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体育课程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的特点

第1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特点;技能学习;教学策略

一、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体育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加强运动学习指导的过程,掌握这一过程的特点对于体育教师将起到很好的理论支撑作用。

1.行为性

体育教学中的行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社会基本规范与行为的重要学段。学生通过运动学习过程的感悟与实践,初步形成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行为与习惯。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现行状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体育学习活动与运动技术学习,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启发小学生通过运动学习正确认知运动学习行为对生活行为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积极地将在运动学习中获得的行为知识与技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

2.方法性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

用。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小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着重向小学生传授简单的、容易学会的,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方式,要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想,让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运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与积极性。

3.安全性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小学体育中的安全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小学生运动安全的教育,保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性。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向小学生传授自我保护、保护他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练习之前检查场地安全、个人安全措施的落实;练习之中要关注学生练习的安全性;练习之后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恢复。教师要把安全运动、安全卫生、安全预防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在小学生运动实践过程中,以运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使得学生保持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心健康。

二、小学生技能学习的要点

1.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小学生的运动健身大多数在于平日里的锻炼,让其不断地跑、跳、投,就是健身最简单的方式,教师没有必要对于这些还不懂得太多的小孩子们给予太多的技术性过强的运动技能学习的练习方式,而是可以大多数以生活中的活动来代替,通过运动学习,促使小学生正确认知生活中体育的多样性与适用性。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今后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2.运动方式的协调性

运动方式的不同,对于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培养也是有所不同的,其中,运动教学过程中的协调灵活极为重要。因此,全身的协调性、灵活性将成为小学生进行运动的一大重要因素。

3.组织方式的简易性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组织方式的创新应该从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正确评价。组织方式的创新应给小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方法、条件、手段和学习的组织形式等方面。

三、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开展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应该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从教师、条件、资源、适应、家庭、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提高教学策略的针对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身体活动为基础,通过开放教学,使学生动脑、动智、动情,主动地、直接地去学习掌握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探索运动学习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

体育教学评价是评价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体育教学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看重学习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体育学习应该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新的结构评价注重综合教育的效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表现和态度,对体育学习以及认知的能力,掌握与应用科学的、合理的运动实践方法以及体育的综合能力。因此,只有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体育教学评价更加全面,

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目标实现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整体优化产生积极的效果。

第2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 面向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校内实验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学生评价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及启示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基于工程师培养理念的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实践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土木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高校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陈辉. 我国发展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2).

[3] 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4] 王峥,等. 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

第3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目标; 整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11-02

1 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是一个在我国体育理论界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问题。但是,从课程的涵义以及在实践中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认识得出: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结构、程度、进度。其内涵应当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时限、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课程是培养体育能力和为终身健身打基础、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和中心环节。

2 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方向,只有明确课程目标,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和组织体育内容,也更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和正确评价。但目前体育教学仍受旧模式的束缚,全民健身的意义和目的并没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和推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确定全民健身的体育教育体系的课程目标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做好改革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题,如果能从体育课程目标的依据、模式等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确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法,必然可以为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3 体育课程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从宏观到具体,从高层到低层的一系列目标转化,可分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目标)。教育目的必须适合学校教育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对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前两个目标之间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而课程目标比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因此我们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明确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简单推行。体育课程目标也是这样,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只有在对社会需求、学科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几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切实可行。

3.1 社会需求因素。 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其中体质是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作为全民健身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突出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任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目标,除了学校之外,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锻炼习惯和体育健身,但仍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

3.2 学科发展因素。 确定课程目标首要考虑的是学科的功能。体育学科功能包括特殊功能与一般的教育功能,体育学科的特殊功能是育体健身,同时它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课程最基本的目标。国外国内都是以此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课程是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其中主要的是强身健体的必要的基本的体育学科知识,要更有效地达到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整体教学改革试图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接轨,使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有利于创立新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加强对整体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3.3 学生个体因素。 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研究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等特点,把学生目前的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从而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机,以及学生体质的现状来确定适宜的目标。因此,在确立体育课程目标时,除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达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逐步培养其体育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 确定体育课程模式

一般确定课程目标最常用的方式是“需要评估”模式,需要即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体育课程的需要是指公认学生行为或态度状况与观察到的学生状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之处。根据“需要评估”的模式,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模式:

首先:确定课程目标。通过召开体育教育专家会议,全面系统地确定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来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其次:确定事先的课程目标,按对学生教育的重要程度加以排列,以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主次顺序。再次: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对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程度评出等级。最后: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体育课程计划。根据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措施。

第4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课程 问题 策略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改革,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需要针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一、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都面临的共性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学生需要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体育项目的选择,这种符合学生意愿的选课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许多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选择体育课程的时候发现选课人数已满,不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也有部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之后发现由于选课学生人数过少,课程取消的情况。这都极大地打击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和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其次,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都沿用了传统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局限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缺乏教学特色,繁杂的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而在教学考核的内容中也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教育的考察性,追求体育分数,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第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不高。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老师教学观念比较传统,难以灵活运用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不能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学思维也比较僵化,对学生的新想法存在偏见,与学生的沟通存在障碍。大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实践活动,对课程结构布局掌握不合理,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第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每年都进行学生扩招,而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没跟上。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表现为体育器材数量不足,种类不丰富,保养和维护状况不佳,体育课程场地过小,环境不佳。这都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产生了阻碍,也局限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解决策略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坚持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才能够切实发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真正作用。

首先,要实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经验编辑适合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特定教材,突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区别。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要分别针对男生和女生规划不同的教学项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针对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和锻炼,突出公共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另外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一味地以体育考核内容作为教学重点,需要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心理调整教学内容,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其次,调整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项目进行调查统计,结合以往课程开设资料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程,避免出现学生想选的项目选不到,必须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课程的尴尬局面。当然,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采用第一学期学生必选基础课程,第二学期之后再进行课程的选修,在最后一学期进行竞技训练课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系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老师是公共体育课程的实施者,老师的素质限制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通过定期培训,增强体育老师的专业技能,通过长期学习,补充老师的知识和经验。注重鼓励体育老师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在不影响授课的基础上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结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效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四,建立科学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网络选择选修的课程,也能够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公共体育课程的器材、场地、考试内容等方面的资料,还可以实现与授课老师的沟通,解决体育知识上或体育心理上的疑惑。

最后,注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体育课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基于学生的安全管理,投入资金扩大教学场地的规模,增设不同功能的教学器材,方便学生上课过程中使用。当然,有实力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带领学生在体育馆中观摩比赛,体验体育运动的活力。

总之,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不断创新和突破,实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克服了传统的教学弊端,但也不能够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结合传统“三基”教学,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为教学原则,将学生作为公共体育课程的主体,适应新时期教学发展的规律,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进行因材施教,落实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 趣味性 运用

1 引言

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策略是指用游戏的活动方法,最终得到一定的体育运动的一种体育教学策略。是有效地采用游戏教学策略, 这样就可增强体育课程的较好教学成绩。体育课程的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内容较多, 更能提起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这种教学策略的组织形式很多,受到很多体育学习者的广泛兴趣, 这种游戏教学策略不但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更为有效地让学习者的身心得到调整, 还可以结合体育课的主旨, 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学习者能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动作要领, 更好锻炼好身体,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体能。学习者一般都有活泼好动、好胜与积极上进的本身思想, 倘若体育课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依据每一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并且适当贯穿具有竞技性的游戏方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这样能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 最终增强学习者练习动作的积极性。

2 体育课中的游戏教学法

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法的可以依据对象的不一样、目的相异来制定不相同的准则, 这种准则拥有一定的收缩性。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有意识、有创新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策略, 体育课程游戏教学策略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大众性、普及性、易接受性和娱乐健身性等主要特性。竞赛性游戏策略是指体育课程活动性游戏方法增进到较高的领域,除此之外还须根据专业的训练教练, 而且体育课程活动性游戏策略不但须专业的训练和较复杂的标准。标准的范围和要求可以自我修改,而且参与的人数可以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和运动比赛时间也相对宽松。这种游戏也不会有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这种体育教学策略较容易开展、较容易组织, 而且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特性显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1 游戏教学策略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主动性

体育课程体育游戏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训练的积极性, 可以让学习能够积极地参加体育课程的训练项目。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具体的每一次体育教学中来, 进而让体育教学内容更加轻松, 最终达到让学习者较为快速地融入体育课程的活动中, 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并把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勇敢机智的主动行为融入体育课程游戏的活动全部的相关内容中来。这样就可以较为完全地增强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提高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较多的优点。

2.2体育课程游戏教学策略的趣味性

体育课程的体育游戏活动拥有一定的融体力性、智力性、创造力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较为显著的挑战性, 可以较为容易地吸引学习者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展示学习者的个人特点, 较为充分地发挥学习者的个人特点、集体观点,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全部智慧与协作能力。然而体育课程体育游戏活动拥有的环境, 就可以增进学习者的运动方式。这样就能够得到教师乐的目标。体育课程的教学策略把教学方式与所选择的游戏策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在积极性的游戏课程中学习活动, 这样可以获得较为健身娱乐的目标。

2.3 游戏教学策略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训练

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游戏策略可以让较为大量的体育训练,就可以让体育课程训练娱乐性, 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在较为愉悦地适应教学内容。体育课程中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课程可以领会新知识和提高技术动作要领。可以依据体育课堂内容教学策略的相异而不同,选择相异的游戏项目。

2. 4 游戏教学策略可获得较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策略的师生关系可以参与一起协作,进而获得感情互动。体育课教师可以把学习者看成朋友, 这样便可以互相信任, 而且可以充分关怀体贴, 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让学习者较为广泛地自由。这样可以拓展学习者的发挥余地, 这样可以有助于学习者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与学习情况, 可以获得很好的师生关系。

3 体育游戏项目的教学策略应遵循的方法

在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方法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体育游戏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样才可以锻炼学习者的刻苦训练。进而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集体主义行为, 进而增强学习者的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创新,创造能力。第二,体育训练项目的选择需要具有较大的创新,这样可以较快地适应学习者的性格特点,不要无意义、低级庸俗、不利于身体素质提高的游戏活动。

4 结语

体育项目的游戏活动为获得教学目标, 具有自身准则, 以上的规则可依据不同的要求和训练目的而有所不同,而且需要有不一样的规则范围和可控性。在体育项目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为结合掌握某些动作技术要领, 要适时制止游戏活动, 而且需要在现场总结游戏活动需要改进的地方与相关注意事项, 得到较好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培.篮球教学中游戏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25(7): 133-134.

[2]余红盈.篮球游戏教学法与传统篮球教学的对比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7,26(2):60-62.

第6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5所不同地区和特色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展开研究,得出:医学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没有专业特点;职业的体育诉求具有“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追求和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体育精神的需要。因此,认为:应充分考虑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特征,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并注重体育精神价值的发挥。

关键词:职业需求;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03

1前言

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纲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四大基本原则。而依据选择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应融入其专业特征,体育课程设置的学时、开设年级及课程内容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衡量。本研究以不同地区几所医学类院校为研究对象了解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分析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特征,探究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各方面因素,以期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合理化发展给出一定的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大学、湖南医药学院、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查找与体育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对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课业情况,并对医院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掌握其工作特性。

2.2.3专家访谈法

结合研究需要访谈对体育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研究的学者专家和学校体育管理人员等。

2.2.4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工作。体育课程的功能从本位来说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但是从外延性来说,还具有培养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职业能力,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加入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课程建设的一大考虑重点。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开设情况见下表1。

上表1显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在学时数量上都能够满足《纲要》要求,达到144个学时要求,相比较第三军医大学体育课程学时数量比其他院校多出较多。访谈发现,其体育课为4个学时一次课,而且是从学生大一开始,到实习之前结束,大一还必须出早操。在课程模式上大多采取了必修+选项课的形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只有一所学校满足了15门课程的要求。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也存在几点特殊。第一,中医药类大学将体育与医学相关的课程如体育保健和健身气功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体现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特色。第二,第三军医大学将身体素质作为主要的体育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这种课程设置也体现了军事体育的特色。

3.2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特征与体育诉求

3.2.1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特征

课业负担繁重。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护理、临床、检验、影像、药学、中医等专业,在学习期间比其他专业所需完成学习的课程数量要多,而这些课程相对应的还有实验课,以及相应的医院见习。由于专业特点使得这些课程几乎全部是闭卷考试,相对应的还有实验考试,这些都加重了课业负担。除了课程数量和考试形式上的负担,医学课程教材的信息容量较大,尤其是主干课程如内外科、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字数达100万字以上。

学业与就业压力并存。在当前形势下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已经不能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因此医学专业学生选择考研成为一种必然。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保研加考研率超过85%。全校考研率也超过55%。医学属于热门专业,在就业上有较好的前景和空间,而医学专业学生近乎学霸的学习成绩以及大批量的博士后、博士、硕士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存在巨大的竞争。可以说学业和就业压力从走进医学院校的一开始即存在。

医生职业的大工作量和严谨性。除了学习和就业期间的压力之外,正式步入医院从事工作的医生在工作上也并不显得轻松。对于相对大型的较好的(三甲)医院,工作人员早7晚9成为常态。除了正常的工作,轮换的值班成为必然。相对的双休在很多医院调整成为单休。既然在这样的工作量下,由于医生的天职,救死扶伤,关乎生命,严谨是医务工作者的一大职业特性,在如此大工作量下医生依然要保证工作的万无一失,这些都对医生的身心状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2.2职业需求导向下的体育诉求

课业负担与工作强度促使“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落实。课业负担、学习和就业压力使得医学专业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使得救死扶伤的未来医务工作者失去增强自身体质的时间和空间,逐渐形成亚健康状态,失去了“健康第一”的基本要求。而重学业和长时间的工作使得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已经离他们渐行渐远,“终身体育”意识也不复存在。因此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无论是在学时数量,课程内容,学校体育开展形式上,应该充分考虑专业特点。

未来职业需求下的良好的机能状态。越优异的医务工作者往往承受的工作量越大。例如,临床工作中,一个手术的时间长度可以达到6个小时,有的手术甚至达到10个小时以上。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对医务工作者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都是严峻的考验。而不定时的手术时间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的常态。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实际工作时间多出正常工作时间2-3个小时较为正常。因此,职业特点导致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体质状况已经不能只是局限于“体质健康”而应该是身体各机能处于优良的状态,才能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

就业压力与工作压力促使体育精神焕发。通过体育锻炼,体育知识学习以及体育竞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逐渐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相互协作的体育精神。医生作为一个既要拥有团队协作精神,又要具有个人顽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注重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开设相对应的体育课程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育精神。

3.3职业需求导向下的医学专业体育课程设置

3.3.1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育学时设置

医学院校在课程开设的年限上只是针对一、二年级学生,但医学院校学生很多专业都为五年制,部分专业为本硕连读,甚至本硕博连读。这就与综合性院校四年制本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学生学习年限的不同,应该成相同比例的设置体育课程学时数量,如五年制将体育课程设置为3年共计216个学时,将本硕连读7年制实行3+1学期(研究生第1学期)形式,共计252个学时。此外,在体育学时的开设中应加入一定数量学时的身体素质练习,可以在低年级实行体育必修课,将田径、户外运动、体适能等内容均匀分配到第一年的72个学时中去。

3.3.2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纲要》在实施中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开设的数量进行了一定的要求,即必须达到15门体育课程供广大学生学习。调查发现医学院校将师资配置、器材设备和项目大众化作为设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参考标准,而与学校、学生、职业特点相结合的体育课程并未纳入主要参考标准。“简单方便的项目年年开”,“考试易过的项目人人选”成为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之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特征、专业人才职业需求,将与专业相结合的体育保健、增强机能水平的田径、体操、体适能、户外运动等开设到体育课堂中来。

3.3.3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考试标准设置

体育考试标准是体育教学大纲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教学大纲的制定往往在于任课教师对于课程的自我理解,以及教学内容的评判,考虑的是内容本身,而非学生。而学生评教的实施使得教师在教学和考试中有意而为之的产生“默契”。考试标准在职业考核方面有所缺失,标准把握的不严,使得体育课程在学生体质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在医学专业学生体育课程考试标准中应该将职业能力作为考试一个标准,同时严格执行考试标准,使体育考试不仅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3.4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质测试设置

针对院校特点,专业院校在现有体质测试的基础上增加与专业相结合的测试,是客观评价学生体质状况和专业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体质测试改革的一个方面。本研究认为应该做到“调、改、增”三方面。“调”即是把原有的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调整为女生1500米、男生3000米,通过测试项目的调整促使学生体能状况的改善。“改”即改变测试项目的测试性,改测试为考试,将体质测试作为每学期所必须的考试内容,贯穿到学习过程中去。“增”即增加体质测试标准和内容,通过标准的增加实现职业能力的获得,增加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的项目,如女生增加俯卧撑,男生增加两头起、卧推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学时满足了《纲要》的基本要求,但是不具有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开设数量欠缺,内容的配置不能很好地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

特定的职业赋予了特定的体育诉求。课业负担与工作强度促使“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落实。在职业需求下苛求体育学习获得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培养优良的体育精神品质排解不良心理状态。

当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学时存在“大一统”的现象,不具有专业特色,学时数量与学业年限不成比例,课程内容没有确定专业特色,考试不具有职业要求,体质测试内容不具有改革胆识。

4.2建议

加强对专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在体育课程建设中考虑学校特征以及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建设满足和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体育课程。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应该形成自身的系统认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特征,满足特定人群的体育诉求,实现学生体质健康,培养职业能力,注重体育精神价值的发挥。

职业需求导向下的医学专业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业年限增加体育学时数量,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开设培养职业能力的体育课程内容,调整和严把考试标准,改革体质测试内容,满足未来医务工作者职业需要。

参考文献:

[1]董雄.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2]阮辉.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3]王爱维.中国内地与香港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4]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03:61-66.

[5]于洪.学分制背景下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6]许彩艳.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7]张立新.北京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第7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方式问题。文章依次探讨分析了引入法、改造法、创编法以及整合法四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方式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的应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工作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课程内容资源 体育教学 开发方式

一、引入法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应用分析

引入法是将已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按照其运动方式、运动方法、运动规则以及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引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并将其作为小学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的一种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法。这种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式是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活动中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虽然说利用引入法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方式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是,在引入时却应注意: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十分丰富而多样的,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容,将所有已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全部引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利用引入法来开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对所要引入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筛选。通常来说,在对已有的运动项目进行筛选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所开发的小学体育内容资源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其次,所开发的小学体育内容资源要具备可行性,能够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之上,利用学校已有的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运动器材设施等就能够得以顺利开展;最后,所开发的小学体育内容资源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例如,乒乓球、跆拳道等体育运动,不但符合体育新课改的要求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对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要求较低,可行性高,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引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

二、改造法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改造法是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等)、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问题,对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调整,从而使其满足教学需求,从而实现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一种方法。

在针对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改造时,能够运用的改造方式十分多样,而且改造的内容也非常多元,既可以针对体育运动的内容、场地、器材、规则或是适用范围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进行加工,也可以针对多个要素来进行加工;既可以是整体的、系统性的调整,也可以是局部的、某个环节的调整。例如:在引入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时,既可以将其进行整体的、系统性的改造将其有效的融入体育游戏或体育活动之中,也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个动作或是某个动作组合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小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三、创编法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创编法实质上指的是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创造出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学习需求的课程内容。这种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法,在游戏教学中最为常见。在创编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创编的内容要在满足教学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符合简便易行、趣味性强的特点。例如,针对小跳远教学可以创编“青蛙过河”的小游戏,而针对短跑教学,体育任课教师则可以创编“迎面接力”等小游戏。

四、整合法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中的应用分析

利用整合法来开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实际上就是在开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时,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开发创造出新的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

一般来说,通过整合法进行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教学需求确定整合的目的。常见的进行整合的目的主要有三种,即: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提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以及提升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三种类型,要进行整合任课教师首先要清楚整合的目的,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整合工作。例如:为了提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可以考虑将乒乓球教学与羽毛球教学整合起来开展。

其次,对所要整合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定所采用的整合方式。例如:要将乒乓球教学与羽毛球教学进行整合,那么就要在分析和研究乒乓球和羽毛球各个要素的基础之上,确定是要将乒乓球的练习方法与羽毛球的练习方法进行整合,还是要将乒乓球的练习方法与羽毛球的练习规则进行整合等等。

最后,整合与检验。在确定了整合目标和整合方法,并根据整合目标对所要整合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造之后,就可以将所要整合的内容进行整合了,而且在整合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通过教学实践等方式来对所开发的课程内容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勇,蒋晓培,李洋.吉林省农村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经之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2] 袁九宗,王颖.论在新课标下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信息.2007(01).

第8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职业性特色 职业性体育素质

1.引言

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原则是学以致用,教学内容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体育课是高职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体育课教学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视角下配置教学资源,不但要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而且要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职业素质,奠定终身体育基础,提高服务社会的效能。高职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要通过体育课教学,发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适应职业的体育意识和心理素质。

2.体育课职业性特色

体育课职业性特色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为培养未来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职业性体育素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职业性体育素质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应对职业环境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从事实际操作,对职业性体育素质的要求较高,在体育课教学中要融入职业性特色体育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和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树立职业性特色体育观念

高职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体育课教学目标,根据体育的多功能性,将体育的健身、教育、娱乐及职业性特色融入体育课程,充分体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与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实现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目标的同时,还应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开展职业岗位需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职业性特色体育教学。

4.构建职业性特色体育课程

高职体育课程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总目标和体育教育的自身规律,从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构建职业性特色体育课程。对于职业性特色课程模块,可以突破已有的系、班级设置,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要求。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高职体育教育要把握课程设置特点,密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联系,开设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项目。不同专业类别和职业岗位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师范类专业职业性体育素质有体操、健美操、球类、游戏等,对应的教学项目有体操、队列队形、健美操、球类、体育游戏等;医学类专业职业性体育素质有手脑的灵活性和耐心细致的习惯等,对应的教学项目有乒乓球、太极拳、棋类等;建筑类专业职业性体育素质有肢体的耐力、灵活性和平衡性等,对应的教学项目有游泳、长跑、武术、跆拳道等。依据高职专业特点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构建体育课程,给体育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呈现出体育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德育原则。针对不同岗位所设置的职业性体育项目对职业道德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文秘专业要求扎实细致、文明礼貌、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等;市场营销专业要求服务优良、积极热忱、举止文雅、平易近人等。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践环节,精心设计,针对职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实用原则。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体育项目的特性,结合往届毕业生调研,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特别是学习一些身体保健操、保健气功、按摩等内容。三是终身原则。要让学生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职业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自身条件制订科学可行的锻炼计划,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5.加强体育课职业性特色研究

高职大多设置了体育教学部,下设有群体竞技、大学生体能测试等教研室,为加强体育课职业性特色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重新布局和细化教研室功能,根据体育教育的规律和专业类别要求,为学生专业技术学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服务。教研工作要根据学生专业岗位的职业特点研究选择针对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对身体的影响研究选择具有康复、医疗保健作用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专业特点的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对职业性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改进教法,增强教学效果,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以适应高职体育课教学的需要。并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和要求,研究各专业职业性体育特色,构建相应的体育项目,编制职业性特色体育教材。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征求专业所在系部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以便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5.结语

高职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职业性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确定方面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按照专业设置职业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要求,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满足专业岗位需要的体育素质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课程模块要以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要从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等各层面进行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设计

学校的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另外,体育课程还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它的这种结构多样化类型往往造成高中体育课程的混乱现象,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当前,高中体育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地把各个等级的体育课程加以优化设计,从而形成高效的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课程结构的改革始终都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大家都希望在课程结构的优化中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高中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设计。

1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内涵

所谓课程结构主要是指在某一课程理念的统领下,课程中各层次之间符合规律的组织形式。而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则是以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框架为根本,对课程内容加以平衡及调控的优化过程。只有科学的设计体育课程结构,才会达到课程资源和学生身心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中的体育课程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学习领域、科目及板块,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要求高中学生必须修满11个必修学分,这11个必修学分中包含1个学分的田径类项目和1个学分的健康教育类学科,只有修满这11个必修学分,才能达到体育课程的毕业要求。

2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分析

结构这个词主要指某一物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它是结构主义的中心概念,在系统结构的观点中,结构主要起到决定系统功能性质与大小的作用,而课程的结构功能则将在培养目标中体现出来,所以,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是息息相关的。课程结构的好与不好,都将决定着培养目标的成功与否,课程结构的优化将会加快培养目标的实现步伐。

3高中体育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

3.1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匹配不协调

高中体育课程的选择权自应用到学校后,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模式开展逐渐地涌现出来,例如:基础课程选修模式、3年3次选项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考虑高中生选择体育课程的权利,并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不过目前,学校在何时开展选修课程、及各学习模块之间的组合等内容考虑欠缺,从而造成了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匹配不协调,导致体育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3.2体育课程理论设计与实施条件的矛盾

体育课程中选修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固定教学班的教学形式,重新划分班级,这种模式打乱了每个教学班级的教学情况,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受到了一定限制,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并不配合教师的授课模式,如遇到分组教学,由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从而阻碍了有效教学的进行。另外,体育课程的选修模块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每个高中校园的教师水平和健身器材都有限,从而限制了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模块的权利,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结构的设计模式。

3.3高中学生两种体育模块的矛盾

对于目前的高中学生来讲,他们的多元化体育兴趣和固定模式的体育模块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让学生过早的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体育课程则会造成一部分较受欢迎的项目供不应求,事实上这种状态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学校仅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体育选修课是会加剧高中学生两种体育模块之间的矛盾的。

3.4高中体育课程的丰富性和实际操作行为的错位

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它的简单化行为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发展个性,认为某一体育模块就是对一个体育项目的单一训练,而体育课程本身的丰富内容却被抹杀,这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设计思路

高中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它不仅要衡量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每一时期不同学生的身体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当前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高中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要综合衡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把体育课程的资源整合出来,形成最优化的教育效益。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课程指引下,需围绕学生的个好、体育锻炼习惯来强化学生的体育基本性能,并充分体现出体育课程的选择性特点,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体育课程结构的框架设计需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个是宏观结构;一个是微观结构。

4.1宏观结构

高中体育课程的宏观结构主要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选择。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并且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正确处理好高中学生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关系十分重要。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都希望尽快实现选修课程的愿望,所以,在高一阶段进行体育课程的模块选修也是较为合理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刚进高中校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体育课程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高一阶段的学生在普修的过程中有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同时也便于班级的统一管理。而对于高中体育的必修课程来说,它可以给与体育教学适当的强制性,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4.2微观结构

高中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还要考虑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的兴趣爱好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中,其中,男生较喜爱球类,而女生则对健美操比较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在初中阶段教师并没有培养学生多样的体育兴趣爱好。特别是缺乏对球类和体操类项目中的相关技巧,相比之下,学生更加喜欢具有快节奏的体育项目,另外,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对游泳有很高的兴致。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主要强调高中体育教学的标准要有层次性,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更多选择与发展的机会。在体育课程的模块选择中,要以学生的体育锻炼为基础,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并将学生的爱好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高中体育课程的项目选修课主要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与乒乓球、武术与跆拳道、健身操与舞蹈等六个项目选修课程。而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篮球+健身跑跳投+体育舞蹈、足球+体操+健身跑跳投、排球+体操+健身跑跳投、小球+武术、武术+体操+跆拳道、健美操+舞蹈+健身跑跳投等六个模块。

5结语

目前,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已经成为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学科。课程选择的好坏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在高中体育课程中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并提高学生的体质是目前体育教师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充分体现所有高中学生运动天赋的课程才能称之为好的体育课程,高中体育课程的结构优化可以最大限度的达到新课程理念的标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符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东晓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梅文豪.浅谈高中体育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1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