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

第1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一、对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进行全面修订

(一)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修订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要突出抓好应急预案自身结构和内容的修订,重点解决框架结构不完善、内容涵盖不全面、各职能部门职责不规范、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要理顺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和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的关系,使全市上下的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相互衔接、相对统一。专项应急预案修订后,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由市农牧业局负责制定或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由市林水局负责制定或修订;处置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由市防火办负责制定或修订;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由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制定或修订;城市设施安全应急预案,由市建设局负责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由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由市卫生局负责制定或修订;大规模应急预案,由市公安局负责制定或修订;特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由市新闻中心负责制定或修订。

(二)部门应急预案的修订。部门应急预案是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职责和盟直业务主管部门应急预案,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必须通过相互间的有效衔接,使其成为灾害预防处置的整体。市直部门要认真研究,在完善自身预案应对机制的同时,及时与其他部门协调沟通,从而实现点线处置与辐射联动的有机结合。部门预案修订完善后,报政府应急办备案。

市农牧业局制定或修订草原火灾、农牧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市防火办设立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市林业水务局制定或修订城乡旱涝灾害应急预案;市环保局制定或修订环境和生态安全应急预案;市安监局制定或修订工矿企业、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市建设局制定或修订建设工程、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设施安全应急预案;市政府信息办公室制定或修订通信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新闻中心制定或修订通讯报道安全应急预案;市交通局制定或修订公路运输安全应急预案;锡林浩特机场公司制定或修订航空运输安全应急预案;市财政局制定或修订金融安全应急预案;市供电局制定或修订电力设施安全应急预案;市商务局制定或修订粮食供应安全应急预案;市卫生局制定或修订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公安局制定或修订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规范较大的群众性事件、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和城市火灾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市科技局制定或修订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三)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修订。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是整个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修订重点是要切近实际,增强可操作性,切实把该类预案编制修订成条例清晰、内容明了、便于记忆、易于执行的应急预案。

市发改局负责督导全市重点项目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市经济局负责督导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编制修订工作;市商务局负责督导商贸行业企业的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市建设局负责督导建筑行业的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市安监局负责督导所监管企业的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市教育局负责督导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预案编制、审议和修订工作;市卫生局负责督导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其他政府部门分别负责督导本系统下属单位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完成后要报主管部门备案,主管部门将预案目录及文号报市政府应急办。

(四)地方农村牧区应急预案的修订。农村牧区应急预案是(场)、(分场)和广大农牧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指南,需要农牧民充分熟悉和掌握。各(场)要积极开展农村牧区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分场)的应急预案要立足于实际措施的运用。(分场)、社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由各(场),各街道办事处组织部署和督促检查。(分场)、社区的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报所属的(场)和街道办事处备案,主管部门将预案目录及文号报市政府应急办。

(五)重大活动单项应急预案的修订。鉴于大型活动应急预案属于“一对一”预案,且具有时间性,因此,要通过此次预案修订工作规范预案编制程序,强化相关措施,使该类预案的编制能够随时满足举办大型活动的需要。举办较大规模的集会、庆典、会展、文化体育等活动,要按照“谁承办,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应急办和政府法制办备案。以市委、政府名义举办的活动由牵头或承办单位负责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后报市政府应急办和政府法制办备案。

二、有关要求

第2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一、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一)健全风险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认真落实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登记、监控和治理制度,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和动态监控体系,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方案“五落实”,切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别要针对森林火灾、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和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病险水库、交通事故多发区、危险品仓库等,各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要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要限期整改治理,消除隐患。

(二)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工作。要建立包括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村(居)委会人员、村(社区)中心户、地灾点监测员、水库管理人员、网格信息员等在内的预警信息重点对象联系方式信息库。接到应急指挥机构预警信息要求后,各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工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子屏、短信平台等媒介和技术手段,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第一时间向特定群体预警信息,并及早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三)健全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按照“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发挥优势、协同应对”的原则,建立应急处置工作信息互通、协调会商和协同处置制度,健全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在信息共享、组织指挥、行动方式、应对保障等方面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各专项应急预案主责单位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至少召开1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建立常态情况下的沟通协调与非常态情况下的配合联动机制,确保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高效运作。要健全快速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镇(办事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控制现场局面,及时妥善处置。

(四)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总结制度。要及时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分析评估,建立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档案。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为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可能再次发生的突发事件提供经验。

二、积极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一)抓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按照《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列部门应急预案目录,凡近三年来未修编的部门预案,各责任单位要完成修编和报备工作。进一步推动基层应急预案全覆盖,抓好镇(办事处)、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交通等重点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举行大型会展、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应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办和有关部门备案。

(二)加大应急预案演练力度。要高度重视预案演练工作,认真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见附件),重点在自然灾害易发区,重要基础设施和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经营管理单位,矿山、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等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各责任单位要召集预案成员单位,科学制订演练方案,周密设计演练脚本。各镇(办事处)要结合实际制订演练计划,组织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的应急演练。各演练牵头单位要认真开展演练总结评估,对发现的问题要落实整改措施,并在演练结束后10日内,将演练图片、演练总结、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

三、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有效保障应急值守、队伍建设、应急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预案演练、科普宣教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二)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应急值守工作的统一要求,落实至少1名党政主职在属地守土履责、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夯实工作责任。要加大值班电话抽查、传真抽查、现场抽查力度,增加通报频率,确保应急值守工作质量。要进一步健全信息报送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市突发事件信息应急处置暂行办法》(当政办发〔2012〕59号),按照“按标准报告、逐级报告、准确及时报告、连续完整报告、稳妥谨慎报告”的原则,实行“条”与“块”相结合的信息报告制度,强化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确保“情况准、信息快”。严格落实《市重大信息报送及研判机制实施办法》,敏感信息不拘泥于报送标准,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报告。

(三)抓好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要合理规划建设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及时补充和更新生活救助、公共卫生、抢险救灾等应急物资储备及专业救援装备。民政部门牵头负责生活用品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建设,交通部门牵头负责运输能力的储备建设,公安、消防、安监、住建、卫计、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做好自身的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和装备建设。要强化应急物资的登记、核实和管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做到应急物资尽早储备、及时更新、随时调用,逐步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动态管理和共享,努力提高物资装备保障能力。

(四)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镇(办事处)和民政、科技(地震)部门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维护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逐步使之规范化,落实应急物资、医疗、供电、通讯、供水、应急厕所、垃圾处理等应急保障工作。要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实际编制相应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疏散路线、安置区域、指挥人员责任范围划分等)、《居民应急避难宣传手册》,并适时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四、全力抓好应急宣教培训

第3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一、主体责任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的责任主体,对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负总责,统筹负责农村饮水安全的组织领导、制度保障,落实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主体和经费,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和部门管理职责分工。

二、管养举措

(一)推进规范化管理。供水单位应建立健全生产运行、水质检测、计量收费、维修养护、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净水和消毒设施运行管理,开展供水设施巡检、维护,加强水质检测,确保水质达标。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建立用水户台账,努力降低生产单耗。制定供水应急预案,建立维修抢险队伍,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和便民服务水平。

(二)强化供水设施保护。各地应分级明确供水设施保护责任主体,在供水管网及附属设施附近应设置明显保护标志、预留联系电话。供水单位应加强供水管线的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损毁或破坏管网行为。对损坏供水设施的,水利部门应责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停止违规行为,造成损失的要明确赔偿责任;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开展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设立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或宣传牌。县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监测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监测出厂水和末稍水水质,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水利部门和供水单位。供水单位要加强对水源地巡查,按要求开展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自检。

三、运行维护

(一)推进供水水费收缴工作。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农村自来水价格由县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两部制水价和阶梯式水价等制度。各地要在限定时间内,以县为单元制定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相关政策制度,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定价、全面收费、用水户全面缴费的目标。

(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收优惠政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项目用地选址,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作为公益性项目纳入当地年度建设用地计划,优先安排,适当简化程序,确保土地供应;根据相关规定对主要供农村人口生活用水的集中式饮水工程,暂缓征收水资源费。

(三)加强人员技术培训。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单位的制水、维修、水质检测等岗位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提高供水单位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降氟、除铁锰等特殊水处理设备、消毒设施操作培训。

四、资金来源

建立财政扶持、要素支撑的保障机制。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省级及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落实,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该资金的分解与考核评价;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专项经费,县级应开展运行维护经费测算,制定运行维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实行专账核算,专款维护;同时,对运行管理不规范、水费收缴率低、考核不合格的供水单位,相应核减上级补助资金。

五、监管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负责农村饮水安全的组织领导、制度保障,落实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主体和经费,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和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乡(镇)人民政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监管,确定相应的管理人员协助供水管理单位做好辖区内供水设施维护等。村级配合做好村内供水设施维护、水费收缴等工作。

(二)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县级以上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财政部门按要求负责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补助、卫生监督和水质监测等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和水质监管,建立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及保护、设立水源地保护区标志、开展水源水质监测;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农村供水水价、入户部分费用核定和监管;自然资源部门负责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地政策;税务部门负责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电力企业负责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用电优惠政策。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

(三)压实运行管理机构责任。加强省、市、县三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组织制定农村供水应急预案,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培训,对农村供水工程运行和国有资产进行监管,承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巡检,协助做好供水设施维护,处理用水群众有关投诉等。

第4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应急管理工作任务,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振兴提供保障。围绕这个主题,我讲四点意见:

一、客观估价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良好成绩

近年来,特别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初步建立了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继去年月出台《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后,各相关部门以及各区、县(市)政府制定的各专项应急预案、应急分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也在此后陆续出台。

二是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了市应急管理委员会,正在筹建委员会办公室。各区、县(市)和市直有关部门也相继组建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投入运行。

三是较好地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市公安局组建了人的特警支队。畜牧、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通过应急预备队的定期培训和演练,增强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反应能力。去年,全市开展各类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次。

四是妥善应对和处理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我市先后经历了诸如年的非典疫情,年月的江水污染事件,去年月的煤矿爆炸等突发公共事件或事故,由于有关方面应急预案启动及时,采取措施得当,有效地减少了损失和危害,也大大提高了各部门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虽然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与新形势下公共安全的需要相比还很不适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是: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还不够完善;现有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缺乏统一标准和综合管理,预案之间缺乏有效对接,部分预案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灾害预警工作漏洞较多,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不及时;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少,设施设备落后,难以应对高难度、特殊类、复合型灾害事故等。对这些问题,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务必予以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深化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

应急管理工作事关国家安危、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居安思危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充分估计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和挑战,清醒地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充分理解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才能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安全是和谐之本,和谐必须安全。只有首先保证安全,和谐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客观分析近年我市的安全形势,总体上较好,但是问题不少,不容乐观。如年,全市由于安全事故所造成的伤亡人数、经济损失都有所上升,因各种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和环保、卫生、治安等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也是接续不断,凸显出形势的严峻性。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高度警觉、高度重视,时刻绷紧安全之弦,想方设法扭转被动局面,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安定、谐和的基础条件。

其次,加强应急管理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体现。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维护公共安全。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无疑会对人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个威胁不排除,人就无法安生;政府不能有效地应对和解除这些威胁,那就是失职,也就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既是公众和社会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体现。

其三,加强应急管理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日前结束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届一次人代会确定了加快建设城市、实现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共安全作保障,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仅是维护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我市宏伟目标的基本保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为顺利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伟目标保驾护航。

三、努力把应急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

全国和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各级政府以及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市应急预案体系。没有制定分预案和专项预案的单位,要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专门力量,加紧制定分预案和专项预案;已经制定和正在制定的,要进一步完善。切实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地、各部门要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事件发生后谁去处理、怎么处理等重点环节,周密细致地编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总的要求有两条:第一条是纵到底、多层次,就是要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市到区、县(市)、乡镇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应急分预案要相互衔接、不断层;第二条是横到边、全覆盖,就是对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要制订专项预案,确保全方位、不缺失。科学审定应急预案。市应急办成立后,要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区、县(市)的分预案和各部门的专项预案进行评估论证,然后提交应急管理委员会审定。同时,建立预案动态管理制度,针对实践和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对预案体系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加强政府应急机构建设。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前,暂由市政府政务值班室代行其职能。各区、县(市)政府要抓紧建立本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做到有专门的机构管事、有专门的人员办事。应急管理机构设置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解决好职能和编制等问题。建立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作用。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特别要在公安、消防、交管、医疗急救、森林防火等重点行业,着力培育骨干力量。加强预案演练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依据各自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突发公共事件预案演练活动,针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实战技能,锻炼战斗队伍,确保应急队伍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靠得住。

第三,要不断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近期,国家将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市政府法制办现在就要着手研究和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规和实施细则,逐步把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要及时清理、修改、废止与《突发事件应对法》不相符的现行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保持法律、法规的协调性。

第四,要加快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体系。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统一的风险隐患分级分类标准,组织力量集中做好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风险隐患情况,综合采取防范和处置措施。对重大风险隐患,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和制度。信息报送要做到及时、全面、真实、准确,信息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虚报和瞒报。完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各地、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做出准确评估,把应急能力建设纳入政府部门工作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做好纵横两个方向的协同与配合工作,确保应急管理体系有机协调、高效运转。

第五,要切实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群众一旦受灾时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屋住、有医治。完善物资、装备、技术和财政保障制度,采取利用社会资源和政府必要投入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切实保障应急工作之需。提高公共设施的保障能力。在规划和建设各类公共设施时,充分考虑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应急处置设施和备用系统。逐步整合应急指挥平台。按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推进“110”、“119”、“122”三台合一,并与急救、市政等紧急信息接报平台进行整合,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理”。以我市现有网络资源为依托,切实加强中枢平台建设。

第六,要突出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按照立足基层、重心下移、依靠群众的原则,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抓好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社区的各项应急措施要更完备、更具体,便于操作。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农村应急基础条件较差,特别容易受各种灾害侵袭。要按照全市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把做好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切实提高农村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类企业特别是矿山、石化等高危行业企业,要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经委等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加强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供水、供气、供电、医院、地下商场以及能源、运输、通讯等部门,是公认的应急管理重要部位。这些部位更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而且往往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些重点要害部位,一定要有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和应急管理措施,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第七,要扎实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工作。做好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至关重要。各级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知识,增强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训,推动应急宣传工作进工厂、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印公共安全手册或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向社会免费发放。

四、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必须从加强组织领导做起,务求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本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首要责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主要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自调度指挥;较大以及其他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领导及具体负责人也要相应负起责任。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任,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二,密切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应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多,工作千头万绪。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有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在加强本地区、本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还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指挥、协同应对的总体要求,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第5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抗旱 应急预案 编制

中图分类号:S3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推动抗旱工作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预防为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本着“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节水、后调”的原则,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巴彦县辖区内干旱灾害、供水危机以及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自然地理

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地处松嫩平原,松花江中游北岸,南隔松花江与宾县相望,西邻呼兰区与漂河为界,北依泥河与绥化市宝山镇、庆安县相交界,东靠黄泥河及骆驼砬子山与木兰县毗邻.全县幅员面积3137.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5°54′28″至46°46′18″,东经126°45′53″至127°42′16″之间。地势是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海拔110—564.3米。地貌大体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四种类型。国土面积4706551亩。土壤有9种类型,黑土类占全县土壤面积53.5%,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称。

主要灾害有:旱灾、水灾、冰雹、风灾、霜冻、涝灾、虫灾。其中旱灾尤为突出,本县是全省干旱较重的县份之一,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水文气象

水文

巴彦县过境河流有松花江,境内河流有少陵河、泥河、漂河、五岳河、泉眼河、小柳河、猪蹄河、拉三太河、大荒沟、黄泥河、龙泉河、小金河、小银河和双林河等14条河流。县内年径流总量15483万立方米。河流流经情况:松花江流经松花江乡、富江乡、巴彦港镇。少陵河流经黑山镇,镇东乡、洼兴镇、龙泉镇、华山乡、巴彦镇、西集镇和松花江乡。泥河流经山后乡、天增镇、万发镇、榆树乡。漂河流经兴隆镇、德祥乡、丰乐乡、西集镇。小柳河流经黑山镇、洼兴镇。泉眼河流经天增镇、黑山镇、洼兴镇。猪蹄河流经洼兴镇、兴隆镇、龙庙镇、华山乡、西集镇。拉三太河流经德祥乡、天增镇、万发镇。五岳河流经龙泉镇、巴彦镇、松花江乡、富江乡、巴彦港镇。大荒沟流经兴隆镇、红光乡。全县境内有泡、沼、坑、塘230处。

气象

本县地处欧亚大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年温差大,最高气温35.4°C,最低气温-40.9°C,活动积温为2828.9°C-3049.1°C,多年平均气温2.0°C—2.6°C。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1.5mm,气候特点影响,降雨量不稳定,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春季4—5月份平均降雨量为65.9mm,占全年降雨量的11.3%,夏季6—8月份,降水集中,平均约为405.3mm,占全年降雨量的69.7%,秋冬季降雨量较少,平均为110.3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本县多年平均日照为2640小时,其中5-9月份日照时数为1253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7.5%。平均蒸发量为1441.4mm。

社会经济

巴彦县有18个乡镇,116个行政村,1332个自然屯。其中镇:巴彦镇、兴隆镇、西集镇、洼兴镇、龙泉镇、万发镇、龙庙镇、巴彦港镇、天增镇、黑山镇。乡:松花江乡、富江乡、丰乐乡、德祥乡、红光乡、山后乡、华山乡、镇东乡。

全县有人口69.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1万人,非农业人口13.13万人,人口增长率-0.23%。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86199万元,2005年生产总值411123万元,比上面同期增长7.8%。人均GDP5886.64元,地均GDP 1209.2元,工业总产值2005年136487万元,第一产业占63.1%,第二产业占11%,第三产业占25.9%,农村人均纯收入3556元。耕地面积3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78万亩,播种面积300.07万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291.24亩、亩产373公斤、总产108.8万吨,经济作物3.69万亩、总产量2.46万吨,其他作物5.24万亩、总产5.07万吨。

干旱等级划分

干旱等级划分

干旱等级分为二级,即Ⅰ级(特大)干旱、Ⅱ级(严重)干旱。

颜色标识

按照国际惯例,Ⅰ级干旱为红色、Ⅱ级干旱为橙色两种。

干旱应急响应机制及应急措施

应急响应机制

干旱应急响应机制及程序

县抗旱指挥部根据旱情发展趋势建立会商、报告制度,确定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情况,干旱预警等级,以及干旱预警信息和解除制度.

不同等级干旱应急响应和应急措施

Ⅰ级干旱应急响应和应急措施

1、Ⅰ级干旱应急响应

由县抗旱指挥部指挥主持会商,成员单位一参加会议,启动1级干旱应急响应;抗旱指挥部向社会公众红色预警信号,经县政府批准,宣布进入紧急抗旱期。各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协调联动、全力做好抗旱工作。

2、Ⅰ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全县农田干旱面积170万亩,耕地面积47万亩,饮用水困难人口21万人以上,确定为特大干旱,应启动Ⅰ级应急预案。

特大干旱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后乡、天增镇、万发乡、德祥乡、兴隆镇、丰乐乡、龙庙镇、洼兴镇、华山乡、松花江乡、富江乡、洼兴镇等乡镇。

3、Ⅰ级干旱应急措施

(1)实行县、乡(镇)行政首长抗旱目标责任制,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强化指挥机构,抗旱工作由县抗旱指挥部乡(镇)抗旱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强化抗旱水源的科学调度和用水统一管理。

(3)指挥机构加强会商,分阶段部署工作,按照抗旱预案启动各项措施。各有关部门按照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部署、协调联动,做好抗旱工作;

(4)启动各项应急抗旱措施,如:应急水源、节水限水、应急调水,应急送水等。

(5)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援抗旱救灾工作;

(6)分析旱情灾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时通报旱情和灾情;

(7)加强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的宣传。

Ⅱ级干旱应急响应和应急措施。

1、Ⅱ级干旱应急响应

由县抗旱指挥部主持会商,各成员单位一出席会议,启动Ⅱ级干旱应急响应,抗旱指挥部向社会公众严重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各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协调联动,全力做好抗旱工作。

第6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水厂;运行管理;供水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厂作为水资源的一个中转地,其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对水资源的安全起到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水厂管理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例如水污染事件,水中的杂质含量上升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饮水安全。因此,如何做好水厂的安全工作,保障人民用水安全,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对于水厂运行管理过程中,影响供水安全性的因素分析

(一)水厂管理薄弱,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证率低。

1. 水厂管理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在一些水厂中,由于管理人员的自身卫生意识不够,使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对水资源的观念淡漠,不能够很好的保证水资源的卫生安全。

2. 水质检测和监测不到位。当前在部分水厂中,由于设备仪器或是资金等的问题,使得在水质检测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水质安全存在隐患。并且,相关的负责部门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实际的检测工作中去,就使得水质检测难以按规范进行。

3.水厂设备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厂的供水安全性,如果水厂的管网、设备、设施等缺乏必须的维护,就会对水厂的供水安全性产生阻碍,对水质产生影响。在水厂的管材中,一些使用输水管道由于使用的是铝塑复合管、薄壁不锈钢管、PPR管,如果没有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其长期使用机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此外,如果水循环不足,或者用水量少,就会形成死水,滋生微生物,使得水质出现变化。所以,水厂设备的维护与消毒程序的重要性不容他忽视。

4. 不按要求净化、消毒。生活用水通常需要在水厂中经过一系列的净化、消毒工作,如果水厂在对供水进行消毒的过程中,消毒人员专业知识不够,设备使用不当,化学剂的使用不规范等,就会使水中的必要元素含量不足或过量,既没有达到消毒的目的,又增加了用水的安全隐患。

(二)水资源污染

城市供水系统水资源被污染的形式主要为地表水或是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当氮肥中的硝酸盐进入到地下后,就会变成亚硝酸盐,如果其进入人体后就很可能转变成致癌物质。另外,地面植被过度的被破坏以及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潜水面也就降低了,而由于在城市中工业的过度需求,淡水不断被排出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之后又成为了地表污水被重新排放,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

(三)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不足

目前,部分一些水厂缺乏专业性和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尤其是一些较为贫困的省、市和县,更是面临着管理人才不足的窘境,致使很多专业性的运行问题,如水厂设备的维护方面,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能按照要求及时完成日常维护工作,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有时甚至发生“短路供水”,供上了未经处理的原水;技术,是现代企业运行方面的关键性因素,但目前很多水厂都存在着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如缺乏技术性管理人员,一些用水工艺、消毒、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缺乏水厂工程设计人才,致使很多工程都需请正规设计院设计,不仅经费过高,且由于一些设计人员对具体的水厂工程并不了解,在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将会有所欠缺,使得所设计出来的水厂工程很难完满,水厂运行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到水厂供水安全性,

二、加强供水安全性的措施

(一)加强水源地污染控制管理

水源是水厂的命脉,水厂应会同有关部门将对重点行业及乡镇、河流沿线企业进行全面排查,重点监管列入治污规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的企业。对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的,将责令改正并依法罚款;对超标排污的将给予限期治理、限产限排等处罚,逾期不能完成治理的,将依法关停。

(二)健全原水水质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1. 完善厂区内自控设备,监测出水水质

随着水厂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厂内配备的水质在线分析仪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水厂中,仪表能在线检测各监测点的水质情况,根据这些数据可进行手动或自动控制,及时调整加药、加氯量,保证各水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效果,保证出厂水水质。

2. 手控与自控相结合,提升水质内控指标,确保出厂

水质安全在水厂过程水控制当中,对沉淀水、滤后水浊度指标的控制。可采用在线水质仪表和人工检测相结合的办法,控制供水水质。一方面,通过水厂过程水各个生产工艺点的在线水质仪表,控制生产过程水指标。另一方面,水厂值班人员每小时对原水臭和味、色度,生产过程中水的臭和味、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臭和味和色度进行人工抽检,以保证水质安全。

(三)建立合理水价制度

水价是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而我国水价制度也从无价到低价,并逐步向商品水价、水权、水市场方向过渡。目前,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水价机制是中国水价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也是解决水资源稀缺与贫困问题的有效思路。所以,在制定水价时,应该先核定供水成本,在物价部门核定批准之后再施行。由于水厂为企业化经营,所以应作好成本核算,采用灵活水价,区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水文年和季节、不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水价承受能力的方式,坚持以水养水,合理收费的原则,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在节能减耗,降低成本基础上,推行全成本水价是运行的关键。

(四)制定合适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故时能保证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不同的应急技术预案在应急处理水污染事件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每座水厂的水源不同、潜在污染源不同、水厂现有的处理工艺与技术配备等等都是不同的,因此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必有所不同的。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首先要做好对水源潜在污染源的调查,分门别类进行风险预测分析,针对特定的目标污染物作出相应的应急技术方案。由于不同水厂具有不同源,其目标污染物也不同;同一污染物在不同水厂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会完全相同。如针对氯苯的突发污染,由于浓度不同,有的水厂可以采用临时投加粉末活性炭应急预处理,有的水厂也可能采用曝气吹脱进行应急处理。

(五)建立防御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技术包括:1.基础数据库系统。作为供水系统战略防御系统的最重要的支撑部分,基础数据库系统应主要具备水源地质情况、供水增压泵站位置、设备运行情况、城区内供水主管线线路图、抢修能力以及坐标等内容,之后便可以建立支持分析系统,从而对管理目标进行监控和管理,对灾难或是事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为后续的决策和指挥提供依据。

2.神经网络技术。借助于智能化的神经网络系统,将数据库与实时数据有机的结合,这样就可以实现电子地图上事故信息的可视化,从而对事故或是灾害进行准确的评估,掌握多层次并且全方位的信息集合,既提高了救援反应的速度,也完善了战略防御系统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3.通信网络系统。所谓的通信网络系统,就是指能够保证决策和命令的准确下达,及时有效的反映灾害或事故的实时信息,跟踪决策的完成情况并及时的向上级反馈和回报。

结束语

我国饮用水面临着量与质的双重挑战,其中水质挑战尤为突出,水质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关系到国民的生活品质,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城市及乡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只有通过解决水质的安全性问题,才能真正的保障人民的生活,让人民群众安心使用。

参考文献:

[1]朱辉. 辽宁省农村饮水发展对策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5:199-201.

第7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太湖 突发性污染 快速诊断 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21-02

太湖流域面积36895 km2,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GDP占全国总量的11.6%[1]。太湖水源保护区的水体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开发带的经济发展建设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对太湖水源保护区污染事故进行快速诊断、处理技术与应急预案的研究很有意义。

1 太湖污染现状

太湖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和局部水域的有机污染问题。太湖流域处于中等富营养状态,101个水质监测点中,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5.4%,太湖Ⅲ类水面积仅67.5%,且92.3%的水体为富营养水平。沈建军等[2]从2007年的6月到2008年的2月,选取了五里湖、梅梁湖、西部沿岸区、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5个湖区作为水质状况检测的区域,结果表明:全湖CODMn平均浓度为Ⅲ类,TP平均浓度为Ⅳ类,TN平均浓度为V类。太湖蓝藻爆发的频率和规模在不断增长,藻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C)会直接降低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2 太湖水源地突发性污染来源分析

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是指在水源保护区内由于安全性的污染物泄露、排放,造成水质瞬间严重恶化,严重威胁水厂取水安全的污染事故,这些事件多是由于事故、常规污染源违法排放、城市或农村的非点源污染受暴雨冲刷等进入水体、船舶等的污染物泄露、环境因素导致的水质突变、气候突变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突发性污染和人为投毒等[3]。根据太湖目前污染现状,以及太湖以往发生的突发性水源污染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造成太湖水源地突发性污染的来源为化工企业突发性事故、污水排放和湖泊富营养化。其中由于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突发性藻类爆发带来的污染尤为严重,本文选择只对藻类爆发的突发性污染的预警系统、快速检测、应急处理技术等进行阐述。

2.1 化工企业突发性事故污水排放等对水源地的污染

太湖流域经济较为发达,拥有大量的能耗高、重污染的化工企业,使得太湖流域水污染风险和安全压力日益增大,这些企业若发生工厂泄露、爆炸等事故或者污水排放控制不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流入太湖的有毒有害物质,化工原料就很容易对太湖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2.2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源地的污染

太湖营养化面积占全湖的70%以上, 近些年来,藻类大量繁殖,每年夏、秋季节都伴有蓝藻爆发。2007年5月底,太湖区域蓝藻提前爆发,水源地的水质恶化严重,自来水厂无法处理源水,水质发臭,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至6月3日才恢复饮用水正常供应。

3 太湖水源地藻类爆发突发污染应急处理方案

大量无机或有机的氮、磷进入湖泊、水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磷酸盐和硝酸盐,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高稳定性,比重小,难于下沉,同时藻类繁殖会释放恶臭物质,引起饮用水感官性能下降,这些水质特征造成含藻水处理的难度增大,藻类的繁殖还对水源地的用水安全性造成威胁,释放的藻毒素会引起人畜患病甚至死亡。

3.1 建立藻类预警系统

以太湖历年来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水温、N/P等多项环境理化因素与叶绿素a,藻类生物量、蓝藻生物量等生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蓝藻因素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并用环境因子的实测值进行检验,利用预测方程太湖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太湖藻类水华的预测预报,把监测数据和相关的气象水文数据通过数据导入数据库,再通过预警模型计算,将预警结果存储,GIS平台将结果与采样点空间分布的空间数据相连,就可以提取预警信息,并得出预警结果[1]。

3.2 藻类爆发监测技术

对取水口水质进行日常监测, 实施动态监测,除对常规的指标进行监测以外,应特别注意的是,原水和处理出水中的微囊藻素浓度是对藻类爆发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当原水中微囊藻素>1.0Mg/L时,应把检测结果及时通知取样单位和水源水体管理单位[1]。藻类爆发监测技术可以提高对藻类爆发引起水污染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为污染事故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3.3 快速检测技术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快速检测(应急监测)是环境监测人员在事故现场,使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污染范围,以及可能的危害等做出判断的过程,为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处置和制定恢复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4]。藻类爆发时,表现为水体中有机物浓度升高,而水体中有机物的种类和浓度可以通过监测车上配备的一些高档仪器在现场进行快速的检测。但关于藻类的鉴定和浓度的测量由于缺少快速测定仪类的检测工具,需要送交实验室进行检测。不过,随着藻类爆发的频率和危害程度的不断增加,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关于藻类测量的一些快速测定仪。

3.3.1 有机物的快速检测技术

通过配置应急监测的仪器和设备,如水和气体检测试管(直接检测管和吸附检测管)、反射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阳极扫描伏安计(ASV)、单项目或多项目气体检测器、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便携式离子计、便携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单项目或多项目水质检测器、车载式GC-MS仪、便携式(车载)气相色谱仪、便携式(车载) 离子色谱仪、多普勒流量仪、免疫分析仪等、等比例水质采样器,可以在事故现场实现对有机物的快速检测。

3.3.2 藻类浓度的快速测量技术

传统的藻类检测方法采用碘液固定沉降藻类计数法,因检测用时在24小时以上,而不能及时地提供水体中藻类生长信息,用于指导后续应急处理技术的采用。高建峰[5]等使用离心沉降的方法检测水中藻类,在1小时内便获得藻类的浓度,通过跟采用碘液固定沉降法检测藻类的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符合生物检测的质量要求。该法首先运用离心沉降的方法收集水中藻细胞,震荡洗脱后定容,然后使用浮游生物技术框在显微镜下技术,最后将结果换算成原水样品中藻细胞数目。

3.3.3 其它藻类检测技术

陈丽芬[6]等对德国“WALZ”叶绿素荧光测定系统系列中的PHYTO-PAM叶绿素荧光仪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优势藻类特征图谱来矫正叶绿素荧光仪,测量结果显示快速荧光测定和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测定相关性达到了0.91。藻类和其他光合生物的光合反应中心都含有叶绿素a和其它一些光合色素,这些色素被可见光激发可产生荧光。同一个门的藻类含有的光合色素的数量和性质是相似的,对于不同门的藻类来说,其光合色素的组成有所区别,其荧光激发光谱(固定的发射波长在680 nm)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荧光仪能够通过荧光激发光谱来区分不同门的藻类,并测定主要门类(绿藻、蓝藻、硅藻)的藻类生物量。

目前,西方的一些国家在线的叶绿素荧光仪已有产品面世,但价格昂贵。如果在水源处配置在线叶绿素荧光仪,则可藻类生物量以及主要种类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应急处理技术提供指导依据,对症下药,将污染控制在最小危害范围内。

3.4 应急处理技术

突发性水源污染发生以后,应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性质在水源地和水厂这两个系统中分别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3.4.1 水源地应急处理技术

突发性藻类超标时,在水源地采用人工机械除藻和曝气等物理方法能够取得一定除藻效果。在水华堆积的地方,采用相对安全的改性粘土絮凝方法,沉降蓝藻,消除蓝藻在水面堆积、死亡与发臭,改善水质与湖泊景观。而在取水口处采用高锰酸钾氧化则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藻类,马军[7]等研究表明高锰酸钾具有良好的杀藻效果,在高含藻量情况下,药剂投量在0.2~0.4 mg/L范围内时,藻类去除率维持在40%左右,当投药量增加到0.4~0.8 mg/L时,藻类去除率急剧升高到92.7%。高锰酸盐虽然具有良好的除藻效果,但是其给水体带来的二次污染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其它常用的氧化剂还有氯和臭氧。

3.4.2 水厂应急处理技术

在水厂中,常采用的应急处理措施是强化混凝和活性炭吸附。强化混凝不需要增加新的设备和药剂,是较为经济实用的方法,强化混凝对原水中的藻类去除作用较强。饮用水处理中大量使用活性炭来吸附去除臭味、藻毒素、合成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消毒副产物以及其前驱物,因此可以通过投加大量的活性炭去除水体中藻毒素等有害组分。

也有人指出,当水体中检测到藻类中硅藻占主要优势,生物量比较高时可采取适当增加反冲洗次数、增加絮凝剂投加量等措施,而水体中蓝绿藻占主要优势时,可采取增加投氯量等措施[6]。在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自来水中有浓烈的烂圆白菜味,经分析产生臭味的物质是硫醇、硫醚类化合物,所确定的除臭应急处理工艺是:在取水口处投加高锰酸钾(3~5mg/L),在输水过程中氧化可氧化的致臭物质和污染物,再在净水厂絮凝池前投加粉末活性炭(30~50mg/L),吸附水中可吸附的其他臭味物质和污染物,并分解可能残余的高锰酸钾,经过应急处理,自来水恢复到蓝藻爆发之前的正常水平[8]。

3.4.3 "引江济太"

2007年在太湖蓝藻爆发后,无锡市政府在自来水事件第一次新闻会上宣布,立即加大引江济太的调水容量,以尽快促进太湖水体流动,改善太湖水质。实施“引江济太”工程调水以提高太湖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太湖和流域水体水质,并增加向太湖周边地区供水,让太湖流动起来。长江引水量从每秒160 m3增加到每秒220 m3,至6月4日上午8时,已调引长江清水4.54亿m3,入湖2.61亿m3,直接受水的太湖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无锡锡东水厂水质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水危机。

3.5 应急预案

水源地藻类爆发后,根据先前制定的应急预案方可快速的做出应急反应,使污染造成的危害能够高效的得到控制。成立专门的应对水源地水藻爆发的处置应急队伍,包括一般的工作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形成有效的应急措施,建立反应迅速、组织科学、高效运转的应急机制;成立专门的突然性水污染应急处理专家小组,遇到突发事件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置[9]。同时也要建立联动机制,使各个部门能够在短时间内信息共享。

应急预案应从快速检测和应急处理这两方面入手。大体思路是:藻类爆发后,将监测车开赴现场,对藻类爆发带来的污染进行应急监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及时的通报;应急处理小组根检测结果对污染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着手准备替代方案或更佳方案;根据处理效果对应急措施进行评估,选择是否要采取其它的应急处理措施。

4 结语

太湖的蓝藻爆发危机的解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污染事故的快速检测、应急处理以及应急预案的建立并不能保证能解决遇到的所有突发性污染事件,但是增加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快速、高效的启动相关的救治工作,使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得以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建立太湖水源地突发蓝藻爆发污染的应急预案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徐冉,王梓,陈诗泓.无锡太湖水源地藻类爆发应急管理与处置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85-88.

[2] 沈建军,李柏山,许海萍.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2):27-29.

[3] 冯运超.水源水质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建峰,翁天楚,陈琼洁.离心沉降法检测水中藻类技术[J].西南给排水,2006,28(2):22-23.

[6] 陈丽芬,郑锋.叶绿素荧光技术快速测定水体藻类生物量的应用[J].城镇供水,2007,6:51-52.

[7] 马军,石颖,刘伟,等.高铁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除藻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8,14(5):9-11.

第8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1水质管理

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各水厂加强供水水质管理,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制定水质检验和监测、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水质监测档案,并定期对水厂水和管网末端水进行取水,市疾控防疫部门负责水样检测,保证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供水管理中心设立了化验室,购置了仪器、设备和药品,配备专职化验人员6人,每月2次定期对各处供水工程取水化验,通过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状况,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2建议措施

2.1合理布局水源

目前供水工程主要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供水目标主要是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基本能满足农村供水需求,水源有保证且水质良好。但从提高供水水质考虑,根据冠县“十二五”规划和近年来用水量递增的趋势,供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量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布局水源,以建设中的冠县当铺水库为供水水源,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供水水质和供水量的要求。

2.2水厂规模化改建

目前,冠县各水厂供水规模较小、供水设施及管道渗漏损坏严重,水量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因此改建水厂迫在眉睫。目前,规划水厂联网建设平原水库,为统一供水提供有利条件。工程建成运行后,能够逐步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障,在保证农民生活用水前提下,可兼顾工业用水,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3加强水源保护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设立明显标志,50m以内禁止从事污染水源的一切活动,同时加大供水水质监测密度,取水、蓄水、净化水等建筑物50m范围内,输配水管道及构筑物两侧各2m范围内为第二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冠县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做到依法保护供水水源。

2.4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实行法人负责制,不断健全完善供水工程管理规章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水管员守则、维修队伍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逐步规范维修专业队伍,统一管理、统一维护;不断完善供水管理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和维修管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为工程管理提供及时、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2.5重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应用

第9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范文

一是强化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实施都江堰灌区等3个大型灌区干支渠改造工程,扎实推进中小型灌区引水渠堰枢纽改造和干支渠改造,着力抓好崇州、、、新津4个全省全域灌溉示范县(市)建设,确保今冬明春建成标准化排灌渠道100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确保我市“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灌溉。

二是强化灌区末级渠系建设。二、三圈层区(市)县要抓紧实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中小型水库引水和灌溉渠道配套建设,全面完成600公里田间建设工程任务,有效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节水灌溉率,进一步提升灌区生态本底功能。

三是强化现代水利设施建设。坚持以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为载体,以、、3个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市)和邛崃市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突破口,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智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二、要进一步提升山丘区抗旱能力

一是加强骨干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型水库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力争明年全市能够储备一批、立项一批、开工一批骨干水源工程项目。特别是东风水库扩建工程,县和市水务局要细化分解目标责任,切实加强协调配合,推进项目尽快建成投运。市财政局先拨3000万元用于拆迁,拆迁完后及时进入建设,尽量争取时间,缩短建设工期。

二是加强龙泉山脉“百湖”水源工程建设。“百湖”水源工程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一个大型水库,搞一个大型水库,三五年内还派不上用场。各区(市)县要在统筹规划布局、分期开工实施、先期完工12座“百湖”工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青白江区和县因地制宜兴建梯级人工湖的建设经验,优化项目建设方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建成一批“百湖”水源工程。“百湖”水源工程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包括农家乐,还可以改善山区农民的生活用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新改扩建一批等“五小”水利工程,确保今冬明春全市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600处、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新增改善灌面5万亩,有效扩大山丘区抗旱水源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山丘区灌溉保证率。

三、要切实加强城乡防汛排涝能力建设

一是加快修复水毁水利工程。今年市政府已向受灾区(市)县安排补助,用于应急抢险和水毁工程灾后修复。等相关区(市)县作为辖区内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将影响明年灌溉用水和防洪安全的水毁工程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精心编制修复方案,全力筹措建设资金,科学组织建设施工,确保明年春灌顺利和防洪安全。目前市上资金已经到位,相关区(市)县也安排了配套资金,比如县投入超过1亿,市级相关部门要把资金用好用活。

二是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今明两年全市共有9个区(市)县10条河流的17个项目/49公里河道,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规划。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项目责任制,严格实施项目“四制”管理,确保今年完成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明年完成11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提升全市中小河流防汛保安能力。

三是加快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防洪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市防汛指挥系统和地震重灾市县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运行管理水平,建立重要江河水系和水库闸坝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升水情、雨情、灾情实时监测传输和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尽快实现防汛工作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智能化决策和规范化服务。今后我们防汛不一定到现场,防汛指挥部就是现场,就是一线。有险情的时候领导干部就在指挥部看视频指挥,根据视频进行人员物资等的调度。这样才是科学的指挥,才能把指挥的价值最大化。这是我们经过地震等各种考验后形成的共识。

四、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供水新格局

一是抓好重点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完善中心城区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加快推进磨儿潭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明年汛前全面建成投运,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供水抗风险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自来10万吨高位水池和第二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力争项目尽快评审立项、开工建设。年初这方面的专题会议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确定的计划尽快抓紧完成。

二是抓好县域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提升工程。加快平原浅丘区可靠水源规划建设,新改扩建大型自来水厂27座、建设加压泵站15座、敷设和延伸供水管网1.2万公里,全面实施跨行政区域集中连片供水,确保明年二、三圈层平原浅丘区自来水满覆盖。同时,对大水厂管网暂时无法通达的深丘区,采取蓄、引、提相结合和安全水处理方式,分片或联户建设小型供水设施1.1万处,确保明年全面解决深丘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彻底告别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这个目标一定要在本届政府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