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颇为重要的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端,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的一个过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由认知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一般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失控、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问题上。

影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时产生的心态,二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康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具备心理咨询技巧和能力,处理好与心理咨询者的融洽关系,要有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意义

1.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维护心理健康。社会在不断地加速发展,发展中产生摩擦和碰撞,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形成了各方面的社会压力,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影响,对大学生投入社会的激情造成了打击,促使大学生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造成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意识的认识,加强心理防御能力,有助于减轻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2.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大学校园中存在部分大学生有自卑心理,有抑郁倾向,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恋爱失败原因造成的,还有其他方面因素,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压力。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能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妥善解决好心理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惑,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3.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由于大学生的特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反省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治疗。有时候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进行咨询,此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就十分重要,自我心理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矛盾冲突发生的概率。

4.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交际圈,但是也不乏有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好相处、缺乏朋友、社交恐俱等。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产生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的思想,在人家交往中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并将探讨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1.院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组织机构的建设,为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平台,保证当大学生有心理疏导欲望时可以及时地寻找到帮助。管理平台的教师人员自身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要能够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将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过来,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

2.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常规课程。为了更好地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完整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常规课程,每个专业和院系的学生都要完成一定的课时。心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可以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进行选择,主要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另外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疏散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行减压,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第一,首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治疗心理上的疾病。现在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生理上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整日消极怠慢,无所事事,重者伤人伤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正常学习和成长[1]。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在各大高校都有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而且,在大学生的选修课程都有心理咨询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考试、恋爱、实习、找工作等等人生中各种重要的选择,因此,难免会有压力和窘迫,如果有的学生抗压能力低,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现焦虑,慌张,焦躁等等问题。通过心理调节,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改善不好的习惯,懂得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有充分地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第三,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心态决定是否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全面调动内心的潜力,迎接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面性原则现阶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全面地开展进行,不仅要开展理论课,还要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地全面学习中;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我们可能只意识到只有那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2];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等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工作。第二,分类性原则在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分类,因为每个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样,如果对每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那么其效果一定不会很好,便达不到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时,要有所准备,招收不同专业方向的心理咨询老师。大概分为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几个方面,彻底地、全面地去解决掉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对不太接受心理教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接受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采用一般和专业化结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接受效果良好的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培训,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率。在聘用心理咨询老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考核制度,一定要接收专业、负责的心理老师,这样会大大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碍。第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一的老师辅导,这样学生的接受效果是低下的。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给自身带来的轻松和舒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各种测试和小游戏,让学生主动说出内心感受和想法。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轻松自在地面对和克服,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的。一旦学生建立了主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便会进行口碑宣传,这样心理咨询工作便会非常顺利在学生中展开,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构建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格建立,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作者:张秋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65-02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求我们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部门也指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要在思想和文化教育上,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值得关注。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颇为重要的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端,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的一个过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由认知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一般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失控、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问题上。

影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时产生的心态,二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康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具备心理咨询技巧和能力,处理好与心理咨询者的融洽关系,要有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意义

1.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维护心理健康。社会在不断地加速发展,发展中产生摩擦和碰撞,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形成了各方面的社会压力,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影响,对大学生投入社会的激情造成了打击,促使大学生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造成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意识的认识,加强心理防御能力,有助于减轻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2.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大学校园中存在部分大学生有自卑心理,有抑郁倾向,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恋爱失败原因造成的,还有其他方面因素,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压力。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能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妥善解决好心理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惑,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3.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由于大学生的特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反省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治疗。有时候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进行咨询,此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就十分重要,自我心理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矛盾冲突发生的概率。

4.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交际圈,但是也不乏有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好相处、缺乏朋友、社交恐惧等。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产生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的思想,在人家交往中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并将探讨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1.院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组织机构的建设,为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平台,保证当大学生有心理疏导欲望时可以及时地寻找到帮助。管理平台的教师人员自身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要能够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将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过来,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

2.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常规课程。为了更好地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完整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常规课程,每个专业和院系的学生都要完成一定的课时。心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可以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进行选择,主要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另外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疏散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

3.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定期的心理课程以外,学校还应该利用其他一切形式积极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的校报、广播、校园电视台以及学校的网站、BBS等都应该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阵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广泛介绍心理调节的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唤起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自觉性。

4.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实际,运用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具有特殊性。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创造性地进行心理辅导,要运用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咨询的方法要有创新性,同一个问题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方法要不同,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摘要: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既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培养路径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同时能够在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本文在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做出简要分析与阐述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培养路径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叙述,首先,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喜忧参半。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水平整体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具有积极向上且与学生角色相符的一面,但是同时落后思想、消极思想以及与学生角色不符的一面也客观存在;其次,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从荣誉感以及成就动机方面来看,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尽管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仍旧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是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也客观存在。同时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耐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独立性水平不高,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竞争素质和人际关系素质,并且具有正确的竞争观念和人际交往观念,但是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一般,这是引起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虽然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与自我培养方面却相对欠缺。从认知素质方面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感,然而其本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仍旧有待提高。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维度的却是都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的素质水平,所以正是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史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1.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

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是确保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保障体系的构建中,职业院校有必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学校预算中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经费,这些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普查建档、专家咨询、设备添置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在经济条件或者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所需的设施、组织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相关培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普及、开发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并指导课程设置。另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开展行为训练以及体验活动等来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

同时有必要在学生宿舍楼设置心理咨询室,从而实现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向学生生活中的渗透,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包括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其工作的重点对象包括职业院校新生、应届毕业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等。

2.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以及内容作出明确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身心潜能进行开发,并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完善。直接目标表现为对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各种心理健康因素,并针对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与防治,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根本目标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潜能进行挖掘来健全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人格教育的健全。学生所具有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以及人际关系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诸如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等都是人格有待健全的表现,所以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应当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做出客观认知,并有意识的对自身进行反省和训练,从而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活泼而开朗,并且具备正义感和同情心。

(2)适应能力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的接纳,对社会以及其他环境的适应,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苦恼。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对自身的人格做出完善,同时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信念。尤其是针对自信心欠缺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对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进行认知,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职业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另外,高职院校通过教育与引导来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认知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期望和个人需求做出调整,避免出现由于期望过低或者过高导致松懈和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做出完善。

(3)稳定情绪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出现强烈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会导致学生的情绪以及思维失控,所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情绪做出调整,让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对事物进行认知与分析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并避免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

(4)意志力教育。在职业院校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意志力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意志力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可以帮助学生促进自我的调节和提高以及对困难的克服,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顽强性与果断性,并表现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态度。

(5)人际和谐教育。即引导学生掌握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技巧和基础的尝试,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具备交往艺术,同时也能够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避免对他人产生过度依赖。

3.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职业院校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和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内容的引导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化特点,将讲解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表演心理剧、分析案例、自我评级、心理测试等渗透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心理的调试和人格的重塑。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的自身心理调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我激励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自我激励法,可以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在面对逆境时能够坚定自身的行为与信念,并产生于逆境进行斗争的力量与勇气。

(2)自我暗示法。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自我暗示包括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自我暗示的前提是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认识,从而对自身进行肯定并消除负面情绪以实现自信心的强化,。

(3)情绪宣泄法。引导学生在适当场合对自身情绪进行适度的宣泄可以有效地发挥心理调节作用。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要压抑负面情绪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进行情感宣泄的方式、地点以及时间,改正学生任意宣泄自身情绪的错误行为。也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识做出正确改变,从而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机构来德奥调节与理解,并对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

(4)情感迁移法。注意力的转移是保持良好情绪与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出现负面情绪是可以参加一些有价值的娱乐活动,通过环境转变来释放或者转移不良情绪,如听音乐、运动以及阅读等都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一个新的教育工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由于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的接触并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当前社会中许多教育机构以及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其教育质量,所以充分挖掘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而不是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命名的网站,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大学生群体对这一平台产生抵触情绪,而在交流平台的建设中,各系、各班级教师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匿名聊天和论坛交流来完成共同,匿名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敢于并且乐于在平台上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教师以及辅导员则应当对学生所发表的心理困惑进行分析,并针对具有真实性的学生心理困惑做出解答。

参考文献

[1]刘丽,刘媛媛.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略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2]郭韶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及建议[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3]杨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昆明学院学报. 2009(02) .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关键词 优化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ZHANG Hualing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61)

Abstract In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t helps all stud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valu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system teachers team in the cre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psycho-educational university task completion, and trained a new generation of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 optimiz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1 增进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

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是让学生自主接受新鲜事物的关键内容,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它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建立的新型教学任务,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为了促进这一教学互动的深入发展,其前提条件是积极转变广大师生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此应具体做到:第一,全面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而言,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达,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融合多种教学任务为一体的教学信仰,是由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共同构建的教学内容,因而这类教学活动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学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现不只是针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或者是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开展的,而是面对学校广大师生,是在进行障碍预防的同时,优化学生心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从而稳步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使其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2 打造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团队

对于这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其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心理理论知识,而是为培养学生综合心理素质而设立的一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科的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课程,它相较于其它课程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即其课程的规划,活动的组织都相对特别。例如,其在心理课程的安排上,就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心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学校普遍选用的是必修课程模式,而对于一小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则可采用选修课程的模式或者是组织心理讲座为其普及心理知识。就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其主体上是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学习兴趣为重点内容,融入具有时代特性的心理模板,进一步靠近学生生活实践,运用具有科学趣味的教学方式,设置有趣的心理教育课程,吸引学生积极加入到心理学习中。对于心理课堂的模式,其应建立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切实将心理理论与心理案例有效结合,在课程教授中,重现心理事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的参与其中。与此同时,组建庞大的心理教学师资阵容帮助心理教学任务的有序开展,就目前心理教学情况来看,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心理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做好教师心理课程的辅导,建立高校教师心理资格证书认证系统,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3.1 有效协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对高校全体师生所开展的心理知识普及活动,而心理咨询则是针对不同学生所做的心理调节工作,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从而将其心理理论融入到具体实践中构建成一个统的一整体。简单来说,教师应在课程任务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建立新的认识,改变旧式理念,了解到心理咨询工作不只是针对心理存有疾病的人而开展的。让学生重新界定心理咨询,走出自身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

3.2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程间的关系

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的对象大多是学校学生,其主要目标是教育人才,而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展则以培育学生全方位发展才能为主题,它们二者的目标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与德育课程进行了区分,就德育教育而言,主要是有效分辨思想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领悟: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其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在挖掘学生心理潜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心理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3 完善好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不等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无法相互取代的,然而二者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共通点来进行相互融合。第一,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通过日常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其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的一系列教学,将其融入到学生心理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出心理误区。第二,优化心理反馈体系。建立心理教育部门与其它院校部门间的桥梁,在其相互交流沟通中,交流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第三,增加教育团队的相互补充。积极发挥学生管理团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效用,增加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在向他们普及心理知识的同时,增加他们心理健康意识的积累,从而帮助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实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4.1 实例探究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大量的心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调剂心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因此,如果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仅仅只讲授心理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其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对此,教师应着重把握学生心理情况,采集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的心理问题,将其整理成册,供学生参考,在吸引同学热烈探讨的同时,教授学生心理调节机能。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其应切实注意对案例实际性的掌控,引发学生共鸣,用最具代表性的心理案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4.2 行动锻炼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其行为锻炼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认知的转变,运用特定的行为模式,不断优化学生的行为机制,有效更正学生在心理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如: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不敢抒发自己的见解,无法控制自己经常情绪化的问题出现,最后使其无法调节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对此,教师可以在心理教学课程中,增进学生信心,通过行为锻炼法优化他们的行为意识。具体而言,组织学生分成两大小组,两组分别为对立方,一组提出使对方不满的要求,老师可以鼓励另外一组不自信的学生学会拒绝,说出自己的观念,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同时,树立自己独特的个性。

4.3 心理测验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可在其课堂中组织相应的心理测验。它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测试结果给出准确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测试,依据心理测试成果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出规划,优化好自身的心理机制。例如:在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初期,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解析自我,在交流人际关系技能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做有关人际交往的测试,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基金项目(2013zx08)

参考文献

[1] 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2(1).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66-03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日常的沟通与生活方式,人们获取、共享和传播信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确保其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析的问题。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国民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6.32亿。其中,学生是最大群体,占25.1% 。在当代网络化发展进程中,大学生是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据报道,高校学生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紊乱。对吉林省某高校大学生调查发现,24.5%的大学生有通过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经验;如果未来有心理困扰,57.5%的大学生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

(二)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大众的日常活动,也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1]。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大学生间人际交往机会下降,大学生间的孤独感与疏离感上升,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心理;网络传播的泛滥、良莠交汇的网络文化会对个体的某些行为造成毁灭性伤害,例如,最近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几起因电信诈骗学费,而导致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悲惨事件等,都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三)面临的机遇

与此同时,多媒体也为大W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2]。诸如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工具与手段大大缩短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彼此沟通的效率与亲密度。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心理交流提供了便利环境,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缩小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坦陈心理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心理交流,便于教育工作者真实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需求,及时给出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增强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人机交往中获取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网络信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3]。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特质因素(内部归因)与社会行为因素(外部归因),也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学校管理对大学生个体特质和社会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见图2。

(一)个体特质因素

经过高考,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时,已经度过了一段人生的青春期。这段进入高等院校之前的经历逐渐形成了每个大学生的个人特质。这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学生原生家庭的熏陶,二是其所受的学校教育的影响[4]。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学生对相同事物的要求和看法有着不同的习惯与规则。除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也会对个体特质的塑造起作用,例如同化作用、促进作用和约束作用等。“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密集化、碎片化和混乱化对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影响不同,具有良好专注和自律性的个体所受的影响会相对较弱,而缺乏理性辨析能力和比较沉闷与自闭的个体更倾向于受到干扰,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矛盾冲突之中,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二)社会行为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和补偿性,这些影响灵活多样,可以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社会行为,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感互动时所表现的外显行动或内在感觉与思想。社会行为因素中,除了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以外,还包括人际关系和从众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工具的便捷与广泛,使得人与人的交往从原来的点对点模式膨胀到群对群的多点模式,其中网络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影响会拓展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社交与讯息接受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可能由于互联网和各种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将自己融入学校以外的一些社会非主流团体,并按照从众心理行事,存在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

(三)管理约束因素

在各个高校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充分的教学资源与科研教学成果是更值得关注的内容。相比之下,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略弱。如,各高校普遍存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师资和称职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内容不达标,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背景下,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特殊的偏好,喜欢拥有独立的空间,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找到自我的一个空间提供可能,容易使大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不足,使理想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之迷恋网络,户外运动减少,产生自我封闭、孤独寂寞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建议

(一)优化信息配置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互联网活动是必要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在网络硬件构建上,学校网络服务中心可以设置相关的网络限制关口,屏蔽不良信息。课堂上为了控制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可以选择制定相关规章要求其关机或统一管理其手机。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如微信或其他方式,加强与大学生个体和其家长的沟通频率,及时与学生和家长交流。一旦学生有心理不良状态,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有利于心理疏导的信息资料。一般每个学校的实体心理咨询室不一定能够完全覆盖每个学生个体,如果学校设有一些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及时获取一些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二)强化人际交流

利用团体的力量,强化人际交流。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反应某一阶段中遇到的学习、生活困难[5]。因为在一个温暖的和谐氛围中,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些困惑、禁]心灵的声音,借助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是可以消除隔阂、融化壁垒的。活化心理咨询,如果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够,可以借助当地心理医院咨询热线或宣传力量,利用学校的互联网慕课与微课等平台进行知识讲座,普及推广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等得到提高。这些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咨询员,也可以不定期帮助并参与大学生的相关心理健康干预个案,作为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维护合作的一种项目来运行,使学生们获益。

(三)活化管理条件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大家好!我是信息科学系117122班团支书姜筱晗,很荣幸能作为学生干部代表在本届“大学生心理月”开幕式上发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面对许多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解决、消除由以上问题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障碍,使大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我院各级领导也十分关注和重视对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11级新生,自入校之初就深切感受到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精心安排。“同班导师”用亲身经历指导我们消除刚步入大学生活的迷茫,“心理健康测试”让我们及时发现自我心理问题作出调解,各班“心理保健委员”的设置构建班级基层心理保健机构,各种形式的讲座、活动让我们在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心理保健知识、调试心理。

作为学校构建的最基层单位的组织领导者,班干部也应领悟院系各级领导精神,联系班级实际,贴切学生生活,积极开展、完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机制。以下是我作为班干部,由我班实际出发,结合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各项要求,对班级心理保健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以心理保健委员为中心,其他班委积极协调,在班级建设心灵倾诉站,及时与同学沟通交流,解决大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同学排泄心理压力。使心灵倾诉站成为班级同学们的心灵港湾。让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更加强烈,更好适应大学生活。

积极鼓励同学参与学校各类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升自我存在感,陶冶情操。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不断磨砺自己,锻炼自强、乐观、积极的心态。

定期在班级召开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讨论会议,会议以倾诉为主,针对班级发生的各种事件所折射出来的同学们的心态进行分析,及时肯定积极心态,消除消极心理,创造健康、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处在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各种观点歧异。大学生面临着高昂学费、信仰迷茫、就业艰难等压力,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就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思想和行为,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也往往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学者们认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是教育观念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整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缺乏有效性等。因此,本文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分类研究,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分类研究

根据前人的理论成果以及笔者的实践和研究认为,目前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

1、从教育发展模式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心理教育发展模式强调要努力排除发展中的障碍,帮助不同年龄阶段大学生尽力完成各自的发展任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要进行积极的预防、指导和干预。这种教育发展模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因此,大学心理教师、辅导员以及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其所处的年龄阶段、面临的问题,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促使其心理存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还要联合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状况,注意学生发展障碍的预防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应对政策,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使每一个人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最有说服力的、对学生的触动性大的积极向上的案例,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协调发展。

2、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前者重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后者重在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问题,虽然在教育中各自根据其特点遵循不同的教育原则、规律,看似两条平行线,实则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心理健康的有效性是一个有力举措。现代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都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不能正确的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没有关爱情怀。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遵守道德准则、形成以自律为形式、运用信念来调节其心理,做到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3、从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为了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各个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公共课、选修课,努力营造出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面对全校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不同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品质。面向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设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心理学教师要和这部分学生做好沟通,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的转交到有关专业机构,配合他们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返回学校继续大学生活、学习。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各高等学校应经常宣传、演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运用学校校园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健康理念,自觉主动的注重自我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友关系、校园文化环境、愉快的教学活动对于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巨大的催化作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愉快、热情洋溢、师生感情融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机会。另外,社会风气、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它们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远。学校可通过互联网建立如微信、QQ,建立家长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群,给群里上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提出发展方向,让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心理学教师也可根据家长提出的孩子问题给予指导。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刘慧颖、李一鸣、徐经纬在其文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提出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校硬件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经费,促进研究者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水平。这样才能推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林琳、李伟佳在其文章《 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各高校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学专兼职教师,给他们提供必备设施,合理的课程研究经费与培训进修机会。各高校应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室,以便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跟踪进展和干预控制。各高校也应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进行建立健全心理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同时,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工作,发挥其导向、激励与改进的功能。

6、从推进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由于心理学的研究能够提供给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因此,推进心理健康的理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掌握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界定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需求。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能力,各学校之间应当发扬合作精神,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共享研究成果。许多新观念与方法,可帮助高校从事心理教学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增加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在不断的创新中提高质量,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结论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与学业、情感、人际交往、思想态度等方面相关,在学业上表现为考前过度焦虑、成绩落差较大,对学习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在情感上表现为感情过于投入难以自拔、陷入不正常的情感关系;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恐惧与人沟通、社交技能缺乏、容易陷入孤僻与自我封闭;在思想态度上表现为对事物缺乏客观判断、难以接受失败和打击、对人生发展充满迷茫等。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的思想、性格以及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影响效力,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充满安全感,养成自信开朗的个性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学风严谨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二是社会因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激发学生对外界环境的探索欲,以及为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迷茫、彷徨、挫败等不良情绪,继而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三是心理因素。心理素质差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主导,心理素质的差异会使人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做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因此,只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

2.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烈。虽然高校食堂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用餐场所,但校园周边种类丰富的特色风味小吃往往更能够吸引广大学生的目光,这些路边小吃表面美味可口,实则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然而,对食品口味的追求使大学生忽视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甚至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都是严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食品安全教育宣传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防护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以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校园环境的食品安全。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食品安全教育宣传过度流于表面,缺乏持续推进和深度展开,教育宣传力度极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作用。食品安全监管不全面。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持下,问题食品开始涉及更多领域且危害程度逐渐加深,市面上兜售的各类食品都可能存在不安全隐患,这就导致高校难以对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监管,而且由于惩戒力度小,许多商家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愿意选择铤而走险。

3.心理健康与食品安全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调节个人情绪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次,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对于部分存在心理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应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或采取有效的心理诊疗举措,帮助学生积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高校需要开展全面且深入的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让他们懂得防范生活中的不安全隐患,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培养他们的食品安全辨别技能。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通过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实时、全面监管,并且针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商家进行严格处理,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