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编导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39-01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下,我院在2009年正式开办并招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四年多来,在我校整个广播电视编导团队的努力下取得一系列成果,有力地促进了贺州与广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贺州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推动了贺州城市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界定
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的之初,要开放办学思路,争取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外部政策,特别是来自教育部门的支持,当然,这也需要有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以科研为辅,这是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与第一批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一大批从我校毕业的专业人才走上影视工作岗位,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要看到,在我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如下:
(一)课程体系与应用型办学校定位不太相符
在传统课程体系下,我校开设了大量了理论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虽然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上看,在教学环节中有不少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与封闭式实验室,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同时,这也与实验室面积不大、硬件设备不足,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匮乏有一定关系。
(二)教学脱离市场需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从当前与未来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台,还是影视专业制作公司,甚至与之有密切相关的远程教育办公室、各企事业内部宣传部门都需要大量影视专业制作人才,往往需要是的有熟练操作与制作的影视专业人才,而不是只懂理论、只懂方案策划的毕业生。因此,我校就应该把培养精通摄影机、摄像机操作,掌握后期非线性编辑与影视特效制作的专业人才。目前,我校不是理论教学基础薄弱的问题,而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
三、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
必须将得新修订课程体系,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放在突出的位置,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学生未来四年的的主要课程学习,因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广播电视编导方面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重新修订,以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学生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进一步加大对专业硬件设备使用与建设
我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现在已经形成规模,但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硬件设备不足却是不争的实事,包括专业非线性编辑的电脑不足,专业摄景摄像设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要。同时,也体现在实验室封闭,演播厅封闭,而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室与演播厅,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创作与学习。
(三)增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专业的博士、硕士和高职称的教授、副教授人才比较缺乏,同时,限于我校待遇等方面现实问题,因此,引进本专业高级人才以补充专业建设的不足,补充专业教师的缺乏,也就成了本专业当前与未来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四)自主创新,加强与影视机构的合作
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下,自主创新,发挥好我校编导协会的职能,办好校级微电影大赛;设立相关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性大学生DV与微电影大赛等,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全面加强与电视台、影视公司与远程办及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宣传部门的合作,培养既理论,更懂操作、懂技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增强自我实战能力与经验,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我校为适应与服务于广西与贺州经济文化发展而开设的专业,在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下,深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与改革,将使本专业走上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为我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影视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贺州学院2012年度一般资助项目(2012SKKY04)
参考文献:
导演在监视器前,带着耳机,通过小荧幕观察演员们的表演。“停!”导演一声令下,“台词表达不准确,在这场戏里,编剧是想要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的误会,所以大家要把剧作的风格表现出来。化妆、服装,给演员补补妆。我们再来一次!”
这是影视剧的拍摄现场里最常见的一幕,忙碌中带着慌乱,劳累中也充满激情。在电视上所呈现的一部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其实都是由一个个团队共同创作完成的。这些团队里面除了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导演,还有编剧、摄像师、灯光师、收音师、后期制作等多个幕后工种。那么,这些工作又与哪些大学的专业相关呢?如果你有志于创作一部像《甄传》那样火爆的作品,并且对幕后的工作感兴趣,相信本文能为你答疑解惑。
现在我们就按照一部影视作品的生产过程来逐一给大家介绍。首先是影视作品的“生母”,编剧。
编剧
相关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戏剧影视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学生要在学习文学、美学、写作的基础上学习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剧文学剧本的改编及创作。创作上除了具备传统的文学因素,如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等,还要考虑演出的可行性及拍摄出来之后的效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出路是做影视剧和舞台剧编剧,也可以从事文艺评论、影视理论研究及节目撰稿工作。编剧的收入是按照稿费来计算的,现阶段的“行情”是,每集剧本所需字数为1.5万到2.5万字,每集的稿费大概能拿1万元左右。
此外,该专业“出口”较宽,毕业生除了“写戏”,还可以在教育、广告或商务策划、新闻出版、电视台和文学统筹行业工作。但是需要提醒大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并不理想,因为很多老一代剧作家仍然有着较强的创作能力,同时也有很多非专业人士在从事影视剧、影视文学的创作。据统计,该专业近几年就业率大概为60%。
相近专业:戏剧学
戏剧学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有些学校将其归于人文学院的当代文学门下。
戏剧学专业是对一切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化现象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戏剧起源、戏剧艺术的本质、戏剧的发展演变规律、戏剧的传播与接受等。它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学好基础专业课外,还要有较强的观察、理解生活的能力,以及剧本创作能力和文艺编导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类剧院、文化教育单位从事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还可以在地方高职院校或艺校做教学工作。
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多,再加上我国在戏剧学的研究上仍存在较大的人才空缺,所以就业要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相对容易些。
・微辨・
上述两个专业在学习中都需要涉及戏剧影视的相关原理和技巧,但戏剧影视文学针对的是编剧行业,而戏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更偏向于学科研究。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多为艺术类高校,而开设戏剧学专业的多为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院校。
相关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
导演是影视艺术创作的灵魂与核心,是创作团队中的统帅,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与职能。随着影视娱乐艺术的繁荣,很多艺术类院校、师范院校及其他综合性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与导演相关的专业,但是招生规模不是很大。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主要学习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掌握摄影、剪辑、录音、美工等多方面的技能。通过对其在故事建构、影像造型、声音处理、表演控制及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训练,培养通晓视听语言、掌握导演工作技能,能独立从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编导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相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或相关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这里也要特别说明一下,编导中也分为电视、文艺和音乐等方向。电视编导主要学习新闻和纪录片的制作,文艺编导主要是晚会和综艺节目,音乐编导则主要学习音乐节目的策划和制作。
・微辨・
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倾向于电视方面,如纪录片导演、电视节目导演等,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广播、电视、网络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节目编导、艺术摄影、制作等相关工作。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则主要在电影厂、影视制作公司、话剧团等文艺单位从事导演工作。
相关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录音艺术专业
随着《甄传》的热播,被网友称赞为“神配音”的季冠霖火了,也使得影视配音这个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此外,在影视剧中,现场收音和后期的声音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精彩的配音少不了录音的支持。
配音演员大都是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该专业是研究播音创作和主持艺术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语言,包含文学和朗读、发声训练等;二是新闻,包含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三是艺术,包含艺术欣赏、美学概论等;四是技术,即要学会熟练地操作播音、音响等设备。学生毕业后除了可以从事配音工作,还可以在影视传媒、文化团体、网络媒体等新闻娱乐系统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这个专业最看重的是考生声音的基本条件和播音技巧的天赋,还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因此,该专业的考试具有一定难度。
录音师的工作并不像我们平时用收录机录音那么简单,还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作品中的有声语言、音乐编排和音响效果进行采录编等加工处理。
开设录音艺术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同时具备两个方向,一个是只收理科的录音工程方向,倾向于技术性;另一个就是文理兼收的音响导演方向,更侧重于艺术性。有的艺术类院校还单独设立了录音艺术系(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对学生进行录音工程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从事录音艺术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录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广播、电影、电视、音像、文艺团体等单位,从事声音设计、录制等相关工作。唱片公司对录音师的需求量很大,但对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要求也较高。
相关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电视节目都离不开后期的剪辑和制作。绚丽的片头,情节跌宕的剪辑,这些都是后期制作团队完成的。如何组接、调色,能直接影响观众的收视效果,比如《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电影的唯美效果,就是出自幕后的专业团队。
该专业是一个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是计算机专业与传统的动画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素描、摄影摄像、数字色彩、音频信息处理与传输、动画与游戏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影视剪辑、数字电影特效、游戏等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毕业生除了在媒体单位从事后期制作,还可以在游戏动漫、手机移动通信、数字娱乐、数字景观设计和教育科研单位等跟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事有关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制作和研发的工作。随着动漫文化绿色产业、国家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的数字动漫产业人才。据调查,该专业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90%。
相近专业:动画专业
动画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它把人和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段画成许多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而成。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电视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企事业宣传策划部门、广告公司、音像出版机构、游戏软件公司做设计师或者工程师。据权威部门调查,我国包括美编在内的专业网络游戏技术人员不到万人,而其中的游戏程序人员、美术设计师、游戏策划人员、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更是职场上的紧缺人才。
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逾百家,在校学生有上万人。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是世界上唯一能拍摄动画商业电影的院校,也是国内动画学科设置最齐全、学历层次最完善的院校。该校为动画学院的学生开辟了专门的工作室,让学生们从大三开始组成联合作业组,真刀真枪投入动画电影实战演练,成为该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
・微辨・
上述两个专业不同在于,前者更倾向于技术,后者对艺术的要求更高一点。就专业方向而言,数字媒体艺术更为倾向后期制作和包装,动画则是更倾向于动漫产业的创作。
相关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好看的影片之所以能和观众见面,其实离不开前期的策划准备,中期的宣传造势和后期的推广发行。
[关键词]主持人;播音员;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87 — 02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围绕在其周围的专业观众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固定,电视观众对媒体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
作为专业节目主持人,一方面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所反映出来采编播等专业能力要强,另一方面要求主持人对所涉及的行业,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我在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持的时政类节目《齐齐哈尔新闻》,这就要求我要掌握许多时政专业知识,比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工作职能,各部委办局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在主持这档节目之初,我刚刚进入电视台工作,对以上所述的内容是一片空白。尤其是主持这种全市时政类的节目,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没有底气,播出的节目只是照本宣科,不能授人以“渔”,更不能让观众信服。人们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下决心攻坚克难。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办公厅成了我的第一课堂,从市领导报道排序到分管工作,从部委办局工作职能到工作流程逐一学习,这些都为我主持节目带来很多的益处,做起节目来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我还注意学习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各项文件和政策法规信息,这样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才能努力做到不说外行话,“内行愿意听,外行能听懂”。
关于如何提高专业化水平,我觉得一条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要提升主持人的素质与修养,满足观众之所需。如同烹饪一样,就是同样的食材,同样的烹制手法,不同的厨师操作会有不同的味道一样,电视节目主持人之间,因个人素质不同,事实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不管是观众还是媒体自身,都已经开始逐步接受这样的“不同”了,并将这种不同概括为“个性”,但“个性”决不能成为影响与受众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绊脚石。
二、适应自身的专业化角色
主持人播音员要把注意力放在专业化上。播音员主持人在注意语言流畅、节目编排的同时,要解决专业化的问题。主持人播音员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播音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迅速掌握所在台的专业知识,成为内行,才能满足受从需求。美国CBS王牌主播丹?拉瑟有句名言:若让人们相信新闻,首先要让人们相信告诉他们的人。从实践情况来看也是这样,专业台的受众喜欢有专业知识的主持人,觉得他可信、可靠。
主持人要主动适应自身的专业化角色,我们说喜欢不一定主持得好,但不喜欢却一定主持不好。受众之所以喜欢收看某一档节目,其原因:一是专业需要。如果一个人是某个行业的工作人员,而你播出的内容恰好适应他的专业,对他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那么他就一定会热心收看你的电视节目。如我主持的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齐齐哈尔新闻》节目,每天报道全市政务工作动态和市委市政府大事实事,好多机关干部都是通过我们的节目了解全市政务工作动态,所以,他们是其中的一批专业观众。二是生活需要。俗话说,“先睹为快”。一个人在一生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每个生活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以满足生活需要,改善生命质量。如果你在某一时段播出的信息适应了他的需要,他将乐此不彼。如《齐齐哈尔新闻》中播出的交通指数、出行指数、生活指南等,正是广大电视观众所关心关注的,这几个板块的收看率一直居高不下。三是个人爱好。应该说一个人的爱好点就是他的关注点。比如有的电视观众爱好关注城市发展变化、人文景观、历史变迁的信息,那么我们《齐齐哈尔新闻》推出有主持人出像的的大型开放式结尾《老房子、老街区、老建筑》、《美丽的鹤城》、《丹顶鹤的故乡》、《鹤城老字号》等系列片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反映到电视节目上,就是你播出的正是他所要的,自然就会受到观众喜爱和欢迎。为给广大电视观众呈现最好的视觉效果,节目前期,我独自多次到大乘寺、关帝庙、卜奎大街、明月岛实地考察,带着编导策划的脚本,走进它们、感受它们。节目录制时,我将在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其中,最终,为广大电视观众呈现了《老房子、老街区、老建筑》中出像的《老建筑——大乘寺》、《老建筑——关帝庙》、《老街区——卜奎大街》等些列片20余个。
三、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化知识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的传播实验表明,“假如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接受者认为信息的来源是来自一个与他自己或她自己相似的人——即具有同一性,就更是如此。”我是时政类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面对的是全市广大电视观众这就要求我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去年4月,满载着台领导的厚望和信任,我有幸参加了国家广电总局人才培训中心在国家电视剧制作中心举办的主持人、播音员提高培训班。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我知道,我代表的不仅是众多的主持人、播音员,而且是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甚至是代表齐齐哈尔。压力固然有,更多的是台领导的厚望和期待。此次培训无论是规模、层次、参训人员都是空前的。国家广电总局高度重视这次培训,无论是培训的组织、接待都有条不紊,派出培训中心的专门人员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聘请了国内资深的重量级的名主持人、名播音员担任授课教师。赵忠祥、白岩松、赵保乐、敬一丹、张月等8位老师亲自授课,每位老师都从各自的角度为我们传授播音、主持的技艺。
每堂课我都会总结几个关键词,记在本上,记在心里.融入工作。例如赵忠祥老师的尊重生命,做节目不要做成分裂人格,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静下来回望走过的路.读书破万卷出口必成章,厚德载物….. 白岩松老师的尊重事实,直播前做足功课,要刺激出某些采访对象的说话欲望,要清楚观众想知道什么,不说套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赵保乐老师的精神、信仰、团队、团结,电视人要有社会责任心,不能为了经济效益什么片子都播,娱乐节目也要有底线!因为,看电视的不只有大人,还有孩子。孩子会认为大人说的都是真理,都是对的。电视节目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也可以毁了我们的下一代等等。这些老师的个人魅力都很强,也正是这种魅力使他们的节目更鲜活,更能抓住人心。这种魅力的形成不只是节目高度所带来的,更多的是自身的业务学习和德行修养。
加强知识学习,丰富知识结构,这是节目主持人真诚服务的基本保证,主持人应该有动态学习、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要做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时要及时更新知识,超越自我,在自己学有专长的基础上要适应媒体和受众的需要,做到高格调、高水平的真诚服务。
四、树立责任第一的意识
“责任、专业、团队、创造、奉献”十字方针,是2010年10月新组建的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党委提出的广电人核心价值观。责任,是我们的建台之基。实际工作中,尤其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责任增信心,以责任增斗志,以责任增士气,以责任创业绩,以责任塑广电人、铸广电魂。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主播,我觉得,“重视”责任关键在于重“事”责任,要把责任落在事上。一方面,落到改造主观世界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落到改造客观世界上,推进广电事业振兴。我们每个人都是广播电视台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办好广播电视台的责任,每个人都决定着广播电视台的前途和命运。对广播电视台不负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因此,要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把个人与集体联系起来,形成同荣同辱的利益共同体。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责任感离不开具体的岗位。爱岗敬业就是履行责任。爱岗敬业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也是不断丰富内涵的新话题。作为新闻主播,我理解,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尊重自己的岗位职责,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去年4月的国家广电总局主持人播音员培训班期间,我牢记台领导的嘱托,积极向上海台、重庆台、广东台的资深播音主持人学习,学习他们超前的理念和前瞻的设想。身兼责任,我也积极宣传齐齐哈尔,宣传我们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特别是,在同行交流的时候,宣传我台的核心价值观“责任、专业、团队、创造、奉献”;宣传我台的发展思路:创品牌、调结构、拓市场、增效益、促发展;宣传我台的办台理念:宣传立台、节目强台、人才兴台、经营富台、和谐建台;宣传我台的新节目:《齐齐哈尔新闻》推出的倒头题:老房子、老街区、老建筑系列片;《直播鹤城》即将实现直播;《城市播报》;《点击》、《快乐向前冲》等等。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受益匪浅。虽然旅途劳累,但走下火车,卸下行装,我就赶往单位,当晚就出现在《齐齐哈尔新闻》的银屏上,当天的我,更加充满了自信!这就责任的力量。
责任也是一种勇气。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也能负。”敢于担当才是真正的负责任。作为新闻主播,就是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用话筒传递出去,高效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形象的树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种形象的树立靠的是我们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实际工作中,我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修养。摒弃那种高高在上,无冕之王的清高自傲,多些躬身自省、兢兢业业的服务意识,树立了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2月1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王建军主持召开台中层干部大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黎瑞刚于会上发表改革总动员:要“大改”肯定要“翻烧饼”。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讲话在sMG内网“番茄网”上点击率超过20000次,并在业界快速传播开来。
东方卫视打“先锋”
2月20日下午,SMG召开娱乐板块改革动员大会,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旗下的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原有管理架构和职能自2014年3月起撤销,并新组建东方卫视中心。该中心由原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中心、大型活动中心、新娱乐、星尚传媒等单位和部门组成,直属台、集团管理,同时中心设置节目生产和服务协调两大团队,节目生产团队设20个独立制作人团队,服务协调团队设三中心、三部。
新老班子交接的时间节点为3月15日。而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需要完成完善改革方案、动员沟通、确立招聘岗位、全员竞聘、管理广告职能移交、团队组建等多项任务。从改革的推进时间表来看,留给每个步骤的操作时间最长不超过1个星期。
“也许有人会质疑:怎么那么快?改革方案是不是成熟了?是不是应该再想想,再考虑考虑、再等等?”对此,王建军在动员大会上回应:“改革到了今天已步入’深水区’,难免会触及个人利益,有一定的风险,会遇到挫折。因为不知道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所以不同的人对待改革的感受就会有‘快’和‘慢’的不同,当然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快。”
但同时,王建军也表示,这里的“快”只是相对而言。
娱乐板块的“强军计划”
王建军到sMG工作已有三年半时间。“上任后,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当时的初衷和现在完全致,目的是整合资源、激发活力。但必须承认,我们当初的改革只走了步,没有深化下去,没有完全到位。”王建军认为,这两年东方卫视的节目生产、大型节目的创作能力和内部的活力都趋于下降,其内因在于体制的深层次变化当年并没有来得及完成。“我跟瑞刚同志两人谈了很多次,怎么改,接下来又以各种形式,在专题会和相关部门的些会议上,大家一起拿出方案。”
近两年台党委征求意见时,反映最多的就是对娱乐板块组织框架、体制机制的意见,包括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征集到的几百条意见里此类问题占了很大部分。对此,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也认为,市场化转型势在必行,他将具体落实的办法称之为“有合有分”。
在李勇看来,“合”的部分,是以“播”为主的相关工作,强调协调管理、统筹和效率的提升。而在制作生产和内容创新方面,则要充分放权,形成若干个能够独立作战的团队,分头朝各自有兴趣的、同时也是平台需要的节目方向去独立战斗。李勇表示,“将通过内部整合,降低成本,尽量去行政化,给‘打仗’的人提供更多有效支持。”
群体的呼声是促使领导班子下决心加快推进改革的最大动力,此次娱乐板块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王建军表示,“动作大,是因为我们想清楚了。”
闭环式生产系统
黎瑞刚和王建军的动员讲话,都再提及对互联网时展的思考。在此番改革动作之前,SMG的领导班子先后走访了同样有着国企基因的中粮集团:受众、营收超过中央电视台的腾讯公司;在激烈红海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华为公司;同在上海的主流媒体如解放。文新集团等。领导班子希望在对比分析中,找准自身特性与定位;在取长补短中发现文化优势与劣势。
同时,SMG聘请了专业咨询公司对台、集团进行访谈诊断,结论为:sMG的文化既不同于北方的“彪文化”,也不同于南方的“蛮文化”。它既敢于创新、敢为人先,但是又不触碰底线,既国际、高端,又是一个守规矩、规范正派的企业。同时,也存在不足,如机关作风、老大心态、粗放投资,平均主义、形式主义等。
“长期在事业单位,多年下来形成了某种弊端,做事情效率很低,表面上是对观众负责,实际上是层层地对领导负责。因为组织架构就是这么设定的,领导有权决定切,这令生产线的人做节目很难,出不了好东西,且互相之间的协调沟通成本很高。”王建军表示,集团在管理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制约其长远发展,因此作为首个“吃螃蟹”的东方卫视中心,为突破老体制瓶颈,在组织架构上做出了扁平化设计,实行产品经理人制,在管理上凸显“透明,平等、沟通”等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新成立的东方卫视中心打破的是SMG原来“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从上至下有东方传媒集团,东方娱乐传媒集团,再到各个频道,频道下各个职能部门,及至制片人和线编导,因此每个方案、每个想法的实现都要经过非常多的层级。
“此次改革,我们想采取闭环式生产系统。它是个环,圆环的中心是独立制作人和节目团队,外环由三中心、三部门组成,体现从研发、生产到播出的整个环节。”王建军解释说,组织架构由原来下级服从上级、等级分明的管理模式,到现在制作团队更多地强调对产品、观众和自己负责。
王建军一再强调,改革是为了尊重广电自身生产和发展的规律,“这次创新举措并不多,不过是学习了
些兄弟台和国外媒体制作公司的好做法,并结合sMG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下一站”第一财经
黎瑞刚曾经举过花圃和盆景的例子:盆景各自为政,不利于相互养分的吸收,因此东方卫视的“根”、星尚的“根”、艺术人文的“根”、大型活动中心的“根”、新娱乐的“根”都盘不起来,偶尔其他团队过来做节目,做完又回去了,没有持续性。黎瑞刚提出。“把这些盆景全部打散,变成一个大花圃,所有的泥土、肥料、根都在起,让这棵树彻底长大,发育成熟。”此番改革正是以东方卫视为依托,以独立制作人为突破,形成种不断开发新节目的氛围和运行机制,蓄积力量,推动整个sMG娱乐节目的创新发展。
为什么先从卫视开始?相关人士解读,一方面是由于全国卫视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卫视也是黎瑞刚心目中的“重灾区”。很少有人关注到黎瑞刚今年1月份在大文广(编者注:“大文广”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小文广”是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今年3月底前,大小文广将合二为一)召开的次会议,它不仅宣告了启动改革,同时也意味着改革不仅局限于传媒集团,而是整个上海广电大改革下面的个环节。
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是县政府主管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工作部门,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部署全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制订并监督实施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局下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采茶剧团、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广播电台、广电网络传输中心等8个单位,干部职工276人。
一、XX年以来工作情况。
1、立足农村,群文活动蓬勃发展。
一年来,我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主题,牢牢把握国家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县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文化设施和条件,发挥人才的优势,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群文活动,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
一是配合使用好省财政下拨的“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XX年,省政府投入6000万元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下拨到全省各乡镇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送戏、送电影、群众自办文体活动),按文件规定,分配到我县的资金为89.1万元,为了配合使用好专项资金,我局及时向县领导汇报并争取到了县财政配套资金10.9万元,领导的重视和资金的注入,为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截止目前,全县送戏下乡52场,每个乡镇4场戏曲演出基本到位;送电影下乡1473场,每个行政村6场电影的放映任务也基本完成;各乡镇也利用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了群众歌咏比赛、文艺晚会、拔河比赛等群众广泛参与的自办活动。此外,为了使专项资金落到实处,我县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三项活动督导员队伍,负责监督专项资金落实情况,他们经常深入农村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农民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督促演出和放映单位的工作,检查各项报帐程序,确保了三项活动的质量,真正把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送到了农民家门口。
二是配合新农村建设,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进程。我局坚持将农村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伟大工程,要求各乡镇文化站抓紧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塘南、蒋巷、莲塘三个乡镇就分别投资2万多元用于完善各村文化活动室设施,有力地巩固了一线文化阵地。目前,我县拥有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已有20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
三是开展“乡镇图书流通大循环”活动。为解决广大农民看书难的现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县图书馆购置读书大篷车,在全县各乡镇大力实施“乡镇图书流通大循环”活动,将9000多册价值2万多元的农村科技实用图书、剪报送到农村,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2、立足创新,广电宣传亮点迭出。
县广播电视台坚持唱响改革主旋律,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节目质量和服务于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上。一年来,共举办新闻采访、写作、制作与播音等业务集中培训16期,广播电视节目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一方面,为了确保节目质量,认真把好节目源硬件质量,县广播电视台对原有摄录设备进行了有效维护,确保了录像质量,同时,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新添置了两台摄像机和有关配套设备。通过全体采、编、录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广播电视台的节目质量明显提高,《新视点》、《警方750》栏目风格已基本形成,县电视台创办的旨在宣传南昌县在外成功人士的《昌南骄子》栏目也于去年年底与观众见面了,这些新节目内容更加精炼,效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另外,县电视台选送的长消息《种粮大户陶雪莲利用飞机喷洒农药》于去年4月份荣获全省广播电视作品评选一等奖,这是全市县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也是历年来我县电视台宣传工作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3、立足服务,有线网络四通八达。
我局按照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要求,把有线网络工作重心放在加强事业建设上。
一是努力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了全县乡镇的联网,并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与江西依伦公司和南昌雷华公司合作,投资800多万元把光缆架设到全县每个行政村,新增用户6000多户。
二是加强住宅小区的入网工作,全年小区联网10个,新签约用户1XX多户,基本实现县辖区域内住宅小区的全部入网。
三是对全县主干网和县城老网的改造,投入资金40多万元新增光接点28个,有效改善了收视质量,顺利完成了市网频道调整的过渡。
四是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今年3月份,我局在富山乡召开了一次全县性的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现场推进会,研究落实扫除有线电视盲点工作。目前,全县行政村接通有线电视率达100%,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五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我局坚持办实事、办好事,全县不少困难户还没有安装有线电视这一实际情况,在全县开展了一次针对弱势群体的优惠安装有线电视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立足发展,文化市场秩序井然。
一年来,我局围绕控制总量、合理发展、规范管理的方针,认真研究文化市场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培育文化市场为目标,积极引导和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扶优做强,打造文化市场亮点。一方面率先引进了全市一流的量贩式ktv娱乐场所“天籁之音”,使县城区娱乐场所提升了档次;另一方面通过有效引导,在五一路形成了8家100台以上网吧规模的“网吧一条街”,并全力打造网络文化市场航母,天籁网络休闲城投入380多万元,购置了360台电脑终端,成为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网吧之一。
二是强化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一方面对全县文化娱乐经营场所进行了一次年检,全县共有有证电子游戏室46家,无证经营电子游戏室12家,有证音像店87家,无证经营音像店12家。对无证经营的文化经营单位,联合有关部门进行了坚决取缔,对有证经营的单位重新颁发了许可证。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一年来共组织培训学习4次,培训人员280多人次,极大地提高了经营业主的法律意识。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成立网吧协会。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网吧业主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网吧行业自律,规范网吧经营行为,我局通过广泛宣传,于XX年10月在全县网吧经营业主中,组织成立了南昌县网吧行业协会,使我们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得到了有效延伸。
二、我县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的工作,也为全县拼争“百强县、文明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比、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足。
一是资金不足。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因此在引进新设备、发展新事业等方面没有办法自行解决经费。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人才不足。文化系统一些老同志已经退休,培养的年轻专业人员又接不上,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不少乡镇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开展的自办文体活动质量较底,给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是阵地不足。目前,我县县、乡、村三级文化活动网络虽然已经建成,但巩固率不高,而原有的文化设施也已经陈旧,损坏的损坏,淘汰的淘汰,以至一些文化活动场所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今后我县文化建设工作努力方向。
新晨
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今后我县文化建设工作,我局将结合实际,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不断完善三级文化网络,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文化阵地。
一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文化事业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一项荫及子孙的公益事业。所以,下一步,我局将努力争取政策,力争做到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做到与县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同步增长。
一、我国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如今,高等院校传播学本科专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开设在最初的综合性院校,一些单科类院校,比如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院校也都陆续开设了传播学专业。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是笔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
(一)理论层面课程设置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中,并没有成立单独的针对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因此,关于传播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笔者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收集整理(见表1)。
1.学理性课程。笔者对上述高校中学理性课程名称出现不止一次的课程作了统计。从中不难看出,几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开设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另外还有2门课程,开设比例达到了40%。除此以外,武汉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还开设了“新闻史类”的课程;复旦大学和深圳大学增添了“新媒体类”的课程。
2.术理性课程。笔者对上述高校中术理性课程名称出现不止一次的课程作了统计,80%的高校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程(其中包括分开设置“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高校);“传播伦理与法规”和“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设置情况也超过了半数;“广告创意及策划”类的课程有40%。
(二)应用层面课程设置
相对于理论层面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共同性而言,各个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应用层面课程设置则差异较大,这是由不同高校各自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侧重的方向不同,所开设的应用层面的课程自然会大不相同。但是,笔者通过统计对比,根据其各自侧重的不同方向,各个高校都尽可能地提供了其专业方向相对完善的课程组合,在这一点上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见表2)。从表2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各个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应用层面课程设置中,开设率较高的集中在以下几门课程:网络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应用技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动画制作等。上述课程都可以归纳到两个方向的范畴中,一个是广播电视方向;另一个是网络方向。其余的课程设置,则重复性不大。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的,不同级别的学校其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类别和教师学缘结构决定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师资源,突出特色办学,也是各校传播学专业追求的目标。
二、吉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广义上的单科类院校,其传播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以来,至今已有4届本科毕业生。从这4届毕业生的去向来看,每年都会有3‘~5人考取研究生,其余的则会就业,就业去向又主要集中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广告公司、企业宣传部门等单位。虽然2006年学校针对课程设置中不尽合理的地方进行了修订,但整个课程体系仍是以广播电视传播为主要培养方向,修订也主要集中在课程开设顺序及个别选修课的调整。因此,目前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面仍过窄,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其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激烈程度,提高了就业难度。针对上述问题以及七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的反馈,我们对2011年新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f生的改革。
(一)划分专业方向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院校,其传播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在顺应时展的前提下,如何形成自身特色是我们一直关注并思考的问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已日益成为公众的资讯工具,未来即将发展成为公众主要的资讯工具。因此传播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应关注,甚至专注于新媒体,这已赢得了很多同仁的共识。因此,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设定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广播电视方向”和“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学生在大二下学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的模块课程。
(二)完善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广播电视的课程为主,并没有涵盖传播学专业应有的知识范畴,也没有整合和利用农业大学特有的资源。按照上述高年级分设两个专业发展方向的构想,我们必须精简广播电视的课程,增加网络与新媒体的课程,加大跨院系的选修课程的数量,并填补一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
1.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基础课中,我们选定了5门学理性课程,其中“传播学概论”和“广播电视概论”为原方案中课程予以保留,新增“新媒体概论”“新闻学史论”和“传播学研究方法”3门课程。其中“新媒体概论”作为与“广播电视概论”相对应的专业方向发展的概论性课程,可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参考;“新闻学史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具备长远发展的潜质,同时它也是一些高校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传播学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类课程,也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必需的。另外,传播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与文字功底,原培养方案中我们在低年级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门课程,由于新方案要在低年级增补一些理论课程,考虑到学时的限制,我们决定将上述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文学赏析”这一门课程来开设。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开设了“农业科技概论”这门课程,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2.专业主干课。我们对原有方案基础课之外的专业课程作了梳理,把一些术理性课程以及两个专业方向都需要涉及的应用型课程作为主干课开设。其中,“数码摄影”强调数字化的拍摄和后期处理;“电视摄像与照明”是原方案“电视摄像”和“电视照明”两门课程整合后开设的课程;新添加的“文案策划与写作”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文案策划与写作表达能力;“媒介经营与管理”也填补了原课程体系中媒介管理类课程的空白;其余课程,即平面设计、非线性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创意与制作、编辑出版、媒体政策与法规则是两个专业方向都要涉及的原方案课程,予以保留。
3.专业方向选修课。(1)广播电视方向。对于广播电视方向课的设置,相对较为明确。根据原有方案的实施情况,结合学生的反馈,我们决定在广播电视方向设置“广播节目制作”(由原方案的“录音技术”和“播音与主持”整合)、“影视后期包装”(由原方案的“影视合成”和“影视动画”整合)、“农业科教片与专题片创作”(新增),其余课程为原方案课程,包括影视语言、电视节目制作、影视作品解析、栏目与节目策划。(2)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对于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国内成型的课程设置还很难找到,大家还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其实,新媒体只是一个新的平台,其包含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在,主要包括资讯、娱乐、商务和社交。从传播学的专业特点来看,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资讯方面的内容。结合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状况,并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购买了大量的相关教材,反复讨论,并逐一落实开课教师,充分兼顾了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最终决定在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开设7门选修课程: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农业新媒体运营。整个该方向课程中,除“网页设计与制作”为原方案课程以外,其余课程都是新开设的。
三、关于单科类院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专业联合培养很多媒体行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更需要传播学之外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只有一点,学生的内容制造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妨尝试在本校非传播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中进行二次招生,由其入学时的专业(比如农学等)负责培养学生的内容制造基础能力,由传播学专业培育学生从事媒体工作所必需的媒体和运营能力。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办学特性、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行业辅助培训深入媒体,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循序渐进,开展确保质量的毕业生产实习,是传播学培养合格毕业生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前,虽然各级院校都注意开展学生的教学实习与毕业生产实习,但具体的实习质量、规模以及整个实习的标准都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科学要求。如果能够通过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筛选指定若干媒体部门作为毕业生入行前的培训机构,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不管不问的定点实习单位,按照行业规范对学生实施一年左右的入行培训,那么对于统一行业人才教育标准,增强各级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播音员;多角色;播音主持
一、广播播音员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内涵
S着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广播仍是大众传播媒介重要类型之一,以其特有的声音形式及其艺术美学的感染力,承担信息传播、健康娱乐、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功能。广播播音员以其富含个性、字正腔圆的悦耳声音成就着节目的生命力,在大众传播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变迁,广播播音员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多角色播音主持的新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广播播音员如何适应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需求,培养多角色播音主持能力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广播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但在新时代传媒行业的大背景下仍然需要播音员具备多角色播音主持能力。多角色播音主持,一方面体现在节目类型的多样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
所谓节目类型的多样性,即同一播音员可能涉及主持不同的节目形式,如新闻、专题、广告、娱乐以及舞台节目的主持等。而节目制作过程则表现为一个播音员从节目构思、采风、编导、录制、播音全过程的参与甚至是独立承担,这就对一个播音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同时也能有机整合节目制作的各个过程,使节目的质量得到整体的提升。
二、广播播音员多角色播音主持的要求
(一)传播形式的要求
广播其传播特点是没有画面语言,以较为单一的方式传播信息,播音稿通常需要交待清楚必要的新闻要素和新闻细节。广播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在播音时,第一,广播播音的语速要相对慢一些,同时发声、咬字又相对要力度强一些;广播播音对口齿所要求的清晰度要更高,字句都必须播清楚。第二,在广播播音中必须投入更为真实和充沛的情感,而且通过对稿件整体的把握和发挥想象勾勒出一幅画面,在播音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再现情景,这样才能把稿件中的思想和情感真实的传递给听众,并且也只有融入了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声音感染听众,调动听众的情绪。
(二)传播主体的要求
在涉及舞台节目的主持过程中,主持人常用的方式是将口头与肢体语言结合起来使用。在主持的语境里,多使用第一人称,这样和受众交流就变得直接而平等,像朋友一样亲密和谐。播音员则需要用第三人称来播报,客观的陈述稿件内容,只是作为一个信息的传递者将稿件内容真实、准确的传递给听众,所以播音员也要正确掌控稿件,并在此基础上完整真实地表达稿件的内容、传达稿件的实质和内涵。
(三)传播形式的要求
第一,新闻节目主要以播报式为主,以宣读为辅。
第二,专题节目以讲述为主,结合多种表达技巧。
第三,广告的配音要体现艺术特色,彰显个性化,播音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化。
三、广播播音员多角色播音主持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主持能力的培养理念
播音和主持在创作原理与操作规律方面,二者具有相同之处,播音的主体能力同样也是主持能力所必须的,比如在语言表达、用气发声的技巧以及面对听众的状态等都是节目主持人要具备的基本功力。播音与主持尽管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无论是播音还是主持,都各具特色。播音通过播音员自身对稿件的深刻理解,对文章脉络的整体把握,把稿件所需要传递的信息以声音方式传递给听众,在这一过程中,内在的精神实质也同样需要播音员加以体会酝酿,使听众感同身受。而主持则需要主持人对节目的主题、流程、目的有清晰的了解,通过单方面的语言和双方甚至是多方面的参与和互动将节目的宗旨、主题传递给听众,并达到节目预期的效果。所以,同是有声语言表达,节目主持更具有独特性。由此可见,如果注重播音、而轻视主持,这样的培养理念将会导致主持人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弱势,所以要在注重播音的同时也要注重主持能力的培养,转变培养理念,是多角色播音主持能力培养一个重要方面。
(二)大力培养节目主持人的创作能力
播音和主持的差异还表现在创作特点上,所以转变了培养理念,还须注重在主持人创作特点的培养方式上加以调整,采用专项训练的方法,制定有的放矢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来应对实际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围绕大脑的思维运行原理和语言编码规律,采取多元化的训练方式来培养多角色播音主持能力。
播音与主持尽管同样是面对大众传播信息,但是,播音只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传递信息,而主持则以第一人称,并且除了驾驭语言之外还要协调节目的进度、方向,使节目向其宗旨方向进行,而对于语言的使用则完全基于交流沟通之下。主持人更多是以真实的人格化个体言语行为而直接呈现于受众。除此以外,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还具有人际化传播的特点,这也会让听众感受到亲切、平等的交往氛围而更乐于接受。尤其是当节目中有嘉宾等在场的时候,其成败往往受主持人如何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的影响程度更大。所以,如何营造现场氛围也是多角色主持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节目类型也渐渐衍生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各节目大类之下又细分出诸多子类,并且每一大类和子类其呈现方式的个性化也在不断涌现。新生节目类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所以,主持风格类型化的训练其必要性也就由此而显现出来。加强节目主持类型化训练,在节目类型的制约下表现得体又风格独特,就成了广播播音员多角色播音主持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加强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播音主持人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进行节目创作,而更重要的,是播音主持人还要具备更为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诸如政治、经济、文学、社会、历史、法律、天文、地理、美学、宗教等。播音员主持人的知识掌握越多,其在实际操作中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多角色转换的应对能力也会越强。尤其在现代社会,大众对广播电视节目提出的要求更高,所以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也更为挑剔。一个播音主持人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赵忠祥、杨澜、白岩松等著名的主持人即是明证。因此,多角色播音主持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常并且必须尽可能的广泛积累多元化的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节目创作中超越瓶颈,使节目的水准与主持的品味不断地提高。
我们还需注意到,播音主持人尽管以个人的身份直面大众,但其本身却代表一种群体观念。从这一角度讲,播音主持人是不折不扣的公众人物,也因此而成为某一频道、节目、媒体的形象代言人,承担着传播信息、提升大众精神素养的责任。这些也都要求在多角色播音主持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对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①方丽荔,《论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需求》[J].《广播电视》,2012(33)
二
电视剧拥有最多、最稳定的观众,是提高电视收视率最快、最有效的途径。除少数专业频道外,无论哪家卫视频道都无法否认电视剧对于提升频道收视率、收视份额的贡献,号称“影视支撑”的东方卫视亦是如此,这一点从东方卫视中占据大量而重要时段的五大剧场就可以看出端倪(见表1)。东方卫视的五大剧场每天播出电视剧共8集6个小时,占到全天播出时间的近三分之一,这样的播出量在卫视频道(除电视剧或类似电视剧专业频道外,如CCTV-8 、安徽卫视等)中也并不多见。
作为一个电视剧播出平台,东方卫视奉行“独家首轮上星+经典港剧回放”的竞争策略,在电视剧播出与营销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手段:
1.优质剧目,抢占先机。在晚间黄金剧场,东方卫视每年都会推出3部以上全国独家首轮上星的优质电视剧,同时,对于其它电视剧,东方卫视还会争取3家同时首轮上星的名额,以保证频道黄金时段的核心竞争力。开播之前,东方卫视斥资购买独家上星版权和首批3家上星版权已经在业内广为传闻。2004年东方卫视接连推出了《大汉天子》、《江山为重》、《豪门惊梦》、《风声鹤唳》、《康熙微服私访之四》、《热血忠魂之独行侍卫》等多部全国首轮上星剧,这一举措有效地聚拢了东方卫视黄金时段的人气,有力地提升了晚间黄金剧场的“含金量”。东方卫视之所以有如此魄力,得益于雄厚的资金实力,更得益于自主的体制优势―――东方卫视拥有独立购买、制作、发行电视剧的权利。
2.内部资源,二度开发。除黄金剧场外,白天与深夜三大剧场均系集团内部频道电视剧的二轮重播和多轮重放。这样的运作模式,既利用电视剧在地面频道的热播效应,保证在卫视重播时的收视高度,同时还实现了电视剧的一次购买,多轮播出、多轮开发的目的。东方卫视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节省成本,又能提高效益。
3.外向合作,资源整合。借助与香港TVB一贯的良好合作关系,东方卫视在每个双休日的中午连续5个小时在《周末剧场》中播出经典港产电视剧,首轮推出的是《神雕侠侣》、《900重案追踪》。TVB更是将曾经风靡全国的《上海滩》作为礼物送给东方卫视做《午夜剧场》开播剧。2005年上半年,SMG还与韩国MBC签订协议,除引进在韩国引起轰动创下收视高峰的韩剧外,双方还将合作拍摄电视连续剧、情景喜剧等,这标志着东方卫视还将拥有更广阔的外部资源的利用空间。
4.剧场冠名,相得益彰。东方卫视把剧场的冠名权当作与栏目一样的广告资源进行精心开发,白天与晚间剧场打包由大红鹰统一买断,夜间则由索芙特冠名。这种剧场冠名广告形式流行已久,但真正形成剧场与品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并不在多数。东方卫视剧场的品牌优势与冠名广告广泛的知名度之间互相映衬,彼此提高;在售卖形式上,剧场冠名广告既能统一打包销售,又可单一销售,形式灵活,这对原有纯粹的广告经营模式也有所突破。
从剧场的时段分布来看,日播的4大剧场分别占据上午、下午、晚间黄金与深夜4个时段。19:30开播的黄金剧场采用全国各卫视频道惯用的“高开高走”策略,播出全国独家上星或首轮上星的电视剧,目的是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白天两个剧场均采用“低开高走”的策略,根据收视规律,上午10:00开始的风云剧场,下午14:00开始的都市剧场,这两个时段均是白天的收视低谷时段,如果没有优质节目作为支撑,势必要拖累频道全天的收视份额,风云剧场主要播出上海文广各频道收视率表现较好的电视剧,都市剧场目标观众直指女性,目的都是通过具有收视竞争力的电视剧来削平收视低谷。零点剧场将男性作为收视对象,目标观众清晰,定位准确,尽管根据收视规律,收视率会“低开低走”,但优质电视剧仍然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目标观众,所以对于提升全天收视份额也有一定贡献。周末播出的过把瘾剧场的5集连播已不新鲜,但专门播出精品港剧,在国内30多家省级卫视中也算奇招。
东方卫视在电视剧的剧目选择与播出上,注重体现“精品意识”。2005年上半年,东方卫视接连对正在播出的连续剧采取“减肥”手术,如将李立群、刘佩琦主演的25集连续剧《乱世浮生》缩编成22集;将苏有朋、何润东和蔡琳主演的《情定爱琴海》由原先的40 集缩编成36集;对梁凤仪的作品、由斯琴高娃主演的《第二春》也掐头去尾,删去了几集。东方卫视有关人员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电视剧的质量不好,而是想精益求精,通过动剪刀修枝剪叶,使之变成“精装版”。④
三
在如今激烈的电视竞争中,电视剧越来越像一根“救命稻草”,一个半死不活的专业频道只要撕下脸面播出电视剧,就能马上起死回生,所以那些挂名财经、科教、社会、法制等专业频道,现在不少已经“沦落”为电视剧频道。电视剧成为频道内容同质化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下,电视剧是市场上的商品,各地电视台只要有钱都可以购买,只不过根据出钱的先后与多少,其播放的轮次有所区别,即便在总局的调控之下,一部电视剧在多个频道播放也并不少见。因此,既要想将电视剧作为频道的支撑、同时还要摆脱“千台一面”的同质化的危机,使电视剧真正发挥提升频道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那么掌控电视剧的优质资源显得尤其重要。
依据电视剧市场的购销规则,掌控电视剧的优质资源的途径有3条:一是独家买断版权(国内),如央视对播出的电视剧不少采用这种模式,湖南以2000万元巨资独家买断《大长今》大陆播映权,这意味着国内任何一家电视台包括央视在内要想播出此剧,必须向湖南电视台申购,这种模式也正成为各省级卫视对付央视垄断的一种手段;二是独家首轮上星播出权;三是全国首轮上星播出权(3家)。但实现这3条途径的关键只有一个,那就是电视台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在前不久结束的第3届广博会上,东方卫视原本准备安排在10月份上星播出的《血色浪漫》,因国家广电总局政策调控,由4家卫星频道同时上星改为独家上星播出,引起“4台大战”,一时间各台抢得“硝烟弥漫”。考虑到其价格已高得离谱,东方卫视退出了这场非理性之争。“退出”也是一种选择,然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上,掌控电视剧的优质资源的最佳途径并不能完全依靠购买的方式,而是从电视剧生产制作的源头上下功夫,利用政策优势与播出平台积累的资金,打造电视剧产业化运作链条。
东方卫视从立台之初就有从事电视剧生产、制作与发行的规划设计。在负责东方卫视全面运营的上海东方卫视传媒有限公司成立(2003 年7月24日)之前,SMG已经下设有为11个电视频道专门负责电视剧购买与营销的节目营销中心,而且这个节目营销中心完全垄断了所有进入上海区域的电视剧的购销,其严格的限价措施让进入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苦不堪言。为给东方卫视注入活力,上海文广集团特许上海东方卫视传媒有限公司下设的营运中心有权不受集团统一购买电视剧的限制,拥有独立购买、制作、发行电视剧的权利。同时东方卫视在SMG的支持下,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充裕的现金流也是其他卫视难望其项背的,这些都为东方卫视摆脱纯粹的播出平台,转向投资、生产、制作与发行电视剧,打造电视剧产业链条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梳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电视剧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从“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的过程,尤其近十年来,社会资本大量涌入电视剧生产制作领域,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大量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电视剧由电视台自产自销的格局。许多原本致力于电视剧生产制作的电视台,或迫于政策的压力,或由于实力不济,或忙于所谓集团化的整合而无暇顾及等等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地撤离了生产制作领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购买机构与播出平台。但是,一些有资金实力、有决策远见的电视台并未因“制播分离”放弃电视剧这块“大蛋糕”,还一直占据着电视剧生产制作的主流。如中央电视台2003年剥离文艺中心影视部生产制作电视剧的职能以后,具有生产制作职能的下属机构还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传媒等,而这些机构一直是中国电视剧业的生产大户,根据央视的内部规定,它们所生产制作的电视剧,央视有优先购买的权利。同时,央视影视部还派出4位有强劲实力的编导到国际电视总公司成立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开展电视剧生产制作业务,上半年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宋提刑官》是“制播分离”改革并初见成效的结果。东方卫视开展电视剧生产制作业务,打造电视剧产业链,既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市场发展潮流所致。
历史上,上海电视剧制作业一直红火,并形成了以《上海的早晨》、《大酒店》、《十六岁的花季》、《结婚一年间》、《孽债》、《七十二家房客》等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但近些年在全国引起轰动影响的海派电视剧越来越少,这不能不说与上海电视剧制作业的萎缩有关。此次集政策优势、资金优势与平台优势于一身的东方卫视重装上阵,并用两年来卓有成效的产业运作强有力证明了上海电视剧制作业的真正实力。2003年东方卫视首度参与投拍32集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一经播出,该剧即被媒体、专家和观众普遍认为是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一部更为精彩的反映厚重深远的革命历史题材、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巨片。在创下各地电视台收视率高峰的同时,该剧也为东方卫视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回报。在第25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历史的天空》一举夺得“最佳长篇电视剧”、“最佳编剧”与“最佳男主角”3项一等奖,可谓首战告捷。
继《历史的天空》之后,东方卫视又先后参与策划、投资、拍摄了电视剧《国家干部》、《河流如血》、《青春之歌》等剧目。通过这种合作,东方卫视在节目启动时即已掌握首轮上星播映权,避免了以后无谓的价格战,有效地控制了节目运营成本。电视剧节目从单一的购买方式衍变为“预购”、“合作拍摄”、“以投代购”、“联合摄制”等多种运作模式,这种种合作方式的尝试,受到业内的关注与好评。
除上述项目外,东方卫视重金购买了《万山红遍》、《姑苏春》等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拍摄权,从节目源头上牢固掌握资源;另外一批电视剧合作项目也正在洽谈、签署、启动之中,这些项目,地不分南北,人不论亲疏,惟出类拔萃是举。这一切,充分显示出东方卫视五湖四海、开放合作、海纳百川的平台姿态,以及在“内容为王”的节目市场竞争格局中掌握电视剧节目生产、播出的主动权,在合作中争取共赢并以此不断提升东方卫视在影视业内影响力的努力姿态。
但是,电视剧节目市场的竞争却更为惨烈。前一阶段,央视电视剧频道大规模改版,其在全国各地的收视率与收视份额增长明显。各地电视台明显感受并承受着这种竞争的压力,相继调整电视剧编排与采购策略。在电视剧节目价格偏离理性轨道的局面下,东方卫视适度参与竞争,利用自己的评判眼光、平台优势以及与制片公司的合作关系,快速、有效地储备部分优秀电视剧节目。同时,东方卫视在电视剧的投资拍摄方面加大力度,重拳出击,以强势主流媒体与优秀制片公司合作的方式,参与优秀电视剧节目的运作,成为电视剧投资拍摄方面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新一轮全国卫星频道激烈的电视剧节目竞争中,东方卫视初步形成了“适度竞购、加强投拍力度;重拳出击、打造平台影响”的电视剧营销投拍策略。
四
东方卫视致力于打造产业链的运作实践,在频道内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方夜谭》、《莱卡我型我秀》等娱乐节目从一开始就实现了委托公司制作的市场化运作,在业界也不是先行者,在这一点上湖南电广传媒起步更早,走得更远。因此,对于东方卫视介入电视剧生产制作业务、打造电视剧产业链的实践,应该给予中肯的评价。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在多个场合提出,东方卫视的根本在于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制作;二是从一个地方广播电视台,转向成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华语市场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发行商。所以应该说,打造电视剧产业链是东方卫视实现“两个转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短这两年的运作实践,对于打造一条制播联动、多元赢利的电视剧产业链来说,只是一个起步阶段,不过也可以认为是东方卫视在“实现两个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以后的路尽管还很漫长,但只要下大力气,精心经营,多方营销,图谋更大发展,都应在情理之中。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孟建、裴增雨:《崛起:在多维视野的整合中获得―――对“东方卫视现象”的若干考察》,《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②根据运营现状,东方卫视很少涉及电影的播出,所以所谓“影视支撑”有些名不符实,本文特指“电视剧”。
从1990年代初创立的《焦点》栏目,到在湖南娱乐频道推出开启草根元年历史的《超级女声》,再到“造星梦工厂”天娱传媒的创立,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不仅是湖南卫视每一个辉煌时刻的见证者,还是重要的变革推动者。
而被台里亲切成为“华台”的张华立,却自称为湖南卫视的“车间主任”。
与此同时,张华立早年亦是一位诗人。至今面对面的举手投足间,依然豪爽而率真。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非常痴迷的人,却领导着一支流行文化制作团队,这构成了张华立独特的风格。在与《中外管理》的交流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他在现有体制下对市场化道路坚定不移的信心,以及他骨子里对整个社会和文化产业的超强使命感。
创新,始于精准定位
《中外管理》:在湖南卫视的历史上,您认为有哪些对形成湖南卫视的创新气质产生重大影响的节点事件?
张华立:有两点。一是撇开原来的湖南电视台,湖南经视“另起炉灶”,给湖南卫视带来了很多的动力。很多人会说1997年卫视上星是重要节点,但我认为这个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那时每个省都有一个台上星,大家没有差别。二是2002年,我们为期三天的闭门研讨会,确立了“快乐中国”的基本理念,决定把综艺娱乐节目作为主要内容结构的定位。(湖南卫视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这一点。
《中外管理》:湖南卫视创新气质和创新基因的来源是什么?
张华立:人们总爱说湖湘文化,其实湖湘文化包含有很保守的东西。准确说,湖南文化是很激进与很保守激烈冲突的一种奇特文化。
具体到湖南卫视,保守的力量不强大,整体上是一个改革的气息,这是了不起的。要说创新来源,偶然性的原因是有一个好的领头人――老魏(指原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没有他,湖南作为一个农业省,湖南广电做出成绩的概率不大。
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陈词滥调,但在湖南广电,创新确实变成了一个遗传基因。创新本身是一个动力,否定自己也是一个动力。否定掉过去的东西,要尝试未知的东西,哪怕失败。湖南卫视对失败的包容性很大。
另一个创新来源,是差异化竞争的定位。我们比较早地定位于两类人群:女性观众和青少年观众。因为通吃的内容毕竟是少之又少。创新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曾对实习生讲:怎样写好新闻稿?很简单,就是把你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否定掉,就完了。因为90%的人都是按照第一个念头来写。你如果能不断否定前面的,后面的一定会更好。我们内部有一句名言:创新是一个苦力活。
严防“经验主义”陷阱
《中外管理》:您几年前曾说过,创新就是打破原有的经验,而经验很容易被误认为就是规律。湖南卫视这几年显然又积累了很多经验。您此时如何解读这些经验?
张华立:这是有引号的经验。人类的知识主要来自于经验,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创意单位的人,特别容易为过往的知识所牵引,包括个人基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对中国这个竞争过于激烈的电视行业中,我觉得应该提更高的要求。在湖南卫视,跟自己较劲,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团队与团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
《中外管理》:这种打引号的经验,在湖南卫视内部,依然存在吗?
张华立:多了去了!到处都有!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去激荡。我就是辅助吕台(指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芒果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焕斌)管理湖南卫视的一个“车间主任”,时时刻刻与我的团队在一起,发现任何问题端倪,都要立即给他们亮红灯。尤其是一些老牌节目,比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我特别怕他们陷入到以往的经验里面去,或者是满足于现状。
体制下的市场化探路
《中外管理》:《爸爸去哪儿》与《我是歌手》,都是版权引进,外界在为湖南卫视喝彩的同时,总期待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创佳作。您认为中国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张华立:作为一个行业,是要大锅饭、平均主义?还是要着力培养几个有特色的集团,壮大起来与国外竞争?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必须运用市场的杠杆,创造三到五个大型集团,才有资格向国外推广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够影响好莱坞,才能够影响欧洲。不然永远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湖南卫视现在70个亿,别人说不得了,我说这算什么!我一直讲,在现有的框架下面,所有省级卫视在一个起跑线上。
《中外管理》:但我也注意到,《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都比韩国原版更成功,您认为原因何在?
张华立:韩国人牛在创意上,我只不过是买人家的模式。而我们的手工活好,湖南卫视的电视技术是世界水准、中国一流的。还有就是我们的编导和工作人员太能吃苦了,吃的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比如《爸爸去哪儿》和正在播出的《花儿与少年》。
《中外管理》:天娱是您一手创立的,它在整个芒果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您当初是怎么考虑的?觉得它的作用符合您的预期吗?
张华立:第一句,远远低于我的期望;第二句话,在没有支持它、没有改制的背景下,它能够做到目前的水准,依然是中国最大的艺人公司,说明管理层非常优秀。
说到初衷,本来默默无闻的一个小姑娘,由于上我们的节目,第二年个人身价上亿,但过后我们反而请不来她!多刺激呀!就这么简单。我们造了这么多明星,为什么不能为我所用?于是老魏说要搞一个艺人公司,我说我来搞吧,没跟任何人打报告。天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后来移交给了卫视。
市场是简单的,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一分钱买进来的东西,一分二卖掉,就这么简单。但是计划经济就是复杂无比的,要看这个人的脸色,还要揣摩那个人的意图。既要情商,还要智商,磨死人。
《中外管理》:尽管您觉得湖南卫视的机制有那么多的不圆满,但是还是领先于很多其他的台。下一步要想继续领先,您觉得它的机制改革方向是什么?
张华立:市场化。我觉得湖南卫视首先作为一个渠道和平台,应该更加开放,吸纳更广泛的人才。但在事业体制里,还无法做到。在湖南卫视内容品牌下,已有很多与湖南卫视联系紧密的公司,天娱只是其中一家。这样的公司,我希望多多益善。
把裁判员变成运动员
《中外管理》:很多业内分析认为,湖南卫视率先推行的独立制片人制是领先同行的。您对湖南卫视的独立制片人制怎么评价啊?是否打算有哪些进一步的变革?
张华立:2008年我从娱乐频道回到湖南卫视,想实施独立制作人制,但按我自己的标准看,我们还完全没做起来!现在还是一种人为管理的状态,不是一种科学管理,主要靠情感联系。当然,我们率先尝试一些新的激励机制时,比如以制片人名字冠名团队,给了制作人更多的尊严和事业感,让他们有一定的管理空间。对文化人来说,尊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能吸引、凝聚一批人才。
现在我们制片人制度真正区别于同行的,是跨团队作战。比如我有一个项目,一天之内,可以整合三个团队去做。以前,一方面制片人做了很多好片子,但没有片子做的时候,团队还死死地在他手上。而别人如果有大的项目,就找不到人手。那为什么还让他继续垄断?
《中外管理》:那么这个改造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张华立:与两个部门有关。一是节目制作中心,这是湖南广电最有核心竞争力的部门,负责资源的整合、分拆。二是把总编室改成“市场部”。制片人(作为运动员)在电视台是最有压力的,但是以前的总编室总是坐在一边做裁判。这几年我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原职能不变,但一旦面向市场,总编室就是“市场部”。除了传统的导向功能要负责,我把订制功能也放到了总编室。这个“马路”上面跑什么样的“汽车”?全部要由总编室来定。这就需要敏锐的市场嗅觉。现在,我们节目在早期的创意、项目的订制、跟踪管理,总编室都跟得非常紧。最后他们的奖金也与项目收视率挂钩,让他们有成就感。现在,我们节目内容的发动机,很大程度源于总编室。
《中外管理》:在湖南卫视的体制改革上,您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张华立:这两年我们对节目制作中心和总编室的改造,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也是为什么能够维持这么大的一个生产量,还没有崩溃的原因之一。等到大家形成习惯了,下一步就要形成制度。中国的管理特色,就是如能在习惯的基础上,整理一套制度,它能够推行。如果还没有这个习惯,你把制度给弄出来,就会遭遇很大的阻力。因此我们往往只能用惯例来代替制度。因为我们还不是纯粹的市场机制。
《中外管理》:在带领湖南卫视的这些年,令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张台:2012年,最惨时湖南卫视收视排名掉到了全国18名!甚至坐电梯,任何一个人都在教我湖南卫视应该怎么办。但我一点都不着急,在后来召开的动员大会上,我说一定能带领湖南卫视回到正确的轨道上面。我当时跟老魏(已调任省政协副主席)表态,就三句话:第一句话肯定是我很焦虑。第二句话是我很享受这个危机。湖南卫视天天是第一名,这个第一名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要研究。2012年的危机,暴露了很多问题。能够发现问题,对一个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最后一句话,我有信心。有信心才会享受。遇到危机的时候,领导者要有定力,要有担当,要扛得住。比如,对《花儿与少年》,我承认我也犹豫过,差点耽误了,为此我两次向团队道歉。
拒绝沦为新媒体打工仔
《中外管理》: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湖南卫视迎接这个挑战的难点在哪里?
张华立:湖南卫视与新媒体的受众重合度其实很高。怎么样把免费的观众变成付费的用户,这是湖南卫视的一个根本挑战。这需要技术上的革新。对于内容团队来讲,做任何一个创意的初始,一定要与技术融为一体。过去包括现在,都是割裂的。
今后我们建设的团队,应该是包容了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意的团队。这样才能够做出一个既能够在传统渠道奔跑,也能够在新媒体奔跑的内容。但彼此割裂的传统习惯有点根深蒂固。所以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也是要着手的一件工作。
《中外管理》:这几年的趋势是传统媒体开始跟着新媒体走,新媒体制造什么话题,传统媒体立即跟进。但是湖南卫视作为传统媒体依然在主导新媒体的眼球注意力。您怎么看这个“反常”现象?
张华立:我自身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我在国内算是比较早提融合传播的人。当时提融合传播,主要是想拿新媒体为我所用。做《超级女声》时,我提了一个观点:要去中心化。湖南卫视只是《超级女声》的操作者,而所有的渠道都可以享用这个内容,我无偿地提供。
但后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电视台沦为了一帮可怜的打工仔,失去了议价能力。
而台网互动,是一个伪概念。不在资本层面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不存在的。终有一天,当新媒体也开始专注于内容生产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饭碗。
《中外管理》:您觉得未来湖南卫视在资本层面上,将“以我为主”地去与新媒体结合才有出路?
张华立:对。当然整体的趋势要接受。竹简取代甲骨,纸张取代竹简,电脑取代纸张,这是物理介质发展的必然,没有什么好悲哀的,每个人都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但是作为一个行业来讲,如果老是用几十年的规则来固守某种理念,无疑是自缚手脚。这个时候,对我们中国广电行业的机会还是挺大的。只要在政策层面,在资本层面,给予更多活力的话,我想我们还是有前途的。
《中外管理》:以前听说您每天用50%的时间,来想当下的事情;20%想想明天的事情;10%补救昨天的事情;剩下10%的时间发呆。您现在的时间分配还是这样吗?
张华立:差不多,我还是一个自由的人。我是能够卸压力的人,天大的压力也就那么回事,反正天也不会垮。特别是在回家以后,我绝对不讨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