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合理低价中标法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和第四十一条分别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这就明确规定了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而且中标价格应是在“满足业主实质性要求的前提下,经专家评审的最低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这是投标中标的前提条件;第二,经过评审的投标价格为最低,这是评标定标的核心;第三,投标价格应处于不低于自身成本的范围之内,这是为了制止不正当竞争、垄断和倾销的作法。高校招投标工作也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方法。
(二)合理低价中标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招标投标法立法的根本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立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在平等条件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低价中标就是众多的投标人按照相同的条件进行竞争,招标人按照规定程序从中择优选择签约方,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市场竞争原则。合理低价中标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通过遵循低价优先原则来有效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2.有利于为高校节省资金
招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公开(或邀请)采购的方式使众多投标人进行竞争,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竞争来实现节省资金的目的,从而保证高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现。在招标中,投标人报价的高低是关注的重点,尤其是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具有通用技术的家具、电脑、耗材等。在众多投标人的实力都大体相同的条件下,报价相对较低的一方,就成为招标人首选的目标。
3.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
按照合理低价法进行竞争,最终中标主要是靠企业或者是个人的实力,即使关系再好,价格高了也不能中标,反之,没有关系,如果价格具有竞争力,也同样可以中标,这就遵循了低价优先的原则,同时也从某些方面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因为在合理低价中标法这个大原则下,走关系是走不通的,这就有利于投标人公平公正地进行竞争。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深,高校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国家对高校每年投入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的经费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甚至有的达到了几十亿元,并以招标方式进行基建工程、设备物质、服务项目的采购,在这些招投标中出现了许多低价中标的情况。低价中标在高校招标工作中就像一把双刃剑,为高校节约了资金、提高采购效率、缩短采购时间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学校的整体建设及战略发展速度等受到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报价,恶意中标
当前,国家对高校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投入到相关教育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是近几年一部分省市的新校区(大学城)建设,这些设备的购买都需要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为此,各行各业的竞争也在加大,有的投标人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采取盲目降低报价,甚至是低于成本报价,没有把相关风险考虑进去,造成了无序的低价竞争,对学校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二)低价中标,高价索赔
由于竞争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工程就出现无利可图的局面,投标人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采取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方法挽回投标时的“低价”损失。投标人在低标价中标后,往往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违规或虚假的手段做相应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以此来调整工程价格,不管是采用变更还是签证,都是利用报高价的策略来弥补在投标中的超低降价损失,在工程结算时使结算价格远远高于合同价格,达到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
(三)无利可图,中途违约
有些投标人低价中标后,由于没有风险管理意识,不能预见到市场环境的改变,缺乏相应的危机公关和风险处置能力;或自身管理水平低下、组织混乱、互相推诿、责权利不清等问题而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比如说有的中标人在建设的中途就放弃在建项目,或者有的工程一拖再拖,造成烂尾楼等半拉子工程,采购的设备以各种理由不按合同规定时间供货,用同一系列低端产品企图蒙混过关等这些都会给高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分包转包拖欠工程款
由于在编制相关招标文件时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致使有时候会产生招投标文件不够完善,这就给部分投标人带来投机的机会。投标人会对招标文件中对分包工程的约束不够,在低价取得工程后,就进行恶意转包,不按照合同履行总包管理职能,恶意拖欠分包工程款来转嫁工程的风险。
三、低价中标法在高校招投标工作中的对策思考
(一)产生低价中标的主要原因
1.编制招标文件不够严谨
在高校的招投标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缺乏编制招标文件的工作人员。每一次招投标在信息之前,都需要反复地对招标文件进行反复推敲,看是否符合《招投标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在开标时才发现相关招标文件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已经签订合同之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招标文件是有漏洞和缺陷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学校蒙受损失。
2.评标过程的简单化
所谓评标过程的简单化是指在评标过程中,评标专家只是通过投标人的书面纸质材料是否符合招标文件来判定投标人是否有资格参与投标,而不能对投标人的实际条件进行勘察,比如投标人是否是实际存在的一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是否是借用几家公司或者企业的资质条件来达到投标条件,这些在评标过程中是无法考究的。因此,这就给投标人创造了投机的机会,致使低价中标。
3.评标委员会的随机组建
高校在单个项目的招标过程中评标专家的抽取及组建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给评标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弊端。在实际的评标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每个评标专家的专业能力,职业操守都适合该项目,很难做到专业、公平、公正,在评标的过程中会产生偏差也就在所难免。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主要是通过评标来体现的,评委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评标的结果。
(二)保障合理低价中标在高校招标工作中的有效措施
1.做好招标前期准备工作,完善招标文件
编制招标文件是招标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招标工作的源头,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招标人和投标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编制文件的合法、公正、科学、严谨直接影响着招标工作的成败。这就要求在编写招标文件时,对使用部门的需求做科学的论证,充分的了解,用切实、可行、经济、效益、科学、前瞻的态度去分析每一个项目,而不是生搬硬套相关格式,提前做好招标前期准备工作。
2.建立联网信用体系,严审投标人的资格
为了减少评标专家在评标时不能实际考察投标人是否符合招标要求,就要从企业的资质、成功的案例、技术、财务状况和拟派出的项目经理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等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查,以选择合理的投标人,严审投标人的资格。在高校之间建立联网信用体系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第一,将质量和信誉比较差的投标单位列入黑名单,另一方面可以将质量和信誉较高的投标单位列入重点推荐名单,积极参与到高校的招投标项目中来。
3.加强招标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主要通过评标来体现,其中包括评标委员会的组建、招标文件拟定人员的确定以及相关招标工作人员,这是做好招标评标定标工作的保证。一方面,评委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评标的结果,评标委员会肩负着推荐中标候选人或受业主授权直接确定中标人的责任,他们掌握着投标人是否能够中标。另一方面,招标文件的拟定是否规范合法也直接影响着招标的进度。因此,为了使招投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既不影响招标进度,又不使学校的利益蒙受损失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素质高和专业技术水平强的工作人员,加强招标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才有利于为学校的相关工程负责,达到为学校负责的目的。
4.加大监管力度,减少损失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生;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与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目的更强,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系统、专业的培养过程;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家校合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并被越来愈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家校间缺乏实际联系
多数家长和教师都知道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然而,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实际交流却十分有限。一般学生成绩严重下降或违纪时,教师才会与家长沟通联系。而家长一般在学生生病或有事不能准时到课堂等需要请假的情况下,才会主动与教师联系。还有部分家长(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学生主要是学校(家长)的事。一些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低,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关注,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类活动。这些都是家长和学校在学生教育问题方面观念不统一造成的。
2.家校间的联系单一
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和学校的联系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不定期家访、教师与家长间电话短信联系等几种常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难以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家校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多样性和科学性的,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新的联系方式,如学校邀请专家讲座,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联系家长,分享培养学生的心得。
3.溺爱学生
计划生育导致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告诉我们“尊老”在“爱幼”之前,要教会学生谦让。而今,出于对学生的溺爱,一些家庭无形中培养学生“学生先挑”“先幼后老”的行为意识,这是现阶段许多中国家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出现的一大问题。
4.过分关注成绩
在传统的人才选拔模式下,成绩成了学校最关注的因素。分数为主首先会使中小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其次,过分强调成绩可能会使低分考生产生自我否定的心态,容易被教师边缘化。分数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或者家长乃至学生本人过分关注分数是一种错误的意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5.新时代下的中小学生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接触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互联网时代本应方便他们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用学习软件直接搜索作业答案导致成绩下降;在家沉迷于手游、网游,缺少户外运动。这ρ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家长和学校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
三、解决的对策
1.从学校的角度
学校需做好与家长方面的沟通,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家长既是家庭教育的主持者、执行者,也是家校合作的参与者、当事者。学校应和家长开展关于家校合作的交流会,制订家校合作的具体实施计划,这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同时,学校可设置专门的家校合作机构,以此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学校领导要带头做好工作,如开通热线电话、校长信箱等。同时,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师资管理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来自家长群体的意见,让家长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
2.从家长的角度
家长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家长间还可以建立家长交流群,交流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并对学校教学情况密切关注,提出反馈意见。家长应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在与教师进行充分交流后,为其制订有效的家庭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变化适时改变。
3.从政策的角度
教育资源不均也是阻碍家校合作的一个因素。有些落后的地区严重缺乏师资和教学资源,而家长与教师之间难以见面交流。因此,国家应加大、加强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另外,家校合作在具体实施时缺乏引导和理论性。因此,家校双方有必要针对现阶段家校合作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制订一套较为客观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
[2]黄河清,马恒毅.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23-29.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家长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6
一、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研究的现状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
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教育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埃斯特认为,“家长参与”指发动家长的潜能以主动或被动地帮助其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但在家中而且在学校。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专家埃普斯坦从社会组织的角度为有关学校和家庭合作影响个体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出家庭和学校在合作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国内:陈P在《家校合作:一种特殊的交往》中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学生、学校、家庭主体互动的家校合作模型,从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阐述了家校合作的问题。黄河清副教授编著的《家校合作导论》,全面论述了家校合作的理论、国外和港台家校合作、我国的家校合作和发展等,为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上海金桥中心小学(金粤校区)二(4)班为研究对象,该校是上海的普通小学,本地生源少,外地生源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所处地位的问题
家长没有平等参与。如二(4)班学生小程在学校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告知家长回家补好,并希望家L监督完成,第二天交给老师。可是,第二天,小程的作业依旧如此,拿回去怎么样,拿过来还是怎么样,丝毫没有做过的痕迹。在此过程中,家长没有负责监督,老师要求配合做的也没有落实。父母的行为,抛弃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也放弃了平等参与教育的权利。
(二)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沟通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面狭隘。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主要围绕学习。沟通面的狭隘,使班主任和家长都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其他部分,如道德、身体、心理健康等等。
2.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效率低。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难以得出有效的方法。沟通像聊天,就算就事论事,难以共同得出解决方法。沟通多数成了班主任老师向家长告状或者反映情况,家长只是听,也无后续行动。从解决事情的层面上看,学生的问题依然存在。沟通只是达到互相知晓的程度。
(三)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参与的问题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基本可以保障,那么,沟通之后的合作呢?以下是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参与的问题。
1.家长没有时间参与
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合作。
2.家长没有能力参与
家长的文化水平的因素,难以参与合作。
3.家长没有意识参与
家长的教育意识的落后,难以参与合作。
三、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案例二(4)班学生小程,父母的无视班主任老师的沟通内容,也不提供积极的辅助行为,任其孩子的作业依旧。其原因从两方面分析。
(一)家长方面
1.家长的文化程度的因素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同学案例中,小程的家长文化水平是小学毕业,想要帮助孩子在家辅导完成作业,可能会遇到题目,难以解答。
2.家长的自身想法的浅薄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课堂作业没有完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任由孩子到家不补完整。
3.家长的教育意识的落后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家长的教育意识中班主任老师是主体,对于教育孩子问题上,只做个旁观者。
(二)班主任方面
1.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点”太单一
班主任老师找小程家长,告知补完整课堂作业,只是停留在作业上,没有深入谈到作业没按时完成背后的原因等。
2.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态度太强势
班主任找小程家长合作,其态度过于强势,也没有听家长想法。
3.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意识不坚定
班主任找家长合作不成功后,应后续联系,沟通情况,跟进处理。
四、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策略思考
基于小程同学的案例,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策略思考如下:
1. 成立班级家委会,以点到面带动全班
班级委员会的成立,积极合作的家长来带动类似于小程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2. 鼓励家长在家校合作时提出建议
家长在合作中的难言之隐,可以坦诚相告,促进合作的有效和真诚。
3. 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多样化即时沟通信息
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可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达。家校合作也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展开多种沟通方式,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
小案例透出大道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意义重大。笔者会继续结合切身工作经历,研究家校合作,从实际问题中,实践探索更多的可行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Epstein, J. L.(2001).Building bridges of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JESPAP),6(1), pp:161-167.
[2] Sheldon S.B and Epstein. J.L. Improving students behavior and school discipline with family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J].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002, (35):4-26.
【3】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小学生 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缺陷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心理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对此做了较多的研究,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傅文弟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中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发展较快,但实效性差,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形式多样,但缺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人员匮乏,且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亟待提高;整体化不够,还没有形成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心理服务系统。其对策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积极推广已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借鉴国外经验,加速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杨燕在《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中指出: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过分夸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德育化地倾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科化;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其认为对策是: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重视个别。
俞国良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3]中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作得较好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科化倾向,单调、乏味的讲授概念、理论,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二是形式化倾向,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硬件之一;三是表面化倾向,工作缺乏整体思路,专职人员素质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和待续的开展;四是孤立化倾向,封闭、孤立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家长、学校、社会的影响。因此,应该结合国际上综合化和整合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来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申继亮、彭华茂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4]中指出: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标准混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医学化等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当前的困境,还要澄清标准,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
姚本先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5]中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是: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广泛而普遍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将迅速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特色将更加显著。
3、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3.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由以游戏与学习相间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对于诸多的学习事件,如作业、听课、回答问题、考试等都有可能感到无力应付,或者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他们的紧张与焦虑。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相当繁重,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在学习时养成咬手指、多动症等不良习惯。
学习压力大。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看重分数,加上升学竞争、学校间的生源竞争的加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
考试焦虑。近些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寄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尤其是对升学考试的焦虑。
3.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师生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小学生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前很听父母的话,可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不听自己的了,而对学校老师的话倒是说一不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来自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子的心理遭受创伤;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三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同学交往困难。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因过于关爱,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当他们走进学校时,明显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缺乏,这样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助人等个性,以及对同伴的攻击,都会造成他们交往的困难。
3.3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以后的小学生逐渐开始了青春期发育,生理机能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相貌体态十分关注,对异性同学也会产生好感。但这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并不与生理发展同步,要求独立成长的渴望与生活学习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与同学关系的紧张,学习活动的成败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如紧张、困惑等,因而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
4、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培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2)加强师资培训。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而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建议:每600名儿童应不少于一名学校心理教师为他们提供服务。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按这一标准,国内现有的培养机构无法从质和量上保证这一需求。当前,要提倡多层次的全员师资培训,培训的渠道大体为以下几个方面:(l)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专业教师要能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家长开设讲座,解决疑难问题。这一类教师要靠师范院校的教育系、心理系或一些综合性大学中的有关专业来培养。(2)为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开展,提高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技能,便于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通过各级相关学术团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中短期的上岗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3)通过召开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素质,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4)提倡校本教师培训。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培训师资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现实,因此,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注意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经验,刻苦自学,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事实证明,校本教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2]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
[3]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关键词 家校合作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学生在家通过视频学习新知识,到学校消化巩固和融会贯通的翻转课堂已经风靡全球,并日渐成为推动我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学范式。然而,这并不是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和善完,剩余的工作只是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推广和应用了。相反,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型态,仍需要不断接受理论的拷问和实践的检验。本文所讨论的家校合作视域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在对现行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课前学习监管缺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波澜壮阔,势不可挡,渗透和体现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手段,作为“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形式”[1],自然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焦点”。总体来看,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在方向上秉持对话、自主、探究、协作和知识建构的施教理念”[2],另一方面,以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课堂教学范式“大变局”。任务驱动、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各种教学模式相继涌现,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成就,当属翻转课堂的突然兴起了。
目前,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多种版本,这些版本尽管在具体表现形态上略有差别,展现出其创建者个人独特的叙事风格,但就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流程来看却是大同小异的。其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在涉及到学生家庭学习方面,更多地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而普遍缺乏外在的激励和干预机制,以至于由此所形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指导中小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为进一步说明情况,下文将主要以我国学者张金磊所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3](见图1)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
由图1可见,翻转课堂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中学习等两大系统构成。其中,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课前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家庭环境里进行自主学习。其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主要包括:教学视频、课前练习和交流平台。其学习的一般过程是,教师事先为学生编制好课前练习材料、准备好相关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可以选自网络上的优秀开放资源,也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和开发;学生上课前通过在家观看这些教学视频以及完成相关配套练习,自主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实现互助和互学。由图1不难看出,在课前学习系统中,研究者几乎没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任何外在的激励和干预措施,学生学习的状态、状况以及结果将完全取决于其个人的自觉、自主和自律。然而,众所周知,中小学生还不是成熟的学习者,还不可能完全像成年学习者那样能够对每一项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意义有清晰地认识以及知道应该如何学习,也不可能完全像成年学习者那样善于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自我调节等内省手段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对他们而言,或者至少对于他们中间的某一部分学生来说,外在的学习激励与干预机制仍然不可或缺。而一旦这些激励或干预机制缺失或功能发挥不到位,则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孩子课前学习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比如,一些教育实践工作者就明确指出,孩子在家并不喜欢看教学视频,这种方法调动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又不能实时监管学生是否观看了教学视频,因此学习效果并不好[4]。
针对上述情况及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寻找和发掘新的教育力量,使其能够补充到翻转课堂之中,以此来完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扩张其教学功能,从而有效解决学生课前学习管理等现实问题。
二、家校教育合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的新视点
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助方式。合作发生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即构成了家校合作。所谓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5]。
从本质上讲,翻转课堂属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范畴。只不过,由于现在的中小学生虽然在全日制学校里学习,但是,他们在家庭中学习的时间仍然占2/3[6]。因此,学校无力也没有必要将翻转课堂的全部活动都安排在学生在校时间里进行,而只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将知识传授阶段的学习任务转移至课外。如此一来,就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知识传授阶段学习指导和监管乏力的困局。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讲课和传授知识,同时兼具组织、激励和管理学生学习等多种职能。但在翻转课堂中,尽管研究者找到了能够替代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工具―教学视频,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教学视频的有效利用,形成了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自主掌握课程内容的新型知识授递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传授问题,但在继承和保留教师学习组织和管理职能方面手段乏善可陈,效果不佳。而要改变这一状况,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进行家校合作。实践证明,家长在协助校方管理孩子家庭学习方面作用突出,成效显著。
比如,在传统课堂中,教学通常分解为“课内教学+课后作业”等两大环节。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技能,向全班同学系统讲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课后则主要由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作业,巩固和完善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和提升。由于教师对于学生回家做家庭作业监管和指导力所不及,所以,为了保证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质量、效率和效果,教师通常都乐意与家长进行合作,委托家长来负责监管孩子的家庭学习。大量观察数据显示,家长一般会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7]。Hoover-Dempsey,Battiato和Walker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提出了家长参与到孩子家庭作业的主要行为方式:为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建立物质上和心理上的结构;就家庭作业的内容与学校、老师进行互动;对学生的作业表现做出反馈;对家庭作业过程进行常规性监督检查;直接参与到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技能进行匹配;家长进行互动式参与,促进、支持学生对作业的理解;设计一种元策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目标等[8]。
一般来看,父母参与是影响学生时间投入和作业完成的重要因素[9]。父母参与家庭作业既与学业成绩直接相关,也与孩子对家庭作业和学习的积极态度、个人能力和学业自我概念、关于任务要求和表现策略、家庭作业行为等有关,从而促进了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9]。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条件下,正是由于家校之间能够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翻转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和参照传统课堂家校合作的有益经验。也就是学校不应该仅仅将翻转课堂完全看作是自己的内部事务,只是闭起门来单纯地强调从学校内部挖掘有利于支持学生学习的各种条件,而是应该着眼于家校合作的广阔视野,鼓励和动员广大家长积极参与管理孩子的家庭学习,以家长的支持来改善课前学习生态环境,提高学生课前学习质量和水平。当然,家长作为新的助学元素、教育力量融入翻转课堂,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原有翻转课堂教学发生一定的结构重组,即需要着眼于家校合作视野,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再设计。
三、家庭教育归位:翻转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将家长视为学校可信赖、可托付的重要合作伙伴,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翻转教学,以替代教师参与和敦促孩子课前家庭学习,是家校合作视域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作为翻转课堂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改善家长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以上两点要求,笔者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家校合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文将重点对该模式的一般运作过程进行解释和说明。
1.学习预备阶段
学前预备阶段活动的“核心”是教师。即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提前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准备好相关教学视频、课前练习以及建构网络互助学习平台。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告知他们学习的目标、任务及要求,帮助他们了解学习任务(或学习结果)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我要学”的心理定势。三是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告知家长学生课前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的主要方式,并就家长参与管理孩子的学习提出期望和要求;结合课前学习特点,就家长如何激励、管理以及指导子女学习,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2.课前学习阶段
课前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学生。即学生在家利用教师所准备好的各种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家长可根据孩子学习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总体来看,家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管理孩子的学习。如孩子学习动机不足、热情不高,甚至不愿意学习;学习活动缺乏计划性,行动随意、过程紊乱,效率不高;学习不够专注,时常分心去关注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进而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此时,家长应恰当介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疏和堵”。如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采取鼓励、表扬、奖赏等多种措施,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励、激发他们进行学习;协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建立家庭学习规则,并引导他们能够运用计划、规则来监控和调整自身学习行为;直接介入和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运用疏通、引导、促进、肯定以及限制、规避、约束和否定等管理手段,促使孩子回到正常学习轨道上来……。二是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按照翻转课堂的一般逻辑,首先应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但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的疑问、问题都要留在课堂上解决,事实上,家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围绕某些问题与孩子进行讨论,启发及引导他们积极和正确思考。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家长、尤其是广大年轻家长,普遍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家长自身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为他们积极参与和指导孩子的家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3.课中学习阶段
在课中学习阶段,主要由师生在课堂上一起通过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和提升。所不同的是,在新模式中,由于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使家长在参与孩子家庭学习时,能够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藉由与家长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方面更多的信息,这对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根据不同孩子的差异而做出适当的教学引导,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梳理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本文关于家校合作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讨论,既可看作是针对翻转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所提出的应对之策,也可以看作是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某种理论尝试。总之,在人类逐步迈向“非零和”时代的今天,只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合作,才能突出各自的教育特点,形成综合力和协同力,从而为孩子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变[J].教育研究,2008(1).
[2] 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3] 张新民,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4]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5] 吴重涵,王梅雾,张俊.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6]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1).
[7] Wingard L Forsberg L.Parent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homework in American and Swedish dual-earner famili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8).
[8] Hoover-Dempsey K V.Parental involvement in homework[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1(3).
[关键词]企业科研;持续发展;校企合作;产业循环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02
1 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及其决策者对科研价值认识不够
企业及其决策者普遍存在着目光短视对于接受和转化科技成果并不热心,易于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缺乏兴趣。在一项随机调查中发现,在20多家企业中,只有2家决策者具有较超前的科技带动企业发展的意识,能把科研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并且每年都有固定的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有14家决策者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的资金投向;有4家决策者对企业的科技进步没有认识,经营状态不佳。其中两家已濒临倒闭,1家已宣布倒闭。
1.2 企业技术开发资金不足,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一般企业所留利润中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占比很小,很多中小型企业更是没有。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仅占全国科研机构人数的17%,很多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科研人员甚至一个都没有。技术开发力量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科研成果进入生产领域。
1.3 企业采纳新技术、新成果的内在动力不足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企业依靠科技、应用科技的动力。在我国由于企业后备劳动力多而廉价,供给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合理,企业往往依靠增加劳动力和物资投入等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办法就可以生存和发展,没必要在科研开发、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冒风险。
1.4 企业不愿承担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风险
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在各个阶段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即使到最后成功了的优质产品往往也不优价,失败了往往血本无归。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承担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的风险的积极性。
1.5 新产品和专利被仿冒和利用的成本过低
国家打击盗版和仿冒产品的法律和立法还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热情。
1.6 高校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低,研发和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里的研究开发机构每年虽然产生众多的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的科技成果,但由于高校和机构的研发目的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距。所以这里存在一个科技成果和企业实际需求相衔接并转化的问题。由于二者差异较大,同时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需要中间环节,需要资金、人才和科学决策的过程,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这两个主要方面导致了目前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1.7 引导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力度不够国家上级部门对企业的考核指标主要还是产值利润、税金的完成情况,对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并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而且对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主要还是停留在导向和文件上,主要起到引导和方向性的作用,而没有具体的鼓励和实施法律法规出台。
2 企业科研发展方向及对策
2.1 宏观层面上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创新发展,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采用新材料、新原料、新工艺的企业及产品,国家应在税收和产业政策方面给予减免、扶持和补助,并在产科研的各个阶段从原材料、能源、配套设施、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各方面大力扶持,并尽可能从一个产业链、产业循环经济、规模经济的理论和角度出发来进行引导和推动。
2.2 “内促”
①在企业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中,除了平常的销售额、利润总额、利润率、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增长率、行业排名等指标外,增加科研创新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指标的设置和指标要求,并明确规定企业科研和新产品研发资金占利润或销售额的比例,新产品销售额占总产值的比例。②加大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流向企业的力度,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高校的优秀专家教授挂职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工作。③招收的科研人员从高起点高素质高潜力出发,固本强枝,打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研发团队。④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制定行之有效高效激励的措施,从而充分调动所有研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推动企业科研、新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2.3 “外联”
企业与企业及其产品所属行业相关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实行科研对接,密切合作。借助“外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进行科研项目攻关,加快科研和产品开发进程,以合作促提高促进步促共赢,在此过程中提高企业自身科研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的合作模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1)股份公司型合作创新模式。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2)研发一体型合作创新模式。优点:①可申请政府课题资助。②充分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试验设备。③企业研发人员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研发团队或联合实验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④研究成果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同所有,成果的所有权,如专利权可属于高校或科研院所;成果的支配权,如独家权可归企业所有。二者在各自的领域申报相关奖项和认证。双方基本上不会有利益冲突问题。
(3)战略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通常是开发或实验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战略意义的项目。合作的最终成果通常归企业所有,研发过程中建设的公共设施或平台,其最终成果是归属于社会大众共享。
(4)成果拉动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的前提是企业认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现有研发成果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将研发成果市场化。合作的形式一种是企业一次性购买研发成果。二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将其成果作为技术股份入股形式参与合作项目,按其股份比例分配市场化后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省略其创新过程中的研发过程。
(5)外包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企业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把该问题交给该研究领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来帮助解决,是一种单纯的供求关系。合作成果的分配方式一般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占有成果的所有权,而企业享有成果的支配权。
2.4 建立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解决成果转化中相关科技成果的定价问题对校企合作而言,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定价,将促使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及研究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贴近市场需求,更符合企业科研及发展需要。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双赢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和企业双方为了彼此更好地发展,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之下,在相对平等的合作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的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就业方面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一直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脱节的矛盾表现得更是突出。为了实现与地方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南京市部分高校引进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合培养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前者是培养研究型和科研型人才,后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一些,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校企合作模式。据调查,在南京市高校中校企联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企业家进课堂。学校经常会聘请社会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的企业家来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企业家亲身讲述自己的需求,学生结合自身,尽早做好技术准备,为就业打好基础。
2.学生进企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在专业实习阶段推荐学生集体到企业实习。如果在实习阶段,企业对学生的表现很满意,研究生就可以免试直接进入企业,就好比是订单式培养,解决了学校及学生的就业压力。
3.双导师制。南京是高校聚集、企业集中的城市,因此学校很方便为每位学生配置双导师,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他们可以共同制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论文的选题可能来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项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选题空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
二、校企合作的作用机理
高校与企业彼此合作,充分发挥在人才、信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就可以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互惠互利,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增强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展。
1.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功能。伴随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的成立,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也相应地使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提升。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格局下,一些企业资金不是很充裕,自己研发的产品跟不上市场的脚步,在和对手的竞争过程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通过校企合作,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可以协助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也可以用高校的高端设备来搞开发,这样创新型人才和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高校人才的充分利用,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②有利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现有员工的技术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很多,例如企业的员工再进入高校,使员工进行再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高校学生进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企业也考察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从中可以挑选需要的人才。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③节约成本。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而企业可以投入到研发上的资金相对短缺,导致只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自己研发。高校有国家的大力资助,拥有相对高端的设备,企业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很好的开展研发工作,再结合创新人才,便可获得很高的科研成果。
2.校企合作对高校的影响及作用。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就要看高校能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否把科学技术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否把学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校企合作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办学质量也会相应地提高,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展现自身的实力,实现自身的价值。①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校企合作可以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高校人才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表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人才和企业的岗位需求能很好地对接。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学生到企业现场去实践,自己亲自动手,逐渐熟知企业运作的流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②推动高校发展。高校从兴建到逐渐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验设备和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拨款相对有限。为了更好地、更全面的发展,高校需要企业的资助。凭借什么得到企业的支持呢?一是配合企业培养人才,二是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科研项目。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家校合模式作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吸取传统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并与现代模式进行整合,试图探索一种通过制度及组织保障,专家协助,教师与家长联手,技术支持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小学家校合作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我国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家校合作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对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随着现代家庭一系列新特征的出现、新课改的开展以及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家校沟通实效低。现状是形式多,实效低。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书面联系、电话联系、捎口信、网上交流平台)等。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如家长会每学期1至2次,依旧是教师的“独角戏”,互动少,反馈少,教师为之费尽心思仍无法面面俱到,家长耐心听完少有收获;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对全班学生来说,被家访对象是很少的,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不全面、不灵活的;而校访,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家长“检查”而事先准备,使校访流于形式,家长无法真正了解学校,有的则未为家长校访提供接待的时间、场所和人员的安排,容易挫伤家长积极性;很多小学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活动的次数不多,制度未得以贯彻,实际影响不大,家长委员会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家长学校多开在起始年级,开办时间也不固定,没有很好地坚持,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也难将其迁移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2.家校合作连贯性差。现状表现为阶段性强,连贯性差。纵向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活动应该是一贯的,要制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计划,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则、理念要长期保持一致,目标和内容要有发展性。许多学校的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承接性,如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进行,如学期初、段考后、期末等,其他时间则基本没有活动甚至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只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未达到深层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3.教师、家长沟通效果欠佳。现状是有教师与家长多种途径的沟通但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在家校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但往往较难实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上,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各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以致交流效果欠佳。另外,主客观的原因使得家长老师间难以形成稳定、密切和长期的联系,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发觉学生出问题了才会找对方。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家校合作模式思考
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在保留传统方式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整合新条件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虑。
1.健全家校合作的制度体系。以家长委员会为主线,以线带面,在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把全体家长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体系中。加强和保障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权,保障他们的权利。在学校一级,有必要成立吸收包括家长代表在内所组成的学校委员会,以此作为学校最高权利机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家长代表委员在学校委员会占有相当比例。
2.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目前要使家校合作相关组织机构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是组织保障。为确保家校合作的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教导处、政教处或德育处、科研室及部分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家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依靠德育工作网络,推进家校合作常规工作的组织实施。服务机构要创设各种条件促进家校合作,如在校内给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见面和合作的场所,备有介绍学校各部门动态的小册子、近期活动的公告、师生的优秀作品和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等。同时还应承担起家长培训教育工作,编写系列家长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授,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3.利用技术支持完善沟通平台的建设。主要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家校互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互动搭起了新的沟通桥梁,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各学校相继出现在线座谈、网上家长学校、家教论坛、“家校通”等互动方式,这些网络和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发挥了它们不可替代的优势,使老师、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收到了颇多良好的反映,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然有其不足之处。在家校合作的应用中,就需要扬长避短。利用现代技术的支持,网络、手机、电话、传真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确实让家校沟通变得及时快捷;但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如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活动能建立起教师和家长之间一般性的交流互动系统,这些是网络等无法代替的。因此,应将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
4.教师与家长联手。从教师方面而言,应该具有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加强培训好学习,不断提高水平。学校开展家校工作的目的是吸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进而促进每个孩子的茁壮成长。教师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服务的,绝大多数教师同时也是孩子的父母,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应换个角度去思考,体谅作为父母的一片苦心,尽量化解家长的抱怨与疑惑。台湾的学校为提高教师这方面的素质,一般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经验交流、参观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各方面的培训,很值得借鉴。从家长方面而言,家长应该改变对教师的不正确看法,不再视教师为权威,而要在尊重理解教师的前提下,敢于向权威挑战,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家长对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问题要有宽容之心。要积极与教师联系,交换意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志愿提供帮助与支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设计、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帮助学校推进教育方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转变家访观念,创新家长会形式。南宁市中小学家访的“五个转变”,值得探讨。即从“班主任单线管理”转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从“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转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主动联系”,从“电话咨询单一形式”转向“网上点击双向交流”,从“无计划的随机走访”转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这样的家访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减少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排斥感,增加了理解和支持。亲访与网访相结合的形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改善了师生关系,并且在家访中发现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群策群力解决其问题,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家长会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方式。家长会后还有家长会单独找老师了解情况,但时间有限,老师可以规定一个接待家长的时间,让家长了解得更多,或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举行小型家长会,如学生干部家长会、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会、进步趋势明显学生家长会、纪律较差的学生家长会等等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家校合作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更需要实践后的反思与改进,关键还是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学校、家长共同投入,携手学生一起形成“校—生—家”的统一合作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美]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谭军华.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蓝鹤.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J].广西教育,2004,(12):4.
[4]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19:26-32.
[5]全.苏州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江苏:苏州大学,2006.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 2016.01.010
[本刊网址] http://
前言
近年来,“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频频出现抑郁、自残、自杀等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高校进行简单的灌输式的强制教育,更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配合,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矫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个体心理品质。
一、家校合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13年5月,郑州某高校一女生频繁恋爱,每次失恋后暴力自残。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老师经过了解之后发现,她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和父母没有太亲密的接触,当她长到十几岁青春期时,父母才回到她的身边,原本就和父母有些生疏,加上父亲的体罚管教,这成了其日后恋爱关系中最大的心理障碍,也让她产生了自虐的倾向。
2014年4月,河南某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该生自杀前留有遗书,说明其选择自杀的原因是被父母期望、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于是选择了不归路。学校面对几代单传、痛失爱子的家庭,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尽最大可能地解决该生的丧葬及亲属到校的食宿等所有费用。当事情接近尾声之时,情绪逐渐稳定的父母向学校提出经济赔偿要求。
高校管理者对此类事件已并不陌生。从类似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由于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因素或是其它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其背后都反映出相同的问题:第一,面对危机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遭遇严重挑战。第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家长也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者、支持者、监管者的作用,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家校之间的合作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更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通力协作。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家校间的良好沟通便于及时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地处理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校园学生人数众多,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智力和能力倾向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类型、程度、成因复杂多样,教师在对学生个体心理变化的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如果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校方可以更便捷、更深入地全面了解学生。高校可以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便于老师和家长沟通,适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阶段,就能通过家校双方合力予以干预,从而避免危机事件和严重结果的产生。
二、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河南地区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各高校在家校合作方面都采取了不同措施,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纳入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中,如在《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中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向家长赠送《没有上锁的保险箱――写给大学生家长》;邀请家长畅谈新生培养计划,家长主动提出对学校专业培养方向的修改意见;有些学校寒暑假给学生家长布置“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假期里至少主动找孩子深入交谈一次,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告诉孩子他(她)做的哪件事最让父母感动,二是告诉孩子父母曾为他(她)付出了什么,三是父母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期待或要求,然后假期过后通过信函的形式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辅导员……一系列的措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调查显示,在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较多的家长参与意识薄弱,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学习方面,而大学期间考试次数较少,平时对学生的关注不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忽视。更有家长认为教育和疏导学生的责任全在学校,忽略自身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言传身教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童年或青年时期就因家长自身的言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或是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等受到影响。有些大学生认为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新生入学时发些宣传单或是发本《新手入学手册》,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管理和学业成绩,对家校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做做样子,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更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融人到家校合作中。
(二)沟通贫乏,流于表面,推进困难
在为数不多的开展家校合作的高校中,经费投入少,没有专门负责实施的机构,这就使家校合作在活动以及沟通方式上受到限制。高校在与家庭的合作中重在自我宣传,如新生入学时的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和日常一些简单的信息沟通,这种合作比较注重形式和对外宣传效果,缺乏实质性作用,往往很难引起家长主动配合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兴趣。由于大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高校往往只有在出现危机事件后临时通知家长,只要少数家长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事先了解或对危机事件能客观理性对待,多数家长到校与教师共同面对危机问题时往往带有消极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会有极端情绪,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家校合作就难以顺利开展。
(三)缺乏严密计划性,难以形成完整体系
科学严密的活动计划不仅是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对活动有效开展和取得实质效果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然而过半数的被调查高校对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内容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即使有也多是纸上谈兵,没有严格的实施。高校大多数只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危机事件而临时通知家长到校,在危机预警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家长对学生情况的漏报瞒报、高校忽视与家庭的沟通等,都会造成学生信息分析不到位,延误缓解或是消除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家校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充分重视家校间沟通
1.可以借鉴现有的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建立从事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的专门组织,致力研究、改革家校合作。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使家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家庭结构以及心理教育文化的不同,影响着家长参与教育的行为,自然就关系到家校合作的进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差异,高校利用新生入学或寒暑假时,采用研讨班或工作坊等方式对其家长进行短期培训。内容涉及帮助子女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更好与人沟通、大学生涯的规划、情感困惑和心理问题的面对与解决等等。
3.高校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另一主体,所以高校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充分发挥其在家校合作中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等不同身份的作用。
(二)建立内容多样、方法灵活、全方位的长效沟通机制
1.充分利用书信等传统通讯方式。书信作为传统通讯方式已遍布我国各个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传统通讯方式将辅导员、心理教师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通报,使家长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出家庭心理教育和援助的针对性方案和措施。这一方式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尤为适用。
2.与时俱进,采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电话、手机、微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也逐步融人到家校合作中。互联网的灵活性、便捷性、开放性、高效性、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方式更加多样、覆盖面积增大、交互性增强、对话更方便,短信、QQ、MSN、博客等网络技术手段逐步受到重视,不懂的家长可以接受短期的培训或者由子女教授使用方法,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能快速了解到大学生在校平时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因经济、地域等条件限制,有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大学生现在使用这些方法有些困难,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进行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面对面的交流。家访和家长会也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通过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具体、真切地了解到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便于高校为家长和学生“量体裁衣”,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虽然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但是对于学校所在地区的大学生、个别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活动进行家访,还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1.法律和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2.组织保障。我国目前高校中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区资源,建立持久性组织,保障家校合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和长久性。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例如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建立有相关组织。
3.队伍保障。通过制定相应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聘用制度,把德才兼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吸收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辅导教师队伍。还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强化合作理念,增强其开展家校合作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高校还要把开展家校合作作为考核、评估教育工作者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