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乡村体育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体育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体育文化建设

第1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区域; 新农村; 规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扩大公共服务,围绕实施各种项目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最根本的公共产品和必要的人工服务。以此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的原则之上。

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分析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目的是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空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城乡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建设新农村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应统筹城乡空间发展。

1、城乡空间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是一个发展中存在着整体性关联的区域要使一个城乡混杂发展的综合体逐步演变为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有机融合的整体,必须强调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协同性。城乡空间需要有完善的规划体系从国土规划一直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地解决相应层次的问题同时也应建立各级规划的纵向联系及衔接机制加强上层规划对下层规划的指导及下一层次规划对上一层次规划的反馈。加快城镇、农村区域重组力度,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按照城乡之间内在的客观联系进行农村居民点重组.在城乡区域范围内建立有序合理、功能藕合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形成以城市为龙头、城乡联系、链条紧密、依存度高的产业集群和城乡经济圈。构建城乡和谐的市场体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形成城乡两大经济系统间的资源流通和有效配置机制。减少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发挥资源和资金的最大效益引导城乡走向和谐统一。

2、城乡空间的集聚与分散。集聚与分散是城乡空间变化的基本表现,贯穿于城乡空间发展的全过程。城乡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在发展的过程中达到新的平衡,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网络化城乡空间结构。但国内在城乡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分散存在着自下而上的低级乡村空间城市化现象致使乡村地域景观特色的缺失乡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城市空间也呈现无序蔓延、扩散的状态。统筹城乡空间发展应将集中作为城乡空间的本质属性,加强人口向城区、城镇集聚的政策引导,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区、城镇和中心村的快速发展。对于乡村空间来说,可加强村庄布局规划合理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促进村庄合理发展有效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以利于节约、集约用地。

3、城乡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城乡空间应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了解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容量和类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要有明确的态度重视环境在保持地区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人工环境的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并制定有关区域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利于引导政策向保护环境方向倾斜。城乡规划建设不仅要体现当代的文化、技术特点,更应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要继承和发展地区建筑学,体现地方特色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

4、以人为本。在统筹城乡空间发展过程中,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的水系、林木、绿地、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和空间环境,以此作为规划的空间目标。高度重视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统筹考虑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热、供电、通讯、防洪、供气等为城乡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便捷的服务并在配置生活服务设施、构建网络化的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时充分注意人们需求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以保证社会设施的使用效率性和长期性。

二、农村规划建设的相关策略

城市化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并行将是今后长时期内共存的局面以城市化途径建设新农村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选择。

1、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资源转化增值特别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以村庄改造和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撤并原则并与城镇体系、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将村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原有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村庄空间布局。避免村庄发展独立分散功能和设施缺乏配套和协调以减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学校、医院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改造重点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要维护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镇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改厕、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以农村改水为主的饮用水安全工程,村设垃圾收集站、配备保洁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三、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长期以来是农村支持城市建设。广大农村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了贡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然而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出现了搞形式主义、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走城市化病老路等问题。如有些乡镇大规模地撤村并村,对所有村庄都重新进行规划树立样板.按统一图纸建设对一些尚不具备建楼房的地方进行拆迁改建集中盖别墅给当地农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等。因此,应从统筹城乡空间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融入城市推进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资金应重点用于农村道路、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村庄撤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某些重点村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本文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可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沈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

第2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一)乡镇政府债务现状

1、债务的规模等级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家审计署对乡镇政府债务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0亿元,其中有偿债务67100亿元,占据了62%以上的比重;有担保债务数额23369亿元,占据了21%以上;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16695亿元,占据15%以上。按照国家级次划分,全国范围内的省级政府债务余额32111亿元、市级政府债务余额46630亿元、县级政府债务余额28430亿元,分别占据了30%、42%、28%的比例。根据国家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省和直辖市的政府债务余额53200亿元以上、中部地区的省和直辖市政府债务余额24710亿元以上、西部地区的省和直辖市政府债务月29250亿元,分别占据了49%、23%、28%的比例。

2、乡镇政府债务类型

生产性债务。乡镇政府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处于乡镇发展建设的需要,需要向地方或更高级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以保证发展过程中乡镇政府能够流畅运作。申请的贷款也大多用于兴办乡镇企业,提升乡镇的经济水平。基础性债务基础性债务也主要是乡镇政府用于乡镇建设而向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债务,而这类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乡镇内的基础保障性设施,受益群体是乡镇的广大居民而不是独立的乡镇企业。公共产品债务。与基础保障性设施相对应,乡镇政府在运作过程中需要维持一系列基础的政策保障措施,包括乡镇内医疗保障政策、义务教育政策等等,在运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的相应的债务。行政性债务。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乡镇政府办公所需要的贷款数额、政府工作中所需要的交通费等公款共同组成了政府行政性债务。

3、乡镇政府债务特点

(1)债务构成复杂

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债务是乡镇债务的初期阶段,随着乡镇不断发展的需求,单一的银行贷款已经无法满足政府的支出需求。而处于对政府运行状况的考虑,在银行贷款的基础上会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进行高息贷款,或以政府财政收入作为担保贷款。债务主体由单一的银行发展到了目前多方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农村信用社等多个层面与对象。同时政府债务中还涉及到了乡镇内基层干部工资、工程建设尾款等多方面,复杂的债务结构也导致了乡镇政府债务管理的高难度。

(2)历史性债务

乡镇政府庞大的债务数额经历了多年的积累而成,从盲目的初期建设阶段到乡镇内义务教育与医疗保障普及阶段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性债务,另外还包括工程款项、拖部及民工工资等债务。乡镇政府债务一直是在旧债未还新债又添的情况下不断积累,因此债务不仅自身的数额庞大难以偿还,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利息,更加加大了乡镇政府的偿债难度。

(3)隐性赤字

隐性赤字包括了乡镇政府拖欠工资、工程款、挪用公款等违法操作所产生的债务数额。政府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不披露机制导致了政府存在大量隐性赤字,乡镇政府在面对这类赤字问题是大多是模棱两可的态度,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使得乡镇债务的真实性一直很大得到保证与统一。

(二)债务的主要产生原因

1、发展乡镇经济

乡镇政府贷款的部分资金用于增加乡镇就业岗位,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日常生活水平,另一部分则用于购置农业基础设备设施、普及农业知识以提高乡镇的农业生产水平。乡镇政府债务在一定程度确实弥补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缓慢的经济发展情况,促进了农村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但由于建设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与效仿,导致了盲目的企业兴办、不科学的发展管理以及不完善的市场调查,乡镇企业在经过蓬勃的发展阶段后没有后续的技术与管理支持纷纷破产或倒闭。而遗留下来的债务便成为了乡镇政府早期的债务主体,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不平衡是导致乡镇政府债务不断积累与恶化的主要原因。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各地的乡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交通相对闭塞,为了响应国家吸引外资的号召,兴修公路便成为了当时乡镇政府的首要目标。而由于资金的匮乏,政府在向银行借债的同时需要乡镇内居民分摊建设资金,同时为了保证上级组织的周期性验收,乡镇政府在接待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债务情况。在乡镇发展的中期兴修的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同样属于上述情况,逐渐积累成为了目前巨额的债务数目。

二、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一)积极核实债务

控制新债以及偿还旧债的前提是对现有债务进行核实,按照统一的分类方法对债务进行明细,明确各级政府在化解债务中的责任范围。具体的核实流程中需要对举债实践、用途、责任人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将债务的具体款项落实到相应的负责人身上,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债务偿还情况加以监督控制。以逐步化解、妥善分类作为主要方针进行债务偿还以及债务控制。

(二)明确债务解决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对危害了农民群体切身利益的乡镇债务是需要进行优先解决的对象,包括了拖欠工资、个体群众债务等等都是债务化解的主要对象。而在乡镇进行债务化解的过程中,应明确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作为工作主导,妥善的利用国家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包括挂账停息政策、国家承担义务教育债务的政策等等。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应根据乡镇的负债情况给予没有偿债能力的乡镇政府相应的财政补贴和借款,并从债务减免、财政转移支付等多个方面帮助乡镇政府进行债务偿还。

(三)控制新债产生

在控制新债方面,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制定:“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乡镇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应尽可能的避免形象工程等一系列攀比性过程,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最优先对象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且通过上级机构或民众监督的方式,杜绝政府向农民进行集资以及资金摊派的现象,最大程度保证乡镇居民的自身意愿。

第3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沈鸿烈;城市发展战略;近代青岛;30年代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10-02

沈鸿烈是近代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就任青岛市长期间,提出了城乡并重、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而将青岛的城市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沈鸿烈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在他的施政纲领中。1931年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十大施政纲领,即:“整饬官方,修明政治;厉行自治,充实民力;禁绝恶习,改良风俗;建设乡村,施惠平民;普及教育,学求实用;提倡国货,优遇劳工;发达港务,繁荣市面;整顿警察,巩固治安;慎重邦交,保护外侨;力图建设,输入文明。”[1]十大纲领的内容涉及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和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表明沈氏对城市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中,沈鸿烈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和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提出了城乡并重、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的思想。沈鸿烈认为,青岛“不但为中国重要商港,且为国际都市,非努力物质建设,不足以应国内国外之需要。同时,青岛以向日之渔村,多年被外人管理,自无本国文化可言,故文化建设,亦非常重要。更进一步言,市内多数平民常处于艰难困苦及不知不识之中,故物质文化之初步建设,与此辈尤为重要,此其一。又青岛虽名为都市,实则乡区面积十倍于市区,故乡区之物质建设文化建设,与市区同属紧要,此其二。此两者,均为下层重要工作,未可忽视。”[2]

一、城乡统筹发展

(一)重视乡村建设

在城乡并重的发展战略中,沈鸿烈更加重视乡村建设。他认为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乡村不能发展,不独为乡村之忧,城市发展也必将受其影响,“乡村不救,则城市岂能独全,诚所谓痛痒相关,不能漠视者矣”[3]。正因如此,30年代的市政当局对于乡村建设可谓不惜财力。仅以1932、1933两年为例,青岛市政府在全市各乡区的全部财政收入仅为16.4万元,而支出费用则达84万元之多,财政支出为收入的五倍还多[4]。

青岛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人多地少,农民生活艰难,要改变农村落后状况,推动乡村进步,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当时市政府所属各机关均在市内办公,远离乡区,对农村情况难以深入了解,市政当局因此决定打破陈规,将行政机构直接设立于乡村地区,成立乡村建设办事处,以推动乡村建设的进行。

乡村建设办事处是当时青岛市“最具特色的组织”,创设之目的,“除便利乡民与市府接近外,并使乡区之教育、卫生、治安、交通、农林与市区作同样发展”[5]。参照自治区域及地理情形,青岛市政府将全市乡村划为若干区,先后成立了李村、九水、崂东、夏庄、沧口、阴岛、薛家岛等乡村建设办事处及水灵山岛分处等办事机构。办事处的职责,涉及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如“道路之修筑、水利之兴办、自治之训练、教育之扩充、生产之增加、民力之充实、风俗卫生之改良、阖闾治安之保障”等等。其人员由市政府派主任一人,工务、社会、教育、公安、农林各局所各派职员一人共同组织,常驻该处服务。乡村建设办事处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青岛乡村建设的进程。

由于市政当局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沈鸿烈执政期间,青岛的乡村建设成效显著。首先,乡村道路交通大为改观。由市政府拨专款扶持,在青岛各区辟建干路、支路及村路若干,使各乡区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沈鸿烈在青岛执政六年,乡村道路里程增加10倍[6]。其次,乡村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由市教育局督同各办事处普遍设立小学,保证每一大村有一完全小学,每一小村有一分校,使儿童均可就近入学。再次,乡村社会风气得到很大改善。通过革除陈规陋习,整肃蓄发、缠足、赌博、酗酒、吸毒,成立息讼会、敬老会等措施,使乡村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观。最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扶持农业生产,设立官商合办农工银行,在全市各乡区设立办事处,办理乡民贷款事宜,且贷款手续简单,利息轻微,给农民带来很大的便利[1]14-15。

(二)推动城市发展

在积极推动乡村进步的同时,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市政当局也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城市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注意于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改善。沈鸿烈认为欲使城市获得真正的发展和全面的进步,“当不应限于市区之建设,尤宜普及乡村,更不宜专致力于上层设施,尤宜普及下层民众”[7]。在城市居民之中,下层贫民占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生活困难,所受教育不多,政府必须尽力扶助这一群体,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深入推动城市下层民众的改良,青岛市政府以公安局管辖区域为准,将市区划分为三大区域,于1933年正式组织成立了三个市区联合办事处[1]17。市区联合办事处以改进市区平民劳动生计、风俗习惯、卫生清洁、道路整修及教育普及为主要目标[8]11,这一机构成立以后,对于“劳工之安置与奖励,贫民之救济与居住,莠氓顽徒之感化,鳏寡孤独之抚恤,以及卫生保健之推行,无不设施周到”,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会事业的进步[6]12。在这些举措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贫民住宅区的建设。

作为城市下层民众,青岛市内贫民历来聚居于台西镇的挪庄、马后窝、西广场等处,居住条件恶劣,安全和卫生均无保证。1922年青岛收回以后,胶澳商埠局曾于1928年度预算内列支8万余元,在台西镇的挪庄一带建筑房屋,廉价租与贫民[9],但限于财力,贫民住宅建设投入资金有限,成效不大。直到1931年,全市仅筑有平民住所977间[1]10。1931年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以后,饬令社会局会同财政、公安二局,调查贫民区的住户情况,大力兴建平民住宅。平民住宅的建筑办法有三:一为政府拨款建筑,一为人民自行建造,一为慈善团体代为建造。政府拨款建筑的平民住所,主要安顿无处栖身的贫苦居民。市民申请自建者,由财政局在贫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段,按户拨发公地建筑,免收土地税,如果缺乏资金,还可以向政府酌量贷款,分期归还。由慈善团体代建者,则由财政局无偿拨给公地建造,廉价租与贫民居住。

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平民住宅区建设成效显著。仅1932年到1934年的三年间,合计居民自建和由政府公建的平民住宅即达2 030间。加上原来已建贫民住宅,全市平民住所共有10处,住宅总数达到3 007间,住户3 680户[1]10-12。1935年,青岛市政府又增建平民住所700间,入住平民600余户[10]。青岛市的各平民住宅区规划整齐,配套设施完备,卫生设施、水电管道、小学、市场等一应俱全。平民住宅区建设不但改善了城市中下层人民的居住条件,而且有利于市容的整洁和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由市政当局资助兴建平民住宅,在当时全国各大城市中属于先进之举,成为青岛市政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二、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并进

在全面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沈鸿烈还提出了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并进的重要思想。他认为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为用。物质建设固然重要,文化建设也同样不容忽视。德、日殖民统治时期,由于只重视城市物质方面的建设和殖民统治者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维护,对于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中国人境况的改善则关注甚少,城市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发展呈现明显的畸形和片面。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以后,由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和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城市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沈鸿烈认为要克服以往青岛城市发展中的弊端,推动城市全面进步,必须充分运用行政力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此,他提出了“政教合一”、以政治力量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方针[11]。

所谓“政教合一”,意谓政治力量与教育力量的密切配合,也就是“以政治力量推进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完成政治”18[11]。其主旨是运用行政力量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并促其自立自强,最终实现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同步提高。沈鸿烈在青岛执政期间,投入巨大的财力与物力发展教育。仅1932-1935年的四年间,教育经费即自每年30余万元增至每年70余万元,建筑校舍用款达100多万元,投资之巨,可谓“中国各地教育经费从未见过的激增”[12]。对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投入促进了青岛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数量和学生人数均有大幅度增长。到1936年,全市有中学8所,小学127所,中学生人数由1931年的1 449人增加到1936年的2 703人,小学生人数则由1931年的19 465人增加到1936年的42 481人。①高等教育和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也获得迅速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岛市政当局的推动下,图书馆、体育场和大礼堂等一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在20世纪30年代陆续兴建。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到1936年青岛市图书馆有总馆一所,分馆四所。为举办第17届华北运动会,青岛市政府斥资于1933年兴建体育场一座,增辟山海关路等多处海水浴场,并兴建了兰山路公共大礼堂。公共性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兴建,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30年代青岛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中文报纸、杂志和新闻出版事业均获迅速发展。德日殖民统治时期,青岛报纸、期刊的发行以服务殖民统治者为主,可供青岛华人民众阅读的中文报纸和期刊数量很少。据记载,日占时期青岛中文报纸只有《青岛新报》一种,日文报纸则有九种[13]。1922年青岛回归以后,各类中文报刊、杂志和新闻出版等均获迅速发展。到1933年先后成立的报馆达20家,国内外通讯社15家,另外还有大量定期刊物出版。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各地文人学者的目光。30年代青岛著名文人学者众多,成果丰硕,老舍、沈从文、闻一多等一批文化名人在此聚集,青岛由昔日的文化荒漠一跃而成为繁盛一时的华北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参考文献:

[1]青岛市政府秘书处.青岛市政府三年来行政摘要[G].总务,1932-1934:1.

[2]沈鸿烈.青岛政治上的动态与静态[J].青岛画报,1935,(20).

[3]发刊词[J].青岛市乡村建设月刊,1933,1,(1).

[4]十一周年接收纪念详记[J].青岛市乡村建设月刊,1934,1,(6).

[5]马俊超.青岛市行政组织及其建设[J].市政评论,1936,4(9).

[6]李先良.沈鸿烈长青岛庶政述略[C]//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沈鸿烈生平轶事,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青市注重文化建设[J].市政评论,1935,3,(4).

[8]青岛市市政法规汇编[G].总务,1936:31.

[9]袁荣叟.胶澳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376.

[10]青市一年来之社会事业[J].都市与农村,1936,(17).

[11]沈市长报告施政状况及今后希望[J].都市与农村,1936,(17).

第4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5]郭敏刚,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6]PierreAndriamampianina.AzzedineSIMoussa.TheTraining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inFranceandChina:AComparativeAnalysisofCurriculaandAttitudes[J].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2005.51.(1).

第5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群众;群众文化;建设标准;措施

1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良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多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远不如农村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各地区要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充分挥发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大量的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民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文化建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参加和学习相关文化活动,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村民会受到文化建设的感染与教育,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促使部分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3)大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进入到农村地区,使村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进行耕种与生产,促使相关农产品可以快速投入到市场,这对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文化意识淡薄。在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农村居民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方面较为落后,对于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不闻不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茶余饭后习惯通过打麻将、拉家常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无法顺利地推进。长此以往,村民的思想会越来越腐化,越来越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基层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还为建立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所以在专业的人员方面也存在的严重的不足,这就造成了相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全面开展。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在农村当中建立了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但是基层人才严重不足,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都习惯在大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才愿意进入到农村工作,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很难开展。另外,个别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带头,能够参与到活动的村民非常少。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村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只能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从事一些其他的赚钱活动,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文化建设中。(3)经费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要想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就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一旦在建设中出现经费缺乏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文化活动很难推进与开展。但是从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经济紧张,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原有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与实际的规划和建设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其次,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发展非常缓慢,导致许多投资商和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最后,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导致许多专业的文化人员愿意投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最终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发展。(4)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发展阵地流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有着极高的要求,部分农村只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简单的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图书室等,这会严重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基本处在闲置状态,这些书屋平常并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导致许多书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情况,甚至在个别农村地区还会出现连书都没有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5)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在我国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文化活动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情况,影响到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农民在参加活动时没有良好的场地,影响到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感受,不利于后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3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3.1重视乡村文化振兴,转变传统观念

思想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农村人员的思想认识,促使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中开展。作为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在要求相关村民在活动中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文化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与开展。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做好日常宣传和引导工作,在宣传时可以在村委会、田间地头以及村民家门口张贴相关宣传资料,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集体微信群,一些有关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下拨一部分资金用来鼓励村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村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还可以确保全体村民应用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日后乡村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借助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文化人才

人才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村民真正爱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和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以及培养当地人才的方式。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确保每个基础岗位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定期对这些乡村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年底给予这些基础文化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下到基层中开展工作和学习,这既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帮助。

3.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拓投资渠道

在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多数农村都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和质量较差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落实,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良好的活动场地,这对激发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按照地方财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标准进行操作:(1)每年对每个乡村补助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24万元(具体金额按照地区经济条件而定)。(2)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共享、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和体育活动等,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另外,作为地方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中的相关企业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通过多渠道融资,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投资压力,还可以确保相关文化基础设施顺利完成。

3.4合理规划设施用地,科学作出决策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与进行,与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对用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用地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切忌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占用村民的耕地和宅基地,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建设文化设施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并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比如对于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要遵循如下标准:①文化广场面积应在500m2左右;②文化广场包括广场(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分区;③有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收集箱等设施;④有灯光照明,有电源插座;⑤有不少于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年利用率不少于60天(次)。避免在建设中出现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人员开展文化活动,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3.5注重继承结合发展,创新文化形式

现阶段的文化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与帮助的。所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敢于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之后再对这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以确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对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然后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融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和理念,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要按照如下标准操作:①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②村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群众文化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3.6弘扬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

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对相关文化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设计,用实际行动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确保全体村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使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以有效抵御不良的文化侵蚀,这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对于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内容,这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使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这对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快速完成,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要重视起来,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引入人才和创新文化内容等,以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顺利地开展与落实,确保农民群众可以拥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忠文.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家参谋,2021(24):15-16.

[3]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8-53.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21(18):19-20.

第6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河北; 城乡体育; 一体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1006-3315(2012)09-170-001\

在建设和谐河北的过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统筹考虑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利用城市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公共设施,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城市与农村的和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河北省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城乡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一体化的水平。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河北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首要因素,在课题组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6.55%的被调查者认为经济原因是造成河北省城乡体育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应地用于健身的时间则明显很少。同时,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经济状况差的地方,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普遍落后于经济状况好的地方。

2.地域因素

在对体育管理者的调查中,有68.45%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域原因是造成河北各地体育发展不均衡以及城乡发展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有些县(市)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体育发展就相对容易,而有些县(市)的优势很小或没有优势,它们的发展就比较艰难。不同的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各个县(市)在体育资源上的差异,其开发利用水平也不相同。城镇的地域优势,尤其是河北各地级城市的体育发展,明显有乡村所不可比拟的各种优势,从而造成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3.文化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育参与主体会出现相应的认知态度。城乡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决定城乡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意识观念上,就是相对城市社会,农村文化具有较为封闭的特点。农村居民囿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意识和观念与城市有较大差别。在文化活动方式上,城市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诸如各类体育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了城市居民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舞龙、舞狮等,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

4.政策因素

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支持和导向作用。政策从根本上规定了河北体育的布局和发展方向,而法规从实践层面平衡和保障了各方的利益。近些年来,体育的法规和政策日趋完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无疑给河北的体育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针。由于长期以来实施的是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导向,因此在资源投入上必然是不均衡的。财政投入一直是向城区倾斜的,城区的发展一直是领先于乡镇的。优先发展城镇体育的政策导向,结果就是体育场馆也主要集中在城区。

二、河北省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的对策

1.构建和完善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要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农村体育要依靠政府管理体制,进行经济倾斜扶持,城市体育需要社会管理体制,政府给予政策保障。推进河北城乡体育一体化管理的内部协调工作,城乡体育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应贯穿于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如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必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范围、权限大小,建立规章制度。

2.加快农村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

要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相带动的发展格局。要强化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于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有效推进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设施的一体化建设。通过促进城镇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覆盖,确保城乡体育资源流动顺畅和有效。

3.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各地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既要保障本地体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在体育政策方面应逐渐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通过颁布有利于农村体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产业,以带动农村体育其他方面的发展步伐。不容置疑的是,体育政策一定要促进城乡体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体育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4.科学合理培育各地的优势体育项目

城乡在自然条件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城市有效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在乡村复制。因此,简单地在乡村搞健身路径的普及工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乡村固有的特点,根据每个乡村的民俗和习惯,开展已有的或开发新的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并使之成为一种广泛参与和长期坚持的活动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节,杜绝照搬城市发展的思路。

5、加强城乡体育组织建设

城乡体育组织是城乡居民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组织保证。大力加强城乡体育组织建设,加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制度激励。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建立健身站点,体育健身指导员与工资等级制挂钩,能够为全民健身提供人员保障。不断完善乡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可为乡村居民健身提供更好的组织保证。在乡村,基层体育组织的介入仍然不够,基层体育组织的发展尚存在着广阔的空间。

6.增强体育文化宣传教育

通过有效的媒体服务,全面覆盖城乡广泛的区域,促进城乡体育信息文化的流通传播。通过课题组的访谈,了解到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具有更科学的健身态度和健身理念,并经常从事健身活动。所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更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乡村居民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强化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观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2TY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7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着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直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内容。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通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形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通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快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赌博、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文明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内容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而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只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现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符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文明户、模范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进文明新风进万家,这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8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一、加大投入,提档升级服务平台

坚持公共财政支持文化建设资金重心下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覆盖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一个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一个文化活动室(90平方米)、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七个一”标准规划实施,并配备了广场舞音响、书画创作用品、乐器(如:锣鼓、二胡、琵琶等)、电脑、图书等文化设备器材。目前,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内场所面积都超过了5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面积都超过了1000平方米。同时,注重以泗州戏文化、大运河文化、山芋文化等地域文化打造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山芋展览馆、农耕展览馆等特色览馆,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村一品”。

二、提升能力,逐步壮大服务队伍

围绕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工作,着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明确由乡镇文化站长负责指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开展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工作,按照“村级推荐、乡镇审核、县级考核”的程序,采取签订托管合同的形式,为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配备一名专职文化协管员,负责设施(设备)管护、活动策划和文化辅导等,确保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帮助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建至少1只文艺队伍,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已培育各类文化队伍200多支,其中广场舞队伍150余支、庄户剧团20余支、书画队伍30余支,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积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和指导,对基层各类文化队伍,分层次、分类别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打造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不断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提高质量,常态化开展服务活动

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上具备了书刊借阅、电子阅览、娱乐健身、讲座培训、书画展览、非遗展示、影视欣赏、戏曲演唱、文艺排练、文化志愿服务等“十项文化服务功能”。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文化活动,有效的满足了基层群众的需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切实保障了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为了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从2017年开展,县文化部门积极指导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有条件的村举办“乡村春晚”,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200余场,开展送公益电影下乡放映2100余场,开展农民体育活动200余场次,使文化配送服务真正沉下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

第9篇: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一年来,我校乡村少年宫在上级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为主线,充分突显乡村少年宫的特殊教育职能,严格规范少年宫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育水准,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二、强化领导班子建设

学年初,我校就成立了“乡村少年宫”领导小组,有校长刘建国任主任,赵连潭 冯军旭 何小鹏为副主任,全体老师为成员的乡村少年宫领导小组,副主任赵连潭具体组织开展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乡村少年宫各项管理,健全了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人员及职责;重新聘任了乡村少年宫辅导员,加强软硬件建设,改善办宫条件,为乡村少年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工作   

1、创设整洁、优美的少年宫环境

我校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治为契机,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自觉地把乡村少年宫建设同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整洁、文明、美观、舒适的育人环境。一是狠抓了清洁卫生管理,要求做到校园无垃圾;二是狠抓全体师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周会、班会等时间,通过宣传教育、文明劝导、体验活动等方式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楼道、板报、教室学习园地、装饰校园文化墙的宣传教育工作,用高雅的文化教育人、陶冶人。

2、加大少年宫的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宫条件

我校坚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对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通过配置现已有篮球场1个,用悬浮地板铺设、羽毛球球场1个、乒乓球台10个、装修舞蹈室、音乐室各一个条等体育运动场地,并添置了相关体育运动器材;有图书室兼阅览室3间,藏书14564册,满足了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有标准的科学实验室1个;电脑教室1个)(有电脑55台),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3、着力抓好管理,确保少年宫活动质量

扎实抓好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及少年宫活动质量,让少年儿童及在校学生学得满意、玩得开心、让少儿的家长放心。今年来,我们在校内校外广泛选聘了德才能兼备的专兼职辅导员30余名,包含音乐、体育、书法、绘画、舞蹈、德育、微机、武术等方面。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3名教师或辅导员全面负责、督促、指导。使得少年宫活动逐步趋于规范化、学科化,组织教师根据各兴趣小组的实际编写少年宫教材一套12本,努力实现活动过程最优化、有效化。

4、有效拓展少年宫更多的时间

为了弥补少年宫活动时间不足的问题,我校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拉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管理,相同的项目,相同的学员及辅导员,保证原来每周二、五课外活动、周六上午时间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来,努力拓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

四、取得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乡村少年宫”,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少年儿童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县、学区举办的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中多次获奖。

五、存在的问题

学校空间狭小,限制和制约了我校“乡村少年宫”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器乐教师的缺乏,也局限了活动项目的开展。

六、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完善乡村少年宫建设,加大工作力度,把我校“乡村少年宫”建成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