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双师课堂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师课堂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师课堂模式

第1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双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总的来说,就是教师用双课堂(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所构成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围绕某项学习任务,完成一个自主性、主动性较强的学习过程。即把过去那种单向传输的教师讲授式教学变成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全程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

这样的“双课堂”,不仅可把传统习惯中的“课上”、“课下”整合成一个有机体,而且极大拓展了教学互动的时空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时空限制,可多向度地充分开展,可持续推进并深化。这是一种便于开展多元、多层、多线索教学活动,并可对它实施有序管理的新型教学环境。在这种新型教学环境的支持下,传统课堂的弊端就不复存在了。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虚拟教室”并不等于网络教室。它指的是给班里每个学生在网上实名制注册——一个学生建一个网页,任课教师也建一个网页——所形成的与现实课堂人员构成完全一致的一个虚拟环境。在这个虚拟教室里,有师生的公共平台,教师可在这里信息,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可把问题、作业随时到平台上。教师可用设置栏目的方式对平台进行无限分割,使学生提交的东西分门别类地在平台上呈现。凡是发到平台上的东西,全班都可看到。学生可自由参与每一个栏目之下的学习,可就栏目里的问题自由参与讨论,也可在每个同学提交的作业下直接发表意见。如果不愿意公开讨论,也可根据需要只与教师或只与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讨论。虚拟教室与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相链接,学生可自由查找相关资源。学生在虚拟教室的信息,可永久保存。在虚拟教室里,教师可根据需要便利地查到每一个学生所信息的全部记录与相关统计结果。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网页,保存自己愿意保存的一切信息。教师不必通过专业人员即可在平台上设置各种栏目,也可视需要锁定或关闭栏目。

双课堂中的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现实课堂,口耳相传,如沐春风,举手投足间的暗示,眼神语气中的魅力,氛围场合的效应,都不是数字化所能取代的(纸介质书本的载体作用也不是网络全都代替得了的)。一般来说,现实课堂便于解决共性的、需明确统一要求的问题,便于使某些重要资源的共享取得更大效果;虚拟教室则便于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虚拟课堂超越时空限制以及实时、多向互动等特点,便于各类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便于开展针对性很强的个别化教学,便于学生个人潜力的深度开发,便于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完成充分表述,因而学生在虚拟教室提交“作业”的水平之高,常出乎教师意料,而及时的生生互动,又会对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奇效。

第2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5

所谓“双主”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简称“双主”)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双主”教学模式将以教师教为主和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以“氯气与水反应及氯水成分的探究”为例,说明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构建“双主”教学模式,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了解氯水的不稳定性及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的原因。

2.通过对“新制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新制氯水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体验由实验探究事实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3.关注氯气及含氯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氯气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学习活动。进行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 观看影像资料: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导入是一堂课关键,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立即投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交流讨论]“氯气能用于自来水消毒”,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进行沟通和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猜想]猜想①氯气能溶于水,溶于水的氯气能杀灭水中的细菌;猜想②氯气能与水反应,反应后的某种生成物能杀灭水中的细菌;猜想③“猜想①”和“猜想②”兼而有之。

说明: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只得出了猜想①和猜想②;猜想③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证明氯气能与水反应?

(提示:若Cl2能与水反应,则溶液的组成和性质一定会发生变化。)

[演示实验]利用电导率传感器(图1)和pH传感器(图2)进行实验探究,证明氯气能与水反应。

图1 图2

[实验现象]将氯气不断通入水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绿色;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溶液的pH变小。

[实验结论]氯气通入水中“溶解”和“反应”兼而有之,溶解于水的氯气部分能与水反应。

设计意图:教师将传感技术引入化学演示实验,可以优化实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析推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

[学生练习]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分析推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全体学生参与写出方程式,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又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阅读课本]小结HClO的化学性质。

[投影] HClO的化学性质

1.极弱酸,比碳酸还弱。

2.强氧化性,能用于杀菌消毒和漂白。

3.不稳定,易分解。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小组讨论]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

设计意图:主体参与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思想,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发挥了引导作用,成为合作者、参与者。

[小组汇报]三种分子:H2O、Cl2、HClO;四种离子:H+、Cl-、ClO-、OH-(少量)。

[分组实验]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中含有H+、Cl-。

学生分组实验药品与仪器:新制氯水、AgNO3溶液、NaHCO3粉末、铁粉、蓝色石蕊试纸、玻璃棒、滴管、表面皿、试管4支。

设计意图:本实验事先不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本分组实验也能反映学之间动手能力的差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蓝色石蕊试纸为什么会褪色?使蓝色石蕊试纸褪色的是Cl2的作用还是HClO的作用?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水能使有色物质漂白是Cl2的作用还是HClO的作用。(装置见图3)

图3

设计意图:由观察到的异常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

[知识介绍]美人蕉叶子变白:氯气污染信号。

[生活小窍门] 自来水不适宜直接放入金鱼池中养鱼。因为自来水一般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而氯气等物质对金鱼的生长不利,所以自来水最好用盆装着在阳光下晒一二天后,再用来养鱼。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练习与实践]

1.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

A.NaOH B.FeCl2

C.NaHCO3 D.AlCl3

2.矿泉水目前已成为人们常用的饮料,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矿泉水出售,为辨别真假,可用下列的一种化学试剂来鉴别,该试剂是( )

A.酚酞试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也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归纳小结]

1.氯气能与水反应:Cl2 +H2O?葑H++ Cl- +HClO

2.新制的氯水中含的三种分子、四种离子。(注意: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成分的区别)

3.HClO的三个重要性质。

设计意图:归纳小结点明了知识体系,老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反思】

如何在新课程实验中演绎出更多精彩、互动、有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本节课以促进有效课堂教学为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双主”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设计师,设计时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编排上尽可能做到“学习内容问题化,问题情境真实化,解决问题自主化”,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化于无形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在质疑中学习、讨论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学生从一系列活动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了解化学常识,开拓视野,体会化学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关键词】“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37-02

一、“双合课堂”的内涵

“双合课堂”是将传统课堂与导学课堂优势合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双合”是指生生之间小组合作、教学合一,师生双方教学相长。“双合课堂”应用教师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基础性知识,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探讨合作的时间,通过小组汇报、教师点拨,实现生生互学互教、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导入展示――点拨深化――合作探究――展示报告――课堂检测――归纳总结。采取三三制,即每个班分成3大组,每个大组分成3小组。每个小组5~6位学生,小组有自己响亮的名称,有组长和学科长。“双合课堂”力求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重视学习的核心理念。

二、“双合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高中学习任务比初中繁重得多。根据记忆的金字塔理论,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者两周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只有5%~30%;而以“小组讨论”配合“教别人”的“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记住50%~90%的内容。课改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都深深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灌输式”教学常常使知识本身的魅力减色不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创造力、科学精神的养成。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传统课堂与导学课堂优势的“双合课堂”呼之欲出。

“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课堂上突出核心主干知识,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地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比例侧重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后劲。同时,通过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等教学环节,培养高情商的学生。

三、“双合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地转偏向力”片段教学内容为例:

1. 情景呈现

台风,是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在 2015年的台风季,福建因为台风而备受关注,那就是在7月初“莲花”“灿鸿”“浪卡”3个台风接力影响福建省,8月第13号强台风“苏迪罗”又登陆福建沿海,狂风暴雨给福建造成严重损失,导致航班、铁路停运,200多万人受灾。正当民众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轨时,暴雨再次来袭,导致福建部分城区内涝严重,山区山体滑坡等。

教师讲解:由于台风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在给广大地区带来充足雨水的同时,常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台风循环的能量来自于地球自转,也就是今天要讲的地转偏向力(国外叫“科里奥利效应”)。地转偏向力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利用探究活动是了解其形成原理的好方法。

2. 活动开展

请各小组合作做一个小实验。

准备材料:笔一支、尺一把、圆形白纸3张(半径10厘米左右)、木板一块、图钉一个。

实验步骤:①用图钉摁在纸的圆心与木板装在一起,用尺和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记画的方向;②换第二张圆纸,让纸逆时针转动起来,重复①;③换第三张圆纸,让纸顺时针转动起来,重复①。观察圆纸上的痕迹,可以发现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试着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内部组员之间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种现象及其成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假设这个圆纸是地球的北半球,图钉的位置是北极点。①当纸没有转动时,笔迹是一条直线。地球不自转时,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但是地球无时无刻都在自转;②让地球转起来,和北半球一样逆时针旋转,情况也就随之不同,用直尺画的直线,笔迹向右偏转。这个现象的意义就是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当地球静止时,运动物体的方向不发生偏转。当地球自转起来时,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相对地球向右偏转。而南半球的情况刚好相反;③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是向左偏转。

内容小结:这便是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

提炼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转。

因为地转偏向力是微弱的,所以对运动的物体产生的影响要时间足够长、空间范围足够广才能够显现。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台风就是地转偏向力的活例子,台风在形成过程中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微弱而持续的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加速度足以使风向产生明显变化,因而在北半球看到的气旋、台风都是逆时针的。

3. 左右手定则

让学生在按步骤画图的过程中理解地理规律。①北半球:伸出右手,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大拇指的方向即地砖偏向力的方向,物体运动方向在四指与大拇指之间;②南半球:伸出左手,四指指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大拇指的方向即地砖偏向力的方向,物体运动方向在四指与大拇指之间,如图1。

教师讲解:地转偏向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并不改变物体运动的大小,只改变运动方向。

4. 迁移应用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问题:长江入海口附近的崇明岛是泥沙淤积而成的,为什么它比较靠近北岸?是偶然现象吗?如图2。

答案:地转偏向力使河道不断向南偏转,南岸受侵蚀,北岸泥沙不断堆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开篇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和教师公认的难点,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知识点能力层次较高,提高开篇学习效果,是树立学生学好地理信心的关键。“双合课堂”将更多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自然现象、解释现象的成因,培养科学精神,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情景素材的选择紧密联系省情、关注热点、体现乡土地理和福建特色,旨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了解家乡,学以致用。

在解释地转偏向力这种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还会派生出更多的疑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轻轻地在小组间走动,“探察民情”,及时了解学习动态。例如,关注讨论氛围,讨论方向是否始终围绕主题;从学生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导学案问题情境设计是否层层递进、逻辑关系清晰,是否有利于学生讨论。不断优化导学案,提升学习质量。

在“双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讨论效率。一是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当有些学生置身事外时,教师就应该主动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二是关注学生讨论中遇到的瓶颈知识点,便于在小组汇报交流后有针对性地释疑点拨。同时,“双合课堂”也不为讨论而讨论,而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适时作出调整和改变。

“双合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把简单的基础知识先解决了;重、难点问题放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汇报交流、教师释疑点拨、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秉着科学、平等的态度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方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梳双问”教学模式;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分析

1.“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思维能力提升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学方法新颖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受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增加了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给课堂氛围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十分的重视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加大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2.“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师生互动意识转变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就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等对待”观念进一步增强,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重视差生或帮助差生提升,促进了差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尽情发挥,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天性被激发,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文知识,如此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效果当然就是水到渠成。

3.“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意识的现状。在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由教师导引的,教师的课堂“双问”,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双问”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提问与导答,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以问题来组织教学是教师最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而且力求做到师生互相提问的互动氛围的形成。在“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在“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不仅仅面对优等生,很多情况下更多的是关注了学困生,提问面对全体学生。

4.“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语言能力提升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表达意愿比较强,口头表达意愿比较强烈强烈,能够调动师生的课堂交流气氛。“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均衡发展。“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表达形式创设了很好的环境。在新课改背景下,“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强,但是互动的频率、质量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和对策

1.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表现和解决对策。(1)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表达意愿不强。口头表达意愿不够强烈,课堂交流气氛并没有充分调动。有时候出现学生并没有充分了解知识背景,进入课程情景的情况下,教师过早的抛出问题。甚至出现提出问题后,无人表达的现象。第二,学生表达能力不均。各个层面的学生由于个性特征、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因素,口头表达的机会不均等,教师没有关注孩子表达能力的差异性。第三,学生表达形式不优。口头表达的问题设计简单或者复杂,或问题的答案固定,无法进行恰如其分地课堂讨论。或者课堂上气氛活跃,过分热闹,但是无法达成最终的小组结论。课堂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2)小学生“三梳双问”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不强的对策。首先,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其次,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习惯是重点,有层次的制定目标:低年级段着重练习说话、写话习惯,中年级段着重练习说几句话、写片段能力,高年级段着重练习说大段话、写整篇文字能力。再次,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机是关键,消除小学生恐惧、焦虑的表达。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高目怂嘉和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思维是借助语言体现的从听和说的心理过程看,思维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2.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的表现和解决对策。(1)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第一,教师互动意识淡薄。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工具性价值远远比它本身的教育价值更加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第二,只注重生生互动,忽视了课堂监控。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把握水平不够,甚至曲解了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相互关系,结果是忽视了师生互动的价值和必要性,学生的小组活动在缺乏教师干预和指导的情况下,质量难以保障。第三,过于依赖生生互动,指导不到位。是指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或进入全班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及时适当的给予指导或未能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第四,师生互动时机的把握不到位。如在小组讨论阶段,学生正积极交流讨论,教师这时候就不能武断的打断、盲目参与到学生小组中。(2)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的策略。首先,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师生、生生之间就要建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其次,小组合作,成立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再次,精心设计互动情节,把握互动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互动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的兴趣时,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抓住时机进行互动。最后,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发言。教师对学生做出多元、及时的评价,有利于促进课堂互动的深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互动的实效性。

三、结语

“三梳”“双问”课堂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很高,无论是“三梳”还是“双问”都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语言交流,无论是“三梳”还是“双问”都离不开师生,生生的:“互动”,所以本文从语言交流能力和互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层级性很强的长期任务,需要语文教师系统培养。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要求课堂中要进行积极主动的课堂互动。这就要求师生、生生间要加强互动与交流,让小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培养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也是“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郝玉科.“三梳双问”课堂模式探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6).

[2]贾晓娜.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运用[J].学周刊2015(06).

[3]刘明欣.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

[4]周思思.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中的话轮转换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胡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2(09).

[6]于秋月.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

[7]高扣扣.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9).

第5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关键词: 电子书包;双课堂;云平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21-05

引言

近年来,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我国将电子书包项目列为国家的重点教改项目,围绕该项目的相关研究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将电子书包技术与网络云技术结合,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了“基于网络的双课堂教学应用试点示范项目”重点项目,拟将常态化的“现实课堂”与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融合,探索“双课堂”创新教学新途径。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能够构建个性化的网络学习云平台,即“虚拟课堂”,其与“现实课堂”的有机融合能够优化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然而只有充分发挥两种课堂各自的优势,并将其高效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双课堂”的价值。为此,本文试图构建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索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有效教学的新途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电子书包的概念

“电子书包”这个名词自提出至今已十年有余,然而随着不同时期技术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程度的差异,人们对电子书包的定义和理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早在2002年,台湾国立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就提出,电子书包是一种个人可以随身携带,具有电脑运算、储存和传送数位资料、无线通讯等功能,并支援使用者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的工具。[1]这一定义实际上指出电子书包是一种存储有各种学习资料的移动学习终端,符合当时人们对电子书包含义的理解。而随着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目前电子书包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支持移动学习。上海市虹口区是国内第一个区域性的“教育部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其项目负责人仇勇平副院长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学习终端设备、无线网络支撑系统、系统软件平台、教育应用软件群、在线学习支撑平台以及优质资源云商店系统。”[2]这一定义将电子书包拓展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终端和能提供软硬件、资源服务的学与教支持平台,强调电子书包对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支持。

结合上述定义及目前电子书包的研发和应用情况,本文对电子书包的界定如下:电子书包是以网络和移动终端技术为基础,依托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能够提供及时互动手段和学习支持服务,使得学生、教师、家长之间能够协同沟通,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的移动学习终端。

2.“双课堂”的概念

“双课堂”,即常态的“现实课堂”与基于“教育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将这二者适当地融合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凭借这样的环境所开展的教学可称为 “双课堂”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虚拟课堂并不等同于单纯的网络学习平台,因为它不是完全独立于现实课堂,它以“教育云”平台为依托,分别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云端的个人中心和公共平台,教师可以在公共平台上教学信息,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教育云”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习内容的统一及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在虚拟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并且能随时随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能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当这两种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构成了新型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3.基于电子书包的云平台

云技术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不同于一般功能的电子书包,它能够与“教育云”服务平台相连,构建师、生、家长的个人空间以及公共平台,使用者只需要一个账号密码,即可在云端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交互活动。目前国内电子书包的品牌繁多,但大部分品牌侧重终端的设计与教学软件的研发,很少有能够支持电子书包随时随地登录的网上云学习平台,本文在调研国内部分电子书包产品的基础上,对三种具有“教育云”服务平台的电子书包产品进行分析,分别为同方知乐好、诺亚舟优学派和学龙电子书包。这三款电子书包均具有功能完善的网上云学习平台,教师与学习者只需在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上登录,便可在“虚拟课堂”中进行教与学活动。此外,从总体上看,此三种平台均包含各类教学资源库以及多种教学应用系统,本文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电子书包云平台应当具备的功能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教学互动系统及教学管理系统等模块,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不仅仅是一个移动学习终端,更是一个能够提供优秀的共享学习资源并能与终端相连的网络服务平台,它给“双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支持。笔者参照图2电子书包云学习平台的功能构成,试图构建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

二、国内电子书包应用现状及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的优势分析

1.国内电子书包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推行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电子书包的软、硬件技术正在逐渐成熟,相关的教与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围绕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主题也已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电子书包作为新型移动学习终端进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确实具有很大优势,如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性强、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平台的强交互性等,而基于电子书包的“教育云”平台的应用又为其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环境支撑,如此看来电子书包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应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多数试点学校中,项目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其推进中也存在很多误区,看似功能强大的电子书包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能发挥其预想的优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原因在于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与探讨多集中于硬件平台研发、软件(数字内容)资源开发等“软硬件层”,而关于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方法等“应用服务层”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忽视了电子书包本应发挥的核心价值。此外,电子书包进入一线课堂,许多老师不能很好地处理电子书包与现实课堂的关系,合理地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安排教学环节,以至于不能实现电子书包与传统课堂的融合。笔者认为电子书包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与传统课堂相融合,超越与变革现有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而结合电子书包的优势与一线课堂的实际需求,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根本所在,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2.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的优势

首先,“双课堂”能够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丰富课堂学习活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教师把一个较长时段(比如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加以切分,把切分开的各段内容纳入若干课时,然后由教师按照课时上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按部就班,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较少。而“双课堂”中的虚拟课堂能够借助电子书包和云平台,结合网络学案、班级论坛、多媒体课件等模块,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可以实现传统环境下难以实现的个性化教学、参与式教学、优秀资源共享等。

其次,“双课堂”能够提升虚拟课堂中网络学习的有效性。网络学习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学习活动组织、与传统教学分工不明、教师与学习者情感交流缺失等原因,目前多数类型的网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效率低下。“双课堂”中的虚拟课堂则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现实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组织规划虚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合理安排“双课堂”中分别适合进行哪些教学活动,从而使得“双课堂”的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最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融合。“双课堂”中的两个课堂并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一般来说,现实课堂便于解决共性的,需要明确统一要求的问题,便于使某些重要资源(如真实课堂中的师生面对面互动氛围)的共享取得更大效果。电子书包能够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基于此的虚拟课堂则便于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便于学生个人潜力的发挥。总之,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结合得到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模式的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理论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混合式学习是对单一的网络学习的超越和提升,弥补了网络学习中学习者易迷失学习方向、学习动机不强等缺点。依据混合式学习理论,本文中的“双课堂”即是一种混合式学习环境,基于电子书包及云平台的“虚拟课堂”与师生面对面的“现实课堂”是该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学生多种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混合。

2.模式结构

教学模式一般表现为一种空间结构关系,亦即各种学习环境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4]在电子书包和云平台支持下的双课堂中,包含教师、学生、媒体、学习内容、教与学的行为、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双课堂教学模式的空间结构,如图3所示。在该结构中,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为补充,互相支撑和延伸,电子书包和云平台分别为两个课堂不同的支持,同时又是两个课堂连接的纽带。在双课堂中,教师可以发挥多重角色,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则可通过集体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的解决。

3.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共同组成了一个包含有丰富教学资源,支持师生、生生多边交互,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构建等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分别开展教与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包括课前和课后往往是由多个教学环节共同组成,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有不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针对这些特点,将不同的教学环节在适合的课堂类型中实施,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此,本文构建了图4所示的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共有五个教与学的环节,每个环节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一对应,“双课堂”能够分别为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不同的支持。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环节一:在该环节中,教师对学习内容及活动进行设计规划,根据实际学情利用云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构建预学案及学案,预学案用于给学生的预习提供指导,而学案则指导学生对课程内容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和云平台为学生提供预学案、课前预习资料及指导。相应地,学生根据预学案和相关资料,在课前预习课程内容,发现存在问题,此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应活动主要在虚拟课堂中进行。

环节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学案,学案中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等可供学生参考。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学生进入学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参考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此过程主要在虚拟课堂中进行,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在自己的个别化学习空间中自主搜集资源进行探究,完成知识的建构,如果遇到问题,则可通过云平台向教师端发送消息。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学习情况的监控者,利用平台中的实时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备在下一环节中为学生解答。

环节三: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在现实课堂中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在上一环节中就已收集整理这些问题,从中找到多数学生的共性、难点问题,在本环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点拨解惑,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对已自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延拓。同时学生可以当堂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老师或其他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环节四: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有了一定深度,为实现巩固延伸的目的,教师依据本节课内容制定主题,设计小组探究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协作交流,并且对协作小组进行指导。学生则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主题论坛功能,成立学习共同体,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可以将小组的成果展示在平台论坛上,并且点评其他同学的成果。

环节五: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再次阐明重难点,同时利用电子书包的评价系统考核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即时测验。学生在测验过后评价系统会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则能够再次根据测验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出针对性的集体或个别辅导。对优秀的学生的成果通过平台进行展示,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最后教师将本节课的有关课件、问题分析和习题分析等材料上传至平台的资源库,供学生反复查看。同时,云平台也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的生成资源保存下来,为以后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资源支持。

在这五个环节所组成的教学过程中,“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在不同学习活动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相比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或电子书包课堂来说,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整合了两者的优势。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四、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1.教师要注重多重主导角色的发挥

在本文构建的教学模式中,同一学习内容由多个学习环节组成,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教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是学案及教学设计的制定者,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是指导者与监控者的角色。因此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根据每一教学环节的不同特点调整自己的角色,以此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2. 实施中应注重各要素的动态平衡

电子书包与云平台支持的“双课堂”中包含有诸多要素,如教师、学生、媒体、学习内容、教与学的行为、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等,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这些要素都是相互关联,彼此依托的,同时在完整的一节课中,这些要素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动态演绎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适时协调学习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使其在动态中达到平衡。

3. 需根据不同课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为课内外教与学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可以设置各种学习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多层的学习活动,学生也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可以说能够开展的教与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实际教学的实施来说,需要根据课型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工具、恰当的方式来安排教学。例如课程内容涉及到对学生比较抽象的内容的讲解如物理中的某些章节,则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或学具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以便于理解。而对于那些推理演绎的内容,如数学中公式的推导,则通过教师逐步引导、演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总结

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应用于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教学模式、方式的革新上,对电子书包等新媒体、新技术应当按时按需使用,这样才能将技术更好地与课堂相融合。本文针对电子书包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的概念及优势,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思考。然而此模式在实践应用方面仍很有限,需要在一线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以让这一模式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德怀,林玉佩.启动学习革命――全球第一个网络教育城市亚卓市[M].台湾:远流出版社,2002:195-208.

[2]仇勇平.电子书包:建设数字化课程环境[J].上海教育,2011,(Z2):40-41.

[3]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37-48+79.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

[5]黄明燕.混合学习环境下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3,01:28-31.

[6]胡小勇,朱龙.数字聚合视野下的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66-72.

[7]苏丹.虹口区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6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四环六步双向 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37-01

1 概述

“四环、六步、双向”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借鉴杜郎口“预习-展示-反馈”和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新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思维和管理方式。

“四环、六步、双向”具体来说包含四个环节,共六个步骤,从两个方向去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个方向是“课内”部分,以抓教学环节入手;另一个方向是“课外”部分,以抓管理机制入手。

1.1 “课内”部分

简单的说,一节课的安排如下所示。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点拨领悟训练反馈。

“四环”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点拨领悟、训练反馈。其中,“交流展示”环节可跟据实际情况分成“交流”(交流形式包括: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和“展示”(展示形式包括:小组展示、小组互评、学生更正、学生互评)两个步骤,“点拨领悟”分成“点拨”和“领悟”两个步骤,加上其他两个环节,一共六个步骤。

1.2 “课外”部分

课外部分以抓管理机制入手,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课堂评价班级文化激励机制综合素质保障措施管理提升。

2 具体办法

“四环、六步、双向”具体来说包含四个环节,共六个步骤,从两个方向去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四环、六步、双向”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提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接着,教师跟据学生的学情做必要的点拨讲解,学生整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最后,当堂训练,提倡课内完成作业。其核心思想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完成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提倡课堂内高效学习,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四环、六步、双向”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内教学环节有:

2.1 自主学习(N+10分钟,N为课前的自主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各个环节。

自主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预习案”上,预习案上应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和后面“交流展示”环节需落实的问题或自学自测题。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纸质的预习案发给学生,也可在计算机上下发预习案的电子文档。如果需要,还应准备好预习所需的相关素材资源供学生使用。对于某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就可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课,教师也可跟据实际情况,将自主学习安排在当堂课的前段进行。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不管采用何种的方式,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都应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案,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以利于后面的分层教学。

2.2 交流展示(10分钟)

交流展示分为问答交流和学生展示两个步骤。教师根据前面检查和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灵活的安排交流展示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对于一些简单知识点的落实,可以使用问答交流的形式,节约时间,注重效率。问答交流的形式可以有组组问答、生生问答、师生问答等。

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或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需安排展示。安排展示的内容应该是重点问题,难点、有争议、一题多解的问题,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换句话说,应该是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学生展示的形式可以有:小组展示、小组互评、学生更正、学生互评。

应该制定一套可行的奖评机制,对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分记录,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精力流失率。

教师在交流展示环节应特别注重去发现、收集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以利于下一环节进行必要的精讲。

2.3 点拨领悟(10~15分钟 )

点拨领悟可分为教师点拨和学生领悟两个步骤。

在本环节中,教师应跟据前两个环节发现的学情有针对性的进行必要的讲解,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其中亦可结合师生问答和学生更正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实现精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接着,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学生浏览回顾本课所学知识,静下心来,进行必要的识记和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则巡视,做必要的辅导。

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归纳总结,有些问题亦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以备在今后集体备课中提出来讨论。

2.4 训练反馈(5~10分钟)

在训练反馈环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A、B、C)布置不同难度级别(A、B、C)的分级作业(或任务)。要求学生当堂训练,当堂完成,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作业布置,可以要求成绩较好的A类层次的学生只需做难度较高的A类题(或任务);要求B类层次的学生完成难度中等的B类题(或任务)和难度较高的A类题(或任务);要求C类层次的学生完成难度较低的C类题(或任务)和难度中等的B类题(或任务)。这样,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有时间去帮助其他同学,自己也会对知识进一步理解;让中等生和潜能生不但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空间,还会让他们容易找到学习乐趣和自信。

3 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看教学的效果。名校课改的经验有理由让我们相信,我们现在推行的这套模式是有效的、可行的。只要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讲究实效,就一定能获得远远超过课堂上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定能够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7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关键词:博客互动;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双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68-02

目前的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环境基础上的。

(一)媒体和环境的变化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典型的变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体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依次是:网络、课堂(教师和同学)、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其他途径。当前,博客是大学生的一种信息来源和广受欢迎的网络媒体形式,是一种以时间倒序方式排列网络文章的网络出版和交流方式。典型的博客可以充分结合图像、文字、声音、动画,或其他博客或网站链接的媒体。另外,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也是博客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种新媒体,博客能使教师和学生跨越时空进行交流,具有许多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让博客进入课程,发挥新媒体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或通过引入博客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在校大学生的特征

在校大学生的特征值得校方和教师关注。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几乎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代人的特征是习惯依赖网络、喜欢张扬个性、注重展示自我,当然,他们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运用能力也相应较高,而对网络文化、博客文化他们已广泛接受和参与。目前,在校大学生是博客群体的主力,博客满足了他们追求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另外,大学生也乐于找到志趣相投的“博友”,满足自己社会交往的需要。

校方和教师应客观对待大学生的这些变化,并从变化中寻找开展教育教学的机会。针对大学生的上述变化,若教师能巧妙地将博客应用于教学中,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诸多需要,达到教学目的,还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和博客。

(三)师生主体地位的重构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关注到了一个现象,即网络背景下师生角色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以往教师由于资历与阅历的缘故,掌握和拥有大量的资源,因此在知识、信息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而当前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教师的资源优势已不再明显,此时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身查找资料和网络咨询得到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当前师生地位变化概括起来就是教师垄断地位的丧失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目前状况下,教师已经从知识的权威逐渐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演化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一改过去被动接受学习的身份,正在向主动学习和发展演变。高校教师如果忽视这种变化,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就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在重视学生需求的前提下,重新设计和规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

“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充分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有三方面:第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的主体地位,二者都是高校教学的并列双重主体。第二,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和以“课堂”为代表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了解信息的两个重要途径,博客应当成为一种受重视的教学媒体,应考虑发挥博客的教育教学功能,应整合博客和课堂为一体进行专业教学。第三,针对“90后”在校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引入体验式教学,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师生双主体、课堂和博客“双平台”的教学方式,建立的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研讨和学习进行课程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博客成为课堂在网络上的另一种形式,学生和教师在博客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彼此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同时,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例如学生针对某一教学难点展开资料查找、研讨准备,最终完成课堂研讨,这样的学习有别于以往仅限于课堂的“填鸭式”教学,良好的体验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把握博客与课堂之间的关系

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博客与课堂是什么关系,博客和课堂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即划分课堂教学与课程博客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做好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规划和设计。在笔者的研究实践中,首先明确博客是课堂的一部分,博客和课堂是专业教学的双平台。课堂承担的教学任务有重难点问题的研讨、典型案例的分析、综合知识的实践运用。博客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学习、课堂重点与难点问题集中讨论的前期准备、答疑解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博客是课堂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延伸,课堂是课程的及博客的精华展现。

(三)课程博客的建立和运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营销策划》为实验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根据这一教学模式构建了该课程的博客,将其作为该课程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和运用。

在建立课程博客时,要注意课程博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客,它应体现博客作为课堂的一部分,要达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作用。基于博客互动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开放式课程 教师将《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导和重难点解释、参考资料等放入博客,由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和研讨。

研讨式课程 在《营销策划》的课堂上主要完成学习任务的重难点研讨或综合实践运用,学生根据在博客上所作的准备进行课堂研讨,教师予以指导和总结。

体验式课程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之一主动参与课程准备、教学过程和课程总结,提升动手能力,强化学习效果。体验式课程还体现在课程博客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在这一模式下,课程博客并不是完全由教师建立和运行的,学生也参与博客的建立并在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中国企业目标市场营销现状”这一专题的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观点在博客上发表,丰富了博客内容,完善了博客信息,是博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施要点及教学效果评价

(一)实施要点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博客互动,发挥课堂功能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除了要明确课堂与博客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注意坚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博客互动。要切实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非易事,要求教师设计和规划好引导方式和监控手段。另外,也要重视课堂的功能,课堂应发挥更高效率,在解决重难点问题、典型案例研讨和综合实践运用中发挥作用。

重视和遵循师生“双主体”地位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重主体,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这区别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让师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和思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明确自身定位,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定位是参与和引导课堂和博客活动,做好博客上的引导和启发,以及课堂上的启发与鉴定。

贯彻体验式教学 贯彻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做好规划和管理。从创设情境问题,至最后的总结评价,教师要能驾驭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第一,创设的情境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创设问题情景后,教师要在课堂和博客上和学生展开互动,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在学生准备学习资料阶段,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指导学生浏览哪些网站可以获取信息,及时跟踪和督促学生学习进度,为课堂研讨做好准备。第三,在学生课堂研讨阶段,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调动气氛,创造良好的现场环境。第四,教师要重视总结评价工作,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体会和收获,但经过教师的总结、评价后,这种体会和收获会得到加深和强化,即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对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从评价内容上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成绩组成除了传统的平时分、作业分和考核分之外,还需纳入博客参与分或博客贡献分,将博客参与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评价者方面看,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将学生评价纳入评价体系,给予学生评价分一定的权重,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体现。从评价过程看,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考评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课堂和博客上的参与程度,监控学生参与的质量,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对博客言论进行重述,登记平时成绩,全方位做好课程过程和结果考核评价工作。

(二)教学效果评价

实施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反应看,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首先,教学督导和教师代表对《营销策划》课程评价有了提高,量化的评价分提升了3~4个百分点,同时,该课程也作为学校观摩课进行了观摩,受到观摩教师代表和学校督导的一致好评。其次,学生的教学评价的量化指标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语有“创造性强、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重难点突出”、“课堂效率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好”、“互动性强”等,由此可见,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具有双主体、双平台的特征,博客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师生互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学习效果。该教学模式以博客为媒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向;基于博客互动的教学方式,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特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双主体地位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有利于教学相长。总之,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变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为网络媒体下学生“参与和体验”,真正实现了“做中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钱东瑶.博客教学与教学博客之我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彭跃君.博客教学:网络时代新的教育方式[J].计算机与网络,2008(7).

[3]李慧芳.博客教学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应用的思考[J].经济师,2010(9).

[4]木斋.博客对于大学课堂教学的意义[OL].[2012-01-24].http://literature.

/Article.asp?ID=7291.

[5]杜雪.大学艺术类专业教师博客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6]程姗姗.基于BLOG的学习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7]项国雄,孔利华,高等教育中基于博客(Blog)的导学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第8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案;双主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活动既有模式又无固定不变的模式,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同,很多大学试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几年来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将学案引入大学课堂,以此为载体,构建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落实了双主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双主教学模式勾勒了一幅教师精导妙引、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课堂场景,然而现实却不尽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引导学生,直接把自己当成了主体,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满堂灌”。有的老师则“一问三不知”,根本导不起来,最后只能从主导做回了主体,课堂教学一如从前。还有的老师则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扩展到整个课堂,上无序的兴奋课,看似热闹,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没达成。

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事实上,“主导”和“主体”不是一组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越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越强,主体地位越明显;反之,学生学得越主动,也就证明教师的引导越有效。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使得教师仍然是独角戏的表演者,尽管许多老师在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时有流露,很难彻底转变过来,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所以,除了在思想意识上尽快转变外,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教师做好“主导”,帮助学生做好“主体”。

二、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使用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好“主导”和“主体”。

1.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并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对于教师而言,学案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体现,其对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皆在学案中有所隐含;对于学生而言,学案是显性的学习支架和隐性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思维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2.学案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重难点分析、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课堂练习、小结、课后练习、学习信息反馈等。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由教师给出,目的是使学生大致了解本次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和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法指导是由教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解题思路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通常可以把课堂教学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识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组织在其中,由学生自学完成。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内容而构造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使课堂讨论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如果问题能结合实际并体现知识的实践价值,则更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课堂练习是讨论释疑后的巩固训练,其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运用学到的原理解决一个新问题等等。小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本次课的总结,比如列出主要的知识点以及知识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课后练习不是作业,而是1~2个指向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或是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任务,这样使教学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信息反馈则是学生对此次学习活动的小结,学生在此总结学习方法,对教和学的活动提出建议,教师由此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案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

3.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从学案的设计可以看到,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编写的,对学生的学、思、探、行给出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重难点更加明确,对课堂上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心中有数,甚至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解决方案,并且在学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应用。所以说,通过学案,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有法、有效,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主体”;另一方面,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引导调节更加顺利,教师循学案而导,组织学生或自学、或讨论、或练习,主线突出,并有效克服了满堂灌的弊端,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主导”。所以说,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三、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

学案的设计只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将学案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所以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被分成三个阶段:其一,展示学案,课前自学;其二,讨论总结,当堂巩固;其三,课后实践,拓展创新。在每一个阶段中学案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展示学案,课前自学

这个阶段是教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把学案放在网络上由学生下载,或者直接打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学案,了解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按照学案给出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做实验,探究学习,解答学案中要求回答的问题,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学案加强了对预习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使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样,学案也使得复习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的课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总结,当堂巩固

这个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将学科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呈现在学案中,通过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在此阶段,教学流程被细分为四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精讲和巩固训练。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逐一展现学案中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组织讨论活动,进行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呈现、相互之间的补充和评论能够有效促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讲解不是对答案,而应该注重对思维过程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点评,及时表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练习,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正确评价。至于学案中的小结,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当堂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课后实践,拓展创新

本阶段是课后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通常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任务。对于大学生而言,应重在对其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限于知识本身的传递,应重在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模仿迁移,所以问题或者任务不能局限于课本、局限于某次课,而应该是综合性的。在难度上要适宜,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也起不到本环节的作用;也不能太难,应该让学生努力地跳一跳就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探究问题准备必要的资料并给予指导。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协作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在以上教学流程中,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考和学习的线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引导的线索,学生和教师循线而行,不易失控;学案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课上扩展到课前和课后,课前引导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课堂上有备而来,从而使课堂上的引导更加有效;课后引导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基于学案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主的,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

第9篇: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摘要:

双师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高师数学专业教学改革应着重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查阅与综合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观看、欣赏网上的优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过的优质课堂、把优质的课堂化为己有可做为一种新的见习模式。

关键词:

双师教学模式;慕课;自主学习

1问题背景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但这一教学理念在乡村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没有得到实施,教师践行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能力较弱。2016年暑假,本文第一作者韦教授应邀作为南宁市马山县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专家。该班的学员为来自马山县各初级中学的数学一线教师,共70人,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韦教授准备给学员们介绍慕课、微课的制作方法。在课前,韦教授在和学员的谈话中了解到只有50%的学员听说过慕课、微课的概念,没有学员用过慕课、微课。鉴于此,只好用2节课的时间介绍慕课、微课的发展历程,指导他们上几个可以下载初中慕课、微课的网站,引导他们欣赏几个典型的慕课、微课。这件事情表明,乡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力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2双师教学模式

“双师教学”模式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基金会三方共同发起、主办与推广,它是一种让城市优秀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农村教师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的创新模式。该教学模式的试验灵感来源于2013年轰动全国的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活动。双师教学项目以每日远程传输人大附中优质数学课的形式,为贫困地区的学生讲授课程,目前已惠及21个省市区的150余所乡村学校。双师教学模式的创始人是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他于2015年5月到广西边远山区进行教育扶贫调研,并把调查报告交给中央有关领导。2015年8月,刘延东副总理批示:结合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培训计划,对“双师教学”模式给予支持,并请研究制定具体操作规范加以推广,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2015年11月,广西教育厅研究决定,广西的双师教学项目由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等7市)和广西师范学院(南宁等7市)负责开展实施。2016年1月、2月份分别在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举行双师教学项目启动会议。

3双师教学模式的作用

3.1“双师教学”是一种系统的、伴随式的培训模式

许多学科网站的课例,虽好却零碎、分散,而“双师教学”完整、系统、连贯,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就像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时时刻刻在农村教师身边,随时帮助、指导,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3.2“双师教学”给农村学校的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的体验

双师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农村的学生与北京市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学生联系起来,使农村的学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它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一种更为内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3.3“双师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走进了农村的课堂,让农村的孩子与北京市的学生一样,听到最好的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践证明,教育改变命运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在各级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双师教学将对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4实施双师教学模式的典型学校

广西上林县三里中学是全国26所“中小学1+1慕课教育救助与双师教学项目”的重点试点学校之一。2014年8月,广西常青义教中心与双师教学项目组沟通,上林三里中学正式开始了双师教学项目的启动。同年8月份三里中学覃海礼和覃家勋主任被派往北京人大附中进行为期一周的双师教学培训,9月,三里中学从初一开始进行双师教学活动。目前,该校在双师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双师教学给该校的教研注入了活力,该校将双师教学作为一个科研课题,组织人员开展研究,每周都开展教研活动,老师们更是自觉进入第二课堂去听课(人大附中课堂为第一课堂,当地课堂为第二课堂),课后教师们认真反思,总结一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并加以完善,从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实验班的课堂由沉默变得活跃,由枯燥无味变得津津有味,学生渐渐地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妙的学习方法,有了创新的思维。与非实验班比较,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增强了自信。覃海礼老师做为该校双师教学实验的负责人,曾于2015年8月25日在北京市人大附中给全国六十所双师重点实验学校的校长及教师作“双师教学”经验介绍;2015年10月31日,在广西师范大学给全国四十三所师范大学校长作“双师教学模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报告,得到了参会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与好评。近期,覃海礼和覃家勋主任应学校邀请到广西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传经送宝,师生们受益匪浅,引发了老师们对高师数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反思。

5思考与建议

目前,大多数乡镇中学的数学一线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本科、专科学历。从马山县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的情况看,他们在大学时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养成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导致了从教后不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术。因此,在高师数学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应着重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地方教育网平台的建立,丰富了教学资源。因此,在高师数学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查阅与综合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能力,从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术。见习、实习是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教学实践过程,由于该过程时间较长,一般的中学不乐意接纳实习生。因此,高师院校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老问题是难找到合适的见习、实习学校。我们从上林县三里中学实施双师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引导学生观看、欣赏网上的优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过的优质课堂、把优质的课堂化为己有是一种新的见习、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广西教育厅.关于利用“双师教学”模式开展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Z].桂教办(201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