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

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

第1篇: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行业;教学方法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酒店客房服务实务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进行酒店客房服务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从事酒店客房服务与客房部基层管理工作的能力。通过理论上的学习、技能的操作和方法的训练,能胜任酒店客房服务与客房部基层管理工作,达到中级客房服务员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和适应行业发展规律与职业变化的能力。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解释,人身上所具有的智能潜力是多元的,总有一种智能占主导地位。中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远高于抽象思维,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通常缺乏理论学习的热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却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这就要求我们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本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实践活动为导向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

1.引导文教学法:一种借助于专门的教学文件,通过工作计划引导学生自行控制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教学方法。

2.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交予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完成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及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

3.案例教学法:在解决问题的环境中,运用案例分析,获得答案。此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决策的能力、从资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态度、情景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要求。

5.模拟教学法:通过营造人为环境或情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养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效果很好。

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对客服务工作占有很大比重,对于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如下设计:

(1)教师设置任务:对客服务。客房是客人在饭店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此时客人往往需要拥有他们的空间,期望客房有“家”的感觉,这就需要客房部提供优质的服务。请同学们思考客人住店期间需要哪些服务,并通过场景模拟的方法,分别扮演客人及服务员,讲解对客服务。

(2)分组制订计划: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为了保证活动的开展,分组时要注意将不同性别、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进行划分,保证各小组势均力敌。小组分好后,教师将任务书下达给每组,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任务,制订计划。

(3)决策实施:学生根据分组制订的计划确定好分工和工作的步骤,开展实施。该过程学生可查阅书籍及相关资料,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项目检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将服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每组可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补充说明。该过程中教师发挥监督指导作用,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5)成果评价:任务完成后,将各小组的任务成果进行汇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总结。首先,可由各小组进行总结汇报;然后组间互评,提出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每个模拟服务的过程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指出具体的优缺点。

(6)归纳总结:在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的基础上,对学生忽略的服务项目进行补充。从整体上梳理对客服务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每个阶段服务的要点有哪些,从而提高学生对客服务的质量。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酒店行业是一个操作性、技能性以及灵活性很强的服务行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酒店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学校是培养酒店服务及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对客服务为例,简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但是,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会存在互相依赖思想,无所事事等现象,需要教师加强监督管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意识,为酒店输送职业能力及基本素质均合格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问芝.“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企业报道,2010(8).

第2篇: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

职业教育应依据企业要求和产业发展动态,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强化工学结合,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理念的指引下,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酥性饼干马赛克的制作”一课,并简述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有效的教学要以了解教学对象为基础。首先要了解学生,分析学情。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食品生物工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将从下面几点分析学生特征。

1.知识储备

他们之前学过焙烤原辅材料的用途、特点等理论知识及面包的制作工艺,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焙烤技能。

2.认知能力

他们希望能够直观地学会如何操作,而对工艺原理不愿深入研究。

应对方案:按工艺流程设置任务,将原理的讲解融入任务之中,“做中学,做中教,”降低纯理论学习的难度。

应对方案:在上焙烤工艺之前鼓励学生做了广泛的市场调

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便可从调查结果中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产品。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马赛克饼干正是学生在市场调查时发现的产品之一。

二、教材分析

《食品工艺》是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工艺》。教材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技能型人才。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实现了专业与岗位的对接的同时也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饼干制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酥性饼干生产工艺是焙烤食品生产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系统地介绍了酥性饼干的配料原则、制作原理、生产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内容,是焙烤原辅材料相关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延伸。同时,酥性饼干的制作也是中级烘焙工鉴定的重要内容,马赛克饼干是典型的酥性饼干,因此,学习本节课对学生获取“双证书”有非常重要的实战意义。

2.教材对饼干制作的处理

处理前教材中介绍饼干的制作时,在同一模块中介绍了多种饼干的生产工艺,并以理论形式阐述。所以,以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为依据,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把酥性饼干的制作工艺从中抽提出来,形成本次教学内容,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弱化了抽象知识的学习。

3.教学目标

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更加热爱课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食品生物工艺课程设置”中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①理解马赛克饼干生产工艺流程。

②记住关键技术参数,能够说出酥性面团的原理及特点。

技能目标:

①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马赛克饼干的生产操作。

②能按“6S”操作规范进行生产。

情感目标:

①能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和讨论,热爱食品行业。

②通过践行“6S”,具备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

③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会制作马赛克饼干,所以,马赛克饼干的工艺流程及操作参数的控制为重点内容。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可知,酥性面团调制原理成为教学难点内容。工艺流程中调制酥性面团和准确把握烘烤参数成为操作的关键点。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马赛克饼干生产为主线,以其生产工艺流程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企业岗位操作规范,实现人才培养对接职业资格。本次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突破重、难点内容。

根据教学需要,在新课导入环节穿插情境教学法,在完成任务环节穿插了演示教学法。

学生相对应的学法有小组合作学习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将“6S”操作规范与实训相结合,将技能考核标准与实训相结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模式课。本次课共两个学时,设置了新课导入、配方工艺分析、接受任务、完成任务、讨论评价五个环节。

1.新课导入

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而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本节课导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调研带回来的产品设置教学情境,以实物导入的方法。学生看到自己调研的产品,惊喜不已,学习欲望异常强烈。

2.配方工艺分析

了解配方是学习制作方法的前提。在这个环节,让学生亲自品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讨配方可能含有的原辅材料。然后将配方展示给学生,共同分析配料特点。这样不仅达到分析配方的目的,而且从感官的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味的饼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之后引导学生根据焙烤食品一般生产工艺分析马赛克饼干的生产工艺流程,共同确定生产工艺方案。

3.接受任务

在课前根据学生特点做好分组并委派组长,小组合作方式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能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的工作,增强沟通的能力。“6S”操作规范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职业素养,所以在完成任务之前,各小组还应按“6S”从业标准整理个人卫生、衣帽及车间卫生等,将“6S”操作规范与实训相结合,课堂变车间,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按小组下达任务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马赛克饼干的制作。

4.完成任务

马赛克饼干制作工艺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个任务的设置由工艺流程分解而来,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总结出所有的工艺课在环境、设备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可按工艺流程设置成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学。

第3篇: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个性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2-02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索和喜爱的源泉,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解答学生某个题目、传授某个公式,而应该要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显示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数学天地中自由探索、独立思考,使得数学课堂更加受学生的欢迎,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老师应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结合课本中数学知识创建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学会生活。教师应该将数学从课内衔接到课外,让书本上的知识从呆板变的生动,令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具体直观,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着数学的影子,数学老师应当紧紧围绕教材,根据数学教材与日常生活中紧密联系的问题作为素材,将问题的情景进行再加工,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猜想,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研究思考。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想要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的更为熟练。

如何将学生的兴趣转到数学中来呢?这就要将生活中问题原型找出来,并与教材相结合,在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建造一座桥梁,让学生沿着这座桥去探索学习,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发掘学习数学的意义,发现数学的生命力,将原来呆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具体,更有趣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特有的魅力。比如:在学习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不同物品的重量,如:苹果,一般重量为120-200克,一瓶矿泉水的重量为600克左右,这些物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还有一些现实问题,如一袋零食包装袋上标明95克,净含量为85克,这就能算出包装为10克。又比如在学习长宽高等抽象问题时,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测量教室的门的长宽高,以及黑板和窗户等。这样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学生会更加容易掌握。从在生活中找实例到课堂上的学习,整个过程充满乐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运用知识点。

2.课堂上的体验

古语有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教师想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变为一个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平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发现如何将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比如在学习计量单位“升、毫升”这一节时,老师可以设计出一个“玩水”的小游戏。老师可以在课前要求每位同学回家收集不同的储水容器,比如饮料瓶、水杯等,在课堂上,当老师要求每位学生量出一瓶水大概的有多少毫升时,每一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每一个同学都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自由实验,每个同学在自己的验证过程中都会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一堂课下来每位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心得。学生在这种自由的课堂中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更加深巩固了知识点,懂得如何自主学习,这对将来的学习更有帮助。

3.课后作业设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方式不一样,学习进度也不一样,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都各不相同,这时候,就需要数学老师的细心与耐心,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目标。比如可将作业多样化,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对基础较稳的同学布置提高型作业,对于有某一块知识点薄弱的同学布置专项训练的作业,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布置综合性强的作业,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作业类型,这样对学生课后知识点的巩固有了加深,也能提高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使作业质量变高,学习更有效率。

作业不仅可以由老师来布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来布置作业,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由每个小组的成员互相布置作业给同学做,这样一来,学生在布置作业给他人做与做他人布置的作业时,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也能从这一过程获得无数快乐,将做作业由负担变为了乐趣。

4.问题点拨质疑

在经过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之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疑难点,这时,教师可以专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开设一节专门提问讨论的课,让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问题,将自己这一阶段的疑难点告诉老师,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问互答,在遇到学生都有困惑的问题时,及时记录下来,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讲解。

学生有疑问提问老师,并不能做到完全将知识点归纳出来,而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将他们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不同问题,由简到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使学生对数学更有兴趣。

5.结束语

个性化教学是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渗透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每个环节,需要数学老师不断改善教育方案,提升教育水平,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不断探索累积,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数学的特点,在教学环节关键之处能够将数学的个性化特点加以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的天地中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感受到数学带来的魅力与乐趣,成为真正会学习、爱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孙桂芬.加强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201.

第4篇: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终结性测验;测验性质;测验目标;测验规划

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变化、模块化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革新、评价功能的转变以及课程管理模式的调整等等,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在高中物理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作重大的调整和变革。基于模块的终结性测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一环,相对于其他评价方式,它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更具有直接的导向性。为此,本文拟就高中物理课程模块终结性测验实施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澄清人们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的一些模糊认识。

一、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标准参照还是常模参照?

测验的性质是测验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因此,明确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是保证模块终结性测验有效实施的前提。

从新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主要不是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模块终结性测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从发挥评价的功能上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评价和能力发展。

从新课程的结构上来看,由于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独特的课程价值,同时在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后,需要对能否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进行认定,因此模块终结性测验就成为学生模块学分认定的基本依据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模块终结性测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

从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结果的解释和利用上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主要用于判断学生通过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主要用于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衡量学生的相对水平。由此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是标准参照。

二、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

1.关注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结果?

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主要是回答测量什么以及测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要确定测验内容的取样范围和测验的行为目标。在明确了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后,我们知道模块终结性测验主要考查学生通过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因此确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基本依据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相关模块的内容标准。任何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既依赖于对评价目标的清晰描述,也依赖对评价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因此,在编制测验或选择评价工具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清楚地界定测验目标。虽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已经包括对教学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内容标准中的表述还比较概括和宽泛,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一步具体化,亦即必须用一种能够指导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形式清楚地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表述出来。而作为能用于表述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只能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不重要,而是指学习过程可以有其他的关注方式。模块终结性测验作为一个阶段的目标达成鉴定,主要是确认学生在这一期间的最终学习结果:学生理解了什么、会做什么。

2、目标的分类框架是三维还是部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上规定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物理的学习评价当然也要落实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要求,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只有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才能了解和评价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上的进步和发展情况,模块终结性测验只是高中物理学习评价的其中一种方式,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课程目标。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模块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应该懂得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因此模块终结性测验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上。根据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表述中行为动词的界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即知识、技能和探究能力目标,可以具体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的要求

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2)技能目标的要求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3)探究能力目标的要求

科学探究要素对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评估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

认识评估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有合作精神;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3.如何选择和判断目标?

确定了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确认在模块终结性测验中哪些目标才是最重要且适宜评价的目标。我们可以下述问题为准则做出选择和判断:

(1)测验的目标中是否包含了该模块课程中重要的成果?

(2)这些目标与该模块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否一致?

(3)目标是否适合学习该模块课程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兴趣有关?

(4)就学校现有课程资源、设备和条件而言,目标是否切实可行?

三、模块测验命题的科学化:编制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

在现实学校组织的测验中,教师一般关注出考题,登考分,很少注意和考虑试卷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也没有意识到对测验进行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测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模块终结性测验是学校自行组织的测验,为了达到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实现测验的科学化,进行命题的第一步不是出考题,而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命题计划双向细目是反映命题意图和设想的一个双向命题计划表。制定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的目的一是保证试题是课程内容的代表性取样,反映各部分课程内容和测验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高测验的效度和信度;二是由于规定了各种知识层次,不同能力试题的比例,就为使试卷具有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提供了依据。根据模块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上述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对于高中物理必修模块I,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编制命题计划细目表。

(一)列出模块的教学目标

为了简明、清晰、符合逻辑地列出模块的教学目标,我们采用的教学目标表述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先描述学习结束时期望达到的一般教学目标,然后在一般的教学目标之下列出具体的学习结果。

1.了解有关力和运动的一些重要史实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2)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3)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知道质点的概念

(1)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什么情况下不能看作质点。

3.理解位移的概念

(1)能举例说明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2)能区分位移和路程。

4.理解速度的概念

(1)能举例说明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3)知道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定义速度,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4)知道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

(5)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7)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8)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9)知道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5.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

(3)会用公式a=(vt-v0)/t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5)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0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

(6)知道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大小及速度变化大小的区别。

6.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知道匀变速运动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s=v0t+at2/2,vt2-v02=2as的推导过程,并能用来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3)能用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

(5)能恰当地运用图像进行分析和判断有关的问题。

7.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

(4)会运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的自由落体的问题。

8.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使用公式f=μN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状况有关。

(5)静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

(6)在简单的情况下,能从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及其大小和方向。

(7)知道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9.理解弹力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形变,知道形变的种类。

(2)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

(3)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4)理解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5)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

10.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过程,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定则。

(3)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

(5)会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知道什么是惯性和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4)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5)知道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能区分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8)能运用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1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3)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反作用力。

(5)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4.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什么是完全失重。

(2)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15.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能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物体平衡问题。

16.知道单位制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单位制。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知道在物理计算中各物理量要采用同一单位制。

17.实验技能

(1)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

(4)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5)通过实验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6)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8.科学探究

(1)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弹簧弹力之间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二)列出模块的知识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描述了学生通过一个模块的学习所展示出来的行为表现,知识内容要点则指明了每一种表现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为了避免繁杂,我们这里只列出了物理必修模块I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主题。

1、运动的描述。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力和力的运算。

4、牛顿运动定律。

(三)填写命题细目表

命题细目表是一个含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维度的双向列表。表1是高中物理必修模I的一个双向细目表。

表1高中物理必修模块I命题双向细目表

比例

内容题目的功能及具体考查要求

知识技能科学探究合计

了解理解应用独立操作要素

运动的描述464----1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6967836

力和力的运算464----14

牛顿运动定律6967836

合计2030201416100

四、问题与思考

以上我们只是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目标、以及规划的科学性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研讨。在模块终结性测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采用何种测验方式和方法才有利于测验目标的实现?能否允许学生有可选择性问题,或者从试卷结构上体现选择性:必答和选答?能否在限定时间内开卷?

2.模块终结性测验的工具应具有何种特征?除了目前大家认可的开放性问题以外,能否增加思考题、定性推理题、信息辨别题、信息提供题等等。在命题上,如何做到题目的背景具有科学意义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模块终结性测验应如何评分和记分?目前一些学校给出的样卷,相同的题型,题目的赋分一律相同。对于主观性试题,每道试题的分值相同是否合理?对于新题型特别是开放性试题应如何评分才能减少评分误差?如果学生的最后成绩是等级给分,等级如何划分才是合理的?

4.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结果应如何解释和利用?目前有些学校提出的模块测验计划中,对模块测验成绩的解释和利用仅限于给出等级分数,如成绩为F(不及格者)的,必须补考,补考仍为F的,必须重修这一模块的课程。除此之外,是否能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提供一些其他有益的信息?

5.在纸笔测试中包不包括实验的考查?目前有些学校提供的测验计划中,认为实验的考查(这里的实验考查仅限于操作考查)不包括在纸笔测试中,且成绩作为模块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传统的实验笔试测试方法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不应排除在纸笔测试之外。另外,实验操作考试计分不应包括在笔试成绩中,应另行计分。

参考文献:

第5篇: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学模式;教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0 前言

“教学企业”,原称“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ehnie,简称NYP)在1992年学院发展初期,以林靖东院长为领导的一班人共同提出的。在此后的学院发展历程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各院系根据各自特点,将“教学企业”模式予以延续、发展与创新。如今,“教学企业”与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并驾齐驱,堪称世界著名的三大职教模式。

教学企业在我国是一种新生的高职教学模式,是社会企业在高职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即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主要便于教学的企业。“教学企业”既不像学校的实验室,也不像企业的车间,而是企业的真实设备、场景在学校的再现。“教学企业”既不同于“三明治”式的课程安排,也不同于“双元制”课程安排,而是紧紧围绕教学,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开展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它试图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典型的企业环境,并构建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实践教学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

教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即为使教学企业同时实现社会价值目标和经济价值目标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的利用和活动。教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员工和学生员工的招聘与选拔机制、培训与开发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薪酬管理机制以及劳动关系管理机制。教学企业要建立与组织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创造教学企业内部良好的工作环境。

本文通过对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管学院的“大学生迷你创业园”、“顺丰速递广科中心”以及“淘宝创业联盟”等七个“教学企业”调研访谈和研讨,就构建和发展“教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尝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职院校“教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企业”的建设进程。

1 “教学企业”员工招聘与选拔机制

1.1 教学企业“双师型”教师员工的招聘与选拔

教学企业员工招募有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教师员工优先从高职院校或合作企业通过内部招聘的渠道校企互聘“双师型”教师团队,当内部招聘不能满足教师员工的需求时,再考虑外部招聘。(1) 通过内部招聘渠道校企互聘“双师型”教师员工。教师员工内部招聘是指教学企业吸引现在正在高职院校任职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或来自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等企业员工填补教学企业教师员工空缺职位的一种方式。校企互聘是教学企业教师员工最重要的来源。(2) 通过外部招聘渠道招聘教学企业教师员工。现阶段,我国教学企业外部招聘教师员工的基本要求可参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外部招聘教学企业教师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教学企业的教师员工,应同时具备教育家、工程师和高级熟练工人三种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引进人才时要求本科学历以上,必须具有5年以上与岗位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既有从事项目开发的能力,又有教学经验,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且有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其人格与形象能够与组织文化相适应相吻合。

1.2 教学企业学生员工的招聘与选拔

教学企业学生员工全部采取内部招聘的方式,在教学企业所服务的高职院校内选择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学生员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入教学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员工,一类是保证教学企业正常运营而进行兼职服务的学生员工。进入教学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员工不领取酬金,一般来说根据教学企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进入教学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保证教学企业正常运营而进行兼职服务的学生员工是领取酬金的兼职员工,一般来说通过高职院校内部招聘学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2 “教学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机制

2.1 建立教师员工“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教师员工培训与开发是教学企业资源开发的核心环节与基本内容。教学企业在教师培训和开发工作中,要做好明确培训和开发目的、培训和开发需求分析、培训和开发项目的设计和培训和开发结果的评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职员工无“货架寿命”理念的提出,源于商场超市商品的货架期或保质期,也就是能放在货架上的寿命。教职员无“货架寿命”的实质就是终身学习(保鲜)理念。教职员不分年龄大小、专业类别,在职业教育岗位上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挑战。NYP 建立了一整套教师专能开发及培训系统,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教师的能力多元化,以适应新领域及多岗位的工作需求,实现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企业”企业项目的实施。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与教学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员工,其中,教学企业侧重于培养教师员工的“技能素质”,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教师员工的“师范素质”。

2.2 建立学生员工“在职培训(OJT)”培训和开发体系

教学企业学生员工的培训和开发主要是通过工作实践和导师指导为主要方式的在职培训(OJT)来实现的。工作实践是一种通过实际的操作来使学生员工学习完成工作任务的培训方法。学生员工还可以通过与教学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教师员工之间的互动来开发自身的技能。导师指导就是学生员工开发的一种开发性人际关系类型。导师是指教学企业中富有经验的、工作效率较高的资深教师员工,他们负有开发经验不足的学生员工(被指导者)的责任。

3 “教学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教学企业要重视员工绩效评估的工作,受益群体(学生员工和客户)需要知道他们所接受的服务的质量情况,教学企业内部教师员工和学生员工需要个人绩效的反馈,管理者和理事会需要了解教学企业运营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士气。

3.1 实施教师员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双考核”

教学企业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企业的一种类型,既着眼于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又关注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教师员工实施“双考核”的含义是指教学企业教师员工在运营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价值的创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践行教学企业为实现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创造的社会价值部分都需要通过绩效评估的工作来进行考察和认定。实践中,可选用基于目标管理(MBO)的绩效考核工具对教师员工“双考核”体系进行设计与实施。目标管理法(MBO)注重的是对目标的管理以及一种工作或某一工作群体的可衡量性结果。这种方法假设,绩效衡量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是可以被消除掉的,同时工作的结果是对一个人为组织的有效性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衡量的最为接近的指标。

3.2 学生员工实施企业绩效考核与学校学分考核相结合的“双考核”

教学企业实行“双考核”调动教学企业、学生员工参与的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特别是学生员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员工为教学企业“准员工”,高职学生作为“准员工”在教学企业的实训学习过程中,既是员工又是学员,由学校和教学企业共同管理,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与学校学分考核制度是学生教学企业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以达到教学企业教学的效果。学生员工实行“双考核”的内容包括:(1)企业绩效考核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评估学生员工的绩效以及团队、组织的绩效,并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分析绩效差距来实现学生员工绩效的提升,进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业绩。(2)学校学分考核制度是衡量学生学业的基本计算单位,为了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工作真实情况,学校设计若干较为关键的行为指标制定考核表,学生考核合格将获得学分,教学企业在学校颁发的“教学企业教育实习证书”上简述学生的教学企业工作情况,盖上公章,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经历的凭证,证明学生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和良好开端。

4 “教学企业”员工薪酬管理机制

4.1 建立教师员工的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体系

教学企业是社会企业在高职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其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企业既不能照搬高职院校的工资体制,也不能照搬商业企业的工资模式,只有根据自身的特色“量身定做”薪酬制度。(1)建立教师员工以绩效为导向的“宽带薪酬”外在薪酬体系。教学企业实行独立法人制,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职员聘任制,机制灵活,拥有高度的自和决策权,这为教学企业实施宽带薪酬制提供了有利条件。(2)建立教师员工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内在薪酬体系。内在薪酬指精神满足和奖励(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谢意等非货币奖励)和各种机会(如晋升机会、提高名望的机会、培训机会等将会但还没有完全得到的非货币奖励)。教学企业作为社会企业在高职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肩负着实现社会价值的使命,高职教育的公益性更加要求教学企业重视内在薪酬的设计。教学企业教师员工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内在薪酬体系的实现方式包括参加国内外研讨会、培训、进修、攻读高一级学位、管理者对教师员工工作的认可以及宽松的工作环境等。

4.2 建立学生员工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内在薪酬体系

教学企业学生员工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入教学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员工,一类是保证教学企业正常运营而进行兼职服务的学生员工。按照教学企业运行的实践,进入教学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员工采取全面无偿培训的方式,所有教学企业都不向此类学生员工支付货币形式的外在薪酬;而对为保证教学企业正常运营而进行兼职服务的学生员工,一般采取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支付非全日制兼职学生员工最低小时工资。无论哪种类型的教学企业学生员工,都应着重建立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内在薪酬体系。教学企业学生员工的内在薪酬是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报酬形式。教学企业为学生员工提供的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内在非经济性报酬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员工提供适合其能力的有兴趣、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改善学生员工的工作环境与设施;关心学生员工的生活质量,给予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对其工作给予口头或书面的表扬等非货币奖励;为学生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提高其名望的机会等。实践表明,内在的非经济性报酬能对教学企业学生员工产生较强的激励效应,让学生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途,激发其努力工作的意志。

5 “教学企业”员工劳动关系机制

5.1 建立教学企业与各类员工规范的劳动关系

教学企业跟企业一样,也应该建立与各类员工之间规范的劳动关系,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教学企业中,存在三种类型的劳动关系。这三种关系包括:全职用工劳动关系、非全职用工劳动关系和与在教学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员工之间的协议关系。第一种关系适用长期雇用合同称为“劳动合同”,短期或兼职合同称为“服务协议”。劳动合同主要适用于教学企业普通的全日制工作人员(全日制教师员工和全日制工作人员)。第二种关系适用服务协议,服务协议主要适用于兼职教师、技术专家、顾问或其他为教学企业提供短期或兼职服务的人员(“教学企业兼职员工”)。由于协议双方没有建立真正的劳动关系,建议这类合同定性为“服务协议”,而非“短期或兼职雇用合同”,该合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范。第三种关系,因为在教学企业实践学习期间学生员工身份仍然是在校学生,不属于法定意义上的劳动者。建议起草和签订教学企业、学生实践学习协议书并履行教学企业方的权利和义务。

5.2 关于教学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员工权利保护建议

教学企业是实施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教学企业实践教学,学生员工在实践学习中的权利保障是关键。进入教学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员工是教学企业中最重要的主体。他既是受教育者,也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同时更是生产第一线最直接的体验与风险承受者。这种复杂身份与学习场地和方式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使学生员工权利保护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从法律视角研究和探讨教学企业中的学生员工权利保障,完善教学企业中实践学习学生员工权利保护的基本措施,对规范和完善教学企业保障制度,促进教学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全而提升教育品质,意义重大。

6 结语

“教学企业”在我国是一种新生的高职教学模式,方兴未艾。广东科学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的七个“教学企业”,包括淘宝创业联盟、珠海市海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顺丰速运、迷你创业园等已经初步完成了“教学企业”的构建,目前进展情况良好,并进入教学试运行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对“教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研究,进一步规范“教学企业”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教学与经营的融合,从而加强内涵建设,为后续“教学企业”的建设做好铺垫,以期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企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Lessons from Businesses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 Iberoamerica (David Rockefeller Interamerica Development Bank) [M]. Social Enterprise Knowledge Network Sekn, James E. Austin, Roberto Gutierrez, Enrique Ogliastri, Ezequiel Reficco. David Rockefeller Center for Latin American Studies. ISBN: 0674021231: 2006-6-30.

[2] Vijaya Sherry Chand &Sasi Misra.Teachers as Educational-Social Entrepreneurs: The Innovation-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piral[J]. The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18,2(2009): 219-228.

[3] Ruthanne Vitagliano & Shaza Khan. Teacher as social entrepreneur: Practices of an innovative and resourceful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J]. AERA 2007-Division K: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 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基于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构建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5] 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开发项目参考资料系列之三:人力资源管理.2011.

[6] 何巧云.高职院校教学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

[7] 何巧云.高职院校教学企业员工“双考核”绩效考核机制的构建[J].北方经济.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