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电商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行业现状
2014年03月2日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指出了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依然没有摆脱当前行业内“会电不商”的特点,依旧以“营销+流量+交易”的模式为核心[1]。另一方面当前农产品电商平台普遍处于初级层次,定位并不明确,运营能力不足,缺乏差异性。缺少核心商品[2]。这也导致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很难实现真正的有效盈利。同时在2014年初第一企划结合传统营销以及当前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等时代背景前提下提出影响未来营销力量的四种主要因素“real”既真实,体验,影响以及生活分享的概念。
目前有7000多家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大部分存在亏损同时由于受到平台的乱象影响,当前在电商平台销售的商品由于其非标品的特性导致其不能进行有效地根据产品属性分类分级和进一步的监管。[3]
同时由于大部分农产品B2C平台将生鲜类商品与其他农产品采取混合管理销售的模式,使得管理和运输的边际成本额外的提升。可以看出,当前农产品电商模式大多仍以传统电商模式开展,缺乏针对性。
二、产业细分
由于农业产品隶属于非标准生产化商品,其无法根据其产品属性进行良好有效地界定。根据先期调查结果中的购买频次将农产品划分为日常购买型农产品和非日常购买型农产品。[4]其二者特点在于日常购买型单月的购买频次较高,一般要高于每周2到3次,其中购买的主要商品你多为生鲜时蔬为主,该类商品单次购买数量日均使用量相对较小,长距离小规模运输成本较高,农产品保质期较短。且产生能够购买决策多发生在商品选购的过程中,购买决策与购买决定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同时此类商品客单价普遍较低。
而非日常购买型的农产品则大多在月购买一到两次以下,购买的农产品则包含有一定储贮藏时间的初级农产品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品。该类商品单次购买数量日均使用量相对较大。长距离小规模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且对运输环境需求不大,产品的保质期较长,且购买决策中受决策型购买比率相对较大,购买决策与购买觉得存在决策时间。同时此类商品客单价相对较高。
结合已有的文献数据,可以得出当前影响购买决策的影响因子中最大的为产品质量与安全。[5]而在针对以上两种类型农产品进行二次分析时得出结果:影响日常购买型的商品的主要因素为购买的便捷性,这一条件在电商平台存在一定的制约性。而非日常购买性则此类影响较小。
三、产业分析与电商市场的选择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日常购买型商品由于其购买频次较多等要求平均运输成本较大,线上供应链管理困难,且在当前市场模式下购买决策与行动完成时间间隔较短。寻求有效地盈利模式于要结合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运算,才能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形成有效营收,而在当前的运输及电商环境该类商品并不适合进行传统的跨区域B2C式电商模式进行发展。而以O2O社区式以及F2O新闻模式为主的发展方式受区域限制很难快速形成大规模的农产品电商平台,[6]且以此进行农产品电商的逐步发展则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成本和负担。
而非日常购买型农产品由于其具有客单价较高,运输成本低等优势,相较于日常购买型农产品更适宜用于电商的销售。
基于此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电商环境下,进行日常购买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来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压力。同时当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仍处于成长期,所以在此阶段,通过发展益于进行电商销售的非日常购买型商品来提升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电商的接纳程度,之后进一步开扩日常购买型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由于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生产区域性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层级,从对消费者的满足度为角度,结合电商平台的运营的产品分类方法,对于非日常型购买农产品我们将其分为日常生活型(如粮油),质量生活型(如大闸蟹,海参),以及发现型(新疆切糕,阿胶膏)三种类型。
四、新型商业模式概念
结合当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电商的主要购买导向因素在于产品质量,产品特色等特点。能有效地结合R.E.A.L.的观点。
新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首先能满足产品具有真实性。平台上的浮现的商品与消费者拍下后所感知的商品要具有相同性。
加强平台运营建设,让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感知到产品的质量,同时将非标产品标准化运营,提升体验。与传统定位理论不同,互联网思想下更注重产品的体验感觉,新型企业中在运营文案中更注重将产品的属性和使用体验通过消费者能感知的具现化表达出来。
提升平台用户黏性,形成平台内的核心品类,保证其品类商品优势性与口碑。在电子商务上有这样一个词――爆款,同样在电商平台也需要“爆款”而这种爆款可以是引导消费的一个品类或者一类活动模式。而这类模式和品类的商品,须要保证其自身的可靠性,以此来形成用户黏性,同时依靠此来带动行业的稳定发展。
平台要具有自身差异性,包括商品选择以及平台自身与行业差异性建设。通过具有差异化的产品进行宣导,可以有效产生流量的引入,而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因其抛开了传统货架有限理论的限制,能更好的发挥长尾理论的优势,以用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当前电子商务模式下有61%的需求是新创造的,[7]差异性的商品同时依靠其独特性可以更好的促进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并能激发其进行生活分享。而这又促成了商品的二次传播宣传。
“衣服、日用品,我都先买先用,村里人一看,觉得好,就会来下单。”黄海苑说,她的代购秘诀是自己做“兼职模特”,做熟人生意。去年“双十一”开业一个月内,她共代购了300多单。
黄海苑是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范村农村淘宝店的代购员。在阳山,她有30多名同行,为不会上网的村民网上“代购”商品,并用支付宝先行垫付货款。
阿里巴巴提出,3年内将在广东50个县开通约1万个“淘宝网购”村级服务点。
将线上的客服搬到线下实体店,是电商“大佬”们进军农村不约而同的选择。1月21日,河源市紫金县京东服务中心开业,招募了一批乡村推广员,他们既是销售员,也是售后服务员,承接网购商品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覆盖20个乡镇。
京东集团副总裁尹红元说,在华南区,京东首批近百名乡村推广员已经到位,未来这一队伍将超过1万名。阳山、紫金等地,属于欠发达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大多没接触过网购。培养农民的网购习惯,是农村电商“先锋”的首要任务。
“留在农村的、有购物能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网购要像传统购物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才能让他们放心。”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清远地区负责人蒋成鑫说,之前各家电商都在农村刷墙刷广告,现在都在发展线下客服人员,“虽然负担高一些,但这是前期必须的培育成本”。
“最大的困难是缺人”
42岁的范村村民吴茂清,让黄海苑代购了6双竹炭鞋垫,3天后货到了,有点不满意想换货,但最终还是付了款,“熟人熟面的,不好太麻烦”。
不少农村购物者说,服务店虽然开到了身边,购物便利的感觉还比较远,“尝个鲜可以,服务还谈不上方便”。
配送服务首当其冲。“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大多只铺到县一级;中国邮政EMS可以送到村,但收费较高,送货频次也较低。
“先锋”们为此各施其招。在阳山,农村淘宝的代购点结合政府系统的三级服务网络,当地也成立了专门的物流企业,目前小件商品可做到接近一天一送,大件商品每周送两到三次。
京东则是“两条腿走路”,在紫金等地招募乡村推广员,设在清远连州市的京东帮服务店,和当地企业合作,提供大家电配送、安装、维修。
“眼下最大的困难是缺人。”蒋成鑫说,农村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的差距已在逐步缩小,更紧迫的问题是缺乏懂技术懂经营的人才,阳山县此前没有一家农产品天猫店,淘宝店也屈指可数,“连拍摄农产品的摄影师,我们都是从广州请过来的”。
为吸引人才,目前阿里巴巴和京东对代购员和推广员提供购物提成,阿里巴巴还提供开店补贴和无息贷款。
地方政府也在为此努力。阳山县供销社主任陈伟坚说,当地设立了农村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推出免费培训、减免租金等政策,目前已开展网上创业培训1万多人次,“但要吸引他们真正回来,还需要时间”。
“买得进来,还要卖得出去”
“剪刀差”――在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汇,农村物流不仅在进出量上不对称,价格上也存在“出村的贱,进村的贵”现象。
“买得进来,还要卖得出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易法敏在阳山县挂职任副县长,是阳山农村淘宝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认为,电商发展需要本地产业链和生态圈支撑,阿里、京东等电商进来,更多的是起“市场鲶鱼”作用,只有激活本地市场主体,才能真正做大农村消费市场,惠及更多的农民。
记者了解到,阳山县借助和农村淘宝合作,推行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改革,为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品牌、标准、包装、销售等一站式服务,并配套建设农产品检测、分拣、冷链配送中心。当地电商物流产业园,已有阿里巴巴、连阳网、即送网等多家电商企业、11家物流企业、25家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入驻。
范村村民蔡木秤便尝到了服务的甜头。去年12月2日,蔡木秤拉着1000斤滞销的番薯来到范村村淘站。3天后,番薯成功售出,价格更是从每斤0.8元涨到1.3元。陈伟坚说,此前已联合县农信社推出2000万元额度的“政银保”贷款,下一步还将探索推行“支付易”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村网商解决成本、融资、市场销售等问题。
尹红元表示,京东将在开设地方县市特产馆的基础上,选择优良特产进行采购自营,“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一进一出’,即带动工业品下乡、促进农产品进城”。
主渠道还是配角?
为了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同时让百姓吃到平价菜,各级政府部门可谓千方百计。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还下发《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规模。
而早在几年前,上海农业专家已经预言,“农产品电子交易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在他们看来,电子商务平台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不仅能够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户科学、适量生产,还有效遏制了收购商对农户的长期垄断。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73亿。农产品销售,不可能对如此庞大的客户群视而不见。
实际上,这些年来上海农产品网络销售起步也非常快。比如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培育的种猪,近年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尝试网销后,该公司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中60%与“网”有关。如今,市郊绝大多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也纷纷探索起了网络销售。浦东新区为了让水蜜桃和西甜瓜卖得更好,还专门开通了“51taozi和“518424”直销网,获得大量订单。在菜价大幅波动的时刻,不少人更是希望网络能牵动“产销对接”,让农民卖得更快,而市民也能买得更实惠。去年底,“上海”通过微博号召市民购买卷心菜,获得热烈反响,也证明网络在这方面的潜能。
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网络销售并不能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而只是农产品流通的补充方式之一。上海知名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菜管家”运营总监于田告诉记者,网站开通几年来,知名度和客户量迅速增长,目前已达接近5万客户,但即便如此,公司目前还处于亏本运营阶段,而且消费群主要是白领为主的中高端人群,价格也是中高端定位。独特的盈利模式,注定了农产品网销只能是面向小众的一种“配角式”销售渠道。
他进一步分析,目前来看,农产品网上销售还存在不少制约瓶颈。首先,大众的消费习惯难以打破,对于不少上了年纪的市民来说,游走菜场、讨价还价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许多中老年人目前并不懂得上网和下单。其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还跟不上。在国外,农产品网络销售、宅配送越来越受欢迎,前提之一就是人家生产的农产品都有严格的分级和标准,黄瓜、番茄、青菜等规格都跟工业产品一样整齐划一。而在国内,许多网友对网购农产品并不放心,认为“所见非所得”。其三,保鲜较难的农产品对物流体系的要求也颇高。
走高端路线还是大众路线?
对于热衷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来说,网上的衣服、鞋子、电器等不仅品种丰富,采购方便,重要一点就是价格实惠。但我们发现,农产品网上销售却很难做到更便宜,相反选择了走中高端路线。
目前在上海,颇具规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有菜管家、易果网等,中小型的则有十多家。而像“上菜网”那样,依托批发市场来做农产品电商的在上海目前只有一家。据介绍,“上菜网”由上海蔬菜集团打造,于2011年上半年启用,相比其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来说,其背后有着好几家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撑,包括江桥批发市场、江杨批发市场等,目前网站会员已达到10万。
记者原以为依托批发市场起家的上菜网,有着“大宗货源、批发价格” 作后盾,可以走贴近大众的平价路线。但经过采访却发现,该网站立志挖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要开辟的是优质农产品的中高端市场。在上菜网,奶油生菜售价在46元/千克,杭白菜的价格则为38元/千克,都要远高于菜场里见到的同类品种。当然,这些高价菜的来历和品质都值得称道,它们有些是有机菜,有些是来自国内的特有纯净产地,且都经过了最有经验的采购团队的精心挑选,大多是在最短的时间从产地直接采收再配送到市民家中。
而“菜管家”有关负责人则坦言,他们为市民提供的大多是普通市民在菜场、超市里买不到的农产品,要么是绿色、有机的安全优质产品,要么是从市郊乃至全国专门挖掘出来的原产地特色产品,如浦东三黄鸡、新疆直采哈密瓜等。由此,他们的定价也必然是中高端。
按理说,网上订购农产品省去了不少中间环节,应该可以把一部分利润让给消费者,以更加实惠的价格吸引人。为何各家网销品牌还是选择了中高端定位?在“菜管家”运营总监于田看来,这首先是由网络销售面向的主要消费群决定的,眼下对网上买菜感兴趣的,大多是工作生活节奏较快的年轻白领们,因此就不能与传统菜场模式去竞争“价廉”,而是要在“物美”和“周到服务”上去吸引人,价格自然上去了。而实际上,这些中高收入群体对中高价格也有相应的承受能力。
同时,网络销售所必须配备的物流成本,也是其不得不选择“中高端价位”的缘由之一。于田告诉记者,目前,“菜管家”仍难以实现盈利,主要原因就是物流成本太高。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他们必须采用恒温仓储、低温打包、全程冷链的运输方式,成本自然要比普通快递高得多。目前,他们对购买商品满300元免运费,低于300元的收取15元运费,但即使这样,仍很难抵充高昂的物流成本,因为每一单生意的平均物流成本都在28元左右。只有等待每天的订单达到相当规模,才能把物流成本适当降下来,逐渐实现盈利。
只卖农产品还是配置农业要素?
目前来看,网上卖农产品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成就大气候,那么是否可以通过配置更多农业要素来做大“农”字号电子商务?
上海一些农业专家表示,在国际上,农业资源已成为各国必抢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几乎农业生产的所有要素,包括空气、土地、水、肥、人力资源等,都已纳入国际资本的攫食范围。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把各种战略资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才能够掌握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上海在此前提出了建立农业要素交易市场的计划,希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人力资源、农产品价格指数等各类农业要素资源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流动起来。这样的探索,将是信息产业、金融产业应用于现代农业的创新实践。
据介绍,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在2009年推出之初,就在网上平台了几百项交易项目,涉及农产品销售、农家乐产权转让、农资买卖、土地流转等众多门类,并在几个月内收获了近10万点击率。
在网上打造这样的综合性农业要素市场,到底将发挥哪些功能?专家表示,主要有四方面功能,一是各类农业要素集聚与流转功能。即汇聚各类资本、要素,并通过市场整合,促进各类要素有序流转,起到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作用。二是降低交易成本功能。通过规范的组织,集聚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发现价格功能。通过进行有组织的交易,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形成价格规范和降低“议价成本”,促进农业要素向掌握信息最充分、最能客观判断其真实价值的经济主体流动。四是规范交易行为功能。通过营造各类资产有序流动的“阳光”平台,为各类农业要素交易和各类农业企业市场化融资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
关键词:合作竞争理论 农超对接 农民 合作社 超市
问题的提出
传统竞争理论中的企业经营者经营的战略重心是如何打击对手,如何消弱对手的实力以及吞食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的理念充斥在经营决策层。源于对竞争对抗性本身固有的缺点的认识和适应网络经济时代复杂的经营环境的需要,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拜瑞・内勒巴夫和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亚当・布兰登勃格于 1996年合著出版的《合作竞争》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Barry J.Nalebuff 和Adam M.Brandenburger 引入互补者和价值网概念,运用博弈论知识,描述了商场博弈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他们认为:企业首先应该利用价值网定义所有的参与者,分析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和互补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合作与竞争的机会;然后积极地改变构成商业博弈的五要素即参与者、附加值、规则、战术、范围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形成多个不同的博弈,确定适应商业环境的合作竞争战略,最终实现共赢局面。合作竞争成功的基本条件,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专项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尼尔・瑞克曼对大量实例进行研究后提出的合作竞争成功的三大要素,即贡献、亲密和远景。其中贡献是指建立合作竞争关系后能够创造的具体有效的成果,即能够增加的实际生产力和价值。亲密是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下不存在的超越了一般交易伙伴亲密程度的一种合作竞争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远景描绘了合作企业所要共同达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是建立合作竞争关系的活力源泉。
从合作竞争理论的角度衡量,我国农超对接模式具备了合作竞争成功的三大要素即贡献、亲密和远景。第一,我国从2007年开始,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开始力推“农超对接”。通过“农超对接”,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进入城里超市,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超市的采购成本可下降20%-30%,试点企业体验到了“农超对接”的好处。农超对接突破了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上众多中间流通环节的阻碍,直接使超市与农民“握手合作”,从而使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这个困扰已久的“农业三问”,有了一个现实的“标准答案”。同时,更为低廉的价格,鲜度更高和品质更好的商品,农超对接最终也让众多消费者受益。第二,从农超对接模式的实现路径来看,超市在与合作农场、基地和中间商等中介组织的不断选择中,固定了关系链并最终结成稳定的契约型合作伙伴关系,引导农业生产进入社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的轨道。第三,在我国农超对接正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着。它作为一种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管理的最新模式,实现产销两个终端的无缝链接,对建立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城乡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超对接中农民和超市的关系定位
农超对接的创新安排强调产业链角度上超市对供应链上游的控制和交涉力量,以超市的发展引致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然而理论上的完美并不意味着农超对接能够转化成一种现实安排的可能,这通常取决于参与各方力量的平衡。如果在博弈中一方处于优势地位,其他参与者处于弱势地位,则弱势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优势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其结果往往是企业收益增加,而其他参与者收益减少。农超对接成为零售商业巨头们新的盈利工具和盈利模式,却很难成为农民的切实致富途径,这显然违背了农超对接的初衷。
(一)合作社(农民)的弱势地位
在这场博弈中,超市与农民在谈判交涉力量对比上不对称,农民没有平等话语权。
超市门槛高。目前,我国有140多万个新兴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比较规范的仅有14万个,绝大多数在乡镇、村一级组建,合作社以现在的条件很难吸引拥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各种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到位,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考虑,特别是信息短板的掣肘,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局限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无法带领全体社员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虽然我国农民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经营意识有了巨大的飞跃,但由于合作社没有形成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服务、统一的包装,达到超市合格标准产品的比率不高,无法和超市对接。
物流配送成本高。农超对接中把农产品的配送运输落在合作社身上不现实,合作社落后的物流设施设备与长距离配送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许多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受外界温度、湿度等环境影响而腐烂变质。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社缺钱缺技术,冷链装备不足,难以为新鲜农产品流通提供温度保障,影响了农民对接超市的信心。
结账周期长。超市一般采用银行结算支付方式,账期通常是30-60天,超市从农民手中拿走货物后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支付货款,导致合作社资金周转速度下降。由于合作社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生产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资产普遍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也难以享受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许多合作社只得借民间高息资本周转,这更加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盈利能力。
对接盈利难。在“农超对接”的合作中,大型超市采购农产品的种类是十分多样化的,而我国许多农产品基地种植都是“一村一品”甚至“一镇一品”,难以满足大型超市多样化的采购需求。在采购价格上,可以提升采购价格的空间很小,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在组织程度、资金实力、议价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与连锁集团相抗衡。取消了中间商,缩短供应链节约的成本应让利给农民,但结果没有农民所想象的那样“大公司应该出大价钱”,本应是农超对接受益方的不少农户和合作社都没赚到钱。
(二)超市的优势地位
与农民的弱势地位相比,超市不论在人力资源上,还是在物质装备上都有着相当雄厚的实力,实力决定位置,实力决定谈判时的话语权,实力决定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对接实践中,超市处于价值网的绝对优势地位。
1.经营规模优势。超市能在一个购物点同时实现商品宽度和深度的扩张,一方面以良好的购物环境,高品质的商品,广泛的选择余地和优质服务吸引顾客,方便购买;另一方面通过拓展经营的商品品类,增加销售数量以降低成本,体现出超市的价格优势。连锁经营是超市实现规模扩张的主要和有效的形式,它在集中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营规模而获取价格优惠和成本优势等方面,达到了农民和合作社难以企及的高度。
2.信息管理优势。大型超市公司总部与全球各家分店和供货商通过共同的信息系统进行交流,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在接受订货的同时,还可以同时计算出各连锁超市的不同商品的要货量,有效地解决门店及时补货换货问题,降低缺货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利润率,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循环系统。沃尔玛在这方面的领先且高效备受业界推崇,借用自己的商用卫星,沃尔玛可在1小时内对全球4000多家分店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实现销售、订货与配送的同步运行。
3.物流管理优势。对于超市来说,既能保持零售货架的货源充沛又能保证最低库存率是非常重要的,科技的发展使超市配送中心普遍实行自动化控制,吊车、电动叉车、传送带和电脑控制中心等配置完备,甚至高速分检装置、特殊运货车辆等先进物流技术出现,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仓库变成了现代化的物流运输链。世纪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为其降低成本做出了重要贡献,沃尔玛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电脑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电子监控系统,公司5500辆运输卡车全部装有卫星定位系统,极大提高了物流运输效率。
构建农超无缝对接的长效机制
农超对接是引导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契机,要充分利用这种机遇,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部门与现代化零售业之间的差异。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农超”顺利和高效对接,需要农民和超市双方共同努力,并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
(一)树立超市和农民的长期合作意识
在实际对接中,超市有货源不足和产品质量的忧虑,而农民和合作社则会担心合同风险,信任博弈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合作关系的稳固性和可持续性。所以首先,要在超市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率的联网关系,超市、合作社和农民要从长远角度相互理解和支持,正确处理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利益均衡机制。超市作为直采的“强势”方应主动多负担一些市场风险,主动放弃一些眼前利益,主动增加对产地和基地“农超对接”合作伙伴的生产指导,适当地缩短结账周期甚至可视情况而采用现金预付,不能让农户承担过多风险,要同农民密切合作,必须让农民受益。笔者认为,超市对待产地或基地合作农户的产品应该全盘安排和接受,如果挑选其中几种规格、几种等级而抛弃其他产品,就可能使采购成本和费用增加,甚至会步入“短期订单-农民投入信心不足-农产品质量不能保障-超市缺乏长期采购信心”的怪圈。
(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首先政府应出台一部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规范政府和合作社的关系,合作社和农民的关系,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宗旨与原则、业务活动范围等基本内容从法律角度加以明确规范,依法保护合作社及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产收益不受侵害,从立法角度提高合作社的平等话语权。其次,应当在财税和信贷上给予合作社优惠。在税收上,对农民合作组织经营原始农产品或初加工品,应视同农户经营,免征增值税;对分配给农户的股息、红利及其他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在信贷上,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支持发展农民合作金融,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引导农民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育合作组织产品品牌,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吸引超市直采。第三,合作社与农户相比,不论在市场地位上,还是市场竞争力上,都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是,与农超对接中的大型连锁公司相比,合作社的竞争力量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合作社应联合起来,成立联合社,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合作社的交易成本,提高农超对接中同超市巨人的议价能力,巩固和增强合作社的市场地位,这是一种大胆可行的制度创新模式。
(三)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首先,加大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各环节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投资的政策扶持方式,加强对产地农产品物流周转设备、简单冷藏设备的投入,重点支持有多品类基地、专业从事生鲜农产品批发的流通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引导其前与基地对接,后与大中城市大型超市对接。其次,加强对“农超对接”实用科技投入政策的保障,鼓励广大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掌握并推广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商品保鲜保质技术、市场经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第三,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可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基金或者担保基金,并将支出列入中央及地方预算,加大财政支持政策性金融力度。同时加强对民间借贷的引导、监督并将其纳入体制范围内,适当给予发展空间,深化其对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最后,政府应致力架构“农超对接”的桥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之间牵线搭桥,为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便利,加强农超之间的信任、互动和合作,妥善解决农超矛盾,引导两者的顺利对接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定寰,杨伟民,张瑜.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9(8)
2.丁同民.完善我国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治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9(10)
3.胡定寰,杨伟民.“农超对接”意义与挑战[J].农村经营管理,2010(4)
4.张浩,安玉发.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展望[J].农业展望,201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盈利最大化,盈利的基础是消费者的购买,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提供了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所以,商家总是费尽心机捕捉消费需求的变化,从各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要农贸市场能够使消费者的综合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购物活动省钱、省时、省力,使其购买的满意程度增加,消费者就会积极购买,从而形成需求拉动力,使农贸市场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顾客的购买范围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贸市场经营企业的兴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内联乌昌地区农产品物流,外联中亚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地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要更多,对于今后无论是农产品内外物流,还是县域内自行进行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都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人口密度和分布的变化。农贸市场区位选择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人口密度和分布的变化上。农贸市场是城市的消费场所,从社会效益方面看,农贸市场必须为每个居民提供均衡的活动机会,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农贸市场必须满足整个城市消费市场的要求,争取较大而有效的服务范围。因此,居民活动的社会效益以及农贸市场本身的聚集经济效益要求农贸市场位于城市居民购买力分布重心地区。购买力分布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居民的职业差别,收入分布的不均衡等,但主要是由居民分布状况所决定的。人口分布越集中,密度越大的地域农贸市场区位也较多,规模也大。即使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欠发达,但人口的高密度仍然可以为农贸市场的发展提供机会。而人口密度越低越分散的区域,则对农贸市场位置的影响越小。因此农贸市场主要集中在居民分布密度高、集中成片的地区。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已形成的农贸市场又会反过来吸引人口,人口分布与农贸市场的布局存在明显的相互吸引效应。交通条件。联系顾客与农贸市场设施的载体是城市道路交通。它是制约农贸市场经营企业聚集与选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城市区域间的交通条件、区域内的交通条件等,农贸市场销售活动的经济原则要求有尽可能大地吸引范围,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方便地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因此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地点是农贸市场设施的选址重要考虑因素,在农贸市场经营企业追求最大货物销售范围的原则下,选址应使交通费用达到最小,因此农贸市场交通可达性的实质是:所有的购物出行者到达农贸市场的出行时间总和最小。新疆农业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依托新疆瓜果多种特色农产品形成的专业批发农产品市场,是对农贸市场交易水平的提升,以此聚集较多物流到新疆农业县进行农产品交易,由此形成了陆空运输两种输运方式内联国内各地的市场,外接中亚、欧美、香港等地的国际市场,近年来依托新疆跨越式大发展的机遇,多条重要高速公路及国道都能够连接到新疆农业县,并将在“十二五”期末,形成连接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便利交通,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城市规划政策法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都根据城市现状和发展要求对农贸市场的分布、商业建筑的布局等作出一系列的规定。农贸市场发展应重视城市规划的设计,服从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区域现状,还要了解未来的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一般农贸市场的营运模式有两种:一种是BOT模式,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开发或者改建,政府拥有产权,开发商拥有一定的年限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开发商将手中的使用权转卖出来。另一种是产权式,将农贸市场等配套作为土地拍卖中规划的条件,使农贸市场完全和其他的商业地产一样,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合一。按照新疆农业县城市发展需要,农贸市场的发展成为规划的重点之一,城市发展的便利与民生需要,需要更加科学的依据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关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等的科学规划,并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农贸市场的管理。内部因素分析农贸市场是一种传统的商业业态,存在很多制约其稳定发展的因素,有硬件的因素也有软件的因素。这些因素无论在大城市发展成熟的市场还是在新疆农业县这类中小城镇发展滞后的市场都具有很多共性,主要制约因素如下: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善,致使市场变得“脏乱差”,场内摊档位十分陈旧,有的甚至是临时搭建的摊位;农贸市场的水电设施和排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的需要,它已经成为影响市场形象的关键因素。基于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基础设施陈旧、排污能力差、经营和购物环境差,使部分市场的人气和经营效益每况日下,因此改善基础设施成为多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实行升级改造的主要方面。不合理的市场业种配置和布局属于制约市场发展的硬件因素,很多农贸市场自从建立以来,其业种配置和布局就很少根据市场消费环境变化而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导致多数市场长期以来的经济效益难以达到质的飞跃。市场收益率低:农贸市场有很大部分属于公益性质,为实现政府所要求的“民生工程”建设,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往往是投入大、收入小,致使市场日渐破败,甚至改造升级后其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市场收益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农贸市场的盈利模式单一,目前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的经营收入是以租金收入为主,由于市场租金提升有限,市场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使市场的租金收入长期以来难以提升。人才制约着农贸市场行业的发展:有人才才有经营管理和发展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贸市场行业是一个“夕阳”行业,认为农贸市场是很低层次的行业、工作环境脏乱差、发展前景有限,导致农贸市场长期以来吸引不了专业的人才。没有人才,一方面使农贸市场的经营缺乏战略性规划,另一方面使农贸市场管理人员难以正确理解落实公司的发展措施,使执行力不够。
农贸市场发展改革思路
引入多种机制改善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引进多种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管理体系。加快建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运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地资本多渠道投资建设农贸市场,本着“政府扶持一点、商务部门向上争取一点、各相关部门帮助一点、市场主体筹集一点”的原则,分期分批彻底解决好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吸引人才,加强管理新疆农业县虽然长期发展特色农产品,但是农贸市场缺乏相应的营销管理人才,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对市场的认识和反应也比较滞后,今后要加强农贸市场特色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建立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积极完善农业协会职能,依托农业协会吸收各类人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特别是今后的农贸市场将形成统一结算、信息传递、配送等辅助功能,满足两个市场需要,一是外部市场对新疆农业县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另一个是新疆农业县对外部市场农产品的需求。
政府宏观管理机制
加强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的统一规划工作。今后,新疆农业县在城市总体开发建设中,首先规划出市场用地,合理布局农贸市场。农贸市场的建设审批应规范化、程序化。在县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时,要充分发挥商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参与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审批。对不符合建设要求的农贸市场坚决不予审批,对符合建设要求的市场必须统一规划,明确管理责任,增强农贸市场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体现市场的整体功能。加强各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规范市场管理。成立新疆农业县市场建设和管理领导机构,由主管县长牵头,商务、国土、工商、规划、建设、交通、公路、交警、消防等单位组成,商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加强全县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重点解决划行归市、入场经营问题,彻底改变挤占马路、阻塞交通、妨碍消防通道的现状。各乡镇政府成立相应机构并明确相应的主管领导,明确职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促进农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目前新疆农业县特色农产品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农贸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新疆农业县需要通过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开展物流配送等业务,提高新疆农业县农贸的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农贸市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地位举足轻重。由于农贸市场建设工作投资大收益慢,仅凭农贸市场主管单位来投资,很难完成新疆农业县市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建设的公益性事业中,适当安排经费,切实改善市民的购物环境。除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外,县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条件,切实提升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品位与档次,同时农贸市场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农贸市场巡查上下功夫,加大农贸市场巡查力度,维护农贸市场秩序,保障农贸市场经营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办事意识和服务意识上下功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为农贸市场广大经营户办好事、办实事;在行业自律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贸市场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广大经营户共同参与农贸市场的监督;在安置就业、维护稳定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招商招租,促进农贸市场繁荣发展。
你往往可以从一个公司的办公室选址和装修风格看出这家公司及创始人的行事风格。徐敏毅是个非常务实的人。2016年8月,GrubMarket宣布完成来自纪源资本等投资方共计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为3210万美元。
但GrubMarket从某些角度来看并不像最常见的硅谷创业公司:它保持着一个创始人兼CEO的管理方式;到目前为止,公司员工在50人左右,其中有20个人在洛杉矶。
徐敏毅最常说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GrubMarket的毛利率,他强调,“我自己有个理论,一个公司想要挣钱,就要学习传统公司的运营方式,一个人得干几个人的活。”现在徐敏毅学习的传统公司是Whole Foods Market,而GrubMarket最终想挑战的,也是Whole Foods Market。
你可能对Whole Foods Market并不熟悉。这个建立于1980年的连锁超市以售卖新鲜、有机和健康食物出名,加上陈列讲究,虽然食品价格普遍高于其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仍是美国人心中“新生活方式”的标签之一,也是有机食物的重要倡导者。
徐敏毅一开始并没有想这么远。他以前在甲骨文、eBay等公司工作过。在华人创业者相对较少的旧金山湾区,在大公司里待久了的徐敏毅被硅谷创业的大环境触动。他对生鲜电商感兴趣,研究了亚马逊和Google的做法,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生鲜电商是精细化打磨出来的,需要高度聚焦。CEO不参与的话做不出来。”徐敏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里有个小插曲,就像大多数公司现在的产品并非最初的想法,GrubMarket最开始确定的产品内容不是生鲜电商,而是特色食品。
当时是2014年,徐敏毅还在大公司里工作,每个周末,他都会去旧金山湾区的各个农夫市场Farmers Market里逛逛。他的预期是,在农夫市场里能找到一些特色的食物,例如自制的饼干,这些食物较难在超市里找到,如果拿到超市卖,价格也可能会翻倍。
从售卖方式和价格的角度来说,美国的农夫市场有些类似国内的菜市场。但它并非每天都存在。在一个社区,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周围封上几条街,附近的农场主在此摆摊,用一个上午售卖自己的农产品,价格通常比Whole Foods Market这些连锁超市低。当然,Whole Foods Market也会向这些农场主采购,农夫市场算是农场主跳过Whole Foods Market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活动。对消费者来说,无论他们生活在城市还是郊区,农夫市场都是相对更便宜的选择,也是不少家庭的一项周末活动。
寻找农场主做供货商的过程没有什么诀窍。徐敏毅当时逛遍了旧金山湾区的所有农夫市场,和农场主一个个聊天,说服他们把产品放在GrubMarket最初的网站上卖,主要产品是特色食品,也会辅以少量水果。
不过徐敏毅很快发现特色食品的需求量并不大。饼干做得再精致可口,也不是普通人的日常食物。
转向生鲜电商的契机,来自当年夏天樱桃的销量超出预期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差价:徐敏毅发现同样一盒樱桃,从农夫市场拿到Whole Foods Market卖,价格竟然差了4 倍。一盒樱桃在农夫市场上的价格是2美元左右,但是拿到Whole Foods Market,价格是接近10美元。意外的高销量加上农夫市场和Whole Foods Market在零售价方面的普遍差异,徐敏毅觉得自己的网站可以跳过中间商,直接帮消费者从农夫市场上购买农产品,盈利模式是从中抽成。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经营,GrubMarket就是线上版的Whole Foods Market,这并不是徐敏毅想要的。 >> GrubMarket创始人徐敏毅形容公司现在处于亚马逊的早期阶段,最终想挑战的则是Whole Foods Market这个美国知名的连锁超市品牌。
“我们要学习超市的做事方式,但是不能和超市做一样的事情,农产品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做仓储,成本会非常重。”徐敏毅说。GrubMarket运营至今,最大的特点是不自建仓储。这是徐敏毅从一开始就想好的。
当时GrubMarket的运营方式是用户在网上下单后GrubMarket立即配送,服务范围仅限于旧金山和湾区。如果遇到无法配送的情况,GrubMarket有一个存储时间控制在24小时以内的小仓库。
这么做的好处是省去了自建仓储的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对配送的要求。徐敏毅没有透露明确的数字,只是说开始订单量并不多,所以配送的压力也不算大。
对如何让配送的效率最大化,徐敏毅的解释是:“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更像一个传统的商业公司。”你可以把GrubMarket的配送团队想象成一个物流分发平台,也类似于Uber的车辆调度系统。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为一个配送人员优化时间和路线。目前的7个全职配送员工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
这种零散的配送方式是脆弱的。如果订单量下降,意味着人力成本的浪费;如果订单量上涨,物流配送的压力也会随之陡然上升;而如果订单增长平平,等同于公司增长缓慢,这是任何一个创业公司在初期都不想看到的。GrubMarket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徐敏毅和他的团队做了一个试验,取消每日的零散配送,改为提前下单、每周分周三和周六两次配送。他举例说,要周三发货的订单做出必须在前一周的周日之前下单,这样GrubMarket才能稳定地从农场主那里大批订购,再分批打包配送,也能保证食物新鲜。
这个试验看上去对提高配送效率和扩大规模都是有益的,但徐敏毅其实也很担心,互联网用户本身忠诚度较低,对配送时间限制可能会造成用户流失。
好在他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很多时候,企业为用户设置了规则,对用户的使用和忠诚度的建立反而有帮助。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Twitter和微博。正是因为140字的内容篇幅的限制,用户才会花心思去想怎么在140字内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营销方面,GrubMarket的博客解释了徐敏毅所说的他们更像一个传统行业这件事。在线餐饮及配送领域的创业公司普遍采用“新用户免单、推荐一个新用户再送优惠券”的做法。相比之下,GrubMarket的打折力度比较低,方式也更接近传统零售业,即跟随季节和传统节日举行促销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徐敏毅说自己很务实,他不希望离开风投的钱公司就做不下去了。
创业公司的形态是瞬息万变的。硅谷有句话专门用来形容创业公司的变化,叫做每隔6个月公司就变成一个新的样子。对GrubMarket来说也是如此,改变了配送方式,还有新的问题。
仍然是增长。这是所有创业公司的共同问题。
对GrubMarket来说,因为平台售卖的是农产品,和普通商品相比,保鲜和季节性是农产品最重要的特点,它的需求量大,但限制性也不小。“比如一个农民有6亩地,只种一种菜,当这些菜一起成熟,就要赶快卖掉。”徐敏毅说。
只做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不仅无法做到这一点,还会招来重要的合作伙伴―农场主们的抱怨。此时GrubMarket开始尝试一条新的产品线,主要面向餐馆、办公室等批量下单的客户,也就是对商业务。
在这方面,徐敏毅并没有经验。他的方法是向有经验的公司学习。徐敏毅研究了不少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其中一家上线后保持少量订单但持续盈利的公司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后来收购了这家公司,“收购后我们就不需要在这方面继续投钱了”。
目前,GrubMarket的对商业务已经盈利。徐敏毅会在朋友圈里写,“这部分业务已经成了公司的基石。”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规模化和把业务从旧金山湾区扩张到其他地区。最开始GrubMarket尝试在西海岸扩张,但没过多久徐敏毅就发现西海岸的扩张必须依赖传统的运输系统,如此一来造成的结果是:同一份订单,送到洛杉矶的运输成本比送去南湾的某个城市(GrubMarket自己的物流团队可以送达的地区)高3倍。
若是Blue Apron这类食材配送公司这么做,徐敏毅可以理解,理由是对方按照菜谱将材料打包,定量和盒子所占的空间都比较小,而GrubMarket配送的是原始农产品,占用空间大,如果按照配送使用盒子的大小来计算价格,就更无法收回成本。
从这个尝试中,徐敏毅学会的道理是与传统的物流配送公司合作必然亏钱,GrubMarket的扩张方式还是应该以城市和地区为单位。他也研究过国内的个别生鲜电商,认为这些国内的同行亏损最大的问题在于太着急扩张。“做这个东西就是成本高,毛利高才能活下去。”
扩张的节奏很重要。“我觉得扩张要满足的条件是一个地方在6个月内能实现收支平衡。”徐敏毅说,现在GrubMarket只在旧金山和洛杉矶提供服务,其下一个目标并不是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纽约,反而是德州的一个小城市。
徐敏毅没有透露这个小城市的名字,只是强调,当一个城市的人群收入、供应商和消费者的需求都足够完善,它才具备落地的条件。纽约这样的大城市由于本身竞争已经足够激烈,他不会考虑。
到今年夏天完成B轮融资时,GrubMarket对外宣布的数字是公司月收入在200万美元左右,徐敏毅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公司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徐敏毅喜欢用烧陶瓷来形容生鲜电商业务对团队的耐心和细致程度的考验。创业至今,他的任务清单上有不少问题,他说现在最紧急的是让运营更有效率以及把配送体验做得更好。
配送体验是所有被称为提供按需服务,专注于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业务的技术公司,在扩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对它们来说,用户在手机或网站上下单的体验是一部分,产品的包装和开箱体验、司机送货上门时的服务态度和方式等每一个环节都构成整个订单的用户体验。当一个公司扩张到一定程度,这些线下的、技术无法触及的部分需要统一的流程管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送货的司机只是兼职,他们并不是这些技术公司的全职雇员,也不享受技术公司为全职员工提供的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福利。所以这部分人的服务水平更加难以控制。直到2015年6月,加利福尼亚州劳工会认定,为这类技术公司提供配送服务的兼职人员应该被视为全职员工,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GrubMarket、Instacart、Sprig等公司都承认配送人员是全职员工。况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才是这些技术公司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界面”。
最开始徐敏毅可以一个个地面试配送人员,他的要求是除了基本的驾驶技术和英文表达能力,有一些客服技巧也很重要。
GrubMarket入选过硅谷知名的Y Combinator创业训练营。在3个月的训练营里,徐敏毅得到的最重要的资源包括两部分:改进产品设计、扩展在投资圈的人脉。前者帮他优化了产品的使用流程和体验,后者对于一个华人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在参加YC的2015年冬季训练营期间,GrubMarket获得21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同年9月,获得共计1000万美元A轮融资。
GrubMarket从创立至今一直保持着徐敏毅作为唯一的创始人及CEO的管理方式。他在国内读完本科后到美国继续读书,毕业后留在硅谷的技术公司工作。在美国人占主流的硅谷创投圈里,这样的背景并不占优势。不过如今GrubMarket的投资人名单里除了纪源资本,还包括雅虎创始人兼CEO杨志远创立的AME CloudVentures、Y Combinator、知名投资机构Battery Ventures以及个别在硅谷的华人投资机构。
截至3月18日,多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公布2010财年年报或业绩快报,从已披露的年报或业绩快报来看,实现盈利或预告盈利的公司约占九成,多数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不过,数据显示,在去年高通胀压力、网点快速扩张后利润摊薄,以及大幅度促销所带来的“购销两旺”等因素影响下,大部分公司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增收不增利十分普遍。
超市提高毛利有两大途径,或者进行差异化生存,或者进行规模化生存。这方面,大本营同处于福建的永辉超市和新华都是两大代表。
超市增收不增利
超市以经营生活必需品为主,其收入规模对CPI非常敏感。在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与2009年上半年很多超市的同店增长大幅下滑,但随着CPI由负转正,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底,很多超市的同店增长都有了一定增长,但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超市三项费用也在迅速走高,再加上租金成本上升导致的固定资产摊销费用上升,其净利润率增长越来越难,很多超市在2009年净利润都出现大幅下滑,目前,随着CPI的大幅走高,超市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新华都2009年净利润率是2.2%,去年降到了1.7%;步步高2009年净利润率是2.9%,去年降到了2.5%。新华都的净利润增长率去年是26.02%,这远远小于其去年营收40.94%的增幅,步步高3.44%的净利润增幅也远远小于其营收18.25%的增幅,这都说明很多超市是增收不增利。
超市的毛利水平一般不高,衡量超市的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资产周转率。这一方面要求超市不断提高存货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坪效,其次扩张还要低成本。超市的辐射半径很短,其内生增长要低于百货业的同店增长,但超市的复制能力强,连锁扩张潜力大。目前来看,区域内扩张仍是主流,超市的异地扩张受各地普通消费品的商体制,以及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贵的优质商业地产制约也比较大,所以,超市必须要创新模式,寻找到好的突破口,进行异地扩张。
目前在扩张方面,很多超市或大卖场选择了渠道下沉,仅2011年1月中旬,大润发超市新开的10家门店中,就有7家布局在二、三线城市。华润万家 2010年在全国范围新开400余家门店,其中大部分也是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但二、三线城市的一家新店如果要实现全面盈利至少要2~3年,这是它们未来的机会,也是风险所在,因为首先是二、三级城市的购买力不足,二是必须进行配套的物流体系信息化等建设,这样超市就负载了很重的资产和沉淀成本,这种巨大的投资在这种购买力下多长时间才能收回是个很大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超市的销售额逐年“增肥”,但实际利润却被摊薄。近两年,大部分以超市为主业态的企业其门店数量虽然还在增长,但门店数量增速在下滑。而扩张后的门店租金也在逐年增长,这也成为除通胀重压之外,导致2010年各企业净利润增幅普遍较低的原因。这种形势下,加强成本控制,适当提高毛利率成为了竞争的关键,所以,很多超市都加大了直采规模并加强了自有品牌开发力度,同时,在存货管理、价格与促销管理、供应商管理方面,超市也进行了管理优化,以控制成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要首推去年刚刚上市的永辉超市,它通过大规模生鲜直采提高了毛利水平。
永辉超市:厚利多销
虽然在中国现在背景下,超市跨区域扩张还很困难,但困难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永辉超市选择了生鲜作为切入点――成功实现了跨区域扩张,永辉的切入点生鲜类商品避开了区域分割的商品流通格局这一制约中国超市业态扩张的最大难题。生鲜农产品在品牌、规模、分销渠道方面与日用消费品的重大差异,使得以生鲜产品为主要经营品类的超市企业在异地扩张难度上要远远小于日用消费品类的超市企业。
同时,在网络购物日益侵蚀传统卖场市场份额的时代背景下,以生鲜类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可以较好地避免其冲击效应。
不仅如此,永辉超市能在10年之内取得这种超常规的发展,是因为它拥有一个杀手锏“生鲜部”。永辉和人人乐、好又多、新华都等这些超市最大的区别在于:生鲜产品的营业面积很大,占到总营业面积的40%以上,不仅菜品齐全,而且价格低廉。
相比于日用品等产品至少20%的毛利,通常生鲜类产品的毛利率只有7%左右。但价格低廉的永辉的生鲜,却创造了16%毛利率,这得益于公司的直采战略。
目前,永辉超市生鲜产品主要有几种来源――直接采购、订单农业、自有基地三者灵活运用。
永辉没有走传统的从批发商进货的路子,而是在全国建立20多个采购基地,直接去农户家采购。在全国几十个生鲜产品原产地里,永辉有个超过300人的采购团队常年在其中寻找货源,他们2~3人一组在一个基地工作。而且,与其他超市一个很大的不同,永辉的每一个生鲜单品都由几个人同时负责,这易于形成监督机制,避免商业贿赂。
此外,永辉建立起一批自营和合作结合的养殖与蔬果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建立了远程采购体系。它还投入大笔资金支持农业,以“订单农业”等各种形式,使各地的农产品通过永辉的销售网络进入市场,保证采购成本达到最低。
生鲜的保鲜期比较短,因此生鲜的损耗也是所有商品中最高的。永辉降低损耗的办法是,根据销售情况,随时理货。
比如在很多超市里,冷冻肉是一天摆放一次,而在永辉,每2小时,理货员就要补一次货,甚至是随时补货。每一种生鲜商品不会一次摆放很多,如猪排骨,一次就摆放5块左右,然后根据销售状态,现卖现补。
通过集中管理和陈列,永辉在北京店生鲜产品的损耗只有3%左右,而许多超市甚至会达到20%。损耗的降低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的成本,使生鲜商品比集贸市场的更为便宜。
另外,永辉的密集布点也能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有效地降低损耗和物流成本。
永辉还建立了生鲜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了以前农户直接面对永辉卖场模式。现在都是农户直接将货物交予配送中心,然后配送中心统一向永辉卖场配货。这样,永辉的配送车队一天的配送频率可以达到3次之多,由于送货频率较高,某一单品一次送好几家店,能很快被消化掉,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这些竞争力在毛利率等财务指标也能体现出来,同时,永辉超市的资产周转率明显高于同行。公司不仅实现了高毛利,还实现了“厚利多销”。
新华都:20%的毛利率哪里来?
2010年,新华都营业收入43.64亿元,同比增长40.95%;实现利润总额8247万元,同比增长14.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20万元,同比增长26.0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526万元,同比增长25.23%。营收增长明显快于净利润增长,公司费用增长过快,年报显示,公司的三项费用2010年同比增长了50.78%,高于同行。
根据测算,近几年公司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超市门店的快速扩张,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随连锁超市面积扩大而增长。由此可见,未来数年超市的外延式扩张仍将是驱动公司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异地收购门店是新华都扩张的一个特点,2010年3月,新华都抛出了上市两年半以来的第一个增发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606万元,欲在福建、广东、贵州等地以租赁店面的形式开设38家连锁超市和3家百货。
但这种扩张模式的症结在于租赁店面常常不能到位。2010年中报显示,新华都原计划开设的6家超市,均因为“原物业无法交付”,而导致项目变更实施地点,并减少连锁超市发展项目投资资金754万元。
数据显示,新华都内生能力也较强。2010年,新华都实现营业总收入436419.15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40.95%,售销毛利率也从2009年的18.93%提升到了2010年的20.07%。
但是,新华都总部统采比例45%,低于同行业60%~70%的水平。且公司多数产品通过向省级或市级采购,直采比例偏低,这些都制约了毛利率提升空间。
那么,公司如此高的毛利从何而来呢?公司对此解释说,其综合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消费和零售行业的景气度明显回升以及CPI的影响;二是发挥规模优势,加大对供应链的优化整合,降低成本,提升了盈利空间。
但业内人士表示,其高达20%的毛利很可疑,虽然其具有一定的区域规模优势,但也仅限于福建地区。其实,其现金毛利率只有0.0578,这也说明了,其盈利质量不高,获得同样收益所付出的代价太高。
需要说明的是,新华都规模化生存背靠的是新华都集团,集团实力雄厚,不仅可为上市公司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亦可与相关产业合作(如集团房地产分部为零售业务提供稳定经营场所),实现快速扩张。这可能是其毛利较高的关键所在,就像国美的两栖模式一样,它的高毛利也许来自于集团支持所造成的不对称的成本优势。
虽然背靠集团,但纵观新华都最近几年财报,其净利润率一直在下滑,2007~2010年分别为4.4%、2.8%、1.9%、1.7%。此外,公司总资产周转率除今年外,也基本在下滑,2007~2010年,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分别为3.41、2.87、2.53、2.73。这反映公司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费用控制需要加强;应做好开店规划,控制开店成本,减少无谓损失;应进一步加快物流以及信息化建设,以配合门店的扩张,加快资产周转,提高资本效率。
百货业要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业绩增长,或者进行盈利模式的创新,或者连锁扩张、资源整合以形成规模效应或协同效应。
百货业费用控制不力,净利润率偏低
目前百货业的净利率比较低。重庆百货近几年的净利润率一直在3%以下,王府井百货在4%以下,即使盈利模式比较独特的天虹商场其净利润率也只有5%左右,距离在香港上市的百盛集团的8%净利润率还有很大差距。
从财报上看,国有百货受制于体制的因素仍旧很大,费用控制的动力不足。未来百货公司特别是国有的百货如果能破除体制障碍的话,其利润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这些公司压缩费用、释放业绩空间。除此之外,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高毛利水平,通过与房地产业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也将会为百货业净利润率的提升带来机会。
百货店的盈利模式目前仍以联营为主,商场管理的核心以品牌招商+VIP服务为主,商场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招商能力、谈判能力。由于门店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定位和品牌差异,而且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还有个区域的,因此,通过连锁,来提高谈判能力并且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促进效益提升的模式还不明显,除非是具有较强低成本外延扩张的能力(比如集团资源共享,能拿到廉价土地等),否则规模效益难以实现,那么这种情况下,对费用的控制就成为了提高净利润率的关键。
2010年,在收入规模上,很多百货公司实现了增长,但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原因,多数百货企业实现的总额增长可能并没有表面的数字那么耀眼,百货业应该警醒。由于通胀压力加大,国内消费名义增速维持高增长,而消费实际增速呈现持续的下滑状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2010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8.4%,国内消费名义增速维持高增长。扣除价格因素之后,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4.8%,同比上年下降2.1%。
重庆百货:快速“增肥”背后的隐忧
目前,百货业通过连锁扩张和资源整合获得收益是一条主线,如全国性连锁百货王府井、天虹百货,区域性扩张的重庆百货、鄂武商、合肥百货、银座股份。除了连锁扩张外,国资委主导下的区域性资产重组,如重庆地区的重庆百货收购新世纪百货、北京地区的西单商场收购燕莎控股,上海地区的友谊股份吸收合并百联股份未来也将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会给百货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2010 年12 月28 日,重庆百货和新世纪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公司控股股东将其控制的另外一家零售资产――新世纪百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成就了公司在重庆市零售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
截至目前,商贸类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增长幅度最高的当属重庆百货。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达211.77亿元,与2009年的73.12亿元相比,增幅达189.60%,可谓通过并购快速实现了增肥。但如果去除新世纪百货的因素,重庆百货营业收入只增长14.4%,并不高,同时其2.4%净利润率也显示,公司需要加强费用控制。
年报还显示,重庆百货2010年资产周转率相对于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滑的局面,这反映出二者的整合还有待深入,以提高资本效率。
老重百创始于1950年5月,主营百货、超市和电器连锁销售,定位于大众百货。新世纪百货成立于1994 年,其经营定位于精品时尚。新世纪注入上市公司之后,一方面可以夯实公司在重庆乃至整个地区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补齐公司百货经营的产品线,提高议价能力。
新世纪注入上市公司之前,老重百和新世纪之间的正面竞争非常激烈,重百和新世纪几乎在重庆市的每一个核心商圈都存在着正面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打折促销、供应商独家经营等,重百和新世纪的内耗导致公司的毛利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期间费用率也相对较高。尽管由于国有机制的原因,重百和新世纪在人员和机构方面的整合进程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可以预计,资产重组之后,随着公司内耗的消失和规模增大导致的议价能力的提升,将使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善。
预计2011年二者的整合将主要集中在后台层面的整合,将实现部门商品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招商方面能共享品牌资源,这样也就避免了价格战和其他恶性竞争。此外,重庆地区两江新区规划、住房和户籍制度改革将加速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从而拉动这一地区的消费。
2011年增长主要来自于:超市统一采购具备谈判优势获得的利润;新世纪、重百双品牌发展百货业务,外延扩张带来的增长;重组后管理提升带来的增长。作为这一地区的最大零售商,重庆百货相对于外来零售商将占得一定先机。
天虹商场:高毛利背后的盈利模式创新
天虹商场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01.74亿元,同比增长了26.28%;实现净利润4.85亿元,同比增长36.25%,净利润增幅高于营收增幅。但最吸引人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模式,数据显示,近几年其毛利率一直高达23%左右,这一数字背后是其独特的盈利模式。
天虹商场作为定位社区型购物中心的全国连锁商业零售企业,每年新开店都维持在8~10家左右。并且通过融入当地社区,获取了中国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所带来的消费增量。不仅如此,这种社区型扩张模式就像当初沃尔玛在社区建立大店一样,容易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从而获得了溢价销售的能力。别的想进入的企业,必然会预期到供应过剩而不敢贸然进入。
另外,天虹百货在国内首创了“百货+超市+X”的业态组合模式,提高了超市和其他相关业态在百货商场的地位和作用,将超市打造成为可与百货共享顾客群体的精致超市,这样它的超市的提价与成本转嫁能力较高,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公司还根据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灵活配置“X”部分。弹性定制的业态组合模式,强化了业态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满足顾客一站式的购物需求。
成商集团:费用控制很给力
成商集团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其营收虽然下降了0.67%,但净利润却增长了 8.18%,同时,其三项费用增长率去年下降了4.41%;公司2009年在营业收入大增20%的情况下,三项费用只增长了7.32%,税后净利润增长了 24.90%。过去两年,其净利润增长快于营收的增长,这显示出了公司良好的费用控制能力,这在其他百货企业费用猛增的情况下,十分罕见。
租金成本越来越高,直接挤压了百货利润。成商集团借助于茂业集团的商业+地产开发能力,结合自身拥有的大量廉价土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扩张中的高租赁成本。
成商集团2010年总收入略下降0.67%至17.11亿元,主要是公司在2010年初转让下属汽车销售公司后,2010年不再包含此项收入。而单从公司主营的百货零售业务看,2010年同比增长22.39%至15.49亿元,增速良好。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8.19%。净资产收益率达23.36%,同比上升近1个百分点。业绩增幅虽然不大,但其结构较2009年更为扎实。
公司坚持“茂业百货”和“人民商场”双品牌发展战略,在对现有门店实施调整增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门店项目建设,主要包括计划于2011年10月开业的茂业中心项目、于2012年5月试营业的盐市口南区商业裙楼项目等。公司还积极在成都市及四川省内经济实力较强的二、三线城市进行项目考察,为公司未来发展做好门店拓展的项目储备,计划于2011年内新开2家门店,新增约12万平米商业经营面积(含茂业中心)。迟滞较久的外延扩张项目有望自2011年开始逐步贡献增量收入和利润。
随着渠道下沉,家电连锁正从原来的轻资产模式过渡到了重资产模式,这需要家电连锁业提升资本效率。
家电连锁资本效率下降
纵观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到目前,大卖场、超市、实体百货店、实体家电连锁正在走向成熟期,而化妆品连锁、家居连锁还处于成长期、B2C网上商城仍处于引入期。所以从财报上分析,这些连锁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以超市为主要业态的企业和家电连锁企业随着渠道下沉,呈现出了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资本效率,也就是资产周转率在下降。
家电连锁业近年来在财报上主要呈现的特点是营业收入增长仍很迅速,其中苏宁电器2008~2010的年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5%、16.84%、29.51%,但其相对于2006年、2007年动辄50%以上增速已经明显放缓。随着营业收入的放缓、开店成本的上升以及渠道下沉,它们的资本效率(资产周转率)已经明显下降,ROE也开始了下滑。这逼迫着它们对同店增长、坪效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始向管理要效益,注意单店经营质量,而不是仅靠外延扩张来扩大销售规模。
苏宁电器:资本效率有待提高
苏宁电器去年虽然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却同比下降了30.13%,盈利质量不高,与此同时,其应收账款也远远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这表明公司有虚增收入或渠道填塞存货的可能。但最大的问题是公司的资产周转率继续下降,资本效率不高。
2010年其资产周转率由2009年的2.03下降到了1.89,与之对应的是其存货周转率也出现了下滑。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这说明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并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存货周转。这也可以从其要打造高科技苏宁的蓝图中得到印证。
苏宁电器2004年上市之后到2007年,其ROE(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但近三年来其ROE开始趋势性下降。这是因为,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房地产调控,2008年开始其收入增长开始放缓,同时,随着公司向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的拓展,物流中心和配送站的铺设加大了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样,其资产周转率快速下滑。这反映了家电连锁正在从原来的轻资产粗放高增长阶段过度到需要依靠内在管理去提升的阶段。
>>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大数据挖掘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研究 探索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风控中的应用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大数据分析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时代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转型方式研究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农产品流通途径研究 “互联网+”驱动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实质为大数据之争 大数据揭秘 互联网金融诈骗渐热 大数据征信,互联网金融发展支点 大数据为互联网金融预警 大数据技术凸显金融互联网价值 互联网、大数据与金融科技 大数据可助力互联网金融风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珊,王会举,覃雄派,周@.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1,10:1741-1752.
[3]曹少雄.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索与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3,05:54-58.
[4]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126-131.
[5]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6]吴军.大数据时代的银行业经营[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4-01-22A03.
[7]马曙光.以大数据思维迎接互联网金融时代[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4-03-14A03.
【关键词】大数据 重庆 农村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与农村信息化
“大数据”的概念,美国早在1980年就已提出,但到目前,对这个概念也尚未定论,但普遍认为:首先“大数据”与数据库是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数据库代表着数据工程(data engineering)的处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已不仅仅只是工程处理的对象,需要采取新的数据思维来应对。从数据处理流程来看,整个大数据的处理流程可以定义为在合适工具的辅助下,对广泛异构的数据源进行抽取和集成,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存储。利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益的知识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将结果展现给终端用户(孟小峰、慈祥,2013)。所以,它们在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式以及数据思维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并且强调“大数据”的价值性(李蕾,2014)。2013 年大数据的浪潮就席卷了整个中国。大数据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宏观经济、制造业、农业、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安全管理等在内的各行各业。在农村,大数据的思维也渗透到了各个方面。我国的“世纪之村”基于“云计算”理念SOA架构和虚拟机技术的数流平台、网络虚拟机等大规模海量数据处理系统而建,自2008年正式运行以来,集农村电子村务、农务、商务和便民服务四大功能模块,650多项服务功能,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农村信息化提供了范例。
重庆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农村地域分散,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总人口3343.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6.1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城镇居民收入为22968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7383元,相差3倍。差距的根源之一是对信息知晓、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掌握,为此,利用大数据思维,通过数据共享,缩小“数字鸿沟”,便成为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极其重要的途径。
重庆农村信息化现状。重庆农业网站已建成近100个涉农子网站的重庆农业网站群。由重庆市农委主办的“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已建成50多个专题数据库,包括政务信息、办事互动、农业资讯、行业动态以及37个区县的农业概况等,日均点击数达1.6万多次,在2010年农业部全国农业网站测评中获“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好成绩。
由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办的另一个平台:巴渝新农网,通过建立联接市、区县、乡镇的三级信息平台及网络,利用与通信运营商合作的“三张网”―“农网广播”、“移动农网”、“农业新时空”,开发整合信息资源。除此之外,通过“三电合一”工程建设,全市涉农区县里有33个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信息工作机构,9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除此之外,由重庆市农委、科委联合重庆移动、重庆电信、重庆联通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做的三农电话咨询服务产品,该热线整合全国农业公益服务热线12316和全国农村科技服务热线12396的信息资源,全天候、多方位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咨询、农业政策法规解答和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等信息咨询服务。重庆市农委组建了由500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队为三农服务热线作支撑,每天10名专家值班,都是市农业系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农业专家,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产业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村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权威信息,能够回答农民朋友的各类问题。
重庆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重庆地处西部,又是典型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农村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些进步,但无论是三农服务热线还是农业农村网站,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重信息,轻信息采集、加工、整合以及共享。受制于地理环境,重庆农村信息化程度落后,信息采集非常困难。对采集到的信息没有深入挖掘和及时更新,对农民有用的信息很少。由于信息平台各自为政,信息集成化程度不高,共享困难,出现信息孤岛。
第二,农民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需求难以满足。平台的信息基本上是大众化的,但在农村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各异,即使是相同的问题,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质,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面对这种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平台无力解决。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接收信息的工具有限。重庆是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较低,很多地方没有电脑,农民也不会使用。由于缺乏设施设备,农村信息化平台基本上无力延伸到重庆农村的“最深处”,尤其是偏远的农村。
第四,没有自身造血功能,基本靠扶持,运营难。平台的运营靠专项拨款,资金来源单一,一旦没有相关政策扶持,就难以正常运营。如今的巴渝新农网一半专题的信息停留在2012年,一半的专题信息还停留在2007年,没有进行信息维护、更新,名存实亡,这与资金断链有很大的关系。
第五,农村信息化仅仅停留在“数据库”的时代。无论是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这个平台还是各个区、县的平台,注重数据搜集与,但不注重数据的价值性。
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有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图和价格周报分析这两个内容,但分析简单,不够深入,对来年的市场形势没有作出判断和预测,数据的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而区、县平台只有价格显示,没有任何数据挖掘。
以大数据的视角思考重庆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强重庆农村信息化建设,要用“大数据”的思维,才能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大数据的处理流程,首先是基础数据,接着对数据的筛选、提取,然后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最后把整合好的数据传送给最终用户。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大数据视角不仅注重数据的提取,更注重数据的深度挖掘,强调数据的价值性。本文就如何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打破信息孤岛化以及通过数据分析,最终通过合适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用户作探讨,以期最终消弭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
改进信息收集传递结构,加强信息采集。重庆农村人口众多,除汉族以外还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侗族等49个少数民族,地域广泛,在信息采集方面,难度很大。
从信息采集的现况(如图1)可以看到,各个区、县有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当地的“三农”,由区、县的农委会主管。除此之外,重庆有集各个区、县信息的服务平台,服务于整个重庆的“三农”,由重庆农委会主办,重庆农业信息中心承办。所以,在信息采集方面是各自为政,在服务对象方面各有侧重。原始数据(Data source)非常重要,是第一程序,如果数据不真实、不客观,就会影响后面的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最终传递出去的信息是不真实、用户不需要的。信息采集员如果对农民反映的信息不够了解以及只搜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就会把“缩减的信息、夸大的信息”传递到第一个信息收集点,第一个信息收集点通过整理、加工传递到第二个信息收集点,如此循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层级结构越多,信息扭曲越严重,目标转换问题也越严重(杨冠琼,2012)。所以,必须对这种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首先,选择当地对农村、农事最了解的并有一定权威的“老农民”作为基层信息采集员最合适,同时,加大对他们培训的力度,让其意识到信息采集的重要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减少信息传递的层级,直接设立信息服务站,进行信息搜集、咨询和,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最后,开通“农民―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直通车。尽管很多平台设置了“咨询交流”板块,但形同虚设,主要是因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不够以及不会“咨询”,这需要对其加大宣传和培训,这样才能使“咨询交流”版块名副其实,保证信息的多样性。
图1:重庆农村信息采集的现况
打造信息集成平台,充分挖掘信息。有学者指出,大数据与数据库是有着本质区别,它们在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式以及数据思维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其次,大数据强调信息的价值性,只能用大数据思维和处理方式对信息进行整理、挖掘、和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浏览重庆各个区县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发现平台仅限于简单的整理、分类,专题非常少,只能说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量少的数据库,且各区、县平台的信息没有共享。鉴于这种情况,首先,要把重庆各个区县平台的信息都集成在重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通各个区县之间的平台以及各个区县与重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通道,真正实现信息共享。除此之外,重庆应该集大量信息人才对集成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尤其是农产品市场,把海量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对来年的市场能作出预测和判断,不仅有利于来年农民对栽种什么作出理性的判断,还能为相关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搭建桥梁,最终服务于广大农民,让其受惠。只有这样,数据才能有价值。其次,由于重庆农村具体情况不同,各个区县的信息服务平台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主要解决当地农村和农民的“疑难杂症”和提供“特色服务”,并设置属于各个区县自己的“特色产品”,为农产品和相关企业牵线搭桥(如图2)。
图2:打造信息集成平台
利用技术融合,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信息只有传递到最终的用户那里才能体现它的价值。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全国网民中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调查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不懂电脑/网络(58.1%),年龄太大/太小(20.6%),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10%),而手机相对电脑的技术门槛更低,是互联网向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渗透的重要途径。据台湾《电子时报》报道,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5月底我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2.56亿人,相当于中国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机。根据2013年《重庆统计年鉴》,重庆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8.16%、98.76%,通电话村8478个(共1万个行政村),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70.28部。抽样调查显示,重庆市农民通过电话获取信息占52.25%,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依据重庆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农民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首先应加大手机短信服务平台的建设,调整资费,主动信息。因为大量农民信息意识跟不上,以及资费的问题导致他们基本处于被动。其次,利用信息服务站上门服务培训、指导,引导农民用身边的通信工具正确获取信息,防止上当受骗。再次,农民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平台的农业专家应有来自重庆涉农的各个区县,尤其是有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依靠顶层设计,用大数据思维对重庆的信息化设施进行全面布局,层层规划,尽量避免各自为政,技术不融合的局面发生。
加强平台自身造血功能,解决资金困难。重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国家的专项资金以及与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等合作,很难“自己养活自己”。一是因为提供的信息有用性有限,二是受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广泛性不够。三是平台的电子商务没做起来。所以,首先,做好信息挖掘、整合、及时更新信息,增加点击量。如果,农民来年栽种什么都要看相关平台的数据预测,农产品企业来年做市场计划必须参考平台的数据和判断,那么,相关平台依靠点击量和相应的广告收入就可以维持正常运转。其次,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参与平台建设,相关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世纪之村”在经营模式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盈利模式方面,按照“3+3+3+1”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即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各得30%,“世纪之村”平台得10%。同时,实行消费积分制,消费者在通过消费积分换取商品的同时,还可以将积分转化为“世纪之村”集团的内部股票,待平台上市成功后,积分便变成股票,由此开创出一种新的消费经济模式。最后,随着电商时代来临,做好电子商务模块至关重要。重庆农业农村网上有“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这个模块有5个专题,有3个专题是简单相关企业的商品供给信息;一个专题是“咨询”,这个专题几乎没有任何内容;剩下的专题是“团购”,只有这个专题才能在平台上交易,商品的品种很少,如,在“生鲜、蔬菜”板块里没有商品,在“水果”板块里显示的商品信息有:石榴、葡萄和甜橘柚。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交易额非常有限,只有扩大平台,除了增加农产品商品品种外,更应该增加农村、农民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服装、农具、化肥等,打造一个农村版的“阿里巴巴”,成为农民购物首选的平台。只有这样,平台才能兼具服务与赢利的功能,最终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农村的现代化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进步过程,包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农民意识的现代化,这些都必须以农村信息化为基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对我国农村形成新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城乡一体化的正确战略下,用大数据的思维加强农村信息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真正参与以及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变化,最终为城乡一体化作出贡献。本文以重庆为例,剖析农村信息化并提出相关建议,意在能给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