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的教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4
】页/【
138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2019—2020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20年X月
一、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学习情况与上学期基本相同。基本懂得了学习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
几个班的孩子还是有些差别,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有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本班现有学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X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
三、教材分析
教材在呈现形式上,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鲜活的样式,给孩子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儿童自身出发,运用儿童语言、对话、旁白等形式,让儿童置身其中,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与启发性。
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每个单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教材在内容特点上,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性、活动性、启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教材在实现教育目标上,各单元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能够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综合的课程目标。
四、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
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五)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
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六)
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七)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八)
“赏、析、做、评”四步教学法即通过美术课堂中欣赏美术佳作、结合作品分析、积极动手创作、展开作品评价这四个步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脑动手习惯,体验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欲望,为学生提供美育的沃土,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一、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会学生欣赏方法
经典的美术作品,不仅体现着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反映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教师可把知识融入故事中,用故事吸引学生,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欣赏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習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会造成热情投入换来学生的漠然的尴尬局面,让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讲遍美术史上的名作,要想让学生欣赏更多的作品,就应让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方面让学生首先从感观上去体会,然后通过介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美术作品的观察点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具备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多媒体,改进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属于视觉艺术。现有的美术欣赏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画幅小的缺点,加之美术欣赏课的课时少,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好这些教学中的矛盾,如果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
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例如,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中,如果只有老师枯燥、单一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和理解作品的美感,而充分运用多媒体,用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引人入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信息能大大节省使用传统手段所需的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这样能激发学生认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进入到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使视、听感官相互配合,达到一种通感的审美效果,从而领略该作品的艺术内涵。
二、分析作品——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可按以下程序引导学生。
首先是让学生对画面中直观的形象进行赏析,也就是赏析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细致观察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了解相关背景。还要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语汇,例如:描述形状、质感、空间、形体;分析节奏、均衡、动势、对比;解释内容、题材、感觉、象征意义;判断视觉传达、观念、风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等等。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创作
教师可围绕欣赏和分析,获得艺术的再创造,借鉴艺术家的思维灵感,使学生学会创作。美术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情感感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艺术的快乐并积累审美的经验,能真正体会到美术带给他们的全方位的享受。
针对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难这一特点,我把学生动手操作与科研、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制作了大量范画,收集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力求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制作步骤。同时,我积极深入课堂,亲自示范操作,有效突破重难点,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我以美术教学为依托,积极参与“高效课堂大赛、聚焦课型、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将四步教学法贯穿融会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分析、学习、借鉴,从而创作出立意新颖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作品评价——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新课标将评价看作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标指出,对“教”的评价,是对教师组织美术教学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率的评价,其中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策略、方法和技术的灵活使用;对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有意识渗透;对学生特点和学习初始状态的了解和把握等。对“学”的评价,是指学生美术学习质量的评价,侧重于美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评价的目的性。要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二是注意评价的全面性。不要片面地强调美术操作技能,要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观念的进步、合作精神的形成和人格的逐步完善。三是评价应该全程化,注重平时多种美术作业的形成性评价。四是评价方法要多样化。鼓励学生自评,创设环境互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学生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
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教师要唤起他们美的情感,达到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相应的统一,促进人格的发展。同时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与艺术才华。
为了做好开学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衔接,进ー步巩
固线上教学成果,确保实现本学期道德教育与法治课程教学
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教
学衔接具体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
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ー个学生的学科素
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九年级即将面临中考,本学期《道德与法治》主要任务
就是完成新课教学、系统复习、备战中考、冲刺中考,对于
教学来讲就是要做好最后的复习准备工作。为使本校《道德
与法治》的复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
行,真正对学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为中考打基础的指导方
针来制定计划,实施教学,系统复习,使毎一位学生在第一
轮复习中夯实基础,在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中融技巧、方法、
思想于一体,获得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
识。
在第三轮的专题和时政热点复习中掌握时政热点题的
答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性训练。最后,做好辅导,确
保2020年中考取得好的成绩。
ニ、基本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经过本
学期为期**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
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
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
别学生自制カ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
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_
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辅导孩子
观看空中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
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这届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习惯比较
差,需要老师的监督。具体有以下几点:
1.
本届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上届弱ー些,而且优生较少,
心浮气躁,基础薄弱,比较懒散,作业上交情况极差。
2.
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系統,在应用多本书的
知识解答同一道大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3.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材料分析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较差,不能用所学知识点来完整全面的回答,得不全分。因
为是毕业班,时间紧,学生心理压カ较大,课堂容量较大,练
习的综合性难度加强。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加强快慢班的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在备课中増加趣味性,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三、
教材分析
七、八年级教材很多学生已经丟失,只能根据考纲有针
对性地复习,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时政热点专题,对
于学生来讲更是陌生,没有可取的教材和资料,全靠教师的
经验总结。
四、
复习目标
以学生为本,复习备考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复习过
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加强对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
养。加强课本知识系统教学,争取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整理疏
导,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进而构成立体知识系統。
做好分层辅导和个别辅导,在复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
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分层布置作业,争取合格率和优秀率都
有大幅度的提局。
五、
开学安排
1.
对“空中课堂”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
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
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迖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
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2.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
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ー课每ー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3.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
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
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
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
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
他们的学习信心。
4.
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拓宽思路,总结反思,让学生学
会学习。
5.
平时提些有新意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解决,培养学
生的探究意识。
6.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_信,培养他们自主学习
的好习惯。
7.
课堂上经常关注他们的听课情况,鼓励他们向优秀学
生学习,以至于他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
深入班级,做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定期
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工作。
9.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明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
想和情况,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及时表扬和批评。为了防止
优生产生骄傲情緒。
10.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
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
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0春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1、2、3班)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基础不一,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较差、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所以作为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注意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针对教情学情,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制定本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1、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上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采用了操作性强、见效快的分层分类教学法,,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学生成绩进步较大,参考总人数108人。
2、分层教学回顾,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成员搭配,各班分为7个学习小组,每组每层一人。
(2)课堂提问坚持有梯度和难度,重点关注了优秀边缘生和及格边缘生,作业的分层布置落实到位,回查详细。(3)制定了分类推进计划,结合不同学生的学情,确定了适合其学情的课堂提问和家庭作业,及时跟踪其学习发展情况。
(4)面批作业方面:对优秀边缘生和及格边缘生,及时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
题,耐心引导,促其改进,但惩罚措施落实到位。
3、教者存在问题
(1)知识清查方面,回查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学生有怠惰思想,检查落实不到位,使一部分学困生无紧迫感,得过且过,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
(2)课堂效率较低,在课堂教学方面,仅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偶尔忽略了学情的掌握及习题的训练。
(3)个别辅导和作业面批坚持不够经常,不能经常性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回查落实不到位。
(4)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要求不够严格,对部分经常性拖欠作业的学生没有采取相应的有效惩罚措施。
三、教学措施:
1、搞好教学常规工作。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批改学生作业,及时反馈总结。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学习的接受性,强化学习的建构性,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交通事故 体表 损伤 死亡 法医学检验
【Abstract】The system of forensic postmortem exam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ffic accidents causing death without significant injury through the body surface inspection. We can through the system of forensic postmortem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death for the victims' with slight injury on the body and their internal organ damage seriously. In summary,we can use the system of forensic postmortem examination scene investigation, vehicle traces and collision point inspection to ju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ision and death, reduction the fact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
【Key words】Traffic accident;Appearance;Injury;Death;Forensic examination
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当事人体表无明显损伤而导致死亡的案例很少见,其死亡原因通过尸表检验不能确定,但是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需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实施解剖[1-2]。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分析和探讨当事人尸表检验无明显损伤的交通事故,其系统法医学检验对责任划分的重要性。
1 案例资料
案例:某日17r36分,李某驾驶一辆白色微型面包车,在城中街道由北向南行驶,在行驶到一家水果店前的路段时,将迎面相向而来的骑自行车的张某(女、11岁)撞倒在地,张某被送至医院救治,4个小时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交警接到报案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在肇事车辆上发现有剐蹭痕迹;张某所骑的自行车被家人带回家,但没发现与面包车剐蹭的痕迹;通过对张某所穿衣服进行检查,也没有发现有与面包车接触过的痕迹,这些痕迹可能在抢救途中被破坏。事故发生后,法医对张某尸表进行检查,发现张某右后腰处有条状的皮肤擦伤,其它部位未见异常。这种状态下并不能明确张某的死亡原因与肇事车辆的关系,张某的家属不同意进行尸体解剖。交警等相关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勘验肇事车辆及死者相关衣物等,然而并没有找到当事人和肇事车辆接触过的证据,由于张某的家属不同意对死者进行尸体解剖,其死者的死亡原因无法确定。相关办案人员和法医组成研究小组一起讨论了这起特殊的交通事故,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对尸体解剖才能找到事故的真正原因,从而还死者和家属一个公道。小组讨论结束后,办案人员对家属进行了合理解释并说明了现在医学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尸体解剖才能明确死亡原因及与肇事车辆的关系,法医学尸体解剖发现死者的右肾有大面积挫伤、肝脏大面积破裂,这些损伤符合机动车的直接撞击后形成,结合案情、肇事车辆相关痕迹、死亡经过等综合分析认为张某的死亡原因为肝脏大面积破裂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交警及相关办案人员结合法医的尸检报告和现场勘查、肇事车辆痕迹、碰撞点检查等相关资料来综合推断并还原事实经过,认为李某驾驶的微型面包车的左前角直接碰触到张某身体的右后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张某的右后腰有条形状的皮肤擦伤,从而导致肝脏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在这起交通肇事中,并没有找到和肇事车辆相接触的直接证据,办案人员分析和肇事车辆直接接触的可能是衣物等柔软的物质和肇事车厢接触,而衣服上的痕迹可在送死者去医院的路上遭到破坏。
2 讨论
2.1 交通事故中行人致伤机制与死亡原因分析
交通损伤属于钝性机械性损伤,其损伤程度与交通工具的部位特征、运行速度有关,具有损伤类型多样、形态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由于车和人均处于运动状态,机动车造成人体损伤的过程十分复杂,损伤过程迅速而短暂,分析和研究行人的致伤机制和死亡原因对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
2.1.1 行人致伤机制
(1)机动车在行驶的途中带有巨大的能量。携带能量的公式为:E=1/2mv2(v为机动车行驶的速度,m为机动车的重量),由此可以得出,机动车的总重量越大,行驶的速度就越大,其自身携带的能量也就越大。
(2)机动车能量的释放时间很短。在机动车和人体发生碰撞后,短时间内便把其能量传递到人体身上。此过程可在物理学公式中体现:E=f(t2-t1)(f是作用力,t表示时间),机动车接触人体的时间很短,这也就说明作用了非常的大,强大的作用力就会有相当一部分能量被传到人体的内脏部分,对内脏的损伤程度很大,而外表的损伤可能会很小[2,4]。
2.1.2 死亡原因分析
(1)事故当场死亡。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当场死亡,这主要说明交通事故对人体内脏器官带来巨大的伤害,由于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同,死者的死亡原因也会有所不同,尽管其外表没有明显的损伤,但其内部器官在事故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肝脏大面积受损、脑干受损等。
(2)抢救无效死亡。一般情况下,这类伤者的重要内脏器官受到严重破坏,如肝、脾、肺等内脏器官的大面积损坏等等,伤者由于内脏的大面积出血产生失血性休克,送至医院来不及进一步检查就可能导致抢救无效而死亡。
(3)送医院后短期内死亡。有些当事人在被送至医院后,经过医院医生的全力抢救会暂时存有生命迹象,这类伤者主要是脑出血、脑疝等,在抢救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而死亡。由于这类患者在抢救中会有相关的病例记录,可以找到其死亡原因[5]。
2.2 法医学鉴定与客观处理交通事故
在此例死者的死因分析中,由于体表无明显损伤、送医院后短时间内死亡,很难通过现有的资料来判断分析死亡原因;再次由于碰撞导致的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其损伤有相当一部分能量被传到人体的内脏器官,对内脏器官的损伤程度较大;如不进行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将不能确定死者的死亡原因和碰撞与死亡的关系,其交通肇事案中责任的划分将变得极其困难。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交通事故死者尸体不能强行解剖,很多家属并不同意对死者进行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这使得案件的处理增加了新的难处。因此,办案人员要向家属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以期争取到家属的理解和同意,通过法医学尸体解剖来明确死者的死亡原因,并结合现场勘查、肇事车辆痕迹、碰撞点检查等相关资料来综合判断碰撞与死亡的关系并还原事实经过,从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结语
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警等相关的办案人员在处理当事人外表无明显损伤致死亡的这交通事故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当事人体表无明显损伤而得出错误的死亡原因和碰撞与死亡的错误关系。办案人员遇到此类案件时可通过监控资料、机动车的剐蹭、死者身上擦痕等,并结合系统法医学检验结果来判断碰撞与死亡的关系,进而还原事故发生的经过,从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葆元,张宏斌,王浩力,李伟.对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法医鉴定及相关问题之探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2):181-184.
[2]雷江花.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1-6.
[3]刘丽英.交通肇事罪此罪与彼罪的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1-9.
关键词:混合式教法;微课;翻转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质量较差;网络教学实现了一人一机一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不受时空或地域限制,反馈迅速交互共享无限制,可以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但存在缺少教师指导和监督,教学结果难控的状态。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法得到广泛应用,它为学习者提供“线上”和“线下”两种互补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者“人人、处处、时时”自主学习、泛在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依托微知库的教学平台,将混合式教法应用于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一、高职《通信原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的综合逻辑性强,概念抽象难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信原理课程综合逻辑性强,涉及模数电、工程数学、信号与系统等多门课程内容,原理抽象,数学公式繁杂。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往往是教师讲起来头头是道,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玩手机逐渐成为常态,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满意,学生难以理解与消化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2.学生的学情复杂,基础参差不齐,难以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学习高职院校既有单招生,又有统招生,且统招生一部分来源于普高,另一部分则来源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加之文理兼招,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要想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需要基于学情的差异化学习目标,但由于专业课程受众面小,不可能像高等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一样进行分层次分班教学,纯粹的课堂教学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情况,“大一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进度显然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微知库网络平台的功能
微知库打造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互动、过程管理与行为追踪一体化的国家职教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平台。平台以众筹方式收集和整理职教专业教学资源,实现校际间跨地域的共建共享。教学组织者将课程资源先上传至平台的资源中心,在平台的课程中心创建要教授的课程,利用资源中心已上传的教学资源或本地资源对课程进行编辑与制作,从课程大纲到考核标准,从电子课件到动画视频,从作业到分层测试,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构建。课程可以建好后开课,也可以边建边授。开课后,学习者通过电脑或手机APP进行报名与网络学习,查看学习资源、互助讨论、提交笔记与在线测试等;教授者通过学员管理、手机签到、成绩管理、批阅试卷与教学统计等,实现对课程的教学与监管。平台会自动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备案与统计,课程结束时,达到考核标准要求的颁发课程合格证书。
三、混合式教法在高职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在我院的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依托微知库平台采用一定的方式才能将混合式教学法的威力发挥到最大,是混合式教学面临的教学新形态。微课与翻转课堂是师生公认的最有效的两种方法。
1.微课录制通信原理微课时知识点的划分采用逐级分解法,由于教学内容按照模块进行组织,所以首先依据模块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分解,拆分成独立的碎片单元,然后再对碎片单元进行逐级细化,化解成微型的颗粒状知识点。比如,通信原理中非常重要的模块:数字频带通信系统,首先将该模块划分为数字振幅键控(ASK)、数字移频键控(FSK)、数字移相键控(PSK)三个子模块;然后再对各子模块进行拆分,如ASK分解为ASK调制、ASK解调两个碎片单元;其次对碎片单元进行细化,比如ASK又细分为调制原理、实现框图、实现电路颗粒状知识点;由于ASK的实现方法不止一种,因此还可进一步将微型化为模拟相乘法与键控法。通信原理是一门原理抽象、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微课设计过程中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高职学生学情复杂,学习差异性大,微课设计过程中需体现有针对性分层教学。针对颗粒状知识点录制的微视频时长一般在1~3分钟,将实践教学融入颗粒状知识点中,配以动手操作相关图片或Flash动画,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在碎片单元微型化时就开始考虑分层次教学设计,如ASK调制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初级是2ASK调制,中级是MASK调制,高级是ASK调制扩展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进阶学习。微型化后的短视频针对性更强,学生可灵活、可控地进行跨时空、碎片化重复学习,精短的内容更容易获取、吸引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在微知库平台相关微视频,并在平台与课堂上引导学生有序、系统地开展进阶学习,帮助学生梳理、整合知识点,由点到线再到面重新将知识点串起来。只有经过了化碎为整,细化重组,才会凸显微课碎片化学习的效果。学生学完碎片单元或子模块微视频后,要求学生通过微知库平台上的相应题库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测试,既查缺补漏又强化巩固知识。
2.翻转课堂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翻转,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翻转的时长与层级。在选择翻转内容时,晦涩难懂的公式推导,通信概念的构建、外延与推理等不适合进行翻转;选好翻转内容后,课前的翻转任务与问题引领需要精心策划,课堂的翻转课件需要精心设计;翻转时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水平不一,因此时间不宜过长,要分层进行点或颗粒状翻转。比如,在讲授信道容量与香农定理这部分内容前,教师要先选择好适合翻转的点:信道容量的制约因素。课前在平台上相关资料、课件与微视频,特意在课件中加入了一段小视频(汽车由高速进入匝道再到人车拥堵的市区)引发学生思考,分层翻转任务——层级1:信道容量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制约关系;层级2:信道带宽与信噪比是否可以互换。课堂上教师由小视频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信道容量类比为道路容量,道路宽度类比为信道宽度,汽车类比为信号,行人类比为干扰(噪声),师生以此展开层级1讨论:信道容量与信道带宽、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间的关系。翻转效果交给平台进行考核,通过平台的任务测评追踪每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帮助老师更好地现场判断课堂研讨是否晋级以及如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点或颗粒状翻转的时长一般在10~15分钟,教师要控制好翻转的时间节奏。同一个知识点的层级设置最多三级,难度由浅入深。微知库平台的及时反馈功能使翻转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通过即时测评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点是否有偏差,教师通过即时测评可以把握与掌控是否继续讨论还是升级翻转。翻转课堂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适时的监控与评价,而微知库平台的及时反馈功能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测试结果,让教师翻转前心中有数,学生翻转后记忆深刻。
四、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法的实施过程
微知库平台使我院通信原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呈现更加灵活、丰富与生动,混合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而且使教学实施过程拓展到了课前、课后与实验实训中,构造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场景。课前是教与学松散的互动:教师借助平台备课与开课,上传学习资源并及时或推送学习任务与学习资料;学生接受任务,在平台上在线课前学习,讨论或写笔记。课中是教与学紧张的碰撞:“线上”和“线下”频繁对接,学生手机签到,在教师引导下查询与阅览相关课程资源,尤其是视频、动画等;教师考勤管理,及时查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与学习轨迹,并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在线随堂测试等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师生交互解决核心重难点问题。课后是教与学轻松的交流:学生在平台上互动讨论提交作业,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查看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线上答疑解惑,远程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进程,并推送提醒与公告等。实验实训是教与学实操的检验:混合式教法解决了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围观”看不清,需长时间等待老师“手把手”辅导,纸质实训报告提交烦琐等问题,教师提前准备好实训仪器与设备,现场下达实训任务并操作演示;学生线上观看动作分解与演示视频,可边看边学边动手操作,也可先观摩后动手操作,用手机拍照记录通信电路的波形测试结果并现场提交电子报告书。课前、课中、课后与实验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场景使得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物理环境,而且改善了师生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不再担心课前课后无师引领与辅导,教师不再烦恼无法实时监督与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精研教材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适应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先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一、教学中要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组织教学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这些基础知识应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步引导加以抽象弄清其含义。如七年级的第一节课《负数》中,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数学,然后由珠峰、吐鲁蕃盆地的海拨高度以及以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温度计引出负数,让学生自己得出负数的概念,这样效果就较好,即将复杂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式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有全面了解。
二、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对枯燥无味的概念,法则和公式,这些空洞无物的知识,学生觉得学起来没劲,甚至很讨厌,教学中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一节课效果相当差,所以教学中要做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以及其它科学中举出实际事例。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字概念和规律,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完成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比如:我们八年级下册中一节学习的《反证法》完全可以从《王蓉吃梨》这个故事说起,旁征博引显而易见的说明了反证法的推理过程。
三、要在教法和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教学中我们一贯坚持启发、诱导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反对呆板教条主义。利用教条主义教学生只能照猫画虎,简单模仿,不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或讨论理解后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和灵活应用。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新课的导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一节新课,引人入胜的导入是成功的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入课堂。比如七年级上册《抽样调查举例》这节课中,课前可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人力的条件下,估计出一袋黄豆的数量吗?能在有限的人力、财力情况下估计出一池塘中有多少条鱼吗?”这样带着问题来学习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带着疑问探索新知。还有《4.3怎样处理废旧电池》这节课,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北京某小区居民集体中毒事件说起,来说明废旧电池的危害性,不但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平时学习知识的一点一滴要的是扎实,但善于总结与归纳知识才算学的完整,才算知识更高了一个层次。比如:在初一几何中有几个相同的数量关系:■。它包括:过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n个点最多可构成几条直线;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能形成几条线段;从一个点引 n条射线可形成几个角;它们的答案都是■。平时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那么所学知识就更扎实、更系统、更完善。
下面再谈一谈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数学学习方法,是在数学学习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着数学学习的特点和一般规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根据自身学习数学的过程和经验,以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或多或少地概括和总结出用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的某种方法。从分析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可知,学生除了要有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外,还要具备志、趣、苦。
一、要立志
要立志,就要先了解数学这门学科在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学习数学的益处还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等等。有了这些能力在学生今后乃至一生中都会受益匪浅。以前曾经有人说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这里我们不敢完全赞同,但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数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知道,世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了完成相对论,不得不用好几年的时间来学习数学,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数学作为前提,那么就没有今天的相对论,可见数学是多么的重要。了解这些,对学生立“志”可能有一定的帮助,思想上必须立“志”,没有“志”作为基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退缩。
二、要培养兴趣
一、在具体的操作中实现几何直观思维的提升
1.选择直观教具进行感知是常用的一种教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认知规律还偏于感性认识,容易接受一些直接经验。所以,选择直观教具进行感知是常用的一种教法。直观教具可以包括图片、实物、课件展示、实物模型等。
2.实验是小学几何直观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精心地设计实验,同时让学生充分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去探索、去观察、去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能力。
二、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1.利用图形“合情推理”地推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例如:“搭配“一课的教学,三件上衣和两条裤子有多少种搭配?让学生画图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了。
2.通过图形直观和对比分析,可以较好地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及其本质内涵
三、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教学,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几何直观具有发现功能,同时也是解决数学的有效渠道。几何直观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数学问题的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在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直观
如:《图形的变换》一节,学生对平移、旋转、对称很难理解,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可以增进学生的图形变换的直观感知。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衔接; 延续性
经常听到己经升入高中的学生抱怨高中数学难学,上课如看电影,看教材如看天书,做习题和课外练习时,往往也是力不从心。数学越学越没味,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初中生经过中考的拼搏冲刺,跨入高中,应该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十足的自信心,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呢?初中数学较好的学生为何学不好高中数学呢?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又能为学生进入高中后的顺利学习做些什么呢?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下降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未能很好的衔接。教学条件的限制,教材内容设计方面的断层,特别是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同,导致了初、高中数学教学在知识体系,教法学法上都存在着不衔接,而这直接影响着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首先,初中在新课标下,为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调整了部分初中教材内容,明确降低了教学难度。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根式有理化、两数和(或差)的立方公式,两数立方的和(或差)公式,韦达定理、平面几何中的部分的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内角平分线定理,重心定理)等在初中大都没有学过,而高中教材又未对这些内容进行补充,但在解题中却要涉及,从而造成了初、高中教学知识上的断层。
其次,初中新课改后的教学提倡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展开。初中教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实际情景引入数学知识,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切身体验。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注意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但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往往不够重视,过于淡化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不注重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也不够。而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题型繁多,并且较灵活,有些概念较抽象,数学问题生活化难度大,课时紧,教学节奏快,高中数学又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高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教法上的不同让刚入学的高中生普遍感到了学习的困难。
第三,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禁锢思想的“牢笼”,他们在课堂上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上课时善思、敢问、会做,在与同学的讨论,老师的引导、合作中获得了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他们也普遍存在知识逻辑性与思维严密性欠佳,解题书写格式不很规范等缺点。他们也缺少用心听课,独立完成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是以初中数学为基础的,但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要提高高中的学习质量,就需要减少新入学的学生的适应时间,这就需要初中教师主动地衔接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意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不断渗透。在初中阶段渗透高中数学举一反三、注重理解的教学特点,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对高中的教学要求与学习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与适应。
1.认真分析初高中知识关系,注重知识衔接
初中教师要有大局观,要有中学数学教学是一个整体的意识,不仅要吃透初中教材,还要认真研究高中教材,找到初、高中在教材上的“脱节”处和联系的地方。在初中教学中就预先为后续的高中教学做好衔接。
1.1 适当地过渡高中知识
例如,学次函数 的图像时,可根据函数 图像分析 时的 范围,从而认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不等式 的解集,并向有能力的学生课去总结归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2 适时地拓宽拓深
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节中,例题中只有提公因式法与运用公式法,但是在习题的提高练习(C组)中有二次三项式“ ”的因式分解。考虑到十字相乘法在高中应用广泛而又简便,可借此进行扩充,教会学生十字相乘法。
1.3 不采取短视行为,为高中学习留有空间
例如,初中函数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复习函数时往往借助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进行分析,这可能给学生造成世界上除这三种函数就没有其它函数的错觉。老师要开拓学生的认识,告诉学生函数有很多种,高中我们还会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其它函数。
2.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法特点,适时教法衔接
初中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多研究高中教师的教法,溶入初中数学的教法形成一套完善的初高中衔接教法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断改进并接近高中的教学方法,培养高中所需要的学习能力。
2.1 重视定义复习,强调定义在解题中的运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存在基本形式,数学思维发展依赖于对概念正确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为既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又能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回到定义中去!”是数学家华罗庚和波利亚所推崇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定义内容讲解,还要注重定义在解题中的作用。
比如复习绝对值,因为“绝对值”在教材上有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种定义,在解决与绝对值相关的问题时,要注意数形结合充分利用绝对值的定义。
2.2 重视知识系统化,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中将一些同类的、似是而非的问题放在一起,系统地思考;或将同一章各节凌乱的知识点用一线索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网络结构,必将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坐怀不乱”,还可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整理的能力。
2.3 重视题目变式训练,培养举一反三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学好高中数学所必需的能力,初三复习阶段可通过典型例题变化与拓展,分析它们的解题思路,并归纳这些解法的共同特征。
原题:如图,ABC和DEC是等边三角形,
点B、C、E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直线CE的同侧,
连结BD和AE,求证:BD=AE
评注:这是一道简单的题目,利用等边三角形各边相等,各内角等于60度,很容易证出。通过对这道题目变化、归纳、拓展,可得一系列题目。
变化一:将原题点B、C、E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直线CE的同侧
换成等边DCE绕C点旋转(如图),其它条件不变与求证不变。
变化二:将原题中两个等边三角形换成两个正方形。
以上一系列题目,有图形变化,有图形运动,由简到繁,由静到动,组合在一起,又都可通过证相似(全等也是特殊相似)解决,既提高了数学复习效果,又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认真对比初高中学法特点,注意学法衔接
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获取的知识就是无限的。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对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都很重要,如何在初中阶段形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3.1 教学生学会听课
听课,重要的不是“听”,而是“想”。听是前提,随之是积极地思维。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在老师讲后主动提出问题,或与老师学生积极辩论,这对学生分析知识、理解知识作用很大。手到:一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教材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另外对一些反应不是很快的学生,可先记下未听懂的内容,及时跟着老师后面的讲解分析,课后再对未听懂的内容复习,消化,思考。
3.2 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对学生在解题思路的独创性与钻研精神要大力表扬肯定,激励他们再接再厉。
3.3 学会反思,树立学习信心
做题目就必须要有拿下这道题目的信心和决心,对待有难度的题目,要教学生学会硬攻不行就要智取。对实在做不出的所谓的“难题”,你首先需要找到你在哪一步出问题,是基本算式技巧还是理论不够透彻,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就是要随时反思自己的知识体系。人只有学会反思,学会停下来,学会回头,才会进步。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不要一味躲避,否则不清楚知识越来越多。教会学生学会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学会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及时寻求教师、同学和其他人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它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3.4 建立错题档案
在数学学习中,建立错题档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作业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及时记载、作记号、分类等,及时弄懂错误的原因,每一章节结束之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教师定期检查,使学生能形成习惯。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作为中学数学学生的引领人,我们更应该除了作好基础性教育之外,更要做好延续性教育。积极主动的做好初、高中教学中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考试周刊,2011(30)
[2] 新课改下高中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考试周刊,2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