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入世后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针对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中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培育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文化
0序言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要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实力,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正推动着国家竞争力的飞升。在这个全球竞技场中,为了迎接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各个国家纷纷完善和加强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营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中,国内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发现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才能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内容摘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本文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针对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利机遇,实现企业自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是当今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
1企业跨国发展的理论依据
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以全球化为显著特征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全球范围内国际直接投资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所决定的,各国应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来选择国际分工的定位。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我国企业选择正确的“走出去”的市场、行业和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李嘉图和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局限性,其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难以在国际间流动。
随着贸易壁垒和要素流动壁垒的减少与降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许多假设条件已经改变,经济全球化包括自由贸易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一国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本地资源,还包括外来资源,这时一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已不像过去那么突出。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经过人力投资,以及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因此,除了一部分不可替代的资源如石油以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仅以比较优势来确定对外发展战略,虽然能获得暂时的利益,但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并不是最有利的。竞争优势才是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重要的是获得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也就是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的原义是“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通常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上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
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必然具有竞争优势。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存在区别,它们主要表现在:比较优势是静态竞争力,难以改变,竞争优势是动态竞争力,可以改变,拥有了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了现实竞争力,拥有竞争优势才真正拥有现实竞争力。比较优势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是一种低层次竞争力。竞争优势虽与基本生产要素有关,但更多是与机制、政府质量、管理水平、人力资本、产品品牌、技术创新等高级要素有关,在更高层次上决定了竞争力。比较优势主要强调地区之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竞争优势主要强调地区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发挥比较优势强调各地区产业发展应“扬长避短”,增强竞争优势更强调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优胜劣汰”,但完全套用比较优势理论可能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不可否认,企业要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去发展,但是在“走出去”发展中仅强调比较优势,而忽略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与培育,从而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变,就会囿于现有的市场和产业,难以向欧美等技术要求高,附加值也较高的市场发展,难以实现由一般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以核心竞争力指导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思路是:首先,定位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分析培育获得该核心竞争力所应具有的比较优势及其他条件。第三,分析现有的比较优势,以及转化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比较优势需要开展的工作与条件。最后,逐步实现这些工作,获得这些条件。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则其思路为:分析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合作。两者的区别在于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不单纯是现有比较优势的发挥,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的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化,进而确立企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2企业跨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把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培育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培育核心技术战略,包括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确定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一般是指在某个局部环节领先,还是整个过程效果的领先,就目前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现状来看,应当建立某个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点是产品技术水平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如果不能发挥核心技术优势,被市场淘汰只是早晚的事情。产品差异化及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是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预期价值的一种经营战略,产品差异化最明显的方法就是修正产品或服务的客观特性,突出产品特色。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发展新的有价值的、不同于同类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减少竞争的威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当然,在实施产品差异化的同时,还必须把成本放在首位,即成本领先战略。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外包战略。外包是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外包就是把不属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包出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来临,企业不可能只利用自身的资源去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敏捷组织、组合式组织和虚拟组织的相继出现都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外包策略可以弥补企业发展核心能力时的资源不足问题。
政府出台并完善对企业的融资支持措施。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私人投资增长幅度加大,政府出资项目逐步减少,对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支持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以提高自己的劳动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同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强化协调职能,使企业发挥所长,实现共赢。
加大技术创新鼓励力度并鼓励管理创新。从本质上看,企业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能力高,效率就高,成本也就更低。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强化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增强核心竞争力。
总之,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依托“走出去”发展战略,企业只有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生产出具有高科技、高效用的产品从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
参考文献:
1.周密.民营企业“走出去”特点、困难和自身建色.国际经济合作,2006
2.刘建和.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中国西部科技,2006
3.吴汉篙.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模式.企业经济,2004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1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诊释[J].经济管理,2003,(5).
[12]陈友学.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4,(4).
关键词:竞争情报 企业核心竞争力 策略
一、当前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一)竞争情报意识淡薄
企业竞争情报意识淡薄,这是当前限制我国竞争情报自身发展及深入应用的重要原因,多数企业缺乏竞争情报意识,对竞争情报的基本理论了解不到位,甚至对其概念都很陌生。企业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对于竞争情报工作的认识不深刻,竞争情报意识淡薄,所以就造成了企业在发展现实中对竞争情报工作的投入不足,这在客观上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应用。
(二)竞争情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存在缺失
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需要理论知识和物质基础,更需要相关人才和实际操作经验作为支撑,这也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因素。而从目前众多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发展情况来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不仅存在专业对口人才的缺乏,也存在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培训课程大多以理论概念为主,实践应用环境及经验传授不足。专业人才的缺失和人才队伍素质整体低下,大大降低了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发展水平,从而不利于其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竞争情报工作水平整体较低
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是多个部门和多个工作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过程。当前竞争情报工作由于在一个或多个环节受到限制,因此竞争情报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就受到了限制。在市场调研阶段,调研工作的粗略导致信息收集和系统方案的制定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而情报获取渠道的单一和落后,也带来了信息的滞后和不科学。整体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水平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亟待提高。
二、建立竞争情报工作机制的有效策略
(一)全面强化竞争情报意识
企业经营和管理需要全面树立竞争情报意识,将竞争情报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深入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动力。从企业管理层来说,尤其需要重视竞争情报工作,转变管理观念,将竞争情报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决策和运行有机结合起来。其次,从企业普通员工来说,在企业内部形成对竞争情报工作重要性的普遍认识,有利于积极有序地开展该项工作。
(二)加大投入,为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竞争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在人力与物力两方面得到保障,这是其基础,也是发展的必要动力。基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的投资不足的现状,加大对竞争情报的人力物力投资,是当前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保证企业能够有相应的资金来进行竞争情报工作的基本开展,保证工作环境和设备的完善,并注意更新设备,使其能够满足最新的工作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在人力建设方面,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全面扩充竞争情报人才队伍,是我们当前的建设重点。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工作人员队伍也要加强培训,充实和更新培训内容,使其在理论与机能方面能够满足现实工作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坚实人才基础,为竞争情报工作的展开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全面提升竞争情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丰富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途径,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信息作为基础,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信息源。其中,外部信息源的获取对于当前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外部资源的获取需要企业不断丰富和更新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手段,除了传统的报纸、书籍、广播等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也是当前信息获取的一个有效方式。各企业应该积极引进这一方式,排除来自客观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有效提升信息获取的数量和速度。
第二,建立健全竞争情报体系,以人的智力劳动作为基础,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建立科学高效的竞争情报体系,将人机结合的战略深入应用到竞争情报体系的建设和运营之中,使竞争情报工作能够在高速运转中保证工作质量。这其中需要格外注意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提高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智能化水平,使得竞争情报成为企业决策、管理和经营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三,加强竞争情报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从情报获取的手段、通讯工具、数据库和数据信息的分析,都需要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使情报能够实现高速获取、规范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分析运用,将现代化管理融入到竞争情报工作体系之中,从而推进竞争情报工作的深入发展,全面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何形成企业自身有效的竞争策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当前我国企业在竞争情报这一板块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我们在增强竞争情报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健全竞争情报系统,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从多个层面入手,全面推进竞争情报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深化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华体集团
一、引言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两位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通常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蕴含于企业文化之内,打造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竞争力、服务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品牌价值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竞争力等多方面的要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如下特点:首先,应有助于企业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其次,应有助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被更多的用户所接受,扩大企业的产品规模;第三,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所独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者复制。
本文将结合华体集团的实际情况,依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类研究成果,探讨提高华体集团核心竞争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从而为华体集团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探索出一条出路。
二、华体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一)华体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华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体集团”,英文 China National Sports Group)是由中国奥委会控股的体育产业企业集团,于1993年成立,由北京华体实业总公司改制发展而成,注册资金1.8亿元。华体集团始终坚持“依托场馆、紧扣主体、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企业使命,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业务领域涵盖体育产业投资与管理、体育设施建设咨询、设计、施工和运营、体育彩票IT系统集成服务、体育彩票印制、体育赛事活动推广、会展服务、体育服务认证、物业管理等。
在体育设施建设领域,华体集团提供建设咨询、设计、项目管理、监理、智能化集成、施工、建设后运营、体育赛事活动推广和标准化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多年来,已全面服务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及各地大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曾为奥运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射击馆、老山自行车馆等的体育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专业服务。
华体集团作为国资企业,具备国有企业各种共同特点和通病。由于长期受惠于国企地位的各种优势和便利,过去企业不愁项目、不愁市场,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并不影响企业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思路,变坐享其成为自己找项目、自己找市场,面临各种类型企业的直接竞争。在此背景下,提高华体集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于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
华体集团作为中国奥委会下属的企业,具有鲜明的体育行业特点,其业务范围也主要涵盖与体育场馆有关的咨询、设计、建设、监理以及管理等方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体育行业方面的专家资源、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经验,是一家典型的与体育产业密切联系的企业。
(二)华体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紧紧围绕企业自身开展工作。首先,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的每一名员工,要统一共识,充分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对企业发展作用突出的业务,逐步形成行业内的差异化优势;第三,重视和鼓励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第四,完善企I管理,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第五,塑造企业文化,创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
华体集团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提高服务的特色化水平、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制订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等方面下功夫。
1. 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母体,体育产业作为华体集团的母体,是华体集团发展企业竞争力所要依托的根本。体育产业经营首先要考虑为从事体育活动的消费者提供必要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场馆,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上至直辖市省会城市,下至区县,几乎都建设有不同级别的体育场馆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体育场馆的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隐患和问题,在比赛时场馆光鲜亮丽,但是在赛后,由于场馆规模、地理位置、功能设计、产权关系等问题,不但不能创造价值,每年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来维护场馆的基本运行,造成场馆设施的闲置浪费。体育场馆的利用和管理是一个多年存在的问题。
华体集团应该紧紧抓住体育行业特点这个利器,充分开发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针对体育场馆利用和管理的难题,充分利用华体集团业务范围广,前后服务衔接紧密的特点,将集团的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化零为整,以集团的形式推出体育场馆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1)赛前提供场馆建设的规划和咨询服务;(2)进入到设计阶段之后提供场馆的设计及体育工艺改造服务;(3)在场馆建设阶段提供体育场馆的建设施工,以及场馆建设的监理服务;(4)在体育场馆开始承接体育赛事的时候,提供赛时运行支持服务;(5)在赛后利用阶段,发挥集团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方面的优势,提供专业的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
通过发展体育场馆一条龙的服务,建立具有华体集团体育行业优势的特色产品,从而使得集团具备同行业中的产品竞争优势和服务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提高服务的特色化水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地产生和消失,消费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某一个企业、某一种产品、某一项服务,企业传统的基于价格、品种等方面的竞争会逐渐对顾客失去吸引力,特色服务将对树立品牌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企业创立自身的服务特色,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自身状况,同时还要对同行业服务企业的状况有所掌握,更主要的是要对客户群体的需求进行详细地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努力创立与同类服务企业具有明显差别的服务特色。
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全国具备大型场馆建设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具备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经验,能够深刻理解体育工艺要求,满足体育比赛赛时特殊服务需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华体集团作为具有鲜明体育行业背景的企业,需要将服务的对象首先定位在体育行业内,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首先力争在体育行业内做到最大、最强、最专业,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在提升企业规模和影响的同时,需要注重服务内容的特色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交钥匙工程,其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单单建设一个场馆,而是为了服务于在此体育场馆内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以及相关的体育活动。因此,在设计服务内容的过程中,在满足体育场馆设计、建设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务必要设计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差异化服务,例如在规划设计阶段免费提供体育场馆设计和体育公益资讯,在赛后管理过程中免费提供若干年物业星级服务等。由此体现华体集团服务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3. 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华体集团涉及的行业范围广,办公环境分散,各子公司之间业务相对独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将缺乏凝聚力,长此以往必将出现散、乱的局面。从公司业务整合和抱团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将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开展。
公司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行业的特点、服务的需求以及职工的诉求,提炼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构建起企业自身的文化体系。
从企业核心价值层面看,需要设计以企业核心价值为基础的理念体系。核心价值是企业应明确并向社会公示的最为关键的价值取向,是企业理念体系的核心和主体。确定企业的核心价值可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指明方向,使企业文化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从制度文化建设层面来看,需要编制公司企业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其中的内容涉及企业文化的基础理念;员工行为规范、行为礼仪规范、品牌策划规范等。这些制度文件要发放至全体员工,作为操作实践中直接使用的作业指导书。
从企业识别系统上看,企业需根据视觉识别系统的常用标准规范企业内部及各二级单位的企业标识形象,并对工作环境、车辆、服装、办公用品等进行视觉系统的统一。例如制作名片,O置桌卡,制作企业文化展示牌,为公司员工量身定制工作服等。
4. 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
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拥有市场往往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方法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因此,企业的品牌价值是企业核心价值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品牌价值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一项无形资产,它让用户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区别于同类产品的优势与产品独立的个性。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凸显。品牌价值是企业众多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本企业区别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重要标志。
企业品牌的建设需要品牌具有独立个性。品牌人格化理论将品牌形象化成为一个“人”,因此品牌也具有个性,就如不同的人会有独立的性格一样。这是品牌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重要依据。人们选择某一种商品,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给予消费者精神感受,人们需要更多的不同个性的品牌。
企业品牌的塑造需要保持品牌的特色与创新。品牌要以产品及服务的特色为基础。品牌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应当在保持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同时不断优化创新。
5. 制订企业长远发展战略
如果企业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将难以避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于发展中的企业来说,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出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规划体系。
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需提前进行谋划和准备。企业未来的市场需要提前开拓,未来的人才需要提前培训,未来的资源需要提前筹措。要对曾经出现今后可能再次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亡羊补牢;要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并对这些问题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未雨绸缪。
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需要关注企业长期发展。长远规划、从长计议。现实中的大多数企业不能做到正确地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未来发展,把长期利益放到短期利益之后,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短命的。
因此,如果企业处在相对正常的经营状态,各种挑战不危及企业生命时,把企业长期利益放在短期利益之前,这是企业长久发展所最需要坚持的原则。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华体集团作为具备鲜明体育行业特点的企业,在行业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信誉并占有一定的市场范围,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务必需要提升华体集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提供服务的特色化水平,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以及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都是有效提高华体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推进上述工作,华体集团核心竞争力务必会为企业带来显著成效,获得长远收益。
参考文献:
[1]周善乔.战略定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J].学海,2002(02).
[2]徐建中,等.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8(10).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C].华夏论坛,2006.
[4]许月恒,等.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05).
[5]周后红.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集团经济研究,2007(02).
[6]王子夫.浅谈如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大众科技,2006(01).
[7]田颖男,等.对知识产权战略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0(02).
[8]P・普里切特.并购之后:成功整合的权威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9]吴瑞勤.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研究[J].理论导报,2009(03).
[10]余晓钟,解淑娟.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原因及其防范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3).
关键词:专业素养;综合竞争力;创业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一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和由学校类型、专业、就业意向、社会关系等构成的客观竞争力,构成了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综合竞争力是大学生从学校迈入社会、从课堂走向职场的重要砝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素养是指对人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掌握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所以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直接决定其专业素养的高度。以物理学专业为例,很多理工科类和综合类大学都开设有物理学专业。物理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成为能在物理W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对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毕业后是成为教师还是读研究生,或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素养都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经典学科,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深度。所以大学生应该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努力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重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知识是基础,而课堂内外的能力也同样重要。学生应该重视相应的训练课程,提升自身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技能大赛中,通过比赛提升相关的能力。大学生应该注重全面发展,通过校园内外的各种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身的优势。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计算机与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发展好这些能力,在就业时无疑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在大学中实施创业教育
在大学中实施创业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2年4月至今是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试点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并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样,创业教育逐渐在全国高校开展起来。因此,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算是一项新事物,在社会及各高校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远没有形成如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那样的氛围。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一直深受重视,如今他们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其创业课程体系设置科学,而且系统性非常高。美国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了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护理学院甚至艺术学院等也都开始开设创业学课程。欧洲各国也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中。英国提出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业教育可以发展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就业等问题。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容忽视。身心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本保证。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多方位发展的能力,同时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成为其就业以及服务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模型;课程体系;培养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一、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专业教育痕迹,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持在全球化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因此,高校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兼顾了“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共同期盼,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以促进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大学生的成功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四部曲”,通过成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成功素质,确保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将来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
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根本任务。着重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成功素质人才。以创新素质为核心,契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为根本途径。突出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冲破传统高等教育只注重专业教育,即“一条腿走路”的教育模式,在强化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开展系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即“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以促使学生成功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充分开发为根本要求。按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发展潜质,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实行素质学分制。素质学分制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制度的革命性变革。素质学分由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两个板块组成。素质学分制的最大特点是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素质模块有机结合。成功素质教育以素质学分制为根本标志,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导向,人才培养有了制度保障。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专业设计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不同职位的必备素质分析
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在工作情境中创造高绩效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等潜在特征。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或很好完成某项任务。美国国际公共管理协会(IPMA)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不同角色(人事管理专家、业务伙伴、领导者和变革推动者)相结合,提出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模型。该模型包括熟悉人力资源法规政策及人事管理流程、理解整体性业务系统思维、展示为顾客服务的倾向等22项素质要素。
就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职位分类实践而言,以上四种角色可以渗透到不同的职级之中,特别是知识和技能应成为包括高层职位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现以传统产业领域的中型企业为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素质结构与角色定位、职位之间的关系(如表1)。人力资源管理高层、中层和基层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承担领导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还应具备过硬的非专业素质。作为组织的业务伙伴,特别是承担组织变革使命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组织识别素质(如理解整体性业务系统思维、展示为顾客服务的倾向等)。职位越高,对非专业素质和组织业务理解能力素质的要求越强烈。表1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型大学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我们将职位定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招聘专员、专职培训师、考核测评师、薪酬策划师等(主管级)专业技术工作和能在各级各类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经理以上职位(经理及总监级)管理工作,培养熟练掌握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基本程序与方法技能,精通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操作,具备管理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素质规格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必须具备客观公正的优秀品质;必须掌握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核心知识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必须系统掌握某一职位工作必需的方法与技能,对专业某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有独到见解和创新能力;必须具备对组织的业务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促进的能力,成为专业领域的一流人才。
1.招聘识人素质
学会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人才测评和员工招聘录用课程基本理论,熟悉招聘过程的操作流程与方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职位工作描述与分析、员工测评方案制定与组织、员工招聘广告的撰写、渠道选择和人才甄选等核心能力与技巧;精通招聘技术方法,能履行人力资源招聘主考官职位职责。
2.培训开发素质
学会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基本理论,熟悉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掌握职业发展路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技术等核心能力;精通员工培训与开发基本方法与技能,能履行专职培训师职位各项职责;熟练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和娴熟的培训技巧。
3.薪酬管理素质
学会薪酬管理课程基本理论,熟悉薪酬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薪酬结构分析、薪酬方案策划与制定、基本薪酬与浮动薪酬及福利制度设计、薪酬管理制度制定与实施等核心技术;精通薪酬方案策划与制定的基本方法,能履行薪酬主管(薪酬策划师)职位的各项职责;熟练掌握薪酬方案构建路径。
4.绩效考核素质
学会绩效管理课程基本理论,熟悉绩效考核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掌握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设计、绩效考核方案策划与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核心技术;精通绩效考核方案策划与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能履行考核测评师(专家)职位各项职责;了解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与目标,熟练掌握目标分解及考核技术方法。
(三)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以专业核心素质模块为主线,设计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组织识别的课程体系。如下表。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以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坚持两个“同步推进”,即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学分比例约为6:4;学生成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特长优势的“个性发展”同步推进。突出招聘、薪酬、培训、绩效等核心专业素质,设置个性特长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几个特色:
(一)突出核心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人才识别、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培训开发等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招聘识人素质模块、培训开发素质模块、薪酬管理素质模块、绩效管理素质模块和社保管理素质模块8门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加开辅修课等有效措施,强化训练,为塑造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素质学分制
设置的各类课程和素质表现均规定一定的素质学分。学生应修满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低必修学分、最低创新学分和最低总学分才能毕业。各类课程实行等级学分制,即同一门课程根据成绩不同可获得不同学分。
(三)突出实战教学法
在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尽可能采用实战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保持6:4。校内“仿真”实战教学与部分真实背景的实战教学相结合,创造条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企业发展;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17-02
战略研究的是企业的长期性、全局性的基本问题,通过提高对企业基本关系的认识,来增强在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把握企业本质的能力,本文试图探究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十大关系。
一、生存与安全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取得利润是其基本和终极目的,同时也是生存的保障。处理好本、量、利的基本关系,是生存头号问题。少盈利或不盈利,企业的生存就出现了危机,企业的生命安全就面临着不确定状态。经营安全实际上就是要防范经营风险,针对经营风险的几个因素,我们有几个常见的观测点,利润层次、销售安全边际、盈亏平衡点、现金流与折旧比较、成本控制等。既要利用财务杠杆,又要防范财务风险,财务安全就是要防范财务风险。通常可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倍数、资金安全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类指标监测。生产安全指正常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中人身与设备安全事故的防范与控制。资源安全则是上下游的顺畅保障,上游各类原燃材料、主要备品备件、动力等供应能保障正常生产需要,不会出现“缺吃“现象;下游则有订单或存货有去向、有渠道,不会出现”吃不饱“现象。其他安全则是指主要人事、政府监管、社区关系等其他危机的防范与控制。
二、发展与平衡
企业的发展涉及方向、规模、速度、结构、方式、总体战略等问题,科学的发展观转换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指导,需要战略研究与管理部门的努力和支撑,更得力于高层的正确、及时的决策。各个方面都有平衡问题,既要突出重点、主次有序、又要相互协调、互相支撑促进,以平衡促发展,发展中求平衡,平衡中求质量、求升级、求飞跃。在方向上,存在目标上的平衡,企业的四大目标即盈利、服务、社会责任、员工福利之间的主次先后比例等平衡;在规模上,存在大小适度、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界定与把握等规模效应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在速度上,有增长速度与自身发展潜力和机遇、行业竞争态势、宏观经济增长以及风险控制相适应的平衡;在结构上,已有优势与未来优势,传统与新生技术,低、中端与高端产品,粗放经济与集约经济,经济与社会等的平衡;在增长方式上,有要素投入的外延式与要素效率的内涵式的平衡;战略上,有自身优劣与外部环境机会、威胁的平衡;在经营管理上,人、财、物、信息、时机等的平衡。如此种种,都是要站在全局、长远、变化的角度实现基本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高效、持续状态,使企业有做大、做强、做久的基础条件和保障。
三、创新与文化
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产品、工艺、原材料、市场、组织上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成果标志。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和服务。创新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是对过去和现有的积淀和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和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哲学和宗旨上、处理内外事情重要性和优先性的取舍原则上、员工的基本准则、作风,基本管理制度以及环境、风貌等建设中,点点滴滴中提炼、催化、巩固有利组织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四、管理与治理
企业治理有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治理的本质是内外各种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外部有社会公众、社区、政府监管、媒体、市场等,内部则有投资者、经营者、监督者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分工协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安排。内部治理有行为治理、财务治理以及文化治理,重在建立和完善如决策、监督、利益、风险、行为规范、投资、筹资、审计、信息披露、资本结构和股权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机制的目的和作用根本在于提高人本和资本的效率。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就能充分发挥企业的智慧和人力资源,决策、执行、监督专门化和专业化,提高运行效率,把事情做对做好,防范风险。
管理在广义上包含治理,在狭义上则专指具体的经营管理,如战略、生产、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筹资投资、技术、企业行为等的专业化管理,以及各种基础管理。广义上的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也被作为企业家的才能列为生产要素构成,扁平化、信息化、人性化、柔性化、系统化、创新集成化是现代管理的趋势。
五、产品与市场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向市场提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产品形式可以是实物、劳务、地点、组织、创意的其中之几个。产品构成有核心、基础、期望、附加、潜在层次,通过细分市场、战略分析和产品定位,全面考虑需求、产品族、产品种类、产品线、类型、品牌、项目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广度、深度、黏合度的产品线,向社会提供富有使用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和形象都是企业最直接的竞争力。
市场就是实际和潜在使用企业产品的顾客的总和。结合细分市场,针对目标市场,确定了产品。通过市场营销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市场占有份额,扩大行业影响、提升竞争力。营销4P或6P是基础指导,产品、价格、促销、地点、渠道、公关等涵盖市场覆盖策略、定价策略、多种适合的促销策略、物流配送、销售网络、品牌战略等具体内容,涉及企业的产品周期、竞争战略、市场策略等重要问题。真理和力量永远站在市场一边,市场就是企业的指挥棒。
六、人员与技术
人是根本。从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招聘、使用、培训、薪酬、劳动关系、绩效考核、流动管理等诸多方面提素质、增人能、顺人心、合人力、开智源、聚人气,企业的精气神就会日新月异、马力充足、后劲无穷。
技术是人的延伸。广义的技术包含着设备、工具、工艺、图纸、配方、诀窍、软件、技能以及其他隐性的系统知识等,技术的载体虽然不同,但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开发、掌握、运用去转变为效益。人和技术密不可分,按照不同部门的技术类型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培训与绩效管理等工作的差异化和精细化。
七、筹资与投资
资金好比企业的血液,企业的不同经济活动可以看做资金运动的形式转换。筹资投资又可以比做生命体呼吸,筹资―投资反复循环,维持着企业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运动。筹资两个核心问题即筹资个别成本和资本结构,前者决定着筹资方式和渠道的优选,后者决定各类资本的比例构成。筹资方式有内部留存收益、商业信用、短期融资卷、银行借款、发行债卷与可转债、发行股票以及售后回租、回购、融资租赁等其他法律允许的途径,每种方式个别成本和风险不同、各有利弊,企业可按照自己的实际灵活选择。资本结构最优体现通过风险最小、成本最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合理确定各种资本的量的比例以及个别成本使资本综合成本最小,这需要结合企业的最低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现实可行的筹资来源,运用一定的方法计算确定。不论实体经营还是资本运营,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来实现。对于投资的可行性评价,一般首先应通过非贴现和贴现现金流量法进行评估财务评估,把账算清楚,然后在综合运用科学决策的其他方法辅助决策。
八、资源与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两个基本理论中,一个是资源理论,另一个是学习理论。前者主要观点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企业掌握的资源,资源越稀缺、企业占有的越多,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原料,高价买进或干脆就买不着,那自然就生产不出产品或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后者是强调企业以学习为核心的能力,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并且学的比别人快,比别人好,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里的学习实际就是企业的各种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新技术的吸收开发,管理上体制与机制的变革,流程和资源的整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员工素质持续提升,文化上的调整,战略上的权变等。
九、地位与成长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般都有属于与自己相同或类似以及相关的群体。群体中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的影响力奠定了该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企业战略中我们关注的三个地位是为了分析战略优势和劣势,是企业在特定时点的静态定位。业务在企业中、企业在行业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这三个关系的厘清与竞争战略、总体战略紧密相关。战略是对未来的筹划,而企业的未来基本上就是企业成长性的表现。地位反映企业过去的积累和现在的实力,成长性建立在地位和最佳走势之上。地位一般通过主要指标重要性反映如产量占行业产量、市场占有份额、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成长性则通过增长性来判断,如收益增长、利润增长、资产增长、权益增长、销售额增长等。
成长性的考虑需要综合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速度以及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等诸多因素,是一个预测性和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具体的筹资、投资和人力资源、营销部署等具体职能战略,科学合理的成长性判断是研究企业战略的关键之一。对于成长性的判断还有重要一点是对其周期的考虑。经济周期、行业周期或产品周期、企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成长。
十、竞争与合作
企业是一个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内外各种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为有利因素,通过合作取得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一类可归结为不利,这种不利本质上是争抢利益,即通过互相排斥对抗来实现各自利益的竞争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企业的公共关系,企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企业会有同行竞争关系、顾客关系、社区关系、资源关系、金融关系、媒体关系、政府关系、教育科研关系、国际关系、名流关系、员工关系、股东关系等各种内外关系,不同关系面对不同特点的公众,需要使用不同管理职能和沟通途径与手段去理顺关系,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尺度。现实中,更多的是竞争与合作的交叉关系,有利和不利的并存,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不仅是基本的战略问题,也是灵活多样、与时俱进的经营管理艺术。
参考文献:
[1]刘红松.中小企业发展战略:2006精华版[M].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2006.
[2]蒋波.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M].现代管理科学,2007:103-104.
从2006年至今,视频网站在我国发展的不到十年时间里经历了数次考验,其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视频网站从一个专为用户提供视频上传播放的平台到目前向着集团化方向发展,其产业链也从当时的短小简单发展到目前涉及上下游的协同一体化局面。
我国视频网站成立之初大多属于分享类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视频网站,即视频的主要来源靠用户上传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当时的视频网站主要是以短视频为主,最具代表性的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等最早兴起的分享类视频网站。由于用户上传的视频粗糙、规格不一且质量低劣等,在引入HULU模式后这种盈利模式逐渐边缘化。我国视频网站在经过2008年的大洗牌后意识到内容与盈利的重要性,纷纷效仿HULU引入正版长视频。这就使视频网站与视频内容生产商开始密切合作,视频内容生产商开始作为视频网站的上游资源提供商,与视频网站这一播放平台产生联系。HULU模式下的版权争夺战哄抬出的高额版权费,使视频网站担负沉重的运营成本,许多视频网站的年广告收入甚至负担不起所播内容的版权费用。同时,内容同质化也使视频网站失去竞争力。
由此,一些视频网站凭借内容的正版化、高清化试水会员收费业务,并开始转型兼做内容自制商,产业链开始出现向前一体化趋势。版权竞购的高压使视频网站纷纷探索内容自制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内容自制成本不高,又具有为视频网站量身订制的差异化优势,自制内容中可植入广告,甚至优质的自制内容还能对外输出收取版权费。一系列的盈利点使视频网站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另外,将竞购来的版权剧、独播剧等分销给行业内的其他视频网站,也为视频网站带来一笔可观收入,视频网站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版权分销商的角色。视频网站作为内容集成商,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后,其产业链甚至开始向硬件制造延伸。视频网站通过将产业链向终端延伸成为硬件制造商,一方面,可为其带来数目可观的硬件收入;另一方面,硬件的内容服务费、软件等带来的增值服务收入,更是视频网站觊觎已久的。
通过对视频网站产业链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其受市场竞争、运营压力推动,在经营战略上逐渐向前、向后一体化延伸。就目前的视频网站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其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初具规模,而这也是未来视频网站发展的大趋势。
延伸路径
视频网站产业链是指建立在网络视频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以网络视频产品为核心,从其形成到最终消费全过程涉及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群体的集合。网络视频作为一种内容产业,具有与媒介产业相同的经济特征,这就决定了构成视频网站产业链的核心链条――内容提供商、视频网站即内容播放平台、下游的广告商。就目前我国视频网站的产业链现状来看,仍处于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
1.纵向延伸
产业链纵向延伸是指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向下游拓展。一般来说,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就进入了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销售环节。具体到我国视频网站产业链的延伸,其发展初期,视频网站只作为播放平台以用户上传的视频作为内容资源进行播放,通过聚合一定规模的用户以吸引广告商;在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剩下为数不多的视频网站注重内容运营并开始追求盈利,这时产业链开始有一定延伸。通过向上游的内容供应商进行买卖交易、向同行业进行版权分销、向下游进行探索性的会员收费等,逐渐形成了一条简单的产业链;当前的视频网站在市场导向、利益驱动、制度保障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开始自行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自行制作内容并在下游建立销售渠道,甚至合并上游的内容供应商,保障自身的内容自制能力,进一步强化竞争力。其中,最典型的是乐视网在注重网站自身内容投入、建设的同时,收购花儿影视这一内容供应商,并率先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终端,推出超级电视。乐视所构造的实则为一条“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无缝隙垂直产业链。
2.横向延伸
视频网站行业竞争不断升级,在版权、带宽等费用的高压与市场份额的激烈抢夺中,通过对同行业的横向兼并、重组以扩大规模,通过进行网站间的资源整合实现增值,从而提高市场议价能力。①视频网站间的融合可实现其内容的互补,进而扩大产品线及经营规模,同时通过对客户资源的共享拓展市场份额。其中,最典型的是优酷并购土豆、爱奇艺并购PPS。而从目前的市场份额看,2010年以来优酷土豆、爱奇艺PPS稳居前列。通过网站间的兼并重组可以有效整合产业链上各环节资源,优势互补强化产业链韧性,从而保证视频网站发展的稳定性。
建 议
1.进行产业链延伸时要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视频网站作为产业链的主体,进行产业链延伸时要把握自身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延伸在使视频网站涉及更多企业的合作、整合,链接更多环节,在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的同时,必然要求视频网站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等到延伸过程中去。而这也必然分散视频网站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精力投入,时间长了会削弱其核心竞争力。对于实力薄弱的视频网站,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也极易由于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影响到整条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严重时甚至导致整条产业链崩裂。视频网站产业链的延伸必须是立足核心竞争力的延伸,延伸是为了更强地打造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赢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2.加强产业链内机制建设
视频网站产业链延伸使产业链触及的相关企业更多,各环节联动性不断增强的同时,也为延伸的稳定性、持续性带来更大的挑战。视频网站产业链延伸,需要资金链的稳定循环,同时需要企业间建立包括信任、内在协调机制等的配合,还需要企业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协调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作。②这些机制需同时甚至提前在产业链延伸时就不断跟进,否则,管理、内在机制的落后、错位,会为产业链的延伸带来极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产业链延伸存在触礁风险。
结 语
在当前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视频网站产业链正在向垂直一体化发展,从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状况看,定位自身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产业链延伸加大了风险因素,环节的高度联系性也不容有断层。这也对网站的资金、人才以及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注释: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