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编导细分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科生专属高薪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
当很多人看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时候,是不是会想到最后只有当幼儿园教师呢?而且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幼儿园教师的薪酬待遇远远比不上小学和初中的老师。如果你是那样像就错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幼教、幼师、早教老师、幼儿园园长、教师、课程顾问、美术老师等等。
而且,现在学前教育毕业生在一二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比较多,而且薪酬待遇也比较高。据数据了解,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平均薪酬可以达到5770元左右,并不是别人说的做幼教薪资才那么一两千块,一两千块工资的是那些初中毕业到三四线比较落后的城市,而且是私人开的幼儿园。
在三四线城市的公办幼儿园招聘的都是本科毕业生,薪酬刚开始都有4000块这样。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孩子越来越多,幼儿园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是个经久不衰的专业,长期都是热门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我们很不陌生,因为广播电视新闻我们每天都在看,而且几乎所有人都离不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这是我们平常老百姓获得新闻资讯的媒介,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尽知天下事。
在网络上的“21世纪最具前途的职业调查”中,传媒记者以较高的认同率位居前十位之列。那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就只有当记者吗?当然不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从事编导、报社记者、编辑、剧本创作、文化产业、网络文学创作、广告策划、影视编导、新闻传播、以及大学当老师等等。广播电视新闻学就业前景是非常的广阔的,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发展给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灵活性比较强,毕业生也可以从事文学创作当作家、戏剧家、广告策划等等。
艺术设计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专业,这个专业主要是文科生里面的艺术专业。艺术设计包含的范围很广,景观建筑设计、网络艺术、三维动画、视频设计、音频艺术、互动媒体、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等。
艺术设计是一门就业口径非常宽的专业,而且社会招聘薪酬比较高,灵活性比较强。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大学生初次就业平均薪酬为6280元左右,不打工的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很多大学生也选择自主创业,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而且处于不断提升。
“很紧缺”的文科专业
1、摄像专业
这里说的摄像是指是电影广告的拍摄,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摄影专业。为啥说这个专业很火?你自己去看看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的广告的就知道,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可能要4、5万的学费。所以说这虽然是一个文科专业,但是真正学到技术的人,一个广告片子拿到十几万提成,也是很常见的 。
2、精算师专业
精算师资格证被誉为“最难考的证书”,很多人都是屡战屡败。现在就业市场上,对精算师很是精确,一旦出现富余精算师人才,就会被各大猎头公司争先抢走。为啥精算师专业这么呢?那式因为精算师需要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这些内容,一个出色精算师对于处理企业财务风险, 促进正常发展有着的重要的意义。所以,虽然是文科专业,但却是实打实实用专业。
3、钢琴调音师专业
在音乐类这个大专业下面, 还有一个细分的专业,那就是钢琴调音师。 学习过音乐的人一定都知道,大学里有一个调音专业。虽然十分的冷门,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却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十分的简单的,因为玩得起管弦乐的都是一些有钱的家庭, 就拿钢琴来说,好的钢琴一架就得大几万,但是感情用个大半年就会失去音准,一次调音就要1000多,所以调音师专业是一个“隐形高薪行业”。
4、数字媒体专业
关键词:电视编导;机制;创新
我国的电视创作已经经过了六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有一定的观众,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因此电视编导的责任越来越大。电视编导的创作要想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一、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电视作品。
其中,新颖性是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电视编导掌握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封闭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开放则能推陈出新、开拓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作品的精华,还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电视节目作品能够展现新的境界。
二、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工业化生产和群体创作对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在投入产出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最合格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电视节目中的直接表现时功利性的,创作的目的是争夺收视率和吸引观众。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电视创作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科学的机制是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创新机制对电视编导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电视编导的创新条件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这些创新的条件就需要有科学的创新机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便欲低,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得以实现的能力要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工具系统,知识就是能力这是不变的真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都是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那么久会难以建构新的思想,无法实现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创新思维,那么所有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我国的电视发展较快,节目的需求量也增大,电视编导量也随着增多,而我国缺乏电视编导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机制的缺乏必然导致创新的缺乏。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创新知识和激发创新思维。
四、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
1.推陈出新,不重复自己
创新需要不断的背叛自己的老路,不重复自己,也不囿于旧的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电视编导,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一般的电视节目的生存周期至多也就两年,而有些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生存,在于他们的不断的更新改版,这样不断的创新菜能使节目常新。
2.重视编导的心理需求,激发创新的动机
在电视行业,电视的从业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要激发电视编导们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考虑提高编导们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成就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独立的制片制度是满足编导高层需要、能充分激发电视编导们创新思维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制片制度能够给独立制片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有利于满足个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个人的风格。激发创新的动机需要不断的细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能够正确地、适度地、及时地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激发创新的动机才能够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并且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
3.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
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大胆假设,寻求多种答案和途径。在电视创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有意识的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思维结构就趋于合理,创新能力将不断的加强。
4.竞争与协作的相结合
电视群体创作的特点使竞争与协作成为群体基本的组织方法。竞争是群体活力的象征,虽然会使成员间产生矛盾,但它对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有促进作用;协作是群体生存的根本,它是群体发挥最佳效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竞争会对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群体之间的竟争却能使群体成员间加强协作。因此,电视台或制片公司在建立竟争机制时,既要形成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又要建立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如栏目责任制),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既竞争又协作,保持创新活力。
5.顺从电视节目的定位
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基于栏目的定位、一种迂回的上升,而不是游离和脱轨。栏目的定位犹如一棵树的根,是获取生命力的基础,定位的越准,根才能深扎于大地之中。若是与栏目定位相脱离,则创新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分量。
五、小结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主宰,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的能力,既要考虑到真体育局部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不断的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的
节目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稚田《中国电视编导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陆康.电视文艺与社会生活[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关键词:电视编导;机制;创新
我国的电视创作已经经过了六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有一定的观众,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因此电视编导的责任越来越大。电视编导的创作要想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一、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电视作品。
其中,新颖性是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电视编导掌握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封闭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开放则能推陈出新、开拓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作品的精华,还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电视节目作品能够展现新的境界。
二、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工业化生产和群体创作对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在投入产出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最合格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电视节目中的直接表现时功利性的,创作的目的是争夺收视率和吸引观众。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电视创作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科学的机制是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创新机制对电视编导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电视编导的创新条件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这些创新的条件就需要有科学的创新机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便欲低,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得以实现的能力要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工具系统,知识就是能力这是不变的真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都是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那么久会难以建构新的思想,无法实现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创新思维,那么所有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我国的电视发展较快,节目的需求量也增大,电视编导量也随着增多,而我国缺乏电视编导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机制的缺乏必然导致创新的缺乏。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创新知识和激发创新思维。
四、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
1.推陈出新,不重复自己
创新需要不断的背叛自己的老路,不重复自己,也不囿于旧的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电视编导,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一般的电视节目的生存周期至多也就两年,而有些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生存,在于他们的不断的更新改版,这样不断的创新菜能使节目常新。
2.重视编导的心理需求,激发创新的动机
在电视行业,电视的从业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要激发电视编导们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考虑提高编导们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成就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独立的制片制度是满足编导高层需要、能充分激发电视编导们创新思维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制片制度能够给独立制片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有利于满足个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个人的风格。激发创新的动机需要不断的细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能够正确地、适度地、及时地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激发创新的动机才能够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并且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
3.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
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大胆假设,寻求多种答案和途径。在电视创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有意识的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思维结构就趋于合理,创新能力将不断的加强。
4.竞争与协作的相结合
电视群体创作的特点使竞争与协作成为群体基本的组织方法。竞争是群体活力的象征,虽然会使成员间产生矛盾,但它对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有促进作用;协作是群体生存的根本,它是群体发挥最佳效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竞争会对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群体之间的竟争却能使群体成员间加强协作。因此,电视台或制片公司在建立竟争机制时,既要形成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又要建立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如栏目责任制),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既竞争又协作,保持创新活力。
5.顺从电视节目的定位
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基于栏目的定位、一种迂回的上升,而不是游离和脱轨。栏目的定位犹如一棵树的根,是获取生命力的基础,定位的越准,根才能深扎于大地之中。若是与栏目定位相脱离,则创新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分量。
[关键词] 分众化时代 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 发展策略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32
分众化就媒体受众而言,是指将庞大的受众群分割成若干个小群体;就节目形态而言是指按照目标受众群体,对节目进行更加具体化、专业化的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传媒的迅猛发展,受众市场在不断分化,电视传媒面临着分众化的发展现实,电视媒体对于受众的分众化倾向纷纷展开了新的应对策略。
分众化时代也正是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大有可为的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许多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还没有足够的分众化意识,内容相近、形势相仿的生活服务节目数不胜数。为满足电视观众日益细分和快速变化的需求,生活服务类节目必须面对分众化的现实,实施分众化发展策略;必须要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受众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传递;必须致力于自身个性化、品牌化的发展,使用多元化的形象来满足受众异质性的需要。
一、受众定位
近年来,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节目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电视传播模式也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受众本位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受众为中心,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对受众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设计电视栏目的前提和基础,栏目必须找到对自己的信息服务感兴趣的受众,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依赖的基础。”[1]
目前很多电视频道出现了饮食、旅游、汽车节目等,这种分化更多的仅是体现在节目题材和内容上,并没有将受众的分化作为节目的定位来考虑。导致生活服务节目始终在受众定位上不清晰,最终只能使节目没有目标观众,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策划节目的开始,要对生活服务节目限定准确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要以充分的观众市场调查为基础。市场调查需要按照受众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地理位置、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收视习惯、收视心理等要素进行“细分”。在此之后,应该着重把握不同层次观众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发现和归纳受众这些需求,合理划分特定的受众群,研究这种受众群的市场成熟程度,都成为了创办生活服务节目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受众市场细分的依据主要可以分为文化因素(社会习俗、文化层次、社会影响)、经济因素(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支付者角色)、个人因素(年龄、性别、需求、消费行为)等三类。
通过这样的细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生活服务节目还有很多等待开发的空间。比如老年、男性、农村节目都开发的还很不够。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观众已经成为对电视依赖感很强的一个群体。这要求我们在内容制作和编排方面以及广告营销方面都做出新的调整,制作和播出更多适合老年人收看的电视节目。对老人而言,他们非常看重身体保健、衣食温饱、期望自身权利得到保证,对旅游、书法、绘画等生活休闲方式非常关注,对自身安全和生存系统危机感很高。因此制作这些方面的节目就很容易培养受众的忠诚度。而我国目前针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节目显得比较单调。除了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栏目以外很少有其它注重时代性、开放性、参与性的针对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节目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
二、 内容定位
内容定位实际上是决定为这些目标受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的问题。随着电视业竞争的不断激烈,每个频道和栏目几乎都在寻找别人没有发现的内容。但这种寻找和挖掘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要对市场进行调研,找到市场上的空缺点,有针对性地决定节目的内容定位,运用差异化策略找到自己的位置。
1、善于把握生活热点
分众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求生活服务节目能够把握生活中的热点,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因此,除了围绕柴米油盐的纯生活服务节目以外,观众还要求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能够融入一些新的理念,吻合时代的节拍。比如“自助游” 、“出国游”已经成为人们热衷的旅游方式。我们看到一些叙述旅途故事的栏目,以跟踪拍摄的形式,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和异国文化并将其展现给观众,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再比如说,我国的老百姓过去不太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对那些抽象复杂的法律条文我们也很难熟悉掌握。因此,通过电视的形象化手段来介绍各种法律领域的维权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就是非常需要的。中央2套的《生活》、《为您服务》等栏目都有专门的法律版块安排。这些涉及法律和生活安全话题表现出了生活服务节目深刻性的一面,其中的新闻性更使得这类节目能够随时把握住生活的热点。
2、对新的生活素材的开拓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更新扩大,但在很多领域仍不断出现新的“盲点”。生活服务节目如果将内容定位在传授新的科学、科技知识与技能,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随之了解生活发展的最前沿信息。比如过去很多健康服务节目,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理健康领域,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服务。2004年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推出的《心理访谈》栏目“适时地填补了中国电视心理服务类节目的空缺,以个案出现的心理压力、心理危机、心理困境为切入点,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从心理视角解读个案故事和社会事件,从心理科学的角度以通俗的方式在大家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帮助人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体现了栏目贴近服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2]
3、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服务类栏目应密切把握现代生活的脉搏,密切关注生活的新动态和新特征,并给与及时的描述和指导。比如现在很多房产、家居、汽车等生活服务节目,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倡导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央视2套的《交换空间》就是一档涉及家庭装修的家居类节目。节目以48小时内两个家庭在设计师的带领下互换房间相互装修这种方式来呈现。观众随着两队的装修设计学到了不少关于家居设计的方案。此外,目前还有很多以“汽车与生活”为内容定位的节目。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而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汽车类服务节目可以提供给观众全面的汽车和交通信息服务,涉及维修保养、交通法规、产品最新消息介绍等等多个方面。
三、 节目形态的包装
生活服务节目的包装总的来说要做到风格化。一个栏目要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必须要使节目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品质。随着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它的节目形态也必须也处于不断创新之中,时刻保持不断有一些新的元素融入到节目当中。
1、新闻性手法引入生活服务之中
新闻性手法主要是指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有效的服务点和用新闻的手法去处理选题。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有效的服务点也就是在选材上要体现新闻性;由新闻引出服务来;从新闻中发现生活热点,以百姓关注的现实与热点话题为内容,让人们对关心的有共性的困惑进行讨论和解答。这种形式往往使节目具有新鲜感和紧张性,在叙述一开始就能抓住观众的心,具有了故事性和情节性,彻底打破了过去人们传统上认为的生活服务节目就是枯燥的教授生活常识。此外,过去的生活服务节目题材经常没有时效性,而从新闻的角度来编排节目,以时效权威的新闻风格来包装服务,新闻性手法与社会现实的贴近性又增加了节目的生动性和可视性。
新闻性手法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用新闻的手法去处理选题。在节目中运用到新闻节目中常用的纪实性拍摄手法,结合了现场报道、深度调查、投诉跟踪以及跟拍、暗访等多种形式,内容客观真实,信息关联度高。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时效性与可信度,又关注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空间。
2、竞技、表演、访谈、真人秀元素渗入生活服务之中
轻松朴实的节目风格是传统生活服务节目的主旨。而随着分众化时代电视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果现代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在保留实用性、人文性、贴近性的基础上,也将竞技、表演、访谈、真人秀等元素渗入生活服务之中,将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这种形式把经济、时尚、艺术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电视的表现手段,让观众娱乐的同时,记住并学到有用的东西,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1)竞技类:竞技节目在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造成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生活服务节目中引入竞技的节目形态,可以使观众对于比赛的结果产生强烈的悬念和期待。比如CCTV―2的《超市大赢家》、《购物街》都属于生活服务类的大型消费竞技节目,又可以理解为生活服务类的互动娱乐节目。节目集服务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于一身,通过紧张刺激的竞技游戏,使观众在游戏、悬疑、揣测、惊喜中追逐着每一个环节,同时达到了轻松传达服务信息的目的。节目的卖点在于主题、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因此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当然,这种节目的基本宗旨仍然是传达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性和服务性内容,而不以观赏性和娱乐性为第一目标。
(2)表演类:许多电视制作人已经意识到,故事化不仅是电视剧中需要的元素,在其他的节目类型中同样可以拿来借用。在节目中如果能够增加一些戏剧冲突,就会使节目更加引人入胜。当下一些生活服务节目中,就不乏利用情景剧展现生活技巧的优秀实例。如央视《美食每客――三人餐桌》、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快乐生活一点通》就是通过情景剧把生活常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为观众提供了生活中的各种小窍门,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有效地拉动了收视率。
(3)访谈类:生活服务类节目通过访谈的形式来表现可以有效地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生活服务类谈话节目在题材上是选择与百姓生活相关的话题,请嘉宾和观众一起来谈论生活。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就是一档以百姓生活故事、生活感受为主要内容,以外景采访和演播室嘉宾讲述为主要表现方式,以现场观察员调解为主要渠道,为人们提供情感宣泄的途径,力求化解矛盾并引发思考。再比如天津卫视的《沟通》节目,它紧紧围绕百姓的生活话题,做到了贴近观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再比如北京电视台2008年推出一档全新大型的关于家装家饰家居的演播室访谈节目――《生活+》。在节目中穿插各类实用资讯,主持人代替观众提出各类相关问题,和嘉宾进行讨论,替观众答疑解惑。栏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家居理念,正确引导消费理念。
(4)真人秀类:目前有许多节目都引入了真人秀的元素,它的理念带来了新的电视元素和技巧。生活服务类节目中融入真人秀的娱乐元素,同样可以带来相当高的收视率。国外这类节目样式已经非常丰富,通过选择个体的服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来达到服务大众的目的,通过对服务内容的具体实现全程跟踪拍摄,使得内容显得更加电视化。我们经常看到在职场类节目中借用“真人秀”的电视手法,如央视曾经的《绝对挑战》,美国学习频道的《择业比拼》;生活家居类节目如央视的《交换空间》、英国广播公司的《交换房间》;美容化妆节目如天津卫视的《化蝶》、美国福克斯公司的《天鹅》、美国广播公司的《改头换面》等等。当然,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融入真人秀元素并不是就等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娱乐节目。在这里,只使用真人秀的形式来包装节目,娱乐只是为了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服务性。
一档节目可以受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观众的喜爱,这虽然在原则上是各大媒介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想形成受众的高度聚集,对于媒介的综合实力有极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来制作电视节目已成为当今世界电视发展的一个潮流。我国的生活服务节目应该顺应分众化发展的趋势,充分考虑到受众“分众分餐”的实用价值取向,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应用不同的策略来发展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
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课题《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
注释
[1]林艺锋.内地生活服务类电视栏目的品牌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7.
[2]王亚娜.大众文化语境下国内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柴燃.消费时代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
[2]韩青,郑蔚.电视服务节目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冷智宏,许玉琪.电视生活服务节目:定位、形态与包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郑蔚,游洁.电视资讯节目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5]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电视台;电视节目;编排;节目管理;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177-02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动传播、信息量大、便捷及时的互联网等数字新媒体已经对传统的电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电视媒体工作目前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重新赢得观众的注意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电视节目管理,对观众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电视内容的传播实效。
1 电视节目监管系统的用途
电视节目管理是对所有涉及的频道进行综合的调控和把握,其将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的调整、节目的经费的使用以及整个频道资源的分配,而整个电视节目管理在具体运行中最重要的内容则是对电视节目的编排。节目的编排关系到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而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又必然会导致其投入和回报的期望的不同,因此,节目的编排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频道的整体质量和受众范围。对所有节目进行有效的审核和管理才能确保节目的质量和价值,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电视节目的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享受,并从整体上提升节目制作的水平和技能,树立电视台的竞争优势,展现良好的工作风貌,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良好的电视节目监管体系,对节目的流程、质量把控、效果反馈等过程进行综合的管理,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审美品位选择节目内容和编排方式,从而确保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实现节目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打造强势频道,并对电视的市场经营价值进行扩展。
2 开发电视节目管理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追求对电视节目的合理把控时,需要电视台根据自身的工作管理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方案,并合理把握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在电视节目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
1) 对广告的合理利用和编排。电视节目的创收方式主要是电视广告的植入,随着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电视广告的类型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行业竞争也不断加剧。对于广告投资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确保广告的效应,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本质上,观众的收视需求和广告是对立的,所以,电视节目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满足观众收视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企业投放广告的需要,这无疑是对电视台的一项重大的挑战。
电视节目的管理应当依据市场的自身状况和电视台的经济成本,有效协调电视台的经济利益和电视观众的利益,在广告的设计和选用上应当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并以符合观众审美需求为依据。电视台必须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和类型趋向,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广告的设计和植入,并且需要对广告内容进行一定的编排,千万不能够随意,在广告的频次和长度上不能太烂太多,也不能够太不确定,一旦长度和内容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就会导致观众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并有损电视台自身的形象,最终影响电视台的创收。此外,对广告的编排电视台必须看重和加强对客户进行引导和宣传,并及时地沟通广告部门和节目生产部门,在节目管理部门的配合下对插播广告进行技巧性的再度创作和合理编播,以实际提高广告的收视率,而不能只重视广告收入的增长。总之,广告和节目的编排必须互动配置和合理融合。
2)节目之间的平衡。电视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和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线性传播的方式,正是这种传播方式决定了电视节目的时间成为了收视率的决定性因素。对电视节目的编排必须依据电视传播自身的属性。电视节目的管理必须对时间顺序进行充分的考虑,这一点是电视和平面报纸、杂志等强调空间顺序的传媒不同的地方,而且对于电视节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纵向的编排时必须对节目之间的制约平衡关系、不同节目的受众问题等因素加以考虑。
3)受众群体的分类和相应的收视需求。电视节目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在文化传播、信息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电视企业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努力为大众传播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也是近年来广电总局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目前,电视节目管理工作在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对受众群体进行分类。只有尊重电视观众对于节目质量的要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并积极听取观众对于节目的意见,对节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对观众的心理及收视行为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对受众的个性需求和共性需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了解和掌握各个年龄层观众的观看需求,获得观众的价值认同,了解主要受众群的组成结构,并总结归纳出各个年龄层的收看特点,然后以之为主要依据,对节目的播出时段进行严格的细分和管理编排,以争取最佳的收视效果,才能真正实现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3 办好电视节目的主要措施分析
1)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的培训。要办好电视节目,首先要拥有和培养一批业务熟练、纪律严明、政治意识强和作风正派的电视工作人员,对此,电视台必须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学习个严格训练,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之掌握和熟悉各种专业知识,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字语言基础,还要精通各类电视节目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技能,掌握电视节目的制作、编导等专业的工作流程,用一个词来讲,就是要做到“一专多能”。此外,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打造服务于大众、社会和“三个文明建设”的电视节目。
2)加大资金的投入。要办好电视节目,就必须争取最大的资金投入,为其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具体说来,要坚持“两个水龙头供水”、“两条腿走路”的方法进行资金的筹集。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财政投入作为主要的筹集资金的渠道,争取逐年增加广播电视的经费甚至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各县(市)广电局也应当主动地进行财路的拓展,大力发展有线电视,扩展广告的业务范围,进行多种经营活动,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经济实力,增加创收的力度,为办好电视节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地办好自身的电视节目。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讲,各县(市)电视台在办节目的时候不能阳春白雪、求详贪大,但也不能够过于简陋和粗俗以至于土的掉渣,而是要坚持小型多样、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则,立足本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打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电视节目,努力做到既不失高雅又注重通俗,力争营造雅俗共赏、生动活泼的电视节目氛围。此外,各电视台必须精选、拍摄和制作文明向上的优秀电视节目,依靠上级台、兄弟台和各专业协会等联手合作,使资金和人才得到相互补充,总之,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办好自办的电视
节目。
4 结论
本文对电视台的各部门的业务需求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电视节目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对其功能的实现所需要的具体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可以为各电视台提高节目编排效率、减少用户的工作量和解决电视节目编排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实现节目单的合理编排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兰波.浅论县级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大观周刊,2012,2(42):134-135.
[2]解珊.浅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选题[J].群文天地,2012,4(18):123-124.
关键词:少儿节目;城市化;综合频道
少儿电视节目是对象型电视节目的一大类,由于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在各个国家、地区少儿节目的研究发展都是重中之重。国内的少儿频道受众定位要宽泛的多,甚至类似于综合频道。新生的少儿频道面临节目源短缺,在开办之初就扩大受众群,一定程度的综合化倾向可能弥补节目源匮乏的缺口,而且也容易扩大影响力。但从长远看来,受众目标不合理、众多少儿频道都呈现程式化倾向,必然影响到频道品牌的树立,偏离专业化少儿电视频道的发展轨迹。
一、我国少儿节目城市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随着现代社会与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这种趋势便逐渐的凸显出来。电视媒体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中,作用明显。然而少儿节目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化倾向的具体表现也愈加的彰显出来。
1.少儿节目中内容侧重于城市题材
现今大量少儿栏目把小观众的DV自拍作品作为重要的稿源和节目形式。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媒体人的青睐。因为它便于节目的制作,还能灵活地展现出少年儿童的生存状况。但令人失望的是,首都或者是省会等大城市少年儿童的作品则占大多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展现城市儿童风貌的内容,却怎么也脱离不开大城市的社会背景,城市儿童仿佛对少儿节目有了独家拥有权。在中央电视台较早兴办起来的少儿节目《七巧板》的带领下,少儿节目便开始走教孩子唱歌、跳舞、做手工和游戏,给小朋友讲故事的路线。至今为止,这样的套路依然是大多数少儿节目工作人员的首选。而在节目中接触到的事物,基本上是在城市儿童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的。
2.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代表城市儿童
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兴旺,相应随之火起来的网络语言应用到电视节目中。现今的少儿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渐渐与网络时代接轨。很多的少儿节目的主持人语言风格以及用词,都效仿流行的网络语言。所谓的流行时尚,也是与城市生活接轨的新奇事物。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仅仅代表了城市儿童的生活风貌。只要一提到主持人,给人的印象就是穿着时尚,光鲜艳丽的城市人形象,即便是小主持人,也是打扮时尚,代表儿童时尚前沿的城市儿童装扮。
3.节目视角单一,表现手法缺乏
目前的少儿节目普遍的形式与内容趋于统一,节目视角单一,电视节目的说教成分过多,启发创造的成分则太少。而少儿节目教育与开导的对象则多数针对城市儿童,针对的问题大多也是城市儿童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如今,我国各大电视台都充斥着日本卡通片、美国迪斯尼的动画大片。而国外引进的动画片虚幻、不现实,缺少本土意识的教育成分。国外动画片则更多的反映中国城市儿童的生活。
二、造成我国少儿节目城市化倾向的原因
1.思想观念上的偏差
在现代的社会潜意识中,积极向上的素材一直是被默认的电视题材,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认为电视媒体应该给孩子们展现幸福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既繁荣又发达的现代文明,因为孩子的心灵过于脆弱,社会的艰辛与阴暗面会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不利影响。这种片面的观点使得少儿节目的镜头过多地投向了城市生活。
2.收视率与市场占有率的压力
随着各地少儿频道的开播,或多或少地不同程度都存在着“片荒”的问题。目前少儿频道的自办节目少,购买的节目较多。由于收视率的指标,所以在购买的节目中,大部分都是动画片,靠它才能拉动频道的收视率。在动画片中,反映农村儿童生活的,或者是贴近于农村少儿生活现实的题材更是少之又少。在少儿频道中,动画片的市场占有率对少儿节目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很多工作者为了占有收视率,更多地去迎合城市儿童观众,更有甚者,已经放弃农村儿童市场,就因为他们收看与否并不影响节目的收视率。
3.电视制作方对广告利益的诉求
对于商家来说,未成年人这一块市场会带来很丰厚的利润,少儿节目中的广告产品主要针对的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受众。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现实中广告商理想的受众群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在经济利益这只“无形的手”的驱使下,电视制作方自然要考虑怎样可使节目更吸引城市少儿的眼球。在传播学中,这是把受众看成是市场的受众,变成从传媒一方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三、我国少儿节目的发展策略
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决定着电视不仅要满足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同时还要肩负起塑造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责任。以上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目前少儿电视节目在内容选择与形式创造上要实现质的突破。对此,在这里对我国的少儿节目发展策略还有几点建议:
1.强化图像质感。
电视图像以其具体形象性诉诸人的视觉,直观易受,适应儿童的认知能力,因此,相对于社会生活经验尚浅的儿童来说,图像便于儿童的理解,也就能更有效地向儿童传播知识与信息。
2.凸显语言张力。
少儿节目对节目中的角色的外形和声音的音色、音调、语气、节奏大胆夸张和变形,配以符合角色的性格、情绪和气质以及具有特点的音响,都是儿童喜爱的视听表达。
3.树立平等的视角。
节目制作者要以儿童的视角去认识世界,要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要用儿童的语言去表达,这样才能和孩子的心灵有所共通,节目才能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4.兼顾农村的群体。
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节目编导制作更多贴近他们的生活的节目,缩小城乡儿童之间的知识鸿沟。
5.加强节目中的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就是要减少少儿电视节目中成人的话语霸权,找到少儿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的平衡点,通过主持人与少儿的互动促进少儿发展。
6.体现出地方本土特色。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以及国内的几个数字动画频道在各地方逐渐落地,对各地少儿频道而言,要想有受众群,就必须做出地方特色的节目。
7.追求节目合理的编排。
少儿电视节目在传播方式上要体现出少儿本位,满足少儿观众的需求,更应该考虑节目播出时间和节目覆盖空间。
鉴于我国少儿节目发展起步晚,加之中国电视产业体制上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改进与完善。虽然我国少儿节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向少年儿童提供出与他们特定的年龄段相适应并与他们成长相关联的信息,缩小城乡儿童知识鸿沟,这是电视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它已经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问题,更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相信我们的媒体人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出我国少儿节目更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少儿节目的定位与发展》 华章2009
[2]胡玲《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现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士论文 2005
[3]陈曦《浅析中国少儿节目的发展》魅力中国2010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36―04
一 时代挑战: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面临新抉择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创造了世界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史上的壮举:20世纪80年代初重获新生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点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到2008年已有224所高等学校办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形成了全国年招收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愈万人、在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数万人的庞大规模,为我国教育现代化输送了大批专业建设人才。然而,教育技术学的本科教育当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之一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刷新了教育技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
挑战之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前几年,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100%的就业率,有差不多半数的进高校工作,相当多的就业于电视台等大众媒体,或就业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然而,近两年来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新进人员一般要求有研究生学历,许多高校因此紧闭了过去向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敞开的大门;电视台等传媒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高校现在有相应专业进行培养,如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技术岗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也绝非像过去一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如此的形势面前,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寻求新的突破。
就业压力的挑战,还来自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国办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只有31所高校,其中28所为师范大学[1],而从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新增教育技术学本科办学点193个。[2] [3] [4] [5] [6]
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正只争朝夕地酝酿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革。
二 科学定位: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适应挑战的策略应该是按时代要求重新审视专业定位。
21世纪教育技术的主旨是教育教育化,无疑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有师范和非师范之分,且多数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为师范专业,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到高校就业的机会很少以及基础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情况下,作为师范性的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即培养能在中小学胜任教育信息化方面几乎所有工作的专门人才。
信息化有信息网络、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资源和信息化政策法规等6大要素,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尽管不包括6大要素的全部,但有网络建设与管理、教育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教职员工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和应用培训、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等等。那么,四年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能培养适应如此多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许多工作是相通的,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是相近、相似甚至有些是相同的。
三 绘制蓝图:打造与时代共舞的全面的信息化建设能力
有了明确的定位,有了明确的方向,必须有相应的合适教学计划相支撑。合适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
每个学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但培养目标定位于要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后,原有的计划就不合适了,但一味原有计划也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态度是合理继承,大胆扬弃,可通过“增”、“减”、“改”、“创”课程的办法,大刀阔斧地变革原有计划。“增”是新增培养新的观念、新的能力所需要的课程。“减”是去除过时无用的课程。“改”是根据需要对一些原有课程进行改造。“创”是创设一些过去任何学校都没有的新课程。“创”与“增”共同之处是所新开课程是本专业过去都没有的,区别在于其它专业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果其他专业也没有,则为创,如果其他专业有类似的课程,则为增,“增”课程容易,“创”课程较难。
在确定课程的“增”、“减”、“改”、“创”前,首先要明确计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以及培养学生的特色,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厚基础、强能力、时代性、个性化[3]。“厚基础”是对原来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普遍之说“宽基础”的修正。从对三届不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来看,过去为强化“宽基础”,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很少,结果教学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度,学生只学到了皮毛知识,将专业课降到了公共选修课的水准上。将“宽基础”改为“厚基础”,意味着要夯实基础,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都是不开则已,一旦开就要开出深度,让学生掌握得很好,以使学生学过相应课程后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强能力”是要使学生具有解决教育信息化实际问题的多样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多面手,既有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行家理手”。要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后,能建网、管网,能进行教育资源建设,能胜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如此众多的方面不仅要会干,而且能干好,即不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更为重要的要在理论层面上、艺术层面上发展。“时代性”是确保教学计划的先进性,使之是真正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人才的好计划,要求人们站在时代高度进行计划制定,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个性化”要使培养的学生是个性鲜明的。在计划中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厚基础、强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具体做法可为:将课程适当前移,减少第七学期的课程,第八学期只用于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将第七学期、第八学期的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用于自我训练、打造该有的能力和特色。此外,要在专业选修课中留出一些学分让学生跨专业选修,以及允许学生以各种成果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
为确保特色的体现,教学计划制定有必要体现全员性、系统性、最优化、开创性的要求。“全员性”是让教师参与讨论,走群众路线,集中所有人的智慧,防止闭门造车,并力求在校外借智。“系统性”是对教学的所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环环紧扣、一着不让。“最优化”是立足于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进行计划制定,追求计划的完善与极致。“开创性”是要有创新的胆量、意识和行动,敢为天下先,不墨守成规,不畏首畏尾。
基于以上思考和设计,可在本科教育技术学原有计划基础之上进行如下“增”、“减”、“改”、“创”。
“增”――主要增加与建网、管网、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数据库应用方面的课程,增加动画制作和研究的课程,增加与创意表达相关的课程。
“减”――主要减少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视原理、美术基础、音乐基础、计算机辅助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计算机辅助教育一说已与时代不合拍,相应课程应减去。媒体理论与实践内容可肢解而分散到其他课程,其媒体理论的内容应全部纳入教育技术学导论课,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以及将单薄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变得丰满,媒体实践的内容分散到各门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课程中,此外将有关媒体系统的部分单独开辟一门名为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的课程。原有媒体理论与实践中已过时媒体的内容应该取消。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视原理等课程是过去将教育技术学生作为维修人员培养以及教育技术教师多数为物理背景而为,在过去开这些课本身是失之偏颇,而现在就更没有必要。美术、音乐方面的内容分别整合到摄影技术与艺术和音频方面的课程中,其目的是减少教学内容的不必要重复。
“改”――改造多门课程。即使保留原有名称的课程,也应赋予新的内涵,甚至于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比如,可将摄影基础分为摄影技术与艺术(或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和摄影创意两门课程,并且将教学内容全部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
“创”――创设电子技术基础和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等课程。教育技术学原来开设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对于现在教育技术学文、理科兼收的文科学生来说,学这些课程难度大,而且按新的目标定位,开设这些课程意义不大。但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电工、电子方面的一些基础性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术,否则也难以胜任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工作,因此有必要按照教育技术工作的需要,专门打造一门名为电子技术基础的新课程。进行现代化的教育,会用到多种媒体系统,建设、管理媒体系统应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在过去的教学计划中,单个的媒体介绍多,而媒体系统涉猎少,现在很有必要开设一门名为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的课程对此进行研究。在该课程中,探讨的媒体系统包括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语言实验室,星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学校广播系统,计算机房等。
徐州师范大学按照以上思路进行的改革试验,受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师生的普遍好评。
四 精心实施:新时代强化新举措
1 破常规精编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国家对中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十分慎重,比如,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基础教育的新的课程改革,每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都组织专家较长时间的调研、讨论制定,然而在高等学校,课程几乎都无统一的大纲,教学大纲的制订多数是由各高校教师组织教师进行,而具体高校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往往就是由相应课程的一位任课教师独立完成。
仅由任课教师一人独立进行大纲的制订,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此的大纲制订形式,使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合理性很难得到保障,尤其是各门课程各吹各的号,各定各的调,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遗漏、逻辑关系混乱、深浅尺度不一。调查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到了令学生无法忍受的程度。比如,一些学校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的美术、摄影、电视原理、电视摄像、多媒体技术等多门课程中都讲色彩,而且不是在后续课程中将前面课程讲过的色彩知识直接加以引用。有的学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非常低,迟到早退现象非常严重,课堂上看非本门课程用书、打盹的人的比例相当高,这类不正常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呢?深入了解发现,学生认为此课程与彼课程内容差不多,又没有深度,而且过时的、无用的内容太多太多。此现象深层次原因是教学大纲制订随意性太大惹的祸。
要使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计划真正发挥作用,慎重对待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十分必要。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视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教学大纲制订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办事踏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专业发展有一定研究的教师4、5人组成,主要负责大纲制订的小组建立、分工和审定。制订领导小组要对分工起草的大纲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的重复。
二是根据课程的相关性,成立理论、硬技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网络、艺术等几个大纲制订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一位组长。每门课程的大纲在大纲制订小组成员对相关重要问题讨论清楚、统一认识之后,再明确专人执笔起草。
三是明确要求大纲执笔起草人广泛研究全国同类课程大纲,研究课程改革趋势,负责任地精心起草,反复修改,充分反映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达到科学、先进、规范的要求。
四是明确专人作为本专业所有课程大纲的统调人。
五是请校外专家对全部大纲进行评判。
2 拓思路巧解师资难题
毫无疑问,重新定位后的教学计划中的部分课程,是本专业现有教师中无人能任教的,但又不能因此将计划大打折扣而回到因人设课的老路上去。在这方面要想方设法保证计划不折不扣地实施。探索实践表明,此问题的解决可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抬课”。当一个教师无法胜任一门课的全程教学任务时,可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让几个教师共上一门课,让每个教师讲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这特别适用于创新课程。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在抬课的同时,参与抬课的教师要互相听课,以在不长的时间内由抬课转变为独立承担课程。
二是借师。通过外请教师讲授本专业无法开设的课程。在外请教师上课的同时安排教师全程听课、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达到独立承担讲授课程的要求。
三是压任务。对无人开设而按计划暂时尚未开设的课程,明确专人利用脱产进修和自学的方式加紧学习和备课。
四是专门培训。建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应的课程研讨班,依托有关高校,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3 高立位培养全面能力
大学本科生是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部对大学本科生的新定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到了中小学将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其能否具有高超的能力将是他们能否迅速找到就业岗位,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应是全方位的,但要以自学能力、建设能力、艺术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等为主。
教育信息化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今后发展中,仍然是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应用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培养本科生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对新模式、新应用的探索能力。要尽可能将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打造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很强自学能力的人,如果说刚跨出大学校门时还能适应工作的话,但绝不能适应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建设能力的关键是设计架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使之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又要培养其强实践能力,既要有理论的研究,又要有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调研,要解决好办学之门开与关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正在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发展,而一旦初步实现后就会经历从有到好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而在教育信息化从有到好的发展阶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艺术。信息化正处于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发展的前夜,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必须有前瞻性,必须培养学生关注艺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全数字化平台上的艺术创造力,这是面向未来的需要。
教学能力是所有有志于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必须具有的能力。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满意度调查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十分满意的,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时代性的课程采用的是过时的方法。这就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除了要使学生具备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一杯水”基础上的“一桶水”外,还要让学生具有高超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急待研究、完善。
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任务的人,既要与冷冰冰的技术、设备打交道,又要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能否与教师一起融洽地进行整合实践,能否开拓新的信息化应用,能否合作开发教育资源,能否说服并影响领导,公关能力、协作共事能力至关重要。
培养具有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工作者,既要有培养全面能力的设计和架构,又要周密部署,将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真正将设想转化为现实。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种种举措值得借鉴,比如,将许多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机房讲授,使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很好地结合;向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可实践学习;举办各种作品和设计竞赛,调动学生创作、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大多数学生将单纯的毕业论文改为在毕业设计基础上的毕业论文等等。
参考文献
[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DB/OL].
[4] 2006年教育部审批设置的本科专业名单[DB/OL].
[5]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