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美术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美术学;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出现许多实际问题,大学教育改革逐渐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美术学科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这些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地方本科院美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立性,但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属于普通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础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中小学生未来的教育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所占比例严重偏小,专业技能课过多,只注重了专业课的培养,而轻视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失去了其“师范性”的特征,大学阶段不注重对艺术理论、文学等基础课程的培养与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艺术鉴别能力和文化素养严重不足等现象。
(二)现行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相脱节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2+2或1+3的教学模式,就是前两年普修美术基础课,后两年分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或雕塑等专业方向,这种分方向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纵深的学习与发展,与专业美术院校的绘画类专业教学非常一致,这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够与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尽管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方案,在近几年也都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横向学科的一些课程,也增加了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课时比重,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美术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省国内专业美术院校或老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专业美院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注重美术学科本位的专业教学,他们接受的都是专业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这一目标理解甚少。
二、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文素养教育,进一步明确其师范性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美术学专业是高等院校一个以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为目标的专业,是一种培养教师职业的教育。它与普通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师范性”是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怎能做到即能完成美术技艺的传授,又能实现美术的教育功能,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突出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才能使美术学专业脱离单纯追求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回归到素质教育模式上来。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在整个系统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亲身经历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受益,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去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高校美术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二)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联系
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与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培养对象的实际工作需求,而盲目地偏离培养目标要求地开展教学。
1.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变化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相继出台,中小美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灵活性、时代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变对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内容,认真体会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才能推进、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2.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
“一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一个画种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学生选择了国画方向,那么他在油画或其它画种方面了解得就很少,这又不符合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那么只掌握一个绘画门类的知识与技能的美术学生是不能够胜任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据培养对象岗位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现在“一专”的教学模式为“多能”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四内不再分专业方向教学,要求学生统修所有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美术史论教学环节,关注现当代艺术发展,是现今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之一。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学习美术史论知识同学习专业绘画技法同样重要。美术学专业学生只有全面地学习中西方美术史,对国内外美术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具备更广阔的艺术视角和准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在将来的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美术现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完善美术史论教学各环节,强化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理论素养。
3.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丰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对本土本民族美术资源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我们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文化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同观,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在继承和发扬本国艺术传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本地区艺术传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民间美术的介绍较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介绍的也十分有限,在地方本科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省浚县的“泥咕咕”、淮阳的“泥狗狗”、滑县的“秦氏绢艺”、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舞阳的“农民画”等,加强学生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学习与了解,有助于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有助于广大青少年了解、掌握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涵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4.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把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专业课程课时系数所占比例较大,教育理论课时系数比例偏小,纵观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师范美术教育中,把教育理论课程放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位置,课时比重与美术专业课相当。对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学习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夯实专业基础,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具备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才能符合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要求。
出台有效的教育实践环节考评管理办法,加强各个实习环节的监督管理,培养专职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在校内教育实习阶段邀请中小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名师,为实习生进行课堂观摩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不偏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
(三)加强任课教师的岗前和岗后培训
现代社会,格外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强化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教育的一项基本策略。尤其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在新颁布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美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也对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教授了该课程十余年的教师,笔者对此深有体会。目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对现行的教学改革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年来,我国在美术教育实践创新上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比较落后和陈旧,理论指导过于片面和枯燥,导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狭隘的课程观。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内容就是:实现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就更突显出其重要地位和意义。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师范生,成为每一个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新课改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让师范生形成对美术教育学科的正确认识,并建立起正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观,将教学工作与基础美术教育紧密结合。
如何在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中,形成和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引导师范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需首先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美术教学论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课程从理论的角度上,阐述了中小学美术课的基本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师范生逐渐向实践环节过渡,引导学生进行备课、试讲等内容,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美术教学论课程的目标,就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双基”的概念,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美术技能,要求中小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美术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技能,这就要求师范生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解决来自学习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同时,能够进一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掌握了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试讲、实习的实际锻炼,成为具有独立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 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的联系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总结如下:(1)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2)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3)帮助学生建构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4)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这一教学目标体系,是针对教学的共同目标提出的。①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应对这一目标,将基础教育培养放在首位。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等院校,应注重对师范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高师美术教育应与基础美术教育相结合,推行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关注、参与和研究,美术教学论课程应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②由此可见,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1.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2.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上,都应有目的性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切合实际,以顺应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三.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为培养美术师资力量的重要课程之一,美术教学论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已开设多年,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归纳如下:
1. 教学内容过于空泛,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师开设的美术教学论课程,过于偏重对了理论知识的讲授,教材也多以理论型为主,缺乏相关的实践性内容。对于师范生来说,空泛的教育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他们需要的是更贴近基础教育实际的知识内容。美术教学论课程应将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给中小学美术课学科所带来的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的教学模式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课,因此,大部分教师都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相应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性不强,常常导致示范生对所讲理论知识缺乏基本的概念和想象思维。加之教材难以更新,新的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进行补充,造成师范生实践能力低下。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多学习和借鉴新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还应通过电子课件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向师范生传授实践教学经验。以开拓其眼界,丰富其知识理念。针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延展,培养师范生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
3. 高师美术教育偏于理论教学,与基础美术教学脱节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教师所讲内容也多来自课本或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缺少与中小学美术教师间的沟通和了解,与基础美术教学严重脱离。在这种状况下,师范生很难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相结合,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胜任课堂教学活动。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应改变教学的思想观念,将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脱离出来,建立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师伙伴协作的方式与机制,经常与当地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开展相关教学观摩活动,让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础美术教育,并参与其中,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同时,组成相互支持的学校网络和形成教育改革的群体力量,把新的教学理论带到中小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分享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成果,也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到当前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才能使得高师的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同前行。
另外,一部分高师美术教学论教师,由于自身在观念上缺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足够认识,导致师范生也缺少基本的教育理论修养和素质。进而直接造成师范生实践经验的缺失,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专业成长进程缓慢。
综上所述,现今的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师范生大多难以胜任实习的教学任务,所学的理论知识过于片面,难以胜任实际的教学工作。为了能够让师范生达到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从美术学习者到美术教育者的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基础美术教学实践。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在设置上,应以美术教学论为纽带,构建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课程知识体系,并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让师范生技能学习实现角色定位,又能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院,2003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1.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2.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1.2.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3.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3.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3.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西部农村 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更新观念 加大投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49-02
近几年来,我国江苏等发达地区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提高全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起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毋庸讳言,地处我国西部的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重视不够的。其中原因固然很多,而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对美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学校甚至把中小学所学科目分为“主科”和“副科”,认为中小学生关键在于学好“主科”,特别是学好语文、数理化和英语。“学好英语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在中小学根深蒂固。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美术课可有可无,认为它只是占用学生学习“主科”的时间。在这种现象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
现行中小学美术课开至九年级。据调查,大部分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开至八年级,有的开至七年级,甚至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即使开设,也是形式而已,没有起码的教学条件,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某些学校只注重知识传授,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学校为应付“普九”检查,蒙骗上级,只好空排课程表加以伪装。美术课往往给“主科”让路,或者由自习课取而代之。只要升学率上去了,上级教育部门也就不再过问了,存在的问题也就遮掩了。所有的政策、评价体系都向升学倾斜。在各科教学中,唯独美术科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升学、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毫无影响。加之学生学习“主科”的声势日趋高涨,相比之下,美术课被人遗忘,学生得不到美术教育的培养,不能不说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数理化和英语固然重要,但单单重视这一方面是不够的,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没有美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术教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美术课通过形象化的线条、色彩、形体、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对今后学生的科学洞察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教育者如果不重视这一特征,势必会扼杀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也不利于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无可否认:“没有教学质量,没有升学率,学校就没有生命力。”其实就在我们学生之间,的确不乏具有较好天赋的美术爱好者。若能调动这些美术爱好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天赋得以充分发挥,就不必担忧升学率不高。但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要培养具有较好天赋的美术爱好者,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美术课占时不多,虽然现行农村中小学每周只有一节课,却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使学生精神愉快,脑子灵活。这不但不会妨碍他们学习“主科”,而且对学好“主科”大有裨益。可目前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状况令人担忧。绝大部分中小学校中,各种美术教具少得可怜,一些学校连画板,画架、石膏几何形体这些最基本的教具都没有。加上西部农村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也缺乏必要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多数学生除了铅笔和图画练习本外,其余的一无所有。我将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又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大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投入是当务之急。
当然,美术师资配备严重不足也是美术教育得不到正常开展的原因之一。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专职美术教师屈指可数。美术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高投入,西部地区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水平较低,无条件吸引美术专业师资,据调查某县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招聘而没有得到一个专职美术教师。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师经常打杂,出黑板报、画宣传画,或者书写各式各样的标语,甚至搞后勤。而许多学校兼任美术课教学的教师素质偏低,绝大多数未经过美术专业的系统学习,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美术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面临如此局面:一方面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到西部农村中小学执教;另一方面在职的部分美术教师也产生了不良情绪,把工作视为“铁饭碗”,缺乏工作热情,更有甚者,产生了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的心态,加之与各种教学奖项(如教学质量奖、升学奖等)无缘,导致现任的美术教师跳槽。比如,笔者于2002年在广西师大进修时的68位同学,毕业后仅仅三四年时间,就有将近半数相继调离了中小学教学岗位。这一状况今后如果再延续下去后果严重。
美术教育,可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技能,有利于各科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各项工作。工程师认为:“理工科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需要掌握投影及透视知识,并能用图画示意,需懂美术知识。”化学家认为:“现代化学已深入到微观结构、晶体堆积等,这些都需要有空间想象力才能理解它,培养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立体空间概念,这是非常必要的美术基础。”庭院布置、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无不与美术有关。据调查,清华大学的许多专业都要学制图,培养学生目测和徒手画能力。如果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写生训练,在大学学习制图便有很大困难。医生绘制人体解剖图,地质工作者绘制地形地貌图等都需要美术方面的技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美术与文学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美术与音乐也是相通的,如意镜、节奏、韵律、调子、音色等。翻开美术展览的目录,以“.............歌”和“.......曲”标题的美术作品举目皆是,不胜枚举。如《春之歌》、《漓江晨曲》、《百老汇爵士钢琴曲》等。外国有一个关于普通教育的调查资料表明,凡美术学得好的学生,一般数学也学得好,两者并不矛盾。由此可见,不同学科虽然各有其特点和规律,但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人说:“你们搞美术的人野心太大了,竟然想让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成为美术家。”这当然是玩笑话,不过反映了一些人对美术教育的误解。中小学生不是培养美术家的摇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也不在于培养美术家,这是十分明显的。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外活动;全面开展
课外美术教育的一些内容,并不是延伸与重复学校美术课堂相关的学习内容。它是依照学生的兴趣特点、年龄段以及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将培养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当做核心内容,合理的安排每一项美术活动。要经过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以及艺术赏析能力,用以发展与培养学生的艺术造诣。
一、中小学美术课外活动的作用
1.中小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及创新意识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构建有利于开拓其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经过讨论、思考、研究等过程,推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富有创造性地掌握并使用美术语言。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独有的见解。因为美术课外活动不仅有相关的理论学习且还融入实践内容,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构思及创新创造了条件,让学生知道,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进行美术学习对未来的作用及影响。
2.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得到充实
从最基本的知识、技巧的基础阶段,提升到美术文化底蕴及创新意识培养的阶段。目前的美术教学里融合学校的一些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构建相应的文化情境,提升文化内容,让学生经过学习美术,深入地对文化以及历史底蕴有所认知,深化艺术对社会影响的概念,构建明确的文化价值理念,全面渗透人文精神。这样的美术活动从素质教育的层面上说,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的生活不再局限于课堂,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
二、中小学美术课外教学开展的相关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目前,美术课外教育的中小学学生因为年龄有所差异,所以,各方面的能力层次相差很大。有的学生之前就有一些美术基础,而有的学生是第一次执笔,针对这种水平线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学模式不会像进行课堂教学一样,进行统一的授课,这就要注意全面发挥任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亮点。要按照学生的全面素质,去进行教学目标。因此,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模式,都要尽可能顺应不同学生的特性,做到因材施教,让美术课外教育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到极致。
2.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在美术课外教学环节里,当学生的绘画知识、造型意识到达一定高度时,绘画水平就会有很大地提升。依照这一特性,在美术课外教学过程中,要推动各个能力层次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可以举行绘画技巧交流会,让那些绘画能力稍弱的学生聆听画得好一些的学生的绘画经验,且让画得好一些的学生进行示范或帮助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改画,完善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教学气氛。我们还能够进行同一教学内容,例如:写生练习,在画室里布置几组层次难度不同的静物,让学生们同时进行写生,在练习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交流实践,促使其相互学习。让美术课外教育活动完成全方位的互动,尤其要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对学习美术达到自愿、喜欢、且感兴趣的境界。
3.进行全面评价,从而提升学习热情
在美术课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美术老师要持续的进行赏识教育,要发现学生的特性特质,找到学生与众不同的方面以及亮点,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评价,让学生得到相应的认可及肯定,因此让学生拥有愉悦、快乐的心态,在全面学习和实践的进行中让学生可以具体、直观地感觉得到存在的意义及价值,经过美术课外教育活动,让学生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
实现全面评价,提升老师对学生学习经过及学习结果的赏识,
提升学生的信心,增加学生全面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4.进行相应的活动,提升学生对美术的造诣
依照学生显示情况合理地安排一些作品赏析以及临摹,提升学生对画解读的能力,指引学生怎样读画,告诉学生怎么去解读优秀作品在构图、造型、体积感、意境等全方位的阐述,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让学生走进一些美术展;邀请名家来校进行面对面讲座,提高学生的眼界。
中小学课外美术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全面人才,提升全国民科学文化底蕴。课外美术教育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望在宏观的教育层面上可以全面发挥中小学课外美术教育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万昊辰.浅析中小学课堂与课外美术教育的联系[J].中国教育,2007(11).
[2]贾雯雯.中外美术交流探究[J].国际艺苑报,2008(13).
[3]朱松然.美术教育及智力开发[J].黑龙江教育报,2010(6).
关键词:长春市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教学教师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充分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等等进行美术教学。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文物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师如何在学校美术课程正确进行美术教学评价?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对长春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证性调查研究,对教师在美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角色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一、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分析
我国教育学者仲信生认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可界定为“民间美术资源”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地方美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美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美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在梳理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时,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三大方面进行归类。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地方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具体划分如表一:
我们到长春部分中小学美术课堂听课和访谈美术教师,认为长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来源,教学没什么特点,对基础美术这门课讲解不深人,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教师对课程标准了解不够,对地方美术课程开发没兴趣;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封闭,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CAI等)应用不灵活;有的教师只一味讲课,不强调上课纪律,等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美术教师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美术教学的新鲜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Ⅲ美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式教学观念,积极进行尝试性创新式教学.加强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地方文化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教师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航者
教师要转变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从知识传递者向引航者、开拓者、激励者转变。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教师要进行资源梳理与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授小学四年级美术课《艺术与生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感兴趣的物品.思考物品造型与实际用途的关系,在课堂中进行改进物品造型的练习。教师可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比例,如表二所示: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师生互相合作的过程.而不只是知识传递的过程,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师生共同参与分析与解决问题。
三、教师是美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拓者
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以各种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功感,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热爱家乡的意识;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地方资源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机会。例如为丰富校园文化,给学生展示艺术造诣的机会,让学生制作提倡时代新风尚的连环画报和手册、POP展示板。在手工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路标指示牌和环卫标识,并带领学生到净月潭森林公园进行环保宣传。教师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教师将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整合,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学、历史学基础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魅力,学生可以利用绘画的表达方式,将电影城或伪皇宫建筑作为一种绘画题材。这种教学形式能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师是学生在美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激励者
我们在中小学美术课堂听课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多数教师把学生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机械,同时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和教学的协调统一,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评价”。我们从美术课堂中教师生应综合掌握学生认知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美术课程的评价。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误区评价策略
美术教学评价是指带着某种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评价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评价对象,制定评价的目标与标准,采用相应的评价技术获取评价对象反映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事实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美术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强化、调节教学的功能。所以美术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我区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
(一)主观评价
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
(二)传统评价
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三)单一评价
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评价观念决定评价方法
在普通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突出评价的改善和促进功能,与国际教育界在评价方面的改革是一致的。教育价值由教学目标体现,教学评价应该适应教学目标。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呈多元的状态,例如强调情感、创造性、个性、智慧,那么评价的各种方法手段都要能够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纵向看待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二)了解美术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向
评价标准由成人化转为贴近学生实际;评价功能由甄别转向促进;评价内容由单一知识技能转向审美;评价主体由单一转为多边化;评价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三)掌握美术教学评价的特点
1.多元性。多元性的特点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元,如实物、等级、评语,评语与等级相结合,自评、互评、座谈,以及多元的见解与思想。
2.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3.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提倡“全程式”评价,开始阶段的兴趣评价,深入阶段的创意评价,结课阶段的结果评价等。例如《设计一只新书包》,学生的创意很多,带轮子的书包、能自动提醒超重的书包、充气书包、音乐书包、枕头书包、电视书包、熏香书包等。对于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十分尊重,而且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
(四)几种美术教学评价策略
1.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自评,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互评,有助于学生走出自我空间,形成一种横向关注的意向和动力,进而导致发展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这种横向关注的意向和能力反过来又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善意,即用一种善意看待他人的学习及其成果,看到同学的长处,也看到同学的问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多元和宽容的心态,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不喜欢对方的学习方式和结果,但应该允许它的存在,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最后,注意评价的方式方法。评价同学,应该坦诚,不要表面敷衍,同时也应该避免伤及同学的自尊,尽量让对方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进步和教学行为的缺失,以便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
3.提倡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是相对定量评价而言的,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4.注重纵向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纵向评价就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作纵向的前后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进步,建立自信。
5.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性评价。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有关学生的资质、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为这样几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对美术感兴趣,且美术基础较好,有创新探索精神;B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掌握一般;C层次的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在评价中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在原有的起点上有进步,我们就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创造力;比较研究;小学美术教育
一、国内外文件
1.国际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6年3~6至9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了主题为“为21世纪营建创造力”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艺术教育路线图》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孩子的个体能力,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美术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环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2.国内文件
在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并要求“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研究对象
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对“创造力”的定义是: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变通、流畅地产生独特、复杂或精致的观念。除了教导技术之外,更要鼓励独立的思考、自发性和创意来培养艺术才能和创造力。
三、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积极主动想象的过程,通过这一内在思考,结合实际的动手制作,能产生带有个人主观想法和反映个人思考的原创性作品。创造力是手、脑、心集体作业的体现,发散性思维可以看做是它的一个构成部分,创造力不单单是个人的认知体现,也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刺激进而产生微妙的变化。
四、中美教科书的异同之处
1.相同点
(1)教学内容丰富
从两国教科书的内容看来,并没有孰优孰劣的情况,都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绘画的主题也同样很广,从描绘身边的事物到联想遥远的未来;也都鼓励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美术材料来创作丰富的画面。
(2)注重基础知识
无论是在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还是美国的视觉艺术教科书中都出现了以“点、线、面”这样的知识点为中心的单元课程,在色彩的学习中对“冷色、暖色”以及“三原色”这些最基本的美术概念都以最详尽的方式编成课例。
(3)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从中美两国的美术视觉艺术教科书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式的“对手形的联想”还是美国式的“图画工作室”,都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课例。
2.不同点
(1)教学内容侧重不同
在美国的视觉艺术教科书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现当代的绘画作品,相比之下,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这部分的内容就比较缺乏。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小学美术课例中有较多撕纸拼贴、综合材料这样比较先锋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中国的课例中较多的是对手绘的要求,也有较多类似于手工和拼贴之类的课例,但是在难度上与美国课例存在一定差距。
(2)教科书排版
排版很容易被忽视,但是美术教学本身就贯穿着审美能力的培养,经常被翻阅的美术教科书的美观度值得重视。在排版上,美国的教研书很简洁,没有因为图片多了而过于凌乱,或者文字多了太过呆板的情况。中国的美术教科书在排版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想与做的差别
在对比了中美两国的美术视觉艺术教科书之后,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两国对于美术学习的诉求不同。通过对比课后的作业要求以及书本中的作业范画,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美术学习对学生的画面美观、画面完整以及表现手法等有更加强烈的要求。而美国的视觉艺术的作业更加侧重于学生们“想”的部分。
(4)学科间的融合
美国的小学视觉艺术教科书比较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贯穿运用,并且要求学生将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美术学习和创造中来。而在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却很少出现类似的课例。
五、中美小学美术教学对比的反思
在思考、联想、想象以及设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无穷创意,激活学生们的创造潜能。从教学设计和实际实施的结果来看,关于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条件为:学生需要充分的思考和构思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出美术教学中格外重视激发学生创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约翰・马赫尔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刘沛,译.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柯森.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概观[M].1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8).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各院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本专业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美术教师或管理工作。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简化版本,没有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国开办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有部属师范大学、有省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还有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等)。这么多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层次、专业侧重、办学能力都不尽相同,各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几乎相同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同类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而有所差别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方向,盲目地向本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靠拢,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也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前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从近几年麦可思研究院编制的就业蓝皮书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中列第9位。在报告中也同时指出,高职高专专业中的学前教育类和中小学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后行业转换率较低,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紧紧把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向,把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为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美术教师以及社会美术活动人才。
2 关于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走有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根据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树立恰当的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经历了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熟知和接受,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属于边缘的范畴,学生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情愿。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和有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更多的原因是文化课程成绩低而不得已选择了美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成为一些低分考生的“收容站”。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实施立足于学科本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生怕学不足;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本位、素质本位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生怕学不宽;这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这就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足功夫,高等职业教育更要考虑的应该是学不学的专的问题。文化课成绩偏低、美术技能基础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状况。这种情况造成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保障。我们也看到,文化课程偏低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对技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爱好,对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热情超过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换个说法:这些学生“爱玩”。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特征,依据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3 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