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多企业认为专利、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些专家认为是人才和管理,究竟什么是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好像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能力,李东生认为TCL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张瑞敏也认为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家们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存在的,但关键是我们以前认为的那种“学不走、偷不走、带不走”的定义有问题,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企业相对持久的竞争能力,而非一成不变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更体现为一种持续创新、持续学习的能力,是不易模仿,而非不能模仿。
核心竞争力构造模型。
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需要构建一个三维模型:技术、机制和文化。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三股力量的融合。
首先,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这里指的技术,既包括如专利这样的受法律保护技术,也包括企业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管理、营销技术表现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持续变革,拥有极强的速度和效率,让对手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比如DELL,并没有多少核心专利技术,但是他的直销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和营销技术,从而拥有了核心竞争力。INTEL依靠其强有力的技术研发体系,在业内保持了绝对的领先地位。在信息社会里,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飞跃性发展。这对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同样适用。联想并购IMB笔记本业务、TCL的系列国际并购,目的都在于此。
其次,机制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任何核心竞争力都是动态的,不可能长生不衰,即使象茅台酒这样拥有独家秘方的百年老店,如果缺乏了创新机制,一样会被淘汰,因此,机制能够保持企业的持续创新,不断地创造领先优势。
最后,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摇篮。企业文化是个综合的概念,是企业家个性、领导风格、管理模式、企业制度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企业与员工目标一致,实现双赢。如果说技术与机制是硬性的管理的话,那么文化就是软性的管理。企业只有塑造一种学习文化、创新文化,才能成为卓越的企业。
企业竞争力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机会导向型的企业将越来越难于生存,企业竞争力将逐渐向战略导向型和能力导向型转变,最高层次是文化导向型。
目前的很多企业还都处于机会导向型的阶段,就是寄希望于市场出现的机会,对手出现的失误,自身出现的奇迹。但现实的情况是,客户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等你感觉那是个机会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充满了恶性竞争,不再是机会;对手也跟你一样在苦苦寻找机会,甚至不惜运用各种手段来蚕食你的市场、客户和你的员工,连国美的老总都感慨,“如果可以重来,再也不愿意做电器行业”。
机会导向的观念使企业每天都疲于奔命,因为他们没有核心,没有专长,结果总是在价格竞争的边缘徘徊,每天都去学“海尔”,但越学越失望;每天都盯着销售数字,却发现增长越来越缓慢,前景越来越黯淡。
中国的一批企业已经开始了由机会导向型向战略与能力导向型的企业转型,这无疑是一场企业界的革命。TCL最初依靠抓住市场机遇在彩电行业获得了突破,后来是手机,再后来是开发东南亚等海外电视市场,这是机会导向型的表现,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我们,但不幸的是,彩电行业遭遇持续的低温,高端产品无力推出;手机产品持续下滑,高管集体跳槽到长虹,风云人物万明坚被迫离职。机会导向型让TCL象当年的蒙古大军,打下了市场,却守不住,后来TCL并购汤姆逊、施耐德,都是一种战略的转型,即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但这条路并不平坦,以技术为核心能力能让TCL一路高歌吗?还需要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进行审视。
我们发现联想也在走同样一条路,自己无力发展核心技术,于是采取了并购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并购获得IBM的核心技术,狮子能否吞了大象,我们并不乐观;乐凯与柯达的合资,也是希望获得核心技术,但股价大跌、业绩乏力似乎又说明了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核心技术那么简单;海尔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技术还是文化?为什么海尔依靠自己的品牌能够打入国际市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深刻理解企业发展思想的转型。
能力导向与文化导向。
苹果公司当年由于过分注重技术忽略了消费者需求而导致了在个人电脑方面的失败,但是不要忘记,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这样的一种技术导向型,让苹果公司的标志产品苹果机广泛应用于设计等领域,成为那个细分市场的老大;同样的,创新的苹果文化让他们与时代同步,紧紧抓住了互联网经济的脉搏,他们的网络数字播放器让SONY公司黯然失色,而SONY公司也是一家以注重核心技术闻名的企业,但他们在创新方面输给了苹果,他们落后了,但是SONY公司高层集体辞职,并由一个外国的CEO空降下来以改组SONY,这样的文化企业怎么能不成功呢?反观我们国内的企业,业绩不好,往往总是归咎于人、埋怨外界,涉及到内部变革,总是望而却步,又怎么能培育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呢?
核心竞争力主要要依靠内部的培养,奇瑞汽车依靠独立的研发力量,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比国内其他许多合资汽车厂商,日子过得好的多。依靠并购想获得核心竞争力是比较困难的,根据核心竞争力构造模型,技术、机制都比较容易复制,但文化是很难融合的,这也是很多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核心竞争力很难并购成功的原因。TCL并购阿尔卡特已经失败,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大家也并不看好。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其特色服务和产品,才能加强其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业绩日益提高。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及实例证明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的结论。
一、相关理论分析及构建评价指标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能够组织并支持创新战略实施的完整的系统能力。根据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影响,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以及产出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需要企业各组织之间技能与信息的充分交流,相互合作,并将各领域的技术与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国内外多位企业家经多方面的调查及研究后一致认为,基于技术创新能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主要体现在:创新研发、组织管理、生产制造及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其各部分能力都是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是息息相关的。二者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如下表1。
二、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是能清晰并且系统的去解决非确定性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指标集U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目标层A;(2)一级指标层:B=(B4,B2,…,Bm),其中i=1,2,…m;(3)二级指标层:C=(C m1,Cm2,…,C mn);其中i=1,2,…,m,j=1,2,…,n。
(二)确定指标权重及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
美国运筹学家Saaty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多目标,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设因素集合X={x 1,x 2,…,xn},然后按下表将U中的因素进行两两对比,写成矩阵A=(aij)m*n,其中aij =f(xi,xj)。
表2
(三)层次单排序及检验其一致性
使用根法求出判断矩阵中的最大特征根λmax,归一化后求出各权重w1,w2,w3,…,wn。然后排序权值,最后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过程为:(1)确定一致性指标:CI== 。(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如下:
确定一致性比率:CR= 。(3)判断一致性比率CR:当 CR
(四)建立评语集并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的模糊评价模型的评语集V=(V1,V2,V3,V4,V5)=(好,良好,中,中差,差),综合评价将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实证案例完成。
三、案例分析
为证明上述分析与论断的科学性,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评价模型的使用性,现以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前后的湖北省某汽车模具公司为例。在调研期间特请了十位汽车制造行业的专家来进行打分评判。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一)确定评价指标集U
(1)目标层A;(2)一级指标层:B=(B1,B4,B5,B6);(3)二级指标层:B1=(C11,C12,C13);B4=(C41,C42,C43);B5=(C51,C52,C53);B6=(C61,C62,C63)。
(二)确定指标权重及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
本文通过十位专家对主因素层的五个指标来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来确立评判矩阵,并采用AHP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B与C的权重并将A-B、B1-C、B2-C、B3-C、B4-C的λmax和权重向量以及CI、RI、CR绘于下表得:
表3
由于A-B、B1-C、B2-C、B3-C、B4-C的CR都小于0.1,所以这五个比较判断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建立评语集并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模糊评价模型的评语集V=(V1,V2,V3,V4,V5)=(好,良好,中,中差,差)。并给其赋权值:W评=(0.9,0.7,0.5,0.3,
0.1)。具体的综合评价步骤为:(1)获得专家评判数据。由十位专家进行评判,数据由每个评语的赞成专家数除以专家总人数获得。(2)分别计算并确定甲乙的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后得到:B甲1= (0.46 0.34 0.1 0.06 0.04) ,B甲2= (0.24 0.33 0.25 0.1 0.08) ,B甲3=(0.5 0.3 0.1 0.1 0) ,B甲4=(0.24 0.26 0.2 0.1 0.02)。
所以甲乙的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分别为:
(3)分别确定甲乙的一级指标的模糊矩阵。B甲= (0.394
0.325 0.155 0.08 0.046),B乙= (0.503 0.323 0.138 0.036 0)。最后给甲乙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分:A甲=W评·B甲=0.6882,A乙= W评·B乙=0.7586。从所得总分可以看出汽车模具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前后的核心竞争力的排序为甲
四、结语
本文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析出发,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拉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66~68
[2]Dickson,G.W.,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ournal of Purchasing 2.1966:5~17
[3]张志伟,陈铭.模糊数学理论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0(10):239
关键词: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非价格因素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放到了“核心竞争力”上。因为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竞争优势,而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通过过去企业打价格战得来的,而是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摸索的非价格因素进行有效集合而形成的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企业一旦拥有了这种竞争力,那么其在激烈的商战中必能赢得属于自己的天下。
目前几乎所有经营成功的公司都有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思路和模型,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将价格因素剔除在外。因为随着消费理性的逐渐提高,消费者不再将产品的价格因素作为影响其购买决策的首要因素,同时对于企业自身来讲,低价策略所带来的利益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当利润空间由于降价的原因越来越小时,有的企业则会用产品质量来当“试验品”,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又从何谈企业信誉和企业竞争力呢?因此,这里所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价格因素无关,而是探讨非价格因素如何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原动力
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原动力,依靠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指的技术,既包括如专利这样的受法律保护的技术,也包括企业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在信息社会里,只有靠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飞跃性发展。
(一)依靠技术创新设置或跨越市场竞争的门槛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有较强的特性,并形成进入壁垒。美国的DVD解码芯片,日本企业的汽车、摩托车发动机,英特尔的CPU和微软的视窗技术,都有着极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二)提高企业经济竞争力要依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的自催化效应,可以使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一个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成为核心技术,以至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这时企业的技术结构趋于相对稳定,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所以,由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力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
任何一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是技术创新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技术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推动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等的重新组合,由此带动生产手段和生产结果的变化,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企业的研发能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企业在市场的较量虽然是在产品的较量上,但实际上是在产品开发的较量上,因为任何企业的产品都有产生、发展、衰退、消亡的生命周期,谁新产品开发的早、开发得快、开发得好,谁就能获得市场的青睐。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打造核心产品,保证其核心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制造差别化来战胜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在产品的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制造差别化;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的低价格优势;还可以利用流通领域的能力,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方面的差别化。不管哪一种差别化都可能获得竞争优势,而任何一种差别都离不开技术创新。
二、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摇篮
企业文化是个综合的概念,是企业家个性领导风格、管理模式、企业制度的综合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企业与员工目标一致,实现双赢。如果说技术与机制是硬性管理的话,那么文化就是软性的管理。企业只有塑造一种学习文化,创新文化,才能成为卓越的企业。
文化的本质是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活动成果,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不同社会地位和环境条件下的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就是创造它的主体的人的本质表现。文化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完全统一于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统一的,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都是企业文化本质的反映。它带有一切文化都具有的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的特征,但不能简单地把企业文化看作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力量,是心灵的呼唤,代表着企业存在的意识,它是企业这个客观实体存在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植根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与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拥有的企业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企业意识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等文化的复合体,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三、创新机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企业创新机制使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制和相应的运行方式,它能不断地将知识、技术、物质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因而不断地促进知识的生产、积累、创造和应用,它能不断地加强信息的交流和加工,因而不断地刺激关键资源的增长,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建立企业的创新动力机制
首先,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前提下,企业才能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其次,要求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企业家是创新活动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搞好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再次,应当建立激发创新意识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和鼓励员工勇于创新的其他激励制度。最后,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精神。
(二)建立企业创新运行机制
企业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决策、指挥、信息反馈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的合理机构,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创新过程中诸多环节有机运行的组织系统。
(三)建立企业创新发展机制
企业创新发展机制是在企业创新效益的驱使下,加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储备,建立能够吸纳外部资金,不断谋求企业发展的机制。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library competitiveness,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a new concept created with knowledge economy and transplantedfrom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t is a uniqu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 library in information societ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build the library's core competitiveness from building characteristic literature resources,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ervice, building professional team, innovative management, culture of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信息服务
Key words: library;core competitiveness;information service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323-02
0引言
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英文称Core Competence)是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移植而来,它指的是图书馆在社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控的能力。对某一个图书馆而言,它的核心竞争力还应包括它在行业竞争中的独特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服务领域不可避免地面对竞争。而以提供信息服务为目标的图书馆同样也无法规避。然而,竞争终究是由各自的实力所决定的,而不是各自规模的差异。这种实力就是现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呢?笔者以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1建设具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
建设特色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服务赖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以信息资源作为自己变革和发展的动力,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各类型的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来确定主导方向,选择周围用户需求量大的、其他图书馆没有的或不同的文献信息,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图书馆。从而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在计算机化、网络化的今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仅是拥有本馆的馆藏物理实体,同时还应依赖馆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通过因特网定期将网上繁杂无序的信息资源,根据本馆读者群的需求,进行选择、加工、组织成方便读者利用的本馆网络资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当然,建设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既包括拥有,也包括存取。在馆藏信息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年代里,一个图书馆能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远比它拥有多少文献信息资源来得重要。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图书馆应该是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电子文献,或通过馆际互借等手段为读者提供非馆藏类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图书馆。在各图书馆大力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今天,由于先进的通信技术使得异地查询、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而不必去赶潮流、搞重复建设。这样既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又使得各个图书馆有独到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特色信息资源不仅充分展示了图书馆的个性,也成为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2信息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服务理念、服务产品、服务方式、服务技术和服务质量等方面
显然,一个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能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图书馆比一个仅提供书刊阅读和借还业务的图书馆更具有竞争优势;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产品(如专题数据库)和特色服务的图书馆比一个只能提供一般书刊资源的图书馆更具有竞争优势;一个既能提供书目服务、又能提供网络等多方式服务的图书馆比一个只有书目服务或只有网络服务的图书馆更具有竞争优势;一个信息服务技术高超、能提供内容开发和知识导航服务的图书馆比一个只是简单揭示本馆馆藏的图书馆更具有竞争优势;一个能针对各类读者、积极提供各类参考咨询服务的图书馆比一个没有专业咨询服务业务的图书馆更具有竞争优势。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是由读者用户来评价的,它是图书馆服务效果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一个图书馆是否具有竞争力的读者指标。
3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是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创造力的专业团队而非技术或者产品
倘若一个图书馆仅仅是拥有丰富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而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那么它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不可能被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就不具备与时俱进的气质,就不可能充分地借鉴和移植现代科技手段为图书馆所用、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一个有竞争力的图书馆,必须首先拥有各种门类知识的专业人才,他们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善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支队伍得具备图书情报学的专门知识,善于从各类信息源中搜集到特定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提炼、归纳和总结;这支队伍必须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在学术国际化、知识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迅速地了解、选择和获取信息资源;这支队伍也得拥有精通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技术上领先的优势;这支队伍还得是一支锐意改革、善于创新的队伍,只有这样才会使图书馆这个机体永保活力、不会落伍;这支队伍还必须能把握读者的心理,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支队伍应当拥有现代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方法的专门人才,他们知人善用,善于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创造潜能和积极性,能够将图书馆各个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极至。
4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也需要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重新组合管理资源,以更有效的管理行为,实现组织创新效益的过程。管理创新是管理思维的新模式,它的目的不是一般地实现管理目标和责任,而是发现创新机会,为组织带来潜在利益,使组织更具活力和效率。图书馆管理创新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促进图书馆管理全面创新为着眼点,整合和再造图书馆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电子化、文献信息加工自动化、服务方式网络化和检索手段的智能化,为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奠定现代化的管理基础。要把管理创新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管理创新构筑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图书馆管理模式,高起点实行现代集成管理,引导图书馆向高效率、现代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纵上所述,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经过长期精心培育建立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它能增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关键能力,图书馆的一切资源应紧紧围绕核心竞争能力来配置。特色的文献资源建设、高水平的信息服务、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高效创新的管理、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是一个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和取得社会认可的前提,也是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这其色资源建设是基本保障,高水平的信息服务是显现优势的基础,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则是保障之保障,高效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则是剂。五个方面不可或缺,相互作用,使图书馆这个有机体不断发展、壮大、富有活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国华,费业昆.试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年01期.
[2]黄光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年01期.
[3]王鸿燕.专业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年04期.
职能外包战略做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手段,已广泛为欧盟企业应用。其中,生产外包和信息系统外包做为职能外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最为普遍。
1、生产外包
也称“贴牌”生产,即企业将原本自行生产或应自行生产的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其中典型事例有:
传统产业领域中,NIKE是通过外包创造巨额财富的典型。该公司把所有产品外包给全球各地的厂家生产,而自己则专注于产品款式设计及品牌形象的塑造,这一战略使其成为用品行业著名跨国公司。
机领域职能外包战略已成为大企业普遍采用的策略。如:康柏只生产占营业额10%的高档服务器;惠普将所有打印机、计算机和低档服务器的生产外包;IBM将所有台式机外包给专业加工厂商生产。的林百里(Barry Lam)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在它的生产线上,一年会产出数百万台印着IBM、康柏、苹果、惠普、西门子、戴尔等几乎所有的著名品牌标签的笔记本电脑。
在手机领域也是如此。Celestica获得摩托罗拉10亿美元手机外包生产订单;美国OEM巨头伟创力更是获得摩托罗拉300亿美元的通信设备外包生产订单,此外,它还得到爱立信30亿美元的手机外包生产订单。在市场上,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机也基本上是通过首信和东方通信来外包生产的。不久前,飞利浦把其在全球的手机生产力量都转移到了中国,甚至把手机的研发和设计部门也彻底外包给中国电子(CMC)。
2、信息系统外包
即企业将自己的信息部门外包给具有专业技术的服务商,以契约形式要求服务商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信息系统外包服务的种类很多,大体有:系统操作,设计、开发和管理,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系统集成,信息技术顾问,业务过程管理,用户支持,系统支援和复原服务等。信息系统外包是职能外包的又一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I T业界目前应用最广的经营手法,这从近期世界各大IT承包商签署的一系列全球服务订单即可见证:
如惠普与诺基亚公司签署为期3年、价值1.85亿美元的IT外包协议,康柏宣布获得美国快递公司一项长达5年、价值数百万美元的IT外包合同,同时还成为美国邮政总局唯一指定的IT方案和服务供应商,合作时间长达5年;C S C (Computer Sciences)宣布与美国Gulfstream航空局签署长达10年、价值5.1亿美元的IT服务外包合同;美国E D S公司宣布与PhilipS Semiconductors等三家公司签署了三项外包合同,交易总额达4亿美元……
二、职能外包战略的优势
1、降低成本
企业采用职能外包战略,可通过专业公司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降低其成本,这是生产、信息系统和物流外包等各种外包形式所具有的最主要优势。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高效率,许多承包商在其专业领域都拥有比外包企业更有效的资源和组织。这些公司通过承揽大量外包业务,通过规模经营实现比单个企业经营高得多的经营效率,因而能够以优质低价为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其降低成本。
如2002年2月25日,全美第四大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与IBM签订为期7年、价值高达40亿美元的IT业务外包合同,由IBM对其网站、网络服务器、数据存储和售后支持实行主机托管。据估计,这一举措将为运通节省数以亿美元计的成本。而世界最大的企业级软件公司——Oracle公司的业务资料表明,目前200多家使用Oracle技术外包的早期用户已成功地把数据库管理成本降低了46%.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将相关内部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企业就不需为实现该项职能而进行相关投资,如建厂生产、购置信息设备和运输设备等。相关投资减少,将降低固定资产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从而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单位产品所承担的固定成本比例下降,这为企业采用主动性的价值战略创造了条件。
3、实现风险分散
通过职能外包,企业可以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分担风险,并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富有变化。另外,从财务角度讲,外包可以把固定设备和专有技术的固定成本完全转换成变化成本,化解因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引起的高额投资风险,避免设备闲置,从而有效地减少资金占有率,降低组织的退出屏障和组织的转换成本,实现经营风险的压缩,提高企业的灵活性。
4、有利于开拓市场
职能外包战略特别是生产外包战略,通过让有关承包企业进行相关生产的职能运营,能够使企业的产品有效地渗透到当地市场。特别是对跨国企业来讲,产品直接在目标国家市场进行外包生产和销售,不仅能够直接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而且也是将产品迅速渗入该国市场的重要手段。
宏基电脑外包生产就是典型的成功外包案例。它通过对以往的生产格局进行流程再造,将以台湾为主的生产系统转变为在台湾生产主板、外包装和监视器等关键零部件,其他部件则外包给市场地厂商生产,然后在市场地组装销售,再提供给世界各地消费者。这种模式大幅度降低了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成本,也使产品的库存时间大大缩减。
5、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就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从事自己的核心业务,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集中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这也是职能外包战略的核心。
如,IBM在PC研发、品牌管理以及探索更新的个人模式上,比PC制造更有优势。因此,IBM将其PC制造外包出去,以便更加专注于自己更具比较优势的领域。直销是戴尔的立业之本,因此,戴尔把生产、运送和售后服务等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完成,而将自己的资源进行集中,专心于为客户提供最快的定制服务这一核心领域。
6、服务行为公司化
企业以签约形式将其职能外包给服务商,服务商在收取费用的同时,必须按照有关合同提供服务。而服务行为的合同化、公司化与企业的内部管理相比则更具效果和效应。企业若对其服务不满意可更换服务商,对其因服务差错所造成的损失也能获得相应补偿。
7、获得专业化服务和相关配套支持
将相关内部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除了可降低成本之外,因服务商为该领域的专业公司,拥有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企业更可以获得专业化服务。此外,专业外包服务商本身所具有的专业队伍、供货渠道、行业经验、业务体系等,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潜在利益。
如,美国运通与IBM签订IT业务外包合同后,IBM将全面优化运通全球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站,并将通过美国运通在凤凰城和明尼亚波利斯两地的设备向运通的全球机构提供数据中心和电脑服务。IBM不久还将在美国运通的全球分公司推出现场技术支持服务。前面提到的Oracle公司,其提供的IT外包服务不仅使其客户降低了成本,而且在服务支持方面,使客户解决的速度提高了50%.
8、优化人力资源
企业采用职能外包战略,可以压缩企业人员,更能解决专业人才流失和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尤为突出。IT的规划、管理、实施和维护是一项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变化频繁、人员素质要求高的系统工程,企业自己操作虽然可靠,但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复杂性决定企业不可能配备技术很全面的专业人员从事企业自身的IT工作。同时,世界各国IT人才炙手可热,其薪酬远远高出其他行业。而企业自身的狭隘性使一些专业人员难以有用武之地,且可能使其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因此造成一流的IT技术人才难以扎根,而实际运营维护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企业其他部门对IT人才的高工资微辞不断,极大地企业IT工作的性、系统性和性。而实行外包则可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如在外包前,美国运通有一个世界级IT运营部门,每天需要处理10亿次交易,支持全球200多个国家的业务运行。而与IBM签订IT业务外包合同后,其原有2000名IT技术人员都转入IBM公司。由IBM对其网站、网络服务器、数据存储和售后支持实行主机托管,这大大优化了运通的人员结构。
9、容易获得先动效应
通过职能外包战略特别是生产外包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战略,企业可迅速获得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可获得先动效应。
关键词:城市核心竞争力;产业;城市功能;硬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46-02
成都是我国西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特大中心城市,龙泉驿区作为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的主体区域和成渝经济带的桥头堡,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提升城市硬环境竞争力,不仅是龙泉驿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对成都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城市硬环境竞争力的重要地位
(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城市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逐步积累和发展的、同其他城市相比较而独具的,能够对各类要素实施更加优化有效的控制、整合、激活、转化,不断创造价值、造福居民的综合能力,是由组织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一系列合理政策、制度、法规等联结构成的高度有序的整体配置规制,是城市实现潜在资源、要素向现实竞争优势持续转化的核心有机运作系统。它是提升城市竞争水平的根本动力,其构成要素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
(二)城市硬环境竞争水平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及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区位条件、环境资源、区域集聚能力和资本金融环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竞争力水平和城市建设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可以看作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除特殊情况外,城市的兴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城市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为城市功能,是除产业发展以外的硬环境诸要素的集合作用,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龙泉驿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攀升的重要阶段,大力推进产业优化,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对提升其城市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二、龙泉驿区提升城市硬环境竞争力的条件和环境分析
(一)具备较好的基础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部,幅员面积556平方公里,人口53万,是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所在地。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畅便捷,中心城区距市中心12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28公里,成渝、成昆铁路穿境而过,骨干公路网络覆盖全境,在建的成都地铁2号线将龙泉城区与成都市区紧紧相连。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温和。综合经济基础较强,工业日益壮大,农业开发成效明显,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多年保持全省十强。
(二)面临难得的机遇
四川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四个跨越”发展战略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助推龙泉经济结构优化,加快现代产业发展;成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有利于龙泉由传统城郊型经济向现代都市型经济、由传统城市郊区向现代都市区的转变;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启动将带动一大批骨干企业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集群,有利于经开区规模化、集群化的跨越发展;成渝经济区的构建利于龙泉充分利用经济走廊优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对外联系,加强区域交流,增强资源要素的聚集辐射,拓展发展空间。
(三)充满艰巨的挑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促进三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日益紧迫;建设西部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经开区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艰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都市新区任务繁重,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约束加剧,与周边地区在资本、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压力持续增大。
三、龙泉驿区提升城市硬环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
应当着重强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城市功能完善的保障作用,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发挥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提高规模效益;努力协调好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局部资源与整体资源的关系,减少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实现城市硬环境竞争力质的飞跃。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1.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
产业发展集群化,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一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园区规划建设,实现合理功能分区。加快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分步骤、分层次规划建设好起步区、扩展区,并立足长远发展需要预留充裕的扩展空间。促进体制与技术创新,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创业环境,聚集市域内外资源要素,增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辐射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招商政策落实。大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改善政务服务环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为关键,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2.加快发展优势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
以龙泉山生态旅游示范园为主体,发展休闲旅游和体育会展业。积极推动龙泉山森林公园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阳光体育城、成都体育竞技中心、体育中心,发展户外健身、水上运动等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强化“西部客家、世界桃园”主题形象品牌宣传,提升国际桃花节、火龙节、水龙节、夏秋赏果节等节庆活动的档次和影响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推动会展会务产业集聚发展。
引导房地产业规范发展,努力优化人居环境。推动房地产业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业态体系和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构建模式,引导工业房地产发展和面向产业工人的住房开发,合理选择发展旅游房地产,适度建设经济适用房,加强廉租房管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3.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生产集聚化和规模化。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向水果、蔬菜和畜禽三大支柱农业集聚,完善生产技术规程和配套技术规程,大力发展节水喷灌,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机械化。加强“龙泉驿”知名水果原产地宣传保护,促进水蜜桃、枇杷等特色水果二次创业,实现农业经营品牌化。整合利用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涉农信息资源,实现农业信息化。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便利畅通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市场化。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聚集区的优势。
(二)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一体的现代都市新区
1.完善都市新区城镇战略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快构建以主城区为龙头,以优先发展重点镇为支撑,功能片区镇为基础,其他镇乡为补充的“一主两重三片多点”城镇发展新格局。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洪十片区作为成都城向东发展的重点区域,应当率先全面融入成都主城区。按照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要求,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增强城镇聚集规模,整体推进都市新区建设。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承载力
构建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推进成都东一环龙泉段、地铁二号线延伸段及枢纽站、东二环路龙泉段、“两湖一山”①龙泉驿景区旅游道路网等战略通项目建设,强化城郊快速通道功能,完善道路配套设施和公路骨架网。加强城市水、电、气供给能力,完善基础传输、宽带接入、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3.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设成都东部绿肺
围绕建设山水花园名城目标,加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以经开区为重点,加大工业污染监管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农田林网化和四旁绿化。以天然林保护和山区立体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林生态区保护治理,增加生物多样性,建立山区良性生态系统。坚持统筹开发、集约利用,严格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区环境整治力度,加强街道景观风貌改造。加强城乡绿化,构建立体生态建设格局,提高公共绿化覆盖率。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成都日报,2006-04-30.
[2] 苏燕羚,易晓峰,姜华.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5).
随着我国物流业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我国物流企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物流企业如顺丰快递、远成物流等还加快实施海外发展战略,本土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明显地提升。在此背景下,从企业实证角度,系统地研究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路径、提升方法和典型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本土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涉及范围广,细分行业多,服务对象复杂,因此,根据不同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和物流服务集成度的差异,我国物流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平台型物流企业、通用型物流企业、专业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型企业这四种。从发展趋势来看,许多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正发展成为供应链服务型企业,因此,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较为适合开展实证研究。本文拟选取供应链型物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问卷和数据分析,研究这类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演化过程,并选取相应的企业开展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文献综述
企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竞争环境里,企业通过制定目标、做出战略选择和发展其能力,在获取、整合和利用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进而为企业带来收益,最终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综合力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企业竞争力开展了许多研究。总的来看,目前的研究包括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和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等三个方面。
在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方面,Mo(2008)等从企业服务能力和财务运作能力角度对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74家物流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服务能力、财务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表明企业服务能力、财务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Lu(2010)等从创新能力、客户反应能力和柔性化运作能力这三个角度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聚类分析方式对受访企业进行分组,结果表明同时具备客户服务快速反应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企业业绩最好。在评价指标方法方面,Ding(2009)等将界限值分析(TIA)、矩阵分析法(MA)和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进行了融合,得到了一个新式综合性评价模型,并依据问卷结果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最终得出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安全性及服务附加值水平这三种能力对企业竞争力排名影响较大。在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方面,刘伟华(2003)根据物流企业发展情况,认为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是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客户资源整合、运作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三个方面。
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关于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评价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缺乏系统地集成,尚未从全面角度系统地阐述物流企业竞争力;二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未能从动态角度进行分析;三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大多数是物流企业绩效评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评价。
3 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及发展阶段分析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竞争力存在于组织机制中,它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变化和发展,并与外部环境适应匹配,因此,企业竞争力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企业竞争力以企业资源为基础,以能力为主体,以动态机制促进和保障其演化与外部环境相匹配,使资源和能力得到积累,最终促进企业成长。
借鉴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包括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三个大要素,每个大要素又细分为几个小要素,具体见表1。
Haire(1959)认为组织的成长就像有机体一样,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至死亡,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周期现象,并指出企业管理的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学者Leontiades(1980)、Cameron & Whetten(1981)根据过去的研究发现,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以四阶段最为常见且最合适。因此,物流企业的演变历程,其大致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这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物流企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内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阶段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构成要素也有所差异。本文对竞争力发展路径的研究也将从这四个阶段出发,探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的竞争力演化过程。
4 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问卷调查
4.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本次调研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问卷内容的设计参考了王核成(2010)、Shmuel(2003)、Frenandez(2000)、Zahra(2003)、Thomas(2003)、Calantone(2003)等学者的研究材料。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调查、能力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贡献程度调查、资源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贡献程度调查、动态机制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贡献程度调查以及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Likert量表打分的办法(Lai K, 2004),对每个问题进行打分,分值从1分至7分。问卷填写时,由被访者直接选择相应的答案。根据所收集的全部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4.2 数据采样
4.2.1 调查区域的确定。为了全面了解中国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现状情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们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取三种模式进行问卷发放:
(1)根据中国地理区域的分布,将调查区域分成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7大区域,通过邮局和E-mail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共计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58份。
(2)参加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2011年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座谈会、2011年全球采购与供应链北京论坛等会议,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52份。
(3)在天津大学物流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班、南开大学国际航运与物流在职研究生班等班级,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06份。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216份,回收率为18.00%,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回收问卷的97.22%。从回收问卷的效果来看,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反应比较积极,回收率比较高,而其他地区的回收率偏低。这一点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系,中国的华东、华南和华北区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物流企业发展也相对较为成熟,因此,企业返回问卷 的积极性较高。
4.2.2 问卷结果的基本数据特征。见表2。
4.3 样本无偏性检验和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调查的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需要进行抽样无偏性检验,无偏性检验即检验调查对象的反应者与非反应者是否存在统计性偏差。
样本的无偏性检验的一种做法是采用两次抽样,这种做法先进行第一次抽样,然后再对没有反应(不参加调查)的样本群体进行第二次抽样,用t检验法检验两次抽样(参加调查和不参加调查)的样本对调查问卷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另一种做法是按照样本回收时间的自然波分界,把样本分为两个样本群(two waves)进行对比检验(t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采用第二种做法。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测量指标的t值均大于0.5,Sig.(2-tailed),值均大于0.45,因此,样本上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即符合无偏性。
问卷回收后对问卷有效性进行分析。即对问卷做信度检验。本文采用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用SPSS软件对表1的假设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各个变量的信度均在0.8以上,总的信度为0.854,大于0.7,信度可以接受,说明问卷中对假设变量的设计和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可信度。
5 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回收的21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专业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型企业在资源、能力、匹配性这三个维度下,竞争力各要素的得分。随后对供应链型企业的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能力、资源和匹配机制的重要性排序。
5.1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的研究
5.1.1 能力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能力类型排序,表3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14种能力类型中,排名前7名的能力类型及平均得分。
从表3来看,在起步期,企业服务成本控制能力和企业各部门协调能力排名较为靠前,说明在起步期的内部管理对于突出供应链服务优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长阶段,质量控制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战略能力处在前三位,说明成长期重视供应链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并且兼顾企业战略定位的重要性。成熟期发展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和企业家能力。再生期为了企业在将来的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企业学习能力和战略能力上。
5.1.2 资源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资源类型排序,表4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8种资源类型中,排名前4名的资源类型及平均得分。
从总体来看,物流服务客户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源在四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均列入前4名,这表明供应链企业更强调这两种资源类型。从阶段排序来看,起步期重视企业财力资源,说明供应链服务是一种需要高财力投入的业务。成长期中,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扩展客户群体与服务区域,所以服务网络资源与客户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成熟期中,客户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排名前2名,这表明,在成熟期中,企业的信息技术资源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再生期阶段,则强调客户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1.3 动态机制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动态机制排序,表5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3种动态机制得分及排序。
从动态机制排序来看,四个生命周期阶段都非常重视反应机制,均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其他匹配机制的重要性上,侧重点则有所不同:在起步阶段和再生阶段重视学习机制,成长期和成熟期重视动力机制。
5.1.4 竞争力三大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三大竞争力要素(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的排序,表6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3大竞争力要素得分及排序。
对于供应链型的物流企业,从数据上来看,各个阶段中物流企业能力都排名第一,说明提升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其自身物流能力的培养。供应链型的物流企业应将物流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整个企业周期。但是,在其他阶段,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的次要关注点则有所不同,成长期和再生期更重视适应环境的动态匹配机制,而起步期和成熟期则更重视企业的资源。
5.2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及其演化的案例分析
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率先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服务商之一,并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专业供应链服务商”。怡亚通总部设在深圳,员工1000余人,现在全球共拥有9家分公司、18家子公司,已基本建成服务全球整合企业的两大业务平台——全球采购执行平台和全球分销执行平台。
从企业成立进入起步期过渡到企业进入成长期的阶段(1997~2003),怡亚通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1)提升核心业务能力战略。2001年,怡亚通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高效的通关服务和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创造性地建立了以通关、配送为核心的“IT物流”运作模式,为客户“一体化”的全程物流运作服务。(2)新的供应链策略。怡亚通“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是企业供应链环节服务外包由外部“横向一体化”转向内部“纵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即由供应链环节上相邻的各企业间依次连接起来的合作转为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企业进入成长期过渡到企业进入成熟期的阶段(2003~2005),该阶段怡亚通主要通过集团化战略和完善企业自身的营销网络促进自身竞争力。(1)推进企业集团化战略。2003年,怡亚通决策层做出了在怡亚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一打造怡亚通专业供应链服务,并针对这一战略定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2)完善服务经营网络。怡亚通凭借在国际贸易、进出口、保税服务等各方面多年的经验,建立起遍布中国主要经济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区域中心)的全方位的保税物流平台,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入驻全国保税物流园区的企业。
从企业进入成熟期过渡到企业进入再生期的阶段(2005~ ),该阶段怡亚通关注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培养。(1)开展战略合作,促成企业联盟。怡亚通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帮助企业从供应链管理优化中获得成本降低、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能力加强等一系列利好,快速发展。(2)优化物 流信息和管理系统。怡亚通投入数百万元研发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及服务平台,研发了具有业界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系统。(3)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怡亚通在管理文化上始终保持与世界同步,将矩阵管理、根据业务行业设立事业部等先进管理模式融入怡亚通。
5.3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与演变路径总结
从上述数据结果及案例分析来看,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围绕其为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这一核心来制定其竞争力的发展策略。起步期注重未来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的建设,扩大供应链的服务范围,制定新的供应链服务策略。成长期通过对企业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扩展供应链服务覆盖的范围,注重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控制物流服务成本,稳定即有的客户群,完善服务策略,形成区域优势。成熟期加快供应链整个流程的资源整合,加强与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联系,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形成资源的集聚优势,为向再生期过渡打下基础。
6 结论
开展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本土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提供相应的借鉴。本文从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构成,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物流企业竞争力影响的重点是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应以提升物流企业能力作为构筑自身竞争力的核心。同时起步期注重未来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建设,成长期通过对企业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成熟期则加快供应链整个流程的资源整合,形成资源的集聚优势,为向再生期过度打下基础。
【关键词】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医院核心竞争力;医患沟通
随着医院的高速发展及大学文化、职业化服务理念与医疗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如何使临床医师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更好的协调发展,真正提升医院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下医务部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或多或少带来了医学终极目标的模糊,医学离人文越来越远,技术至上现象日趋严重。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不只影响医生个人专业水平,更关系到患者的诊疗效果及医院的经营与发展。医生所给予患者的诊疗无疑是双方面的――身体疾病的治疗和心灵创伤的抚慰。而医学本身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只能够解决能否做到的问题,而不能解决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医学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造福人类,因此伴随医学始终的是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医学呼唤人文,医学必须回归人文。作为医学实践主体的临床医师,对医学知识与技能掌握得再好,如果对患者没有爱心,不懂得患者的心理,甚至不掌握如何与患者对话,也是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所谓“大医”都是始于心诚,而成于精湛――医学无人文则野,生命也离不开爱的呵护。
1 提高临床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必要性
1.1 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 美国精神科医师恩格尔教授提出了替代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提倡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必须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关注。良好的心态会增强人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不良的心态或认识则会诱发甚至导致疾病。广为人知的“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一些社会因素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如与家人关系良好会有利于疾病康复,而缺乏必要社会支持的患者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另外,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也被认为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所以有人认为最有效的药物就是医生自己。另外,有很多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所能给予患者的主要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温暖的关怀以及对生活的希望,从而尽可能地保障其存活质量。
1.2 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需要 本来医生和患者所面对的共同敌人是疾病,而目前的医患关系却是医生和患者成为了敌人,双方互相失去了信任,这对治疗是极其不利的。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建立医患信赖关系,对治疗有积极作用。另外,具有良好的与患者沟通能力使医生能够显得更自信,并能更有效地应付愤怒与怀有敌意的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医生个人的益处远远超出临床工作的范围。比如,具有良好沟通能力会有助于婚姻的稳定与家庭的幸福。
1.3 提升临床医师能力的需要 人文科学不仅解决临床医师价值取向,还可提升其思维、灵感、造型、操作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医师服务水平的提高,减少缺陷的发生。如一名临床医师,若缺乏人文知识――悟性,一辈子做某一种手术或看某一种病几百例,最多是个“医匠”,因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无创新和新发现。相反,一名具有人文知识为悟性的外科医师,每做一例或看一例患者都有所悟与所获,也许通过几十个患者,就可以创新形成独特风格,最后也将会成为某一系统疾病诊治的大师级人物。
2 研究方法
2.1 采用CMDA&HumPRO项目研究模式对医院全体医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提高进行研究,总结出灵活的培训方式,如模块式培训、交互式培训、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SOAP模式教学、视频教学等等。
2.2 研究总结并反复验证得出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标准,并进行全院副高职称以下医师的按标准考评,最终研究得出最具真实性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标准。
2.3 在我院内分泌科、肿瘤科、儿科、神经科、普外科五个科室进行临床实践,研究制定简便、适用、专业、高效的模块式医患沟通技能表(如医患关系建立原则技能表、信息搜集所需技能表,制定双方同意的治疗方案所需技能表、告知病情所需技能表等)。
2.4 研究总结并反复验证,制定医患沟通能力模型。
2.5 与科联合通过对各种投诉原因的统计分析得出患者告医生最主要的五个原因。
2.6 在我院内分泌科、肿瘤科、儿科、神经科、普外科、门诊、急诊七个科室进行临床实践,统计分析得出能够降低患者投诉率的七个技能。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得出我院的《临床医师人文执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以模块式培训构成。 内容包括:医师法律与法规、医学道德、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如何有效进行体势语言的交流、医患沟通的基础理论及评价技术、对患者进行面谈诊断的技能、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的技能、在危急情境下进行沟通、学会对付不易对付的患者、处理人际冲突、医师社会化技能。
3.2 研究总结得出我院《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对医生进行考核。
①医生是否和患者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关系;②医生对于患者的问诊是否到位,即收集患者的病史;③医生有没有和患者制定一个治疗方案;④医生告诉患者关于病情的坏消息的方式如何;⑤患者能否体会到医生在看护他;⑥医生是否像对待同伴一样对待患者,并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力和地位;⑦患者是否同意医生的治疗方案;⑧医生对与患者沟通的整体能力是否有信心,并且表现出幽默感。
3.3 研究总结得出医生沟通技能表,内容包括医患关系建立技能表、信息搜集技能表、制定双方同意的治疗方案所需技能表、透露病情所需技能表,并统一印制成小册子下发给所有的临床医生以方便临床工作。
3.4 研究得出医患沟通能力模型,内容包括职业化态度与服务能力、非言语表达与解读能力、口头表达与解释能力、主动倾听能力、谈判与化解冲突的能力。
3.5 研究得出患者告医生最主要的五个因素是:①医生太匆忙地打发走患者;②医务人员态度恶劣;③医生傲慢的态度;④医患双方在治疗方面的分歧;⑤医生不愿倾听患者诉说。
3.6 研究得出最能够降低患者投诉率的七个技能:①医生的态度非常友好;②医生非常关爱患者并为患者着想;③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④给患者的解释与交待能让患者听得懂、听得明白;⑤能够让患者知道后面的治疗与进展情况;⑥能够以某种方式确信患者已经听明白了;⑦能够给予患者一些有益的建议,让其感到更舒服或容易些。
3.7 研究总结出典型病历,在临床各科室进行从科主任到负责医、住院医的各层面实地学习并得出了最终正确结论,更加有效的说服教育临床医生。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良好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帮助医生提高医疗效果、增加医生自己的满意度。同时良好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能够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生被投诉甚至被人身功击的可能性。另外通过此项研究的实践,提高了我院临床医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规范了医师职业道德,提高了医师的职业素养,也提高了医师个人管理技能与团队合作技能。在增强临床医师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并在该研究实施过程中能也有技巧地改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习惯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Laidlaw,T,MacLeod,H,Kaufman,D M,et al.Imp-lementing a communication skills program in medicine:program evaluation and program change.Medical Education,2002,36:115-124.
2 Levinson,W.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The relationship with malpractice claims among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and surg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f Medical Association,1997,277:553-559.
3 Moore,P J.Medical Malpractice:the effect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 on medical patient perceptions and malpractice interventions.West Journal of Medicine,2000,173:244-250.
4 Meryn,S.Improving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Not an option,but a necessity.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8,317:1658.
5 Williams.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a review.Family Practice,1998,15:480-492.
6 梁莉,于多珠,王振芳.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医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66-67.
7 刘兵.新人文主义的桥梁.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9.
8 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医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64-65.
关键词:品牌战略;质量管理;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22-01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较大的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基地之一,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日本大发柴油机株式会社的船用柴油机专利技术,先后开发生产了PS-26H、DS-18A、DL-20、DK-20、DK-26系列柴油机,主要用于远洋船舶的推进动力和发电装置。由于目前整个船舶市场急剧恶化,供需不平衡,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的发展面临市场困境。在困难面前,安柴人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进一步解放思想,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审时度势,充分发挥现有条件和自身优势,变压力为挑战。因此,公司领导层决定实施品牌战略,打好质量牌,以质取胜,以质量来占领和开拓市场,化“危”为“机”。
要想自己的产品成为名牌产品,首先要了解自己产品与名牌产品的差别在哪里。经过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分析、对比和对顾客的调查,以及在对外交验过程中的整改项进行统计了解到,公司生产的柴油机的内在质量完全可以同国外柴油机相媲美,但外观质量相比之下却有明显的差距。对此,公司的主要领导向全体员工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但要把我们的柴油机做成产品,更要把它做成精品。
公司为此对柴油机外观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顾客的眼光查找不足。并针对查找的质量问题,成立了由总经理任领导小组组长的质量专攻组,下设管系质量、柴油机表面油漆质量、铸件质量和外购外协件质量4个质量专攻小组。各专攻小组根据各自的质量改进活动范围,每周制订出滚动的质量改进计划并实施,由公司职能部门对活动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同时要求所有改进成果均以书面材料进行固化,构建长效整改机制。
通过近几年的外观质量专攻活动,公司共完成了1 000余个整改项目,实施整改措施近1 320条,形成或完善作业指导书、技术文件80份,确保专攻活动取得实效,使得柴油机的外观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外原装机的水平,对外交验整改项目多次为零,受到顾客的充分肯定。
质量优先要敢于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要花成本的。但从质量给你的回报来说,质量投入不是成本。基于这种认识,公司在发展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一流的生产装备的同时,购买了大量先进检测设备。此外,公司对质量管理所需的资金要求给予充分支持,设置了专门的质量奖励基金,由质量管理部门用来奖励自主质量管理搞得好、产品质量水平高的部门和个人。
在加大质量问责力度上探索了建立部门质量业绩考核制度。公司根据近年来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统筹考虑质量绩效的需要,提出了年度各个部门的质量指标,公司与3个分厂、7个部门签署了质量责任状。对于日常监管中发现的一些属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质量问题,则进行了坚决而严肃的责任追究,保持了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处理产品质量问题做到“凡问题必记录,凡记录必处理,凡处理必结果,凡结果必关闭”,不仅注重验证措施的实施情况,还注重验证措施的实施效果。
为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公司精心策划内部质量审核项目,基本每月都有审核任务,及时查找管理上的不足。不仅注意发现问题,还更注重问题点的系统整改。此外,为了体系的有效运行,公司不仅高度重视来自内外的改进意见,而且每年邀请技术专利方“日本大发公司”派专家来公司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监查审核,以期体系运行质量与大发公司保持接近。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大发公司专家组在审核后量化评价得分为86分,达到了日本大发公司的合格标准。
为了提高本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公司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了解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聘请了3名日本大发柴油机株式会社的专家长期进驻公司检查、指导质量管理和产品生产,并长期聘请日本大发公司守山工场的副场长进驻公司担任“5S”管理顾问,指导公司的“5S”管理工作。公司每年还派出近100人到日本大发柴油机株式会社考察,并进行专业对口培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使我们了解了日本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员工技能。
公司始终将满足顾客的需求放在突出位置,注意收集和倾听顾客的意见。通过多渠道与顾客沟通,与各大造船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金牌大客户中有著名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澄西船司、日本常石(舟山)造船公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