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

第1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从表面上看来,依期末与期初之比,能确定这一比值是大于1或小于1来判定是否保值。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欠妥。因为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中,不仅包括企业新增“未分配利润”额,更主要的是它包含了法定财产重估增值部分和企业接受捐赠部分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而且所有者在年度内新投入企业的资本(实收资本)也增加了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即使国家不再投人资金给企业,而企业实行“内部职工控股制度”,职工新增股部分也增加了期末所有者权益。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弊端。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财务评价方法——权益资本附加经济价值法,以供探讨。

一、权益资本附加经济价值的涵义

笔者经过实践体验和理论研究发现:

E=税后利润+利息×(1-所得税率)-资本成本用

(l)式中,税后利润=营业利润-所得税额;资本成本费用=总资本×综合资本成本率;总资本=权益资本(所有者权益)+负债资本(企业负债);综合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结构+税前负债资本成本率×负债资本结构。

(1)式中E可称之为企业权益资本附加经济价值。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企业权益资本在具体营运时的成本费用列人考虑之中(即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所以(l)式中的E能真正体现企业经营期间(每一会计期间)是否保值增值的涵义。

二、权益资本地加经济价值评价方法的运用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风险最小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只有在企业资产能保值的情况下其目标利润才会有意义,否则企业的利润计划是盲目的,特别是那些“微利”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流失主体。

由(l)式可知,要使企业具有存在的价值,其最低利润目标是满足本文E=0的税后利润。即:税后利润=资本成本费用-利息×(l-所得税率)…………(2)

(2)式的税后利润是企业财务计划的基本点,满足(2)式的税后利润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保本点,此时企业才能保值。如果企业财务计划不从这个最低目标利润开始,企业的所谓目标利润具有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通过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可以测算企业的固定费用和产品的边际贡献以及边际贡献率,可以得出:

保值销售收入=[企业固定费用+资本成本费用-利息×(1-所得税率)]/单位产品边际贡献率……(3)

(3)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本点。(2)式是企业的最低利润计划目标。

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只求得保本,而是在保本的基础上追求实现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在最低目标利润水平基础上追求的更高利润值就是企业的目标利润,此时企业需要达到一定的销售水平和产品生产量,否则企业的财务目标就难以实现。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水平由下式来确定:

目标利润销售收人=保值销售收人+(目标利润标责任制-最低目标利润)+单位产品边际贡献率…………(4)

(4)式中保值销售收人由(3)式来确定,最低目标利润由(2)式来确定,目标利润是企业在最低目标利润基础上的奋斗目标。

三、权益资本附加经济价值的评价及意义

企业利润目标计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点,计划的实现才是财务管理的业绩。所以,用科学方法来评价企业业绩是十分重要的。

第2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财务管理活动中,很多高校对其认识不足,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责任意识不强,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地位,没有树立良好的效益管理理念;成本管理理念不强,造成学校资产的浪费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使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但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重视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对于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等,这些都制约了高校的良好发展。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但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监督力度不够,财务管理共享机制缺乏等,这些都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不利于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管理手段落后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大多只重视多头管理,所以学校整个的财务管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中式管理模式。因此,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而且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识,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影响了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财务管理活动最终还是靠人来实际操作,所以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从而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活动效率。

二、财务管理创新对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教育投入滞后,从而造成了某些高校教育经费紧张、资产流失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校的良好发展。此外,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实行的是全收全支型,最终形成一种重视资金分配,忽略财务管理的思想,不利于高校的良性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实行财务管理创新,在原有资金筹集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不断促进高校的良好发展。

(二)提高资产使用率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由于部分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所以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仅仅局限于“管住”,没有充分认识通过财务管理,提高高校资产使用率的问题。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显得比较被动,没有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但实际上,高校财务管理中,不仅要“管住”,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产使用率,从而有效实现高校资产的增产保值。因此,高校必须要实行财务管理创新,更新高校的财务管理观念,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需要实行财务管理创新,树立主人翁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勤俭节约,降低投入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高校办学水平。

三、财务管理创新视角下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具体措施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为此,需要树立以下几种新理念。

(1)树立成本管理理念。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庞杂的工作,大到学校项目建设、小到日常教学开支,都涉及到财务管理活动。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成本管理理念。一是在日常管理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勤俭节约,确保学校的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学校发展中,使学校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现象。二是在财务管理中,加强成本核算,并不断总结管理经验,从中摸索出成本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三是统筹各方面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实现高校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树立效益管理理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在保障实物管理的基础之上,采取有力的措施,将其进一步转化为效益管理,这就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效益管理理念,保障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比如对于高校的非营利性资产管理中,要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对于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则要在充分讲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障其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3)树立法制化管理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树立法制化管理理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树立法制化管理理念,使每一项财务管理行为合法化,并且严厉打击不合法管理行为,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源头上杜绝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资产使用率。

(二)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依据,同时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既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让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从而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1)健全高校有形资产管理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有形资产的管理是重点。因此,高校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有形资产管理既能相互制约,同时又能相互协调。一是建立健全预算和采购制度。在高校有形资产管理中,特别是那些资金数额比较大的项目,需要规范资产预算工作,包括预算的方法、内容以及程序;建立健全严格的资产购置审批程序,从而有效避免高校资产的随意性,提高资产管理效率。二是规范资产登记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实行全程化的资产登记制度,即从付款到验收入账,所有的过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登记,确保高校资产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保障资产安全。三是规范资产使用制度。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对于资产的领用、调拨、维护等工作,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执行,防止出现账目收支不明的现象。四是健全资产核查制度。高校必须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核查,检查各项财务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财务信息的真实度等方面的内容,保障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五是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既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程序控制、体制牵制等方面,最终可以在学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2)健全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还需要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制度,这方面往往都是高校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高校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校的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定详细的保护制度,确保无形资产得以充分保护。

(3)健全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当一部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过转化,最终形成一种经营性资产时,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从而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经营性资产的效益最大化,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就需要高效才能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申报审批程序,并且还要对经营性资产的使用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不断规范高校财务管理活动。

(三)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机制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需要有规划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这样才可以有效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1)健全监管机制。健全的监督机制,既是保障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一是高校要明确财务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资产管理的法规建设,从而规范其财务管理范围、监督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建立健全高校监督保障体系。这就要求高校以校长负责为核心,采用多种监督方式,比如校内财务、纪检、审计等多种专业监督方式,同时还要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高效财务管理向规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三是健全资产的全过程监督机制。对于高校资产流通中,需要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督机制,保障每一项操作都符合规范,当发现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马上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2)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需要建立健全针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对于那些工作能力比较突出,善于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管理工作人员,要予以激励,根据每个管理人员的特点,综合使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手段,充分有效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重钱轻物,滥用学校资产的管理人员,则要予以严厉的打击,给其他管理人员以威慑作用,促使他们不断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此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的结果同管理人员的奖金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提高管理水平,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如图1 所示:

(3)健全共享机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还需要健全共享机制,这里主要指的是学校大型精密仪器。一方面,学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加强交流,对于一些大型精密仪器,要实现各个院系之间的共享,从而实现其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省内各个高校的联系,学校的仪器不仅要对本校开放,还要开展社会服务,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为高校节省资金。

(4)健全授权经营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撤出”机制,即高校要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规范校办企业的经营行为,确保学校的资产既能“进”,同时还能“出”,维护学校的利益,避免高校资产只是一味地投入,但是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建立健全“撤出”机制,才能充分保障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要健全授权经营机制。为了保障高校各项科研成果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已经大幅度下放经营权利,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

(四)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要想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还要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采取集中管理方法。一直以来,高校财务管理一直采用多头管理方法,没有设立一级管理资产的职能部门,学校的财务管理都是分别由财务处、实验设备处、后勤部门等部门来管理各自的资产,管理主体缺位,遇到实际问题,总是找不到负责人。在这样的财务管理中,学校资产管理缺乏周密的计划,不利于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要创新管理手段,从传统的多头管理向现代化的集中管理转变,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在职分管校长为主体的财务管理方式,对于高校各项重大的管理事件,采取统一领导,保障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二是充分授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行集中化管理高校所有财务活动,在学校成立管理委员会(如图2所示),有效解决多头管理的责任缺位现象,保障各项管理活动都有相应的负责人。

(2)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第一,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管理内容,实行不同的分层授权管理模式,从而保障财务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如对高校的有形资产管理而言,可以采取目标责任管理模式。在具体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以促进学校良好发展为根本目标,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在学校财务管理中建立级别分明的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目标体系,提高学校有形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在财务管理中,因为它具有自创性特点,而且还比较分散,大多存在与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多个职能部门。针对这种情况,在财务管理中,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下,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效率。

(五)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需要根据高校管理人员的特点,加强综合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1)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能够尽量使用相关的管理软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能力。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宣传,让财务管理人员认识到运用信息化技术来管理财务活动的优势,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其次,高校需要针对目前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不同人员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最后,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同每个人绩效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他们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信息化水平。

(2)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高校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做到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坚决抵制金钱的诱惑,同时还要勇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高校财务管理秩序,为学校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等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其保值增值。

(3)加强综合素质建设。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财务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首先,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财务管理新知识,解放思想,善于创新,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关注市场发展动态,善于捕捉相关的经济信息,将了解的信息运用到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最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提升综合协调能力,善于沟通,从而有效解决各种矛盾。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的高校资产管理既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又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创新财务管理能够促进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为促进高校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计划性强、多样化、教育支出的非补偿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实行财务管理创新对于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为促进高校发展的需要、提高资产使用率的需要、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正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敬采云、张燕:《高校资产经营管理的几个重要关系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第6期。

[2]聂素娟:《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5期。

[3]武海英:《试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时代金融》2012年第30期。

[4]冯雅洁:《对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模式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第18期。

[5]梁自东:《高校资产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浅析》,《中国高校科技》2013年第21期。

[6]史学军、刘霏:《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与优化》,《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6期。

[7]章土根:《在强化财务管理中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国总会计师》2013年第5期。

[8]刘芳:《浅析财务分析管理与资产保值增值》,《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第12期。

[9]张跃民、李江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探析》,《河北企业》2011年第12期。

[10]冉茂盛、曹梦菲、薛友丽:《高等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基于高校企业集团财务审计的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8期。

[11]李宗梅:《探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的途径》,《财经界》2010年第11期。

[12]强明隆:《浅谈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管理观察》2013年第32期。

第3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一、强化财务管理的风险预测职能,使财务管理实施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即存在着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着企业的收益。因此,当前企业就应强化财务管理的风险预测职能,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测数量模型,对已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该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尽量避免、消除和减少风险发生的机会,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强化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职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改革开放后,资金使用活了,资金投向多了。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投资,更新改造需要投资,合资联营需要投资,业务开拓也需要投资。投资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当前就应强化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职能,选用最简便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析,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净现值作为投资决策分析的常用指标,它可以很好地用于评价独立的投资方案是否经济可行,也可以用于使用年限相同的互斥方案的选优比较。但当使用年限不同时,净现值指标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而要预测各备选方案的使用年数截止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年数时的情况。做为共同的比较基础。这样处理,计算量比较大,且假设某项目的各期投资额及现金流量毫无变化地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均值现金流量指标。利用均值现金流量指标,除了像净现值一样可以评价独立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及使用年限相同的互斥方案的选优外,对于使用年限不同的投资备选方案,可以不必进行繁琐的最小公倍数的计算,便能较为简便的得出合理的比较结果。

三、强化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有效控制财务收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也由政府的附属物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独立经济实体。在从旧的运行机制向新的运行机制的转变过程中,两种体制摩擦碰撞,各种问题日益暴露。具体到企业则表现为财经纪律松弛,会计资料失真,这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市场经济发展危害极大,如不采取断然措施,必将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而防止上述现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从而有效地监督有关责任部门和个人正当履行权责,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就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随着企业销售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应收账款的数量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虽然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越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越强,企业获利能力越大,从而国有资产部分拥有企业净资产的权益也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反之,则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建立内部成本控制体系,千方百计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途径。

2.切实加强成本的预测工作。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测,把当年可能影响成本上升和降低的因素按增减程度列示,再根据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编出年度成本计划,作为当年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目标和进行考核的依据。

3.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成本中变动成本的降低,主要靠节约。如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降低成本。固定成本的降低,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量,同时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因此,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又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途径。

4.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认真贯彻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法》,使成本核算真正坚持客观性原则,反映真实成本,杜绝虚盈实亏,使成本补偿有个坚实的基础,使国有资产增值有可行的保障。

四、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减少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国有资本金投入企业后,经过企业的生产经营,必然发生量的增减变化。如果将发生量变后的资产扣除不属于国家所有的部分后大于或等于国家投入的资本,即为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这种考核过于笼统。要确切说明企业生产经营各阶段资产情况,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部财务审计监督工作。

1.以国家颁布的财会制度和经济法规为依据,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损益进行审计,查明那些由于管理不善和其他原因造成的虚增、虚减、隐匿、帐实不符、乱摊乱提等影响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问题。

2.对隐匿转移、侵吞国有资产、帐外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应结合内查外调,通过清仓查库、突击清查库存现金及银行对账等方式,以审查可能发生的严重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

第4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专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户管理意见的通知》(〔20xx〕17号)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专户,是指财政部门为履行财政管理职能,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设用于管理核算特定资金的银行结算账户。

本办法所称特定资金,包括社会保险基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偿债准备金、待缴国库单一账户的非税收入、教育收费、彩票发行机构和销售机构业务费、代管预算单位资金等。

本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财政部门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开设的财政零余额账户不属于财政专户。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含市辖区和县级开发区)以上财政部门的财政专户管理。

第四条 财政专户管理遵循安全、规范、精简、统一、透明的原则。

第五条 财政专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财政部门国库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二章 财政专户开立、变更和撤销

第六条 开立财政专户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财政部文件规定开立财政专户;

(二)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赠款协议条款规定开立财政专户;

(三)国库单一账户不能满足资金管理核算要求,需要开立财政专户。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地(市)级财政部门开设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原则上不超过5个,县(区)级财政部门开设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原则上不超过3个,在同一家银行只允许开设1个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财政部门需开设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的,在同一家银行只允许开设1个。

其他性质相同或相似的资金原则上应在1个财政专户中分账核算。

第八条 地方财政部门开立财政专户,应报财政部核准。省级财政部门需向财政部报送开立财政专户申请报告,填写财政部统一规定的《财政专户开立申请表》(附1),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请报告应详细说明开立财政专户的事由和必要性等。

提供的证明材料包括:

(一)开立财政专户所依据的文件;

(二)申请开立财政专户管理核算待缴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入资金的,应提供本地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相关文件;

(三)申请开立财政专户管理核算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资金或转贷转赠资金的,应提供与债权方或赠款方签订的有关协议;

(四)国库单一账户不能满足资金管理核算要求需要开立财政专户的,应提供具体的情况说明和有关资金管理文件等。

第九条 财政部应及时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开户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在收到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通知省级财政部门补齐材料。对同意开立财政专户的,应在收到申请材料或收到补齐的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开立财政专户的财政部门签发《财政专户开立核准书》(附2)。对不同意开立财政专户的,应及时通知省级财政部门。省级以下财政部门申请开立财政专户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在收到财政部《财政专户开立核准书》后10个工作日内回复申请开户的财政部门。

第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收到《财政专户开立核准书》后,应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的有关规定选择开户银行,并按规定办理开户手续。

第十一条 地方财政部门开立财政专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填写财政部统一规定的《财政专户备案表》(附3),由省级财政部门按月汇总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 地方财政部门发生下列变更事项,应比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一)变更财政专户开户银行;

(二)变更财政专户管理核算内容;

(三)因开户银行原因变更银行名称、账号;

(四)其他按规定须报财政部备案的变更事项。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财政部门应撤销相关财政专户,并比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一)开立财政专户依据的文件废止;

(二)财政专户资金使用政策已执行到期;

(三)财政专户资金转入其他财政专户核算管理;

(四)非税收入实现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

(五)财政专户开户银行已变更;

(六)其他应撤销财政专户的情形。

应撤销财政专户内的资金按照有关规定上缴国库单一账户或转入其他财政专户。

第三章 开户银行选择与管理

第十四条 财政部门应选择同城银行经办机构作为财政专户开户银行,不得在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银行经办机构开设财政专户。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应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财政专户开户银行。有以下情形之一,不具备招投标条件的,应采取集体决策方式选择开户银行:

(一)满足资金管理核算要求的银行数量少于3家;

(二)资金量较小,采取招投标方式成本相对较高;

(三)发生不可预见紧急情况,采用招投标方式所需时间不能满足急需。

本条第(二)款规定的资金量标准由省级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统一确定。

下级财政部门与上级财政部门同城的,下级财政部门可采用上级财政部门同类资金财政专户开户银行招投标结果。

第十六条 采取集体决策方式选择财政专户开户银行的,应通过财政厅(局)领导办公会议讨论确定,并在会议记录中反映采用集体决策方式的原因、对备选银行的评比情况、会议表决情况和最后决定等。

第十七条 选择财政专户开户银行过程中,应采取综合评分法对投标银行或集体决策备选银行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选择开户银行。综合评分法由评分指标和评分标准两部分构成。

(一)评分指标至少包括经营状况和服务水平两方面,财政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设定相关具体指标。经营状况指标主要反映开户银行的资产质量、偿付能力、运营能力、内部控制水平等方面。服务水平指标主要反映开户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对账服务、分账核算服务、以往提供财政服务履约情况等方面。

(二)评分标准主要明确各项评分指标的权重和计分公式。经营状况指标所占权重不应低于40%。

第十八条 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选择办法,细化开户银行招投标程序、集体决策程序、评分指标、评分标准等规定。地方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选择办法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应与财政专户开户银行签订规范的银行账户管理协议,全面、清晰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开户银行应提供的具体服务事项、违约责任的处理、财政部门和开户银行在保证财政专户资金安全中的职责、协议变更和终止条件等。

第二十条 财政部门应建立财政专户开户银行业务综合考评机制,定期对开户银行进行评估,对于评分结果不合格,或出现运营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的开户银行,应及时更换。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应对财政专户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二条 财政专户中用于支出(或退付)的资金,原则上应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和规定程序支付,具备条件的地区可比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支付。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非税收入资金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暂未实现非税收入资金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的,应按规定时限将应上缴国库单一账户的非税收入资金足额缴库,禁止将非税收入资金坐支和用于调节收入进度。

通过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方式收缴社会保险基金的,要及时足额将资金划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第二十四条 除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外,预算安排的资金应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得转入财政专户。禁止将非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违规调入财政专户,禁止将财政专户资金借出周转使用,禁止违规改变财政专户资金用途,禁止利用财政专户资金对外提供担保质押。

第二十五条 除应及时缴入国库单一账户的非税收入资金以及国家另有规定外,财政专户资金可在确保资金安全前提下开展保值增值管理。

第二十六条 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国家规定采取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等方式实现保值增值。其他财政专户资金采取定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实现保值增值。

第二十七条 财政专户资金保值增值操作原则上应在开立财政专户的银行经办机构进行。确需在开户银行经办机构之外开展保值增值操作的,财政部门应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规定开展保值增值操作的银行选择方法、资金安全风险防控措施等。省级财政部门应将操作办法报财政部核准,并将全年开展保值增值操作情况报财政部备案;省以下财政部门应将操作办法报省级财政部门核准,并将全年开展保值增值操作情况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开展财政专户资金保值增值管理的财政部门应建立财政专户资金流量预测制度,科学预测财政专户资金收支流量,合理确定用于保值增值管理的资金规模和期限,确保财政专户资金支付需要。

第二十九条 财政专户资金保值增值管理取得的收益(包括活期存款利息),除按照资金管理规定纳入本金统一核算或已指定用途外,应按规定上缴国库单一账户。对于按规定不上缴国库单一账户的保值增值管理收益,财政部门应准确区分收益的资金性质,不得改变收益的专门用途。

第三十条 财政部门应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有关要求规范财政专户印鉴、票据、会计档案和会计核算管理,严格执行对账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第三十一条 财政部门应将财政专户资金收付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实现资金收付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制衡。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统一为各级财政部门建立财政专户管理信息系统,对财政专户的开立、变更、撤销情况等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十三条 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将财政专户资金收付纳入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实行动态监控,发现违规情况应及时制止并督促纠正。

第三十四条 上级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下级财政专户管理情况,跟踪监督财政专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和资金收支、余额等情况。

第三十五条 财政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应及时督促纠正;情节严重的,应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相关负责人玩忽职守造成资金损失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规定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其领导责任;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按规定移送司法机关。

第六章 内部职责分工

第三十六条 财政部门应当明确内设国库管理机构、预算管理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的财政专户管理职责分工,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内部工作机制。

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门国库管理机构在财政专户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财政专户的开立、变更与撤销管理;

(二)财政专户开户银行的选择与管理;

(三)财政专户资金管理;

(四)财政专户会计核算管理;

(五)财政专户印鉴、票据、会计档案管理。

第三十八条 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构在财政专户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提出相关资金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

(二)登记业务台账;

(三)财政专户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

第三十九条 财政部门监督检查机构在财政专户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监督检查财政专户开立、变更、撤销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

(二)监督检查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选择与考评情况;

(三)监督检查财政专户资金使用情况;

(四)监督检查财政专户内待缴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入资金上缴情况;

(五)依据有关规定对违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章 附则

第5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人保部向外界公开了社保个人账户如何保值增值的最新进展,包括资本投资在内,都将可能是社保基金增值的方法。

社保基金个人账户部分,就是我们每月为自己交的那些养老金,可能要正大光明地投入资本市场了――钱为民所投,福兮?

当下绝大部分社保基金尤其是个人账户部分,就像一盆温室中的花朵,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只能买点国债或存在银行里,大风大浪不能经,保险柜里最安全。安全是相对安全了,但资金也在闲置中不断贬值缩水,远远不能适应养老金等社保金与日俱增的发放需求,尤其在入不敷出的空账情况严重、社保金来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对薄弱情形下,给养老金等社保个人账户部分注入生生不息的生长素,用以弥补社保这一第二财政的“蓄水量”,已成大势所趋。“钱为民所投”于是应运而生,把弥足可贵的资金投入到回报可观的各类市场,或国家投资或资本市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正是民之福祉所在嘛!

凡事仅从理论而言,往往阳光灿烂,一旦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福兮难免没有祸兮所倚。

社保基金,无论法定增值的“全国社保基金”还是谨慎探索增值的个人账户,其或公开或曲线或秘密进入各种投资市场,早已屡见不鲜。2006年12月,山西天津等九省市就曾得到劳社部的首肯,将个人账户资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相比这种以合法渠道进行社保资金投资政策突破的,是那些神秘莫测的暗流涌动。国家审计署曾做过《上海市社保基金运营及管理情况专项审计》报告,里面披露上海社保局一方面试图弄虚作假掩盖投资损失,另一方面又试图掩盖投资收益,“弄虚作假掩盖损失9262.2万”,“瞒报增值收益31.22亿”。损失外人无从知晓,亏了是国家和投保人的;受益外人更无从知晓,肥了是那些管理和运营社保基金的少数人。这样的社保增值方式名义上也要挂着“钱为民所投”的羊头。可归根到底却卖着“监守自盗”般的狗肉。

而更加触目惊心的是国家审计署对全国社保基金的专项审计,以2007年11月的审计结果为例,1999年前发生的违规金额为23.47亿元,2000年以来发生的违规金额则高速47.88亿元。

钱为民所投,多少罪恶假汝而行。如此,当社保基金个人账户部分可能要开闸放水,名正言顺进入投资市场保值增值,我们更要提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利为谁所谋?

理论上肯定是为社保个人账户的那些投保所有人谋利,但正义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如上海社保基金案,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机制,没有一个严格有力的监管体制,没有那些看得见、放下心的监督程序,违规违法是正常,不违规违法反而不正常。

事实上,对于社保的监管我们依然欠债太多,甚至在跛脚走路。《社会保险法》迟迟没有出台,仅靠一些政策文件对全国各地社保基金进行监管。实在力不从心;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行政管理各自分开独立运行的体制还未完善。往往政府有关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等等。

第6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责任进行明确.在国有企业资本的运营过程中,可以运作资本,合理、有效地对国有企业资本进行运作,有利于重组和流动国有资产,使得所有制的最佳形式得到实现,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上文来看,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不可忽视,它能够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也能够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能够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资产加强保值增值审计的主要手段

(一)在资本保全性原则下,对国家资本金是否完整进行检查

检查的项目包括:折旧计算与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是否一致,成本费用是否已经计入,是否有行为去冲减资本金行为;而损益之外的支出,包括资产的报废以及转让与盘盈和毁损等的处理方法是否按照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人进行处理;在对外投资被收回的同时,利润的账面上差额,在处理时是否按照投资损益进行,在投资额转换成控股权的时候,在进行对外投资核算时是否采取了权益法;若是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数额变化了的时候,变更的登记手续是否进行办理等等。

(二)依照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检查资产增减在增减过程中是否具有合规的计价

检查项目包括:企业发生的直接或者间接费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是否依照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以及划分收益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否有应该分摊却遮遮掩掩不提及的现象;在产品成本发生差异时,不受人为调节,仅依照国家计算的数据是否属实;企业的营业收入是否真实且完整,是否有一些违法行为,比如人为虚增或隐瞒收人或者在登记之外的以物易物等。如果当兼并、联营或者破产以及租赁和销售资产转让在企业进行时,如果国家与企业间的产权发生改变,评估是否依照法律进行;在评估的过程以及结果之中,审查是否得以严格进行,是否有舞弊现象,例如弄虚作假和等;在固定资产以及存货的盘盈方面,是否按照国家的规定,例如固定资产的完全重置价、同类存货的实际成本价等进行核查;在计价过程中,外单位的一些投资在吸收的过程进行时是否按评估价或协约价;企业的商誉,是否依照国家规定的“除企业合并、购买外,不得作价入账”的标准执行;在计提和冲减减值之中,是否依照了新会计的规则,以杜绝人为增减成本和费用,对利润进行违规调节。

(三)在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和保值增值的情形应该进行核查

其中为了挖掘企业的潜力,可以检查企业是否有沉淀资金。在评价各项指标时,要横向比较企业发展中的最好水平与先前的实际水平,也要竖向比较企业与同行业或同类型企业的优秀水平,由此试着找寻出哪些原因和主导因素影响企业资产利用效果,使本企业和其他先进企业间的差距得到揭示。再提及一些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时,因为其受到严重的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的干涉,他的产品不采用市场进行定价,也不按照资本市场去评估它的国有资产,此时利润不再是企业运行的管理目标,而社会效益则更加得到重视。在对这些企业的衡量中,衡量经营效益依靠的不再是简单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标准,而进行考核时应该采用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以便于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程度。

(四)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第7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现状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危机的国家之一,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原有的养老金制度有很多弊端,已无法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需要不断深化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统账结合”的企业基本社会养老制度名不副实,存在较大的隐性债务

所谓“统账结合”是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国务院在1997年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现统一了各地“统账结合”实施方案、缴费比例和管理办法。“统账结合”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大量缺口。从养老保险改革角度看来,城镇职工分为三种: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为“中人”;在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为“新人”。“老人”和“中人”在改革前并没有私人积累,但是未来仍要支付他们的养老费用,这就意味着国家对这部分人负有“隐性债务”。但金额巨大,国家财政很难一次性地拿出这么多资金来补偿对“老人”和“中人”的隐性债务。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至2075年,这一缺口将有9万亿元之巨。隐性债务的存在,增加了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

(二)养老保障体系三大支柱中的企业年金发展缓慢

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制,即三大支柱包含了即收即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自愿储蓄制度。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方案也仿照国际上实行的三支柱式的养老保险体制,在1991年的6月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国务院于2000年12月第一次在其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改称为“企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也随着劳动保障部门在2003年12月《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颁布初步形成,是中国全面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开始的标志。我国到2010年末已有3.7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覆盖的职工人数为1334万人,企业年金规模已达2809亿元。

但目前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在1%以下浮动,2010年的数值只有0.71%。并且,企业年金总体的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在近两年始终呈现下降态势,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产业、地区、企业间企业年金资产规模的增速相差很大,极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呈现快于传统产业,沿海地区快于内陆地区,国有制企业好于其他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性。

2.企业年金制度内部的治理结构中监督和制衡机制的不完善。大部分的企业年金缺少托管机制这一块,因此,导致年金基金的使用权、所有权和监督权三权不能相互独立和相互制衡,年金资产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

3.由于多种组织运行模式的并存,使年金基金的管理处于一种无序和不规范状态。现行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保险公司管理三种。

(三)养老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统账”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是我国现行的养老金的主要模式。当中的“统”即社会统筹采用的是即收即付式的筹资模式,很难有保值增值性,使养老金也难有任何的积累,“账”则是指个人账户,它主要采用的是基金积累式的筹资模式,它是企业对于处在在职期间的职工,为他们建立一个专门的延迟支付的养老保险基金,这种基金是从其退休时开始支付的,一直到其死亡,有较强的保值增值性。而企业年金,主要采用的筹资模式就是个人账户,一般企业年金会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营运管理,通常都是以基金会组织的形式进入。最后一个层次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则是投保人自愿投保,由商业保险公司实行。可见,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个人账户基金在职工的工作期间及退休后的长时间之内均具有保值增值的需要。

而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占养老保险的80%,养老金替代率很高,基本养老金中社会统筹部分是现收现付制,因此,无法进行保值增值,而个人账户部分采用的是基金积累制,这一部分基金是可以保值增值的,现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个人账户基金采用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如智利采用完全积累基金制,把基金交给性质为私营公司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来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给养老基金带来了相当大的回报和收益。但我国现在不仅个人账户基本属于“空账”运行,而且对基本养老金部分的投资限制很严,自1991年起,国务院严格限制养老基金的投资方向,限定其只能用于存银行和买国债这两种方法。

国务院在1993年中颁布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中:规定在确保正常开支六个月的各项离退休费用的需要且留足必备的资金以待周转之后,各级社保机构对结余的养老保险基金,可动用部分结余的基金来增值。有两种保值增值的方式,其一是购买国库券和国有银行发行债券;其二是资金由国有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放款。

然而,这些都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银行存款可以看出,在1985-1995年期间,一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加权利率低于当年通货膨胀率的有7年,保值都谈不上,别说是增值了。再看国债,国家债券品种少,收益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约一个百分点,但由于二级市场的不完善反而不如存银行有吸引力。

(四)养老金存在投资监管问题

由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监管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在我国存在着统筹基金结余、个人账户基金结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障基金的形式。目前,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由劳动保障部门进行监管,全国社保基金在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及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主要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监管、企业年金还处于多头监管之下。

二是监管的主要目标还处于保值阶段。目前,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其他种类的基金监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仅仅允许个人账户基金投资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最近刚刚允许进行少量的协议存款。社会统筹基金的结余只允许投资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对企业年金还没有很明确的监管措施。虽然这些相对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对于保证基金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随着基金逐渐投资于资本市场,显然还局限于这样的监管是不够的。

三是监管的手段还主要依靠行政性手段。目前,主要通过进行限制性的规定,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监管,对基金投资运作机构的直接监管还比较多。

二、改革和深化我国养老保障体系

(一)对财政支出结构等进行调整来弥补隐性债务

除了财政补助养老保险基金外,我国政府在财政方面还应当采用多种途径筹资来弥补隐性债务。

一是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使更多的资金能用于基本养老保险。自从我国的财政预算把基本养老保险进行了费改税并纳入后,养老保险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至约10%。过去主要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然而经济改革地不断深化,经济建设的支出在逐渐地债务化,政府机构的精简改革后行政管理费用也会压缩一些,还可从其他开支中腾出一些用于基本养老保险。

二是通过创造新的税收来源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资金来源。可以开征新税种或附加税值来扩大资金来源。例如开征个人所得税附加、特种消费行为税等。

三是政府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发行特种国债筹资。例如借鉴智利等国的经验发行特种国债来部分弥补隐性债务。

(二)发展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一是实行积极财税政策,提高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政府在税收方面还存着很大的支持空间,通过各种给予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来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因此,要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首先规范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尤为必要,即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法律亟待完善;其次,政府对有企业年金的企业提供必要降低税率等的优惠政策。此外,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应当规定其享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权利。

二是规范企业年金的管理制度,使监督管理体系实现系统化,保证企业年金的安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企业年金管理形式是独立的企业年金基金会。一般由一个或几个地区的多个企业发起基金会,并且基金会本身与发起的企业完全相互独立,这样就避免了发起企业干预年金基金的管理运作的可能性。而且在运行费用上,由多个企业联合组建会得到大大降低,也有利于基金的规模化运作。因此,这样的独立的企业年金基金会应是我国借鉴的主要管理模式,由基金会来主要负责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在监督方面,政府应着力建立和不断地完善监管体系,使其系统化,可以贯穿到企业年金的设立、运行等各个环节。应把企业自身管理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的年金资金转移到所发起的企业年金基金会,然后将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的权利委托给具备基金投资经验的金融和保险机构等,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

(三)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元化投资

多元化的基金投资和管理模式是实现基金投资的有效途径。多元化的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工具的多元化、投资对象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种多元化投资模式对化解投资风险,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2011年第九届《财经》年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到,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可以学习社保基金,投资到股市中以获取收益。在其《改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成长》中再次提出养老金入市。所以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等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完善养老金投资运营的监管体制

基金监管的基本思想应该是由行政性的直接监管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监管为主,也就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市场运作、政府监管”转变,逐步建立起法律健全、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的监管制度。

结合中国实际,选择适合的监管模式,并尽快理顺监管体制。目前,我国的监管模式被称为积极监管的监管模式,其实质实际上是严格型监管。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十分发达,基金运作机构还缺乏投资经验,在一定时期是必要的。但随着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也将逐渐成熟,对基金投资运作机构的行为也将逐渐规范,应逐步过渡到审慎性的监管模式,对投资运作机构不要进行直接的干预,不要对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进行限制。而主要是采取对其资格的认定及事后监管上,这样才能提高基金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J].财经论从,2002(1).

2.赵建国.多元化投资: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DB/OL].万方数据网,2000(9).

第8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单身型

如果投资者属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特e是那些没有家庭负担,没有经济压力,为追求资产快速增值而自愿承担一定风险的单身一族,可以选择“单身型”基金组合方案。方案比例建议如下:积极型基金投50%,适度积极型基金投30%,储蓄替代型基金投20%。这种组合资金配置绝大多数是股票型基金,投资风格以积极投资为主,能充分分享股票市场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获得的收益,积极谋求资本增值的机会。

白领精英型

如果投资者属于追求较高风险水平下获取较高收益的客户群,尤其是那些收入稳定、工作繁忙、短期内没有大额消费支出,想稳步提升个人财富数量的男性白领人士,可以选择白领精英型组合。方案比例建议如下:积极型基金投40%,适度积极型基金投40%,储蓄替代型基金投20%。这种组合资产配置多数也是股票型基金,以积极投资风格的基金充当组合的核心部分,在兼顾风险控制条件下,谋求资产长期稳定增值。

家庭形成型

如果投资者是追求中等风险水平下获取较高收益的客户群体,尤其是那些资金实力虽不强,却有明确财富增值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且短期内有生育孩子计划的家庭,可以选择家庭形成型组合。方案比例建议如下:积极型基金投40%,适度积极型基金30%,储蓄替代型基金30%。这种组合资产配置以积极型基金为主,适度积极型基金为辅,同时适当投资储蓄型产品,保证了一定的资产流动性,以备增添人口支出和资产保值需求。

白领丽人型

如果投资者是追求中等风险水平下获取稳定收益的群体,尤其是那些收入稳定、日常消费支出较多,缺乏理财计划的女性白领人士,期望资产的增值能够弥补白领女性因为消费需求大而产生的缺口,并达到培养良好理财习惯的目的,那么可以选择白领丽人型组合。方案比例建议如下:积极型基金30%,适度基金型基金40%,储蓄替代型基金30%。这种组合资产配置全部是股票型基金,以稳健投资风格的基金充当组合的核心部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保持了一定比例流动较强的储蓄替代型产品,以应付定期现金消费需求。

家庭成长型

如果投资者追求中等风险水平下能得到可靠投资回报,处于想增添孩子以后的三口之家,期望依靠投资部分来满足子女今后几年教育开支预算的需要,则可选择家庭成长型组合。方案比例建议如下:积极型30%,适度积极型30%,稳健型20%,储蓄替代型20%。这种组合资产配置兼顾资产的中长期保值增值和收益的稳定性及可变现性。

退休养老型

第9篇: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保基金市场化运营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和管理分析

(一)社会保障基金涵义以及来源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了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律、行政或市场运营等手段筹集积累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能顺利进行的基础和物资保障。因此,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如何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中实现保值、增值是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从具体项目来分主要包括:由城乡企业参保企业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个人缴费建立起来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政府财政全部拨款建立起来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依靠企业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建立起来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等等。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按筹集的方式分可分为一下三类:一是国家强制执行的由投保人和其单位共同缴费筹资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住房保障等。第二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用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区服务的基金。第三是以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保险形式存在的商业保险基金。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统筹制度,从实施到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流动性比较差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社保基金的增长速度快,在通货膨胀的风险下如何使社保基金有效的保值增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社保基金只能投资国债和存入银行,这种投资安全系数高,但从长远来看存在贬值和流动性较差的风险。社保基金贬值的问题来源于通货膨胀。而流动性较差的问题是因为对国债的投资。目前社保基金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基金的余额除预留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其余的按规定只能全部用于购买国家特种定向债券,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用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投资。从我国现在发行的债券种类来看凭证式国债的利率比较高,我国的社保基金基本投资在凭证式国债,但凭证式国债一般不能上市流通,流动性较差,所以社保基金在做这种投资后的流动性也比较差。

2.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保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

随着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退休福利的问题,特别是社保基金的管理问题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我国也即将面临一场人口的变化,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较年轻的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上的老龄人占人口总数的11%,但到2040年,联合国估计该比例将上升到28%。我国也将面临老年化问题。随着老龄化问题以及因国企改革退休,下岗职工的增多,用于养老,医疗保障的费用以及下岗职工的失业保障基金大大增多,这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急剧大幅增长,而社会保障基金却增长缓慢并存在贬值的风险,这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二、针对以上管理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社保基金筹集问题,我国大部分学者以及社会上从事社保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大致归纳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改社会保障费为社会保障税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国际上社会保障系统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目前在已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140个国家中有8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采用社会保障税有强制性特点,通过强制征收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能向社会及时足额的供给社会保障基金;使我国经济体制能更好的同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二)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过渡

现收现付制是根据“量出为入”“以支定收”的原则,依据当年社会保障的支出来筹措社保基金的。采用此种模式可以避免因物价上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但因为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国企改制大量员工下岗等问题的出现,将会对现收现付制这种筹资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现收现付制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进行改革,必须改为基金累积制。基金累积制是以“量入为出”为原则,是将将来发生的费用提前提取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即当期员工的保障费用由自己来承担。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达到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但是采取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会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并且我国现在是处于由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当代人要付两代人养老保险的双重负担,因此在这种转变模式中关键要解决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值的问题。

以上两种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解决了社保基金制度改革中的部分问题。保障费改保障税是国家采取强制手段征收社保基金保障了资金的征收效率,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强化了社会保障中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

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不贬值达到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重要难题。如果继续采用现在的管理模式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家债券,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的调整,通货膨胀等因素很难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甚至是贬值。因此为了社会保障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运营方式,在市场中获取更高的利润。

(一)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营的内容

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是指由有关的经营机构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市场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中,使社会保障基金进入社会再生产领域,从而使社会保障基金在市场的经营中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能在市场中运营,要将基金分类根据不同的基金来进行市场化经营。根据流动性可以将社保基金分为三类:第一准备金,第二准备金,第三准备金。其中第一准备金是用来支付三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障的基金;第二准备金是三个月以上一年以内的用于支付的社会保障基金;第三准备金是那些用于支付较长时期后给付的社会保障待遇的部分基金。根据分类,第三准备金流动性不大可以进行中长期投资,这部分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也要考虑要安全问题,由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需要投资者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目前允许社保基金投资的国家都采用多种投资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尽量分散投资的风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方式

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运营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社会保障基金的金融市场运营以及非金融市场运营。

1.社保基金的金融市场运营

a.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家债券

这是我国目前采取的最主要的保值增值方式。在我国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一般都是由商业银行或者国家委托商业银行来办理的。政府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银行的利率,而且风险比银行存款还要低,但是政府债券的偿还期限比较长,且流通性也有一定的限制。

b.购买公司债券和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筹集资本时,向股东发行的载明一定股份的书名证明。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公司债券也是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是持有者拥有公司债权的一种凭证。债券和股票都是属于有价证券,是现在公司融资的一种手段。社保基金在选择投资于股票还是债券是要根据投资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安全的方式。

c.委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采用这种方式来运营社会保障基金,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和金融机构定期存款相当,因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比银行存款利率高,这样可以使基金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在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业务时,双方签订的合同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委托贷款的总额,委托期限,贷款利率,偿还期限,资金用途,风险的承担等问题。其别要注意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以及到期后资金的收回问题。

2.社保基金的非金融市场运营

a.直接投资企业事业

社保基金可以直接用以投资企业,事业单位。采用这种方式投资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随时了解生产经营的动向,有较大的主动权。并且这种方式的投资可以获得比贷款和存入银行更高的利润。但是,这种投资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社会保障基金机构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安全性相比较前几种投资方式而言比较低,不利于风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