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素养 汽修专业 培养方法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86-02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目标是合格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在人才竞争市场占有先机和一席之地。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提升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笔者结合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对如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什么是汽修行业职业素养
1.1 职业素养的一般含义
一般来说,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为以下方面。
1.1.1 职业信念
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信念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组成。
1.1.2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各个职业有各职业的知识技能,每个行业还有每个行业知识技能。
1.1.3 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是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
1.2 汽修行业职业素养的特点
汽修行业职业素养与一般行业有着共同的基础,如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等,还要有汽修行业特有的职业素养。
(1)热爱汽修行业,对汽车业前景充满信心,愿意终身从事汽修相关行业。
(2)具有基本的汽修专业理论知识,在技能方面,求知欲强,不仅具有较扎实的维修技能,而且关注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3)言行举止具有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在工作场所衣着整洁,操作规范,对待客户热情周到。
2 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基础
根据长期的观察与了解,职业院校刚入学的学生基本素质有以下特点。
优点:能吃苦耐劳、待人真诚,心理承受能力强,不怕挫折。思维活跃多变,对新事物敏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动手能力强。
缺点:做事耐心不足,坚定性不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感兴趣。文明意识较差。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语言表达不规范,待人接物方面,对人无正确和礼貌的称呼,不知道如何关心人、帮助人,与人难有合适的沟通;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
形成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基础的原因为:职业院校学生有六成以上来自农村,有约30%来自于贫困地区。农村来的学生有城市学生不可比拟的优秀品质,但由于从小所处的脏乱差的环境以及与社会接触较少的状况,加上农村家庭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也是不全面的,使得他们基本没有成型的文明习惯。
根据以上分析,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与汽修行业职业素养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汽修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达到和接近汽修行业职业素养的要求。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院校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方法,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合力,才能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到较为理想的程度。当然了,汽修专业学生培养职业素养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3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基本条件
3.1 环境条件
主要从实训环境上创设职业氛围。一是实训教室的企业(工厂)化实景布置;二是实训设备现代化;三是实训场地张贴职业理念的各种标语和现场管理看板,四是教师职业化着装。
3.2 师资条件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师者,不仅要授业,更要注重传道。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和教师自身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相结合,大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自身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一是职业道德要高尚,在实训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理解能力差、动手能弱而对学生进行言语打击或不耐烦,真正塑造一个良好的行为形象。
二是专业技能要高超。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实训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三是职业行为要规范。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在实训教学中,实训教师要时刻注意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职业和人文素养,努力提升人格魅力,当好学生的表率。
4 培养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具备基本条件之后,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同素质基础和不同职业素养要求的学生培养方法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针对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主要在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上下功夫。
4.1 职业信念的建立
良好的汽车维修职业道德是现代汽修业能够正常生存的立业之本。目前,从有关媒体资料披露的信息和在汽车维修企业耳闻目睹的不完全情况看,各种不合理的“黑”修车行为仍然不少。为此,要高度重视学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形成全员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当中,更要结合实际,在组织实训教学的时候,学习一定的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在训练中提升对职业素养含义的理解以及巩固,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4.2 职业知识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立足点。
一要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操作时先自练后示范,让学生体验到了不仅要在实践中学习,还要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灵活运用,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实训的全过程,时刻把握实训场地情况,合理安排,让绝大部分学生行动起来,如利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发动学生互帮互助,在实践中培养合作、奉献、创新的意识,从而在职业能力方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二要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学生除应具备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知识外,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如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律自理能力等等。要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开展励志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职业院校学生从学校、社会、家庭接受了过多的压力,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造就健全人格。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开展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4.3 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训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实际的工厂企业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已经有别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因此,实训教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较多考虑到了工厂企业的要求,在环境的布置和渲染上要更加贴近实际。环境布置和渲染可以是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现代管理模式、各种管理方法;也可以通过实训、实习指导教师以身作则,带头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工艺、工序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如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按照企业“5S”管理的要求做好工具、场地的清理、整洁等,使之成为学生的正常操作,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人的“零对接”。同时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鼓励教师走进工矿企业,将最前沿的技术和要求带回学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5 建立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功能,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切实有效的保障。因此,应建立一个有利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顺利进行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丰富评价内容。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在学生日常评价中,要突出“职业素质”的内涵,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表现都要纳入评价系统,考试内容以能力测试为主,这样便可引导日常教学向学生素质的方向发展。除考试这种定量评价外,还可采取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此外,充分利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并以此来磨练学生,让他们做到知心合一,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前对自己的最后检验。
参考文献
[1] 尹凤霞.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在对“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此大命题论述之先,我想先浅谈一下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范畴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两个大方面。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其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区别的,其涉及的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仅仅是“单一化”的语文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对社会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因为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向度”大多也是从事社会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因此,其语文的教学工作应该要考虑到“多维化”,更多的要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语文基础常识的掌握,更好的武装自己。其次,谈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整个社会中学生所需要加强的非常重大方面,绝对不是单一的一个部分,当然也不仅仅是中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得以提高,使得他们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以下,我将对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做一个结合,进行浅议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基本文化常识,才可以谈及到素养的部分,才可以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基础。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对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的重点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有效“时空”,需要好好把握。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最重要应该以一个良好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有趣”的教学方式来讲授知识。学生也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对课堂的基本文化常识的理解、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是人文素养的一个基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之前也谈到过,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最紧要的也要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的文化常识,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时也可以在社会的工作学习中有更好的判断力和见识。因此,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基石。
二、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基本语文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应该如何做,在德行方面进行良好的培育。同理,学生在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背后所体现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品德、素质。也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课堂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更好做人。这是学生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课堂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教师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台上台下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学习产生非常深远影响,所以无论是中职教师也好还是普通高中的教师也好,在做好教学这一环节的同时,也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德育的培养做一面良好的“镜子”。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总之,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思维的成熟度的培养
所谓的思维成熟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认识,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的进步。谈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老师的教学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纠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待,不仅仅要恪守旧式的“偶像”学说,更应该要养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便是学习思维的一大进步。谈及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语文教学可通过课堂讲授一些先进人物的典例来进行教学培养,告知学生于社会中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更好的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当然,思维成熟度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职教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思维的成熟度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同样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不断提升。终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基本文化常识培养、德育培养和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当然,其中一定有不足之处,也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见,还需要不断的批评和指正,同样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双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及尝试[J].教育艺术.2008(01)
关键词:高职院校 8S管理 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253-01
一、研究背景
专业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显著特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渠道,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关键环节。近几年来,学院及系部加大了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如何高效地利用实训设备设施,科学有效的管好实训设备设施,构建合理的实训实施行动体系,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专业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现代企业对员工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通过实训室8S管理,规范操作行为,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在已经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环境的网络设备实训室既是学生实训、学习的场所,也是实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所以在网络设备实训室管理中推行8S模式, 要立足岗位需求、突出专业特点并实行动态实施方案。
二、研究的目标方向
“8S管理”模式具有六大效用:亏损为零;不良为零;浪费为零;故障为零;事故为零;投诉为零。“8S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素养。“8S管理”模式体现了企业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遵守规定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成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尝试在网络设备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8S管理”方法,力争做到:教师“高效”教、学生“主动”学、大家都“规范”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成果
将“8S管理”方法渗透到网络设备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和实训教学过程中去。从优化工作过程的角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角度、营造规范的企业工作情境等方面切入,分析并研究如何提升网络设备实训教学的实效性。
1、规范实训室的管理,营造仿真工作环境
网络专业实训教学采用的是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训教师通过企业化的教学任务实施,通过模拟企业化的工作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在网络设备类专业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企业现场管理的8S管理管理方法,注重8S管理方法的内涵研究,结合本院实训室的现实条件,规范了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为实训教学的开展营造科学的教学环境。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企业工作机制
德国巴符州教师进修学院托马斯.胡格教授(Thomas Hug)认为,职业的、个人的、社会的现实都发生了变化,在职业方面,必须以小组进行工作。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往往由接受产品订单、制定生产计划、工作任务车间班组间分解、工作实施、检测试验等几个典型的工作环节组成,这与完整的行动导向的六个环节(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是相契合的。网络设备类专业实训作为培养学生行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主要途径,就应该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模拟企业工作机制使学生在仿真的企业工作情境下学习、完成实训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协作、沟通、交际的方法、培养职业习惯和责任意识,提升现实的行动能力。
3、规范实训教学过程,提升实践学习效果
网络设备类专业实训教学模拟企业工作的组织形式,组建了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实训教学开展的主体。对实训过程的管理就是对学习小组实训行为的规范,根据8S管理方法对学习小组实训过程的管理,可以参照实训室管理制度。将实训室管理制度中的管理主体“实训室管理员”替换成“学习小组成员”,相应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可以应用到实训教学的过程管理中来。
教师包括实训教师和实训室管理员,是实训教学的组织者,扮演企业现场管理中的车间主任的角色,在学生开展学习任务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任务,勤于巡查,勤于示范、勤于指导,及时纠正,按8S管理方法规范学生行为。同时注重评价方法健全,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实训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适时进行奖励和处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规范、职业精神、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4、健全检查评价制度,完善实训教学管理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专业实训作为学生能力养成的重要环节,需要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室管理员齐抓共管,共同监督,适时引导,经常检查评比、不断完善,才能将8S管理方法切实的融入到学生专业实训的过程中。为此,我们制定了网络设备实训室日常8S管理考核标准。
四、研究结论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素养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发展,主要从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四大方面入手。其中,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隶属于社会文化,它从社会文化中来,是整个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一个全面反映和折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同样隶属于校园文化,由于高等院校师生的文化水平总体较高,所以通常产生出来的校园文化较“高级”,具有高层次性。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一样,校园文化具有“高级”的特征,所不同的是,它还涵盖了“职业性”的特征,注重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及职业人文素质等方面养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职业素养形成”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高职职业特色。物质建设层次上片面地认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大规模的基础实施建设,花费大量财力物力,过分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位置和作用;“克隆”模仿现象严重,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对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定位,标准不统一,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朗,一些高职院校索性生搬硬套,采用纯粹的“拿来主义”,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照搬过来,造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普通高校的翻版或改良版,不能彰显高职职业特色。
2.忽视职业素养培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钩,高职院校人才培训的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它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必须有机地融合。不少高职院校重技能技术培训,轻职业素养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以及职业人文素质,沦为职业工具人,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职业素养形成是解决问题的对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载体。这里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技能技术的圣地,更是职业素养形成的最佳场所。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整合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密切接触有很多种途径,可以包括社会实践、工学交替和生产实习等。社会实践的作用主要是让大学生能对社会有一个更宏观、更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而工学交替和生产实习则让大学生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变得更具体和真实,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整合无疑能为职业素养形成的培养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加大学生自身活动的引导,是职业素养自觉形成的潜在动力。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搞好学校学生会、团委和各种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建设和引导,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参与热情,从专业技能要求角度多开展各种学生活动,有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素养形成的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形成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活动中每个人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它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全面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它具有普遍的高级性和引导性特征,但由于其培养的目标具有职业性特点,所以它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尽可能突出“职业”的特征,职业素质形成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定位中,要注意突出职业特征,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服务,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二)职业素养形成的具体做法
1.物质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时时处处为职业素养形成的培养创造条件,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不一定需要雄伟气派的教学楼、开阔庞大的体育馆,但必须有专业的实验楼
实训室或者生产线,在学生校内实习、实训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甚至可以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2.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开展校园文化节、读书节、科技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体育竞赛、人文讲座、学术报告、摄影展等传统活动以外,学校、系部或二级学院应根据开设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积极开展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在参赛准备、比赛或者观摩过程中感受职业道德、升华职业理想,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职业素养。
3.制定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 课程内容体系
[作者简介]杜新安(1962- ),男,陕西西安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北京 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26-02
一、开设职业基本素养课的重要性
职业基本素养十分重要,但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职业素养课。许多学校还是把精力大量地投入到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许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学生,要么不受用人单位欢迎,要么自己不辞而别,要么是工作换来换去,到最后还是不满意,处在不断找工作的怪圈之中。从职场招聘的信息来看,现在用人单位不仅看学历,还要测试能力,更看重职业态度。学历、能力、职业态度已经成为求职的三大要素。高职院校既要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又要把学生培养成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基本素养好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从立足岗位站稳职场再到持续发展纵横职场。
二、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界定
素养,即素质、修养。素养表现在职业活动中称为职业素养,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称为个人素质、个人修养。一个人的个人素质越高,表现在职业活动中的职业素养就越高。在生活中做事认真、讲诚信,在工作中必然也会敬业,诚信守业。
职业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吴天林认为职场素质包括信心、恒心、毅力、责任感以及协同力、沟通力、抗挫力、应变力、持久力、自我管理力等。李宇红把“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确立为财贸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刘兰明认为职业基本素养包括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本研究综合借鉴了专家们的意见,结合调研高职生目前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选才用人标准,认为职业基本素养就是指在众多的职业素养中最为基础的、最为核心的素养。包括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公德意识;职业态度:敬业、务实、坚持、团队;职业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内容体系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基本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来展开的。
三、职业基本素养内容体系结构
(一)品德素养
1.诚信意识。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曾说,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最终成功,只有依靠“诚信”二字。职业基本素养首先要从培养诚信意识开始,要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要“讲信用”“守诺言”“言而有信”“诚实不欺”。人处理社会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设置本内容在于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2.公德意识。培养公德意识的目的在于让人在公共场合有良好的形象。公德意识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更是一个好员工在公司对外交往中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公德意识的有无或强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代表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公民的公德意识如何直接与该民族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对一个学校来讲,师生的公德意识如何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素质;对一个企业来讲,员工的公德意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公德意识越高,企业的文化以及员工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设置本内容在于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在学校要维护学校形象,在企业要维护企业公众形象。
(二)职业态度
1.敬业。哈罗德在《勤奋敬业》中提出:“在一个公司里,并非具有杰出才能的人就容易得到提升,只有那些勤奋刻苦敬业,并有良好技能的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敬业已经成为职场公认的“第一美德”。要教育学生学会敬业,敬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本单元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敬业”。
2.务实。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缺乏务实精神,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空谈理想,缺乏实干精神。很多人渴望证实自己的优秀,但却总是停留在梦想阶段,而不是从简单的小事做起。高职生刚就业不长时间就开始频繁跳槽就是不务实的一种表现。因为任何加薪、提升或干出一番事业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作为高职生,更需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务实的精神。从做小事中积累经验,熟悉工作流程,磨炼意志品质,学会做事的方法。本单元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从小事做起,扎实肯干,爱岗敬业;不浮躁,不空谈,不好高骛远,求真务实。
3.坚持。丘吉尔用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成功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真是有的话,就是两个:第一个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回过头看看第一个秘诀。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非常重要。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区别,通常不在于智力,而是许多天资聪明才智过人者就因为放弃了,以致功亏一篑。然而,成就辉煌的人绝不会轻言放弃,一旦开始,就会坚持到底。坚持不懈、勤奋刻苦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本单元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坚持做事的精神。
4.团队。对企业而言,一个个人才就像一颗颗晶莹圆润的珍珠,企业不但要把最大最好的珍珠买回来,而且要用一根线把零散的珍珠串起来,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而这根线就是团队精神。如果没有这条线,珍珠再大、再多也是一盘散沙。本单元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团队意识。
(三)职业能力
1.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必备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为语句流畅,内容连贯,用词准确;谈话语气生动,感情真挚,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的表达和沟通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增进了解,加深认识,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文化水平、社会阅历、品德修养。要通过项目化教学,训练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2.适应能力。从高中到高校,要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小城镇到大城市,要适应大城市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提高就业率也要教育大城市的学生要适应到二、三线城市工作就业的能力。适应能力在某种情况下其实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仅要适应工作环境,也要适应生活环境。要积极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从不习惯到慢慢习惯,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转变过程。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应对环境的变迁。学会适应艰苦、紧张而又有节奏的基层生活。学会自我控制,适应新的环境。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鼓励大学生到地方去,到西部去成为趋势,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抗挫折能力。工作生活免不了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不顺心。大多数独生子女生活一帆风顺,走上社会,到了工作岗位就会遇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困难,这时他们往往产生心灰意冷的情绪,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困难和挫折的磨炼是一个人走上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在逆境中、挫折中摔打,才能达到百炼成钢的效果。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不经历挫折和逆境,就不能成人、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有了较强的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或领导的批评时才不至于崩溃,才能有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面对困难和问题。
4.学习能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学会学习的人。”许多高职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不高。要培养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交流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培养积极的心态。
5.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是智慧人生的生命力所在,是职业人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创新素质是人才的最高境界、最高要求,是长期学习、训练以及工作经验积累的结果,是所有职业素质中的最高素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6.情绪控制能力。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变,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怎样更好地完成这一转变过程,学会自我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腊人将自我控制作为第四种美德,也就是他们所谓的节欲。自我控制就是克制自我的能力,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脾气,节制自身的欲望和激情,并去追求平静的、合法的、适度的快乐。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道出了自制对人生是多么重要:“要么是我们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么是欲望控制我们。”许多大学生年龄上已经成人,可是心智还处于青春期的状态,听不进批评和不同意见,脾气上来不管不顾,就是走上工作岗位也是情绪化很强,顶撞上司,“修理”同事,这种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轻则人际关系紧张、不受重用,重则就会被辞退。情绪控制能力是成熟的表现,也是站稳职场的必要法门。
四、课程目标
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基本素养课,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课程平台,在学校力图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职业化的过程不仅是一门课就能解决问题的,更多地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对职业基本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培养提高职业基本素养的方法和途径。职业人的转化,还要在日常行为中养成,如食堂行为看素养,养成就餐礼仪素养;校园行为看素养,养成举止文明、遵守公德的公德意识和文明意识素养;宿舍行为看素养,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素养;教室行为看素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遵守课堂纪律素养;劳动锻炼看素养,养成尊重劳动、不怕吃苦的素养;实习实训看成素养,养成遵守职业纪律的素养;顶岗实习看素养,通过顶岗实习去体验、感悟、提升职业素养。要以课程为平台,以教室、宿舍、食堂、校园等空间概念的“四位一体”在日常行为中养成职业素养,以军训、劳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情境概念的“四方联动”中去体验、感悟、磨炼和提升职业基本素养,完成职业人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
现今,语文教学肩负着加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因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强化语文的实用性,重视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注重职业素养的渗透,在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首先,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条件,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下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当前,中职生整体素养相对来说较差,文化课基础薄弱,纪律意识淡薄,自我认同感低。中职学生大都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学习考试是他们的软肋,谈“学”色变,谈“考”色变,不爱学习、淘气顽皮。加之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表现为不听家长话、个性强、追求与众不同、好奇心重。在家长、老师眼里他们也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好孩子,自控能力弱,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他们很多人表现出不自信、胆小怯懦,有的学生甚至自暴自弃、任意放纵,所以形成了许多坏习惯,如在课堂上睡觉、捣乱、肆意说话、不写作业、无故旷课、迟到等。
二、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一)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做到文以载道和以文化人
1.以阅读为突破口,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诵读古典美文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功效。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课让学生朗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与跟读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思考人生哲理。通过齐声朗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疏通字意,品读、赏析经典名篇。教师结合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古人的智慧审视现今生活,给予学生“正能量”,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让学生从理性角度认知世界。“通过感知、内化,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甚至行为习惯,做到以文化人,滋润心田。”
2.认清语文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就业方向
要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以往的陋习,前提是让其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做完之后a生的效果。语文教师需把语文学科与学生专业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进而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计划。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重视 “一词多解”的语言训练和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汽修专业的学生需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力以及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笔者以曾教过的旅游专业学生为例,把旅游专业从业者所需要的技能和语文基础的知识技能一一列出,让学生清楚就业前景,明确不同层次的技能、职业素质与职位薪金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例如,导游、地勤需要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中层管理者需要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决策者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等。从宏观让学生明确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内在联系,明白基础学科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意义。如下图所示: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素养; 提升策略
The Study of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in the New Period/CHEN Yu,HAN Rong,MA L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19-122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as a must be acquired through the ability to shape culture, is not an overnight or through one or two door course to cultivation, it needs to a system, broad and wide curriculum system and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moral atmosphere good environment edification. But the defini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a fundament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lthough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tak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higher education, th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he bad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re the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Promotion Strategy
First-author’s address: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39
自古以来“医乃仁术,无德不立”,无论是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流的今天,还是在封闭自固的古代,医生都是一种被赋予了更多期望和要求的职业[1]。从医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奉献精神、判断、学习能力等。近日,温岭持刀伤医、齐齐哈尔棒杀医生、潮州医生受辱、南京护士被殴等一系列伤医案件触目惊心。2014年两会期间,医患关系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12月-2013年7月
间,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医患纠纷平均数从2008年的16.6次上升到2013年的27.3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医患之间的信任度较高”的人仅为9.5%,曾经受到过围攻威胁的院长占50.0%以上,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的三甲医院占70.0%以上,61.48%的医院发生过设置灵堂、摆设花圈等现象[2]。在两会中提出的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议题中,很多代表指出了医生的职业素养问题。如何提高医学高等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恶劣的医患关系现况是现阶段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
对职业素养最早的界定来源于San Francisco所著的《职业素养》一书,其中指出:职业素养是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3]。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其具体表现在工作中,即为Career quotient(职商,简称CQ),CQ体现了一个人作为社会人在职业场所中表现出的成功素养及处世智慧,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在职场中挥洒自如的关键。随后,美国学者斯潘塞(199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中将社会人的素质演化为水中漂浮的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仅能占到1/8,它代表的是就业者显性的职业素养,如知识、技能等;而隐藏在水面以下的7/8则代表着人们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作风、意识和态度等[4]。显然,隐性素养才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尽管对于医生的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至今尚在完善阶段,但是国内外在医学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却早已达成共识[5]。2001年,IIME(国际医学教育学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中明确提出了医学生需要具备7大领域60种核心能力,该方案从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具体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基础上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标准,其中专门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方面提出了12条标准,具体包括遵纪守法、珍视生命、注重伦理等内容[6]。通常情况下,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主要由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实践技能、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批判性思维、应变能力等方面组成[7]。在现实工作中,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医学生要热爱医疗卫生事业,要具备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爱岗敬业。
2 医学生职业素养现况
2.1 现阶段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况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对于医学教育的定义从根本上还是专业教育,虽然实行的是5年制教学,包括1年的基础课,2年的专业基础课,1年的专业课和1年的临床实习,虽然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已经属于较长学制,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日益凸显,现有的5年制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8]。尤其是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在职业素养和临床技能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医学教育发展的瓶颈。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医学生对学校在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和技能方面培养的满意度为68.7%,但对人文社科类、知识拓展类、通识类课程的满意度仅为23.6%,一方面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占有的课时数太多,开设没有必要,但另一方面也表示期望增加有关医学职业素养相关的宣传和熏陶。学生对职业素养类课程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授课方式单一、不明白授课目的等,见表1。事实上,医学的课程负担本来就重,如果通识类、人文类的课程再以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授课,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研中学生反映,尽管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但是统一购买的网络课程,用的是综合大学的职业素养教育教程,对医学生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方向、职业价值观等基本没有涉及。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就不会主动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对学习目标和目的也就不明确,就更不能理解职业素养类课程开始的目的,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2.2 现阶段医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与重视程度 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决定了其在5~8年的临床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个人能力培养的态度。然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86.4%)学生都认识到了职业素养对于医学生非常重要,但清楚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并不多(35.3%),而在这些自认为了解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中,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也大部分停留在专业知识过硬和实践技能良好的层面上。进一步对职业素养不同指标重视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学生的心目中,精湛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医德信念、人文素养、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却表现得可有可无,见表2。这与现阶段中国青年报上公布的“60.0%以上的医疗官司都是由医患沟通不畅所造成”结论形成鲜明对比,起码在现有医学教育培养体系下,学校没有能够让医学生在培养阶段中认识到,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是成为一个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甚至是决定其将来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医师的关键所在。
3 医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医学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内容不明确 在当下的医学教育界,由于执业医师通过率这个金标准的压力,大部分医学高校依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洪流中保持着成绩大于一切的教育方针,这样的教学策略导致了大部分的医学生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9]。同时,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界对于职业素养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也没有清楚的界定,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培养,应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人文类、思修类和通识类课程来诠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对课程的安排又不尽合理。就人文课堂来说,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来演绎的,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医德、责任等情感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能设身处地的作为一个医者去考虑,而整个教育的考核机制又着重于专业知识,这样就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对医生行业的责任与诚信认知缺失,甚至错位[10]。
3.2 课程形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 尽管近年来医学院校也逐步采取了与综合大学合并、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等方式力求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但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在培养中实践。事实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尽管现阶段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已经达到了4:6,并且安排了1年的临床实习,但事实上,由于近年来连年扩张,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大动物实验和小组实验根本无法开展,而实习期安排在第五学年,恰逢学生考研和就业矛盾综合期,实习效果可以想象。缺乏实习经验直接导致医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不能很好的规划,缺乏对一个真正医生心理的体会,无法正确得对未来作出合理规划。鉴于此,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全面启动了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所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建立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3.3 就业指导不到位,心理素质不高 当下医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成长的过程大多数都属于爱的接受方,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分享,关爱等情感理解较少,甚至是缺失[11]。而古语有云:“医者父母心”,这与当下的情况正好相反,过分的“溺爱”造成大家情感冷漠,极端个人主义,对外部事物漠不关心,待人冷漠,不能与同学或者未来的患者有良好的沟通。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今天,加上网络盛行,学生们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影响,存在职业价值观念定位不准、职业标准定位偏低、道德理念不良等现象,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金钱主义盛行的不良风气,造成部分学生奉行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这样的理念,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也都庸俗化成裸的金钱关系,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现阶段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本无法与恶劣的外环境对抗,除此以外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影响了医生职业的圣洁性,同时也影响了医学生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4 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4.1 明确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就医学教育而言,要培养素质良好的医学生,必须使之建立完全符合现代医学事业要求的、合理的课程体系[12]。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在美国,有50%以上的医学院增设了心理、医学伦理、医学人文等课程,帮助医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在欧洲国家,大部分医学院校要求学生必修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通识课程,以帮助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学会观察、分析、理解和判断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生存法则,同时,欧洲的通识课程更强调帮助医学生了解自我、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医学通识课程更强调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更多地选择开始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学、医患关系与人际交往等课程来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因此,国内应该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出符合中国医学教育特色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明确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4.2 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然无法达到全面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进一步丰富职业素养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将实验、实践、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多种活动都纳入到职业素养类课程体系的学分中,使学生在重视职业素养的基础上领会医学职业精神、提升医学职业能力[13]。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帮助学生摆脱学识脱节的现象,通过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的回校讲座,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一生的天职就是救命治病。在课程形式上,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志愿者、献爱心等社会活动,整合学校的人文课程,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产生关怀、分享和助人等情感[14]。在实践活动中,与患者交流,以培养高尚的医德,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并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们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意识,让同学们的情感在为人民服务中得到升华。在考核机制上,除了对卷面的考量,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医德水平的考量,纠正学生们唯利是图的心理,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医生所应具备的技能与职业心理,让学生不仅成为合格的医生,更成为有思想的社会活动者,为整个社会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4.3 强化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强化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医生行业应具有的信仰及操守,让他们认识到医生行业在整个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用自己的热忱、激情来热爱这个行业[15]。同时,帮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独立、冷静的对自我进行批判、认知、再批判、再认知,清楚地认识自我以便更快、更好地完善自我,避免医学生盲目的自傲、自大或是自卑。其次,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与医疗卫生行业的关系,正确做出评判,在大学生活中有计划地参与活动与实习,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医学院校的责任不仅是培养好的医学生,长远角度上还要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要综合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端正就业心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帮助学生们合理得制定人生目标,为今后的个人职业生涯开启创造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陈恺,赵牧,李瑞丰,等.医师职业素养评测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4,35(5):67-70.
[2]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2):130-132.
[3]程玉文,成欣蕊,吕怀芳.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交往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58-60.
[4]蔡敏,李超.情商培养课程:美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新途径[J].教育科学,2014,30(3):85-89.
[5]傅麒宁,黄华,唐文娇,等.学生主体性在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地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12):1371-1373.
[6]闫霄,楚平华.考研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调适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116-118.
[7]余钰,范志宇,李舍予,等.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1,32(4):70-72.
[8]陈煜,唐金华,刘涛,等.通识教育对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证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5):3396-3397.
[9]陈煜,马玲,张慧霞,等.地方医学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6):626-630.
[10]顾敏B.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34-136.
[11]古叶,顾昭明.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91-93.
[12]关婷.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医学人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5):138-139.
[1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4):573-576.
[14]冯庚.现代医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临床医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511-1512.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学生,职业素养
当前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就从源头上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并不具备职业素养。也就是说,学校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当前以就业为基本导向的社会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型的人才,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因此,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关键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精准定位
职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在通过日常学习及锻炼的过程中,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职业素养中除了包括对岗位要求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与实践技能之外,还包括创业潜能及专业智能等等。
二.通过对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研究,归纳以下几项问题
(一)社会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在我国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愈来愈大,特别是随着媒体对职业教育有些失真的夸大报道,使长久以来人们在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不正确的认知:只要有技术,就能拿高薪。在相关调查中,对用人企业调查对“当前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处于怎样的状态”时,虽然大半的企业认为当前学生的职业素养处于总体上较好的状态,但是近半数的企业仍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忧患。
(二)院校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职业技能就是职业素养,这就是院校长久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院校的课程体系上得到验证,并且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成为职业院校中职业培养的单一目标。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与学习。不可否认,在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定程度上确实培育了很多掌握着高超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作者,可同时,它也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忽略了学生素质培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创新等方面,而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某些职业技能。学生走出学校之后仅依靠仅有的一点技能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严重缺乏的职业道德及学习。由于院校对学生培养存在的认知误区,导致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久而久之社会便也会对职业学生形成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主要表现在职业学生的社会地位降低、就业岗位不好、薪资待遇欠佳等等。
(三)学生在认知上存在误区。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找到优秀的工作,这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想法。由此,学生在校期间多是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素质的培养,更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优秀的成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却不是全部。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院校对于好学生的评价与社会对好学生的评价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往往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校内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有丰富实习经验、善于沟通的学生。
三.以就业导向为基础,探索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几种方法
(一)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注重社会氛围的营造。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求企业员工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研究结果表明,位列第一的是: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与兴趣,其次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职业责任心。不管是企业用人单位或者是职业学生,两者的需求都表明社会舆论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培养既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学生,营造“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的积极氛围。
(二)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提高院校的重视度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本营,想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主张职业活动。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职业学校中的一些专业教学活动进行转变。积极引入社会中企业的工作流程到专业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职业教学活动中分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在提高学生的服务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自身更好的掌握专业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职业活动。
2.开设职业素养课程。通常在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各专业特点为基础进行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比如说会计、管理以及证券投资专业可以开设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史等课程,深化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培养其职业情感;第二是开设沟通技巧、礼仪等类似的通识类职业素养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辅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正确的认知社会、认知职场,这类课程更好的选派职业素养专家来进行授课。
(三)校园文化中应注重企业文化部分。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部分。所以职业院校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应不断扩宽其校内外的实训,最大化运用其专业的便利性。这也就是指向学校引进企业的实体,将专业实训基地设立在企业,也就将企业文化信息带到了校园文化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互动,可以在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同时,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做好积极引导工作。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对职业生涯探索的最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在这个时期能够很好地落实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对其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但据专家指出,我国约有80%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就业时很容易产生职业压力,对自己的发展感到迷茫,并不充满就业的信心。基于此,要求职业院校才学生初入学时,就强调对其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重视职业规划,并确定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结束语:以就业为导向,是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的多方有效协作,只有积极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才能使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培养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职业素质 有效性 提升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关乎到学生的能力素养,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能够稳定学校秩序,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小学作为学生教育的起点,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管理效率,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就成为了教师和学校探讨的主要话题。本文就从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现状出发,简单阐述一下其在职业素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予以完善,从而做好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工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坚持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期,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根据对班主任的喜好来进行学习。但是,大多数班主任没有注意到自身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坚持为学生服务,没有树立与学生良好沟通的职业素质,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实际诉求。
第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
小学班主任老师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他们管理班级的办法和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集体的学习质量。但是,据调查了解到很多小学班主任不重视班级管理,班级建设缺乏具体可行的制度体系,他们的管理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三,忽略了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只有具备优秀文化的集体,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有些小学班主任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班级文化和思想素质的重要作用,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不利于构建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二、小学班主任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小学班主任自身职业素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就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升他们的职业水平,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保证班主任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是班级合理建设的核心。小学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联系最为紧密,教师要发挥这一优势,坚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与他们成为朋友,并在班级工作中做到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确保工作的有效性。
(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班主任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要能够起到带头作用。想要做好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提升职业素质,就一定要坚持良好形象的树立。
首先,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仪表形象。外在仪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良好的仪表形象会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也是教师情感的外在表露。因此,教师要做到着装大方、举止优雅、神情端庄、态度和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形象和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表达内心想法的主要手段,它决定着师生之间能否平等交流。所以,小学班主任教师要保证自己语言的形象性,做到通俗易懂、语言简练。此外,教师的语言还要和善、平易近人,避免出现语言攻击的现象,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发挥语言的鼓舞功效。例如,当小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出现懊恼情绪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鼓励,对他们说“相信自己,你可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坚定他们的信念。
(三)重视思想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是引领学生前进的航向。想要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就要坚持思想的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树立奉献精神。对此,小学班主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利用业余时间多进行进修,重视思想的引领作用。坚持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校领导也要不断提升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素质,组织开展教育讲座,并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扩展教师的眼界,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学质量是小学班主任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班主任教师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授课中能够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实施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多种活动方法进行授课,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小学班主任工作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想要切实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小学班主任教师一定要坚持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学生多交流,并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奉献精神,从而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刘亚平.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职业幸福感[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218.
[2]邵海艳.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个人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12,35:110-111+134.
[3]俞莉.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