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媒公司盈利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营电视公司 困境 发展出路
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成为可能,民营电视产业机构陆续出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4年1月,中国第一家民营电视公司――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从此,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开始在我国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民营电视公司1700多家。民营电视公司,就是个人出资成立的以策划和制作电视节目,并将电视节目卖给电视台以获取盈利的公司。
现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规模和实力较为强大的民营电视公司甚至是民营影视制作集团,如光线传媒、欢乐传媒、银汉传播、东方传奇、横店影视集团等等。这些公司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民营电视公司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仍处在困境中。从数量上看,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数量还不到中国民营电视公司总数的十分之一,像甘肃现在就只有11家比较正规的民营电视公司。从质量上看,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都没有做大做强,还只是停留在类似于广告公司的层面,无论从地区范围或全国范围来看,都没有高的知名度和深的影响力。
民营电视公司在西北地区
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缺失、管制过紧
1、中国整体上没有完善的关于民营电视公司的政策
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广播和电视的性质都属于国有,国家对于广播电视媒介的政策控制比较严格。而民营电视公司因其与生俱来的私有性质,必然会在整个媒介政策环境下处于不利地位。中国现在仍没有明确的关于民营电视公司的政策和相关的保护手段,多的只是对于民营电视公司的限制,例如不允许民营电视公司制作涉及新闻题材的节目,对其很多娱乐性质的节目加以限制甚至不予通过等。
2、西北地区政策的滞后性
由于经济上、观念上的相对落后,西北地区在政策方面也处于滞后的地位。东南沿海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在很多年前就有了合法的地位,而西北地区是最近几年才逐渐承认民营电视公司的。在这之前,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不得不打“球”,挂着“广告文化传播”的幌子来求生存。另外,西北地区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实践还处在不充分的发展阶段,再加上各省级电视台对电视节目制作统得过死,对民营电视公司不放权,甚至持不屑和抗拒的态度。
二、运作不畅、盈利困难
1、民营电视公司的运作模式
第一种是民营电视公司自主制作。要求公司独立进行制作、销售、广告等一系列运作,通过广告实现盈利。民营电视公司自主制作出电视节目,出售给各电视台,由电视台负责终审和播出。西北地区民营电视公司弱小的经济实力和公司人才的相对缺乏使得这种运作模式变得异常困难。即使有能力制作一些节目,电视台由于政策的限制也不太可能接受。
第二种是与电视台合作经营。电视台与民营电视公司达成委托性质的协议,根据播出平台的需要,共同制作节目。这种运作模式的前提也是电视台能制定较为宽松的管理政策,适度放权,迈出与民营电视公司进行合作的关键一步。西北地区的一些民营电视公司即使能与电视台合作,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听从指挥、执行命令”,没有自主决定权。
第三种是民营电视公司与电视台内部的公司合作。即双方共同投资进行项目合作经营,民营电视公司提供资金或销售渠道;电视台提供制作创意、经验、专业人员、技术,共同制作电视节目。民营电视公司的主要精力在于节目的服务和经营上。这要求民营电视公司有较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良好的经营策略和渠道,而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大多无法担此重任。
2、民营电视公司的盈利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现金+贴片广告时间。电视台很少用全款购买民营电视公司的节目,主要的交易方式是:电视台用贴片广告的时间来换取民营电视公司制作的节目,民营电视公司将广告时间卖给广告商来获取利润。这要求民营电视公司与电视台达成完善的合作计划,同时民营电视公司制作出的节目要有较高的质量,能吸引受众,才能获得广告商的青睐。2005年,《超级女声》的几场决赛,湖南卫视收视率超过了同时段的央视一套,连重播都能超过10%的收视率,仅凭广告费就让天娱传媒公司狠赚了一把。而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本身实力不够强大,节目多为小成本制作,电视台的运营也不算成功,很少能成为广告商选择的对象,广告时间不值钱就不利于民营电视公司实现盈利。
第二种方式是出卖版权获得版权费。外国成功的传媒集团不单靠节目挣钱,还出卖版权费。比如几年前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用10万元版权费从法国引进《城市之间》,经济部花40万美元从英国引进《幸运52》。这种方式的要求更高,要想获得版权、被大多人接纳甚至愿意花钱购买,节目必须要有独创性,还要能做出品牌,而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根本没有能力去开发高质量又独树一帜的电视节目。
还有就是后产品的开发。这是对节目产品的再利用,尽可能增加其附加值。例如《超级女声》火爆之后,天娱传媒公司又开发了超女的海报和明信片、各地巡回演出等后产品,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建立在能够实现前两个盈利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发展滞后的西北地区民营电视公司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三、内容重复、创新不足
1、民营电视公司制作的节目成本低、易被克隆
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民营电视公司大多制作一些低成本的电视节目。如北京银汉传播公司主要制作的就是家居生活类节目,这种节目容易被别的公司复制,电视台也会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节目内容趋同会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使民营电视公司处境更加艰难。近年来,电视节目制作的成本动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电视节目需要的不是‘手榴弹’似的节目产品,而是具备‘原子弹’效力的电视节目。但民营电视并没有相应的增大对产品制作的投入,提升节目质量,仍然停留在低成本制作阶段,从而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①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更多仍停留在广告宣传的层面上,没有能力去制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
2、民营电视公司创新不足,满足不了电视节目市场的需要
创新是企业谋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电视台的经济和人才优势注定了其在这方面的巨大潜力。近年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央视的《梦想中国》、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和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等节目为代表的真人选秀节目大获成功,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是“全民娱乐”和“平民造星”。民营电视公司只能“跟风”,推出自制的真人选秀节目。北京欢乐传媒在2006年制作了《雅芳星计划》,但由于资源上的限制,并没有获得成功。连民营电视公司的佼佼者欢乐传媒都尚且如此,西北地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对此就更加望尘莫及了。
四、国内竞争、外资打压
现在国内电视节目很大程度上由央视和各省、市级电视台所垄断;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电视公司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政策的放开,外国传媒公司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这三种势力都对本来就发展不充分的西北地区民营电视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由此,我们看出民营电视公司在西北地区的困境是由很多方面决定的。整体来看,西北地区民营电视公司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文化、政策落后――民营电视公司发展滞后――电视节目单一,收视率低――无法获得广告收入――没有资金开发电视节目――电视产业发展缓慢……那么,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应该怎样发展呢?
西北地区民营
电视公司的发展出路
首先,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改革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西北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观念也比较陈旧,因此关于民营电视公司方面的政策也未能及时做出调整。要想促使西北地区民营电视公司更快发展,就要看到这类公司的优势和潜能,认识到他们的发展对西部地区整体的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从而在政策上对于民营电视公司放宽并进行保护。
其次,民营电视公司自身的改革也必不可少。
第一,民营电视公司要认清自己的劣势,懂得发挥自身优势。资本有限、受制于电视台都是民营电视公司与生俱来的不利因素,所以不应盲目地与国家级和省级电视台竞争同一市场,而是应该独辟蹊径,在有限的财力、人力条件下制作能够吸引受众的电视节目,如饮食、美容、家居装修等等。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首先要寻求与电视台的合作机会,在打通了产品的销路之后再进一步自己制作电视节目。
第二,把眼光放在市场细分和分众传播上。现在的电视节目市场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市场的细分,就是把受众按年龄、性别、学历和所处地域等因素进行细分,然后根据每一个小的目标受众群来制作节目。例如北京光线传媒在2005年推出了一档娱乐节目《淑女大学堂》,把受众群锁定为都市年轻女性。这给西北地区民营电视公司一个很好的启发,西北地区有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适合做有地方特色的电视节目。
第三,民营电视公司之间要积极合作,争取成立民营电视媒介集团公司。我国现在有东方传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和浙江横店影视制作集团两个民营影视集团,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普遍实力弱小,谋求公司之间的联合会带来新的发展良机。
按照国外的经验来看,民营电视公司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西北地区的民营电视公司虽然目前仍处在困境之中,但随着电视产业自身的发展,它们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契机。要怎样把握住机会加快发展的步伐,缩小与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差距,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注释
①《民营节目制作公司,路在何方?》谢耘耕 倪握瑜《中国广播影视》第380期
参考文献
[1]《如何发展壮大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国家广电总局任谦副司长访谈录》周建青 李宝瓶《视听界》2007年第1期
[2]《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营销策略探讨》 肖三五
[3]《民营节目制作公司,路在何方?》谢耘耕 倪握瑜《中国广播影视》第 380期
[4]光线传媒:民营电视公司的标本还是模式》info.broadcast.省略/2005/03/31090476910.sh-
借助30万家农家店,分点织成一张面向农村市场的大网。但凡需要,一家联络点能随时变身成为可以卖任何商品的多功能门店。
创始人:郭向阳
公司名称:南京分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扩张目标:从家电、汽车行业扩展至更多行业
扩张路径:农村市场需求分散,厂商营销成本高,供需双方信息流不畅通,如何在两者之间搭起一座桥?分店借助30万农家店,编织成一张营销大网;通过与农家店的关联及相关管理,为厂商提供更有效的营销服务。
过去10多年,郭向阳一直在跑农村。先是负责TCL的农村市场开拓,后来自建公司为TCL及其他公司提供农村市场开拓工作。
在南京创立分点传媒后,郭向阳将那些村子里的店主发展成联络员、促销员,通过他们到达农户。按网点算的话,这样的联络员或促销员已经有30多万,覆盖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消费能力较好的农村地区。他的客户是那些想进入农村市场的厂家。他的盈利方式有两种,收的都是厂家的费用,一是基础费用,二是销售佣金。
厂家有促销活动时,郭向阳的员工会给这些农家店发优惠卡,持此优惠卡购买产品,可以享受卡上定额的优惠。农家店发出去的优惠卡成功交易后,分点传媒会将从厂家收取的费用分出一部分给农家店,但分点传媒与这些农家店并无合同关系。
郭向阳还将组织建在县城。县城里的联络员暗藏于医院、银行、政府、电力等不同机构,每个单位一两个,一个县平均80到100个。上个月,郭尝试了50个县,还没有完全铺开。
目前,郭向阳提供的服务主要在家电和汽车领域,并开始尝试与中国电信合作。他面对着很多诱惑,有保健品商找上门来,尽管毛利很高,但仍然选择了放弃。他说自己想卖一些对农村老百姓更有价值的商品。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传媒业 口红效应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由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强大影响力以及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使它的次贷危机迅速扩大化,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从2007年开始中国就超越加拿大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进口国,在对美贸易方面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正是由于中国与美国经济这种紧密的关系,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影响程度必然颇深。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1月22日召开的新闻会上公布初步核算的数字: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中国的经济是处于一个放缓的趋势。在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中国的传媒业无法独善其身。
一、面临挑战的传媒业
传媒业的传统盈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广告获得资金,另一种是通过贩卖内容获得发行收入。对于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传媒业,大部分都是通过第一种方式取得盈利。这种盈利模式,被《时代》杂志的前主编,CNN的前董事长沃尔特・艾萨克森称为“独腿模式”。单纯从经营角度看,这样的盈利模式最大危险在于对传媒业外部的经济环境依赖过大,不稳定的因素更强,经济情况好则媒体收益大,经济情况下滑传媒业必然随之衰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传媒业深受影响,很多国际大型传媒集团都削减了日常经营项目的支出以压缩成本,2008年10月《洛杉矶时报》裁员一成,哥伦比亚公司压缩项目经费,NBC环球公司宣布2009将减少3%――约五亿美元的预算开支。
在金融危机中很多广告主选择了减少广告的投放或者更谨慎集中的投放方式来压缩宣传成本。毕竟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企业的性质始终不变,它是一种营利性的经济组织,目的是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在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时,很多企业减少或者放弃了广告方面的投入,或者转投互联网广告。传媒业广告市场面临的是大幅缩水,据法国实力传播公司(Zenith Optimedia)在2009年2月预计,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广告市场增速将大幅放缓,2007和2008全球广告市场增幅为4.3%和4%。该数字低于其在2008年6月份预计的6.6%和6%。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北美和西欧,广告市场增速放缓幅度最大。
由于广告主投放广告缩水,依靠广告维持的中国传媒业也面临考验。由于有很多企业都在2007年暂时控制广告投入准备在北京奥运会上大量投放,因此即便在情况复杂的2008年,中国传媒业依然在北京奥运会的带领下从广告上获利颇丰。然而2008年底开始,金融危机形势更加恶劣,媒体广告收入开始下滑,最大的广告主――房地产业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直处于低迷,广告投入也大不如前。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口红效应”带来的矛盾
在压力和挑战下却隐藏着另一个机会――“口红经济”。“口红经济”这种现象最典型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时期,人们在经济困难时很难买得起一些除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商品,口红由于既非生活必需又相对奢侈品较为廉价,既在人们的经济负担范围之内又能给人们带来一点消费的快乐,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口红的销量不降反升。“口红效应”的实质就是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往往想逃避开现实生活而转投到一些既能负担得起又能带给自己一些慰藉的非生活必需的活动中去。自从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妆品产业的口红、面膜等低端消费品的消费同样逆势上升。
“口红效应”在人们对媒介的使用方面同样体现出来。社会学家拉斯韦尔和默顿早在1948年所著的《传播研究》一书中就对大众媒介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媒介主要除了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之外,还具有“麻醉功能”。现代人能够在大量的媒介信息与通俗娱乐中逃离现实生活的痛苦,暂时忘记生活中的不如意。大众媒介提供的娱乐节目能够带给人欢乐带来“麻醉”的效果,可以说“麻醉功能”是大众媒介娱乐功能的延伸。在经济遭受寒冰的环境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消费受到了限制,于是有很多人选择回归到家庭中看电视、看报纸或者上网这些既省钱又带来欢乐的娱乐方式。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早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卓别林的电影备受人们追捧,童星秀兰・邓波儿成为最走红的抚慰人们心灵的良药。当时并没有普及电视机,因此电影产业就成为逆势上升的“口红”。这次的金融危机稍有不同是,由于中国电影比较高的观看价位,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低收费和易获得使它们代替电影成为这一波金融危机中的“口红”,因为媒介的使用率是和获得的费力程度是成反比的。
传媒业能够呈现出“口红效应”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作为信息的提供者。金融危机下的人们比较急切地想获得经济方面的信息来消除一些不安定心理,信息的功能就是消除不确定性,人们在变动的环境中更加希望获得更多的有关信息来消除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来稳定自己的心理,做出正确决策。比如在2007年中国股市“牛市”中有大量的普通老百姓从过去的对证券市场的不闻不问而变成了“股民”和“基民”,以为可以在“牛市”中挖到一桶金。金融危机到来,股市迅速由“牛”转“熊”,很多人根本反应不过来就已经被套牢,于是有更多的人开始更加关心金融危机怎样发展,股市何时“回暖”等等,结果就是过去不太关注经济信息的普通人也急切地搜集各种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自然就是通过大众媒介。大众媒介的经济信息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
在金融危机中有很多人失业或者工作减少,产生了大量剩余的时间,这些时间的打发有一大部分也转投到了对媒介的使用上。
正是以上三个原因使得中国的传媒在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出现了“口红效应”,使用率并没有随着经济下落而降低,反而得到了提升。
当然,“口红效应”给传媒业也带来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市场出现萎缩,广告主开始削减广告投放量,另一个方面却是媒体的使用率上升,资金萎缩必然要求压缩成本,前期投入减少,媒介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难免受到影响。尤其是报业,中国报业除了极少的比如《体坛周报》等几份报纸外绝大多数都是以低于报纸本身成本的价格在发行,在发行渠道中报业多数是挣不了钱的,靠的是大发行量引来广告所带来的资金来填补,广告市场萎缩带来的危险是直接的。本来在“口红效应”的作用下,传媒是该大有所为的,却因为广告市场萎缩而无法作为,这是摆在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传媒业面前的一个矛盾。
三、缓和矛盾
金融危机并不会永远存在,但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是数不清的不确定因素。随着将来全球金融危机慢慢消退,“口红效应”也不会一直在经济中体现出来。然而,从这次的金融危机带给中国传媒业的矛盾中能看出中国传媒业明显的软肋,太依赖广告市场,无法依靠有价值的传播内容来从发行方面获得利润,这个弱点一直存在于中国大众传媒业当中,只是在经济比较景气的情况下不易被人注意。这次金融危机虽然给传媒业带来了一些利益上的损失,但对于资金链条发育非良性的中国传媒业并不一定是坏事。大浪淘沙,只有经过锤炼的中国传媒业才有可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对于目前情况下传媒业体现出来的矛盾,可以有一些缓和的办法:
1、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看:扩大内需。
中国经济长期是一种内需不足的局面,金融危机之所以对中国有比较大的影响在于它直接影响了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中国早就出现过果农让水果烂在树上,奶农倾倒牛奶的事情,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但在外部需求也萎缩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真正受到比较大的影响。GDP不能代表一切,中国的GDP增长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这次金融危机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扩大内需”成为2009年开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国家果断地拟定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来扩大内需,并且扩大内需在中国尚有非常大的空间,若能调控得当,把内需在GDP中的百分比提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乐观的。
在扩大内需方面传媒业也并非只能袖手旁观,作为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媒业也大有可为。作为第三产业的传媒业必须要做好产业调整,生产出更多价值,传媒业要做好创意产业这个角色,占领价值链的顶端,才能有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意义是巨大的。扩大内需能够使中国经济更加良性运行,在全球化浪潮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强,经济基本面的良好传媒业才能有好的土壤。
2、从传媒业本身看:改变盈利模式。
我国传媒业抗风险能力的弱点就在于过于依赖广告收入,而无法回归信息传播业的本质――贩卖有价值的信息给受众来获得收益。这种盈利模式太单一,就如一个人只用一条腿走路,是不稳当的。
改变盈利模式的重点应该在于让传媒业靠内容取胜,把内容贩卖给受众,获得收入。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条清晰简便的让观众收看收听和付费的渠道,比较好的办法是发展“三网融合”,它并不仅仅是指电信网、互联网和电视网这三大网络的物理联合,主要是一种业务层面的媒介融合,比如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是观众如果想要收看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信息,通过电信网就可以轻松用电话或者手机付费,数字电视就是“三网融合”的开始。
场所性 新媒体 品质 思想
内容提要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航机杂志难免也会遇到一些解不开的瓶颈, 尝试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法。重新认识航机杂志的价值,针对性地对杂志内容进行设置,加强管理,进行团队建设,优化广告;为了保证杂志的内容品质,采用“分业经营”的方式,并拓展盈利方式,产业化经营;拥抱新媒体,把新媒体看作是自己腾飞的翅膀;航机杂志要做到内容的自信,给乘客呈现出一种最完美的封闭阅读,传递的是思想而不是信息。
随着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新起,慢慢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年青人的阅读方式,甚至有人说纸质媒体将会变成一件“奢侈品”。还在从事传统媒体的同仁间不免泛滥着一种危机感,纸媒就要消亡了,最终被新媒体所取代,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虽然航机杂志有空间密闭性的优势,甚至许多航空公司还为自己“渠道为王”的优势而沾沾自喜,可是航机杂志难免也会遇到一些解不开的瓶颈,最终也为迎来新媒体的冲击。
一、 航机杂志的起源及特点
最早的航机杂志出现在1936年4月,由20世纪的著名文化符号――美国泛美航空(Pan Am)所创造。后来在二战期间取消。直到1947年,野心勃勃的美联航为了突出自有品牌,推出了自己的《Mainliner Traveler》,主打旅游和商务新闻,航机杂志才有了现在的雏形。我国的航机期刊大多创刊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目前,三大航空巨头的机上刊物已成品牌:国航的《中国之翼》、东航的《东方航空》、南航的《Gateway》。地方航空公司主办的如《上海航空》、《新华航空》、《厦门航空》、《祥鹏航空》等。这些航机杂志中,也会因公司飞机规模的不同,发行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据统计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航机杂志《中国之翼》就达到了近40万的发行量。而最令一般媒体瞠目和最令广告商信服的一点就是航机杂志的阅读量,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到上亿不等,都是一般的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航机杂志普遍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渠道媒体,即占有了一定的排他性渠道的媒体。在传媒发展中,分众媒体(或曰窄众媒体)逐步成为传媒发展趋势。航空媒体是利用飞行器及其附属设施,运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户外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对定向受众实现有效传播的一种渠道媒体。而航空杂志作为航机媒体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品种,如果操作得当,将超越传统小众媒体的优势,从而实现“窄众中的宽众”。 航机媒体利用的就是乘客在候机、乘机的空闲时段,抓住飞机这个渠道,从而对定向受众实现精准定位。而乘客往往没有选择这样或是那样媒体的权利,只有选择看与不看的权利,这就是航机杂志独特的“场所性”。
二、 航机媒体面临的瓶颈
虽然航机杂志有着其它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还是存在着一些独有的难题。
1、 在“渠道为王”的渠道独有性下,许多航机杂志不注重杂志的品味和内容,甚至给读者一种“是一本广告目录”的印象,杂志内容缺乏品质、品牌和竞争力。很多航机杂志把读者定位于25-50岁的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三高”人群,可是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飞机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和简便的交通工具,选择乘坐飞机的乘客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各项指针已从有明确的划分到扩大化,许多航空杂志未及时根据本航空公司的特点及具体的航线特点对杂志进行重新的定位和调整,表现出来就是内容的同质化,没有个性和特色,而内容口味却繁杂多变,就象一锅“大杂烩”,如果不看航空公司的名字,读者往往不能识别出是哪一家航空公司的杂志。
2、航机杂志常常让“陆上杂志”望机兴叹,因为在同行业中,航机杂志往往能保持广告的保有量和增长量。就算在广告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有意投放广告的公司往往会采取放弃一般传媒,投放航机杂志的策略。
高油价也让不少航空公司对航机杂志打起了主意,一本杂志约重500至1000克,据说一架100座飞机如果砍掉杂志,能减个上百公斤,一天节油两三吨。很多航空公司把航机杂志定位为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从而对广告客户不会仔细地筛选,常常会出现广告与杂志品味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影响整本杂志的整体形象,甚至会让读者对杂志产生厌恶。而理想的航机杂志应该是能给数小时的飞行带来“特别体验”的一次阅读之旅,可以了解到此航空公司所在的国家或区域,其文化、经济、时尚、城市等讯息,不仅是浮光掠影式的推荐,更有深层次的剖析。
3、新媒体的强劲势头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来看,在飞机上还不能使用网络的前提下,航机杂志无疑还是乘客们消遣的一个较好的选择,但是形势也不容乐观:机上wifi也是大势所趋,对于航机杂志的电子化,已不断有航空公司在倡导。新加坡航空表示,通过飞机上的娱乐系统向乘客推出电子版杂志,逐步停止提供印刷版杂志,这样既减少费用,也可降低飞机载重和提高燃油效率。法荷航空的乘客在乘飞机之前可以用iPhone或iPad下载电子版的报纸和杂志。亚航《Travel3SIXTY°》已推出在线版。加拿大航空的《enRoute》官网除了可以下载往期杂志,还提供目的地城市当月最新的旅游手册。
三、航机杂志的发展方向及解决方案
1、重新认识航机杂志的价值,针对性地对杂志内容进行设置;加强管理,进行团队建设;优化广告。
面对目标受众复杂化的趋势,航机杂志应该在对受众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分类受众,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杂志内容设置。如南方航空公司旗下共有7种航机刊物,包括5种杂志和两种报刊,分别对应不同的目标受众群,《Gateway南方航空》即以国内中、高端商务人士为主要受众,《NIHAO空中之家》则以航班上的国际乘客为目标受众。比如布鲁塞尔航空,它们飞往巴塞罗那和飞往法兰克福的航班上,机上刊物的内容就是有明显区别的:旅游线路上以《Bthere!》和《Bspirit!》为主打,着重介绍目的地风土人情、重要景点,并顺带推荐一下与自己公司间有密切合作伙伴关系的旅游公司。商务线路上则按人头分发诸如《法兰克福邮报》或《每日财经》这类最新报纸。
如我社同时与云南祥鹏航空公司和瑞丽航空公司合作运作航机杂志,我社根据对两家航空公司公司定位及航线特色,对两本航机杂志进行了差异化的定位。云南祥鹏航空公司定位于一家立足云南,面向西南的航空公司,航线多为旅游城市,所以对《祥鹏航空》定位于一本立足云南,面向西南,推荐航线目的地旅游城市的旅游文化杂志,旨在让乘客在短短几小时的飞行时间内也能体验“一趟文化的旅行”,并提供详细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资讯,可读性和实用性并重。瑞丽航空公司是云南本土于今年5月刚刚开飞的一家新的航空公司,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及东南亚国家的航线规划,根据公司的定位和航线规划,我们把《瑞丽航空》定位为尽心营造“高端、国际化,尽显前卫态度和时尚生活方式”的基调,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此刊打造成为西南地区乃至辐射东南亚国家的高端精品文化航空杂志品牌。
要从根本上解决杂志的品质问题,需重视团队建设,吸纳专业人才。一是主办单位自组团队,吸纳更多的有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进行团队构建;二是可采取媒体合作的方式,与专业杂志社联合,委托出版或协作出版杂志。
解决广告粗放化,粗糙化的问题,可采取优化广告的方式。在直接采用整页广告刊登之外,采用专题策划、活动报道、软文写作等,而这就要求主办方与部分广告客户进行深度合作,从而增加可读性,并且在版式方面也要讲究审美。
2、为了保证杂志的内容品质,采用“分业经营”的方式,并拓展盈利方式,产业化经营。
日前我国的期刊既要自己做内容、做设计,又要自己做发行、做广告,还要自己做数据挖掘、技术支撑等等,分散了太多的精力,何不采用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概念形式。期刊社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分包,而将内容创意等核心资源攥在手里。这样既有利于分散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性和工作效率。
除了从广告获取利益外,航机杂志也可以发挥平台的作用,与航线目的地城市合作,与当地的企业合作,把旅游景点、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旅游调查、宾馆优惠等一些孤立的内容变成产业链,从而提高航空公司的影响力并获取更大的利益。
3、拥抱新媒体,把新媒体看作是自己腾飞的翅膀。
目前许多大型航空公司已经在国际线路上提供了有一定限制的互联网服务。比如阿联酋航空,除了可以任意点播电影、收听音乐,以及用机载摇杆在座椅屏幕上玩游戏之外,还可以利用飞机自带的网络服务给朋友打电话或者浏览网页。汉莎航空也在尝试着让乘客可以在IPAD上下载电子版的航机杂志。尽管机上互联网服务理应是大势所趋,乘客需要何种信息,直接在网络上搜寻答案即可――相比博大精深的互联网,现有机上杂志在信息量和信息时效、精确度上都存在先天劣势。航机杂志最大的特色在于“场所性”,从机舱特色,服务特色以及与杂志上所推荐各种信息,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乘客产生“不如读一本杂志来得轻松”的想法。2013年3月,天巡网一份有1000名中国游客参与的调查中,83%的人表示愿为在飞机上使用WiFi服务额外付费,愿为杂志或报纸付费的人近70%。人们的纸质印刷品阅读习惯,其实就是航机杂志能够生存下去的直接理由。飞机起飞、降落、遇气流颠簸需要关闭电子设备的时候,纸质阅读的优势就会突显。所以在迎接新媒体这双翅膀之前,航机杂志最为重要的是修炼好自己的内功。
4、航机杂志要做到内容的自信,给乘客呈现出一种最完美的封闭阅读,传递的是思想而不是信息。
航机杂志在有渠道优势的前提下,也要注重修炼“内容为王”的功力。在一个渴求思想的时代,创意永远是稀缺资源。期刊内容依然为王,能够为社会提供原创思想的期刊,期刊将依靠独特的思想、立场、眼光、判断、态度来立足,“无思想、不生存”将成为业内基本共识。对于杂志来说,内容就是对思想的强调,也是对视觉的强调。独特的封面设计、精美的杂志页面、恰当的图片运用形成杂志的视觉震撼,让文字本身的思想意蕴,能在第一瞬间抓住眼球、释放张力。思想铸就品牌,将是未来期刊发展的核心战略。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媒介融合的概念被最早提了出来,其简单定义就是将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媒介结合统一起来。形成的新一代媒介即“融合媒介”,就是印刷媒介、音频媒介、视频媒介和多种互动形式的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形成的战略性、可操作性、文化性的结盟体。媒介融合包括多种类型,有媒介的所有权融合、策略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五种类型划分方式有所不同,前三种类型是通过媒介组织行为方式的角度进行划分,后两种是以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角度进行划分。这种类型区分的做法,表达了媒介融合的广泛性质,不仅仅是包括媒介形态的结合,更深层次地对传播手段、媒介功能、组织结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要素的融合①。
二、催生广告传播的作用
有句话叫“广告是企业的化妆师”,企业通过广告传播的形式向外宣传自己的产品,美化的推销使人们对产品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因此广告的发展给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催化剂的作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告是目前传播速度较快、涉及范围较广、群众接受度较高的一种媒体传播方式。通过广告进行推广企业或企业产品,能更全面的对产品性质、功能、用途等进行美化包装,比如运用卡通动漫、当下热点话题、明星偶像等吸引眼球、讨论度高的形式进行传播,足够的勾起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加快产品销售和供应,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②。
三、媒介融合催生广告传播的十大方式
(一)引用生物体的传播方式每个生物个体都是独一无二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具有生长、变化,以及成熟的过程。媒介也是一种生物体,也具有生态位特殊的特性,因此,适应和融合生态位发展是客观规律。坚持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高度融合,传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就是生态位广告传播的重要思想,是媒介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位的广告传递方式,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市场掌握。
(二)信息流动性为主的传播方式互动式的广告传播方式就是将传统的广告模式进行改革,要求传统的广告模式能够脱离单一的传递性,成功地向数字支持的效果进行转化。新媒介方式支持下的数字广告更具有先进性,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多信息,改变落后的技术局限性,精密的进行准确数据的传递。互动式的广告传播,能够支持的信息流动性更强,可以在报纸、网络上进行传递,面向的族群更加多样化。
(三)广告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实现媒介融合的重要改革,就是要求进行新媒体的发展,实现多样性的广告传播方式。集成式的广告传播,能够为市场竞争提供有效的拓展技术。将传统的广告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促进新媒介的发展,完善传统媒介的发展体系。集成式的广告传播方式,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实现媒体传播的先进性。促进数字媒介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媒介经济平台,能够满足未来发展计划实施。
(四)增强广告宣传度的传播方式通过媒体产品的传播实现植入方式的广告传递,更加有利于广告内容形象的宣传,能够更加切实有效的促使大众注意和了解品牌的形象,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通过影视影响力,促进广告产品的出镜率,以此来影响大众的关注度,进而产生潜意识中的接纳感受,激发市场需求量,促进销售和经济收益。
(五)以市场为主导的广告传播方式广告的传递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也会受到制约力。因为关注广告的人群不同,接受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个性化的广告不能够适应大众的需求,但依然能够为小众所喜爱,因此,调整广告的整体宣传作用能够影响市场传播的能力。分钟方式的传播,更加适合市场营销的目的,能够准确的针对不同的族群进行广告的宣传,达到广告传递的作用力③。
(六)扩张数据覆盖的广告传播方式所谓病毒式的广告传播方式,就是符合新媒介支持下的广告数据传播。因为网络的覆盖面积广阔,能够随意的转载和复制广告类信息,可以通过无限网页进行数据的传递,实现广泛传播的重要目的。在数据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营销,让人们思维模式中出现固定的形象,以此来满足市场战略性目标达成,也实现了新媒介广告传播的重要意义。
(七)增强广告体验感的传播方式实体感受更加有利于产品的宣传,能够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大众能够通过体验式的广告传播满足对商品的实际体验,在感受产品实用性的过程中,了解到产品的效果,激发购买的欲望。这种广告方式受到大众的喜爱,通过实际的感受接纳产品的宣传。
(八)多方位感官体验的传播方式融合式的广告传播方式,能够满足多方面、多媒介的传播意图。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成功的转换成多种方式,进行数据的传递,以此来满足产品宣传的途径多样化,迎合市场需求,被大众熟识产品性能。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融合,更加激发广告宣传的作用,满足了大众视觉、听觉,以及体验感受的多重需要。
(九)建立广告搜索引擎的传播方式针对产品的特性拟定广告宣传的内容,让大众容易铭记产品的名称、特性,以及作用,激发大众对产品的认知度。大众认知产品名称后,会积极地选择相关产品的信息,能够通过多媒介的方式进行搜索,可以在网络媒介上查找到产品的相关信息,更加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十)提升广告品牌效应的传播方式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实现广告传播能力的改革,要求进行多样化的宣传手段,统一市场营销的目标性,成功的树立品牌的协同作用。不单独依靠网络的力量,综合媒介的全部优势,进行产品的宣传,实现品牌效应的综合作用,达到产品的市场营销目的,让广告成就产品的市场销售,满足大众对于商品的要求,激发购买欲望④。
四、结论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 盈利模式 融资渠道
盈利模式是任何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媒体产业要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只有在找到了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后才能赢得社会投资者的投资,获得稳定的经济支持,否则无法大规模大范围的发展。根据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解释,发现行业的利润区,关键在于发现行业盈利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匹配度高,体现为高利润区,其他或是平均利润区或者是低利润区和无利润区。并进一步解释,企业的盈利方式主要是根据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与业务范围四个要素来设计的。①所以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在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中,终于在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与业务范围四个要素中逐渐寻找到了以通过提供信息、广告等产品以及提供电子商务、渠道、增殖等服务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盈利方式。
一、出售新媒体内容产品
出售内容产品,有偿提供信息内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媒体盈利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业界关于新媒体企业盈利方式的研究中一直思索和研究的重点。但是,新媒体自问世以来就低门槛、开放性且一直对受众免费提供内容产品,所以大多数新媒体企业都未能实现通过出售内容产品来盈利,甚至很多新媒体企业和理论界学者也纷纷放弃了这一盈利的方案。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网站或者视频服务等新媒体企业则完全可以通过在线资源如在线音乐等的有偿下载、在线视频的有偿观看、在线出版的有偿阅读或在线联机游戏的有偿参与等方式来创收,尤其是实行VIP会员制提供服务已成为诸多新媒体企业实现盈利的惯用方法之一,如学术资源数据网络企业、网络联机游戏企业等等,其中美国的在线音乐内容出售模式有流量定购模式、音乐锁定模式、苹果公司推出的iPone+iTunes模式等。②
二、出售新媒体广告资源
出售广告资源,有偿提供广告的空间与时间一直是传统商业化媒体企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实践证明,出售广告资源也是新媒体企业的重要收入甚至是主要收入。无论是做内容的网络企业(如新闻网站等),还是买内容的网络企业(如综合性门户网站等),或者是搜集内容的网络企业(如奇虎网等),甚至是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络企业(如博客网站、社区论坛网等),或是内容搜索网络企业(如谷歌、百度等)都是通过内容吸引网民,提升点击率,从而获得商业企业的广告投放。而且新媒体广告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殷俊等的观点是新媒体广告有影视广告、动画广告、旗帜广告、植入式广告、贴片广告、网上直播广告、点播广告、按钮广告、等候页面广告、搜索引擎广告、手机广告等形式,③而学者石磊的观点是新媒体广告有品牌图形广告、付费搜索引擎广告、视频广告、富媒体广告、页面关键字广告、社区营销广告、游戏内置广告等,④其实新媒体的广告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内容的丰富与新形式的不断涌现,新媒体的广告形式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广告资源在得到不断的开发与利用,以至于不仅分流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甚至有成为主要广告媒体之趋势。但是由于消费者厌恶传统商业广告,Web2.0时代的营销人员面临着一大挑战,即必须以非广告的形式做广告——将商业广告以原始信息或新闻的形式出去。这一挑战(也是机会)的要义在于建立“真实性”——可信的内容、值得信赖的品牌、可以相信的商业信息。但是这种“真实性”完全是虚构的。⑤
三、提供电子商务
提供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就是通过为生产企业与消费者客户提供在线广告、信息、交易与支付的信息中介服务,然后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达到创造收入的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企业具备了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企业与个人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差异,电子商务可以分为B2B(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B2C(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 to Customer)、C2C(消费者对消费者,Customer to Customer)三大类,如阿里巴巴等就可以提供以上三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对此描述为,最大的悲哀是:随着这些实体音乐商店的消亡,可供我们选择的音乐和唱片将越来越少,亚马逊网、iTunes网和MySpace网将垄断数字经济时代的音乐零售业。⑥其次,还有线下营销也是新媒体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常见形式,这种电子商务是将网络作为沟通的接口,而主要是提供线下的大范围的实际交易服务,如豆瓣网、大众点评、口碑网、团购网、携程网、艺龙网等等。此外,微支付(micropayment)也是新媒体特有的电子商务服务形式之一。微支付也就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小额度资金的支付,主要有“定制与预支付”、“计费系统与集成”、“储值方案”三种形式,普遍用于网络和手机的有偿下载、有偿阅读、有偿观看与有偿参与等小额资金支付的服务,如专门提供原创文学内容阅读与写作的起点中文网就是实行极少的付费阅读,每千字仅为2~3分钱。
四、提供渠道服务
提供渠道服务,就是为新媒体企业,尤其是信息渠道运营商,在搭建好通往用户的有效渠道后,通过这个特有的渠道向用户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从而获取收入,包括会员费、流量下载费、收视费、月租费、通讯费等。其中SNS社区以及手机媒体、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与网络媒体等具有垄断性的新媒体信息传输网络渠道运营商等主要是通过渠道服务实现盈利的,如电子邮箱的VIP收费,游戏币、Q币、数字广播、数字电视、IPTV等收取收视费,手机运营商收取月租费和短信息服务费,甚至有些新媒体企业还收取一些特殊服务费等。
五、提供增值服务
关于增值服务(Value-added logistics service)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通俗的理解是,其核心内容是指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或者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既可以以客户为核心,也可以以促销为核心,或以制造为核心或以时间为核心来提供增值服务。所以新媒体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也就可以说是新媒体企业以客户为核心或以促销为核心向消费者所提供超出其常规的服务范围或服务方法的服务,以此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因为受众习惯了对新媒体内容的免费消费,所以新媒体的收入来源更多甚至主要是来自于增值服务的附加收入。正如《连线》杂志的“特立独行者”凯文·凯利所指出,将来作者的收入不是从售书中得来的,而是来自于“原创者的权利、个性化、附加信息、广告价值、赞助、订阅收入——简而言之,就是那些不能复制的权利或价值”。⑦具体而言,殷俊等的观点是,新媒体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主要有销售相关道具、提供定向服务、提供个人网络出版、代收代付与桌面饰品等。⑧尤其作为网络和手机媒体的渠道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常常与众多的内容提供商合作为其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彩铃、来电显示、呼叫转移、GPS导航、代收代付等。其实随着网络与手机等数字媒体形式与内容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各种新的增值服务也将不断出现。
在新旧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新媒体的优势非常明显、前景看好,在数年的实践摸索之后,新媒体企业已经实现了盈利模式的相对固定。
参考文献
①[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 等,凌晓东 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②吴小坤、吴信训:《美国新媒介产业》[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50-51
③⑧殷俊 等:《新媒体产业导论——基于数字时代的媒体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26-131
④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66.
⑤⑥⑦[美]安德鲁·基恩 著,丁德良 译:《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85-86、102、115
关键词:社会企业;盈利模式;社会责任
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一方面来看,社会企业首先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有明确的营利动机、风险意识、竞争取向、创新精神和不断扩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冲动。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社会企业有明确的公益目标和宗旨,非营利的利润分配机制,富于参与互动的治理结构,以及面向不特定多数人群或弱势群体的广泛的受益面,社会企业更加关注的是持久的创造就业机会,满足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非盈利本身。
1 社会企业与传统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的比较分析
从影响因素上来看,相比较商业企业,社会企业从根本上是受社会利益驱动的。因为社会企业在提供合理价格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之余,更重要的是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社会企业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却不完全追求利润”。社会企业盈利主要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而非某些股东或企业所有人。对社会企业而言,盈利只作为手段,而非终极目的。
在运营基础方面,社会企业的创新模式往往是商业企业所忽视的或不愿从事的业务。这些业务根本上是为社会上亟待满足的某些需求,而政府却无暇顾及这些需求,这些需求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长时间不能很好解决的需求。所以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资本来源、人力资源、物质来源、运营方式、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2 社会企业的盈利途径分析
2.1 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最佳结合
形象的说,社会企业是“以一种聪明的、赚钱的方式做好事”。正如陈七妹--新社会网的创始人所说,我国最早的社会企业的雏形就是政府开办的残疾人福利工厂,满足工人们最低的生活保障和福利的同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给予企业以政府政策上的照顾和扶持。社会企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以商业模式服务于特殊的弱势群体等来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社会责任。在国外,对社会企业的投资称为“社会影响力投资”,社会影响力投资更为关注社会价值,而非普通企业以利润回报率为导向,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投资回报期比较长,回报率也不高。
2.2 通过社会认可带来可持续盈利
以伦敦的一家名叫fifteen的餐厅为例,该餐厅每年接收18名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经验的失业青年当学徒,这些青年甚至有的刚刚才从劳教所走出来,这些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企业极少愿意雇佣的,而在fifteen餐厅却能够得到专业的厨师培训,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很多传统意义上的问题青年有了重新工作的机会。Fifteen餐厅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企业。
从企业的经营角度来看,解决青年就业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可以成为在一个对公益事业广泛认可的健康社会环境里的推动企业发展的双赢策略。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这家餐厅的菜价处于较高水平,却依然有很多食客慕名而来。所以,取得社会认可,才是社会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之源。
3 社会企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社会企业作为既有公益面又有盈利面的企业类型,其盈利面与传统企业有一些不同点。其盈利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3.1 以服务为基础的赢利模式
以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图书馆--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代表,社会企业的一种盈利方式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分工日益明细的现代商业社会建立自己的经营市场和服务范围,并依托这些能力形成一种交换商品,向需求方进行服务而产生赢利。
3.2 以产品为基础的赢利模式
以国际上唯一一家全部由残疾人软件技术精英所组成的高科技软件企业--深证市残友软件有限公司为代表,该企业的经营模式以最终产品作为生产和产出的载体,通过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的技术以及不断降低产品所需成本,争取到产品的交易而获得赢利。
3.3 以知识附加值为基础的赢利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以知识和网络为标志的新经济形式开始出现,企业赢利的模式也由传统的终端产品及生产加工的赢利模式转向高知识附加值的赢利模式,以苹果手机的利润链为例,处于最低端的产品制造者--富士康企业(以产品为基础的赢利模式),处于利润链的最底层,靠依赖廉价劳动力来赚取利润;其次是中端的手机销售企业(以服务为基础的赢利模式),利润有所提高;但苹果公司,并不生产手机也不销售手机,其核心业务是研发,靠品牌和核心技术,赚取了较高的利润,还有以苹果手机为平台的各种衍生产品--手机配件、以苹果手机为平台的各种软件等都利润丰厚,这就是以知识附加值为基础的赢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也可以使社会型企业循环提升赢利并扩大经营规模。
在未来,对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说将会获得社会的更大认同,这类企业也会得到社会的更大的支持,社会型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支持,并作为一种形式来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明华.意大利社会性企业研究[J].前沿,2008(7).
[2]张琳悦,陶然,陈祖祺,徐晟南.社会型企业的盈利模式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2(12).
大势所趋,就要顺势而为
当前,随着数字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播模式的多元化,二是传播对象的分众化,三是媒体经营的碎片化,四是媒体融合的加速化。可以预见,随着媒体在技术、渠道、终端、内容等方面融合趋势的加快,传媒业必将进入一个各种传播技术汇聚交融、各种传播介质有机组合、各种媒体渠道相互兼有、各种媒体终端相互兼容、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综合运用的“全媒体”时代。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报业适应、融入“全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同全球化一样,是主动参与、融入,甚至引领,还是被动应付、被裹挟、被席卷,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国家不仅是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和融入者,而且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就是一个明证。值得关注的是,在媒体行业,不仅报业在转型,广播、电视、出版等都在探索转型,同时网络等新媒体也在朝着“全媒体”方向整合。
我们注意到,数字化引领下的传媒业游戏规则的最大改变,就在于内容产业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内容本身,同时涵盖了呈现方式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渠道和终端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综合起来,就是传播力以及由此决定的影响力的竞争。这是一个包含了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及效果等的综合指标体系。尤其在与新媒体的对垒中,传统媒体当然要注重内容,但光靠比拼内容已远远不够,内容是否能够方便地被受众获取,传播方式是否符合数字化时代受众的习惯,正变得与内容本身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只有注重包括内容、品牌、渠道等在内的传播能力的综合提升,才能竞争制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存在着报业危机的话,其实质正在于传播力随着新媒体对纸媒功能的替代效应而出现下降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力、竞争力的式微,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受众和广告资源的不断流失与分化。概括讲,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挑战,集中表现为“三个三”:一是终端的形态表现主要是三“屏”,即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随着“三网融合”的加快,形成日益细密的终端覆盖。二是信息的形态表现是三“动”,即移动、运动、互动,信息接收终端是移动的,如手机上网、车载电视等;信息24小时全天候滚动;和受众随时发生交互效应。三是传播的形态表现为三“合”,即竞合、整合、融合,多种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磨合,在整合中不断融合。这“三屏”、“三动”、“三合”,正以无处不在的在线、互动、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的信息消费革命。对于长期单向传播、单一介质传播的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对报业的“全媒体”转型而言,其基础、关键和重点,在于必须深入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知己知彼,更要为我所用
当其它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携自身优势不断侵入报业传统领地时,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各类冲击和挑战呢?对新媒体的态度,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为我所用”。
把握内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发挥报业的传统优势。从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并不是说弱化或放弃对平面媒体的开发。相反,“全媒体”转型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发挥报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主业。长期以来,报业在内容、品牌、资源、人才等方面积累了较强优势,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报业也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从金融危机过后的两年多,中国报业的恢复性增长中足以明证。进入2008年以来,面对新闻纸大幅涨价、人力成本不断攀升、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以及新媒体冲击等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集中精力办好报纸,千方百计搞好经营,认认真真带好队伍”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报纸改版、扩大发行、成本核算、调整结构、整合资源、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并在考核、分配中大力强化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的导向与机制,舆论引导力、品牌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经营工作2009年、2010年连创新高,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为实施“全媒体”转型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把握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体化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我们一直强调“内容为王”,但现代传媒业渠道、终端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掌握了渠道,就可以反过头来整合内容。成功的门户网站的发展,就是“用传统媒体的草养肥新媒体的羊”,报纸由于分散性,大量信息被廉价乃至无偿使用。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此,报媒如果自身渠道不发达,在与强势的渠道运营商无论竞争还是合作中,都会受制于人,甚至沦为“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后”的附属地位。只有以“全媒体”为构架,构建新的传播体系,才能在巩固原有读者群的同时,不断扩大新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群体,赢得未来。要在整合原有自发、邮发、零售等发行渠道,扩大发行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阅读器等新的传播渠道和终端,实现从单一平面媒体向立体化传媒集团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报刊、网站、手机报等作为“全媒体”下的不同介质,在很多方面应当且必须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利用。我们在“全媒体”建设中,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一体化布局,注重对报刊、网站、手机报等内容、受众、品牌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坚持量力而行、重点突破,不搞一哄而上的“大而全”、“小而全”,较好地实现了技术、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良好对接。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单位变为相互关联的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如作为集团旗舰的《河北日报》,统筹河北新闻网的运行,提出了“报网一体化,新闻零距离”的新闻理念;集团旗下的《燕赵都市报》和燕赵都市网,实行一报一网、亦报亦网,报纸、网络、手机报三媒一体,对编辑部、商贸专刊等人力资源、新闻资源就地转化,所有的新闻资源、商贸资讯也都在网络上重新整合,产生新的价值,实现了“一纸风行燕赵,一网连通天下”的整合传播目标。
把握受众需求的变化,最优化设计“全媒体”流程结构。“全媒体”并非不同介质的简单堆砌,重要的是流程再造、结构升级、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一是要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建立以新闻价值判断为基础、新闻策划为中心、流程运转和节点控制为关键、全天候报道为特征的全信息流通工作结构,形成“一次采访、多次、连续追踪、全时覆盖”的新闻生产机制。目前,我们通过全媒体即时采编平台,《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几乎在所有的重大主题报道中实现了互动融合,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报道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动态化地展现报道内容,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近期,我们又与联通签约,合作构建全媒体移动采编平台,推动手机报与报网的互动和一体化运行。二是逐步改变原先层级化、条块式的组织结构,根据“全媒体”传播的需要对各媒体单元进行横向打通和纵向融合,便于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2010年,整合技术开发部和网站,建立公司化的新媒体事业中心,采用全新机制运作,一年内河北新闻网点击率有了大幅度跃升。三是全媒体时代“即时通信、同步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对记者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快速反应、即时创作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全媒体记者队伍。近年来,我们在软硬件上都加大了投入,为编辑记者配备了移动办公及数码设备,近期又在移动采编网络基础上,配备了苹果手机。四是进行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当前特别是要进行面向全媒体业务流程的管理机制重建,利于全媒体战略推进的利益分配和业绩考核机制创新,以及从传统事业体制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体制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等。2010年,我们建立了报网一体化采编考核、管理平台,自主研发的内部考核动态实时管理软件、统一报料平台也已投入使用,为推进全媒体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办公自动化、客户访问统计分析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也都在建设之中。五是从更高的宏观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媒体的融合要求冲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变由部门和系统分配资源为市场配置资源,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引导。
把握媒介产业发展规律,多元化构建“全媒体”盈利模式。“全媒体”作为新的媒介环境下报业转型的一种模式,不仅要重视技术、产品及流程层面的变化,更应当注重这种模式中的报业发展内涵,以及能体现这种内涵的报业机制创新、盈利模式转变和核心能力提升等,否则极易走入为“全媒体”而“全”媒体的误区。特别是盈利模式的构建,是报业在全媒体转型中必须探索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以“全媒体”战略延伸原有盈利模式,拉长产品价值链,从一元化报纸经营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转变。报业属于信息服务业,它涵盖了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服务等领域,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较高。同时,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以及在资源、平台、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也决定了其在产业上具有较强的的可塑性与延展性,应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潜力。河北华糖传媒有限公司是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糖烟酒周刊》杂志为核心,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建立起来的股份制企业。近年来立足于打造“中国糖酒食品行业最大的商务和品牌传播平台”的目标,致力于实现“从经营媒体到经营资源”的战略转型,通过细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产品、细分区域的营销模式,已成为全国糖烟酒食品行业经营规模最大、品牌经营活动最多、行业认知度最高的媒体企业。今年又启动了精准招商服务项目,开创“按招商效果付费”的全新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服务,有效强化了对客户资源的掌控,同时进一步延长了《糖烟酒周刊》的价值链,提高了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
二是在实施“全媒体”转型中必须改变原有以广告为主的“低价厚报”盈利模式,寻求以新服务、新产品为导向的新盈利增长点。新媒体存在碎片化、多点化、分众化、易变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它的运作模式、盈利方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媒体,并且每一种媒介产品都有各自特点,需要在同一平台上针对不同盈利模式分别发力,形成各具特色、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介经营性项目或产品。现在多家报业集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作,关键是勇于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切入点、赢利点和运营模式。
加强合作,携手共赢明天。当前传媒市场的竞争,已逐渐由过去的同质竞争、同业竞争、同城竞争发展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方位竞争,由过去的发行大战、广告大战等低层次竞争演变为以资本、人才、品牌为主的高层次战略竞争,由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发展为强调理性和双赢的合作博弈。事实上,当前报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化合作意识,不仅是兄弟媒体间的合作,还要积极与报业产业的上下游紧密合作,与产业内外的资本、内容、技术力量合作,甚至还要与竞争对手合作。尤其是“全媒体”转型,是报业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和目标。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引导,为促进“全媒体”转型创造更好的机制与条件,给予更大的支持与帮助,争取更多的资金与政策。
(一)影视传媒形态结构的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使影视传媒业的媒介形态与结构发生转变,传统的影视传媒业丢失了主导地位,使得影视传媒业生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都进入到了媒体融合的转型期,这样就让不同媒介载体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最后通过媒介融合形成了一个集合体。全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观点,它是依据受众群体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和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通过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主张“用户为中心”的观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单向的内容推送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信息爆炸使用户对于媒介源有了更大的挑选余地,影视传媒企业在发展过程理念中必须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更好地立足于未来的市场。
(二)影视传媒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变革
传统影视传媒业在信息数字化的环境中,正与网络等新媒介相互融合,传播模式正从单向转向互动,传播主动权向受众转移,从而形成了资源共享的供应中心,延长了传播内容产品的价值链。受众角色也已从单方面的接受信息演变成了拥有充分的互动和自由,可以轻易地参与文本生产和意见评论。如大多数报纸网站都已经建立互联网门户网站,并延伸到了手机端的app软件和微信公众号;电视频道或者栏目纷纷与网络、移动通讯运营商合作,开通了互动空问、视频点播,乃至策划大型活动以吸引年轻受众等。媒介融合拉近了内容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使得传媒产品在传播中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人性化。
(三)影视传媒市场竞争基础的变革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变革,传统的影视传媒业不断遭受冲击,但这也是时代给予的新契机,从侧面推动了影视传媒市场竞争结构、竞争权利的转换。新兴媒体应充分把握机遇,正视对传统影视传媒业带来严重危机。原来产业之间的边界和特性都将进行重组,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市场竞争规则也在随之变化。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免费”,大量免费资源的出现对于传统传媒产业链是最大的冲击。传统影视传媒企业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价格调控,这使得产品经营和盈利方式都将面临着严峻挑战。这样在全媒体时代影响下,新媒体就弱化了传媒产业中的自然垄断属性,使得市场竞争也从资源的垄断转向共享。
(四)影视传媒产业创意思维的变革
全媒体的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受众口味,影视传媒产业中创意思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发展创意思维也是影视传媒产业的重要变革方向,其中传播内容的创意包装、传播产品的推广、品牌构建等正向着独创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演变。影视传媒产业在媒介融合下将在用户体验创新、互动创新、运营创新和内容创新上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特征,使得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产品运营从单线销售向综合的互动内容运营转变,产业话语权将从内容创新主题向服务主体转移,整个影视传媒产业正改变滞后的产业链和游戏规则。
二、国内影视传媒类硕士生培养的传统模式
(一)传统培养类型
从整体上看,国内影视传媒类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学术型人才,在课程和学位论文上都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务训练。影视传媒类专业在专业硕士学位中设有新闻传播硕士和艺术硕士,但收效甚微。影视传媒类研究生培养类型阶段分MA和MFA两个方向,普通硕士(MA)主要学习和研究电影理论知识;另一种为艺术专业硕士(MFA)专业的多为电影制作,此类人才主要从事电影制作要、写作、导演和后期工作。大多数高校把培养重心都放在了理论学习方面,而忽视了影视实务方面技能,从而造成了一种“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
(二)传统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由高校相关部门与导师沟通协商共同制定的,学制一般为两到三年,主要分为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阶段。在课程学习上实行学分制,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必修环节等。学位论文包括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生阶段毕业一般以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决定。国内一般综合类高校在影视传媒专业的培养上都把重心放在了理论学习上,通常都以完成学术论文为毕业要求,在整个研究生学习中很少有拍片实践课程,也不会以拍毕业成片作为毕业要求。框架式的硕士培养方案并没有对学生本科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的承接作用,其不能满足影视传媒行业对专业影视人才的培养要求,这种目标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导致影视类硕士教育在理论类和专业实践型研究生培养方面比例失衡。影视行业中技术和理念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若无法根据时代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就会导致教学内容过时陈旧,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当今的就业形势。
三、影视传媒类硕士生培养模式转型的传承与创新
(一)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偏向多元化和复合型,专业型院校可因地制宜,建设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吸引学生,或据自身多民族文化的特点,逐步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多元化、国际化等特点。我国的影视传媒在学科建设上应该有更加丰富的本土课程特色,将历史资源与现代学科理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审视世界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要注意与本科生课程之间有所区分和衔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专业型影视传媒人才向复合型全能转型
影视传媒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应该按照“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与影视传媒人才知识结构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相应压缩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素质课程的比例。同时,要将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分解,通过相应的课程板块教学予以实现,使学生的所学与社会需求挂钩。教学重点必须落实到教学生怎么动手、如何操作、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影视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而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制作影视节目的基本能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课下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电视制作的整体架构上了解电视节目的生成过程,以及在制作的各个环节中需要使用到的设备和基本使用方法。
(三)师资队伍从单一型向一专多能型转型
国内多数高校对全媒体教育缺乏教学经验。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师资匮乏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优化学校的人力资源,将影视传媒专业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资源重组;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媒体实践,通过跨媒体的采写编评等技能培训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同时,还可以引进媒体资深人员走进课堂教学,构建业界与学界的长效互动机制。学院应加强与世界各国电影院校、著名电影制作公司、国际间著名电影、电视公司、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联系,开展多种双边合作和交流。
(四)明确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