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线上授课的弊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授课的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授课的弊端

第1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护理学;教学

G434;TM07-4

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盛行,对其优势及弊端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都是新兴的教学手段。传统课堂以纯线下教育为主,而微课和慕课是线上教育,翻转课堂则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结合。三者密切相关又有区别,若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应用于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则更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内涵

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虚拟公开课程。其本质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课堂的改进,将优质课堂进行再现。慕课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1]。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在我国清华大学推出了“学堂在线”、上海交大推出了“好大学在线”。慕课注重网络学习的整体性,学点之一是学习主题相关材料,比如与主题相关的微课设置;同时慕课又强调师生、同伴间交互性学习以及课后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更为完整的线上教育系统。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知识点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一种简短、完整课程。微课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又是慕课的教学元素之一。具有内容短、主题明确、交互性强、模块化、半结构化的特点[2]。

翻转课堂是一种线上线结合下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讲授传统课堂上需要讲授的知识,而知识的内化作为教学重点,协助学生内化知识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能。它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教学视频事先进行线上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并参与学生互动,对线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实施线下教育。因此,翻转课堂是对慕课的补充和发展[3]。

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传统课堂结合模式优势

1.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上教与学的模式,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重点选择学习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发挥了线上教育的资源优化选择、直观生动、学生“代入感”强烈、针对性强、有效互动、考察方式多样灵活等优势,强化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生们可以和老师、其他学员探讨交流W习心得,可以通过在平台上做作业、参加考试等途径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前所未有的选课自由度,使学生可享受到海内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高端教学资源缺陷弊端

3.国内线上教育平台也承担着促进高校教学方式转变的任务,教师的角色将从讲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启发者。

三、慕课―传统课堂―实训结合模式教学策略

1.主题的指定及教学目标阐明:拆分知识点,将不同学习内容分别作为主题并阐明其教学目标。根据讲授内容设置教学主题,包括理论部分、操作部分、知识拓展及新进展等。

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内容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专业特点、正确、无误、精炼、紧凑、逻辑清晰、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策略制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设置微课制作、驻点题、课后作业、线上答疑、评价考核等环节。使教学情景化、问题化、案例化、技能化。

四、结语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作为新的学习形式和平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教学可以深化大学护理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国际意识、具有国际护理执业资格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才[4]。当然,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虽然发展势头欣欣向荣,但弊端也不容小觑。三者均为线上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技术平台提出了很高要求。结合我国的国情,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又不能一概排斥,应尽量避免慕课、微课等所带来的过分形式化、知识碎片化等缺点[5],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式的教育模式,建立面对面课堂互动、结合网上知识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Skiba DJ.MOOCs and the future of nursing[J].Nursing EducationPerspectives,2013,34( 3) : 202-204.

[2]焦炜.MOOCs 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3-86.

[3]顾容,等.面向翻转课堂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2-77.

第2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 高校课程教学课时 课时设置 课时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预热,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作为本科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并越来越发展为决定专业是否继续存在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社会发展促进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高校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目标,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工作摆在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首位。

1.2研究意义

对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的研究既有利于高校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高校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增强高校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偏长的弊端

由于课时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原因,实践中一般单门课程课时不足的现象较少出现,即使有也会逐渐通过调整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而由于代课教师增加教学课时降低教学压力提升工作量的主观隐性需求的原因,单门课课时设置较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单门课程课时量较大可能会产生如下影响。

2.1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难以制订,各类课程难以取舍。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专业人才培养而制订的学科设置方案,一般由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自行制订,但其总体设计受教育部相关政策指标的约束,尤其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总课时是受教育部相关政策约束的,所以在总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课程或者是增加某门课程的学时就必须减少其他课程或者其他课程的学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在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意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面临新的挑战,在专业教育求新、求实、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取舍及课程内容的增减都会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困难,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能面临无课可上或调转新方向学习新内容的风险。

2.2课程课时量大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大。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取决于作业量,而且取决于课时,以及每门课内容的多挂与复杂性,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长。课程多或者课程课时量较大,必然授课时间较长,如此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较多,课余时间较少,整天忙于不同教室之间的奔波,用来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时间较少,学习负担自然会加大。

2.3课程课时量大导致教师工作量变大,核心业务时间分配较少。

大课时量的课程除了核心课程内容本身比较多外也可能会因非核心内容较多而设置较长课时,对于这部分非核心内容的教学工作,不仅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占用老师的授课时间,使得老师的工作量变大,而老师的核心业务工作量相对被挤占而减少,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来说是缺乏科学性的。

2.4学校教学资源短缺且难以分配。

课程的课时量如果过长,该门课程所占用的人力资源――教师、场地资源――教室的时间就愈长,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与班级及专业课程都比较多,课程课时量大,就需要更多的教师与教室,如果在教师和教室数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就必须延长整个专业的教学时间。而对于一般高校来说,老师、教室与教学时间都是基本稳定的,如果每门课的课时较大,教学资源的分配就会比较紧张。

2.5课程课时量大会造成学生厌学并影响学习效果与成绩。

如果单门课程的学时比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长期面对一个老师,就容易形成视觉与听觉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

3.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云集,社会需求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多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更专业的东西,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下,如何使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使教学资源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挑战,而在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单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由此提出如下单门课程课时设置的建议。

3.1专业核心课程课时从长设置。

姚曦(2009)通过对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过程进行监控并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析,提出应针对不同专业从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讲授难度和侧重点、讲授的程序、课时设置和考试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姚曦,2009)。所以课程课时的长短设置必须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设置,如果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那么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其内容等级也得以升级,所以即使该门课的扩展内容可能也会上升到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此类课程必须分配充足的课时,相反对于非专业核心的课程其课时设置则遵循能短就短甚至放弃的原则。因此,一门课的课时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其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3.2课时设置要紧抓课程核心内容。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针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把课程核心内容作为其教学课时数量设置的标准,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势,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教学串联教学内容的优势。

3.3创建综合类大课程,穿插多学科内容。

黄子艿等(2016)提出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安排及课时量,实行“集中教学”的教学改革理念。高校需转变观念,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课程设置思维,综合各类学科知识大胆创新,将多个较分散的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大的课程中,通过大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降低多个课程的总课时。本方法是建立在多个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基础上的,其基于多学科内容的集中聚合思维而设计。

3.4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得到应用与发展,王昌金(2009)提出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王昌金,2009)。高校可通过构建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解决课程课时设置的问题,可将每门课程设置为线下与线上授课两个部分,线上设置一些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扩展穿插内容,设置为自由学时,由学生自学完成,并配合建立相应的自学监控考核机制,在学生通过线上考核后方可进入线下课堂教学环节,而线下课堂则设置为课程的核心内容,由老师课堂面授,其基于单门课程内容的分散细分思维而设计。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专业学科地位,抓住课程核心内容,结合集中聚合与分散细分思维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部分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323.

第3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作为成立一年多的新兴企业大学,阳光大学设计学习活动时一直都在尝试拥抱互联网。线上学习当中,微课具有“即学、即用、快速开发、快速落地”的特点,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适逢阳光保险集团成立十周年、阳光大学成立一周年之际,为了促进公司文化传播落地,萃取十年来公司内部优秀的岗位经验和组织经验,阳光大学在全系统举办了首届微课大赛(见图表)。

“润物细无声” 铺垫群众基础

一个项目若要成功组织与实施,离不开群众基础,即“人气”。为了做好铺垫,阳光大学团队煞费苦心,在项目正式启动的两个月之前就开始策划推广活动。

“微课陪过年”

微课是近几年的产物,除了培训圈内,公司其他同事对于这个概念并不十分了解,大家的认知还处于e-Learning时代。因此,2016年初春,我们利用阳光夜校组织了“过年七天乐――阳光夜校陪你过大年”的活动,每天傍晚在群里推送某一种形式的微课,包括图文、动画、交互等。每次推送的微课当中,都会留一、两道比较逗趣的问题来吸引大家回答,然后发送红包。表面上这是夜校的活动,但实际上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对微课产生兴趣。

微课推送到第四天的时候,开始有同事对微课形式提出咨询,我们抓住机会进行引导,使大家对微课有了大致的概念,也为之后组织微课大赛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赛你做主”

大赛正式开始前,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活动――“微课大赛由你做主。”

我们设计了两种风格的海报,到公司平台,让大家投票,得票最高者当选正式海报。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又为微课大赛做了一次广告,更包含时间、受众等关键信息。大家在反复比较海报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关键信息的印象。

初赛 小试牛刀

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每个赛程持续一个月。由于阳光集团子公司和分公司众多,我们操作时采取了分赛区形式,每个赛区都由一个对接人负责。得益于对接人的有效推动和之前的预热活动,报名阶段异常火爆,共有1854人参加。

本次微课大赛的受众有80%以上是非培训条线的员工,这有利也有弊。弊端在于大家对课程开发毫无概念,利处在于每位参赛者都是各岗位绩优员工,可以提供充足的课程内容。微课开发设计技能可以后期弥补,岗位经验和工作实践才是最可贵的产出。正因为大家不够了解课程开发,整个赛程当中我们一直将“赛”与“训”相结合,从易到难。

初赛即为“小试牛刀”,从设计制作较为简单的图文微课起步。参赛者只需会做PPT就可以产出图文,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去研究技术,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微课的设计上。我们的培训都是在微信端进行,内容包括“如何选择微课主题、何为好的微课结构、什么样的微课名更吸引人”等。期间的9次线上培训也是以图文形式进行推送,使参赛者既学习了微课内容的设计,也时刻受到图文微课的轰炸。同时,我们为参赛者专门推送了制作图文微课的工具和素材,完成了初赛的训练。

所有课程结束后,参赛者开始进行微课开发,并在学习群随时交流。在此过程当中,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初赛最后的作品提交率达到80%,经过组织分赛区以及专家评审,共计300多人入围复赛。

复赛 初露锋芒

在复赛阶段,我们加大了难度,要求参赛者产出视频微课。

不同表现形式的线上培训

前期,同样采取线上培训,通过三种工具进行――UMU、秒拍、炫页,分别代表“图片+声音”“视频+声音”“动画交互”三种表现形式。参赛者可以在学习之后任选一种工具来开发微课。

线上学习中,我们尽量利用身边资源,请厂家为参赛者培训工具的使用,也邀请了业界大咖分享如何萃取知识,如何使微课更有创意、使微课逻辑更合理等。完成6次线上学习之后,我们开展了一场选拔赛,要求参赛者通过运用工具,每人上交一个通关作品。

充满紧张感的面授学习

根据通关作品的质量,我们挑选了100名参赛者来阳光大学参加面授培训。一百人被分为三个班,由三位外部的专家担任导师,进行授课。三位导师各有侧重,学员也各有收获。最后,三个班需进行比赛。授课的过程中,学员和辅导老师都心系最终的表现成果,因此充满了紧张感。

复赛阶段,我们第一次实现了线上和线下、O2O培训的尝试。经过严格的评审,我们筛选出了入围决赛的选手,也评选出复赛阶段的优秀作品和优秀赛区。

决赛 扬名立万

决赛阶段共入围了36位参赛者。他们一路走来,已成为公司中微课制作的佼佼者,因此我们为这些参赛者精心安排了一对一决赛辅导,再度提升大家的微课水平。很多参赛者都是利用自身的空余时间进行微课的优化,常常为此忙碌到凌晨。我们深受感动,也绞尽脑汁,力争为参赛者们带来“完美ending”。

我们在决赛评选中设立了最佳人气奖,以投票形式开展,激励参赛者及其所在分公司组织拉票,扩大微课大赛的宣传力度,也突显了本次活动在分公司的受欢迎程度。投票时间一共持续72小时,页面访问次数有84万,票数超过8万,居首位的参赛者获得一万多票,第二名获得五千多票。

除了人气奖,我们在颁奖现场还了微课相关的专业奖项,例如最佳作品奖、最佳呈现奖、最佳创意奖等。关于这些奖项的评选颁发形式,我们设计成了类似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方式,先提名,再在现场公布最终结果。在紧张、热闹、隆重的氛围中, 微课大赛落下帷幕。

至此,项目还有后续。我们成立了“干大事小分队”,组团开发微课。微课大赛事实上成为了阳光微课建设工程踏出的第一步。

以赛促训 助你弯道超车

通过本次微课大赛,我们对于“赛训结合”的培训方式产生了更多思考。用这种方式替代传统的授课模式,能提升参赛者(学员)的参与意愿,使他们通过比赛获得相关知识、经验,并马上进行实践,比较适用于技能类的培养。在组织“赛训结合”项目时,需注意三个关键点。

赛制设计 激发荣誉感

历时三个月的微课大赛中,参赛者多数为非培训条线的人员,因此赛制设计需要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我们设计了三大比赛阶段:小试牛刀、初露锋芒、扬名立万。同时,比赛不能是培训部门玩“自嗨”,我在整体赛程中建立了对应渠道的分赛区,不但选手之间进行PK,各个渠道也在无形中产生了比拼的氛围,参赛者因而充满了责任感与荣誉感。

每个阶段中,我们都设置了阶段内的PK和奖励,这种竞争性强、刺激度高的赛制有助于调动参赛者的积极性。

资源投入 确保精准有趣

赛中学、赛中练、赛中提升的模式,对资源支持的要求较高,组织方需精确地投放相关资源,从项目启动到产出精品,让学员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提升的关键点与赛训结合的“训”息息相关,例如本次微课大赛的小试牛刀环节,我们投放了大量易学易懂的资源,帮助参赛者打通理念、入门微课技能、熟悉微课小工具等,让参赛者看了会做,看了就想做;初露锋芒阶段,我们投入了关于进阶的微课开发技巧、优质微课鉴赏、种子选手面授学习等资源,让参赛者感受到自己还能做得更好;扬名立万阶段,为了促进精品课程的产出,我们特意引入外部专家资源进行一对一辅导。

这些资源投放绝对不是无趣地一股脑推送,而是经过层层递进的设计和包装之后才会投放。

营造氛围 调动积极性

第4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基础会计;混合教学模式

1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大多数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有少数院校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但也只是单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签到、作业以及一些教学资源,并未实现真正的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导致了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式课堂”“学习兴趣不高”“低到课率”和“高挂科率”等现象。线上教学虽然在教学资源、形式、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存在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不能进行面对面交流、民办本科院校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弱和线上不能有效实施监控等问题,使得该教学模式下存在“低完成率”“应付式学习”和“教学有效性低”等困局。

2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奠

定了基础《基础会计》是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知识理论性和政策性过强,且概念多、业务性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且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督促,一旦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能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效率低。且一旦学习中遇到困难,习惯依赖老师和学习好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差。

2.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超星、蓝墨云班课、MOOC、腾讯课堂和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进行融合,根据学生学习特性,制定层次化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大数据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3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主张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学生学习自由。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知识点视频预习和复习重点难点,也可以随时随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测。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的优势融入线下教学中,二者形成互补式发展,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与《基础会计》课程特点和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特点相适应。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还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深度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通过借助大数据技术,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整个班级或者单个学生的学习报表,再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3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BOPPPS”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路径之一。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交际法为理论依据的闭环式课程教学模型,主要包括:课堂引入(B)、学习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和课堂总结(S)六个环节的设计与衔接[2]。“网络教学平台+BOPPPS”教学模式是将课堂引入、学习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线下课程先通过课前测评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随后通过参与式学习讲解重点难点,最后根据课后测评掌握学生课堂接受情况,并对课程进行小结,课后根据课程教学情况,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渐进式、层次化的练习和知识拓展资源,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则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多指标、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3.1线上课程设计

①选择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有超星、蓝墨云班课、腾讯课堂、MOOC和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供教师进行线上直播或录播授课。每个网络教学平台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特性和课堂组织形式等选择合适的平台,通知学生提前下载、注册并加入对应的班级。同时,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通过QQ或微信等软件建立学习交流群进行辅助。②教学资源的搭建。在开课前,教师需要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排期、课件、习题和拓展资料等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同时,根据自己各章节设计的教学方法,搭建课程章节目录,将各章节学习目标、任务和课堂引入以文档、PPT或视频的形式提前准备好并上传至章节目录中。此外,如果有设计线上分组任务的,还需要提前将班级学生分组情况录入平台。③课堂引入和学习目标的推送。上课前几天,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推送给学生,同时将课堂引入的案例、视频、阅读材料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帮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快速进入学习情境。④课后巩固与拓展。根据线下课堂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自测的结果,设计不同难度、“通关式”练习题,便于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堂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实现分层化、渐进式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交流群,对学生在练习中频繁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答疑解惑。此外,教师还可搜集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相关知识拓展案例、资料,录制习题解析视频和知识拓展视频等,将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3.2线下课堂设计

在正式授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学习交流群的签到功能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①课前测评。教师可在教学PPT或网络教学平台上四至五道习题对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确定本次线下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②参与式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快速熟悉章节的知识结构,然后对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为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课程内容的特点设计案例式、情景式、小组讨论、辩论和操作仿真等“参与式”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探索者和实践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③课后自测和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前用三、四道习题检测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统计结果设计课后任务,必要时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计划。同时引导学生对本堂课内容进行一个小结。

3.3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传统教学中大多数侧重结果的考评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3]。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多维度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评时,可采用线上、线下各占50%的方式。线上成绩由学生考勤、视频学习、课间访问、测验、作业、分组任务、互动和讨论等部分构成,这部分成绩网络教学平台会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线下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上机实训、参与式学习情况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这部分成绩需由教师根据平时记录,汇总生成。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评定指标多样且细化,涵盖了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部分,能够真实地、完整地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积极性与主动性、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等,考核评价更为合理、全面、客观、公正和有效。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教学平台+BOPPPS”的混合教学模式下,首先,通过线上课堂引入和学习目标完成课前预习;其次,根据“课前测评”结果以及章节内容特点,合理设计线下授课内容和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通过“课后自测”了解学生课堂内容掌握情况,并根据“课后自测”的结果,设计分层次、渐进式线上练习和作业,深度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构建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2]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09):11-13.

第5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师资力量

一、以学生为主体,拓展思政课实践平台

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将知识教学与实践应用融于一体[1]。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提升高职思政课程的针对性以及使用价值。

(一)明确学生地位现代教学,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参与到思政实践活动中,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已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体化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升学习兴趣,才能够将晦涩的思政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才能够“德才并重,内外兼修”。

(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对高职学生的实际调查发现,以实践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远超于教师直接对知识讲解的效果,可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化。过往的思政课教学,教学内容显得空洞,让学生很难与实践联系起来,课堂所学知识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事实恰恰相反,思政这门学科,理论知识对于指导一个人的生活实践帮助和意义巨大[2]。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思政课的知识要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将原本对于学生过于抽象的知识具体呈现,为学生带来深刻的感知与体验,有效解决教学空洞的情况。

二、思政课实践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转变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多数高职院校中,大多还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性知识,以致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对于思政知识学习的参与程度不够。如今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网络中的资源尤为丰富。因此,教师要顺应时展,利用好信息技术,满足新时期学生的需求。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教师无法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转变过来,还是应用从前的教育手段[3]。基于此情况,想要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尽可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将理论内容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利用现代交流工具与学生共同探究。同时,也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案例转化为学生所学习的思政知识,实现学生应用意识的增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以多种方式授课,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参与,强化学生思政学习成效。

(二)关注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与本科学生有着一定的不同。高职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较为薄弱,无法精准高效地获取信息。而且,也未能在从前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着一定的惰性心理,对于思政知识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无法领悟,需要利用不同渠道进行大量资料的查询,甚至需要学生亲自在社会中实践。因此,多数学生认为思政学习的难度过大。学生出现以上情况不仅可以体现出自身德育意识的不足,也会通过自己的态度影响他人。高职院校在思政实践方面的目标不够精准、清晰,不关注思政相应知识内容对于学生在思想、行为等多方面培养的重要价值,也对学生自己真实的学习需要较为忽视。只是对学生开展知识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改变学生的个人情况,教师需要全面调查学生,进行针对性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思政知识,意识到其重要性意义。

(三)师资力量薄弱让改革陷入被动当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甚至有些时候,是一个教师带几个大班。同时,从事思政课授课的教师,数量也相对较少,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客观说,思政课社会实践一体化改革,是在加大思政课授课教师的工作量和任务量。在授课教师“一人管多人”,且整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授课教师只能应付日常教学工作,根本无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

(四)理实难以综合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体系会由几个部门分别承担。实际工作中,各个部分分属于不同线路,很难让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合力。授课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从教学角度出发,负责相关知识的授课工作。这样的工作情况,恰恰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改革并不单纯是授课教师的任务,而是需要更多部门的配合。客观说,带有缺陷的教育体制给思政课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掣肘。

三、完善思政课理论与社会实践一体化改革的对策

(一)提升学习兴趣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是公共课程,也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大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馈情况,利用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及课后作业等相应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依据学生反馈得到理解不足的重点知识针对性讲解。而且,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喜好、思维等。在社会实践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个人情况分析,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提高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播放专题电影等。利用生动内容与相应案例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能够保持理性态度对于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类情况有效分析。也要组织不同类型的实践性活动,将学生的合作、动手等各项能力充分锻炼。在中秋节、寒暑假等时间,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性调查活动,依据某方面热点问题开展调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查询、整合等,最终形成小组调查报告。对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情况较好的学习小组予以一定的奖励,激励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思政学习中,也得到综合化发展。

(二)“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学生理实一体化能力高职的思政课应该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以此来增加学生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其相关能力得到锻炼。其中,在“请进来”方面,可以考虑聘请校内、外,多年从事与思政教学有关工作的教师,或者有此领域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思政课的兼职教师。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就会让各系辅导员、团委书记等专业人士,作为思政课的教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教学。在“走出去”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到企业和基层中去参加实践,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6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OCALE平台;班级授课制;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27-03

一、班级授课制的改革需求

班级授课制是当前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其后在全世界各类型各层次学校逐步推广,并于20世纪初在中国开始普及。高等学校的班级授课制是以年级、专业、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人数有30―50人不等[1],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也出现了一两百人的大班。总之,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育对象规模,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统一化的教育形式,虽不能完全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仍是当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2000年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校园网络建设逐渐完善,电子投影技术、网络技术等已在班级授课中广泛应用,如各高校的微课、精品课程等也在制作建设中,并作为班级授课制的重要补充,延伸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本专业学生无论在价值理念抑或技术上,具备与时俱进的视野及贸易全球化的思维,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班级授课的教与学,要超越传统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形式,需借助新兴的网络技术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新元素,为实现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服务。

高等教育学研究表明,大学生专业学习特点之一在于其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明显增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更多应是引导、启发,而不仅限于知识的灌输。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都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2],这些教学方法改革的举措需要在具体的班级授课过程中体现。

综上,在班级授课制仍为高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前提下,如何运用网络平台技术,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OCALE教学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呼唤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变革。班级授课制作为主流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效率提高等方面体现出优越性,而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弊端,由教师主导的知识灌输与传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作用减弱,高校课堂中抱手机族不是个别现象,统一化的课程考核形式多以论文或闭卷为主,无法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无法多样化地衡量学生专业素养及能力。在此情况下,教的主体――教师主动地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体验教学,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课程,学生应达到的各项能力、素养的标准和要求。此外,由于高校对教师教学、科研的双重考核,教师除了教学外,很多时间、精力都投入到科研方面,因此,如何在节约时间、成本前提下,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变革,值得思考。

OCALE教学平台的运用是高校与软件技术公司合作的成果。高校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然而由于经费、技术、制度等原因,独立自主开发软件与平台的投入不够,在此条件下,与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平台建设与维护的企业进行合作,将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技术企业的平台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双方沟通实现合作,有利于校企双赢,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OCALE教学平台建设思路主要是:挖掘平台的优越性,即课堂教学的同步性、课后自学的随时性;体现同伴评价的重要性,即学习伙伴的协同作用;激发教师的作用发挥,即引导、启发、监控;促进教师之间的探讨研究;帮助学生自我学习的建构。

OCALE教学平台的特点与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技术平台,如Blackboard平台、Web2.0平台、Moodle平台等,现在各高校逐渐开始使用,并服务教学与人才培养。 OCALE平台,全称为Open Collaborative 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它是一个开放、合作、创新的学习环境。OCALE平台能够与主流的班级授课制结合起来,它以教师为主体,将教学资源给学生及其他群体,有利于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建构;在此基础上,OCALE还增加了以学生用户为主,超越学生作业文本化的形式,将文本及视频作业到网上,实现项目作业视频化;平台的交互性,使得教师与学习伙伴均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平台提供的多层面评价体系,通过同伴、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给予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平台的课堂点名、投票等服务,将移动手机转换为学习工具,发挥手机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

三、OCALE平台在国际贸易专业班级授课中的应用

在国际贸易专业的班级授课中,引入OCALE创新教学平台,以“国际经济热点问题”这门课程为例,探讨班级授课制与OCALE平台的对接。OCALE创新教学平台在班级授课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过程:一体化教学资源包导入、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由组合团队、学生团队完成任务(含过程视频拍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完成、教师筛选优秀团队展示项目过程;同时OCALE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实时互动教学。

一体化教学资源包导入:在开课前,教师完成教学资源包的设计,并将包含教学大纲,如课程属性、考核方式、课程简介、教材信息、授课体系等内容在内的资源包导入平台,教师也可以对导入进系统的资源包内容,根据教学实践进行调整。

团队任务的布置:教师在“国际经济热点问题”课堂教学中,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将互联网金融产品调研这一讨论主题、任务具体的日程表、讨论的主题要求及步骤、评价标准、组内互评标准、成绩设定、分组规则、提交任务的设定等要求,在课堂中向学生明确提出,并在OCALE平台体系中得以体现。

学生自由组队、讨论:根据教师设定的分组要求,学生每四人一组,每组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小组内成员的具体分工协作,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学生团队完成视频等作业:小组成员课后经过一星期时间,自主设计并完成围绕余额宝、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情况、使用情况、操作运营、安全性等问题,通过网络或走访等方法查阅资料、搜集相关信息,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过程拍摄成5―10分钟的视频,视频作业需要每位小组成员入镜拍摄,且每位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小组讨论结果,最终整理成文档。

同伴评价:OCALE平台提供的评价体系由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同伴评价又分成小组评价与组内互评。在小组评价中有团队目标意识、团队分工职责、活动参与度、团队沟通交流(倾听)、团队沟通交流(表达)、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决策方式、团队作业要求这9方面的评价标准,每个小组在视频与文本作业上传后,都会获得其他小组成员的评价,并获得相应的分值;个人评价的评价标准主要在开放式提问、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度、完成任务情况等18方面进行评价。每位学生会因小组得分及系数获得个人得分,以及完成小组评价任务、组内互评任务获得最终分数,教师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学生实际情况对分数进行调整。平台根据个人评价和同伴评价的各项得分,出具互联网金融产品调研的个人报告,评估该学生在领导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责任心、创新等6方面的个人表现,具体分析其相对优势及劣势,并提出建议。

教师筛选优秀团队,展示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和过程视频,有针对性地选择3-4组进行课堂演讲。教师通过小组演讲情况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交流,以促进学生对阶段性教学任务的提升。

OCALE平台,将移动手机变成学习工具,成为教学互动平台,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问卷调查、课堂投票、随堂测验、互动交流(论坛)、考勤、合作学习(视频作业)。

四、基于OCALE平台的班级授课效果

(一)学生维度: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提升团队协作及语言沟通能力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班级授课中引入OCALE平台后,教师在开课前将教学大纲等课程内容于平台,便于学生课前主动建构课程的知识体系、抓住重点。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能较快理解项目任务的要求及知识点,主动参与分组及任务分工中,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

2.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儿童天生具有合作游戏的禀赋,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任务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提高,很多时候单打独斗很难完成,需要组成团队合作完成。学生在获得任务后,被要求自由组队、组内分工、课堂讨论、视频制作等,需要明确团队目标,做好分工,组织成员积极参与,与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团队的作用,共同完成团队任务。

3.学生语言沟通素养提高。在团队协作完成任务过程中,每位学生个人表现与能力将得到提升,如领导力、与成员的沟通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对待任务的责任心、创新程度等,都能得到体现,同时通过同伴评价,将同伴评价结论与自我评价相对照,使学生发现不足、增强自信,确立目标,完善自己。

(二)教师维度:激发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实现同行间的交流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现有职称评价体系过于倾向科研,承载着人才培养重担的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3]。OCALE平台的一体化资源包,包含小组研讨项目、案例分析、谈判项目等,均源于教师对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课程知识点的提炼,集中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在同一门课程重复教学时,将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导入平台,实现对教学资源包的优化。平台软件的开放性,可以实现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校与不同地域间的任课教师,利用讨论区实现线上交流与讨论,形成以某门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组,课程组通过对专业的深化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平台交流,实现学科交流的交叉融合,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平台软件的“亲民”易操作,降低教师学习运用软件平台的时效与成本,促进教学信息化,也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要求增加相应的教学模块,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

(三)教学组织形式维度:班级授课制的创新

OCALE平台在班级授课中的运用,是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交叉融合。当前,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在网络化、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他们在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在享受着网络化带来的快捷与方便,在课堂学习中,也不满足于一直沿用的传统班级授课制,这就需要传统课堂教学在网络化时代能与时俱进,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便捷运用到教学中来。OCALE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其在线资源共享、在线调查、在线投票、在线测验、课堂考勤等平台功能的运用,通过将手机等通讯工具转变为学习工具,实现课程学习资源的共享,平台的在线调查、课堂考勤等功能的运用,对课堂秩序有一定的矫正作用;OCALE平台在班级授课中的运用,也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约了互动时间成本,促进师生互动。

(四)人才培养体系维度:人才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高校之根本,体现在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落实中。教学效果如何来考量,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如何平衡,是教学管理部门一直努力探索的命题。当前高校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主要以学生课堂表现、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书面、文本形式是当前各高校课程期中、期末成绩认定的主要形式,虽尝试运用答辩、面试等更加形象的考核形式,但由于生源规模、时间人力成本等原因,难以大范围开展。平时成绩主要以课堂提问为主,然而大班化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课堂提问回答机会,教师往往对这部分学生平时成绩取中间分值,难以实现平时成绩考核纪实。OCALE平台提供的视频化作业与文本作业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节约了教师的考核时间成本,视频作业中每位学生的上镜表现,方便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结合的同伴评价体系,学生在自我评价同时,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激发了学生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生成绩由任课教师单方面认定的局面,促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

五、思考

第一,OCALE互动平台目前难以大规模运用,源于与现有教师考评机制相冲突。手机作为学习工具,互动平台的使用,实现了线上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带来师生高效互动,降低课堂教学管理成本,然而如何在技术上避免课堂中的游戏娱乐现象,这存在着技术的难题。如果技术上难以解决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游戏娱乐现象,影响教学秩序,势必会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尝试将OCALE平台的功能扩展延伸到其他领域。如OCALE平台中的评价、记录功能,运用到人才评价上,作为高校与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工具。平台的视频化任务,可作为课程成绩的记载依据;随着OCALE平台的广泛运用,视频化任务内容的不断扩展,可以尝试将其作为高校学生的电子档案,方便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2010.

第7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县域高中数学 在线课堂 教育教学

一、提供“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网络环境与平台

我县教育主管部门早就着手布局在线教育,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县中小学基础教育互联网接入基本全面覆盖,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本县域发展需要。现有多媒体教室,已具备网络教育的平台。

基于我县“互联网+”与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接轨,我校开设了民乐一中校园网站,站内开通了教学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电子图书、网络组卷系统等内网资源。分别从备、讲、辅、批、考五个方面开展在线学习与教育。在“备课”环节,学校与“高考资源网”、“中华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等网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教学素材的下载,以供师生浏览参考;在“讲课”环节,通过VOD视频点播提供校内校外在线教学课堂;学生们课余时间经常在计算机教室或者拿着IPAD自学,对传统教学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5个录播室和1个微格室,专供老师录课、辅导,针对学生作业批阅,专门成立了微信群教学组和Q群学生组,方便教师开展在线教研合作和在线跟踪、监督、辅导。

二、探索“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新型模式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技术,对线下教育最大的推动和促进就是教育德均衡发展。换句话说,通过“互联网+”,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许多贫困地区通过普及在线教育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资源。从“互联网+数学课程”“互联网+数学教学”到“互联网+数学学习”“互联网+数学教育评价”的推行到开展,打破了现有教育方式地域时空的限制,让任意一个联通网络的学生老师都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没错,这种“互联网+”在线课堂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选择或更改课堂和老师,而且可以重复观看,反复听讲,多次学习。

以现有模式看,在线教育就是把传统课堂搬上网络,把黑板变成电脑屏幕、粉笔变成鼠标键盘。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授课仅创新了授课的手段,还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更缺乏互动交流。比如网络视频、网络题库、搜题软件等。仅是借助网络,单方表达意愿,无法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更不能监控和预判学生的实际效果。某种程度上讲,学校从网上组卷、找题库对学生考试,就是把人对人的“填鸭式教育”,变成了“互联网+人”的机械灌输。

当下,在线教育主要是在“授课思维”上,促使学校、老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接轨,与“互联网+”对话,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发兼顾学生学习效率“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新模式。当然,这并不否认线下传统课堂模式的魅力,线上线下教学要融合,取长补短,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2014年,我校与“创数教育公司”合作,改进和创新了“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在线教学环节中的弊端,共同推出“互联网+高中数学自习课”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自我诊断、个性化目标、个人学习路径规划、达标任务、跟踪反馈5个环节,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增设了“师生交流评价窗口”、“问题反馈窗口”、“在线课时练习提交窗口”、“学生在线学习跟踪记录”等以弥补在线课堂上老师关注不到的学生问题以及师生无法交流对话的尴尬,促进了有效教育教学。例如,根据对学生学习、交流、练习等其他数据的分析,可以针对这个学生存在的知识薄弱点,开出有针对性的“处方”,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优化“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效果

“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极大地帮助教师产生更有创意、更有价值的数学教育点子,提高数学教育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网上数学教育,科学评价数学教育的内容,准确把握笛Ы逃的核心目标,也使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2016年4月,“创数教育公司”对学校高中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辅导,通过线上和线下、远程和面授、数字化和纸质化的跨界融合,对学校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是班级“微信公众号”的开放,建立师生之间的信息流动,教师可以在瞬间收集大量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教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布置和查阅作业,网上解答学生疑问,学生及时学习很多未知内容,老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查漏补缺,突破教育学的时空限制。

“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已在我校初见成效并日渐被接受和认可,当然,“互联网+”目前还有很多不成熟与不完善,实现其远景任重道远。但我更希望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来提升和开发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共赢。

【参考文献】

[1] 顾健. 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2 (3).

第8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MOOC;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

1引言

微生物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食品、环境、医学、工业等,并与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发酵等息息相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针对食品类专业结合微生物理论教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验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进行编写,做到尽可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得到实践能力的教材。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以教学质量为前提共设置微生物学实验15个课时,主要有细菌简单染色与显微镜的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及细菌形态特征观察、菌落形态及特殊结构观察、大肠菌群测定等。课时与课时之间紧密安排,培养学生结合理论课所学内容深入探究,温故知新,联系实际生活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创新性思维。

2传统的微生物教学的弊端

在学习微生物学实验这门课程以来,我觉得目前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由教师上课前一个小时讲述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这就使学生缺乏上课兴趣,只是在老师讲述完重复实验操作,无探索过程,具体的劣势有以下几点:(1)学生无法参与完整的实验过程,由于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上的特殊性,课前需要很多时间去准备实验材料,以及长时间的杀菌过程,这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的,比如酵母菌的培养,但是一般会有专业的实验操作员根据授课教师要求提前准备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试剂和材料等,这就导致我们不了解实验的整体流程,从而降低对实验结果真实性的探索。(2)实验课在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每次时长三个小时左右,在“观察不同菌落的菌落形态”实验课中,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就耗时近一个小时,然而我们自己在动手操作时,还是一头雾水,只是按照老师讲述的实验过程,机械化的重复操作,在显微镜下没有方向的寻找一些不知名的细胞形态。两个同学一组,共用一台显微镜,这就导致每个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观察,这种形式的教学和时间安排并不利于我们发展独立思考和探索实验过程的能力,致使教学结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3)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时,我们只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甚至有同学去抄袭别人的数据,对实验结果不加以分析,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思考与反思。

3线上线下同步优化教学

3.1线下,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

随着手机功能多样性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食堂一边吃饭一边追剧、走路时还盯着手机、睡觉前还不忘刷刷抖音等等这些现象,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深深中了手机的“毒”,据报道,以一节课45分钟算起,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20分钟,试问一下,有多少人是用于学习的呢?如果一个星期不让你用手机、没有网络你会怎么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手机上也算是教育界的悲哀吧,那我们何不利用手机线上学习,合理利用手机呢?结合MOOC课鼓动学生自主学习。MOOC也称为“慕课”,具有在线播放和课后缓存等特点,MOOC要求设置具体的课程内容,每节课时间以15min左右视频录制,然后于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MOOC不限制观看人群和上课时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课程。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已经开设了慕课,其中包括微生物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技术等实验,共8个实验,24个学时。我们可以在慕课平台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反复学习,不受时空、次数的限制,基础弱的同学也能提前学习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这样教师在课上授课的时间就节省一些,留给我们更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实验,完成实验,启迪我们的创新思维,也能促进我们的学习兴趣。

3.2线上,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优化教学体系

我们应该知道,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和时间分配不同于理论教学,以一节课3个小时来讲,如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实验占用1个小时左右,那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还剩多少呢,有些实验因为细菌培养时间长,暂时不能得到结果,等再过一两周结果出来以后,很多学生已经忘了自己当时做了什么实验了,也就不在乎实验结果,只是应付性的记录数据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已,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让学生操作为主,把时间都留给学生,减少对学生“灌输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和反复实践的能力。

3.2.1调整课堂授课模式

在实验操作课程开始前一天左右,教师可以先布置我们在慕课上进行自学,通过了解实验目的、观看操作视频,让我们先有一个大致的实验流程和观看实验时存在的疑惑,带着疑惑做实验会让我们专注实验并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找答案。在实验课前,由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以及分享观看慕课实验操作的心得体会,这样教师就不会占用过多时间去讲实验,而是把课堂时间都交给学生,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及时对个别学生实验操作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参与度。

3.2.2合理分组与合作式教学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上,我们学生应该是教学主体,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实验课应该采取分组式教学,每个班以3-4个人为小组,男女比例平衡,并分配小组长,由团队协作进行实验,有问题互相帮助,及时解决,并与每节课下课前半个小时进行小组实验结果总结。这样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参与度,也能获得一种成就感,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给予我们敢于动手的勇气。

4以实验操作为重点,完善考核方式

在我们微生物实验考试中分为理论考试笔试20分、动手操作50分、平时成绩30分,不得进行重考。我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应该赋予学生主动权和自由探讨的空间,单一的考试不能公平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根据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设置平时成绩为70%,期末考试占30%,考核时应考虑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是否善于思考问题,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另外,实验报告也可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从实验报告书写、数据处理、课后思考等不能重复,否则,抄袭者与被抄袭者的实验报告成绩记为0分,并重新补实验报告。这样成绩评定的标准会很大程度的减少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过于依赖搭档、懈怠和抄袭实验报告等情况,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9篇:线上授课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雨课堂;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82-03

一、引言

混合式教学概念是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最早由学者Josh Bersin于2002年提出,主要是对e-Learning反思后的回归。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课堂面授式教学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W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目前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以及结合MOOC的创新课堂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小班授课制下教学效果改善显著。然而,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效便捷的师生互动工具,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仍然处于割裂状态;另一方面,教师所设计和组织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在大班授课下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使得大班课堂的翻转难以实现。

因此,提高大班授课的课程参与度,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需要在现有课堂中融入一种促进互动和反馈的教学工具,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迅速而便捷地沟通。清华大学MOOC平台给出了解决方案:雨课堂。

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互动式智慧教学工具,将“学生课前―教师课上―学生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促成了师生互动。雨课堂通过使用微信号实现了教师课前推送教学内容、课上实时答题、弹幕答疑与学生多屏互动和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2]。

雨课堂的推出解决了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问题,为混合式教学的落实提供了便利。如何利用好这一工具,加快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步伐,需要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雨课堂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1.雨课堂的特点

雨课堂是应用于微软PowerPoint(2010以上版本)中的一个插件,能够与课堂教学、MOOC平台紧密结合,是一种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混合式教学实现手段,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3]:

(1)全天候。雨课堂的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乃至测试、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只要有数字终端和网络信号,课程的教与学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2)个性化。不同于MOOC,雨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了授课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中没有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点“不懂”,教师通过管理界面能够及时了解有多少学生对哪些内容点了“不懂”,授课时可以动态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可以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此外,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零投入。雨课堂是零投入、便携式的智慧课堂。对于教学管理方,不需要投入资金购买昂贵的硬件设施,只要有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流畅的网络支持,雨课堂教学就可以开展。对于教师而言,亦无需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只要会使用微信,会制作PPT,就可以轻松玩转雨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一部开通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与雨课堂亲密接触。

(4)大数据。雨课堂的管理平台能够生成覆盖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的个性化报表,提供全周期、立体化的教学数据,帮助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驱动式教学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进度,这对教学效果改善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2.雨课堂的主要功能

雨课堂将在线教育和实体课堂的优势相融合,并通过以下几个主要功能,实现全新意义的混合式教学。

(1)微信推送教学资源。教师可将课前预习PPT、课堂同步PPT、限时完成的测试题、作业等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给学生,还可以设置提醒功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共享名校视频资源。雨课堂不仅可以添加教师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等,还允许添加MOOC视频以及优酷、土豆和腾讯等平台提供的网络视频。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促成更大范围内的公平教学。

(3)弹幕实时问答互动。传统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由于各种顾虑回应不够积极,并且班级人数较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课堂互动效果不佳。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开启弹幕功能,学生通过手机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答案会显示在屏幕上,然而学生并不知道答案是由哪个同学给出的,打消学生担心答错等顾虑,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促进了课堂问答互动。

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高等院校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又要逐步建立工程思想,因而大多数学习者都会觉得这门课很难吃透。多年来,致力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歇,文献[4-6]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不同角度着手进行教学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形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慕课、翻转课堂、私播课等的兴起,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2年以来,国内高等教育MOOC蓬勃发展,爱课程网、学堂在线以及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了海量、优质且免费的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更大自主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观看视频、在线互动讨论、完成作业与考试,最终还可以获得证书。

然而,慕课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将会被取代。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而言,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决定了面对面教学仍然是必须且主要的教学形式。

具体的实体课堂中,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主动的批判性思考,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效果欠佳。

本文在上述背景和形势下,利用投资少、收效快、便于操作的教学工具雨课堂,开展《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建立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有机联系,取长补短,顺应翻转教学的改革要求,构建全新意义的教学范式。

四、《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

1.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根据某个具体的教学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构建“学情分析―教学要素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 的基本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W情分析指的是对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分析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哪些自和交互行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习者的熟练程度确定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教学要素组织包括教学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准备活动,教学中所需的教具、设备等的调试,以及整理所用到的PPT、视频、教学进程文档等教学资源,上传至雨课堂,生成微信二维码。

教学活动设计,是指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情分析,确立多种教学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从认知逻辑关系出发,协调讲授、讨论、问答互动等教学活动。

实施混合式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该通过雨课堂的管理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课后答疑辅导等环节,以雨课堂为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达到情境上的统一。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施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忌将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进行简单叠加,只注重形式上的“混合”,而忽视内涵上的“融合”。为了避免混合式教学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利用好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

基于雨课堂的《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结构如图2所示。

3.混合式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在网络学习、课堂学习、互动环节、小组项目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形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应用雨课堂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部基础数据,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同步学习、问答互动、限时测试以及在线考试,方便建立个人电子学习档案,有利于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形成客观的评价,也利于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反思。

混合式教学评价是基于过程的评价,相对于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

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相当于给教学的各个环节配备了精密的“仪表”,教师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在课程进行过程当中就知道哪些学生在学习哪些内容时遇到了困难,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阐述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混合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新兴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载体,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构建了新型的便携式智慧课堂。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雨课堂混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每个环节的参与度,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实现大班授课真正意义上的翻转教学。

毋庸置疑,在唤醒学习的原动力、让教育回归人才培养本真的召唤下,混合式教学将大有作为。然而若要落实到规模化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全身心投入,还需要教师群体逐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更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在政策上、机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曾瑞鑫.学堂在线召开会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J].亚太教育,2016(24):1.

[3]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2016(8):235-236.

[4].《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EDA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增刊):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