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

第1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自儿童哲学诞生以来,儿童哲学课程也是各路学者关注的焦点,儿童哲学课程在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中大多适用于校本课程当中。而在学前教育当中,也可以用于园本课程的探索。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天生就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哲学问题,天生就带有好奇心看世界,但是若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缺乏发现这些哲学问题的眼光,无疑到最后便会变成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思维训练,这便是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儿童哲学课程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整个学前儿童哲学课程还在摸索当中。

一、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内涵

西方国家认为“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在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2015年高峰论坛中凸显了当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几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公民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批判性思维、自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方法论取向的看法是以训练思维为主的,而人文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提高哲学素养为主。学前儿童哲学课程可以说是以训练学前儿童思维为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前儿童哲学素养目的的活动。

二、提出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必要性

余保华、刘晶(2015)在其文章中提到,澳大利亚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探究性与合作性能力的儿童,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对策,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澳大利亚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启示我们,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儿童开始,错过关键期想在儿童成年后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十分困难;针对儿童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应该是统整性的。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或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这也是形成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还可以保护学前儿童的哲学天性,留住幼儿由于好奇心提出的哲学问题,并从中激发幼儿的思考。这样的课程提出可以让学前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或事物,这也正是我们时下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把一切能够培养人创新能力的想法从幼儿期开始激发出来。

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能够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当中,如何教育培养人才是各个国家讨论的主题,而儿童的创新能力便是关键,但儿童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因此能够开发人的理性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幼儿的理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出现便不会消失的,需要训练才能长期保持并一步步提高。而哲学课程便是能够训练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基础之一:哲学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认为哲学源于惊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秉持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其实惊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o限的惊讶与好奇,幼儿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哲学诞生之初,古希腊哲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但他们思考往往是一种直觉反应,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阶段更是如此,由于学前儿童的惊讶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审查,必然会犯逻辑上的错误,李普曼认为需要对学前儿童的这种直觉反应加以训练打磨,儿童的这些逻辑错误以及思考上的混乱与不足才会得到纠正与引导,才能对日后的言语及行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学前儿童也需要把直觉反应经过理性的思考训练,若在关键时期内得到了引导训练,便会在以后的思考中事半功倍。

儿童哲学所倡导的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推动理性思维发展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基础之二:心理学

第2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一、用新理念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很必要,数学教学观念的更新首先就在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人这一生不可能都有教师辅导,知识是个海洋,必须依靠独自钻研、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扩充自己。实践表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积极性、知识性就相应更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需要书本内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们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提问环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让数学教学知识在师生之间更顺畅地互动解决问题,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教学氛围,学生们相互间合作的班风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班级环境。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教师在学生数学知识获取的形成中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教师应极大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热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要由教向学的过程逐步过渡,从而创建适宜同学们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团体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浓厚的教学环境。其次,课外活动也有助于拓展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思维定式往往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学生如果受困于常规思维,题目稍有变化,就会手足无措,掉进思维的陷阱。若能在思维中另辟蹊径,打破常规,就会以意想不到的方法成功获取答案,可谓事半功倍,进而激发出数学的奇异美。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解法,另辟蹊径,转化为用方程的思想来解此题。这种解法学生既觉得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感受到了创新思维带来的美感,至此,学生已经欣赏到了数学的奇异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美是到处都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数学有着多方面的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感受、欣赏、鉴别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追求简洁美。数学的解题方法千变万化,对于同一道题目,通过发散思维,会得到各种各样的解法。在众多解法中,凡是简洁、一目了然的解题方法总是易于被学生们接受。因此,在解决有一题多解的问题时教师通过比较解法、优化方法而产生的简洁美对学生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也会在今后的解题中追求解法的简洁明快,少走弯路,力争取得“一剑封喉”的效果。这方面的例子多体现在解选择题时可以避开繁复的计算,而直接采用特值排除、估算、类比归纳等方法,会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数学的简洁美由此可见一斑。

三、重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关键。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不断的开启学生大脑中那些未知的领域,所以从一方面来讲,数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是掌握简单的复制和记忆能力,不是人们口中说的智商高情商低的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美、劳样样都得到一定的教育和培养,并最终培养出高素质、高智商、高能力的学生。所以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是十分明显而有效果的。对于目前高考应试可能是避免不了的,但到底是培养学生复制和记忆能力对高考的效果明显,还是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对高考的效果明显?这个问题已经不言而喻了,只是有些学校和教师的目光短浅,没有真正的注意到。并且近些年我国教育针对高考也进行了一种积极的改革,考题不再像过去只考查学生复制和记忆的能力,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自身的能力,考查学生面对不同问题的处理能力。素质教育与高中数学教学的真正关系应该是融合。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几年,但是实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学校仍将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育的标准和目的,或者说是学校的标准和目的。对于老师,学校中部分老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升学率和自己的经济利益、教师的名气挂钩,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培养,而是完全的以知识点灌输、不断的习题政策加上课后培训等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家长将大部分的资金与精神都投入到学生的补习辅导上,简单地认为只要每天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学生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就可以进好的学校,从而忽视乎学生自身的感受。对于学生,学校、老师、家长以及高考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也迷失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有的学生可以顶住压力继续进行这种应试学习,有的学生可能就会出现叛逆心理从而完全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于我们目前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试教育制度,一切以成绩来定夺,甚至一个学生的未来都由一次的考试来决定,学校的荣誉,教师的待遇与名气都靠着一次考试来决定,三年的努力全由一次考试来判定,所以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或者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目的仿佛就是考完试上一所好的大学而已。

第3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到来。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①。基于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往的理论研究和教改经验表明,只要我们遵循创造力培养规律,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本文拟对物理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提几点拙见。

一、创造力的内涵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一)创造及创造力的内涵

有人将创造活动分为两类,即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以人类历史为参照产生具有新颖性、独创性思维产品的活动,而类创造是指以活动主体的历史为参考产生了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思维产品的活动。同时认为类创造与真创造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应该看到创造不等于异想天开,胡思乱想,所以创造活动必然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因此,人们得出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创造力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②。其中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可以是概念如"动能"的提出,也可以是理论如广义相对论的提出等。显然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的大小将成为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标准。

(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创造性活动的实质是思维进行问题解决并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过程。约翰·杜威将该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感受问题;2.确定和界说问题;3.提出种种可能的解决方法;4.推断这些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5.接受其中一种解决方法。华莱士在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如何从事创造活动进行考察后,提出了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四步程序:1.准备;2.酝酿;3.明朗;4.验证。我们发现,虽然创造过程的描述众说纷纭,但其实质大同小异。

(三)创造力的主要成份

创造力的主要成份是想象和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当人们遇到较难的从未见过的问题时,如不能很快得出思路,便会提出种种假设,并对假设进行评价,如果评价满意就进行验证,进行辐合加工,否则继续提出假设。这一思维过程便是吉尔福持创造力理论的核心部分。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创造力与智力。创造力概念提出以后,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关性,即创造力高者其智商一定较高,而智商高者创造力不一定高,也就是说较高智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五)创造人格的研究。人们对创造性人才的人格分析表明创造人格的培养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创造性人格大致可概括为:1.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2.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3.勇敢甘愿冒险;4.坚持不懈、百折不挠;5.独立性强;6.自信勤奋进取心强;7.自我意识发展迅速;8.一丝不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十年如一日坚毅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对物理世界的痴迷,焦耳不会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没有对物理现象的浓厚兴趣和勇于创新、充满自信的进取精神,爱因斯坦也无法提出广义相对论。

二、物理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一)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只有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进行创造活动的要求和欲望,才能真正调动其心智能量进行创造活动。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联系学习内容介绍科技发展前景。如讲静电时,教师可以介绍静电除尘、静电灭菌以及静电处理污水等技术的进展与前景;学习物质结构时我们可以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陶瓷材料棒打成结,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我们能观察到物质的原子,并可以随意移动其中某个原子;学习光学时,我们可以介绍激光测距技术使我们精确地测出了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激光制导技术可以利用激光束指引导弹的飞行方向从而提高命中率,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

2.设计问题情境、提供创造机遇。我们已往的教学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是学生是否牢固地记住了教师所教的知识,是否能熟练地运用教师所教的方法、按老师预设的范式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新颖、"古怪"的问题或没有按"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时,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鼓励,甚至遭到批评,以致于这种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动机逐渐消失殆尽。在教学中教师要力争给学生尽量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提出不同见解、新颖的问题和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动机。

3.建立兴趣小组、鼓励小发明小创造。可以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制作光控窗帘、声控开关、音乐卡片、航模、无尘黑板擦等,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作简易实验装置等。实践证明这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创造不再神秘莫测,不再是只有"天才"、专家才能做的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二)传授"高效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已有知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原材料,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石。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可供远距离灵活迁移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性活动才更容易进行。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我们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

1.认知结构的内容合理。首先,要具有足够数量的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即下位知识和上位知识。只有这样,上位知识才能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记忆和运用,下位知识才更加系统有组织。如力的概念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抽象,但当学生头脑中具有了42人与地球之间通过万有引力相互吸引,两个静电荷通过库仑力相互作用、桌面上的书与桌面通过弹力相互作用后,力的概念便不再抽象难懂,而一些具体知识也更加系统了。其次,既要具有"是什么"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又要具有"怎么办"的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第三,要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以往的教学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机械地记定义、定理、原理、题型、解法…,然后便幻想学生能具有多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孰不知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那只能是奢望。

2.认知结构的组织要合理。高效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具有合理的结构、能形成网络和系统。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注意从大处着眼从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力。当然,在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的合理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的解决是知识的迁移,知识的远距离灵活迁移便构成了创造问题的解决。可见具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知识对于创造性问题解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高效"的知识,麦克斯韦不会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牛顿无法提出牛顿三定律、爱因斯坦也不能创立广义相对论。

(三)重视智力的开发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牢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创造力来讲尤为重要,被称为创造力的两大认识支柱。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像力,他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列宁说:"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像力法拉第不会提出"力管"的概念、凯库勒无法发现"苯环"结构。物理教学中灵活多样地运用多媒体、录像、幻灯等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习惯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想像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4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前言

素质教育在推行教育改革过程中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在“为学生减负”喊了许多年之后,学生的课业量一直有增无减,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一直发挥着效能。素质教育似乎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陷入一种被动。但是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尽管许多学校和教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现行以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学习成绩的高低代表着学生能力的高下、素质的优劣,且推行素质教育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还是得遵从高考的择录标准,由此造成教师推行素质教育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和策略沿袭老路。

在社会对高情商、高智商的全优型人才的需求竞争中,素质教育是首屈一指能满足这一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高中数学作为高中学科建构中的基础性和核心性相结合的学科,拥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对转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悖而生怪圈提供了极大的可发挥空间。

一、素质教育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延伸

教育改革越深入,素质教育越被大力的倡导,高中数学作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阵地,也就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延伸,教学策略完善提供了新要求。

1.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虽然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制度还不会立即取缔。另外,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在素质教育理念仍然可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进行提升。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定理、公式,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教会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根本的教育,它追求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独立精神人格的养成。高中数学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成效突出。素质教育更讲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态度和创新发现的脑力支持,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紧缺的高素质人才。

3.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质

在素质教育下,高中数学不仅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更是传递数学文化的桥梁。素质教育下,对于数学人才的定义不再是会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而是能够创新性发现数学问题,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数学人才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相当程度的数学文化素质。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质不仅是对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提升,而且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助力。

二、提高高中数学在素质教育中贡献率的途径

高中数学在培养学生知识储备、智力开发和长远发展方面,以及对实现素质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就为高中数学教师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在素质教育中贡献率提出了挑战。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推行因材施教

伴随着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独立、平等、公平精神的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由于家庭环境和个体性格特征差异形成明显的差异化和复杂化,高中学生群体内会形成一股对自我价值认可且带有社会化色彩的角逐意识。这种现象构成了高中这一阶段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的特点。针对高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高中学生正处基本价值体系养成的重要时期,心灵上比较敏感性,高中数学对部分数学底子薄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有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因此,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把握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2.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建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既然现阶段推行素质教育不能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就需要因势利导,在改良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高中数学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兼具的特点,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数学理论教学,在这里创新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将数学理论知识置于情景设计之中,让学生把学习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爱上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另外,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效率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也可以发挥学生互助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可以实现在素质教育下,达到既能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3.渗透数学文化,全方位培树学生发展能力

素质教育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不单单是着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泛泛要求,而是提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方向。上文已经提到,高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积极价值。为了能够培养出思维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的发展型人才,就需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秉承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大对学生思维力的开发,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热情,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在不断地历练中实现不断地进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是高中数学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众多数学教师致力的事业。

第5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学生的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没有强烈创新意识,便没有应用发展性和跳跃性思维去获得猜想,创新便无从谈起。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兔妈妈叫小白兔算一块多边形地能种多少颗白菜的动画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悠扬的曲子,优美的田园风光,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方法要创新

3.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创新。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发明与创造的基础。一个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分析与研究。

3.2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通过讨论与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促进共同提高。现代教育形势下的人才合作意识也是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素质。一个创新型人才除了要靠自身的积极努力与刻苦钻研,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来共同完成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进行有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有所创新。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如何求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再求解。

4.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作业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练习。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4)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5)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种形式,采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重视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精神源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树立主人翁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创新首先是思想的突破,如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对数的实践和认识后,由于实践需要的促进,使人类的思想一次又一次突破原有的认识体系,从而使数由正整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到最后引入虚数单位而逐步建立复数体系。同样,新的思想会带来新的创造。如有限集可由元素个数的多少分出大小来。康托研究无限集时,以一一对应为基本的思想原则拓广上述思想,认为一一对应的集合有相同"个数"的元素。根据这一思想,确认了有理数和代数数与自然数"一样多",都有"k0"个元素;实数比自然数多,承认越来越"大"的集合的存在,促进了越限数理论和集合论的创立。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牢牢抓住教材体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以数学思想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同时教学时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加以提升,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这样在教学时既突出了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又强调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体会到思想是什么,经历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参与数学模型结构的建造,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精神。

第6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 培养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C3=3,C30=435,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7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出生后多和他讲话

出生时,人的大脑就存有上亿个细胞,它们被一种物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但是这种联系只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实际上,只有当一个神经细胞被触发时,它才释放出信号并给邻近的细胞。当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就等于在孩子大脑中触发了一个化学和电子的信号。你说的每一个词、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次抚摸都起到这种联系的作用。每一个新的联系都可增加孩子的学习能力。

因此, 孩子出生后父母注意多和他讲话, 孩子会更聪明。

教给他做事的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显然有很多行为是不成熟、不能让人满意的,做些错事也难免。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大声训斥和责骂,重要的是教会他正确做事的方法。

比如你的孩子把盘子和锅乱丢在厨房地上时,不要对孩子大声喊叫"傻瓜,不要这样做!",而是对他说:"请你把这些东西替我放到碗橱里去好吗?"正确的和错误的教育方法的区别,就是如此简单。

其实,孩子害怕、畏惧心理的产生,正是由于父母的喊叫、肉体惩罚及长期的限制而造成的。这些都能触发大脑中的化学细胞起反作用,破环神经细胞相互传递信息的作用。大脑的发育需要许多温柔和爱,孩子在关爱的、亲切的、没有压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最有效的使孩子聪明的策略,就是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人们常对聪明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把知识的积累和聪明混为一谈。聪明是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若只是把孩子的头脑装满了知识,而不教他怎样应用,这并不能使他聪明。

怎样才能使你的孩子学会思考呢?方法是不要仅仅告诉孩子去思考,而要提醒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比如一家人正在一起看电视,可以问问孩子他是如何看待广告的:谁是广告者?他在推销什么东西?他试图向谁推销?你是否知道邻居家有谁买了这种产品?如果他知道,建议他到邻居家走访一下,问问邻居这个产品好不好。教育孩子要从多方面获得信息,而不是单方面的。这是很重要的一课。像这种思考,对孩子来说很有帮助。如果产品对孩子来说是相关的,比如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查看一个玩具产品,比叫他查看一件时装更为恰当。

善于提出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使孩子更聪明就要训练他善于提问。

比如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也正是启发他思考的契机。如果总是对孩子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对,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等,孩子很难理解,要引导孩子去思考,试着问他“你能不能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做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等。

每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大人引导他进行有效的思考,就会阻碍孩子变得聪明。

不要太在意考试分数

如果想使你的孩子更聪明,就不要两眼只盯着他的成绩单。天赋,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财富,它远远超出了孩子在学校里的课业、成绩单和文凭。比尔・盖茨、汤玛斯・杰弗逊、爱因斯坦都曾在学校里被判定为天资不足的学生,最终却成为世界知名人物。你的孩子或许也属于这类人物,应该鼓励他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要浪费了天赋。

少吃麦当劳类快餐食品

如果你想使孩子的头脑更具创造力,最好不要让他常去吃麦当劳。当今很多孩子喜爱的炸薯条和高糖食品是对智力有害的食物。孩子应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谷物和坚果等天然食品,特别是含欧咪伽3的鱼类更是"健脑明星"。而想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则要让他常吃香蕉和巧克力。

第8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课堂改革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二、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①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第9篇: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关怀、帮助,就能给学生以鼓舞和启迪,学生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在这种融洽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就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课堂环节的设计与日常辅导。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课堂导入要达到的目的就是:(1)内在目的,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2)表现目的,即要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同时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

2.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3.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4. 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C3=3,C30=435,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了创新技能。

(4)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