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化学品检测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品检测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品检测方法

第1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关键词:食品检验 技术 存在问题 建议

一、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对人体健康的威胁,而且还从多方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是指。由于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增加,食品检验项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的污染源的不断出现以及食品安全检测和监测,预警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平衡发展,先进的食品安全重点控制技术的使用尚未得到普及,已成为当前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科学和技术瓶颈。因此,中国的食品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食品生物性污染的检测技术

(一)、纸荧光法。纸片荧光方法是利用细菌产生的某些代谢酶或代谢产物的特性,建立了酶——底物反应的方法,其优点是测试纸的生产工艺简单,简化了实验制备,操作和判断,准确性高。

(二)、电阻抗法。电阻抗法的原理是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培养基中大分子的惰性材料(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代谢有电活性小分子(如乳酸,醋酸,等。)这些离子材料可以增加电导率介质,介质的阻抗变化中,通过检测阻抗的变化,可以得出不同的细菌特性阻抗曲线,曲线与标准株作曲线比较,可以发现在相应的细菌数量和种类。

(三)、免疫学方法。是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它的优点是样品在进行选择性增菌后,无需分离即可采用免疫技术进行筛选。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近几年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一种技术。

(五)、基因芯片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反向固相杂交技术,具有微型化、高通量、并行处理、易于自动化等优越性。

(六)、细胞计数法。细胞计数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计数法(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细胞计数法(solid phase cytometry,SPC)。

三、食品化学性污染的检测技术

(一)、色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技术已成为检测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的主要手段以欧盟96/23/EC指令(2000年版本)为例。

(二)、化学快速检测方法。快速化学检测技术是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硫代磷酸酯,磷酞胺)在金属催化剂的磷酸水溶液的酸和醇,水解和检测液体反应可以使检测液体紫褪色,根据检测液体水平可以改变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水平。

(三)、抑制酶的活性——分光光度法。酶抑制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最广泛,痕量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其原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特异性生化反应。

(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ELISA测定法利用标记物的酶催化底物显色反应来反映抗原抗体的结合过程,将酶催化底物的灵敏性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相结合。

四、检验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检测方法不全

许多检测方法存在空白,多残留检测方法就很少。在非食品原料,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膨松剂,甲醛,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甲醛次硫酸氢钠,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但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的定性方法,抗干扰,定量准确度有不足。在食品添加剂方面,在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许多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界限,并没有检测方法,使行政执法和检验机构面临的一些问题在食品可能不会有据可发现,但也为一些非法食品生产者采取优势,做一些食品安全留下质量隐患。

(二)、快速检测技术不成熟

当今,我国也开展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分析,但是在敏感性,特异性,但应加以改进。在环境污染物检测,开发了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超痕量检测和“瘦肉精”,激素,氯丙醇微量检测技术和大型精密仪器,但中国仍然是一个缺乏这些污染物的有效和快速的检测方法,技术和设备。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食物的疯牛病朊蛋白和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但目前我国没有可供检验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三)、检测设备跟不上检测技术的需求

在检测设备,一些食品检测机构由于缺乏资金,广泛的测试设备低等级。虽然大多数检测部门在食品分析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其他设备,但国际公认的气相色谱-质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远未普及,超痕量分析等高科技检测方法是非常缺乏。在实验中,由于食品检测机构大多采用技术含量低,易于检测,样品预处理技术是太传统,提取和纯化效果不满意,所以从检测的准确性和精度能满足要求的食品污染限制。

(四)、质量控制有待完善

目前的做法是根据规范,测试机构等现行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的食品检测,根据现有的判断标准,若有不合格不允许出现在市场上,由客观因素,系统的分析方法,在我国还不能大范围的使用,尤其是食品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事件”,它是一种化工原料,由于其高氮含量,不法分子以降低成本,使用凯氏定氮法”测量蛋白质含量其实就是测量氮含量检测缺陷,新鲜牛奶和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假装是高蛋白食品。在国内外测定三聚氰胺的含量的方法,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气相色谱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是基于美国饲料检测,不预处理的优化,和奶制品的矩阵差异。

五、对我国食品检验技术的建议

(一)、提高检测技术手段

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依据国际食品检测技术发展方向,加强我们的食品检验检测的先进方法和技术。针对安全限量标准的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姚明禁止的化学品,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植物病原体和人畜共患的病原体,侧重于研究和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同时,针对发展先进的检测手段和先进的开发设备。和选择性吸取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

(二)、加强源头的质量控制

加大食品厂源控制,追求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整体链路监测。利用当地政府采取合理措施属地监管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远程本地食品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持。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食品检验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

加强检测机构网络建设,提高食品质量检测系统和系统的配置。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竞争有序,透明和公开测试,测试市场,让民间资本整合,消除贸易壁垒,从而形成规范合理的竞争机制。此外,民间机构也可在食品安全评价为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及生产,销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六、结束语

当今,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仍然存在许多重要的问题,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但也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和经济及社会发展。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为了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志贤.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8(12)

[2]周园园.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2010(9)

[3]康丽榕,郑燕燕. 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探讨

[4]关莉莉. 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1(25)

第2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详细介绍了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4个标准:GB/T 22282—2008《纺织纤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 、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SN/T 1622—2005《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和HJ/T 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对我国检测生态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国家标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对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

Abstract: The four standards in Chinese eco-textile system were studied, including GB/T 22282-2008 “Limitation of toxic and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textile fibers”, GB/T18885-2009“Technical demand for eco-textiles”, SN/T 1622-2005“Inspe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mportand export eco-textiles”, HJ/T 307-2006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environmental labeling products-eco textiles”. The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of the standard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es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eco-textile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eco-textile;standard;system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人们对日用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纺织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主要消费品,其生产过程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残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纺织品的消费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国际关于生态纺织品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全过程生态理念,即对纺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衡量和评估,制定相关的技术要求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促使纺织产品从纤维种植到纺纱、织造、前处理、染整、成衣制作乃至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不产生危害,全过程生态纺织品以欧盟“Eco-label”生态标准为代表[1-2],该标准体系在欧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二是结果生态理念,即制定相关的技术要求,控制最终纺织产品对人身健康无害,而不涉及纺织产品在生命全周期中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3-4],结果生态理念以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推行的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为代表,该标准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 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生态纺织品需求,同时根据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现状,我国也建立了自身的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体系,具体标准有:GB/T 22282—2008《纺织纤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SN/T 1622—2005《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以及HJ/T 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这4个标准构成了我国生态纺织品检验的主体,相关的检测内容参照了国际上生态纺织品的相关要求。

(1) GB/T 22282—2008《纺织纤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5]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由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起草并于2009年实施。该标准参考了欧盟指令2002/371/EC“纺织品生态标签规范”中的有关条款,以促进原料加工、纺纱、印染、后整理加工和服装制成品加工等过程中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该标准适应的纺织纤维包括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纤维、聚氨酯弹性纤维、人造纤维素纤维、棉和其他天然纤维素种子纤维、含脂原毛和其他蛋白质纤维共计7种,其中人造纤维素纤维中涵盖了粘胶纤维、莱赛尔纤维、醋酯纤维、铜氨纤维;蛋白质纤维包括了绵羊毛、山羊毛、驼毛、兔毛、羊驼毛和马海毛。该标准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全部选用了我国现行的检测方法,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锡化合物、总氯和有效氯以及丙烯腈含量的测定。

(2) 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6]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 年首次颁布,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生态纺织品检验的国家标准,最新版于2009年修订并于2010年1月1日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纺织品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纺织品及其附件,将产品分类分为婴幼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用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以及装饰材料四类。该标准对各种不同种类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检测项目参照了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推行的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2008年第一版,具体的检验项目共计15项,包括pH值、甲醛、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苯酚化合物、氯苯和氯化甲苯、邻苯二甲酸酯、有机锡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剂、阻燃整理剂、色牢度、挥发性物质、异常气味以及石棉纤维,该标准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全部选用了我国现行的检测方法。

(3) SN/T 1622—2005《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7]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5年,并于2006年实施,属于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其内容参照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和Oeko-Tex Standard 200标准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和检测程序。该标准规定了在纺织品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纺织品及其制品,皮革制品可参考执行,不适用于化学品、助剂和染料。该标准将产品分类分为婴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用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以及装饰用品四类,列入该标准中的检验项目包括pH值、甲醛、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含氯酚、有害染料、氯化苯和氯甲苯、阻燃产品、色牢度、挥发性物质释放、气味共计12 项。该标准所采用的检测方法部分选用了我国现行的检测方法,同时也参考了Oeko-tex Standard 200中相关检测方法。

(4) HJ/T 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8]是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并于2007 年实施的行业标准。该标准适用于除经防蛀整理的毛及其混纺织品外的所有纺织品。该标准参考了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测试项目包括pH值、甲醛含量、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总量、含氯酚及邻苯基苯酚、邻苯二甲酸酯、有机锡化合物、有害染料、有机氯染色载体、抗菌整理剂、阻燃整理剂、色牢度、挥发性物质、异常气味共计14项。该标准中的检测方法并不完整,部分测试方法参考了美国标准(ASTM),同时也参考了Oeko-tex Standard 200中相关检测方法。

综合上述4个标准可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生态纺织品的标准体系,该体系中对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均有检验方法和标准,内容涉及纤维原料和纺织成品,其中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中检验项目和技术要求相对比较完善,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全部选用了我国现行的检测方法,是4个标准中相对较为先进和完善的方法。

2 我国生态纺织品相关检测方法

根据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中的相关要求,我国生态纺织的检测内容主要包括15项,分别为pH值、甲醛、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苯酚化合物、氯苯和氯化甲苯、邻苯二甲酸酯、有机锡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剂、阻燃整理剂、色牢度、挥发性物质、异常气味以及石棉纤维。这些测试项目基本涵盖了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的相关内容,我国基本制定了以上各种项目的相关检测标准。

(1)pH值测试

纺织产品中pH值检测方法和标准主要有SN/T 1523—2005《纺织品表面pH 值的测定》和GB/T 7573—2009《纺织品水萃取液pH 值的测定》、QB/T 1277—1991《毛皮成品 pH值的测定》。

(2)甲醛含量测试

纺织产品中甲醛含量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GB/T 19941—2005 《皮革和毛皮 化学试验 甲醛含量的测定》,SN/T 2195—2008《纺织品中释放甲醛的测定无破损法》、 GB/T 2912.1—2009《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1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GB/T 2912.2—2009《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2部分:释放的甲醛(蒸汽吸收法)》、GB/T 2912.3—2009《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第3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973—2009《染料产品中甲醛的测定》、SN/T 1904—2007 《进出口皮革中甲醛含量的测定》。

(3)可萃取的重金属测试

纺织产品中可萃取的重金属测试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GB/T 22930—2008 《皮革和毛皮 化学试验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SN/T 1903—2007 《进出口纺织品重金属检验规范》、GB 20814—2006《染料产品中10 种重金属元素的限量及测定》、GB/T 17593.1—2006《纺织品 重金属的测定 第1部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593.2—2007《纺织品 重金属的测定 第2部分: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GB/T 17593.3—2006《纺织品 重金属的测定 第3部分:六价铬 分光光度法》、GB/T 17593.4—2006《纺织品 重金属的测定第4部分:砷、汞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试的重金属共计10种。

(4)杀虫剂测试

纺织产品中杀虫剂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SN/T 1837—2006《进出口纺织品硫丹、丙溴磷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N/T 2461—2010《纺织品中苯氧羧酸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N/T 1766.1—2006《含脂羊毛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1 部分: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SN/T 1766.2—2006《含脂羊毛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2部分:有机氯和拟合成除虫菊酯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SN/T 1766.3—2006《含脂羊毛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3部分:除虫脲和杀铃脲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18412.1—2006《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1部分:77 种农药》、GB/T 18412.2—2006《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2部分:有机氯农药》、GB/T 18412.3—2006《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3部分:有机磷农药》、GB/T 18412.4—2006《纺织品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4部分:拟除虫菊酯农药》、GB/T 18412.5—2008《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5部分:有机氮农药》、GB/T 18412.6—2006《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6部分:苯氧羧酸类农药》、GB/T 18412.7—2006《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7部分:毒杀芬》,测试的杀虫剂共计65种。

(5)苯酚化合物测试

纺织产品中苯酚化合物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GB/T 22808—2008 《皮革和毛皮 化学试验 五氯苯酚含量的测定》、SN/T 1654—2005《进出口皮革及皮革制品中2,3,5,6-四氯苯酚残留量的测定 乙酰化气相色谱法》、GB/T 20386—2006 《纺织品 邻苯基苯酚的测定》、GB/T 18414.1—2006《纺织品含氯苯酚的测定第1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18414.2—2006《纺织品含氯苯酚的测定 第2部分:气相色谱法》、GB/T 23974—2009《染料产品中邻苯基苯酚的测定》、GB/T 24166—2009《染料产品中含氯苯酚的测定》,测试的苯酚化合物共计4种 。

(6)氯苯和氯化甲苯测试

纺织产品中氯苯和氯化甲苯的测试方法及标准主要有:GB/T 24164—2009《染料产品中多氯苯的测定》、GB/T 20384—2006《纺织品氯化苯和氯化甲苯残留量的测定》、GB/T 24167—2009《染料产品中氯化甲苯的测定》,测试的氯苯和氯化甲苯共计23种。

(7)邻苯二甲酸酯测试

纺织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GB/T 24168—2009《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T 20388—2006《纺织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测试邻苯二甲酸酯种类共计13种。

(8)有机锡化合物测试

纺织产品中有机锡化合物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GB/T 22932—2008 《皮革和毛皮 化学试验 有机锡化合物的测定》、GB/T 20385—2006《纺织品 有机锡化合物的测定》,测试的有机锡化合物共计5种。

(9)有害染料测试

有害染料包括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致癌染料、致敏染料和其他有害染料共计56种。纺织产品中有害染料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SN/T 1045.1—2010《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SN/T 1045.2—2010《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验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1045.3—2010《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GB/T 23345—2009《纺织品分散黄23 和分散橙149 染料的测定》、GB/T 24101—2009《染料产品中4-氨基偶氮苯的限量及测定》、GB 19601—2004《染料产品中23 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GB/T 17592—2006《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GB/T 20382—2006《纺织品致癌染料的测定》、GB/T 20383—2006《纺织品致敏性分散染料的测定》、GB/T 23344—2009《纺织品4-氨基偶氮苯的测定》。

(10)抗菌整理剂测试

纺织品中抗菌整理剂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GB/T 28023—2011《絮用纤维制品抗菌整理剂残留量的测定》,测试的抗菌整理剂共计4种。

(11)阻燃整理剂测试

纺织品中阻燃整理剂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SN/ T 1851—2006《纺织品中阻燃整理剂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4279—2009《纺织品 禁/限用阻燃剂的测定》,测试的阻燃整理剂共计17种。

(12)色牢度测试

色牢度主要包括: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唾液色牢度。纺织品中色牢度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GB/T 5713—199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GB/T 3922—1995《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GB/T 3920—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GB/T 18886—2002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唾液色牢度》。

(13)挥发性物质测试

纺织品中挥发性物质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主要有:GB/ T 24281—2009 《纺织品 有机挥发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试的挥发性物质共计32种。

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中的检测项目基本涵盖了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只是在项目种类、检测方法、限量值上部分差异[9-11]。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态纺织品标准测试国标化,但是在最新物质的检验上还没有成熟的标准。如2012版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了对纺织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A)、全氟辛酸(PFOS)、残余溶剂的限定要求,而迄今为止尚没有成熟的标准对纺织品中该类物质的进行检测。

3 对我国生态纺织品的几点建议

3.1 整合科研院所和标准制定部门资源,建立更加完善的标准研究体系。

对于生态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定,我国的标准体系中物质的种类和限量值多参考欧盟相关要求,缺乏对物质的初始研究资料。因此,联合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建立起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初始研究资料并逐步完善到标准制定体系中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参考欧盟等发达地区的标准研究体系,确定从发现物质的危害性到物质的禁用的整个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标准研究和制定体系。

3.2 提高我国标准体系的更新速度,促进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更新速度较慢。Oeko-tex standard 100基本每年会更新一次, 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从2002年制定后仅更新一次,并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建议我国标准研究机构跟踪国际标准研究的最新动态,并适时加快标准的更新速度,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纺织品标准。

3.3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我国纺织品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生态纺织品的系统标准,但是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采标率较低。虽然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基本与国际较为先进的标准体系较为相近,但是国外买家对我国生态纺织品法规缺乏足够的认可程度,因此加大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是标准化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窦明池,姚琦华,殷祥刚.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内容研究[J].印染助剂,2010,(11):51-55.

[2]王为诺.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测协会(Oeko-Tex)及生态纺织品标准100(Oe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通用及特别技术条件》)介绍[J].中国纤检,2005,(08):43-44.

[3]牛增元,叶曦雯,罗忻,等.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研究[J].棉纺织技术,2009,(12):52-54.

[4]陈勤伟,郎明芳,鲍国芳.生态纺织品认证及其关键控制点[J].印染助剂,2005,(12):39-42.

[5]GB/T 22282—2008 纺织纤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S].

[6]GB/T 18885—2009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S].

[7]SN/T 1622—2005 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S].

[8]HJ/T 307—2006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S].

[9]李学洋,李淑芬,王利兵,等.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与OekoTex Standard 100的差异[J].上海纺织科技,2011,(05):50-52.

[10]张文娜,李亚滨.浅谈生态纺织品的标准与检测[J].上海毛麻科技,2008,(02):39-42.

第3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关键词:纺织品;有害物质;常用检测技术;纺织工业;检测设备;化学试剂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S10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5-011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5.057

1 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常用检测技术

1.1 甲醛检测

(1)主要的试验检测仪器包括有烧瓶、电子天秤、容量瓶、量筒以及移液管、水浴振荡器等,2号玻璃漏斗式滤器,22PC可见分光光度计;(2)主要试验原理是放试样到水浴锅中,保证其温度在40℃,一定的时间过后,萃取其液用乙酰丙酮显色,412nm的波长下,对显色液的甲醛吸光度实现分光光度计测定,和有关甲醛的标准曲线进行对照,科学算出纺织品样品中的甲醛具体含量;(3)具体的试验检测流程如下:首先称取到1g的试验样品,用250mL的具塞三角瓶将1g的试验样品放入其中,加入100mL的水之后保证盖子盖好,同时进行震荡萃取,将萃取好的使用过滤器进行过滤,放入另外一个三角瓶中。然后吸取5mL的纳氏试剂以及5mL的过滤液到同一个试管中,进而放试管到水浴锅中,让其进行显色,显完色之后对其进行取出,保证其在常温下冷却,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光。再者使用相同体积5mL蒸馏水以及乙酰丙酮进行空白对照,对其吸光度的测定,可以应用10mm吸光池,实现对分光光度计412nm波长的测定。

1.2 重金属检测

(1)针对重金属的检测,其材料设备主要包括有氯化钠、硫酸镍、尿素、冰乙酸、柠檬酸钠、无水乙醇、磷酸、纺织品样品;(2)在抽取纺织品的试样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纺织品,剪到25mm2左右大小,还有将其混匀,称取4克作为实验试样,将它们放到150mL的三角烧瓶中。并在放有4克试样的三角烧瓶中滴入40mL的酸性汗液,检测过程中要保证全面的浸湿纤维,要保证其在超声波中10min后进行振荡萃取,静置、过滤样液等待试样;分别取两份8mL样液,其中一份放在25mL比色管中,并加入2.5mL曲拉通溶液以及0.4mL环己二酮二肟溶液,将其摇匀放置五分钟,而另外一份,对其单单加入0.4mL的曲拉通溶液以及水,以此作为空白参比溶液;(3)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所检测纺织品中的镍含量。

1.3 化合物检测

(1)气相色谱法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物质的沸点以及分离极性和吸附性能来分离混合物,它主要是应用气体作为其主要的流动相,由于气相样品的传输速度非常快,所以移动和固定相可以瞬间达到平衡之间的样品和固定相可以使用大量的材料,所以气相色谱法有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等特点;(2)对气相色谱频谱检测的应用分析在现阶段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发展,是分析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常规监测的必要工具。气相色谱的应用分析灵敏度以及速度都非常高,并且检测限低、应用范围广,与此同时其在设备价格以及试验成本上都有一定的经济性;(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选择离子源的不同,根据不同的试验条件如APPI、ESI、APCI、离子肼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发展还可以解决挥发性化合物的测定,对极性化合物的测定,热不稳定化合物的测定、高分子量化合物的测定。

1.4 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本文通过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内衣和再加工纤维的检测结果做了对比试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纺织品的仪器检出值和国标的检出值是非常接近的,这主要说明了本次纺织品仪器的检出数据是真实有效的。

2 提高纺织品检验技术的途径

2.1 完善检测技术标准体系

就目前我国纺织业的检测技术标准来看,要按照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以我国的实际出发,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检测找出一个协商平衡点。为了使得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认可,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纺织品建议向着国际化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现检测工作以及检测标准和世界的接轨,建立完善的纺织品检测机构、制定一个科学的检测标准体系等工作,由于其需要一定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而就目前我国的实力单独完成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和一些发达国家有实力的机构合作进行,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纺织品检测标准以及纺织品检测机构,提升自身纺织品检测能力。

第4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近年由于疯牛病、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加之日本国内农业保护主义的兴起,日本政府出台了一些新的检查措施、检查法规、检查制度和检查标准,对农产品进口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致使作为日本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原产地的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面临新的挑战。

一、农产品卫生安全检查的核心管理机构新近出台的举措

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畜产品以及食品类的检验检疫制度非常严格,对于入境农产品检查程序一般是首先由农林水产省下属的动物检疫所和植物检疫所从动植物病虫害角度进行检疫。同时,由于农产品很大部分用作食品,在接受动植物检疫之后,还要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检疫所对具有食品性质的农产品从食品角度进行卫生防疫检查,另外,对出口国的农产品产地也有严格规定,如发生传染病地区的动物质品以及农药、化肥使用各类和用量超出规定标准产区的农产品都禁止进口。

日本农产品卫生安全检查主要由厚生劳动省(一般简称厚生省)和农林水产省(一般简称农林省)管理,负责制定和修改农产品进口的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措施。两省在管理领域各有侧重和分工,厚生省主要对具有食品性农产品从食品角度进行安全卫生管理为主,农林省主要从动植物病虫害角度,特别是对动物类农产品进行安全卫生管理为核心。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协调两省相关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于2002年成立了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助下,两省从2002年开始大幅度频繁修改和提高安全检查标准,出台了许多新举措。

(一)厚生劳动省的新举措

1,不断修改和增加食品中农药残留物检查的种类、剂量和标准 2003年5月修改后的《食品卫生法》计划在3年时间内逐步引入《食品中农药、动物用药及添加剂暂定标准制度》,除制度规定的残留标准外,还对虽然没有设定残留标准,但残留物质达到了一定含量的食品,仍可采取禁止进口、流通的措施。

2006年厚生省再次修订了《食品卫生法》,并于2006年5月29日开始宣布正式施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涉及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可谓广泛之极。

2007年又先后两次修订《食品卫生法》中食品与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和规范,即兽药残留量的补充规定。增订食品内兽药吡喹酮(Praziquantei)和二氧沙星(dif-loxacin)的最大残留量涉及的产品有陆生哺乳动物(瘦肉、肥肉、肝脏、肾脏及可食部分)及棘鳍目类。

2.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进口检测物的检查,几乎每年都有所变化

2004年厚生省规定各检疫机构对三大类食品残留物进行重点检查:①农药残留中除作常规检查外,重点对灭百可、毒死蜱等常用农药残留超标进行检查。②抗菌素残留中重点对恩诺沙星、四环素等改进型药物和传统性药物进行检查。③食品添加剂重点对甜蜜素的使用量进行检测。

2006年12月25日,厚生省宣布对2007年进口食品监控检查计划进行修改,在检查项目中追加对水产品残留的检查。新增检查的农药有禾草丹、溴氰菊脂、呋喃硫咸3种。

2007年3月30日,日本厚生省两次向各检疫所下述了“2007年度(2007年4月1日――2008年3月31日)进日食品监测计划”,确定了2007度对进口农产品,重点是水产品检验检疫中的种类、项目及检测方法。

3.急速扩大命令检查范围

日本厚生省代表日本政府对进口农产品的“命令检查”,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色彩和歧视性。在技术和绿色的外衣下使壁垒变的合法化是日本政府限制进口最为有效的措施。由于“命令检查”是逐批检查,所需时间长、费用高,常常会使商务供货期延误。2004年厚生省先后对我国产荔枝、粉丝、小油菜、甲鱼实施了命令检查,致使出口的荔枝到日本后霉变溃烂损失巨大。2005年、2006年又对我国出口的水产品鳗鱼等进行命令检查,定向检测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疾病性毒素、重金属残留等。

(二)农林水产省的新举措

1.全面修改肉类进口卫生标准

2004年1月起农林省消费安全局对进口家禽及家畜肉类卫生条件进行了全面修改,首先修改了《加热处理家禽肉进口卫生条件》,其中大量增加了对加工设施卫生条件和生产工序管理的要求,此后,相继对《偶蹄类动物产品进口卫生条件》和《家禽(生鲜)进口卫生条件》进行修改,附加了产地环境标识要求。

2.再次增定肠衣肉制品附加工卫生条件

2004年4月农林消费安全局对使用肠衣的肉制品附加了新的卫生条件,要求出口国对使用肠衣的工厂进行各种认证管理,即:质量管理认证(ISO9000)、环境管理认证(ISO14000)、劳动安全认证(ISO18000)、危害关键点控制认证(HACCP),并在认证和出口前通知日方,以便核检。

3.进一步扩大JAS标识范围

2004年4月农林省消费安全局进一步修定了JAS规定的标识范围,由初级农产品扩大到加工食品,并要求对加工食品的原料、原产地和畜产品的原产地,加工地进行全面标识,超过标识范围的产品将进行限制。2006年对标识地又提出了提供基本环境条件及评价的说明要求。

二、农产品安全卫生检查的新标准

在日本新近修改和出台的各类检查标准中,以2006年5月29日正式颁布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肯定列表制度》(以下简称“肯定列表制度”)最具代表性、权威性和限制性,“肯定列表制度”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量限制,几乎函盖了所有涉农的化学用品和药品,将所有用于农林牧水产业生产的农业化学品引入的危及食品安全因素置于控制之下,由原来的农业化学药品扩展到了整个农业化学品,可谓涉及面最广、函盖内容最多、限量要求最为严格的新标准,也成为日本近期农产品进口安全卫生检查最核心的依据,是限制进口最有效的技术壁垒。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涉及的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标准,大致可分为4类,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

1.“暂定标准”

“暂定标准”涉及的农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日本制定了“暂定标准”,而出口国无任何限量标准的农药;另一类是双方均制定了限量标准的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业化学品制定了51392个暂定限量标准,涉及264种食

品。734种农业化学品中涉及农药种类达498种,兼作农药兽药34种,兼作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1种。

2.“一律标准”

是对未函盖在“暂定标准”中的所有其它农业化学品或其它农产品制的统一限量标准,即日本政府确定的对身体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标准。该限值是以1.5ug/人/天的毒理学阈值作为计算基准,确定了0.0ling/Kg的统一限量水平。该标准应用于含有肯定列表制度中未制定最大残留是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的食品。

3.豁免物质

豁免物质是指那些在一定残留量水平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农业化学品,主要有了其农药豁免物质:1)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1款规定不需要对可摄入量进行风险评估的农药;2)《农药取缔法》指定的农药;3)除上述情况外其它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农药,日本豁免物质最终草案包括:指定的杀虫剂碳酸氢钠,其它杀虫剂铜、硫等。

4.沿用原限量标准而未重新制定指定限量标准

在肯定列表制度中未制定临时限量标准但日前已有的限量标准,涉及农产品食品175种,残留量限量标准2470条,这些标准在肯定列表制度生效后仍然有效。

此外,还有15种农业化学品不得在任何食品中检出,有8种农业化学品在部分食品中不得检出,涉及84种食品和166个限量标准。

三、日本农产品卫生安全检查变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一)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日本是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市场,年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占我国总出口量的1/3,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及食品有: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类、蔬菜及其制品类、畜禽及基制品类、水果、坚果及其制品类等。自2006年5月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日本加大了对进口农产品及食品的监测检查力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对日出口的速度和额度,特别是对我国蔬菜、食用菌、茶叶、鳗鱼等大宗出口产品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

1.产品检出数量急剧增加

2006年6月日本进口食品检出不合格产品类114批次,其中我国45批次、占39%,与肯定列表制度相关的不合格为19批次、占16.7%;7月份检出149批次,其中我国47批次、占32%,与肯定列表制度相关的不合格为27批次、占52%;2006年共计检扣我农产品共计达481批次之多。特别是2006年8月8-16日不到10天的时间里,相继对我国5个品种的出口产品作出加强检查的决定,数量之多、密度之大较为罕见。

2.出口贸易受到严重限制

由于新的检查标准限量项目多、数量大、范围广、标限严,且对没有限量标准的执行“一律标准”,加之我国自身农兽药管理尚不规范,日本很容易检出我国出口食品、农产品问题,从而使其通过加强检测达到限制进口、保护本国贸易的目的。

3.出口生产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直线上升

面对大量的限量标准和不断增加的附加条件,致使生产基地、经营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基地生产者对用品、用药慎之又慎,经营企业则不得不使用各类标识和认证,扩大样品采集量和检测项目范围,增加经营成本,并接受“命令检查”带来的巨大延期损失,导致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

(二)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输日现状,要积极寻求跨越日本前所未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建立完善的应对体系。

1.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加工运输安全

从源头对出口农产品、食品实施有效管理控制,是保障出口农产品、食品安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应对肯定列表制度最关健的措施之一。在国内实施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GAP),提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IPM),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提升生产安全系数。同时,食品加工企业要实施良好的生产规范(GMP),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农产品加工安全和运输安全,并将生产者、加工者有机的联接起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产业化质量安全保障,整体提升我国出口农产品水准。

2.积极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

针对我国输日农产品屡遭技术壁垒的现状,快速实行农业标准化、认证化、基地化、品牌化、产业化生产,大力开展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际农产品检测标准接轨的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品位,树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象。

第5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关键词:床上用品;功能性;检测;评价标准

1 引言

床上用品是家用纺织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摆放于床上,提供人在睡眠时使用的纺织品,分为套件、散件、枕类、被类和周边产品。近年来,床上用品已经从传统的实用、保暖性能逐渐向安全、舒适、卫生和保健功能方面转化。功能性床上用品逐渐成为市场上销售的主流,如带有保健、磁疗、卫生、促进血液循环、排毒和消除疲劳等卖点的产品层出不穷,而且一沾上这些“功能”价格就翻番,但是这些功能性的床上用品是否真的具备商家宣传的功能,消费者心存质疑,市场监管也存在空白。

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阐述了目前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标准,分析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在检测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为进一步规范功能性床上用品市场提供参考。

2 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发展现状

2.1 床上用品常规项目检测和评价标准

我国床上用品常规项目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相对比较齐全,常规项目主要包括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要求、物理性能、化学安全性能、填充物质量要求和外观质量等等,评价标准主要涉及相关床上用品产品标准,具体见表1。

2.2 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和评价标准

功能性床上用品就是将阻燃、远红外、磁疗、防螨、防霉等高新技术运用到传统床上用品中,起到安全、卫生、舒适和保健功能。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功能性床上用品越来越关注。我国也陆续出台一些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卫生安全功能(阻燃、防螨和防霉等)、保健功能(抗菌、远红外和磁功能等)等。

2.2.1 卫生安全功能

卫生安全功能主要涉及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安全,也是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重要的一项性能,主要检测项目包括阻燃、防螨和防霉等等。

(1)阻燃性能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床上用品阻燃性能也越来越重视。据国外调查,50%的火灾是由纺织品引起的,其中床上用品为主要原因之一。所谓阻燃床上用品并不是经过阻燃整理后或阻燃纤维织成床上用品不能燃烧,而是在火灾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可燃性,减缓蔓延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火焰,或离开火焰后,很快熄灭,不再续燃和阴燃。国外制定一系列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禁止不符合相应阻燃标准的床上用品进入市场[1]。针对床上用品行业的阻燃性能,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具体见表2。

(2)防螨性能

螨虫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的生物,能够传播病毒、细菌,可引起哮喘和各种炎症等多种疾病。床上用品中的棉被、床垫和枕垫类是螨虫最喜欢藏匿地方,主要原因是床上用品提供合适的温湿度和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家居生活环境,床上用品的防螨性能得到逐步重视。床上用品的防螨效果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分别为化学加工法和物理加工法,化学加工法主要采用防螨整理剂的后整理法或将防螨整理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防螨纤维;物理加工法采用纺织品高密度法,提高纺织品织物密度防止螨虫通过。目前我国针对防螨性能检测和评价标准见表3[2-3]。

(3)防霉性能

空气中飘浮着大量的霉菌,在遇到合适的温湿度的条件下,会大量地繁殖,引起床上用品发生霉变,特别是床垫,由于清洗晾晒不便,较容易发霉。一些霉菌会引起各种炎症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会产生难以忍受的异味和酶变引起污染难以去除污物,只能丢弃,造成浪费[4]。由于床上用品属于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产品,防霉性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针对防霉性能检测和评价标准见表4。

2.2.2 保健功能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对健康睡眠的意识需求也大幅提高,促使床上用品能够提供一些辅助保健功能作用,提高睡眠质量和缓解压力。目前市场对保健睡眠产品比较多,如中药枕、磁疗枕、远红外床上用品等。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抗菌功能、远红外功能和磁功能等。

(1)抗菌性能

在睡眠的过程中,身体会散发汗液、脱落皮脂以及其他人体各种分泌物,这些成为一些细菌、真菌的营养源,在合适温湿度的条件下,会大量繁殖,不仅会产生难闻的异味,更会通过间接的方式传播各种疾病,如在医院、宾馆等公共场所容易引起的交叉感染,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安全。抗菌床上用品不但可以截断致病菌的途径,而且可以阻止各种致病菌的繁殖,预防皮炎和其他疾病。抗菌纺织品加工方法通常有纺丝法和后整理法。纺织品抗菌功能测试和评价标准目前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主要包括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和GB/T 20944《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包括琼脂平皿扩散法、吸收法和振荡法)。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适用于加载抗菌材料的一类纺织品,运用其自身的物化特性,通过杀灭、抑制或妨碍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过程,使其达到清洁卫生的作用[7]。该标准将纺织品分为高抗菌织物和普通抗菌织物,采用吸收法和振荡法测试,高抗菌织物分别测试洗前和水洗20次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的抑菌率,普通抗菌织物分别测试洗前和水洗20次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溶出性抗菌织物的安全性要求洗涤1次后,抑菌圈宽度D≤5mm。GB/T 20944《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包括琼脂平皿扩散法、吸收法和震荡法)适用于采用上述三个方法测定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性和评价方法,依据测试样品的特性合理选择三个方法检测,依据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抗菌效果的评价,本标准不涉及抗菌产品安全性评价。

(2)远红外功能

远红外线是一种波长范围在2.5μm~1000μm的电磁波。远红外纺织品一种在成纤高聚物和印染后浆料里添加远红外发射体(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等),使其具备远红外的功能[8];另一种是采用具有远红外功能天然或种植的纤维材料制成的纺织品,如麻类、草类的远红外织物。远红外功能作用机理为远红外纺织品吸收来自人体的红外波能量,反馈给人体,提高皮肤温度,达到蓄热作用,被皮肤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介质传递和血液循环,使热能达到机体组织,达到保暖和保健功能。目前关于远红外纺织品评价和测试标准主要有GB/T 30127―2013《纺织品 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和FZ/T 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其测试项目、原理和评价指标见表5[9-10]。

(3)磁功能

近年来,具有磁功能的床上用品比较流行,如磁疗枕头、磁疗被子和磁疗床垫等,宣称可以抗炎、消肿、降压,改善血液黏滞度及微循环等效果。磁功能纺织品早期是通过将磁条、磁片和磁粒缝制在纺织品上制得的,而随着科技发展出现了磁性纤维,通过直接纺丝制成磁性纤维或者通过基体纤维的化学、物理改性制备。目前通过大量动物、人体试验研究表明加载磁功能织物的磁感应强度为40mT~110mT,特殊部位如眼睛部应低于70mT时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功能障碍、缓解睡眠障碍和减少催眠药物的使用4项指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磁感性强度不能过低和过高,过低不起作用,过高产生一定的副作用[11]。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适用于加载磁体的磁功能床上用品表面磁感应强度,采用霍尔探头感应床上用品内永磁体在其表面的磁感性强度,要求磁体纺织品的表面感应强度40mT~110mT,特殊部位

3 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的相关标准日趋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出现一些高新科技功能性技术运用到床上用品中,往往是功能性的纤维、纱线、织物和后整理技术的研究比较多,对检测技术的研究比较少,导致功能性项目检测技术滞后,带来问题是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无法得到检测技术证实,阻碍功能性床上用品的开发和推广。

(2)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安全性、环保性和耐久性评价。床上用品功能性是多了一道加工工序,能耗、水耗和化学品用品也随之增加,没有综合评价功能性项目的环保性,同时部分床上用品为了获得某种功能,添加危害人身健康和环境污染整理剂。

(3)目前床上用品功能性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部分功能性项目检测方法也不完善,仅仅得出测试参数,没有对相关参数做卫生安全功能、保健性能等功能效应的评价。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对策:

(1)针对功能性项目检测技术滞后性,加强与相关科研检测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功能性项目的检测技术,获得功能性检测报告,消除市场质疑,填补市场监管空白,也为产品的功能性质量保驾护航。

(2)在产品的功能性与安全性、环保性和耐久性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安全性、环保性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也是所有产品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耐久性主要涉及消费者使用性能,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3)需要进一步对功能性检测项目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项目参数的卫生安全功能、保健性能等功能效应方面,形成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有效评价体系。

4 结语

随着纺织品功能性整理技术日臻提高,纺织品的单一功能性向多功能性方向发展,其功能性在床上用品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功能性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其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同时功能性床上用品存在标准检测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市场上功能性床上用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制约功能性床上用品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及时制定床上用品功能性相关检测标准,加快标准更新,形成一套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的科学标准体系,促进功能性床上用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顺彬.家用纺织品阻燃综述[J].现代丝绸科学技术,2013,28(6):237-239.

[2] FZ/T 62012―2009 防螨床上用品[S].

[3] GB/T 24253―2009 纺织品 防螨性能的评价[S].

[4] 谢小保,方锡江,曾海英,等.纺织品防霉性能测试和评价标准[A].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 FZ/T 60030―2009 家用纺织品防霉性能测试方法[S].

[6] GB/T 24346―2009 纺织品 防霉性能的评价[S].

[7] CAS 115―2005 保健功能纺织品[S].

[8] FZ/T 64010―2000 远红外纺织品[S].

[9] GB/T 30127―2013 纺织品 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S].

[10] FZ/T 64010―2000 远红外纺织品[S].

第6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就必须开展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生产过程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检验检测、依法行政检验检测和破解国外绿色壁垒检验检测等各类检验检测工作,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安全、农产品认证质量和最终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1、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环境质量监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产生的大量“三废”,以及化肥、农药、兽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残留等,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此外,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一些问题,如地膜的应用,产生了白色污染,地膜是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随着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使用年份增加,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残留的农膜将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使耕地老化,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其次,农业投入品和农机具质量监测,农业投入品主要有农药、化肥、种子、兽药、饲料及添加剂、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现代农业的必然结果,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很大,故农业投入品质量必须安全可靠,而且,现在肥料种类也比较多,包括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以及土壤调理剂四大类,化学肥料就有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数十种。再次,就是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测,根据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理论,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农产品生产的每个生产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按相关标准进行操作,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最后,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HACCP 认证、GAP认证,兽药企业GMP认证、农机产品质量认证、种子认证、花卉产品认证和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等,其中前4种认证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认证形式。

2、中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中分析了我国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体系不健全,质检机构功能单一,数量不足并分布不平衡,现有质检机构力量分散且效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检测缺乏。其二,检测能力弱、可检项目少,仪器设备老化陈旧,专业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实验环境条件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其三,质检人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尚需提高。其四,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要加强市场急需的如优质抗病品种、无害化生产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投入品、多残留及快速检测、保鲜加工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发能力。最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没有形成制度化。

3、研究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目标、思路和方法

3.1研究目标

研究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其发展历程,总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发展历史及各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功能。系统调查我国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状况,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规划、建设和利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供依据。系统收集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研究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有关的政府部门职能、管理模式,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研究和分析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和检测技术现状,为合理评估我国检验检测能力提供参考。

3.2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系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系统调查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分析研究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分析研究先进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对检验检测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建议。

3.3研究方法

首先是资料信息收集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历史、检验检测体系作用和功能、检测资源状况、检验检测方法及标准、检验检测需求及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研究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职能、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方法,分析现有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资源系统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通过对获得计量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信息、人员、资质、资产、检测能力、仪器设备的系统调查,收集和整理我国法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现状,通过学术刊物、互联网等收集已有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资料,与先进国家的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和运作进行比较。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检测机构进行实地调查,详细分析实验室管理,投入产出效益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需求分析与体系规划建议相结合,运用供给和需求分析方法,依据全国和各地区农业生产总产值及农业生产全过程对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求,分析全国和各地区检测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结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的原则和相关具体建议。

4、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构成要素和功能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以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手段,以可靠的实验环境为保障,对水、土、气等产地环境,种子、农药、肥料、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种植业、畜禽产品等方面实施科学、公正的监测、鉴定、评价的技术保障体系。承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农业依法行政、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事实上,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同其他的系统一样,从上到下具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在各层级中都包含有政策子系统、技术标准子系统、法规子系统和质检机构子系统。其中,质检机构子系统是由众多具体检验检测机构所组成,检验检测机构是最基本的单元,按其所处地位,可分为国家(部)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质检机构。

5、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农副产品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明确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的农副产品在检验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希望我国的农副产品能够拥有更加安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肖良 张社梅. 引力模型在定量研究 SPS 措施对贸易影响中的应用,世界农业,2005(5):43-46

第7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关键词:无损检测化工行业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石油化工也叫做石油化学工业,它是指化学工业中主要以石油作为原料进行生产化学品的领域。它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工业“二战”后,石油化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原先以诸如煤、农林产品为主的化学产品的生产转变成以天然气为主。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石油化工检测的成长和发展。它们是一路同行的。目前来说,世界工主要能源的提供都差不多来自石油在实际的化工生产领域里,石油化工原料在当今世界也是大显身手,作为制约各个部门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存在。随之而来也是石油化工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一、石油化工检测

石油化工检测是一种符合技术,它将自动化、电子、信息处理、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逐步将其运用到石油化工领域自动化装备和生产自动化过程中。因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刚刚持续几十年,石油化工检测也是在这几十年里才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从诞生之日起,石油化工产业就是以一个高危产业的角色来面世的,在实际的石油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爆炸事故或者有毒气体的泄露事故这此事故都会直接威胁生产工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同时遭到损坏的还有生产设备

实际上,安全的检测体系在石油化工产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安全评价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主要的意思是指通过借助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工程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的或者将有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安全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危险性query和危险性评价对于危险性的甄别,检测人员需要全面深入地寻找到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拿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稳妥预测比较企业内工人和社会工工人的安全指标,安全值以内则可认为安全。安全值以外,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或防止危险的发生。

二、计量检测体系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

1、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企业把向社会提品和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企业的生存越来越与市场、用户、质量、成本、经济效益和成本紧密相连近此年来,石油企业对购进的原材料、设备和设施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而计量工作就是要确保企业能够正确配备、维护和使用这此检测设备,保证计量量值的准确性。它同时要保障引进的物资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对各个工序加工的半成品、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测量,确保进入下一道工序的物品都能达标,对于不能达标的产品绝对不允许使用。由于产品质量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帮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个石油企业的新产品在设计、检验和销焦的过程中,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计量来确保质量,只有通过严格的计量检测,企业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计量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能耗

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一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头戏。企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优势,采用先进的计量设备,形成自动、快速和连续的测量水平,能够切实有效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各种仪器仪表的投入使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调节,能够有效按照工艺参数要求开展生产话动,实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作为石油企业发展进程中,要推行成本“零基管理”模式,采取成本否决,需要依靠准确的计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的准确直接关系到各单位成本和投入产出的结果。石油的生产过程包括勘探、钻井、开采等等,这此过程消耗的无资料、能源量和生产的产品以及辅助产品都要通过数据加以记录并准备描述。

3、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措施

3. 1提高企业全员计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前提。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带头把计量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从上到下统一有序管理,形成稳定的计量管理网络体系领导首先需要提高责任意识,增强统管企业计量工作的力度。整个企业要把计量看成企业的大事来抓,努力从计量抓起,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帮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脱颖而出。同时还需要把计量工作放入日常工作中去,认真落实计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把这些原则和要求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是计量工作切实有效地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石油企业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建立和完善其具有自身特色的计量运行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2培训数量充足的骨干是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必要条件

在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应该具有不少于一名的具备专业技术、并能掌握标准要求的领导,由他来组织和制定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工作计划,继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管理层里也需要具有几名能够熟练业务和标准的管理者,通过他们宣传具体的组织标准,组织学习训量检测专业知识企业必须具有一批懂业务、懂标准、有组织能力和熟悉程序的内部质量市核员他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定期内市,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体系内的人员进行指导,有效解决体系运行中的实际困难。

3. 3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

加强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按照IS010012要求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测量设备包括一般的工作用计量器具,各个等级的计量标准器和各类标准物质,也包括辅助设备和进行测量必备的相关资料提高测量设备的保证能力是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目的。从测量设备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计量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管理计量器具上了,而是逐步发展到从产品设计、开发到焦后服务的个过程控制的管理加强计量设备管理,不仅从采购管理、入库发放、登记建账、用前检定、使用周检、封存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需要对测量设备实行《工业企业计量ARC管理》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把计量标准器工艺关键参数检测仪表和产品检验设备等作为管理重点,制定出可行的测量设备操作维护章程,在整个企业进行宣传学习,并发放到所有操作岗位人员手中。

三、化工压力管道的破坏形式

1、腐蚀破坏。腐蚀破坏是指压力管道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引起管壁由厚变薄或材料组织结构改变、机械性能降低,使管道承载能力下降而发生的破坏。腐蚀破坏主要包括:均匀腐蚀、点腐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氢腐蚀和磨损腐蚀等七种形式。

1)均匀腐蚀是管道整个暴露表面上或者是大部分面积上产生程度基本相同的化学或电化学腐蚀,表现为管道、三通、弯头和法兰等的壁厚均匀减薄,是化工管道最常见的腐蚀形式,一般采用测厚检测和目测即可识别。

2)点腐蚀是管道内表面集中在个别小点上深度较大的腐蚀,很容易产生在焊缝热影响区,是最具破坏性和隐藏性的腐蚀形态之一,一般需要通过超声波检测或射线检测进行探测。

3)缝隙腐蚀是由于缝隙溶液的阻碍和渗透形成浓差电池而产生的一种强烈腐蚀,管道缝隙腐蚀主要产生在焊缝的不连续处或焊接缺陷部位。

4)晶间腐蚀主要产生在不锈钢管道焊缝部位,一般来说产生晶间腐蚀部位仍保持原来金属光泽不易被发现,壁厚的减薄不明显,因此这种缺陷不易通过测厚检测和外观检测来发现,必须采用渗透或超声检测以及抽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和金相试验来发现。

5)应力腐蚀裂纹和断裂是化工压力管道在拉应力和腐蚀性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主要产生于主蒸气管线、旁路管线及含有氯化物介质的奥氏体不锈钢管道的纵、环焊缝及热影响区,并常伴有严重的点蚀及其他腐蚀形式。这种缺陷一般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而且破坏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这类缺陷通常采用射线、超声及表面检测来确定。

6)氢腐蚀是由于氢渗进金属内部而造成金属I生能恶化的现象。氢腐蚀通常产生于低合金钢和高强度不锈钢管道中,引起氢腐蚀的原因除了材料本身的性能特点外,氢环境是最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氢腐蚀趋势更加明显。对于这类缺陷主要以超声和表现检测为主,并应进行含碳量分析、金相分析等,以取得尽可能好的检测结果。

7)磨损腐蚀是由于腐蚀介质与金属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使腐蚀过程加速的现象。磨损腐蚀通常发生于弯头、三通等流体方向突然改变的地方,以及各类离心机械、阀门、泵、喷嘴等易于引起管内介质高速流动并急剧变化的管道直管段前后。当管道流体中含有固体悬浮物时,特别易引起磨损腐蚀。其腐蚀范围和腐蚀程度可通过测厚检测来确定。

2、韧性破坏

韧性破坏是管道在压力的作用下管壁上产生的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因而发生断裂的一种破坏形式。发生韧性破坏的管道,其材料本身的韧性一般是非常好的,而破坏往往是由于超压运行而引起的。压力管道的韧性破坏是在大量的塑性变形后发生的,塑性变形使金属破坏后在应力方向上留存下较大的残余伸长,表现在管道上则是直径增大(或局部鼓胀)和管壁的减薄,周长伸长率可达10%~20%。所以明显的形状改变是韧性破坏的主要特征。

3、脆性破坏

脆性破坏是指管道破坏时没有发生宏观变形,破坏时的管壁应力也远未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有的甚至还低于屈服极限。破坏时断裂速度极快,往往在一瞬间发生,没有或只有很小的塑性变形,一般都裂成碎片。该破坏主要是由于管道存在缺陷和材料韧性不足所致。通常在低温状态下,钢的断裂韧性降低,对缺口敏感性增大,这时若存在应力集中产生的裂纹,或焊接缺陷及热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管道脆性破坏。因此在制造中,就应该对低温化工压力管道提出比较高的制造要求,同时使用中更应尽可能进行较彻底的检测,尤其是材料性能方面的检测。

4、冲刷磨损减薄破坏

冲刷磨损减薄破坏是一种塑性破坏,破坏时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断口呈撕裂状且不平齐,一般不产生碎片或仅有少量碎块。避免这类事故的主要方法,一是及时检测发现壁厚已过分减薄而不能保证安全的管道;二是在使用中尽量防止超压运行。

5、疲劳破坏

管道疲劳破坏是材料经长期反复载荷以后而引起的破坏,破坏时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破坏总是经多次反复载荷以后产生,裂纹的形成发展较为缓慢,其根源在于管道系统中疲劳源的产生和存在。通常大型往复式空气压缩机、汽轮机、泵等,由于机械本身的构造、损伤、安装的不平衡,当其开启停止时,其机械传动不平衡引起的机械振动往往会传递给予联接的配管系统,使之产生疲劳裂纹及断裂。

四、化工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方法

目前化工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主要采用RT、UT、MT、PT、ET五种常规检测方法及测厚检测方法等,无损检测规范一般应按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进行。

1、对于管材,主要采用MT、ET、PT方法来检测表面缺陷,也可采用UT方法来检测内部缺陷。

2、对于管道焊缝,主要采用RT、UT、MT和PT等检测方法,其中RT和UT主要用于检测管道焊缝的内部缺陷,MT和PT主要检测管道焊缝的表面缺陷。

3、对于化工压力管线,测厚检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方法,由于它比较简单又可以初步判定整条管道的基本情况,因此使用非常广泛。

结束语:

2009年我国第一个化工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诞生弥补了我国化工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空白,在推动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化工行业压力管道的破坏和无损检测[J].湖北化工,2000(3):45-46.

[2]王志杰,姜德林.压力容器安全技术[J].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第8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关键词】仪器分析法;日化用品;检测

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缩写PAE)又称酞酸酯,是邻苯二甲酸形成的酯的统称,一般为挥发性。谈到真假日化用品的危害,有些人会问,日化用品怎么就会对人的皮肤有危害了呢?哪些日化用品会对皮肤有危害,从哪些方面可以看的出来日化用品对皮肤有损害呢?以下就为您介绍关于哪些日化用品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一、日化用品当中的有害成分

1.洗涤用品。经卫生监测有关部门检查的证实,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洗涤用品中过量的含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有害的成分。在检测过程中,某些洗衣粉中的三聚磷酸钠、硅酸纳、表面活性剂、荧光增白剂等均是有害物质。专家建议:有条件的话,尽可能选择一些环保无磷型的品牌,洗衣服时尽量佩戴塑胶手套,接触手后应尽快用清水反复冲洗,以去其残毒。

2.香水污染。香水中有许多是比较容易挥发的有害成分,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的伤害有很大。许多人用香水后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有人则产生过敏反应,引起皮肤疾患。因此,女性在使用香水时,喷射的浓度尽可能低一些,并且不要将香水过多接触皮肤,特别是劣质的香水。

3.洗发水对皮肤等其他器官的危害。洗发香波平均含有25种化学成分,其中含有的刺激性化学成分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发胶平均含有11种化学成分,刺激眼、鼻、喉等器官,可引起皮肤过敏、荷尔蒙分泌失调甚至基因突变;粉底平均含有24种化学成分,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可引发癌症;指甲油平均含有31种化学成分,可造成生育障碍。高居榜首的是香水。香水平均含有250种化学成分。其中含有的苯甲醛会刺激眼、口、喉等器官,同时对肾脏造成伤害。

二、假化妆品对皮肤的危害

化妆品的基础原料有胶质、蛋白质、淀粉、油脂。特殊添加剂有防腐剂、杀菌剂、维生素、酶类、色素等。化妆品引起中毒或者不良反应的真正元凶是汞、铅、砷等重金属类。如汞、铅、砷超标会将对导致色素脱失;造成皮肤刺激及损伤;造成体内蓄积,从而引起肌体各种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如失眠乏力,记忆力不好,以及明显的情绪变化。铅对人体的危害除了对皮肤有影响外,还会造成神经衰弱等,另外吸收以后,消化系统也会有一些症状,如便秘、食欲不振,甚至肝功能也会受到损害。砷的毒性也是很大的,砷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还有一些周围神经的改变,比如手麻,脚麻四肢无力,疼痛等症状,皮肤上可能还有黑变,色素的沉着。

三、常用的检测日化用品-防晒剂中有害物质的方法

1.仪器与材料

(1)玻板除另有规定外,用5cm×20cm,10cm×20cm或20cm×20cm的规格,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晾干。(2)固定相或载体最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F〈[254]〉等。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μm。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粘合剂和含粘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璃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CaSO4.2H2O在140℃烘4小时),混匀后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璃板上。也有含一定固定相或缓冲液的薄层。(3)涂布器应能使固定相或载体在玻璃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层。(4)点样器同纸色谱法项下。(5)展开室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严密的盖子,除另有规定外,底部应平整光滑,应便于观察。

2.操作方法(1)薄层板制备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臵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可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2)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样点直径及点间距离同纸色谱法,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3)展开室展开室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饱和,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并在壁上贴二条与室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使系统平衡或按正文规定操作。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室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5~1.0cm(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盖,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10---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测。(4)如需用薄层扫描仪对色谱斑点做扫描检出,或直接在薄层上对色谱点做扫描定量,则可用薄层扫描法。薄层扫描的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可根据各种薄层扫描仪的结果特点及使用说明,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吸收法或荧光法,用双波长或单波长扫描。由于影响薄层扫描结果的因素很多,故应在保证供试品的斑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的情况下,将试品与对照品在同一薄层上展开后扫描,进行比较并计算定量,以减少误差。各种供试品,只有得到分离度和重视性好的薄层色谱,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结论

长波紫外线可引起人产生急性皮炎、皮肤灼伤、DNA损伤等;中波紫外线使皮肤变黑、慢性光老化等。为了减轻紫外线对皮肤伤害的作用,人们选择使用含有防晒剂的化妆品作为防护。防晒剂分为物理性和化学性防晒剂,其中化学性防晒剂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紫外线吸收性能,不足之处是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和刺激反应。因此,国际上对使用化学性防晒剂有严格的管理和限制,我国的化妆品卫生标准也规定这22种防晒剂的使用限量。目前,化学防晒剂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采用卫生部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中的提供的防晒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能测定15种成份,对筛查防晒化妆品使用情况有很大的优势,但对防晒剂质量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检测结果准确度欠缺。为了加强化妆品中防晒剂的卫生管理和监督,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计宝忠.分光光度法测定日化品中的三氯生[D].光谱实验室,2003.

第9篇:化学品检测方法范文

关键词:ABS儿童玩具 丙烯腈单体 毒性

一、ABS塑料玩具产品特点及行业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国和出口国,全球70%的玩具是在我国境内制造的。广州市是全国重要玩具产品贸易集散地之一。但市场上的玩具质量良莠不齐,各类玩具批发市场以质量低劣的产品居多。

ABS材质的塑料玩具属于塑料玩具中的高档玩具,价格也比其它材质的塑料玩具高很多,市面上以其它材质冒充ABS材质的塑料玩具随处可见。

ABS塑料儿童玩具中丙烯腈单体主要来源是ABS树脂在加工成型后的残留,原材料的品质和加工工艺对丙烯腈单体的残留量均有影响。

二、ABS塑料玩具产品的丙烯腈单体危害机理及相关国内外标准

ABS塑料制品中残留的丙烯腈单体属于高毒类化学物品,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儿童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还会经常把玩具放入嘴里啃咬,或者玩完后不洗手就直接拿食物吃,受到影响的途径较多,因此,对于儿童玩具中的丙烯腈单体残留量的风险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外的玩具标准暂无针对玩具用ABS材料中丙烯腈单体的残留量要求。虽然如此,但国内外对食品接触材料ABS中残留的丙烯腈单体却比较重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要求。国内外丙烯腈单体检测标准与法规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丙烯腈单体国内外标准比较

ABS塑料儿童玩具中丙烯腈单体主要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在加工成型后的残留,原材料的品质和加工工艺对丙烯腈单体的残留量均有影响。故本次风险分析实验的丙烯腈单体直接针对成型品玩具,并参照标准GB/T 5009.152-2003对丙烯腈单体残留量进行检测。希望通过检测此类项目,对ABS塑料玩具中残留丙烯腈单体的情况进行初步的摸查了解,以便深入分析探讨后申报该类产品的检测标准及判定标准,并为消费者提出规避产品风险建议。

三、丙烯腈单体残留量风险分析结果比较及分析。

3.1丙烯腈单体残留量风险分析结果

本次风险分析实验中,对ABS塑料玩具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进行了检测,其检测结果见表2。丙烯腈单体残留量除39#样品未检出外,其余49批次样品均检出丙烯腈单体残留,残留量的检测值在2.2-65.1 mg/kg之间,其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在2.2-11 mg/kg之间的有18批次样品,其余31批次样品丙烯腈单体残留量均大于11 mg/kg。

表2丙烯腈单体残留量风险分析结果

本次风险分析实验丙烯腈单体残留量检出结果与GB 17326-1988规定的限量要求比较,除1批次样品未检出外,其中有18批次样品丙烯腈单体残留量≤11mg/kg,有31批次样品丙烯腈单体残留量>11mg/kg,17#样品检出量为65.1 mg/kg,是参考检测标准GB 17326-1988规定的6倍。

3.2ABS塑料玩具中丙烯腈单体风险性分析

1.伤害程度分析。

实验表明丙烯腈具有多方面的毒性效应,可引起肝脏、血液、神经、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等损害,是确定的动物致癌物,是致突变剂和潜在的人致癌剂。丙烯腈急性毒效应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毒作用为主,对呼吸中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有研究表明不同动物经口丙烯腈的LD50为25~186mg/kg。按照卫生毒理学分析,如果丙烯腈拟用于食品相关的化学品,其LD50应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而本次风险分析参考的标准的残留量不得高于11mg/kg。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GB/T 22760-2008的伤害程度分级,认为丙烯腈单体的伤害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

2.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

ABS塑料玩具中的残留的丙烯腈单体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包括一下几类:A 儿童经常会将玩具放入口中或用牙齿啃咬玩具,通过这类途径带入;B 儿童玩完玩具之后未洗手,通过手上皮肤渗入到体内;C 一些玩具具有乘装功能,用来乘放食物,食物直接与玩具上的丙烯腈单体接触而带入。儿童玩具在使用后,家长常常反复用蒸气、酒精或者紫外线消毒,会加速丙烯腈单体等有害物质的释放或迁移至表面,使其危害机率增大。

此次风险分析实验采样的50批次样品中有49批次检出丙烯腈单体残留,占样本总量的98%,检出率较高。其中有31批次样品超过参考标准规定的限量要求,占样本总量的62%,其中残留量最高的样品超过参考国家标准规定的6倍。这些量不会导致人急性中毒,但是婴幼儿每天长时间接触玩具。丙烯腈单体含量虽然不会马上使人中毒,但长期积累后,这些存在使人慢性中毒的可能。根据以上分析,同时考虑到婴幼儿接触玩具的频率和时间,故认为丙烯腈单体残留量的危害可判定为中等概率事件,建议评估为Ⅴ级。

四、丙烯腈单体残留量风险及建议

本次风险分析实验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存在超过参考标准要求,其中丙烯腈单体项目有62%的样品超过食品包装材料使用要求。儿童接触这类有毒有害物质并受到危害的机率非常大,相对于食品包装材料,ABS塑料玩具产品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风险更大,所以ABS塑料玩具产品对儿童的危害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本次ABS塑料玩具产品风险分析实验发现对消费者产生危害的物质主要为丙烯腈单体残留量,因此为了减小ABS塑料玩具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对于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相关部门完善ABS塑料玩具产品相关标准法规,制定增加丙烯腈单体残留量以及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二)建议生产企业尽量选用优质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优质的原材料加工成型后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也相对较少。

为了儿童的健康,避免受到该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ABS塑料玩具产品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量选择在正规卖场购买知名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

(二)适当的引导小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不要将玩具习惯性放入口中长时间啃咬,以免把有毒有害物质带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