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

第1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一、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更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农村小学尤为重要(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关爱)。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理解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学生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

二、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在老师的眼里,没有坏孩子只有犯错误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指导。我觉得,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容易陷入迷茫,对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我们不能宽容,过分苛求,违背生理成长规律,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被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毁了。

三、要严爱相济

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不可偏废。爱心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不妨想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什么都没有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设计。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行。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们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他们都没有责怪我,有的还要求我对他们更加严格些,我想这与我们的感情联系有很大关系吧。

四、做好家访活动并开好家长会

第2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关键词】农村家校合作;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方法;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关注的焦点。立足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素质,也成了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的心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其它课程基础的语文教学,要承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就必须充分认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农村实际和学科特点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

笔者结合长期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植根农村沃土,训练听、说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培养真正的听的能力,就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从课堂到课外,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去听,在听中获取信息、体验情感、总结方法,最终为说和写打好基础。我认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从听中获取信息

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教师上课就一定得生动、有趣,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语文课上导入环节的多样化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家庭生活中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听的氛围,多交流一些孩子喜欢听的话题,让孩子感觉听得轻松、听得愉悦,觉得“有听头”。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家校合作,教师要联系家长确定阶段性的“听”的话题,让家庭谈话内容有意识地往这方面靠拢,效果自然会更好。

2. 养成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从听中体验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学会用期待、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微笑、赞许的表情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特别在家庭谈话中更应如此,因为农村家庭谈话内容大多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类的小事,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也可能存在夹七夹八、里嗦的情况,这就要求孩子要更加认真、耐心地倾听,在听中感受父母真挚朴素的情感,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3.教给科学的听的方法,在听中积累知识

听话时要集中精力,力求做到听得全、听得准;梳理出对方说话的头绪,把握主要内容,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听话还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听,听清重点、听清关键,并能及时做出心理反应和认知反馈;听话还要有思考、会联系,针对所表述的话题,主动唤起相关的知识、概念、情感和想象,形成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互动,在听中获得知识。

当然,听和说往往是难以割裂的。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技能。光听不说,那听永远是被动的,听到的内容也不可能会有很大价值。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家校合作这块平台,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创造条件。为此,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充当家校间的传话筒

我经常要求学生把我对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要求与思考转述给家长,同时也把家长的建议和困惑转达给我。为了了解学生听和说的准确性,我也会和家长互通电话求证。这样一来,学生们都对听说非常重视,听说能力也不断提高。

2.让学生扮演家校间的翻译官

农村地区交流以方言为主,为了提高说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转达家长的意思时使用普通话,于是学生们就要努力把家长的方言做一番 “翻译”,这样一来,他们更进一步明确了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正确流利的朗读能力。

3.让学生成为家庭中的小老师

我也经常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让学生讲给家人听,要求他们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讲授方式,力求让家人能听得明白,然后将听后的反应反馈给我。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评判他们的讲授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再那么单一了。

二、结合生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告诫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让他们参加必要的劳动锻炼,这肯定对他们的成长大有好处。因此,在语文课上,我总会结合农村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确定不同的综合实践主题,告知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实践活动,以此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磨练他们的意志,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夯实基础。

如在教学《观刈麦》时,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收割麦子,在劳动中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组织学生在班上踊跃交流。起初大多数同学并不能真正体会“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情,只到亲眼目睹家长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抢着收割挥汗如雨的情形,亲身体验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感受,对诗歌蕴涵的深意和强烈的情感才有了真实而深刻的理解与体悟,同时,对如同父母一般辛劳的农民们的同情与崇敬之情也就更加真实而强烈了。这样在阅读中渗透德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写作能力

“文章源于生活” ,只有积极投身生活实践,才能培养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生活感悟,获得写作灵感,最终写出好作品。因此,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努力做到:

1.积极投身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生活实践,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了解社会,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经验与方法,让他们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记录和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明确作文的真正意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2.注重日常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的写作技能再好,如果没有必要的生活积累,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教师要利用好农村这一独特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流传于老百姓口头上的好词佳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悟,都应及时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写作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也会使作文内容充实生动,意蕴深刻。

3.深入感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第3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第4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当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家庭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时,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但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态来看,较多学生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十分的重要,能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存在着家校合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且家校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灌输中,学校总是以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指定家长辅助孩子执行相关计划,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进行一定的配合,这样被动式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这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因素。2、合作范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来看,仅停留于对学生成绩方面的合作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成长教育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确保学生拿到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将全部的合作时间都放到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学习,不具备为人处世、与人相处的能力、素养、品质等,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构成心灵上的致命伤害。3、合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家长指导教育。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严重存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因而合作方式仅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中,使得家长引导教育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合作方式一般停留在“家长会、家长联系薄”方式中,借助的都是国外的家校合作经验,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相符,这样一味模仿不去分析我国的教育实情,很难取得良好的家校合作效果,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就目前实施的家长会及家长联系薄等单一方式而言,也不具备科学的规则与制度,成员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的意识及习惯,学校和家长之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也不会去积极联系,使得现有的机构并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中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1、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为了确保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必须要让学校和家长都具有充分的共育意识,让双方都明确自己对学生成长及教育中需要担负哪些责任,这样双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与配合,毕竟学校和家长有共同教育目标,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成才。因此,要让家长和学校都明确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样在双方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够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推进。而想要达到点,需要学校及老师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充分的尊重家长,明白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从生活、学校两个角度着手来开展教育;而对于家长方面,则需要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善用积极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家校合作并不是只需要家长进行学习,还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确保家校合作方式的科学性。因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比如:家长讲座,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家长搜集不同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快乐成长。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资金支持,使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热线,一来能更好的支持家长的教育,二来能对教育知识进行更好的宣传,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相信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之后,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3、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随意性强的弊端,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模式来增强家校的沟通,分析学生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家校可以互换学生在家中及学校中具体表现的记录,有利于家校更具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生活及学习中处在的问题。同时,现代社会中各种网络交流手段非常频繁,家校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对某些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及时制定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需要从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陈林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桥头学区

参考文献:

第5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关 键 词】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5-02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1. 家校合作的目的及意义。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在育人原则和目标上达成共识,功能上优势互补,形成认识统一、行动协调、步调一致的育人团队,共同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其作用在于化解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矛盾,消除对教育的认识偏差;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解决学校教育管理难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良性发展。当今正处于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演变,一些腐朽文化信息和糜烂生活方式侵占了一定的市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局限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克服的,而“家校合作”可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对有效完成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家校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有关家校合作的相关要求,如在1992年2月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于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全力合作。因此,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分析

1. 家长观念落后,对教育的认识偏差较大。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村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家长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的学习、做人、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都推向学校。近年来,有许多问题孩子的出现使家长感到头痛,无能、无力、无助,管教力不从心,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难题,甚至有些家长抱怨学校、埋怨老师。殊不知,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着家庭的影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接受家庭影响越来越深,许多孩子几乎长大成人所表现的行为也是家长的复制与翻版。所以,要通过学校和社区各个部门教育家长提高认识,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和学校密切配合,是教育孩子安全成长的关键。

2. 缺乏制度的制约,合作行为不规范。家校合作是教育圈内的新生事物,它也遵循法制规范的原则,应在政策的指导和法规制度的制约下运作。但目前,我国对家校合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定,虽然政府出台了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但都比较宏观,没有形成相应的法规制度,在各地开展过程中,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合作内容、形式、效果具有很大差异,未能发挥出政策和法规的导向作用,合作行为不规范,计划性差,随意性强,合作效果不尽人意。

第6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摘要:改变农村小学数学课老师是主宰、是权威的应试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在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导下推进农村小学数学的人文主义教育方法众多,如,用数学史和数学家案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教法上和教学理念上注入人文关怀等。

关键词:人文主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都能将π值背到6位以上。但在中科大少年班招生考试中有道题:请你说说圆周率的意义。结果72.9%的考生说不清楚,30.5%交白卷。这警示了现行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弊端:重形式体系、重逻辑推理、重问题解决、轻人文意义。要总体提升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就要关注广大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育,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人文主义。

一、人文主义教育观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神权;个性解放,追求现实幸福;自由平等;崇尚理性,反对蒙昧。20世纪60年代人文主义在心理学界受到重视。被称为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区别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和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它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因素;尊重学习者;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相信学习者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融洽、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文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探究自我情感,学会与教师及同学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人文主义衍生出的理念,启示了我国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多是以师为主的满堂灌,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各国教育界都在关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课题。在以往教育的功利倾向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下,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数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势在必行。

1、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需大量人才,科教兴国已成共识。教改须符合时展的要求。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提出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已是时代需要。这要从小学抓起,从小培养数学兴趣。

2、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改就是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欲兴邦必须兴教育。目前我国教育处于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数学是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挖掘数学上的人文价值。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鼓励小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从小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贯穿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3、有利于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习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原动力。因此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应渗透人文主义教育观激励学生让他们爱数学,只有培养了兴趣才能打下深厚的群众数学的基础,为数学发展和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起到播种作用。此外,课堂上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感悟数学家的艰辛与荣耀,发现数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单纯的解题和计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感悟数学的价值。

三、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农村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应增加趣味性,使之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数字计算、也不是九九乘法表的枯燥背诵,通过理解数学发展脉络中的各个小故事,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把知识同生活紧紧结合,就不会迷失在数学森林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那么如何在课堂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呢?

1、利用数学史和数学家案例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结合数学史和数学家案例来讲解知识,寓教于乐。这样能扩大知识面,体会数学价值,弘扬科学精神,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举不胜数,通过介绍生平和事迹,如祖逖、帕斯卡、牛顿等,鼓励学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转变学生畏惧数学和被动学习的态度。

2、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作为在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农村小学教育者,不仅要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作为教学中心,而且要明白数学来源于现实,有反作用于现实世界。把教参给出的问题演化成当地耳闻目见的事物,做成题目,让学生研究解决。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加现实的经验,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心态。

3、教法上体现人文主义教育。首先,过程教学体现人文教育。数学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暴露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数学家的成功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其次,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即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民主的人文环境中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思维。

4、教学理念上注入人文关怀。21世纪教育理念上的根本性的变革就是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发展。我国数学课改的任务就是“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新世纪的农村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认知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要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首先,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美国推孟的实验表明:智商高低与成就无明显相关,与情商有明显联系。因此,在农村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地热情地对待学生,寄予希望。不偏爱成绩好的、不漠视成绩差的、不让众多学生成为数学的旁观者而心灵扭曲,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案上要考虑各层次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其次,增强课堂民主气氛与多沟通交流。克服教师主宰课堂、教师是课堂绝对权威、教师绝对正确、学生是知识的容器等问题的方法就是增强课堂的民主气氛和学生多交流。民主的数学课堂是思想自由、思想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合作、讨论、争论等。因为思想交流是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应因地制宜,时时关注小学生心理和智力的成长。(作者单位:游城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孙建辉.教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实践与研究.2002.10

[2]兰海英.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第7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2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难点问题,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之需。

一、学校文化,让校园生活充满激情

打造规范化、标准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校环境做软文化包装设计,能够起到渲染学校活泼、生动的校园生活主旋律,激发师生的愉悦情感。从学校实际出发,我们主要打造了下列校园文化:

1.荷池文化:建荷池景点,赏经典诗画,陶冶情操。

2.科技文化:利用科技园资源,如科技之光雕塑、科普长廊等,将科学家画像、科学家故事、科学发明、科学探究、科普知识形成系列,让学生徜徉在校园科普文化的氛围中,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3.墙壁文化:“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让学生从中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走廊文化:“世界眼光,中国灵魂,荆楚情怀,监利精神。”

5.班级文化:①班级名片——由班名、班训、管理目标组成,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②建立3~5人兴趣组,让学生在学习上互动,在活动中互帮,在生活中互助,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6.寝室文化:创建了“德馨苑”、“温馨苑”、“清馨苑”、“书馨苑”、“洁馨苑”、“艺馨苑”、“乐馨苑”等学生寝室文化。

二、课程改革,让师生与课改一起成长

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减轻学生无效学习、低效学习,教师无效讲授、低效讲授的负担,增强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愉悦,教师主动发展、享受课堂的效能,并在教学中推广“探究—分享”的教学理论,让师生与课改一起成长。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国际知名的科学教育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兰本达所创立的,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探究和研讨。探究——在组织学生探究时,或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或给学生创设研究的情景,或给学生展示已有的前概念;研讨——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作用超过了对各部分进行简单总和的作用,使许多事实作为概念联系在一起。“分享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感知、质疑、探究、创新,得出思考成果,然后在全班进行分享的一种教学方式。

“探究—分享”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探究分享”。其中,自主探究:指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指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探究分享:指展示探究成果、分享、提升探究成果。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探究分享”的特点是:①自主探究——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要特点: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选择恰当的材料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中;三是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气氛。②合作探究——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未来社会是一个协作型社会,对个人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即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研讨深化探究,使个人的发现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③探究分享——展示探究成果,并分享、提升探究成果。

三、大课间活动,让学生阳光、教师阳光

让学生在大课间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尽情地彰显自己的情感。大课间活动引导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大课间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1.大课间活动开设了以下三种课程:①游戏类活动:健体类游戏。如跳皮筋、滚铁环、呼拉圈、踩气球……这类游戏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协调能力;趣味类游戏,如丢手绢、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许多还伴有儿歌,活动中一唱一和,别有情趣。②文体类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既锻炼身体,又能获得一技之长。③其他类活动:如剪纸、手工、读书、看报等活动。

2.大课间活动应坚持四个原则:①统筹安排,引导参与原则。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下,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几项大课间活动中去。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原则。充分利用操场、走廊、教室等场所,组织和开展大课间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玩的特长,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③自主参与,快乐体验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大课间活动的项目、在活动中体验快乐。④团队合作,过程教育原则。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关爱、学会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大课间活动强调三个保障:①加强领导,完善组织领导结构。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组长、班主任参与的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②创设环境,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红领巾广播、班会等大力宣传课间常规要求,逐渐形成规范化的大课间活动氛围。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确保大课间活动丰富而有序地开展。③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辅导技能,要求全体教师都能投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管理工作之中。

四、经典诵读,让学生以圣贤为师

1.“以圣贤为师,与经典同行。”将诵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互嫁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融进学校艺术节、“六一”儿童节活动中,如吟唱、表演、相声、合唱,使学生把诵读同各项多彩的文艺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

2.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师生们一进入校园,就置身于浓厚的经典文化学习氛围之中,在学校走廊上悬挂着经典名言,每天早晨、中午学生进校之际,播放经典文化的诵读磁带,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要求每个班级利用早读课全班集体诵读,坚持不懈,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经典名言。班级文化建设突出“国学经典文化”主题,班级布置要充分考虑营造中华经典文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经典学习的无限魅力,感受经典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五、科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魅力

1.“种植、饲养”活动。结合农村家家种庄稼、户户搞养殖,并且有自留地、责任田的特点,留守儿童科技活动小组的辅导老师指导学生在家中辟出10~15平方米的土地,建立“种植小基地”。在双休日或放学在家的时候,学生们便结合家庭种养实际,开展种植常见农作物和饲养蚕四大家鱼等养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培养了动手习惯,增进了与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的亲情感。

2.“参观考察”活动。寒暑假,辅导老师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了解农村生产工具的发展,从原始的生产劳动工具到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体验科学技术在农村发挥的重要作用;走进环保局、气象局,拓宽科学视野;走进农业局,了解新能源——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和利用价值等。

3.“动手做科学”活动。在学校常规的科技活动中,学校特别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融入到学校组织的“种植兴趣组”、“养殖兴趣组”、“牛顿科技兴趣组”、“爱迪生科技兴趣组”、“李四光科技兴趣组”等科技活动小组中,走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4.“我把实验带回家”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指导他们在家中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如卧室、阳台,用餐桌或小凳子等做实验桌,用收集到的一些小石子、铁钉、螺帽、塑料瓶、磁铁等生活中的物品,再配备一些最基本的仪表和装置,如弹簧秤、温度计等必备材料,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

5.“我掌握的实用技术”。留守儿童大多从小生活在农村,耳濡目染了农村的劳动生活。因此,活动小组梳理了农村小学生应该学会的简单劳动以及应掌握的简单实用技术,为学生确立目标,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中展开“科技之星”、“劳动之星”、“探索之星”的评选。学校对一年来的科学探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参加学校举行的“第8届科技活动节”,并将优秀作品选送参加“第28届监利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第8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关键词:激励理论;小学数学;学习积极性

一、 激励理论的内涵分析

激励指的是基于学生的动机和需要,设置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更加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主要激励理论有:

(一)、需要激励理论

需要激励理论是建立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的基础上,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即基于人的生理反应而产生的需要;安全需要,即基于个人生命安全而产生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即得到同伴、教师等认可和关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个人在群体生活中人格和观点受到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个体在群体中发挥作用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小学生无论在家庭背景、教育需求、专业素养以及个性化特征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就显示出不同的需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需要的部分满足和需要的矛盾需求。

(二)、公平激励理论

公平激励理论认为公平的激励方法是保证学生积极性,影响学生群体的情绪和行为的重要指标。公平的激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正面的动力,产生积极的行为,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行为。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小学校一般设定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本学期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但是,这些奖励的需要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设定客观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小学生的学习,不可以教师喜好和单一的评级来随意进行评价,如出现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

(三)、期望激励理论

期望激励理论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观点。具体小学数学教学中指的是,小学数学的目标设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设定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目标太难,会挫伤学生的工作积极性,目标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以正激励为主,正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正激励指的是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来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进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为其他学生做正向的榜样,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获得同伴和学校的肯定。负激励指的是对违背课堂规则,消极的学习态度等予以批评和忽视,其目的是逐渐改变不良的习惯。但是,负激励在实行的过程中,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自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以正向激励为主,以负向激励为辅的激励方法。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学习,引导学生以小学为单位对手中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裁剪以探索正确的求解公式。教师在看学生动手操作找方法的过程中,看到有的小组是全员参与,全体成员都在想怎样裁剪会比较好,裁剪成两个三角形,还是把平行四边形多出来的角裁剪掉等,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模式,逐渐认识到可以通过裁剪进行拼接,形成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面积自己可以求。教师对这组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了表扬,并鼓励他们寻找到高;另外一个小组的学生只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小组中有一半的成员都没有参与进来,对于这组学生表示自己已经找出方法的行为教师没有给予奖励,而是告诉学生小组是一个团队,所有的成员都会才能做到做好。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

物质奖励是通过物质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行为进行肯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激励方法发挥着最直接的导向作用,发挥着其他激励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但是,一方面一个学校的教育经费是有限的,依靠单纯的物质激励方法会加重学校的负担,另一方面,学生的需求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包括对物质需要的需求,也包括获得归属感、尊重和爱、社会价值得到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特征,单一的物质奖励方法不仅不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心理诉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所有的诉求。因此,小学数学的激励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并不断丰富精神奖励的方式。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一名后进生的学习态度非常的认真,在短时间内数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师为促进学生行为的不断保持,决定对该名同学进行奖励。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高,但是是单亲,由父母抚养长大,这个孩子的梦想是想有更多的朋友,想在朋友相处中得到真心相待。物质奖励显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教师采用精神激励的方法,有该名学生担任班级的管理委员,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增加和学生的交流和接触。

参考文献:

[1]黄晓波. 差异化激励理论与差异化激励机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33-37.

[2]蔡奇轩. 试析激励理论在小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 江西社会科学,2012,03:246-249.

[3]赵丹.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激励理论的运用[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09:132-134.

>

1、转变观念,树立案质教育现念

教育部明确提出:应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作为最基础的小学教育,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必须跟上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的步伐,应彻底革除应试教育的旧模式,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要让学生带着残缺的知识结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甚至步入社会。

2、加强师资,改善条件,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 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 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 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选择美术素质较好的老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分管学校美术教学、美术特长生培养、学校文 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有利于学校美术总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美术竞赛、作品展览,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活跃学校的气氛,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3、 激发兴趣,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 术的兴趣。 我们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 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4、优化作业,多元化评价

评价活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传 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久而久之,必然 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 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 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

审美素养的养成是心灵成长的关键一环,对个体的人生观和性格完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作为基本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应从小学开始落实。而在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农村,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水平、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等都在牵制着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就此,如何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以期引发大家对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孙晓晶.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发展[J].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2]李新云.浅析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对策[J]. 教师 2012年09期

第9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育的意义 现状及原因 对策

我们常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掌握的,只有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各大中城市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科学课,他们有专业的科学教师,有标准的实验室以及配套的教学仪器,科学课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却相对落后: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原因

1.不重视科学教育的大环境

一是许多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从小培养学生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是人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与我们国家不重视教育、不重视科学分不开的。我们的科学课常常把它叫做“副科”,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教师担任。

2.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由于教师调课频繁,特别是农村,科学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兼职教师有的由音体美教师、课时不够的其他任课教师、年龄较大的教师或者行政后勤人员担任,有的甚至临时安排没课的教师看管学生。教师知识面窄,对《科学》课知识点把握不住,实验操作难度较大,即使教师有主动性,但也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3.科学课课程资源不足,教师仍在“教教材”

科学教材的设计理念是创新的,但很多教师习惯照本宣科“教教材”,觉得教材跳跃性很大,知识点很多且难度大,上课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对策

1.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重视小学科学技术教育

要提高认识,领导重视。首先,县级领导及校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是强国之基础,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其次,要发掘科学人才,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充当专职科学教师;再次,学校领导要严格要求教师按课程表上课,并加大巡视力度,采取强制措施确保科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科学课才不会被挪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科学素养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尤其是小学的科学启蒙课,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农村科学教师的再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科学意识得到更大的提高。要让一线的科学教师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其中的内涵;要培养骨干科学教师,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提高科学教师素质。当前农村小学聘请科学专业的教师任教科学还不太现实,只有采用选派优秀教师出去学习、请名师进来教的办法培养本校科学教师,从而提高科学教师素质,提高农村科学教育的质量,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3.强化课改,就地取材

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发乡土教材或者校本课程,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认识科学,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广大教师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开发有本地特色的科学课程。在没有实验室、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农村教师应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千方百计保证科学课的顺利开展。

4.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是科学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评价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可以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科学课程的根本宗旨。

5.创造良好的科技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