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煤炭业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煤炭企业的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受煤炭企业产能增长,进口增加等诸多因素影响,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煤炭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其核心竞争力有必然联系,本文将尝试地对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研究。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简述
早在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率先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学者越来越多。理查德・朗克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各种技能、综合知识以及全面技术的有机整合。巴顿从知识视角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能力表现,是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和信息组成的知识体系。拉法和佐罗从文化视角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企业的业务与文化中,核心竞争力是成员所能理解与支持的,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竞争合力[1]。经过研究,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企业战略、理念、运营、技术、制度形成的企业无形的竞争力,它是植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成员所认可与接受的,并会影响与鼓励成员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
三、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之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能力,关系着企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当前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企业内部的管理有待优化,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认为煤炭企业可以尝试从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技术研发、企业文化等方面努力。
(一)经营理念创新
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人在进行,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真正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才会使人才以企业为荣,更用心地为企业服务。煤炭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企业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中去,深入到企业的长期的发展中,深入到企业的灵魂中去。通过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团结协作的组织,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与价值相一致,确保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要坚持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要理解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升他们在企业工作的成就感。煤炭企业要积极地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尊重人才,创造各显其才、人尽其用的良好氛围,既为人才发展创造的机会,又为企业培养有用之才[2]。
(二)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关系着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管理制度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依据,只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与优化,才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煤炭企业首先要完善人才的选拔、使用、培训、晋升等系统的制度,在企业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制度,完善员工的职业通道,使他们看到上升的空间与希望。其次,煤炭企业要通过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方式,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煤炭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能手”、“服务能手”、“安全天使”、“售后能手”、“技术专家”等荣誉,使员工感受到企业与同事的认可,使员工从内心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最后要完善员工职业规划制度。由人力资源部门、部门领导、员工共同参考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设计,认真执行职业规划详细步骤,一步步地实现职业发展目标,提升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技术研发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煤炭企业的也要注重技术创新,注重绿色环保。对于煤矿来说安全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技术的研发,不仅要提升采煤技术,更要提升工作人员在煤矿工作的安全系数。煤炭企业要通过选拔优秀的技术人才,通过先进的科研设备的支持,使他们不断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造与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要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降低煤矿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充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
(四)文化建设创新
在知识与信息技术爆炸的21世纪,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可以宣传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可以凝聚、团结与激励员工,可以赢得公众的支持,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反之则处于劣势地位。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管理、技术与财才的竞争,已经上升到文化的竞争。我国煤炭企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用文化来影响员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安全文化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不仅关系着员工的健康与幸福,更关系着企业的持续发展。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企业便如海风中摇摆的航船,总逃脱不了海浪的冲击而坠入海底的命运。因此,煤炭企业要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使员工从内心视安全为生命,建立先进的安全文化,实现煤炭企业的长治久安[3]。
2、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煤炭企业作为一个高危行业,企业的员工不仅仅要做好工作,更要积极地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工作安全。学习是企业的员工创造价值的动力源泉,企业要通过宣传积极引导员工学习,使他们自愿、自觉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素养,从而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内动力。
3、注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核心竞争力培养
1、概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和发展方向,在这个构架中各种资本类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将我国经济的整体经济秩序融合在一个相对较为平衡的状态下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行业由于受到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影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在短时间内壮大起来,但是这仅仅是行业带来的表象,并不代表企业自身的状况得到了多大空间的发展,物流行业目前就存在着“行业发展很强势,企业发展遇瓶颈”的典型问题。
2、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
所谓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综合能力,小到内部的常态化管理,大到资金保有量和经营能力等,针对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而言,虽然目前有的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品牌化的企业竞争力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大,许多中小型企业一直在忙于应付应接不暇的订单而忽视了这个问题,导致目前出现了物流专业人才匮乏、运营成本过大、电子信息化程度低、研发力度严重匮乏等问题。
3、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
3.1建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物流企业的各岗位都需要有大量的操作工来完成,特别是在“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上这些大量的服务人员维系了整个物流企业的整体营运,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就是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门槛很低”,其实现代化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要突破发展的瓶颈向外扩张和发展到过程中,专业的物流人才是相当重要的,其一,专业信息分析员会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物流企业的信息员接触和分析的是区域性的经济状况和政府或企业对区域经济环境做出的规划,这有利于物流企业制定未来发展方向和确定战略性投资计划;其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有助于员工发挥最大工作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会对各岗位的员工进行绩效综合考核,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会推荐更为合适的岗位,对于工作懈怠的员工及时提出警告,这样能让员工在适当的岗位上将工作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其三,专业科研人员会降低员工工作强度,企业员工在日常的分拣、运输工作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但是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其中部分工作内容的电子信息化强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和体力消耗,对于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是十分有利的。
3.2健全成本预算和核算体系。物流企业成本预算体系和核算体系,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企业是否能保持稳健的状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物流企业的成本预算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运输成本两个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兴盛物流企业在初步发展的过程中很顺利,这个期间的成本预算也相对较为简单,一切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前提进行,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形成规模化产业之后,如果物流企业再不加强对成本预算的管控的话,势必会造成企业资金链管理出现缺失,轻则对企业阶段性发展造成影响,重则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出现严重到经营性损失。2013年“电商节”前后出现的物流企业盲目性扩张就是最为典型的成本预算管理失误出现的问题。基于此,物流企业,特别是现在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成本的预算工作和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将成本的管控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首先在决策层指定高级管理人员主抓成本预算问题,将成本预算管控列为决策层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其次让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成本预算和核算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这里的财务管理人员是指具备经济师资格的财经人员,和企业的基础会计是有本质区别的;最后要将量化的成本细化到每个环节和工作岗位,从源头进行成本节约型管理,并将其与职工的利益挂钩,营造一种全员节约的氛围。
3.3建设全电子办公环境体系。现代化的企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软硬件设备作为辅助工具,物流企业要想在核心竞争力上有所突破,建设全电子办公环境体系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虽然说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中基础操作员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但是如果将其中的某些环节利用电子技术,特别是依托互联网和无线信号技术将办公环境电子化,那么对于企业的用户而言能轻松的掌握物流产品的相关动态,对于与企业的可持续合作是有利的,对于潜在用户而言,口碑的传播更有利于这些潜在客户的拓展,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将“无纸化办公”和“物流流程透明化”对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完善自身团队建设等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一是降低了企业内部因为“流转”带来的时间延迟,提高了整体物流效率;二是将所有工作都根据量化标准进行电子管理,降低了整体的经营成本;三是降低了因为意外而出现物流商品受损概率,将所有环节都电子化,对于个别容易对物流商品产生意外的环节纳入电子化管控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概率和风险,也对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这样突出高效率,当然对于加强同业之间的竞争力是一个最为现实的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目前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外部环境和经济影响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在发展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随着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不断完善,势必会将企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平台,不仅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更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左元斌.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及核心竞争力培育[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4期:38-41;
[2]任颖洁、丁建国. 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与出路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 第23期:12-13;
[关键词] 服务外包 机遇 对策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 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服务外包作为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最优利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被跨国企业所采用。
一、理论基础
1.交易成本理论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市场交易中存在着交易费用,也就是指人们完成一笔交易所付出的货币、时间、精力和体力等各种成本。当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本,企业就应该选择内部化生产的方式来节省资源,使交易成本更低;相反,如果其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外部交易成本,外包则能够很好地实现成本节约。
2.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不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将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归核化战略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这样,外包就成了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获得互补的核心能力、强化自身竞争地位的一种战略选择。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汽车企业严重冲击美国市场,原因就在于日本的汽车生产商将非核心的环节如零部件的生产等进行外包而仅仅保留了设计研发这一核心环节,从而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
1.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外包日益从传统的制造领域转向信息技术、金融保险、软件开发、资本资产管理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目前我国承接国外服务外包增长迅速,领域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更是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
但同时我国的服务外包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低, 难以承接高端服务外包业务;外语人才偏少;服务意识欠缺;铁路运输、电信等服务业仍然维持垄断性产业组织结构,开放度低,外资难以进入;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我国急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承接服务外包国际转移的能力。
2.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服务业已超过制造业成为产业跨国转移最为重要的领域。随着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经济陷入了困顿,许多国际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会加快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而中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低廉的劳动力、完善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等都极大的增强了中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因此中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服务外包市场。面对刚刚兴起的服务业国际转移,参与全球服务业分工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升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上的国际竞争力。
三、政策建议
1.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外包,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和计划
服务外包产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必需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要加强对国际间服务外包的研究,寻找符合我国实际的服务外包业务,研究和确定我国服务外包的产业优势和方向,从战略高度确定发展规划,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和计划。
2.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
放宽某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软、硬件环境。要积极稳妥地进一步开放运输、金融、旅游、医疗等行业,借助服务外包国际转移促进我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3.抓住国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大力引进国外现代生产业
国际服务外包的领域日益非常广泛, 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复杂,我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国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大力引进国外现代生产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外资流入的不足,而且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现代生产业, 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带动产业升级。
4.引导和帮助企业发展服务外包
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服务外包是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它们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要帮助外国企业了解我国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信心;积极推动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将服务外包转移到我国,鼓励它们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
5.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
丰富、相对低廉的高素质人才是吸引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真正能够适应知识型服务业要求、既懂技术又熟练掌握外语且通晓国际市场运行规则的复合型、国际型高素质服务业人才仍然短缺,因此我们必需加快高素质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参考文献:
[1]刘 重: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6 (04)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是系统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建筑企业文化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建筑企业文化分析评估,可对抽象的建筑企业文化进行半定性、半定量的对比,对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及营造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建筑企业文化 分析评估
建筑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树立企业品牌,形成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1]建筑企业文化,存在模糊性和抽象性,在评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为分析评估建筑企业文化整体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1 建筑企业文化简述
建筑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概念,笔者认为建筑企业安全文化、质量文化、人本文化、创新文化、诚信文化、廉洁文化六个方面对建筑企业尤为重要。
1.1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为施工企业提供坚强的后盾保障。[2]
1.2建筑企业质量文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质量是建筑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建筑企业必须把加强质量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不断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把质量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中。
1.3 建筑企业人本文化
建筑企业及建筑项目的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在建筑企业管理中,要注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明确激励制度等。
1.4 建筑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3]企业的创新发展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施工技术创新等方面,而企业的文化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1.5 建筑企业诚信文化
诚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最内在、最基础、最本质的力量。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要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局考虑,进行详细规划,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1.6 建筑企业廉洁文化
充分认识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廉洁文化建设为纽带,扎实推进企业惩防体系建设,对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正式提出,引入到我国之后,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以及系统、灵活、简洁等优点,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
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2.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
2.2.2 构造成对比较阵
层次结构反映了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但每一层各元素在上一层某元素中所占的重要性比例并不相同,评分原则见表1。
表1 评分原则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
倒数
因素i与j相比较为aij=a,则因素j与i相比较为aji=1/a
2.2.3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式中:CI为一致性指标;l为n阶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2)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如表2所示。
表2 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表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I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3)计算一致性比率CR:
式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CI为一致性指标;CR为一致性比率。
一般,当一致性比率 时,认为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
2.2.4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1)、层次总排序示意图如表3 (2)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为:
表3 层次总计算排序示意图
A
B
B层的层次总排序
当 时,认为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即认为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
到此,根据最下层(决策层)的层次总排序即可做出相应的决策。
3 层次分析方法在建筑企业评估的应用实例
某建筑集团公司,拟对三个子公司的企业文化水平进行测评,以提出表扬并作为总公司年度“企业文化优胜单位”获得者。总公司组成专家评审组,就安全、质量、人本、创新、诚信、廉洁六个文化因素进行评价。本次评估将创新文化摆在首要位置,旨在提高创新积极性,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心剂。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3.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及层次排序
图1 层次结构模型
A的最大特征值相应的特征向量为:lmax=6.35, W=(0.16,0.19,0.19,0.05,0.12,0.3)T。
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指标 RI=1.24 (查表2)。
一致性比率CR=0.07/1.24=0.0565
三个子公司关于六个指标的判断矩阵为(此数据由专家调查组检查打分给出):
由此,可求得各指标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特征值
安全文化
质量文化
人本文化
创新文化
诚信文化
廉洁文化
3.02
3.02
3.05
3.05
3.00
3.02
经计算,以上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由(1)、(2)计算数据可得:
即在总公司的三个子公司中,P1公司在建筑企业文化评比中获得优胜,应获得本建筑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优胜单位”荣誉。
4 结论
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建筑企业文化评估过程中发现,AHP法具有系统、实用、简洁等特点,将建筑企业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定量化,增强了评估结果的说服力,有利于指导建筑企业文化健康、向上、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少帅.论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建筑经济,2003(5).
[2] 张祚民.论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1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
1.1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的基础与衡量指标又为知识产权,企业经过不断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对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进行开发,并使之产权化,然后再将其投入到生产领域,这样企业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就可以从这些新产品的开发而获得,从而还能将其转变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1.2为企业拓宽了市场空间
企业由于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这就使其产品具有“独创性”,真正实现所谓的“新产品”的目标,当技术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时,该企业就赢得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拓宽了市场空间。
1.3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
企业降耗、节能、减排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蕴涵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而成为可能,企业的运营成本的降低通过技术进步而实现,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大大提升。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于知识产权管理认识不到位
当前,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知识产权管理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进行规划。有形资产及其管理是企业所重视的问题,而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专利战略也缺乏研究和制定。多数企业由于对知识产权缺乏从战略高度的规划,致使其自主创新成果只在我国申请了专利,而到国外却没有申请,一些企业虽然申请了专利,但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专利成果利用率低,从而无法提高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程度。
2.2知识产权管理缺乏资本化运作
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多数只注重对其表面的保护,而未进行资本化运作。模糊了对知识产权概念和价值的认识,尽管一些企业科技人员努力创造了智力成果,然而企业家对其重视不够,并没有将其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进行有效保护,并使之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2.3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只有拥有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据相关调查表明,当遇到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时,企业通常都是直接聘请律师来帮助解决,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专门机构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也没有相关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的专门人员的配置,也缺乏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引导。
3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对策
3.1初期实施防御型战略
企业要以自身现状、发展战略以及外部环境等为依据,编制出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并在企业研究开发、生产营销、资产运作、发展规划等环节纳入该战略,以促进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在企业实现防御型战略之后,就会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此时企业就可以逐步向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过渡。待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也顺利完成后,企业再考虑进攻型战略的实施。
3.2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胜与否。因此,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企业当前急需完成的工作之一,并要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归纳到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中。市场竞争需要企业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同时,企业还要将人才市场中吸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尤其是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组成一支分工合理、团结互助的队伍,此外,还要加大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这样才能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得到有效保证。
关键词 ERP实施;软件开发;电台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197-02
0引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在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公司企业已经开始使用ERP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软件来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购买现成的ERP管理软件将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考虑到本电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我决定自主开发一套符合本台特色的ERP管理系统。从2011年开始至今此系统的几个核心管理子系统已经完成,并在实际环境使用中大幅提升电台工作效率,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1 广播电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将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播电台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它的信息化建设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的广播电视网将与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一个平台三个网”真正做到“三网合一”。
1.1 国内广播电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广播电台信息量大,主要体现在节目的采集、编辑制作、播出等环节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广电行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应用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广电行业内部网建设已基本形成规模,计算机设备拥有量与员工数量成正比关系,硬件建设基础良好。但是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情况却并不乐观,财务管理、办公、业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基础层面应用已基本完成,但对于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专有业务领域管理等高层面应用远未达到与软硬件设施的良好匹配,深层次应用有待发展。
1.2 国内电台信息化建设中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目前在国内电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Internet建设被大多数单位认为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办公系统的建立位居其次,电台门户网站建立、内部服务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均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广电行业的信息主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其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好坏,但是信息化建设启动的根源更多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并不是上级部门的要求。虽然广播电视行业在我国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但广播电台的发展更加深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也是促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冈素。
广电行业信息化建设目前遇到的主要阻力集中在“人”、“财”和“管理”方面,其中技术人才缺乏最为严重,这主要源于广电行业技术的独特性,正因为这样的独特性,不了解行业特征的人士尽管了解计算机专业技术也难于进入这一领域。资金匮乏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另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而单位领导不重视、市场缺乏成熟产品及方案、行业政策支持不够等也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正是由于以上的诸多原因,本人从去年开始着手独立开发实施适合本单位情况的“宜昌人民广播电台ERP管理系统”,现各大功能子系统已投入使用并初见成效。
2 广播电台ERP系统的功能定位
在广播电台ERP系统的功能设计上,不仅吸收应当制造业的ERP系统原理,还虑当在系统中融入与广播电台日常业务有关的某些思想,使得该系统不仅仅是对广播电台的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和管理,而且能将外部的资源,其他广播电台的资源、听众的反馈以及广告客户均作为整体的企业资源加以考虑(这些功能将在以后的建设中逐步实现),对于节目管理、质量管理、广告管理等进行整体的考虑,将ERP系统面向整个供需链管理,一方面将外部的资源集成进来而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得电台的内部资源被集成出去而得到充分的共享。
总之,一切以电台业务为中心,将原有的制造业ERP标准功能与广播电台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符合广播电台的ERP系统。
3 宜昌人民广播电台ERP管理系统介绍
3.1 涵盖整个电台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成倍的提供工作效率
目前该系统设计为广告管理、节目管理、音频资料管理、岗位登记管理、工资管理、网上直播管理、网上投稿管理、固定资产管理8大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比如从广告的申请到广告的播出乃至该广告给电台带来了多大的收益均在此系统中一目了然。领导决策层只需要简单的动动鼠标就能得知当前电台的广告、节目、收支等情况,所以该系统对正确的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简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 通信工程 监理工作 管理 对策
建设工程监理制于1988年开始试点,5年后逐步推开,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作出规定,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从而使建设工程监理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全面推行阶段。通信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企业受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及经建设主管部门批准的工程建设文件、建设工程监理委托合同及其他建设工程合同,对建设工程实施专业化监督管理。
一、简述通信工程监理概念和意义
1.1通信工程监理概念
概念:①建设工程监理的实施需要建设单位法人的委托和授权;②建设工程监理是针对工程项目建设所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③现阶段建设工程监理主要发生在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还可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和保修等阶段相关服务;④建设工程监理的行为主体是监理企业,监理企业是具有独立性、社会化、专业化特点的从事建设工程监理和其他技术活动的组织。
1.2通信工程监理意义
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投资决策水平;②有利于规范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建设水平;③有利于工程建设进度、造价和质量的控制,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实现工程管理的专业化。
二、通信工程监理行业现状
2.1缺乏规范的招投标工作,低价中标数见不鲜
由于通信行业近几年的过度发展,市场处于饱和状态,通信行业经济出现整体下滑趋势,各运营商之间展开价格战,通信行业的收费逐渐降低,通信工程监理行业随之出现恶性竞争局面,市场混乱不堪。监理单位作为投标竞争者,处于劣势地位,投标书里一切都要响应业主招标文件的要求,数不完的承诺,各种优惠,为了获得监理项目,也采取种种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监理市场,在招投标工作上均不按规范行事,相互压低价格,中标价格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2监理单位效益是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缺位主要因素
通信工程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小、工期短、点多面广等特点,项目投资相对较小,建设周期短,施工地形复杂,又涉及到大量的资料,包括合同、技术基础资料、供应商信息、建设进度等等。监理单位在兼顾企业效益的同时,势必导致人员及设施投入不足,限制监理工作开展,监理工作不能按照规范进行,使得监理不到位,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会对通信工程中的监理工作产生质疑,使得监理工作的开展遇到困难。
2.3监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影响工程规范要求
近年来,监理行业为提高通信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缩短建设周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求从业人员对工程施工工艺、质量要求、验收规范、工程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是,目前通信监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不高,知识水平有缺陷,职业道德素养缺失,执业资格证件不具备等普遍现象,在监理活动中人是第一要素,素质偏低的监理队伍,在工程建设中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无法保证监理活动的规范性。
2.4通信工程监理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
通信工程监理市场是面向全国各地,企业收入依靠工程监理来实现,因此要求一线员工必须常年出差完成企业产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优秀员工流失严重,主要是监理行业的薪资待遇不高,监理人员找不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放弃了监理工作,还有就是监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不高,经常需要看业主的脸色工作,并且缺乏实质性的保障,因此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或者是不愿常年在外出差,而是选择离家近且相对稳定的工作。
三、通信工程监理发展的有效策略
3.1规范监理市场行为,回归招标本质实现择优招标
监理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对于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监理市场的行为进行规范,业主需要根据《招标投标法》严格选择通信监理单位,无论是采用公开招标或是邀请招标,资格审查工作都是必须的。这个过程主要是考察投标人的资格条件、经验条件、资源条件、公司信誉和承接新项目能力等几个方面是否能满足招标监理工程的要求。
①资格条件:包括资质等级、营业执照注册范围、隶属关系、公司组成形式及所在地、法人条件和公司章程;②经验条件:包括已监理过的工程项目、已监理过的与招标工程类似的工程项目;③现有资源条件:公司人员情况、开展正常监理工作可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管理能力;④公司信誉:监理单位在专业方面的名望、地位、在以往服务过的工程项目中的信誉、是否能全心全意的与业主和承建人合作;⑤承建新项目的监理能力:正在进行监理工作工程项目的数量、规模、正在进行监理工作各项目的开工和预计竣工时间。选择投标人的合格条件可以从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来审核,资格审查合格的单位应均有能力有资格完成招标工程的监理工作。
3.2提升监理队伍素质,确保监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监理队伍的素质能力会对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通信监理人员素质能力不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监理工作的顺利、高质量开展,就需要努力提升监理队伍素质能力,侧重点如下。①招聘制度:严格招聘,遵循一个原则“宁缺毋滥”,并且要严格按照公司招聘条件学历、工作经验、家庭因素、性别、年龄等等方面来审核应聘者, 做到从源头把关;②定期培训:监理人员接受教育培训,技能测试、职称考试等措施,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极大的开发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员工准确的理解工作意图和完成复杂任务。同时,还可以从数量、质量、结构上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人员保障和人才储备,形成人力资源优势,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出现“将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3.3完善监理人员管理制度,提升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员工频繁流失,尤其是优秀技术人员的流失,不仅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还很有可能会导致市场丢失。①招聘尽量选择项目属地人员,这样可以兼顾家庭,相对稳定;②建立有效的薪酬和激励机制,首先是成立监理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并提升部门监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择优选拔,形成激励效果,使优秀的监理人员能够留用,促进监理行业的持续发展。其次是对员工的努力程度和绩效成绩进行额外奖励,再次是对员工现场安全监理进行奖励,每月评比一次,激励员工多出工的积极性;③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多为员工提供培训、学习、晋升的机会,只有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爱员工,着力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团队氛围,员工才能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迅速的通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通信工程监理市场,通信工程监理前景依然任重道远,工程监理企业要坚定信心,提升监理队伍素质,完善监理人员管理制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稳步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绿色制造 汽车企业 信息系统 五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TH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206-01
汽车制造业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汽车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同时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并使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1]。汽车的制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它包括数万个零附件、百余道工序以及无数的工艺参数,而绿色制造汽车模式就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对零附件及工序进行优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目的。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信息系统的构建直接影响着绿色制造汽车模式的实施。本文将简要分析绿色制造企业企业的信息系统构建。
1 绿色制造汽车企业信息系统框架模型
绿色制造汽车企业的信息系统不仅要满足企业的日常运作,而且需要为企业的绿色制造战略提供支撑。王永靖等[2]提出了基于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五层结构信息系统框架模型。此模型主要由模型支持层、应用引擎层、信息系统运作层、汽车生命周期主线层和模型协同展示层五个部分组成,此外它还有信息系统集成框架,即汽车企业的服务总线。
1.1 模型支持层
模型支持层是该模型的最基层,它由信息系统的基本运行网络环境、信息安全分系统、数据库、企业评价库和知识库等组成。与传统汽车模型的支持层不同,这里的评价库和知识库有着特殊的意义,如这里的知识库是绿色制造工程中的“词典”,是针对绿色制造汽车部分领域的问题,采取若干表示方法在计算机的储存器中存储、管理、组织和使用的相互关联的知识片的整合。众多的知识片不仅涵盖了绿色制造中较低层次的事实知识也包涵了较高层次的技术策略知识等。
1.2 应用引擎层
应用引擎层是绿色制造汽车企业信息系统模型的应用支撑,它包含了消息引擎、业务流程和规则引擎、监控引擎、资源调度引擎、目录管理、日志管理、事务管理等应用中间平台,为上层信息系统的应用和业务提供支持,从而实现多个信息系统共性的业务管理和基础技术功能。应用引擎层可以在WebLogic和WebSphere等已有的应用服务产品上构建,同时还可根据应用构建和系统集成的需求再进行二次深入开发[3]。
1.3 汽车生命周期主线层
该层包括汽车生产前的市场需求分析、研发设计,再到汽车废旧回收、零附件拆卸重生再制造以及重新使用等环节。
1.4 信息系统运作层
信息系统运作层是模型框架的核心层,汽车企业的绿色制造运营都需要通过它来实现。它囊括了传统制造汽车企业的信息系统,如ERP系统、采集系统、制造执行和质量保证系统以及质量保证和商业智能系统,而且还有包括了绿色设计系统、清洁生产系统、绿色供应链系统等传统进化系统[4]。
1.5 协同展示层
此层一般是由绿色制造汽车企业的网站来实现,通过此层信息系统运作层中的一些数据信息可以对外,让经销商、客户等可以及时了解情况[5]。同时还可以通过角色配置和权限设定,外部人员能够通过网站获取需要的过程或结果等信息。
2 绿色制造汽车企业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基于RFID的数据采集技术
汽车的生产都是将许多零附件通过流水线作业装配成产品,但是在流水线作业中,零附件处于高速运动的过程中,这就对数据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的自动识别系统,其可以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并获取目标的相关数据信息,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数据采集技术。RFID技术在传统汽车制造业主要用与物流环节,在绿色制造汽车全生命周期中可以将RFID技术贯穿整个主要环节, 将制造数据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有机集成[7]。
2.2 基于Web服务的系统集成技术
绿色制造企业信息系统不仅包含CAD、CAPP等产品设计相关的技术系统,同时还包括了WMS、MES等产品制造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和OA、ERP等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商务管理系统[8]。为了满足上述各种各样的需求,可以基于Web服务系统集成技术构建信息系统框架。集成的框架由集成对象、语义库、企业服务总线、工具箱以及服务集成引擎等构成。
3 结语
本文简述了绿色制造汽车企业信息系统模型的五层结构框架,该模型将绿色汽车制造战略纳入了企业日常运营,为企业的绿色制造汽车战略提供了信息系统支撑。同时介绍了介绍了绿色制造汽车企业信息系统模型运行时的两项关键技术RFID数据采集技术和Web系统集成技术,得出绿色制造汽车信息系统模型能够为企业绿色制造汽车战略提供有效支撑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李明,程波,易波.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策略[J].信息系统工程,2009,01:54-57.
[2]王永靖,刘飞,王琦峰.面向绿色制造的汽车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9,07:832-837.
[3]李付伟.汽车企业的绿色制造[J].科技信息,2010,25:406.
[4]丁长田,宋豫川,刘飞 等.汽车企业集群备件管理及信息系统设计[J].现代制造工程,2006,06:10-13.
[5]王永靖,刘飞,王琦峰 等.汽车制造企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23:2830-2834.
[6]李萍.浅谈汽车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8,03:90-91.
关键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问题;方法
一、引言
物资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施所需原料统计分类、原料采购、库存物资盘点与调配管理、物资供应链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组织、员工所需物资供应、材料的回收等各方面的经营管理活动。现代企业经营所面对的外部竞争压力愈来愈大,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决策层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然而,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体系建设中往往流于形式化,内部组织管理机动性和效益型普遍偏低。以下内容我们结合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探讨适应外部经济体制发展的企业现代化物资管理方法。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物资管理的认识不足。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将重点过多地放在业务发展上,更加关注企业生产的短期经济效益,企业决策层缺乏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这与我国目前企业生存面对的竞争压力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这样重业务而轻管理的现象势必导致施工企业整体素质偏低,各类中小型企业发展良莠不齐。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即使建立了相应的物资管理体系并配置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在实现企业运营效益最大化上却显得力不从心。(2)材料流失严重。施工企业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业务特点,项目施工的相关人力、物力资源多为临时组建。一项施工项目的完工往往伴随着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就导致项目经理认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关紧要。(3)公司内部监管理不到位。施工企业对项目主要材料的采购缺乏严格的审核制度,加之领导的疏于管理导致公司监督体制有时形同虚设,项目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调剂政策,材料重复购买,导致了采购成本的无故增加,但生产效益却没有得到提高。(4)采购体制有待提高。项目施工所需要的原材料物质总量多,企业采购所联系的卖家分布广泛,采购的物资很难形成批量。由于采购权利的分散,所选择的产品质量检查缺乏统一关系,造成物资采购跟单体系混乱,再加上所联系的供应商经销商多而工厂少,原料的更换和后续生产周期长,拖长了施工时间,对企业经营的信誉带来负面影响。(5)业务素质差, 管理水平低。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缺少先进的管理经验,无法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来组织工作。企业针对管理工作者也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导致企业采购物资型号、规格、数量与生产所需难以匹配,对企业内部经营的人力资源分配与优化更是知之甚少。
三、完善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标准化管理。1)目标计划的制定。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需要将用料计划采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分配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进行定性和定量上科学解决方案,确保用料的规格正确且严格控制质量。2)采购控制。首先要整顿企业采购管理人员体制,实现采购与业务的职能分离,严格执行以业务能力为考核标准的人员聘任制度,其次,采购组织管理要完善采购业务链的整体建设,包括:采购对象、采购订单、付款流程、质量检验、货物签收、物流运输、材料配送等各个方面。公司领导层要加强对采购部分的业务监督,所选择的供应商以能够提供高性价比、供货及时,沟通顺畅等业务实现能力为标准。物资管理部分要及时地搜集市场信息,提倡“优化信息渠道,净化业务流畅”的工作理念,根据项目需求合理且准确的采购原材料,分析市场行情进行有计划的采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3)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管理。简述集中采购控制管理部分,分化责任,决策层负责采购细则的制定并分配人力资源进行工作具体实施和管理,二级管理机构负责业务的具体执行,并向决策层提供采购信息反馈。施工企业利用线下招标或线上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招标采购,包括但不限于招标邀请、密封报价、公开唱标、评分评标、编制评标报告和审批定标等招标程序的设备物资采购方式,同时设置针对采购双方(施工企业与供应商)的考核评价体制,确保招标采购工作的有效开展。4)存储控制。物资存储控制的目的是制定合理的采购周期、确定采购的具体时间和设置库存资源的分配结构。施工企业在一期项目完工之后,难免会出现过剩资源。物资管理人员要做好材料的盘点和数据储存工作,并结合计算机信息系统生成数据资料库,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工作,并提供与决策层,尽最大的努力消化上一批次的库存材料,减少材料积压,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资资源,为下期项目的资源分配和采购提供决策信息支持。(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1)科学定位。物资管理工作为企业运行提供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建立的科学的目标定位之上,其工作目标主要为资源供应与服务企业创效。管理体制的建设的检验标准以降低成本、完善资源供给流程、合理配置相关服务资源为准则,来提高企业物资资源配置资金的利用效率,以提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的科学化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制定企业物资管理计划、搜集市场信息,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市场分析数据以指导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微观方面,实现物资管理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其中包括战略采购、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成立、物理管理工作等多个方面,吸收先进的管理知识,结合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物资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3)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组建企业高素质管理队伍。完善物资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作用。企业要注重物资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熟悉仓库存储和数据管理方式,具备物流管理技术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知识。提高企业全员的物资管理意识,组织公司内部的降成本、促生产的文化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招聘体制,广纳人才,从内部培训和外部人才引入两个方面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3)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物资管理工作要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有赖于财务体制的配置建设,财务人员的工作大多基于数据信息,对此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物资财务管理现场知识,实现财务数据控制和管理的真实性。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管理的工作实现公开化、透明化,接受领导和职工的集体监督。做好企业相关管理工作的定期总结及汇总工作,将企业每季度的物资管理工作公示化,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四、结语
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企业创效,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竞争压力的白热化,企业要积极的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同时抓住发展机遇。施工企业必须改变现阶段存在的物资管理低效状况,提高对物资管理工作的认识,革新管理方式,以现代化的管理经验指导物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性。参考文献:
[1] 张志鹏.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体系的构建[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2).
[2] 韩同银.施工企业物资的精细化管理[J].铁道工程学报,2006(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