点班、差生尖子生制度会对学生心理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被选拔进重点班或尖子生的行列固然高兴,但一下子压力增大,当压力过大时,学生的真实水平将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压力反而会成为阻碍学生前进的绊脚石。另一方面,学生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如果太看重成绩,自然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再者,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质,身在其班其位,充满了竞争,学习成绩更胜一筹,人人自危,互相防范,更别说同学间关心帮助了。更可怜的是那些被淘汰出去的学生,他们是否能用平常心去对待以后的学习呢?而且重点班尖子生为了提高成绩,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肯定会讲些别的班级、学生学不到的知识,做不到的卷子。这些致使他们的排名总是遥遥领先,而大多数同学会在一次一次的失利中丧失信心,放弃自己。

如果学校实行均衡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受教育人人平等。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均衡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教育并没有放弃他们,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整个班集体团结互助,学习起来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均衡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至今仍然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均衡教学必将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一直是初中学生认为难学的一门学科。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初中数学入门阶段的难点比较集中,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如何处理好这个时期的教学,就成为我们初一数学入门的首要问题。

兴趣及爱好是推动人民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特殊力量,古今中外的学者之所以走向科学的殿堂,正是由于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首先要使这种趣味性一开始就体现出来,把“引言课”设计得直观、有趣。再者,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同时可以配合教材内容介绍中外数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使学生了解有关的数学史知识,使他们把数学学习与祟高的理想结合起来。由于在均衡教学制度下,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存在这不同的知识层面,有些学生知识面非常广,因此比较容易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能很好的激励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二)有利于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传授知识、解除疑惑。均衡教学的实行,教师的教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使教与学两者处于协调的情况下,教学顺利开展。随着教育体制的转轨——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进,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应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根据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的特征,因势利导,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每节课上,必须安排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教师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数学图形的结构,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动脑”;其次,最大限度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要求他们能把自己想好的问题思路、答案口述给大家听,即“动口”;在“动脑”、“动口”的同时,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和一定机会动手画图,书面解题,即“动手”。在证明题的教学中,一个题目写出后,我会先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就这几分钟,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将问题从整体解决;中等学生,对问题某一部分有了一些基本了解,起码对某一问题有一些建设性的认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尽管没有形成什么有价值的认识,但至少精力集中,对问题的信息认识比较完全。长此以往,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很多时候都不能板书解题过程,就可以要求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口头表达就可以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激发思维,同时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完整性。一个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他在作业中书写的条理性也一定比较好,这样课上原来由教师讲的改为尽可能让学生讲,尽量做到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随之吸引,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也被激发了。同时课堂上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的、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肯定表扬,而对于讲错的同学,要及时纠正并加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学生之间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竞争,竞争机制的存在,可激励学生自觉、自主、主动地争取“升层”,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更优”的效果。

(三)有利于帮扶“后进生”,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教学中实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方法,重点做好“后进生”的帮扶工作,上课时多注意他们,让他们能逐步跟上进度,从而使全班学习气氛高涨起来,也促使中间阶段成绩的学生自觉学习。课下结合班级的实际,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展学生互助活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内驱力,同时也营造出班级内部“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均衡教学是教师公平竞争、终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配置均衡化,生源配置公平化,极大地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均衡教学体现了管理者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和支持冒尖的观念,有助于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竞争、协作的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