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教育探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继教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如何保证继教质量尤为重要。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综合医院在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中,如何通过项目申报严格把关、加强过程监管、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经费管理、实施品牌化策略、进行分类管理等方式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并提出了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综合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职工提升业务素质,实现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医学教育制度[1],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全国继续教育委员会制订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学分授予、评估和监督等方面做出严格要求。本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探讨该院自1997—2016年以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的管理实践及所采取的一些列方案、措施,以期通过总结、归纳、分析,提高项目的举办质量。
1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97年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来,每年举办的项目数量由最初的6项发展到目前的120余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医技、护理卫生管理等多个学科。对项目管理的重心已从注重项目数量向注重项目举办质量上转移,在继续教育项目申报时严格把关,在项目举办时加强指导,在项目举办后加强考核,对整个过程加强监管,以便有效监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质量[2]。
2医院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实施举措
2.1项目申报时严格把关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作为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强调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推广性的特点,申报的项目需先经过科室审核,再由医院统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避免特色与优势不明显的项目和实际举办困难的项目申报。此外,该院实施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品牌化策略,鼓励已有较好工作基础和积累的项目申报“金陵临床医学高层论坛”,以树立医院教育品牌,扩大学科影响力。以“金陵临床医学高层论坛”为载体,传播学科的学术成果,扩大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打造职工教育培训的学术品牌。
2.2项目举办时加强指导
2.2.1多渠道公布项目获批情况
在项目批准后,为避免申报项目负责人因不能及时了解项目获批情况而延误项目按时举办[3],该院会通过医院网站公告、短信通知、送交《项目获批通知书》等方式告知项目负责人,《项目获批通知书》的内容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学分数量等基本信息,以及项目经费管理、讲课费发放、学分证书申领、异地办班手续办理、网上执行情况上报、院内考核材料上报等办事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书面形式告知项目负责人,明确项目举办要求。
2.2.2全程监管项目整个过程
过程管理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为项目落实、实施、总结和评价应用等阶段,并分解每个阶段的任务,进行过程管理[4]。在项目举办前,该院要求科室提前上报项目举办计划进行备案,协助科室在该院组建的战略合作医院工作群里通知,同时,要求科室提前两周办理申领学分证书、联系财务收费等手续。在项目举办时,重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全方位管理和服务,对项目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教材准备、课程安排、学员管理、会务组织等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对学分证书的发放严格把关,由教育处统一打印发放,严禁发放“空白证书”。举办结束后,重视项目汇报材料的填报和档案材料备案,包括文字材料和声像材料等[5]。
2.2.3加强对项目的经费管理
为避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经费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行为[6],该院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继续教育项目经费来源、使用原则、可支出的项目、专家讲课费发放方式、经费管理流程进行详细规定。项目举办前,科室提前两周到教育处和财务部门办理项目费用收取申请;项目举办结束后,即到教育处领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报销单》,由财务部门核算项目收入总额,科室按财务要求整理好报销票据后,由教育处填写经费支出情况,经项目负责人、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交教育处办理院内审核签字手续。科室凭经过院内审核签字的报销票据到计财处办理费用结算手续、领取费用。在项目接受社会捐赠资助手续办理中,采取由医院财务处、审计处、纪委监察、院部及教育处会签审核的方式进行严格把关。
2.3项目举办后加强考核
为规范培训过程管理,控制培训质量,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该院制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7],评价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根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8],该指标体系共分3个一级指标,包括教学资源、项目执行和效果评价;教学资源分5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项目执行分6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效果评价分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并赋予每个三级指标权重、内涵和评价方法,考核结果作为年度优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选的依据。自2014年起,该院将评价指标体系用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考核,在考核中发现,举办项目的评分差距主要集中在授课教师学术层次、培训学员构成、培训规模等方面。
3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建议
3.1优化举办流程,加强指导监督
项目负责人多是临床医务人员,对项目举办的政策要求很难完全掌握,缺乏组织会务的经验,管理部门在项目举办过程中要认真履行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管理部门优化项目举办流程、明确注意事项、制定指南,在流程上加强指导监督,制定项目举办标准操作流程。它对经费管理、学员培训费收取、接受社会捐赠资助、讲课费发放、学分证书申领、异地办班手续办理,以及网上执行情况上报等关键事项进行说明,为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种新型管理模式[9]。
3.2实行分类管理,促进学科发展
因各医疗单位在学科设置和学科发展方向上均存在差异,因此,该院对继续教育项目应该实行分类管理,对学科特色与优势较好的学科,包括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鼓励举办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进一步扩大学科的影响力;对学科特色明显但举办存在困难的项目,比如中医科、针灸科、核医学科、儿科等,在项目举办时,教育管理部门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科开门办会,采取与兄弟医院联合举办的形式,整合学科力量,促进交流合作,提高项目举办质量,办成精品特色项目,扩大学科影响力,实现共赢。
3.3建立专业论坛,加强学术交流
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受经费、时间等因素制约,学术交流受到很大限制。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学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因此,可以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作为纽带,搭建各专业学术交流平台,联合区域内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共同建立专业论坛,建立医疗联合体内继续医学教育共享平台[10],增进交流。将讲课教材、视频等在论坛上进行共享,也可以通过论坛征集本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亟待解决的专业问题,确定继续教育项目举办主题,提高项目内容的针对性。
3.4严格执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并完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不仅作为优秀项目评选的依据,还要与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挂钩。对严格按照规范组织实施的项目、学术影响力高的项目,应给予经费、政策支持,争取进一步扩大影响;对未能按期举办的项目,或举办后未及时填报项目执行情况、上交项目举办考核材料的项目,则其项目负责人暂停申报1年;在实际举办时,2个或2个以上项目联合举办的,如需继续申报,则将项目合并为一个项目进行申报。
4小结及启示
随着继续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应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进行转变,项目举办数量的多少不能真正反映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在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举办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形成管理规范、优化管理流程、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完善奖惩机制来确保继续教育项目的举办成效,已成为目前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建立继续教育项目的长效机制,搭建学科交流平台,形成继续医学教育品牌。
作者:汤杨 朱滨海 唐大龙 童斌 冯湘雨 占伊扬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科教发(2012-85).[EB/OL].(2012-12-31).
[2]马真.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9,1(8):7-9.
[3]申翠华,尉真,房兆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3):175-177.
[4]高萍,张永,马国平,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过程管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3):360-361.
[5]钱农,高寒,何晓鹏.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管理和档案的建立[J].中外医疗,2009,28(34):115.
[6]王林,贺加.医学教育资源配置影响下的英国医师队伍结构变化趋势[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1):21-22.
[7]赵沛,汤杨,虞海平,等.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品牌化发展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志,2014,13(5):501-503.
[8]牛云松,扈长茂,刘成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02,9(6):532-533.
1.我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我院是一所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具备较完善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师资源,承担十余所高等院校临床、护理、药学、检验、影像等专业的教学与实习,以及科研任务。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开展了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近百项,涵盖21个专科门类。平均每年开展40余次院内学术讲座,年均受训人员万余人次,2008年,我院又购置好医生继教管理系统一套,鉴于医护人员工作的阵地性、连续性等特点,鼓励各专业、各科室有选择性、针对性的独立开展小型继教活动,科教科深入各科室、现场监控、考核、刷卡,取得良好效果。初步形成了开放式、交互式、多功能、层次分明、纵横交错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2.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些人对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只与执业注册、职称晋升有关。某些已晋升正高级职称或不再想晋升的人员,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热情不高,以混学分为目的,未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有违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初衷。
2.2工学矛盾
由于医院医疗任务日益繁重,人员定编定岗,医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连续性、阵地性),很难抽出时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
2.3供需矛盾
大多数的继教活动班是建立在新技术、新知识、新进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面向中高级技术人员,而对于面向占医院大多数的初级技术人员的继教活动班相对较少,造成了有人学分特别多、有人学分积累不够的现象。
2.4继教活动的偏向性
由于参加学术活动、等途径获得类学分比科研立项、成果获奖等获得类学分要容易得多,故大多数人都选择参加学术活动、作为获取II类学分的主要方式。
极少一部分人通过诸如科研立项、成果、大查房、病例讨论来获得相应的学分。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3.医院继续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3.1领导重视 体制健全
我院始终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始终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医院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医院先后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设立继续医学教育专项资金,转发了卫生部、卫生厅关于对继教工作的相关文件,并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了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制。
3.2广泛宣传 营造氛围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医院坚持广泛宣传不停顿,人人领会文件精神的原则,借助一切平台宣传继教的相关规定、文件精神,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出良好学习的氛围,繁荣了医院的学术气息。
3.3层次分明 统筹兼顾
根据科室内部每人的发展方向和继教目标不一致,根据特尔非法区别职称制定出立体的、标准的、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高级人员主要的考核指标是科研、成果、大查房、新技术新进展、申报及参加省级以上的继教项目等,中级人员的主要考核指标是论文、病例讨论、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专业进修、申报及参加市级及以上继教项目等,初级人员完成住院医师培训的培训和考核内容、在职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等,科室根据情况上报继教计划,医院根据标准统一考核,达到了有针对性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地效益。
3.4灵活多样 效率优先
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的阵地性和连续性,获得外出参加学习的机会很少,医院根据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各科室开展面向本专业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继教讲座,科教科利用好医生的继教管理系统现场考勤、考核、刷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院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远程教育,既有医院组织的大型的远程学习,也有个体针对性的远程学习,远程教育的开展大大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水平。
3.5管理科学 保障有力
科教科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始终秉承热情服务、人性管理、严格控制的方针,密切联系省厅科教处、继教办的主管部门,积极学习先进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法,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细节, 使得我院继续医学教育保持有好有快的发展。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便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教育的任务。针对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效果显著。
1 对象:选取2012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不批次2个班的学员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124人。对照班,采取优化改革前教学;其中女生84名,40男生名,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3岁。 实验班,采取优化改革后教学:其中女生80名,男生44名,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7岁。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员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员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组织教学
2.2.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乡镇职医师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有理论深造、临床经验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医诊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互动式讲课稿、考核项目、考试内容予以调整,做到内容精选,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在职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练习等过程,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共识,全体都得到提高。由于采用了模拟医院操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成功地达到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原本抽象呆板的文字、图像变得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无味,采用PPT学习,处理过程脉络清晰,可达到熟练化的程度,继而得到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教学法;PBL即“基于问题式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1~2个病例,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并在讨论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志与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及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给与总结,不仅要向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对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培养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2.3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 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带教教师模拟病人,学生可扮演医生对模拟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基本治疗。针对学员所出现的问题,由实训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问诊顺序及技巧,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充分引导学员在“动中做”、在“动中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
3 结果
3.1 考试分数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均对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组考试分数>85分者为87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
3.2 临床能力评估 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员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创造热情。
4 讨论
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教研组以独特的视角认真研究教学改革,让学员主动参与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改良式PBL)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留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而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医学留学生教育是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和必要基础,直接反映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水平,是教育是否开放、学术交流能力是否活跃的指标。从2004年起,苏州大学医学院开展全英语医学教育,培养来华留学生,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适应国际竞争、符合国际需求的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基于此目标,我们附属一院影像诊断教研室承担了来苏州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并在留学生的多年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适合本专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如何改革与完善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交叉和渗透从而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新兴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疾病诊断方面而言,医学影像学通过影像技术手段获得人体器官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同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从而作出诊断。疾病治疗方面,则是利用导管或穿刺技术治疗病变,或获得病变器官的组织学、细胞学、生化或生理资料,以明确疾病的性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成像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影像学检查,迫切需要医学生包括来
华留学生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和诊断技能。因此,对于从事医学临床工作的预备医生,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必须很好地掌握的课程,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放射科医师通常是全科医师。
二、苏州大学医学院医学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目前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主要是由于英美等国的费用高昂,入学申请考试手续繁琐、签证困难,而我国有着较为完善的医学教育和培养体制,且医学学习费用相对较低廉,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们纷纷转投中国高校接受教育。
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教育体制大都是10年的基础教育加2年的大学预科学习,然后方可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一般而言,来华前基本完成了大学预科的专业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因此在受教育中,他们接受与理解学习内容的能力普遍较强。
此外,这些来华的医学留学生从小在自己国家受到良好的英语语言教育,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我们对他们的教育相吻合。因为,今天医学界的许多新知识、新方法、新创造、新技术,都是最先通过英语广为传播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基本采用英语的形式进行。尽管在师生的英语交流上比较容易进行,但是在一些专业知识的汉语交流中,留学生们已有的日常汉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三、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的
实践经验
1.有效而顺畅的语言沟通是提高留学生影像学教学质
量的首要条件
留学生的教育教学与本国学生教育教学的最大不同是需要用英语来上课和交流。如何保证有效的沟通就是上课的第一要务,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首先克服语言交流上的难关。但是,对于我们的任课教师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因为他们之前大都注重专业发展而忽视英语表达,而如今要用英语授课,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他们上课的效果,我们要求老师要认真备课,“查阅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及其标准发音,对每一个相关词汇及英语句型要做到心中有数”[1]。此外,留学生大多在国内受过正规的英式教育,绝大部分学生习惯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敢于与教师讨论,课堂气氛往往相当活跃,他们发现疑问会马上提出,这是一种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然而中国教师不太习惯,这样反而干扰了他们的教学思路。我们要求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慌心理”,大胆地和留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要怕出洋相、出错误。因为,在总结经验和改正错误中,我们才能获得进步。同时由于年轻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多接触,消除了自身的紧张,熟悉了各自的语音特点,这样即便有某些语言的表达不够恰当,学生也往往能够理解、明白教师的意思,这样就营造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利于师生间的共同学习与进步。另外,影像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枯燥的学科,比如说,对不同设备所成的不同影像,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影像特征、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等,初学者很难掌握,教师就借助各种手势、表情,甚至是各种解剖模型,真正做到融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使教学变得不再枯燥、呆板,留学生们对影像学的兴趣变浓,并能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因此,教学达了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实为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的较好形式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内容丰富、高效、表达力强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比较适切影像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因为我们知道,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影像图片的能力。而如何做到这一点?仅仅靠教师抽象的讲授,学生们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更不用说什么分析能力了。尽管医学影像学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们必须学会在实际中如何读片,在临床中如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目前无法做到实地实时教学的境况下,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模拟现场教学,它能够做到将文字、图形等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学生们的直观印象大大增强,然后我们再把疾病的影像特点和相关的鉴别诊断告诉学生,使学生比较自主地学习这门课程。如此,留学生们在读片或看影像中获得了如何去认识影像片和诊断病症,相互之间就其诊断进行交流。我们觉得,影像学就应该通过“影像”,在“影像”中学会“影像”,离开了直观的影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实际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一个辅助但很重要的作用还在于,留学生们可以直接阅读医学英文教材和在线文件。因此,我们
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国外一些先进的教材,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处在一个比较前沿的位置。
3.互动、启发的实习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习课是理论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知识的训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因此,把握好实习课的环节就异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求老师要充分备课,将实习内容所需的课件、图片准备完整。其次,在进行实习前的两天告诉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影像资料,这样,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能够比较顺利地看出老师给他们的图片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让学生们先对老师预先准备的片子进行自己的诊断,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最后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阅片,并回答他们的问题或向他们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教会他们如何去阅片的能力,即我们去看什么、从哪些细微点入手、哪些是难点等。当然,教师去启发学生,刺激他们的思维是实习的条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努力、活泼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气氛较为和谐、融洽。
4.积极的监督和考查制度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监督和考查是教育教学的必要手段,它可以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亦可以促使学生们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在一段教学结束后,就会进行复习和考查、考试。但留学生们开始不大适应,后来,经过多次考试,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变得更为深刻了,他们才慢慢习惯和接受这样定期的考核制度。当然,这种考核的制度要求我们必须考虑考核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体性,考核必须成为一种良好的复习和巩固。当然,我们考查制度的形式是非常灵活的,如课堂提问等。
四、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中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与迅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临床
实践之矛盾
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学从最初的普放、超声医学发展到现如今的CT、MRI、ECT、DSA及PE/CT等全新的检查技术。各种新的检查技术对临床医学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将越来越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不能落伍,使自己的授课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先进水平保持一致,必须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不断增加新知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留学生的水平也反映了我们教育教学和医疗的水平。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不到位和我国影像学教学的实际,我们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还较少涉及CT、MRI、核医学中和DSA等前沿知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放射诊断为主。对于我们教研室来说,造成这一原因的最主要因素是影像学的课时量不足。在有限的学时下,我们只好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对未来,为了把更多的医学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进展教授给学生,我们正在积极地调整课时,根据影像学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筹划课时分配。
2.留学生科学教材的匮乏与教学质量高效要求之矛盾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因素,好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意义自然不必多言。科学的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中介,同时也负载着我们教学的水平。然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DavidSutton主编的《RadiologyAndImagingForMedicalStudents》,内容比较简单、陈旧。虽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完善工作,但学生普遍认为内容不够全面,讲述过于简单,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影像学知识的需要。所以,我们应结合国际影像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国内一些开展英文授课的医学院校,编写一套适应留学生知识水平发展需求,且符合当今影像教学特色的高水平的英文教材。
3.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新兴教学模式的要求之
矛盾
留学生教学,需要建立和健全一批良好的师资队伍,他们需具有高度责任心、高水平专业知识及良好英语交流能力[2]。优良的教师能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即时为学生解疑,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3]。然而,目前的留学生教师队伍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能力、知识面、责任心等。因此,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资源,希望尽早建立和完善
教师岗前针对性培训、岗前授课水平认定及授课后效果及时调查与考核体系。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于留学生教学的热情,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评价与奖惩机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使他们能够率先垂范。
发展留学生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是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要途径。总结我们在留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思考它所面临的新问题,认真开展留学生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袁天月.浅谈双语教学[J].东软信息技术学校学报,2002,(9):50-5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壮医妇科学;教学法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1-0300-02[收稿日期]2019-12-16
随着民族医学院校的逐渐发展,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的家传、师承或寺庙教育,民族医学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医学专业人才是近年来民族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1]。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壮医药作为壮族地区群众防病、治病的医学,开展壮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2]。
壮医妇科学是壮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壮医学理论,认识妇女的生理,研究壮族地区妇女疾病的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方药的一门临床科学,以研究防治妇女月经、带下、妊娠、分娩等疾病为主要内容[3]。壮医妇科学等教学课程多开设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生尚未接触真实病例,故普遍感觉知识接受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病例,或进行真实病例诊疗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围绕常见的妇科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妇科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措施,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及应用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也称苏格拉底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希腊时代,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4]。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哈佛大学医学院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此来改变临床医学教学严重滞后于临床实践的状况,从此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不断推广和应用[5],故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学、民族医学教育中是对成功教学模式的借鉴,具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等应用价值。
二、案例教学法在壮医妇科学中的应用
(一)壮医妇科学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临床医学的教学案例多来源于临床病例,教学效果的优劣与临床案例的选取结果密切相关。根据壮医妇科学的教学内容特色,提出“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案例选择法。第一,“因时”适当调整授课内容顺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的发病特点选择案例。如每年6月至7月前后是广西的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潮湿,适合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易引起女性的阴道炎、宫颈疾病等妇科病,“因时”选择上课时节多发案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时节感受,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二,“因地”进行案例的选择。例如广西地区妇科癌症中宫颈癌发病率较高[6],教师在讲解妇科癌症相关知识时选取宫颈癌的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增强地域认知感受进而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第三,“因人”进行案例的选择。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的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故在对少数民族班学生进行教学时尽可能多选择少数民族的案例,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三因制宜”案例选择法,综合选择出具体真实的临床案例进行备课,课件的准备应有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治疗器具、药物等实物、图片或视频,通过增强学生视觉感受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每学期开始前教师将学生组成3至5人的学习小组,提前一周左右将具体临床案例发送给各个学习小组进行预习及案例情景模拟的演练。
(二)课堂讲解
教师可根据壮医妇科学课程特色,从“辨病”“论治”两方面进行临床案例讲解。壮医诊疗首先“辨病”。壮医的疾病可归属于身体的“三道两路”(气道、谷道、水道,龙路和火路)五大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教师可首先从临床案例提取主诉、体征、检查和检验结果等临床资料分析疾病可能归属的身体的系统,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疾病诊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辨病”思维。教师在根据案例讲解“论治”时,应围绕壮医“专病专方”对相关疾病的主方进行重点讲解,再分析具体临床病因,启发学生对主方进行加减。通过“辨病”“论治”两方面的临床案例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强化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
(三)课堂案例情景模拟与点评
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案例情景模拟并加以点评互动。首先让各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患者、患者家属、护士、导医等各类角色,模拟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相关场景,着重对医生诊断、医患沟通、医护协同治疗的全过程进行模拟。案例模拟结束后,让学习小组进行相互点评、提问,问题由模拟学生团队给予解答,对于提出的不同诊断和治疗措施,教师不必规定统一答案,让学生们通过问答讨论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问答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对模拟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明确诊疗思路与提出最佳方案,最后由全班同学共同投票选出当天课堂上的最佳案例模拟小组。教师可对最佳案例模拟小组进行表扬或给予增加平时成绩等作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
三、讨论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44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这三门学科整合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关系密切。为了达到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和探讨。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并且复杂,特别是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枯燥,学生较难理解,如果要让学生在这有限的几十个学时内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就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医学微生物学这部分内容,因为这些微生物个体微小、种类繁多、结构比较简单,我们肉眼看不到,所以,学生对它们缺少感观认识,再加上知识点比较零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1]。根据这种情况,调整了教学内容顺序,如微生物各论教学:以往是按照细菌、真菌、病毒这个顺序依次讲授各个病原体,但是目前我们是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为主线进行讲授,如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体,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原体、经接触传播的病原体等。这样琐碎内容系统化,学生乐于接受且记得牢固[2]。人体寄生虫学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医学蠕虫学和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稍加了解,讲授的重点是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及其致病性等方面,至于其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了解一点则可,这样,教学重点突出了,学生感到清楚明白。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由于免疫学这些年飞速发展,并渗透到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及其广泛。可是大部分学生反应免疫学抽象难懂,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免疫学基础只重点介绍免疫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抗原、免疫球蛋白与抗体、补体等。这些内容简单,但却是临床免疫学的基础,临床免疫部分重点介绍一些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内容如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及免疫学防治和诊断等。
2 改进教学方法
2.1 对比讲解式教学法
本门课程中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细菌、病毒的种类繁多、特点复杂,学生易懂但是难记,容易混淆,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依次讲解每种细菌或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单调、贫乏,学生会觉得无趣,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对比讲解法,如针对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讲解。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知识点也掌握好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2.2 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3],这就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现在使用比较多的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PBL法等,把问题或病例讨论作为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4],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活跃状态。如在讲授超敏反应时可以提出为什么病人在医院注射青霉素前需要做皮试?为什么注射青霉素后需要在医院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再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如在讲解狂犬病病毒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狂犬病病人发病时候的临床表现,让学生对狂犬病病人有个大体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如人被狗咬了一定会得狂犬病吗?被疯狗咬伤后该如何处理?这样学生为了解问题的答案,就会主动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来,提高了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融合了文字、图像、动画等,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知兴趣的缺点[5]。人体寄生虫学部分是经典形态学科,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流行特点等,传统寄生虫学授课模式是以教师在黑板写字、绘图并配以挂图为主,由于直观性差,缺少鲜明生动的动态效果,并且教学信息量少,进度慢,学生难教难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寄生虫图像真实,又配以动画及合适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视觉、听觉并用,其效果远比挂图要好,并且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医学微生物学部分也有许多形态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各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部分中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是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同时又是重点内容,在多媒体教学时,可运用示意图并配以简易动画来展示每条途径,直观形象,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其内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使知识获得全面表达,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6]。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178.
[2]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1999,35(5):41-42.
[3]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
[4]魏薇,李群.关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医药,2007,11(3):275.
[5]张玉玮.医学多媒体教学的三大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48.
[6]南克勉,吕少文.多媒体技术在医学CAI课件中应用特性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4):226-228.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模式;生物化学;教学;探索;实践;社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35-02
一、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医学能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中,生物化学为医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见[1],让医学能够从生物化学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的质量和水平,让医学发展向着分子学进行发展。同时,生物化学在医学当中占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学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糖、脂、非营养物质等。它还包括基因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让人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性状是由一些基因控制的。与此同时,生物化学还包括一些人体生物新陈代谢功能。例如:三羧酸循环、核苷酸循环等。它指出在人体代谢过程中,是怎样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这样在医学中,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医生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的原因和病理,让医生可以从本质出发来认识到其中的原理,从而为更好地解决患者医学问题服务,使其尽快发现病灶并做出理论支撑。
当前,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它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务人员做出了杰出贡献。它让更多医生能够对人体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让医生知道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是怎样进行的。这样,我们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医学知识、了解足够的医学常识,以对一些疾病治疗有一套合理的实施方案。这就让我们当代医学治疗从表层转到本质,从根本出发认真发现其中的基本原则,从而为更为准确发现病情、合理安排治疗病情做出重要支撑。但是,生物化学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不高,学到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践检测,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中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学生对于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对于深层次的了解缺乏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收获不是特别明显,不能更好地在医学中进行创新发展,以促进医学朝着更高水平去发展。(1)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知识了解不是特别深刻,不能清晰掌握其中的原理。生物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能够从微观中认识到其中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懂得从微观上来看待一些表观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发展和自我学习。生物化学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糖、脂、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的代谢反应。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去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懂得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简单停留在记忆当中,对一些知识进行背诵从而记住。但是,对于这些知识是怎样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就不知道了。生物化学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整体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清晰认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解决医学的实际问题。(2)教师传授生物化学知识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本课堂当中,对于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而言,不知道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高和重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当中缺乏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其中的原理,但是没有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讲解内容不能通过实践操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给学生描叙了一种过程。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不透这部分内容,同时还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也不能让其真正了解这些知识。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模型,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内容,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学到最多的知识,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生物化学,而是主动进行创新,让学习动力更为高涨。(3)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内容相对欠缺,学生不能很好进行知识实践。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学校投入较大时间和精力在基本知识传授当中,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内容相对欠缺,从而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够不足,不知道该把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当中[2]。这就需要学校为生物化学教学创造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对于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和检验。这不但对于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能为学生个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得灵感和创新,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医学中如何将知识进行运用,保证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获取知识。
三、新医学模式下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对策
在新医学模式下,要求我们医学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懂得如何进行医学疾病的预防和检测,让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病因和导致的因素,为更好安排医学治疗,对于病情有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治疗过程,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手段,解决他们身体上的问题。同时,还要积极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从原本掌握知识中找到疾病解决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让我国医学事业能够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医学有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在世界医学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引领医学前沿的发展。(1)创新和丰富医学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学到最为宝贵的知识。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来进行,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最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让学生能够从心底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和基本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方式,不能单单从课本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于知识进行现实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其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讲解三羧酸循环中,需要给学生传授最为基本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学习到抽象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哪些环节中需要加上羧基,在哪些过程中进行脱氨基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每一过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不仅可以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同时还能对每一个循环过程有深刻认识,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之上学到最多知识,为以后的医学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2)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各种知识到实践当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当中学生能够重视到哪些内容是我们常常会忽略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着重重视的。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实践当中,医学生物化学是如何进行运用的。在病情诊断中怎样去运用生物化学进行病情确诊和病情治疗,让学生能够懂得这些知识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能够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科学。同时,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加深对于一些内容的重视,知道怎样进行医学创新来解决当前医学。并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当中,给学生提供实验室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运用,真正了解一些基因在复制、转录、翻译中重要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原理,为更好地进行医学创新打下坚实基础。(3)创建生物化学学习教学途径,让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学习生物化学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中存在疑惑和难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要给学生之间创建交流平台,让学生之间进行很好地交流学习,让学生之间学习生物化学成为一种兴趣。学生当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以互相帮助解决,较大程度地提升其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一些好的学习视频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时间都能学习到最好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柏青.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
[2]新医学模式下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张红欣,何浩,康莉,宋文刚.医学教育探索,2010,(02).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biochemistry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edical contribution,let the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have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is needs 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teaching,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ochemistry,let more people can from the curriculum of biochemistry to obtain the biggest benefit. Based on the new medical mode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problems and the insufficiency,proposed a better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new 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1 关于“慕课”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音译,这一概念最早由亚历山大和科米尔在2008年共同提出。[1]其基本理念是“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在“慕课”平台上,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学习者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喜爱的课程活动中。“慕课”首先在美国迅速崛起,随着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慕课”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许多国内外的知名高校都已加入“慕课”阵营,已然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浪潮。
“慕课”之所以能以如此迅猛得态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席卷全球,离不开其自身的几个重要特点。首先,“慕课”是免费的和在线的。“慕课”平台上所提供的课程对所有学习者免费开放,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在职人员,不论年龄或国家,都可以通过学习“慕课”提升自己;同时“慕课”的学习只需一台能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不再受传统课程的时间、地点等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学校与听课方式;其次,“慕课”的规模是巨大的。比起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一门“慕课”的学习者可能会数以万计,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再次,“慕课”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包含授课、测验、反馈答疑、讨论、考试等诸多环节。如果学习者想要获取认证学分,也只需支付相关的认证费用,且远低于学校攻读学位获取学分的成本。
2 “慕课”应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慕课”教育也在短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诸多名校纷纷加入各类“慕课”阵营,并投入了大量的师资与资金,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精品“慕课”课程。2013年,清华大学推出了“学堂在线”,这是中国本土的最重要“慕课”网站之一,也是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201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与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合作,联合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等182家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并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的“慕课”平台。
随着医学教育的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协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医学院校,该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面对的是全校不同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理论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能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对任课教师的一个极大考验。因此,教师们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方面不断的尝试改革,如体验式教学、浸入式教学、PBL教学、对分课堂等。但在实际改革执行过程中,尽管多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很大,但普遍反映的是:40分钟的课堂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一些重要的理论都是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收获甚微,并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到了课下就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医学心理学》远没有其他医学课程重要,只要在考前突击复习一下就能通过。因此,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领悟其所传达的核心医学价值观,从而能以新的医学模式来思考疾病的产生、预防以及治疗是这门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也是需要我们郑重思考的一个问题。“慕课”的诞生为则《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带来新的启迪。
3 慕课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探索
3.1 教学理念上的改变
《医学心理学》是兼具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医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对其进行医患沟通与处理医患关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授课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宣讲,学生在讲台下识记。近年来,尽管教师们一直都在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并未真正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地位,由此导致的学生“学”的力度不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价值理念未得以最终贯彻。而“慕课”的全新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核心价值。在“慕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全程以观看高质量的教学视频为主,穿插了音频、图像、文字、案例以及测验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学生的自学贯彻听课的始终,“学”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对于《医学心理学》的任课教师来说,如果老师们不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彻底的变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那么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随时获得的高质量“慕课”课程势必对其传统课程教授带来巨大的冲击。
3.2 学习方法上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具体知识点的讲授与识记,教师灌输,学生记忆,学习的效率并不高。而在“慕课”学习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搜寻自己最需要的知识点与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和大家名师互动,可以略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更可以反复观看尚不理解的部分[2]。这样的“我要学”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效率。对那些教育教学资源不如顶尖高校的普通高校而言,“慕课”资源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一个利器。同时“慕课”还设计了线上线下的讨论系统,讨论也不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就问题进行沟通。这样的互动环节设置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巩固知识,也能促进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
3.3 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涉及身体健康或者疾病的心理关联,其原理较为抽象,难以用一般语言直接描述与量化,这是考验任课教师教学经验和语言表达的关键。因此,可以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进行解释,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心理咨询”一章时,可以在“慕课”系统中设计一个虚拟的在线测评系统。通过对各类心理疾病的模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病人的状态,对病人进行诊断,并显示出相应的治疗效果。这些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切实学习到并掌握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真正提高了学习效率。
4 “慕课”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比起传统课堂,“慕课”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缺少教师监管的情况下,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或者听课兴趣降低,逃课、弃课与代替上课的情况还是占有相当比例的。因此,教师的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比如可以采取定期面试或评估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